8.26 人问:请问开悟之门悟道究竟悟到什么

2010年第1期第36卷№.1,2010Vol.36
庄子悟道论的哲理思维
要:“道”是古往今来哲学家思考的最为深奥的问题。道家哲学认为,道是世界的本
原。道不可问,问不可答,只能悟。悟道的途径是思玄,思玄悟道由浅入深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有有”思维,第二个层次是“有无”思维,第三个层次是“无有”思维,第四个层次是“无无”思维。自觉进行精神修炼,要不断提高抽象思维能力,达到开悟后,再一步步提升,最后达到“无无”这个境界才能真正悟道。
关键词:道;玄;有有思维;有无思维;无有思维;无无思维
道家哲学都是围绕“道”展开的。在老子创立道家哲学后,庄子是第一位深入论“道”,“道”只能悟,悟道的途的思想家。庄子认为
径是思玄,思玄悟道则是一个哲理思维的过程。
正因为如此,在哲学思维中,思玄悟道是最高等级的理性思维。
,人们总是联想到高深莫测,世提到“玄”
界本原的问题,确实使人感到玄妙。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本原存在于万物之中,万物则是我们天天都接触的,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并不难领悟:“唯达其中的玄道。在《齐物论》中,庄子说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只要明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白了万物中存在一个共同的本原,那么不用争论也可知本原寄托在所有平常的事物中。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是最有用的;最有用的常识,就是世间通行的道理;承认世间通行的道理,是领悟道的关键。把握住这个关键,就相当接近道了。按照这样的思路去思考,只要承认而不再追问本原)后面的问题。这就是懂得道了。
为了说明“知通为一”就是悟道;悟道就,庄子还编了一个“朝三暮四”是“知通为一”
的寓言:养猴人拿栗子喂猴,先说早上三升,晚上四升,猴子听了很生气;后来改口说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听了很高兴。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庄子在这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是,高深的问题其实是可以借助常识来理解的。常识是人所共有的智慧,是人天生的良好判断,是你一眼看到的事物真实面貌,是社会公认的明显事实。既然我们都懂得常识,从常识出发进而去领悟道也就不
“道”是古往今来哲学家思考的最为深奥的问题。我国古代,哲学称为玄学。被称为“清季输入欧化之第一人”的著名翻译家严复在《老子》评语中说:
《老子》第1章有“同谓之
,“西国哲学所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语
”。“中国哲学有者必在事者,不出此十二字
《。三书中,从中西哲周易》《老》《庄》三书”
①他解释说。:学会通看,又凝结于“玄”
悬也。凡物理之所通摄而不滞于物者,皆玄
②“老谓之道,《”也。周易》谓之太极,西哲谓
,佛又谓之不二法门。万物所由起第一因’之‘
③”讫,而学问之归墟也。
道、太极、第一因、不二法门所论,都是哲学的本体论问题。本体论研究,是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性。所谓本体论,就是探索事物的终极存在,从事物的初始本原去把握事物的本性,进而揭示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据。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提出了道是世界本原的思想,这一思想只有通过体悟“玄”才有可能把握,对“玄”的体悟,是人的精神活动的极致境界。庄子说:“”(《)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庄子·齐物论》对世界本原的问题,是精神活动所能思考的最终界限,也就是到此为止,不可能再往前延伸了。
①作者简介:张尚仁,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云南昆明,650091)。
①严复:《严复集》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075页。②严复:《严复集》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079页。③严复:《严复集》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077页。
庄子悟道论的哲理思维★
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了。
说从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领悟到道,只是说明领悟道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但常识并不等于领悟到了道,从常识而到领悟玄道,精神要不断修炼和提升。
