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愿真诚待人的重要性性,学佛人真的知道吗

学佛的你会发愿吗?省庵大师论发愿的重要性
文:释中庆净土宗九祖蕅益大师有言:“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可见净土法门,能否往生西方,关键在于是否有真信切愿。印光大师也说:“念佛法门,以信愿为先锋,若无真信切愿,勿道不相应不能往生,即相应亦不能决定往生。一心不乱,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有真信切愿,未得相应,亦可往生,况已相应乎。”信愿行三者,是西方净土之生因,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三资粮。“盖净土法门,不出信、行、愿三。”这三者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对净土三资粮,净土宗历代祖师大德多有开示、说明,多位祖师留下著作造福后世、当今。如十一祖省庵大师写《劝发菩提心文》,作《西方发愿文注》,著《涅槃会发愿文》。其净土思想中立愿指向明确,发愿理论丰富。省庵大师把发愿作为修学净土法门的第一要务,认为立愿是具该信、行的资粮枢纽,彰显、重视立愿的重要性。一、发愿的重要性净土三资粮中,发愿是生信之后的必然步骤。对西方净土要有信有仰,信者相信也,仰者乐求也,也就是欣然愿往生到净土。愿就是心愿,是从自己内心发心立愿,是发自肺腑的誓愿。净土法门的修行重在立愿,愿是净土得生与否的关键,如蕅益大师所言:“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又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省庵大师秉承净土法门有关发愿的思想理论,对净土立愿的重要性给予多次论证、说明和劝导。他在《劝发菩提心文》中殷殷嘱托道:“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修学佛法之入门要道,不在他处,首在发菩提心。佛法修行最紧急的要事,首先是立愿,行无愿不成,无愿必至退转。发心立愿,是佛法修行的根本,是上求下化的必然条件。如果不能发平等慈悲的广大之心,立下坚固不退之愿,则纵使经历尘点劫数,依然不能了脱生死,还在六道轮回。所谓的修行,只是徒劳。《华严经》上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有一菩萨,往昔遇佛,发菩提心。后在世间修行,将前所发菩提心忘失,结果所修无论世间善,还是出世间善,都成了魔业。忘失菩提心尚如此,何况未发?所谓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发愿是修行不可缓之事,欲修学佛法必先立愿。普贤菩萨发十大愿王,观音菩萨发十二大愿,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四十八愿等等,都是后世修学的模范,也昭示了修行以立愿为本的道理。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开示:“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宗盟自今缔好。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而始也。”不要认为一念轻微,虚愿无益。能发一念西方愿,即播将来净土种。依真心修行,心真则事也真实;依大愿精进,愿广则行深。世间至大者无非虚空,然而与心想比,虚空非大,还是心为大。此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包太虚,周沙界。世间至坚者无非金刚,然而与愿力相比,金刚非坚,还是愿力最坚。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退失西方愿。