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教育原理分析就业慌,技工荒 原因的原因

《前沿》;2009年第10期;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特点和原因分析;柳云飞4;(金陵科技学院南京210001);[摘要]在中国市场化进程中,就业问题日趋成为中国;【关键词]中国;就业现状特点原因;[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C913;[文章编号]1009--8267[2009]10;计公报显示,到去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4亿人,比;在中国市场化进程中,就业
2009年第10期
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特点和原因分析
(金陵科技学院南京210001)
[摘要]在中国市场化进程中,就业问题日趋成为中国政府所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本文主要对我国就业问题的现状、特点和原因作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分析,希冀对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有所裨益。
【关键词]中国
就业现状特点原因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章编号]1009--8267[2009]10珈1“川8
计公报显示,到去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4亿人,比上年末增加5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4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同时,在7.64亿人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32561万人。占42.6%,第二产业19225万人,占25.2%,第三产业24614万人,占32.2%。年末城镇就业人员28310万人,其中,单位就业人员11713万人。…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随着经济增长,“十五”期间我国就业人数也在持续增加。从不同产业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略有减少。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出现增加的趋势,第三产业则出现增加。但是,“十五”期间,我国劳动力供过于求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预测,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每年将新增劳动力700万人左右,同时,农村有2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按照l%的转移速度计算,农村有2000万左右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按照2004年的就业情况,再就业人员有800万左右。这样,每年需要安排的就业人数在2800万左右。如果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9%的话,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在800―900万左右,那么,至少就会有1600―1700万劳动力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口1这样,对于中国而言,就意味着在未来几十年内劳动力供过于求矛盾始终存在。正如游钧教授介绍的那样:从长期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口占生育高峰,形成了当前和未来20年劳动年龄人1:3占总人1:3的比重维持在65%以上的较高水平。从“十一五”看,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年均达2000万人,把离退休等退出劳动力
在中国市场化进程中,就业问题日趋成为中国政府所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明确写道:中国有近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中国,解决就业问题任务繁重、艰巨和紧迫。中国政府从亿万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法律规定,中国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促进就业增长,全力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利,不断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求。但是,由于中国失业问题是一种非典型性失业。其中,结构性失业是主要矛盾,所以,系统分析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特点和原因,将有利于准确地把握中国就业问题的一般规律,科学地探索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
总的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众多,国民教育平均水平较低,一般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普遍不足,就业的总体性矛盾和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都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存在,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诸如此类。中国就业问题呈现出一幅纷繁芜杂的图景。具体而言:
1.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
劳动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2007年5月18日发布统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8JYD020。
[作者简介]柳云飞(1965一),江苏六合人,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
万方数据 
市场情况考虑进去。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它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达2400万人。而在需求方面,按经济增长保持8%至9%
的速度,每年可新增800―900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
然减员,可安排就业1200万人左右,年度劳动力缺口仍在1200万人左右。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1.2亿以上。所以,我们判断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劳动力不会不够用,还是供大于求ot3,l这是对中国就业问题总体状况的一个基本判断。
