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波尼沙陀人与优婆离是同一个僧人吗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之大纲(目次解说)一(佛经每日闻思修)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之大纲(目次解说)一
佛经每日闻思修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之大纲(目次解说)一(佛经每日闻思修)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大纲(目次解说)视频全12集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
之大纲(目次解说)
一(文字版)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一:目次解说1
大佛顶首楞严经
慧律法师主讲
大纲(目次解说)
---2.10 & &
诸位翻开《楞严经义贯》,上册的,上册的。一定有很多人会带错来,我就不告诉大家,反正它每个颜色都相同,上、下册来也搞不清楚。回去记得把下册的拿去藏起来,让自己看不到的地方。你每次来,记得!上册的二本:《讲义》上册的;《义贯》上册的;《楞严经表解》一本,每次要带三本来。
这本《楞严经义贯》,是成观法师写的、注解的,写得相当好,写得相当好!诸位翻开前面目次第〈1〉页,「目次」就是目录次第。绪论:第一个是自序。绪论,写在书的前面的话,叫做绪论,就是我们所讲的前言,前言。绪论,这是成观法师写的五十几页的前言,写得相当的好!因为它是白话文,
所以,师父要从这一本《楞严经义贯》,给大家一个深入《楞严经》的整体轮廓和概念,因为它是白话文, 所以,比较好懂。
第一:本经梗概:
第二:楞严法门三大主旨,楞严法门三大主旨就是:1·悟本性;现在把《义贯》拿到经架上面来,把圆瑛法师那本书放在旁边,这本书要讲好几个礼拜。
& & 楞严法门三大主旨:
1·悟本性,悟不生不灭的本性,如果我们用意识心修行,就是用情绪的心在修行,会修百千万劫;我们悟了不生不灭的本性,就一刹那之间。
2·持心戒,摄心为戒,《楞严经》首重佛陀的如来藏性,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所以,以心戒为主,(初行)
3·修大定,修大定,
第三是三昧总持论,
1·三昧总持略论:
2·定的重要,翻过来,
3·三昧总持的手记:
4·三昧总持具体的作法:
5·修三昧莫退心。
第四、本经修断的次第;
第五、劝发菩提心,
1·为何要发菩提心呢?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我们应当发心度众生,除了自度,还要度他。
2·何为发菩提心之相呢?
第六、 首楞严三昧法门的殊胜处在哪里呢?
第七、释疑,
1·六祖与禅定;
2·判经真伪,有的人说:《楞严经》是伪经!那么,成观法师提出了反驳,因为魔怕正法重现,一再的阻挠《楞严经》的推广,所以,很多人也中毒,跟着讲:《楞严经》是伪经!在这里,《义贯》写得很好,我觉得他有独到的见地。那么,
第八、古德的序文就不看,那是日本的弘法大师,空海KuKai,日本的南忠法师,我们都不看。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第一篇,方便示导令悟本体,本体是什么?要悟到不生不灭的本体。好!第一篇叫做方便示导令悟本体,这是第一篇,叫做方便示导令悟本体,
第二篇,翻开第〈19〉页,第〈19〉页,目次〈19〉叫做什么?悟后依体起修,悟后依不生不灭的本体起修,因为众生的“席”(习)气还在,众生的“席”(习)气还在哦。好!
第三篇,看〈48〉页,目次第〈48〉页,列为重要的,也是《楞严经》的特色,就是五十种阴魔,破魔证通,破魔证通,总共分为三篇。好!翻回来目次第〈3〉页,现在我们要把整本、整部《楞严经》的梗概,就像我们建筑的钢架、骨架;就像人体的骨骼,把它先看一遍,因为整本《楞严经》要讲三年。那么,我们看这个目次,一段一段,喔!就知道,这一段《楞严经》在讲什么,这一段《楞严经》在讲什么。所以,
第一篇,方便示导令悟本体,
第一章,了妄识真、明心见性,
了妄,「妄」就是妄心,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个时间的架构是妄想的产物,时间、空间,是心不相应行法所假设而存在的,它不是实体的东西。今天我们起心动念,一切境界现前,我们用执著的心、用分别的心、用思惟的心,过去执著、现在执著,未来没有到,也执著,这些心叫做妄心。当我们了解这个妄心本空,识就变成、转换成真,就是真如藏性。了妄识真,你要了这个。。。。。。什么是妄心?要认识这一颗真心啊,第一个,妄心跟真心,你都分不清楚,你如何能够明心见性呢?所以,了妄识真就是:了达妄心的不实在,而认识了真心本体的存在性,要明心见性。不明心见性修行,恒河沙劫不能成就。
第一节是经题还有译者,
第二节是序分,
第三节是阿难示堕,
为什么讲一个「示」呢?因为阿难是古佛再来的,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千佛护持,千佛护持。所以,阿难就像得到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的演员,演一出戏给你看,他是佛来的,怎么会被摄入淫室呢?可是,不这么演,就没有这一部《楞严经》,他就是要演一出很像的,好像有那么一回事,好让佛先讲《楞严经》。阿难示堕;
第四节 阿难请定;
第五节 七处征心,
征心就是佛问:你心在哪里?阿难回答统统错,所以,
七处破妄,七个地方都被佛陀所破除,说:那个不是你的真心!翻过来,目次第〈4〉页,这个征心是佛问:阿难!心,今在何处呢?阿难总共执着了七个地方,统统被佛所破除,
1·破计心在身内, & 一切众生都是这样,佛陀说:如果心在你的身内,
第一个应当先看到你的五藏六腑,
&为什么你没看到?阿难没办法了,又转计心在身外,佛陀又破,破除。佛陀说:如果心在外,你应当看到你自己的脸,那么,有一天成佛,就变成二尊佛,何况心在外,跟你又何关呢?阿难搞不懂,心在身外也不通,被佛陀所破除,他就。。。。。破计心潜在眼根,这心潜在眼根,随所分别,就跑出来了,心潜在眼根。第4·破计心以内、外对而见明暗,这后面都会谈到,也被佛陀所破。第5·破计心随和合处而有,就是无有定处,心无有定处。第六·破计心在中间,佛陀说:有左右二边才讲中间,中间一定有一个处所嘛,中间何在?试指出看看,你指出来看看,中间在哪里呢?有左边、右边,才讲中间嘛;没有左边、右边,哪里有中间呢?你以何为中呢?阿难也找不到,被佛所破。第7·破计心无所在,这是阿难一次又一次被佛陀所逼,讲不出所以然,到最后语尽,言语没办法了,讲不出来了,穷尽了,阿难到这个时候就心服口服了,再也讲不下去了,所能够执著的心,不是在内就是在外;要不然潜在眼根;有时候内、外都有对啊;或者随所合处;或计在中间;或计心无所在,都被佛陀所破,到最后,阿难只好心服口服,请佛陀说法了。
第六节,阿难再度请法;
第七节,世出世间二种根本,二种根本很重要!
第一、什么是生灭轮回意识心?要分得很清楚,这个就是轮回的根本,叫做生灭轮回意识心,是轮回的根本。
第二、是不生不灭如来藏性,这个是了生死的根本,出世间的根本,这二种根本如果搞不清楚,麻烦就大!简单讲:妄心是众生所依靠的根本;真心是如来所依靠的根本,而依靠妄心,却是一直继续轮回,没有停止,一直轮回。那么,依真如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歇即是菩提,就可以成佛。
第八节,第二度证心,再一次的问:真心在哪里?
第九节,真心是有体性的,就像每一个人,大般若智慧是存在的,真心是有体性的。
第十节,妄识是无体的,妄识就是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过去的执著、烦恼、分别、颠倒,这个叫妄识。所以,妄识是无体的,无体就是说:它不是永恒的,不是永恒的。譬如说:你贪一件事情,现在贪;明年、三年后,你所贪爱的东西,也许你排斥;你今天贪爱一件事情,五年后、十年后,也许你就不喜欢,这个叫做妄识无体。如果是我们的心体,它是永恒存在的,它不是生灭的。
诸位!看我的手,这个真心是有体的,真心是有体的,我们现在就是这个心在作用。众生境界来,执著出来,这个就是意识心,境界现前,烦恼心就随著奔流出来,这个奔流出来,是依如来藏性而跑出来的,然后,把整个如来藏性缩起来。所以,我们如来藏性,从来没有用过,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没有听过佛法,也从来没用过,什么叫做如如不动,不取于相?不知道!我们用的,统统认为、以为有一种东西可以贪;以为有一种对像可以嗔;以为有一种对像可以痴,贪、嗔、痴,因此本体就被掩盖了。所以,每一个点、动点。。。。。。全部被所有的烦恼遮盖住了,但是,这些烦恼,只是我们清净本体里面的肤浅的意识而已,肤浅的,肤浅的。换句话说:我们所有的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还有境界所影现出来的,都是如来藏性,只是因为我们多了一层执著,多了一层分别,多了一层颠倒,因此让我们活在痛苦的深渊里面。因此佛陀告诉我们:真心是有体的,而妄心是无体的,它不是永恒存在的,它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生刹那灭。。。。。。譬如说:你现在很嗔恨一个人,后来又对这个人有好感;现在对这个人有好感,再过了几天,又对这个人很嗔恨,这个就是生灭意识心,叫做轮回的心。用现在比较听得懂的话就是:只要有情绪变化的心态,就会化作一股强大推动轮回的力量,而一切众生都是这样子,从来没有醒过。譬如说:一个年轻人,像现在的年轻人,要做什么?跳舞,到恒春那个party大型的演唱会,警察去抓,还抓到很多的摇头丸,散落一地,大家死不承认,大家死不承认。你想想看,一个好好的人,为什么要吸食大麻、吸食古柯硷、要吃那个摇头丸?为什么呢?内心想要快乐,他也想要拥有;他不知道他所拥有的东西,刹那生灭,很快就会毁灭的,因为他不知道生命的真相,所以就一直迷茫,所以,就开始吃喝玩乐,吃喝玩乐。。。。。。这个就是妄识,由虚妄的意识心,攀缘不实在的境界,一直认为这个就是享受,这个就是快乐,一直到死,死还不暝目。就像以前的皇帝,要拥有江山;就像现在的富有的人,想要拥有财富;像现在所谓的名模,想要拥有一个很好的face,可是,却支撑不了多久,支撑不了多久。所以,还是要学佛,还是要学佛。因此妄识无体就是说:我们今天都是用妄心、轮回心在做事,从来没有用过真心,如如不动的心性。
第十一节,阿难求开道眼,
第十二节,十番显示见性。好!翻开目次第〈5〉页,第十一节,阿难求开道眼;第十二节,十番显示见性------显真(令见真性)
1·显示见性是心非眼,是心在作用,不是那个眼珠子。
2·显示见性不动,见到了真如自性,心是如如不动的。
3·显示我们的真如自性是不灭的,是不会灭的,它恒常存在的。
4·显示见性不失,从来不失。
5·显示见性无还,「还」就是来去。
6·显示见性不杂,它纯一的。
7·显示见性无碍,没有障碍。
8·显示见性不分,它是不可以切割的。
9·显示见性超情,离一切众生所想像的那种执。
10·显示见性是离见,离「见」就是观念,我们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个「知见」就是所谓的观念。当一个人明心见性了以后,他就离开了缘起缘灭所组合起来的,暂时建立的一个幻化的观念,知道这个观念是来自於无明;来自於意识形态,不值得我们执著。但是,这个观念也可以用於世间,用对了,救人;用错了,害人,统统叫做观念。
第十三节,别业妄见和同分妄见,什么叫别业妄见呢?譬如说:我一个人,看到了这个彗星,或者感受到了大地震,或者是灾难,我一个人,这个叫做别业妄见;但是,大家统统感受到呢?叫做同分妄见。别业妄见就是自己的业力所感得;同分妄见是共业所感,譬如说:一个国家共同的灾难,就是同分妄见,后面会谈到。
第十四节,破和合以及非和合,因为自性本空,讲和合的因缘法是暂时方便;更不能讲非和合,本来本无所有,哪里有和合、非和合呢?这是阿难二乘学人所执着的一个因缘和合,而佛陀引导他入最上乘论,所以,必须破和合---------因缘法,以及非和合,就是自然外道。
第二章,一切法本如来藏,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意思是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其实是同一个本体,由於因为我们物质跟精神的揽合、混合,变成了我们神经系统,而我们迷惑在种种的妄觉、妄受当中,而永远一直不觉知,而一直没有觉悟。我们领纳错误的心,领纳错误的境界,认为这个是实有的,运用了妄心,过以苦为乐的假相的生活,创造了我们所谓的生命、所谓成就,其实,一切法都是虚妄不实的东西。论法要论到究竟,我们就会发现佛陀的伟大,和佛陀所启示我们永恒的法身慧命,有多么的重要!而世间人争得头破血流,到最后,撒手西归,一无所有,众生可怜!
