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经济来源的成年人赌气上缴压岁钱离家出走走危险吗?

“免费品尝”让人不知不觉进入“毒”笼
扫描到手机,看更多国搜资讯
您可以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您可以在手机国搜客户端继续浏览本文,并可以分享给你的好友。
核心提示:“这上面的问题我都不会。毒品的知识我从来没有学到过啊,学校没有组织什么讲座,爸妈也没跟我说过。”一位15岁初中毕业生说。
今天是国际禁毒日。而在6月23日,国家禁毒办副主任、禁毒局副局长韩旭光在“2015中国禁毒论坛—合成毒品防治”上发布了一组数据:2014年全国共新发现吸毒人员46.3万名,其中滥用合成毒品人员占79.1%,特别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据绝大多数。
这两天,记者在192名12岁至21岁的青少年中间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看看他们对“毒品”到底了解多少。“毒品?离我好遥远啊!我是绝对不会去碰毒品的!”在进行问卷调查期间,记者发现不少青少年对于毒品的知识都相对薄弱,并且均停留在传统毒品的认知上。青少年们拒毒的这份坚决值得表扬,但禁毒大队的民警告诉记者,很多吸毒人员第一次吸毒都是“不知不觉”进入牢笼的。
接受调查的学生:我觉得毒品离我挺远的 学校、家长很少说毒品的事
调查问卷的第一个问题就难住很多人。“国际禁毒日是哪一天?”192名青少年中有60.9%的人知道,但很多人坦诚地告诉记者,自己是猜的,“很少,甚至可以说从来没有关注过。”
第二个问题是“你对毒品的认识有多少?”13.3%的人选择了“完全不了解”。
“这上面的问题我都不会。毒品的知识我从来没有学到过啊,学校没有组织什么讲座,爸妈也没跟我说过。”一位15岁初中毕业生说。
虽然有83.3%的人表示“知道一点点”或者“知道一部分”,但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青少年中,大家对毒品的认识还停留在鸦片、海洛因、摇头丸、大麻等传统毒品。其中有19.3%的人表示不知道什么是新型毒品。有人甚至认为鸦片、大麻是新型毒品。
“学校、爸妈都很少给我说毒品的事。”在调查中,一位女生告诉记者,“我觉得毒品离自己挺远的,只要我不主动接触毒品,就不会吸毒,更不可能有毒瘾了。”
禁毒大队民警:毒品,其实离你不远 很多人不知不觉染上毒瘾
很多学生觉得毒品离自己非常遥远,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宁波市公安局江东分局禁毒大队教导员罗俊告诉记者:“很多人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染上毒瘾的,也有不少人是抱着好奇的心态去吸毒的。”
一个真实的案例:20多岁的小张是个爱漂亮的姑娘,2004年初中毕业后就离开老家河南到宁波打工。在小张20岁生日当天,她和几个朋友在KTV庆生,其间喝了不少酒。喝醉的小张感觉自己的脑袋要爆炸了,而且浑身发烫。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男性朋友给小张几颗彩色的小药丸,并告诉小张吃下去就可以解酒了。
小张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一颗彩色的小药丸吞了下去。很快,这颗小药丸起作用了,小张头不痛了,人也兴奋了不少。从此以后,小张只要喝酒,就会备几颗彩色小药丸。当小张发现这几颗彩色小药丸已经不能满足自己时,这才知道自己不知不觉染上了毒瘾。
“在毒贩的招数中,这第一招就是‘免费品尝。’几乎所有的吸毒者在初次吸毒时,都是由其他吸毒者‘免费提供’的,继而对毒品产生了依赖性。”罗俊告诉记者,“青少年对于免费的东西,一定要有所警惕,不能因为一点小恩小惠,就将自己拖入毒品漩涡中。”
罗俊表示,青少年对于毒品的认识还不够,认为吸食一点粉末或者一个小药丸不会上瘾,最多是让人比较兴奋或者减压,“大错特错,不少人第一次吸食毒品后就会上瘾,而且这个毒瘾十分难戒。”
还有不少吸毒者染上毒瘾是因为他们觉得吸毒可以减肥,“这是一种绝对错误的想法。一旦吸食毒品,就会破坏身体的器官,这是一种病态的瘦,整个人干瘦不说,脸色也是蜡黄的。”
[ 科普 ]有的看着像零食,其实是新型毒品
昨天,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截至2014年年底,宁波市登记在册的吸毒者累计有40200余人。其中,去年新查获吸毒者为4912人,绝大多数吸食的是合成毒品。
究竟什么是新型毒品?新型毒品大部分是通过人工合成的化学合成类毒品,以致幻剂、兴奋剂为主,像冰毒、K粉、摇头丸等都是典型的合成毒品。
近年来,它们中又增加了一些新“成员”。比如,丧尸粉,又称浴盐,吸食后会产生幻听幻视,进而可能做出一些危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又比如,学名叫“恰特草”的“阿拉伯茶”,又被称为“东非罂粟”,含有成瘾性精神类药物卡西酮的化学成分。
“新型毒品主要有使人兴奋、抑制或致幻作用,主要是口服或者用鼻吸食。从包装形式上来看,不少的新型毒品以咖啡、果汁、跳跳糖等‘零食’的形式出现,这些新型毒品的口感相对于传统毒品来说,口味更多,比如有巧克力味、牛奶味等。”罗俊介绍道。
