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明朝期间写佛经记载五种眼是用什么字

佛法讲座专区
      
佛教导航子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发布时间:日
来源:&& 作者:南怀瑾人关注&&&&&&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照中国人读书,就是这样念,如果照念经的方法,要敲个木鱼,嘟嘟嘟&&一路念下去。为什么敲木鱼呢?鱼是昼夜瞪着眼睛的,鱼睡觉就是停在那里不动了,休息一下就算睡觉了。所以我们庙里敲这个木鱼,是要我们精进,修道要效法鱼的精神,昼夜努力不停。本经第一章,是说明一切各有因缘不同,佛讲楞严经时,开头另有不同;说佛有一天刚吃饱饭,他的兄弟阿难在城里头出事了,佛就马上显神通,头顶放光,那光可大了,化身一出来,传一个咒子,叫文殊菩萨赶快去把阿难救回来。经典的开始虽都不同,但是只有金刚经特别,没有什么头顶放光、眉毛放光、胸口□字放光等等。金刚经只是从吃饭开始,吃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北平白云观有副名对,从明朝开始的一副对子:&世间莫若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在我们平常的观念里,总认为佛走起路来一定是离地三寸,脚踩莲花,腾空而去。这本经记载的佛,却同我们一样,照样要吃饭,照样要化缘,照样光着脚走路,脚底心照样踩到泥巴。所以回来还是一样要洗脚,还是要吃饭,还是要打坐,就是那么平常。平常就是道,最平凡的时侯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间;真正仙佛的境界,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所以真正的人道完成,也就是出世、圣人之道的完成。希望青年同学千万记住金刚经开头佛的这个榜样,这个精神。
  佛这样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每一本佛经开头都是四个字:&如是我闻&。涅槃经上说,佛在涅槃的时侯,阿难问他:你要走了,将来我要记录你的言语,别人怎会相信呢?还以为我是假造的。佛就告诉阿难,在一本经开始时,加上&如是&二字,&我闻&的我是指阿难自己。&如是我闻&就是我听到佛这样说。
  阿难的头脑,像答录机一样,佛所讲的东西,他一字不漏记得。为表示负责,他特别说明是&我闻&,是当时听到佛说的。&如是&两个字是古文,照我们中国文字的写法,应该是&我闻如是&,佛经翻成中文,产生了另外一种文学,用倒装的文法。&如是我闻&成为中国佛教文学的一种体裁,优美而有文艺气息,鸠摩罗什译经加上&如是我闻&,味道就不同了。
  如果照旧式的讲经方法,&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又可以讲上两个月。怎么样叫做如?如者,如如不动之如也,然后怎么样叫如如不动?如如不动者佛法之境界也&&这么讲起来就没完没了,现在我们就不讲得离题太远了。
  那个时侯
  &一时&这两个字,倒是一个大问题,没有一本佛经记载时间、年龄;佛经都是&一时&这两个字。拿白话文来解释,&一时&就是&那个时侯&。那个时侯就是那个时侯,那个时侯也就是这个时侯,所以这个&一时&很妙。
  我们研究印度的文化及历史,知道印度人不太注重时间,所以印度人没有历史观念。十七世纪以后,靠着英国以及东西方一批学者的整理,才有了印度史。不像中国的历史,是从古老开始五千年一直下来的。所以有些人要学梵文来研究佛学,那就是一个非常滑稽的事。尤其是现在的梵文,是十七世纪以后的梵文,唐宋以前的梵文,连一本原经都找不到了。而且唐宋以后的梵文,有南英北英东英西英中印,五方梵文各自不同。我们当时翻译过来的梵文也有不同,咒语的发音也有不同,这些旧的梵文,现在影子都找不到了。所以说,一般研究梵文的佛学家,用十七世纪以后,欧洲人整理出来的梵文,追究少数留下来南传佛教的本子,想探讨整个的佛法,拿孟子一句话来说:&缘木而求鱼&。
  当然,这个事情我也很少提到,严格的来说,真正的佛法,全部都在中国大藏经里。这一两百年来,西方人似乎有意否定东方的佛学,日本人也跟着乱叫。所以说,花很大的精神学梵文,为了研究佛学,真是浪费光阴,又误人子弟。你慢慢三大阿僧只劫去找吧!当然,梵文也是一种文字语言,可以去学,但是它同真正佛法是毫不相干的。
  再说,印度人除了没有时间观念而没有历史外,数位观念也非常差,所以佛经上这里八万四千,那里八万四千,等于杭州人说:&木老老&,多得不可数的意思。印度人说多得很就是八万四千。
  &一时&意思非常好,真正悟了道,就没有时间观念。金刚经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时间是相对的,真正的时间,万年一念,一念万年,没有古今,没有去来,等于一首古诗:&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
