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注定我爱你从事什么工作是由宿业决定的吗,都是命中注定的吗?

于凌波: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二)
【第七讲】与勇猛—破恶、摧伏四魔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破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1)修行之人,懈怠则堕落 上一讲—即‘第三觉知’那一段经文,大意是说,世俗凡夫,是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则增长罪恶;而修行,于五欲六麈幻境,要常念知足,不可多求。唯应安贫守道,勤修智慧之业。盖知足乃治贪之本,人若能知足,则贪欲自然减轻以至消除。而这一节经文,则是示知修慧业者,若身心懈怠,则不能进步,反而堕落也。堕落,亦有版本上印作坠落。 懈怠一词,在意义上与精进相反,精进的意义是:未生恶使不生,已生恶为断除;未生善为生起,已生善使增长。而懈怠是八大随烦恼法之一种,懈是身体上的颓废,好逸恶劳;怠是精神上的放逸,贪图舒适。《成唯识论》解释懈怠曰:‘云何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堕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所谓‘修断事中’,修是修善,断是断恶。而懈怠以懒堕为性,应修而不修,应断而不断,所以障碍精进。 懈怠何以使人堕落呢?《正法念处经》卷四十三曰:此懈怠人,一切家事作业皆畏;是故出家,作如是言:我出家已,多有敷具病药,所须饮食丰乐,我于昼夜,无所为作。彼懈怠故,如是出家,现出家已,不读诵经,不能止恶,不行善法,不修禅定,不持禁戒,常为懈怠之所覆蔽。彼人多利,多得供养,食用丰足,不乐持戒,不乐智慧;少智慧故,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 懈怠与普通所说的懒惰近似,世间懒惰之人,好吃懒做,游手好闲,遇事因循,得过且过。五十多年前,我在小学读书时,唱过一首《明日歌》,可惜已记不完全了。此歌的前一段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期多,吾生靠明日,万事成蹉跎,人生苦被明日累,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我们学佛的人,初入佛门,大多颇为发心,十分精进。可是天长日久之后,就不由的懈怠了。古德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精进为修道之本 经文曰:‘常行精进’。精进,就是八正道中的正精进,此又名正勤,能对治懈怠。在‘三十七助道品’中,有‘四正勤’道品,即‘未生善令速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立断。’所以,精进就是修善断恶,勇猛不懈。 精进,是小乘七十五法中大善地法之一,亦为大乘百法中十一善法之一,《成唯识论》解释精进曰:‘勤为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慈恩大师《上生经疏》亦谓:‘精谓精纯,无恶杂故,进谓升进,不懈怠故。’而在《正法念处经》卷四十三称: ‘懈怠,则是一切不饶益事,亦是一切恶道之本,生死种子,是世间一切苦恼,由之而生,是故世间若有欲断生死缚者,则应精进,舍离懈怠。’ 不仅修行要精进,即是在世间法中,无论是做学问,创事业,服官任教,同样要精勤不懈,才能有所成就。古语云:‘不经一番寒澈骨,安得梅花扑鼻香。’古圣先贤,为求道业有成,那一个不是精勤不懈,经过一番大死,而后获得新生? 《大智度论》卷十六,载一精勤为善的故事: 昔野火烧林,林中有一雉,勤身自力,飞入水中,渍其羽毛,来灭大火。火大水少,往来疲乏,不以为苦。是时天帝释来问之言:‘汝作何等?’ 答言:‘我救此林,愍故。此林荫育处广,我诸种类,及诸宗亲,皆依仰此,我身有力,云何懈怠,而不救之?’ 天帝问言:‘汝乃精勤,当至几时?’ 雉言:‘以死为期。’ (3)八万四千烦恼 经文中说:‘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我们于此探讨,这烦恼恶是什么? 其实烦恼恶就是烦恼,烦者烦扰,恼者恼乱,烦扰恼乱人心的,即称为烦恼。又以其在‘心所有法’中与‘善法’相对,因烦恼而使人为恶,故称烦恼恶。佛经中常说:‘八万四千尘劳’,或‘八万四千烦恼’,听起来使人吓一跳,我人烦恼何以如此之多。其实‘八万四千’在佛经中是一个形容词,表示烦恼之多的意思,我们不可胶柱鼓琴,执为定数。 烦恼虽然没有八万四千,但是与善法比较起来,确实是善法少而烦恼多。在唯识学上,人有八识心王,和五十一个配合心王作用的‘心所’,这五十一个心所中,善心所只有十一个,而烦恼心所却有二十六个。这二十六种烦恼中,有六种根本烦恼,二十种随烦恼。此二十种随烦恼,又分做十个小随烦恼,两个中随烦恼,八个大随烦恼。兹分述如下: (一)根本烦恼:根本烦恼有六种,是贪、嗔、痴、慢、疑、恶见,分述如下: 1、贪:贪着五欲六尘,永无满足之日,曰贪。 2、嗔:于违逆我者,心含忿恨,起损害之心,曰嗔。 3、痴:痴是愚昧不明,对世出世间道理不能如实了知,以非为是,行为颠倒,曰痴。 4、慢:慢是骄傲,自持学问、财富,计己胜他,曰慢。 5、疑:对四谛真理怀疑不定,对三宝功德,因果能力都不相信,曰疑。 6、恶见:这是受邪师外道的影响,对诸谛理,颠倒推求。此又可开为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 (二)随烦恼: 这是随从六种根本烦恼之后而生起的烦恼,共有二十种,前十种名‘小随烦恼’,次二种是‘中随烦恼’,末八种是‘大随烦恼’,分述如下: 1、忿:遇到违逆之事,心生忿怒。 2、恨:忿怒之后,心中不舍,结怨于心,怀恨不已。 3、覆:隐藏自己的过恶,不使别人知道。 4、恼:由忿恨而起报复之心,恼害于他人。 5、诳:诳是虚伪不实,为某种利益或目的而打妄语。 6、谄:谄是谄媚,为了利益或目的,恭维巴结有钱有势的人。 7、憍:憍是倨傲,在人前卖弄自己,蔑视他人。 8、害:害是损害,无悲愍之心,恼害有情。 9、嫉:见人胜己,常怀嫉妒,自住忧戚,名嫉。 10、悭:悭是吝啬,吝惜钱财,不肯惠施,曰悭。 11、无惭:有过恶而不知羞耻,曰无惭。 12、无愧:有过恶不怕人知,不畏讥诮,曰无愧。 13、不信:于四谛之理,因果之事不生正信,心存污秽,曰不信。 14、懈怠:因循放逸,不断恶,不修善,曰懈怠。 15、放逸:放荡纵逸,对于恶事心不防护,曰放逸。 16、昏沉:神志昏蒙,身心疲倦,无堪任事,曰昏沉。 17、掉举:心不寂静,妄想纷飞,曰掉举。 18、失念:忘了正念,邪念增长,曰失念。 19、不正知:知是知见,由于不正当的知见,于环境起错误的见解。 20、散乱:散乱是心驰外缘,流转不息,妨害正定。 (4)摧伏四魔—四魔是什么 经文中说:‘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关于烦恼,已如上节所述。那么,四魔又是什么呢? 说到魔字,我们心识中马上幻想出一幅魔相来,三头六臂,青面獠牙,作扑人状。我人思想上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把一切名相固定化,实体化。说到佛,我们心识马上想到大雄宝殿的佛像;说到魔,我们心识中又会幻化出魔的形状,这在唯识学上叫做‘遍计所执性’—由于我人认识作用的谬误,执名求实,这是妄情迷执,情有理无,这是幻有或妄有,而不是实有。 原来魔字,是梵语mara的音译,最初译为‘磨罗’,中国人说话好简略,把‘佛陀’略称为‘佛’,把‘磨罗’自然也就略称为‘磨’。而mara一字的义译,原本是障碍、扰乱、破坏的意思,也有译为杀者、夺命者,但这是由破坏一词延伸而来,并没有魔鬼杀人或魔鬼夺命的意思在内。早期佛经中用‘磨’字用了几百年,到了南北朝梁武帝时代,这位‘皇帝’一时心血来潮,乃以‘魔’字代替了原来的‘磨’字。本来这个字也改的十分传神,但是这一改,把原本是‘磨难’—障碍的意思,变成了‘魔鬼’—吃人害人的生物了。改的不但意义全变,并且给人一种错觉、误导,给‘磨’赋予了生命,赋予了威力,使人感到冥冥中另有一种生物在窥伺自己。 认真的说,‘磨’只是我人修道上的障碍。在《佛本行集》卷二十五上说,魔王波旬有十二种魔军,名称是欲贪、不欢喜、饥渴寒热、爱者、睡眠、惊怖恐畏、狐疑惑、嗔恚忿怒、竞利争名、愚痴无知、自誉矜高、恒常毁他人。而《大智度论》卷五中,说有十种魔军,名称是欲、忧愁、饥渴、爱染、睡眠、怖畏、疑、怨毒、虚妄之名闻利养、自高慢他等十种。