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世的时候,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为什么没成阿罗汉

&&&&&&&&&&&&&&&&&&&&&&&&&&&&&&&&&&&&&&&&&&&&&&&&&&&&&&&&&&&&&&&&&&&&&&&&&&&&&&&&&&&&&&&&&&&&&&&&&&&&&&&&&&&&&&&&&&&&&&&&&&&&&&&&&&&&&&&&&&&&&&&&&&&&&&&&&&&&
阿难化身石桥的故事,阿难七梦是什么?
&丨&&& 14:47:45丨&
&&来源:未知&
阿难尊者身上有很多经典是事例,就像阿难七梦、阿难化身石桥,其中阿难化身石桥的这个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阿难化身石桥到底是什么样的故事呢?网小编将为你解答阿难化身石桥的故, 阿难七梦是什么。阿难化身石桥的故事??阿难化身石桥的故事说的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和一个女子之间的故事。阿难在寺庙和一个女子偶遇,这个姑娘也深深被阿难吸引,但是阿难却消失了,于是这个女子便日夜祈祷,希望自己可以再次遇见阿难。而阿难自己也是因为这个女子问过佛祖。阿难跟佛祖说,他喜欢上一个世间的女子,宁愿为了这个女子化作一个石桥,只为女子从桥上经过的时候能看她一眼。佛陀听了之后并没有吃惊也没有生气,而是心平气和地问阿难到底有多么喜欢那个女子,阿难便回答,自己愿意化作石桥,在世间受尽五百年的风吹,五百年的日晒,五百年的淋雨,只是为了能让这个女子从桥上经过。阿难说自己也不知道这算有多么喜欢那个女子。难道只是因为一见钟情就要一世倾心吗?就不追求回报就一味地付出等待那个女子吗?佛陀告诉阿难,即使真的像阿难说的那样,那个女子有一天真的从桥上经过了,转瞬间便经过这座桥了,不会多看这桥一眼,因为那时候阿难已经化作石桥了,而阿难和这个女子注定只能风雨厮守。佛祖问阿难他明白之一切之后还是要为了那一场相遇而遭受这么多的苦难吗?佛陀让阿难自己想清楚,自己究竟是有多么喜欢只是从桥上经过的那个的女子,为什么他会愿意为了这个女子从桥上经过的一瞬间而放弃自己放弃修道,而且甘愿去承受世间的情劫。阿难七梦是什么?阿难七梦是非常经典的佛学故事,阿难陀的七个梦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来看看阿难陀七个梦都是什么。阿难陀的第一个梦是他梦见了广阔的水面突然烧起熊熊烈火,火焰冲天,特别吓人。佛土偶说他的这个梦预示的是以后出家人的善心会变少,恶念会增多,还会在一起互相杀害。阿难陀的第二个梦是他梦见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都没了,世界瞬时间变得黑暗了。佛陀解释说以后出家弟子将得不到佛祖的指示和引导。阿难陀的第三个梦是他梦见出家人坠落在泥潭,而在家修行的居士直接从出家人头顶踩过。佛陀说这预示着出家人以后将心怀鬼胎,互相嫉妒和残杀。第四个梦是梦见许多续住在树林里愤怒的挖旃檀林的树木,佛祖的解释是未来在家的居士会进入寺庙,诽谤出家人。第五个梦阿难陀梦见的是自己头顶须弥山,但是却没有觉得很重。佛祖说这是于是着阿难陀会成为阿罗汉果,而且会得到很多的佛家的感悟。第六个梦是阿难陀梦见大象抛弃了小象,佛祖说这是说明以后邪会压过正。第七个梦是阿难陀梦见百兽之王狮子忽然死了。佛祖说这是预示佛陀涅槃之后,会经历一千四百七十年后,佛门弟子的心才不会被恶魔扰乱。
我要分享:
&&佛学知识相关阅读 &更多
&& && && && &&
&&佛学知识最新文章
&&敬请关注【中佛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广结善缘,共修功德,发菩提心,与众多佛友一起学佛修行
&&TOP10&&热门佛学知识推荐
热门佛学知识排行榜
&最全的香谱图解及烧香图解,看香谱图解,上香图解
&普陀山烧香有什么禁忌?
&算命的人一般不给哪三种人算命?你知道吗
&佛教礼仪丨如何大拜-拜108佛拜忏的正确姿势,图解示范
&观音菩萨是男是女?老生常谈的题目
&你手上有一个叫做“佛眼”的纹路吗?你知道它代表着什么吗?
&看到这个故事就是和佛有缘的人 就有佛缘
&科学家证实 人真的有前生与后世!想知道你的前生和后世吗?
&佛教如何看待: 今世夫妻缘分尽了,会发生什么情况?
&佛学百科:女性月经期可以抄写经书吗?