  月亮、太阳、风、山河,它们永远如此,古人看到的那个天,那个云,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天和云,是一样的世界。未来人看到的也是。风月虽是一样,但是情怀有浅深。有些人看到风景很高兴,痛苦人看到一样的风景,却悲哀的要想死,都是个人自己唯心所造。
  在科学上的了解,时间是相对的,在佛法上时间是唯心,不是绝对的。痛苦的时侯,一分一秒却有一万年那么长,幸福快乐的时侯,一万年一百年,也不过一刹那就过去了。因此佛法已经点题了,&一时&,就是无古今,也无未来。
  舍卫国的讲堂
  &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佛由三十一岁开始说法,直到八十岁,在四十九年之间,他的教化工作,大部分都在舍卫国。舍卫国在中印度,经济文化发达,财富很多。舍卫国的国王,就是楞严经上那位波斯匿王,也是佛的弟子。那里有位长者,年高有道德,是舍卫国一个大财主,名叫&给孤独&长者,也是拜火教的教主。有一天他到波斯匿城去给儿子相亲,遇到了佛,对佛产生了信仰。他请求佛到波斯匿城去说法,而且要给佛盖一个讲堂。佛说:有因缘,你盖好讲堂我就来。他回到波斯匿城,找了一个最好的场地,但是却属于祗陀太子所有。太子提出来一个条件,如果长者能把黄金打成的叶子,一片片铺满了八十顷的地,就把这地卖给他。
  给孤独长者爱布施,孤苦伶仃的人找他,他一概都帮忙,专门做好事,所以叫做&给孤独&。他真的把金叶子一片片去铺那八十顷地,铺了一半的时侯,有人报告了太子,太子问他为什么这样作?长者说:&那真是佛啊!是真的圣人。&太子说:&我相信你的话,你不要铺了,我们两个人共同建造吧!&所以这个讲堂就是祗树,祗陀太子、给孤独长者两人合力所盖,称为&祗树给孤独园&。楞严经也是在这个地方讲的,这个园林是佛的大讲堂,经常在这里说法。
  千二百五十人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每一本佛经,都提到这两句话,不论佛在那里说法,都是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佛说法的时侯,难道都是出家和尚听吗?它这里只讲和尚,没有讲居士多少人,男人多少,女人多少。有些佛经记载佛说法的时侯,天龙八部亿万,不可知,不可数,不可说,那就很多了,那就是&木老老&。普通说法都是千二百五十人,这一千二百五十个佛弟子,叫做常随众,佛走到那里跟到那里。拿我们现在的名辞来说,这是基本的学生,基本的队伍,都是出家人。
  为什么只提千二百五十人?佛出来传法以后,第一批招收的学生,拿我们现在的话讲,最难降伏的学生,就是这一千二百五十人。其中的舍利子,在佛没有出来说法之前,他已经是大老师了,跟他的有一百个学生。还有三迦叶兄弟(不是拈花微笑那个迦叶),其中两人各有二百五十个学生,另一位有五百个,合起来一千个学生,他们都是影响当时社会宗教的大学者。另外有神通的目连尊者也在那里,年龄也比佛大几岁,也在传教,他也有一百个基本徒弟。还有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个,所以佛有这六个徒弟皈依了以后,他们带领出家修道的学生,一起皈依佛,才变成了一千二百五十个常随众,就是经常跟着佛的;每次说法,他们都是听众。
  不过千万记住啊!其中有些人年龄都比佛大几十岁,佛是三十一、二岁开始说法,舍利子年纪较佛大二、三十岁,目连也比佛大。所谓比丘是出家人,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乞士&。乞士是一个好听的名辞,意思是讨饭的,讨什么饭呢?不是讨一口饭吃的饭,是讨一个永远不生不灭的精神食粮。所以,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一切众生,称为成佛比丘。比丘的道理,也含有破除一切烦恼,了一切生死,而能有所成就,能证果的意思。
  世间与大千世界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
  尔时,这个时侯。世尊,是佛的另外一个代号,佛经里所称世尊,是指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人。不过我们要注意,所谓这个世界,不是只讲这个人世间;佛学里所谓世间,有三世间与四世间两种概念。所谓三世间是:器世间、国土世间、有情世间。
  器世间:就是国土世界,用现在的观念,就是物质世界,是这个地球上,有人类、生物存在的世界。
  国土世间:就是地球上各个分别的国土,中国、美国、欧洲等,是这个世间观念里的一个范围。
  有情世间:有情就是一切众生,有生命有灵知性的存在,这是一个世间的观念,等于我们现在讲社会、人类等观念差不多。
  所谓四世间,除了前三种之外,另外第四种就是圣贤世间,也就是得道的圣贤所成就的另外一个范围。拿佛教来讲,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有道之士所居住的圣贤世界。其他宗教所讲的天堂,是另外一种圣贤、善人所居住的世间。