以上种种魔军,事实上是经典文学的一种象征手法,说穿了,所谓魔军,只是我人内心的种种烦恼和欲望而已。这些烦恼和欲望,能障碍、破坏我人修行和成道,故称之曰‘磨’。 不过‘魔’字也有其象征的意义。比如我人对什么事情着了迷,就叫做着魔,即俗称的‘嗜好成癖’。如有人下棋着魔,有人练功着魔。老实说,修行打坐也会着魔,如打坐时看到佛菩萨像,闻到香味等,其实这都是心中的幻境,千万不能执着。如果执着不舍,也会导致‘走火入魔’。 经文中说:‘摧伏四魔’,四魔是能破坏修行的四种磨难,即是烦恼魔、阴魔、死魔、天魔。现分述如下: 〈1〉烦恼魔:烦恼魔又称欲魔,此为我人心识中,贪、嗔、痴、慢、疑等种种烦恼,扰乱我人心神,障碍修道,故称曰魔。 〈2〉阴魔:阴即五阴,也就是色、受、想、行、识的五蕴。五蕴和合,而有我人之身心。本经第一觉知谓:‘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老子曰:‘吾之大患,为有我身,若无我身,何患之有?’由此可见,五蕴身心,生种种烦恼,这也是一种魔。 〈3〉死魔:死能断人命根,不得继续精修道业,故称为魔。然则,命根又是什么呢?命根是‘名言施设’,是‘假立’的名词。一个人,在寿、暖、识三者和合三下,才有生命的存在及延续,若三法舍一,命根就不存在了。死能障碍人继续修道,故称之为魔(磨)。 〈4〉天魔:天魔指三界中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王而言,佛经上称,他化自在天天王魔旬,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修道时,率其眷属,以种种方法,扰乱佛陀,使其退转道心。佛陀降服魔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事实上,佛陀所降服的魔军,仍然是其心识中之种种烦恼与欲望也。 真正的魔,不在天上,而在人间;不在身外,而在心中。以前者来说,试看佛教之中,有没有指佛吃饭,赖佛穿衣的狮身虫,打着如来的名号,专做贩卖如来的勾当呢;以后者来说,剿山中贼易,剿心中贼难。身外之魔易摧伏,心中之魔难降服呢。 (5)出阴界狱—出五阴与三界之狱 经文上说:‘摧伏四魔,出阴界狱。’佛经上讲到地狱,有八热地狱,八寒地狱等名称,但从未曾提到过‘阴界狱’,这阴界狱在什么地方呢?其实阴界狱只是比方,是指五阴三界而言。五阴,指的仍是五蕴;而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是指迷妄有情在生死流转中,以其所依环境所分之阶层。不但分为三界,且建立九地、二十八天—九地是欲界的五趣杂居地;色界的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及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二十八天,是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这是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建立的理论。 三界中的欲界,即此界,以‘欲胜’称着,也就是对食色二欲特强。欲界的范围,上至欲界六天,中至人界四大洲,下至寒热八大地狱,均在欲界以内。此界众生,有饮食男女之欲,宫殿园囿之好,及种种欲望,故称欲界。 色界的特征,是此界有情的色身,及其国土、宫室、器物,无不殊妙精好,故称色界。此界复以‘禅那’称胜,所谓色界十八天,是初禅、二禅、三禅各包括三天,四禅天包括九天,合计四禅十八天,其实这只是四种禅定的种种境界。 无色界的特征,是此界诸天,无国土宫室器物,亦无生理上的色身,惟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物质)界—那只是一个精神世界。 五阴三界,是众生生死流转的身心世界,众生受业力牵引,在三界六道中轮回不已,不得自由解脱,有如系缚于牢狱之中,所以称为‘阴界狱’。我人若能常行精进,破除烦恼,以般若正智,观照五蕴皆空,证得无上正觉,那时就超越于五阴三界之外,就是‘出阴界狱’了。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十二日撰稿 【第八讲】生命的流转—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1)愚痴即是 愚痴,是三毒之一,此三毒又称三火,即是贪婪、嗔恚、愚痴。愚痴,也是六根本烦恼之一,六根本烦恼即是贪、嗔、痴、慢、疑、恶见。此中的痴,即是愚痴。自三毒或六根本烦恼来看,愚痴在贪与嗔二烦恼之后,排于第三位,似乎其烦恼较前二者为轻,事实不然,愚痴即是无明,无明居‘十二缘生’之首,是我人生死轮回的根本,是最重要的根本烦恼。 无明,梵语avidya为烦恼的别称,是不如实知见的意思,亦即不通达真理,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谓。换句话说,无明是愚痴、迷昧、是无所其明的意思。据《大乘起信论》说,无明即是不觉,此无明分为根本无明与枝末无明二种。根本无明,是无始以来,与真如佛性同时俱有,忽然起动差别对立之念,此即为诸烦恼之元始。此迷妄之最初,非由其他烦恼所生,故曰‘忽然’。此根本无明,即最细微之动心,而诸种惑、业、苦等,皆以其一念起动之心为根本,故称其为根本无明。由之而枝末无明与心所有法相应而起,即是贪、嗔、痴、慢、疑、恶见等种种烦恼。《分别缘起经》上说:‘如是无明,隐覆真实,显现虚妄,以为形相。’ 若以世间法来看无明,我们可以说‘明’是觉悟,是智慧;而‘无明’,是不觉悟,是无智慧;是一种盲目的、蒙昧的意志活动,所以成为我人烦恼不安的根源。 一个有智慧的人,对己有‘自知之明’,对人有‘知人之明’,而对事有‘先见之明’。有此明,可以防患未然,可以趋吉避凶,可以减少无穷的困扰与烦恼;反之,无此明的人,既不知己,又不知人,既不明理,又不懂事,任凭感情欲望支配着自己的行为,诚如现代的流行语言:‘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在这种盲目的冲动下,往往‘无明火起’,作出只图快意一时,一切不计后果的事情来,怎能不自陷于烦恼困扰之境? (2)无明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经文说:‘愚痴生死’,愚痴即是无明,也就是迷惑颠倒的心理。由于对事理的迷惑颠倒,因而造出种种恶业,以此恶业之因,招致生死轮回的苦果,所以说,无明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释迦牟尼世尊,是以人生生老病死的烦恼而出家修道,所以世尊六年苦行,证悟真理,证悟的即是生命流转的因果。在《过去现在因果经》中,记载着世尊证道的经过。经中记述世尊六年苦行,最后在尼连禅河畔的菩提树下,结跏趺坐,经文称:‘尔时菩萨,至第三夜,观众生性,以何因缘,而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为本,若离于生,则无老死。又复此生,不从天生,不从自生,非无缘生,从因缘生;因于欲有色有无色有业生。 又观三有业从何而生?即知三有业从四取生。又观四取从何而生?即知四取从爱而生。又复观爱从何而生?即便知爱从受而生。又复观受从何而生,即便知受从触而生。又复观触从何而生?即便知触从六入生。又观六入从何而生?即知六入从名色生。又观名色从何而生?即知名色从识而生。又复观识从何而生?即便知识从行而生。又复观行从何而生?即便知行从无名生。 若灭无明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如是逆顺观十二因缘。第三夜分,破于无明,得智慧光,断于习障,成一切种智。’ 以上一段经文,是世尊成道的经过,我们所以全段抄录,目的就是在探讨无明,何以无明是生死轮回的根本。这在佛经中,就叫做‘十二缘生’。 (3)十二缘生观 十二缘生,又称十二缘起,或称十二有支。这十二有支在因果相续上,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以上从因果相续上看十二缘生,名谓‘顺观’。但在经典上记载,世尊证悟缘起时,是从老死的事实往上追溯,即‘观众生性,以何因缘而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为本。’再追溯到‘又复此生……因于欲有、色有、无色有业生。’以后再追溯,三有业从四取生,四取从爱生……终于追溯到‘即便知行从无明生。’这是‘逆观’十二缘生。 由逆观十二缘生,推知生死轮回起于无明;由顺观十二缘生,乃知因无明而生起了行,因行生起了识、名色、六入,以至于老死。