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念佛功德大到什么程度一声功德无量,但是掉一挂才滤鸷Ω1

念佛功德利益四十八条(上)
我的图书馆
念佛功德利益四十八条(上)
念佛功德利益四十八条
1、常得一切天神隐形守护
天道中的一切天神都尊重佛法,看到念佛人都欢喜赞叹,冥冥中加以保护。因此,念佛的人,不求消灾免难,自然消灾免难;不求家庭平安,家庭自然平安。这对念佛的人说,不过是现世获得的小利益。对天神说,也是积累功德,双方均有利益。
  &2、常得一切菩萨常随守护
  菩萨的任务,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时常分身无量,游化十方,普度有缘。念佛众生和诸佛菩萨有缘,众生在生死苦海中,一心称名,是向佛菩萨发出的呼救声。所以古德说:“生死海中,念佛第一”。称名求救是因,菩萨寻声救苦是缘,因缘和合,感应道交,自然逄凶化吉,离苦得乐,这就是果。古今以来,许多有缘众生,由于遭受厄运苦恼而称名号,由于称念名号而转危为安,也由于获得念佛的利益,而生信发愿,求生净土,见佛闻法。“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这是菩萨化度众生的善巧方便。
3、常得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常得诸佛护念:护,保护;念,惦念。《阿弥陀经》说:“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念佛的人,受到一切诸佛的保护和惦念,由于诸佛保护和惦念的力量不可思议,所以他们修行的心,能永不退转,直到得到佛的智慧——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就算这一世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但既已种下善根,就不会退转,一定有一天会往生净土,见佛闻法。
  阿弥陀佛放光摄受:阿弥陀佛,又号无量光佛,无量寿佛。佛的智慧之光,横遍十方,超越空间。佛的光明比太阳的光大千亿倍,太阳的光,一道墙便隔断了。佛的光明无所不照,任何东西也阻隔不了。“阿弥陀”是无量光寿,是佛的法身,也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念佛的人,业障消除,身心清净;心头清净,即心是佛。也就是“妄去真显”的道理。
  4、念佛之人,光明烛身,四十里之遥一切恶鬼,皆不能害;一切蛇龙毒药,悉皆不受。
人人本具的常住真心,像一面大圆镜,能照天照地,具有无量光明。但被多生尘垢蒙蔽,晦暗无光。一句佛号,是消除妄念的净化剂,妄念消除,心光显露,身放光明可达四十里之远。这是真实不虚的。一切妖魔鬼怪,都怕光明,都怕佛名。至于毒药,也有明确的开示:“咒沮诸毒药,所欲害身者(想用它害别人),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害人终害己)。”以上都是佛陀亲口宣讲,虽说的是称念观音菩萨名号,其实念阿弥陀佛也是一样。
  &5、水火冤贼,刀箭牢狱,横死枉生,悉皆不受
  五浊恶世的众生,种种厄难苦恼,层出不穷。这里列举水灾、火灾、冤对、强盗、枪炮、(古代的刀箭,就是今天的枪炮,都是杀人的凶器。刀箭之灾,包括战祸在内)牢狱以及遭受横祸冤屈而死或枉堕恶道等。
  贪、嗔、痴三毒是万恶的根本,是灾难的根源。念佛人,念念清除三毒,消除烦恼,不求消灾免难,自然消灾免难于无形。平时能一心称名念佛,到紧急关头,我们自性中的弥陀,自会救护弥陀心中的众生,而使逢凶化吉。如果平时不念佛,到灾难临头时,内心恐慌张惶,六神无主,很难想起念佛。念佛的秘诀就是至诚恭敬。印光大师说:“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必须牢记!
6、先所作业,悉皆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
我们无始劫来,所造恶业,无量无边。如果罪业有形状、体积的话,尽虚空都容纳不了。所以长劫受苦,不能出离。妙空师《持名四十八法》说:“救一时之苦,布施为急;救万劫之苦,念佛为要。”佛经说“至心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对于过去所杀害的冤命,我们应当至诚恳切地称念佛名,解冤消结,使他们能蒙佛慈悲加被,往生善道。自然化仇为恩,转祸为福,无形中消除寻仇报复的恶报。
7、夜梦正直,或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像
  梦境是唯心所现。欲念重的人多淫秽梦,嗔心重的人多恐怖梦。念佛的人身心清净,夜眠安稳,不会做恶梦、邪梦。还有上床后,默持佛名或静听念佛磁带,可以养心安神,消除恶梦。如在梦中,遇到恐怖境相,或出现梦靥时,一称佛名,顿时化为乌有。
  老实念佛,绵密用功,妄想逐渐消除,心光逐渐显露。众生心净则见佛,佛无时无处不现身。水清月自见,能够见到阿弥陀佛殊胜的庄严妙相。但是,切不可因此生欢喜心、执著心。这不但无益,反致受害。印光大师说:“近来修行的,多有着魔的事情发生。这都是由躁妄心,急于希望有感通,有胜境出现。应该知道,不要说显现的境界是魔所现,即便是胜妙境界,只要生起一念贪著欢喜之心,就会受到障碍和损害。”
  8、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娑婆众生,身为苦本。一生多在惊恐、怨愤、忧愁、痛苦中度过。只有念佛的人,内心清净,一心念佛,随缘消业,不被境转。内心充满法喜,容貌充实光辉,疾病自然消除;健康长寿,不求自得。念佛的人,诸佛欢喜,龙天拥护,善缘增长,所作的事必然吉利。净空法师说,台湾有位男居士,九十多岁,每天走三万步路,念三万声佛,身体健康,精神饱满,腰背挺直。他将来临命终时,必能毫无病苦,安祥往生。
  9、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喜欢、礼拜。
  念佛的人,内心清净,和气迎人,广结善缘,助人为乐。孔子说:“敬人者人恒(常)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尊敬别人的人是种善因,人们常常尊敬他是结善果。爱护别人的人是种善因,人们常常爱护他是结善果。)种这样的因,结这样的果。受到人们的恭敬、欢喜、礼拜,这是必然的事。
  以上九条,都是念佛现生就获得的大利益。那种认真为念佛是消积等死的,是临终才得用的说法,不攻自破。
  10、临命终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持金莲花,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死亡是人生最悲痛的事,也是人人都逃不了的。在临命终时,拥有无上权势的帝王,拥有亿万资财的豪富,和一无所有的叫化子,会完全一样。那时手中的权势和财富,丝毫都帮不了忙。只有念佛的人,这时才能无留恋、无恐怖,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同时,必定蒙佛接引往生莲邦。从此超凡入圣,直至成佛。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第十九愿是闻名发心愿,第二十愿是临终接引愿。愿文是:“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密,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顷(顷刻之间),即生我刹(国土),作阿惟越致(不退转)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不能实现此愿,我誓不成佛。)”这是阿弥陀佛对念佛众生作的保证。
昌臻法师:一句佛名,是万种功德的结晶,具有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它是生死苦海中的慈航,是慢慢长夜里的明灯。尤其是末法时期的众生,人根陋劣,退缘很多。正如《大宝积经》所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证道果),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当代高僧道源法师也说:“末法时代的众生,非念佛无以了生死,非念佛无以度有情。”(道源法师:《弥陀经讲录》)说明念佛法门是末法众生的对症良药。
有人以为,念佛法门是老年人修的,是消积送死的,是临终用的。这些都是片面、错误的理解。本来我们自心就是佛,念佛是念心,就是“是心作佛”。“持佛号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佛心)。” 夏莲居居士说得好:“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可见,一句佛号,就能了脱生死,出离轮回,往生净土,圆证菩提,实在是捷径中的捷径。还有一点必须明确,念佛不只是临终得大利益,生前就得大利益。印光大师说,一切事都可以念佛求成就,除了做坏事以外。本文所列举的念佛现世获得的十种殊胜功德,概括得比较全面。这些都是佛陀亲口开示,从佛经中摘录出来的。佛无妄语,千万不要怀疑!为便于初机阅读,谨作肤浅解释。如有不当,敬祈指正。
如上十种利益,经文具载,乃佛金口之所宣也。既是现生、来世皆有利益,然则,世出世间要紧法门,无如念佛者也。但当精进,勿用怀疑!