[ 教训 ] 青少年一旦沾上毒对于家庭来说就是毁灭
“青少年的身心还未发育完全,吸食毒品会严重摧残他们的身心健康。”罗俊告诉记者,不管是新型毒品还是传统毒品都会损坏青少年的大脑神经细胞,导致神经细胞变性和坏死。青少年吸毒成瘾后,还有可能感染肝炎、艾滋病等各种传染病。
“不少人第一次吸食毒品后,身体上是非常难受的。但是这之后,吸毒就变得非常容易。”罗俊说,“青少年吸毒,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几乎是有毁灭性的作用的。即使是家庭情况比较好的,也很快就被吸毒者败光了。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发现,不少家庭都破裂了。母子反目、妻离子散等在实际生活中都会发生。”
最让罗俊担忧的就是青少年吸食毒品后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影响。“青少年的经济来源在父母。如果他们没有钱吸食毒品了,他们就问父母要,父母不给,就有可能出现家庭暴力。更严重的,还会出现抢劫、盗窃、诈骗、卖淫、斗殴等违法犯罪行为。一旦沾上毒品,自己和家人都不会好不说,还会扰乱社会秩序。”
[ 提醒 ]谨慎交友,别吃陌生人的东西 出入娱乐场所,尽量少喝饮料
“现在的毒品品种过百种,别说青少年,就算成年人也不一定认识。”罗俊说,因此青少年要真正远离毒品,除了社会加强青少年禁毒警示教育,青少年本身也要“洁身自好”,比如,不要进入治安复杂的场所,不要盲目攀比盲目追求时尚,一旦遇到无法排解的事端,首先要设法寻找正确的途径去解决,而不能沉溺其中,自暴自弃,更不能借毒解愁。
此外,罗俊还提醒说,青少年要有警觉意识,不轻信谎言。比如,谨慎交友,不轻易和陌生人搭讪,不要吃、喝陌生人给的东西;出入娱乐场所,尽量少喝里面提供的饮料,不随便离开座位,离开座位时最好有人看管饮料、食物等。
在参与者填写问卷时,记者了解到,大家获取毒品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网络,其次还有报纸以及电视广播。但罗俊告诉记者,其实加强禁毒教育中,家长也可以起到很好作用,比如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掌握了解毒品的危害和禁毒知识,成为子女拒绝毒品的老师。(完)
责任编辑:马逍遥
免责声明:
本页面呈现之信息,如无特别注明的,均来源于网页搜索结果,中国搜索呈现这些内容之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证实其真实性。如中国搜索呈现的稿件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
河南省警方与澳大利亚警方联合破获“11·30”走私黄樟油案,缴获毒品3.35吨,折合人民币约5.5亿元,该案是迄今中澳合作侦破的最大跨国走私制毒案件,被评为“全国十大缉毒精品案例”。
为依法严厉打击毒品犯罪案件,严惩毒品犯罪分子,,在“6·26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河南省法院对一批毒品犯罪案件进行了集中宣判活动,并选取10起典型案例向社会公布。
青少年对于毒品的认识还不够,认为吸食一点粉末或者一个小药丸不会上瘾,最多是让人比较兴奋或者减压,“大错特错,不少人第一次吸食毒品后就会上瘾,而且这个毒瘾十分难戒。”
河南省受表彰的先进集体是驻马店市公安局犯罪侦查支队,该支队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禁毒工作先进单位。
事实上,原本毒情不算严重的辽宁省,受境外与省外渗透比较严重,沈阳逐渐成为北方比较重要的毒品消费市场。辽宁省在册的近10万名吸毒人员,让省禁毒总队不敢大意。
免责声明:
凡发布在本网上的内容,除标注为“中国搜索”或“国搜”的稿件外,其他均转自第三方网站,是为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不意味着本网认可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如有意见建议,请点击页面下方的“对国搜说”,欢迎及时反馈。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国搜微视频“啃老男”频现 子女啃老父母有权说“不”
扫描到手机,看更多国搜资讯
您可以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您可以在手机国搜客户端继续浏览本文,并可以分享给你的好友。
核心提示:成年子女长期赖在家不工作,每天伸手跟父母要钱,不给钱就伤害自己或是杀害家人,现在面对这种情形,父母可以循求法律救济——请求成年家属由家分离。”
据台湾东森新闻云报道,新北市一名46岁的沈姓男子,只知道讨钱花,却不愿抚养父母,母亲无奈向法院提起“请求成年家属由家分离”诉讼,最后胜诉,儿子必须离家自力更生,否则将被法院强制执行。
台湾“啃老族”引起的家庭冲突事件频传,日前有名40多岁男子扬言要自杀,警消人员破门而入,老母亲在一旁痛哭,自残的理由竟是不想工作,又要不到钱。另有一名男子因为缺钱买毒,一时气愤持刀杀害自己的祖父母。还有一男子好赌,欠下好几百万(新台币,下同)的债务,最后还让在市场卖鱼的父母遭黑道砸摊,相关的事情让人不胜唏嘘。
分析 “啃老族”包括哪几类人群?