与会大众,近日结成莲社,发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那么我们未来成就果觉圆满三十二相,百福庄严,就是以今天的发愿为起点。净土十祖行策大师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说:“然选佛场开,是处可入。无论深山净刹世路风尘,要须心作南车,愿为前导,苟所向不乖。”往生西方净土,必须以发心立愿为导向。否则,就会发生方向性的错误。《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列举了十大愿王的神妙德能,描述其在行者临命终时所显发的力用。经云:“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经文描述了一个临终者,哪怕是国王这样的世间最至尊至贵的人,在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他的大臣辅相、象马车乘以及一切珍宝财物、妻妾奴婢、尊贵荣誉等等有形的和无相的一切,都不能随他而去。十大愿王内含了引导行人往生西方之功德,在临命终时,显发无作妙用,引导行人往生西方。以此类推,我们净业行人平时立愿往生西方,精进修行,是植愿力之因,而临命终时乘愿往生极乐,即是兑现愿力之殊胜果报。所以说,信愿行净土三资粮中,愿起着决定性作用。省庵大师在《劝修净土诗》的序言中说:“有行无愿,终不往生。”没有生到西方净土的愿力,纵使念佛念得一心不乱,也不会生到西方。在《西方发愿文注》中,省庵大师论述了信愿行净土三资粮的关系:“又愿之一字,具该信、行。信则自、他、因、果、事、理不虚(信得自心是佛,他人亦然。念佛为因,往生作佛为果实也。西方是事,唯心本性是理。一一真实,故云不虚) 。行则专事持名, 不杂不散。愿则心心好乐,念念希求。如此三事,缺一不可。有信、行而无愿者有矣,未有有愿而无信、行者也。”净土法门的发愿,本身就包含了信、行。信即蕅益大师所说的深信自、他、因、果、事、理都真实不虚(即相信自心本来是佛,别人也如此。相信念佛为因,必会成就往生净土和最终成佛的果报。相信事相上的西方极乐世界真实存在,而理体上的西方极乐世界为自心所具、所现。这些一一都是真实的,因此说不虚)。行则是专一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杂不散。愿则是心里时时都怀着喜乐,念念都期盼往生。信、愿、行三者缺一不可。有的人对西方净土有信有行,但仍可能不愿往生。但是,已发下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誓愿,却仍然对净土无信,并没有念佛的行持,这样的事是没有的。省庵大师作有一首论述净土信愿行三资粮的诗,诗中写道:“借问往生何计策?须凭信行愿俱全。信根先向心田种,行足还加愿力坚。路乏资粮终不到(有信愿无行),马无缰御孰能前(有信行无愿) 。但将三事为符契, 携手同登九品莲。”有信愿无念佛的行持,往生不了西方净土。有信有行却没有往生的誓愿,这就像马没有缰绳而不能驾驭前行一样,是不能生到西方净土的。有人对往生净土需要发愿心有疑问,省庵大师在《西方发愿文注》中作了假设性的问答,对发愿的疑问进行了解疑答惑:“又问:为善生天,作恶入地狱,本不发愿。念佛往生,亦复如是,何须待愿而后生耶?答:三界因果,随业所感,固不待愿而成。求生西方,出世正因,若无大愿要期,纵然念佛,决不成就。譬如牛行熟路,虽无御者,亦知归宿。如行生路,决无趋向,必须御者手执绳头,复加鞭策,然后方行。众生心性如牛,三界如熟路,西方如生路,愿如御者,信如手,念似绳头,誓如鞭策。往生如行路,无愿不生,如牛无御。故必以发愿为要也。”有人问道:行善者生天,作恶者堕入地狱,并不需要发愿。念佛往生,也应如此,何必非要发愿后才能往生呢?省庵大师解释道:三界内的因果报应,都是随众生各自的业力所感,自然不用发愿便会如此。求生西方净土乃是横超三界、出离生死的出世间大事因缘,如果不发大愿激励、约束自己,纵然念佛,也决不可能成功。譬如牛在熟路上,虽然无人驾御,也能回家。