&&&&本文列举的十大利益,都是佛经所载,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讲的。既然对现生和来世都有利益,那么,无论从世间法或出世间法说,一切法门中,没有比念佛法门更重要的了。
&&&&但是念佛法门是“易行难信”之法,不少学佛的人,也并不完全了解,或许还有怀疑。正如明代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中“念佛不专一”一文所说:“我以前在某寺参学,一天方丈对大众说,中元节将做盂兰盆会,我以为一定要设斋供众,结果并未设供,只是领众念佛三天而已。又某寺当家师遭官府拘捕,寺中首座集众举行佛事,以祈救护。大众以为要诵经持咒;结果只是高声念佛而已。这两件事,皆出于常情意料之外。可见大德们的思想作法,不同凡响,很值得学习。但是今天许多念佛的人,名为专修净土,可是为了求延寿,便诵《药师经》;为了消罪业,便拜《梁皇忏》;为了救厄难,便念消灾咒;为了求智慧,便念观音文。把平时念的佛号放在一边,以为念佛无济于事。为什么不想一想:阿弥陀佛是无量寿佛,往生的人也寿命无量,何况求人间百年的寿命呢?《观无量寿佛经》说:“至心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何况眼前的厄难还不能消除吗?《无量寿经》说:“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无边)界”,念佛的人,弥陀常以智慧之光照其身,何愁没有智慧呢?“一句佛号,是阿伽陀药,万病总持,如果你不相信,不肯服,又有什么用呢?”这段重要的开示,今天读起来,仍然具有非常中肯的指导意义。
我们念佛的人,必须深信佛言。“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但当精进念佛,切勿丝毫怀疑!疑则自生障碍,断难获得念佛的利益。
昌臻法师:这一句佛号就能够增长善根福德因缘。我们要想消业障、培福德智慧,一句佛号就解决问题了。玄奘法师翻译的《阿弥陀经》在“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后面,比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阿弥陀经》,就多了这么几句:“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由于称念佛名的缘故,一切罪障消灭了,善根福德因缘就具足了。多这几句很关键。告诉我们至心称念这一句名号,就能消除我们多生累动的罪障,就能增长善根福德因缘。善根福德因缘是往生的条件,“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福德因缘从哪里来?就从念这一句佛号来,并不是要另外去念很多的经、很多的咒才能得到,这是《阿弥陀经》上面佛陀的开示。我们的信要建立在这上面。你如果这个都不信,你还去听别人给你讲要念哪一个咒才好,念什么经才好。佛陀的开示你都不信,你信那些,这是我们自己误自己。前面举的补锅匠,就是相信佛陀的开示而成就的。
11、《大悲经》言:“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盘界,不可穷尽。”
【译】:一称“南无阿弥陀佛”,所具足的善根无量无边,可以进入极乐、国土。
12、《观经》言:“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译】: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忆佛念佛,当下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了。
13、《经》言:“若人以四天下七宝,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得福甚多;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
【译】:如果有人将小千世界四天下宝藏全部供养佛、菩萨、圣人,得到的福报很多;这样多的福报,比较起来,不如劝人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
14、《涅盘经》言:“佛告大王:假令开大库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众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称佛一口,功德过前,不可较量。”&
【译】:假如把国王的宝库打开,一个月之内,布施一切众生,这个人所得的功德很大。但是,还不如张口念一句佛,念佛的功德大大超过上述功德,不能为比。
15、《增一阿含经》言:“四事供养阎浮提一切众生,若有称佛名号,如构牛乳倾,功德过上,不可思议。”
【译】:四事是指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就是生活必需品。把日常用品拿来供养地球一切众生,他们的衣食住行所有的一切,都是你提供的,看看,你的功德大不大?当然很大!但是,如果有人用挤牛奶那么长时间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其功德要大得多,两者的差别令人无法想象。
16、《大智度论》云:“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满中七宝,奉施于佛;不如有人,于后恶世,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其福胜彼。”
【译】:譬如有人一生下来就能日行千里,他足足走了一千年,你想想看,走了多远!这么一片大地上的宝藏,全部供养佛陀,其功德不如在释迦牟尼佛灭度后称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
佛在《阿弥陀经》里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对这句经文,也有人以为念佛是「少善根福德」,「你光念佛,是少善根福德;还要再修持别的法门,作为多善根福德」,以凡夫有漏造作凌驾于弥陀名号功德之上,这是不知道佛法虚实,也不知道功德大小。
所以,这几段经文让我们明确知道:唯有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才是真正的多善根、多福德,才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因为这句名号所含的福德是没有限量的,像虚空一样;其它所修行的种种福德虽然多,像楼房那么多,像山那么多,像大海那么多,但是,这都可以形容、都可以限量,山虽高、海虽阔,和虚空相比,不可为比了。而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呢,尽虚空、遍法界,所以是最殊胜的,一切的善根福德包含在内,而且是无漏、清净、决定让我们离生死、证涅盘的善根福德。这是不可相比的。
我们念佛不要抱卑下想,觉得说:「我念这句名号怕不够吧。」──足了!
