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鼎盛时期生活水平时期出牍的《外交家》著作

当前位置: >>
俄罗斯对中国形象的再造及其自身的欧洲定位
俄罗斯对中国形象的再造及其自身的欧洲定位林    精 华提   | 中国作为经济利益互惠和战略协作伙伴 ,积极参与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重建过程中 ,从而对俄 要罗斯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这就使俄罗斯必须重新关注中国 、 重构中国形象 。但是 ,中国在俄 罗斯的形象却常使中国人失望 ,原因很多 ,但最重要的当属俄罗斯对自身定位延续 300 年的欧洲 中心论之传统 ,且这个传统深入到每一届政府决策思维和知识界的基本表述之中 。中国在两国双 边关系上所扮演的角色要符合这种价值定位所延伸出来的国际关系框架 ,中国形象再造需要和俄 罗斯定位于欧洲价值观的历史进程相协调 。 中国形象   欧洲定位 关键词 | 俄罗斯  文 明 与 文 化中图分类号 | K20718作者信息 | 男 , 1965 年生 ,国家开发银行 ―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和地区发展研究院特聘教授 ,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系主任 ,博士生导师 , 100048。   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重建过程中 , 中 国参与不少 ,且中国不是以意识形态敌对者 或同盟者身份参与的 , 这就使俄罗斯必须重 新关注中国 、 重构中国形象 。然而 ,中国在俄 罗斯的形象常使中国人感到失望 、 愤怒 ,并且 与两国元首在一年一度的联合声明 /公报中 描述和期待的相去甚远 。原因很多 , 但最本 质的当属俄罗斯对自身定位延续 300 年的欧 洲中心论之传统 。一俄罗斯联邦成立伊始就积极发展对华关 系 。从 1992 年 12 月的《 关于中俄相互关系 基础的联合声明 》到 2009 年 6 月的《中俄 , 元首莫斯科会晤联合声明 》两国前后几任 , 元首共发表了 19 个联合声明 、 个联合公 5报 。这些声明和公报在政府层面重建了两国 双边关系 ,按现任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的 《 俄中关系 60 年的经验教训 》 所论 , 1992 年 双方确认有必要将彼此视为友好国家 , 1994 年决定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 , 1996 年针对 21 世纪战略合作而建立平等和信任的伙伴 关系 , 2001 年签订确立双方战略伙伴关系和 相互协作关系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 。 其实 ,重要的远不止这些 , 1997 年 11 月两国 元首举行第五次会晤 , 签署了《中俄联合声 明 》 成立中俄友好、 平与发展委员会 ; , 和 1998 年 11 月中俄元首签署了对后来中俄关 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关于世纪之交的中 俄关系 》 2000 年 7 月的《北京宣言 》 ; 确立了 21 世纪到来之际中俄将在战略协作的基础 上继续增进睦邻友好 、 扩大互惠互利合作 、 实 现携手发展和共同繁荣等 ; 2001 年 7 月的 《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 积极推动“ 上海合117 作组织 ” 2009 年 5 月的《 ; 中俄关于重大国际 问题的联合声明 》 涉及《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 〈 条约 〉 实施纲要 ( 2009 ~2012 ) 》启动两国副 , 总理级能源谈判并签订石油领域合作的政府 间协议 ,积极推进天然气领域合作 , 将“ 国家 年” 有关活动机制化 , 不断完善两国总理定 期会晤机制 ,成立中俄合理利用和保护跨界 ( 水联合委员会 , 启动了中国“ 俄语年 ” 2009 ( 年 )和俄罗斯国“ 汉语年 ” 2010 年 ) 等活动 。国总理会晤期间一次订单就超过 55 亿美元 。 作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 中国切实 帮助俄罗斯解决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和社会危 机 ,而且一系列声明的落实 ,获得了远远超出 双边协作的意义 。 当然 ,这些联合公报和联合声明的发布 和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苏联时代的中 国形象 。按拉佐夫大使所述 , “ 俄中两个彼 此截然不同的世界大国 , 将公认的东西方文 明冲突理论抛至脑后 , 为全世界树立了一个 和平 、 互利 、 友好合作的榜样 ” 中国在党和 ,“ 政府文件中强调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 ’ 理念 , 与过去对‘ 经典 ’ 时代科学社会 主义的正统解释 (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 政 )几乎没有共同之处 , 中国现在的发展目 标是建设和谐社会 、 和平崛起等等 ,这些对我 们而言同样也是合理 、 正确的思想 ” 通过 ,“ 在关系正常化阶段对俄中根本利益进行比较 和公正分析可得出结论 , 中国实现‘ 四个现 代化 ’ 的任务与俄罗斯创建新型民主国家的 任务有很多相似之处 (旨在建设经济发达的 民主与法制国家 ) , 在一些关键问题和方向 上完全一致 。