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明军失败的主因是杨镐把军事机密都泄漏商业机密如何取证了吗

从军事角度看萨尔浒之战,明军败于武器?难道不是指挥?
导读:转的一篇文章,里面从军事角度分析了萨尔浒战役,随然很多观点缺乏说服力,但算是网络文章里值得看一下的了,观点例如以胜败定论当时明军火器无用很片面,试问既然火器无用为何当时无论西方,东方各国都在积极使用换装火器?关键还是将领的指挥优劣,清军以己长克彼短,仔细看战争过程,明军几乎都是被动挨打,或被未做好准备时出奇制胜,可见清军将领智慧一般,原文如下:
在论坛里看到不少明粉朋友大谈明朝火器如何如何,不由得心生感慨。由于很多朋友受鬼子和皇汉的满蒙非中国论影响而厌恶满清,因此对汉人的明朝心生好感,炮制
转的一篇文章,里面从军事角度分析了萨尔浒战役,随然很多观点缺乏说服力,但算是网络文章里值得看一下的了,观点例如以胜败定论当时明军火器无用很片面,试问既然火器无用为何当时无论西方,东方各国都在积极使用换装火器?关键还是将领的指挥优劣,清军以己长克彼短,仔细看战争过程,明军几乎都是被动挨打,或被未做好准备时出奇制胜,可见清军将领智慧一般,原文如下:T在论坛里看到不少明粉朋友大谈明朝火器如何如何,不由得心生感慨。由于很多朋友受鬼子和皇汉的满蒙非中国论影响而厌恶满清,因此对汉人的明朝心生好感,炮制了很多溢美之词。但我们谈论历史,关键是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赞美而赞美,否则又变成皇汉贴了。明朝晚期明清军队战斗力巨大差距是一目了然的,无论明粉如何赞美明军,军队的战斗力只有在战场上体现出来才最有说服力,数字上的比较永远无法和实际战绩相提并论。一些朋友刻意拿清朝晚期面对工业国家的战绩,来和明朝前中期面对农业社会军队的战绩来比较,但却故意无视了明清交际时期明清军队正面对抗的实际结果,这种比较实际毫无意义。两支军队哪个强,当然是看彼此对阵的结果,拿其他不同时期的对外战绩又有何说服力?萨尔浒战役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以少胜多战役,不但是明朝中后期由盛转衰的决定性一战,也是冷兵器时代向热兵器时代过度阶段,冷兵器军队的一次反动,证明了缺乏近现代工业基础的情况下,手工打造的热兵器并不具有对冷兵器的优势。另外它也是清粉的大杀器,在各个论坛里,只要明粉大谈明朝火器如何如何,清粉举出萨尔浒战役就可以瞬间秒杀。而从人性角度讲,萨尔浒战役又是一次极为残酷的战役,明朝和后金均未保留俘虏,导致了明朝死亡人数极为惨重,真实的阵亡人数比可能为23:1(按照清史稿记录是230:1,不可信)。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损失比都是极为罕见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这次战役的起因、兵力对比、过程和结果。一、战役的起因话说1618年,明朝建州卫指挥使,加二品都督佥事,龙虎大将军努尔哈赤,他利用万历皇帝20年不上朝,以及李成梁的刻意纵容,偷偷统一了女真诸部,以“七大恨”祭天起兵反明,建国号后金。并迅速攻略辽东,大量消灭关外明军(努尔哈赤熟悉明军口令,多次用口令骗开城门,轻易得城),明朝朝野震动。万历皇帝终于结束了断头政治,上朝临事,马上调集全国兵马准备讨伐后金。二、兵力对比明朝方面:我们知道明朝后期军队比较腐败,军饷实发六成(四成被兵部及其他衙门克扣),到帐的军费又大部被军队主官克扣自肥,或者拿去养亲兵,普通兵员实际到手军饷不过一二成,如叫花子和劫匪一般。