第二章是:一切法本如来藏,
第一节,五阴本如来藏,色阴本如来藏,为什么色阴本如来藏呢?因为色阴就是缘起,缘起就是无常,无常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生灭,生灭无常,缘起就是不可得、就是空。所以,色即是空,色即是空,当然就是本如来藏了。意思就是说:色能看,一切相就是如来藏心所影现出去的,它没有多一层执著,也没有多一层分别心,它就这样看,如如不动的看,就像镜子一样,胡来胡现,汉来汉现,什么相来,现什么相,可是,于心完全不着,所以说:色本如来藏。所以,因此不要随著感觉而走;不要随著缘起的假相而烦恼,那个是空无自性,不实在的。
第二节,受阴本如来藏,「受」就是感受,在这里讲:苦受、乐受,受,那么,还有忧受、喜受,是比较指心灵的,苦、乐受是指身;忧、喜受是指心,种种的感受。我们因为纳受一切缘起幻化的假相,误以为真,所以,一再的创伤我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的心魔铲除不了,让我们的般若智慧开发不了,就是这个受阴,占非常强大的力量。每一种事情都有感受,而不晓得,他所有的感受统统是错觉,所以,稳住正念,放下那个苦乐忧喜,就醒过来了,觉受就出现了。
第三节,想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众生有妄想,但是,你把它歇即是菩提,妄想变成正念,妄想变成正念。行阴就是身口意的生灭造作,叫做行阴,它的范围很广。「识」就是八识,眼识、耳识、鼻、舌、身、意,识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换句话说:大悟的人,色、受、想、行、识,这个名词转化成如来藏,同一个名,那么,这个时候,佛证得叫做金刚喻定,「喻」就是比喻的喻。佛到这个时候,这个色身转换成大般涅槃金刚的定,色受想行识这个名词,变成一个假相、假名,而他内心是变成金刚不坏,这个就是找到了佛没有皱纹的、没有老的、没有生病的,求其生老病死,了不可得,就是如来藏性,佛陀就是即于生灭,就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佛陀就是找到这个,不能离开生灭,另外找如来藏性。
六入本如来藏,为什么讲「入」呢?是从这个地方,就是外境从眼、耳、鼻、舌、身、意,来入于我们的心,会染污我们的心,从这六个地方,进入我们的心灵,同时染污我们的心灵。所以,就在这个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建立这个六入,由这六个地方,来接受外面的尘进入内心,叫做入,这六个地方。那么,一般来讲,说:尘染污了我们的清净心;而佛陀证悟了以后,却发现,所有的眼、耳、鼻、舌、身、意,其实,都是清净心,同一个如来藏性,没有分别,没有分别,都不离清净的如来藏性,眼见一切法,就是如来藏性;耳闻一切音声,就是如来藏性的显现,这个时候就是大用现前。&
第三节叫做十二处,眼色处本如来藏,耳声处,耳朵对声尘;眼根对色尘。眼色处本如来藏;耳声处本如来藏;鼻香处本如来藏;舌味处本如来藏;身触处本如来藏;意法处本如来藏;这是十二处。
十八界本如来藏,翻过来,
1·眼色识,眼根对色尘产生眼识,叫做眼色识,这个如果加一个「、」更清楚,眼、色、识、这个就变成三,那么,三六一十八,就变成十八界。就是眼根对色尘产生眼识;耳根对声尘产生耳识;鼻嗅香产生鼻识;舌尝味产生舌识;身接触外境产生身识;意对这个法,那么,法识一半是色,一半是心,这个是俱舍和唯识所讲的。那么,眼、色、识、这三个,耳、鼻、舌、身。。。。。。各三,三六一十八,眼色识界本如来藏;耳声识界本如来藏;鼻香识界本如来藏;舌味识界本如来藏;身触识界本如来藏;意法识界本如来藏。
第五节,七大,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意思是什么呢?我们有内四大,有外四大,在这个《楞严经》讲七大,我们色身也有七大,外面也有七大。地大,为什么讲地大呢?一切坚硬的,不只是内四大,通外面外四大,意思是:这个色的元素;所谓化学成分,地就是所谓化学成分,不只是内四大是化学元素,包括尽虚空界,遍法界,都是化学元素。如果我们把色身碎为微尘,把树木、把星球、山河大地统统碎为微尘,那么,整个宇宙观想一下,统统变成微尘的时候,没有这个相,再把它凝结,变成一个地球、一个月球、一个人、一只狮子、一条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山河大地,一个地球、一个月球、火星、水星,凝固以后,业感又缘起,又显种种的相,所以,地大本来就是周遍宇宙的。
2·火大也是如来藏性周遍法界的,法界就是等同宇宙。不只是这个地球有火,其它的星球也有火,只要因缘具足,火大就显现。我们内心、内身也有火啊,就是温度,就是温度,我们一失温,人会死的。是不是?我们地大如果损伤,我们就要截肢,像台中市长老婆邵晓铃,这样子车祸一翻,这样子截肢了,地大损伤了,人就变成缺陷了。火大一失去,人就失温了,就像去南极、去北极,没有穿保暖的衣服,火大消失,生命就结束。
水大更清楚,一个人一天不喝水,你试试看,是不是内四大要假借外四大呢?内四大、外四大是不是要保持一个平衡点呢?记得!平衡就是中庸,中庸就是修行的指标、方针,和我们固定的模式。记得!伤人不可以伤到极处,要留一条憨厚之道给人家走,一个人不可以把人家逼到死路、逼到绝路,讲话不能太绝,做人不能太绝。就像南、北极就是绝地,都是冰山,不适合人住。水大也是这样子,我们要喝水;吃饭要用水;水,大小便要用水;我们这个色身,大小便也是水啊;血液也是水啊,只是这个水稍微转换一下,以不同的液态出现,内四大:血液、尿液、唾液、精、髓,对不对?这个都是水啊!