死后无明仍在,随着阿赖耶识又继续另一新生命,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如何才能跳出这生死轮回的圈子呢?世尊告诉我们:‘若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一切烦恼皆由无明而起,惟有灭了无明,才能根本解脱。所以,顺观十二缘生,是生死流转门,逆观十二缘生,由无明灭到老死忧悲苦恼灭,是生死还灭门—生死解脱之门。 关于十二缘生,在《佛说稻芊经》有一段解说的文字,经文是:‘五情违害名为身苦,意不和适名为心苦,如是等众苦聚集,常在闇冥,名为无明;造作诸业名为行,分别诸业名为识,有所建立,名为名色,六根开张,名为六入;对缘取尘,故名为触,受觉苦乐,故名为受,能有所取,故名为取,起造诸业,故名为有,后阴始起,故名为生,住世衰变,故名为老,最后败坏,故名为死。’ 以上这段经文,‘辞约理着,言简义丰。’必须再加以注释,才容易了解,兹按十二有支顺序分述如下: 〈1〉无明:无明就是愚痴,亦即迷闇不明,事实上,就是一种盲目的意志、蒙昧的冲动力。佛经上说:‘众生皆具佛性’,也就是众生皆具觉悟之性。此觉悟之性尚未发展之时,知见不清,就是无明。若觉悟之性发展开来,则明明了了,有如日出雪融,亮现暗销,无明就不见了。所以,无明只是我人觉性未发展之状态而已。 〈2〉行:行即是行为,又称造作,行为的后果就是业。无明是行之缘,行是凭借无明而生起,也就是一种盲目的冲动。此冲动以无明为原动力,所以所行的无非是贪婪和嗔恚。我人的行为有三种,曰身行、语行、意行,事实上是以意行—心识为主宰。行为的惯性形成我人的性格,此性格又支配我人未来的行为。性格的表现,须凭借主观的心识,所以乃有业力之所寄托的识(阿赖耶识)来生死轮回。 〈3〉识:识就是我人主观的有了别作用的识体,识体有八种作用,此处所指的,是业力所赖以寄托的第八阿赖耶识。人的一期生命结束,此阿赖耶识以受业力之牵引,至与其有父母缘之处‘纳识成胎’。《八识规矩颂》指此识是‘去后来先作主公’,指的就是人死之际,此识最后离开人体,而投胎之际,又是最先与父精母血结合,成为受精卵。 〈4〉名色:名色就是五蕴,色即色蕴,名是‘非色四蕴’,就是受、想、行、识四蕴。那么,此处何以不称五蕴,而称名色呢?那是因为业识初入母胎,六根未俱,不成人形,故生理性的身体部分称为‘色’,心理性的精神部分称为‘名’。因为‘心从诠目,故号为名。’这是指受精卵在母体中四十九日以前的情形。 〈5〉六入:六入又名六处,即十二处的内六处。其实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内根和外根。《修行道地经》中说,胎儿在母体中发育,到四十九日,名‘具根位’。以其已俱有六根,尚未完成。到六根发育完成,十月怀胎期满,离开母体,就进入触的阶段了。 〈6〉触:触是感觉,是六根接触六尘而生起六识的作用。婴儿出生,六根发生作用,惟婴儿天真未凿,其意根与尘境相对,只有直觉作用,尚无利害爱憎的分别心,称之曰触。《涅盘经》曰:‘未别苦乐,是名为触。’ 〈7〉受:受是‘领纳’,也就是感受。五蕴中的第三位是受蕴,受有三受、五受之分,三受是苦受、乐受、舍受,这是与前五识相应,生理上的感受;再加上与第六识相应的忧受与喜受,这就成了五受。儿童发育成长,进入青少年阶段,六根接触外境,已不再是单纯的触,而是有了顺违的感受,对顺者贪爱,对违者排斥。 〈8〉爱:爱是贪求,是欲望。因为有了顺违爱憎的感受,所以对于乐受、喜受贪恋不舍,念念渴求。新译的佛典把爱译为‘渴爱’,事实上这就是贪欲,所以《大乘义章》上称‘贪染名爱’。爱是以生存欲为中心,也即是生命活动力的本源。惟其如此,所以也是人生痛苦的渊薮。苦、集、灭、道的四圣谛,爱就是四谛中的集谛—人生的痛苦,是由贪爱聚集而来的。 〈9〉取:取是攫取,是执持,是坚持不舍的意思。当青年发育至成人,进入社会,接触人事,‘爱’、‘取’、‘有’三支是同时并起的—这时受支仍继续发生其作用。由受而对五欲尘境,生出贪爱之心。由于贪染之念日炽,对于财色名利,百计争取,贪求无厌,这就是取。《涅盘经》曰:‘内外贪求,是名为取。’ 〈10〉有:有是存在,是行为的结果,也就是业。由感受而生贪爱,由贪爱而固执不舍。爱、取、有三支,共构成现世的业因,此业因感召未来生死的果报。未来的果报有正报与依报,正报称三有,即本有、中有、后有;依报亦称三有,即欲有、色有、无色有—也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 〈11〉生:‘有’的本身是业,有业就要受报,这受报之果就是‘生’。生是生命,是生起,也是出生。由以上各支心识的活动,依业习而引起未来生命的趋向,形成另一个新生命,这就是生命流转—轮回。 〈12〉老死:《佛说稻芊经》曰:‘住世衰变故名为老,最后败坏故名为死。’人生的过程,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法尔如是,谁也不能例外。死后无明犹在,随着业识再继续另一新生命。 (4)以智慧之光破除无明 由十二缘生的过程,可知无明是生死轮回的根本。经云:‘若灭无明则行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人生根本解脱之道,在于灭无明,无明如何去灭呢?在于增长智慧,以智慧之光,照破无明的黑暗。而如何才能增长智慧呢?本经经文说;‘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 ‘菩萨’的本义,是上求大觉,下化有情。欲达成这两种目的,必须自广学多闻入手。广学是包括世出世间一切学问在内。古代印度,有所谓‘五明’之学,五明一者是声明,包括着语言学、文辞学、音韵学以及乐曲在内。二者是工巧明,即现代的各种工艺技术。三者是医方明,即现代的生理学,卫生学,医学及药物学等。四者是因明,即现代的逻辑学。五者是内明,也就是各宗教的经典。 佛经中有所谓‘三慧’之学,这三慧是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闻所成慧,是亲近善师友,自善知识处闻得佛陀教法,或者自三藏十二部经典中得知佛陀的教法,因而成就的智慧。思所成慧,是闻知佛陀教法,善自思惟所闻所见之道理而成就的智慧。修所成慧,是以闻思二慧为基础,由修习而成就的智慧。 在修所成慧中,包括着戒、定、慧三学。即所谓由戒资定,由定生慧。此三慧和三学,是入道的门径,增长智慧的不二法门。 (5)成就辩才,教化一切 辩才,谓巧于辩述,是具有善说法义之才能的意思。菩萨以闻、思、修三方面所得的智慧,能够成就‘四无碍辩才’。四种辩才是: 〈1〉法无碍辩才:凡于名言文句能诠释的教法,皆能了达无碍,名法无碍辩才。 〈2〉义无碍辩才:对于教法所诠的义理,一无滞碍,名义无碍辩才。 〈3〉辞无碍辩才:于诸方言词,通达自在,名辞无碍辩才。 〈4〉辩无碍辩才:此又名乐说无碍辩才,这是一种无碍自在,正确辩说之智慧。 此外,佛经中有‘八辩’之说,曰不嘶遏、不迷乱、不怖畏、不高慢、义具足、味具足、不拙涩、应时节辩才等。 以上种种辩才,皆以广学多闻为基础,广学多闻,不仅只是通达出世间法,同时也要通达世间法,佛法与社会结合,与生活结合,才能引起社会人士的共鸣。 ‘教化一切’,一切,是指一切众生而说的。最后一句‘悉以大乐’,大乐,可说是皆大欢喜。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是菩萨自利的乐;成就辩才,教化一切众生,使众生也自‘愚痴生死’中得到智慧,脱离苦海,获得安乐,是菩萨利他的乐。自他俱乐,故称‘悉以大乐’。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撰稿 【第九讲】无我与慈悲—等念怨亲、不念旧恶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1)贫苦多怨—穷通寿夭的由来 经文中说:‘贫苦多怨,横结恶缘。’世间有些使我们想不通的事,为什么有的人富贵多乐,有的人贫苦多怨?世间之不平,更有甚于此者乎? 我们生活在这繁杂万端的社会上,每天为了生活与工作,忙忙碌碌,随波逐流,难得有身心安闲的时候,所以一切无暇去细想。如果有一天我们空闲下来,冷静的观察我们周围的众生相—形形色色的亲友、街邻、以及社会上的各色各类人等,这时会发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比如说,何以有人富有、有人贫穷,有人显达、有人微贱,有人长寿、有人短命,有人健康、有人多病。有人既富贵又长寿,有人既贫贱又短命;反之,有人富贵而早死,有人贫穷而长寿,古语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生境遇之不同,也是如此。同样是圆颅方趾的人类,何以有如此的差异?难道说,当真是天上有个玉皇大帝,或阴间有个阎罗王,主管着人间的一切? 