号称10万人的军队开出去可能只有主官身边的1、2千亲兵可用。但萨尔浒战役截然不同,所调集的全部是最精锐九边重镇的宿将锐卒。包括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发精兵3万,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四处发精骑2.5万,浙江征发戚继光系统浙军4000,四川,广东,山东,南北直隶,陕西等选精兵2万。永顺、保靖、石州各处土司兵,河东西土兵总约7000人。这些军队总数达到8.7万人,占到当时明军实际人数的10%,全部是最精锐部队。除此以外,还有明廷盟友隶属海西女真之叶赫部(慈禧太后的娘家哦)出动1万人,朝鲜出动1.3万军队,总计11万军队,号称47万人。实际这个数字也不是虚的,按照当时明军的后勤能力,差不多就是3辅1,即加上明军的差役、民夫确实有40多万人。后金方面:八旗制度大家应该不陌生了,八旗是全民皆兵的军事组织,所有成年男子全部参军。八旗军的基层组织是牛录(满语箭的意思),首领是牛录额真(佐领),一牛录定编300人;五牛录编入一甲喇,首领是甲喇额真(参领),一甲喇=5牛录(5×300)=1500人。一旗的最高军事单位是固山,旗主一般兼任固山额真,5甲喇=1固山=5×1500人=7500人。所以后金军队的总人数是每旗7500人×8旗=60000人。这批军队主要以骑兵为主,加之内线作战,几乎不需要辅助兵力。除此以外,有些朋友指出,在抚顺以外界潘山上筑城的女真民夫(1.5—2万人),因为携带武器也应该算在女真军队里,但从史料来看,并没有看到这批人参战的记录。兵力对比:总体而言,明军兵力11万人,后金兵力6万人,但是李如梅的2万余人后来撤回,叶赫部军队撤回,朝鲜的1.3万人投降。明朝实际参战的兵力仅为6.5万-6.7万人。而从后金的角度讲,从未在一次战斗里使用过6旗以上的军队,但就总兵力而言,双方的比例近乎1:1。真正的差距在于作战思路上,萨尔浒战役里,明朝并不优势的兵力,却还采取了分兵四路的战法,而努尔哈赤采用了“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思路,这个战法和本朝太祖的做法如出一辙。但由于战斗采取了就近分配兵力和轮战的情况,在三次大的战斗里基本都是四旗出战,因此对杜松对马林的两次战斗的对比大概都在1.5:1左右,只有在对刘铤以及戚家军的战斗对比达到了2:1以上。三、明军的阵容实力分析话说,万历自从决定讨伐努尔哈赤之后,差不多用了一年时间从全国各地征集军队,8.7万明军包括了汉人、蒙古、西南少数民族等等。从四路明军阵容看,大明所有战将都已出动。南路为辽东总兵李如柏,其父亲李成梁是与戚继光并列的两大名将,对蒙古作战,号称几无败绩,其兄李如松在抗日援朝战争中威震日韩。李如柏率领的正是他们两位所留辽东边防老部队(朝鲜战争的老部队哦,明粉的最爱)及北京御林军京营部队合计2万,其下属将领诸如尤世功,张应昌,李克泰,戴先裕都系勇将。下图是李如柏。东路则是号称晚明第一猛将的刘綎,黑虎将军刘铤是万历朝的武状元。大刀刘綎15岁即随父从军,冲锋陷阵,无论是在朝鲜战争,还是在平息西南少数民族暴动战争中,从未遇到过对手,一生经历大小千百战从无败绩。在冷兵器时代真正称为百人敌(别扯什么万人敌)的将领其实是非常罕见的,而像刘铤这样智勇双全的百人敌可谓不世出,在有明一代将领排名中刘铤可以稳居前五。其部下祖天定,徐九思,康应乾,姚国辅皆系宿将。