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 日本上,日本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不算失败_历史频道_新浪网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不算失败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受访人/唐启华 台湾东海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北洋政府在一战爆发后就开始筹备巴黎和会
  新浪历史:今年是一战一百周年,国人对一战的印象主要集中在巴黎和会,在过去的观念中,我们一提到巴黎和会就会想起山东问题,事实上在当时的外交中是先有山东问题才有筹备和会和参战的问题,您能谈谈袁世凯时期的中国对于巴黎和会的筹备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吗?
  唐启华:说先有山东问题才有参加和会问题,是因为今年是一战百年,100年前的1914年8月份欧战全面开打,中国是在一百年前的8月6号宣布中立的,日本在8月23号对德宣战出兵山东,进攻德国的租借地胶州湾,并占领了胶济铁路沿线,对中国就产生了很大的问题,因为《国际法》上中国是中立国,但是中国并没有执行中立国的义务,未能用武装来阻止日本的借道进攻,所以中国在《国际法》上有站不住脚的地方,所以将来要解决山东问题、胶州湾问题、胶济铁路问题,必须要能够参与战后的和会,才有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们说先有山东问题才有参与和会的问题。
  袁世凯政府在这段期间,组织了一个保和会准备会的特别会议,专门来讨论跟山东有关的各式各样的国际法问题,这个会议一个礼拜或者两个礼拜开一次,由它的会议记录看,讨论的非常详细,在我的书里面第一章的部分讲了很多保和会筹备会的工作。甚至于在1915年,中国还派了两个人到欧洲去筹备会议,如果和会召开的话可设法直接参加,并联络各国的国际法专家讨论中国如何能够参加和会的问题,一个是刘式训,一个是夏诒霆,所以袁世凯政府时期对和会的筹备可说是下了很大的工夫的。
  新浪历史: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后,北洋政府由黎元洪担任总统,段祺瑞担任总理,当时府院对于中国是否应该参战存在一定的分歧,你能够从当时的内政和外交层面讲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
  唐启华:其实当时主要考虑的是内政的问题,黎元洪原来是袁世凯的副总统,袁世凯过世之后他代理总统的职权,但他本身的实力比较弱。段祺瑞是国务总理,手中的兵力比较强大,手下皖系的督军控制了很多的省份,是掌握实权的人,所以他主张中国应该参战,参战可以向外借款,然后可以输入军火,而且将来能够编练参战军到欧洲去,他的军事势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扩充。事实上他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真要拿这支军队到欧洲打仗,最主要是想拿这部分军队把南方不服从中央的省份能够统一,所以他是主张参战的。
  黎元洪不希望段祺瑞的实力进一步的扩大,主张跟南方不服从中央的省份联合,抵制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所以既有牵扯到外交,也有牵扯到内政的部分,比较复杂。
  新浪历史:当时他们的分歧和山东问题有没有关联?
  唐启华:和山东问题多少有点关联,因为当时中国要参战的话,主要的借款对象只有美国和日本,美国后来食言了,向日本借款就有会很多的条件,对日本取得山东权益会有更进一步的保障。
  新浪历史:号一战停火之后,北洋政府对于和会加速筹备工作,就组建代表团来说,南北政治分歧对于和会筹备的过程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
  唐启华:当时中国想要参加和会,在中国参战以后,参加和会就有把握了。但是当时协约各国,主要是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这些国家,借口中国南北分裂,质疑北京政府是否有代表性,所以当时北京政府就做了两个筹备工作:第一在协约列强的要求之下,在国内进行了南北和议;第二个就是组建代表团的时候,希望能够把南方的代表纳进去,对外表示说,中国虽然有内争,但对外都是一致的。
  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表现很出彩
  新浪历史: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陈述,可以说是中国外交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演说,尽管顾他本人并没有说过“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但是他从法理层面,驳倒日本的立场依然非常精彩,你能谈一谈顾当时是怎么反驳日本的吗?
