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在了佛家人生四苦呢怎么安慰

佛教有怎样的人生观?
21:33:54 本文行家:
一、人的起源
佛&& &&& 有两种说法。&&&&& 1、据佛经说,世界最初人类是由色界第二静虑处(第二禅天)的第三天光音天下凡而来。据说,当世界成劫初时,光音天中已有众生福报满尽,被迫不断下降,最后来到这个世界做人,成为人类最初的祖先,详见阿含第十四梵动经,第二十二本缘品,起世经第九本缘品等处。我国佛教徒对这印度古代神话似乎十分相信,例如印顺法师说:“这一个世界的人类,传说是从光音天下来……古代蒙昧的原始社会,一切是平等的,与佛经所说的最初人间恰好相合……。”如果人类真是如此而来,那么,佛教的五蕴人间说与轮回说都该推翻了。其实,从光音天来人的神话,与日本人曾自夸其祖先由天而来一样,都无非是一个民族想自抬身价,把自己说成是“天神”子孙的狂妄者罢了。&&&&& 2、大乘佛教以为万物均由因缘生,无实读、无本质、无自我,都不过是若干“因”借着若干“缘”而生成的结果罢了,至于人,亦不过由“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成而已,蕴是“集合”之意。色蕴&Rupa,人的物质部份,受蕴&Vedana,人的感觉作用,想蕴&Sanna,人的知觉作用,行霭&Sankhara,人的思维作用。识蕴&Vijnana,人的个别作用,人心理活动的统一状态。识的意义甚多,佛教中有第八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等的说法第一色蕴是人的物质部份,后四蕴是人的精神作用。人的整个组合就是如此,都是因缘假和合而成罢了。&&& &至于人的生命究竟从何而来?佛教甚难答复,只能笼统地说是由六道轮回而来,心悟法师说:“我对于自己的生命究竟从何处而来到人间,尚且一无所知,更何况是他人的生命?”
二、人的命运
&&&&人生是苦,自诞生以至死去,都在苦的波浪中翻腾。人生少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等八苦。中阿含经第七:“云何苦圣谛,生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苦的根源是“无明”。如能好好修行,除去无明,便不再轮回,而在涅盘中安寂了。佛教又信“业”Karma,现今人生一切之好坏苦乐以至贫富等差异,都不外是前生业力所致。心悟法师说:“现实人生之果报,走出业感所感召的,至于苦乐与祸福,乃是由于过去业行善恶所招致。”&&&&佛教也许为了安慰人心,说人生不单是苦,但也有好处,是指人有智能能追求佛法而言。佛教以为生为人,实在不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人生难得,如优昙花。”又说人生有难,“正法难听……人身难得……。”其中“人生难得”一句,佛教徒最喜讲说,以为在人间道做人是最难得不过的了。佛教一面高唱人身难得,人最有价值;一面却又主张人不过由五蕴因缘假和合,无自我,无本体,是无常,甚至说成是由猪羊狗马等畜生所变,岂菲显得相互矛盾?如人只不过与别的众生一样,由因缘所集成,那还有甚么价值与尊贵可言呢?&
三、人的救赎
&&&&有两种信仰:&&&&1、人只要相信阿弥陀佛的愿力,不断地念他的名号,并加上若于修行,死后便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那里享福快乐。这种信仰大约起自纪元前后,并在我国发达,最后成了一个宗派,叫做“净土宗”。依靠阿弥陀佛得救的思想,也叫做“他力信仰”,日本人信的也很多。&&&&&2、人必须要好好修行,勤修三十七道品,及其它种种方法,人只有靠自己的力量苦修,才能开悟,绝对不能依靠外来的任何神佛人等的助力。这种思想也就是释迦牟尼及其弟子们的主张。在我国,从前的禅宗行者最能代表这种信仰,因属自力解脱,所以称作“自力信仰”。在我国自明朝后,由于各种原因,已变成「禅净双修」,禅宗也好,净土宗也好,不少佛教徒都认为是一样,成了无所谓。所以,现今的中国佛教界似已不分他力自力,变成了一个“混合宗”(真正坚持自宗信仰者除外)。凡不属净土宗的其它宗者,除密宗外,都能划入这个自力信仰之内。所诪密宗,在日本称为真言宗,信大日如来,注重咒语,与其它宗派又是不同。西藏佛教属于密宗范围,但与真言宗又不一样。&
四、人在世界的地位
&&&&从六道轮回思想看来,人在这个世界是苦乐参半,既不好亦不坏,总比主在饿鬼、畜生、地狱等道受苦来得好些。因此,佛教要说“人生难得”,因为做了人后,才能有机会听佛法而开悟。据说畜生要先变成人,然后才能听佛法。佛教又说世界一切万物都有佛性(Buddhata),都是未来的佛,不单万物平等,人人也都一律平等,这就是所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真是如此,那么人与万物便成一体,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便要大打折扣了,既然连猫狗虫蚁等都有佛性,那么人有佛性有何希奇呢?不单不希奇,反而有损人的威严,因把人与人以下的万物看为一体之故。其实,说穿了,这个所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思想,不过是从印度原有的泛神论信仰发展而来。再者,所谓人人一律平等,也不过是当年释迦牟尼在印度传道时为了争取更多信徒,高唱打倒四姓阶级制度而来。但以后逐渐推演结果,所谓佛性平等,也发展到人以外的动物、植物,一切山川草木国土身上去了,以为它们也都能成佛。再进一步更以为滚滚流水便是佛的说法,峨峨山岳即是佛身显现。佛即万物,万物即佛了。日本的宗教学权威加藤玄智博士称这种佛教信仰为“万有神教”。