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和平与发 展 : 为了人类的利益发展社会经济 ,并为此创 建以人为 本 、 好 、 良 和谐 的发 展条 件 ” 。的 确,“ 国家年 ” 活动的开展促成了俄罗斯更多 的团体和居民开始关注中国教育 、 经济等问 题 ,如 2007 年俄罗斯 “ 中国年 ” 活动中举办 的中国成就展 , 引起了俄罗斯社会许多民众 的兴趣 ; 此后 ,正面的中国形象在俄罗斯各种 媒体上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 , 如对于莫斯科 克里姆林宫举办的中国故宫博物院珍品展 , 俄罗斯国家电视台 、 独立电视台 、 莫斯科地方 电视台和许多报纸进行了广泛报道 。独立电 视台在当月黄金时段播出了《中国将展示自 己的 秘 密 》 、 果你在中国 , 就会老有所 《如 乐 》 上海要赶超戛纳 》 、 《 等专题片 。俄罗斯 教育科学院和中国同行的合作研究成果《俄 罗斯 ― 中国 : 20 ~21 世纪之交教育改革比较 分析 》 等中国教育成就及成果得到俄罗斯知文 明 与 文 化 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其中 , 会议签署《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 ― 宣告上合组 ―― 织正式成立 ; 2001 年 9 月上合组织成员国总 理在阿拉木图举行首次会晤 , 宣布建立上合 组织框架内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 ; 2002 年 6 月上合组织成员国在圣彼得堡举行第二次峰 会 ,签署《 上海合作组织宪章 》 ― 确定宗旨 ―― 原则 、 组织结构 、 运作形式 、 合作方向以及对 外交往等 ; 2003 年 5 月上合组织成员国在莫 斯科举行第三次峰会 , 签署《上海合作组织 成员国元首宣言 》 。 可以肯定地说 , 从中俄互办国家年到互 办语言年 、 从上海合作组织建立并不断扩大 功能到近年来联合军演的举行等 , 这些联合 声明和公报的实施对俄罗斯的重建作用是不 可低估的 : 保证了俄罗斯与中国接壤边界的 领土安全 ,没有使其在国力严重衰弱的情形 下出现南斯拉夫化的情况 ; 在欧盟和北约同 时东扩的情况下 , 俄罗斯无需担忧来自中国 的其他各方面的安全威胁 ; 在车臣问题上 ,中 国成为国际上为数不多的俄罗斯政府的支持 者 ; 中国花费巨资购买俄方军事装备 ,不仅缓 解了俄罗斯的经济危机 , 同时促进了其军事 技术的更新换代 ; 在俄罗斯很难吸引到国外 投资的情况下 , 中国却持续地和俄罗斯开展 贸易 , 如 2005 年中俄贸易总额达 291 亿美 元 , 2008 年达到 580 多亿元 , 2009 年 10 月两118此外 , 1996 年 4 月中 、 、 、 、 5 国元首 俄 哈 塔 吉 在上海会晤 , 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 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 2001 年 6 月“ , 上海五 国” 元首在上海举行第 6 次会晤 , 乌兹别克 识界的重视 ,汉语学和来中国留学的人数迅 速上升 。这种情形使得著名的美籍俄裔后现 代主 义 理 论 家 根 尼 斯 ( А еснрГн с лкад еи )2007 年 4 月 5 日接受“ 自由之声 ” 电台访谈时说 :“ 过去知识界对中国感兴趣的人很少 , 深入理解中国的则更少 。如今 , 中国从迷雾 中显露出来了 ( К тйв пы зтм н) 。 иа ы л ли у аа 一个过去只有专家才知道的世界 , 现在震惊 了西方 。而且事情不仅是地缘政治的局势发 生了变化 ,更重要的是西方文明本身陷入后 现代主义危机的结局 。中国文化要求获得承 认 ,它不会扩张 , 不会消亡 , 它只是存在 。中 国尚未进入我们的意识 , 但它正顽强地寻找 其固定位置 …… 我们越来越满怀期待并习惯 地从中国身上看到另一种文明 ―― ― 和我们对 等并且不妨碍我们的文明 。 这些表述出自 ” 一位以消解姿态对待苏俄主流文化的著名知 识分子 ,应该说既反映了俄罗斯社会的某种 氛围 和 情 绪 , 也 具 有 召 唤 力 , 并 有 事 实 根 据 ―― ― 随着中国形象的正面化程度的增加 , 中国传统文化也相应地被俄罗斯人所认知 , 中国文化对后苏联居民影响力比以前要深入 得多 ,如《易经 》中国风水以及时运的概念 、 在俄罗斯深入人心 , 一定程度上成为左右大 都市居民对“ 未来 ” 预知的思想来源 。 可以说 ,没有近 20 年来中俄政府积极建 构双边关系 ,可能良好的中国形象在俄罗斯 更难以建立起来 。二然而 ,俄罗斯社会整体上对中国形象认 同度的增长 ,与那么多联合声明 /公报及其实 施的预期相比是不成比例的 。每年两国在声 明和公报中总要强调政治 、 、 军事 经济和文化 各领域的互利和互补 。例如 , 一年一度的国 家元首互访之前 , 双方总会积极磋商油气管 道问题 ,然而俄方一直未能真正兑现 , ①直到2009 年的金融危机才使俄方不得不付诸行动 ; 中国希望购买技术更先进的武器 ,俄方并 未予以相应的积极回应 ; 两国 2008 年的贸易 额仍徘徊在 500 亿美元左右 ,这与中美 、 中日 间 2000 ~3000 亿美元的贸易额是不可相提 并论的 ; 俄罗斯联邦和地方出台整顿经济秩 序的法规和政策时 , 并未特别考虑作为战略 协作伙伴的中国 , 甚至在俄华商遭遇的麻烦 比其他移民更甚 。