  唐启华:是,过去都认为说顾维钧这个号下午在和会的发言很精彩,但是过去都把他的发言内容的重点放在他讲了山东就是中国的耶路撒冷的一句话。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当时的会议记录、演讲记录里面都没有看到这一句话,他真正精彩的部分事实上是他用国际法理为中国辩护,他基本上有好多的层次讲得非常精彩。他一开始就说,日本代表也说要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将来要还给中国,那既然要还为什么不直接还,还要分两步还,法理上面最主要的立足点是什么呢?他说第一个,当初中国跟日本在二十一条谈判之后签署的《民四条约》里面,同意接受日本与德国谈判的结果。当时中国尚未对德宣战,但是后来中国参加欧战,用国际法上的情势变迁原则,因为形势已经发生重大变迁,所以原来答应日本的应该不算数了,所以中国用情势变迁原则主张中国不受《民四条约》约束。
  顾维钧又指出日本当时逼着中国签署《民四条约》的时候是用最后通牒武力胁迫的,这在《国际法》上也是有问题的。又说到,如果日本要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在《国际法》上,中国对德宣战时宣称废除所有中国跟德国的条约,所以租借胶州条约已经失效了,所以日本不能够继承什么。甚至顾维钧还指出,在1898年中国跟德国签署胶州湾租借条约的时候,条文规范得很清楚,所有胶州湾德国取得的权益不得转让给第三国,所以依据以上种种《国际法》的理由,把日本的主张全部驳倒,顾维钧发言精彩的应该是在国际法上面的这部分。
  新浪历史:日本在山东问题上法理依据应该和《民四条约》有一定的关系。
  唐启华:是,基本上它的依据就是《民四条约》(即一般说的《二十一条》),《民四条约》主要是两个条约,一个是有关于满蒙的条约我们在这里就不谈。另外一个就是有关山东的条约,其中第一条就讲,有关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跟胶州湾租借地的处分,日本跟德国之间达成的任何协议中国都承认,这等于说是,只要日本取得德国同意把权益给日本的话中国就承认,所以这是日本最主要的法理依据。
  另外日本还有其他的法理依据,它跟英国、法国、意大利、俄国,四个协约国在战时都订有密约,互相交换利益,日本得到四国支持战后取得山东原来德国的权益,包括胶州湾租借地胶济铁路,以及德国在太平洋赤道以北岛屿的权利,所以它的法理依据主要就是:第一,《民四条约》里面的依据。第二,跟各国之间的密约。第三个就是1917年山东问题换文,但是山东问题换文我觉得不应该太强调,主要是前面的两项。
  新浪历史:刚才您谈到了日本在山东问题上的法理依据,以及谈到了顾维钧在和会上对于日本的反驳,西方诸国是怎么看待中国代表主张的?
  唐启华:事实上日本的立场是,我取得山东的权利是有法理依据的,中国同意了,英国、法国等各国都同意了,就只有美国没有同意。中国当时拿什么来作为依据呢,除了中国主张的情势变迁原则、武力胁迫,说日本的条约其实是无效的之外,还强调了美国主张的原则。
  美国在1917年参战的时候,总统威尔逊提出了所谓的十四点和平计划,里面讲的很清楚,要废除秘密外交,主张公开外交,主张民族自决,主张建立国际联盟,以法理正义来解决国际争端,所以中国基本上是用这几条来争取国际同情,所以得到的是美国的支持。而且美国是不承认中日《民四条约》的,所以基本上美国支持中国跟日本竞争山东,甚至于废除《民四条约》。
  但是英国、法国、意大利这些国家都跟日本有密约,支持日本,所以在巴黎和会上只有美国支持中国,其它国家支持日本。刚开始美国力量很强,主导会议进行,但是会议开到一半,美国的力量越来越弱,到四月意大利退出和会,美国担心和会失败,支持中国的态度也软化,有人认为美国背叛中国,导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山东失败,国际上的因素主要是这样。
  新浪历史:美国为什么后来会改变呢?