  佛学里有净土,有秽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算秽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所谓土,有两种观念,一种是常寂光土,这个土已经不是土地,不是物质,而是说,在那个境界里,永远都是快乐的、清净的、寂灭的。另外一种观念是指我们这个世间,是凡圣同居土,圣人与凡夫共同居住的地方。这个世界也可以说同时包括了四世间,与各个国土的观念。所以说佛经里所称的世界,是包括我们这个世界,以及超过这个地球范围所有世间的世界。
  另外一个观念是说,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佛,为了我们初学同学们的研究,我们再说明一下三千大千世界在佛学上的概念。
  在我小的时侯,有一位老前辈就问我,你晓不晓得世界上有一个吹大牛讲大话的人是谁?我说不知道。他说:是释迦牟尼佛!他所说三千大千世界这个数位,无量无边,谁能够把它对立破得了?那真是摸不到边,大极了。当时年轻,听了也是笑笑而已;但是时代到了现在,更加证明佛的说法真实,他的神通智慧,更是了不起。他对于世界的看法,认为一个太阳系统是一个世界,这个是普通观念的世界,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带领了九大行星,中间有一个地球,就是一个太阳系。
  过去物理学天文学称太阳为恒星,现在有人反对,不一定叫它恒星,这个是科学上没有定论的。在这一个太阳系中,地球是面积很小的,与其他行星的寿命来比较,也是很短的。可是在我们看来已经是不得了啦!这算是一个世界。
  佛说,这个地球上的人,以六十岁或者以一百岁为一寿命。这个世界上的人,认为一昼夜很了不起,而在月球上是半个月白天,半个月黑夜。现在人到了太空,发现果然与佛两千多年前说的一样。佛告诉弟子们说,这个虚空中,像这样的太阳系统,带领很多星球构成的世界,是无量数、不可知,如恒河沙一样多;也像中国的大黄河里头的沙子一样的多,数不清的。
  一千个太阳系统这样的世界,叫做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一个中千世界,再把一千个中千世界加起来,叫做一个大千世界。他说这个虚空中,有三千个大千世界,实际上不止三千大千世界,而是不可知、不可数、不可量那样多。这个说法以前是没有人相信的。
  吃饭穿衣
  佛的戒律,规定弟子们喝一杯水,必须先用一块布滤了以后,才可以喝。为什么呢?&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佛的眼睛,看这一碗水,有八万四千个生命。几千年前他这样说,也没有人相信,觉得他很琐碎,现在科学进步了,都相信了。还有佛的戒律,规定弟子们每餐饭后都要刷牙,没有牙刷,用杨柳枝。所以观世音菩萨净瓶里泡的有杨柳枝,大概一方面洒水用,一方面刷牙用。把杨柳枝剪下,放在水里泡,然后拿石头把根根这一节一敲就散开了,用来刷牙齿。这些生活的规律,都属于佛戒律的范围,礼仪都是非常严格的。拿现在的观念来讲,各种的卫生常识,他早就有了。佛经上所说一个成佛、得大成就的人,在一个佛国里教化众生,是师道的第一位,所以称为世尊。
  &尔时世尊食时&,吃饭时侯到了,这个吃饭的事我们须要说明一下。佛的戒律是日中一食,每天中午吃一餐。普通佛学把我们人类吃饭,叫做段食,分段的在吃饭,一天吃三餐,叫做段食,也叫做抟食。印度人吃饭用手抓,中国人用筷子,外国人用叉子,反正都是用手,所以也叫做抟食。早晨是天人吃饭的时间,中午人道吃饭,晚上鬼道吃饭。佛采用的制度,以人道为中心,日中一食;后世弟子们,过了中午一点钟就不吃饭了,这个是佛的制度。
  关于这个吃饭的问题,世界上各个地区不同,习惯不同。有的民族注重早餐,有些注重午餐或注重晚餐,每个人不同,叫做段食。除了吃饭外,还有思食,是指精神食粮。当一个人苦闷到极点,灰心到极点时,如没有精神食粮也会死掉。另外还有触食,触食就是感受,譬如我们在房间里,衣服穿得不对,闷得非常难过;或者被埋在土里,感觉气不通了,就是感觉没有气可吃了。更有识食,阿赖耶识的功能,支援生命的存在。所以段食、触食、思食、识食,也可说都是人的食粮。
  现在本经所讲吃饭的时侯,是佛自己所规定的日中一餐。佛虽然是太子出家,但是他以身作则,吃饭时间到了,&着衣&,穿好他的法衣,就是那件袈娑。其实佛的衣服就是那件袈娑,我们现在出家人所穿的这个衣服,是明朝老百姓的便服,所不同的是出家人的颜色朴素而已。分别身分就在头发,出家人是光头,在家人有头发,衣服都是一样的。佛的衣服是一件袈娑,又称福田衣,袈娑的横条、直条,依照受戒的情形都有规定。条纹像一块田一样,是为众生培福的标记,所以叫做福田衣。
  由本文可以看到平常佛也穿便衣,尤其印度人,天热的时侯,膀子统统露出来。我们读礼记也可以看到:&仲尼闲居&这一句,仲尼就是孔子,孔子平常不讲学的时侯,闲居的情形,礼记中有描述。我们现在看到释迦牟尼佛的闲居,是比较自由一点,可是到了吃饭的时侯,着衣,仍要穿好他的袈娑,&持钵&,拿着饭碗。这个钵传到中国来有瓦钵,也有铜钵,反正是一个吃饭用的器具,不过是汤阿饭啊,放在一起的一个钵。现在看来两千多年前,佛已经发明了自助餐的方式,每人端着自己的钵吃自助餐。