&&精彩佛学知识推荐
金庸小说中金毛狮王的印象深入人心,“呔,你这魔头”,但魔与人,善于恶又是如何区分的,佛教戒掉三荤,只吃素食,但从现代生物学来看,植物与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没有本质区别吃素是否可以理解为变相的吃肉呢?有人问我,如果你的孩子快饿死了,而你看见了一个小白兔,你杀了他,这是作恶吗?善于恶,都是我们心的变现。用佛法来讲,是一念无明而有万法,这里的万法,当然包括善,恶,不善不恶,以及生住异灭,大小多少,酸甜苦
金刚经以无住为宗。华严经以法界为宗。涅槃经以佛性为宗。任立千途。皆是一心之别义。何者。以真心妙体。不在有无。智不能知。言不可及。非情识思量之境界。故号不思议。体虚相寂。绝待灵通。现法界而无生。超三世而绝迹。故号之无住。竖彻三际。横亘十方。无有界量。边表不可得。故称法界。为万物之根。由作群生之元始。在凡不减。处圣非增。灵觉昭然。常如其体。故曰佛性。乃至或名灵台妙性。宝藏神珠。悉是一心。随缘别称。经云
涅槃,调理自己的思想,断除大脑里面不好的思想、程序、情感,最终达到没有烦恼,超脱生死的境界,也就是无所得,无执着,随缘。佛教认为,轮回是一个必然过程;人死去以后,“识”会离开人体,经过一些过程以后@进入另一个刚刚出生的新生命体内,该新生命体是人类,天尊总是听到有人要做牛做马可以是动物。更明确的来说:凡是属于不清净的污染的缘尽灭,无明转成为不污染的清净智慧,一切法上为清净智慧所照见的实相谛理,这就是
&& && && && && && && && && && &&
&&联系我们
&&义工招募:
&&联系电话:3
敬请关注【中佛网】公众号
&&中佛网是非赢利性的佛教文化传媒机构:中国佛教网站,佛学微信号,【天天佛】APP手机应用
&&投稿邮箱:&&
微信公众号:zhongfowang&&
&&Copyright (C) 2016.中佛网佛学网 主办单位:洛阳市历史文化保护协会 北京博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号: 豫ICP备号-1查看: 5241|回复: 3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525 小时威望2760 点注册时间积分7553帖子精华1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75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47 积分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19:19 编辑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当尔之时,就是说完了七大的时候,阿难及在这个法会的大菩萨摩诃萨、大阿罗汉,这些个无漏圣众、大比丘僧等,承蒙如来把这种最微妙、最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种的道理、这种的法来开示给大众。
I2叙开悟(分二)
J1叙心荡然 J2叙身荡然
今J1 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这一些个大众,得到世尊的微妙的开示,身心荡然:身和心都荡然。怎么叫“荡然”呢?本来,“荡然”,就什么也没有了、空了,就好像用水,把尘垢都洗去了,现在就剩这个光明的佛性。所以就荡然无存,什么也没有了,什么都空了!“内无身心,外无世界”,内里边身心也没有了,外边世界也空了,证到这个境界上,这就是荡然了!我们为什么没有荡然呢?就因为我们内里头,还执着我们的身。喔,谁若说我一句,当场就生烦恼了!谁若对我颜色有一点不好看,这随时就放不下了!随时放不下了,也就没有荡然。得无挂碍:因为他荡然了,所以就不挂碍了。不挂,就不挂这个身心了,“内无身心,外无世界”,所以也就不挂碍了。 为什么你挂碍?好像某某有个男朋友在越南,一天到晚挂着男朋友有没有信来?或者又忙里偷闲,也要写封信给男朋友。这都是挂碍嘛!为什么要这样子?就因为没有身心荡然,有所挂碍,所以就放不下。这就是有挂碍!其实,你挂着他有什么益处?你说,你天天记着他,把你弄头发都白了,眼睛都花了,很快就老了!哎,没有什么益处! 我现在什么也不挂,所以我以前修庙修得头发都白了,现在又都变成黑的,就因为什么也不挂。我现在给你们讲经,讲完经,看看书,这我也不用心,就这么看过去就算了,不怎么样用这一种执着心。有什么困难的问题,当时想法子把它办了;办过去,也就不管它了,都忘了。这不是故意忘,自然就不想它了!为什么?你若把一切看得重要,very important!这就放不下! 你看什么事情,都没有什么关系,都很平常,不要紧的,就什么事情也没有了!“泰山崩于前而不惊”,就是有什么大的灾难,甚至于房子倒了,哎,不管它!你能够不管它,它就是倒了,也对你不会有损伤的。为什么对你有损伤?就因为你放不下!你挂着、你害怕,所以就有损伤。你若不害怕,你那个灵性是完整的,在什么地方也不要紧的。