这些情况 , 不仅让中国人 一次次感到失望 、 震惊 ,也使俄方一些有识之 士疑惑 ,如俄罗斯科学院经济战略所所长库 兹克院士和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院士合 著的《 中国 ― 俄罗斯的 2050 年 : 战略与共同 发展 》 一书 ( 2006 )在详尽分析中俄建立友好 邻邦和相互合作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 时 ,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 ― 中俄关系在中 国对外关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但俄方 领导人却不认为中国之于俄罗斯也是同等的 重要 ,事实上也如此 ,这就出现了令人疑惑的 ② 下层比上层更冷却的现象 。 这并非学界的 危言耸听 , 如 2008 年 5 月底《 中俄元首北京 会晤联合公报 》 声明 ,“ 两国元首高度评价 2006、 2007 年中俄互办‘ 国家年 ’ 活动 , 认为 这是中俄关系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事件 。在 中国举办‘ 俄罗斯年 ’ 和在俄罗斯举办‘ 中国 年’ 增进了双方的政治互信 , 促进了两国各 领域的合作 ,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 相 互尊重和传统友谊 , 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 系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两国元首对中俄‘ 国 家年 ’ 活动机制化项目清单予以确认 ”但俄 , 中石油贸易没有重大突破 , 勘界引发两国社 会各界激烈纷争 , 与 2006、 2007 年中俄互设 “ 国家年 ” 伊始俄罗斯联邦杜马和知识界不① 例如 ,普京在 2006 年 3 月 19 日访华之前 答新华社记者 、 月 21 日中国“ 3 俄罗斯 ” 年开幕式上 的讲话 、 月 22 日中俄经济论坛上的讲话中 , 皆主 3 动强调修建从东西伯利亚和西西伯利亚直到中国的 输油管道问题 。 ② К зк Б, Т т рк М К тй ося у ы . и аео . иа2Р си 2050: сртгяисрзии. М : И ВР Н 2006. тае и о автя . Д А , С 557 ~563. .文 明 与 文 化119 以为然的声音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 。如在俄 罗斯的“ 中国年 ” 展开不久 , 俄罗斯科学院远 东研究所加列诺维奇教授著文《俄罗斯和中 国 : 荣耀和痛苦的关系及前 景 》认为 中国 , “ 俄罗斯年 ” 之意义的充分实现是很难期待 ① 的。 造成这种状况 , 不仅是因为俄罗斯政府 执行联合声明和公报要经杜马批准并受媒体 监督 ,这使许多重要条款不能一一兑现 ,而且 这之中更有难以言表的深层原因 , 即政府行 为要受俄罗斯人对自身定位的价值观左右 。 这是包括俄中关系在内的任何双边关系都必 须面对的 ,“ 对俄罗斯的中国形象之形成 , 影 离开了欧洲思潮的北京 , 就不能理解中国在 俄罗斯的形象 ” ②的确 , 自彼得大帝改革以 。 来的三个世纪 ,俄罗斯试图融入欧洲 ,借用欧 洲的现代性概念去描述社会和政治状况 , 包 括对世界和中国的认知 , 从而建构出符合西 方定位之要求的国际格局 : 著名思想家丹尼 列夫 斯 基 ( Гиои аиеси , 1822 ~ р гр йД н лвк й )的历史哲学著作《俄罗斯与欧洲 》 1885 对俄 罗斯的西方化认知给予了有效表达 ―― ― 根据 语言和民族精神的成熟度 , 提出人类文明分 为埃及文明 、 中华文明 、 罗马 ― 德国文明或欧 洲文明等 10 种类型 ,但东方问题和东方的意 义不足以被提到欧亚之争的水平上来 , 诺 曼― 日耳曼和希腊 ― 斯拉夫作为古希腊罗马 文明的后裔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明 (因为 这种欧洲观念及其产生的俄罗斯文明中心 论 ,成为后来俄罗斯定位自己的经典理论 ) , 进而 , 俄 罗 斯 伟 大 的 哲 学 家 索 洛 维 约 夫 ( В аи и ооьв 1853 ~ 1900 ) 虽 然注 лдм рС лве, 重俄罗斯性的构建 , 但其著作《中国与欧洲 》 却从理论上证明俄罗斯属于欧洲文明的一个 部分 ,而中国则不然 。而且 ,很难从事实上否 认这些思想史的表述 : 第一 ,俄罗斯版图构成 上虽横跨欧亚 , 但亚洲被纳入俄罗斯是晚近 的事情 ,按人口多寡和对俄罗斯社会进程影 响程度而言 ,俄罗斯的亚洲地区远不及欧洲120地区 ,而且中亚又重于远东 。第二 ,俄罗斯的 亚洲部分构成了疆域意义上的东部 (而非) “ 东方 ” , 是西化中的俄罗斯帝国的版图延伸 ,不是作为文明类型的“ 东方 ” 在俄罗斯获 得的独立定位 , 亚洲在俄罗斯不具有本体论 意义上的东方指称 , 这正是乌瓦洛夫伯 爵 ( С ре вр в1786 ~1855 )这位用法文和 ег йУ ао, 德文写作的学者和教育家在 1810 年倡议建 立全欧洲的东方研究中心“ 亚洲研究院 ” 时 所说的 ,俄罗斯有比其他国家更多的机会和 责任把启蒙带给亚洲 。