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铁流滚滚军旗飘战车隆隆,我们是英雄的红军铁骑兵”歌词。

  新华社武汉8月29日电 题:从神府红军到铁甲劲旅——陆军第54集团军红军铁甲旅血脉传承八十年记事
  樊永强、曲国辉、丁雅涵
  今年4月25日清晨,一向人流量不大的神木火车站挤满了接站的人群,他们翘首以盼的是未曾谋面的神木“亲人”——前来寻根的神府红军传人、陆军第54集团军红军铁甲旅的官兵代表。
  “这样的场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这次寻根之旅的领队、旅副政委孙贵新感慨说,“不管部队走出去多久、多远,我们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
  七个人四杆枪,红军血脉传到今
  这根脉与情谊,早已深植于神木大地。
  80多年前,一块名为“神府苏区”的红色根据地在陕北生根发芽。
  创建这片红色根据地的,正是红军铁甲旅的前身——1933年10月18日在神木尚家岊一口窑洞里诞生的神府红军游击队。这支队伍刚成立时只有7个人,武器也只有4把土枪。
  游击队政委王兆相的哥哥——陕北特委军委书记王兆卿被反动派残酷杀害。他说:“我哥哥牺牲了,我一定接着干革命。”
  一句“接着干”,就这样注入了神府红军的基因。成立不到一个月,这支游击队就在战斗中牺牲了3名党员,他们依然接着干了下去。
  不到一年,游击队发展壮大为200多人的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师第三团,创建了神府苏区,并成功粉碎敌人第一次“围剿”;三年后,部队扩大为红军独立第一师,全师1000多人。
  抗战时期,神府根据地作为党中央的抗日前哨,是八路军120师和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可靠后方,护卫着党中央的东大门。
  83年来,这支老红军部队历经13次转隶、18次改编,部队驻地从祖国边陲到中原腹地,走过12个省市,先后隶属于近十个大单位,级别在营、团、旅、师之间多次升降并改,战争年代血染的那一抹“红色”经受住了现实的重重考验,代代相传。
  “每年一次的‘新时期七勇士’评选表彰是全旅官兵瞩目期盼的盛事。”旅政委李军介绍说,如今的红军铁甲旅,已建设成为集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等各类轻重机械化装备于一体的中部战区铁甲劲旅。
  “哪里有群众呼救声,就往哪里冲!”
  在神府红军革命纪念馆,当看到“菜园沟惨案”展板和陈列的一把铡刀时,红军铁甲旅的官兵代表不约而同地脱帽默哀,向保护红军大义舍身的18名老区群众致敬。
  1934年8月14日,敌人将菜园沟村几百村民驱赶到几口铡刀前,逼问共产党员和红军下落:“谁敢不说,就铡了谁的脑袋!”
  一直铡到第16个,铡刀卷了刃,鲜血染红了土地。敌人拉出一位年轻妇女,这位妇女却大声喊道:“不知道!要杀就杀!还问什么?”最后是个小男孩,年仅14岁,他一句话没说,主动走向了铡刀……
  在神府红军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根据地百姓和红军子弟兵同生死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
  2002年,当回忆起战争年代那段血肉相融的生死鱼水情时,97岁高龄的王兆相依然十分动容:“在神府苏区最艰难时期,是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红军。共产党、红军是死是活都会和乡亲们在一起的!”
