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预言佛教兴盛于中国为什么在中国兴盛/佛预言佛教兴盛于中国为什么在中国兴盛

为什么佛教在他的起始国印度消亡而在中国兴盛?
我们知道佛教起始于印度,但是现在印度没有信仰佛教的,反而在他后来传入的国度中国大行其道,再由中国传到日本、朝鲜、韩国、东南亚诸国并也在这些国家兴盛。这是为什么呢?佛教为什么会在印度消亡呢?
我们知道印度是有原始宗教——印度教的。佛教是在印度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佛教和印度教在教义上是有相通的,但在本质上是有不同的。印度教是一种原始的宗教,是一种比萨满教萨满略晚的宗教。印度教是相信神灵存在的,这一点是和佛教相同的,佛教继承了印度教的这一观点。但佛教讲究的是因果报应,而印度教讲究的是适实轮回、果果相投,这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基本区别。
中国和印度对佛教有什么本质上的认知不同吗?有的。印度人知道释迦牟尼是人而不是神,而中国人以为释迦牟尼是神而不是人,这就是印度摒弃佛教而中国人笃信佛教的原因。
其实,释迦牟尼是实实在在的人,他是古印度一个小国的王子。释迦牟尼所做的事相当于基督教后来的宗教改革。我们知道印度教是讲究等级的,他宣扬的是什么人活着是什么人,一生一世永远是什么人,死了以后还是什么人,托生以后还是什么人。具体的说就是贱人活着的时候永远是贱人,死了以后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还是贱人,将来托生出来还是一个贱人。在印度教的教义里高贵的人是永远有希望的,而贱人是永远没有希望的。印度为什么会出现印度教,这和印度的种姓制度有关。印度之所以会出现种姓制度是因为古代统治印度是外来的白种人,他们和俄罗斯人有着一脉的血统,据说他们在驯服野马的时候追野马追到了印度,他们留了下来,并征服和统治了印度,为了防止和当地的原住民混杂,就建立了种姓制度,并创立了印度教。而释迦牟尼宣扬的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和印度教的种族纯洁制度截然相反,自然为印度教所不接受,结果自立门户成立佛教。
佛教之所以在印度有一个时期的兴盛,是因为在阿育王时期,白种人在镇压原住民反抗的时候一次就杀了15万人。为了化解种姓之间的矛盾,减少对抗,阿育王就皈依佛教,并把佛教定为国教,以求得统治的稳定。但印度白种人是不可能和当地的原住民讲求平等的,也不想和他们混杂,所以佛教还是不能为他们所接受,佛教最终还是在印度消亡了。结果白种人还在信仰印度教,原住民也有自己的原始宗教———锡克教。
佛教来到中国有很大的变异,一是偶像崇拜,二是神灵护生,这是佛教原始教义所没有的。其实所谓的佛像并不是神像,而是古印度贵族死后的墓碑,是死者生前的形象,当年佛教来到中国的时候,释迦牟尼的后世弟子为了他得到中国信奉者的尊崇,就把他的一块遗骨(舍利)带到了中国,在中国安葬,同时也带来了一块墓碑,中国人不明白他的原始含义,以为是神像,把释迦牟尼当神崇拜了起来,而且是世间最大的神,神通广大、法力无边。
后来的信徒又把印度教最高的神毗湿奴的身世故事按在他身上,释迦牟尼成了中国的上帝。至于信仰他的人完全抛弃了他的慈悲、善良、平等、博爱的思想。对于他提出的真、善、美的人生追求人们更是很少宣扬。而是更多宣扬他的因果报应、世事轮回的思想。宣扬信仰他的人只要捐出钱财就能得到他的保佑和庇护,他的五百弟子也变成了法力无边的五百罗汉,成了佛教的护法神。
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认可,但是如果释迦牟尼天上有知,看到中国的信徒们是哭还是笑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贵霜王朝时期中亚地区佛教兴盛原因和影响,贵霜王朝,印度贵霜王朝,中亚佛教,佛教兴盛的国家,佛教兴盛,中国佛教哪里最兴盛,魏晋佛教兴盛的表现,中亚佛教协会,圣洁天堂 佛教兴盛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贵霜王朝时期中亚地区佛教兴盛原因和影响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佛教为何能够扎根中国延续至今
字号: T|T
  佛教是产生于古代印度,经过西域传至中土而在大地卜发扬光大的一种宗教,它从传人到扎根中土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任何一种外来文化,都会受到输入围文化的抵制,佛教也不例外,它遭受了中华文化的排斥与打压,但由于其自身的优势特点与其宗教的成熟性,从几千年前延续至今,即便是历史上三武一宗的排佛事件,也未能将其消灭,随之而来的却是一次次的佛教复兴,佛学也一次次的被弘扬。这些与其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笔者试图从其自身特点来理清佛教兴盛于中国的线索。&
  一、佛教传入背景
  一般认为佛教是西汉哀帝冗寿元年(公元前二年),大月氏使者伊存授博士弟子景卢以佛经的材料,这是佛教的初传。后来又有&明帝求法&,尔汉明帝遣使去月氏求佛法的事,据《后汉书》,&永平八年,&&先帝圣德远览,瞻前顾后,遂复出使,事同前世。以此而推,未有一世阙而不修者也。今乌桓就阙,稽首译官,康居、月氏,白远而至,匈奴离析,名王来降,三方归服,不以兵威,此诚国家通于神明自然之征也。臣愚以为宜依故事,复遗使者,上可继五凤、甘露致远人之会,下不失建武、永平羁縻之义&&&【1】文中甘露即指佛法。从这两点来看佛教大约在两汉之际传人中土。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强汉时期,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文明,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在文化方面,早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就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已居主导地位,形成了以&儒家&为中心、其它文化为辅佐(特别是道家文化)的相对严密和系统的文化体系,并且有政府的支持。所以佛教传人时,它所要面对的是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文化圈,是和自己一样有深厚底蕴的文化&&中华文化,而不像哥伦布到美洲,所面对的是一片寂静与不毛之地,更谈不上什么文化,印第安人是未进化的野蛮人,不论印第安人是怎样的善良,丝毫也打动不了殖民者,接之而来是血腥屠杀。佛教则不然,它的传人是为弘扬佛法,教化众生,而不是掠夺。面对异常强大的中华文化。在文化的冲突中,刚开始佛教是。与不到任何优势的。由于当时儒家文化居主导地位,道家文化也居一席之地,诸子百家之争鸣余音未了,更为重要的是西汉实现了比秦朝更为安定的国家统一,各种文化融合更为深入并成相互辅佐之势。所以佛教传人根本不可能是强制性的输入与文化侵略。所以它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与中华文化融合,找到与其共存的结合点,找到适合中华民族的传播方式,并在义理上做一些发展与深化,与中华文化相适应、协调发展,使自己能更快更好地在中华大地上扎根光大。