个具体的地方来,庄子说:在虫子里、在杂草里、在砖头里、在屎尿里。庄子的意思是,在任何卑贱低下的地方道都存在,高贵地方就更不用说了。提问的人不出声了。庄子进一步解释说:你对道都不理解就问它在哪里,是不看实质只看表面。道是万物的本原,万物都是道产生的。从道产生万物来说,道在万物之中,和万物是没有分界的;但从道产生出来的万物来说,各个事物之间又是有分界的。
没有分界的道寄托在有分界的万物之中,有分界的万物又寄托在无分界的道之中。每一个事物都是有多余或欠缺的,而道是没有多余或欠缺的;事物和事物之间是有聚集或分散的,而道是没有聚集或分散的;每一个事物是有开始和终结的,而道是没有开始和终结的。你一定要我说出道在什么地方,说明你的精神很偏狭执着。悟到了道,精神才能从执着于某一时一事中解脱出来,在无穷无尽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我的心思就是这样,空虚寂寥,漠然清静,平和悠闲。
第三个问题是人能不能得到和拥有道?对这个问题,庄子借他人之口回答说:你的身体都不是你所拥有的,而是天地赋予的;你的生命也不是你所拥有的,是天地赋予的气你才有生命;你的灵性同样不是你所拥有的,是顺应天地才有你的灵性;甚至你的子孙都不是你所拥有的,是天地赋予你变化的结果。一切都是天地间变动的气,连你都不是你所拥有的,你想得到和拥有道又从何谈起呢?这里包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悟道是从彻底认识自我开始的,不是从观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或气象万千的自然现象开始的。而彻底认识自我,就是认识到自我并不是现在自以为是的我,自我其实是无我,因为我的形体、生命、灵性甚至子孙都是由于道的作用才得于产生和存在。可见,无我就是将自我融化于道,
我与道一体,也与万物一体。认识到这一步,能悟到自己和万物是一个整体,不应分割也不可分割。到了这个境界,精神平静如镜。以平静如镜的精神心境去体悟外在的世界,外在的世界才是美的。如果将自我从整体世界中独立出来,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想要拥有自我之外的世界,这样的自我的精神世界是扭曲的。扭曲的精神世界好像凹凸不平的镜面,外在世界反映在其中必定也是扭曲和凹凸不平的。一轮圆月倒影在平静如镜的水中是圆的,如果水面波浪起伏,倒影在水中的月亮就支离破碎了。精神世界的扭曲,还会将外在世界的现象在精神世界中变形放大。形象地说,外在世界的波浪起伏,在精神世
》。“知”在《庄子》中,有一篇《知北游是一个假托的人名。《庄子》书中很多人名都是。“知”这假托的,但这些人名又有一定的含义
个人名,意为这是一个求知的人。这个人“北,就是向北游到“玄水”这个地游于玄水之上”
。“玄水”是一个假托的地名,意思是到那个方
地方去想求得“玄”的体悟。他遇到一个叫“。“无为谓”同样是一个假托的无为谓”的人
人名,意为一切顺其自然,无为无谓的人。《知北游》共有十二篇,都是讨论“玄”的问题的。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三个:一是什么是道?二是道在什么地方?三是人能不能得到和拥有道?对这三个问题,《知北游》中的回答都是玄之又玄的。
,“知”问了三个人。第一关于第一个问题
个人不回答;第二个人说:我正想开口告诉你,但突然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了;第三个人回答说:没有思索、没有考虑才能懂得道;没有处事、没有行动才安于道;没有途径、没有方法才。“知”得到第三个人回答后说:现在能得到道
我和你都懂得什么是道了,看来我问的第一和第二个人还不懂。第三个人说:第一个不回答的才是真正懂的;第二个想回答又说不出来也是对的;我和你还差得远呢!就是说,对于什么是道,知道的不知的问题,不知道的才知“道”
“,知道“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道”
,“有问道而应之者,关于什么是道的问题
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无问问之,是问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有人问什么是道而给予回答的不知乎太初”
人,是不知道什么是道的。问这个问题的人,也是没有听说过道的。道是无法问的,问了也无法回答。无法问的问题而要问,这样的问题必然是空洞的;无法回答的问题而要回答,这样的回答也必然是没有内容的。以没有内容的回答去回答空洞的问题,这样的人,对外不能观察宇宙万)物,对内不能理解万物产生的本原。
总之。道不可问,不可答,不可听,不可见。那是什么意思呢?一句话:道只可悟。
?庄子回第二个是有人问庄子“道在哪里”
:“道无处不在”。问的人一定要庄子说出答说
2010年第1期第36卷№.1,2010Vol.36
界中就成了惊涛骇浪。所以,我们不能说自我能得到和拥有道,而是无我才能得到和拥有道,而无我是我和道一体,因此,得到和拥有道的主体,而就是道本身。并不是道之外的“我”
进行的思想活动。有有思维,是局限于“形而,“形而下”的器物中虽然包含道,下”的思维
但停留在这个境界,是悟不到玄道的。