  唐启华:有几个重要的因素,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和会之前影响力很大,但是在和会期间,英国法国坚持维护自身利益,尤其是法国,不断的主张它在战时受到很大的损失,要求很多很多的权益补偿。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也非常的狡猾,美国总统在应付这两个非常狡猾的外交界的前辈克里蒙梭和劳合?乔治时费尽了心力。再加上意大利希望能够从奥地利这边多得到一点领土,因为一个港口没有拿到,意大利宣称退出巴黎和会。日本在美国力量越来越弱的情况下,跟美国强调,你应该支持条约神圣,不应该支持情势变迁,尤其日本最后出了一个绝招,在国际联盟的盟约里面,要求了一条美国不能答应的种族平等原则,作为要挟,以上这些因素,再加上英国、法国都支持日本的情况之下,美国为了要保全国联,不得不对日本作出让步。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并不算失败
  新浪历史:五四运动的兴起,最终致使巴黎和会中国代表拒绝签字,您在书中指出,不能简单地用爱国或卖国做区分,能谈谈其中的原因吗?
  唐启华:到目前为止,一般人的印象《凡尔赛和约》不能签,主要的原因是里面有三条,156、157、158条,是规范的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而不是交还给中国,所以中国若签署此约就等于承认日本取得了原来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所以中国老百姓坚决就反对签约。
  事实上真相可能复杂一点,就是对德和约条文上是这样做了三条的规范,把德国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但是日本也在巴黎和会最高会议上面做出了口头保证,将来一定会把权益还给中国,日本只保留一部分经济利益,甚至于还做成会议录,但是日本坚决要求不能够把他的保证见诸于白纸黑字的条约里面,所以条约上日本要取得德国利益,但是实质利益日本可以还给中国。当时知道内情的外交官和北洋政府的高官多认为其实可以签的,但是这种属于外交机密的事,老百姓不知道,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老百姓坚决主张不能签的,所以当时主张签署和拒签的基本上都是站在国家利益,都是爱国的,只是立场不一样。这种比较复杂的内情,现在一百年之后我们可以把这些事情讲出来。
  新浪历史:在大家的印象当中,顾维钧比较倾向于美国,陆征祥比较倾向于日本,您是怎么看待顾维钧和陆征祥的?
  唐启华:顾维钧亲美是没有问题的,他坚决主张联美制日。陆征祥是不是亲日本我觉得不尽然,他在欧战结束之前,是支持段祺瑞的,比较亲日。但是在欧战停火前夕,由于顾维钧和美国的联系越来越有成绩,美国也对中国表示的相当程度的支持,当时北京政府当机立断决定联美。依据我看到的材料,当时是主张亲日联美,就是既对日本友好,也对美国联合。但是当时美国的外交政策是利用中国制衡日本,所以美国最后跟中国摊牌,不准亲日又亲美。
  所以在号,陆征祥离开北京,准备到欧洲巴黎开会的时候,作出了最后的决定,联美制日,再加上当时的总统徐世昌和掌握实权的段祺瑞之间也有亲日、亲美之间的争执,所以我并不觉得陆征祥是亲日的。他后来在路程上,尤其在路过日本这段期间,刻意跟日本疏远,在和会期间跟美国合作,所以顾维钧联美制日没有错,陆征祥在和会期间基本上也是联美制日的。
  以史为鉴的前提是史料全面客观
  新浪历史:《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这本书在某些地方和过去的看法不一样,之所以有新观点出来,是因为出现了新的史料吗?