17、善导大师云:“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全非比较也。”
【译】:其他所有的修行,虽然都是善,都很好,但是,如果跟念佛比,就不能相比了。
18、莲池大师曰:专持阿弥陀佛名号,优胜持往生咒;亦胜持余咒,亦胜一切诸余功德。胜持往生咒者:持咒三十万遍,则见阿弥陀佛;持名则一日一夜,即佛现前。咒云:昼夜六时,各诵三七遍,能灭五逆等罪;持名则至心念佛一声,即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胜持其他诸咒:专持名号,即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以十念得生,生即不退,威灵不测,大神咒也。一心不乱,断无明,见自性,大明咒也。往生极乐,究竟成佛,无上咒也。证无生忍,回入娑婆,普度众生,无等等咒也。
念佛胜余功德者:六度万行,法门无量;专持名号,摄无不尽;以不出一心故。愿净业弟子,专其信愿,不二其心。古德多有原修余门者,尚当改修念佛。况原修念佛人,岂敢变其所守,而复他尚乎!
19、念佛能得大利无上功德
念佛能得大利无上功德。这一条出在《无量寿经》最后,释迦牟尼佛付嘱弥勒菩萨: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这是有名的「付嘱弥勒文」,付嘱弥勒菩萨。这段文说得很明白:有人听闻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能起「欢喜踊跃」之心,「乃至一念」称念此名号,那么,释迦佛就告诉弥勒菩萨说:「你应当知道,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他得到「大利」,「具足无上功德」。
《无量寿经》所说的「大利」是指什么利益呢?就是指往生成佛的利益。大乘佛法,利益有大有小,而以成佛作为利益当中最殊胜、最大的利益。「功德」,说「一声名号具足无上功德」,那么,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具足无上功德。功德也是有深有浅,菩萨的功德都是有上,上面还有佛的功德;成佛呢,具足佛的功德,称为「无上功德」。这里说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能获得「大利无上功德」。如果修持其它法门,对于我们这样的罪障凡夫来说,虽然有利益,但不是「大利」,是小利益,不要说成佛,我们自己要达到不退转、出三界,这个都很难达到,都不可能。即使达到了,相对于成佛的果报来说,仍然是小利。何况我们顶多得到一些人天的福乐,都是小利、有上。
因为在《无量寿经》里,释迦牟尼佛在前面「三辈文」当中除了讲念佛之外,也提到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散华烧香、供养三宝、多少修善……就是其它的行持方法;也提到出家,舍家弃欲、行做沙门等等,释迦牟尼佛虽然讲了念佛和其它的诸行,但是,到最后付嘱弥勒菩萨的时候,就只赞叹念佛,称为「大利无上功德」。这是隐喻:其它的行法,功德虽然有、利益虽然有,但是跟念佛相比较,就不再付嘱、不再称赞,这里有特别的含义:以念佛为「大利无上功德」。
20、念佛福善同佛。这是蕅益大师的一段法语,念佛的善根福德有多大呢?跟佛平等。那佛是尽虚空、遍法界,我们也得这么多善根福德:
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无异。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阿弥陀经》里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善根就是因,福德就是缘,叫「善根福德因缘」。
蕅益大师就讲:善根,我们自己发的,这是小善根(善根就是心):往生西方净土,阿罗汉的善根都不够,因为阿罗汉没有发广大菩提心,他的心小,这样,他因不足;那么,菩萨发了广大菩提心,善根厚,可是,菩萨福德还不够,还没圆满。所以,只有阿弥陀佛在法藏菩萨的时候,以四十八大愿回向给我们众生,我们顺佛的愿望往生净土,这样就是佛的愿成为我们的愿──佛愿我们去往生,我们愿意去往生。我们能够发起这样的愿生心,这样的因心、起这样的因,这个因不是我们五浊凡夫自己能够生出来的,是阿弥陀佛大愿回向给我们、让我们有这个愿生净土的因心,所以说「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
如同我们解释过的,所谓「推心置腹」,佛恳切地呼唤我们、劝导我们说:「十方轮回三界、沉没六道的苦恼众生,你要往生我的净土,你不要埋没在五欲六尘当中!」反反复复地来劝导我们──哎!我们愿意去往生了。
所以,我们愿意去往生的这个心,完全是佛心来到我们的心中,所以称为「清净愿往生心」,也称为往生净土的决心,这是佛的大愿成为我们众生的「多善根」。
那「多福德」呢?「以大行」,就是《无量寿经》里所说的法藏比丘在兆载永劫之间为一切众生清净修持六波罗蜜,无起无作,修行种种清净功德,圆满成就(不像我们凡夫,是有为有漏造作)。法藏比丘没有贪瞋痴,「无贪无瞋无痴」,一切清净,发大菩提心、广做菩萨万行,这样所修持的一切功德回施给我们众生,作为我们的福德,这样,因缘和合,必生净土。所以,我们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法藏比丘在因中的誓愿,还有祂万行的功德,都含在这句名号当中。
阿弥陀佛成佛,兆载永劫的修行,破除一切魔障,斩除一切烦恼,为众生修持一切功德,能够偿还众生一切的业债,这样,所有的功德都浓缩在六字名号之内。所以,六字名号里边包含一切。
阿弥陀佛成佛了,祂有这样的实德(真实功德),才称为无量光、无量寿的佛,称为阿弥陀佛。那么,这句名号就包含了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所以,因地的愿和行都包含在果上的名号当中。
阿弥陀佛把这句名号回施给我们,我们来称念,念念之间,佛的功德成为我们的,「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无异」,跟佛相同,没有差别,「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也」,每一声佛、每一声佛,都具足多善根福德,所以,必得往生。这个解释很难得,和善导大师解释的异曲同工,一样。
21、念佛总包万德。念佛包含一切功德。我们说六字名号是「万德洪名」,「万德」,「万」,不止一万,是指一切,所谓「万众一心」,不只一万个人,所有一切包含在内──「万德洪名」。我们念佛的时候,所有的一切功德通通包揽无余。有一部经叫做《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这部经有下面一段经文: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弥陀」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而说偈曰: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阿弥陀」三个字里边,所有一切诸佛、一切菩萨、阿罗汉、辟支佛功德,一切经法、一切神咒陀罗尼、种种修持、无量行法功德通通包括在内。「阿」字代表十方诸佛;「弥」字一切菩萨功德都具足;「陀」字八万四千法门、一切圣教完全包含。所以说:「阿弥陀」三字里边具足一切功德。
用钦法师是宋朝的一位法师,他说:以我心口,称念一佛嘉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则从因至果,无量功德,无不具足。
从法藏比丘因地所修持,直到阿弥陀佛果上正觉,从因到果所有一切修持功德,只要我们用心口来称念,「无不具足」,当下圆满具备。