。《:“三第二个层次是“有无”道德经》说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第11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章)(用三十根车轴安装车轮,轴与轴之间要留下空隙,车轴才能安装上去,车轮才能转动,车才可以使用。用陶土制作器皿,器皿中间是空的,才能盛放东西。修建房屋,墙壁上的门窗是空的,墙壁围起来的中间也是空的。这样,房屋才能进出、采光、空气流通,才能作居住之用。,“有”是使事物起作用的条上面这些事例说明
,“无”才使事物真正发挥效用。)思维能从件
“有”思考到“无”,看到有和无统一,物才能发挥作用,而在有和无的统一中,无发挥的效用更为直接,也就开始超出了“形而下”的思考,进入到“形而上”的思考了。这是悟道的开始,。称为“开悟”
在思玄悟道中,突破有有思维进入有无思维是关键性的转折。或者说,悟道是由悟无起步,的。正因为如此,老子5000字的《道德经》用得最多的就是“道”字和“无”字,都约用了70个。《庄子》一书,深入地阐发了老子的“贵无”思想,而且用了很多寓言形象地说明无的用处。例如,在《外物》篇中,庄子说:母体的肚子中是空的,才能容纳胎儿;人的心地必须空虚,才能容纳天机,这就像房屋如果没有空余的地方,婆媳难免争吵一样,心地如果不空虚,心中的各种欲望就会互相争夺;人看见深山旷野丛林就会觉得清爽舒坦,那是因为平日心胸狭窄,心神不适。等等。
”。“天下万物生于有,第三个层次是“无有
,(《有生于无”道德经》第40章)(天下万物从它们的现有状态看是由存在着的事物产生的,但从其根源上看是从无产生的)。思考到这一步,。“无有”这个境界和就达到“无有”的境界了
“有无”境界相比为什么是更高的层次呢?关键在于“无”是比“有”更加伟大的力量。《道德:经》第43章说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
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天下最柔弱的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东西,才能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地穿行。如果说最柔弱的东西能在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地穿行的话,那就可知无形无象的道连毫无间隙的东西都可渗透其中了。我就是从这里领悟到无为是最有益处的。不用言语去教训人,对事
上面三个都是关于道的问题。《易传·系辞:上传》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
”。“道”是超越有形事物之上的对象,不可器
能运用认识有形事物的方法去思考。有形事物各各不同,认识有形事物,可以通过物与物的比较,去说明。道是“物理之所通摄而不滞于物者”思考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之中而又从一切事物和现象中抽象出来的道,因为不存在与之相对应的对象作比较,也就不能通过物与物比较的方法去进行思考,而是要在思维抽象中作思考。这种。对玄道的思考,就是“思玄”
本来,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说“无,。”(“无”是用来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有”是用来说明万物产说明天地开始的概念。)生根源的概念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
。”(“无”和“有”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是来自同一个“道”的两个方面,只是名称不同而已。都可以称为玄妙。越是深入去思考,就会感到越发玄妙,然而,这样的思考,正是打开世界奥秘之门的钥匙)
从万物而思考有,又从
有而思考到无,已经相当“玄”了。但思考玄。到此还没有结束,还要“玄之又玄”
庄子在进而作“玄之又玄”的思考时,假托一个名为“光耀”的人问一个名为“无有”,“光耀”的人(两个都是包含意义的假托人名
,“无有”就是无):“请问无有先生,你就是光
?”“无有”不回答他。“光是有呢?还是无呢
耀”盯着“无有”仔细地看,看了半天却什么都看不见,想听也什么都听不到,去摸还是什么:“至矣,其孰能至都摸不着。最后“光耀”说
”(《此乎!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庄子·)我以为我是“光”,没有形体,听不知北游》
到也摸不着,已经可以称为无了,能达到无已经是最高境界了,观看“无有”却什么都没有,那岂不是“无无”了?我只是达到了有无的境界,还没有达到无无的境界呢!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悟道由浅入深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脑子里装的都是现第一个层次是“有有”
)。现实中存在的一个事实中存在的事物(“有”
物,反映到我们的头脑中,就形成这个事物的印象。头脑中一个一个事物的印象多了,在那里比较分析。这就是“有有”思维,是常人经常在
看过本文章的还看过。。。
36 庄子悟道论的哲理思维张尚仁①摘要: “道” 是古往今来哲学家思考的最为深奥......