  唐启华:是,这本书有一些看法、观点跟过去相当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发现了一些重要的材料。到目前为止,有关于一战还有巴黎和会的中国外交,最好的学术研究可能还是80年前王芸生写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七卷里面那几章,他80年前能够用到当时的外交档案,反倒是后来的学者能看到的档案没有他多,很多档案找不到或者散失了,我这次能够做这个研究,有一些地方也许还能够超过王芸生的书,主要是因为找到了一批非常宝贵的档案,这批档案是保存在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档案馆的外交档案里面03--13驻比使馆保存档,这批档案于2007年年底整理完,并且数位化,开放在线上让读者阅看,我在那时候看到这批档案,发现这批档案中有些东西很有趣。
  这里面有两个档,一个档是陆总长在和会专电,就是整个和会期间中国代表团团长陆征祥从头到尾的收发电,主要是与北京外交部往来的电报。
  还有一个档案叫总长室和议事收发电,是当时在北京代理外交总长的陈和会期间的收发电文,这两个档都是原档,是九十几年前陆征祥和外交部之间的往来档案,这批档案之有趣不只是它本身内容重要,更有趣的是这个档案本身就有故事性,因为这批档案既不保存在南京的第二历史档案馆,也不是保存在台北的中华民国外交部档案里面,而是放在布鲁塞尔的驻比利时使馆。
  新浪历史:这些档案当时为什么会放在驻比利时使馆?
  唐启华:这批档案为什么能够跑到那里去,而能够保存到百年之后让我们看到,这里面就有故事了。我想尽办法去找这些档案的由来,只能够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档案馆的管理员告诉我,外交档案分两批给中研院,1955年送去了一批,许多学者都用过了,就是外交档案目录汇编中的那批档案。但是在1980年代,外交部又送了一批档案到中研院,这批档案主要是驻比使馆档,我阅读后认为这个档案与比利时使馆无关,它根本就是一个陆征祥档案。它是1912年--1920年,陆征祥担任外交总长期间的个人机密密件档。至于这个档案为什么会跑到布鲁塞尔去呢?我现在只能推断,当陆征祥在1920年回到中国,国内五四运动正闹得很凶,陆征祥知道很多机密,但是不能讲,跟一般国民的理解相距太远,陆征祥在1920年辞去了外交总长的职务,1921年他被北洋政府任命为驻瑞士公使,他很可能就在那个时候就把这两个档案带到瑞士去了。
  陆征祥的夫人是比利时人,1925年过世了。1926年陆征祥带着夫人遗体回比利时下葬,没有多久进入了比利时的一个天主教修道院,当天主教的修士。我判断,陆征祥就在那个时候把这批档案交给驻比使馆,然后驻比使馆又保存到大概1950年代、1960年代送回台北。这批档案的出土,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绝大部分当时中国外交史的问题。
  所以这个研究能够做成,有相当的机缘在里面,外交史研究没有档案是不行的。
  新浪历史:您怎么看待以民族主义和革命史观的逻辑来阐释中国外交史?
  唐启华:到目前为止,大概不能否认中国外交史基本上还是以革命史观及民族主义观点作为主要的诠释架构的。我觉得这种诠释架构在当时国家弱的时候,有它的正当性,可以凝聚全国的民心,一致对外,打倒列强反帝废约。
  但是到了今天国家已经逐渐强大,底气比较足的时候,过强的民族主义及革命史观,可能会有负作用,有反面的作用,会引起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疑虑。
  我觉得进入21世纪,中国要迈向大国了,中华民族复兴的美梦几乎要成真的时候,我们应该适度的让革命史观和民族主义的观点稍微淡化一点,能够用比较理性的,关照各国观点的态度和眼光来回顾我们的历史,我们现在有底气来面对历史真相,我基本的想法是这样的。
  (声明: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使用,请勿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学年高二历史每课一练:综合检测 (岳麓版选修3)
学年高二历史每课一练:综合检测 (岳麓版选修3)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岳麓版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6次
资料类型:
文档大小:127KB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一战前,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这是因为(  )
①英德是欧洲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②英德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殖民地最激烈 ③英德矛盾导致国际关系的新变化 ④英德矛盾的激化直接导致了战争的发生
D.①②③④
2.“一战”前夕,列强争夺巴尔干半岛地区的矛盾空前激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该地区的民族矛盾尖锐复杂
B.有的巴尔干国家推行地区霸权主义
C.奥匈帝国在该地区不断进行扩张
D.欧洲列强纷纷介入以扩张自己的实力
3.在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日本最关注的问题是(  )
A.向欧洲地区渗透
B.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C.远东地区的霸权
D.开拓印度的市场
4.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他所说的“新秩序”是指(  )
A.维也纳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凡尔赛体系
D.雅尔塔体系
5.20世纪30年代,国际关系的最大特点是(  )
A.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
B.德意日结成法西斯联盟
C.苏联推行中立自保政策
D.局部战争演变为世界大战
6.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过程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是(  )
A.受经济危机严重冲击
B.法西斯势力的与日俱增
C.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D.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7.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苏关系出现某种程度的缓和,主要是由于(  )
A.苏联需要美国的技术
B.美国需要苏联的市场
C.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
D.苏联谋取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8.二战后东西方长达近半个世纪对峙的实质是(  )