他 1843 年向沙皇汇 报国民教育部 10 年成就时又指出 :“ 俄罗斯 统治着亚洲的大片土地 , 保存着亚洲各式各 样的文字 ,是历史挑选了俄罗斯 ,让俄罗斯先 于其他文明民族来研究东方 ,研究其语言 、 文 学、 历史文献和宗教信仰 ”即俄罗斯在亚洲 , 的使命就是传播欧洲文化 , 而俄罗斯的教育 欧洲化 ,是欧洲自身稳定的庞大计划的一部 分 。由此 ,俄罗斯所表述的“ 东方 ”在地缘 , 政治和文化地理学上与中国所理解的“ 东 方” 不同 , 即中国版图只在亚洲 , 包括东亚 、 东南亚和中亚不同区域 , 即便新疆和西藏也 不是定位于中亚 ,而是东方中国的西部地区 。 第三 ,欧洲之于俄罗斯更有意义 : 不仅疆域的 一部分在欧洲东部 , 更重要的是其人种构成 属于欧洲的白种人 ; 18 世纪以来俄罗斯的 社会进程和政治 、 、 经济 文化等中心都在其欧 洲地区 ,使之在文化定位和文化认同上更趋 向于欧洲 ; 从 10 世纪接受基督教到千余年来 不断出现皇室通婚现象 、 从民间贸易往来到 普通人的生活方式等 , 以俄罗斯族裔为主体 的东斯拉夫人和欧洲关系更为密切 ; 18 世 纪初以来俄罗斯全方位学习西方 , 除了官方 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之外 , 一直试图成为西① Глнвч . Р си иК тй С ая а и аеои Ю ося иа: лвня гркяитр яон шеи о ьа со и то н йии есетв / / хпрпкиы С ооням сь2007. No. 7, С 65. вбд а ы л, . ② 〔 〕 ?弗 ?卢金 :《俄罗熊看中国龙 》 俄 亚 , 刘卓星等译 ,重庆出版集团 , 2007 年 ,第 138 页 。文 明 与 文 化 响最大的要属种种欧洲中心的理论和观点 。 方的一部分 ; 基督教的信仰从俄罗斯的欧洲 地区向亚洲地区扩展 , 而基督教在非欧洲地 区的推广 ,又是与用欧洲文明启迪“ 野蛮 ” 民 族相关联的 。诸如此类虽未必缩短了俄罗斯 和西方的距离 ,却切实在“ 西方 ” 概念上使俄 罗斯与中国进一步区分开来 。因为就中国而 言 ,西方首先是他者 , 而非自身的部分 , 且在 很长历史时期几乎是和中国无关的他者 。 19 世纪中叶之后 , 西方突然带着坚船利炮强行 进入中国 ,中国带着累累伤痕被强制性纳入 西方所建构的世界结构 , 西方先后成为中国 必须抵抗 、 、 、 、 反对 效仿 赶超 反思的对象 。西 方这个词所包含的意义复杂多样 。从 1840 年以来 ,西方也经历了革命性的变革 ,其深刻 程度不亚于中国 。 19 世纪中国所遭遇到的 “ 白祸比 20 世纪初在美国掀起的黄祸要可怕 得多 ” 西方两个外围巨人 ―― ,“ ― 美国和俄国 向西方所有的国家学习 ,毫不感到羞愧 ,也不 怀疑自己该不该学 。但是中国由于早已有了 与众不同的文化传统 , 就实现现代化是否非 要借鉴外界资源不可而有激烈论争 ” 一个 ,“ 半世纪以前 ,中国在西方生活中比西方在中 国所起的作用要大 ”如 17 世纪在北京的耶 , 稣会教士把没有基督教信仰的中国描写得很 好 (不信教并不妨碍其成为有道德的人 ) , 这 为欧洲启蒙运动追求道德和宗教分离提供了 根据 ; 莱布尼茨认为 ,即使是欧洲在理论研究 上认为中国人没有宗教 , 但自然法则可以为 人类的各种制度奠定基础 , 中国在这方面提 供了圆满的答案 ; 伏尔泰在《道德论 》 中称中 国的最大成就是道德和法律 , 且中国的法律 惩恶扬善 : 号称西方孔子的重农派人物奎奈 ( Francios Quesnay, 1694 ~ 1774 ) 博士在《中 国的专制主义 》 中向西方说明 , 中国皇帝虽 然是专制君王 , 但在自然法则范围内进行统 治 ,子辈能继承遗产 ,却必须通过学问和修养 继承父辈的声誉和地位 , 他更是充分肯定了 中国文化是一种独立的且能启迪西方文明的 ① 存在 。 诸如此类表明 ,西方之于俄罗斯和中 国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即近 30 年来西方是俄罗斯要融入其中的世界 , 而近 160 年强行 和中国发生联系的西方最多只是演变成中国 改造自我的他者资源 , 不曾成为中国要融入 其中的同质世界 。三正因为如此 , 至今仍不被西方视为同类 的俄罗斯 , 继续近三个世纪以来心仪欧洲的 传统 ,照旧在观念上有意识地远离东方 、 敌视 中国 ,哪怕这样的坚守偶尔会遭遇国内正统 知识界和杜马中某些党团的反对 , 但历史发 展的进程所形成的欧洲中心观念 , 仍然是俄 中双边关系难以抵御的 。 1861 年的改革切实深化了西化潮流 , 斯 拉夫派的声音已经不敌西方派声浪 ; 斯托雷 平用国家力量强行推动俄罗斯西化 , 虽引发 了大范围的社会矛盾 , 导致帝制让位于共和 制的二月革命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十月 革命及其苏维埃政权 , 但俄罗斯离不开西方 的暗流仍是此起彼伏 。知识界和社会如此强 调俄罗斯的欧洲属性 , 除了地理意义 , 更有 文化价值的认同 ―― ― 在内心深处认可欧洲文 明“ 先进 ”亚洲文明“ 、 落后 ”俄罗斯只有接 , 受和归属欧洲文明 , 方可提升其国际形象和 地位 ,才能被视为“ 文明社会 ” 的一部分 。这 种追求“ 进步 ”拒绝“ 、 落后 ” 的判断 , 作为俄 罗斯社会的主流共识 , 自然也就影响到对中 国问题的认知上来 , 使中国形象的塑造必须 满足这个框架的要求 , 虽然有些汉学家反对 用西方的进步观看待中国 , 但难以抵挡俄罗 斯追求西方现代文明的潮流 。如曾经畅销一 时的弗拉基米尔 ?