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何为真正无漏的无量

> 杂文当前位置:& > 杂文
大愿法师:《佛说观无量寿经》学记 第一讲
作者:大愿法师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暇满人身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
  我今为报四重恩,开演观无量寿经,
  愿乘如来无量光,广显深义起正信。
  十方无边众有情,闻是经法得大利,
  乃至信心一称名,定获同生安乐国。
  首先请诸位法师、居士发无上的菩提心。为一切如母众生,快速地由六道轮回的生死苦海之中解脱出来,所以我要成佛。唯有成佛才真正有大能力来帮助一切众生超出轮回。因此现在来听闻,讲观佛、念佛、成佛方法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去年在灵泉寺讲了《地藏菩萨本愿经》,这是我们学佛的大根大本,是我们不堕三恶道、永不历三恶道苦的救命经。今年我们刚刚值遇灵泉寺大雄宝殿的三主佛上座和万佛开光,以这么一个殊胜的因缘来共同学习《观无量寿佛经》。
  如来所说的一切法门之中,极圆极顿、不可思议的微妙法门是净土法门。而净土法门之中讲理论最透彻,讲九品往生的条件最细致和完整的,具足讲了四种念佛方法,净土的五经一论之中,以《观无量寿佛经》为最。讲理论最透彻――“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并且这次会讲到净土法门的五大窍诀,如何让我们具足信愿行以后,真正地保障我们能够往生净土。
  大家都修净土法门,但是现前如果对于净土法门的理论不是很明白,信愿难以坚固。弦娲笫υ凇睹滞右狻分兴担骸暗蒙坏蒙尚旁钢形蓿黄肺桓呦拢沙置钋场!
  我们能否往生极乐?我们的真信切愿是否真正生起来?要知道生起了真信切愿,就是观照般若。我们所愿生的净土,所念的阿弥陀佛,就是实相般若。我们能信的心和求生极乐的愿心,这个信愿就是观照般若。
  这次会详细地讲解净土法门的五大窍诀,帮助大家能够依此修学,真正有把握往生极乐。好像要移民美国,拿到绿卡我们就很放心了,随时可以回来,回来以后可以再去。同样的,要往生净土,了解了这五大窍诀,具足信愿行,我们往生也就很有把握。
  其中有两个窍诀已经提过。
  第一个窍诀,临命终时,如何把其他出入的地方,即神识出去的地方:眼、耳、鼻、口,这些全部观想成种子字,把它们堵塞起来,因此神识只能够由顶出去。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足底出。
  第二个窍诀,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字陀罗尼”。释迦如来人涅,他的这种加持力就体现在“一字陀罗尼”之中。加持我们临命终时一心不乱。
  第三个窍诀,就是阿弥陀佛的迁识法。直接把我们的神识,把我们的心与阿弥陀佛的心融为一体。
  希望大家能够专心致志地听,如果真正地具足信愿,真正依此修学,真正听进去了,那这次的《观无量寿经》,应该就是我们此生此世所听闻的最重要的一堂课,也是此生此世能够帮助我们真正了生脱死、即生成佛、最殊胜的窍诀。
  我们念诵“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的时候,要知道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也是这个莲池海会之中的一位菩萨。也祝愿大家能够真正地在此生此世出轮回,生极乐,而且上品上生。
  净土法门的殊胜
  首先讲净土法门的殊胜。净土法门是“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径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的微妙法门”。
  一乘了义。一乘就是一佛乘,就是告诉我们一生成佛的方法。《妙法莲华经》如来开权显实,会三归一,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如来临人涅了,所以畅佛本怀,直接告诉我们唯有一佛乘法,前面的说二乘,大乘、小乘;说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都是如来的方便说。都是如来为了令众生开示悟人佛之知见,令众生根机成熟,所以善巧方便而说。从如来的究竟本怀来说,是希望教化众生、帮助众生,一超直人如来地。
  净土法门就是一乘的法门,直接教导我们成佛的法门,教我们现生观想念佛、实相念佛、观相念佛、持名念佛,然后直了成佛。
  观佛念佛是因。“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得阿稗跋致。”一生成佛,这个是果。因赅果海,果澈因源。以阿弥陀佛果地上的究竟觉悟,作我们现前的一念心,那我们现前一念心,当下即成佛。即念念佛,即念成佛。
  了义。了义是如来最圆满的称性极谈。开权显实,以前都是权巧方便,现在畅佛本怀,把佛真正想说的告诉我们。所以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释迦牟尼佛之所以出现于世间的大事因缘,就是为了教导我们观佛、念佛的法门,一生成佛的法门。
  弦娲笫υ凇睹滞右狻飞纤担骸耙簧⒚滞臃穑耸湾缺臼τ谖遄嵌袷浪弥Ⅰ穸嗦奕耆刑岱ā!彼运亲罹烤沽艘宓姆拧
  同时契理契机。契理,是契诸佛所证得的真如妙理;契机,是契众生信愿观佛、念佛,得解脱的根机。所以理是指理体,是指宇宙万有的本体,就是我们的真如妙心。那么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作佛是始觉,是心是佛是本觉。我们以始觉念本觉,成就究竟觉,所以这是最直截了当的契理的修法。
  契机是“普被三根,齐收凡圣。”一切上中下根,都能够依净土法门而得解脱。“上上根者,正好全体承当”,好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都发愿往生极乐。“下下根者,亦可依之得度”。《观无量寿经》上面说,乃至于五逆十恶,因缘殊胜,能够遇到净土法门,自己具足信愿行,乃至于十念,乃至一念皆得往生。
  所以杨仁山居土在他所改的《佛教三字经》上说:“观经语,最惊人,许五逆,得往生。”所以这个法门是最圆满,得度的众生最广的契机的法门。上则文殊、普贤法身大士,皆发愿往生极乐;下至五逆十恶,临终信愿念佛,亦必随愿往生。横超三界,圆登四土,顿与观音、势至比肩。
  我们一旦能够往生极乐,皆是阿@跋致,那么我们就与观音、势至、诸大菩萨法身大士并肩。可见净土法门是最究竟方便,“普应群机”。
  再一个方面的契机是下手最方便,修行用功最方便。净土法门是易行难信之法,所以祖师说,净土宗之妙在于“不离佛法,而行世法”。
  比方说,我们持名念佛,随时随地可修,不必遁人山林。我们不需要专门住在寺院里面,或者在深山里去念佛。随时随地可修,一切地方都可以作为我们念佛的地方。修行的地方,随时可念,不劳闭关静坐,一边做事,可以一边念佛。
  如来所开示的:“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最重要的是我们心上放下,世间的事情同样做,而且还做得更好。因为我们的心清净,“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不需要专门抽时间,“不误世间工作,依旧顿脱生死。”不耽误我们世间的工作,而且今生今世就可以了生脱死。“既能自觉觉他,广度众生于未来。”自觉觉他,我们同念弥陀,同生极乐,未来都做莲池海会佛菩萨。“亦复自利利他,造福社会于当世。”而且现前我们的工作又能够做圆满,又能够造福社会,又能够庄严这个世间。在这个娑婆世界,以我们的清净心去造福众生,转娑婆为极乐。
  所以我们所学的这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是“真俗并照,事理双融,凡圣齐收,心佛不二”。“不但为净土群经之纲要,一大藏教之指归,实亦此界他方,现在未来一切有情离苦得乐,圆证菩提之法要。”尤其是我们末法时期的凡夫众生,要超出轮回,一定要依靠净土法门。这是最方便、最究竟的法门,最容易修,成就又最快,又最高的法门。