  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神木依然深情关爱着这支部队。在红军铁甲旅旅史册上,仅最近10年来就留下了20多次神木人民慰问官兵的感人记录。
  红军铁甲旅官兵把老区人民的关爱化作服务人民的更大动力。1975年,豫南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官兵闻令而动。
  “哪里有群众呼救声,就往哪里冲!”部队一位老同志至今记得,当时首长一声号召,他就带领已经20个小时没吃饭的全连官兵再次冲向洪魔。这次救灾,官兵们共解救出被困群众1万余人。
  今年夏天,江淮大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从7月1日到7月31日,红军铁甲旅出动690余人,高强度连续作战,先后机动3000多公里、转战5县市,转移被困群众916人,抢修道路3900余米,加固堤坝约1.4万余米。
  永远会呼吸的传统
  继承传统,不是守住炉灰的温度,而是传递火焰的能量。
  “铁流滚滚战车隆隆,我们是英雄的红军铁骑兵。神府红军震敌胆,红三团陕北驰骋……”每天清晨,这首由官兵自己谱曲填词的旅歌总会回荡在铁甲旅营区。
  旅政委李军说:“红色血脉是我们过去打胜仗的根,也是今天我们担重任的魂,永远不能变、不能丢。”
  部队老首长薛清池,1988年退休后花费了整整10年时间,沿着战争年代神府红军战斗过的足迹走了一遍,采访了百余位老红军、老八路,和神木作家杨文岩一起编写出版了《神府红军团征战记》等军史书籍,并协助老部队建立了荣誉史馆。
  抚今追昔,全旅官兵倍加珍视部队光荣历史。近年来,部队4次派人赴陕北神府老区寻访前辈战斗历程,对每一个荣誉连队和功勋战将、知名战例都进行深入发掘,陆续编撰了《红军铁甲旅光荣传统丛书》《装甲旅旅史》等传统读本,拍摄了《铁骑丹心铸荣光》旅史纪录片,建起了旅史文化墙。
  与此同时,一个以传承红色传统、励志精武建功为主题的“学旅史、唱旅歌、铸旅魂”活动也在部队蓬勃开展,大力宣扬部队光荣历史,用红军精神引领、感召和激励新一代官兵。我们部队的歌词
&&&&&&&&&&&&&&&&&&&&&&&&&&&&&&&&
&&&&&&&&&&&&&&&&&&&&&&&
《前进,英雄的机械化部队》
铁流滚滚,铁流滚滚,威武雄壮。英雄部队,英雄部队,势不可挡。我们是光荣的红军后代,共产党指引着前进方向。平江起义会井冈,平型关大捷凯歌扬;辽沈平津歼顽敌,抗美援朝威名传四方。彭老总是我们的军团长,杨子荣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是英雄的机械化部队,无坚不摧永远向前方!
铁流滚滚,铁流滚滚,威武雄壮。英雄部队,英雄部队,势不可挡。我们是光荣的红军后代,毛泽东思想把我们武装。抗震救灾立大功,共建精神文明新风尚;机化建设展雄姿,保卫首都坚定又顽强。模范红二连是我们的骄傲,英雄侦察连是我们的荣光。我们是英雄的机械化部队,无坚不摧永远向前方!
&&&&&&&&&&&&&&&&&&&&&&&&&&&&&&&&&&&
钢铁的部队,钢铁的英雄,钢铁的意志,钢铁的心。
秀水河子歼灭战,队伍打成钢。嘿!大小几百仗,仗仗有名堂。三下江南,打得敌人胆破心又慌。四战四平街,威名全国扬,四战四平街,威名全国扬。我们越打越硬,越战越强,跟着英明的毛主席。嘿!勇猛的向前进。
  阶级的部队,阶级的英雄,阶级的意志,阶级的心。
劳动人民上战场,复仇显本领。嘿!人人逞英雄,个个是模范。英雄模范,成千成万,杀敌立大功,打过山海关,解放全中国,打过山海关,解放全中国。我们越打越硬,越战越强,跟着伟大的毛主席。嘿!勇猛的向前进。
&&&&&&&&&&&&&&&&&&&&&&&&&&&&&&&&
平江的怒潮诞生了我们的团队,井冈山的烈火锻炼了无敌的英雄。赤水河畔,雪山草地,万里长征打先锋,直罗镇上,平型关前,杀出八面威风,滨海抗日丧敌胆,老六团的战旗火样红。党指引我们打胜仗,红军团,红军团&我们的名字,无尚光荣。&