2.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
经济结构调整是当前和今后有关时期世界经济变迁的主旋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对我国经济社会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目前,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矛盾是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也就是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劳动力的需求矛盾。主要表现“技工荒”现象和“民工荒”现象。
所谓的“技工荒”现象,就是关键性技术工人短缺现象。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产业技术工人的需求逐年增加,使技术工人总量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其中,高级技术工人尤为短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40个城市单位岗位空缺和技能人才调查报告摘要》显示:企业现有就业人员中技术工人所占比例为32.3%。技术工人中,高级技术工人的比例为3.9%,其中,技师占3.2%,高级技师占0.7%,与当前企业需求的高级技术工人比例的14.1%相比,其中,技师占9.6%,高级技师占4.5%,具有较大的缺口。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2005年度全年全国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表明:技师、高级技
师、技术员、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85、
2.08、1.31、1.5l和2.06。由此可见,企业对技术工人,包括技师和高级技师的需求比已经大于对技术人员,包括技术员、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的需求比,其中,对技师和
高级技师的需求比最高o[412007年7月4日,《光明日报》
以题为《十万年薪为何难觅高级技工》报道,对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诸多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是现有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都不能较好的适用企业发展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状况。同时,还披露了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
103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统计分析显示,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
的求人倍率较大,分别为3.36、2.2和2.cr7。
所谓的“民工荒”现象,就是农民工短缺现象。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珠江三角洲、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有200万人缺口,缺工率约为10%。在制鞋、玩具、制衣等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企业,普通劳动力尤其是年轻女工短缺情况较为严重。“民工荒”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普通劳动力的工资太低,劳动
条件、社会福利保障太差,农民工不愿意到这些企业就业。比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显示,工资在700元以下的
方数据企业,招工比较困难,工资在700一1000元的企业。招工
情况一般,而工资水平在1000元以上的企业,招工没有问题。p1当然,工资水平问题是导致中国的“民工荒”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中国“民工荒”问题,不是孤立的问题。中国的“民工荒”问题,与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是否愿意承担一定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
发展的不均衡状况有一定的关联性。与中国城乡二元经济
社会结构有一定的关联性,与中国现阶段劳动者权益法律保护制度和救济制度不完善有一定的关联性,与中国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被边缘化有一定的关联性,与中国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局限性有一定的关联性。可
以讲,中国“民工荒”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
的表象性问题,其实质是农村劳动力与资本的深化、技术的进步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正如蔡肪研究员所言:面对“民工荒”现象,研究者们十分自然的反应是:这种现象发生在一个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二元经济条件下,只能是短期的、结构性的、暂时的,而不可能是真正的劳动力总量供求不足。【6】
3.城镇失业人数呈增加趋势,真实失业率持续上升经济学中有两个最常用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
况指标。第一,失业人数,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绝对的失业人数指标。第二。失业率,即失业人数占整个就业和失
业人数之和的比,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发展时期内相对的失业人数指标。据统计,我国城镇失业人数由1990年的383.2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800万人。失业率由1990年的2.5%增加到2003年的4.3%。很显然,目前,我国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至少没有包括城镇下岗人员和隐性失业人员。所以,我们必须面对一个基本事实。这就是目前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只是客观地反映失业人员上升趋势。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失业状况和严重程度。实际上,根据有关研究机构和世界银行专家估算,中国城市实际失业率大约在8―10%。…著名经济学家冯兰端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公
布数据,计算出当前我国的真实失业人口为1.83亿,真实
失业率为27.78%。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曾认为,我国城镇职工下岗后没有再就业的估计在4%左右,国内企事业单位的隐性就业者达7―8%,加上官方公布的3.6%左右,我国城镇失业率实际值已达15―20%左右。H1还有研究者在排除我国失业统计缺点后计算,目前我国城镇失业率大约为15%。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则高达26%,城乡合计失业率在