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那时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但是我们现在这些个大众,不知道是知道或不知道呢?这个心,是周遍法界、遍满十方的。
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见着十方,都是虚空。你看见没有?哈哈,怎么样呢?十方虚空并不大;有多大呢?就像在观看掌上拿着的叶物。这个“叶”,有的注解说是“贝叶”。其实这个“叶”,不一定是贝叶;或者树叶,或者花叶,或者什么叶都可以的。总而言之,你手上拿一片叶子就是了。这是个比喻,也并不是实在的。“物”,这个物是什么呢?有说是“庵摩罗果”。庵摩罗果,印度有,中国没有那个东西。 总而言之,在这个时候,这法会大众领悟到十方的世界虚空、这种的理、这种境界,都是在自己的心里,没出现前这一念心。所以这个心法就是妙嘛!喔,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个地方它不是的。因为这个心是这样大,所以缩大为小;你看这十方虚空,也和看自己掌上的东西一样,那么清楚。 这是为什么呢?我再告诉你们,这时候,这个法会大众都得到天眼通了,都得到智慧眼了。所以,他们能领略到这种境界,领略到“万法唯心,心包万法”,这心包十虚啊!那个“含吐十虚”是什么?就是我们这个真心!我们这个真心,含吐十虚,无有方所,它是尽虚空、遍法界;你说它是在什么地方?它是无在、无不在的。所以心包万法,万法唯心;万法都是从心生出来的。“诸法从心生,诸法从心灭”,“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所以你的真心是不生灭的,这个法也是不生灭的。 啊,你说!这一个法会的大众都开悟了,我们讲经讲到这个地方,你说我们若不开悟,是不是应该生惭愧心?不是和你们讲笑话,现在要你们开悟的!谁再不开悟,看见我这个没有?要打的!这硬要逼着你们开悟!谁不开悟,我就不客气了! 我还有一句,你还没有给我翻译出来。我问问大家:当时法会,每一个都知道“心遍十方,见十方空”了。我们现在这个法会,有没有见着十方空的? 在当时,这一些个法会的大众,因为看见十方空,好像手中所拿着的叶物一样;又觉得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所有的一切的东西,都是这个菩提心里头的东西。
心精遍圆,含裹十方:这个真心是周遍法界,圆满无缺,也是包含十方的。含裹十方的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这种微妙的道理,没有一个地方不圆的,一点缺陷也没有,所以叫“遍圆”。无欠无余,也不会多一点,你若多了一点,也不算圆;也不会少一点,少了一点,也不算圆了;就应该有这么多,就是这么多!“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就是“遍圆”! “含裹十方”,“含”,就是包含;这个“裹”字,读“果”,就是包裹,就把它包起来。怎么叫“裹”呢?好像旅行袋,中国人叫“包裹”──中国有那个四方布,把东西包到这四方布里头,结几个疙瘩,这就叫“包裹”。好像寄来的东西,大的这也叫“包裹”。这个心含裹十方,这个“十方”,不过也是个名称,根本就不只十方,这是遍一切处! J2叙身荡然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反观”,以前阿难尊者是向外观的,向外观,看不着自己的眼睛;这回反观,大约是看见自己的眼睛了。为什么看见自己眼睛啊?佛说是“自己的眼睛看不见自己的面”,现在怎么又看见自己眼睛呢?因为他有天眼了。有天眼,你不单可以往外看,又可以往里看。你这个身体,一看,就像玻璃。好像这玻璃杯一样,玻璃杯里头,这水是有颜色的,看得见。你若得天眼通,或者智慧眼、佛眼,你身里头哪一部份有什么东西,都可以看得见的;有什么毛病,也可以看得见;有什么气血不流通,都可以看得见的。所以外边也可以看到,里边也可以看到。 当时这一些个大众,看十方如观掌上叶物;又看自己的肚皮,看自己里边这个身体,也和十方虚空那么一样的大。说:“那怎么又说父母给的身是像一粒微尘呢?”我现在所说这个身,是个法身;这个法身和十方虚空一样大的。这个肉身是个报身;这个报身,就好像在十方虚空里头一粒微尘那么多。你说,这是不是少到极点了呢? 所以说,“反观父母所生之身”,反观父母给的这个不干净的身体,
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犹”,好像;“彼”,那个。好像在那十方的虚空之中,吹起来一粒的微尘,啊,忽然就好像存着,又好像要亡了!就好像这个灯,要灭,它又没灭;没灭,它又没有多少光。所以这个生灭的身,现在虽然存着,将来终究会亡的。这“若存若亡”,又是好像存在着,又好像不存在,这也是这个身体渺小得不得了。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不要被你这个假的、父母给的很不洁净的身体迷惑了!你那么样执着它,那么样贪爱它,放不下这个身体。对这个身体,那看得不知几宝贵了!实际上,就像我有个弟子讲的:“傻瓜!真是傻瓜!这真是傻瓜了!”谁放不下自己这个身体,那就是最大的傻瓜。愿意做傻瓜,就放不下;不愿意做傻瓜,就把这个身体放下它!