庄子悟道论的哲理思维_专业资料。“道”是古往今来哲学家思考的最为深奥的问题。道家......
关键词:历史维度;哲学;马克思哲学; 事情本身 《马克思的劳动正义理论及...关键词:劳动;劳动正义;现实性;超越性;和谐劳动关系 《庄子悟道的哲理思维》.........
论庄子的哲学是美学 姓名:000 专业:00000 学号:00000 班级:000 这篇文章的...但未 悟道之人的思想与思维,总受着“是非”观的纠缠,这在庄生看来是错 失.........
超越事物的差 别与对立,方为体悟道之要领和关键。站在“道” 的高度看是非,...这 中国哲学研究 李振纲等:庄子对人类知性及逻辑思维的责难——《齐物论》解读.........
《庄q-)的齐物论开辟了平等的思维路径,成为近代哲学家消弥差等、提倡平等的...在此基础上,《庄子》推崇坐忘、心斋 等认识方式,把体道、悟道的希望寄托在直觉.........
庄子哲学的美学意义有论者指出,庄子既是一个哲学家...只不过庄子思想的表述方式、 思维方式和形上境界等等...悟道、把握道,以天道自然去顺势解牛、 削木、操船.........
精神的逍遥,人生的悟道 ——浅谈庄子的人生哲学精神的逍遥,人生的悟道 ——浅谈庄子的人生哲学隐藏>> 精神的逍遥,人生的悟道——浅谈庄子的人生哲学 院系:辽宁大学.........
《庄子》的“无言”说原意是用来阐释道家的哲学理念...佛思维互相浸透影响,对中国古代文学创造及其理论发生...尽管这样,也不是无道可循的,道家供给的悟道办法是.........
齐物论 出: 中庄子从 道的立场 , 对 生死哀乐关系作 了哲学 论述。指 方...无喜无悲, 作个形神 超越、旷达顺天的自在人 , 这就是悟道归真的真 人。.........
庄子哲学中的生死问题 4页 免费 论庄子哲学中的真...人 对这一自在者的把握不是通过理性思维 , 而要...“心斋” 作为一种通达直觉 ( 悟道 ) 的途径 , .........
悟道之路 关键词 庄子 言 道 i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tao is ...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转向 中国社会科学 1996 年第 1 期 道言悖论 及庄子对言.........
有的善于抽象思维,有的善于实际操作.你 实践做不到...老子把这种 状态叫守静,玄览,庄子叫坐忘,...这与《素 问刺法论》论述针刺悟道的道理是一致的..........
的精神超越, 但是他的生存哲学无论是在现实还是在...# 道?并不只 是纯粹逻辑推导和思维抽象的产物, ...大宗师!) ?( 庄子认为只有# 悟道?才能够# 外生.........
“道”的不同层面与悟道的境界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而西方哲学的认识论仅限于逻辑思维层面, 属于常规...庄子讲体道的方法有三种,曰守宗、心斋、坐忘。1、.........
因此,庄子追求“体道”、 。悟道”实质上是力图...张晓梅 论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期刊论文]-...哲学与思维 暂无评价 4页 免费 哲学思维的三大特性.........
文化与哲学 】 论《 庄子 》“与“ 的适 迹...“”忘 就是要求 把握一种精神现 象, 进行思维...《 庄子 ? 天下 》 篇云 , 人在悟道 中解脱 .........
刘笑敢在《庄子哲学讨论中若干方法论问题》一文中...通过对庄子的悟道方式的具体分析可以知道,庄子把人从...是个体的平民知识分子依照特定的感受方 式和思维路线.........
道性思维是庄子哲学的认识论维度,即从道 的立场上认识事物、判断是非的方式和...语言可以作为人们悟道的工具,通过卮言、重言、 寓言等暗示、隐喻、否定的言说.........
《庄子》 论 “乐” 的伦理学内涵陈摘 晨,王立新 要: “乐” 是中国哲学...《老子》 形容圣人为 “悟道的 统治者” , 但是帝王与悟道并无必然的关系。 .........