其实,这个很好懂的,已经说过好多回了,就像父母辛辛苦苦挣下一笔财产,放在存款单里给幼小的儿子。这个儿子拿到了,等于父母所有的财富都接受到了。
法藏比丘为我们累积的「六波罗蜜」种种难行苦行的功德,都浓缩在「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里边,给我们娑婆世界愚痴的浪子,说:「给你!我所修持的功德完全委付给你,你称念这六字名号往生净土!」当我们「心口称念」的时候,六字名号功德归我们所有。
而我们信顺不疑──所以,《阿弥陀经》里说:执持名号。「执持名号」就是心中信顺、口中称念,信行一体、心口不二,这叫「执持名号」。
外面的东西(比如一个固定的物品)是有相的,我们看得到,就可以用手来抓它。「执」是抓住不放;「持」是不要中途把它丢掉了,就是一直带着,叫「执持」。
那么,名号就用心来执持。心怎么执持?「执」就是信顺不疑;「持」就是相续不断,「我信顺阿弥陀佛的救度,从现在直到临终,阿弥陀佛来迎接回归净土」,这个叫「执持名号」。
这样「若一日」到「若七日」,并不是「七天过后我就不念佛了」,是一直到临命终时,所谓「若七日、若八日、若九日……若七年、八年、……七十年、八十年……」,我们称念这句名号,一直到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现前来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个叫「执持名号」。在这整个过程当中,从现在开始,善导大师就说: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直到往生为止。在《阿弥陀经》里边,就是:一心不乱。
不改变,不丢掉,没有二心,不怀疑、不杂乱,这样叫「执持名号」。
莲池大师有这样一段法语:极乐依正,言佛便周。
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广大无边,像《观经》里讲的宝树、宝池、宝楼……种种的这些依报的环境,是清净无漏的境界,《往生论》里讲种种庄严,共有二十九种;还有正报庄严:诸大菩萨、清净大海众。说极乐世界依正:
「言佛便周」:你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周」是全部都包括了,极乐世界也在这里边,观音、势至也在这里边,清净大海众也在这里边,七宝池、八功德水也在这里边……都在六个字里边。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在我们面前了,等于是说把极乐世界由远到近,十万亿国土之外的净土──极乐世界虽然很遥远,一称名号,就移到我们眼前,当下诸大菩萨也都来了。
佛功德海,言佛便周。
佛的功德广大,无量无边,像大海一样广无边、深无底,这样的功德,我们去算也算不清。我们如何去取一点,怎样获得呢?「言佛便周」!虽然功德广大无边,只要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一出来,所有的功德也都包含无余了。
一切功德,言佛便周。
所有一切功德,只要讲到阿弥陀佛,都完全包含。「周」是圆满,「圆周」嘛,「周」,足,足够了,没有欠缺的。
名,往往能够摄它所具备的义理。
像我们中国,讲版图,中国很大,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但是,你讲「中国」就可以了,不要你一个省一个省去量,讲「中国」,就这么多,通通包含在内了。这是一个浅近的比喻。
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虽然广大,功德无量无边,你只要讲「南无阿弥陀佛」就够了。
讲南无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无量无边,我们穷说、劫说,以释迦牟尼佛的辩才,昼夜一劫也讲不完,那么,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完全包括了!所以讲「言佛便周」。
弥陀万德之名:无一愿不包罗,无一行不体备,无一佛不贯彻。
阿弥陀佛的万德名号,没有一个愿不包含在内的(包罗万象,叫「包罗」),四十八愿也好,其它诸佛无量无边的誓愿,这句名号里边通通包含在内。
比如说,「哎呀,你这个人,你就念南无阿弥陀佛,你怎么能往生啊?你不念四十八愿怎么可以?」这就错误理解了,因为四十八愿在哪里呀?四十八愿在六字名号里边嘛!你念了「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四十八愿就有了。所以说:「无一愿不包罗」:即使四十八愿你一个字不认识、一条愿不会背,但是,往生到极乐世界不会有一条愿不兑现的。比如说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不知道第一条愿(第一条愿叫做「不入三恶道愿」),但是,我们念佛到极乐世界,会不会说「哎呀,因为你在娑婆世界没有背诵这第一条愿,到我极乐世界来,给你一个有三恶道的极乐世界」,会不会这样?不会啊!我们虽然不会背第一条愿,我们到极乐世界也是没有三恶道,那么,第一愿就有了;我们也不会再堕落三恶道,第二愿也有了;我们也是「身皆金色、无有好丑」,第三愿、第四愿都有了,所有四十八愿的功德都在六字名号里边,所以,「无一愿不包罗」。
「无一行不体备」:「体备」就是当体具备。六字名号本身就具备了法藏比丘因地所修的六度万行,没有一样缺少。比如说我们现在说要诵经、打坐、参禅、开悟,那么,六字名号里边通通有。所以,法藏比丘所修行的万行成为我们的,法藏比丘的万行,我们当体具备!当我们口称「南无阿弥陀佛」,虽然我们很易行持,但是,法藏比丘的殊胜之行我们都获得了,这个叫「无一行不体备」。
「无一佛不贯彻」:诸佛都是一体的,当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所有诸佛都已经念遍了,贯彻了、通达了,一切诸佛的功德也都摄在六字当中,我们只要称念弥陀一佛,等于念遍了诸佛;我们只要往生弥陀净土一土,就可以遍至十方净土;我们只去拜见阿弥陀佛一佛,也可以再去十方诸土礼拜诸佛。所以是以「一」──阿弥陀佛一佛,贯彻诸佛。
那反过来讲,如果我们念别的佛,能不能说也贯彻到阿弥陀佛呢?如果其它的诸大菩萨,或许他们修行的法门可以;以我们凡夫来讲,就不行了,因为其它诸佛没有为我们单独发这个凡夫往生报土的四十八愿,祂们没有发这样简单称名往生报土的誓愿,所以,我们就不容易得到、不容易相应。可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呢,凡夫做得来,有阿弥陀佛誓愿的保证,我们可以到极乐净土去。
弥陀乃万德名号,一名才举,万德齐圆。
「南无阿弥陀佛」是「万德名号」,这句名号才唱出来,所有的一切功德当下具足圆满,叫「万德齐圆」。
举其名兮,兼众德而具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余。
这副对联写得很好。我们才举阿弥陀佛名号──「兼众德而具备」:所有的一切功德都具备在名号里边。
「专乎持也」:就专持这句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好像这个行持很单调。
「统百行以无余」:「百」、「众」代表一切的意思,一切万行都统摄在名号一行当中,没有超过这之外的。所以「名号包具万德」。
这是莲池大师在《弥陀疏抄》里做这样难得的解释。
这一段我们再读一遍:极乐依正,言佛便周;佛功德海,言佛便周;一切功德,言佛便周。弥陀万德之名:无一愿不包罗,无一行不体备,无一佛不贯彻。弥陀乃万德名号,一名才举,万德齐圆。举其名兮,兼众德而具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余。
