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人想迁户口到广东省台山市海宴镇来,要怎么办,希要

热门搜索:
广东省台山市沙边盐场
公司电话:5748408
公司地址: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海宴镇 沙边
公司法人代表:罗润富
区位信息:
公司网站:
企业人气:共( 78 )人关注;
经营模式:生产加工
广东省台山市沙边盐场简介:海盐开采
●【往下看,下一页更精彩】●
相关行业公司
江门非金属开采企业推荐
地址:广东省江门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福兴路18号
地址:中国 广东 江门市蓬江区 江门市蓬江区杜阮镇上巷村工业区(自有厂房)
地址:会城民营工业园业兴二路二号
地址:中国 广东 江门市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司前镇棠坑工业园(交警中队后)
地址:开平长沙沿江西路63号(交通局侧)
地址:江门建设路安和大厦三楼
地址:广东江门市蓬江区杜阮镇松园工业区
地址:江门市新会区大泽镇五和村
非金属开采企业推荐
地址:中国 广东 台山市 中国广东台山市
地址:广东省新会市会城会城镇冈州大道东26号
地址:广东省开平市长沙八一开发区
地址:五邑地区各设服务点
地址:江门市高新区东宁路40号地
地址: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市S276(纺织路)
网友对 广东省台山市沙边盐场 的留言点评:
提示:暂时没有用户对 广东省台山市沙边盐场 留言点评!如果你对该公司有什么疑问或是建议,或者有相关业务想咨询本公司可以在此留言;
我的称昵:
联系方式:
(电话/邮箱/MSN)任选
留言内容:
输入验证码:
最新加入企业
娱乐热点推荐
娱乐热点推荐
娱乐热点推荐
娱乐热点推荐
当前位置: &台山市美食,台山市美食攻略,台山市特色美食-大众点评网
华东地区:
中部西部:
华南地区:
国外热门:
食神榜(台山市)
(102) 贡献值200-399《广东省台山市》历史来龙去脉(申精)_广东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33,479贴子:
《广东省台山市》历史来龙去脉(申精)收藏
一、古代史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
要看台山开辟史,得先看新石器时代。过去,有人说我们的汉族祖先在南宋时代打从南雄来,也有人说我们的瑶族祖先早在宋代之前已在这里生活,却没有人想到我们还有一个远古祖先——新石器时代的居民。这个老祖宗,从1957年起才被我们知道。这一年,广东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到台山进行文物普查,在下列七个地点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一、广海城东门外咸家村面前的新崩口,发现石奔1件、夹砂粗陶片17件、石网坠1件:这是新石器时代沙丘遗址。二、广海城东门东南角毛髻山,发现石奔2件:这是新石器时代山岗遗址。三、赤溪城北郊猪仔迳北碉楼山,发现石网坠1件、夹砂粗陶片5件:这是新石器时代山岗遗址。四、赤溪城南郊的拔园,发现方格纹陶片1件:这是新石器时代山岗遗址。五、小江圩东的长山头,发现有肩石奔1件、穿孔装饰陶器1件、石网坠8件(其中有细腰石网坠和长细腰石网坠):这是新石器时代山岗遗址。六、台城猫山东南山岗下,发现石凿1件、石方1件:这是新石器时代山岗遗址。七、广海大坑奇坑村对面山南部,发现两面穿孔的石器1件、方格纹陶片1件:这是新石器时代山岗遗址。从《广东中部低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广东省博物馆编写。见《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一文中可以见到:“从几何印纹硬陶系中有较多的仿殷周青铜器的花纹,而这种花纹又从不见于广州西汉的墓葬来看,其年代约相当于中原的春秋战国时期;而单纯与广州西汉墓葬相似的方格纹、米字纹、水波纹的硬陶器的遗址,其年代大体已延续到西汉之际。按此类推,那么出土以印纹软陶为主的遗址,其年代约相当于中原的殷商时代;至于以粗陶为主的遗址,其年代则会更早一些。”据此看来,台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两处有夹砂粗陶片存在,其年代当早于中原的殷商时代(起于公元前1766年)。这一发现,把台山的开辟史推到3727年前的夏代。远在殷代前的夏代,我们台山已经有人类活动。他们选择在靠山岗、滨海、近河的地方居住下来,以石奔、石凿、石网坠等为生产工具,以陶器为生活用具和装饰品。他们——新石器时代居民,是开辟台山的老祖宗。只因为那时他们的文化不高,他们的活动情况没有用文字记载下来。从夏代经过殷、商两代的一千五百多年而到秦代(起于公元前246年),历史上关于岭南居民的记载还是很简略的。《史记?南越列传》说:“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由此可知,在秦时,初归中国的属于南海郡辖地的台山地区,居民丅主要是越人。汉人移入,人数不多。《南越列传》说秦二世时,“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而已。秦亡,南海尉赵佗(汉人)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初,赵佗接受汉朝的羁縻,被立为南越王。南越王国经历了九十三年,为汉朝所灭,恢复设置郡县。自此以后至三国、晋代,汉人移入岭南(包括台山)的因而逐渐多了。 隋代台山初步开辟 经过晋代、南北朝而到隋代,史书上始有台山地区人物的记载,记载的第一个人物是冯融——死后葬在台山地区。《隋书?谯国夫人传》说:“冯融本北燕苗裔。初,冯宏之投高丽也,遣融大父业以三百人浮海归宋,因留于新会。”在这三百北燕人(早已与汉人同化)当中,当时可能已有一部分留居台山地区了。到梁朝冯融时,居住在台山地区的汉人就更多了。不过,那时在台山一带的广大地区内,主要居民还是瑶族,冯融是以统治者的身份而出现的。看,《新会县志》记载冯融何等威风:“融,业孙也,世为罗州刺史。能以礼仪威信镇其俗,汲引文士,蛮中化之,蕉荔之圩,弦诵日闻。每行部,蛮酋焚香具乐,望双旌而拜迎者相望,辄戒其下曰:冯都老来矣,毋为不善,以婴罪戮!”为了便於统治,他给儿子冯宝娶个瑶女为妻。《新会县志》说:“初,融为泣政也,虽世为守牧,而酋之黠者尚未慑服,乃为其子高凉太守宝娶大姓冼氏。氏贤,能约束诸酋,远近怀畏。“(注:高凉在今阳江)这个冼氏,就是后世长期传诵的冼夫人。她是古代岭南有名的女中豪杰。当高州刺史李迁仕反时,她亲自带兵去打,获大胜。她丈夫死后,岭南大乱,而她管辖的高凉安定如常。陈朝封她为石龙太夫人。陈亡后,岭南数州拥护冼夫人当领袖,号为圣母。后来她被隋文帝封为谯国夫人。据《新会县志》说:“隋罗州刺史冯融墓在新会西南那船迳之古冢岭”。那船,在北峰山西南(正是古新会的西南),见于道光十九年编印的《新宁县志》地图中;后来——光绪十九年编印的《新宁县志》改作“那船坑”。现查那船坑在冲蒌公社朝中村东几里处,它旁边有一个小丘名叫“狗冢岭”。故可以认为,新会县志所说的“那船迳之古冢岭”就是这个地方了。冯融这个大官员死后葬在台山这一事实表明,那时台山已经初步开辟,不是很荒凉的地方了。 唐代台山盛产盐 隋代,台山不单已开辟了大量农田,发展了农业,而且在沿海地区和上川岛、下川岛已经开辟了相当数量的盐田,出现了制盐业。所以到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亦即隋亡后第八年),就设置了冈州盐场来管理。这事情开始记载于《新唐书地理志》。它说:“广州新会有盐,近海百姓煮海为业,远近自给。”当时的冈州,管辖新会、义宁(今开平县)两县;而滨海能制盐的,只有新会县。新会的盐场,主要在台山地区。宋太宗时乐史写的《太平环宇记》就说:“新会县上川洲、下川洲,在县南二百六十里大海中。其洲带山,湾浦极广,有盐田,土人煎盐为业。”到宋神宗元丰年间,由王存等编写的《元丰九域志》又说:“新会县有海晏、博劳、怀宁、都斛、挫铜、金斗六盐场。”这六个盐场,除了金斗所属不明之外,都在今台山县境内。由上列的记载可见:台山盐业在隋唐时代已有相当规模,到唐代到盛,所以古代全国性的史书也把它记载下来。这也证明了:远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隋唐时代,台山沿海地区已经初步开辟了。
工厂电工用电的基本技能,这里给您零基础培训,才感觉学是白上了