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又好像在那个很清净的大海里,漂流着的一个水泡,也不能起,也不能灭。你说它从什么地方起来的?又灭到什么地方去呢?也是无从!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这时候,每一个人都非常清楚地自知:得到这本来固有的妙明真心,它是不生不灭,永远常住而没有生灭的。 H2赞谢获益(分二)
I1赞谢佛法 I2悟获法身
今I1 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礼佛合掌,得未曾有:就合起掌来,向佛叩头;这个法,是从来都没听见过的!怪不得世界每一个人都欢喜人家赞叹自己、说自己好,佛的弟子也赞叹佛了!所以这个世界好名的人,或者说:“你真好啊!你是第一啊!”喔,他抱着这个“第一”,就欢喜得不得了!现在佛的弟子也赞佛,礼佛合掌;所以我的弟子赞叹我,我也欢喜!
于如来前,说偈赞佛:在佛的面前,就作出几句偈颂,来赞叹佛。这是阿难他又显露显露他的文学,他多闻,这个文学这么久都没有用着了,所以现在要说几句偈颂来赞叹佛了! 以下这两句偈颂,是阿难以他多闻的、非常的学问,做出来的偈颂。这是赞叹佛、赞叹法、赞叹僧的。
妙湛总持不动尊:这一句是赞佛的。“妙湛”,是赞佛的法身;佛的法身是遍满一切处的,“妙湛”这种的境界,就是这个法身的境界。“总持”,就是赞佛的报身;佛的报身,是犹如陀罗尼。梵语“陀罗尼”,此云“总持”,这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佛的报身,是圆满的;因为这“圆满”的意思,就属于“总持”,所以总持就是赞佛的报身。 “不动”,是赞佛的应身。说佛的应身,是应以什么身得度者,佛就现什么身去为他说法。譬如应以佛身得度的,佛就现佛身,去度化这个众生;应以辟支佛身得度的,佛就现一个辟支佛身,去度这个众生;他这种因缘,应该以大富长者身得度的,佛就现大富长者身,去教化他。可是虽然佛现出这么多的应身,但是本体是不动的;他不动道场,而教化众生,这是佛的应身。“尊”,就是佛的一个名称,佛叫“世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首楞严王”,这一句是赞法的。“世希有”,这三个字,是赞佛、赞法兼而有之。佛也是世间希有的,这个法也是世界希有的,所以说“首楞严王”。“首”,就是第一;首者头也,就是头一样。第一义就是第一种,那么第一种究竟是什么呢?楞严王嘛!就是这个究竟坚固三昧之王的楞严大定。“楞严”,就是究竟坚固;这个究竟坚固的定,在诸定之中为定王。这个“定王”,并不是说国家的王叫“定王”,这就是我们修定力里边的一个王,王于三昧;这“三昧”就是正定正受。这个楞严定,是在正定正受之中的一个法王,法中之王。“世希有”,“世”,是世间;也就是“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楞严定在这个世间,最稀有不过了!很少很少的。 I2悟获法身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衹获法身
销我亿劫颠倒想:“销”,就是消除了。“亿劫”,百万曰亿。这个“劫”,我前几天曾经讲过。一个劫,就是十三万九千六百年;那么积到一千个十三万九千六百年,这算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算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这个“亿劫”,就是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不知道有多长的时间了。销我亿劫的什么东西啊?“颠倒想”。这种颠倒想,不是从今天有的,也不是从昨天有的,是从什么时候有的?从无量无量劫以前,一点一点地积累而成的。 所谓习气,就是颠倒想的一个母体。这颠倒想,就是由习染而养成的,养成这种颠颠倒倒: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以黑做白,以白做黑。譬如,我们这儿现在有个白文天,就叫他“老黑”,不叫他“老白”;这就是给他倒叫着,颠倒过来,这就叫“颠倒想”。现在并没有这么个人,这是举出来这么个比喻,你就容易明白了。人家想这样子,他一定想那样子;总要有一个特别样子,做一个特别的境界给人看,这样子就是颠倒想。