就是风大,这个「大」就是遍满虚空的意思。风大,地球本身的运转,它就会产生风。所以,台风为什么会在赤道的附近形成呢?地球这样转动,太阳这样蒸气一照射,水气上升,地球转动,就变成飓风、台风,风大。那么,我们需要呼吸,我们色身需要呼吸,如果身体不舒服,我们往山上走一走,去呼吸新鲜空气,使内四大、外四大的风大调整一下,因为风大尽虚空,遍法界嘛,有因缘就形成风。
&叫做空大,即如来藏,妙真如性,周遍法界,空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空」就是虚空,这虚空,我们鼻子如果没有空,我们没办法呼吸;这个地球、星球没有空,没有距离、没有虚空,就没办法运转;我们肠子没有空,吃下去的东西就没办法蠕动,运转需要虚空啊!所以,空无所不在,叫空大。
6·根大,这「根大」稍微注意一下,这「根」分旧译跟新译,旧译有翻译成「见大」,后来有人翻译成「根大」,统统是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叫做根大。有的人翻译成「见大」,地水火风空根识,也对;地水火风空见识,也对,只是旧译跟新译的差别而已,看你要用哪一个字,其实,都是相同,因为有眼,他就有见,用眼根来代表六根,所以叫根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
7·叫做识大,就是我们的意识心,性识周遍法界,无障无碍,所以,识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
第六节是:阿难明心发广大愿。好了。我们今天上课到一个段落。回向:愿以此功德 &
&消灾在座诸位法师 护法居士大德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我们接着上一次,这个「目次」就是目录和次第,简单讲就是《楞严经》大纲。回忆一下,翻开目次第〈6〉页,
第二章,一切法本如来藏,哪一切法呢?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这个作如何解释呢?众生位叫做色、受、想、行、识;当第八意识转成大圆镜智的时候,这五阴的名相统统消失,但转其名,不转其体,这个假名转掉了,叫做大圆镜智,色就是佛性;受就是佛性;想就是佛性;行就是佛性;识就是佛性。换句话说:照见五蕴皆空,当体即空,佛性就显现。也就是说,色就是身,受想行识就是心,身心看得破、放得下的人,而且要完全彻底,那么就是佛,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佛转这个五阴身为金刚不坏身,是指涅槃妙性,而不是指相,释迦世尊在这个相上示现,也有生、有老、有病、有死,那是从相上里面来讲。所谓佛,是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换句话说:色受想行识无论怎么变化,他的心都是如如不动,起心动念,没有我执,也没有法执,所以叫做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这个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对这个色、声、香、味、触、法,意思是说:这六入,其实也是如来藏性所在缘起上里面建立的,如来藏性,它看不到、摸不到、嗅不到;但是,它可以起作用。凡夫是眼耳鼻舌身意在造业,所以,从这六个地方,来染污我们的清净心;而佛陀这六个地方刚好放光动地,妙用无穷。所以,在圣人的角度来讲,叫做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恶」就是善恶的恶。六尘没有所谓的好和不好,但看你的起心动念,叫做六尘不恶,还同正觉,眼入,就如来讲,入无所入,何以故?清净自性没有出和入,没有出和入。
我们在中国的大乘佛教,很多,多少,后来的人的注解,因为没有大悟,所以,扭曲了佛陀的意思。譬如说: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讲过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而我们大乘佛法的法师,一直引用这一句话,这一句话是无始无明,是错误的,佛陀从来没有讲过这一句话;佛陀也没有讲过说:真空出妙有,妙有真空,释迦世尊,找遍三藏十二部,佛从来没有讲过这一句话。佛陀也从来没有讲过说:从假入空,从空出假;不著两边,谓之中道。释迦世尊从来就没有讲过这种话,没有的!翻遍三藏十二部经典,没有讲过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也从来没有讲过:真空出妙有,妙有出真空;也从来没有讲过说:从假入空,从空出假,不著两边,谓之中道,有出有入,哪里是佛性呢?所以,第一句话应该改成:随缘显现。说: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我们一般有自性见,认为如来藏性,就是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好像是一潭死水一样。错了!它会起妙用的,所以,它随缘可以显现,佛陀说法也在定中,行住坐卧,统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哪有一种东西是不变的东西?这个随缘不变,会让人家落入:有一种东西不变,一直在找寻有一种东西不变,认为有一种东西叫做永恒。他所谓永恒是永远不执著,充满智慧心叫做永恒,不是有一种东西叫做永恒。要了解,有为法就是无为法,有为法就是缘起生灭无常法;彻底空就是无为法,当体即空,二话不说。所以说:随缘显现,才是完全大悟的人讲的话,你随缘不变,哪一种东西不变呢?大悟的人知道,佛性像摩尼宝珠,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它会变的,不变就是一潭死水了,它怎么起作用呢?是不是?如果如来藏不变,那释迦牟尼佛怎么讲经说法呢?它不变,一潭死水,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就是妙用现前,怎么会不变呢?是不是?所以说:佛性是无常的,所谓佛性是无常,是站在妙用的角度讲的;佛性讲常,是站在体的角度讲的,对不悟的众生,只有这样讲。讲无常,是佛悲天愍人,让你觉悟万法生灭无常,空无自性,所以,释迦世尊不得不讲无常,让你觉悟,提早觉悟。讲常,是因为给二乘人有一个依靠,说我们的如来藏性是常乐我净,二乘人又执著有一种东西叫做常乐我净,又执著一个常。释迦牟尼佛讲无常,是为了破除你的贪;讲常,是为了二乘人有一个依靠,二乘人却执著有一种东西叫做常。释迦世尊又告诉我们:讲常乐我净,那是一种善巧方便,它要起变化,它就会无常。讲经说法难道是常吗?它就会无常,无常当体即空,它就是常。
所以,性相本一如,何来常无常?性相本一如,何来住无住?到这个佛的境界,安上任何的知见,统统叫做错,不准你安上任何的知见,一法不立,这个才是正法。佛陀从来没有讲过真空出妙有,妙有真空,这一句话是中国的祖师注解所讲的。佛陀也没有讲说:从假入空,从空出假,佛陀有讲:不二法门,你要搞清楚啊!所谓不二法门,心境不二,是不是?缘起等於性空,不是缘起另外有一个性空。缘起另外有一个性空,缘起就是随缘,另外有一个性空叫做不变。是不是?那就打成二段了,这个就不是不二法门了。缘起当体即空,就是性空;生死当体即空,就是涅槃,生死涅磐无距离,菩提由来无一物。我们要了解,因为我们没有大悟,底下的人也没大悟,这些祖师注解,错了也不知道,到最后,就用一个:即空、即假、即中,就是空,讲空,一切都空;讲假,一切都假;讲中道,一切都中道,这样讲好像融为一体,空假中融为一体,告诉你:这个没有大悟;六祖那一句话,才是大悟的人讲的话: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一物,怎么可以立空、立假、立中呢?立空、立假、立中道,仍然是语言、意识形态,仍然是一种无明。要进入不可说不可说的不可思议的佛的领域,要了解绝对的空性般若智慧。在《大智度论》里面,佛跟弟子这样对话,弟子问佛说:如果有佛的99%,就是说:留一点点无明,能不能出般若智慧?佛说:不行!如果我们达到了99.9
0.01的执著,能不能出生诸佛如来?佛陀说:不行!那如何能够出生诸佛如来呢?要完全绝对统统放,万法尽舍却,根身、器界、“席”(习)气,统统断尽,这个才是大悟。所以,六祖的:本来无一物,这个「无一物」就是绝对的空,立什么空、立什么假、立什么中,
统统是方便,也是名相,会变成一种自性见, 意识形态的东西。所以,
我们讲:六尘不恶,还同正觉,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如果是证悟到佛的果位,就是无所入。
第三节就是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眼色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说:眼根是缘起,它本来就空;色尘也是缘起,也是性空。眼根是如梦幻泡影,不实在的东西;色尘也是如梦幻泡影,不实在的东西。如梦幻泡影,空无自性的东西,一切法毕竟空,根,六根空;六尘还是空,所以叫做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四节,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就是万法,也就是万法。意思就是说:万法本来就是我们佛性所显现的东西,万法就是我们佛性所显现的。
第五节,七大就是如来藏性周遍法界,地、水、火、风、空、根、识,那么。旧译的是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个地、水、火、风互遍互融,譬如说:石油,看起来是水,放一把火一点,就是什么?就是火,水就是火,水中里面含有火。知道吧!岩石,山上的岩石,用高温它就会熔化,变成熔岩,变成液体,地大,一下子高温,就会变成水大,水大冷却,就会变成地大。好!这岩石互相撞击,就会擦出火花,也是火大,火大。是不是?岩石里面空空洞洞,那么,里面就是空大。一个岩石就知道,地、水、火、风,它是互相交互,互遍互融的,不是地大就是地大,不是这样子的。譬如说:水,一蒸发变成空气,氢、氧;常态25
C变成液态;再拿去冰箱一冷冻,变成固体。是不是啊?加热有温度。是不是?火大。所以,地、水、火、风,不是用一个角度来讨论,它是统统是综合性的。譬如说:山上的草、药草,药草一看是地大,是固体的东西,拿回来敲一敲,把这个汁绞出来,喝了病会好,变成水大。你看,药草拿回来捣碎变成水,就是汁了,就是我们喝的这个药草,变成水大。好!这个草放一把火烧了,就变成地大,化成灰烬嘛,化成灰烬嘛!譬如说:这个是木柴,看是地大,是不是?放一把火,火跑出来了,烧起来了!所以,我们要了解,地、水、火、风、空、见、识是交织周遍的。什么是宇宙?就是业力之网,宇宙者,众生业力之网,听过这一句话吧?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宇宙?就是业力的网,我们会来人间,会生存在这个宇宙,是什么力量使之然也呢?就是业力,业力交织着,把我们的人生跟宇宙摆脱不了,我们一切的众生,都活在业力的网子里面。好!再来,
第三章,审除细惑、开示三如来藏,
第一节,陈述二深疑,深深的怀疑,
1·如来藏性本来就清净,为何有为遣流呢?为什么会变成刹那呢?答案就是妄动,不了解境界是虚妄、妄心是虚妄,妄心执著妄境,以为是实在的,从毕竟空的东西,变成毕竟有,从毕竟空变成毕竟有。本来能缘之心空无自性;所缘之境也是空无自性,能缘心空,所缘境还是空,我们不知道这一层道理,从毕竟空变成毕竟有,有,就每天都奔流放逸、忙碌,就落入生死。所以,为何有迁流呢?就因为不知道是妄。
2·五大如何周遍圆融?地、水、火、风、空。
第二节。如来次第除疑,
1·审明其惑,要审查、明辩惑从哪儿来?
2·无明不觉生三细
3.境界为缘长六粗,
诸位!翻开804页,翻开804页,看这个表,三细,这个三细定义是:不为凡夫和二乘人所了知,叫做细。凡夫没有办法了解到第八意识的微细意识生灭遣流的变化;二乘人证阿罗汉果,也没有办法觉察,除了十地菩萨、等觉和妙觉,有办法去觉察到第八意识的微细变化状态,其余二乘、凡夫都没有办法,叫做三细。六粗就是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的,都可以感受得到的。
&【转载】慧律法师《楞严经》大纲(义贯目次解说)(第1集) - 乘华 - 红莲
我们先看三细相,(如上图表)所谓业相,就是一念无明,把如来藏性转成了业相,就是无明相。诸位!无明相就产生相分,无明相,譬如说:你看到虚空黑黑的,就是无明相;这个色身看不透,这个也无明相,我们根身、器界、种子,这个相分,根身、器界、种子,都是第八意识显出来的妄相。是不是?那么,第一个业相是非常微细的,非常微细的,要到等觉菩萨才能够觉察到:喔!一切境界这个相,原来是妄动、妄念所产生的,业相,业相,叫做相分,相分就是物质的世间。在《楞严经》讲:我们这个色身、山河大地,包括虚空,统统叫做相,虚空跟色是互相衬托的,色法衬托出虚空,虚空无相,但是它一样在相分,一样在色法里面。我们虚空是无相,衬托出有相;有相衬托出虚空无相,有相无相,统统叫做相分。所以,虚空也是妄想显现出来的相,黑黑的、昏暗的,因为没有见到自性的光明。转相就是我们的精神,我们这个精神,一定要起作用,一定要起作用,从来不会停,包括我们晚上睡觉,眼睛闭起来也会作梦。是因为精神要起作用,结果这个作用起错了,加上一层意识。诸位!清净自性,譬如说:这只左手,左手就是这样子,我们现在是怎么样呢?盖著一层无明,这个无明就是业相。清净自性在最深层的部位,我们盖上了一层无明,盖上了一层无明以后,我们把它切成二段,一半是精神作用,一半是物质作用,物质。诸位!清净自性,一层无明,转成无明,这个无明,把它打成二段,一个揽少许的四大为自身,少许的化学元素,认为有一个「我」,同时要起作用,结果这个作用已经失去真了,清净自性被无明挡住。就像一个人戴了一副太阳眼镜,一个人戴了一副太阳眼镜,很黑的,黑黑的太阳眼镜,一戴,昏天暗地了,昏天暗地了。有一次我出国,人家买了一支很黑的太阳眼镜给我,我已经忘记了戴了太阳眼镜,进去厕所,我跟卢医师讲:卢医师!这厕所怎么都没开灯呢?卢医师说:师父!您的眼镜没拿下来啦!我说:对喔!拿下来:有开,有开,有开,说:奇怪!厕所怎么昏天暗地的?喔!有开,有开!好了!