平江的怒潮诞生了我们的团队,井冈山的烈火锻炼了无敌的英雄。三下江南四战四平,作风顽强又勇猛。攻克天津,踏破长江,南征北战建奇功,抗美援朝保和平,三千里江山美名传颂。党指引我们打胜仗,红军团,红军团&我们的名字,无尚光荣。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红军铁甲旅:七个人四杆枪 红军血脉传到今_新浪新闻
  新华社武汉8月29日电& 题:从神府红军到铁甲劲旅——陆军第54集团军红军铁甲旅血脉传承八十年记事
  樊永强、曲国辉、丁雅涵
  今年4月25日清晨,一向人流量不大的神木火车站挤满了接站的人群,他们翘首以盼的是未曾谋面的神木“亲人”——前来寻根的神府红军传人、陆军第54集团军红军铁甲旅的官兵代表。
  “这样的场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这次寻根之旅的领队、旅副政委孙贵新感慨说,“不管部队走出去多久、多远,我们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
  陆军第54集团军红军铁甲旅官兵代表到陕西省神木县进行寻根之旅(日摄)。 新华社发(武小文 摄)
  七个人四杆枪,红军血脉传到今
  这根脉与情谊,早已深植于神木大地。
  80多年前,一块名为“神府苏区”的红色根据地在陕北生根发芽。
  创建这片红色根据地的,正是红军铁甲旅的前身——日在神木尚家岊一口窑洞里诞生的神府红军游击队。这支队伍刚成立时只有7个人,武器也只有4把土枪。
  游击队政委王兆相的哥哥——陕北特委军委书记王兆卿被反动派残酷杀害。他说:“我哥哥牺牲了,我一定接着干革命。”
  一句“接着干”,就这样注入了神府红军的基因。成立不到一个月,这支游击队就在战斗中牺牲了3名党员,他们依然接着干了下去。
  不到一年,游击队发展壮大为200多人的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师第三团,创建了神府苏区,并成功粉碎敌人第一次“围剿”;三年后,部队扩大为红军独立第一师,全师1000多人。
  抗战时期,神府根据地作为党中央的抗日前哨,是八路军120师和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可靠后方,护卫着党中央的东大门。
  83年来,这支老红军部队历经13次转隶、18次改编,部队驻地从祖国边陲到中原腹地,走过12个省市,先后隶属于近十个大单位,级别在营、团、旅、师之间多次升降并改,战争年代血染的那一抹“红色”经受住了现实的重重考验,代代相传。
  “每年一次的‘新时期七勇士’评选表彰是全旅官兵瞩目期盼的盛事。”旅政委李军介绍说,如今的红军铁甲旅,已建设成为集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等各类轻重机械化装备于一体的中部战区铁甲劲旅。
  陆军第54集团军红军铁甲旅进行跨区演习,部队在组织机动(日摄)。 新华社发(武小文 摄)
  “哪里有群众呼救声,就往哪里冲!”
  在神府红军革命纪念馆,当看到“菜园沟惨案”展板和陈列的一把铡刀时,红军铁甲旅的官兵代表不约而同地脱帽默哀,向保护红军大义舍身的18名老区群众致敬。
  日,敌人将菜园沟村几百村民驱赶到几口铡刀前,逼问共产党员和红军下落:“谁敢不说,就铡了谁的脑袋!”
  一直铡到第16个,铡刀卷了刃,鲜血染红了土地。敌人拉出一位年轻妇女,这位妇女却大声喊道:“不知道!要杀就杀!还问什么?”最后是个小男孩,年仅14岁,他一句话没说,主动走向了铡刀……
  在神府红军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根据地百姓和红军子弟兵同生死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
  2002年,当回忆起战争年代那段血肉相融的生死鱼水情时,97岁高龄的王兆相依然十分动容:“在神府苏区最艰难时期,是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红军。共产党、红军是死是活都会和乡亲们在一起的!”