所率四川、湖南、湖北、浙江、福建等南方官兵1万余人,会合朝鲜军朝鲜军13000人,部队合计2.3万人。其余不足论,真正强悍的是其中浙江兵4000人,明代军神戚继光亲手操练的军队,此时依然是大明最强军。下图是刘铤西路为山海关总兵杜松,《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松榆林人守陕西与胡骑大小百余战无不克捷,敌人畏之呼为杜太师而不名。杜松与蒙古交战大小百余战无一败绩,由一个普通士兵升至宁夏守备。蒙古人称杜松是杜太师,满洲人称他为杜疯子。杜松不但勇猛且为官清廉耿直有古名将之风。其下属将领赵梦麟,刘遇节,王宣,桂海龙,王浩等人也多猛人。杜松率领宣府、大同、山东、陕西官兵3万出战。下图是杜松最后一路为开原总兵马林,其部队大多为明军辽东镇精锐“跳荡铁骑”(即火枪骑兵)。另有真定、保定、河北、山东等官兵2万。就将领名气而言,马林不如刘铤和杜松这两个超级大牌,但说起跳荡铁骑,那是无人不知,如果作为一个明粉不知道跳荡铁骑的,那只能说你不是一个合格的明粉。很多朋友把这个火枪骑兵都吹到天上去了,它在朝鲜战场上和日军骑铁之间的对抗被很多人津津乐道,见下图:总体而言,无论从人数数量,将领素质,还是精锐程度上看,参加萨尔浒大战明军都远超朝鲜战场明军。甚至可以说为永乐大帝之后,明军最强出战阵容。明军统帅杨镐奏上“擒奴赏格”经明神宗批准,颁示天下。赏格规定:擒斩努尔哈赤者赏银10000两,升都指挥使;擒斩其八大贝勒者赏银2000两,升指挥使。若擒斩其余努尔哈赤的十二亲属伯叔弟侄,及其中军、前锋、领兵大头目、亲信领兵中外用事小头目等,一律重赏并且封授世职。我们知道杨镐被很多人诟病说他指挥不行,并且拿他在朝鲜战场上蔚山之败作为主要依据。但实际上,经过20多年的反思,杨镐已经成为一个老成持重的将领,而在当时的明朝李成梁父子之后已经没有帅才了,只能重用杨镐这样的中等人物。明军的亮点是精兵强将云集,但最大的问题也在于此,大牌太多了,彼此不相能,互不服气。一支全是大牌明星的球队,如何不能协调好关系,齐心一致,其战斗力恐怕还不如一支平民球队,萨尔浒的明军就是这个问题。尤其是杜松和刘铤两大将星,平时就桀骜不驯,根本不鸟打过败仗的杨镐。而来自各个系统的明军除了其主官,主帅也根本调不动。杨镐毕竟不是林彪,不能把来自全国各地的军队柠成一股绳。他非常清楚这个问题是很严重的,也多次写信给努尔哈赤,要求其降服免其叛乱罪行。而这种做法在轻敌乐观情绪洋溢的明军里,更加让诸将瞧不起杨镐。下图是明军大营四、战役的主要经过话说兵部左侍郎、辽东经略杨镐采取的是稳扎稳打战略,在沈阳将8.7万明军集结后,从正面强推,朝鲜军从右翼,叶赫军从左翼配合。这个战法未必能打败老奴,但毕竟是个相对可靠的战术。但这个战略尚未执行,明军尚未完成集结,万历就一再催促杨镐进军,很多朋友也诟病这个太急什么的。但实际上,从关内千里转运军需到沈阳,供应近10万大军对明朝而言是极大的负担。历史上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主动进攻,最痛苦的就是后勤能力问题,游牧民族机动性太强和后勤需求又很低,农耕民族常常要付出10倍以上的资源和生命才能击败对手,明朝对后金战争同样面对这个问题。话说杨镐按照圣意不得不发布进军命令后,各路军实际是各自行进的,彼此之间的距离拉得很大。对军头们来说,最怕的不是打败仗,而是把努尔哈赤放跑了。里面有个插曲,李如柏派人到杜松那里散布谣言,说李大帅要先一步进军争功,杜松果然中计,首先第一个出马杀了出去,在农历2月29日已经抵达赫图阿拉附近的萨尔浒,本次战役也以此得名,实际上只有杜松战斗是发生在萨尔浒,还有两次战斗都不在。