不历僧衹获法身:“历”,是经历。“僧衹”是梵语,翻到中文叫“无量数”。经过三大阿僧衹劫,才能修成佛。由初发心到初地前,这算要经过一个阿僧衹劫这么长的时间;由初地再到七地,这又要经过一个阿僧衹劫的时间;由八地到妙觉──就是成佛了,这又要经过一个阿僧衹劫。这三个阿僧衹劫,这三个无量数,究竟是多少呢?这个数目啊,是一个大的数目! 那么阿难因为听见佛说这种微妙的法门、微妙的开示,就令阿难现在开悟了,开悟他不需要经历三大阿僧衹劫这么长的时间,就可以得到法身。“获法身”的“获”,就是得到;这个“得到”,并不是“证得”,这是“悟得”,他是悟得了法身的理。若是正式证得这个法身呢?还要修去!还要再往前去用功。所以他说现在我“不历僧衹获法身”,他知道他不需要经历到三大阿僧衹劫那么长才成佛。他现在明白这个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了,知道自己和所有这一切的外边色相,都是如来藏中那个妙明的心。他明白这一点了,所以他知道他很快就要成佛了! H3发广大心(分五)
I1发愿报恩 I2誓度众生 I3求除细惑 I4速成正觉 I5申述不退
今I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愿”,愿意。什么叫“宝王”呢?宝王就是佛。什么叫“果”呢?这果,也就是个“佛果”。“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这两句偈颂,就包括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愿今得果成宝王”,包括“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两种愿。为什么?因为你愿意成佛,要明白佛法;所以“法门无量誓愿学”在先,然后就“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成佛了。 “还度如是恒沙众”,包括“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句是“度众生”,你度众生,你要先断烦恼;若不断烦恼,你不是度众生,而是被众生度了。为什么?众生各有个性,每一个众生都不同的。有的非常刚强的,你和他说什么,他都硬绷绷的;就是很强硬的,你给他讲什么法,他也不听的。本来应该你度他,但是他不听你教化。这时候你若烦恼不断,你也生烦恼了:“喔,你刚强,我比你更刚强!”烦恼生出来,就不能教化众生了;这就叫“被众生度”,不是“度众生”了。所以你想度众生,一定要把烦恼断了!看一切众生都像小孩子似的,那善性众生,当然你要摄受他;就是恶性的众生,你也不要怪他,也不要生烦恼。所以想要教化众生,一定要断烦恼的,这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那么“愿今得果成宝王”,我愿意现在得到这个佛果,成佛道。得了果,我做什么呢?我预备还教化众生的,所以说“还度如是恒沙众”,我再去教化众生,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众生,我都要去度!
将此深心奉尘刹:我现在把我这个“深心”,深心就不是浅心,就是发大乘菩萨心。“奉尘刹”,我奉献给微尘刹土那些个佛、那些个众生。不单我要奉献给佛,我也要把我这个深心,奉献给一切的众生,令他们求什么就都随心满愿,这叫“奉尘刹国土的诸佛和众生”;
是则名为报佛恩:这才是我报佛恩的一个机会,这才表示我对佛是真真地尽上我这一点的义务了。 所以我不是单单就供养佛,不供养众生,因为众生就是佛。说:“众生就是佛啊?那么还要修什么?”好像某某人说:“喔,我们都是佛!我们都是佛了!”不错,你是佛,但是你要修才是佛!若不修,你就一天到晚念“我是佛,我是佛,我是佛… …”,那也没有用的。这要你有真功夫才算!所以我不是问他说:“你是佛?佛要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你有几身?你有几智?你有几个眼睛?你有几通?”这是不能冒充的! I2誓度众生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伏请世尊为证明:“伏”,就是五体投地趴到地下;“请”,就是祈请。阿难尊者说他要用深心来奉尘刹,来报佛恩,那么就光自己这么讲一讲,没有人给做证明,这是不成立的;一定要有人来做个保证,这就请佛来给他做一个保证人,他将来一定要这样做!所以说“伏请世尊为证明”,证明我怎么样呢?
五浊恶世誓先入:“五浊恶世”,是人寿到两万岁的时候,每一百年寿命减去一岁;身量的高度减去一寸,减到人寿命到一百岁的时候,这就是五浊恶世开始的时候。那什么时候人寿到过两万岁呢?就两万岁那个时候的人,就到过两万岁;你若不相信的话,你就走到那个两万岁的时候去看一看,你就知道有人两万岁了! 在人的寿命一百岁以前,那时候不叫“五浊恶世”;那时候的世界,也很清净的,不浊。浊,以染污为义,就是不洁净。在这个没有叫五浊恶世以前,就是清净世界。好像现在五台山叫“清凉世界”,这是现在叫“清凉世界”;将来时局转变,变来变去,或者几万年后,不叫清凉,而叫“热恼世界”,也不一定的。那么五浊是什么呢?