  《大日经》上说:“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下手最方便,所以本经是最契机的法门。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上说,念佛法门是易行道,其他法门是难行道。念佛法门是最容易超出生死轮回的法门。而其他的宗派,一定要断见思二惑,才能出三界。如禅宗、天台、贤首、唯识宗、三论宗,这些都需要断八十八使见惑和八十一品思惑,才能超出三界。首先是断八十八使见惑,我们才可以证得初果――须陀洹果。然后渐次地断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成阿罗汉,超出三界。
  这个净土法门,乃至于你没有断一分的烦恼惑业,只要能够伏住见思二惑,即可了脱生死,所以净土法门是最殊胜的。
  我们知道龙树菩萨,入龙宫取华严,以他超凡的记忆力,把下本的《华严经》十万偈记住了,来到人间写出来。翻译到中国来,八十华严是四万五千偈,六十华严是三万六千偈,四十华严只是华严的一品――《人法界品》。可见我们现在所读诵的华严,号为经中之海,但是事实上,它只是华严一海之中的一滴。
  而且龙树菩萨又造了一部大论,叫做《大不思议论》,来解释《大方广佛华严经》,现在大部分都失传了,只留下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解释第二地菩萨境界的(十住毗婆沙论》。此论《易行品》称赞净土是易行道,即容易成就。“余门修行如蚁子上于高山,净土修行如风帆扬于顺水”。其他法门你要修行,好像一只蚂蚁由山脚下爬到山顶上去,要经过非常漫长的时间。
  我们凡夫要修行成佛,乃至于达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达十信的初信位,再往上修,还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我们如果初信位都没有达到,那就是法华上所说的尘点劫,非常遥远,非常漫长,而且遇到的阻力非常地多。
  “净土修行如风帆扬于顺水”,非常快,非常便捷,非常安全、稳当。所以我们说它是一乘了义之法,万善同归之法。万善同归,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善法,都归于净土法门,都归于哪里?世出世间一切善法都归于真如自性。
  六祖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我们直接正念真如的法门,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而且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就等于圆满具足地在修持律宗、禅宗和教下的天台、贤首、唯识等,这些我们都具足地在修了。为什么呢?因为律宗主要是修佛身功德,教下是修佛语功德,禅宗修佛意功德,净土法门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以名召德,圆满地修佛的身语意功德。
  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上说:“越三祗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我们于片言之间,于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顿出轮回,往生极乐,就能够与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并肩,所以“齐诸圣于片言”,这要真正有大智慧才能够深信。“越三祗于一念”,其他法门经过三大阿僧祗劫所修持的,我们现在一念,“即念念佛,即念成佛。”“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即今念佛心,全体是法界。”所以是万善同归之法。并且是三根普被、凡圣齐收之法。
  其他法门,比方说号称为经中之海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它所度的是法身大士,起码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如果没有成就,没有达到这个境界,都在门外进不来,都不是得度的对象。所谓“有耳不闻圆顿教,有眼不见舍那身。”所以华严法门所度的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声闻、缘觉、人、天人都没有份。
  《妙法莲华经)号称为经中之王,如来开权显实,授记弟子成佛,但是一开始也有五千退席。也就是五千比丘、五千小乘的弟子不能接受,他们就退席。
  净土法门,上中下根都能修。印光法师说:“九界众生离此法门,上无以圆成佛道”,乃至于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十方诸佛离此法门,下无以广度众生。”所以度的对象非常广。因为众生的根器千差万别,所以释迦如来说八万四千法门,广应群机。净土法门可以普被上中下根。《无量寿经》上面说:“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我们看《阿弥陀经》就知道,六方佛皆出广长舌相,称赞净土法门,称赞阿弥陀佛。劝他们国土的众生,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不单单是释迦如来说,十方诸佛都说,得到十方一切诸佛都赞叹、都弘扬的法门,是净土法门,劝众生往生极乐,超出轮回的殊胜法门。
  普贤菩萨发愿偈上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文殊、普贤,法身大士――事实上文殊菩萨是古佛,示现为等觉位的大菩萨,都发愿往生极乐,何况是我们凡夫呢?
  而且释迦如来在《观佛三昧海经》上说,释迦牟尼佛劝他的父王――净饭王,修净土念佛法门,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释迦佛报父恩,所说的法门一定是最妙的,下手最方便,最容易成就的,就是净土法门。没有教他参禅,也没有教他持咒,也没有教他去学教,就教他修净土法门。
  《观无量寿佛经》后面所说的下品下生,“五逆十恶,临终得遇善友,教以念佛,十念成功,亦生彼国。”《观无量寿佛经》广应群机,恩德最深的还是我们凡夫众生。所以《大集经》上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度,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修其他法门都不容易成就。
  参禅不是容易成就的事情。莲池大师说,在禅堂里面开悟的人,要“三朝天子福,七世状元才”。三辈子能够做皇帝这么大的福报,七辈子考中状元这么大的智慧,才有机会,才有可能在禅堂之中参禅开悟。所以《证道歌》上说:“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永嘉大师说,他多生多劫都在修,都在参禅,不是今生出家坐禅堂,然后就开悟了,不是这样的。
  末法时期,众生的福慧都很浅薄,垢障很深重,唯有依靠净土法门,这个最殊胜方便究竟的法门,凭信愿持名就能功超累劫,往生极乐,圆证四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毕竟不退,这样一生成佛。如果我们离开这个微妙法门,凡夫众生要想渡过生死的业海,登彼岸,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所以两土导师愍念我等,开此净土法门。娑婆、极乐,两土的导师,释迦如来和阿弥陀佛怜愍我等业深障重的凡夫,所以开最究竟的净土法门,妙显苦乐。对于娑婆的苦,极乐的乐,开示我们“此大火聚,彼清凉池”。
  娑婆世界是三界火宅,无有安乐。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众苦逼迫,内受种种欲望的驱使,外受六尘的诱惑,内外交煎,众苦煎迫,烦恼障重。我们所得到的这种乐,凡夫所以为的乐,事实上都是苦。乐受有坏苦;苦受是苦苦;舍受是行苦;众苦煎迫,所以如大火聚。