■ 24小时热门信息
人生哲理啊!看看,这才是高人_广告传媒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投资人的失败不是...故事的企业版,多么鲜活的安全,看看故事,再想想自己,是不 能该改变一下思维方式.........
哲理句子马云_教育学心理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1、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努力, ...14、人若把自己框在一定的范围内,就容易限制了 自己的思维和格局。 15、今天.........
路的哲理 77页 免费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点击此处进行反馈。 【人生哲理】让思维转个弯 隐藏>> 武汉大学领导 (.........
成功人生哲理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成功人生哲理一艘没有航行目标的船,...积极思维的好习惯 2、养成高效工作的好习惯 (1) 办公室 (2) 生活可以不拘.........
■ 相关热门内容
逆向思维小故事两则_金融投资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逆向思维小故事两则 krrp......
十八个逆向思维的故事_幼儿读物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十八个逆向思维的故事 聚世.......
古人妙用逆向思维经典案例分析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古人妙用逆向思维经典案例...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开染布作坊,小儿子做雨伞.........
震撼思维的13个小故事_互联网_it计算机_专业资料。zhuan]震撼你的思维方式 的 13 个故事。
有个老人爱清静,可附近常有小孩玩,吵得他要命,于是他把小孩.........
? —— 作文逆向思维训练 充满智慧的小故事 北京的一条街道上,同时住着3家裁缝......
神奇的逆向思维_实习总结_总结汇报_实用文档。【智慧...音声相和”之哲学思辨中能生发出很多具有可操作性...试试看下面这则真实的故事,你 是否也能迅速作出.........
第二章 第四节 方向思维天地宽——逆向思维逆向...废品 不能书写 吸水 经典案例:金边凤尾裙的故事 ?...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在 裙子小洞的.........
逆向思维立意_高三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 故事一:清代文学家郑板桥,.......
■ 热门推荐佛祖开悟之前到底看到了、悟到了什么!
我的图书馆
佛祖开悟之前到底看到了、悟到了什么!
1.如果说只是悟道了“人无生死、轮回、宇宙真理、解脱之道等等”就别回答我的问题了,我想这个很多人都知道了。2.他到底悟道了什么!!??3.我一直参禅,我相信我有最关键的东西没有参透,所以.......满意答案“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烦恼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一句,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所说的第一句话。对此,初学者可能会有误会之处。末学分几个方面略说如下:其一:这一句的意思很明显,佛悟到的是:“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即是一切众生本具的真心。唯有此真心,是一切有情的“共同点”,区别于“无情物”(木石瓦砾)。若非如此,众生形态千差万别,有何共同之处?这个“真心”,又名心、如、佛、真如、法身、如来、涅磐、实际、如来藏、非心心、诸法实相、涅磐本际、本来面目。。。。