罗伦茨的《世界史教程 》 认为 ,世界史由基督出现之前和之后两部分 组成 ,之前的历史就在于为基督出现做准备 , 与此相关的只有犹太人 、 希腊人和罗马人 ,包① 〔 〕 美 费正清 :《 美国与中国 》张理京 、 , 马清 槐译 ,商务印书馆 , 1987 年 ,第 132、 ~145 页 。 143文 明 与 文 化121 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其他民族皆在世界历史 之外 ,“ 虽然考察中国的历史很有意思 , 但世 界史是没有其地位的 ” ① ; 外交家柳比莫夫来 中国之前这样描述道 :“ 在听到和阅读有关 中国人的描述时 , 最令人震惊的是整个中国 的停滞 、 僵化状态 : 世上一切都在运动 、 成长 或衰退 ,此乃自然界铁律 。而中国似乎例外 。 至少我们在中国看不到生命的这种跳跃 。 ” 中国人极为赞赏并特别熟知的著名启蒙主义 批评 家 别 林 斯 基 曾 批 评 汉 学 家 比 丘 林 ( Н к т Б чр н1777 ~1853 ) 关于中国知 ииа иуи , 识的正面介绍 , 认为“ 亚洲在各方面皆停留 于萌芽状态 ,不曾发展 、 不曾完善 ” 不喜欢 ,“ 明 ,那么被 (欧洲 ) 占领大约是惟一的路径 ; 应该让占领亚洲的欧洲军队和本地居民混杂 居住 ,借助混居产生新一代混血儿 (改变亚 洲 ) ” 虚情假意 、 ,“ 狡诈 、 撒谎 、 装疯卖傻 、 奴 颜婢膝乃中国人的本性 …… 中国人的勇气举 世闻名 : 这就是天生的胆小如鼠 。中国军队 只有同中国军队作战才能取胜 。政府如此软 弱 ,以至于见到自己成为海盗的臣民也胆战 心惊 ,并为了预防海盗 ,严禁海外贸易和私人 航海 …… 中国很强大 , 可是在北方靠的是俄 国的息事宁人 , 在南方则仰赖英国害怕背上 进一步占领的包袱才得以维持 …… 认识中国 是僵化不变的国家 , 这才是破解中国的神秘 和奇怪的关键 。中国没有丝毫发展国家和民 族的思想 ” ② 而另一个在中国同样享有崇 。 高声望的批评家赫尔岑 ( А есн рГр е, лкад ецн 1812 ~1870 )在其《往事与随想 》 中也依据西 方现代性的进步观看世界和中国 , 借用英国 哲学家 和 经 济 学 家 穆 勒 ( John Stuart M ill, 1806 ~1873 )视中国为僵化了的东方社会之 思想 ,批评欧洲追求统一标准 、 容不得个性 , “ 就将会变成中国 ”其《 , 结束与开始 》 则重申 了这一思想 。 中国读者极为赞赏的车尔尼雪 夫斯基的《怎么办 》 更声称 ,“ 人是各式各样 的 : 有骄奢淫逸的 , 也有禁欲主义的 ; 有严厉 的 ,也有温柔的等等 。不过 , 和中国人相比 ,122连最残忍的欧洲人也显得非常温和 , 最胆小 的人也显得非常英勇 , 最淫荡的人也显得道 德高尚 ” 。而这些人在苏联时代是地位显赫 的批评家 ,现在继续被视为重要的思想家 ,他 们的许多篇目成为俄罗斯基础教育的内容 。 不仅如此 ,苏联时代被禁的一大批思想家和 文学家 ,在苏联解体后突然成为俄罗斯重要 的文化资源 ,他们大多是追求西方现代性理 念、 否定中国文化的 。俄罗斯第一位重要思 想家恰达耶夫在《哲学书简 》 中按西方基督 教文明的主张认识世界 ,认为中国停滞不前 , 处在人类道德发展的框架之外 ; 著名的象征 主义 作 家 和 宗 教 哲 学 家 梅 列 日 科 夫 斯 基 ( Д ир йМее квк й 1865 ~ 1941 ) 虽 м ти рж оси , 然极为痛恨苏维埃政权 , 却不妨碍他看不起 中国 ,曾著文《未来的卑鄙小人 》 和《黄皮肤 的实证主义者 》批评欧洲正在变成新的小 , 市民的中国 ,中国是中庸之辈的王国 ,“ 中国 的精神基础是老子和孔子的学说 , 是十足的 实证主义 ,是没有上帝的宗教 ”这正是信仰 , 基督教的俄罗斯必须要反对的 ; 临时政府的 著名将军邓尼金的《俄中问题 》 虽承认中国 是有 4000 年历史 、 亿多人口的大国 , 这样 4 的国家不可能没有未来 , 但断言中国是和俄 国完全不同的典型的东方之国 。而这些人在 苏联解体后获得了极大的声誉 , 他们关于中 国的认知和前面那些思想家一道 , 成为俄罗 斯理解中国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 。文 明 与 文 化 运动是亚洲人的本性 , 若亚洲注定要走向文四因此 , 俄罗斯追求西方的 300 年艰辛虽 未获得西方的积极回应 , 并时常伴有血淋淋 的教训 ,但不妨碍它把自己定位于欧洲 , 因① Л рец Ваи и Ве и ня итр я орн лдм р см р а со и. Cп. , 1841. C. 5. б ② БлнкйВ С бС ч9 тм хТ 8. М : еиси . о. о. оа . . . Х д. Л т, 1982. С 595 ~596, 597 ~598. уо и . . 此 ,无论当前的俄罗斯怎样受益于中国 ,政府 公报强调俄中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多么密切 和重要 , 也阻碍不了俄罗斯对西方的 心向 往之 。 20 世纪 90 年代 , 叶利钦在与中国签署 一个个联合公报和联合声明的同时 , 其实更 满怀热情地投入西方的怀抱 。叶利钦时代初 期在西化程度上甚至比戈尔巴乔夫时期更 甚 ,如主动放弃后苏联在中亚的空间 ,以便该 地区问题的解决方式满足西方要求 ,“ 全力 向西方表明 , 俄罗斯是‘ 同路人 ’ 。 叶利 ”① 钦本人更声称 ,“ 我们向过去一直所处的位 置回归 ,回归到协约国时代 , 只要愿意 , 回到 与西方大国结盟的时代 ” ② 1993 年 4 月 23 。 