A.两种文化传统的竞争
B.两种政治势力的对抗
C.两种军事力量的较量
D.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9.1989年11月柏林墙开放后不久,民主德国边防兵把一个小孩抱到墙上,让他看一眼西柏林市景。此景反映(  )
A.两极格局形成
B.两个德国出现
C.两德统一在望
D.美苏“冷战”结束
10.安理会“大国一致”的原则体现为(  )
A.常任理事国固定不变
B.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
C.非常任理事国定期选举更换
D.常任理事国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11.有关统计材料表明,目前美国向世界上140个国家和地区出售武器和军事技术。在目前世界正在进行的约50场地区冲突中,美国向其中40多场冲突的交战一方或双方提供武器。这些事实告诉我们(  )
①美国对地区冲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②现代战争的深刻根源在于武器销售 ③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问题的主要障碍 ④美国的行为构成了对和平的严重威胁
A.①②③④
12.冷战时期,北约、华约等军事政治性组织是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后,各类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这一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当今世界(  )
A.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大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普遍认可
D.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
二、非选择题(13题22分,14题14分,15题1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早在1913年已经让位给美国,战后英美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则拉得越来越大,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也一去不复返了。
材料二 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100亿美元,其中英国向美国借了大约40亿,法国向美国借了30 亿,全世界共有20多个国家欠了美国的债务。美国的黄金储备大为增加,从1913年的7亿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亿,到1930年再增加到45亿,世界黄金储备量的40%以上已在美国手里。英国的黄金储备量从1913年的2亿美元到1921年只增加到8亿。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美元在世界货币中的地位上升,英镑地位开始下降。
材料三 它(日本)利用“大战的天赐良机”,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趁英、荷、法忙于战争,加紧向其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俄英等协约国的大量军需订货也大大刺激了日本经济……短短几年内,日本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不过其工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仍不高),由外贸长期入超变成出超,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年,日本国际收支顺差额累计30多亿日元,除抵偿日本战前所欠外债17亿日元外,还购买英、法、俄战时公债和贷给外国27.7亿日元。
(1)据材料一、二,分析一战对英、法的影响。(4分)(2)据材料三,分析日本在一战期间经济发展的表现及结果。(6分)(3)据材料二、三,概括一战对美日的影响。(6分)(4)综合上述材料反思一战给我们国家发展留下哪些历史思考?(6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分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但国际联盟就普遍性、广泛性来说,远不能与联合国相比。
(1)两大国际组织的建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什么共同追求?两大国际组织建立的基础有何不同?(8分)(2)从成员国构成的角度,说明联合国为何更具“普遍性、广泛性”。(6分)15.阅读下列材料:
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他们要求结束“冷战”。现在这种愿望已经如此强烈,以致一切国家的政府都不得不加以考虑了……自然财富、人们的劳动、科学的进步,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被用来准备战争。军事开支不断地降低了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阻碍经济发展。在扩大贸易联系的道路上存在的障碍损害着普遍繁荣。国家主权和各民族自决权由于国家的内政经常受到干涉遭到了破坏。由于存在新旧军事条约以及在外国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和驻扎军队,使得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权遭受着威胁。有人正企图利用“冷战”来为殖民统治辩护。他们正使用武力,在某些地区甚至用战争来蹂躏各国人民独立的权利。——《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委员会莫斯科
会议关于永远结束冷战的声明》(1959年)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的原因。(10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
1.C 2.D 3.C 4.C 5.D 6.D 7.D 8.B 9.C 10.B 11.B 12.B13.(1)一战削弱了英国和法国的经济实力,英法从债权国沦为债务国。
(2)日本工农业、航运业及对外贸易得到了发展。日本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
(3)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大战使日本经济获得了发展,由债务国一跃变成债权国。