如来藏性;无明,我们把无明切成二段,一半是见分(精神作用),一半是物质,物质跟精神,其实来自同一个清净自性;相分、见分来自自体分。也就是说:如果大悟的人,所有的物质世界不能障碍他,他彻底的解脱,因为物质跟精神,他已经升华到最高点,所有的物质,都是缘起幻化的东西;所有的精神已经升华到不执著、不分别、不起颠倒,再怎么苦,佛陀都可以忍受。我们凡夫没办法。一生病就倒了!佛有那个三昧的禅定,凡夫没办法,你想定都定不下来,痛就是痛。所以,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这个道理,见分、相分来自自体分,自体分就是自证分,同一个清净自性。因为同一个清净自性,被无明卡住了,转化成内跟外,内四大跟外四大,其实是平等的,内四大也是元素所构成的,地、水、火、风所构成的,外四大也是地、水、火、风所构成的,因为内四大跟外四大本来就平等,心境本来就是一如。但是,因为凡夫不明了,揽这个内四大,以为这个自我,所以,每天追求,都是为了这个少许的元素,忘了大地那么大的元素,忘了大地的众生,忘记了!每天自私自利、占有、嫉妒、排斥、攻击、毁谤、伤害,就是为了这个色身想存活,多么的悲哀!佛悟到:内四大、外四大,一切众生都是平等,所以,他可以牺牲、可以奉献,吃什么亏都没关系,肯退让,所以,他心灵每天都在升华。。。每天都在升华。。。每天都在升华。你学佛是为什么?不是期待临命终往生极乐世界而已啊,你要现前当下这一念彻底的解脱,过快乐、安祥的日子,才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人。
佛法出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这老和尚常常这样念:佛法出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他就是告诉你这个道理,佛法如果不能运用在现在、现前当下这一念,人生过著安祥、乐利、和合,那么,我们一直期待在临命终,有把握吗?所以,我们要了解,佛法的可贵在当下,在当下,现前本自具足这一念如来藏性,记得!见分、相分,其实是平等的。那么,因为有业相,有了相分,我们转相又想一定要看,见分就一定要看,结果看到的不是实在的境界。譬如说:你看到了虚空,晚上看到了虚空,那个就是业相所显现的相分。你看到了这个色身,境界妄现,起心动念就是讲「我」,这个境界妄现啊!这个是第八意识被第七意识所执著的一个色身,众生讲叫做命根,或者叫做灵魂,灵魂。是不是啊?境界妄现,这个境界妄现,包括根身、器界,包括种子,种子就是“席”(习)气,统统是第八意识以前储存著,现在整个爆发出来。虽然爆发出来,但是,都在第八意识里面作用。譬如说:大海里面大风大浪,大海里面的大风大浪,无论怎么大、怎么小,都不能离开大海。现在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境风吹识浪,境界风吹这个意识浪,意识,识浪,意识变成大浪,打击我们的清净心,叫做境风吹识浪。这无明的风一吹,境界一显现,哎呀!起这个嗔恨心,咬牙切齿,伤害的是谁?伤害的就是你的如来藏性。所以,佛陀说:众生是很可怜的,我们每天都在做伤害自己的事情,而自己不知道。你每天在伤害谁呢?你愤怒伤害谁呢?你仇恨伤害谁呢?你嫉妒伤害谁呢?伤害自己的清净自性,我们每天都在做这种工作。我们爱一个人,难以割舍,清净自性隐没,无明显现。我们恨一个人,一直讨论他,三、五年前那个可恨的人,今天碰到,又一直讲,讲了又开始咬牙切齿,你伤害的是谁呢?是自己,你在这边讲,对方也不知道,你恨死对方,恨得快得忧郁症了,晚上统统睡不著,人家还中大乐透!什么叫笨?就是惩罚自己叫做笨。什么叫做众生?就是不懂得爱惜如来藏性,他不懂得爱惜。
所以,《阿含经》佛陀讲:要用你的生命,保护你这一颗清净心,你一定要好好的体悟「不相在」这三个字。你所有看到的相,其实,它不存在的,它只是元素转换而已啊。是不是?所以,现相就会境界妄现,为什么妄现啊?因为妄心嘛,就看到以为有一个实在的境界,这个统统是第八意识,叫做微细意识。因为业相显现相分,因为转相转动,一念不觉,把这个如来藏性转成意识,见分就是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八个识都有见分也有相分,就把这个如来藏性转成八识,这个八识就起作用,转成第八意识,就叫做阿赖耶;转成第七意识,更加的染污,叫做末那;转成第六意识,叫做分别事识,就变成一直污染,回不了头啊,我们回不了彼岸,因为没有大般若智慧,也没碰到佛法。
&好!底下是六粗相,
【转载】慧律法师《楞严经》大纲(义贯目次解说)(第1集) - 乘华 - 红莲
第1、叫做智相,这个智相不是智慧之相,这个智相就是所谓的分别;简单讲:第八意识转成了第七意识,第二能变(第七意识)就开始拼命的执着。
(1)、叫做智相(俱生法执)「俱生法执」旁边写:先天性的;「分别法执」写:后天性的,后天所有的学“席”(习),都叫你执着,只有佛法叫你放下。所以,读到博士、超博士,都不能解脱;但是,如果你有因缘听到佛法,无论有读书、没有读书,都能解脱。所以,解脱无关于文凭,但看这个人有没有福报?听得到正法,听不到正法?所以,这个智相就是与生俱来的分别心,小孩子一出生,他就会吃奶,你不须要教他,他就会找到妈妈的奶,拼命的吸,他肚子饿了,肚子饿了。是不是?俱生:与生俱来的;法执:对万法的执着。
(2)、相续相就是连续的、不断的,叫做分别法执,就是后天的。出生以后,不但带来了先天的执着,还加上后天的学“席”(习)。所以,所有的教育统统让你执着,叫做执着的教育,不得解脱。但是,佛法又不能从小去教育,也不能带到大学,现在好一点了,有宗教系,有宗教系的。
世间人都教你如何设计服装;教你如何烹饪;教你如何当总统;教你如何变成一个政治家;但我们所有的大学,没有一个教你如何来解脱,如何来成佛,没有,没有的!是师父很有福报,在逢甲大学普觉佛学社,一听到这个佛法,我就知道,这个是人生、宇宙的真理,这一条路一定要走下去,这个是不归路,永远不后悔。这个智相是俱生法执;相续相是后天的分别法执。那么,这是第七意识,这个也是非常微细,第七意识以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意思就是说:这个见分看这个相分,本来是不执着的;但是,产生强大的执着的作用,是哪一识呢?就是第七意识,第七意识有二种执着,一种是我执,一种是法执,所以,在「第七意识」旁边写二个:我法二执,我法二执就是第七意识,而且还是非常强烈。
(3)、是执取相,看到了外境,俱生我执,先天性一出生,他就有我执,继续执取,就是追求境界,没有钱,想办法诈骗,诈骗集团。是不是?很多啦!
(4)就是计名字相,这个计名字相,就是看到什么就加一个名词,譬如说:钻石、珠宝、名牌,名牌。是不是?计名字相(分别我执),后天也是拼死命的执着,这个就是第六识。那么第七意识跟第八意识是息息相关的;第六意识要这个人出生以后,后天才存在的。一个人死了以后,前六识统统没有,那么,第七意识也慢慢的消失,剩下第八意识,那个是微细的第八意识,我们所谓的灵魂。前六识、第七意识消失了,第八意识去转识投胎,种子都在里面,种子都在里面,薰“席”(习)种子都在里面,带到下辈子去作用。下辈子一投胎,又产生第七意识,第六意识、前五识又出来了,重复的轮回。我们种下了种子,执着和分别的种子,又继续去轮回。
(5)、叫做起业相;
(6)、叫做业系苦相。
那么,这个手握住804页,回过头来,回过头来看前面的,手不要放,804页的手不要放。好!目次第〈9〉页,无明不觉生三细,就是业相、转相、现相;境界为缘长六粗,就是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再来是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诸位翻开805页,这一段要用念的,然后,看它的注解,
4、世界相续
看最后一行,
经文:【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我知道你看不懂,看眼神就知道你看不懂。翻过来,805(806)页,我们看它中间的义贯,「义贯」就是把这个义理,这一段的义理贯穿起来,因为我们现在是在讲大纲,不详细讲,所以,我们只蜻蜓点水念过一遍,浏览一下,不加以解释。
义贯:由真「觉」之体起妄「明」遂将真「空」变成晦「昧」之空,明与昧「相待」互相侵夺而「成摇」动之风相,「故有风轮」成就,「执持世界」(故世间诸风为妄心动荡之业感所成)。「因空
」昧觉明,明昧相倾而「生摇」动之风大;次由「坚」固执着之心,必欲「明」晦昧之空体而成「立」质「碍。彼金宝者」,为依无「明」妄「觉」所「立」之「坚」相,坚执不休,就是坚固的执着,众生就是这样。积而成轮,众生的执着是坚固到极点,你要改变他,他命休掉,他都改变不了。「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执妄「觉」所立之金「宝」既「成,摇」动妄」「明」所感之「风」大亦已「出,风」与「金相摩」擦,「故有火光为变化性」(——风金相摩而变化出火。世间之诸火,不离妄心之摩荡所成,可见火大之种乃是无明妄心之热相的业感。)金「宝」之体「明」净、遇热能「生润」湿之气,以「火光上蒸」于金,「故有水轮含十方」世「界」。看