22、蕅益大师说: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甚深难信。
这个法门上中下三根普被,没有一个人遗漏在外,下根之人固然得了便宜,上根之人也没有损失。「你看我读了这么多经典,他大字不识,念佛也往生,我也往生,那我吃亏了」,怎么会吃亏呢?大家都平等,提高到极乐报土成佛,成为佛的境界。
只要我们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宗门的明心见性也好,教下的大开圆解也好,都不能出在六字名号之外,你再怎样开悟,所谓「千悟万悟悟不到,就是一句佛名号」,你怎么开悟,你悟不到这种程度。祖师也讲:「悟后不念弥陀,管保老兄没悟。」有人讲:「我开悟了,悟了自心了,唯心净土,我不要念佛,不要求生净土了。」如果你真的开悟了,保证你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是一个真正大彻大悟的人。像普贤菩萨,他有没有开悟?普贤王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龙树菩萨有没有开悟?登地的菩萨求生极乐;永明大师、智者大师,这历史上的大菩萨、大祖师,没一个不求生净土的。所以说,你要悟后不念弥陀,管保老兄没有开悟。
「三根普摄,绝待圆融」:这要说明一下。「三根普摄」大家明白;什么叫「绝待圆融」呢?这个要解释,「绝」是绝对的绝;「待」是对待的待,相待、相对。这个六字名号、持名一法,「绝待」,比如有人说:「善人念佛能往生,恶人念佛恐怕不能往生。」这样的想法就叫做「相待法」,相对于善人才可以往生,恶人就不行了。可是,念佛,这六字名号是没有善、没有恶,绝诸善和恶的这种分别对待,叫「绝待」。
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绝待圆融」,不论清净、不论染污,你只要念佛,绝诸对待,所以,「不简贫穷将富贵」,不讲有杂念还是没杂念,绝待法门,这是「绝待」;或者说,出家、在家,「出家能往生,在家难以往生」,这个也是相对、相待,念佛法门不分这些;有智、无智……,所有这一切。我们凡夫起分别心、起对待的想法,而六字名号都没有这一切分别,所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不是分别对待的法门,叫「绝待圆融」,这个才称为圆融无碍的法门。那不然就不圆融了,不然就是相待法门了,不是绝待法门了,「你要修持到什么程度,你要成为什么样的身份,你要具足某种资格,这样才可以往生」,这叫相待,这叫不圆融,就有众生被遗漏在外。可是,这句六字名号「绝待圆融,三根普被」,任何人都可以念,只要念佛,决定往生,所以说不可思议。
「圆收圆超一切法门」:「圆收」就是所有的法门都收摄在内,没有一个遗漏在外。不要觉得说「我念佛了,把别的法门舍掉了……」──没有舍掉嘛!所有的法门都收摄在六字名号里边,这叫「圆收」。「师父啊,我念佛了,我这部经没有念,你看!我这部经的功德没有了……」──不是这样的!这部经的功德也收在六字名号里边。
世间人求官,从县长做到省长、省长做到中央领导,「哎呀,你说我县长位子没坐几天,屁股没坐热,现在让我做省长,我把县长丢掉了,好像失去了……」你做了省长之后,县长所有的工作,他那些绩效、权限自然就包含在省长的职权范围之内,收在这里边;不仅收在这里边,而且超过他。这叫「圆收圆超」。
我们不管修什么法门,再殊胜,不管诵什么经典,再觉得相应,一旦我们来念佛了,比如说我们原来念地藏王菩萨、念观世音菩萨,现在我们来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是说地藏王菩萨的功德就遗漏在外了,不是!是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地藏经》、《普门品》……这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六字名号之内,没有损失;不仅没有损失,而且更提高,「圆收圆超一切法门」。
省庵大师说: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一千七百葛藤,一刀斩绝。
八万四千法门,六个字通通收圆满了,无一遗漏在外。「一千七百葛藤」是指什么呢?指禅宗公案。禅宗公案让你这样参、那样参,说得缠缠绕绕,像藤子一样,不干脆。「一刀斩绝」:不管你问什么公案,都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顿超十地,直接往生。
这也是说念佛法门超胜,念佛法门圆超一切法门。
23、念佛速疾超证。《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成就文说:其有众生,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这个「即得往生」的「即」有两种:一个叫做当下、实时;另外一种就是异时即。异时即就是说:还没有,不是当下,但是将来可能。那么,对于这个「即」,比如说:我们现在念佛,到临终往生。有的人就觉得「这个即得往生,是指现在念佛还不能往生,一直到临终的时候才能往生」,叫「即得」,这叫异时即。
龙树菩萨在这里的解释,所谓「即得往生」是当下即。
比如说:坐船即可以过海,那么,坐船的时候还没有过海,要过一段时间才过海,这个叫异时即。
这里讲念佛,念佛即得往生,是指我们真心发起,一念归命,念念不舍,「我现在称念弥陀名号,永不改变」,这样一心归命、念念不舍,当下就即得往生。
所以,龙树菩萨说: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实时入必定。
又说: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指当下就决定往生的。所以,这一句六字名号当下圆满具足我们往生的一切功德,都在这当中。而且这六个字本来就是我们往生的保证,就是我们往生之体,所谓「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固然是弥陀的正觉果号,同时也是我们的往生法体──是阿弥陀佛正觉的果号,也是我们往生的根本依据。
所以,这六字名号本身,可以从两边来读解:从佛这一边来读解,就是阿弥陀佛的正觉果号;从我们众生这一边来读解,就是我们往生的工具,往生的功德都在六字之中。所以说这是当下即得往生。
《观经》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这也是实时。
印光大师解释《观经》说:是心念佛,是心是佛。
怎么「作佛」呢?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就「是心作佛」,当下我们的心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是佛在我们心中。
莲池大师说: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
「三祇」就是「三祇修福慧」,三大阿僧祇劫之间修福修慧。说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念之间超越三大阿僧祇劫的苦行,这么长时间的苦行──超越三祇的苦行,在于一念之间。你看,这多快!速疾超证。
「齐诸圣于片言」:「片言」就是指六字名号,片言只语,跟诸大阿罗汉、诸大菩萨,跟这些圣人可以功德齐等,就在这六个字当中。所以,这也是显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速疾超证。
蕅益大师也引用前人的话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下这句名号具足了佛的果地功德。所谓「一念相应」,就是我归投佛海,归投阿弥陀佛的誓愿海,这叫「一念相应」,「佛要救我,我让佛救」,这叫「一念相应」。人家搭船要让我们过海,我们就坐他的船,这叫相应。