(4)和平是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前提;我们应当远离战争,珍爱和平,坚持和平崛起;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应该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14.(1)和平与安全;国际联盟建立在帝国主义战争的基础上,联合国建立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
(2)联合国成员国多;世界主要大国都参加了联合国;国际联盟主要被少数西方大国所控制,在联合国中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15.(1)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被用于准备战争;阻碍经济和贸易发展;降低人民生活水平;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权受到破坏和威胁;维护殖民统治,破坏独立。
(2)战后两极格局未被打破;美苏争霸;冷战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问题详情
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日本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日本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A.开拓印度市场&&&&&&B.远东地区的霸权&&&&&&C.向欧洲地区渗透&&&&&&&D.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英国会议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是在哪一年?&&&A.1931&&&&&&B.1941&&&&&&C.1942&&&&&&D.19392&&&毛泽东写过大量反映革命历史的诗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对应的时期是?&&&A.国民革命时期&&&&&B.十年对峙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3&&&下列历史人物与成就连线搭配正确的是&&&A.但丁——《神曲》&&&&&B.牛顿——相对论&&&C.爱因斯坦——进化论&&&&&&D.梵高——《安娜·卡列妮娜》4&&&下列人物和称谓匹配错误的一项是?&&&A.玻利瓦尔——“南美解放者”&&&&&&&B.曾国藩——“状元实业家”&&&C.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D.邓稼先——“两弹元勋”
我有更好的答案
相关考试课程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享三项特权
享三项特权
享三项特权
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请您不要关闭此页面,支付完成后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您!升级VIP会员成功
常用邮箱:
用于找回密码
确认密码:高二历史(3)-高中二年级历史试题练习、期中期末试卷、测验题、复习资料-高中历史试卷-试卷下载
当前位置: - -
高二历史(3)
2003-2004学年度下学期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高二历史同步测试(3)―世界近现代史
              (第二章 第1-2节)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1815年建立的“维也纳体系”的相似之处有:
                                    (  )
①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        ②恢复了欧洲大陆的旧秩序
③体系内部充满了各种矛盾      ④都带来了欧洲长期稳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所体现的国际关系的实质是:        (  )
A.战后需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B.战胜国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C.国际社会要求维护世界和平        D.和平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3.巴黎和会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  )
A.重新分割世界                B.反对苏俄
C.建立国际联盟                D.处置战败国德国
4.凡尔赛和约条款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实质的是:              (  )
A.疆界问题                    B.殖民地问题   &
C.军备问题                    D.赔款问题
5.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共同之处有:                  (  )
①本质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  ②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
③由少数国家操纵,充满矛盾斗争   ④都涉及到中国问题,且侵犯了中国主权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华盛顿会议主要矛盾的双方是:                     (  )
A.中日    &
B.美日          C.英日    &
7.国际联盟的实质是:                          (  )
A.维护协约国利益     &
      B.维护英法两国利益
C.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D.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
8.在华盛顿会议上,英美支持中国的真实意图是:              (  )
A.维护中国主权                  B.扶植中国的亲英美势力
C.打破日本独霸中国局面           D.纠正凡尔赛和约中的不公正条款
9.在“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日本最关注的问题是           
A.向欧洲地区渗透         
B.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C.远东地区的霸权     
    D.开拓印度的市场
10.下列条约涉及到中国主权的是:                    (  )
