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学习钳工,钳工有前途吗

我是学维修钳工的学生,想更多的了解我的专业前景怎么样?
维修钳工是个统称,长点心眼学会修车可就前途无量。。。。。。
其他答案(共2个回答)
钳工,维修钳工等等,一个好的钳工很难得,它是一个万能工种,学好了不容易,前途可想而知了!
我就是钳工,当然能有吃饭。在学校只是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要在工作里学习机械的机构,很多种类的,挺复杂的。
我修船上的增压器和调速器,如果你能找...
就是维修工啊。
钳工是手持工具对金属进行加工的方法。钳工工作主要以手工方法,利用各种工具和常用设备对金属进行加工。 因为这个公众离不开“台虎钳”,所以称为钳工...
你登录“中国机械CAD论坛”那上面有许多机械图纸可供你参考!
钳工最好.要做模具钳工.工具钳工.或机修钳工.这可是以后赚大钱的苦工作.工作虽苦.学得时候有点辛苦.以后做师傅了.这可是出人头地了.技术含量高.工薪也高.都是师...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当前位置:
刘学进:想当“大国工匠”的研究生钳工
  刘学进可能是机修钳工参赛选手中的“学历担当”。北京理工大学全日制研究生毕业的他,和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出身的钳工选手站在一起,没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
  读书时,学机械的刘学进就特别喜欢金工实习课。“亲手做个小榔头,做台小收音机”,总能让他成就感爆棚。毕业后,他放弃了北京、上海好几个足以让人眼红的offer,走进了一家“神秘”的企业——石家庄印钞有限公司。
  第一次走进印钞车间,看见那些从前根本没见过的大型设备不停运转,“白纸进去,钞票出来”,刘学进感觉“挺神奇”。起初,他被安排在技术研发的岗位上,可他心里总隐约觉得,生产一线才是自己最该坚守的地方。一次,企业安排员工到盐城某技师学院进行实操培训,教室里挂着的一句话让刘学进很受触动:“那句话说,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作为一个研发人员,你的设计再完美,最终还是要靠一线去检验。”
  没过多久,刘学进遇到了一个机会,公司扩大生产规模,大量设备需要安装调试,一些精度有所下降的老旧设备也需要重新修理,急需钳工人手。领导征求刘学进的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新的任务,肩负起两台进口设备的安装工作。就这样,刘学进用捧书本的双手拿起了钳工工具。同时,技术研发的工作也没有停止。“自己研发的东西自己用,还是很有成就感的。”他笑道。
  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的钳工兄弟们朝夕相处,刘学进非但没有格格不入,反而还觉得“幸福”。“我们各有所长,术业有专攻。我可能在理论、画图等方面擅长一些,但他们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非常强”。
  因为“实战”经验不足,刘学进有时候会被老师傅批评。“一开始不熟悉、做不好,师傅会说‘你弄的这是什么呀?重新整’。”刘学进在心里暗暗吐槽,可事后仔细想想,师傅说得也挺对的。“人家说的方法确实给工作节省很多时间。就在批评中成长吧”。在钳工岗位上工作的这几年,刘学进的考评结果都是“优秀”。
  当然,刘学进也会遇到难题,有时候用很长时间研发的设备,却“和想象中的不一样”。在新版人民币“土豪金”印制过程中,刘学进就遇到了一只“拦路虎”。“人民币印制不是一次成形,而是通过不同的工序套印在一起。在两个步骤衔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个位置精度不太准确,印出来的图案肉眼看不见,可是放大镜能看到有一点错位。”因为设备运行的温度、轴承、各种零部件都有可能影响精度,刘学进把所有环节试了个遍,足足花了快一年的时间,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又针对这个问题做了三四次相关的改进。
  调动岗位的事,刘学进没有第一时间通知家人。他还准备了一支小牙刷,每天工作结束后都会认真地把指甲缝里的黑油泥刷干净。可是加班时间越来越多、越来越不规律,爱人还是看出了端倪。得知刘学进换了个工作岗位,爱人十分支持。“她说做这个毕竟所学的能应用上,比较适合。”得到家人的支持,刘学进更有干劲儿了。
  在一线工作久了,刘学进感触良多。“在学校的时候老师说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不用考虑能不能加工出来、装配能不能达到要求、使用起来是不是更实际。真的做上钳工,偶尔也会抱怨‘这是谁设计的,这么不合理’。可是回头一想,类似的设计自己其实也做过。”他说,“以后再做设计的时候,肯定各方面都会考虑的更全面,更实际”。