  佛在经典上打了一个比方说,凡夫所认为的这种五欲之乐,好像一个人有皮肤病,很痒,拿手去搔痒,暂时止住了,暂时不痒了,他就认为很乐了。但是与其这样,最好干脆没有皮肤病。所以这种乐不是乐,只是痛苦暂时止息,我们就称之为乐。好像我们在一个痛苦的深渊之中,暂时出离,离开一个,还没有堕到第二个苦的深坑之中,那么这种暂时的止息,凡夫以为是乐,事实上都是苦。
  “彼清凉池”。宝莲在前,刀山在后,自然厌离娑婆,求生极乐。我们能够求生极乐,将来九品莲花为父母。我们现在信佛,念佛,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莲池之中,就有一朵莲花盛开是属于我们的,每一个人一朵莲花。我们信心具足,将来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就持这七宝莲台来迎接。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花开见佛悟无生。花开见佛是指我们内心的般若智慧心花开,见自性佛。即念他佛,成我自佛;即念本觉,成今始觉,而证得究竟觉。由有念而人无念,因往生而契无生,顿悟此心本来平等,以念佛心人佛知见。
  所以此法门非常微妙。非常妙是怎么样?由有念而人无念。禅宗六祖大师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那我们如何达到无念的境界呢?无念不是没有念头,无者无诸尘劳之相,念者念真如自性。于一切境界心不染着,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这是无念,不是没有念头,而是念念无住。
  如何达到无念境界?净土法门的妙处就是说,我们不要做很多东西,就念一句名号,就是至诚恳切,老老实实一直念下去。由有念入无念,渐渐地我们就能够根尘脱落,顿悟本来。
  所以《念佛三昧》说:“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念而无念”,我们念阿弥陀佛这个时间,念而无念,无诸尘劳之念。“无念而念”,我们心空境寂,内无能念的心,外无所念的佛,这个时间,而一句佛号又历历分明,这一句佛号就是我们的佛性,就是我们的真心,就是我们的本体,所以由有念而入无念,因往生而契无生。善巧方便,求生极乐,事实上我们是证人无生法忍。证人无生法忍以后,我们知道怎样?“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净土的依报正报庄严,都是我的自性,都是我的真心,以念佛心人佛知见。所以唐朝时候,韩国的元晓法师说:“四十八愿先为凡夫,兼为三乘圣人。”
  阿弥陀佛的悲愿,最关切的是业深障重的凡夫,也可见净土宗的妙处,首为凡夫得度,为了帮助凡夫众生超出生死轮回。所以它所度的众生,上中下根都能普被。
  有没有人对这个净土法门没有份呢?还是有。莲池大师说,什么人没有份呢?此法门这么方便,又容易成就,但是还是有人没有份,不信的人就没有份。
  只要你肯信,肯发愿,肯依照修行,人人有份,这是“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径登四土。”其他法门要修行,要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很难,要修定,要有禅定的功夫。定是能否解脱的枢纽,这个定的层次,是一层一层往上提升的。
  我们说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离生喜乐地定,定生喜乐地定,离喜妙乐地定和舍念清净地定,这是四禅。初禅,乃至于四禅。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这是色界的十八层天。往上还有无色界的四层天,无色界的四种定――空无边处地定,识无边处地定,无所有处地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地定。
  但是,“纵然生到非非想,不及西方一去来。”乃至于你成就非想非非想处地定,生到这个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仍然还有生死轮回。所以,其他的法门要成就的话,在这个上面还要再修一个第九次第定――受想灭尽定,才能超越三界。是次第往上修,一层一层往上修。
  净土法门是怎样?“横超三界”。打个比方,一根竹子有九节,一条虫子由最下面开始钻起,一节一节钻空,然后钻到顶上来,才能跑出去,这就很难。那么净土法门呢?她是“横超三界”,一条虫子在这个竹子之中,它不是往上跑,它往边上跑,往旁边钻,钻一个洞它就出去了,“横超三界”,很快,所以我们依靠净土法门了脱生死,而且圆生四土。
  我们修其他法门要成就禅定,不容易。净土法门不需要得定,不需要断见思惑,你只要念佛成片,只要伏住见思惑,见思惑不起现行,就可以带业往生。所以我们修其他法门,好像平民之子,好像老百姓的儿子去考试,中秀才,中举人,中状元,一级一级考,考了以后做县长,做市长,做省长,然后做宰相。那净土法门呢?就如太子,他生下来就可以继承王位,不需要一层一层往上升。可见此法门非常殊胜。
  “径登四土”,我们如果能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生一切生。我们只要能够生到凡圣同居净土,那么上三土:方便有余净土,实报庄严净土和常寂光净土,我们一生一切生。
  三十七道品里面所说的五根五力,五根――信根、精进根、正念根和定根、慧根,不要看不起这个小乘的三十七道品,事实上一切佛法都在其中。五根我们真正修好了,不要说你修好五根,就是修好前三根――信生根了、精进生根了、正念生根了,我们就能够怎样?就能够有把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因为我们正念生根,能够一直持这句阿弥陀佛,就能够念佛成片,能够伏住烦恼,不打妄想了,那我们决定生极乐。生什么土?凡圣同居净土。
  再往上,我们正念生根以后,一直保持正念,一心不乱,得到定根。就达到事相上的事一心不乱,我们就可以生方便有余净土。
  再往上,慧根,开发本有的自性的智慧,达到理一心不乱,我们可以生到菩萨的实报庄严净土。
  根一定是在土壤里面,这土壤是什么?土壤是四念处、四正勤。我们学佛,为佛弟子,最基础的还应该是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最根本的,最基础的还应该是《了凡四训》,事实上也就可以用四念处、四正勤,六个字就可以概括了,这是我们信生根的土壤。所以说这是净土法门的殊胜,是圆生四土。
  其他法门,依靠自力修行,要成就很难。好像我们要游过长江,如果依靠自己的力量,身上背一块石头,由此岸游过长江到彼岸,很困难。为什么?因为可能游到江中间,我们就没有力气了,而且加上背了一块大石头,然后我们就沉下去了。这比喻我们依靠自力很难成就。
  而净土法门不单单是有自力,而且还有他力,有阿弥陀佛的愿力摄受,有十方诸佛护念的力量,所以他力法门善护行人。好像怎样?好像自己虽然背了一块大石头,石头代表我们宿世无量生的业障,但是我们能够坐上一艘大船,可以顺利地不费力气到彼岸。同样的,我们人阿弥陀佛一乘愿海,人阿弥陀佛本愿之海,可以很迅速地超出轮回。
  其他的法门,依靠自力修行,障碍很多。尤其是末法时期,五浊恶世,障碍困难更多。《首楞严经》上就说到,修行人在禅观之中的五十种阴魔的干扰,我们修行人,稍微正见差一点点就人魔网。净土法门仗阿弥陀佛本愿的摄受,威神加持,魔不能扰,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所以《佛说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上说:“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等,二十五位大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所以是自他二力的法门。