  衣服穿好了,端了吃饭的钵,&入舍卫大城&,到这个首都。&乞食&,讨饭,土话叫做化缘。佛的戒律规定,佛弟子们不但不做饭,连种田也是犯戒的,一锄头下去,泥土里不晓得死多少生命,所以不准种田。夏天则结夏,弟子们集中在一起修行、打坐,不准出来。因为印度是热带,夏天虫蚁特别多,随便走路踩死了很多生命,故不准许。在夏天以前先把粮食集中好了应用,到了秋凉以后才开始化缘。这是当时的制度,时代不同,慢慢就有所改变了。
  乞士生活威仪
  化缘,规定弟子们不要起分别心,穷人富人一样,挨次去化,不可以专向穷人化缘,或专向富人化。譬如迦叶尊者,是印度的首富出身,但是他特别同情下层的贫苦社会,所以他都到贫民区去化缘,同时收些弟子也都是穷苦的人。另外一个弟子须菩提尊者则相反,喜欢到富贵人家乞食化缘,佛曾把他们两人叫来说:你们这个心不平,不管有钱没钱,有地位没地位,化缘的时侯,平等而去,此心无分别,而且人家给你多少就是多少,这一家不够,再走一家。我们现在看到出家人站在门口拿个引磬叮叮,那个就是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风范。
  说到乞食的制度,泰国还保存着。泰国信佛教的家庭,中午饭做好了,出家人没有来化缘以前,锅盖也不敢开;出家人来了,锅盖赶快打开,用勺子在饭锅中心挖起装上一碗,再把很好的菜给他装满。化缘的走了,自己才吃饭,这是佛教所遗留的制度。
  【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一段是讲化缘吃午饭的事。我们研究佛经,会发现所谓夜里到白天,昼夜二六时中,佛都在禅定中,在如来大定中;只有中午吃了饭,才打坐休息一下。大概从下午一两点到五六点钟说法,等到天快要黑了,大家闭起眼睛又入定去了。
  在舍卫国首都的大城,他挨门挨户的化缘。化好了以后,&还至本处&,没有说在路上就吃起来了,不像我们买一根香蕉,一边走就咬了一口,很没有威仪的。佛把饭碗端回自己的讲堂,&还至本处&,在规定的地方吃饭,&饭食讫&,饭吃完了。&收衣钵&,再把衣服及碗都收起来。然后有一个动作,&洗足已&,还打水洗脚。
  所以我说这一本经是最平实的经典,佛像普通印度人一样,光脚走路,踩了泥巴还要洗脚,非常平凡,也非常平淡,老老实实的就是一个人。
  &敷座而坐&。洗完了脚把自己打坐的位置铺一铺,抖一抖,弄得整整齐齐,也没有叫学生服侍他,更没有叫个佣人来打扫打扫,都是自己做。生活是那么严谨,那么平淡,而且那么有次序。由这一段看来,金刚经会使人觉得学佛要设法做到佛的样子才好,不像其他经典那样,把佛塑造得高不可攀,只能想像、膜拜。
  看了金刚经,佛原来同我们一样的平常,虽是太子出家,但是他过的生活同平民一样。当时印度的阶级森严,他却指定一个最低贫民出身的弟子优波离尊者,执法管纪律,任何人犯了法都一样处理。所以在现实的生活里,在最平凡中,建立了一个非凡神圣的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
-----------------------------------------------------------------------------------------------------------------
-----------------------------------------------------------------------------------------------------------------
欢迎投稿:
QQ: &  &&&&&&&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下一篇:
还没有任何项目!
佛教导航@1999-
|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复原研究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永乐十二年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复原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比如,六字大明咒,可以默念吗?效果是否一样?
可以默念,效果一样。
有以下念法:
朗诵:挚诚地念诵,好处是声音大,使魔恐怖;
金刚诵:中等或小声,用舌前音连续不断地念诵,这样的好处是不易中断、不受呼吸影响;
默诵:心中默念,好处是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容易入定。
其他答案(共5个回答)
正常来说,念经有三种方式:
一是默念,口不动,心里在念,这种方式时间长了伤血;
二是金刚持,口动,不出声,心里明明了了,这个方式很好,不伤身体;
三是出声...
阿弥陀佛!