  有时和同学们聊天,看到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如鱼得水,刘学进也觉得“比较羡慕”。“后来一旦下定决心了,不断自我反省,知道需要自己学的东西还很多。好多事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获得那种成就感,再苦再累也无所谓了。”他说,“我的目标,就是想当个‘大国工匠’嘛。”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黄丹羽 日 07 版)
市、区政府网站想学习钳工,是不是西安技师学院有这个专业?&
13-01-21 &
是啊,&我弟弟去年就是去的西安技师学院学习的钳工,听他说老师教的很不错,他在短时间内学习到最有用的知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好的钳工误差不到0.03毫米精细程度连机器都赶不上|技能|钳工_凤凰资讯
好的钳工误差不到0.03毫米精细程度连机器都赶不上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说白了,钳工就是个技能活,熟能生巧。“但要做得更快、更好,靠的就是多问、多想。”这种思维,是何明星第一次见到陈文斌时说的开场白,“做钳工,我们不仅仅是负责把东西修好就完了,你们要想想它们为什么会坏,怎么修可以更耐用,怎么用可以更方便。遇到问题,自己要多想办法。”
原标题:好的钳工误差不到0.03毫米精细程度连机器都赶不上 ▲5月4日,湖南华菱涟源钢铁有限公司,陈文斌(右)与徒弟刘小刚正在对酸轧机组拉矫机区域设备进行检查。组图/记者谢长贵 5月4日,陈文斌指导本报记者锉削加工。联合出品湖南省总工会潇湘晨报本报记者毛传娄底报道“我进厂时,师傅大概也是我现在这个年龄。只是当时跟着他的都是一群十八九岁的嫩仔,现在看看我们班组的平均年龄吧,都35了。”39岁的陈文斌指了指板报墙上的班组介绍,摸着溜光的前额笑了,“现在个个都是‘老’师傅。”时光带走了他们的青春,带来了更为繁密的机器轰鸣。当初回响于厂房“叮叮当当”的锤击声渐渐逝去,一同打闹的师兄师弟也各自散去,留下陈文斌静静磨锉的声音——一下、两下……“师徒合同都快成了过去。钳工这活,还是要静得下心来想,来做。”陈文斌深深吐了口烟,烟雾弥散在工作台那四十多套钳工工具上,让这种最古老的金属加工技术显得朦朦胧胧,有些神秘。一个问一个答,技艺就这样传承了上世纪90年代前期,师徒制逐渐淡化,专业技校兴起,大批已经习得钳工基础技巧的年轻人涌向国有制工厂。作为其中的一员,陈文斌走进了当时已建厂30多年的涟钢,做了一名普通钳工。按照当时的规矩,他属于签着师徒合同的那一批人。“当时已经不存在拜师什么的套路了。要么就是技校出来,签了师徒合同;要么就是被分配过来的大学生。很多大学生都是理论上很强,看得懂图纸,说得出门道,认得出那些进口机器上的英文,实际动手却又做不来。”陈文斌认为,这些人不会甘心一辈子在厂子里做个钳工。那一年,19岁的陈文斌夹着工帽,穿着肥大的工作服,与另外两个师兄弟以“师徒合同”的身份站在了师傅何明星的面前。“都是技校出来的,师傅不会再手把手教你什么基本技能了,那些拜师磕头的事自然也就不了了之。主要就是跟着师傅干活,做模具,做检修。”那时涟钢的生产工艺还没有全面革新,绝大部分机器及模具都靠钳工检修、制作。锉、锯、钻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只是每做一个模具,耗费的时间比较长,可这种活又是现代机器所无法替代的。此时的钳工技能传承就显得格外重要。“事情做不好,师傅也会骂人。但可能是我的基本功还比较好,印象中倒是没被师傅骂过,有时一些新的想法也会和师傅聊聊,他更愿意和你说这个。”说白了,钳工就是个技能活,熟能生巧。“但要做得更快、更好,靠的就是多问、多想。”这种思维,是何明星第一次见到陈文斌时说的开场白,“做钳工,我们不仅仅是负责把东西修好就完了,你们要想想它们为什么会坏,怎么修可以更耐用,怎么用可以更方便。遇到问题,自己要多想办法。”实际上,陈文斌本身就不是个能说会道的人,平时和同事相处都属于“闷葫芦”型,更难得贴着师傅说太多奉承话。可能是“手艺人”之间总会有些说不出来的默契,一个愿问,另一个更愿意去帮着一起推敲,“这个孔怎么钻,钻在哪……”问题解决,相互一笑,技艺就在这种交流中传承了下去。手工的精度,是机器赶不上的工友换了几拨,陈文斌也陆续跟了几个“师傅”。渐渐地,他成了别人的师傅。涟钢也在改变着。“十五”以来,涟钢投入资金上百亿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操作越来越自动化。现代机械无法替代的钳工受到了影响,“师徒帮传带”的关系也在弱化,厂里对新员工多采取培训的形式。曾两次获得湖南省技能大赛工具钳工第一名,陈文斌深刻感觉到了这种变化。