(一)劫浊。劫,梵语叫“劫波”,翻到中文就叫“时分”,就是“一个时的分段”。“时”,就是时候;“分”,就是“分别”;分开一个时候,与其他的时候有分别,所以叫“时分”。劫怎么浊了呢?因为到五浊恶世的时候,这个劫运,是由众生的恶业造成的,劫就混浊了。
(二)见浊。以前的人,见什么都是清净的。那么到劫浊的时候,人所看见的,都是一种污浊的东西。这个见浊,以“五利使”做它的体性。为什么叫它“利”?利,就是来得很锋利的、很快的。五利使是什么呢?就是“身、边、戒、见、邪”。
(1)身见。众生都执着他有个身体,就爱着不舍,对这个身体生出一种爱欲的心:“我一定要帮着我自己,吃一点亏也不可以的!”对自己这个身体看得特别重,穿也要穿好的,吃也要吃好的,住的地方也要好,总把这个身体看成一个无价宝珠一样的。不错,你看得对,这个身体是个无价宝珠!可是,你用错了,你无价宝珠变成了一堆粪了;粪土都不值了!为什么?你尽在皮毛上用功夫,没有发现自己真正自性的宝珠;所以只知道执着这个身是我所有的,也放不下它,一天到晚,为这个身体忙忙碌碌,都是为身体作使,这是“身见”。
(2)边见。怎么叫“边见”呢?也就是“偏见”,偏于一边,不是偏于“空”,再不就偏于“有”,它落于两边了;总而言之,不合乎中道。
(3)戒见。第三个利使就是这个戒,那么“戒”怎么还变成了一个不好的东西了呢?因为这个戒是“非因计因”,不正确这种的因,他说“我做这个就好”,就是修无益的苦行。以前我讲过“持牛戒、持狗戒”,他学牛、学狗,又学睡钉床,做种种无益的苦行;他有这种戒见,心里想:“你看,我是一个持戒的人!我是一个守戒的人!你们都不行的,你们都不能和我比!”总有这种贡高我慢在心里头,这就叫“戒见”。它不合乎这种的因的。
(4)见取。怎么样呢?他“非果计果”,不能得到这个果,他认为他会得到。
(5)邪。邪,就是不正当,就是邪知邪见;他想的东西,总想得不正确。
(三)烦恼浊。这烦恼浊,以“五钝使”做它的体性。什么叫“五钝使”呢?前边“五利使”,“利”就是来得快。这个“钝”,它就迟钝,什么事情都来得迟钝些。这“五钝使”是什么呢?这在佛教都是常常用的名词,人人都应该记得;好像“四弘誓愿”,这是每一个佛教徒都应该记得,这很要紧的!这“五钝使”,就是“贪、瞋、痴、慢、疑”这五种。
(1)贪。是对着顺境生一种贪而无厌的心;就是对你所欢喜的事情,就生出一种贪而无厌的心。
(2)瞋。对于违情──违背你欢喜的事情,就是不欢喜的事情,就生一种瞋恨心。
(3)痴。就是尽打一些个痴心妄想;打妄想,这就是痴。
(4)慢。就是“我慢”,贡高我慢,就觉得:“我是一个最大的,你们谁都不如我!”对人没有礼貌,这也是一个慢。
(5)疑。就是对真正的法,他怀疑;对不正确的法,他反而认为是对的。他疑是疑非,对于真正的法他不认识,生出一种怀疑;对于不正当的法,他又信了,所以疑正法而信邪法。 以上这五种,就叫“五钝使”。因为有这五钝使,就造成很多烦恼,所以“烦恼浊”就以五钝使做它的体性。
(四)众生浊。众生,这个名称不要提它了!为什么不要提它呢?众生太肮脏了!你说,众生都生在一起,生这么多,太不洁净了、太不清净了!因此菩萨一提起“众生”这个名称,就认为很污浊的。所以众生浊,这个“众生”就是不干净的东西,你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了!污浊邋遢,哪一个地方都没有什么好的。所以这个众生以为自己了不起,实际上,都在众生浊里头,不清净的。 (五)命浊。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一切的命运,都是很不干净的。 这五浊,也就讲个大概,若详细讲,也是要很多时间的。阿难尊者说,“五浊恶世誓先入”,这五浊的恶世,这个不好、不干净的世界,我要先去教化众生!因为释迦牟尼佛就是到这五浊恶世来教化众生的,这阿难大约也要学他师父这样伟大的精神,不怕这一切的五浊来染污,所以到这五浊恶世来教化众生。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如果有一个众生没有度成佛,我也不证果成佛,我也不入涅槃。“泥洹”,有的翻作“涅槃”,就不入涅槃。阿难说有一个众生不成佛,他也不成佛。这就好像地藏菩萨的愿力: 众生度尽 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 誓不成佛 就是一个众生都没有了,他才成佛。地藏王菩萨在地狱里,同这些饿鬼在一起,这个地狱什么时候不空,什么时候他不成佛;一定要等到地狱空了,他才成佛。那么地狱什么时候空呢?你不要替他担心!空的时候就空了!不到空的时候,你怎么担心,地藏王菩萨也是不会成佛的;等到地狱空的时候,他就成佛了! I3求除细惑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我希望世尊用大雄大力大慈悲的力量,来审除我自己所觉察不到的、所不明白的这种疑惑、烦恼、无明。请佛帮我审察、看一看,如果有这种细惑的时候,就帮我除掉了它! 在佛教里,大殿都称“大雄宝殿”。什么叫“大雄”呢?大雄,也就是一个大英雄。这个“大雄”,它能以破一切众生微细的惑。“惑”字,有读“或”的,有读“毁”;就是能破除一切众生最微细、最微细的迷惑,也就是“无明”。能破除一切众生根本的无明,从根本上来解决,这叫“大雄”。 “大力”,能拔除一切众生烦恼的根,把烦恼的根给拔出来了;烦恼的根本,也就是“无明”。总而言之,这个“大雄、大力”,都把人的无明给破除而拔掉了它。 “大慈悲”,这种的慈悲,是平等的慈悲,是无缘的慈悲,是普遍的慈悲。