  其他法门是因教,净土法门是果教。好像我们要吃苹果,那其他法门教我们,首先拿一个苹果的种子种在土壤里面,再浇水、施肥,有阳光,慢慢地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我们才能吃到。净土法门是果教,阿弥陀佛以他的宏深誓愿,直接成就这个苹果,我们以信愿持名,乃至于四种念佛,那么直接将这个苹果摘下来吃。所以是二力法门。
  有些人学了一点教理,他就说,你老是说他力,是不是很着相啊?而且《金刚经》上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现在我们又要怎样?又要色见声求,又要观想阿弥陀佛,又要念阿弥陀佛。那怎么解释?会不会自相矛盾?不是这样的。
  其实我们要知道,他力亦是自心,事实上阿弥陀佛是我们的自心真如妙心的显现。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报正报的庄严,都是我们的自心,自他不二,因他力而显自心,从有念以人无念,这是我们净土法门的最殊胜、最微妙的地方。
  “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在圆教之中是极圆之教;在顿教之中是极顿,顿超之教,超越了华严、法华。弦娲笫υ凇睹滞右狻飞纤担骸熬踩凇2豢伤家椋痘稀分虏兀斗分厮瑁磺兄罘鹬囊腥蛐兄灸希圆怀鲇诖艘印!被系陌虏兀鲜墙卜鸬墓厣系耐虻伦系木辰纾橇钪谏疚蛉朔鹬W钌跎畎旅畹娜缋垂鼐辰绾头拿厮瑁飧雒孛艿男乃瑁际俏艘鼍煌练拧
  所以一位祖师说:“华严、法华,都是为《阿弥陀经》作序言,都是为净土法门,为《观无量寿佛经》作序言。”如来的本怀是说净土法门,“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好像我们有一本大作,前面就有一篇序言,引出此法门,让大家深信此法门。
  而且此法门是易行难信之法,其他的经典,流通分是释迦牟尼佛嘱托菩萨来流通这个法门,比如嘱托普广菩萨,嘱托文殊菩萨来流通这个法门,来弘扬这个法门。而《阿弥陀经》―亡面,谁来流通这个法门?六方诸佛。劝信流通是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称赞是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可见此法门非常深妙,极圆极顿,十方诸佛来流通它,来弘扬它,所以我们说《华严》奥藏,《法华》秘髓,都在本经之中。
  “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一切诸佛畅佛本怀要说的法门,都是净土法门。一切菩萨修行六度万行,他的总纲要都是净土法门。寂而常照是名清净法身,照而常寂是名常寂光净土,所以身土不二。六度万行圆满成佛,成就身土,奥妙法门都在净土法门之中。
  所以印光法师作了一个概括,法师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净土法门就是无上深妙禅,比直指人心的禅宗修法还要更奇特。为什么?“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即是我们自性的本觉的无量光明。是心作佛是无量光,是心是佛是无量寿;是心作佛是始觉,是心是佛是本觉,始觉本觉不二,是圆修不二法门。所以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我们能念的心是始觉,所念的佛是本觉,以始觉念本觉,成就究竟觉。
  “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我们能够直接修佛法界。我们的心在念五戒,我们正在修人法界。我们的心在起贪念,在哪里?饿鬼法界。心起愚痴的念,执著,放不下的念,在畜生法界。现在我们的心直接念阿弥陀佛,那我们的心在哪里?当下就在佛法界。所以“即念念佛,即念成佛。”
  “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一句阿弥陀佛就圆满地在修律宗、教下和禅宗,圆满地在修如来的身语意功德。
  “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此法门非常妙,惑业没有断,见思二惑一点都没有断,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和贪嗔痴慢疑,这些一点都没有断,只是伏住了,就能够怎么样?“得预补处”,能够一往生,就是一生补处的、候补成佛的大菩萨,因为一生到极乐都是无量寿,“即此一生,圆满菩提。”
  “九界众生离此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
  “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华严经?入法界品》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以十信的满心开始参学,遇到文殊菩萨教他去广学多闻,参学,第一位善知识是德云比丘,就教他念佛法门,乃至于当相即道,历事练心,最后遇到普贤菩萨教他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所以祖师说,华严所说的无量甚深微妙的如来万德庄严的果地境界,都是为了净土法门作序言。
  “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释迦牟尼佛人涅以后,最初弘扬净土法门的首推马鸣菩萨。马鸣菩萨作《大乘起信论》,上面开示我们,要修五门修行法门和四种信心,以净土法门为修行信心的殊胜的方便。圆摄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和禅定度,这五门修行法门,和念佛、念法、念僧、念真如的四种信心,劝我们以净土法门超出生死轮回。
  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里面开示我们,净土法门是“易行疾至”之道。
  “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前面讲印度的菩萨,祖师;这里讲东土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大师,也作《净土十疑论》,专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且智者大师还为《观无量寿经》作了一个解释的疏钞。
  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的化现。智者大师住世的时候,有一位阿罗汉,由印度以神通力乘空而来,来到国清寺顶礼智者大师,说:“欲来东土礼文殊,不期遇着小释迦。”由此我们知道智者大师是释迦如来的化现。
  “弥陀示现之永明,著‘四料简’而终身念佛。”永明延寿大师,他学教,而且通禅,是禅宗的法眼宗的祖师。明心见性以后,专志西方,终生念佛,写了很多的著作。如《宗镜录》,等于是一个佛法概论,整个的佛法都归纳在其中。又写了《万善同归集》,劝导众生念佛求生极乐。
  而且现在我们东土,中国佛教说阿弥陀佛圣诞十一月十七,我们认为是阿弥陀佛的圣诞,这个纪念日如何得来?就是从永明延寿大师这里得来的。因为大家都公认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现,所以以永明延寿大师出生的生日,农历的十一月十七作为阿弥陀佛圣诞。
  所以他作“四料简”来开示我们。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如果我们不了解禅宗的修法,但是我们具足信愿来修净土,“万修万人去”。而且我们一旦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与诸菩萨为善友,“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天天听阿弥陀佛说法,我们肯定迅速成就。