南宋人经南雄南下 宋代,汉人继续向南方发展。而到南宋时代,金人蹂躏中原,连年战争,民不聊生,大量南迁,又有部份人移入台山地区。不过,在南宋初期,台山已有大量汉人存在。今从《新宁县志》可以看到,宋开禧三年(1207年),原籍广海奇石的老僧应玑写作的《灵湖山水之记》。这文章说:“灵湖在新会县南百有五十里,地名乌峒……人烟团簇……湖之周遭,视三里为倍。西山有石,石有仙迹,北有龙祠,乡民水旱必祷焉。”又说:“予以师永公,乾道之初始辟路于龙祠之侧,植以松筠果实,筑庵而居之。”文中所说的“乾道之初”,是公元1165年——即宋朝因汴京失陷而南渡长江的第三十九年。南宋至今八百多年了,台山人还记得相传的话:“ 我们的祖先打从南雄珠玑巷来。”珠玑巷,原来在北宋京城开封附近的祥符县。宋朝政丅府被迫南迁时,这里的居民跟着南迁,有部分人度过梅岭,居住在南雄州;他们不忘故乡,还叫新居地做珠玑巷。《新宁县志》记载,宋理宗时的大理寺正卿雷复,原来就是祥符县人。他退职之后南下,先隐居在南雄沙水村珠玑巷,到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又迁新会县的古博里(今属开平)。后来,他的儿孙繁殖到文章都斗洞,成为今天台山大江雷姓人的祖宗。不过在雷复南迁以前的开禧元年(宋宁宗年号,即公元1205年),南雄珠玑巷已有一伙居民迁移到新会县来垦殖了。传说,这伙人是因避“胡妃之祸”而来的,至今人们还喜欢讲这个故事:宋宁宗时,胡妃得罪了皇帝,逃出京城临安,跟商人黄贮万回到南雄珠玑里同居。后来胡妃透露了本来身份,黄贮万大惊,怕将来受累,把她遗弃了。她终于被当地强暴之徒凌辱而死。传说当胡妃出走之后不久,皇帝思念胡妃,密令兵部尚书张英贵查访。张英贵查访经年不得,向上报告了,不再追究。后来黄贮万仆人刘庄上京,向张英贵告密。张英贵以为事情已了结,如再报告,怕受访缉不严之罪,故假称珠玑里土人作乱,奏请在该处设寨镇丅压,借故屠丅杀珠玑里居民以灭口。珠玑里居民罗贵祖闻知风声,约齐黄可润、李子才、陈龙望、刘兆熊等九十七人,携带家眷南下逃难。这故事未必全部真实。不过筑寨迫迁,却有当时的呈文和批文遗留下来作证。呈文写道“具团呈罗贵祖等,为逃难乞给文引救恤生灵事:历祖向处珠玑,各分户籍,有丁应役,有田赋役,别无亏缺,别无违法,向系循良。为天灾地劫,民不堪命,十保四五,犹虑难周。今奉旨颁行,将里筑寨,严限批行,民不敢有违。祖等思忖近处,无地堪迁,闻南方烟瘴,地广人稀,欲投往安生,乞给文引,俾利迁行。”这呈文于开禧元年正月初五日经知县胡统化批准;又经府尹钟文达批道:“罗贵祖等九十七家,原系珠玑里民,词称迁移之故,乃虑兵丁之扰,非干违禁之例,准案给引。”据说,开禧元年正月十五给引,四月十六同文引九十七家,各携家眷南行。二十六日到大良、朗江等处,求得士人马天成、龚应达等作保,到番禺县立案定户籍。后来,他们中有一部分再迁到新会,又迁来台山地区。(见于民国十六年九月出版的《颖川月刊》)。又据《刘氏家谱》载,这97人中,“有兆熊、沙亭二叔祖,一人赘中乐都,一入○都新宁地方。”但不管怎样,他们只是当时迁入台山地区的一批人。还有更多的中原人,在他们之前和之后,经过南迁的冲要南雄,然后继续南下,展转迁移到台山地区来开辟的。 宋代台山人物 在宋理宗朝代,台山历史记载有好几个人物,其中有陈仲真和云谷老人——一武一文。陈仲真,德行都人,宋理宗朝(公元年)为屯田校尉(屯垦部队的军官)。他曾与儿子希尧和希圣,领兵与贼李猛龙屡次战于百峰山下。一夜,仲真大宴上卒,准备乘胜直捣贼巢。不料他的部下有人被贼买通了,下毒药于酒中。仲真父子三人饮了酒,都中毒死了。后人传说陈仲真死得烈,有神灵,建庙祀奉他,称为陈老官。每逢瘟疫,乡人争迎他的偶象去防治——直到民国年间,仍然如此。
从陈仲真的官衔看来,那时台山还有许多荒地,故有一个军队屯垦区。但从李猛龙贼帮的出现,又可知那时台山的平原地区已有不少居民了。大概也在宋理宗朝,云谷老人在海晏的博劳教学,住在仙岩之侧。他是台山历史上记载下来的第一个教师。在《宁阳诗存》里,记有他的故事:一天,雷州诗人白玉蟾到仙岩访问云谷老人,绕屋而行,作歌代言:“梧桐枝上秋风起,碧水连天天映水,残花几点暮山紫,斜阳影落芦花里,逢衙罢声蛙作市,藜杖落肩寝簟几。天黎明,月痕消,安得佳人兮,仙岩作逍遥?”于是云谷老人起来答歌:“酒初醒,睡初醒,有客长歌绕翠屏。我将治凫兮振瑶瓶,顺风一叶碧潭清,收拾千岩万壑之爽气,归来高卧乎松棂,与君结诗盟。”云谷老人的出现,进一步证明海晏平原当时已有相当居民,而且已有教育事业了。在宋末的几年间,《新宁县志》记载有两个人物:巫岫云与伍隆起——一南一北。巫岫云字心得,海晏通亨村人。他是宋朝的州级官吏(一说官知府,一说官兵马大夫),于宋端宗景炎元年元兵侵入广东时,逃回故乡隐居。当年,他在沙栏白饭迳口山石上刻下了两首诗——西岩行和西岩诗,确凿地证明了海晏平原在宋代已有相当居民了。原诗如下:西岩行西岩之南有巨石,如壁如碑色苍碧。雨淋日灸松棘间,埋没人谁识开辟。吾母择地洞名苏,真龙正穴葬翁姑。旃蒙作噩迄今岁,五十二稔过须臾。走居仙城海洋隔,春秋祭祀几庄客。十年一到能几回,孝失时思良自责。丙子中夏暑半徂,虏酋入广人皆逋。乃携孥累归故土,坟前松草两荒芜。芟草扫松会亲戚,骈集檀栾庵矮窄。头莫能抬膝莫容,水不关兮山不脊。移庵东向看晨鸟,筑岩西赏夕阳晡。因扃馀辉延暮景,茂栽桑梓阴亭隅。铁壁横量三十尺,镜面光平堪爱惜。前凿歌行后凿诗,永代留传成古迹。彼岩运泰天也乎,胡然冯亩转于巫。既获厥田酬所愿,经营轩豁佐规模。老来静好幽居僻,父子徜徉高兴适。孟聚仲袭暨季长,朝往暮还齐董役。丁宁告诫守此区,遵奉祖宗熏乙炉。苟悖予言羞见石,山神遣怒更揶揄。圣宋景炎初改历,腊月鸠工刻字画。岫云心得岩叟翁,托石记名垂罔极。 西岩诗安坟五十二年来,岩得庵成始辟开。苏洞留名经代久,巫家受产广规恢。左罔平石镌棋局,右涧清泉筑钓台。亭立馀晖延暮景,剩将桑梓夹栽培。这些石刻,是台山现存的最古石刻。诗的作者巫岫云和上述的云谷老人,是台山历史上较早的文人;他俩相继出现于海晏平原,说明了那里在古代已是台山的先进地区之一了。居住在台山北部的伍隆起,是一个抵抗元兵入侵的民族英雄。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宋端宗死,陆秀夫与张世杰等拥护他的弟弟赵昺继位,集中兵力于新会县的厓山。这时,伍隆起输粮支援厓山大军,又组织乡民保卫家乡。在抗战中,他不幸被叛徒杀害了。(详见人物志)在伍隆起牺牲后不久的1279年,汉奸张宏范带兵攻下厓山,陆秀夫抱幼主帝昺投海殉国,于是宋朝灭亡。传说,陆秀夫的遗体漂流到都斛海边,为当地人民收拾起来,葬于义城。今日的义城村,就是古时的守墓人家发展起来的。
元代台山有诗人 经过南宁时代的移民垦殖,台山地区进一步开辟了;特别是北部的大jiāng地区,接近朕?治中心新会城,开发较快,居民较多,文教发达。因此,到元代末叶,就出现了个省内著名的诗人罗蒙正。元代诗人罗蒙正,字希吕。他所著的《罗希吕集》,是目前已知的最古的台山人著作;现在搜集到的,有十九首诗。罗蒙正的祖先原是jiāng西省庐陵人。他父?qīn稽叔游学到广?东,定居于新会县文章都的斗洞(即今台山大jiāng公?社斗洞)。他自幼勤学,青年时代曾跟肇庆诗人罗斗明学诗一年。学xí归来,诗名大起,被当时知县沈寿所创办的古冈书院聘请为教?师,跟他学诗的人很多。后来,罗蒙正被省徵召,任用为高州文学。任期满了,又回故乡。元顺帝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罗蒙正的年纪已在四十岁以上了。这一年,长jiāngliú域反元вīng起。元朝朕?府为了镇?压汉?人起?义,加强对jun?队的领?导,选任武关。有人劝他筹谋武职,他拒绝了,写诗答道:“儒冠不是将jun具,只作当年措大看。”后来罗蒙正避乱到广州,借居在现吏赵式家里。不久得到赵式的推荐,任南恩州(今阳jiāng县地)教授。当时的南恩州州判元良,想乘天下已乱时机,扩大自己势?力,占据一方,拟用他为谋士。他推辞不干,写诗答谢元良:“愿得一廛闲养病,简篇灯火伴着衿!”不久,他就病sǐ在那里。 明代建县前后 明初,朕?府在台山地区的控?制力不强,沿海盗zéi多,倭kòu又开始侵略沿海,使台山沿海的生产受到了损害。洪武四年,倭kòu和海kòu钟福泉联合劫掠沿海。在打退了倭kòu之后,明朕?府采取消极防御的办珐,尽徒上川岛和下川岛的居民入内地,致使这两个海岛又荒废了。到明成祖时代,囯势甚盛,台山地区的社?会秩序也较好,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文教事业也逐渐兴盛起来了。正统年间(公元年),新会县出了名儒陈献章(学者称白沙先生)。陈白沙常到台山地区来讲?学。文章都的伍省轩,曾经延请陈白沙到家乡教训子弟。他和陈白沙相处十余年,感情很好。陈白沙曾写诗寄给他,诗道:“万?家烟树绿围庄,一水缭洄溉斗冈。韦曲应知来杜老,天台无计宿刘郎。柳条学nòng春风暖,花气浓沾晓露香。寄语浔阳诸酒伴:明朝将尔倒诗肠。”当时,文章都成了台山地区的文教中心。陈白沙的有名学?生林樟,也是文章都人。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至1486年),台山地区进行过一次改?造山河的壮?举:人们於三合鱼塘至横塘一线开凿运河,要使潭jiāng和矬峒河沟通,成为纵贯南北的航道。这个工程是在新会县丞陶鲁的倡议和领?导下进行的。可惜他们打不通横塘分水岭,半途而废!明代中叶,台山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弘治(孝宗年号)五年统计,新会全县有25280户、72623人;其中居住在台山地区的,大概占三分之一。人口多了,耕地多了,生产的财富也多了:台山地区有了这些物质基础,所以到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就拖离新会而自立为县。新宁建县的第四年——弘治十五年统计,全县已有7712户、23282人。人口分布北部较密。这从当时的行朕区划就可以看出大概。建县时从新会划来的地方共有6都、59图,共占全县总面积不到三分之一的北部,就占了3都、25图;特别是最北的,占全县总面积不到二十分之一的文章都(今大jiāng、水步地区),就拥有10图,是当时人口最密的地方。县城所在的德行都上坑蓈(即今台城),正是当时全县人口的中心。那时,农业已相当发达,全县拥有农田、鱼塘共达二十四万三千六百六十七亩。特别兴盛的是盐业。当时设置的矬峒场大?使和海晏场大?使,是县朕?府的8个大关?员之二(另6个是知县、教谕、训导、主簿、典吏、城冈司巡捡)。至明末清初统计,全县盐田达十七万二千二百五十七亩;其中海晏场有10栅——那雍、沙头、场廓、那北、夏春、文村、沙浦、大坦、怀宁、博劳,共有盐田七万六千一百八十八亩;矬峒场有13栅——那塘、塘头、都斛、那仁、冲旁、古隆、白石、西廓、端芬、上泽、新古、南古、塘尾,共有盐田九万六千零六十九亩。新宁建县以后的十年八年间,社?会秩序较为安定,生产力有所发展,人口也有所增?加。其后,嘉靖年间,关迫民?反,地方混乱;隆庆年间,倭kòu入侵,沙?人掠财,都使生产受到破?坏,人口也因而减少了。下表是明代建县以后的人口变动?情况:年代 公元 户数 人数 附注弘治十五年 282 根据清乾隆三年修的《新宁县志》正德七年 497 仝上嘉靖元年 ?870 仝上隆庆六年 357 仝上万历三十八年 16?10
仝上天启二年 020 仝上崇祯五年 970 仝上注:表中户口数,是关?方掌握的用以征粮抽丁的数字,实在户数可能多许多。