关于这一类宇宙人生问题,释迦牟尼世尊住世时代,印度各派宗教哲学人士,也有种种不同的异说。大致分起来,有神意论、有宿命论、有唯物论、有偶然论,兹略为介绍其内容如下: 〈1〉神意论:这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婆罗门教的主张。该教认为人和世间的一切,全是大梵天所创造,也是大梵天所支配,人没有自由意志,也不能改变自己的环境。人既然没有自由意志,人的善恶行为也没有责任可言。 〈2〉宿命论:这一派的主张以为,人今生的穷达寿夭,吉凶祸福,都是过去作为所结的果,所以今生的命运,就是前生的果报。人今生的努力和作为,只能改变来生的命运,而不能够改变今生的命运。 〈3〉唯物论:此又称结合因论,此论认为人生是地、水、火、风、苦、乐、寿命,七种原素结合而成,由结合的良窳(音羽,器物之粗劣者。)而决定人生的吉凶苦乐,此种结合在出生时即已决定,所以今生的努力不能改变其命运。 〈4〉偶然论:此派的主张,以为人生的命运,不是由因果业报法则所支配,亦不是由个人的努力或懈怠可改变,社会上不乏为善者遭遇不幸,为恶者却得幸福的事例,这一切都是凭着偶然的机会而决定。 那么,佛教对于人生苦乐或穷通寿夭作何解释呢?佛教认为这是业力所致,由业力所感召的果报—正报和依报,而有今生的生命体,和生命体所依的环境。 (2)总报和别报—由业力招感的生命和环境 在上一节‘十二缘生’中说到:‘又复此生,不从天生,不从自生,非无缘生,从因缘生;因于欲有色有无色有业生。’而在第十支的‘有支’中,说到‘有就是业’。业是由身、口、意三者之造作,造作出善恶之业,招感未来苦乐之报。这种业报法则,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成实论》卷八‘受业报品’称:‘善业得乐报,不善业得苦报,不动业得不苦不乐报。’—不动业,就是不善不恶的无记业。 在业报之中,决定个人贫富寿夭命运的,称为‘满业’;决定同一时代人之物质生活条件的,称为引业。如玄奘大师在《八识规矩颂》中称:‘引满能招业力牵’,就是指此而说的。再者,以业力牵引,在三界六道中或得天人身,或得人身,或得下三途身果报的畜生、饿鬼等身,此称为总报;虽然同受生为人,人又有智愚、美丑、寿夭、贵贱等差别,此称为别报。此外,果报的主体,即有情的身心,又称为正报;有情所依的国土,如山河大地,房舍器物,则称为依报。再往下面细说,又有共业之报,不共业之报,共中有共、共中不共;不共中共、不共中不共等等业报,就此停住,不能细说了。 这其中特别要说明的是总报与别报,照唯识宗的宗义,第八识的果报体称为总报,也就是以引业招感得四生六道的生命体;前六识之满业招感之果称别报,别报则千差万别。譬如说,同生于人道具有人身,而各人的智愚美丑,贵贱寿夭,各不相同。生于富贵之家,自幼就有丰裕的物质享受;生于贫贱之家,自幼就忍受饥寒。生在非洲落后地区婴儿,和生于欧美进步国家的婴儿,其未来的命运也全不一样。基于别报的不同,人生的际遇,有的富贵多乐,有的贫苦多怨。 或者有人问,如果人生的命运,一切是宿业所定,这和宿命论又有什么差别?不一样,完全不一样,宿命论是一切命中注定,一切不能更改,否定了个人的努力意志。而业因果报招感,不否定个人努力意志。释迦牟尼世尊,命中注定他要继承王位做国王,但他以个人自由意志,舍弃王位出家修道,证悟真理,成为一代圣哲。 人生贫富苦乐,皆由宿业招感,而贫苦之人又何以多怨呢?这和他的环境有关,亦和他的智慧、知识、教育程度有关。贫穷的人,受教育的机会比较少,古人说:‘学问深、则意气平。’基本上说,还是‘愚痴’所致。由于没有智慧,事理颠倒,当生活贫苦,境遇不顺之时,不知自我反省,修福修慧,一昧怨天尤人—怨上天不长眼晴,只照顾别人,不照顾自己;怨世人全亏欠我,对不起我,才使我境遇困难。像这样一昧的怨恨别人,如何能与人结下善缘?只有‘横结恶缘’,环境愈来愈差,道路愈走愈窄。 (3)菩萨布施,等念怨亲—布施为六度之首 菩萨,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也是上求大觉,下化有情的修行者。修菩萨行,要发下四弘誓愿,修戒定慧三学,具四无量心,行六度四摄。这四弘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据古德的解释,四弘誓愿是依苦、集、灭、道四圣谛而立的。一者缘苦谛,见众生八苦煎迫,而发下‘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誓愿;二者缘集谛,见众生烦恼重重,而发下‘烦恼无尽誓愿断’的誓愿;三者缘道谛,见无上正道而发下‘法门无量誓愿学’的誓愿;四者缘灭谛,因清净寂灭而发下‘佛道无上誓愿成’的誓愿。 戒、定、慧三学,上一章中已经讲到,此处不赘。此处介绍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慈者与人以乐,悲者拔人以苦;喜者见人离苦得乐,生欢喜心;舍着泯人我之见,于怨亲所其心平等。而六波罗蜜,尤为修菩萨行者的重要德目。 六波罗蜜即是六度,波罗蜜、梵语Paramita,音译波罗蜜多,略称波罗蜜,义译为‘到彼岸’,亦译为‘度’。河口过渡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以到彼岸。学佛的人,在烦恼迷惑的此岸,乘六波罗蜜舟筏,渡过生死轮回的大海,到达涅盘寂静的彼岸。六波罗蜜如下表所示: 六波罗蜜: 一、 檀波罗蜜:译为布施度,可度悭贪。 二、 尸波罗蜜:译为持戒度,可度毁犯。 三、 羼提波罗蜜:译为忍辱度,可度嗔恨。 四、 毗梨波罗蜜:译为精进度,可度懈怠。 五、 禅那波罗蜜:译为禅定度,可度散乱。 六、 般若波罗蜜:译为智慧度,可度愚痴。 广行六度,能到达彼岸,证得菩提。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有一段佛告阿难的文字,经中原文是: ‘阿难,若有菩萨摩诃萨,学六波罗蜜,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我以六波罗蜜,付嘱累汝。阿难,是六波罗蜜,是诸佛法藏。阿难!十方诸佛现在说法,皆从六波罗蜜出;过去诸佛,亦从六波罗蜜中,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来诸佛,亦从六波罗蜜中,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弟子,皆从六波罗蜜中,学得灭度。’ 由上一段经文,可知诸佛由六波罗蜜出,六波罗蜜是菩萨修道的不二途径。 菩萨修六波罗蜜,首重布施。而菩萨具四无量心,泯人我之见,怨亲平等。所以菩萨布施,也一视同仁,无所轩轾。 (4)财施、法施、无畏施 大乘六度,首重布施。布者分布,施者给与,以己财事分给与人,谓之布施。《大乘义章》十一曰:‘言布施者,以己财事分布于他,名之为布;己物惠人,曰之为施。’布施,并不仅指财物,布施有三种,曰财施、法施、无畏施。兹分述如下: 〈1〉财施:财施并不限于金钱,一切物质的施与,全属于财施。轻者如衣食财物,重者如身家国城,有来求者,悉皆施与,此谓之财施。释迦牟尼世尊在往昔因中修行时,曾经舍身饲虎,割肉喂鹰,这是高度布施的一种,非凡夫如我辈者所能为,但以身外财物,量力济助他人,这是学佛者最先学习的课题。 〈2〉法施:法施又名法供养,以佛陀正法,为人演说,使人获得法乐者,谓之法施。菩萨度人,不论智愚贤拙,一律有教无类,上一章经文中所说的‘教化一切’,就是这个意思。《金刚经》云:‘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3〉无畏施:无畏施有两种意义,一者,修菩萨行,无杀害之念,心慈颜和,使一切众生对之无畏怖心,有亲切感,此称之谓无畏施;二者他人有危险困难,修行者予以援助支持,或安慰鼓励,令得安乐,心无畏布,此亦称之为无畏施。更简单的说,我们搀扶一个盲者通过马路,协助一个老人搭上公车,于争执者予以排解,捡起行人道上的香蕉皮以免路人滑倒,这都是无畏施的一种。 以上三种布施,财施是物质布施,法施、无畏施是精神布施。而财施仅能使人免于一时的饥寒,法施则能拯人慧命,救人永免生死轮回之苦,故在三种布施中,以法施为最上。布施不难,难于达到‘三轮体空’的境界,即无施予的我,无受施的人,无所施的物。正如《金刚经》所称:‘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亦如《千佛因缘经》所载:‘施为妙善药,服者常不死,不见身与心,观财物空寂,受者如虚空,如是行布施,无财及受者,乃应菩萨行。’ (5)无我与慈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是菩萨大悲心的表现。菩萨修行,首重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第一要无我,第二要慈悲。