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造就适应创新发展要求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云南省紧紧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当前位置:
&&&&&&&&&&&&
云南省紧紧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日期:日&&&&&
云南省科技厅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云南省科技厅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工作,遵循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把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摆在科技事业优先发展的位置,立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要,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完善科技人才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重点,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建设一支创新能力强、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覆盖面广的科技人才队伍。科技人才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为创新型云南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改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 一是科学谋划,合理布局。把握人才工作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关键性发展特征,通过制定《云南省科技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五年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确立远、中、近期不同发展阶段科技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强化区域、产业、重点和关键技术领域科技人才资源开发与布局,使科技人才规划(计划)与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与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二是政策扶持,强化激励。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云南省印发了《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和《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年)的决定》,启动实施了新一轮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围绕《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云发〔2014〕1号),新出台了一系列科技人才相关配套政策,覆盖人才培引、自主选题、创业孵化、初创扶持、成果转化、股权激励、创业投资、科技金融、科技招商、首购首用扶持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政策链,强化激励措施。&&& 三是完善体系,夯实支撑。“十一五”以来,云南省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经过科技人才政策和人才培养工程引领,全省形成了横联各部门、中央驻滇单位、省属高校院所、大型企业集团,纵贯省、州(市)科技及相关部门,集聚政府、行业产业、企事业单位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管理和服务工作体系,以人才链拉动创新链、产业链的发展,科技人才工作逐步形成全省“一盘棋”格局。2014年,经云南省委编办批准,云南省科技厅人事处加挂云南省科技人才办公室牌子,科技人才工作体系得到进一步强化。&&& 四是加大投入,突出重点。据统计,2014年云南全省R&D经费支出预计为88.5亿元,较2010年增长97%。全时R&D人员人均R&D经费由2010年的19万元提高至2014年的30万元,年均增长11.25%。同年,云南省级财政科技投入达到13.5亿元,立项实施科技计划项目2800余项,带动上万R&D科技人员参与。年,云南省科技厅通过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应用基础研究计划、对外科技合作计划等计划项目,累计投入6.85亿元经费,对高层次科技人才实施“精准培养”。科技人才工作进入人才培养和科研活动同步推进、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五是搭建平台,增强保障。科研服务平台是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的基石。截至2014年,云南全省共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3个;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9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5个、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53个。这些平台已发展成为云南省技术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的研发基地,全面发挥着聚集、培养、发展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2014年,云南省科技厅与科技部人才中心共同建立了国家科技领军人才云南创新驱动中心,着力打造全省科技人才服务枢纽。&&& 六是加大宣传,营造氛围。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要求,2014年,云南省科技厅及时落实高层次人才特殊生活补贴,在滇两院院士每人每年20万元,科技领军人才5万元、“两类人才”1.2万元,提高高层次人才生活待遇。通过云南卫视“走一线、看科技”专栏以及《云南省科技人才工作动态》,持续宣传报道云南省不断涌现的优秀人才和团队,及其助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大力营造见贤思齐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二、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打造科技人才“金字塔”&&& 一是实施院士自由探索计划。以弘扬科学精神、充分发挥在滇两院院士学术引领和人才培养作用为目标设立,2013年启动实施,每位院士每年资助科研经费100万元。&&& 二是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以培养云南省有实力竞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后备人才,引领云南省优势特色学科、重点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为目标设立,2012年启动实施,培养期5年,专项培养经费1000万元。年共选拔培养了15名。&&& 三是实施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以引进紧缺急需人才解决云南省优势学科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为目标设立,2008年启动实施。充分发挥高端科技人才智力资源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优势,打造云南省产业技术和学科建设新高地。引进人才享受100万元的工作生活补助,最高可达500万元的科技项目扶持。年共引进40名,支持经费8770万元。&&& 四是实施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以有效解决云南本土高层次科技人才紧缺问题、提高云南省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设立,1995年启动实施,培养期3-5年,培养经费6万元,实行年度考核和出站评价,被列入云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15项重大人才工程之首。