您能选择诵《无量寿经》非常好,可见您的善根非常深厚。
初学一定要明白佛经和读经的意义。佛经教给我们宇宙人生真相的道理,是帮助我们破迷开悟,放下烦...
平时常不自觉的在心中默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非常好。因为一句佛号,可以防止无数的妄念产生。而妄念是罪恶之源,是苦报的根本。所以,一句清净佛号,使我们避免了造业...
六 字 大 明 咒 修 法 简 介
我们人的一生中,常有病苦缠身,或有忧郁愁闷,难以自拔自慰,有人甚至会出现各种恐怖、错乱,这全是由于心不安宁的缘...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南怀瑾讲《金剛经》&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 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 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照中国人读书,就是这样念,如果照念经的方法,要敲个木鱼,嘟嘟嘟……一路念 下去。为什么敲木鱼呢?鱼是昼夜瞪著眼睛的,鱼睡觉就是停在那里不动了,休息一下 就算睡觉了。所以我们庙里敲这个木鱼,是要我们精进,修道要效法鱼的精神,昼夜努 力不停。本经第一章,是说明一切各有因缘不同,佛讲楞严经时,开头另有不同;说佛 有一天刚吃饱饭,他的兄弟阿难在城里头出事了,佛就马上显神通,头顶放光,那光可 大了,化身一出来,传一个咒子,叫文殊菩萨赶快去把阿难救回来。经典的开始虽都不 同,但是只有金刚经特别,没有什么头顶放光、眉毛放光、胸口?字放光等等。金刚经 只是从吃饭开始,吃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北平白云观有副名对,从明朝开始的一 副对子:「世间莫若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在我们平常的观念里,总认为佛走起路来一定是离地三寸,脚踩莲花,腾空而去。 这本经记载的佛,却同我们一样,照样要吃饭,照样要化缘,照样光著脚走路,脚底心 照样踩到泥巴。所以回来还是一样要洗脚,还是要吃饭,还是要打坐,就是那么平常。 平常就是道,最平凡的时侯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间;真正仙佛的境界, 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所以真正的人道完成,也就是出世、圣人之道的完成。希望青年 同学千万记住金刚经开头佛的这个榜样,这个精神。 &    佛这样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每一本佛经开头都是四个字:「如是我闻」。涅盘经上说,佛在涅盘的时侯,阿难 问他:你要走了,将来我要记录你的言语,别人怎会相信呢?还以为我是假造的。佛就 告诉阿难,在一本经开始时,加上「如是」二字,「我闻」的我是指阿难自己。「如是 我闻」就是我听到佛这样说。  阿难的头脑,像录音机一样,佛所讲的东西,他一字不漏记得。为表示负责,他特 别说明是「我闻」,是当时听到佛说的。「如是」两个字是古文,照我们中国文字的写 法,应该是「我闻如是」,佛经翻成中文,产生了另外一种文学,用倒装的文法。「如 是我闻」成为中国佛教文学的一种体裁,优美而有文艺气息,鸠摩罗什译经加上「如是 我闻」,味道就不同了。  如果照旧式的讲经方法,「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又可以讲上两个月。怎么样叫做 如?如者,如如不动之如也,然后怎么样叫如如不动?如如不动者佛法之境界也……这 么讲起来就没完没了,现在我们就不讲得离题太远了。 &    那个时侯  「一时」这两个字,倒是一个大问题,没有一本佛经记载时间、年龄;佛经都是 「一时」这两个字。拿白话文来解释,「一时」就是「那个时侯」。那个时侯就是那个 时侯,那个时侯也就是这个时侯,所以这个「一时」很妙。  我们研究印度的文化及历史,知道印度人不太注重时间,所以印度人没有历史观念。 十七世纪以后,靠著英国以及东西方一批学者的整理,才有了印度史。不像中国的历史, 是从古老开始五千年一直下来的。所以有些人要学梵文来研究佛学,那就是一个非常滑 稽的事。尤其是现在的梵文,是十七世纪以后的梵文,唐宋以前的梵文,连一本原经都 找不到了。而且唐宋以后的梵文,有南印、北印、东印、西印、中印,五方梵文各自不 同。我们当时翻译过来的梵文也有不同,咒语的发音也有不同,这些旧的梵文,现在影 子都找不到了。