20%左右。【91因此,失业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
最突出问题之一。
4.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大中型城市大规模转移
中国现有农村人口8.5亿,在农村劳动力约5亿人,
其中,约7000万人在城市有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1.2亿人在乡镇企业,还有3000―4000万人游离在农村与城市、农业劳动与非农业劳动之间,真正完全从事农业劳动的还有2.7亿。【l训目前,无论政府部门还是学术界,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上都得出基本结论:第一。中国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中国农村存在大量的隐形
失业。R?纳克斯教授在《欠发达国家资本积累问题》一书中对隐形失业概念作了界定。【lu所谓隐形失业指在既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源条件下,在人口调查中发现,欠发达的国家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为零,因此,可以把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出去,而不会减少农业产量。也就是说,在既定的条件下,如果某一部门维持某一生产率水平的就业量为X,即使就业量超过x,生产率水平也不会因此得到提高;而如果实际的就业量超过了x。就存在隐形失业,因此,相对生产率的提高而言,超过的那一部分是多余的,可以被转移出去。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指出,隐形失业不仅农村存在,而且城市也存在;隐形失业成为许多国家城市的一种普遍现象。比如,中国城市下岗工人绝大部分是计划经济时代隐形失业者。第二,即使在第一产业能够充分就业,其充其量也只能有1.2亿农业劳动力,那么,至少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向大中型城市大规模转移。实际上,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一直在按照这一逻辑思路向大中型城市转移.并且这种转移的速度在加快。按照胡晓义的说法(2007),目前中国乡村劳动力中有大约2亿人就地和外出转移。【121其实,随着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大中型城市大规模转移已经成为定势。根据蔡肪等预测(2006),未来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要靠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以满足。II副同时,中国“圈地风暴”又使农业劳动力失地之后,被迫向城镇或非农产业转移,谋求生存和发展之道。据农业部调查统计,2001年全国农村外出打工人员为7800万人,比上年增长15%o[14J按照这样的速度增长,估计每年大约有800―1000万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这样,给有限的就业机会造成新的需求压力,使本来趋于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恶化i目前,我国大中型城市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目标选择,就业的聚集效应十分明显,由此引发的城市病也十分严重。
5.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
从世界范围看,青年就业问题是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国际劳工组织2004年发布的《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报告》显示,世界各国的青年失业人数比10年前上升了26.8%,失业率在2003年达到14.4%。联合国秘书长2003年世界青年报告指出,在全世界失业人口中,青年占49%,青年失业率是成人的2―3倍。【l纠就世界劳动力市场而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种主体为争夺资源、利益和话语权,采取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激烈竞争。作为劳动力市场的新加入者,在全球化影响劳动力市场变数增多的情况下,青年就业的脆弱性不断增强。¨6l国际劳工组织(2004年世界就业趋势》报告表明,全球15岁至25岁的青年人占15岁至64岁的劳动力人口的25%,而他们的失业人数却占全球1.86亿失业总人数的47%。其中,在亚太地区,青年失业人数比成人失业人数高出四倍。这表明,青年人较成年人更难进入劳动力市场,其就
方数据业问题更加突出。[171同时,目前,全球青年就业面临上升的趋势。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到2015年将有6.6亿青年人进人劳动力大军中,这比2003年青年劳动力队伍的人数增加了7.5%。¨驯就中国而言,根据国家计委有关资料。2001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1100万人,2002年达到1400万人,按劳动参与率70%计算,2001年新增劳动力800万人。2002年近1000万人。【I州gt前。全国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有1300万人左右,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量。[201另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2年第四季度对89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状况调查。16―34岁的求职者约占总求职者的69.7%。其中,16―2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35.6%,25―3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34.1%。可以讲,新成长的劳动力是中国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变量和影响因子。而新成长的劳动力中,青年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自2006年起,我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超过400万人,而大学生就业率近3年来一直徘徊在70%左右,这一数字表明大学毕业生客观上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目标群体,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客观事实。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从2000年到200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分别是19.5万、26.9万、32.8万、37万、40多万人,5年间增长一倍多。根据教育部公布的资料,从2000年至2005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2006年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则达410万。从2000年首次超过100万到2006年的410万,6年间净增300多万毕业生,近三年来每年更是净增70多万。【2“另有资料显示,2007年的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每年新增800万个就业岗位将有一半以上将要提供给大学毕业生。因此,我国新成长的劳动力对整个就业形势的影响是必然的。