如若在陌生的路上,它肯定会搞不清方向,必须由御者手执缰绳,再加以鞭策,然后才能前行。众生的心性如牛,三界如熟路,西方净土如生路,愿如御者,信如手,念佛如缰绳,四弘誓如鞭策。往生西方净土犹如行路,无愿便不能往生,就像牛无人驾御不能前行一样。所以往生净土的事业,必须用发愿来激励自己、约束自己、引导自己。省庵大师“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广则行深”、“有行无愿,终不往生”、“愿之一字,具该信、行”、“未有有愿而无信行者”、“往生如行路,无愿不生”、净土法门“以发愿为要”等有关净土立愿的观点,既继承了以前净土祖师大德有关净土立愿的思想,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更把立愿摆到了修学净土法门的首要位置,作为念佛行持的动力源泉,具该信、行的资粮枢纽,成办往生事业的第一要务,充分彰显了立愿的重要性和在往生西方净土中的关键作用。二、重视发愿作表率省庵大师在《念佛规约》中写道:“午饭后六枝香,用晚粥;明相既没,念佛六枝香,俟第六枝香将半,即向上长跪,称观音、势至、清净海众,各满百声,诵《小净土文》,礼佛十二拜,归单养息。余日例此,至第七夜诵《西方发愿文》,礼佛四十八拜。余日二七亦例此。”[13]与行策大师不同的是,省庵大师要求每天念佛结束时,都要念遵式大师的《小净土文》,每满一个七都要诵莲池大师的《西方发愿文》,明显增加了发愿在打七中的分量,凸显了对发愿的重视。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春,省庵大师返回阿育王山,为启建涅槃法会做最后的准备。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涅槃会发愿文》,立四十八大愿,愿生西方,广度众生。他自述发下此四十八大愿的因缘有十:一是念佛恩重难报,二是念父母恩,三是念生死苦,四是自伤不逢佛世不见佛,五是见佛法欲灭众生可愍,六是舍利难值而自己有幸得见,七是涅槃难遇而生悲恋心,八是令诸众生种下、增长善根,九是令诸众生归依佛法僧而远离邪见,十是“与现前大众,同发誓愿,求生净土”。省庵大师欲报佛恩、父母恩,悲众生苦,痛佛法衰,欲挽法运,欲护正法,启教于当今,期生于净土,发四十八之大愿,愿力宏深,愿愿度生,体现了他重视发愿的净土思想和上求下化的菩提大心。省庵大师《涅槃会发愿文》的四十八愿,除了报佛恩、父母恩,怜愍众生,拔众生苦、代众生苦等上求佛法下行化度的愿文外,很大篇幅有关净土修行。念佛三昧属行持的功夫,既是往生净土后品位高低的依据,更是临终往生的保证,省庵大师发愿说:“第七愿者,愿我速证念佛三昧,心心无间,念念相应。于佛菩提,永无退转。”他在第九愿中说:“愿我得大辩才,阐扬净土法门,令无量人咸生彼国。” 他不仅自己愿生西方净土,更愿意弘扬这三根普被的末世度生津梁,愿得无碍辩才,使无量大众同生极乐国土。他的第十三愿说:“愿我临命终时,预知时至,身心自在,正念分明。弥陀圣众,持金莲华,来迎接我。如一念顷,生极乐国。令诸闻见,咸发信心,皆得修行,生彼国土。”他临终时预知时至,心不颠倒,身心自在,蒙阿弥陀佛及西方圣众前来接引,于弹指顷,往生西方净土。并以自己的往生瑞相,激励所有见闻者,使他们也生信发愿,努力修学。第十四愿是:“愿我生净土后,悟无生忍,还来化度一切众生,同生极乐。” 省庵大师怜愍众生,不忍娑婆苦,愿证无生法忍后回入娑婆,度脱苦难众生,同生极乐国土。第十六愿则说:“愿我生净土后,速入娑婆,以神通愿力,令释迦佛法,延至弥勒出时,不使断绝。”大师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愿与众生同登彼岸,愿护持正法不使衰绝,其情殷殷,其心切切,尽显一代净土祖师的志向和胸怀。省庵大师的《劝修净土诗》,共有一百零八首,集中描写西方净土的依正庄严,破疑解惑,开示方法,信愿行俱,劝化往生,诗的最后有一首《发愿偈》,偈云: “我今承佛力,阐扬净土教。诗成百八章,章各有八句。为顺此方机,故以诗演说。”该偈子表明他写诗的目的是为了弘扬净土教法,而以《发愿偈》的名字命名,表明他重视发愿,以发愿来结劝,也表明他弘扬净土法门的愿力和决心。