所以说,一般研究梵文的佛学家,用十七世纪以后,欧洲人整理出来的 梵文,追究少数留下来南传佛教的本子,想探讨整个的佛法,拿孟子一句话来说:「缘 木而求鱼」。  当然,这个事情我也很少提到,严格的来说,真正的佛法,全部都在中国大藏经里。 这一两百年来,西方人似乎有意否定东方的佛学,日本人也跟著乱叫。所以说,花很大 的精神学梵文,为了研究佛学,真是浪费光阴,又误人子弟。你慢慢三大阿僧只劫去找 吧!当然,梵文也是一种文字语言,可以去学,但是它同真正佛法是毫不相干的。  再说,印度人除了没有时间观念而没有历史外,数字观念也非常差,所以佛经上这 里八万四千,那里八万四千,等于杭州人说:「木老老」,多得不可数的意思。印度人 说多得很就是八万四千。  「一时」意思非常好,真正悟了道,就没有时间观念。金刚经告诉我们,「过去心 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时间是相对的,真正的时间,万年一念,一 念万年,没有古今,没有去来,等于一首古诗:「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  月亮、太阳、风、山河,它们永远如此,古人看到的那个天,那个云,也就是我们 现在看到的这个天和云,是一样的世界。未来人看到的也是。风月虽是一样,但是情怀 有浅深。有些人看到风景很高兴,痛苦人看到一样的风景,却悲哀的要想死,都是个人 自己唯心所造。  在科学上的了解,时间是相对的,在佛法上时间是唯心,不是绝对的。痛苦的时侯, 一分一秒却有一万年那么长,幸福快乐的时侯,一万年一百年,也不过一刹那就过去了。 因此佛法已经点题了,「一时」,就是无古今,也无未来。 &    舍卫国的讲堂  「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佛由三十一岁开始说法,直到八十岁,在四 十九年之间,他的教化工作,大部分都在舍卫国。舍卫国在中印度,经济文化发达,财 富很多。舍卫国的国王,就是楞严经上那位波斯匿王,也是佛的弟子。那里有位长者, 年高有道德,是舍卫国一个大财主,名叫「给孤独」长者,也是拜火教的教主。有一天 他到波斯匿城去给儿子相亲,遇到了佛,对佛产生了信仰。他请求佛到波斯匿城去说法, 而且要给佛盖一个讲堂。佛说:有因缘,你盖好讲堂我就来。他回到波斯匿城,找了一 个最好的场地,但是却属于祗陀太子所有。太子提出来一个条件,如果长者能把黄金打 成的叶子,一片片铺满了八十顷的地,就把这地卖给他。  给孤独长者爱布施,孤苦伶仃的人找他,他一概都帮忙,专门做好事,所以叫做 「给孤独」。他真的把金叶子一片片去铺那八十顷地,铺了一半的时侯,有人报告了太 子,太子问他为什么这样作?长者说:「那真是佛啊!是真的圣人。」太子说:「我相 信你的话,你不要铺了,我们两个人共同建造吧!」所以这个讲堂就是祗树,祗陀太子、 给孤独长者两人合力所盖,称为「祗树给孤独园」。楞严经也是在这个地方讲的,这个 园林是佛的大讲堂,经常在这里说法。 &    千二百五十人【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每一本佛经,都提到这两句话,不论佛在那里说法,都是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 人俱。佛说法的时侯,难道都是出家和尚听吗?它这里只讲和尚,没有讲居士多少人, 男人多少,女人多少。有些佛经记载佛说法的时侯,天龙八部亿万,不可知,不可数, 不可说,那就很多了,那就是「木老老」。普通说法都是千二百五十人,这一千二百五 十个佛弟子,叫做常随众,佛走到那里跟到那里。拿我们现在的名辞来说,这是基本的 学生,基本的队伍,都是出家人。  为什么只提千二百五十人?佛出来传法以后,第一批招收的学生,拿我们现在的话 讲,最难降伏的学生,就是这一千二百五十人。其中的舍利子,在佛没有出来说法之前, 他已经是大老师了,跟他的有一百个学生。还有三迦叶兄弟(不是拈花微笑那个迦叶), 其中两人各有二百五十个学生,另一位有五百个,合起来一千个学生,他们都是影响当 时社会宗教的大学者。另外有神通的目连尊者也在那里,年龄也比佛大几岁,也在传教, 他也有一百个基本徒弟。还有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个,所以佛有这六个徒弟皈依了以 后,他们带领出家修道的学生,一起皈依佛,才变成了一千二百五十个常随众,就是经 常跟著佛的;每次说法,他们都是听众。  不过千万记住啊!其中有些人年龄都比佛大几十岁,佛是三十一、二岁开始说法, 舍利子年纪较佛大二、三十岁,目连也比佛大。所谓比丘是出家人,翻译成中文的意思 就是「乞士」。乞士是一个好听的名辞,意思是讨饭的,讨什么饭呢?不是讨一口饭吃 的饭,是讨一个永远不生不灭的精神食粮。所以,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一切众生,称 为成佛比丘。