  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神木依然深情关爱着这支部队。在红军铁甲旅旅史册上,仅最近10年来就留下了20多次神木人民慰问官兵的感人记录。
  红军铁甲旅官兵把老区人民的关爱化作服务人民的更大动力。1975年,豫南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官兵闻令而动。
  “哪里有群众呼救声,就往哪里冲!”部队一位老同志至今记得,当时首长一声号召,他就带领已经20个小时没吃饭的全连官兵再次冲向洪魔。这次救灾,官兵们共解救出被困群众1万余人。
  今年夏天,江淮大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从7月1日到7月31日,红军铁甲旅出动690余人,高强度连续作战,先后机动3000多公里、转战5县市,转移被困群众916人,抢修道路3900余米,加固堤坝约1.4万余米。
  永远会呼吸的传统
  继承传统,不是守住炉灰的温度,而是传递火焰的能量。
  “铁流滚滚战车隆隆,我们是英雄的红军铁骑兵。神府红军震敌胆,红三团陕北驰骋……”每天清晨,这首由官兵自己谱曲填词的旅歌总会回荡在铁甲旅营区。
  旅政委李军说:“红色血脉是我们过去打胜仗的根,也是今天我们担重任的魂,永远不能变、不能丢。”
  部队老首长薛清池,1988年退休后花费了整整10年时间,沿着战争年代神府红军战斗过的足迹走了一遍,采访了百余位老红军、老八路,和神木作家杨文岩一起编写出版了《神府红军团征战记》等军史书籍,并协助老部队建立了荣誉史馆。
  抚今追昔,全旅官兵倍加珍视部队光荣历史。近年来,部队4次派人赴陕北神府老区寻访前辈战斗历程,对每一个荣誉连队和功勋战将、知名战例都进行 深入发掘,陆续编撰了《红军铁甲旅光荣传统丛书》《装甲旅旅史》等传统读本,拍摄了《铁骑丹心铸荣光》旅史纪录片,建起了旅史文化墙。
  与此同时,一个以传承红色传统、励志精武建功为主题的“学旅史、唱旅歌、铸旅魂”活动也在部队蓬勃开展,大力宣扬部队光荣历史,用红军精神引领、感召和激励新一代官兵。
责任编辑:李亮亮
他问的实际上是我现在还相信什么。我当时没搂住,说了三点,其实,我当时想到了十点。
现在年轻人的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开始增强,这一代人变得具体了,了解自己了,知道疼自己了。
与当前中国最别扭的国家,一个是老对手日本,一个是新冤家韩国。钓鱼岛争端,前几天日本还不迭声地抗议再抗议;部署萨德系统,更让中韩关系立马由蜜月翻脸成了冷战。
今天的故事有两个主人公——甲处长和乙副处长,两人共事多年,行事风格不大相同。从神府红军到铁甲劲旅:血脉传承八十年 - 神木乡镇网|神木乡镇新闻网|提供最新最全的神木乡镇新闻 - 陕西乡镇新闻网
从神府红军到铁甲劲旅:血脉传承八十年
从神府红军到铁甲劲旅:血脉传承八十年
  今年4月25日不是什么重要的节庆日,然而,一向人流量不大的神木火车站一大早就挤满了接站的人群,县委书记、县长来了,老革命后代来了,学生代表来了,老战士拄着拐杖也来了!  他们翘首以盼的是未曾谋面的神木“亲人”——前来寻根的神府红军传人——陆军第54集团军红军铁甲旅的官兵代表。  这次寻根之旅的领队、旅副政委孙贵新感慨说:“这样的场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没想到80多年过去了,老区人民仍然像战争年代那样对我们子弟兵情深意重。不管部队走出去多久、多远,我们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日5时30分总攻太原开始,神府红军团团负责从小东门攻入太原。图为指战员在研究总攻太原作战方案。(闫荣琦供图)7月10日,中部战区陆军第54集团军某装甲旅正快速奔赴湖北孝感沦河大堤进行加固作业。