6.失业人员再就业普遍比较困难,再就业率低下在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失业人员主要是国有企业的大量的下岗职工。从1998年到2003年年底,下岗人员达2800万,其中,大部分人员变成失业人员。当然,失业人员还包括摩擦性、结构性和季节性失业的其它劳动者。下岗职工,作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产物,在当前这种竞争强烈的就业形势面前,日益被排斥而成为边缘化的特殊群体,即“4050”群体。如果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失业定义,我们估计,全国城镇失业人员在2400万人左右。其中,下岗职工600万人左右。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资料显示,下岗职工再就业率由1998年的50%降至为2001年第三季度的19%。即使按再就业率30%计算,这些人中实际就业的可能只有540―570万人。陋。因此。在我国就业形势呈现出“三江并流”情况下,这批人员就业自然就难上加难,也就不奇怪了。
此外,根据《中国失业问题与财政政策研究>,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就业形势将面临四大压力。第一,人口增长和劳动力增长的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即使按照现在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我国人口
在2030年将突破16亿。随着人El增长,劳动力必然增长。据测算,2005―2015年,每年新增劳动力达1000万人左
右。还有每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约1000万人。第二,经济体
制改革的压力。这里主要是国有企业改革所导致的下岗人员和非国有企业下岗人员等失业人员,全国有2000多万人。第三,科技进步的压力。这里主要是“机器对人的排挤”效应,在一定时期内将对国内就业产生压力。第四。WTO的压力。据预测,中国进入WTO之后,农业就业人口每年将减少966.2万人,机械仪表工业每年将减少58.2万人,汽车工业每年将减少49.8万人,仅这3个行业每年
将减少1000万人。与此同时,纺织、服装行业新增就业人
数将达500万人左右o
总之。从现在起到2010年,我国至少要解决600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非经济活动人lZl中至少有800万人随时会返回劳动力市场。Ⅲ1因此,从长远看,妥善解决中国就业矛盾任重而道远。
二、中国就业问题的主要特点
从全球就业状况来看,由于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各国就业状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发达国家的就业状况明显改善,像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家失业率出现下降,基本达到充分就业状态,而发展中国家就业状况十分严峻。像中国,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能够带来就业的高速增长;一方面经济增长较快,一方面就业增长较慢,
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失业率上升,就业问题表现出一些新
的特点。总的来说,“高增长。低就业”格局是中国就业问题的主要特点。具体而言:
1.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对称性
许多学者对此作了研究,探究其根源。一般而言,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经济领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短缺经济,供求总量不足。所以,增加经济总量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外延性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表现出很强的拉动能力。据统计表明,上世纪80年代是我国就业增长最快时期,1981―1989年,我国就业总量增加了近1.3亿人,年均增长超过1400万人。而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1995年以来,我国提出经济发展要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两个转变目标之后,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出现非对称性。从统计数据看,1991年到2000年。我国的就业总量仅增加7336万人,年均增加730多万人,只有80年代的50%左右。哺1这一点,从80年代以来的我国GDP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之间变化情况可以得到验证。《中国统计年鉴》(1978―2000)数据显示:1981―1985年,全国GDP年均增长率为10.77%,同期就业增长率为3.32%;1986―1990年,全国CDP年均增长率为7.89%,同期就业增长率为2.61%;1991―1995年,全国GDP年均增长率为11.56%,同期就业增长率为1.21%;1996―1999年,全国GDP年均增长率为8.30%,同期就业
方数据增长率为0.96%;由此可见。1991年以来,我国GDP增长
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与80年代相比有大幅度地降低,“奥肯
定律”在中国出现变异现象,产生学术界所谓的“奥肯悖论”。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特殊性,还说明中国就业问题的非典型性。
2.就业弹性系数呈下降趋势
一般而言,社会劳动力总需求直接取决于经济增长的
速度和就业弹性两个因素。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规律,从长期看,就业弹性必然呈现下降的趋势。简单而言,就业弹性系数就是指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人数能够增长多少个百分点。就业弹性系数主要是反映一个国家GDP增长状况与就业增长状况之问关系。就业弹性系数高低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企业结构、技术进步和经济管理水平。目前,由于全球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中国外延型经济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没有带来就业增长的效应;相反,“高增长,低就业”,经济增长对劳动力
的依存度逐渐减少,就业弹性系数呈下降趋势。根据中国