省庵大师晚年退隐杭州仙林寺,足不出寺,力修净业。他作有《偶成四首》诗,叙述他掩关精修净业的情形,其中一首写道:“百八轮珠六字经,消磨岁月度光阴。平生只有西归愿,肯为他缘负此心。”“六字经”即“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由这首诗可以看出,省庵大师平时称名念佛,一生坚持所立下的往生誓愿,愿力坚固,尽破他缘,终生不渝。诸佛成佛莫不先立大愿,然后依愿起行,因为有了大愿才有大志,有了大志才会有大行,有了大行才会有大成就。佛教通途法门讲信、解、行、证,而净土法门则讲信、愿、行,从而把净土法门和通途法门的巨大区别体现在了一个“愿”字上。末法时期,信心难真,须由愿力成就;行持难恒,须凭愿力鞭策。省庵大师深谙净土教理,更兼体察末法性相,秉承前辈,大倡发愿,时教相应,契理契机。省庵大师对发愿的重要性的论述,以及自作表率对净土法门的多处立愿,是他发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净土思想中最闪光的亮点之一,在佛法日益浇漓的当今,对净土法门的修学依然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上微信搜“腾讯佛学”,轻松关注腾讯佛学官方微信公众号:rushidao_qq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airyzhan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您现在的位置:
学佛的重要性
大圆满法网站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晚上我给大家开示一下学佛的重要性。我也曾经讲过,不管是为了暂时的利益,还是究竟的解脱,都应该学习佛法,修持佛法。我们真正学佛了,真有修行了,才能实现这些愿望,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如果不学佛,怎么也解脱不了,怎么都是个痛苦;如果有佛法、有修行、有智慧的话,怎么都是个快乐,不管你有钱没钱,有家没家都一样。有钱,有有钱的烦恼与痛苦;没钱,有没有钱的烦恼与痛苦。有家,有有家的难处;没家,也有没家的难处。家家都有难念的经,任何人都有苦恼的事,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地学习佛法,修持佛法。
  我们今生遇到了佛法,这是生生世世修来的福报,所以今生才有这个机缘,都一定要珍惜。现在很多人都不珍惜,把修行放在一边,先去忙世间这些琐事,这都是错误的。学佛修行是生生世世的事,是个大事,应该把学佛修行的事放在第一的位置,我们有修行了,有智慧了,这样才能解脱,身体才能健康,家庭才能和睦,工作才能顺利,才能过一个平平安安的日子,才能自由自在的生活,一切才能顺利,一切才能吉祥圆满。
  现在我们都是不肯学、不肯修,学修不用心、不用功,翻来覆去、断断续续的,这样肯定成就不了。学佛修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如理如法。首先,明理特别重要,什么也不明白,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最基础的修法都没有,还去学佛信佛,这都是迷信,盲修瞎炼,永远达不到目的,永远成就不了。现在很多人学佛都不明理,那么马马虎虎地念,学、修,始终达不到修行的效果,最后都灰心退步了。这是什么原因?都是不明白、不明理,没有如理如法地学,如理如法地修。
  比如说念佛,从心里念才叫念佛。念佛一定能管用,一定能往生,但是我们实际上念的是魔,不是佛!我们口头上念的是佛,但是心里念的是魔,都是私心杂念,心里没有清净平等自在随缘念佛,这样&念佛&实际上就是念魔、着魔,实际上都是造业!嘴里念佛,心里念魔,表面上修行,实际上造业!魔,分心魔和外魔,外魔是心魔的显现,心清净了,一切都清净;心自在了,一切都自在。心里没有障碍,就没有这些外魔的干扰和危害,主要是我们的心不清净,心态不平衡。什么是心魔?我执我爱、自私自利、贪嗔痴慢疑等烦恼才是真正的魔。我们念佛的过程中,心里都是我执我爱、自私自利、贪嗔痴慢疑这些烦恼。我们嘴里念的是佛,心里念的是魔,实际上念的是佛还是魔呢?实际上念的是魔,不是佛!念魔了又怎么了?念魔了你就入魔了、着魔了,造业了!这样的话肯定不管用,甚至还有不好的结果。