几十种名称。这个真心,上至诸佛世尊,下至地狱众生;在本质上无有差别。这个真心,若能触证,即是开悟明心,入菩萨数;不仅顿时成就解脱生死的功德,更能于成佛的道路上永不退转。因而是区别凡圣的一道关卡。这个真心,是一切众生“本具”,不是修行得来的。其二:诸佛在成佛之前,已经修完“三大阿僧祗劫”,功德圆满;以“最后身菩萨”身份,住兜率天,待众生因缘成熟,即出现世间,示现成佛。修完第一大阿僧祗劫时,已是明心见性具足的通达位菩萨;此后的二大阿僧祗劫,无数次以菩萨身份出现世间,无数次明心见性而触证此心。并非仅此一次。若是“一悟成佛”(究竟佛),则一切真悟祖师皆已圆成佛道。则一切未成佛之大菩萨,就算等觉位,也未明心。则“菩萨五十二阶位”说“七住位明心,十住位见性”即成妄说。因而,此一悟,并非仅有最后身菩萨示现成佛时才有;而是“七住位”以上菩萨,每一世都会有的事。因而,此一悟,就是触证自己本具的真心;无论最后身菩萨示现成佛时,还是六住位满心而进入七住位时;都是一样,区别之处在于:因地时的悟,虽证真心,而其中污染性未尽;果地时的悟,则真心之中污染性已经是完全除尽。其三:开悟明心,是“一念相应”。是瞬间的事;只有“顿悟”,并无“渐悟”。释迦牟尼佛成道时也是“睹明星而悟”,也是由六根而入,以眼识心触证。《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最胜法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也是由六根而入,以耳识心触证。禅宗诸祖,也是由六根六识而入。因而,开悟明心,必须借助这些妄心,借假修真。如上,触证真心,无有“首先悟到什么”?渐次悟到什么的区别。其次,现观真心体性,必须是自己“开悟明心”才能知。不是凡夫思维能知,乃至不为二乘圣者所能思议。其四:小乘法中,无须触证真心,是在世间法上实证“一切法空”而成就。因信受佛说:“有涅磐本际不生不灭”而取涅磐。否则,无余涅盘灭尽一切妄心、一切“我”,若无“涅磐本际”(真心)不灭。则同于断灭论。因而小乘法必须有大乘“真心不生不灭”的支持,有大乘菩萨实证真心非虚妄的支持;才是佛法而非“断见外道”。若否定真心,则小乘法同于断灭。如上,佛成道时所证:“不生不灭、能生万法的真心”(如来智慧德相);即是佛法“第一义谛”。即是佛、法、僧。即是一切有情最究竟的皈依处。为一切经典显说、隐说。其次,楼主此问,实则非语言能够说明,非思维测度而能了知。必须亲证!若是投机取巧,企图打听而得明心之功德受用,而入菩萨数;无有是处。无非“偷心不死”之罪障凡夫。正是“烦恼执著而不能证得”之写照。当然,对这个问题疑情不断,念念不忘,则是善根人;以此因缘,未来际必将触证此心,超凡入圣。楼主若欲建立知见,末学此文或能提供参考:/t%C9%EE%C9%EE%BA%A3%B5%D7%D0%D0t/blog/item/c7ada8ca61e12ae.html“一切众生毕竟成佛”!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甚深微妙法南无大乘胜义僧相关知识6等待您来回答
馆藏&23203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 龙场悟道,王阳明悟到了什么?
龙场悟道,王阳明悟到了什么?
关键字:&&&nbsp
&龙场悟道&是阳明先生的神来之笔,可是他到底悟到了什么?如果没人追问,我觉得自己挺明白的;有人一较真,我还真的就含糊了。
于是,春节前后我花了100个小时虔诚拜读阳明哲学。在此将自己的一点见解总结一下,供各位批判。要请各位朋友谅解的是,为了不偏差太远,我们得牺牲一点通俗和故事性,看完这篇文章可能需要8分钟。
龙场悟道,是阳明哲学皇冠上的明珠,而非皇冠的全部。
南宋至明朝中期,朱熹&万物皆有天理&的理学思想主导了中国哲学三百多年,因而变得越来越僵化和教条。阳明先生年轻时即对&空谈致知&和&泥于文字&的儒学作派十分不满,于是,他跟朋友一起讨论如何通过实际的&格物&以抵达天理。
他们决定先从自家的竹子开始&格&起。他们坐对竹林,思索竹子的来龙去脉、生长机理、用途归宿,试图探寻竹子所隐含的天理。结果,他的朋友不到三天就病到了,阳明先生自己坚持到第七天也病到了,而且差不多&格&出神经来。
这次&格竹&失败,让他非常失落;如果连竹子都&格&不明白,如何能抵达天理?