日叶利钦批准的《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 基本原则 》 声称 ,“ 随着冷战结束 , 在对抗条 件下形成的‘ 西方联盟 ’ 的理由不再存在 , 这 就使发达国家间地缘政治和经济矛盾表现得 越发明显 。西方国家在世界发展的基本问题 上仍保留很大的利益一致性 , 这就促使西方 国家同民主俄罗斯一道寻找政治 、 、 军事 经济 和其他方面的共同立场 ” 西方不再是传统 ,“ 意义上的一个军事政治概念 , 而是世界经济 和国际关系以及全球文明进程的重要中心之 一 ” 时任外交部部长的科济列夫在 1993 年 。 5 月连续对《独立报 》 和《消息报 》 发表谈话 时说 ,“ 俄罗斯与西方没有无法克服的分歧 和利益冲突 ,完全有可能和它们建立友好关 系 ,将来还会建立盟友关系 ,盟友即为建立共 同价值和捍卫这种价值的联盟关系 ” 俄罗 ,“ 斯必须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同它共同制 订有助于全面改革的大规模合作计划 ” 直 ,“ 接把与美国的关系从亲近级别上升到友好国 家级别 ,未来会被提升到盟国级别 。我们对 日本及许多发达国家也正在奉行同样的方 针 。与西方的关系是根本性问题 , 此乃与东 方国家发展关系的前提 ”俄罗斯重点伙伴 , 是经济成熟的和民主的富裕的发达国家 , 也 ③ 就是美国 、 西欧国家和日本 。 而普京作为总统的治国方略虽和叶利钦有诸多不同 ,但在国家定位的欧洲价值观和 外交重心体现欧洲中心价值观 、 使俄罗斯融 入西方的战略方面 ,与之差别甚微 ,只是更为 务实和灵活 。普京上台伊始第一个出访的国 家是英国 ,以期英国帮助斡旋因为科索沃和 南斯拉夫问题和西方的分裂 ;“9. 11 ” 事件之 后 ,普京的西方化趋向更是明显偏向美国 ; 2002 年初普京出访波兰答记者问说 , 俄罗斯 是一个欧亚国家 , 但从文明角度而言是一个 拥有欧洲文明的国家 ; 2002 年 4 月 18 日普 京发表国情咨文称 , 加快俄罗斯经济发展速 度 ,提高俄罗斯经济发展水平 ,首先要注重发 展与独联体国家 、 北约国家 、 欧盟国家和美国 之间的关系 ; 2005 年 4 月 25 日普京在联邦 会议上发表国情咨文称 ,“ 俄罗斯过去是 、 现 在是 ,当然将来也是最大的欧洲国家 。经由 欧洲文化锤炼而获得自由 、 、 人权 公正和民主 的理想 ,数百年来一直是我们社会明确的价 值方向 ” ④并且 ,欧洲认同之于普京不是临 。 时的 策 略 性 行 为 , 而 是 价 值 观 的 诉 求 , 如 2005 年 5 月 7 日 ,经由 费加罗报 》 《 普京向法 国读者发表演讲《战胜纳粹主义的教训 : 思 考过去 、 共同建设安全 的和 人道 的未来 》 。 他宣称 ,“ 我深信 , 从大西洋到乌拉尔 , 实际 上是到太平洋的统一的大欧洲 , 其存在是以 公认的民主原则为基础的 ―― ― 对包括俄罗斯 人民在内的大陆所有人民而言 , 这是一次独 特的机遇 。为了实现这个共同的机遇 (实现 和平 、 昌盛和体面的未来的机遇 ) , 欧洲人完 全可以像在与纳粹主义斗争中一样依靠俄罗 斯 。同时我们认为 ,俄罗斯既同欧盟国家 ,又 同独联体国家发展一体化联系的努力 , 是一① Н звсм ягзт, 31 дк1995. еаии а аеа е . ② 〔 〕 俄 叶利钦 :《 总统笔记 》李垂发等译 ,东 , 方出版社 , 1995 年 ,第 202 页 。 ③ С . Н звсм ягзт, 1 и11 А рп , м еаии а аеа п ея 1992; И вси, 31 Мат, 1992. зете ра ④ 《 普京文集 ( 2002 ~ 2008 ) 》张树华 、 , 李俊 升、 许华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8 年 ,第 181 页。文 明 与 文 化123 个统一的有机进程 , 它应该导致在一个辽阔 的区域里大大扩展共同的安全 、 民主和务实 合作的和谐空间 。俄罗斯人民一直感到自己 是欧洲大家庭中的一员 , 统一的文化 、 道德 、 精神价值观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我们在自己 历史道路上同样建立了民主 、 法律和公民机 制的各个阶段 。因此俄罗斯人选择民主 、 选 择欧洲 ,是完全合乎规律的 。这是一个战胜 了纳粹主义和懂得了自由价值的欧洲国家作 出的独立自主的选择 ” ① 2005 年 11 月初普 。 京在海牙访问联合国国际法院时发表谈话 , 这样评价该法院院长所钦佩的俄罗斯法学家 和外交家费奥多罗 ? 马顿斯 ( 1845 ~1909 ) : 在汲取欧洲哲学和法学思想的优秀成果中培 育出来的 。实际上 , 马顿斯是发展了杰出的 欧洲思想家康德和欧洲其他哲学家和法学家 的思想 。这不会使俄罗斯的法学学派的意义 减色 ,而只是表明俄罗斯法学学派本身就是 世界和欧洲的文明以及欧洲法学体系的自然 的一部分 。 ② 2006 年年底普京在给英国《 ” 金 融时报 》 撰写的 欧洲无需惧怕俄罗斯 》 《 一文 中指出 , 在精神 、 、 历史 文化各层面上俄罗斯 都是“ 欧洲大家庭 ” 的成员 。 同样 ,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一如既往地 继续普京回归欧洲的战略 , 明确提出“ 新欧 洲 /欧洲 ― 大西洋安全框架 ” 和共同欧洲文 明概念 。 2008 年 6 月初访问德国时他首次 提出欧洲安全框架新建议 , 呼吁召开全欧峰 会 ,制定新欧洲安全条约 ; 外交部长拉夫罗夫 6 月 23 日在维也纳提出 , 俄罗斯主张欧洲各 国共同缔结“ 欧洲安全条约 ”帮助克服欧洲 , 安全结构中的缺陷 ; 6 月 25 日梅德韦杰夫接 见俄罗斯军校毕业生时发表演讲话说 ,“ 俄 罗斯一直主张建立集体欧洲安全体系 。