  而且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想听哪一尊佛说法都可以。为什么?我们念《阿弥陀经》就知道,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他们每天“常以清旦,各以衣械,盛众妙华”,每天清晨盛着天花,以神足通坐着他们自己的那朵宝莲花,到十方佛净土去供养十方诸佛。而且很快,历事诸佛,吃一顿饭的工夫就可以回到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要见十方诸佛很容易,要听十方诸佛说法都容易。而且极乐世界的宝树之中,好像我们看电视一样,有这个宝网,十方诸佛净土都在这个中间显现。极乐世界的人,心念一动,想听药师佛说法,马上就显现出来了。所以,“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
  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不了解净土法门,你专修禅宗,“十人九蹉路”,你稍微一点点的见地不真,就难以出轮回。我们说过三生石的故事,那个圆泽法师,最后还是要去投胎。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
  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
  现世作人师,来生作佛祖。
  这是延寿大师所著的“四料简”。是不是我们要禅净双修呢?不是这样的。我们如果能够“以般若为行,以净土为归”,这样往生的品位就会很高。我们能够历事练心,修好清净心,我们看“念佛”两个字,不要片面地看,认为说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才是念佛。这就很片面的。
  “念佛”,我们看这两个字就明白,“念”字,上面是一个“今”,下面是一个“心”,“今心”,“佛”就是觉,今心觉,现前一念心你觉悟了,就是念佛。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在每一个念头之中,都要转变念头,都要开发智慧与慈悲,今心觉,念念觉悟就是念佛。
  “汇三乘五性,总证真常。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净土法门汇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总证真常”,都归人一佛乘。五性,众生的五种种性,声闻种性;缘觉种性;菩萨种性;还有不定的种性,就是说兼有两种,或者三种无漏种子的,比方说,兼有声闻种性、缘觉种性的,将来所证之位,遇缘成熟,遇到声闻法就成声闻,遇到缘觉法就成缘觉,是不定种性;还有没有三乘的无漏种子,但是他可以修成人天果的有漏种子,这个是五性。汇五性都念佛,都人一佛乘,都直了成佛。
  “故得九界同遵,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九界同遵”,九法界,就是六道加上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同遵”,同念阿弥陀佛,十方诸佛都出广长舌相来赞叹净土法门。
  “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
  印光法师对于净土法门,阐述得淋漓尽致,把净土法门推许为释迦如来一代时教的最极(最登峰造极),最圆满的畅佛本怀的教导,一乘无上之大教。
  “不植德本,历劫难逢;既获见闻,当勤修习。回客途而归本国,舍秽土而生莲邦。”如果我们不是多善根,多福德,因缘非常好,难以遇到这个不可思议的法门,难以遇到这个最究竟圆满的法门。
  在《趣人慈氏经》上说,得人身、遇佛法、对佛生信心、生起菩提心,这是四种难得。而难中之难,是闻到佛法以后,又能够闻到这个最一乘了义、殊胜圆满的、一超直人的净土法门。难中之难是能闻能信,能解能修净土法门。
  我们在轮回之中漂过了无量无量劫,好不容易得到这一个稀有难逢的机会,现在已得人身,已闻佛法,已对佛生信心,而且又闻到法门之中最殊胜、最善巧方便的净土法门。如果我们再继续放逸,不去精进修行佛法,不在今生今世超出轮回,失去了这样的机会,什么时候才能够重新获得?那就很难说了。
  “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是祖师的偈颂。但是实际上最后一句,“唯有业随身”不是很圆满。我们这个身,最后也要放下。业随什么?我们没有解脱的话,随我们的神识。这个神识,无明,现行熏种子,种子起现行,历劫轮回。
  所以我们一定要能够真正地深信净土法门,以阿弥陀佛的究竟果觉,作为我们因地的修行的法门,作为我们的因心。以果为因,因果同时,从果起修,即修即果,顿出轮回。
  “知出苦之要道,修成佛之真因。”超出生死轮回最便捷的道路,就是净土法门。我们成佛的真因就是念佛法门,直接念本觉。要知道念阿弥陀佛,就是在念念开发我们的佛性,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我们能够遇到净土法门,而且以此法门来帮助众生,这是缘因佛性。我们能够真正深信,这个要大智慧,这是了因佛性,显发了因佛性。我们所念的阿弥陀佛,就是我的真心,就是我的自性,这是理体,这是正因佛性。
  所以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就等于在圆修一切法,就等于在直了成佛。所以六祖大师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我们用此心直了成佛的法,就是以此心来念弥陀,念弥陀就是念真心,就是念佛心。这就是最殊胜巧妙的直了成佛的法。这是说净土法门的殊胜微妙,“一超直人如来地。”最极圆顿,从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议的妙法,就是净土法门。
  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五浊恶世,所得到的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所以《观经》上所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就把净土宗的理论,说得非常透彻,淋漓尽致。开示我们如何圆修不二法门,我们能念的心是始觉,所念的佛是本觉,这是始觉本觉不二。此心持名就是“是心作佛”,始觉本觉不二。我们所念的阿弥陀佛是性德,能念阿弥陀佛的心是修德,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性德修德不二,以念佛心人佛知见,所以可见这是不二法门。
  我们闻到净土法门,这是文字般若。我们所念的佛和所愿往生的净土,就是实相般若,就是诸法实相。我们能念佛的信心和求生净土的愿心就是观照般若,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个深般若法门,就是我们能念佛的信心,和所愿求生净土的愿心,就是深般若,就是观照般若。
  所以可见净土法门,也是以般若为本,净土的五经一论是文字般若,我们依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而证得实相般若。起心念佛是始觉,所念之佛证我本觉。“念念弥陀念念觉,声声唤醒本来人。”即念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显发我自性的弥陀佛,自性弥陀。
  从这里面就可以知道,为什么我们念佛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功德呢?因为能念所念都是般若,能念所念都归到真如性海,都是诸法实相。从有念巧人无念,即凡心顿悟佛心,所以暗合道妙,巧人无生。可见此法门不可思议。如果我们要真正地称赞,那是多少个大劫也赞说不尽。
  我们说了净土法门的殊胜,大家能闻,能生信心,这种大智慧就不是一劫、二劫、三四五劫供养诸佛,而是无量百千劫供养诸佛,闻法修行,所以才能够真正的多善根、多福德、有智慧。
  所以本经上面,有三万二千大菩萨参加法会,闻佛说法。以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为上首,可见此法门要有大智慧才能真信。