“刚进厂时第一个月拿的还是‘临时工’180元的工资,第二个月赶上涟钢改制,转正工资涨到355元。”现在陈文斌的工资加上一些特殊津贴,收入比班组长还要高,当然压力也更重。“现在除了要完成手上的活之外,还要给厂里和技校的学生做培训。”“要我给人家上上技能课还可以,但写个报告、教学大纲什么的,可就难为我了。”跟陈文斌打过交道的人,都说他是个“闷葫芦”。他很少说话,眼睛一眨一眨的,时不时摸摸溜光的前额。但只要一提到钳工技术,这个“闷葫芦”话就多了。“以前的活都是慢工出细活,现在工厂都要讲效率,以前那套方法也得跟上。怎么能把钳工活做得更细腻,更多要靠脑子去想。”陈文斌拿起工作台上的两根梅花钻,“这里一根是钳工平时用的普通钻头,另一根是我自己加工的。”他解释道,普通钻头的顶部有些平,虽然好用,但有时会跑偏;而他自己加工的钻头却是“尖头、凹弧”。“这样的钻头对孔心的固定更稳,打孔的精度会更好一些。”“钳工活最难的就是精细加工,尺寸大了不行,小了也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比如打个孔,好的钳工在尺寸上的误差一般也就0.02-0.03毫米。这样的精度是机器都赶不上的。只是,这样的高数据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的,而在于沉得下心来练。”在陈文斌的工作台上,整齐地放着四十多套钳工工具,除开各种锉刀、扳手不说,光是精度测量工具就有十来把。“如果单纯是现在干活,倒用不了这么多工具,但如果想做出一个好模具,这些东西可少不了。”更多情况下,“陈文斌技能大师工作室”里的东西成了他自我修炼或培训学生最好的教具。以换代修,钳工工艺创新慢了下来大型机器化的蔓延,钳工的职责也在悄然变化。以前的机器坏了,钳工是机械维修的主力;现在的机器哪里坏了,找到原因,直接换上个新的。活还是钳工的活,味儿却总不是那个味儿。追求效益和效率的前提下,让“慢工出细活”的钳工们也开始浮躁起来。陈文斌摸着工作台上的工具,吸了口烟,慢慢地说道,“以前厂里的机器坏了,先是我们自己带着工具去找问题,自己拆自己修,但那样时间耗得多。现在很多机器哪个零件坏了,几乎都是直接换个新的上去。”陈文斌指着工作台上一台被换下来的油泵,“这个是前段时间刚被拆下来的,有些漏油。问题其实很简单,一定是里面的油封密封不够好。东西交给他们(徒弟)去修,等再装上,却发现抽不上油了。”“钳工就是要把技能练好,多看,多想……我当时把这个油泵拆开仔细看了一遍,发现原来是里面的一个零件装反了。就因为这个问题,油泵才会被越修越坏。”“现在很多工作是放在机器检修与问题攻关上,钳工工艺上的创新反倒有些慢了下来。”班组长陈小媚附和道,“为提高效率,很多机器的以换代修让我们这些钳工的创新积极性也没有原来那么高涨。”如今,陈文斌的徒弟也有好几个,虽说他自己觉得“大家都还比较努力”,但要说真有谁能超过他的,估计他自己也说不出来。看着板报墙上“班组平均年龄35岁”这几个字,陈文斌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要知道,现在他的徒弟中,最小的也已经27岁了。“1987年的小子,也是快要给别人做师傅的年纪了。”缝隙标准0.02-0.03毫米记者0.8毫米,不及格陈文斌的工作室里挂着一块白板,上面写着钳工的四项工艺:锉削加工、锯割加工、孔加工、精度加工。陈文斌笑道:“这是我们钳工最基本的几个技能,把它们学好几乎什么都能做了。”再三考虑之后,记者决定跟陈师傅学“锉”。陈师傅将一块成品模具夹在钳台上,看似很随意地在一个面上锉了七八下,“锉(削)加工没什么难的,主要就是稳,一下下锉。”陈师傅顿了顿,接着说,“一个好的钳工,每锉一下心里就知道锉掉了多少,还要锉几下心里也有了数。要是锉两下就停下来用工具量一会,时间就浪费掉了。”记者有意观察了一下陈师傅“随意锉了几下的模具”,摸上去较为平滑,用专业工具测量,无论是面的水平度还是透光度都是极高水准。记者接过师傅递过来的锉刀,跟着师傅的口令一点点摆好架势,继而“开锉”。十几刀下来,记者自我感觉已经非常糟糕,感觉有好几下明显歪掉,即使陈师傅在一旁不断地修正姿势、重申要领。结果是无需验证就可以猜到的。记者用工具测量了一下:水平尺的一端已经无法与模具紧密贴合,一丝灯光从缝隙中透过来。“这个缝隙差不多有0.8毫米,一般我们的要求是正负不能超过0.02到0.03毫米。”师傅的话,显然给记者打了一个“不及格”。记者毛传钳工:百度百科的解释为,“切削加工、机械装配和修理作业中的手工作业,因常在钳工台上用虎钳夹持工件操作而得名。”实际上,因钳工作业涉及到工艺众多,属于机械制造中最古老的金属加工技术,现在的机械生产中钳工成为了模具设计和制造、零件加工、设备维修和检测等多种岗位的主要技术力量。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758512
播放数:47355
播放数:140250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