也就是行慈悲而不执有我,知无我而不断慈悲。《金刚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了知所谓怨亲,无非是因缘和合而成,爱我者为亲,害我者为怨,若无我执,等视众生,则怨亲观念自不存在。何况‘怨家宜解不宜结’,如果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岂不是怨恨愈结愈深? 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有一段经文,解释大悲心的精神,经文曰: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撰稿 【第十讲】在家道与出家道—不染世乐、常念三衣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糩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1)五欲—色声香味触、财色名食睡 经文中说:‘五欲过患’。五欲是什么?佛经中有多种说法,解释不一。有谓色、声、香、味、触是五欲者,有谓财、色、名、食、睡是五欲者。如果加以界说,可以说世俗间的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佛法中五欲是色、声、香、味、触。佛经上把与眼、耳、鼻、舌、身五根相对的尘境,即色、声、香、味、触五境所引起的五种情欲,称之为五欲或五妙欲。一者色欲,指一切美妙的色相;二者声欲,指一切宛转的声音;三者香欲,指一切芬芳的气味;四者味欲,指一切可口的味觉;五者触欲,指一切适意的触乐。以上五者,能使众生乐着无厌,为其迷惑陶醉,贪求妄想,做着此五种欲望的奴隶而不自觉,所以佛经上告诉我们:‘慎防五贼’。《佛遗教经》上说: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堕于坑陷。如被贼劫,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 世俗五欲,我们日常生活于其中而不自觉,兹分述如下: 〈1〉财欲:财指世间的钱财,狭义的钱财,指一切有价证券。广义的钱财,包括着金银珠宝,古董字画,房屋田产等等。钱财为人养身之资,又称外命,故世人贪求执着,视如身命。唯到了生活所需之外,再广事攫取贪求,那就是贪欲与占有欲在作祟了。 〈2〉色欲:色本来为青、黄、赤、白颜色,但在此处则指男女情爱之美色而言。古语云:‘食色性也’。人生的两大基本欲望,一是食欲,一是色欲(事实上就是性欲)。食欲在维持个体生命,性欲在繁延种族,在世间法上,本来无可厚非。但如不知节制,放纵无度,在食欲说,杀生以飨口腹之欲,造作恶业;在色欲说,‘色字头上一把刀’,社会上多少悲剧,都是色欲引起的。 〈3〉名欲:名欲就是世间的名誉,在古代,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在现代,知名度高的人作事无往不利,所以人人好名。但如果是名符其实,实至名归,爱名誉本来也不是坏事。但如果是沽名钓誉,盗名欺世,那是贪欲烦恼的一部分了。尤其是现在所谓‘民主时代’,政治人物不择手段的打知名度,为了争名,不惜造谣生事,互相攻讦,对簿公堂。冷眼看来,真是可怜亦复可笑。 〈4〉饮食欲:饮食本来是资身活命的物质,佛经上也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所以吃饭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在资身活命与口腹享受之间,其差别不可以道里计。一个人如果纵口腹之欲,广造杀业,其后果决定是自己承担。古人诗云:‘若问世间刀兵劫,且听午夜屠门声。’人类造的共业,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5〉睡眠欲:睡眠是生理所需要,适当的睡眠,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以从事新的一天工作。但如果懈怠放纵,昼夜颠倒,或乐着睡眠,荒废正业,这就成为一种过患了。 自世间法说,人生适当的五欲生活,并不是罪恶,不应该责备。但如果不知节制,放纵无度,那就要像佛经中所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了。 (2)虽为俗人不染世乐 经文说:‘虽为俗人不染世乐’。俗人,指的是世俗之人,在此处,指的是在家信众而言。 佛门四众弟子,有在家、出家之分。出家的男女二众,称为比丘与比丘尼,在家二众弟子,称为优婆塞与优婆夷,就是在家清信士的意思。《优婆塞戒经》云:‘菩萨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就是指此而说的。 在家,是‘出家’的相对语。‘家’实在是烦恼的渊薮,有父母妻子眷属之累,有世事操作经营之劳,并不是修道的理想环境。但以世间法来说,在人生的责任与义务负担之下,要让人人舍亲割爱,出家修道,势所不能。因此,佛陀订有在家修行之制,这是世尊度化众生的方便法门。《法苑珠林》中有一段话说:‘力慕善道,可用安身;力慕孝悌,可用荣亲。亦有君子,高慕释教,遵奉修行,贞仁退让,廉谨信顺,皆是宿种,禀性自然,与道何殊。’ 以上经文,指的就是在家修道而说的。在家修道,仍为世俗之人,但虽为俗人,而不染世间五欲之乐,此即所谓‘身在家在而心出家’。 在《阿毗达磨法蕴足论》中,说到出家,谓有四种不同的类型,一者身出家而心不出家,这是指人虽然出了家,而心犹眷恋着世俗生活的人;二者身在家而心出家,这就是‘虽为俗人不染世乐’的在家居士;三者身出家心亦出家,这是值得受人尊敬的出家比丘,出家之后,于诸欲境,均无顾念;四者是身心俱不出家,这是标准的世俗之人,也就是受用五欲,深生耽染的人。 一个正信的清信士—不论是优婆塞或优婆夷,虽然是在家俗人,受用五欲,但心不耽染,常念出家人三衣瓦钵的清净生活,进而志愿出家,修习梵行,慈悲一切,这才是上求大觉,下化有情的菩萨行者。 (3)常念三衣瓦钵法器 三衣瓦钵法器,是出家人随身携带的生活用品。 释迦牟尼住世时代,僧团成立之初,出家比丘的生活,是:‘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出家人生活何以如此简单,因为出家的目的是精进修行,了脱生死,不能为物所累,不能为衣食问题分心。 三衣,现在称为袈裟,佛书上的解释,说三衣者,佛制比丘之法衣,有大中小三件,故称三衣。大者称僧伽梨Samghati,译为众聚时衣,由九条布缝起来,是大众集合时的礼服,为授戒、说戒等重要场合穿着;中者名郁多罗僧Uttarasanga,译为上衣,又称覆左肩衣,由七条横割截之布帛缝制而成,这是作法事入众时所穿的外衣;小者名安陀会衣Antarvasaka,译为中着衣、内衣、里衣,由五条布帛缝成长方形,是出家人平常起居、劳动时穿的,故又称‘作务衣’。 事实上,若探讨这三衣的起源,这本是印度古代贱民的衣服,说是衣服,其实只是大小不等的三块布。印度古代穷人,求一块完整的布亦不可得,那就拿许多碎布缝缀起来。印度气候炎热,平常用小的一块裹住下体,所以叫里衣;天冷时,上身再披一块中的。另有一块大的,夜晚睡觉时盖在身上,叫做卧具;白天折叠起来当坐垫,又叫敷具。释迦牟尼时代的外道沙门集团,全是用这种布做衣服,佛教的比丘也不例外,后来就演变成僧侣专用的法衣了。 瓦钵,钵是梵语钵多罗Patra的略称,是出家人盛饭的食器,称为‘应量器’。佛制,比丘的应量器有两种,一者铁制,一者陶制,即所谓瓦钵,而不得使用木制,亦不得用鲜艳的颜色。大小容量,则按各人食量而定,分为上中下三种。 法器,为梵刹所用之器物,如钟、鼓、铙、跋、磬、木鱼之类皆属之,尤其是密教的法器,繁杂万分,一般人分辨不清楚。但在印度古代则十分简单,比丘行脚,除三衣一钵外,无非是头陀袋、漉水囊、杨枝、澡豆而已。《梵网经》上说,菩萨行头陀行时,有十八种法器常随其身,其中包括佛像、香炉等,那已是佛灭度数百年之后的事了。 (4)志愿出家,守道清白 出家,是出离在家生活,舍亲割爱,剃除发须,修离欲沙门之净行。《释氏要览》上说:‘家者,是烦恼因缘;夫出家者,为灭垢累,故宜远离也。’所以佛门在家弟子,看破世间欲乐,常念三衣瓦钵,向往出家生活,到了因缘成熟,立下宏愿,发心出家。出家修行有什么好处呢?《法苑珠林》中说: 出家造恶极难,如陆地行船;在家起过即易,如海中泛舟。又出家修道易为,如海中泛舟,在家修福甚难,如陆地行船。船虽是同,由处有异,故迟速有不同,修犯有难易,是知生死易染,善法难成,早求自度,励慕出俗。 经文曰:‘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此处说的是‘守道’,不是‘修道’。