李如柏这个能力比其大哥差了N多倍,只是顶着父兄光环的纨绔子弟,则悠悠地跟在杜松后面慢慢进发。我个人观点:李成梁父子对曾经作为部下的努尔哈赤是非常了解的,李如柏对老奴的能力很清楚,他实际上是有畏惧心理的。我举其五弟李如梅的评价:李如梅:“此贼精兵七千,而带甲者三千;此贼七千,足当倭奴十万。厥父为俺爷所杀,其时众不过三十,今则身自啸聚者至于七千,虽以十人来犯境土,即报辽东而求救。西北虽有鞑子,皆不如此贼,须勿忽。“辽东部队是李氏的根本,李如柏不愿和老奴死拼,打赢了他去捡便宜,打输了就退出,这种心理就该上军事法庭。杜松出发后,是刘铤和马林,最后是李如柏吊在后面。此外,穿着纸甲的朝鲜军队被刘铤部队裹挟一起出发,没有按照原来构想,让其外围策应。我估计是怕这群棒子出工不出力,或者中途变节,要想办法让他们当炮灰死在战场上,可惜最后这个目的都没有达成。下图是明军点兵:1、西路杜松军的覆没——八旗复合弓名震天下3月初1日,杜松率领1万精兵轻装强渡浑河,准备攻击在界凡修筑工事的1.5万后金人,打开前进通道。虽八旗军毁坝放水,河水陡涨,淹死众多明军,仍无法阻挡明军前行。中午起,杜松明军于吉林崖与后金二贝勒代善发生战斗。下午,努尔哈赤率领4旗八旗军共3万人赶到战场,努尔哈赤决定首先攻击驻扎在浑河对岸2万明军。明军枪炮层层排列无隙,八旗军呼喊着野地冲突,明军来不及换人装枪,阵营即被突破,保定总兵王宣,赵梦麟都是陕西榆林人,武将世家出身,此战皆战死沙场。八旗军名震天下的八旗复合弓在此战中大显神威,下图是八旗复合弓:八旗强弓力度以“力”计算,一个力是600克,弓分为三等,一等十二力、二等十力、三等八力。强弓有六种,十三力至十八力。普通八旗作战使用10力强弓者居多,就是132磅硬弓,100米内射穿2名披甲士兵毫无压力。看到这里我们就能明白关外的八旗是一支多么可怕的军队,现代奥运会弓箭比赛的最强弓只有50磅而已,而这支军队132磅却只是标配。有个网友曾经发帖,用80磅复合弓,发铁箭,在30米内射穿3毫米厚的钢板,此人是个彪形大汉,80磅已经是他全力。而在白山黑水之间生长的这些猎户们,居然有人能拉开200磅以上的强弓。看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为什么满清入关后,八旗军战斗力迅速下滑,因为离开了长白山的生存环境,没有那种严酷的生存训练,八旗的子孙无论如何不可能拥有祖先的臂力和射术。如果八旗军仍然能保有关外的战斗力,在鸦片战争中也不会输这么惨。毕竟英国人的有效射程也不过在100米以内和八旗军差不多,但射击速度却不如后者。到了晚上,天色黑暗,河对岸杜松明军点燃火把发起冲击,我明敌暗,八旗军占据山林高地发动箭阵,强弓攒射,如夜间打围猎一般。杜松也被八旗军强弓射杀,部下参将柴国栋、游击王浩、张大纪、游击杨钦、汪海龙、和管抚顺游击事备御杨汝达俱战死。监军张铨被俘,誓死不降,被处死。和蒙古骑兵散射战术不同,八旗弓骑兵采取的是类似英国长弓兵的战术,即朝天30度—45度射出抛物线。有些朋友质疑满清骑射战术,说什么弓骑兵的射击精度不如跳荡铁骑云云。实际上八旗兵根本无需瞄准,他们以同一角度发出齐射就能带来最大的杀伤力。注意,八旗军是立定齐射战术,然后换一个位置再齐射,其单位时间的有效输出大大超过了蒙古骑兵的散射战术,而在射程方面,八旗复合弓也完全碾压蒙古短弓,所以日后皇太极以2万骑兵征讨北元,北元号称40万骑兵,却被打得一败涂地,献出传国玉玺。也说明了一点,八旗弓骑兵已经取代蒙古铁骑,乃是冷兵器时代的最强远程兵种。2、北路马林兵团的覆没——明火器对八旗弓北路马林明军在后急行军追随杜松军,3月初2日,得到杜松全军一天覆没消息后,马林全军震惊。