嘉靖年间农?民起?义多 原来,新宁县的设置,是统?治阶?级为了加强自己对人?民的统?治。这从《新宁县志》就可以看到:“……里排李祖田等近言德行等都负山阻海,盗zéi频兴,请置县治,以便控?制。”建县以后,统?治阶?级强化了他们的统?治机器,对被剥削得无以维生而走险的人?民,更严密地控?制。尽管这样,也控?制不住,还是常常依赖上级派遣关bīng来镇?压。首当其害的是当时新宁的少数民?族——瑶族。他们居住在山地,因不堪汉?族统?治者的压?迫,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群起反?抗。当时,以都御史yáng旦为首的来自广州的关bīng,对瑶民进行了皿?腥的镇?压。第二年——正德十五年,又把叨口转向为数众多的汉?族农?民起?义者。早在正德十四年新宁瑶民起?义之前一年,在wēn边和白石一带,被地主、关僚阶?级压?迫得难以活下去的汉?族农?民已经集结起来,武?装qiú?生。后来逐渐扩展到羊公迳和上下坪等地。到正德十五年三月,bīng备副使王大用带bīng来攻打羊公迳,正月又攻打上下坪,俘虏农?民起?义者共四千余人。当他进一步进攻wēn边和白石的时候,就被起?义者打得落花liú水。起?义者乘胜进jun,包围了新宁城三天。自此以后两年间,起?义者越来越多,滨海地区人?民也纷纷武?装起来了。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闰四月,广?东统?治者又调集了关bīng万余来镇?压。布朕使张拯驻新会,参朕葛浩和参将李璋进驻新宁城,知府简沛进驻海晏。关bīng与狼bīng(明朝利?用广西南丹等地的犷悍的狼人当bīng,称为狼bīng),如?狼?似?虎,四出拉人沙?人。他们突至莲塘、八带、羊公迳、石鼓山诸山寨,各寨妇女儿童走避不及,惨遭沙?戮;白石的起?义领?袖许车保也被沙了。于是wēn边、白石等地起?义者,避入百峰山。在南部的海晏,简沛沙?人更多。他搜?捕不到起?义领?袖陆?四,往往诬指平民窝匪,勒?索财物,甚至捞命;凡客居海晏的人,都受过他们的迫?害。因此当时有这样的谚语:“遇葛李则生,遇张简则sǐ。”然而,sǐ,并不能吓?倒那些qiú?生无路的穷人。到十月狼bīng一退,各处起?义者又卷土重来,向那些协助关bīngtú?沙农?民的地主报仇雪恨。到十二月,知县hú纶强?迫老人岑益入寨为人质,引?诱陆?四出来谈判而把他沙?害了。统?治者虽狼,反?抗者不绝;一个被沙了,另一个起来。许车保和赵四被沙了,林子祥?和陆?四的兄弟陆广、陆策又于嘉靖三年相继起来;嘉靖五年林子祥被沙了,曾友、富宗英、方长等于嘉靖九年又兴起于大隆洞。特别是曾友等人的起?义,给予统?治者很大威?胁。因此,嘉靖十年,广?东提督林富调集狼bīng三千二百来镇?压,于大隆洞沙?戮和俘虏了起?义者一千九百人。其后,关僚和地主继续压?迫穷人反,新宁也没有一年安宁。嘉靖十五年春饥?荒,张边一带的农?民在许文盛、邝悦敬的带头下,又武?装起来qiú?生?存。他们抵?抗了这一年正月bīng备副使叶昭带领的狼bīng的进攻、十七年五月bīng备李文凤带领的狼bīng的进攻;到十七年七月,许、邝两人才被知县刘?晓设诡?计沙?害了。嘉靖三十五年秋,台风伤禾,新宁、新会、新兴、恩平等县失收,农?民又纷纷放下犁耙,拿起叨抢上山。他们得到山上瑶民的掩护,聚众至万?人。公推陈以明为主,号称承天坝?王——公然与统?治者争夺朕?泉了。他们屡次把来犯的关jun打败。可是到十一月,广?东督抚谈恺调集各县士bīng来会战时,他们打了败仗,飞虎将jun伍延章等也牺?牲了。这次起?义虽然受到了挫折,但影响很大;不久,各地纷纷树起?义旗,形成了持久的gē据战争。从嘉靖二十六年到二十七年,古鼓、那西等地农?民纷纷起来,占山设寨,置造bīng器,屯积粮食,称坝称侯。石鼓寨dèng汝安称为知府,上桥闻元亮称为山西侯,冷水坑叶尾称为把海都指挥;还有筋竹坑李以群、张边宋子啧、扬迳白千富、谢边谢大用,和芳舍、苔村、石山、型峒、横岭、连塘、羊公迳、那西爪、山峒、饭萝岗、基头、怀宁等寨的领?袖李朝真、陈孔荣。陈赦、林绍尧、许昌禄、白子富、林虾等,也各立名号。他们聚?集四千余人,立寨八十七个,互相应援打关jun,大闹新宁八?九年。嘉靖三十四年,广?东bīng备毕竟容带bīng来攻打,也屡攻不胜,只得望山兴叹。到三十五年,提督谈恺又增bīng新宁,大举“清剿”。谈恺的大“清剿”是从正月开始的。出动关bīng达到万余人,由bīng备毕竟容、都指挥王麟和指挥孙敏、参将钟秀坤率领。于是百峰十二寨、石鼓十五寨和那西、上桥、盈洞、大塘、苔村、怀宁。羊公迳、三合水诸寨,都先后受到攻?击。各寨寡不敌众,被沙被俘者达数千?人。上桥诸寨乘夜突围,上那西诸山掩蔽,损失较少。各寨走散的起?义者,得到各地居民的掩护;虽则后来毕竟容出令严jìn窝zàng,但仍然有不少人得到掩蔽而保存了下来。这场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运?动,终于在统?治者的强大压力下缓散了。但坚?持斗?争的,还大有人在。到嘉靖四十二年以后,倭kòu入侵新宁,全县人?民一致抵御外海,县内的阶?级矛盾才显得缓和了。
处女星号邮轮由上海出发前往大阪,畅享大阪自然美景和饕餮美食
回复:11楼这段评述客观公正。
回复:12楼但是有些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所谓的“南越族”人就是广东瑶民为主体,兼容了俚人的一个群体。瑶民,乃平地瑶也!平地瑶,也指“苍梧”族。
三、姓氏源流 从《台山姓氏源流》说到南雄珠玑巷 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关于编印《台山姓氏源流》一书的设想提出来之后,大家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追本溯源、数典念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其对繁荣侨乡文化,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会产生良好作用,成书之后必将受到读者的欢迎,建议要多印一些。为此,我们召开了一次有十七人参加的研讨会,对如何编好该书,进行热烈的讨论,并达成共识。早在1984年,由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的《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中就指出:“家谱是国家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等方面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的作用。”日,《人民政协报》发表文章,向学术界提倡加强社会史的研究。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是由人各自所属的家庭、团体、宗族、行业、阶层等大大小小的圈子所构成。研究社会史,就包括研究人口增长、迁徙和活动规律的人口史,以及家史、宗族史等史学分支。因此,大家认为,我们编印此书的目的,就是为研究台山的历史提供资料,为遍布世界的台山籍华人、华侨寻根问祖提供线索,籍此加强家乡同他们的联系,鼓舞他们发扬传统为家乡建设作出新的贡献。研讨会对《台山姓氏源流》一书的稿件提出三点要求:一、写出各个姓氏的来源、繁衍及迁徙情况;二、基本上反映出各个姓氏在台山居住分布及人口之现状;三、简述该姓氏(着重台山籍的)对祖国对家乡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历代(含当代)知名人物。对于第三点要求,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历史悠久,人物众多,而自己占有资料有限,因此而造成的遗漏,特别是对一些当代人物,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就不容易摆平关系,会使人产生厚此薄彼的错觉,还是以不写为宜。最后,会议认为,允许保留个人意见,这一条写或不写、写多写少悉听尊便。台山人究竟有多少姓氏呢?最近出版的《台山市志》说是150个,而根据1994年版的《台山电话号簿》统计,则是180个,要按上述三点要求写出这 180(或150)个姓氏的文章,是一件浩大的工程,不能一下完成。为此,我们决定先易后难,第一册写出多少算多少,以后一步一步走下去,陆陆续续的出,相信终须会有完成的时日。而今,第一册总算能同读者见面了,在此仅向各位撰稿人和为本书提供资料的群众以及支持本书出版的有关领导同志表示衷心感谢。本书收编了24篇文章,24个姓氏,其中包括马、邓、方、邝、叶、冯、关、阮、朱、刘、伍、何、陈、李、余、杨、赵、梁、曹、黄、梅、龚、雷、谭,共约14万字。以上台山各姓谱牒记载,大多是从南雄珠玑巷迁来的,且多与胡妃(或说苏妃)有关。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发现避胡妃之难与97户33姓的南迁,其实是发生于不同年代的两回事,其发生的时间,前后相差竞达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是前人在修谱时不加细察,而把它们混淆在一起了。让我们举例先看看各谱的记录:曹氏谱载:先祖曹汝端于宋宁宗期间( )因苏妃之乱,偕同罗贵等97户33姓,由南雄珠玑巷南迁而来。 六村陈氏谱记载:先祖陈猷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因避胡妃之乱由南雄珠玑巷首迁新会石头后,再迁台山;冲泮陈氏谱记载:陈谟在宋乾道九年(1173)生于南雄珠玑巷沙水村,终于淳佑壬寅年(1242),因胡妃之乱,由南雄迁来古冈州新会杜阮,后由杜阮迁德行里(即今台山冲泮)。 刘氏谱载:因胡妃之乱……乃随罗贵祖等97户于宋开禧元年(1205)三月十六日南迁…… 以上四谱记载的时间都在开禧年间。 而谢氏谱记载的却是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麦氏谱和汶村陈氏谱记载的则是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年)因避胡妃之祸而南迁。这样,胡妃之祸发生的时间就有三个:高宗绍兴元年(1131)、宁宗开禧元年(1205)和度宗咸淳八年(1272)。这使我产生疑问:胡妃之祸是否实有其事?它究竟发生在哪一年?97户33姓南迁,是否真的同它有关?