申冬冬 摄  七个人四杆枪,红军血脉传到今  这根脉与情谊,早已深植于神木大地。  80多年前,一块名为“神府苏区”的红色根据地在陕北生根发芽,成长壮大,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建这片红色根据地的,正是红军铁甲旅的前身——日在神木尚家岊一口窑洞里诞生的神府红军游击队。这支队伍刚成立时只有7个人:队长李成兰,政委王兆相,队员李成荣、高家德、贾兰枝、乔六十、刘增吉。他们手里的武器也只有4把土枪。  1933年,正值风雨如晦的白色恐怖时期,数不清的共产党人倒在了反动派屠刀下。这其中,就包括王兆相的哥哥——陕北特委军委书记王兆卿等“无定河畔六烈士”。  同年,由于左倾错误,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团兵败终南山,时任警卫队长的王兆相也在战斗中与刘志丹失散,九死一生回到照金根据地。  怀着失去亲人的痛苦,想到部队被打散前刘志丹“就算剩一人,也要重建队伍,把红旗打到底”的讲话,带着陕甘边特委军委书记习仲勋和游击队总指挥部政委张秀山的指示,王兆相回到了家乡神木。  在神府红军成立的前夕,王兆相对赶来传达陕北特委精神的马文瑞说:“我哥哥牺牲了,我一定接着干革命。党组织叫我干什么就干什么。”马文瑞想了想说:“老大牺牲了,老二接着干,你就改名叫王二吧。”  一句“接着干”,或许就这样注入了神府红军的基因。成立不到一个月,这支七人游击队就在战斗中牺牲了李成兰、乔六十、李成荣3名党员,然而他们依然接着干了下去。  不到一年,红军游击队发展壮大为200多人的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师第三团,创建了神府苏区,并成功粉碎敌人第一次“围剿”;三年后,神府红军扩大为抗日人民红军独立第一师,全师1000多人。  毛主席曾对这支部队做出高度评价:“你们能紧紧依靠群众粉碎敌人的多次‘围剿’,扩大和巩固根据地,壮大红军的力量,这是很大的成绩。”  抗战时期,神府根据地作为党中央的抗日前哨,是八路军120师和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可靠后方,成为巩固河防、护卫党中央的东大门。  1991年,神府红军创建58周年之际,王兆相欣然为新时期神府红军传人题词:“昔日七人红军游击队威震敌胆,如今千名英勇坦克手再展雄风。”  如今的红军铁甲旅,已经建设成为集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等各类轻重机械化装备于一体的中部战区铁甲劲旅,肩负起保卫首都、驰援四方、全域作战的神圣使命。  世殊时异,但七勇士从未远去。83年来,这支老红军部队历经13次转隶、18次改编,部队驻地从祖国边陲到中原腹地,走过12个省市,先后隶属于近十个大单位,级别在营、团、旅、师之间多次升降并改,战争年代血染的那一抹“红色”经受住了现实的重重考验,代代相传。  旅政委李军介绍说,在红军铁甲旅,每年一次的“新时期七勇士”表彰典礼是全旅官兵瞩目期盼的盛事,谁若荣膺“新时期七勇士”殊荣,则是所有官兵羡慕佩服的对象。第54集团军红军铁甲旅官兵奋战在汉川市汈汊湖大堤。刘鹏 摄第54集团军红军铁甲旅官兵排除堤坝险情后,在堤坝上吃顿简易的午饭。黄锋 摄  “哪里有群众呼救声,就往哪里冲!”  在神府红军革命纪念馆,当看到“菜园沟惨案”展板和陈列的一把铡刀时,红军铁甲旅的官兵代表不约而同地脱帽默哀,向保护红军大义舍身的18名老区群众致敬。  日,敌人将菜园沟村几百村民驱赶到几口铡刀前,逼问共产党员和红军下落。敌连长从人群中恶狠狠地拉出一位壮年男子:“说,谁是共产党,谁是红军,谁是赤卫队,你敢不说,老子就铡了你的脑袋!”然而,这个庄稼汉仰着头,始终不吭声,就这样第一个倒在了铡刀下。  接着,敌人又拉出第2个、第3个……一直铡到第16个,铡刀卷了刃,鲜血染红了土地。