佛以平等的大慈,来给众生一切乐;又运同体的大悲,拔除众生一切苦,把众生的苦恼也都给拔出来了。这个“拔”的意思,就是“连苦的根,都给拔出来了”。给乐,是给究竟的快乐,不是暂时的乐;究竟的快乐,就是令一切众生都明白本来的面目。这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这个无缘哪,一切的菩萨要度有缘的众生;佛呢,这个慈悲度无缘的众生。菩萨说:“谁和我有缘,我就度谁。”这有所选择;佛不选择,不论哪一个众生,和他有缘、没有缘都度。甚至于愈没有缘,他愈要度。为什么?没有缘,如果不度他,那始终也是没有缘啊!为什么有“缘”呢?就因为你想要和他结缘,他才有缘;那么最初都是没有缘来着。所以佛是运“无缘大慈”,他对任何一类的众生,都去教化的,这叫“大慈悲”。 I4速成正觉 令我早登无上觉 于十方界坐道场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令”,就使令;坐道场,就是转法轮教化众生。使令我阿难早成佛道,我也到十方世界去建立道场,去教化众生! I5申述不退 舜若多性可销亡 烁迦罗心无动转
舜若多性可销亡:什么叫“舜若多”?前边讲一个“舜若多”,不过那个中文翻译,叫“解本际”,又叫“最初解”。在这儿,这个“舜若多”,就叫“空”,就是虚空;“舜若多性”,就是个空性。“销亡”,就是灭了、没有了。你说这虚空会没有吗?虚空本来就没有的,它还怎么会再没有?这个虚空怎么把它填满了?怎么填法?没有法子填满的!那么阿难举出这么一个比喻,说这个虚空本来不能销亡,但是假设虚空这个空性可以销亡的话,我也永远都不会改变的;因为我现在信佛的法,得到我的真心了! 烁迦罗心无动转:这个“烁迦罗”,也就是楞严王;说我这个坚固心永远都不会动转的。我现在信佛的法,得到我的真心了。真心,就是坚固的定心,也就是我这个决定成佛的一个心。啊,我永远都不会动转的!
──原卷三终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8798 小时威望25379 点注册时间积分17607帖子精华1日志
古今来去本来无事
上下纵横任性逍遥
高级会员, 积分 17607, 距离下一级还需 2393 积分
本帖最后由 GiantEE 于
07:52 编辑
迦叶和须菩提等阿罗汉第一次结集佛经时, 阿难当时还未开悟,所以被拒门外, 不得参与结经。堂堂佛陀的堂弟, 而且服侍了佛陀那么久, 竟然被拒, 阿难真的伤心痛绝, 心灰意冷。正当垂头丧气地从山洞走到门外, 迦叶见时机成熟,往其背后大声喊声: “阿难!”。阿难一闻,声音那样动, 耳朵这般听, 当中一无所有。阿难是这样地开悟的。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525 小时威望2760 点注册时间积分7553帖子精华1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75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47 积分
阿难已证初果,未证阿罗汉。
这是小乘果位。
实际上阿难是菩萨再来的,从空王佛时与世尊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
欢迎师兄继续讨论。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525 小时威望2760 点注册时间积分7553帖子精华1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75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47 积分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08:33 编辑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太虚大师讲述
  下根领记,首为满慈,次为憍陈如及五百弟子,再次即本品之学无学人,故此品居下根领记之第三。
  凡未证三果,或已证三果尚未证阿罗汉者,仍有地位应进趣学,名为有学。若已证四果,修习圆满无须修学者,名为无学。第三周授记之生闻众,如满慈、憍陈如及五百弟子,皆为无学阿罗汉。而此品所授记者,为未证四果之阿难,及罗侯罗与二千人等,非尽阿罗汉,非尽无学,故此品通称为授学无学人记品。
  满慈以有名大阿罗汉,示现下根声闻,故于前授记中居首。此阿难亦以夙世菩萨示现为佛之侍者,故于本品中居首。
  己三 学无学人悕领得记
  庚一 众自悕望
  辛一 二人悕请
  尔时、阿难、罗侯罗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设得授记,不亦快乎!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于此亦应有分,唯有如来我等所归,又我等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见知识,阿难常为侍者护持法藏,罗侯罗是佛之子,若佛见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者,我愿既满,众望亦足”。