①《凡尔赛和约》 ②《四国条约》  ③《五国条约》  ④《九国公约》
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
11.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不同之处有:                 (  )
A.惩办战败国的会议               B.英法美三大国都参加的会议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组成部分  D.为了重新瓜分世界
12.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反映了:                 (  )
①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        ②弱国无外交
③中国人民没有进行斗争       ④和会的分赃性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一次大战后,英国在欧洲的基本外交政策是:              (  )
A.最大限度削弱德国    &
      B.大陆均势政策
C.与美国争夺国联控制权         D.制止法国势力膨胀
1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美国推行“金元外交”造成的影响很大:        (  )
A.同日本产生了深刻矛盾
B.对战后欧洲赔款问题的解决起支配作用
C.对战后欧洲经济恢复起了重要作用
D.使美国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
15.下列关于一战后几个大国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美国向德国提供贷款和进行投资   B.德国向美国支付赔款
C.英国向德国提供贷款      & D.英国向美国偿还战时贷款
16.一战后,将削弱德国的政策转变为复兴德国政策的是:          (  )
A.洛迦诺公约    B.扬格计划      C.道威斯计划   D.凡尔赛和约
17.1931年通过的“威斯敏斯特法”表明英国:               (  )
A.英国承认爱尔兰南部26郡享有自治权
B.削弱了与自治领的经济联系
C.允许各自治领脱离英帝国
D.放松了对自治领的政治控制
18.意大利法西斯上台的社会背景是:                   (  )
A.经济危机引起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B.意大利缺乏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传统
C.参加巴黎和会失望而归           D.共产党力量对垄断资本家的威胁
19.英国学者F?S诺瑟治说“正是洛迦诺,而不是慕尼黑,使东欧向德国敞开了大门。”这是因为《洛迦诺公约》没有明确规定:                        (  )
A.德国与法、比的领土现状不可更改   B.德国与波、捷的领土现状不可更改
C.限制德国军备的措施             D.防范德国军国主义东山再起
20.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的中心是:                                (  )
A.美日关系     B.英法关系      C.对德关系     D.对苏关系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第一条 除中国外,缔约各国协定
(1)尊重中国之主权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2)给予中国以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
(3)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4)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九国公约》
①材料中(1)至(4)款中哪些规定反映的是列强的真实意图,哪些是表面文章?为什么?(4分)
②列强所说“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在中国是怎样做的?这一政府的内外政策是什么?(4分)
③材料第(3)款内容,所谓“机会均等”之原则是美国的什么政策?(2分)
④列强所说“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含意是什么?这一含意说明了什么?
⑤从该条约中受益最大的是哪一国?为什么?(3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2题19分,第23题16分,共计35分。
22.一战后到二十年代末,协约国对德政策有何变化,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其具体表现以及由此造成的影响。(19分)
23.“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潜伏着哪些矛盾?结合史实说明各有哪些表现?(16分)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恢复了欧洲大陆的旧秩序”是维也纳体系的特点,“都带来了欧洲长期稳定”对两个体系来讲都是错误的,它们没有给欧洲带来长期稳定,维也纳体系下革命、改革、独立运动持续不断,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也没有能维持多久,随着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逐步被破坏。
2.【答案】B
3.【答案】D 【解析】德国是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元凶,是对战胜国利益构成潜在威胁的主要国家,因此在欧洲,对德问题的解决事关各战胜国的切身利益。
4.【答案】B 【解析】巴黎和会的实质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5.【答案】A
6.【答案】B 【解析】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因为美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矛盾的激化导致的。
7.【答案】C
8.【答案】C 【解析】一战期间,欧美各国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日本乘机独霸中国,战后,欧美各国卷土重来,必然与日本发生矛盾,英美为了各自在中国利益,向日本施加压力,要求结束日本独霸局面。
9.【答案】C 【解析】在巴黎和会上,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里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利合法化。