所以,有人说:「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我们也要发四十八大愿,这个才相应。」──这个做不到的,谁能做得到呢?四十八愿是诸佛、诸菩萨都发不起来的。
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是建立大愿船来救度我们,如果我们自己再发四十八愿、自己建愿船,不用阿弥陀佛救我们了。
阿弥陀佛驾船来救我们,我们就上祂的船,这个叫相应。上祂的船,可以到极乐世界成佛,那我们就有了四十八愿。我们能到极乐世界,四十八愿不用发就有了。
还有人以为发愿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这个怎么说呢,他的心也可能值得赞叹,但是我觉得……,说:「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我要超过阿弥陀佛,我发四十九愿。」有没有见过?有这样的人!他不知道发四十八愿是什么意思。
「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人家发四十八愿,是五劫思惟发的四十八愿;你是脑门一拍,就发四十九愿了,「哎!老王,就你这样子发四十九愿?我五十愿,超过你!」
修行、发愿是甚深慈悲智慧海、大菩提心愿所流露出来的,不是那种脑门儿一热,「我就四十九愿、五十愿、五十一愿、五十二愿……」。所谓:经过五劫的思惟而发下四十八愿。
而且,五劫的思惟,不是凡夫的身份,法藏比丘那个时候是古佛再来,示现为大菩萨的身份而来发四十八愿。这个不是儿戏啊!
法藏菩萨发愿救度我们,要用名号救度我们;我们称念祂的名号让祂救度,这叫「一念相应」。这一念相应,佛地的功德为我们所有,叫「一念相应一念佛」。
那我们念念不舍、念念称名,叫「念念相应念念佛」,何愁你不能成佛呢?现在念佛就是一念佛了,念念相应就念念佛了,那往生净土就直接成佛了,哪里能不成佛啊?
彻悟禅师也讲:念佛时,即见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三际同时,更无前后。
说我们当下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就是见佛的时候。善导大师不也说了嘛:亲缘、近缘、增上缘。众生愿见佛者,佛即应念现在目前。
我们虽然肉眼没有看见,心眼已经看见了──以信心;到临终的时候,肉眼也看得到了,这叫「念佛时即见佛时」。
「求生时即往生时」:我们现在念佛、愿生极乐世界,当下往生功德圆满具备,这就是往生决定。当然,现在的肉体凡胎还在,我们上次说过了:还差一道手续没有办,这道手续一办,火葬场一化,哎,到极乐世界了。这个报身一谢掉,前气一断,就到净土。
古德云:一句弥陀无别念,不劳弹指到西方。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凭六字出乾坤。莫讶一声超十地,当知六字括三乘。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这些都是净土的偈语。
「一句弥陀无别念」: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从早到晚、从晚到早,「一句弥陀无别念」,不用念其它别的经、别的咒。
「不劳弹指到西方」:指头弹一下这么短的时间,费这么小的气力──都不要劳动你费这么小的气力,你就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了。多么容易,多么殊胜,多么简单!
「不用三祇修福慧」:一般来讲,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而我们这个念佛法门,「不用三祇修福慧」,因为「三祇修福慧」法藏比丘都为我们修好了,都含在六字名号里边,我们是:
「但凭六字出乾坤」:「出乾坤」就是出离三界、往生成佛,只凭六字名号。这些偈语都赞叹得非常巧妙。
「莫讶一声超十地,当知六字括三乘」:这也是印光大师所讲的。「讶」就是惊讶,「啊!真的这样吗?」感到难以相信,讶异、不可理解、不可思议。首先就给你打招呼:「哎哎,你不要感到惊奇,我要给你讲什么话──一声超十地,你称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超越十地菩萨。」菩萨果位里边最高的就是十地,一声称名,超越十地,因为一声称名,可以直趋成佛,所以「一声超十地」。为什么呢?因为六个字里边包括了声闻、缘觉、菩萨,一切功德在内,所以说:「当知六字括三乘」。
「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只要你专修专念阿弥陀佛,这就是无上甚深微妙的禅了,没有比这更高、更妙的禅了。
24、念佛最尊第一。念佛即是涅盘门。
善导大师在《般舟赞》里说:万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
诸善万行回向求生,你如果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求生极乐世界,也都可以往生,但是:
「念佛一行最为尊」:念佛这一行,是在万行里边最尊贵的,所以称为「念佛最尊第一」。
善导大师的偈语: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随缘杂善」就是「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到达无为、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
我们念弥陀名号,就顿超、直入阿弥陀佛的报土。所谓「速疾超证」,到什么程度呢?到达弥陀的报土。
善导大师又说:念佛即是涅盘门。
念佛,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涅盘世界。要入涅盘门,怎么走呢?「念佛即是涅盘门」,就达到不生不灭了。所以,念佛顿超直入弥陀报土。
25、念佛直取佛果。
我们念佛到极乐世界,顿证佛的果地觉悟。
蕅益大师说: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这一声阿弥陀佛,大家不要小看,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五浊恶世不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那么,祂得到的法是什么法呢?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本师所得之无上正等正觉。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
释迦牟尼佛如此成佛,然后又把祂果地的觉悟毫不保留地给我们,说:「我也是这样,你呢……」六字名号给浊恶凡夫,让我们念佛也往生。既然是「果觉」、「全体」,就是这六字名号里边完全包括了佛的所有果地功德。「全体」,不是部分,通通包含在内。然后给谁呢?
「授与浊恶众生」:给我们五浊恶世的众生。那我们所得到的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果地功德──「果觉」。所以,我们因地得到果上全部的正觉功德,我们到达极乐世界,就必定成佛,往生直取佛果。不是到极乐世界得了一个菩萨的果位、得了一个阿罗汉的果位,那样的话,阿弥陀佛就亏本了,祂说:「我兆载永劫的修行,五劫思惟的发愿,成了无上正等正觉,这一句六字名号给你。结果你到娑婆世界给我亏本了,跑到极乐世界来成了一个菩萨!」你看,不是佛果,换了一个菩萨的果位,这个不是亏了吗?