守什么道呢?主要是指守戒而说的。佛陀在《遗教经》中说: 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失。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处。 出家菩萨能守道清白,自然梵行高远,人所敬仰。以此成就自利,发大慈悲心,教化一切众生。 (5)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梵行,梵语brahma-caria,意译为净行,即是在家、出家二众所修的清净行为。按,梵之梵语为brahma,意译为寂静、清净、离欲。所以梵行就是清净之行,尤其是指断淫欲之事,称为梵行。《八大人觉经疏》称:‘梵行有三:一、明悟欲心;二、洁净欲身;三、不犯欲尘。’梵行是出家众所必须严格遵守的。佛陀在《增一阿含经卷三六重品》,有与梵志问答的一段话: ‘梵志问佛,此中颇有比丘,云何得修梵行,无有缺漏,清净修梵行?世尊告曰:若有戒律具足,而无所犯,此名清净得修梵行。复次,梵志,若有眼见色不起想着,不起识念,除恶想,无不善法,得全眼根,是谓此人清净修梵行。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都无识想,不起想念,清净得修梵行,全无意根,如此之人,得修梵行,无有缺漏。’ 其实,修梵行,就是严持戒律,守护六根。如果戒律具足,则守道清白,自在其中。而其梵行也如旭日当空,无高不照了。 慈悲二字,前文已略为述及。慈是与乐,悲是拔苦。《大智度论》二十七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悲是以四无量心为基础,无量者,无可限量的意思。菩萨上求大觉,下化有情,有情是菩萨修行利他的对象。众生无量,故利他的对象亦无量。菩萨必具此无量之心,然后可以向无量众生作无量的利他行。这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其内容是: 〈1〉慈无量心:慈者是仁爱之心,这可分两方面说:一者是对人,不对他人起恼害之念,给予他人的身心以满足喜乐;二者是对己,以慈心来对治自己的嗔恨心,忿恚心,使心胸广阔,心地慈祥。由此两方面交织而成大慈之心。 〈2〉悲无量心:悲者是同情之心,当念我与众生,同是一体,如果他为烦恼所苦,我当怀为他拔除之心。此种悲心,常养常存,永无厌舍,始谓无量。 〈3〉喜无量心:喜者欢喜之心,见人止恶为善,生欢喜心,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心,见人行善功德,生赞叹心,反过来说,对人不起嫉妒心,以喜心对治嫉妒,谓喜无量心。 〈4〉舍无量心: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乃至以上三心—慈、悲、喜三心亦舍之而心不存着,谓舍无量心。 《大宝积经》有一段经文曰: ‘是名菩萨摩诃萨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若诸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四无量波罗蜜者,当知是则为菩萨藏法门之器,又是诸佛正法之器。’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二十日撰稿 【第十一讲】发大乘心,普济一切—化自私为慈悲、化烦恼为菩提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1)生死炽然,苦恼无量 《八大人觉经》八段经文,我们已经介绍了七段,现在介绍最后一段经文。此段的重点在介绍‘发大乘心,普济一切’。于此,我们先从‘生死炽然,苦恼无量’说起。 关于人之生死问题,我们在第七讲‘十二缘生’中已经介绍过。即所谓‘不从天生,不从自生,非无缘生,从因缘生;因于欲有色有无色有业生。’生、是业因之果。而死,又是以生为本,‘若离于生,则无老死’。佛经上说:‘有生必有死,有成必有坏,有聚必有散,有合必有离。’法尔如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而我人沉浮在生死苦海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六道轮回,有如车轮之旋转,永无休止。这生死大苦的煎熬,有如烈火燃烧,苦恼无量。 苦恼,事来逼身,是名为苦;烦恼缠缚,是名为恼。佛经中,有二苦、三苦、八苦、十苦诸说,十苦是《释氏要览》中记载的,其中除了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之外,尚有愁苦、怨苦、受苦、忧苦、病恼苦、生死流转苦。所以,生死炽然,实在是苦恼无量。 有人说,佛教是专门说苦的宗教,其实不然,佛陀是医生,他诊病的时候,不夸张病情,也不隐瞒病情,他只是把实际的病况告诉病人。早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史密斯教授,着有《人类的宗教》一书,其中有一段对于苦的看法,书中说: 佛陀并不怀疑人生可以过得愉快,过得愉快就是享受快乐,然而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人生含有多少可以享受的成分?二、即使我们能享受快乐,这一种快乐能达到什么程度?佛陀认为这个程度是很肤浅的。对兽类讲,它是丰富的,但留给人的只是缺陷、空虚、彷徨。根据这一了解,甚至于可以说快乐只是饮鸩止渴而已。恰如朱蒙Drummond所说:‘人世最甜蜜的欢乐,只不过是痛苦的粉饰。’而雪莱Shelley则称:‘人类把不安错认为愉快’。眩目的霓虹灯后面全是黑暗;我们必须记取,人生的核心(非现实的核心),只有不幸。所以人类不断追求短暂的剌激,为的是想忘掉这藏在心灵深处的‘面目’。有的人可以能将这种黑暗忘记一段长时间,但是它仍旧在冲淡人们心中的快乐…… (2)发大乘心—大乘与小乘之别 佛法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以世间法为权假,以出世间法为究竟;出世间法有小乘与大乘,以小乘为权假,以大乘为究竟。或有人问,这小乘与大乘的分别何在呢?《大智度论》中解释称:‘佛法皆一种一味,所谓苦尽解脱味,此解脱味有二种,一者但为自身,二者兼为一切众生。’原来在同一解脱法门中,因有自利利他的差异,遂有小乘大乘的分别。而大乘的根本精神,亦于此可见。 《妙法莲华经》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 《十二门论》称:‘摩诃衍者,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为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大利益事,故名为大……’ 大乘就是菩萨乘,上求大觉,下化众生的行者,即名菩萨。所以大乘二字,即以自度度他,自利利人为本义。兹将大乘小乘的内容分述如下: 〈1〉小乘佛教概要: 1、主要经论:以四阿含经,及‘阿毗达磨’诸论、《俱舍论》、《成实论》等为主要经典。 2、修行起因:为自度自利—拔一己之苦,得一己之乐。 3、修观:修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4、修行法门:修四圣谛、十二因缘。 5、破执:但破我执,未破法执。 6、断障:但断烦恼障。 7、明空:但明我空。 8、证果:证清净果—证声闻四果,辟支佛果。 〈2〉大乘佛教概要: 1、主要经论:以《华严》、《方等》、《般若》、《法华》、《涅盘》诸经,及《中观论》、《瑜伽师地论》、《大乘起信论》等经论为主要论典。 2、修行起因:自度兼以度他,自利兼以利人。 3、修观:究竟观一切法。 4、修行法门:修六度万行。 5、破执:破我法二执。 6、断障:断烦恼、所知二障。 7、明空:明我法二空。 8、证果:证大觉果—成佛。 (3)什么是大乘心 大乘菩萨道的精神,简单的说就是利他的精神。利他精神要以菩提心为基础,所以所谓大乘心者,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亦称为道心、觉心,但这只是略称,全称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求无上菩提之心。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如发此心常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 世亲菩萨着《发菩提心论》,告诉我们如何发菩提心,归纳起来可列为十点,即一者亲近善知识,二者供养诸佛,三者修集善根,四者志求正法,五者心常柔和,六者遭苦能忍,七者慈悲淳厚,八者深心平等,九者信乐大乘,十者求佛智慧。 