在这 方面 ,我们建议起草欧洲安全条约 ”在接见 ; 路透社记者时他还说 ,“ 俄欧关系是俄罗斯 联邦与欧盟的关系 ,前者是一个欧洲大国 ,它 把自己界定为欧洲的一部分并且还要遵照这 一界定行事 ”欧洲安全是由包括俄罗斯在 ,124内的欧 洲 国 家 决 定 的 , 而 不 是“非 欧 洲 国 家 ” 6 月 27 日在俄欧首脑峰会上他再次呼 ; 吁 ,“ 当下欧洲所有组织 , 包括欧盟和北大西 洋公约组织都无法解决欧洲面临的安全问 题 ”全体欧洲国家应共同缔结《新欧洲安全 , 条约 》以确保欧洲未来的安全与稳定 , 但每 , 个国家皆作为主权机构参与 , 不需要“ 代言 人 ”这个条约以联合国 宪章 原则为 依据 。 , 虽然对欧洲安全体系的构想 , 欧洲人和俄罗 斯人不尽吻合 , 如欧洲要把民主与人权列为 优先 ,而梅德韦杰夫则把俄罗斯的国家安全 列为重点 ,但其提议还是得到欧洲的积极回 应 。可见 ,苏联解体后 20 年历史风云多变 , 但是俄罗斯在价值观上的西方化以及延伸到 外交关系上的西方优先 , 则基本上没有根本 性变化 。 为了在和西方关系中谋求更大的战略利 ( 益 ,牺牲“ 东方 ”包括中亚 ) 以换取西方停止 与之争吵 ,这不单是俄罗斯政府和国家杜马 的热情所在 ,也得到了绝大多数党团的支持 (而俄罗斯共产党的日趋衰微与其反对俄罗 斯的欧洲定位不无关系 ) 。而从欧洲所构建 的现代文明构成这一视角来认识后苏联发展 问题 ,几乎是俄罗斯大部分主流学者的学术 定位所在 。文 明 与 文 马顿斯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 。这一切是 化 “五俄罗斯如此延续其对自身的欧洲价值观 定位 ,并作为其内政外交之导向 ,自然而然地 使中俄双边关系要被重新评估 , 中俄战略协 作伙伴关系和中国形象再造必须要经由这样 的欧洲中心价值观及其演绎的国际格局所过 滤 ,而不能超越这个框架而独立运行 ,这就是① 《 普京文集 ( 2002 ~ 2008 ) 》张树华 、 , 李俊 升、 许华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8 年 ,第 202 页。 ② 同上 ,第 212 页 。 拉佐夫所说的 ,“ 稳定发展 、 深化战略伙伴关 系、 与中国相互协作 ―― ― 是后苏联时期俄罗 斯取得若干真正巨大成就的对外政策之一 。 这些已成为我国亚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显著提高了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的活动能力 、 扩大了我们的活动范围 ” 。即使在两国上层 关系火热的 20 世纪 90 年代 , 叶利钦时期最 年轻的总理之一盖达尔在《国家与进步 》 中 长篇累牍地论述俄罗斯脱亚入欧的必要性 , 认为俄罗斯正处于民主的西方和贫穷而不民 主的东方之间 , 并且正是贫穷而不民主的中 国成为俄罗斯的最大威胁 , 并赞同索尔仁尼 琴关于中国人口威胁俄罗斯的表述和塔尔科 夫斯基的电影《镜子 》 所塑造的恐怖的中国 形象 。他还在《21 世纪的俄罗斯 : 不是和平 ( 的宪兵 ,而是欧亚地区的民主前哨 》《消息 报》 1995 年 5 月 18 日 )中进一步声言 ,“ 近年 来 ,中国并非是稳定 、 繁荣 、 市场化的民主社 会 ”俄罗斯把“ , 遏制 ” 对象从友好和民主的 西方转向远东 , 限制中国在远东和西伯利亚 发展经济 。而且 , 这也是盖达尔所属的“ 俄 罗斯选择 ” 党的普遍思想 。 同样 , 杜马代表 、 亚博卢成员 A. 戈尔巴托夫在《俄罗斯 : 20 世 ( 纪 90 年代的国家安全 》《世界经济和国际 关系 》 1994 年第 8 ~9 期合刊 ) 中主张 , 和日 本作为东方不可分割的民主国家不同 , 中国 的政治结构发展是不可预测的 , 从一个长时 段来看 , 中国会成为俄罗斯最为严重的外部 威胁 ,用军售讨好中国并利用日益紧张的中 日关系 ,“ 不仅是天真的并违背历史的 , 而且 对俄罗斯而言也是危险的 ”必须要返回欧 , 洲 ,因为 1000 多年前俄罗斯就成为欧洲不可 分割的一个部分 。更令中国读者感到匪夷所 思的是 ,明明知道中国读者热爱自己的著名 作家拉斯普京 ( Влни аптн 1937 ~) аетнРсуи , 在其新作《 伊凡的女儿 , 伊凡的母亲 》 中描写 了中国人和车臣人一样侵入西伯利亚 , 兜售 低劣的中国商品 , 用商人习气败坏俄罗斯东 正教和斯拉夫传统 , 歌颂了女主人公为正义 事业和维护自己利益杀害他们的行为 。近20 年来这种状况并未改变 , 欧洲改革中心的俄罗斯和中国项目主任波波罗 ( Bobo Lo ) 在 其《 俄罗斯与西方关系 : 过去 、 现在 、 未来 》 中 所说 ,莫斯科不认为中俄之间的战略协作伙 伴关系能替代和西方的关系 , 并且和西方合 作的可能性之高 、 利益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如 全球金融危机 、 、 能源 反恐和许多具体的国际① 事务问题 。进而 ,中国在俄罗斯形象再造没有随着 中俄联合声明和联合公报而进展 , 甚至被严 重忽视 : 姑且不论俄罗斯的政治学 、 经济学和 社会学等社会科学不顾中国经济改革及其成 效而常批评中国的政治体制 、 社会问题 ,就是 保守的历史学领域亦没有促进中国形象的改 善 , 如著名学者沙金 ( Э Шаи )和鲁博科娃 . гн( А Л боа主编的《 20 世纪 最新 祖国 历 . укв)文 明 与 文 化史》 涉及 1992 年以来俄罗斯对外关系问题 时 ,首先是重点谈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 ,其次 是和欧洲的关系 (包括北约和欧盟 ) , 再次是 独联体关系 ,很少触及俄罗斯和东方尤其是② 同中国的关系 。 