五、人与人的关系
&&&&1、对别人:佛教从轮回观点出发,以为自己的前生以及各生中,部曾有父母,而他们在今世也都在人间道做了人。因此,凡此世界的任何男子即是我父,女子即是我母。梵网戒经卷下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如根据最后一句,那末,一切牛羊、一切鬼怪、一切飞禽、一切虫蚁,以至一切万物都成了佛教徒的父母了,因它们都是人道轮回中的众生。佛经虽如此说,也有佛教徒使用这些话批评别的宗教,尤其对基督教,说什么基督教只知爱信耶稣的人而不爱别的众生,但佛教却不是如此。佛教这种说法实在要不得,我们从未听说或看到有那一位佛教徒真心口喊相认一切陌生男子为父,一切陌生女子为母的。“一切”,当然也包括全世界的各色人种在内。&&&&&2、对自己家属:我国一般佛教徒从推演轮回思想结果,竟以为自己家庭中的每一成员,不是前来讨债索冤,便是前来还债报恩。无论父母、夫妇、子女、兄弟、姊妹,都是由于前生各种业力关系,而再投生在这个家庭中,以求重新互相解决前世的信冤,有的报冤,有的报德,有的收债,有的还债……。大致来说,凡对方对自己友善和好,顺服听命,被想成还债报恩;凡对方对自己凶恶残酷,倾家荡产,犯罪作恶等等,则属于前来讨债索冤。佛教徒就是用这种眼光来看家中的每一个人,如一个家庭的成员真是如此,岂非多么悲惨可怜?还有何快乐可言呢?因为大家的感情与生活都建立在利害关系上面罢了。我们很少听佛教徒说,家庭中父母以外的人,如夫妇、兄姐……,也都是自己的父母,照轮回道理及佛终来说他们也在一切众生之内,也应是佛教徒自己的父母才对,&六、人生的目的&&&&一个真正热心的僧、尼或白衣信徒,他的人生目的,不单自己努力修道,希望有一天能得解脱。也热望未信者也能相信佛教。因此,便努力向人传扬佛教。这点,在各宗教间并无分别。&&&&但佛教徒也许需要多注重种种修行工夫,因比,不知不觉地,他的人生最大目的便落在自己的苦修与期望开悟这方面去了,换言之,别人如何,我不管他,只要自己多多修行,早日解脱,便是达到我的人生目的了。大乘传教徒常批评小乘佛教徒,只顾自救,但在中国大乘佛教徒所表现的,也并不优于小乘多少。从前,在我国大陆各地,许多佛教丛林寺院,都建于高山森林之间,与社会人民隔离,度其与世无涉的自力自养自修的消极解脱生活。既已远离社会,所以他们对社会既不行恶,也不行善,不发生任何作用。&&&&佛教的修行工夫多而且繁,如想真正做到,只有夜以继日行之,这样,仍尚难达到所要求的最高标准。试想,为自己的修行,解脱目的已够辛劳,那有多余时间去完成其它的人生目标呢?甚至号称他力的净土宗信徒,也必须日日夜夜努力念佛,方能达到所定修行的标准若干,试想那有其它时间再做别的事?今日我国佛教僧尼及信徒,在传教一事上似远逊于古时信徒,现在大家终日或念经拜忏,或营商做事,为解决衣食等生活问题而忙碌不堪,那有多余时间与心情再去做个人布道,达成所谓佛教救人的人生目的呢?要言之,佛教的人生最根本目的,是要自己努力勇猛苦苦修行,有一天能救自己脱离轮回苦海,以达所谓涅盘境界。
参考资料:
[1] 360图书馆:/content/06/7_148020.shtml
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一个学历史的大学生而已。仅此之外,别无其它身份。立志自由地生活,走遍心之所向的每个角落。为什么季羡林说禅宗走到了佛教的对立面? - 知乎1911被浏览173516分享邀请回答5804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8010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莫言世界佛教论坛上谈佛教文化_网易新闻
莫言世界佛教论坛上谈佛教文化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莫言和理查德•罗伯茨(Richard John Roberts)出席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10月25日上午,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和理查德•罗伯茨(Richard John Roberts),相聚在无锡。他们受邀出席了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一个主题为“生命的相遇”电视分论坛。前者是我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后者是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他也是个无神论者。那么,在这两个人眼里,佛教分别意味着什么呢?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旁听了两人的交流分享活动。两位诺贝尔得主分别从“获得诺贝尔奖后的感受以及自己人生的变化”谈起,谈到了“命运”、“信仰”等话题。