无奈之下,敌人想到从妇女和孩子身上突破,于是拉出一位年轻妇女,以家庭、孩子、未来日子来“开导”她,这位妇女却大声喊道:“不知道!要杀就杀!还问什么?”敌人气急败坏地把她也杀害了。最后是个小男孩,年仅14岁,他一句话没说,主动走向了铡刀……  看着地上18具身首异处的尸体,看着群众仇视的目光,敌人只能一无所得地狼狈而去。  在神府红军五次反“围剿”保卫神府苏区的斗争中,根据地百姓和红军子弟兵同生死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  深情难忘!  2002年,当回忆起战争年代那段血肉相融的生死鱼水情时,97岁高龄的王兆相依然十分动容:“在神府苏区被敌人占去三分之二,部队被迫分散行动的最艰难时期,是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红军。红军怎么能丢下群众,离开神府苏区?每到一处,我们都会向群众解释,不管敌人的‘围剿’多么残酷,共产党绝不离开苏区,红军坚决同白军斗争到底!共产党、红军是死是活都会和乡亲们在一起的!”  在物质贫乏、战火纷飞的艰苦岁月,神府老区群众用自己的一切无私哺育了红军子弟兵。现在,富裕起来的神木依然深情关爱着这支从神府走出去的部队。在红军铁甲旅旅史册上,仅最近10年来就留下了20多次神木人民慰问官兵的感人记录。  2007年,部队红军史馆开馆时,神木派代表赶来了;2013年10月,神府红军创建80周年时,时任神木县委书记尉俊东带领神木县四大班子16人赶来了……  这段深情,子弟兵从未曾忘却。每逢神木县举办红色纪念活动,部队都会派代表参加;官兵还自发建立了“神府基金”,用于资助老区生活困难的老战士和小学生;部队建设取得了成绩,都会第一时间向老区人民汇报。  军民深情,历久弥坚。红军铁甲旅官兵把老区人民的关爱化作服务人民的更大动力。1975年,豫南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神府红军官兵闻令而动。  “不管是哪里,哪里有呼救声,就往哪里冲!”部队一位老同志至今记得,当时首长一声号召,他就带领已经20个小时没吃饭的全连官兵再次冲向洪魔。这次救灾,官兵们共解救出被困群众1万余人。  在1998长江抗洪的怒涛里,在2008汶川抗震的第一线,都留下了神府红军官兵奋战的身影。  2008年,当一场罕见雨雪冰冻灾害让数万群众滞留旅途时,红军铁甲旅战士朱应武在探亲途中加入了抗灾大军。一次次资助受困旅客、参加破冰除雪、协助维护秩序,原本3天的路,朱应武足足走了18天,原本给母亲看病的5000块钱到家时只剩下300元。那年,他被中宣部表彰为“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先进个人”。  今年夏天,江淮大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从7月1日到7月31日,红军铁甲旅出动690余人,高强度连续作战,先后机动3000多公里、转战5县市20多个地方,转移被困群众916人,抢修道路3900余米,加固堤坝约14990米,挖运土石9570余土方,书写下“学人民、爱人民、为人民”的铮铮誓言!1938年3月神府红军团积极与日军交战,保卫了陕北河防的安全,图为河防战斗歌。(闫荣琦供图)奋战一昼夜的官兵顾不上满身泥水,紧急奔赴下一处险情。黄锋 摄  永远会呼吸的传统  继承传统,不是守住炉灰的温度,而是传递火焰的能量。  “铁流滚滚战车隆隆,我们是英雄的红军铁骑兵。神府红军震敌胆,红三团陕北驰骋……”每天,当清晨的缕缕阳光照射到准备操课的官兵脸上时,这首他们自己谱曲填词的旅歌总会回荡在铁甲旅营区。  旅政委李军告诉记者:“红色血脉是我们过去打胜仗的根,也是今天我们担重任的根。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对红色血脉的传承赓续永远不能变、不能丢。”  