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理念引领党建发展发展理念什么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
作者:admin
点击数:5445
&&&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突破,是当代中国新的发展观,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指导意义。为全面推进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尤其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深入学习领会和研究,本刊特约我国社会科学理论界几位知名学者撰文,以飨读者。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升华,是对国外先进发展理念的吸收和借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创新发展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重要论断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可以说,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创新引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纵观世界发展历程,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中心曾几度转移,但其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科技中心一直是支撑经济中心地位转移的强大动力。哪个国家或地区拥有领先科技和尖端人才,哪些国家和地区就具有发展活力和经济竞争力。一些国家的崛起都抓住了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比如,英国抓住了蒸汽机革命机遇,成为世界霸主;美国是电力革命的赶超者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引领者,成为近百年来的世界第一强国;日本、韩国等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等快速发展的机遇,成功实现了产业结构高级化,推动了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华文明曾经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但是在近代工业革命来临的时候,中国错过了发展机遇,由一个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成为了落后挨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僵化封闭,没有跟上科技革命的潮流。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信息技术与各领域技术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革命,不仅使智能制造成为新型生产方式,也催生了许多新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许多群体性技术突破和重大创新不时出现。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强化创新部署,国际产业格局正在重塑,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工业4.0战略等应运而生。“创新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谁主导创新,谁就能主导赛场规则和比赛进程。我国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只有努力在创新发展上进行新部署,实现新突破,才能跟上世界发展大势,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抓住这次机遇,将有助于我国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竞争力。
  一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经验表明,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财富驱动等类型。要素驱动是指主要依靠土地、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获取发展动力,促进经济增长,它一般适应于科技创新匮乏的现代化建设初期。由于受自然资源有限性等条件制约,单纯依靠这种发展动力实现经济增长,常常会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投资驱动依靠的是持续的高投资和高资本积累,从而获取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实践表明,高投资和高资本积累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在经济实现起飞和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之后,这种投资驱动型发展模式就难以为继。创新驱动是指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通过技术变革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从而实现集约的增长方式,最合理有效地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最持久动力源。崇尚创新,国家才有光明前景,社会才有蓬勃活力。
  经过新中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接近8000美元。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规模大而不强、经济增长快而不优;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偏高,产业创新能力不强,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质的飞跃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产业层次低、发展不平衡和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增强等矛盾愈加凸显。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只有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我们才能够摆脱过多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只有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我们才能够有效应对经济新常态的各种挑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只有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我们才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真正成为经济强国、创新大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科学内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的创新,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全面创新的主要引领。所以,在全面创新进程中,一定要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主引擎。只有掌握核心技术,鼓励原创突破,激发新思想和新探索,社会发展才有活力,经济发展才有后劲。“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把增强技术实力作为构建产业新体系的战略支点,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包括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在内的全面创新,走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道路。”
  推进创新发展,既需要科技创新这个“火车头”,也需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保障和支持。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科学创新的思想灵魂和方法来源。推进理论创新,需要密切关注世界发展趋势,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加强基础研究。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建立健全制度创新体系,是推动全面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的客观要求。制度创新是持续创新的保障,是激发科技创新主体活力的关键。同时,科技创新需要形成一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全面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其中,创新发展贯穿各个发展理念之中,各项发展都离不开创新,都需要通过全面创新激发发展新动力,通过创新解决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针对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必须创新调控思路和政策工具,通过全面创新特别是制度创新,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才能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新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增强发展的协调性。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和自然的和谐问题。针对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只有通过全面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才能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实现绿色发展。比如,可再生能源革命将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能源和环境问题,如果能够实现光伏、风电、能源互联网等的大规模应用突破,将为我们破解能源和环境瓶颈制约提供“一箭双雕”的解决方案。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针对如何在新的世界形势下进一步充分利用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只有通过全面创新特别是理论创新,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才能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实现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针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通过全面创新特别是文化创新,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才能使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共享发展。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关键是让人才成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国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发展活力,才能跟上世界创新发展大势,把握创新发展的主动权。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来创造和积累的经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调动亿万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由之路,必然是从过度依赖消耗自然资源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我国人力资源十分丰富,有9亿多劳动力,其中技能人才近1.6亿,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也有1亿多。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形成以创新引领发展的社会环境和风尚,引领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只要更好地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我国经济发展就会有无穷的潜力。
  发挥人才优势,应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问题,围绕重点学科领域,下大力气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特别应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教育创新为各方面创新提供知识、技术和人才支撑,抓好教育是创新发展的根本大计。李克强总理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新的繁重任务,必须把提升教育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基础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聚焦重点、区分层次,引导支持一批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使其能够在国际上竞争高下。同时要继续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加强教育国际合作。努力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使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支撑。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让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还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其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当务之急是要破除制约人力资源优势发挥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比如,我国现在还有不少科技成果脱离实际、束之高阁,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推动创新实现价值的链条上还存在诸多体制机制的关卡,包括产业、市场、人才、教育、财税、金融、政府考核等方方面面。需要加大改革力度,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落到实处,促进科技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融合,打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释放巨大的发展潜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王炳林,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本文共1页& 【发表评论】【】
文章录入: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主题词:&&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 电话:021-&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 &
本网站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承办当前在线人数:55;累计访问人数:8629288您当前的位置 :&&&&&&&&&
解读五大发展理念:创新是发展第一动力
来源:天津广播电视台
 作者:高雪纯
 编辑:李彤
如不能正常浏览请选用IE浏览器
  天津北方网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而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排在首位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我来说两句
?&????????????