经文:【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乾为洲淡,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淡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腾」就是往上。翻过来,808页,倒数第三行,
义贯:我只念一遍,「火」之性为上「腾,水」之性为下「降」,水火一腾一降「交」互「发」生,因而成「立坚」碍之质,而为器界之本,其卑「湿」之处积水而「为巨海,干」燥之处则「为」土「洲」或沙「淡。以是义故,彼大海中」,以本质含有火之气分,故「火光常起」,而「彼洲淡中」,因本质含有水之气分故,「江河常」于其中流「注」(水性相近故)。若「水」之「势」力「劣」于「火」,则「结为高山,是故山石」以本质中含有火之气分,故相「击则成焰」,若「融则成水」,以本质中含有水之气分在故。若「土」之「势」力「劣」于「水」,水势强盛,则「抽」拔泥土之精华而「为草木,是故」树「林」草「薮」(草木聚处),若「遇」火「烧」即「成土」,以草木本质中含有土之气分故;草木若因绞榨出来,则变成水,草木若「因绞」榨则「成水」,以草木之本质中含有水之成分故。佛陀多么了不起啊,多么的科学啊,多么的了不起啊!二千五百年前的大圣人,就知道这个科学。如是,「交」互不断的「妄」心与妄境迭相「发生」,更「递相为」万化发生之「种」子,「以是因缘」而令「世界相续」不断。(以上为器世间相续之源。)
现在要讲一点点科学了,好!把笔放下来,这个是太阳,这个是太阳,金星、水星,第三个星球是地球,地球,在 Discovery
科学的角度里面讲:如果这个地球太近,人没有办法出生,因为水全部被太阳。。。。。。如果这个是太阳,这个是地球,地球太接近太阳,就没有人类,因为所有的水全部被蒸发。所以,你看,水星跟金星完全没有水分,地球这个距离刚刚好,刚刚好!如果这个地球再远一点,像冥王星离太阳太远的地方,那么,零下,—250℃,零下250℃,因为没有阳光,没有阳光,那么,没有阳光,全部都冷冻,全部都冷冻,人也没有办法存活。这个世界的成立就是非常奥妙,这个地球在虚空当中,看起来是一个蓝色的星球,它就是距离刚刚好!它这个引力,引力,拉力跟引力跟推力,刚好平衡,所以,它绕着太阳一直转动,一直转动。。。。。。绕着太阳一直转动。所以,这个科学家说:这个地球要成立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距离太阳刚刚好的距离,也不会很远,很远就没有温度;也不会太近,太近全部都蒸发,刚刚好!所以,开始有这个水。
这个地球的成立是怎么样?你知道吗?这个,讲一点科学的,这个地球的成立,就是无量的岩石撞击在一起,当这个恒星爆炸以后,恒星爆炸以后,这个地球在四十二亿年前,开始撞在一起,撞在一起,熔化就黏在一起,愈来愈大,一个地球就愈撞。。。。。。就黏在一起,熔化,熔化就黏住,因为高温嘛!这个彗星高温,撞击以后高温,变成熔岩,又黏住,熔化,熔化。。。。。。这岩石本身含有水分,熔化,熔化以后,熔化以后,这个愈撞愈大。。。。。。然后,又由于转动,转动的关系,所以,这个转动,变成把它修饰成一个椭圆形。这个撞击,本来不是这么圆的,一撞击以后,凹凹凸凸的,因为转动,风的关系,所以,修饰成一个椭圆形的,继续转动。这个地球本来是没有水的,因为撞击以后,产生二千多度的高温,这个高温开始热气出来,因为岩石本身就有水气,气,这个地球本身,那时候二千多度的高温,一滴水都没有,一撞击以后,这个水气蒸发,蒸发,一直上升,一直上升。。。。。。。一直上升以后,经过几十万年,这个热气一直上升。。。。。。一直屯积在上面,上面,由于地心的引力拉住这个水气,所以,它到某一个高层以后,它不会飘到外太空,这个水气一直凝结,一直凝结,一直凝结。。。。。。整个地球全部包住,当时候地球的表面看不到任何的阳光,也没有任何的生物,都是岩石、高温,都是冒烟,一直冒烟,一直冒烟。。。。。。然后,整个地球因为引力拉住这个水气,拉住这个水气,这个水气到上空以后,碰到了冷空气;譬如说:你那个电锅一拿起来,它就会滴水,因为到高温。然后,云层够厚了,非常的厚,地球本来一滴水都没有,就开始下雨,就开始下雨。。。。。。水蒸气,开始一直下雨。下那个雨啊,很大很大的雨,那是几十万年累积的气,几亿年前构成的这个气一直起来,那不是一点,那一下起雨来,下了七十万年,下雨下七十万年,七十万啊!你现在所看到的这个大海,是下雨下七十万年,所累积的大海,累积的大海。
这个大海累积以后,我们一开始,人类并没有这样子,开始慢慢。。。。。。因为外太空有着个元素,氮的元素,氮的元素,或是胺基酸,胺基酸是生命的元素,那么,它就会在大海里面变成一种藻类,藻类,一种藻类。这个藻类,当时候,地球没有氧气,这个藻类,会开始制造氧气,这个氧气一直冒出来,一直冒出来,一直冒出来。。。。。。这个物种开始变化,一个无氧气的世间,藻类开始在深海里面冒这个氧气出来,开始大转变,大转变,所以,一直冒泡。。。。。。我们现在大海里面的藻类,也一直制造氧气,制造氧气不只是说树木,大海里面的藻类,看大海里面一直冒。。。。。。就是藻类制造我们人类需要的氧气。所以,当时是一大的突变,这个地球开始变成有氧气。
这个地球开始变成有氧气了,因为业感的关系,只要有胺基酸,制造生命的碳、氢、氧、钙、胺基酸,业力,我们的神识,就转动,业感,所以,人类在大海开始是一条虫,小小的虫,虫。这个虫经过几亿年的演化变成鱼,变成鱼。这个鱼吃不到岸边的,慢慢演化,变成爬虫类,爬虫类啊,爬虫类。爬虫类因为要吃树上的东西,要站立,还要跑给加害的。。。。。。饿的动物要吃啊,跑给动物追,所以,人慢慢的直立、慢慢的直立。。。。。。你看最近的科学报导,人以前身上是全部。。。。。。人类以前,几亿年前,人类的全身都是毛,都是毛。所以,这个DNA,如果有一个人,不小心一生出来。。。。。。叫做还祖,如果那一对染色体,染色体,是几亿年前演化出来的,或者几百万年演化出来的,这个小孩子全身都会变成毛,叫做还猿,还猿,就变成原始。知道吗?所以,全世界的人,不是每一个人生出来都大致相同,有的不是,你到泰国去看,到中国大陆去看,有少许的人,他的全身都是毛,你知道吗?全身都是毛,这个就是DNA
恢复到几百万年前人类的人猿,所以,他手一拉出来,哪这么好看!全身都是长毛,包括这个。。。。。。我们有一天在电视上看到,哇!这个毛,包括这个脸、额头,全身都是毛发,这个叫做还猿,DNA一不小心配到染色体了,恢复到原始状态。
所以,人类以前全身都是毛,同时脊椎还没办法直立,脊椎还没办法直立。后来慢慢慢慢。。。。。。为了要吃东西,慢慢的演化,慢慢的演变,脊椎开始直立,开始要跑给动物追,老虎、狮子要杀我们、要吃我们,我们要跑给它追了;我们要摘更高的水果。对不对?人类几百万年前开始吃肉,吃肉以后,这个脑部需要大量的蛋白质,蛋白质。人类跟猩猩的DNA99%是一样的,后来因为人类发明了武器,变成一个狩猎者,变成可以吃到其他的肉类,所以,脑容量增大,脑容量增大,就是脑部所需要的蛋白质、养分,发育比猿猴、猴子、其他的动物更大。所以,人类的智慧慢慢的开通,开通,开通。是不是?这个就是演变到人类,一直这样子演变。回归到以前,没有人类,在海中只是一条虫,人类以前在大海,最怕的就是小卷、鱿鱼,有须须的,我是看
科学的,所以,以前人类是怕鱿鱼的、怕小卷的,现在我们把它吃了!所以,人类在大海里面,本来人类是很脆弱的,慢慢慢慢发展成四肢。所以,人类以前还是有尾巴的,你摸摸你的屁股后面那个地方,尾椎,是有尾巴的
, 有尾巴的,慢慢的退化、慢慢的退化。。。。。。 收起来了,收起来了。 &
好了!讲一点科学,让你知道,当一个法师还是很不简单!好!底下,
如是,「交」互不断的「妄」心与妄境迭相「发生」,更「递相为」万化发生之「种」子,「以是因缘」而令「世界相续」不断。
好!我们就生长在地球,目前发现有人类的,到目前为止,只有地球,其他星球目前没有找到,什么外太空、ET
统统没找到,一个星球都没有,到目前为止!你知道投胎成人有多困难;你知道投胎成人,又能听到正法有多困难,你就可想而知!
【5·众生相续「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喻;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看811页,中间,
义贯:「复次富楼那」,欲「明」了众生所起之「妄」因,并「非他」物,乃是妄「觉」真觉遗失了,变成妄觉,妄觉自己有「明」之能,要显现能,结果是妄能。此即「为」其「咎」之所在。就是头上安头,本能,如来藏性发挥不出来,所发挥出来的都是意识心。能明及「所」明二「妄既」已成「立」,为什么?能明就是妄心,所明就是妄境,不知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也不知道你今天所用的,都是妄心,是生死的心,都不知道,从来不觉悟。其所「明」之「理」体并「不」能超「逾」业相之范畴;你业力卡住了!「以是因缘」能闻之性所「听」闻者便「不出声」尘之限,能见之性所「见」者即「不超色」尘之局。于是乎,「色」、声、「香、味、触」、法「六」种所妄明之「妄」尘,皆各「成就」其各自之畛域,
这个念畛 zhen 三声畛,要弯三个,不是弯二个弯,知道吗?要弯三个,我教美国人,教了老半天,他每次都念:eng
这美国人没办法!我教美国人说:一座山、一条鱼、一个人,这个不可以乱用的。他老是不会用,老美每次都用错,说:一条山、一座人!我说:不是这样子啦!他说:Oh!Chinese
& is very & difficult.