  五重玄义
  底下讲五重玄义――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相。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在七种立题里面,是属于人法立名。
  单人立名,比方说《佛说阿弥陀佛经》,佛,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的教主。这是单人立名。单法立名的如《大般若经》。
  本经里面是人法立名。佛,释迦如来。观,释迦如来说什么法门?说观无量寿佛,观是法,讲了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的庄严,讲了十六观,这是法。无量寿佛也是人。释迦佛是此土的果人。无量寿佛是极乐世界的教主。
  其实净土法门里面,无量寿是人法喻具足立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佛,此土教主释迦佛。大乘是喻,比喻乘以运载为义,能念之心本来是佛,是能乘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是所乘者大;所以就称为大乘。所以说它是人法喻具足立名。无量寿是彼土的教主。庄严清净平等觉是法。所以这个经题是人法喻具足立名。
  佛,是指此土的教主释迦如来。佛陀耶,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称之为佛。自觉,外觉悟一切诸法幻化无常,内觉悟人人有不生不灭的佛性,以这个真如妙理来觉他,以先觉觉后觉,以自己觉悟的妙理启发众生,同得解脱安乐。觉满,觉行圆满,自觉慧满,觉他福满。自觉慧满,依本觉理启始觉智,即依本觉的理体启始觉的智慧。依智断惑,先断见惑、思惑。
  见惑,概括来说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我们执著于这个身体是我,身见。事实上不是真正的我。
  思惑,概括来说就是――贪、嗔、痴、慢、疑。展开来就说是八十一品思惑。
  修行应该先断见惑。金刚乘是先断所知障,不断烦恼障。那么小乘来说,先断八十八使见惑,就可以证初果;再断三界八十一品思惑,就成阿罗汉。断见思惑之后再断尘沙惑,再断无明惑,这样断尽一切惑,惑净智满,成卢舍那身。觉他福满,三祗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三大阿僧祗劫,广修六度万行,帮助众生,这样福德圆满,所以称为觉行圆满,称之为佛。又有始觉、本觉、究竟觉的意思。又有罗汉的一切智、菩萨的道种智和如来的一切种智。智是体,觉是用。没有智慧就不觉悟。所以我们看“觉悟”,“觉”,上面是个学习的学,下面是一个看见的见;“悟”就是我的心,学习看见我的心,学习看见我的真心本性,就是“觉悟”。
  见思烦恼断尽了,才能够算得上是自觉,才能够是证得小乘的阿罗汉果。再往上修,行菩萨道,就应该进一步地断尘沙惑和无明惑。
  从天台宗展开来说就很多了。六即佛。第一理即佛,第二名字即佛。名字即佛就是说,以文字般若了解到我们本来是佛,知道如来成佛的时候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但是我们虽然了解了,这只是一个名字。然后要起观行,要修观照般若。第三观行即佛。第四就是相似即佛,有始觉之功,接近实相法,相似于本觉,相似即佛。然后第五分证即佛,分破烦恼,分证法性,明心见性,分证即佛。第六究竟即佛,圆满成佛。
  这里面的“佛”是指释迦牟尼佛,释迦――能仁,表利他;牟尼――寂默,表白利。我们平时的心很散乱,一天到晚打妄想,胡思乱想,所以我们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牟尼就是寂默的意思,止息我们的妄想烦恼,止息我们的散乱心,就是牟尼,寂默的意思。我们的心比较自私自利,现在我们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就是能仁,对一切众生有慈悲心,有仁慈心,无条件利益一切众生,这是真正地懂得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念念唤醒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与慈悲。
  说。释迦牟尼佛演说这个最究竟圆满的净土法门同时还有悦,“说”是通假字,通喜悦的悦,悦所怀,是佛很高兴地称性极谈。佛以度生为愿,“佛心者大悲心是”,佛的心就是大慈悲心。为了帮助众生超出轮回,现在看到众生的根机成熟了,可以接受净土的妙法了,而且依靠观想念佛,持名念佛,乃至于四种念佛的方法,究竟解脱,所以非常喜悦,畅佛本怀来演说。所以这个“说”字有喜悦的意思,悦所怀而说妙法的意思。
  我们平时晚课所念的《佛说阿弥陀经》很短,总共只有一千八百五十七个字,不知道你有没有数过。虽然这么短,但是释迦牟尼佛一再一再地叫着舍利弗尊者的名字,达三十六次,“舍利弗,彼土有佛……”这是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玄奘法师翻译的《阿弥陀经》,经名叫做《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释迦牟尼佛叫舍利弗(舍利子)的名字达五十四次。
  可见净土法门是释迦如来肺腑之言,爱护至极。我们看经里面,佛叫“舍利弗……”这样叫舍利弗尊者的名字,事实上就等于叫我们的名字。如来悲心恳切,知道末法时期的众生,依靠其他法门难以解脱,唯有依靠净土法门才能得度。所以是肺腑之言网,怕我们忘记,怕我们不重视,一再一再地叫舍利弗,就等于叫我们的名字,对我们非常爱护。叫着我们的名字,一再一再地提醒我们,好像父母亲要出远门,临行之前,一再一再地叫着子女的名字,嘱咐、开示他们,o叫他们不要忘记一些最重要的事情。同样的,释迦牟尼佛悲心恳切,一再一再地叫着舍利弗,就等于叫着我们的名字,提醒我们一定要重视,一定要开智慧,一定要深信净土法门,才能够依此了生死。不要很轻易地读过去,不要很轻易地看过去。
  所以经上说:“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一再地劝我们发愿求生极乐,所以我们会念《阿弥陀经》吗,都是有口无心地念,这样就不会念。我们再念《阿弥陀经》的时候要知道,要能够看到释迦牟尼佛的悲心,这是真正地会念《阿弥陀经》。
  日本有一个居士叫庄松。他是个文盲,不认识字,但是智慧很好,他专门念阿弥陀佛,专修净土。在寺院里面住。有一天,有一个小沙弥,看不起他,想嘲笑他,想戏弄他。就问庄松:“庄松,你会不会念《阿弥陀经》?”
  庄松说:“我会。”
  沙弥说:“噢,这样,那我想请你教我,你念给我听听看好不好?”其实是故意戏弄他,因为知道他不认识字。
  庄松说:“好,我可以念给你听,可以教你。不过,你要恭敬,你要乖乖地跪在这里听,我才会念给你听。”
  小沙弥有心看他笑话。就说:“好,我跪下来,你念给我听听看。”
  庄松就很慎重,首先马上沐浴更衣,再跪在阿弥陀佛的圣像面前,把《佛说阿弥陀经》展开来开始念,“《佛说阿弥陀经》,如是我闻。”这几个字他认识。
  后面的字他不认识。他怎么念呢?“《佛说阿弥陀经》,如是我闻。庄松,我救你。庄松,我救你。庄松,我救你……”反复地念,念了三个小时,就念这一句。
  小沙弥跪得很痛,无法忍受了。就说:“哎呀,庄松,我知道你会念《阿弥陀经》了,你让我站起来好吗?”请求庄松原谅。
  庄松说:“没有,没有,没有。现在才刚刚开始;念(阿弥陀经》,还长得很。”然后就给他开示净土法门的要义。
  净土法门真正要怎么样?要像庄松这样真正会念。为什么?要知道我们念《阿弥陀经》,上面说:“舍利弗……”等于就是释迦牟尼佛叫着我们的名字,说:“某某人,你一定要记住,你一定要深信净土法门,你一定要愿求生极乐,你一定要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于若七日,一心不乱,得生极乐。”
  所以这个寺院的住持,听说那件事情以后,就很赞叹,说庄松是最会念《佛说阿弥陀经》的人。为什么?因为他懂得释迦牟尼佛的悲心。
  我们会念吗?我们能够念出如来的悲心吗?