国情研究中心胡鞍钢博士研究:1980―1989年,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为0.323,“八五”时期下降到0.109,到1998年又下降为0.064。也就是说,目前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仅相当于lO年前的1/5。国际劳工组织曾对各国的GDP增长与就业增长进行比较,1993―1996年,中国就业弹性系数为0.163,同期,亚洲其它国家,如韩国就业弹性系数为0.306。印度尼西亚就业弹性系数为0.323,马来西亚就业弹性系数为0.505,巴基斯坦就业弹性系数为
长的速度和就业弹性两个因素。那么,很显然,“高增长,低就业”格局的直接根源是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因此,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通过公共政策选择,提高就业弹性系数是摆脱“高增长,低就业”困境的唯一选择。
3.就业结构呈现严重的不合理性
我们知道,就业弹性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受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和宏观经济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就业结构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比重偏低且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过低。这种不合理的就业结构是我国就业弹性系数下降的主要根源o[z73英国著名经济学家G?克拉克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进展的条件》一书中。
提出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克拉克法则:随着人均
国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
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转移时由于经济增长过程中各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异造成的。从总体上看。
中国产业结构的宏观变动基本沿着G?克拉克法则所表示的方向演进,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
势。Ⅲo但是,就目前而言,第一,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影响,第一产业劳动力绝对过剩,农?147?
0.441。Ⅲ1前文业已分析,社会劳动力总需求取决于经济增
迅速下降,第二产业有所发展,第三产业呈上升的态
村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第二,我国随着技术进步,
第二产业劳动力相对过剩,工业的就业容量也越来越小,就业弹性系数不断下降。比较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不同产业间就业弹性系数的变化:80年代,第一产业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24,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为0.49,第三产业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52;90年代,第一产业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一0.2,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为0.12,第三产业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57,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的下降幅度远大于总体就业弹性系数的下降幅度,这表明我国就业弹性系数的下降主要是由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的下降引起的,技术对人力资源的替代作用在第二产业表现得最为明显。1290第三,大批的劳动力需要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情况看,
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呈上升趋势。而中国由于产业结
构调整处于滞后状态,所以,从1990年至2003年,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几乎没有任何增加,仅从31.3%上升到32.3%,上升了一个百分点。这样,从第一、第二产业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就无法向第三产业转移,从而在第三产业获得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对于全社会而言,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就无法保持协调发展。所以,要提高就业弹性系数,就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改善就业结构,探索“高增长,高就业”的经济发展模式。
4.失业群集现象十分明显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典型表现在区域之间、产业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从宏观上看,中国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高增长,低就业”的特点。但是,从微观上看,由于受市场性、历史性和制度性因索影响,中国就业问题出现失业群集现象。“失业群集”这一概念是Overman和Pagu于2002年首先提出的。在“高增长,低就业”的格局下,中国失业存在着空间群集、时间群集、行业群集和个体群集等不同形式,从而使中国失业问题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Ⅲ】
第一,我国失业的空间群集主要表现在东北、西北和中部地区,其中,东北地区尤为严重。有研究证明,我国东北地区4个省份城镇失业率均为】2.5%一16.0%,西北和中部地区有8个省份城镇失业率在8.5%一12.5%0[311因此,我圄政府高度重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问题和中西部大开发问题并非无稽之谈。
第二。我国失业的时间群集集中体现在90年代中期之后。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屁示,90年代初,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不到400万人。1995年达到500万人,2000年之后,我国失业人数城乡超过600万人,而2004年突破了800万人。因此,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就业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应对这种失业时间群集现象。
第三,我国失业的行业群集主要分布在纺织、煤炭、机械冶金和林业等四大行业之中。目前,我国行业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行业之间的就业状况也千差万别。有资料显示,从1995年开始,我国制造业的从业人员逐年下降,从9803万人下降到2001年的8083万人。¨21