此后,他曾沉溺于佛教和道教,30岁时&筑室阳明洞,行道引术&。不久,他又与佛道分道扬镳,34岁开始在京城&讲明圣学,门人始进&。但是,他对朱熹&格物而致知&的疑惑始终没有消失。
1508年,阳明先生36周岁,本命年。史上最荒唐的皇帝和最富有的太监,将此鱼米之乡的书生发配到穷乡僻壤贵州龙场,当一个驿站的小头目,比现在的村长还低三级。
黄天不负有心人。职位卑微却成就了伟大的思想,与世隔绝却打开了宇宙智慧的大门。
龙场悟道之后,他教弟子&静坐&,也就是禅修,帮助他们体会自身本来具足的天理良知。再后来,艰难的军旅生涯和艰险的政治环境促使其&致良知&思想日臻完善。
古往今来,儒释道兼修、知行合一、文治武功,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龙场悟道这一点睛之笔,构筑了阳明哲学的四块基石:
1. 无善无恶心之体:开悟后的阳明先生与释迦牟尼一样,发现吾心即天理。
&佛氏所说,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 & 只是一念良知,彻头彻尾,无始无终,即是前念不灭,后念不生。&
&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
&本体只是太虚。太虚之中,日月星辰雨露雷阴霾噎气,何物不有?而又何一物得为太虚之障?人心本体亦复如是。&
心之本体就是太虚;&太虚&其实就是道家和佛家所说的&无中生有&的&无&。太虚并非我们个人私有,却又构成我们每个人在宇宙中存在的基础,所以,心之本体也就是天地之心,生生不息。道、天理、良知及万物之理本来就是一码事,所谓&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用六祖慧能的话讲,良知、天理、心之本体本来就是如如不动、无善无恶、非善非恶,也就是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 有善有恶意之动:天理与良知虽是无善无恶,但是触景生情之后的喜怒哀乐,却有善恶之分。
&如见儒子入井,则生恻隐之心,此谓心之应事而发为具体之善;见邻有妙龄处子,生杀其亲而逾墙搂抱之心,此谓心应事而发为具体之恶。&
良知本无善恶,触景生情即生善恶之意,一旦意念出现,就已经属于&行&了,因而修身养性,必须在此时就下功夫。于是,阳明先生否定朱熹的&先知、后行&思想,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论断。
&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臭恶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臭恶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比如喜好美色和讨厌恶臭,就是知行合一的。你在看见美色的同时已经喜欢上了,不是先看见,回头再决定喜欢还是不喜欢;同样,你闻见恶臭的味道时,就同时讨厌它了,不是先闻到,然后再决定讨厌与否。
阳明先生认为,良知是非善非恶的,因而人性既非善,也非恶,但是在不同的情景下,却有善意善行、恶意恶行。所以,一个所谓的好人,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下可能会因一念之差做出恶事,同样,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也可能去做好事。
3. 知善知恶是良知:意念有善有恶,良知则像24小时工作的雷达随时侦测意念的动向
阳明先生与其弟子于中有过一次有趣的对话。
阳明先生说:&尔胸中原是圣人。&弟子于中说不敢当。先生曰:&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弟子于中继续谦让。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弟子于中乃笑受。阳明先生继续说:&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尥怍,他还忸怩。&弟子于中对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
知善知恶是良知;你的良知即是善恶判别的准则。阳明先生的良知学说充分肯定了个人的主体价值,&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所以他说,满街都是圣人。既然每个人都有圣人的良知,那么每个人也就具有了判断是非的道德权力。
所以,阳明先生说:&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如果你的良知告诉你说,这句话是错的,哪怕这是孔子所言,也不能将就。
阳明先生的良知说,真是石破天惊。对于那些长期被八股理学禁锢的学者,其震撼力远远超过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每个人都具有了与圣人一样的主体精神,依据良知进行价值判断的权力。
阳明先生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著扈,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著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
4. 为善去恶是格物: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
作为世俗凡人,我们整天都是杂念纷飞,一会想偷个懒,一会想占个便宜。幸好,有良知和天理随时站岗放哨,&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份良知永远都不会泯灭。
致良知,就是&去恶为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灭人欲不是将人变为草木,而是要控制人的私心杂念,使得事事合乎天理。
阳明先生的一位朋友说:&私意萌时,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其实,私心杂念一出现,我的良知就侦查到了,可总是不能将这些私欲去除。
阳明先生回答说:&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工夫。&私意刚开始萌动之时,恰恰是彻底革除之机,这才是人生立命的真功夫。阳明先生继续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阳明先生总结说:&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至此,我们对阳明哲学的核心思想有了基本了解,其实这四句话也叫&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字&事上磨练&。既然良知永不泯灭而且可以随身携带,遇见任何事情,只要对照自己的良知就可以知道对错是非,而无需叩问神仙或者查看经典。这是何等方便,何等及时!这就像带了一只罗盘,可以随时校正自己的方向。只要坚持修炼,自然就距离成贤成圣而不远。
这也就是日本&明治维新三杰&中的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追随阳明先生的原因,也是东乡平八郎&一生俯首王阳明&的原因,同样是稻盛和夫&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的原因。
不幸的是,这却没有成为国人&俯首王阳明&的原因。说来话长,还是暂且不议。
接下来的问题是,阳明先生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阳明先生能有这样的龙场悟道,一次顿悟能够明了那么多问题吗?