胡妃故事梗概,各谱的记载一样,只是细节略有不同,其主要人物的名字略有出入,有的把胡妃写成苏妃,把黄贮万写成张贮万,把罗贵祖写成罗贵或贵祖。且举谢氏谱为例: 宋季间,有宫人苏氏,貌美性淫,贪私无已。一夕,上幸宫,失调雅乐,上怒,命下冷宫。时季宋宫禁不严,妃乃潜逃,无人知觉(引者注:另有一说苏妃与东宫不合,越宫潜逃),自度不可复入,因扮作游妇,混杂京省,踪迹漂泊,所遇辄投。时有富民黄贮万,系南雄府始兴郡保昌县牛田坊人。贮万备船运粮上京,遂得至关口市下湾泊船只,备牲酬福。时有妇歌舞近前,似有献媚之态。万见女貌美,稍有意挑之,女即下船与万言娓娓不已,愿托以终身之事,因载而归。后来上行敕复取苏妃,而不知逃亡矣。上怒,敕兵部尚书张钦行文各省缉访,经年无迹,乃复上准歇,不行追究。不知贮万所遇女子,即苏妃也,已改姓,贮万已纳之为宠妇矣。一日其家人刘壮因隙出走,扬泄弊端,传溢京省。兵部官知此,恐上究因,乃诈谓民违法作孽,会同五府六部所有文武官僚共掩前迹,密行计议,欲芟洗其地灭迹。伪称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有贼作乱,流害良民,冒挟圣旨准行,以南雄府始兴郡保昌县牛田坊地方,择地建筑寨所,聚兵镇守,庶国泰民安等事。时贵祖(引者注:即珠玑巷贡生罗贵)有婿梁乔辉,现在京都任兵部职方司,得闻声息,遂遣家人密报,未旬月,部文行批,立令照议,严行迁徙。时始兴郡牛田坊五十八村居民亿万之众,莫不嗟怨惶惶。惟珠玑里居民九十七家,贵祖密相通透,团集商议,以为南方烟瘴地面;土广人稀必有好处,大家向南而往,但遇是处江山融结,田野宽平,及无恶势把持之处,众相开辟基址,共结婚姻,朝夕相见,仍如今日之故乡也……即签名团词,赴县陈告,准立文案文引,仍赴府告准案结引,立号编甲,陆续向南而行。”那么,胡妃(或苏妃)之乱,是否真有其事,其发生的年代究竟如何?查(宋史?后妃列传),从高宗到度宗130多年间,均无胡妃(或苏妃)其人,更无后妃逃出宫禁的记录。而据《宋史?贾似道列传》则载:“理宗崩,度宗又其所立……八年,明堂礼成,祀景灵宫,天大雨,似道期帝雨止升辂,胡贵嫔之父(宋季三朝政要卷四记作胡贵嫔之兄)显祖为带御器械,请如开禧故事,却辂乘逍遥辇还宫,帝曰平章云云。显祖绐曰,平章已允乘逍遥辇矣。帝遂归。似道大怒曰:臣为大礼使,陛下举动不得预闻,乞罢政,即日出嘉会门。帝留之不得,乃罢显祖,涕泣出贵嫔为尼。始还。”这里的胡贵嫔,是否就是各谱中记载的胡贵妃?若据此,则贵妃出宫确有其事。胡贵嫔出家为尼之后,再从寺庙中逃出然后为黄贮万所得,这虽然是传说,也是极有可能的。我们再来看麦氏谱的记载,就更为明白了:“溯我族由南雄下之始,据旧谱云:宋度宗咸淳八年九月,祀明堂,贾似道为大礼使。礼成,幸景灵宫。将还,遇大雨,似道期帝雨止升辂。胡贵嫔之兄显祖为带御器械请如开禧故事,却辂乘逍遥辇还宫。帝曰:平章得毋不可。显祖绐曰:平章己允。帝遂归。似道大怒曰:臣为大礼使,陛下举动,不得预闻,乞罢政,即日出嘉会门。帝固留之不得,乃罢显祖,涕泣出贵嫔为尼,似道始还。由是贵嫔出宫,作钞化状,肆行丐食。有南雄保昌县富民张贮万,运粮入京,船泊关口市。备牲酬福。此女下船乞食,衣虽褴褛,而艳异常人。张怜其无依,遂挚归保昌牛田坊。……”这里的记载与宋史记载相符,由此可见,胡妃实于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出宫,因避胡妃之祸而南迁的事,应发生在度宗咸淳九年(1273)。这样,因此事而南迁的当另有其人,而不是那97户33姓了。所谓“罗贵等97户33姓集体南迁。”则是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或更早些的高宗绍兴元年(1131)的事。它早于胡妃出宫67年乃至141年。据谢氏谱记录的97户33姓南迁“赴南雄府告案给引词”和南雄知府钟文达批文及南雄府引文所记,是绍兴元年(1131)正月初十;而我市六村陈氏《提领月刊》所载则是开禧元年(1205)正月初五。同一件事,这两姓的记载相差竟达74年。
为便于探讨,我们看看两谱所载的呈文及批文: 谢氏谱呈文“赴南雄府告案给引词” 保昌县牛田访十四图珠玑村岁贡生罗贵,居民麦秀、李福荣,黄复愈等连名团为逃难俯乞文引早救生灵事。贵等历祖辟住珠玑村,各分户籍,有丁应差,有田赋税,别无亏缺,外无违法向恶背良,为因天灾地劫,民不堪命,十存四五,犹虑难周,及今奉旨颁行,凡民莫敢不遵,贵等因思近处无地堪迁,素闻南方烟瘴地面,田多山少,堪辟住址,未敢擅自迁移,今开居民九十七人团情赴大人阶下,伏乞立案批给引文,经渡夹津岸陆,庶众生早得路迁移安生有址,沾恩上词。绍兴元年正月初十日团词人罗贵等。 知府钟文达批准文查得贡生罗贵等九十七人,原系珠玑村属人也,词称迁移之故,行虑集兵之扰,非有禁过之例,准案引行,此照通行,方至止处,即传该掌官员,告下复引,毋违。 吏房文吏黄英茂行本府文引岭南道南雄府为逃难给行早救生灵事。本年正月十三日据始兴郡保昌县牛田坊十四图珠玑村贡生罗贵等连名呈称前事内开:为天灾人祸,民不堪命,十存四五,犹虑难周,及今奉明旨颁行,筑土设寨。因思近处无地堪迁,远阐南方烟瘴地广人稀,堪辟住址,未敢擅自迁移等情到府,据此案查民贡生罗贵等九十七名,非恶孳民氏。为此合就行给文引,批限起程,凡经关津岸陆,此照通行,毋得停留阻禁,方到此处,合应行赴该府州县立案定籍,缴报文引,以凭造册,转报施行。绍兴元年正月十五日给限四月二十日缴,吏房书吏黄英茂行。而六村陈氏谱记载的呈文是:具呈陈猷、罗贵祖等九十七户为逃难乞给文引救恤生灵事:历祖向居南雄珠玑巷,各分户籍,有丁应役,有田赋税,别无亏损,别无违法,向系循良,为天灾地劫,民不堪命,十保四五犹虑难周。今奉旨将里作寨,覆限批引,不敢有违。思忖近处,无地堪迁,闻南方烟瘴地广人稀,欲投往安生。乞给文引,俾便迁行。开禧元年正月初五日上呈。经知县胡统化批准,又经府尹陈文达批道陈猷罗贵祖等九十七家,原系南雄珠玑里民,词称迁移之故,乃虑丁之忧,非干遗禁之例,准案给引。从以上两例可见,97户33姓集体大规模南迁,是发生于绍兴元年(1131)或开禧元年(1205)的事;而其南迁的原因主要是逃避兵燹,即引文中的“筑土设寨”或“将里作寨”。所谓将里作寨是将民居改作营房,朝廷要在这里驻军了,老百姓是奉旨南迁的。为此,我们可以断言:发生于70乃至100多年之后的胡妃之难,怎么可能成为此次南迁的原因呢! 其实,珠玑巷人南迁,自北宋开宝元年(968)就开始了当时中原大地“五代十国”战乱频盈,北人大量南迁。珠玑巷在南雄城北11公里,北距江西省大余县城32公里,旁靠浈江,土地开阔肥沃,物产丰富,是北人入粤的必经之路,而南雄城当年很小,占地只在0.2平方公里左右,被称为斗城,不可能容纳蜂拥而来的人群,南迁者只好在离城不远的珠玑巷择地而栖,条件较好者成为永久居民,条件较差者则稍事歇息即继续南迁。后来人口增多,连部分在此世居者都加入了南迁行列,珠玑巷于是成为人群迁徙的中转站。如此迁来又迁去,进进出出经历了200多年。这样看。各姓族谱记载的南迁时间各不相同,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这二百多年间,有资料可查的迁徙达130多次,其中大规模的南迁有两次。第一次,人们为逃避金兵的杀戮而南迁,发生在北宋末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即靖康之耻(1127年)前后。金兀术掳走徽、钦二帝之后,又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率兵渡江南进。岳飞领军抗击,收复了健康(南京)之后,又于绍兴三年(1133年)领军镇丅压江西省的农民起义。谢氏谱记载的97户 33姓的南迁,刚好发生在这两次战役之间的绍兴元年(1131),处在北人南迁的大高潮之中。当时南宋初建,朝廷忙于对付外敌与农民起义,大局未稳,即使发生了妃子外逃也是小事一件,哪顾得上化大力气去追查。而六村陈氏谱记载的是开禧元年(1205),离此已78年,当时全国局势已相对稳定,南宋偏安一隅,呈现出繁华景象,人群大规模迁徙的事已不可能发生,相反,如果此时发生妃子外逃而引起追查则有很大的可能性,但史籍的记载恰恰不是这一年,而是67年之后的度宗八年(1272)处在另一次大规模南迁的前夕。第二次,人们为了逃避元兵追杀的南迁,发生在南宋灭亡前后,史载宋恭帝(赵显)德佑二年,亦即端宗景炎一年(1276),元兵攻陷了南宋京都临安(杭州)。台山海宴沙栏通亨村人巫岫云就是在这一年弃官逃回家乡隐居的。发生在此前三年的逃胡妃之难,难道其中不夹杂着一点战争的因素吗?
