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腊肉的吃法大全在台湾能销售吗

97岁台湾老兵回四川省亲:77年乡音不改 想吃腊肉_新华报业网
您当前的位置 :
97岁台湾老兵回四川省亲:77年乡音不改 想吃腊肉
  回川省亲的97岁台湾老兵胡定远昨晚抵蓉,在机场认出接机的成都商报记者,激动致谢:“你帮我找到了亲人。”
  世纪省亲
  昨晚9时,从台北飞往成都的四川航空公司3U8978航班稳稳地降落在双流机场停机坪,时隔77年后,97岁台湾抗战老兵胡定远终于重新踏上四川故土。
  这一生,胡定远常常活在对故土的回忆中,自从20岁被抓壮丁离开泸州合江老家,一别77载,他再也没有踏上四川故土。随着年岁增长,他能回忆起来的东西越来越少,但对家乡的记忆却依然清晰:白米洞、碾子山、太慈寺、石坝上……老人思乡日切,他的继子、继孙女看在眼里,决定帮他寻找四川亲人,通过网络和媒体四处求助。4月10日,成都商报记者多方寻找,初步确认老人故乡在泸州合江,并找到老人的疑似亲人李嘉猷兄弟。次日,成都商报记者与泸州市台办工作人员、志愿者再度前往合江县白米镇,让双方进行视频通话,最终确认李氏兄弟确为胡定远老人的亲属(成都商报曾连续报道)。
  77载两茫茫,今朝终归故乡。只有故乡,始终是老人无法忘却的最后牵挂……
  昨晚,双流国际机场T1航站楼“国际/港澳台到达出口01”处,翘首以盼的接机人群中,多了一群志愿者、台办工作人员和记者,原来97岁台湾抗战老兵胡定远在离开四川家乡77年之后,将再次踏上故土。
  志愿者们还制作了欢迎标语,上面写着“77载分离父母亲人无音讯33天寻觅海峡两岸齐合力骨肉亲人终相聚”……
  “你帮我找到了亲人”
  老人激动感谢成都商报记者
  昨晚9时46分,坐在轮椅上的胡定远终于被人推着从通道走出来,虽然旅途劳顿,但老人精神不错,他放下手里的拐杖,向迎接他的人拱手致意,接着又挥了挥手。“回家的感觉怎么样?”有记者问道。“高兴高兴,想都想不到。”老人开心地回答道。
  “胡爷爷,你好,我是罗敏。”刚出机场的胡老被人群包围,成都商报记者在前往停车场的通道上,走上前去一边扶住轮椅一边跟老人打招呼。
  “哦,你好!”胡老先是扭头看了成都商报记者一眼。随后,他一下反应过来,“哎呀,就是你哦!就是你哦,你帮我找到(亲人)的哦!”老人突然激动起来,紧紧抓住成都商报记者的手,“我硬是以为找不到了,你是大功臣,我要感谢你!”成都商报记者赶紧说:“不敢,不敢!”