2008年,一部名为《神府红军游击队》的20集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剧中再现了神府红军从七人游击队发展成威武坚强的红三团,创建神府根据地并同敌人殊死斗争的一幕幕动人故事。  为了真实再现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毛泽东女婿王景清毅然担起了电视剧编剧任务,多次深入到榆林市、神木县、府谷县等地,走访老革命者、查阅史实资料,几经整理修改,方才拿出了满意的剧本。  部队老首长薛清池,1988年退休后花费了整整10年时间,沿着战争年代神府红军战斗过的足迹走了一遍,采访了百余位老红军、老八路,和神木作家杨文岩一起编写出版了《神府红军团征战记》《铁甲雄风》等军史书籍,并协助老部队建立了荣誉史馆。  抚今追昔,全旅官兵倍加珍视部队光荣历史,把丰富完善旅史作为一项长期不懈的追求。近年来,部队4次派人赴陕北神府老区寻访革命前辈战斗历程,对每一个荣誉连队和功勋战将、英模人物、知名战例都进行了深入发掘,陆续编撰了《红军铁甲旅光荣传统丛书》《装甲旅旅史》等传统读本,拍摄了《铁骑丹心铸荣光》旅史纪录片,丰富充实了旅史馆和连队荣誉室,建起了旅史文化墙。  与此同时,一个以传承红色传统、励志精武建功为主题的“学旅史、唱旅歌、铸旅魂”活动也在部队蓬勃开展起来。他们通过读书演讲、歌咏比赛、编创文艺节目,依托展览橱窗、军营电视台、局域网传播,大力宣扬部队光荣历史、弘扬红色文化,用神府红军精神引领、感召和激励新一代官兵。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及镜像,违者依法追法律责任。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爆料信箱:fangyuan_(#换成@)
版权所有:Copyright @从神府红军到铁甲劲旅
——陆军第54集团军红军铁甲旅血脉传承八十年记事
陆军第54集团军红军铁甲旅官兵代表到陕西省神木县进行寻根之旅(日摄)。新华社发
樊永强 曲国辉 丁雅涵 今年4月25日清晨,一向人流量不大的神木火车站挤满了接站的人群,他们翘首以盼的是未曾谋面的神木“亲人”——前来寻根的神府红军传人、陆军第54集团军红军铁甲旅的官兵代表。 “这样的场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这次寻根之旅的领队、旅副政委孙贵新感慨说,“不管部队走出去多久、多远,我们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 七个人四杆枪,红军血脉传到今 这根脉与情谊,早已深植于神木大地。 80多年前,一块名为“神府苏区”的红色根据地在陕北生根发芽。 创建这片红色根据地的,正是红军铁甲旅的前身——日在神木尚家岊一口窑洞里诞生的神府红军游击队。这支队伍刚成立时只有7个人,武器也只有4把土枪。 游击队政委王兆相的哥哥——陕北特委军委书记王兆卿被反动派残酷杀害。他说:“我哥哥牺牲了,我一定接着干革命。” 一句“接着干”,就这样注入了神府红军的基因。成立不到一个月,这支游击队就在战斗中牺牲了3名党员,他们依然接着干了下去。 不到一年,游击队发展壮大为200多人的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师第三团,创建了神府苏区,并成功粉碎敌人第一次“围剿”;三年后,部队扩大为红军独立第一师,全师1000多人。 抗战时期,神府根据地作为党中央的抗日前哨,是八路军120师和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可靠后方,护卫着党中央的东大门。 83年来,这支老红军部队历经13次转隶、18次改编,部队驻地从祖国边陲到中原腹地,走过12个省市,先后隶属于近十个大单位,级别在营、团、旅、师之间多次升降并改,战争年代血染的那一抹“红色”经受住了现实的重重考验,代代相传。 “每年一次的‘新时期七勇士’评选表彰是全旅官兵瞩目期盼的盛事。”旅政委李军介绍说,如今的红军铁甲旅,已建设成为集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等各类轻重机械化装备于一体的中部战区铁甲劲旅。 “哪里有群众呼救声,就往哪里冲!” 在神府红军革命纪念馆,当看到“菜园沟惨案”展板和陈列的一把铡刀时,红军铁甲旅的官兵代表不约而同地脱帽默哀,向保护红军大义舍身的18名老区群众致敬。 日,敌人将菜园沟村几百村民驱赶到几口铡刀前,逼问共产党员和红军下落:“谁敢不说,就铡了谁的脑袋!” 一直铡到第16个,铡刀卷了刃,鲜血染红了土地。敌人拉出一位年轻妇女,这位妇女却大声喊道:“不知道!要杀就杀!还问什么?”最后是个小男孩,年仅14岁,他一句话没说,主动走向了铡刀…… 在神府红军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根据地百姓和红军子弟兵同生死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 2002年,当回忆起战争年代那段血肉相融的生死鱼水情时,97岁高龄的王兆相依然十分动容:“在神府苏区最艰难时期,是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红军。共产党、红军是死是活都会和乡亲们在一起的!” 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神木依然深情关爱着这支部队。在红军铁甲旅旅史册上,仅最近10年来就留下了20多次神木人民慰问官兵的感人记录。 红军铁甲旅官兵把老区人民的关爱化作服务人民的更大动力。1975年,豫南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官兵闻令而动。 “哪里有群众呼救声,就往哪里冲!”部队一位老同志至今记得,当时首长一声号召,他就带领已经20个小时没吃饭的全连官兵再次冲向洪魔。这次救灾,官兵们共解救出被困群众1万余人。 今年夏天,江淮大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从7月1日到7月31日,红军铁甲旅出动690余人,高强度连续作战,先后机动3000多公里、转战5县市,转移被困群众916人,抢修道路3900余米,加固堤坝约1.4万余米。 永远会呼吸的传统 继承传统,不是守住炉灰的温度,而是传递火焰的能量。 “铁流滚滚战车隆隆,我们是英雄的红军铁骑兵。神府红军震敌胆,红三团陕北驰骋……”每天清晨,这首由官兵自己谱曲填词的旅歌总会回荡在铁甲旅营区。 旅政委李军说:“红色血脉是我们过去打胜仗的根,也是今天我们担重任的魂,永远不能变、不能丢。” 部队老首长薛清池,1988年退休后花费了整整10年时间,沿着战争年代神府红军战斗过的足迹走了一遍,采访了百余位老红军、老八路,和神木作家杨文岩一起编写出版了《神府红军团征战记》等军史书籍,并协助老部队建立了荣誉史馆。 抚今追昔,全旅官兵倍加珍视部队光荣历史。近年来,部队4次派人赴陕北神府老区寻访前辈战斗历程,对每一个荣誉连队和功勋战将、知名战例都进行深入发掘,陆续编撰了《红军铁甲旅光荣传统丛书》《装甲旅旅史》等传统读本,拍摄了《铁骑丹心铸荣光》旅史纪录片,建起了旅史文化墙。 与此同时,一个以传承红色传统、励志精武建功为主题的“学旅史、唱旅歌、铸旅魂”活动也在部队蓬勃开展,大力宣扬部队光荣历史,用红军精神引领、感召和激励新一代官兵。 (新华社武汉电)
国内统一刊号:CN54—0002&&邮发代号:67—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滚滚铁流在文中指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