关于此次南迁南海鹤园陈氏谱载:“宋度宗咸淳九年癸酉岁(1273),怀王妃胡氏,逃于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溺水,至次年引文查访丅,民虑及难,各携家逃窜荔枝山下者万余人,遂结竹为牌,顺水漂流,乃狂风大作,牌散溺死甚多。”这里没有提到97户33姓,可见是别一次南迁无疑。后人修谱时已是元朝,可能是出于对朝廷的避讳,或者是其他因素所致,大家竟把前后几十年甚至百多年发生的事扯在一起,把各姓各有原因的南迁,都结到了胡妃的账上,真是冤哉枉也。不过,莫论是集体南迁还是个别南迁,也莫论时间远近,来自南雄珠玑巷这一点却是共同的,毫无疑问的。据《南雄文史》载,先后从珠玑巷南迁的有六十六姓,包括:罗、湛、郑、张、尹、文、苏、谢、陈、麦、卢、汤、温、谭、赵、伍、曹、区、李、梁、霍、吴、胡、冯、蔡、阮、郭、廖、黄、周、孔、黎、何、陆、高、关、朱、邝、凌、肖、司徒、屈、表、丁、庞、林、任、缪、邓、杜、甘、石、孙、严、鲍、雷、杨、简、唐、程、潘、叶、韩、魏、侯、姚等等。南迁后裔而今散居珠江三角洲和广东各地,乃至海外。大家都回到珠玑巷探寻本族迁出的源头,即使未能回去寻根,亦在心中对它作深深的怀念。为此,南雄成立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得到广泛的响应,这绝非偶然。人口的迁徙流动是永不停息的。中华民族是个勇于开拓的民族,不说别的,单说我们台山人吧,从珠玑巷(包括其他地方)南迁而来,把原来的烟瘴荒芜之地,建设成为今日繁荣兴旺的侨乡,不少人又从台山迁出,到全世界各地去谋生、繁衍,而今踪迹遍及83个国家和地区,以自己的智慧和毅力,还有自身的优良品质,融入了当地的人群。为当地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便是这种开拓精神的有力证明。勇于开拓,四海为家。这是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之一。黄氏族谱有一首认宗诗说得好: 策马登程出异疆,任从随处立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我们的祖先从珠玑巷迁来,如今我们已把台山称作家乡了。有资料表明,新加坡国内人口中,华裔占了将近七成,其中台山人占的比例不小。新加坡和世界各地的华裔是不是已把居住国当成了自己的故乡,我不敢断定。但是各国华裔为了寻根,总会不远万里回到祖辈生活过的地方,仔细地看看自己生命的源头。正如我们已把台山称作家乡,却还要经常讲起珠玑巷一样。美国华盛顿州长骆家辉在去年回到台山水步镇寻根问祖,只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而已。“日久他乡即故乡”,这是人口流动的一种趋势,是历史向前延伸的必然。但人们也总在不断地询问自己:我是谁?我来自何方?去向何处?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认同我们今天来编印这本《台山姓氏源流》(第一册),决不是一件毫无意义的工作了。本文作者简介陈日生,1939年2月出生,斗山镇六村大湾村人。自小读书,1959年毕业于昆明农校文山分校,先后当过农业局干部、教师、农民、文化站干部、大队主管会计和市政协干部。喜爱文学,现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作家协会会员、江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台山市文联副主席、台山文学会副会长、市政协副科长。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长篇小说《爱的复苏》、诗集《大沙田放歌》、《望香港》、《金翅》(以上与人合作,笔名谭日超)和诗集《远航》。个人资料已收入《广东省作家传略》、《中国文艺家传集》第二卷、《诗歌辞典》、《中国诗家诗话辞典》。
江门地区是我们说粤语人的骄傲,也是我们的希望!
好长哦,一口气看粗粗的看完,LZ辛苦了
宗远公幼承庭训,品性宽厚,勤奋好学,以忍辱负重之身,国破家亡之痛,潜志奋发,以图光复赵族。公视睦州土地未符理想,遂遍寻胜地,择里安居。乃拜辞家严及胞弟,奉慈母李氏,率妻刘氏及幼儿,始移居十庙村(新会赵村),复以该地自然条件难遂宏志,于是又沿滨海地方西南行,登山涉水,艰苦备尝。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戊午)抵达中蒌,与一倪姓男青年结识,相约在冲蒌西部共谋基业,结庐而居,垦土种地。后又感于此处地狭土瘠,未如所愿。遂将所垦之田园赠倪,另寻鸿基,东行至都斛,南抵田头,均未遂意。洪武十三年(1380年庚申)来至浮石飞鹅岭下,浮山峰顶,环顾四周,北枕北峰群山,南临浩瀚溽海,地阔土沃,山青水秀,林木茂盛,河涌纵横,宜耕宜稼,宜渔宜牧,佳境天成。公不禁心旷神怡,大慰所愿,喜而言曰:“吾之子孙,殆可耕于斯耘于斯,读雪于斯,以长为太平有道之民矣。”遂于大脑峰南坡结庐而居,乃成择里三迁之宏志。夫妻勤耕苦锄,奉母育儿,开创恢复赵族,振兴浮山之伟业。宗远公初来浮山时,当时已有锺、李、邝、蒙等各姓人群居于浮山东麓,花山、羊坑山、蒙社、圆岗等地。公以远方来客,结交认亲,谦虚随和,颇受拥戴。后其他各姓迁者迁,替者替,居浮石者渐少,赵姓人口繁衍渐盛,至今六百余年,人口众多。据1948年浮石最后一届建醮开坛,各公房赵姓人口数统计(包括海内外人口)有8561人,现在赵姓人口估计已超过一万。从浮石迁出定居于台山各地的赵族,有斗山镇之蛟牙村,是林居公房十四世裔孙季愿公之后裔,自迁居以来,创业繁衍,已历一百八十多年。从浮石迁出定居的,还有斗山镇之虎山村,其开族始祖名赵社烈,是宗远公之十四世孙。其人口已超过二百;还有四九、冲蒌等地,也有宗远公后裔迁居开族。海宴赵族始祖崇垓公,字三州(纪念他一生驻足在杭州、福州、广州等三个地方。他在台城草朗街建有三州书室),是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癸末)蒋重珍榜进士,官任奉直大夫,吉安府卢陵将领。南宋将亡,乃离开杭州的王室,到福州,由南雄而下广州,避人耳目,绕道恩平而到阳江,由阳江而溯河仔,而北桂,而陡门,一路买田,但不肯定名,因为没有合意的村场。又由陡门渡海,而至大担,再上那雍,后到附城村(即今海宴街),认为这里环境好,就在这里立村开族。当时是元初,距今近七百年时间。附场村已有陈、黄、马、费四姓三十三户先行定居。陈姓在廓峰山下,土名富坑。赵族开族后,子孙蕃衍,住房愈建愈多,陈姓无形中被挤压而移迁至深井富坑。海宴街费姓已绝,现今仅存赵、雷、黄、容四大姓而已。赵崇垓公生必锌、必炳(无传)、必钦(无传)、必鎏。必鎏生畴平为阳江房始祖。必锌生良雾(无传)良罕(无传)良霖。良霖生友松,友松生宗直(无传)宗谅,宗谅生仲和。仲和生士通,为西宅始祖,祖祠叫“缵江堂”,士安(无传)、士达为东宅始祖,祖祠叫“烈光堂”即淡轩祖,士隆(无传)。淡轩祖子孙东山公生四子:长子鹅湖,次子师江,三子沧江,四子素行。东山公分必美、必益、必大三房。必美子孙迁广西合浦。海宴赵崇垓公裔孙,在1992年前根据不完全统计,有3290户,13978人。其中海宴街人,那雍村122户493人,田头里93户393人,仑定224户928人,沙头94户329人,塘厂74户265人,永宁村44户195人,兴中太平里35户284人,田心里61户253人,望头西沙新村21户98人,北陡北记200户1000人,早禾石153户744人,下川575户2500人,上川赵家和等21户108人,深井大坑东45户186人,高洞村10户52人。深井赵族在清末从罗定迁来。田稠赵姓开族始祖是仲宝公,系宋太宗皇帝第四子元份恭靖商王的第十四世孙。其先世在南宋时曾以避元兵侵犯,移居于福建省连江县清湖乡。传至十世祖必弘公,字昂甫,号子清,宋度宗进士,荣膺双恩、矬洞、海宴、淡水盐课司大使,遂离闽入粤,是为田稠之始祖第一世。他先定居于赤溪田头,后迁至龙溪乡定居,亦是为龙溪乡赵姓之开族始祖。传至仲宝公,重道德能文章,喜舆学,常贩运商品到附近乡村,为乡人送货上门,服务忠诚,人皆喜之。田寮村(后改为田稠村)是他常到之地,目睹此间民风淳朴,山明水秀,北枕黄罗山(土名大石),狮山鹤山背峙两旁,田畴广袤,水土肥沃,遂移来定居。按前清行政区域割分,属新宁县矬峒乡十三图田稠堡,地界都斛与斗山墟之间,今属斗山镇所管。现村中有昂甫赵公祠,称为始祖祠,堂名报德,与龙溪村之报本堂,同属昆仲嫡庶之亲。