  看到胡老突然激动起来,泸州市台办副主任毛莉平、志愿者王经和成都商报记者赶紧安慰老人:“您老人家激动不得,激动不得。”
  77年乡音不改
  还是一口地道四川话
  此前,成都商报记者在寻找胡老亲属的过程中,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跟老人进行视频通话,让他确认地址。在找到他的外甥李官明、梁国洲后,成都商报记者又两次与老人视频通话,因此彼此并不陌生,算是老交情了。
  “胡爷爷你莫激动,我明天还要陪你回合江老家去。”见胡老心绪难平,成都商报记者赶紧安慰他,并扶着轮椅一起往外走。此时,胡老的继子彭先生过来拉着成都商报记者的手,再次把记者介绍给胡老,老人不住地点头说:“就是他,对头,就是他。”
  在走出机场的路上,胡老再次提起合江寻亲的过程。“我最记得的就是白米洞,里面流出来的米,够一百个人吃。”成都商报记者注意到,虽然时隔77年重回故土,胡老还是一口地道的四川话,甚至连家乡土话也没改变。
  今早就回合江
  最想吃家乡的腊肉
  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胡老昨天中午两点从桃园家里出发,随后乘飞机抵达成都,一共花了8个小时。但长途旅行后,他精神仍很好,思维清晰,表达准确。到了酒店,胡老仍坚持和记者、志愿者合影。
  在接机者中,有个特殊的小伙叫陶滔,他得知抗战老兵要返回成都,专程从眉山赶到双流机场迎接胡老,连晚饭都没来得及吃。虽然在整个过程中,胡老甚至都没留意到这个小伙,但相信老人能感受到四川男儿的一片赤诚。
  今日早上7点,胡老将从成都宽窄巷子出发,乘车赶回家乡泸州合江县,与从未蒙面的亲人们相见。老人说,回了家,他最想吃家乡的腊肉。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乡愁是长久的诗篇,虽然隔了77年,但今天还乡的胡定远不会遇到“笑问何处来”的场面,他的亲人将以盛大的仪式欢迎一位游子、也是一位老兵的归来。
  记忆不灭,老屋仍在
  海峡两岸,血脉相连
  世间所有的相遇
  都是久别重逢
  人在台湾归心似箭
  “这是真正的五世同堂,他等这一天等了77年。”胡老的继子彭先生告诉成都商报记者,经初步统计,胡老在川渝两地共有80多名亲属,年纪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才几岁,都将于今日与他见面。
  买礼服:要体体面面回乡
  “从老家离开时穿得破破烂烂,现在回去,要体体面面。”当胡老得知要回四川老家时,率先提出要“收拾”一下。认亲当晚,一家人就带着老人出门,采买回四川的礼服和“装备”。
  西服的颜色是胡老自己选的。“这个衣服好,穿起来精神。”试衣服时,胡老操着浓重的泸州口音赞不绝口。随后,胡老坚持继续逛商场,又买了帽子、背包和夹克衫。彭先生说,19日台北飞成都的行程定下来后,胡老陷入亢奋中,把返乡礼服试穿了几次。出发三天前,胡老就收拾好了自己的行李箱:拐杖、帽子、背包、礼服,装得满满实实。昨日一大早,胡老起床后就穿好礼服,把行李箱又检查了一遍,就等着出门。
  备礼物:礼物装了一大箱
  自从与四川亲人视频相认以来,胡老几乎每天都很兴奋。过去一周,他通过继子彭先生的微信,一直与泸州的亲人联系。得知三个姐姐留下来的后人有80多个,他很欣慰。听说亲人们生活非常好,他特别开心。 “虽然所有的事情都定下来了,志愿者和泸州市台办给了我们大力协助,行程会很平稳。但老爸还是表现得很紧张,像个很久未见到亲人的孩子,特别高兴。”彭先生说,这几天老人每天都睡得比较晚,也不太睡得着,早上很早就醒来。“对于这次返乡,他的期望值非常高。”
  受胡老委托,彭先生为每个四川亲人都准备了纪念品。帮助过老人寻亲的志愿者,当地村民曾德明和李世容也将收到胡老的礼物。“他说自己的箱子里还准备了送给亲人们的神秘礼物。”在准备回家礼物的过程中,胡老还专程委托彭先生,向成都商报记者索要了几个外甥的名字。
  盼团圆:老人天天练走路
  “前面是个溪沟,不通车的,要走山路。”在胡老的印象中,大姐胡永详家虽距白米场不远,但没有公路,人员来往必须通过村里的羊肠小道。所以,这几天,胡老除了反复打包行李,每天一早一晚都在练习走路。刚开始,家人都觉得奇怪,老人平时并不多运动,闲暇时基本就玩玩纸牌。“后来他才说,老家乡下要走路,他怕这么多年了,走不动。”彭先生说,虽然走路需要借助拐杖,但老人每天要反复走上两三公里,直到走累了才回家休息。