年共选拔培养了204名,出站257名。&&& 五是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以引进国内一流院士专家团队,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解决云南省重大科技需求为目标设立,2011年启动实施,工作站运行周期为3年,每年分别给予院士工作站60万元、专家工作站30万元的工作经费补助,以及最高可达1000万元的科技项目扶持。年共建站103个。&&& 六是实施高层次创业人才(团队)计划。以引导和推动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滇创业,推动云南省产业升级为目标,2012年启动实施了此项计划。年共立项10项,支持经费2457万元。&&& 七是实施省级创新团队培育计划。以选拔、培养重点领域、重点学科优秀创新团队,加快提高云南省重点产业、重点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设立。2006年启动实施,入选团队支持经费100万元。年共选拔培养了45个。&&& 八是实施应用基础研究计划。该计划以研究解决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前沿性、原创性科技问题,提升科技人才科研能力和水平为目标设立,通过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和联合基金项目,针对不同层次课题和人才予以支持。云南省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居全国第19位。年共立项支持700余项,其中青年科技人才项目300余项。&&& 截至目前,全省有在滇“两院”院士9人(其中科学院院士3人,工程院院士6人),累计选拔培养科技领军人才15名,引进高端科技人才91名,选拔培养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后备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1540人、出站789人,培育省级创新团队131个,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115个,全省R&D人员达4.9万余人,构成了云南省科技人才“金字塔”,对云南省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 &&& 三、创新工作机制,着力提升科技人才工作水平&&& 在科技人才工作选拔、培养、考核、评价、使用和管理全链条的各个环节,坚持“三个并重”、强化“五个导向”。&&& (一)坚持“三个并重”&&& 一是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实现“两条腿走路”。为弥补云南省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突出问题,云南省科技厅一靠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培养本土人才和团队,实施好科技人才培养工程这个“百年大计”;二靠聚焦重点产业、瞄准紧缺急需,支持企事业单位全职和柔性引进高端科技人才,搭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大与国家和东中部地区高层次人才团队的协同创新,做到引才、引资和引智相结合,解决云南省产业发展中的“燃眉之急”。朱有勇院士是云南省培养的优秀“两类人才”,2011年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北方奥雷德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季华夏博士是云南省引进的高端科技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款穿戴式计算机,成为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能批量生产OLED微型显示器的高新技术企业。&&& 二是坚持培养和使用并重,落实“以用为本”。正确处理好培养和使用的关系,改变人才工作重选拔培养、轻人才使用的问题。通过强化人才依托项目和服务科研生产实践的目标要求,把人才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现实贡献作为人才培养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以“用”的效果检验选拔、培养的质量和效益,以“用”的实绩评价人才的能力和贡献。昆明理工大学杨斌教授,长期从事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研究与开发,先后发明了“真空蒸馏法提锌富集锗铟银新工艺新设备”、“从含铟粗锌中清洁高效提取金属铟的新技术”和“复杂锡合金真空蒸馏新技术”,开创了真空冶金技术在复杂重金属资源的综合利用、金属二次资源高效回收、稀贵金属清洁生产等领域广泛应用的先河,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成为云南省持续三次成功问鼎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第一人。目前,该技术已在云南、广西、江西等省区建成36条生产线,在美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建成6条生产线,累计形成15万吨/年有色金属生产能力,每年产值约60亿元,经济社会效益巨大。云南民族大学彭金辉教授,长期从事有色金属冶金、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课题等省部级项目5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申请发明专利52项,获授权34项,推动了微波冶金国际前沿方向的发展,增强了我国冶金工业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省地质调查局局长李文昌及其团队,长期潜心于云南、西南“三江”和东南亚地区地质找矿和成矿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973”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彭金辉、李文昌两人已进入今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人选名单。&&& 三是坚持人才、团队、项目、平台并重,放大人才对创新资源的“聚集效应”。改变人才培养中就人才论人才的狭隘观念,通过“人才+团队+项目+平台”四位一体及产学研用结合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育人才、带团队、促创新、建平台同步发展。一方面通过人才项目嵌入研发任务、团队及平台建设要求,另一方面,加大重大项目立项中对人才和团队培养建设的评价比重,改变科技计划见物不见人的支持方式,推进人才成长带动团队发展,培养目标拉动创新产出,团队发展带动平台升级,放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对创新资源的“聚变效应”和人才资源的“裂变效应”。据统计,2014年通过出站评价的84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技术创新人才,在5年培养期内共争取省部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08项,获国家级奖励39项、省部级奖励124项,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199篇,出版著作58部,获发明专利129项、新品种授权80项,培养博士硕士257人,实现经济效益约115.35亿元。&&& (二)强化“五个导向”&&& 一是强化分类评价导向,做到“精确定位,人尽其才”。对基础研究领域的人才评价以有利于潜心研究、长期积累,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为重点;对应用研究领域的人才评价以聚焦需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为重点;对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人才的评价以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以及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实际贡献为重点;对研发支撑和服务人才的评价以服务质量与实际效果为重点;对软科学研究人才的评价以服务决策需求,形成战略研究报告,支撑思想库、智囊团建设为重点,以人才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推进人才使用更具针对性。