陈 氏 陈光惠 陈日生 陈氏,乃虞舜之后裔。夏禹得帝位后,曾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城(今河南虞城县)。后又移封于商,让他由虞城迁到陕西商县。商均迁走,他的后人虞思仍留在虞城旧地。周武王灭商后,为追封前代圣王之后人,找到虞思之裔妫满,将其长女太姬许配给他,封他为陈侯,后人以陈为姓。其国都宛丘,在今河南淮阳县城东三里,有颍水出自阳城县西北,故陈氏以颖川为堂号。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胡公成为陈氏得姓之开山祖。自陈胡公建立陈国起,经历传幽公、宣公、厉公、灵公、闵公,至公元前478年,为楚国所灭。从妫满封陈到陈闵公亡国,历时588年。春秋中期,陈国曾发生了一场争夺王位的斗争。宫廷之乱的结果,使得陈厉公之子陈完为避难逃到姜姓齐国,在那里当了个称之为工正的小官。陈完,字敬仲,逃到齐国寄人篱下,改陈姓为田姓。田完传五代孙田乞,为齐景公大夫,施惠于民,大得众心。田乞之子田常,又任齐简公之相,从此田氏世代为齐相,垄断齐国政权。田常之子田盘又使兄弟宗人任齐国各都邑的大夫,进一步把全国地方政权全揽在田氏一族手里。田盘之孙田和夺了姜姓齐国,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列国的承认,后来成为战国七强之一。八传至齐王建时为秦所灭,历时184年。齐王建被秦灭后,后代子孙纷纷改姓,其中一支改姓王,成为北海、陈留两郡王姓之祖;齐王建之三子田轸,逃至楚为相,封为颍川侯,因重迁入颍川,复姓陈氏,是为陈轸。后来,有陈胜率先反秦,田齐族人田儋也组织起来杀县令,据地称齐王。后又有田荣之弟田横也自立为王。汉朝太邱长陈实字仲弓,守颍川,传五世生登、跃。陈登字元龙,举孝廉。弟跃,字梦龙。传十二世生洪进。又传二十二世生陈瑚。陈瑚公因避战乱迁居福建隆溪。胡公生九子:汉、隆、烈、铎、旋、东、宗、襄、旭。烈生圭,圭生吾仁、吾义;吾仁生兆,兆生文、纪、纲。陈文是陈实51世孙,因谪官由福建隆溪迁入广东南雄珠玑巷。而今其后裔遍布珠江三角洲及粤北、粤东、粤西。此外,广东陈姓也有从其他地方迁入的,但不管来自何方,都是颍川世泽,太史家声。陈氏是广东第一姓,人口二千万。为了纪念祖先,各地陈姓集资,在广州市中山七路兴建了“陈氏书院”又称“陈家祠”。该祠建于年,共三进五间,九堂六院,面积8000平方米,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台山陈氏来源于南雄珠玑巷。太始祖陈辉是陈文四世孙,陈文自福建谪迁南雄珠玑巷,生二子:鼎、鼐。鼎生万山、凤山,万山生陈辉、陈炜。陈辉翁,号凤台,宋朝进士,官至谏议大夫,娶南雄珠玑巷大尹公邝谕平之女为元配邝氏宜人,生四子:谟、宣、英、恺;妾侯氏生三子:闰、图、仁共七兄弟。南迁散居珠江三角洲及潮汕各地。其中陈辉长子陈谟、二子陈宣、三子陈英、四子陈恺,其后裔主要迁居台山、新会、江门。台山陈氏人口众多。现分几个主要地区略作说明: 一、三八冲泮陈氏据陈谟翁遗牒(谟翁亲撰族谱)记载:谟翁南宋乾道九年癸已(1173)生于南雄府保昌县珠玑巷沙水村,终于淳佑壬寅(1242),墓在台山平安甲丫髻山第三尖,壁上挂灯形,又名冲天凤形。始祖谟翁字世昌,是太始祖陈辉之长子,乡举进士,授刑部侍郎,未就。开禧元年(1205)从南雄迁来古冈州,住新会杜阮,元配黄氏,保昌县黄居正次女,后续娶张氏、朱氏,在杜阮生四子:文诜、文振、文龙、文起。后由新会杜阮迁古冈州德行里(即今台山三八冲泮)而居。成为冲泮陈氏一世祖。谟翁子孙瓜瓞连绵,生齿甚众,据调查大致可以看出谟祖的支派所在:一世祖文诜,奉十一郎,文诜翁生五子:有礼、有仁、有义、有智、有信。有信生四子:长子雷秀迁居阳江儒洞,次子雷振迁海宴大坑、竹园、沙桥、路岗等地。三子雷德迁新会沙堆、沙桥,四子雷鸣迁广海古隆。一世祖文振,奉十二郎,生一子:有彰。有彰生三子:与子、与贤、与孙。与子翁生三子:思道、心道、性道。思道祖祠在三合镇三合圩。与孙翁生三子:宗道、安道、昌道。安道入继与贤祖。文振后裔分布于三合镇冲潮、良村、冲湾、冲奕、玉怀等地。
一世祖文龙,奉十三郎,生子天觉,迁香山(今中山市)。宋元交战,从军而去。一世祖文起,奉十四郎,由冲泮迁潢村徙水南。文起翁生四子:仲诰、仲典、仲训、仲真。仲诰迁顺德熹冲。仲训迁东莞茶园。仲真留居水南。陈仲真公于宋朝时任校尉之职,兼掌屯田,主镇守团田。那时倭丅寇经常侵扰台山沿海边防,广海一带尤为吃紧,公亲率兵众、乡团,日夜巡守,寇未能得逞。后有李猛龙匪帮盘居百峰山,日夕出没台山新会进行劫掠、掳人勒赎,奸淫丅妇女。台山四九、冲蒌、都斛、新会天亭一带受害最重。公奉命提师进剿,保卫地方厥功至伟。一次,公又与匪首李猛龙大战于百峰山下,斩其渠帅,贼败退。公喜置酒食激励三军,拟乘夜突入匪巢,一鼓荡平匪类。不料贼赂公之厨下,置毒于生鸡、鲤鱼、黄酒之中,仲真翁父子三人遂一同遇害。清道光24年农历二月初五日奉旨加封为绥靖伯爵。据其生平剿匪有功,并修其真容,立庙祭祀。此事新宁县志有记载。仲真翁子孙,有的迁泡步,洞宁、冲蒌冲洋、莲花墩、咸圹、三合李坑、那洞、潮安、渐新、渐东、南洞、顺洞和海宴等地。盖水南文起族由陈姓名贤陈白沙撰班派字曰:“圣文万世昌,应朝瑞国祥,德业光前远,遵法永延长”,与冲泮谟祖初迁时班派字“籍凤毓家秀,和敬发贤良,文明应显达,历世永传扬”有所不同。后又请东莞县陈伯陶太史撰出新班派字曰“仁厚承恩泽,书香启俊良,邦家常有耀,绩学自名扬。”冲泮新班派是:大德铭兼寿,家邦耀远光;广南星起聚,育尊兆其昌。三合镇的陈氏,多数是冲泮、水南、潢村、端芬、平洲等地的谟翁、英翁的子孙迁来的,分布居住的村庄较多较广,其中包括洋澜东联管理区、黎洞管理区、朗东管理区、新一管理区和西屏、水松朗、双圹、冲湾、良村、那洞、南华、玉怀、环安、新安、永昌、六合、三冈等管理区,以及三合圩、新安圩等地。二、墩头六村陈氏太始祖陈辉之次子宣翁,讳猷,号南乔,字世道。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由南雄珠玑巷迁古冈州新会原霞洞石溪村,生三子:龙壑、凤壑、麟壑。龙壑字孟孝,迁潮连,麟壑迁东莞造靛村,凤壑讳仲义,号景夷,法号巧,住石头。巧生迪。迪号惠庵,生四子:仁甫、义甫、礼甫、智甫。仁甫生天任、天祥。天祥(从善)翁迁台山上阁东山里,成为台山墩头六村陈氏一世祖。天祥(从善)生梦麟,梦麟生有志。有志翁官举提领,爱民如子有政声,被世人称为陈提领,今仍有“提领陈公祠”座落在朗美村。有志翁生三子:七一、七二、七三。明永乐二年七二与七三两人渡海遇溺,惟存长嗣七一公,七一公生二子:元康、元福。元福留居上阁墩头,子孙分居五福、均安、浮月等村。元康由上阁东山迁赤坎朗美,子孙繁衍分布大湾、秀墩、中礼、西乔、莲洲等管理区一带,统称六村,聚族数万之众,繁衍40余村。广海之山背、冲蒌之朝中,以及下川一部分陈氏,都是从六村开枝出去的。广海山背陈氏1500多人主要有三房:其中两房是明嘉靖年间(1522)从六村迁出的十三世彦冲祖和君瑞祖,一房是从冲蒌冲洋迁去的宏愿祖。墩头六村陈氏首传班派字联是:祖德赐光裕,明廷擢茂良;学宜宗孔孟,华国以文章。后续班派字联是:星朗聚群贤,堂高恒自耀;凤鸣昌奕嗣,源远乃迩长。三、冲金陈氏始祖丅英翁字世德,是太始祖陈辉翁之三子。英翁为宋宣议大夫,淑配李氏夫人,乃沙水村郡守公实李之长女,生四子:长曰法、次曰福、三曰寿、四曰悟。长子法翁奉十五郎,任柳州知府。南迁时法翁之舟抵今台山旗坛海傍停泊闻蛙声响闹,乃曰:此必有田里可居。遂弃舟登岸择冲金而栖止,在此繁衍。法翁淑配刘氏,生三子:禺山、金山、火山。其次子金山生五子:师孟、师仲、师季、师亮、师佑。师孟后裔住上泽北活、中巷一带。师仲后裔住都斛麻园、古劳。师季子孙有的迁奇逢松子岭布坑村,也有的迁海宴、新会横涌街,师亮后裔住都斛丰江、东坑、白石等村,以及冲金衙里和康坑。
冯 氏 冯蔼廷 冯艺儒 一、冯氏之起源及繁衍据《尚书》载:(冯氏)“系出姬姓,毕公高之后,食采邑冯城,因而命氏。”考冯氏之始源,姓出于姬,是周文王之后代。周文王是黄帝轩辕氏之后也。周文王姓姬名昌,建立周朝,开姓氏。 文王之第十三子毕公高、奉命守冯城,司郡始平,因以冯为姓。冯城是北平龙城之旧地,即今河北省以北一带。自毕公高开创冯姓,以后子孙繁衍散居四方,未能详细考查,但有些后代仍以毕为姓,如魏封有大夫名毕万,今香港有毕氏宗亲会等。由于世次渐远,子孙众多,人才辈出,未能详尽记载。但有众所周知的冯姓人物:晋时有冯妇者,善于搏虎;战国时,有《冯暖客孟君》的故事;汉有冯唐,语曰:“冯唐有济邦之才,一生未遇”之叹;东汉有冯异,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辅助光武帝建立东汉,被封为“大树将军”、“武津侯”。到南北朝,有冯跋在后燕做大官,适逢后燕内乱,后燕国王慕容熙被养子高云杀死,自立为王,群臣不服,公推冯跋为主,建都昌黎(今属热河朝阳县一带)。随即位,称天王。并发诏书:陈氏代姜,不改国号,今仍用国号为燕(历史上称北燕)。改元太平。时是南朝东安皇帝五年(公元402年),在位二十一年,跋公因病危,托位于弟冯宏,改元太兴,拒绝北魏招降,成为北方被五胡统治的唯一汉族政权(冯跋是辽西长乐县汉族人)。过了七年,北燕被北魏拓拔氏灭其国(立国共二十八年)。冯宏公奔高丽(今朝鲜)。侨居六年,宏公派其子冯业带三百人浮海入粤,以番禺为家,时是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宋元帝封冯业为新会郡太守,怀化侯,享世袭。因此,广东冯姓是王裔,冯业是广东冯姓之始祖!(注:这里是南北朝时之宋)业公之孙冯融,袭罗州(即冈州)刺史,他能以礼仪威镇其俗,吸引文人相为诗歌;其子冯宝受陈朝封为高凉郡太守(阳春、电白一带)。后来宝公与电白越族冼氏女结婚,(冼原是洗,一字二音,后为避混肴,才改为冼)。冼氏夫人能胜任政事,又能善用武功,助宝公处理一切郡务。冯宝公与冼氏夫人坚持维护越汉两族人民的团结、亲善,又以不搞地方割据为原则,并作为一条家训。冼氏夫人经历了梁、陈,隋三朝代。隋朝初立,政权未到岭南,各郡无主,公推冼氏夫人为“圣母”,保境安民,后人感其德,立庙祀之。官府拨尝产,四时祭祀。今高州、电白皆有冼夫人庙。陈朝封冼夫人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隋文帝追赠冯宝公为广东总管、谯国公,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并置幕府发印章。到了隋末唐初,有冯盎者,出生于电白县,是冯宝之孙,隋朝拜他为高州刺史,后授金紫光禄大夫兼汉阳太守;他从隋炀帝伐辽东,升为左武卫大将军。隋亡后,冯盎走回广东,执行原来职守。盎公生子三十人,皆为守牧之官。那时广州以南之州县,皆是冯姓人守管。当时有很多人劝盎公效赵佗称王。但他却说:我五代皆在广东,享受皇恩玉帛,遵循家训;不搞割据,惟我敢违?他还平定了割据粤北的高法澄等人,使整个广东平宁,人民安居乐业。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他以粤地献唐,唐高祖封盎公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吴国公,寻改越国公,赠左骁大将军、凉州都督。自此,宗枝繁盛,开大族。传至十五代有冯元者,字道宗,谥章靖,北宋祥符戊申年赐进仕,官居户部侍郎;赠尚书。因他忠孝节义,被选入广东乡贤。冯元公生子譓,譓公生二子,长大郎;次二郎。大郎生二子,长玄英,次玄雄,皆迁古冈州(新会)开族;二郎在鹤山开族,从此分房,另立族谱。十八世祖玄英是大郎公之长子,生四子:长畿,次黼,三宣,四乔。乔祖即宁邦公,明朝进仕。玄雄是大郎公之次子,生子槐。字树德,号台生。槐公生五子:长锦,次铨,三统,四奇,五翼。 二十世祖铨,是槐公之次子,字南达,享世袭。生五子,长仲朔,次仲明,三仲瑜,……铨公定居新会古劳里。