热点新闻排行榜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 | 举报邮箱:jubao@ |
(C) 2000-.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五大发展理念围绕着一个核心观点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五大发展理念围绕着一个核心观点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城市发展
日 18:07:26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张晓江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我们要积极贯彻落实这五大发展理念,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城市发展。江津滨江新城位于都市功能拓展区与城市发展新区连接处,担负联动主城,构建大都市区重要功能组团的重任。贯彻落实好这五大发展理念,对于滨江新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坚持创新发展,培育城市发展新动力
  创新发展居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四年以来,滨江新城始终坚持以“创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发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的带动作用,构建产业新体系,培育发展新动力,完善发展新机制,推动城市建设全方位创新。
  一是培育发展新动力。坚持创新发展,最根本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滨江新城管委会通过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高效利用资本、集约化使用土地资源、开发引进新兴技术、着力培养各级干部执行力等方式,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二是谋求发展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市委对江津“城市发展新区战略支点、重庆大都市区重要组团”的功能定位为江津“融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滨江新城靠近主城,是承接主城辐射、“北上发展”的“滩头阵地”,必将在新一轮发展之中抢得先机,加快建成江津“一江两岸”的城市中心,重庆二环线上品质之城。
  三是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发展最紧迫的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要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形成有利于新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和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坚持协调发展,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
  协调发展注重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避免“木桶”效应的产生,同时促进不同领域、不同维度的互联互通。滨江新城积极构建资源优劣势互补平衡、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一是加速“跨江融城”进展步伐。滨江新城作为江津“一江两岸”城市建设的“主战场”,一方面通过“两桥一路”“跨江”衔接几江半岛,吸纳人气资源;另一方面作为“融城”的“桥头堡”要借机主城功能外移,江津新行政、文化中心建设等,充分发挥其整体引领和带动作用。
  二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通过建设内畅、外联、互通的道路设施体系,加速建成“中心枢纽”的城市建设新高地。鼎山长江大桥、西江大道、南北大道等主干交通设施建设让滨江新城内联外通,几江长江大桥、轨道交通延长线江津段、渝昆高铁等加快建设必将进一步增强滨江新城与周边区域发展的互动。同时城市道路、水电气综合管网的合理布局,污水处理、垃圾转运、通信基站的完善配套,学校、医院、农贸市场、商业街区、文化活动中心及区级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无不让新城基础设施臻于完善。
  三是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发挥先进文化、现代文化服务设施的凝聚和引领作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篆山坪公园、圣泉公园、科技馆、区文化馆、区博物馆、区图书馆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五馆三中心”的建成将成为协调新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强力支柱。
  坚持绿色发展,凸显城市发展新特色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问题,是群众对新鲜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强烈要求,是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一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滨江新城面朝长江,江岸线长达10余公里,江面开阔、气势恢弘;新城背靠缙云山脉,山上树木苍翠,绿草如茵,是群众理想的休闲养生之地;新城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的建设要求,采用全球招标方式,邀请国内外知名城市规划设计机构和设计大师规划设计,完美地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好品质、亲水、生态、文化“四张牌”,走质量发展之路,是滨江新城生态稳定建设的宗旨。长期以来,滨江新城管委会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新城开发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更加注重品质提升和城市“雅”、“静”内涵,力图把滨江新城打造成碧水青山、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新城。
  三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滨江新城秉承“绝不能以破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代价获得表面繁荣”,通过“四控一增”“四治一保”“四减一防”等措施,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环保行动,实现了新城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坚持开放发展,建设城市发展新高地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要坚持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和重庆区域发展战略中谋划自身发展,提升利用国际国内市场、资源的效率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竞争优势,建设江津开放新高地。
  一是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成渝高速、外环高速公路等便利的交通和“连接带”的区位优势;加之丰富的人力资源、良好的产业格局等便利因素,积极融入国家和区域战略。
  二是优化完善开放功能。构建便捷通畅的开放通道,完善对外开放平台。积极承接重庆主城功能转移,在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娱乐等领域扩展开放空间,将以往的被动适应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引领。
  三是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利用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优化招商引资渠道;加大“引进来”“走出去”的力度,力争做到走出去“加速度”,引进来“结硕果”,让更多知名地产企业、金融企业、总部经济等入驻新城;同时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坚持共享发展,分享城市发展新成果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的问题,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必然体现,滨江新城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用的要求,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努力让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
  一是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的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明确政府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职责和内容,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在行政中心、文化中心、金融中心、综合商务区和休闲中心的基础上,做到既坚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又坚持量力而行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高品质规划建设篆山坪公园、德感滨江公园、圣泉公园等公共休闲活动场所,注重城市功能分区;建立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一贯制教育体系,利用区实验小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和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优势教育资源,重点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时引进高等教育资源。
  三是着力促进就业创业。充分利用区内外优势资源,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辖区内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相结合的机制,确保群众安居乐业。
  (作者单位:中共江津区委)
( 网站编辑:董航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