&&& 二是强化成果运用导向,做到“方向明确,讲求实效”。针对云南省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创新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的实际,科技人才工作坚持成果运用的导向,引导科技人才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以加快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价值取向,加大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评价权重。据不完全统计,115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已研发新产品36项,新装备16套,申请专利140项,获授权专利75项,解决重大技术难题70余项,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4.4亿元、利润4.6亿元。&&& 三是强化重点扶持导向,做到“集中火力,重点突破”。加大《云南省股权激励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云南省重点新产品开发补助办法》、《云南省扶持初创期优秀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办法》等科技人才相关政策落实力度,开辟高层次人才、团队科技项目立项直通通道,强化高端科技人才绿色通道服务和随访服务,对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实行倾斜支持、叠加支持和滚动支持,持续激发科技人才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激励人才在重点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 四是坚持人才年轻化导向,做到“结构合理,后继有人”。为推进云南省科技人才队伍年轻化,有效衔接国家层面的人才推进计划,云南省每年支持100名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及其研究团队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支持100名3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独立主持项目、开展创新研究,激励创新思维;注重选拔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纳入“两类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国际合作、东西部人才交流平台,加大优秀青年人才交流培养力度。&&& 五是强化服务科研生产一线的基层导向,做到“顶天立地,支撑发展”。以考核评价为抓手,确立人才服务基层科研生产一线的目标要求,弥补云南省科技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人才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推动人才和团队研发水平往高处发展,智慧才干接地气、见实效。鼓励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团队在全省建立基层专家工作站,脚踏实地为基层服务,为科研生产一线服务,为产业企业发展服务。坚持选拔人才向州(市)倾斜,每年为州(市)定向选拔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对产学研结合紧密、来自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的项目申报人给予优先支持。&&& 全省科技人才工作以支撑和服务云南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跨越式发展为目标,通过营造环境、打造队伍、改革创新、人才引领,科技人才红利持续释放,支撑科技创新和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效果凸显。2014年,云南省8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数在全国省(市、区)中居第15位;全省国家级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达1973亿元,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22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5%和19.0%,成为经济新常态下逆势增长的新亮点;27个通过定期考核的省级创新团队3年共争取项目880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2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45项,制定标准125项,开发新品种86个,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1420篇,撰写著作62部,培养博士研究生538人、硕士研究生1996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综合统计数据表明,云南省科技人才队伍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 云南省“十三五”科技人才工作,将继续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支撑云南省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创新和实现“三个战略定位”为目标,在建机制、强措施、谋发展、促跨越上下功夫,突出六个方面的工作重点:一是加快建设众创空间,畅通科技投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氛围;二是深入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引工程,牢牢抓住人才队伍建设这个根本;三是深化科技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科技人才供需对接与服务平台;四是改革创新科技人才经费投入机制,优化投入结构,提高投入水平;五是依托云南科技创新园和云南省科学技术院,创建科技人才创新试验区,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六是建设云南科技创新智库,为云南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造就创新人才,实现国之强盛
&&&&&&字号
日,习近平在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从中国当前的社会现状来看,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但需要有系统化的制度体系,而且更要将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逐渐形成一种培养创新型人才并使之实现价值、发挥才能的长效机制。
正确认识创新型人才,摒弃 “应该怎样”的假定。创新并不是少部分人的权利,而是人人可为的动力,生活中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我们只有科学认识并尊重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并设计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培养出不同特色的创新型人才。
营造尊重个性的良好社会氛围,让一切创新充分涌流。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各式各样的创新型人才,我们只有建立并实践甄选实绩化、职责岗位化、发展业绩化、管理制度化、利益共同化、薪酬市场化、保障社会化、组织目标与个人价值协同化等“多种多样、尊重个性”的制度体系,在培养、使用和评价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中真正强调并体现品德、能力和业绩本位。