  现在很多人也学佛了、修行了,但是身体越来越不好,家庭越来越不和,工作越来越不顺利,什么原因?没有念好,没有学好,没有修好。这样念佛是没有意义的。那怎么办呢?首先一定要会念。我们讲过三个殊胜,念一句阿弥陀佛也要三个殊胜的摄持。首先,要发心发愿,为众生念佛,不能为自己念。第二,念佛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心态放平,站在性空妙有的角度来念。第三,念佛结束的时候,一定要做圆满的回向。有三个殊胜的摄持,才是真正的念佛,才能解脱,才能成就。如果没有三个殊胜的摄持,嘴上念佛,心里念魔,表面上修行,实际上造业,这都是没有意义的,甚至还会有不好的结果。
  明理特别重要,什么叫慈悲心,什么叫菩提心,什么叫证悟空性的智慧,这些道理一定要弄明白。菩提心有两种,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如果连这些都不知道,你怎么发心啊?怎么发愿啊?如果没有发心发愿,你念佛也是自私,修行也是自私。自私地念佛、自私地修行,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很多罪过。 
  其实念佛法门特别方便,但是会念佛、能念佛是很难的。我们都讲,&清净平等自在随缘念佛&才是真正的念佛,你光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是没有用的。看破了,才能放下;放下了,才有清净平等,才有自在随缘念佛,之前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要欺骗自己,到时候一定会后悔的,一定往生不了。没有出离心,到时候你一定还会对世间、对自己的家庭、儿女、太太有贪图、贪念,这样你一定会留恋,往生不了。
  我们修净土、念佛,一定要会念,一定要修好、往生。不管你是修净宗的、密宗的还是禅宗的,都必须要过三个关,有了出离心、菩提心、证悟空性的智慧,才能做到&清净平等自在随缘念佛&,才能做到明心见性,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修禅宗里讲的法要,才能念咒修本尊,才能成就,之前是不可能的。
  前提、基础的修法都没有修好,连出离心都没有,想通过念佛往生,打坐修禅想成就,念咒修两个次第想成就,这都是空中楼阁,不可能成就。有了出离心、菩提心、证悟空性的智慧,才可以念佛求往生,才可以打坐修禅,才可以持咒修本尊,一定能往生,一定能成就。如果没有基础,修哪个都不行。
  什么叫出离心?对世间没有贪恋。有的人觉得自己有出离心了似的,但是你得好好地观察自己的相续。你的相续中对世间法有没有贪图?如果你对世间还有贪恋,还有贪图,你的出离心还是没有修到位。怎么装也没有用,别人评价你、说你,不一定能说准,但是你自己最清楚你自己,一定要观察自己的相续。相续中有没有出离心?你对世间法,不管是对财产、家庭还是儿女,对这一切法都没有丝毫的贪图,这才是出离心。
  有出离心的基础上才能修菩提心。不为自己,完全为众生,没有丝毫的自私自利,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如果你还有私心,你还有自私自利的话,你的菩提心还是没有修好,还是不到位,你还要继续修菩提心。
  有菩提心的基础上才可以修证悟空性的智慧。什么是证悟空性的智慧呢?对世间、出世间所有的法,不管是众生还是佛,不管是净土还是娑婆世界,不管是寂静的法还是轮回的法,对一切法都不执着。证悟空性的智慧就是无我的智慧,人无我和法无我,破人我执和法我执。对人、对法,对自己、对他人,对内情众生、对外器世界都不执着,都能观为性空妙有,这样的心才是真正的证悟空性的智慧。