中文好难好难!我说:以后你中间那个字不要念,你手指山就讲:一山;看到:一人;一杯;一钟,一个钟,一座钟,他那个不会用,一束花,他中间那个字就是不会用,不会用,没办法!中国的文学还是很了不起的!「畛域」就是界限的意思。
互不相通,「由是」将一精明之体「分开」为「见」:见就是眼;觉、就是身;闻、就是耳;「知」、就是意;[尝]、就是舌;[嗅]、就是鼻。之六用,见、觉、闻、知、尝、嗅,就是眼、身、耳、意、舌、鼻,他只是把它简化成见、觉、闻、知,用四个来代替六用。是为由一精明分隔成六和合之原由。本来同一颗心嘛!诸位看底下,
经文:【「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
羯罗蓝就是七天,受胎七天叫做羯罗蓝。「遏蒲昙」就是十四天,二七,初七叫做羯罗蓝;二七,二七就是十四天,叫做遏蒲昙。
【「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惟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翻过来,814页,
义贯:卵生与胎生类之众生,以「同业」而互「相缠」缚,而湿生与化生类之众生,则以「合、离」而「成」其变「化」。中阴身于有缘父母处「见」到一点微「明」之「色」相「发」出,由于此「明」而「见」妄境,其欲「想」便「成」。此中阴身若与父母为有互「异」之「见」则「成憎」恚,所以,有的人,从小就把父母亲气得半死,就是来报复的。而为怨亲之种;生了一个儿子、女儿,从头到尾把他的财产花光光!所以,父子成仇,有时候,母女变成仇恨。若与父母为「同想」则「成爱」,而为互爱之眷属之种。就变成来报恩的。「流」注此「爱」意「为种,「纳」受此爱「想为胎」之亲因,以父母肉体「交遘」之「发生」为助缘,因而「吸引」过去有共「同业」缘之中阴身入胎,「故有因缘」而「生羯罗蓝、」就是初七。「遏蒲昙等」就是二七。五胎位之相。五胎位就是把胎位里面分成五大个阶段,这《大宝积经》讲得更清楚,以后讲到这一段,再好好的谈。是故「胎、卵、湿、化」皆各「随其」业感「所应」;「卵」生之众生「惟」由乱思之「想」而「生,胎」生之有情「因」亲爱迷恋之「情」而「有,」所以,愈执著、愈贪爱,愈没有办法出三界。「湿」生之有情「以」与外境暖湿之气分和「合」而「感」生,「化」生之众生「以」喜新厌旧、「离」此托彼相「应」而生。此中,于累劫之中,众生之「情、想、合、离」的状态「更相变易」,并非一定。四生「所有受业」报之众生,皆随「逐其」善恶业感,或「飞」或「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而生灭不断。
经文:【6·业果相续「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伴,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那么,这一段很简单,看816页中间,诠论,816页中间,诠论,这一节为开示众生生死之根本,由于三种贪:淫贪(欲贪)、淫贪。杀贪、为了吃它。及盗贪。以此三种贪,众生于六道中来往生死不断。
经文:【「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除非如来出世。【「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汝爱我心就是男孩子。。。。。。女孩子欣赏男孩子那一颗心。我怜汝色,男孩子爱女孩子的美色啊。汝爱我心就是女对男;我怜汝色就是男对女。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所以,夫妻结婚以后,生了儿女以后,要叫他分离,那有如刀在割的痛!是不是?有如刀在割!譬如说:一对父母把孩子养大了,突然听到这小孩子在国中、国二里面,大篮球不小心摔死了,你看,他的父母亲到运动场上,去看到那个尸体,你说,他怎么哭呢?你可以知道,儿女是父母亲身上的一块肉啊,你可以了解,那一种束缚的力量有多大!是不是?所以,佛法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底下说:
【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就是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这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翻过来,818页,
义贯:有时「汝负我命」而还我命,有时则我欠你债故「我还汝债」,「以是」相报「因缘」,虽「经百千劫」,仍「常在生死」轮回之中。有时「汝爱我心」,有时「我怜汝色」,「以是」爱怜「因缘」,纵「经百千劫」,亦「常在」爱欲「缠缚」之中,而不得解脱。是故众生「惟」以「杀、盗、淫三」种贪“席”(习)种子「为」其生死之「根本,以是」种子为「因」,现行之业为「缘」,因缘相资,致令「业果相续」不断。「富楼那,如是」世界、众生、业果「三种颠倒相续」不断,「皆是」于真「觉」而起妄「明」,就是知见立知,如来藏性加一个知,简单讲:用现在你听得懂的,就是加一层意识观念,就是加一层观念,在缘起缘灭毕竟空,变成一种观念。我们就是卡在一个观念,而且死执不放!
此妄「明」之无明妄有「了知」之「性,因」此妄「了」之无明而引「发」业、转、现之三「相」,我们刚刚已经解释了。复「从」此三细之妄相就愈来愈粗了。「妄见」有六粗境「生」,因而起「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执着不放。生住异灭「次第迁流,」
生住异灭,物有生住异灭、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天有春夏秋冬,统统在描述无常。这个生,一下子就住,又异,「异」就是变化,到最后又灭,生住异灭,生住异灭。。。。。。次第迁流,
「因此」种种「虚妄」之相得「终而复始」,相续不断。
多可怕啊!我们能够听到佛法,多么的幸运啊!翻过来,翻回来目次,好!目次我们已经讲了,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
第7·叫做富楼那执因疑果,因就是已经成佛了,果就是:那么,未来成佛,会不会再继续轮回呢?未来会不会又突然产生山河大地呢?这个叫做执因,已经成佛了,那么,将来是不是还会突然冒出山河大地?成佛以后,这个佛会不会继续轮回呢?所以,综合言之,什么叫做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呢?就是整个宇宙与众生就是四个字:业力之网,我们全部被业力网住了!就像大海,我们去捕鱼的时候,捕鱼,这个网子一撒下去,一个都跑不掉,一个都跑不掉!所以,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不要再造这个新殃。
(本集讲座到此结束,视频地址:/playlist/p/l36168.html
佛弟子:净融校对于日)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净融 & &合十
慧律法师《楞严经》大纲(义贯目次解说)
(第2、3集)
慧律法师佛学讲座
大佛顶首楞严经
讲题:大纲(目次解说)
片数:(本片为第2片)
编码:DVD(简体版)004
慧律法师主讲
目次第〈10〉页,
第三节,开示三如来藏,
因为《楞严经》这个如来藏思想,是大乘佛教后期的思想,有的人翻译成涅槃,也可以;佛性、实相,这个都可以;而《楞严经》用「如来藏」来形容,从三个角度来讲这个佛性,也可以称为如来藏。
1·空如来藏,站在毕竟空的角度,一切皆非,「非」就是否定,说似一物即不中,这是禅宗讲的,你讲什么统统不对!空如来藏,站在性空的角度讲,说;佛性是什么?是长的、是短的?是青黄赤白、是黑的、是绿的?是方形的、是圆形的?统统不对!说似一物即不中,叫做空如来藏,一切皆非,「非」就是否定。
2·不空如来藏,站在缘起的角度,一切皆即,即就是肯定,「即」就是肯定。什么是佛性?眼见就是佛性;耳闻就是佛性,眼、耳、鼻、舌、身,没有一处不是佛性的展现;山河大地,统统是佛性的展现啊。所以,一切皆即就是当下,不离当下,一切皆即就是活在当下,见一切相,如如不动,就是佛性,不离缘起,不坏缘起,不坏因果事相,叫做不空如来藏。一切皆即,就是当下,讲空,就一切皆非;讲不空,就一切皆即,就是肯定它。所以,佛法是既肯定又否定,同时超越肯定跟否定,因为这个还是名词,也是头上安头。
3·空不空如来藏就是所谓实相,实相无相无不相。空不空就是不可思议,绝对的意思,讲也不对,不讲也不对,讲空,也是偏空;讲不空,还是偏有。所以,来一个空不空如来藏,看看你能不能进入不可思议的如来藏性?所以,底下,皆非皆即,离非离即。是不是?皆非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统统非,色身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如梦幻泡影的,空无自性,叫做皆非。也统统是,站在缘起的角度,不离当下,不离缘起。皆非皆即,同时要离非离即,安一个非,安一个否定,也让清净自性,如来藏性不增不减;加一个肯定,如来藏性也是不增不减,不增不减,哪里可以给你否定,或者是肯定呢?怎么可以让你头上安头呢?所以,离非离即,连这个否定跟肯定统统要放下,本来无一物,怎么肯定它呢?你怎么否定它呢?叫做空不空如来藏。
第四节,诸妄之因,
1·又起疑惑:宝觉妙明,何因起妄呢?为什么会起妄呢?
2·有因就非妄,妄即无因,(无因故妄)你找到了原因,就不是妄,因为妄,为什么会妄呢?妄心呢?就是因为无因。
诸位!这个无因,跟外道的无因大不相同,外道的无因是穷追猛找,可是,找不着,所以,立一个无因,没有什么原因,突然出现,没有任何原因。
佛教讲的无因,是追及到无始无明那一念,喔!原来它是妄动。如果你找到了因,那就不叫做妄了,找到因,就是找到如来藏性了,这个叫做双钩论法,妄一找到,真就显现了,钩住了,真被妄钩住了,妄发现了,真就显了;真没有显,是因为妄钩住了。所以,我们要了解,找不到原因,故妄。那么,找到唯一的原因就是什么?就是微细的妄念开始变成粗的境界,执着,所以,无因故妄。所以,佛教讲的这个无因,是无始无明,无量劫,最初的那一刹那无明的动力,妄就是因,妄就是因,因就是妄,无因,所以故妄,无因故妄。为什么缘故你迷了?迷了路呢?就是不知道路嘛,没什么原因。你在高雄市跑来跑去,你为什么迷路呢?就是因为不知道路嘛;等你找到文殊讲堂了,就不迷了嘛!是不是?迷有什么原因呢?没有原因,对不对?就是因为迷嘛!这样听得懂吗?懂!大家都点头了。
3·顿歇即菩提,顿悟放下那一念就是菩提。
这里有一句话很重要的:哪一个人最接近佛呢?看谁对放下的功夫下死功夫,肯放下,还不必下课,你就接近佛;百千万劫放不下,统统见不到佛。记得!碰到什么事情,不要一直重复,烦恼不要一直起来,对于众生的错误,不须要太在意,他有自己的因果,我们今天所要做的功夫,就是降伏自我,顿歇即菩提,歇即是菩提,放下,而且要彻底放下,这个功夫、这一招,能在平常活得快乐。放下就是:我对生灭无常的世间,彻底没有意见,那么,你可以自由发挥,像师父就是这样子,徒弟开车出去外面密宗上师灌顶,我知道,没关系!你高兴就好,你尽量去灌,不要醉,怎么加持都没关系,你喜欢嘛,你受益就好。回来只要好好的按照我的五堂课诵,我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什么?重要的是我自己的生死嘛,徒弟年轻,会好奇嘛!他如果是师父,师父这一招就是无招,无招,没有任何的招。师父这一招就是放下,放下,做徒弟的招数就很多,想要找出什么东西,。。。。。。是不是啊?