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展示才能的事业舞台,让其尽情展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展示的平台、离不开价值的体现。寻求创新型人才与国家、组织之间“价值共鸣、远景共建、事业共干、发展共求、利益共享”的发展纽带和利益共同体,建立良好的心理、情感和价值契约。在这种鼓励机制的建设中,激励政策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作为独立、理性、自主的个体,是典型的“知识型员工”。对于创新型人才而言,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认可、有个良好的职业发展和事业舞台,可能才是最为重要的激励措施。
(来源:江桥镇增建村 章磊)
(责编:葛俊俊、韩庆)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恒源祥|中华铅笔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对新形势下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
16-11-16 10:37
以科技人才队伍创新实践为重要支撑持续助推自治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对新形势下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
  白宝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阐述的人才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前不久,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在自治区部分高校调研时指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奋斗目标,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在当前自治区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的时候,人才作为极其重要的资源,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现在的自治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渴望人才、使用人才。如何依靠科技人才工作创新实践助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4个方面高度重视和加强科技人才工作。
  一.必须以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重大决策部署增强做好科技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必须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和强大引领,科技产业化速度不断加快,科技人才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力量。
  (一)深刻领悟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实现科技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遵循。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开创了党的建设新格局和新境界,也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管人才,实现科技人才事业长足发展提供了动力源。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科技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要把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政治生活的头等大事,积极主动学习。要紧密联系科技工作实际,把学习全会精神与当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实施自治区人才强区战略部署结合起来,使全会精神成为推动我区科技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因此,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统筹谋划科技人才工作创新发展;必须围绕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把科技人才工作创新发展贯穿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在人才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必须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把握大势、真抓实干,顺势而为、敢于担当,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事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深刻领悟科技人才工作是实现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人才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指出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他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为我们绘就了美好的愿景,也赋予了科技人才管理者更加厚重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对广大科技人才管理者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都是一个重大考验,我们必须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以创新的理念谋发展,以创新的思路促转变。
  (三)深刻领悟人才工作是助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近年来,自治区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和《内蒙古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规划》,对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顶层设计和重点部署。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重要指示精神,面对全区调结构促转型、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新目标,深刻领悟做好科技人才工作是形势所需、任务所系、势在必行。要按照&十三五&规划明确的目标、任务,紧紧依靠科技和人才推进自治区转型发展。要主动对接国家、自治区科技发展战略,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行业技术水平为目标,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工程为重点,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着力强化创新创业人才支撑,着力发展创新创业平台,推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自治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重要科技人才支撑。