于慌乱中,马林军于萨尔浒西北尚间崖立下三处军营,明军布成方阵,每座大营挖掘三道壕沟,壕沟外排列三层枪炮,分别由马林,潘宗颜和李希泌把守,全军转入防守。注意这支军队是几路明军中火器比例非常高的一部,其战法是典型的火器军队的壕沟战和列阵战。很快,八旗军抵达战场。首先集中主力攻击龚念遂明军,八旗军下马发起冲锋,明军并不出战,只是密集施放枪炮。八旗军推倒掩护明军的楯车打开突破口,冲入战阵内部,射杀明军。明军参将龚念遂、李希泌、千总张天祚、颜天佑、王弘化和把总雷应龙、丘起凤、刘友才、于景柱、杨朝武、代运旺等及全营5000人全灭。八旗军身穿的是以生牛皮和其他兽皮硝制的皮甲,努尔哈赤又非常熟悉明军火器性能,知道明军火器的有效射程是30—50米内,因此指挥军队跑到火器射程的边缘,在诱发明军放枪之后,立即奔进,而明军火器并不能有效射穿八旗军的皮甲,身披数十创仍然大呼酣战的大有人在。攻灭一营后,八旗军又冲向马林大营。前阵明军出战抵挡,后阵明军密集发射鸟枪、燃放火炮掩护。1万八旗军往返射杀,骑快马的快跑,骑慢马的慢跑,如同截击野兽那样奔驰,一点也不顾明军枪炮射击,持续发动进攻。八旗军一部击破明军前阵,另一部又从背后突破明军鸟枪火炮为主后阵。明军阵容开始崩溃,马林首先向外突围,匆忙中部队陷入大片沼泽地,八旗军就像打围猎一样把明军包围起来,跟踪追击,肆意射击,几乎将全部后退明军全部射死在原野中。其中包括千总杜福、王国印、李日篁、张桂;把总天台、哑汗兔、猛克虎、魏思贤、库承恩、尚民雄、王应干、单秉德、马灼、马熠、杨登科、李毓药、王怀智、刘尚胤、王效忠。把总打代、赵仲举、腮介哈监代、李尚仁;督阵应袭:曹秉忠、万人英、胡国弼、周大受、李天复、孙冲良、伯言兔等等。以及马林的两个儿子马燃、马熠,皆战死,“死者弥山谷,血流尚间崖下,水为之赤。”马林仅带数人逃出包围。在主将逃跑后,作为后军的潘宗颜明军5000人仍然坚持抵抗,注意这是一支缺乏火器,而以盾牌短刀格斗为主的部队。八旗军以重甲兵持大刀,轻甲兵持弓箭发动进攻。明军“奋呼冲击,胆气弥厉”拼命战斗。八旗军越攻越猛,最终冲进明军阵营。明军悍将潘宗颜带领部队冲出来反击八旗军,持刀要与其白刃血战,但八旗军并不接战,你退我进,你进我退,只是保持距离使用强弓放箭,不断消耗潘军实力。潘宗颜全身被无数强弓硬箭射得“骨糜肢烂”,浑身箭洞,骨头都被射得酥烂。其部下守备江万春、黄瑷及麾下千总陈玉、王学雄;把总常因泰、何印、王琯、陈一元和中军李维桢、千总刁国瑞、把总康世泰等等皆死于八旗军箭阵。至此,八旗军完全灭掉了马林军团。看到这里,明粉朋友应该有所清醒了,马林部队中火器部队集合了火铳、一窝蜂、佛郎机等全系列火器,却首先垮掉,而以冷兵器为主的潘宗颜部队却坚持到了最后,你们还在鼓吹明朝火器如何如何吗?3、刘铤军团的覆没——戚家军的最后辉煌接下去才是萨尔浒大戏的最高潮,刘铤军团最后出场,其人数最少,但给八旗军造成的杀伤却是最大。东路明军刘綎此时还不知道杜松,马林明军已经全灭,还在艰苦行军向赫图阿拉进军,此时其已孤军深入300多里,多次与八旗军小部队交战。3月初4日,刘綎明军抵达距赫图阿拉约70里的阿布达里冈,阿布达里冈重峦叠嶂、隘路险夷,刘綎督令兵马单列急进。3月初5日,四贝勒皇太极立军山顶,从上向下打,大贝勒代善攻击侧翼,阿敏从前方进击。明军陈列火器,八旗军数次攻击未果。刘綎明军退入至瓦尔喀什旷野时,八旗伏兵四起,万箭齐射。下图是明军在山岗上列阵:笔者引用清史稿太祖实录的描述:正行间,刘铤部下精兵二万前来,令一万兵野掠,见我大兵,遂登阿布答里山布阵。大王领兵欲自山上向下击之,四王曰:“兄领大兵在后守尾,吾当领兵上山向下击之。”大王曰:“此言最善,吾行于山之西,汝令右侧兵登山向下冲击。