以前有一个徒弟很好笑,要去外面参,参。。。。。。跑到一个道场,那个道场的上人问他说:你亲近哪个上人啊?他说:我亲近慧律法师,我希望出来参一参。他说:你头壳坏掉!我们这里统统听慧律法师的!拿一堆给他看:我们统统看慧律法师的,你还来参啊?回去,回去,回去!他不回来,人各有志,不可强也。是不是啊?每一个人都有他的意向、志向,有缘,我们师徒之间相处愉快;没有缘就勉强不得,勉强会造成遗憾。知道吗?是这样子的。所以,当我建这个讲堂的时候,我就作最坏的打算,因为我建讲堂好,只有一个,只有一个喔,找了那个已经往生的大甲吴居士来,准备做什么?准备晚上送急诊用的,睡在我的门外、外面,找一个吴居士,怕半夜送急诊。自己一个,讲堂只剩下一个,就这样子。所以,有缘,我们来相会,为了佛教,为了常住,我们团结合作;实在没有缘,我们互相尊重,你走你的路,你走你的阳关道、八线道,我走我的独木桥,现在都是八线道了,你走你的独木桥,我走我的八线道,各人走各人的;但是,如果有缘,那就团结合作。所以,徒弟去哪里打佛七啊、去哪里打禅七啊、去灌顶啊,我统统没有意见,因为,我早就彻底解脱自己了,有看当作没看到,你高兴就好!是不是?没有什么关系!对不对?所以,你看,我这个上人度量有多大,你要学什么宗的,没有关系,你只要遵守五堂课诵、结夏安居、半月半月诵戒,我没有什么特殊意见。是不是啊?我绑不住你的手跟脚啊!底下,
顿歇即是菩提。
第五节,阿难起疑,
1·未解佛语而执因缘,因缘是二乘人修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那是佛不得已的讲法;现在《楞严经》要进入最无上的菩提大法,连因缘都要放下。
2·三狂缘断,即菩提心,好!把笔放下来,看我这里,二种人佛都有办法,二种人佛没有办法,第一个,善良的人,佛有办法能度他,善良的人。第二、恶的人,佛有办法示现神通降伏他,这二种人,佛都有办法。其中二种人,佛没办法,一、没有缘的众生,佛没办法,无缘的众生,佛一点办法都没有。第二、精神病的,佛没有办法,佛在世有一个叫做演若达多,他就是精神病,你看,跟佛同一个世纪喔,同时的人喔,他神经发狂,在《楞严经》后面有讲到,叫做演若达多。这个演若达多,佛就举这个例子,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这个演若达多,早上起来照镜子,照镜子,在镜子里面看到自己的脸,看到自己的脸,应该很高兴,他起嗔恨心,他说:我自己为什么看不到自己的脸?我这个头为什么看不到自己的脸?精神病才会这样,谁这个头有办法看到自己的脸?当然要照镜子,才看得到自己的脸嘛!对不对?他就狂奔,他说:我的头跑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头跑到哪里去了呢?就一直跑。。。。。。到街道上去,这个精神病的演若达多就问人家说:喂!你有没有看到我的头?为什么我看不到自己的脸?后来碰到一个正常人,正常人就说:你的头就在这里啊,也没有丢掉啊!喔!我的头是在我的这里啊?没有丢掉啊!狂心若歇,歇即是菩提。
佛就问弟子们说:演若达多狂怖奔走,有什么理由?没有理由,因为他精神病,他精神病,我们现在就是精神病,想要求法,一直奔跑,一直跑,不懂得歇即是菩提,想要求,奔走,参访善知识,奔走,求道,狂奔,懂得一点少许的佛法,可是,还是找不到清净自性啊。所以,这个发狂的因,有什么因?因为他精神病,结果妄走,虚妄的精神病,支持他一直狂奔,佛陀说:狂奔有什么理由?没有理由,因为他妄,认妄为真。是不是啊?后来找到头,你不能说他有失去头,他头本来就没有失啊!我们今天找到了清净自性,也是这样子,我们的清净自性,从来就没有失去,是因为你狂奔,趣流奔逸,你这个财色名食睡、贪嗔痴慢疑,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嫉妒、排挤,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你什么时候歇即是菩提?没有!当你歇下来的时候,找到了如来藏性,你能说:我多了一个如来藏性吗?如来藏性从来不失,是因为你狂奔,你往外一直奔走,一直忙碌,
一直贪着外境、执着外境。是不是?所以,当你发现你的如来藏性,其实,它本来就存在,只是没有经过明眼人的指点,明眼人。因为没有经过明眼人的指点,
所以,你不晓得你的如来藏性就是在这儿,歇即是菩提嘛, 发现,大悟了!
所以,禅宗里面,一念大悟,恍然大悟:哇!原来我就是佛!从来就没有失;从来就没有增;从来就没有减;从来就没有来,也没有去。是不是啊?也不是常,也不是无常,如如不动,本来就是在那个地方,只是问题你没发现它,这问题在这个地方。所以,底下,
三狂缘断,好!把笔拿起来,三狂就是:一、狂走;二、执因缘、着因缘法;三、外道自然。因缘是二乘人修的;狂走就是例如演若达多,精神病的,佛对精神病的,一点办法都没有。第一,叫做狂走,发狂而走,就是演若达多一直跑,向人问:我的头在哪里?你有没有看到我的头?为什么我看不到自己的脸?第一个叫做狂走;第二个就是二乘人修的因缘;第三,就是外道所修的自然,万法都是自然。三狂缘断,放下外道的自然;放下二乘所修的因缘法,用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修;同时不要像演若达多这样狂奔、狂走要找头,要找头就是头上安头,头早就在你的身上了,哪里有失去呢?所以,三狂缘断,即菩提心。
3·因缘自然皆是戏论,二乘人所修的就是因缘法,在《楞严经》里面,是讲究竟菩提的,连因缘都要放下;自然则是外道。那么,二乘的因缘、外道的自然,都是戏论。诸位!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在这里也要放下,好!如果你不懂,我现在举个例子,譬如说:这是一杯水,这一杯奶粉,奶粉,这是水,泡下去,搅拌,一杯牛奶。水加奶粉,你说这个是因缘,说得通。是不是?世尊就告诉你:那心怎么合呢?心,我们的心怎么合呢?跟这个奶粉合起来呢?你讲因缘嘛,我们的心,怎么跟这个因缘合起来?水加牛奶,你说和合,有东西可以合啊:心呢?怎么合?你心难道跟牛奶泡在一起吗?没有!心当然没有跟奶粉泡在一起,心是独立的啊!所以,心性本来就不和合,讲因缘和合,是为了破外道断灭见,破这个自然的外道,所以,佛讲因缘法,这个还是属于善巧方便,不是究竟菩提之论;究竟菩提没有和合,非因非缘非果,究竟毕竟空。底下,
4·斥离戏论,勤修无漏。
第四章,捐舍小乘,入佛知见,
第一节,初心行者之二决定义,
1·初心之第一决定义———这很重要的!
A·决定以不生不灭的心求佛果,才能成佛。意思就是:记得!一个修行人,不要作太多的情绪变化,要如如不动,不取于相,那个如如不动,就是真如不生灭心,这样才能够成佛。今天如果碰到了心情好了,多念一点佛;明天心情不好了,就少念一点佛,这样子修行,要百千万劫都不能成佛,这个叫做情绪变化,生灭意识心,用这个生灭意识心,永远不能成佛。要以宽恕众生的心,要懂得退让,不跟众生计较、比较。所以,决定以不生灭的心,来求这个佛果。
B·决了五浊生因,伏还无生灭性,五浊就是劫浊、见浊、众生浊、烦恼浊、命浊。伏还无生灭性,你一定要降伏它,让它心性如如不动。诸位!这个很困难,古德讲:要让一个人没有妄念,就如同在牛角上端,要放一颗芝麻或者是绿豆、豆,这么困难!众生要降伏自我,让他自己没有妄念,这个功夫有多困难呢?就像一只牛角,牛角尖尖的,上面要放一颗绿豆,咚!放了,掉下来,放了,咚!掉下来。。。。。。众生,他就是这样子,他知道要修行,可是,你要叫他降伏自我,不起妄,困难到极点!他二六时中,都在起这个妄心、着这个妄境,这个有多困难!
诸位!随便用一个财、色、名、食、睡,哪一关你能够看得开?睡眠少一点行吗?不行!那你夫妻结婚,欲望少一点行吗?也不行!财呢?没有钱怎么过日子呢?不贪,行不行?诸位啊!所以,修行,你看很简单,很难,非常难!所以,看到这个人很不舒服,从以前看到这个,就是很不喜欢看到的人,我能不能如如不动,也是这样子喜欢的,没有,不受影响的看他呢?难!对不对?一看:哎呀!就刺眼!台湾语叫做“气岔”,一看就不舒服,莫名其妙就是不舒服。我跟他讲:你去跟他讲啊,讲一下,师父!我不要讲,您自己去讲,您叫我去跳爱河,我要去跳;您叫我去跟他讲,我不要!严重喔!难喔!这个实在是很困难!所以,要恢复到这个不生不灭真如自性,真的不是简单。所以,大家就好好多多念念佛,能降伏多少算多少,临命终,大家去极乐世界。
2·初心之第二决定义———决定捐弃诸有为相,要放下诸有为相,诸位!你把手指拿起来指指看,记得!你所指出来的,只要生灭的,佛陀讲:捐弃诸有为相,只要是生灭的有为相,统统要放下,来!指指看,指指看哪里?护法像,生灭的。是不是?花,生灭的;蜡烛,这个也会有生灭的。是不是?木瓜,生灭的;看看,口袋里面的金钱、支票,也是生灭的,是不是啊?生灭的,不过是很好用!是不是?好了!用手指头指指看,从天指到地,你看哪一样?没有一样,不放、你放不下,苦了自己。是不是?用手指指指看,哪一样不是生灭无常法?统统要放下!好了!合掌(回向)愿以此功德
& &消灾在座诸位法师 护法居士大德
& & 消灾在讲堂点灯者 回向在讲堂设立亡灵拔度者
& (一起念)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 尽此一报身
& 同生极乐国 . &
&翻开目次第〈11〉页,「目次」就是目录和次第,也就是大纲的意思,《楞严经》的大纲。倒数第四行,第二节,我们既然要捐舍小乘,入佛的知见,
第二节,要谛观六根与六尘,哪一根来修行力量最大?