  (四)深刻领悟科技人才管理者是推动科技事业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前后,国家和自治区陆续出台了一大批科技法规和政策措施,从财税、金融、供给侧结构调整、人才队伍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支持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科技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国家和自治区在这么短时间密集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以超常的力度,支持创新发展的势头是前所未有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科技管理者已成为推动科技事业进步发展的担当者和开拓者。科技事业进步发展需要科技管理者成为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者、谋划本地经济发展的明白人、抓好工作落实的责任人。不仅要懂科技,还要懂经济;不仅要掌握科技人才工作规律,还要熟悉做好科技人才工作的方法;不仅要熟悉国家和自治区的科技规划、战略部署,还要掌握科技资源的配置方向;不仅要围绕人才平台载体建设抓落实,还要突出用好用足科技政策抓落实。
  二.必须客观分析总结科技人才工作情况,高度重视谋划好科技人才队伍创新发展这篇大文章
  &十二五&期间,自治区科技人才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自治区&人才强区&发展战略,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政策环境逐步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日益明显。
  (一)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进一步扩大。截至目前,全区科技活动人员388332人,其中高校96317人、科研机构34033人、企业237769人、其他20213人。&十二五&期间,自治区研究与实验发展(R&D)人员达到14.13万人/年,其中,研究人员9.05万人/年;研究与实验发展(R&D)人员人均研究开发(R&D)经费163.3万元,其中,研究人员人均研究开发(R&D)经费292.8万元。
  (二)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取得新的进展。目前,我区已培育国家&千人计划&13名;我区共有13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重点依托国家人才工程培植本土人才,我区有11人、4个创新团队、1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入选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三)实施&草原英才&工程成效突出。2010年以来,科技系统推荐入选&草原英才&工程创新创业团队共43个,占全区总数的10.6%;&草原英才&个人242名,占全区总数的23.8%。入选&草原英才&工程科技领域项目总数连续6年位列自治区&十大百人计划&承担部门前列,连续6年超额完成&百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计划&任务目标。
  (四)引才育才平台载体建设再创新绩。&十二五&期间,共认定45个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团队,在凝聚和造就领军人才、推进创新创业型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上成效明显;截至目前,我区与国内外大院大所合作共建的院士工作站达到75家,协议引进院士88名,其中中科院院士24名,工程院院士62名,蒙古国院士2名;截至2015年底,建设认定工程技术中心128家,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我区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95家,2015年,我区有2家企业正式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我区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我区科技人员争取国家基础研究经费5.86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8倍;自治区共培育认定80多家众创空间,覆盖了全区12个盟市。
  (五)优化人才政策彰显发展活力。今年上半年,自治区科技厅赴浙江、广东、四川、上海、深圳等地,学习调研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他们的实践给我们很多启示:注重加强科技人才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为加快和夯实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依据国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研究探索创新人才发展新路;不断加大人才创新载体建设力度,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集聚新生力量和紧缺人才;因地制宜开展人才精准服务,为科技人才搭建和营造创业创新良好环境。政策的落实,使领军人才的外部效应和溢出效应十分明显。相比之下,我区在优化统筹科技人才政策等方面还显不足。但新的形势下全区各地因地制宜积极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措施。呼和浩特市新增&引进人才科技贡献奖&,并将&科教兴市市长特别奖&的奖励金额提高到30万元;包头市实施的&鹿城英才&工程、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政策措施,&含金量&高、突破力度大,在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中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鄂尔多斯市制定出台了人才鄂尔多斯战略&1+8&政策体系,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方面从政策层面予以倾斜;赤峰市出台的激励科技人员科技创新创业方面的政策措施,为创新创业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辽市新增设了科技合作奖、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奖,奖金额度大幅度增加;阿拉善盟设立了产业化科技创新奖和企业家科技创新奖,大幅提高了奖励标准。通过优化人才政策,有力的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人才新政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活力凸显。
  通过积极打造引才育才用才平台载体,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和核心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但当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平台载体建设上仍然存在一些薄弱之处。一是高层次科技人才总量不足。从自治区科技人才长远需求来看,仍然存在高层次科技人才数量严重短缺的问题,人才发展总体上不利于经济快速发展,并不能完全适应经济转型跨越的需要。二是科技人才分布严重不均衡。人才队伍发展相对缓慢,特别是青年人才比例偏低且得不到及时补充。全区科技人才工作发展极不平衡,就全区&草原英才&入选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情况看,主要集中在呼包鄂地区,呼包鄂3个市&草原英才&个人、团队入选总数占全区的72.2%和50%。由此可见,其他盟市在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团队建设上非常薄弱。三是在扶持发展力度上轻重不一。对新型科研机构、研发企业等关注和扶持力度较大,但是对我区人才相对匮乏的地区中小微企业、产业特色企业的人才政策扶持、资金扶持力度略显不足。四是人才培养引进政策相对滞后。政策性、配套性的支持计划落实尚不到位。在沿海地区实施了一系列引才政策的趋势下,中西部地区的高层次人才陆续投向东南沿海地区,我区也不列外,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特别是高端人才&留不住&的问题,成为制约自治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一大难题。