佛教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现象10月25日上午9时,当一身黑色西装的莫言出现在无锡梵宫的相应堂时,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骚动。现场不少听会人员蜂拥而上,拿着相机冲到莫言面前一阵猛拍。入座后,不少观众仍然不愿离开,使得现场主持人白岩松不得不说,“到这里是来听论坛的,如果您是来拍照的,请拍完照从后门离开。”话音落下,现场仍有观众拿着手机开着闪光灯拍个不停,一直到保安制止才结束了拍照。据了解,该场论坛通过阐发“真、善、美”的人类主题,探讨诺贝尔奖与佛教的相遇。当白岩松向莫言抛出“听到(世界佛教论坛)组委会对您的邀请,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的问题时,莫言的回答让所有人都颇为诧异。“我的第一反应是‘我不去’、‘我不去’。”莫言说,“当时想到在这个论坛上汇集了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高僧大德们,和有很多对佛学有深入研究的专家们、教授们,我觉得我是一个写小说的、搞文学的,到这个论坛上来等于是登台献丑。”莫言说,后来,“有关部门找到我们领导”,领导批示“必须去”,然后他才说“一定去”。在参加了10月24日的晚宴后,莫言表示,对于参加此次论坛,的确给他一个开阔眼界的机会。他坦言,在晚宴上他并没有认真吃饭,而是在不停地观察那些坐在他两侧的高德大师们,看他们的服装、表情、动作,“认真地观察,看看心中有佛的人,在饭桌上是一个什么样的”。“大有收获。”莫言说,他观察发现,“学佛的人心中的欲望很少,他们吃饭很精致,嘴巴的动作是很小的,没有人发出我们平常人吃饭容易发出的那种声音,而且我发现他们吃的食量也很少,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内心有戒律的人,对待食物的态度也非常尊重。”莫言认为,佛教是一个高深的宗教,也是一个伟大的宗教,但同时它也是一个文化现象。佛教自从传入中国以后,已经变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的构成部分,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里也有佛教的基因了。“到农村去观察,你会发现,有一些农村的老人们是文盲,也没有读过什么《金刚经》、《地藏经》等经典,甚至一辈子也没有进过庙宇,也没有听过什么高僧大德来给他传教。但是他的很多生活准则,他的潜意识里,实际上是受到佛教不小的影响的。”莫言指出,人们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与其说是佛教的观点,不如说是老百姓的传统道德的重要的一种组成部分。“他们相信这个,以至于按照这个方法。当面对着强大的恶势力的时候,弱小者无法抗争,抗争必定要付出沉重的牺牲的时候,他就想,要不我们不管这个事了,让佛教来管吧。让老天来管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说,我治不了你,肯定有能治得了你的,你最终是要得到报应的。”莫言认为,从客观上来讲,佛教对校正人们的行为准则,安慰痛苦的灵魂、解脱人们面临困境,都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有了敬畏感,人的行为才会有约束莫言在《生死疲劳》一开始就写道,世界可能不只是我们眼前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可能还有,比如说有地狱,也有想象中的天堂。在莫言的不少作品中都能看到佛教的影子。对于这点,莫言表示,他自己相信命运的存在,他认为所谓的“命”就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改变的规律,也可以用必然性和偶然性来解释。他说,很多必然的东西就是属于“命”的范围,偶然的东西可能是属于“运气”,比如说,运气很好,一抬头掉下来一个馅饼。“在过去,儒家提倡敬畏,过去讲敬畏字纸,随便一张写了字的纸,不能轻易的处置它,你应该焚化掉。佛教是尊敬生命,它是对所有的生命都尊重,包括一棵大树。”莫言表示,有敬有畏,人的行为就会有所约束,无敬无畏那就是无知者无畏,什么坏事都敢做。
莫言指出,所以现在有一些人,他明明是做了很坏的事,做了伤害了别人的事,但是他自己没有感觉,他认为他很正常。“小到公共场所,有的人行为很检点,而有的人他以自我为中心,大喊大叫、大呼大闹,但是他不以为是对别人的一种侵犯,所以无敬无畏,就是因为没有这种方面的信念和信仰。”在谈到佛教对莫言的影响时,莫言表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最早接触到的或者说从家长那里最早受到影响的,应该是来自佛教的影响。“当然我也进过很多西方的那种恢弘的大教堂,也进过很多非常庄严的伊斯兰的清真寺,我对这些宗教都充满了敬畏。”莫言说。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家经典语录感悟人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