汝可在后观之,勿亲入负吾言也。”四王率右侧兵前去,领精兵三十,更出众军之先,从上下击,兵刃相接,正酣战间,后兵亦至,冲击而进。大王亦率左侧兵自山西而进,大明兵溃遂走,四王随掩杀之。又见刘铤二营兵来,乘其未布阵之先杀入,刘铤战死于阵中,全军覆没,我兵乃安营。刘铤军团是在行进间,遭遇后金大军云集,兵力比例为2:1,但其2万人中有1万没有战斗力的朝鲜杂兵, 因此实际比例为4:1。刘铤突遭袭击并不慌乱,扎好阵型在阿布达里冈苦战待援。但遭遇敌人三面袭击,只能退守旷野,使得八旗军的复合弓优势有了用武之地。刘铤这个击败过小西行长、岛津义弘的名将,在手刃数十敌人之后不支身亡,他的养子刘招孙抱着其尸体突围也是连斩数人,被弓箭射杀。下图是明军冲锋:这场战斗的最高潮发生在最后,在主将身亡之后,来自浙江的由监军康应乾指挥的戚家军4000人依然阵型严整,太祖实录里记载:见应乾部下兵皆执莨筅竹杆长枪,披藤甲皮,朝鲜兵皆披纸甲,柳条盔,枪炮层层布列。我始终认为,戚家军是中国冷兵器时代最强的步兵方阵,没有之一,其纪律的严格和机械已经达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大唐陌刀阵和戚家军相比也不值一提。戚继光在《纪效新书》里强调的千军如一人,如臂使指的要求在戚家军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说戚家军是大明的罗马军团也不为过。在没有得到撤退命令前,即便败局已定,主将身亡,但戚家军依然如一部杀戮机器一样的精密运转。在第一轮火枪放过后,风向转变将硝烟和风沙吹向戚家军,八旗军趁机杀入,但戚家军丝毫不动摇。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漫山遍野的哇、哇(满语杀)之声,但戚家军依然不为所动,官兵脸上毫无表情,全军无声肃穆,只有传令官的命令声:举、放,举、放。在这个方形军团外面是一圈圈的八旗骑兵在不断游击放箭,军团外排的官兵倒下就马上有后排士兵顶上,阵型始终不乱,但却像块肥皂浸没在水里那样一点点融化变小。直到最后全军阵亡,在整场战役中只有戚家军给后金军队造成了千人以上的阵亡。戚家军的灭亡是非常令人扼腕的,明朝的最强军在演绎了最后的辉煌之后如流星般陨落。军神戚继光始终未能把其练兵方法推广到全国,唯一打造出的精锐,在消灭了倭寇之后,却倒在了八旗军的弓箭下。但是我们不禁要问,在刘铤危亡的时候,为什么戚家军要旁观呢?虽然戚家军为了保持阵型,确实存在行动缓慢,战斗机械的问题,但更重要的,还是刘铤根本指挥不动戚家军,明朝晚期的山头主义,军阀主义和由此带来的严重内耗,大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指挥能力。五、战役结果和伤亡对比在戚家军覆没之后,这场战役终于落下了帷幕,朝鲜军队投降,李如柏和叶赫军各自退兵。5天时间,八旗军即击败明军全国精锐,除李如柏明军逃回外,明军战死45800人,宿将军官战死者310人,丢失骡马28000匹,火炮鸟铳20000多支。由于按首级算军攻,明军战伤就等于死亡,八旗军一定会补刀。相比之下,八旗军战死者数目轻微,按照太祖实录说法:战三路兵时,我兵约折二百人。这个当然是扯淡,满文老档和清史稿一贯有给战绩注水的传统,按照我的估算,八旗军实际阵亡人数为2000人左右,总伤亡不过8000人。但对后金而言,伤意味着生还,对明朝来说伤就是死亡,所以八旗军很快就恢复实力,四处攻略,而明朝就一蹶不振,再也组织不起这样精锐和庞大的兵力了。