  其实,胡老不知道,他的老家合江县早已开通高速公路。泸州市到合江县城不到半小时,而合江县城到白米镇的高速公路只有6公里,在白米收费站出站右转,宽敞的村道可直通大姐家对面。而开车经白米场镇绕行不到两公里,汽车可直接开到大姐家所在的石坝上。据胡老介绍,他练习走路,还因为这次回家要去给父母、姐姐扫墓。“墓地都在山上,肯定要走路嘛。”胡老还告诉成都商报记者,77年没回四川,这次回来一定要多走走,多看看老家的风景,不能留下一点遗憾。他说,还希望再去看看成都商报记者帮他寻家时走过的白米洞、碾子山、太慈寺……
  亲在合江
  盼舅早归
  坝坝宴备好了老屋也粉刷了家族后人首度聚齐迎接胡老
  跟胡老一样,正殷切期盼这次团聚的,还有胡老大姐、六姐、八姐家的后人们。昨日起,胡老姐姐们的后人汇聚到合江县白米镇石坝上,杀猪宰羊置办宴席,只等着胡老归来。“我们都来了两天了,就等着我舅舅回家!”家住重庆永川区朱沱镇大坎坪村的梁国洲是胡老八姐的大儿子。他还记得,自己上次去表弟李官明家,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七舅(胡老的七哥胡清荣)去世的时候。从那以后两家人因距离遥远未再走动。
  但这次,听说失散77年的幺舅胡定远要回来,梁国洲提前三天就赶到了石坝上表弟李官明家。他说,这次幺舅回家,胡氏后人第一代14人在时隔20多年后首度聚齐。“我弟弟梁汝安本在山东打工,听说找到幺舅特别高兴,马上赶了回来。”梁国洲说,还有些表姊妹在外打工,这次也纷纷赶了回来。“到了一半,还有一半在路上,明天就能聚齐。”
  这两天,胡老的外甥李官明家突然热闹了起来,欢迎胡老归乡的坝坝宴就办在他家院坝里。原本计划办8桌,现在临时增加到了10桌。梁国洲说,胡氏后人加在一起,共有七八十人。据了解,胡老三个姐姐留下的子女,目前健在的共有14位,6男8女,孙辈、曾孙辈众多。
  昨日上午,67岁的李官明突然决定,要把自家老屋粉刷一新迎接幺舅回家。一家人说干就干,马上买材料对老屋进行粉刷,“必须给舅舅和表弟兄们留个好印象。”
  循着记忆
  曲折寻亲路
  3月1日
  老伴因病逝世,自己身患癌症,居住在台湾桃园的97岁抗战老兵胡定远流露出思乡之情
  3月3日
  胡定远的继孙女彭怡惠通过网络向媒体求助帮爷爷寻四川亲人,胡老自称是泸州泸县人氏
  3月12日
  今日头条“头条寻人”发布胡定远老人的寻亲信息,泸州市台办等多方力量帮助寻找
  4月2日
  泸州当地媒体在微信平台发布胡定远老人提供的详细回忆,众多热心网友不断提供线索
  4月9日
  成都商报记者参与调查,寻找老人亲属
  4月10日
  成都商报记者经多方寻找,在合江县白米镇转龙湾村找到与老人亲属信息高度相符的李嘉猷等人;
  4月11日
  泸州市台办工作人员、志愿者、成都商报记者一行前往白米镇进行核实,通过双方视频通话,确定李氏为胡老亲属
  4月19日
  胡定远老人在继子一家及志愿者陪同下,从台北直飞成都,77年后首次踏上故土……
编辑:邓晓琦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回家最想吃的是四川腊肉” 记录97岁老兵从台湾返乡
内容来源:腾讯新闻直播
  “爷爷,欢迎你!” “欢迎英雄回来!”  4月19日晚上21点40分左右,成都双流机场,志愿者为97岁的老兵胡定远送上鲜花。胡爷爷面带笑容,向大家挥手致意。77年,大陆,他终于回来了。爷爷说,他回家最想吃四川的腊肉,几十年没吃了。  当天下午14点,胡定远在媒体、志愿者的帮助下,在儿子和儿媳的陪伴下,从台湾桃园出发,乘飞机回故乡——四川泸州合江县白米镇。新京报记者联合腾讯新闻直播追踪了老兵返乡之旅。  离家77年,爷爷出发前买了新西服、新衬衣、新领带、新鞋子……一身新行头,好帅啊~  【亲属:他母亲死前想起就掉泪】  胡爷爷清楚地记得,20岁的时候(1940年),他从石坝上(现为泸州市合江县白米镇转龙湾村地界)姐夫家出发前往市集买米,半路被抓壮丁,从此跟家里失联。抗战后又赴台湾。一别家乡77年,他一直思念,却无处诉说。  