10.【答案】B
11.【答案】A 【解析】巴黎和会的主要议题是如何惩罚以德国为首的战败国,参加华盛顿会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限制日本在远东的扩张,日本是一战的战胜国。
12.【答案】C
13.【答案】B 【解析】A、D两项是实施“大陆均势”政策的具体表现,C项英美争夺国联控制权事实上是争夺对世界的领导权,属于英国外交政策的一部分,针对的主要不是欧洲。
14.【答案】D 【解析】“美国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是因为一次大战的影响,他是美国推行金元外交的重要前提。
15.【答案】B 【解析】德国赔款主要是赔给英法,与美国没有直接的债务关系。
16.【答案】C
17.【答案】D 【解析】“威斯敏斯特法”的主要宗旨是放松对自治领政治控制的同时加强各自治领的经济联系,放松并不是允许其脱离英帝国。
18.【答案】A
19.【答案】B 【解析】洛迦诺公约没有规定德国与波、捷的领土现状不可更改,言下之意即德国没有维持东段边界不变更的义务,从而为其向东扩张提供了借口。慕尼黑会议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以上规定的确认。
20.【答案】C 【解析】二十年代国际关系主要围绕解决赔款问题和欧洲安全问题展开的,这两个问题都与德国有关。
二、材料解析题
21.【答案】①其中(3)(4)是列强的真实要求,(1)(2)是表面文章。公约虽然宣称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以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但同时又确立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使中国实际上处于被侵略的地位,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4分)
②扶植北洋政府,破坏中国革命。对内独裁专制,镇压革命;对外大量出卖国家主权。
③门户开放(2分)
④维护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侵略原则,防止一国独占中国。中国重新处于几个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2分)
⑤美国。美国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利用门户开放政策,扩大在中国的侵略。(3分)
【解析】本题引用《九国公约》的材料,主要考查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美日在中国的争夺。争夺的结果是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特别要注意的是第二问,要抓住《九国公约》签订的时间,从时间上突破。
三、问答题
22.【答案】协约国对德国由削弱政策转变为复兴政策,转变的标志为1924年道威斯计划的实施。(4分)
削弱政策表现: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其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其内容有:重新划分德国的疆界。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在军备上,德国要接受严格的限制。德国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4分)
1923年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2分)
复兴政策表现:1924年,协约国伦敦会议通了新的赔款计划,即“道威斯计划”。道威斯计划实行以后,法比从鲁尔撤军。鲁尔危机和德国赔款问题暂获解决,德国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29年,德国重新成为欧洲的经济大国,这为它在政治上重新走进大国行列和进一步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奠定了基础。(4分)
1925年10月,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洛迦诺举行会议,签订《洛迦诺公约》。德国的国际政治地位进一步提高,不久参加了国际联盟,并取得了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的席位。洛迦诺公约成为德国摆脱战败国地位,恢复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一步。它的签订是协约国在欧洲安全问题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一次较大调整,暂时缓解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国同德国的关系,为2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5分)
【解析】本题要抓住两个着眼点,一是时间,二是对德政策。协议国对德政策从一战到1924年前是削弱政策,1924年以后转变为复兴政策。围绕这两点进行组材。
23.【答案】(1)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对战败国的掠夺,加深了二者的矛盾,集中体现为法德矛盾。表现在巴黎和会上法国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以确立自己在欧洲大陆的霸权。(4分)
(2)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①英美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是2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主要表现在争夺国联控制权、经济霸权、制海权以及在拉美和东亚的势力范围。②英法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是20年代欧洲的主要矛盾。英国奉行大陆均势政策,在巴黎和会上制约法国。③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的矛盾是远东地区的主要矛盾。表现在华盛顿会议诸条约对日本的限制。(8分)
(3)重新瓜分殖民地深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巴黎和会牺牲中国的利益,引起中国人民的反对,爆发了“五四运动”。(4分)
【解析】本题为归纳说明题,难度要求不高,回答时比较容易忘记第三对矛盾,这一对矛盾隐含于课本中。
  审定意见:
新教材没讲“委任统治”,故将原第9题替换。修改后的试题可以采用。   
&审稿人:邓兴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黎和会日本代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