  我们知道如来说《佛说阿弥陀经》就是为了救我们。知道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业深障重,障重福轻,业深慧浅,所以唯有依靠净土法门,才能了生死。所以每一句都是为了救度我们,超出生死轮回,这是真正会念《阿弥陀经》。
  我们不要说,到处去求法,哎呀,哪里哪里灌顶,其实你会念《阿弥陀经》,这个灌顶是大灌顶。灌,就是加持的意思;顶,就是至高无上的意思。以至高无上的佛法来加持我们,以最殊胜巧妙的净土法门来救度我们,这是真正的灌顶。我们遇到一般的活佛、仁波切灌顶,我们都很虔诚,很恭敬。现在我们念《阿弥陀经》,就是直接得到释迦牟尼佛的灌顶,得到阿弥陀佛的灌顶,得到六方恒河沙数诸佛的灌顶,所以我们要以至诚恳切的心来念,这是真正地会念《阿弥陀经》。
  所以真正地了解净土法门,我们知道,它是十方诸佛共同称赞弘扬的法门,是佛(释迦如来)畅佛本怀,按照佛的悲心,很喜悦来跟我们所说的法门。所以这是“说”的意思。
  观。佛说观无量寿佛,观就是观想。这上面讲了十六种观想的方法,十六种观想念佛的方法,即净土十六观。经有教理行果,我们学习就有信解行证。诵经的时候,我们要依照经来起观照,这个很重要。这里面告诉我们一十六种观法,由落日观开始。这是净土十六观,这样观想念佛。
  我们东土的净土宗,一般常规,大家应该都知道,就是以庐山东林寺慧远法师结白莲社开始。当然在此之前,还是有很多的法师弘扬净土法门,在慧远法师之前都有。但是我们常规以白莲社结社作为一个标准,作为一个开始。慧远法师在结集白莲社的时候,有一百二十三人参加。一百二十三人全部往生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人不能往生。
  为什么你知道吗?因为当时慧远法师非常重视的,就是我们现在要学的这一本《观无量寿佛经》。不单单是持名念佛,而且要观想念佛。观照念佛,所以都能往生,品位很高。而且慧远法师很有智慧,当时有一个名人,叫谢灵运,东晋的名人,他也听说了,他也想参加这个白莲社,慧远法师就不同意。为什么?
  法师说:“你虽然很有才能,但是我看你的相,还是有乖戾之气。也就是你这个人思想行为很特异。”然后就叫他一定要至诚恳切地忏悔,三年才接受他参加白莲社。谢灵运这个人很傲慢,就没有参加。果然几年以后,就给东晋的皇帝杀掉了。
  当时能够参加的人全部都能往生,也就是说他不单单注重持名念佛,而且还注重《观经》里教的十六观。
  慧远法师本人,也是自人庐山,三十二年足迹不入尘世――三十二年之间都没有离开庐山,以澄净之心观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之境,修净土十六观。在一十一年之中,三次见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临终又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观水流光明分十四支。这是十六观里的一个观。而且他见到阿弥陀佛身满虚空,这个往生品位就很高,这是报身阿弥陀佛迎接,水流光明分十四支,阿弥陀佛说:“汝七日后,当生我国。”所以慧远法师,他当时主要做的就是持名念佛和十六观念佛。所以我们要往生,要保证自己能够顺利往生,而且往生品位高,学透《观无量寿经》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因为白莲社已经给我们作了一个证明,一百二十三人全部往生。
  在《观佛三昧经》上面,佛说:“我与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十方诸佛和贤劫千佛,从初发心,开始修行,都是因为成就了念佛三昧,所以能够圆成佛道,能够得一切种智,所以念佛三昧很重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很重要。
  如何修呢?佛号要从心而起,心起阿弥陀佛,而出于口,口念阿弥陀佛,“我本因地,以念佛心人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从心起佛号,而出于口。耳朵呢,自己耳朵又听,听得清清楚楚,念得明明了了,历历分明,才能够摄住妄念而安然入定。所以十六观,也就是教我们最好的观照念佛的方法。
  印光法师在《念佛三昧摸象记》上说:“若论其法,必须当念佛时,即念反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反念自念,反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才能证人念佛三昧。事实上我们持名念佛也是如此,念到怎么样?念到境寂心空,念到全念是心,全心是念,这个是成就一心不乱的时候。这是说观。
  同时也是开示我们,不单单要作净土十六观,不单单要观照念佛,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经典上所学来的这些智慧,都要能够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在生活之中来了生死,在生活之中来体现我们所学得的如来的智慧。运用如来所得的智慧,来解决我们现实人生所遇到的问题,有智慧就没有烦恼,有慈悲就没有冤家。
  然后保持观照般若。这个转念的功夫,就是观照般若。转念的功夫,就能够让我们“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在逢缘对境之中,我们遇到一切的善人、恶人,遇到一切的顺境、逆境,都要能够觉而不迷,不被境界所转。这样,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才能够得自在,才能够心无挂碍,欢喜自在,那么将来我们往生,也就欢喜自在。所以成就清净心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一定要能够保持正念,降伏自心,降伏自心我顶礼。最关键是要能够降伏自心,凡圣都在一念之间,念头转得过来就是修行境界;转不过来,起烦恼了,就是业障。我们经常说业障重,业障在哪里?就在你放不下执著的那个地方。哪一个地方,你放不下执著,那就是你的业障。你的痛苦就是你的地狱,你的执著就是你的业障。所以修行在转念之间,“前念迷即是凡夫,后念悟即是佛。”日常生活之中能够得自在,我们将来往生才能够自在往生,必然如此,如是因,如是果。
  因此我们一定要在现在能够看破放下,万缘放下,单提佛号,这样,将来临命终时自在往生。所以一定要成就清净心。往生不是以后的事,往生是现在的事。什么意思?超度不是以后的事,而是现在的事。超度,不是“哎呀,我走了,请法师给我放堂焰口,超度超度。”法师给你放堂焰口超度,最多把你送到天上去,最多送到忉利天,不能再往上了,那也要很好的修行。否则的话……
  我们讲的真正的超度是什么?超出生死轮回,度到极乐世界。所以我们现在就要超,自己超度自己。自己把自己的心安住在极乐净土上,让自己的心保持十六观,这样当下我们就自己超度自己,将来就一定能够有把握往生,所以我们往生就是当下的事情。“往”,往生。往,我们离开对于娑婆世界的执著、分别、妄想;生,生而无生,即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成就无生法忍。
  所以要知道,我们现前在日常生活之中保持观照,这是最重要的。怎么做呢?这就是生活瑜伽。比方说我们要去上班,在上班的途中,保持一个什么观想呢?心里面一边念佛,一边提醒自己,我正在走向西方极乐世界。坐下来的时候,我就想着,我就坐在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七宝莲池的大莲花上。那现在我们闻法,也是观想在极乐世界,每个人都坐着一个大莲花,然后我们听到任何声音,我们都想,这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人家骂你,你也是想,这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欲令法音宣?流”,为什么?“欲令法音宣流”,为了成就你的忍辱。