今年4月11日,胡爷爷在台湾与四川泸州的外甥李嘉猷、胡定远视频聊天,经求证核实,成功认亲。原来他离开的这77年间,姐姐、姐夫及其后代一直在石坝上老屋居住,从没搬走。但姐姐、姐夫已经过世了。  胡爷爷还能清楚地回忆起家乡的地名:白米洞、碾子山、太慈寺……少小离家老大还,家乡也有了新变化,太慈寺已经不存在了,现在只有个太慈寺村。  【志愿者:你回四川,我们都是你的亲人】  这次寻亲由胡爷爷在台湾的孙女“蜜儿”发起。对接寻亲的四川志愿者总负责人王红介绍了整个寻亲过程。这次寻亲的特殊之处在于:一是爷爷是完全没有信心能找到亲人,本来只计划回乡看看;二是爷爷提供的线索少且零散,一波三折,费了很大劲,终于寻根成功。  王红曾和爷爷有过一次视频交流。两人刚对话就开启了家乡话——四川话模式。当时爷爷还没见到找到亲属,王红说:你回四川,你回来看一看,我说我们都是你的亲人。  【胡爷爷:贵阳的声音,跟我们家差不了很多】  胡爷爷听女记者说话,一下子识别出,女记者家是湖南的。胡爷爷说,因为自己在长沙待过一年多,“大部分道路我还记得”。  男记者一开口,胡爷爷就说:他是贵州人,“你讲话有点像贵阳的声音”。胡爷爷不禁想起自己的家乡:“贵阳的声音来讲,跟我们家的差不了很多,声音也差不大好远。”他还“专家”般地指出:四川口音,这个县跑到那个县,就讲不通了。  胡爷爷回忆,战争年代,他每天得走差不多300公里。全国上下走过很多省市,熟习各地方言。但77年过去,他能脱口而出的,还是那地道的四川泸州话——这是他与家乡最亲切、也是最重要的牵绊。  【老兵回家,不再是“天方夜谭”】  1987年10月,台湾当局宣布“荣民弟兄”可以返回大陆探亲,结束了两岸近40年不相往来的历史。老兵们在战争时代被“抓壮丁”,经历了战火硝烟,战后作为“外省人”在台湾的艰难,经历了骨肉分离的生命悲剧。  (图注:1987年,浙江舟山。一名72岁的退伍老兵从台湾回到故乡)  人事景物不复当年,许多老兵当年从台湾回到故乡难觅亲人踪影,只得怏怏而回。寻根寄托了每个中国人对家乡、亲人的怀恋。正如余光中的诗《乡愁》中描述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77年岁月轮回,老兵青丝染成白发,但家乡从未被忘怀。  如今,网络信息愈加畅通,加上媒体和公益组织的助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帮助老兵回家的队伍中。正如志愿者王红所说:“社会发展了,每个人内心的真善美(传达出来了)”。  (图注:胡爷爷和志愿者)  
[精彩推荐]四川灾区农民开微博卖腊肉 首单卖给台湾同胞(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四川灾区农民开微博卖腊肉 首单卖给台湾同胞(图)
龙门山老腊肉引来关注
老腊肉卖给了台湾同胞
  微博开通第二天就引来了台湾买家,昨天卖出320元的老腊肉
  昨天(15日)下午,成都市宽窄巷子,4名台湾同胞买走了几袋腊肉。数着320元钞票,彭州农民刘德述的脸笑成了一朵花。能把这几袋腊肉卖给台湾同胞,全靠杨晓洪的新浪微博。
  微博才开通两天,就把腊肉卖给了台湾同胞。这个效率,真是有点高。
  华西都市报记者了解到,彭州农民用微博推销腊肉,并不是他们自己的主意,他们的背后站着一个“操盘手”――龙门山镇副镇长周启民。
  洋气 农民微博推广腊肉
  1月14日晚上7点46分,“龙门山老腊肉_杨晓洪”发布第一条消息:“我是龙门山镇国坪村青年农民杨晓洪。去年以来,一直想努力打造龙门山老腊肉品牌,既回报关心帮助我们的社会各界以真正的山腊肉美味,又为我们自己找到一条长效的致富之路,还为我们当地提振旅游产业推波助澜。目前经营还是非常艰难的!希望能够得到各界继续的信心和关怀。”
  这则微博被人转发后,网友们留下了60多条评论,全是肯定的声音。
  网友“小妖的江湖”评论:”哈哈,我家也有,不过是自产自销的,也帮忙转啦。“网友“函元”则讲述他与龙门山的一段情缘:“抗震救灾时,我一直在银厂沟龙门山,去年就买过灾区人民的自救产品,腊肉特好吃,建议大家帮忙转发。”
  新浪四川官方微博也感叹:“灾区农民都通过微博卖腊肉了,洋气啊。”还有网友关心:“是货到验货再付款吗?可以快递包邮吗?”