所以,我们到极乐世界都是去成佛的,不是去做菩萨的。可是又不能都叫佛,佛只有一尊,像释迦牟尼佛来到我们娑婆世界度化众生,文殊菩萨来协助,祂就是过去古佛的话,也要示现做菩萨,不能双佛出世啊。极乐世界只有一尊佛,所以,我们虽然到极乐世界也具足了成佛的功德,但是还是降为菩萨,从果降因,示为菩萨之相,或者示为罗汉之相,作为净土的眷属庄严,而共同烘托、推出我们的主佛阿弥陀佛。所以,虽然是阿罗汉,虽然是菩萨,虽然是人天,都是随顺他方众生的习性,也是随顺佛法教化的通则,显示为菩萨、罗汉、人天,所谓「因顺余方,故有人天之名」。其实,声闻、菩萨、缘觉、人天,都是「智慧洞达,咸同一类」。「咸同一类」就是没有差别,都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那么,「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就是佛,涅盘境界。
这个是蕅益大师所说的。
印光大师,包括历代的净土宗大德,也经常有这么几句话,可能大家听了都很习惯,叫做: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这四句、十六个字,其实是说得很彻底的。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一般修行法门,从因地(就是从我们凡夫位上)发菩提心,然后渐次修行,从因向果,从因趋向果地,慢慢成就,功德圆满了,成佛了。净土法门不这样,它是从果向因,法藏菩萨已经从因向果成佛了,把祂所修成的圆满的果地功德回施给我们众生,所以说: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把祂所修成的六字名号功德回施给我们造罪造业的凡夫。
既然有六字名号的功德作为保障,劝发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我们现在发这样的愿生之心,是仰靠了阿弥陀佛的果地觉悟。所以,是果地觉作为我们因地之心。
这样,我们因地心里边:
「因该果海」:就这一念的愿生心──愿生净土、称念名号这个心,「该」是包括,全部总摄,包括起来;「果海」就是阿弥陀佛果地觉悟,像大海一般的广阔,「深广无涯底」。但是,我们这一声、这一念、这一心,就把它包括无余,叫「因该果海」。所谓「因果相符」,我们在因地,现在就得到阿弥陀佛果地功德,等到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悟无生」的时候,当下就开无边之悟,证得佛果。这是自然的道理。
什么叫「果彻因源」呢?「果」是指阿弥陀佛果地的觉悟;「彻」是贯彻,我们在因地,是源头,虽然是源头,才开始念佛,但是,阿弥陀佛果地功德已圆满贯彻在我们声声念念的称名之中。这叫因果互相贯彻。
《华严经》里不是讲嘛:初发心,便成正觉。
虽然《华严经》这么讲,也只有在我们净土法门里边才能得到落实。菩萨从初发心,便成正觉,你初发心的时候,就成佛了,这是讲法门的圆顿高超。但是,其它法门是不容易达到的。
净土法门就不一样,我们初发心愿生极乐世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念心里边包含了阿弥陀佛果地功德,全部在内。所以,在我们凡体肉胎当中,阿弥陀佛果地功德都圆满在我们身上。我们现在被我们这个业障之身所障碍,被我们的无明所覆盖,虽然有佛的圆满智慧德相(就是六字名号的圆满功德),但是,还不能完全地透达出来,一旦到达极乐世界,所有障碍都没有了,自然地这个佛就诞生出来了——自然成佛。
所以,善导大师就讲: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还即真。
说极乐世界是自然的境界,「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不漏的、不生不灭的。你只要回到极乐世界,就证得真如法性,「无漏无生还即真」,「还」就是回到极乐的本国,当下证悟真如佛性。
26、念佛成佛有余。
你说其它法门能够直取佛果吗?其它法门取一个阿罗汉的果位就不得了啦;成为辟支佛就更殊胜了;成为菩萨的果报,菩萨有五十一个位次,三贤十圣,也有四十一因位,从一位到一位,慢慢地修行进步。
可是我们念佛法门,罪恶、低劣、下劣的凡夫,直取最高的佛果,这个叫做不可思议。
怎么叫念佛成佛有余呢?就是说还不只你成佛,还有得多。本来成佛不可能有余了,成佛就圆满了,这也是一个形容法。《大悲经》里说: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盘界,不可穷尽。
一称南无阿弥陀佛,由此善根功德,进入涅盘界,都无穷无尽,岂不是叫做「成佛有余」吗?
昙鸾大师也讲: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佛如来本愿力故。
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乘阿弥陀佛本愿力往生西方,我们从娑婆世界的凡夫位,到达极乐世界,往生到极乐净土,这个过程,是靠佛的力量;我们到达极乐世界,得六种神通,获得无生法忍,乃至证悟大涅盘,也是靠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功德;我们从极乐世界回到娑婆世界,分身百千万亿度化众生,还是靠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功德。所以,昙鸾大师就讲了:
「凡是生彼净土」:往生去的。
「以及彼净土菩萨、人天所起诸行」:「我来供养诸佛、我来教化众生」,这是菩萨法式嘛,示现为菩萨就要这么做,教导其它的菩萨,就应该这样做了──这些都不是自己的力量,都是「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所以,我们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来回票、双乘车,管你去、还管你来,叫「双向回向」:往向,从凡夫到净土,从凡夫往生到弥陀净土,靠这句名号;还向,从净土回到娑婆世界度众生,名号里边功德还有──这是用不尽的,用不完的;不仅保我们一个人成佛,也能保我们一家人;也可以度其它人,告诉人家这个法门,人家也可以靠这句名号往生成佛。
一般来讲,度众生,要让其它人成佛,连阿罗汉都没有这个功德,连菩萨都不一定能达到这个效果。可是我们现在是凡夫,就可以行菩萨道。怎么行菩萨道?只要你劝别人念佛往生西方,他能够依你的劝导,他就能往生成佛──我们还没有成佛,就可以教人家成佛了,唯有净土法门。其它法门不行啊!你还在修菩萨道,你自己没有成佛,怎么能教人家成佛呢?那我们现在为什么可以呢?因为也不是我们自己有这样的修持功德,我们念佛往生西方,教人家念佛,他能依教奉行,也能往生,他能往生,他也成佛。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他是念《金刚经》的,后来得了暴病,到阴曹地府了,阎罗王一见面,说:「你曾经劝一个老人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老人已经往生西方,由此功德,你也可以往生西方了,所以召来相见。」
他说:「哎呀,我《金刚经》还没读满,我还要读多少,我还要回去朝五台山,我还不想往生。」
阎罗王又劝他:「读《金刚经》固然很好,朝山也很好,你往生净土不更好吗?」
这个人有点执着,没有开悟,他说:「我还要回去。」
这是他自己回来之后记载下来的。
你看看!自己还没有往生,自己还没有成佛,自己还没有开悟,他教人家念佛,人家念佛到西方去了,就由此功德,他也够资格了。所以,我们大家普遍地传导、弘扬这个法门──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我们教人家:「你也来念佛!」
首先教谁呀?首先教你老公、教你儿子、教你媳妇、教你小孙子。我们都望子成龙,对不对?望子成佛更好!望子成龙,在这个地方成为一个博士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成为一个大领导、大富翁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还造罪造业,将来被阎罗王请去──阎罗王请去,不是那么很客气呀,他是强行的,「哗」用铁链请去!