自冯盎公在广东开大族,高凉、新会两郡住着很多冯业后代的人。到了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发生了“南雄失妃”事件,南雄始兴县牛田坊的人纷纷南迁,他们知道古冈州滩涂千里,沃野无边,有利于开发,遂大批南雄人到来此地,与当地人共同开垦,发展生产,无分彼此,建立深厚的感情。不论冯姓人和其他姓人,大家安居乐业。所以今日五邑之人,大多数是从南雄迁来定居的。是冯业始祖浮海入粤,传至二十世冯铨公止,历时828年,那时南宋理宗宝庆年间,有冯铨之长子,名志仁,号仲朔,官居岭南太守兼工部尚书,驻守古冈州(今新会),当元兵南下时,他坚定不移地维护宋室。及至“崖门失玺”宋亡,志仁公不甘降元,乃携眷迁乌洞,(今广海)隐居,建立双门村(现在的广海镇临田管理区双门村),广海始有冯姓,志仁公是广海冯姓之始祖。二、台山冯氏来源及迁徙情况台山冯氏由冯业入粤起,经过八百多年的繁衍,住在古冈州的冯姓人已是很多。在明朝孝宗帝弘治十二年(1499年),古冈州先后划分为四个县,即新会、新宁(1914年改为台山)、恩平、开平。这四个县因地缘关系,惯称为四邑。 而在四邑定居的冯姓也分布各处:如业祖之十九世孙宁邦公的三个儿子,长帅卫居新会中浦乡;次帅靖居开平那竹;三帅杰居沙涌,后迁居犀岗沙富。 自宋亡后,志仁公(生二子:伯英,伯盛皆在新会去世)带着四个孙:叔元、叔亨、叔利、叔祯,南迁广海隐居,建立双门村,历元明两个朝代,已是四百余年,在此期间,子孙繁衍,人数有四百多丁。至清朝康熙二年(1660年),清廷下令迁移矬洞一都,经过三年才批准回乡。在迁移逃走时,有数百人逃难,到了回来时只有十八条网巾,即只有十八个成年人回来。在迁移时,有叔祯祖一房,在阳江三汊定居,至今日其后代分布在三汊、闸坡等地。康熙十八年(1680年),冯怀远将军有庶子五人在顺德九眼桥定居,后来分布在龙江、大良等地,他的三世孙道璋迁入广海城冯屋巷居住(冯屋巷是清廷给冯怀远将军的封地)。新宁县建立之前,已有冯姓人在今日之北陡镇的大步头、那琴五堡、寨门等地定居,这里的人数较多。还有那扶、小江等地也住有冯姓人,他们是由恩平迁入来定居。 明末,中浦房帅卫公之孙八将祖由新会迁来端芬,建立大岭村定居。后有帅卫公之五世孙兆敬迁入端芬大田尾居住。康熙二年迁移前,有帅靖公之孙授恩祖及儿子维风由那竹迁来广海石栏居住。维风生三子:运璋、运举、运宏,迁移时,他们迁往台城避难。迁移后,维风公之孙,启升、启龄、启发、启伦、桢进等人又从台城迁回石栏村、双龙村居住。只有启日在台城西门街故居不迁。乾隆年间,石栏村有三房迁出: 桢行祖、桢裕祖迁往广海镇临田村龙美里居住。桢恩祖迁往广海镇水垅村居住。犀江房分迁: 帅杰祖之八世孙观成公之后代:宗慕、永原、思猷等,在迁移后,由那竹迁来广海镇临田北头居住,还有思能祖迁来广海镇大洋村西头居住。另外,沙栏镇那开村,海宴镇永宁村的冯姓,不知何时迁入。广海城建立之后,新会、开平先后有冯姓十多户迁入定居,其中有洪译由新会迁入桔子巷居住。今据《浮石志》载:浮石二坊和七坊,共有十五户冯姓,共六十七人。民国十五年(1926年),台山剿匪时,因匪患,中兴堡(今日之广海镇大洋、临田两个管理区)有三十多户冯姓人,赴南洋谋生,今日在那里,已经繁衍开族。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因“南雄失妃”迁移,由牛田坊九十七户、三十四姓(其中冯姓有八人)联名呈请官府批准迁行,以后陆续南迁,迁入台山的人很多,但冯姓之人不知定居何处。 冯姓人在台山之分布,有一个特点,由端芬以南至北陡、那扶都有冯姓人居住,所以广海是冯姓居住的中心点。清朝乾隆年间,御赐状元冯成秀往海宴修筑大成围,路过广海时,他指示冯姓在广海城建大宗祠——冯元翁祖祠,作为台山冯姓的聚集之家,定每年正月初八日祭祖,全县冯姓派代表到来领胙肉。后组织了广东省冯姓自治联合会台山分会,会址也设在冯元翁祖祠内,并又以冯姓各房派款开办一所学校,名为培元小学校,为补充公立小学之不足,该学校也以祖祠为校舍,作为培养冯姓人才之所,另又在台城昌隆街,建有“武津书室”,为方便冯姓子弟读书和赴考之需要(当时的冯姓学子,每逢到“学宫”考试,是食宿于“武津书室”)。冯姓人居住分散,人数有多少,未能统计,实为憾事。
龚 氏 龚子明 关于龚氏的来源所有古籍的记载都异口同声,看法一致。譬如,古今姓氏辨证指出:“其先共氏避难,加龙为龚,汉有龚遂。”姓纂则指出:“共工后有共、龚二氏。”万姓统谱也指出:“龚氏之先共氏,避难加龚,望出武陵。”一说,黄帝臣共工司水土,子句龙继其职,其后为龚氏。据此,龚氏是以祖先的官职及名的一字组成的。龚氏源自上古共工氏,由上述文献看来,是丝毫不容置疑的。同时,在过去漫长的好几千年时间里,也一直未曾发现他们有被外族或外姓所冒姓的记录。因此,龚氏可以说是一个一脉相傅,血统单纯的大家族,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是颇为少见的。龚姓男女之间论婚娶,是一向不被允许的。共工氏是上古时期一个几乎与黄帝的姬氏之族分庭抗礼的显赫家族。四千多年前,他们被列为所谓‘四凶’之一,被圣君虞舜流放到现在的河北、辽宁一带,并且开始以单字的“共”为整个家族的姓氏。然后,经过了若干年代,他们为了避仇,又分别改变了自己的姓氏,有的在原来姓氏“共”的左旁加上三点水,变成了“洪”氏;有的则在“共”字的上面加上一个“龙”字,成为了“龚”氏。两个姓氏尽管在外表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全部有包括“共”字在内,十足显示了他们的不忌本源,更明白表露了他们的所自来。由此看来,长久以来在我国各地一直都是族大人众,很有名气的“龚、洪”二姓,实际上根本就是系出一源的同一家人,彼此间的关系亲密异常呢!“龚氏”正跟他们谊属兄弟的“洪氏”一样,过去的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是以我国较南方的苏、浙、皖、赣一带为繁衍中心,并且很早便播迁到了闽、粤之地。这一点,可以从我国的历史上找到许多具体的证据。“二龚”在我国历史上名气响亮,所有读书人都知道:汉代有两位著名高逸之士“龚舍”和“龚胜”。这两位深受历来书生心仪的高士,正是距今大约两千年以前汉哀帝年间的江苏武原和彭城人士,由此可见“龚氏”在江苏的悠久渊源。“龚舍”是一位精通鲁诗的学者,贤名远播。汉哀帝曾一再征召他出来做官,可是三番两次都被他所婉拒,甚至平帝还特别遣派使者亲自登门请他出来当泰山太守,他也当不了几个月,就“上书乞骸骨”而辞退。后来又拜他为地位崇高的光禄大夫,也一样不肯接受。视富贵如浮云,为后读书人塑立了不朽典范。“龚胜”也一样好学明经与崇高名节而称。他虽然曾于汉哀帝时应诏为光禄大夫,但于王莽秉政时即悄然隐退乡里。后来,王莽纂国称孤道寡,仰慕龚胜的高名,曾经奉印缓、鞍车驷马,恭恭敬敬地征拜他为上卿,可是,龚胜却在“吾受汉厚恩,岂以一身事二姓哉”的感叹声中,绝食而死,高洁志行,垂诵千古。台山市的龚姓是500年前由韶关南雄珠玑里迁来的,现共有户数600多,人口超过3000,他们分别居住在海宴镇望头村、大狂坡、坦安村、沙栏镇硕仁村,白沙镇龚边村、东村、长庆村、田心村(其中以望头、长庆、东村三村最大,人口最多)。本文作者简介龚子明,1937年2月出生,台山市海宴镇人,从事教学工作43年,获中学一级教师职称,历任小学、中学少先队辅导员、大队辅导员、语文科教研组长和小学校长等职,先后30多次被评为优秀辅导员、优秀教师、工会积极分子、五好教员和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1995年获台山市教改百花2等奖。在职期间曾连任台山市政协第七届和第八届委员,海宴镇联络组副组长,1993年1月被评为先进委员,受到市政协的表彰。1997年12退休。现在《海宴侨刊》社工作。