发了菩提心,进一步要修集菩提—修正觉之法,在‘发菩提心论’中说: 〈1〉观我自身过患: 1、自观我身,五阴四大,俱能兴造无量恶业,欲舍离故。 2、自观我身,九孔常流臭秽不净,生厌离故。 3、自观我身,有贪嗔痴,无量烦恼,烧燃善心,欲除灭故。 4、自观我身,如泡如沫,念念生灭,是可舍法,欲弃捐故。 5、自观我身,无明所覆,常造恶业,轮回六趣,无利益故。 〈2〉思维诸佛成就: 1、思维十方三世诸佛,初始发心,具烦恼性,亦如我今。而终成正觉,为无上尊。 2、思维一切三世诸佛,发大勇猛,各各能得无上菩提,若此菩提是可得法,我亦应得。 3、思维一切三世诸佛,于无明?,建立信心,积集苦行,皆能自拔,超出三界,我亦如是,当自拔济。 4、思维一切三世诸佛,为人中雄,皆度生死烦恼大海,我亦丈夫,亦当能度。 5、思维一切三世诸佛,发大精进,舍身命财,求一切智,我今亦当随学诸佛。 〈3〉上求最上道果: 1、见诸如来相好庄严,光明清澈,为修习故。 2、见诸如来法身常住,清净无染,为修习故。 3、见诸如来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清净法聚,为修习故。 4、见诸如来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为修习故。 5、见诸如来有一切智,怜愍众生,慈悲普覆,能为一切愚迷正导,为修习故。 〈4〉下化愚痴众生: 1、见诸众生,为痴爱所惑、受剧大苦;不信因果,造作恶业;舍离正法,信受邪道;于生死海,长夜漂流。 2、见诸众生,畏老病死,不求解脱;忧悲苦恼,而常造作;爱别离苦,而不觉悟;怨憎会苦,更复造怨。 3、见诸众生,为爱欲故,造作恶业;知欲生苦,而不舍离;虽欲求乐,不具足戒;虽不乐苦,造苦不息。 4、见诸众生,毁犯重戒,而犹放逸;造无间业,不生惭愧;谤毁大乘,而起憍慢;虽怀聪哲,而断善根。 5、见诸众生,生于八难,不知修善;闻说正法,不能受持;习染外道,不知出离;善报既尽,还堕三途。 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是因‘见诸众生,无明造业,长夜受苦,舍离正法,迷于出路,为此缘故,发大誓愿,上求大觉,下化有情,一切众生,有苦恼者,我当拔济,令无有余。’以上所说,就是菩提心,也即是大乘心。 (4)化自私为慈悲,化烦恼为菩提 大乘行者的基本精神,是在于利他—牺牲自己,成全别人。无奈我人先天所具有的自私利己的天性,就成了修行的障碍。我们说自私利己是先天所具的,事实上就是我们心识功能的一部分。唯识学上说,我们的心识,有八种主要的功能,五十一种配合的功能—就是‘八识心王’,和‘五十一相应心所’。八识心王的第七识,梵音末那识,它是第六意识之根,它依于第八阿赖耶识而生起,它的作用是‘恒审思量’。 末那识思量些什么呢?它的‘见分’缘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误认为第八识是常、一、主宰的‘我’,因而恒审思量,念念不忘。再加上‘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个相应心所的配合,就使这第七识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痴迷倨傲的中心。 第七识本身并不造作罪恶,但它是第六意识之根,由于它自私自利,影响到第六识的善心也发不起来,每当第六识发心为善时,第七识就出面阻挡。原来第六识中有二十六个烦恼心所,有十一个善心所(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本来烦恼就比善心多,再加以第七识处处只为自己着想,利他行的善心愈加难以生起了。 如何化自私利己为利他?这事开头最难。我们的行为有一种‘惯性’作用,凡事作习惯了,也就习以为常了。究竟我们还有十一个善心所,时时提醒自己,促发善心生起。这就是‘四正勤’所说的:‘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为生,已生善令增长。’一切善恶行为,对八识种子都是一种薰习,时日长久之后,八识种子逐渐转染成净,自然就‘化自私为慈悲’,自利之念日减,也就是我执之念日轻,我执减少,烦恼也日少。到功夫日深,自然而然的‘化自私为慈悲,化烦恼为菩提’了。 (5)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释迦牟尼世尊,成道后游行教化,曾发四愿,一愿济众生困厄,二愿除众生惑障,三愿断众生邪见,四愿度众生苦轮。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人,也应有此宏愿,普遍救济一切众生,使之远离一切身心苦痛,使之获得究竟安乐。佛菩萨观见众生有无量苦恼,即视为自己觉道未圆。如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如普贤菩萨‘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菩萨度化一切众生,使之证得无上菩提,毕竟大乐,才尽到度生的责任,这都是慈悲心最高的表现。这种利他行为,也正是增长自己的福德,所以度人即是自度,利人也是利己。 大乐,有别于小乐,也不同于短暂的乐,而是涅盘四德‘常乐我净’的乐,是《唯识三十论》所称:‘安乐解脱身’的安乐,事实上就是证得佛果了。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廿二日撰稿 【第十二讲】精进不懈、超越自我—由物欲世界升华到正觉世界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盘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1)由八大人觉经走上正觉之道 《八大人觉经》分为四分—即序分、正宗分、总结分、流通分。正宗分八段经文,于第十一讲介绍完毕,本讲是最后一讲,于此介绍总结分、流通分。总结分,是把正宗分的经文作一总结,即‘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 佛,是梵语佛陀的简称,义译为觉者、智者,觉有二义,一者觉察义,是说能觉察烦恼与察知恶事,使之不能妨碍修行,此觉察之智称为‘一切智’。二者觉悟义,觉知并体悟宇宙人生的真理,而获得究竟解脱。此觉悟之智称为‘一切种智’。 菩萨,前文屡有解说,即发菩提心,‘上求大觉,下化有情’的修行者之称。当然,这只算是初发心的因位菩萨,而不是证了果的大菩萨。 至于大人,本文第三讲曾解释过,中国儒家以君子为大人,亦即是对有德者之称。本经此处所说的大人,是指佛菩萨而说的。总结来说,正宗分的八件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所从而觉悟的八条大道。 (2)精进行道,慈悲修慧 经文中说:‘精进行道,慈悲修慧。’精进,在修行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八正道的第六支是‘正精进’;三十七助道品中,四神足科中有‘勤神足’。勤神足,指的也是精进;五根科中有‘精进根’,五力科中有‘精进力’,七觉支科中有‘精进觉支’,这些全指的是精进。而四正勤科,四品全是精进,在三十七品中,精进占了九品,由此可见精进的重要。 经文中说‘精进行道’,所谓行,应该包括修行在内,而‘八正道’、‘三十七道品’正是必修的科目。所以在此有介绍三十七道品的必要。三十七道品,亦名三十七菩提分法,简分为七科,一者四念住,二者四正勤,三者四神足,四者五根,五者五力,六者七觉支,七者八正道,兹分别述其内容如下: 〈1〉四念住:念是观念,住是安住,即是于四境界观察,安住其念,引发定慧,故名念住。此四者是: 1、身念住—观身不净。 2、受念住—观受是苦。 3、心念住—观心无常。 4、法念住—观法无我。 〈2〉四正勤:亦名四正断。正勤者,合于正理,勤求精进,此与八正道中的正精进意义相同,此四者是: 1、律仪断—对已生之恶法,修戒令其断灭。 2、断断—对未生之恶法,已断令其永断。 3、修断—对未生之善法,修令生起。 4、防护断—对已生之善法,令不忘失。 〈3〉四神足:四神足亦名四三摩地。三摩地是‘定’的意译,住心一境为定。世间最殊胜之法曰神,能往还为足,神足是能来去于妙境的意思。此四者是: 1、欲神足—由欲增上力而得定。 2、勤神足—由勤增上力而得定。 3、心神足—由心增上力而得定。 4、观神足—由观增上力而得定。 〈4〉五根:根有生长及护持两种意义,一谓如树有根,能生花果,修行者依五根而修,能生道果;二谓如树有根,能护持枝叶鲜润,修行者依五根而修,能护持道念不令丧失。