这不仅是历史学领域的个别现象 ,而是 21 世纪各种版本历史和文化史 著 作 的 普 遍 现 象 , 例 如 捷 列 申 科 ( Ю.( Тр н о与 19 ~21 世纪俄国史 》 2004 ) 、 ещек) 《 古利扬娃 (Β. Глна 祖国历史与文化 》 уяв)与《 ( 2006 )等大多也如此 , 即触及后苏联对外关系问题时并不特别考虑与中国的战略协作伙 伴关系 。同样 ,在哲学研究领域 ,只有古代哲 学史涉及老子 、 孔子和庄子等 ,此后的世界哲 学发展完全不涉及中国哲学 。 议会和知识界的不信任中国 、 忽视中国 , 与社会整体上否定性地再造中国形象几乎是 一致的 : 近 20 年来俄罗斯开办有专门的欧洲 台 ,独立台和中央台节目也大量播报欧美的 新闻 、 专题节目 ,而只有在涉及专门的俄中关① 参见《 俄罗斯研究 》 2009 年第 4 期 。 ② Шаи Э , Лбоа А Н вй я гн . укв . оеша оеетеня со и Х е М : В А О , 2004. тчсвн а итр я Хвк . . ЛДС С 407 ~415. .125 系问题时电视才会有限度地正面触及中国 , 并且中国仍旧是作为“ 东方 ” 形象存在的 ; 否 则 ,涉及中国的新闻 ,更多地是负面新闻 。影 响力巨大的《文学报 》 2006 年岁末版刊发军 事学院副院长弗拉基米罗夫少将的长文《终 结之始 》他用世界眼光回顾近年来尤其是 , 2006 年俄罗斯所发生的诸多重大事件 , 包括 因伊朗核危机和伊拉克重建等问题俄罗斯与 西方关系复杂化 , 和独联体国家关系未得到 进一步改善 ,但没有提及俄中战略协作伙伴 关系 。在分析俄罗斯继续谋求世界领导位置 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 哪些新的地缘政治趋势 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俄罗斯社会问题的解决 向有关 ,是按现代文明要求建构俄罗斯的结 ① 果 。 正因为如此 ,俄罗斯的中国形象无法取 得两国联合声明 /公报所描述的那种效果 ,如 2007 年 3 月底 ,正值“ 中国年 ” 在莫斯科举行 之际 ,《 莫斯科共青团真理报 》 撰文公布俄罗 斯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度数据 , 66%的民众认 为俄罗斯要与中国保持距离 , 11%的人要求 不与中国合作 ,担忧中国会占领远东 ,支持与 中国创造友好关系的人只有 23% , 相应地 , 只有俄中关系符合俄罗斯的欧洲定位及其所 谓以现代文明标准建构的世界图景时 , 中国 形象才是正面的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 所长季塔连科曾发表许多论著批评一些新闻 工作者和某些政客所制造的负面中国形象 , 赞同军售 ,肯定和中国建立密切关系等 ; 远东 研究所著名教授 A. 雅科夫列夫在《 作为世界 政治主体的俄罗斯和中国 》 21 世纪俄中发 、 《 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国际因素 》 等著作中主张 ,苏联解体 、 中国改革的成功 , 实际上使 中国成为世界共同体中的社会主义一极 , 强 化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使之成为很有吸引力 的国家 ,这种情况类似于十月革命后的苏俄 , 而俄罗斯的亲西方政策已经使其成为边缘国 家 ,因而俄罗斯应和中印结盟 ,优先考虑同中 国的关系 。诸如此类的声音 , 在有着深刻历 史基础的社会性欧洲化浪潮中正面塑造与西 方有本质不同的中国形象 , 其作用力是很有 限的 。 可以说 , 俄罗斯 20 年来的重建过程 , 中 国实际上是其中的积极参与因素 , 俄罗斯从 政府层面上积极发展双边关系 , 但这种双边 关系在价值诉求上要满足于 300 年现代化历 程所培育出来的欧洲诉求及演绎出来的国际 关系结构 ,以至于西方对俄罗斯的压力并未 减少 ,从欧盟和北约东扩 ,到指责俄罗斯打击 金融寡头 、 车臣战争和行政改革等具体事情 , 但这并不妨碍叶利钦延续戈尔巴乔夫要进入 西方世界的一厢情愿 , 也不减弱普京和梅德 韦杰夫把发展与美国 、 欧盟关系作为外交中 心 。中俄关系的举措再大 , 也未能从根本上 在俄罗斯塑造出具有亲和力的中国形象 ; 虽 然中国形象和苏联时代有很大不同 , 但是与 中国知识界的理解 、 民间的希望等仍有相当 大的差距 ,虽然许多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对中 国有不少正面的认知 , 但整体的中国形象再 造并不取决于中国本身的改革开放及其成就 和中俄双边关系的发展 。(责任编辑 : 高   ) 媛文 明 与 文 化 时 ,作者认为理解这些应该与统一的欧洲导①Ваи ио А еснрPax America: Н чл о ц / / Л тртр а аеа27 ~31, дкбя лдм рв лкад . ааокн а иеауняязт, еар 2006.126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最强大时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