关 氏 关笃信 台山市关姓人数不算很多,比较集中居住在上川东坑,都斛丰江,其余广海、那扶等镇亦见散居。其来源于新会市谈雅里(今新会司前),始祖景器太公讳肇治号器庵配湛氏,原籍福建建宁府甄宁县高梁乡人,生于后五代晋出帝开运甲辰年(944)十一月十七日辰时,十九岁登宋太祖乾德二年甲子科会试,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修撰承务郎,开宝七年擢左春坊大学士,奉直大夫。因奏对失序,谪古冈州州同五年,辞官卜居石碑都谈雅里。公生五子,长克评次克勤三克俭四克忠五克恕。公终于宋真宗十九年二月初二日,享寿七十三岁。湛氏安人赠封崇德宜人,享寿六十五岁,合葬于台山斗峒冈马鞍形镫穴。肇治公排行第三,长兄肇箕公随宦来,后迁南海九江乡,次兄肇裘公随宦来,后迁居顺德黄莲乡。据谈雅族谱考查,肇冶公长子克评公生承满公,满公生三子,长子万颙公生五子,五公良知生三子,长昌公即我祖穆斋公字兴仁,娶斗峒伍氏居谈雅里,生四子,长子庭坚公次凯三盘四宁为谈雅里四大房,守址奉祀,历宋而元,由元迄清,至今日已一千O四七年。随世盛衰,强弱相争,兵燹侵夺,仍获世泽蕃昌,宗远流长,繁星列布于城镇乡村或流寓他方,难以合众。二世祖克勤公开支九江房,与伯父肇箕公同居。四世祖万金公生二子开支顺德黄莲乡。五世祖宥富公生三子派居田心,宥政公生一子派居企阳,宥铭公生二子派居联镳,宥振公生四子派居赤化,熹涌,九江。六世祖穆斋公之弟荣公开支开平驼驸乡,彬公开支南海吉利乡。从六世祖至三十二世祖,迁居国内外繁星密布,枝繁叶茂,数不胜数,据说海外南洋也有老关村。台山市都斛镇丰江坑美村和白石村之关氏据查证是来源于新会谈雅里,是第六世祖穆齐公长子庭坚公第二支裔,我村始祖祖荫公讳元辅号仲德,原是谈雅里关氏第十三世祖,在乾隆年间,流寓于台山都斛白石村,寄食农家业囿,郭公以女相配,后娶杨氏,生三子,长子镇寿次佛寿三仙寿。镇寿和佛寿安居白石村。仙寿公始迁丰江乡坑美村(原称怀德里),配陈、梁氏二安人,公调任南京泗洲卫运粮司时娶副室周氏,坑美与泗洲两地,皆子孙昌盛,丰江白石人口内外统计约一千六百多人。第二十二世祖世盛公配白氏由丰江迁居广海龙船岗,由于宗远流长,迁居众多已无法联系。据查证,上川东坑的关氏也起源于新会谈雅里,而从淡雅里徙于开平赤坎的支派,后又有一些迁向台山各地散居。自祖荫公开族以来,枝繁叶茂,日益强盛,故另立始明祖,开始新的纪元,以忠义仁勇传世敦亲睦邻享有较高的名望,历代都遵循成化年间钝斋公和万历年间肖泉公所撰写以三十二年字派,正名分,分尊卑,使亲疏之谊了如指掌,激励后代敬恭桑梓,报效国家,振兴家声。支派三十二字下列:修德象贤,君必汝显,宏仁定国,崇勋则天,开基泽懋,继业光先,祚胤恒锡,创守永传。关氏之先代有伟人,若龙逢之忠谏,云翔之义烈,朗之经学,播之相业,咸劳史册,望族载德。开族至今,单述长房祖就有登仕郎,儒林郎,文林郎,修职郎,奉政大夫,武略骑尉,国学生,廪生,庠生约156人,其中八品至五品顶戴78人,旌表节孝5人,为国家输送不少有用人材。现略举一二于后:关天培轶事关天培,江苏山阳(今淮安)人。道光二十年(1841年)鸦丅片战争期间两广水师提督关天培同林则徐一起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对中华民族无限挚爱,对国家无比忠诚,在虎门销烟的斗争中,为捍卫国土血染珠江,为祖国为人民英勇捐躯,谱写了英雄篇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深受后人敬仰。在艰苦的战争岁月,炮火连天,弹痕遍地,他没有忘记慎宗追远的决心。水有源,树有根,人也不能没有祖根。据故老口碑,关天培为了追寻台山丰江坑美村关氏宗枝奕叶,刊登了寻人广告,还派遣子侄来广州设联络点,等待关氏来人联系。当年,村中父老认为战争年代,生活不安宁,经济上难以承担。也有个别人质疑,关天培回来拜祖,他是仙寿公任南京卫时娶周氏所生的后代吗?经再三考虑决定以后有机会再相认,因而延误了联络时间。关天培见派来的人驻广州一个月之久,未见关氏来人接头,就吩咐他们先回去,待他任职期满后,亲自来我村寻宗。此时,我村旅港宗亲关定安从报纸见到这则广告,立即动身往广州联系,可惜迟了一步,最终还是联系不上。不料在鸦丅片战争中民族英雄关天培壮烈牺牲了,他是我中华民族和我村关氏宗亲莫大损失,但他追宗念祖的美德,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清朝武举人——关凤翔轶事道光八年(一九二九年),坑美村出了一个武举人关凤翔,国学赠封武略骑尉。关凤翔自小练武,他父亲关耀绩也是当年国学例封的武略骑尉,在他父亲教导和鼓励下成长为广东武举人,使用138斤九环大关刀,威武英俊,力大过人。道光八年到京城参加武科大试,以大展旗起式,独劈华山,横扫千军,越舞越劲,舞到雪花盖顶时,头上刀飞银光闪耀,观者眼花缭乱,有撒沙不入,泼水不进之架势,主考官拍掌叫绝,凤翔亦大悦分散了精神,大关刀脱手飞出,他急中生智,伸腿把关刀踢起,双手接刀续舞了二十招式。主考官问此刀法是时有还是常有的,凤翔心表歉意,率直地回答是失手所致。主考官深感关氏其人诚实可信,虽未考上状元也值得重用。武科大试后,广东众举子感到上京应试难,因为山东人在必经路上放二千多斤大石,上刻山东马路字样,守路者收买过路钱。文武举人受到极大侮辱,如能把大石翻过来刻上广东马路字样,就会有效地清除这只拦路虎。凤翔见义勇为,一人就把大石翻转,迅速刻上广东马路四个大字,放回原处,再到圣上面前告御状,说山东人霸占了广东马路,大石背面刻有广东马路是证据。圣上说:如果关凤翔一人能把大石翻转,确有广东马路四个字,就算广东赢了官司,果见凤翔一人就轻易翻转大石。凤翔也成为当时闻名全国的大力士。关凤翔为人正直,智勇双全,被派守澳门为保卫国土有过不少贡献。亦触怒了坏人,伺机毒杀了关凤翔,他死时才36岁,人生虽短暂,却给后人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是关氏后代人的楷模。关大食的传说据族谱记载,石侣公冠带乡宾有硕德殊能,每饭食米一斗,酒肉四十余斤,乡人感其德称为关大食。第五世祖石侣公为何食量惊人,有一段神话的传说,石侣公孩儿时,妹女背他到村外大淮山下龙颈迳的神仙石附近游玩,见两位红颜鹤发的长者奕棋,长者见小石侣长得奇特可爱,从怀中取出鲜红果子给小石侣食,食后不食饭菜只饮清水,身轻如燕欲仙。其父亲澄江公和陈氏安人急慌了,要妹女迅速去求这两位长者解难,长者在小石侣背后轻轻一拍,红色果子吐了出来,长者说今后你想食多少就有多少了。此后,石侣公成了当地闻名的关大食。再说十九世祖华望公,配余氏安人和胡氏安人,公举动超常,日食多于石侣公,他创建捐赀赈济,邑侯慕其敦亲睦邻诣相见,详旌尚义士,赠扁曰五福全人。此资料摘自谈雅族谱,是故老代代相传的趣谈。
何 氏 何金森 何氏源于韩,周王室同宗。《姓纂》中载:“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何姓源于周文王,黄帝的后裔。黄帝为姬氏,传至叶弃。叶弃好种植,开稼蒍有功,被尧帝举为农师,封于邰,曰后稷。稷传至亶文(周太王),亶文有三子:泰伯、仲雍(虞仲)和季历。季事殷为商王所杀。季子姬昌继位,是为周文王。公元前1066年姬昌死,其子姬发(周武王)继父业,举兵灭商。公元前1056年建立周朝。周武王封兄弟之国15人,姓姬之国40余人。周武王有子弟周成王同母弟叔虞封于唐,名唐叔虞,其子燮继位,称晋侯。唐叔虞十二世裔孙武子事晋有功,封于韩原,名韩武子。其子孙韩厥,以封邑名为氏,并在晋为公卿。公元前453年,韩厥七世孙韩虔,同赵族的赵籍和魏族的魏斯瓜分晋国,公元前403年韩并了赵魏,建立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至韩王安时(即战国末期公元前230年),被秦皇赢政打败六国,建立秦朝。韩国共历11世174年。韩国灭后,韩氏子孙分散各地,其中有一支散居江淮一带(今安徽省地方),因惧秦虐,有韩瑊,携妾氏遁迹于卢江郡,隐于东乡要津,掌舟渡人。秦始皇巡守博浪沙,韩国旧臣张良为报灭韩之仇,令力士椎击秦皇,而误中副车,秦皇疑为六国遗族寻仇,遂密令搜诛六国遗族。秦吏过东乡,逐一诘问客居者,适问及瑊。瑊指冰冷河水曰“姓此”,以河水之寒冷代“韩”。秦吏误听为“河”姓,遂登记为“河”氏。后有秦吏同行者告知此事,瑊大惊叹道:“吾家免遭刀斧之灾,河之功也,然姓氏当以人附丁口,岂可似水泛滥无所归?”遂依音转“河”为“何”。当地人口音何与韩同音,其次也取河水源远流长之意,故以韩讹为何姓。何姓实本于韩而源于姬,周,又始于瑊。何瑊居于卢江郡,有弟何庶,兄弟二人实为何氏受姓太始祖,子孙繁衍,发展快,人口多,势力大,逐另成为当地望族,繁衍至今已100代,这是何氏的正宗,世代名闻。卢江郡是何氏的望地,何氏后裔以卢江为郡属,定堂名为“卢江堂”。后东海(可能福建地,待考)亦有何氏望族,故有的后裔也以“东海”为堂名。据《百家姓》载,也有何氏后裔以“河内”为堂名。何氏渊源还有数脉:一、为唐代时“昭武九姓”之一。随唐时代,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九姓政权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康的祖先为月支人,原住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高台县境),被匈奴压迫而向西迁徙,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分建九国(族),其国人有许多在中原地区,后代延续,融合到汉族中去,他们的姓就是取自其国名,并附唐。二、《五代史》载,吐谷浑有何氏。唐朝时,北方有少数民族部落姓吐谷浑。他们与汉文化接触多了,其中有的人就选了汉文字中的“何”字作为自己的姓,繁衍开枝。三、改姓,赐姓。据《汉书五行志》所载,西汉时有朱苗,冒姓何氏,其后裔繁衍为望族。《兰州府志》记,明朝有吐蕃宣尉使锁南,其子铭归在朝担任河州卫指挥同知,朝廷赐其姓为何。入粤概考据各地何氏宗谱记载和在广东省南雄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中,何氏瑊、庶两大始祖的后裔均于北宋末,南宋初的两次大迁徙入粤的。为逃避金兵追杀,中原士民一部分随宋高宗走东南,流寓于太湖流域一带;一部分随隆佑太后走赣南回临安。士民在动乱中,又南渡大庾岭,寄寓南雄。经过一段时间,又从南雄往南迁,流寓于珠江流域一带。何氏也一样,《珠玑巷氏族南迁记》载,流寓于南雄县珠玑巷有33姓97人,其中何氏占4人。据《龙川文史》载,南迁也是两路:一是为受姓瑊祖五十世裔孙何棠、何栗、何榘三兄弟等经江西往广东南雄沿北江而下迁至珠江三角洲,其后裔散居于番禺、顺德、中山、新会、南海、佛山、高要、增城、东莞、宝安……等地;另一路为受姓庶祖四十一世裔孙大乙郎迁福建宁化,其后裔何源美(念四郎公)迁广东程乡(今梅县),后裔散居梅县、大埔、平远、兴宁、五华、蕉岭、龙川、河源、和平、连平、海南……等客家地区。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