  一个缺乏人才的地区一定缺乏创新活力,一个缺乏人才的团队一定缺乏创新能力,在缺乏人才的情况下,怎样谋划经济发展?怎样开展科技研发?怎样实现成果转化?这些发展中的困境和现实问题,需要科技人才管理者深思和重视。一是要制定人才新政。加强人才工作,同样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一方面,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制定人才政策,保证人才政策符合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要把人才工作重点放在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进、保障等机制上,让每一个人才个体拥有更多获得感,增强人才政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第三,通过搭建平台、营造环境,不仅让科技人才&留得住&,还要让科技人才&回流&,尽快解决我区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稀缺、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不足等问题。二是突出重点方向。自治区科技人才的发展理念也应贯穿于&五大基地&建设始终,要紧紧围绕自治区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和&双创&示范基地等四大工程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围绕自治区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集群建设等重点方向,坚持扩大人才总量和提高人才质量并重、引进和培养并重。三是带动薄弱区域。目前,我区科技人才总量匮乏,特别是除呼包鄂以外的其它地区,科技人力资源与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要下大力加快人才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主动实施&草原英才&工程,在争取自治区人才工程上下大力,在实现国家级人才项目上求突破,通过人才的集聚和引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四.必须以统筹联动凝聚合力,依靠人才平台载体建设引领和推进自治区科技事业长足发展
  做好科技人才工作需要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需要各方凝聚力量、统筹联动、突出重点、创新推进。
  (一)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健全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党管人才管什么?中央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党管人才就是要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切实发挥&党管人才&优势,切实做到在谋划发展的同时考虑人才保证,在制定计划的同时考虑人才需求,在研究政策的同时考虑人才导向,在部署工作的同时考虑人才措施,更好地统筹人才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通过制定政策、创新机制、改善环境、提供服务,为人才成长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统筹抓好体制机制创新,形成科技人才发展合力。要深刻学习理解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对人才工作的新思想、新论述、新部署和新要求,贯彻落实好国家《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特别是针对人才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等障碍,结合本地区功能定位,地域特点、资源优势和平台载体建设,大胆探索,制定适合本地区发展人才政策措施,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和自治区&人才强区&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草原英才&在全区各盟市普遍开花、提质增效。同时,要围绕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探索加快科技人才构建&全社会、全要素、全链条&创新支撑体系。
  (三)坚持高端引领,辐射和带动自治区科技人才发展。全区科技人才工作要紧紧围绕&聚集高端人才、配置高端资源、突破高端技术、落地高端项目&,努力建设一条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之路。在人才队伍建设中,依托重大人才工程优先引进一批拔尖领军人才和能够突破发展关键技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发挥好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培养造就人才团队,形成人才资源的整体优势,辐射和带动自治区的人才发展。
  (四)依托科技创新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做好科技人才工作要依托科技资源、科技计划和科技项目,努力在各类科技创新平台、重大项目中培养高端人才,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进和科技计划的融合,在实践中锻炼培养科技人才。继续下大力抓好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人才平台载体建设,通过&筑巢引凤&,面向海内外引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服务和助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
  三.必须把为科技人才服务摆上重要位置,高度重视提升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当前,我区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一些科研成果还停留在论文层面,真正实现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较少,一定程度影响了人才的创新积极性。中央出台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赋予人才更大的人财物分配权。因此,从多方位服务好科技人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一)积极为科技人才搞好对接服务。积极为广大人才和用人单位提供需求对接服务,搭建人才合作交流平台。要聚焦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加强人才交流合作,加大协同创新,丰富各类孵化器、创业园的承载功能,加大基础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并对社会开放,把人才资源、科技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发展优势。
  (二)必须高度重视强化政策引导。促进人才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配套政策,将成果转化率纳入人才考核指标当中,特别是要加大对成果转化的后续配套政策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地区要研究探索通过股权激励机制加快人才引进培养和保留高层次人才的措施和途径。
  (三)实现产业化进程中的人才集聚效应。将科技人才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产业技术人才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化平台引进培养人才,发挥产业高端人才的作用。
  (四)加快提升人才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激励科技人才将科研工作从理论向实践延伸,不断增加科技成果的综合效益,以人才创新能力体现人才价值,以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回报人才价值,用财富效应和人才聪明才智促进和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6659744。
Copyright(C)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才创新发展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