比丘的道理,也含有破除一切烦恼,了一切生死,而能有所成就,能证果 的意思。 &    世间与大千世界【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  尔时,这个时侯。世尊,是佛的另外一个代号,佛经里所称世尊,是指世界上最值 得尊敬的人。不过我们要注意,所谓这个世界,不是只讲这个人世间;佛学里所谓世间, 有三世间与四世间两种概念。所谓三世间是:器世间、国土世间、有情世间。  器世间:就是国土世界,用现在的观念,就是物质世界,是这个地球上,有人类、 生物存在的世界。  国土世间:就是地球上各个分别的国土,中国、美国、欧洲等,是这个世间观念里 的一个范围。  有情世间:有情就是一切众生,有生命有灵知性的存在,这是一个世间的观念,等 于我们现在讲社会、人类等观念差不多。  所谓四世间,除了前三种之外,另外第四种就是圣贤世间,也就是得道的圣贤所成 就的另外一个范围。拿佛教来讲,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有道之士所居住的圣贤 世界。其它宗教所讲的天堂,是另外一种圣贤、善人所居住的世间。  佛学里有净土,有秽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算秽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 所谓土,有两种观念,一种是常寂光土,这个土已经不是土地,不是物质,而是说,在 那个境界里,永远都是快乐的、清净的、寂灭的。另外一种观念是指我们这个世间,是 凡圣同居土,圣人与凡夫共同居住的地方。这个世界也可以说同时包括了四世间,与各 个国土的观念。所以说佛经里所称的世界,是包括我们这个世界,以及超过这个地球范 围所有世间的世界。  另外一个观念是说,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佛,为了我们初学同学 们的研究,我们再说明一下三千大千世界在佛学上的概念。  在我小的时侯,有一位老前辈就问我,你晓不晓得世界上有一个吹大牛讲大话的人 是谁?我说不知道。他说:是释迦牟尼佛!他所说三千大千世界这个数字,无量无边, 谁能够把它对立破得了?那真是摸不到边,大极了。当时年轻,听了也是笑笑而已;但 是时代到了现在,更加证明佛的说法真实,他的神通智慧,更是了不起。他对于世界的 看法,认为一个太阳系统是一个世界,这个是普通观念的世界,一个太阳,一个月亮, 带领了九大行星,中间有一个地球,就是一个太阳系。  过去物理学天文学称太阳为恒星,现在有人反对,不一定叫它恒星,这个是科学上 没有定论的。在这一个太阳系中,地球是面积很小的,与其它行星的寿命来比较,也是 很短的。可是在我们看来已经是不得了啦!这算是一个世界。  佛说,这个地球上的人,以六十岁或者以一百岁为一寿命。这个世界上的人,认为 一昼夜很了不起,而在月球上是半个月白天,半个月黑夜。现在人到了太空,发现果然 与佛两千多年前说的一样。佛告诉弟子们说,这个虚空中,像这样的太阳系统,带领很 多星球构成的世界,是无量数、不可知,如恒河沙一样多;也像中国的大黄河里头的沙 子一样的多,数不清的。  一千个太阳系统这样的世界,叫做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一个中千 世界,再把一千个中千世界加起来,叫做一个大千世界。他说这个虚空中,有三千个大 千世界,实际上不止三千大千世界,而是不可知、不可数、不可量那样多。这个说法以 前是没有人相信的。 &    吃饭穿衣  佛的戒律,规定弟子们喝一杯水,必须先用一块布滤了以后,才可以喝。为什么 呢?「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佛的眼睛,看这一碗水,有八万四千个生命。几千 年前他这样说,也没有人相信,觉得他很琐碎,现在科学进步了,都相信了。还有佛的 戒律,规定弟子们每餐饭后都要刷牙,没有牙刷,用杨柳枝。所以观世音菩萨净瓶里泡 的有杨柳枝,大概一方面洒水用,一方面刷牙用。把杨柳枝剪下,放在水里泡,然后拿 石头把根根这一节一敲就散开了,用来刷牙齿。这些生活的规律,都属于佛戒律的范围, 礼仪都是非常严格的。拿现在的观念来讲,各种的卫生常识,他早就有了。佛经上所说 一个成佛、得大成就的人,在一个佛国里教化众生,是师道的第一位,所以称为世尊。  「尔时世尊食时」,吃饭时侯到了,这个吃饭的事我们须要说明一下。佛的戒律是 日中一食,每天中午吃一餐。普通佛学把我们人类吃饭,叫做段食,分段的在吃饭,一 天吃三餐,叫做段食,也叫做抟食。印度人吃饭用手抓,中国人用筷子,外国人用叉子, 反正都是用手,所以也叫做抟食。早晨是天人吃饭的时间,中午人道吃饭,晚上鬼道吃 饭。