现如今,“啃老族”队伍正在日益庞大,其中主要有以下六类人群。
一类是文化程度低、技能差的年轻人,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
二类是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过于挑剔,总认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或者索性不找工作转而考研究生,“全职考研”三四年的人也不少见。
三类是虽然教育程度和能力都不差,但好逸恶劳,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
四类是“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他们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又不愿居人篱下当个打工者。于是,在没有稳定收入来源后只能向父母要钱。
五类是家庭条件优越,家里吃穿用度相当宽裕的,少爷公主们不愿意出门工作,只待在家里“享受生活”。
最后一类是自己收入还算不错,但因为要买房子供房子,或是“提高生活质量”等种种原因,而像父母不断伸手要钱的。
声音 啃老族别没了“长大”的欲望
父母乐于让子女啃老,一方面是想帮一把,一方面是实属无奈。常言道,血浓于水。父母对子女所做的一切,用一个“爱”字解释就足够了。子女是否成器,则事关子女幸福,也事关家庭声誉。因此对于大多数父母而言,子女有困难,父母就应当挺身而出,担子再重也得扛着,这跟子女是否过18岁关系不大,跟子女是否还上大学关系也不大。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可是部分啃老族把父爱之山当成任意开采的金山银山,把母爱之水当成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于是,把啃老之事当成理所当然,“啃”得心安理得,忘记了自己应有的责任。
走出校门、成家立业,年轻一族面对的现实问题确实不少,生活、工作等压力都不小,若不得已向家里伸手,父母又乐意帮助,这也无可厚非。然而,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啃老当成常态,认为父母会养自己一辈子,从而忽略了自己的责任,没有了“长大”的欲望。假若如此,父母养儿育女的潜在成本永远不见底,这何曾不是一种残酷。
笔者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偶尔啃老,但也不失时机地反哺父母。这种情景下,啃老所产生的资金流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金钱因此产生了更多人情味。
支招 父母应如何面对“啃老”子女?
针对“啃老族”,杭州和山东多地均立法禁止,引发舆论热议。有些人觉得这有助于弥补法律空缺,能够起到警示作用。但是一些人对“啃老”入法不以为然。
知道“啃老”要入法,市民孙先生举双手赞成,他说:“最看不惯年轻人无所事事还要父母养着,现在有法律来约束这种行为太好了。”
“就算孩子天天吃我们的喝我们的,我们也不会因为这个去告孩子违法啊。”市民王阿姨说,就一个孩子,父母有饭吃肯定不能饿着他,没钱了不着他们要找谁要呢?
王维义教授认为,判定孩子啃不啃老,决定权还在父母身上。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教育模式下,父母的宠爱已让孩子将这种付出视为理所当然,所以法律在这一层面上的“警示作用”的成效有待后续观察。政策支持是需要的,关键是对待“啃老”这一问题要社会和家长对孩子进行引导,对孩子的价值观进行教育。因为在道德层面,法律始终都有些鞭长莫及与现实的局限,这也折射出法律的苍白与无力感。【国搜社会综合中国新闻网、半月谈网、鲁南商报、东江时报等报道】
责任编辑:安丽萍
免责声明:
本页面呈现之信息,如无特别注明的,均来源于网页搜索结果,中国搜索呈现这些内容之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证实其真实性。如中国搜索呈现的稿件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
在银行取不到钱,竟然找工作人员借饭钱,这件奇葩事前日下午发生了。23岁的陈东被家人断了经济来源,一怒之下离家出走来重庆打工。混得不好,找父母接济却遭到拒绝,他竟去银行借饭钱。
重庆小伙小王今年22岁,母亲李女士退休在家,每月有1000多元的退休金。小王的父亲在广东打工,每个月寄回家的钱有限。
鹦鹉是一种很恋主人的动物。如果被主人抛弃,就会焦躁不安,情绪压抑,患忧郁症的时候,它就会自残,把自己身上的毛全部拔光,目的就是吸引主人的关注。
22岁的小伙子不出去工作,一直在家啃老,姐姐对其进行规劝,他居然挥刀自残,好在经过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小洋左胸处有3处刀伤,好在未伤到要害。目前,小洋还在医院治疗。
免责声明:
凡发布在本网上的内容,除标注为“中国搜索”或“国搜”的稿件外,其他均转自第三方网站,是为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不意味着本网认可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如有意见建议,请点击页面下方的“对国搜说”,欢迎及时反馈。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社会热搜词
黄金周哪些景点最受欢迎,会不会被挤成饼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离家出走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