  有出离心、菩提心、证悟空性的智慧,我们才能做到清净平等自在随缘念佛,才能做到明心见性,在明心见性的基础上才能修禅宗里的修法,才能做到在五种圆满的基础上,通过两个次第修本尊成就,如果没有这三个心,成就很难。出离心不是谁都有,不是随随便便就有,不是你想发就能发出来的。要在自己的相续中建立出离心的话,首先要学修习四外加行: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这些道理不是字面上理解,而是有甚深地体会和觉受,才能在相续中产生真正无伪的出离心,之前是不可能的。
  我们之前也了解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的内容,但是很多人都没有甚深地体会和觉受,所以学佛修行也是断断续续的,想精进也精进不起来,想学也学不进去,学佛修行的事一拖再拖,今天心情好了,学;心情不好了,不学。今天高兴了,念;明天不高兴了,就不念了。这是什么原因?最基本的道理没有彻底弄明白。如果把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这些道理彻底弄明白了,绝不可能是现在这个样子。人身多难得啊!不可能这么荒废。寿命多无常啊!就在呼吸之间,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死,用什么方式死,谁也说不定,我们还没有学好、没有修好,突然死了怎么办?把这个道理弄明白了之后,不会这样一拖再拖,不会这样懈怠。如果把轮回过患的道理弄明白了,知道六道轮回都是痛苦,一处也没有安乐,都像个火坑、苦海,都离不开痛苦的本性,世间上的福报都离不开痛苦,都是痛苦的因和痛苦的果。我们真正把这个道理弄明白了,真正知道六道轮回犹如火坑,甚至比火坑还严重,我们不可能对轮回、对世间法还会这样贪恋。因果不虚,一切都是因缘果报,世间上没有无缘无故地爱,也没有无缘无故地恨,不管是痛苦还是快乐都是自己造的,没有人让你烦恼、没有人让你痛苦。真把这个道理弄明白了,你不会再怨恨别人,不会有想不开、想不通的事。
  念佛求往生也特别殊胜,禅宗、密宗里的这些修法也特别的殊胜。但是,法再高、再深、再殊胜也没有用,如果我们的相续没有成熟的话,也得不到这些利益和功德,所以没有太大的意义。我们一定要成为净宗、禅宗和密宗的法器。什么是法器?你能够容纳、接受、消化这些法,这才是成为法器。比如说今天给你灌顶,你真正能从心里接受,能够开悟、证悟,这样才是相续成熟的灌顶的法器,之前是没有用的。不管是在藏地还是汉地,这样的法会特别多,参加的人也特别多,但是如果自己的相续没有成熟的话,给你再多的灌顶,也没有用,灌不进去啊!心胸没有打开,给你灌顶也没有用,没有太大的意义。
  那怎么办?从基础开始,好好的学,好好的修,我们的相续成熟了,才能得到灌顶。这个时侯我们不用特地去接受这个灌顶、那个灌顶,我们时刻都能得到灌顶和窍诀。我们都会说,&上师三宝无处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是自己要有这个福报和因缘,才能得到,之前是不可能的。所以,还是自己好好的学、好好的修,学,按系统来学;修,按次第来修,不要着急,慢慢来,没有事。刚开始的时侯肯定有难处,但是你不用害怕,坚持下去,一定会胜利的。
  你真有修行、有智慧的话,我们遇到这些&违缘障碍&都障碍不了你,都会成为你的助缘。如果你没有智慧的话,所有一切都会成为你的违缘,都会障碍你。还是自己好好修,别把这些事情看得太重,看淡一点,想开一点,没有事!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多坎坷和磨难,这都是好事,都是消业的机会,都是还债的机会,都是修行的机会,你们都一定要相信。
  我们遇到一次违缘,能增长一种智慧;遇到一次障碍,能提高一个层次。都不要害怕,一切都会过去。现在我们很多人都已经有了目标、方向,有了正确的方法,我们就朝着这个目标、向着这个方向、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坚持不懈,坚定不移,这样我们一定会胜利,今生一定能解脱,你们不要怀疑,一定能!