佛采用的制度,以人道为中心,日中一食;后世弟子们,过了中午一点钟就不吃饭 了,这个是佛的制度。  关于这个吃饭的问题,世界上各个地区不同,习惯不同。有的民族注重早餐,有些 注重午餐或注重晚餐,每个人不同,叫做段食。除了吃饭外,还有思食,是指精神食粮。 当一个人苦闷到极点,灰心到极点时,如没有精神食粮也会死掉。另外还有触食,触食 就是感受,譬如我们在房间里,衣服穿得不对,闷得非常难过;或者被埋在土里,感觉 气不通了,就是感觉没有气可吃了。更有识食,阿赖耶识的功能,支持生命的存在。所 以段食、触食、思食、识食,也可说都是人的食粮。  现在本经所讲吃饭的时侯,是佛自己所规定的日中一餐。佛虽然是太子出家,但是 他以身作则,吃饭时间到了,「著衣」,穿好他的法衣,就是那件袈娑。其实佛的衣服 就是那件袈娑,我们现在出家人所穿的这个衣服,是明朝老百姓的便服,所不同的是出 家人的颜色朴素而已。分别身分就在头发,出家人是光头,在家人有头发,衣服都是一 样的。佛的衣服是一件袈娑,又称福田衣,袈娑的横条、直条,依照受戒的情形都有规 定。条纹像一块田一样,是为众生培福的标记,所以叫做福田衣。  由本文可以看到平常佛也穿便衣,尤其印度人,天热的时侯,膀子统统露出来。我 们读礼记也可以看到:「仲尼闲居」这一句,仲尼就是孔子,孔子平常不讲学的时侯, 闲居的情形,礼记中有描述。我们现在看到释迦牟尼佛的闲居,是比较自由一点,可是 到了吃饭的时侯,著衣,仍要穿好他的袈娑,「持钵」,拿著饭碗。这个钵传到中国来 有瓦钵,也有铜钵,反正是一个吃饭用的器具,不过是汤啊、饭啊,放在一起的一个钵。 现在看来两千多年前,佛已经发明了自助餐的方式,每人端著自己的钵吃自助餐。  衣服穿好了,端了吃饭的钵,「入舍卫大城」,到这个首都。「乞食」,讨饭,土 话叫做化缘。佛的戒律规定,佛弟子们不但不做饭,连种田也是犯戒的,一锄头下去, 泥土里不晓得死多少生命,所以不准种田。夏天则结夏,弟子们集中在一起修行、打坐, 不准出来。因为印度是热带,夏天虫蚁特别多,随便走路踩死了很多生命,故不准许。 在夏天以前先把粮食集中好了应用,到了秋凉以后才开始化缘。这是当时的制度,时代 不同,慢慢就有所改变了。 &    乞士生活威仪  化缘,规定弟子们不要起分别心,穷人富人一样,挨次去化,不可以专向穷人化缘, 或专向富人化。譬如迦叶尊者,是印度的首富出身,但是他特别同情下层的贫苦社会, 所以他都到贫民区去化缘,同时收些弟子也都是穷苦的人。另外一个弟子须菩提尊者则 相反,喜欢到富贵人家乞食化缘,佛曾把他们两人叫来说:你们这个心不平,不管有钱 没钱,有地位没地位,化缘的时侯,平等而去,此心无分别,而且人家给你多少就是多 少,这一家不够,再走一家。我们现在看到出家人站在门口拿个引磬叮叮,那个就是释 迦牟尼佛留下来的风范。  说到乞食的制度,泰国还保存著。泰国信佛教的家庭,中午饭做好了,出家人没有 来化缘以前,锅盖也不敢开;出家人来了,锅盖赶快打开,用勺子在饭锅中心挖起装上 一碗,再把很好的菜给他装满。化缘的走了,自己才吃饭,这是佛教所遗留的制度。【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 而坐。】  这一段是讲化缘吃午饭的事。我们研究佛经,会发现所谓夜里到白天,昼夜二六时 中,佛都在禅定中,在如来大定中;只有中午吃了饭,才打坐休息一下。大概从下午一 两点到五六点钟说法,等到天快要黑了,大家闭起眼睛又入定去了。  在舍卫国首都的大城,他挨门挨户的化缘。化好了以后,「还至本处」,没有说在 路上就吃起来了,不像我们买一根香蕉,一边走就咬了一口,很没有威仪的。佛把饭碗 端回自己的讲堂,「还至本处」,在规定的地方吃饭,「饭食讫」,饭吃完了。「收衣 钵」,再把衣服及碗都收起来。然后有一个动作,「洗足已」,还打水洗脚。  所以我说这一本经是最平实的经典,佛像普通印度人一样,光脚走路,踩了泥巴还 要洗脚,非常平凡,也非常平淡,老老实实的就是一个人。  「敷座而坐」。洗完了脚把自己打坐的位置铺一铺,抖一抖,弄得整整齐齐,也没 有叫学生服侍他,更没有叫个佣人来打扫打扫,都是自己做。生活是那么严谨,那么平 淡,而且那么有次序。由这一段看来,金刚经会使人觉得学佛要设法做到佛的样子才好, 不像其它经典那样,把佛塑造得高不可攀,只能想像、膜拜。  看了金刚经,佛原来同我们一样的平常,虽是太子出家,但是他过的生活同平民一 样。当时印度的阶级森严,他却指定一个最低贫民出身的弟子优波离尊者,执法管纪律, 任何人犯了法都一样处理。所以在现实的生活里,在最平凡中,建立了一个非凡神圣的 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
热门文章12345 近期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师三进两联活动记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