方数据第四,我国失业的个体群集主要表现在35岁以下的失业人员已经占到总失业人数的70%。而城镇失业人员构成中。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员占80%以上。在西方概念中,这种群体称之为NEET群体。即指不在接受教育、被雇佣和在培训状态之中的群体。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这种群体的存在将严重影响其社会就业状况。
总之,失业群集现象在微观层面上客观地反映了当前我国就业问题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趋势,对研究中国就业问题的非均衡性。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公共就业政策是非常有益的。
三、中国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使一个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尽快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立一个东方大国,我们采取了错误的人口政策,同时,由于我国政治制度设计和经济制度设计的刚性作用,就业问题隐性化;改革开放之后,尤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旧体制的制度性缺陷催生了中国的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显性化。究其原因:
1.劳动力供求总量的影响
我们知道,就业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有机结合的过程。就业问题的核心在于相对于生产资料而言的劳动力人口的多少。主要有三种情形:第一,相对于生产资料,劳动力人口过剩。第二,相对于生产资料,劳动力人口不足。第三。相对于生产资料,劳动力人口适度。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资料必须与其它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创造财富,劳动力要素与其它因素之间应保持适当的比例,其它要素的有限决定结合的劳动力必须有一个最大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的劳动力供给不仅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而且会成为社会的沉重包袱。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相对于生产资料和其它资源而言,我国劳动力人口不国总劳动力人口为7.51亿,占世界总量的26%,相当于高收入国家总劳动力人口(4.35亿)的1.73倍,相对于欧盟国家总劳动力人口(1.36亿)的5.5倍,相对于美国总劳动力人口(1.43亿)的5.3倍。¨副据测算,“十五”期间,过剩的劳动力人口为1.4亿左右,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十一五”期间,过剩的劳动力人口在1.8亿左右,资源、9.4%的资本资源、1.85%的知识技术资源、1.83%的国际资源来为占世界26%的劳动力人口创造就业机会。而美国则以世界上16.02%的自然资源、31.1%的资本资于失业状态也是一种正常现象,而且,劳动力总量供大于2.劳动者就业能力的影响
勿庸讳言,中国不仅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而且是一个劳动力普遍就业能力不强的国家。这里,
仅过剩,而且是严重过剩。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9年我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中国是以世界上9.6%的自然源、34.93%的技术资源、24.24%的国际资源来为世界上不足5%的劳动力资源创造就业机会。Ⅲ1因此,在现阶段,我国有一部分劳动力人口从社会化大生产中分离出来,处求的状况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一种事实1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高等教育、文学作品欣赏、专业论文、生活休闲娱乐、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特点和原因分析_图文59等内容。 
 女性就业问题现状、成因及解决思路_管理学_高等教育_...基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特点,国家制定了很多专门保护妇女...中国新闻网.2002 年 9 月 19 【4】 张丽霞.试...  网页 新闻 贴吧 知道 音乐 图片 视频 地图 文库 |...陈亚宁:从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成因谈如何再就业_...中国失业问题分析――再... 7页 2下载券
中国失业...  结合中国经济现状,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得出有效性...二、中国就业问题难点及原因分析万物皆有因,中国就业...低素质高龄是他们普遍的特点, 他们也成为城镇失业...  登录注册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文库 搜...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重要的社会...就业情况, 主要的特征及问题, 为之后的原因分析打...  中国经济专题论文 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特点和原因分析 【摘要】 在中国市场化进程中, 就业问题日趋成为中国政府所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  中国传统零售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_经济/市场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中国传统零售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 xxxx 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 中国传统零售业...  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_特点... 8页 1下载券 日学者...企业的劳动关 系特点,并对其特点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搞笑图片乐翻人 cs3简单制作动态搞笑图片90...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_调查/报告_表格/模板_...三、自主创业――大学生就业的新方向标 中国的人口...还要了解企业经营 管理的一般过程和行业特点,具备一定...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_教育学/心理学...就业现状自各高学扩招后,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一方面和中国经济 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 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慌野荒野求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