  快、即庆喜之意。于此有分,释有二义:谓以佛法言,我等亦当趣证无上菩提。以授记言,我等同是声闻,亦应受记作佛也。唯有如来我等所归,谓一心归向于如来知见,明小乘果位非彼之所归趣也。护持法藏,谓阿难追随法会,多闻善悟,能受持正法使不遗失也。若佛见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谓如来以佛记见授也。与见爱于人、见恶于人之见,同义。又见、与现同,谓佛现在即授以佛记也。言阿难常为侍者护持法藏,罗侯罗为佛之子,以是故为天、人、阿修罗所共知识。若蒙佛授记,则众望斯足,不但满我等之愿而已。
  辛二 二千人悕请
  尔时、学无学声闻弟子二千人,皆从座起,偏袒右肩,到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难、罗侯罗所愿,住立一面。
  阿难等请记,先作念而后陈词。此二千人,并无请记之词,但抱阿难等之愿,一心合掌,瞻仰佛颜。盖不待伸说请记之词,而佛早知其心之所念矣。
  庚二 佛为记别
  辛一 授阿难记
  壬一 正为授记
  癸一 长行
  尔时、佛告阿难:“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当供养六十二亿诸佛,护持法藏,然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教化二十千万亿恒河沙诸菩萨等,令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国名常立胜旛。其土清净,琉璃为地。劫名妙音遍满。其佛寿命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劫,若人于千万亿无量阿僧祇劫中,算数校计不能得知。正法住世倍于寿命,像法住世复倍正法。阿难!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为十方无量千万亿恒河沙等诸佛如来所共赞叹,称其功德”。
  中分为八:一、佛名,二、因行,三、教化,四、国名,五、土相,六、劫名,七、住寿,八、赞叹。山海慧自在通王,言阿难智慧,其高如山,其深如海。于远劫以来,发愿护持法藏,由有此愿力、智力,故能证能说,皆得自在,深入经藏,通达无碍。以此为因,故其果德之别号如是也。常立胜旛,亦以如来胜义导引众生之义。妙音遍满,谓以多闻之因,成山海慧自在通王之果,故其劫有妙音遍满之相。阿难佛寿,至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劫,而于此巨数之劫中,若人计算校量,均不能知其数之究竟。此寿数之长远,已为不可测度,而其正法住世之数仍倍之,像法住世之数更较正法住世之数复又倍之。是其佛法住世之久远,较余佛为殊胜,茍非具有护持法藏宏愿之因行,其果德曷克臻此!
  癸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今僧中说,阿难持法者,当供养诸佛,然后成正觉。号曰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其国土清净,名常立胜旛。教化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佛有大威德,名闻满十方,寿命无有量,以愍众生故。正法倍寿命,像法复倍是。如恒河沙等无数诸众生,于此佛法中,种佛道因缘”。
  前一颂颂因记,后四颂颂果记。
  壬二 众起疑念
  尔时、会中新发意菩萨八千人,咸作是念:我等尚不闻诸大菩萨得如是记,有何因缘而诸声闻得如是决!
  新发意、谓新发大乘心。此诸菩萨,意谓如上根舍利弗等诸大弟子,倘受如是决定之佛记,我等犹可无疑。乃今于未证无学之阿难,亦受如是决记,果以何因缘而获有此?此意但默存于念,并未明言,盖彼等亦非心存不信,特欲启如来之答,以显现阿难尊者之夙世因行与本地功德,并以明阿难现劫实为菩萨化现之声闻也。
  壬二 佛为解说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诸善男子!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阿难护持我法,亦护将来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诸菩萨众,其本愿如是,故获斯记”。
  空王、谓第一义谛本来空寂,于诸空法能得自在也。此言佛之今世,与阿难在世俗亲谊上虽为弟兄,而在过去世,佛与阿难本于空王佛所同发大心。佛以常勤精进已登正觉,而阿难以常乐多闻且具有护持法藏教化菩萨之大愿,是以不即入涅槃。此正菩萨大悲功行,正应得如是决定成佛之记也。
  壬四 阿难证说
  阿难面于佛前,自闻授记国土庄严,所愿具足,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即时忆念过去无量千万亿诸佛法藏,通达无碍,如今所闻;亦识本愿。尔时阿难而说偈言:“世尊甚希有!令我念过去,无量诸佛法,如今日所闻。我今无复疑,安住于佛道,方便为侍者,护持诸佛法”。
  阿难闻佛说示夙因,即时亦能忆念往劫所曾护持之诸佛法藏,与其护法之本愿。并证知今日为佛侍者,正为护法之方便,遂益安住于如是之佛道而无复有疑也。
原创大师勋章
Medal No.4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罗汉住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