  比如,庄松有一次跑到一个朋友家里去,朋友对他说:“哎呀,庄松,好久不见你了。”很高兴,把最好的房间让出来给他住。
  这间房子里面有一件主人最舍不得的、很名贵的衣服。庄松住了以后,他朋友家里的佣人,很早就起心想把主人这件名贵的衣服偷走,一直没有机会下手。刚刚庄松要进去住,这个仆人就把那件名贵的衣服偷偷地藏起来,想据为已有。
  庄松不知道,进去住了。第二天早上一起来,他就说要走了。走了以后,这个主人一进去打扫清理房间,一看,我最贵重的这件衣服不见了,又没有其他人来过,就庄松来过,肯定是他偷了。马上就派这个佣人把庄松追回来,说:“庄松,你是一个伪君子,把我衣服都偷走了。”
  庄松也不解释,也不分辩,说:“哦,这样,那件衣服多少钱?”主人说多少钱,然后他就说:“那我钱不够,我回去马上拿钱过来还给你。”
  他马上就跑回家去,跑了很远的路,拿了那件衣服所值的钱,而且拿了佛前的供果送给他们。还说:“对不起,对不起。’’
  朋友家里面的那个佣人很惭愧,看庄松被冤枉,一点都不解释,也不生气,就很感动,马上向庄松忏悔,说出真相,说衣服是自己拿走的。
  所以我们要能够像庄松这样,把一切的侮辱、冤枉、障碍,把一切众生对我们不好、让我们的心不舒服的地方都能够转念看待。都看做是什么?都看做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这样的话,我们所听到的一切声音,都是净土的妙音。
  这个生活瑜伽很重要,在生活中间念念觉悟,看到任何人,都想着他是阿弥陀佛的化现,来教导我。现慈悲相、现忿怒相、现种种相来教化我。
  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所参的甘露火王,其实一般的凡夫看起来,认为那就是嗔心很重,事实上是化现,教化他。
  事实上,只要自己的心清净,一切人都能够成为我们的善知识,一切境界都可以成为我们修行的助缘。当看到阳光,我们想着阿弥陀佛光明遍照法界,摄取众生。晚上沐浴的时候就想着,洗去我们往生净土的障碍。这样在每一个念头,做每一件事情,都用一个很好的念头去摄持它。这样就是在作观想,不一定要局限在这十六观,而是把经中的每一句话,都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我们来到灵泉寺,听到鸟叫的声音,都观想它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白鹤、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在演说法音,在劝我们求生极乐,在念佛、念法、念僧。我们看到这些树木,都观想是极乐世界的光明宝林,皆是阿弥陀佛为了教化众生而愿力成就的。
  这样,见一切境界、见一切人,皆能历事练心、当相即道,皆能转到与西方极乐净土心心相应,那么我们现前当下就在极乐世界之中。
  古德说:“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最关键是我们心的垢与净。修,其实本性、自性不属修,但为消除习气假名为修。“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我们在一切境界之中,去降伏自心,去转变念头,去突破我们内心的执著,消除执著,突破我们内心的种种障碍,这样是真正地会念佛。所以一定要保持清净心来念佛。
  如果我们用轮回心来念阿弥陀佛呢?那是在造轮回的业。清朝的一位慈云灌顶法师,这位法师解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一开始就说到,念佛人一百种果报,第一种果报就是什么?念佛堕阿鼻地狱。为什么念阿弥陀佛会堕到无间地狱去呢?起心动念都违背佛法,破坏念佛人的形象;口里面念阿弥陀佛,心里面起贪嗔痴慢;他的言行举止比社会上一般的人还不如,让社会大众看到以后,就吓得不敢念佛了。这是断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这样子结罪,所以就堕阿鼻地狱。所以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以清净心念阿弥陀佛,唤醒本来人。这是讲观。
  观想念佛很早就有人提倡。北魏时候,一位昙鸾法师,北魏的皇帝称之为神鸾,神通自在。南朝的这边,宋齐梁陈,梁武帝每一天都面向北方点三支香,来顶礼肉身菩萨,就是顶礼这位昙鸾法师。
  这位法师原来是学道教的,学仙,想求得长寿。学了好久的仙,道教的什么小周天、大周天,想得长寿,想成仙。
  后面他遇到印度的一位大德菩提流支。菩提流支就劝他,“你求仙,求长寿,我告诉你一个得到无量寿的方法。”就把这部《观无量寿佛经》传给他,教给他。他见了以后非常欢喜,就把以前的那些道教的那些修仙的典籍,一把火全部烧掉了。从此以后,归心净土,专修十六观。而且著了一部书,专门解释世亲菩萨的《往生论》,叫做《往生论注》,这是昙鸾法师弘扬《观经》的做法。
  还有一位道绰法师,他原来是讲《涅经》的。后面在隋炀帝大业五年,专修净土,讲《观无量寿佛经》,讲了两百遍,著了一部书《安乐集》。
  后面善导法师见到了道绰法师的九品念佛道场非常欢喜,受戒以后就祈祷诸佛:修什么法门能够容易成就?祈祷以后,就去到经架上面,闭上眼睛随手拿经,连续拿了几次,拿出来的都是《观无量寿佛经》。从此以后,善导法师就弘扬、学习、研究《观无量寿经》。而且他很精进地修十六观,每一天晚上在睡梦之中,就有一位法师来给他指导《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要义。
  他醒来马上就写《观经四帖疏》,把《观经》分为玄义分、序分、定善分、散善分,所以叫做《四帖疏》。前面从日想观到杂想观,总共十三观,善导法师称之为定善。后面的三辈往生观,说之为散善观。“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总为十六观,也称为《观经楷定疏》。因为善导大师也是阿弥陀佛的化现,他的《四帖疏》对《观经》的解释是最透彻、最圆满的。
  观经的核心内容――三福十六观,事实上将整个的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相念佛和持名念佛,四种法门都圆满开示了。
  这是说观无量寿佛。无量寿佛是彼土的教主。无量寿,可以从法身、报身、应化身来说。从法身和报身来说,佛佛道同,每一尊佛的法身、报身,都是无量寿。
  法身,照而常寂名常寂光土,寂而常照名清净法身。法身又分为自性清净法身和离垢妙极法身。我们一切众生皆具自性清净法身,因为法身是无始无终的,好像一条直线。
  报身,圆满报身,惑净智圆,净满。所以报身是有始无终,有成就报身,然后无终,好像射线。
  这个法身和报身无量寿,是佛佛道同,每一尊佛都如是,而且是无量的无量。
  而这个应化身如线段,有始有终。应众生的机缘,得度的机缘而化现佛身。比方说,释迦如来的应化身就很短暂――八十年。为了让众生警悟无常,让众生不要懈怠,“机薪既尽,应火则亡。”
  而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他的寿命无量。但是虽然是无量寿,寿命无量阿僧祗劫,仍然还是有涅檠,无量无量阿僧祗劫以后,阿弥陀佛也示现涅。然后观世音菩萨就示现成佛,观世音菩萨的寿命也是无量阿僧祗劫,将来他的应化身涅以后,大势至菩萨示现成佛。所以这是应化身的无量,是有量的无量。这个无量寿佛是从应化身寿命无量,来体现这尊佛的殊胜,他的超胜的地方。
  这是简要地说这个经题。
  明天我们继续学习,大家吉祥如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说无量寿经 康僧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