  这样佛教传人后同时也就开始了它的中国化历程。因而中国佛教学者汤用彤、方立天等均认为中国佛教的根在中国。善于应变,与时俱进,随时随地改变自己的传播方式,结合文化实际深化发展自己的义理,从这一点我们看到佛教的博大精深与顽强的生命力。
  二、加强自身改造与中国文化融合
  佛教传人中国时,与中国文化有极大的冲突。一是由于其本身理论的特殊性,与中国传统伦理的冲突,如&孝&的观念的冲突;一是由于中国繁荣的文化对于外来文化的排斥,中国当时正处于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期,且中国一直认为自己是世界中心,有一种优越感,外来的文化是不易被接受的。这里我们试以&孝&为中心来探讨一下佛教为适应与融人中国文化而进行的自身改造。&孝&的观念在中国可以说是南来已久、根深蒂固,孝在起初只是家庭伦理的概念,是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后来扩展到社会政治领域,如臣民对君主的忠孝。而在佛教中并没有关于与中围一致的孝的观念,只是后来将&孝行&进行了中㈦化的孝的解释。中国是一个以孝立困的曰度,注重伦理道德,如j纲五常,但传人时的印度佛教却是提倡出离与超脱。如佛教要求剃度、出家、不婚配或弃妻绝嗣,这与中国的传统伦理有极大的冲突,《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2】,所以剃度是不孝的表现,也是中国人难以接受的,所以佛教传人中国很长时间内并没有人真正皈依佛门。对于出家也与中国文化有极大的冲突,中国人是极力反对的,中国人认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3】,所以出家也不能为中国人所接受,而且政府是不允许人们出家的。对中国人影响到最大的是不婚配与弃妻绝嗣,中国社会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历来重视家庭传承,认为多子多福,力求香火不断,《孟子&离娄上》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4】,可见,不婚配是大不孝的表现,是为中国社会所唾弃的,因而,佛教的不婚配与弃妻绝嗣也不能为中国人所接受。从这里的分析来看,佛教传人之初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突是激烈的,那么佛教是怎样化解这一冲突的呢?佛教认为出家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普渡众生,出小家而人大家,让天下人都能够孝顺父母,这是一种&大孝&的表现,而不是庶人之孝。《孝经》有云:&佛教之孝乃I叶l世间之孝,以救渡父母出离生死为要.并观此为孝之大者,为孝道之根本&【5】。对于不婚配,佛教认为父母在世劳苦万分,子女未能报答全恩,哪能为自己的贪欲而娶凄生子,但在世俗世界中又会受到伦理的束缚,只有入佛门才能救渡父母.所以m家、不婚配都是一种大孝。最重要的足,佛教&移孝为忠&,这在《沙门不敬于者论》中有明显的体现,&出家则是方外之宾.迹绝于物。&&是故内乖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岂况与夫顺化之民、户&禄之贤,同其孝敬者战&?【6】佛教不仅能辅助君主,还能劝喻百姓效忠于困家。因此,从家到国的&孝&的观念逐渐在佛教中确立起来,并积极地融人了中国社会与文化,佛教也因此而翻译和编写了多部关于孝的佛教经典,如《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等,此外还有牟子《理惑论》、孙绰《喻道论》、契嵩《孝论》等一系列著作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卜.促进了佛教对自身理论的改造,加速了自身的中国化进程,更深层次地融入了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土文化的冲突是多方面的,孝道观的冲突是最直接的,佛教通过对义理的新的解释,翻译、编造佛教典籍,使其越来越中国化,建立起了从伦理道德领域至国家政治生活领域的忠孝观念,从而打破了儒、道等中国本土学派的围追堵截,这样佛教就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地,中土之人也开始出家为僧尼。这是佛教融人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其各种冲突,也多是通过此等方式来化解的,即自身理论的发展与完善。这向我们表明,任何一种外来文化,首先必须与输入国的本土文化相适应,才能在输入围深深地扎下根。佛教深谙此理,通过自身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将中国本土文化来比附和解释佛教经典,从而使佛教在中国深入人心,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儒道等本土文化融合而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
责任编辑: 崔容菠
日一二三四五六
大公报总机:+852-&&&&&大公网:香港 +852-&&&&&北京 +86-10-&&&&&(值班电话):+86-10-
大公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国大公网络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铁建兴盛嘉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