第一个就是:审度六根的功德优劣,为什么我们娑婆世界,要用耳根来修行最利?佛后面就有讲。翻开950页,为什么要用耳根来修行?950页,因为现在是讲大纲,我只把经文和义贯念一遍,不作任何解释,有解释也是简单,像蜻蜓点水,我们要控制时间,这个大纲不能用很长的时间。
1·审度六根的功德优劣 &&
经典:【「阿难,汝复於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同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尔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於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惟八百功德。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觉触,识於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於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952页「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惟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义贯:第三行,「阿难,汝」应「复於」六根之「中,克定」诸根之「优劣」之性能,「如眼」之功能为能「观见」,自身之「后」方为「暗,前」方为「明」,在身之「前方」则「全」看到「明」白,在身之「后方」则「全暗」而完全看不见,然「左右」两「旁」亦能「观」看得到,故「三分之」中有「二」分可看得到,「统论」眼根「所」能「作」的,其「功德」并「不」完「全」,以「三分」而「言」,眼根之「功」德中,有「一分无」功「德」可显示,「当知眼」根「唯」有「八百功德」。「如耳」根之闻性,可「周听十方无遗」,声尘有动静二尘两种,耳根听闻「动」尘(有声之声)之时,「若尔」若「遥」就是(或近或远)皆能得闻;至于闻「静」尘(无声之声)时,则了「无边际」界限,「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鼻」根「嗅闻」之功德,则「通出」息与「入息」两者皆有嗅闻之功能,鼻闻之功虽「有出有入,而阙」少「中」间「交」接时的短暂中止,那时即不能嗅闻,故「验於鼻根,三分」之功德「阙」了「一」分,「当知鼻」根「惟」有「八百功德」(出入息各得四百功德)。「如舌」根能以言语「宣扬」道理,能究「尽诸世间」及「出世间」之「智」慧;「言」语虽「有」地「方」之「分」别,然「理」则「无穷尽」,无有地域之拘囿。「当知舌根」能「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身」根之「觉」知「触」尘,能「识」别「于违顺」二尘,触尘若与身根相「合时」即「能觉」知,相「离」之「中」即「不」能觉「知」,根尘相「离」时算「一」份功德,根尘相「合」时算「双」份功德,故加起来共有三份功德,每份各有四百功德,如是「验於身根」则「三分」之中「阙」了「一」份(以根尘相离时不能觉知,故少一份功德),「当知身」根「唯」有「八百功德」(根尘相合时双份乘以四百)。「如意」根于「默」然无言中可「容」包一切法,「十方三世」中,「一切世间」及「出世间法,惟圣」人「与凡」夫境界之法,「无不」能「包容」,且皆能穷「尽其涯际,当知意根」能「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翻回来目录,念了这一段,最重要的是告诉你:耳根还有舌根还有意根是殊胜的。换句话说:在娑婆世界,要以耳根最为精明。所以,为什么劝大家要多听经闻法?就是这个道理。换句话说:在娑婆世界,眼睛瞎掉的人虽然是不幸,但是,比耳朵聋的人更幸运!站在听经闻法的角度来讲,一个人耳朵聋了,这一辈子就几乎跟佛法无缘。佛经虽然可以用眼睛看,但是,没有经过大善知识的指引,是悟不出来的,是绝对没有办法的。所以,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了,就是你用尽一切世间的聪明,都没有办法,都解不开的,因为那个不是意识的东西,那个是超越一切相。所以,我们很幸运的,眼睛也能明亮看经典;耳朵也能听经闻法,恭喜诸位!所以,有时候,我们对父母亲很不满的时候,有时候会发脾气,对不对啊?有一个法师五十五岁,他的妈妈有时候个性会稍微很奇怪,常常生气,有时候,我去照照镜子:嗯!不错!给我们长得这副脸,也不错!是不是啊?眼睛也正常,耳根也正常,那算不错了,还是感恩父母亲!就是要观照一下,观照一下。所以说:诸位能够坐在这个地方听经闻法,这可是修百千万亿劫的。底下,所以,审度六根的功德优劣,娑婆世界以耳根最利。
2·入一解六,入一就是:你只要用一根去参,参透了,证入如如不动的涅槃妙性,那么,六根的烦恼全部都解脱。因为眼、耳、鼻、舌、身、意,虽然有六,但是,同一个心,眼睛看什么事情,这些起爱恨、烦恼,还是那一颗心;耳朵听闻音声起烦恼,还是这一颗心。所以,所有的执着、分别,其实,都是同一颗心,虽然有眼耳鼻舌身意之分,其实,都来自于那一颗同样的心。所以,入于一根,只要你参得透,譬如说:眼睛,见一切色,了解色即是空,也能体悟: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行,名为佛行;不住一法,名为正法,马上就单刀直入的。禅宗,一念之间就可以证悟,只要你悟,只要你慧根够。所以,禅宗祖师有一句话说:一等是学,直须无学,一等是学,你真正要体悟佛的最上乘吗?
&一等是学,直须无学,当下就证悟无生,无学就是不须要学了,就毕业了!你真的要了解佛的涅槃妙心,如如不动的妙心吗?一等是学,直须无学,没有任何好讨论的,所有的语言、后天的学“席”(习),这些都是意识形态、都是经验。你要恢复你本来的面目吗?单刀直入,彻底放下;这一句也是方便说,本来一如,不须要放。如果我们也能够这样子,入于一根,了悟色即是空,受想行识也是空,地水火风空见识,都是周遍法界,都是平等,我们就能如如不动,不取于相。
&3·一与六皆由于妄,为什么妄呢?在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一加一等于多少?二,这叫做意识型态,意识型态,这个就是由众生的意识型态、观念,产生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二等于四,这个大家都知道。现在要进入佛法的领域了,佛法的领域就不是这样子了,不是一加一等于二;佛法的领域是开始进入,一从哪里来?这个要进入佛法的领域了:一从哪里来?一从哪里来?嗯?好!一从观念来;一从意识心来;一从全世界认同来;一从文化来;一从大家公认来;一从全世界都存在来;一从无变成有,本来没有一,是大家假设,一从假设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从假设来,因为我们“席”(习)惯于意识型态,所以,一本身就是妄,彻底的妄。所以,佛法讲的一,跟世间人讲的一大不相同!佛法讲的一不是观念,是绝对的清净自性,叫做一。世间人讲的一二三四,那个一是后天学“席”(习)的意识型态,为了方便语言描述一个数字,所以,一与六皆由于妄。所以,唯有佛陀是大悟的圣人,了解一是妄,六还是妄。为什么?
&父母未生我们,本来的面目,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根本就不存在;现在存在也是幻,只要你了幻即离,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你知道生命、宇宙是一种幻觉,记得!放下就成正等正觉。我们就是多一层烦恼,多一层执着、多一层分别,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我们头上就是安头。〈12〉页,
&4·揽诸尘结六根,就是我们这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由色声香味触所构成的,换句话说:都是地水火风所构成的。我们这个色身也是这样,佛陀所讲的,不是像现在的化学家分析得那么详细,他只是简单的分列地、水、火、风、空、见、识,现在的科学,原子或者是分子,化学的元素可以分析到好多个,几十个、上百个。对不对?佛陀当时在世,并没有这样子,而是约略的,譬如说:我们这个色身,离不开地、水、火、风,但是,如果以现在的科学家、化学家来讲的话,我们这个色身的元素就很多了,碳、钾、磷、钙等等,氮、氨基酸,种种种种的化学元素,就比佛陀讲的更复杂了!我们结着种种的地水火风、诸尘:色声香味触,这些结为六根,就是六根离不开地水火风。
5·叫做离尘无结。「尘」就是外境。我们离开了外境,心就不会打结,一般众生就是:境界来引起内心,「结」就是烦恼,离尘无结,离开这个外境,众生就没有这个结,我们所有的烦恼,就是因为外境所引起的,这是指凡夫;圣人,根、尘全部都放,六根空,境界也是空。
6·证不依根,这个「根」是意根,就是你要证入佛的大圆满觉智,不能用生灭意识的根,要用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才能够修成正果,要有内证的功夫。这个根是指意根,就是指第七意识,就是生灭意识心的意思。
&7·离尘无体即断灭,岂可为因?离尘无体就是没有永恒啊,没有实体啊,离开了这个外面的尘,就无体、就断灭了。意思就是:外面的境界,引起我们内在里面的烦恼,其实都是刹那生灭,刹那生灭。。。。。。它不是心的体性啊,心的体性是永恒存在的。岂可为因:怎么可以拿来当作修行的本因呢?修行的本因、下手处,应该从内观,观真如自性,从不生不灭,如如不动的心性下手,为何在这个外境,或者是意识心打转呢?这个意识心离尘无体啊!譬如说:看到一朵花,产生喜爱,一直贪;看到一个名牌,一直喜爱,在佛的角度来讲,证悟的角度讲,这个贪心是多余的,头上安头。我们清净自性本来是没有贪,我们看了这个境界,引发出这个贪念出来,变成我们清净自性的累赘。譬如说:你恨一个人,这个人恨的这个念头,一直卡在心性里面,而佛陀告诉你说:不相在,你所恨的对象,他不存在,你用的就是尘引起来的烦恼,其实,这个烦恼无体,它刹那生灭,刹那生灭。。。。。。虽然有记忆,可是,它不是我们如来藏性,是如来藏性受到境界的风一吹,起的多余的烦恼,所以,我们给自己压力,给自己负担,佛同情众生。
8·击钟验闻性不断,统统把笔放下来,这个时候要统统看这里,今天如果你悟了,一下子就进入佛的领域!听经闻法在于明心见性,用见性的心来念佛,所有的佛都是真如自性佛,要往生极乐世界,易如反掌,不再烦恼,所有的念,都是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所有的心性,就是一心不乱了。
&好了!眼睛统统看这里,开始要验。。。。。。验明正身,要检验我们的本性出来,你要能够回光返照,这一刹那之间,就顿悟、契入佛的领域,要是这里听不懂就没办法,要注意听!好!佛叫所有的弟子统统集合,叫阿难:阿难!你去撞钟。阿难就去撞这个钟,咚~
这个钟响了,佛就问:声否?有没有声音?比丘就回答:有声!有听到声音。这声音慢慢慢慢消失以后,佛陀就问:声否?有没有声音?徒弟都说:没有声音。佛陀再叫阿难去撞第二次,阿难又跑去那个钟的旁边一撞,咚~
&佛陀再问:有没有声音?他说:有声音!大家都回答有声音。等到这个声音消失了,渐渐渐渐,声音慢慢小了,佛陀问:声否?有没有声音?所有的人回答都说:没有声音。好!佛陀再叫阿难,再去撞第三次,阿难又跑到钟旁边去撞第三次,咚~
&佛陀就问:闻否?有没有闻到这个声音?闻否?他说:闻!有闻到声音。等到声音消失了,佛陀问:闻否?所有的弟子都答:不闻!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没有听到?佛陀再叫阿难再去撞一次,阿难就跑到钟的旁边再撞一次,咚~
没有声音,佛陀就问:闻否?撞钟的时候,闻,所有的人都听到,闻。等到声音消失了,佛陀再问:闻否?听闻的闻,大家都说:不闻!这个就完了!佛陀说:不闻?那闻性就跟声音跑掉了,我再撞下去,你怎么能够再听到呢?闻性都没有了!是不是?闻性都跟这个声音跑掉了,再撞,你怎么听得到?就是闻性没有跟着尘跑掉,你知道吗?
&好!用那个撞钟的听不懂,看这里,这里一个关键,我要撞了,声否?有声,这个就是尘啊。声音消失了,声否?没有声。对不对?再撞一遍,声否?有没有声音?有!有声音。声音消失的时候,声否?没有!没有声音。再来,闻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沙陀忠为什么变坏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