乾隆皇帝评价萨尔浒之战的意义为:“呜呼,由是一战,而明之国势益削,我之武烈益扬,游行克辽东,王基开,帝业定,岂易乎?允因我太祖求是于天复仇乎?祖同兄弟子侄之众,率股肱心膂之臣,亲冒石矢,授方略,一时圣嗣贤臣抒劳效悃,用成鸿猷。我大清亿万年丕丕基实肇乎此。”明朝之后为了重组军队不得不大征辽饷,搞得国内民不聊生,加之自然灾害和财政能力的下降,民乱四起,在这场战役之后不过23年,明朝就灭亡了。六、战役失败的原因1、明朝火器威力不够和很多明粉的吹嘘形成鲜明的对比,萨尔浒战役中明朝火器并没有发生多大作用,对以皮甲为主的后金军队没有造成很大伤亡。装备火器多的部队灭亡也快,装备冷兵器多的部队反而可以支持时间更长一些。2、八旗弓骑兵表现卓越在1621年的时候,满清日后横扫一片石的八旗长矛铁甲重骑兵尚未问世,弓骑兵的正面突击能力并不强。但八旗军采取了游击战术,将蒙古骑兵的骚扰战术和八旗强弓结合起来,从奔走散射变成了定点齐射,重点突出杀伤力,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这个战术只是冷兵器时代的回光返照,其训练难度是非常高的,满清日后再也无法组织起这样的一支军队即是明证。3、明朝将官的山头主义这个前面已经讲过,缺乏统一指挥,军队之间彼此毫无照应,甚至同一支军队内部都是各行其是,各自为战。后金可以轻松地集中兵力消灭一个又一个兵团,而每支明军实际都在以少打多。总体上的以多打少和局部的以少打多形成对比,其战况和日后解放战争的情形非常相似。4、明军野战能力不如八旗军其实这个才是最重要原因,有清粉说清军和明军的单兵战斗力之比达到8:1,这个是扯淡的。在入关之后八旗军战斗力迅速下降,清军统一中国的主力变成了投降的汉奸军队就是明证,之前不可能有8倍的差距。但在萨尔浒战役中,明朝最强军倾巢而出,其单兵战斗力我估计只有八旗军的一半。在这批军队覆没后,明朝日后再组的军队,除了关宁铁骑之外,再也达不到这个水准,以后的军队恐怕只有满清军队1/4的战斗力了。总之,火器并没有拉近明军和后金部队的战斗力差距,说明了热兵器时代的来临是依托工业革命而生的。手工制造的热兵器,在工艺上的粗糙并不能带来太多的杀伤,生产速度慢,零件不能换用,不能形成制式化,易炸膛等毛病,使得装备了40%火器比例的明军仍然大败于萨尔浒。而对日后的清军而言,由于单兵能力下降,再也无法形成强大的骑射能力,只好也大量装备火器,甚至火器比例更高,但没有工业做支撑的火器部队,在面对工业国家的火器军队时,差距是一目了然的。
猜你感兴趣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第七讲(4):明军萨尔浒大败原因--读书--人民网
第七讲简要分析
第七讲(4):明军萨尔浒大败原因
连载:明亡清兴六十年(上)&&&作者:阎崇年&&&出版社:中华书局
】【】【】【】【】
  明军萨尔浒大败原因很多,其最主要的因素是用帅不当,指挥失误。  四路军总指挥杨镐何许人也?《明史?杨镐传》记载:杨镐,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是个文官,做过知县、御史。这个人很自负,不懂兵法,但会讨好上级,因而得到一些人的信任,委他以重任。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偕副将李如梅出边作战,失败了。后朝鲜用兵,被免罪起用,经略朝鲜军务。岛山之战,明军大败,死亡2万。史称:“是役也,谋之经年,倾海内全力,合朝鲜通国之众,委弃于一旦,举朝嗟恨。”吃了这样一个大败仗,杨镐却向朝廷奏捷报。后来败露,全赖首辅赵志皋营救,才免于一死。后又被起用,因事再丢官。