概括而言,龙场悟道是阳明先生30年儒释道兼修的结果。阳明先生的儒学修养自不必说。
在道学方面,最经典的故事则是,在他17岁成婚之日,&偶闲行入铁柱宫,遇道士趺坐一榻,即而叩之,因闻养生之说,遂相与对坐忘归。诸公遣人追之,次早乃还。&由于和道士谈得投机,连洞房花烛夜都忘了。后来在27岁、30岁、31岁时以及后来的历次关键时刻,都有道家人物出场,助其逢凶化吉。
对龙场悟道助力最大的,则是佛学禅宗。
说到禅宗,问题就来了。许多人对阳明哲学的质疑正是从此开始的。
按照经典的思维逻辑,一个理论应该满足三个条件:可重复验证、可实践检验、可逻辑证实。而阳明哲学的核心思想来源于一次完全不合逻辑的直觉性顿悟,既无法重复更无法验证。这就好像有人做了一个美梦,他说的再绘声绘色,也没有人愿意相信。
不过,如果你愿意暂时放下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旗帜,听听稻盛和夫的故事,或许你对阳明先生能多一份理解。
在《京瓷的成功轨迹》一书中,稻盛和夫讲述了自己对于禅宗的感悟。稻盛和夫说:
&我之所以皈依禅宗,因为禅宗特别重视心性即灵魂磨练。当初,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禅定而大彻大悟,他因此明了了宇宙的真相,参透了宇宙万物的所有规律。
&据禅宗师父讲,当人的心理状态达到某种至高的状态后,就能够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所有的事物都会在一瞬间清晰起来。而这种顿悟的境界是无法用理论和知识来解释的,用文字和语言也很难描述出来。也就是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但是,平常人即使长期坐禅也很难达成顿悟的境界。日本临济宗祖师白隐禅师,从年轻时开始修行,一生中虽然有过无数次的小悟,但大悟却只有八次。如此看来,像我这样,65岁才皈依佛门,要想大彻大悟,恐怕是难上加难的。&
如果你觉得稻盛和夫的故事还是离我们太远,那我们就回头看看近代中国禅宗第一高僧虚云老和尚的&开悟瞬间&。
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那一年,虚云老和尚大病未愈即走进高F寺禅堂参加禅七。在第8个&禅七&的第3个晚上,6支香开静后,小和尚为虚云老和尚冲开水。一不小心,开水溅到虚云老和尚手上,端在手中的茶杯&啪&的一声坠落于地。这一清脆的破碎声,陡然间犹如闪电一般,虚云老和尚瞬间似桶底脱落,一切疑根在此一刹那间一扫而空,一切无明也在此一刹那间一闪而明了。历尽千辛万苦,走了大半个中国和东南亚,经过数十年的苦修苦行,到今日方才如梦初醒。
虚云老和尚脱口诵了一偈:&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没等小和尚反应过来,虚云老和尚又诵一偈:&烫着手,打碎杯,国破家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机缘为阳明先生敲开了宇宙智慧宝库的大门。是像释迦牟尼那样夜睹星空而悟道,或是像白隐禅师那样听闻远处钟声而开悟?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阳明先生当时是瞬间明了&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可以说,阳明先生通过龙场悟道,达到了智慧的顶峰。
稻盛和夫说:&假如将人类的身体视为整个宇宙的缩影,则地球犹如身体中的一个细胞,个人则只是某个细胞中一个微小的元素。若要细胞中的一个小元素去理解整个身体的组织,是十分困难的。只有儒释道几位先哲才明了宇宙的真相,并指示给我们看。可惜甚至可悲的是,多数人都不相信。&
参考阅读:敬天爱人 - 稻盛和夫敬重的4个字及其中国渊源(王阳明、西乡隆盛、稻盛和夫)
正在读取...
白立新 的近期作品[职业日志][专栏文章][专栏文章][职业日志][专栏文章][专栏文章]最新资讯
曾任IBM(中国)全球企业咨询部运营战略首席顾问、汉普管理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知识官、安达信(上海)企业咨询有限公司业务咨询部经理。曾经为联想、李宁、诺基亚、海底捞、国药集团等数十家企业提供过战略…
白立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悟的前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