  昨日下午,华西都市报记者看到博主更新的信息是:“自强不息,建好新房创产业。农民给力,与时俱进玩微博。”
  高兴 首单卖给台湾同胞
  就在微博卖腊肉的第二天,杨晓洪接到了他网络营销的第一单,吴建谊和他的朋友们要买一些四川腊肉尝尝。
  吴建谊是台湾人,是一名主持人兼导游。这几天,他们在成都参加美食交流活动。吴建谊上网时,看到了杨晓洪微博卖腊肉的消息。
  2008年地震前两天,吴建谊在都江堰做节目。到南京后,他通过电视得知四川遭遇了大地震,而都江堰是极重灾区。因为有了那一段缘分,从此他心里一直牵挂着灾区的人民。
  曾经有朋友带回四川的花椒,他还在博客里进行了推介。此次,听说灾区农民卖腊肉,他就很想实打实地帮一回。据他说,台湾也有腊肉,但听说四川腊肉很出名,他也想借此机会品尝这道地方菜。
  买了320元钱的腊肉,吴建谊和朋友们说:“这,只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摸索 80后自制腊肉创富
  一起来卖腊肉的,除杨晓洪,还有同伴刘德述,以及龙门山镇副镇长周启民。
  杨晓洪是个80后,读中专时学的是机械专业。毕业后,他和同学一样,留在成都进了厂。2008年那年,他的孩子已两岁了。
  地震前几个月,他和另外一个朋友在成都合伙开了个胶水作坊。生意很秋,每个月只分得2000多元利润。后来,他的家乡发生了地震,他关掉作坊回家生产自救。
  生活安定下来后,他开始考虑要寻找致富路。九尺板鸭的成功,打开了他的思路,他盯上了传统的制作老腊肉工艺。
  2009年冬天,杨晓洪借了几万块钱,再拉了两个合伙人,一起尝试腌制老腊肉。首次投入,缺乏经验,成本很高,一个冬天下来,几乎没赚到钱。但这也算是为他探出了一条路。
  今年,杨晓洪的合伙人又多了两个。每家人出了四五万块钱,腊肉厂规模扩大了。这时,又冒出了营销问题。
  幕后 副镇长披马甲策划
  龙门山镇副镇长周启民知道后,帮杨晓洪策划用微博推销。“龙门山老腊肉_杨晓洪”这个微博,是周启民注册的,只是披上了杨晓洪的“马甲”。杨晓洪家还没有电脑,另外4个合伙人也没有电脑。更新微博,全靠周启民。
  周启民说,去年杨晓洪他们摸索出了一条致富路,今年才算是正式开始走上营销的路子。“他们缺乏的是影响力和资金。”他希望借微博之名,叫响老腊肉的招牌。
  周启民还透露,打造老腊肉已进入镇政府的规划中。
  卖老腊肉的微博开通了两天,就让杨晓洪等人尝到了甜头。杨晓洪说,镇上有网吧,他的朋友家里也有电脑,他准备在家里通网络前,四处“打游击”,把这个卖腊肉的微博再搞火一点。
  杨晓洪说,现在他没有出去打工挣钱的念头。未来,龙门山镇还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他准备开一家乡村酒店,搞旅游接待。到时,老腊肉会成为龙门山镇的一道招牌菜。(席秦岭 谭曦)
【编辑:马学玲】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视频图片2010}
 |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腊肉的做法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