后金破抚顺之后,明朝廷竟然重新起用这样一个很少打胜仗的书生,来指挥这场决生死、系社稷的萨尔浒大战!  辽东经略杨镐作为萨尔浒之战明军的统帅,未谙兵家三阵:“日月风云,天阵也;山林水泉,地阵也;兵车士卒,人阵也。”我再加一个,“兵阵”。杨镐在天、地、人、兵四阵上,铸下历史性大错。  一说天阵。辽东冬季寒冷,杨镐把开战时间定在三月,明军有许多是从南方或关内调来的,很难适应辽东的寒冷。行军作战中“风雪大作,三军不得开眼,山谷晦冥,咫尺不能辨”。明军大败,实违天时。  二说地阵。明四路大军远程奔袭,进入后金腹地。山川峡谷,河流林莽,易守难攻,更为辎重和步军所忌。明军大败,实违地利。  三说人阵。杜松刚愎自用,贪功冒进;马林进军迟缓,畏敌先逃;刘轻信诓言,有勇无谋;李如柏起自废籍,临阵怯懦。杜松兄杜桐、马林父马芳、刘父刘显、李如柏父李成梁都是名将,这些将门子弟,或借父荫官、或崇尚空谈、或跋扈骄傲、或放情酒色,亦或兼而有之。一个很少打胜仗的杨镐,带领这样四个将帅,明军岂能不败!明军大败,实违人和。  四说兵阵。“兵分四路,分进合击”这八个字,关键是一个“合”字。因为:只有合击,才能集中兵力;只有合击,才能重击敌人;只有合击,才能实现目标;只有合击,才能取得胜利。杨镐的无能在于:“兵分四路,分进合击”,只做成了七个字DD兵分了,军进了,敌击了,却没有做成一个“合”字。努尔哈赤“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却做成一个“合”字。努尔哈赤以“合”对杨镐的“分”。明军由战略上的优势,变为战术上劣势,结果DD四路出师,分兵未合,两双败北。明军大败,实违兵法。  后金军胜利的原因,既利用了明朝的劣势,更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尤其重要的是,努尔哈赤指挥得当。他针对明军“兵分四路,分进合击”的方略,采取“集中兵力,合进分击”的对策,就是以“集中兵力”对“兵分四路”,以“合进分击”对“分进合击”,兵法之妙,就差一字DD是“合”字还是“分”字?一合一分,决定胜败。努尔哈赤指挥艺术的精华是12个字:集中优势兵力,逐路击破敌军。萨尔浒之战是努尔哈赤军事指挥艺术一次精彩而经典的表演。  明朝与后金的萨尔浒大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其一,明朝军队损失惨重。明军文武将吏死亡310余员,军丁死亡45870余人,阵失马、骡、驼共28600余头匹。辽东明军遭到毁灭性失败。而后金八旗军,号令严肃,器械精利,纪律整肃,赏罚严明,兵马精强,勇猛拼搏,是当时中国一支最强大的,也是当时世界上一支最富有战斗力的骑兵。  其二,大明皇威受到挑战。明军萨尔浒败报传到京师,庙堂内外,朝野上下,举国震惊,一片恐慌。内阁大学士方从哲说:“三路丧败之后,人心不固,兵气不扬。”这可谓是其时的真实写照。而后金则人心振奋,踌躇满志,胆气更壮。  其三,明清历史的转折点。萨尔浒之战使明朝和后金互换了位置:明朝由进攻转为防御,后金由防御转为进攻。后来乾隆帝在《萨尔浒山之战书事文》中说:萨尔浒一战,使“明之国势益削,我之武烈益扬,遂乃克辽东,取沈阳,王基开,帝业定”。  明军萨尔浒大败后,又失陷开原、铁岭。
(责任编辑:文松辉)
&&&E-mail推荐
镜像: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萨尔浒之战 万历大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