  修行的过程中,不要去找这些感觉、境界。感觉好也好,不好也好;有好的境界也好,有不好的境界也好;有感应也好,没有感应也好,这都是无所谓,不重要,主要是自己按次第学修。净土法和大圆满法都是今生解脱的方法,都好好学、好好修,从基础开始。
  你所修的法是正法还是邪法,就看自己的相续中这些烦恼和习气。在你自己的相续中,这些烦恼和习气有没有转变?如果有转变,你所修的法是正法。如果你学得再多、修得再好,你的烦恼没有减少,习气没有好转,那你修的法也不是正法。正法是什么?能够对治烦恼,对治习气,这就是正法。
  看自己有没有进步、有没有成就,也看自己的烦恼和习气。烦恼比以前少了,贪嗔痴慢疑比以前少了,不好的习气比以前好了,性格比以前好了,这就说明你修行上有进步了,有成就了。
  观察好自己的相续,别看什么感觉、境界、出现什么形象了这些,这都是修行的过程中很正常的,不用害怕,也不要高兴。出现好的境界,就高兴、去执着,这也是一种障碍;出现不好的境界,就害怕、去执着,这也是一种障碍。一定要把自己的心放平,不要执着这些,不要太高兴,也不要害怕。如果有不好的现象了,就祈请上师三宝,多念诵祈请诵,比如《金刚七句祈祷文》,一切都会过去,不要害怕。我说过,我们学佛修行的过程中,会有些坎坷和磨难,这都是正常的,没有磨难和坎坷,不可能增长智慧。智慧是人和事磨练出来的,我们通过这些磨难和坎坷,才能增长智慧。
  如果你没有修行,不懂佛理,你继续会造业。如果你懂的了佛理,真有修行的话,你通过这些能增长智慧。比如你今天有病了,或者有其他不好的状态了,不懂佛理、没有修行的人就害怕了,不敢学、不敢修,或者退心、放弃,这都是错误的。这不是有病,这事祛病;这不是着魔,这是驱祛。这个病是本来就有,今天发现了,通过修行就能把它去掉了。身上那些不净的鬼魔,通过修行也都能驱除了。这些都是好事,你要在这个过程中保持自己的心态,把握住自己的心。
  生病的时候,心不能慌。第一,能消业。你要相信因果,这是自己的因果,肯定是曾经造业了,尤其是杀生。通过忏悔,业消了,病就好了。第二,能还债。这些疾病肯定也与怨亲债主有关系,因为你曾经伤害过他们。你现在就利用这个机会,多给他们发慈悲心,这样,他们也能得到安宁,得到解脱。第三,这个时侯你可以修自轻他重、自他交换的菩提心,把众生所有的病苦,都拿到自己身上来,自己替众生受苦受累。这样的话,你的业就消得很快,你会很快恢复健康,得以长寿。
  这就是修行的过程,第一,要转变因果。第二,要超越因果。我们最好要超越因果,不受任何外在的影响和干扰。我们真正证悟了、开悟了,那个时侯我们才能超越因果。比如说前面讲过的,生病的时候我们消业、修自轻他重菩提心,这样我们很快就可以恢复,以后也能得到健康和长寿,这都是转变因果。你不要把它当成坏事,否则它一定会障碍你,让你痛苦,让你将来下地狱。如果你把它当成好事了,它就是你的助缘,它就能帮你消业积福,帮你解脱成佛。
  这些都不要害怕,什么事都没有,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过去。不管什么时侯,都不能灰心、退步,一定要坚持下去;坚持下去了,这就是你的胜利。不管是感觉好的时侯、不好的时侯,不管是心情好的时侯、不好的时侯,不管什么时侯都能够坚持、都能够精进的话,这就是你的进步、你的成就。最终有一天,你一定能达到最圆满、最究竟的解脱果位。
  不经过磨难不能成佛。我们本来都是佛,但是我们还没有成佛。我们本性是清净的,从本性的角度,我们都是佛。但是,我们还没有断证圆满&&没有断除烦恼,也没有证得圆满,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都没有成佛。所以,我们要断除这些烦恼和习气,断除我执和我爱,这都是真正的魔。断除四魔,其中一个就是烦恼魔。
  没有随随便便能成佛的。不经过风雨不能见彩虹,不经过磨难不会成佛。我们都有目标了、有方向了,也有正确的方法了,只要能坚持,什么时侯都不灰心、不退步,这就是我们的成就。都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定能胜利。
  你们都学得挺好,挺有进步,但是还要继续。我们很多人还没有解脱、成佛,一定要继续、坚持,好好的学,好好的修。今天就讲到这。祝愿大家吉祥圆满,扎西德勒!我们一起做回向,把讲法的功德、闻法的功德等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早日离苦得乐,早日证得大圆满的境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朝真发愿忏悔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