此五根是: 1、信根—深生胜解,净信。 2、进根—进者精进,由信而精进不懈。 3、念根—于所修谛理,念念不忘。 4、定根—摄心于所修道法中念念不忘,相应于定。 5、慧根—慧照现前,正观分明,因而证智。 〈5〉五力:力者,于前五根,增长发生之力量,能排除一切障碍,摧伏一切烦恼,故名为力。此五者是: 1、信力—信根增长得力,坚固正信,以破不正信之力。 2、进力—进力即精进力,进根增长得力,破除身心懈怠,勤修正道。 3、念力—念根增长得力,破除邪念妄想,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定根增长得力,破除散乱掉举,而入于正定。 5、慧力—慧根增长得力,破除邪见外见,而证于正智。 〈6〉七觉支:七觉支又名七菩提分,是七种觉察方法,由修习五根五力,由智慧力,发起‘见道位’前之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种‘顺抉择分’,而入于见道位。此七者是: 1、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诸法之真伪。 2、精进觉支—以勇猛心向正道精进,不倦不怠。 3、喜觉支—得善法生欢喜心,不着于常断空有之法。 4、轻安觉支—断除身心粗重而使轻安。 5、念觉支—修行时慧照分明,明记定慧而不忘。 6、定觉支—心住一境而不散乱。 7、行舍觉支—以平等心舍一切法。 (3)乘法身船至涅盘岸—涅盘是什么 法身之解释极多,简单的说,一者指佛所说之正法,二者法身即自性身,又名法性身,事实上这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也就是成就佛法的身体。这身体不能以物质言,而是精神的意义。经云:‘一切众生皆具佛性’,这佛性若在隐位—即在潜存状态,名如来藏,若这如来藏显现出来,则为法身。法身的特性是有常住义,它不随着人的色身坏灭而消失,是长存于天地之间。 法身船,是譬喻之辞,譬喻佛所说之正法如船,能渡人出生死大海;亦譬喻我人本具之佛性,我人在六道中生死轮回,但以有佛性故,最后终能得度,不致永远沉沦。 经文‘至涅盘岸’。涅盘二字,中国人把它看成是死的意思,实是大误会。不过,涅盘二字,在中国的经典中也实在很难理解,在中国经典中,把涅盘解释的十分难懂,如《华严大疏钞》五十二曰: ‘译名涅盘,正名为灭,取其义类,乃有多方。总以义翻称为圆寂,以义充法界,德备尘沙曰圆,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 再如《大毗婆娑论》上说: ‘盘名为趣,涅名为出,永出诸趣名为涅盘。复次盘名为臭涅名为无,永无臭秽诸烦恼名为涅盘。复次盘名稠林涅名永离,永离一切三火三相诸蕴稠林故名涅盘。复次盘名为织涅名为不,此中永无烦恼业缕,不织生死异熟果绢故名涅盘。’ 印度的经典,译为中国这种严谨方正的文体,这在古代还好,在现代,恐怕是看不懂人居多。其实简单的说,涅盘最简单意义,就是‘解脱’—自精神的系缚中解脱出来。在顾法严居士所译的《佛陀的启示》一书中,有如下的解说: ‘涅盘是彻底的断绝贪爱:放弃它、摒斥它、远离它,从它得到解脱。’ ‘一切有为法的止息,放弃一切污染,断绝贪爱、离欲、寂灭、涅盘。’ ‘比丘们啊!什么是绝对(无为)?它就是贪的熄灭、嗔的熄灭、痴的熄灭,这个,比丘们啊!这就叫做绝对。’ ‘罗陀啊!熄灭贪爱,就是涅盘。’ ‘比丘们啊!一切有为法中,无贪最上。就是说,远离憍慢,断绝渴想,根除执着,续着令断,熄灭贪爱、离欲、寂灭、涅盘。’ ‘生死相续的止熄,就是涅盘。’ 涅盘,简单的说,就是精神上系缚的解脱—贪爱之火的熄灭。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是在死后获得解脱—死后升天堂。只有佛教可以在生前获得解脱—证入涅盘。这在佛经中叫做‘有余依涅盘’。有余依涅盘,下一节将予介绍。 (4)复还生死,度脱众生—无住大涅盘 由《佛陀的启示》一书中上一段文字,使我们知道,所谓‘涅盘’,就是解脱,这在《大涅盘经》中也说得很明显: ‘尔时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哀愍重垂,广说大涅盘行解脱之义。佛赞迦叶,善哉善哉,善男子,真解脱者,名远离一切系缚,若真解脱诸系缚,即无有生亦无和合。……’ 真正的解脱,就是远离一切系缚—贪、嗔、痴等一切烦恼,果能如此,即可证得绝对的真理。在《增一阿含经》中有一段说到解脱的经文: ‘若有弟子得正解脱,其心寂静,所作已作,更无可作,所办已办,更无余事。犹如巨石,风吹不动,色、声、香、味,美妙诸触,乃至一切可意、不可意法,皆难动摇,如斯行者,其心坚固,当生解脱。’ 关于涅盘,大小乘的解释不同,部派佛教谓:涅盘即灭却烦恼之状态。其中又分为有余依涅盘与无余依涅盘二种。大乘空宗(三论宗)以实相为涅盘,谓涅盘具有常、乐、我、净四德。大乘有宗(唯识宗)谓涅盘有四种,即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有余依涅盘、无余依涅盘、无住大涅盘,兹分述如下: 〈1〉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此又略称为本来清净涅盘,自性涅盘。此即是本体,亦即是诸法的自体,事实上就是真如之理。真如不生不灭,本来寂静。一切有情,自然具有,不假他求,故谓自性。自性本来清净,不因客尘烦恼之覆蔽而失其清净性。经上说:‘本来自性……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故称本来自性清净涅盘。 〈2〉有余依涅盘:修四圣谛、十二缘生的小乘行者,已断烦恼障,苦因已尽,但尚有所依止的五蕴身—即生命体仍然存在,称有余依涅盘。 〈3〉无余依涅盘:小乘行者,不但招感生死烦恼的因已断灭,即众苦所聚的色身—烦恼果亦断灭(即是寿命已尽),了脱生死,不再受生死苦,此名为无余依涅盘。 〈4〉无住大涅盘:二乘行者,已除烦恼障(人空),未了所知障(法空),故不住生死而住涅盘。大乘圣者,烦恼、所知二障俱遣,人法二执俱空,大智大悲生起,故不断生死,但于生死因缘既明了不迷,随复生死而不为生死漂流,如是乃能出入生死,以说法度众。不住生死,不住涅盘,尽未来际,作诸功德广利众生,此即谓之无住大涅盘。 经文说:‘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盘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这‘复还生死,度脱众生。’就是无住大涅盘。 (5)由物欲世界升华到正觉世界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佛经上所称‘三界’中的‘欲界’;也是‘九地’中的‘五趣杂居地’。欲界就是欲望的世界,五趣杂居地是指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五道众生在此杂居。这五道众生所依的环境,是‘四大’—地、水、火、风所造成,所以,我们人类,是生活在物质和欲望的世界中。 因为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同时我们有无穷的欲望,所以我们的心灵物化—物欲塞满了我人的心灵,我们社会上也一切以物质(金钱财产等等)做标准,社会的‘价值观’是以物质与金钱来衡量。可是我们别忘了,除了物质外,我们还有精神境界,还有心灵境界。人自称为万物之灵,灵在什么地方呢?即所谓‘人之异于禽兽者’,是禽兽只有食与性两种基本本能,而人除此以外,尚有人伦道德、是非善恶等观念,而这些都是心灵境界的产物,是物欲之心的另一面产生的。 物欲之心的另一面是什么?是良知,是天理之心。世人当义利关头有待抉择时,有所谓‘天理与人欲交战’,这就是是非善恶的分野。我们佛教信徒,由信佛而学佛,由学佛而希望成佛。我们修行、念佛,无非是修正我们行为—身、口、意三方面行为的缺失,使我们心灵转染成净,向正觉之道迈进。 本经一再告诉我们,要常行精进,破除烦恼,增长智慧。我们当依八大人觉经的八条觉悟之道,精进不懈,超越自我,由物欲世界升华到精神世界,到心灵世界,进而升华到正觉世界。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卅日全文 脱稿
查看: 516|
佛缘网站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及人力,以下法宝流通的收益将用于佛缘网站的建设。感恩您的支持!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今生注定by樊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