所以,我们学了佛、念了佛,要把我们的儿女、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所有亲眷,都把他们培养成佛,我们有好方法:「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就可以了。
「他不同意,他障碍我啊,他不干扰我就不错了!」
这就是所谓的业障,我们过去世没有成就人家佛法的善根因缘,所以今世有业障。
那怎么办呢?在佛前忏悔,「我曾经阻碍人家的正法因缘,所以现在我学佛,他老障碍我,要撤掉我的佛堂,打骂我,不让我出门,我出来听法都偷偷地跑出来,多可怜!」这是我们过去业障重。同时,念佛回向给他:「念南无阿弥陀佛,回向给某某人,你也能够回心向正法,去邪见,入正信,也最好当生能跟我一样,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凡夫没有力量,怎么讲也讲不过他,打也打不过他,骂也骂不过他。那我们学佛,有什么办法呢?只好靠老佛爷了,靠阿弥陀佛来调化他,一心求阿弥陀佛满我们的愿。尤其我们这样的心,是让他学正法的,这是很真诚的心,这个,有愿必满。你天天回向,自然他就搞不过你,因为你背后有阿弥陀佛撑腰,你后面有大富长者,有一切智人。
印光大师讲:一句阿弥陀佛念得熟,成佛有余,不学他法,又有何憾?
就来自于这个地方。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得熟」,就是你专门念,念熟了,随口提起来就是一句名号,这样,你决定往生。能往生,就能度众生,就可以教导一切众生共同成佛。那么,岂不是「成佛有余」吗?这样,就是没有学别的法门,也没有遗憾。
我们说「法门无量誓愿学」,肯定是这样子的。可是,在娑婆世界,还是单提念佛一法比较稳当。「法门无量誓愿学」可以稍微等一等,等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我看在座很多老菩萨,用不了等三十年、五十年了,大概三五年之后,你就「法门无量誓愿学」了,你自然学到无量法门了,自然开无边悟了,对不对?时间不长嘛!三五年等不及吗?如果这三五年你等不及、不能专修,天天想在娑婆世界「法门无量誓愿学」,那你真是千劫、万劫、恒河沙劫你也学不完。到了极乐世界,顿开无边悟,能够悟得无量百千三昧陀罗尼门,所有一切法门,禅、密、天台、华严……,所有经教无不通达,讲经说法都跟佛一样,「行道说法皆如佛」,跟佛一样。
27、念佛即是实相行。这个稍微难懂一点,但是,我们在前面也解释过。
《无量寿经》说:念佛法门叫「明信佛智」。反之,叫「疑惑佛智」,杂行杂修叫做「疑惑佛智」。佛的智慧是什么呢?佛的智慧就是说:五逆谤法这样的极恶众生,造罪无边,现在大命将终,马上就要堕落地狱,这个时候,他一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以佛的光明智慧,当下接引西方成佛──这个就是佛的智慧,是阿弥陀佛的智能,菩萨没有这个智能,其它哪一个大菩萨都没有这个智能,其它诸佛也没有这样的誓愿。我们念佛的人对于这一点明信不疑,这叫「明信佛智」。
既然是佛智,就是实相。真如实相、实相理体、圆满实相。而我们念佛,就是实相行,这也是凡夫能做得到的实相之行。
《阿弥陀经》里讲:阿弥陀佛名号为什么叫阿弥陀呢?叫做「光明无量」、「寿命无量」。这个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就代表实相。光明是指通达十方、贯彻十方的,而且是光明的,不是黑暗的,这样就是代表无量无边的觉悟;寿命无量是贯穿过去、未来和现在,所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就是所谓法界之体,所谓实相就是如此。以法界之体圆满实相,成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实相之行。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有一个问答,怎么问呢?
他说:这个人罪业这么深重、造了这么多罪过,念佛念得这么少,只念一句、十句就能到西方成佛,佛教不是讲因果报应吗?「业道如秤,重者先牵」,像秤一样,哪里重就往哪里坠。如果说造这么重的罪业,念佛轻轻这么一两句就到西方的话,轻和重怎么说得明白啊?因果报应怎么说得清楚啊?
昙鸾大师辩才无碍,他说:轻重之义,不在于时间长短。他给我们打了个比喻说:一个黑暗的房间,里边的黑暗有一千年,那么,窗户打开之后,太阳光照进来,剎那之间房间就变光明了。黑暗不能在里边说:「哎呀,我在这里呆了一千年了,我可以赖着不走,光明进来之后,也要慢慢地经过一千年,没有一千年,至少五百年我才出去。」──不是这样!剎那之间就消灭了。
我们虽然过去生生世世有无量的罪业,我们一旦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无量光明的名号,剎那之间消除我们累劫的罪业。所以他讲:罪业轻重不在于时间长短。
另外,他说:众生造罪是虚妄,是凡夫的虚妄心、缘着虚妄的境界所生的。为什么造罪?贪财、贪色、贪名、贪利,那么财、色、名、利本来就是虚妄,众生又起虚妄心,妄上加妄。虚妄如果不遇到真实实相法的话,它只能让我们堕落。
十念念佛是实相法,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是圆满实相。所以,我们虽然只念一句、只念十句,但是,这是以善知识方便安慰、开导,引导我们依据这个实相法所称念的六字名号,当下的功德就是真实的,一实能破万虚。所以,念佛虽然少,但是它的力量大,所以能够往生西方净土。这叫「一实」,虚实不能相比。
比如说一个水池里边有倒影,倒影有千山万水,这一重一重山是虚幻的影子,虽然看起来有千重山、万重山,觉得很重,但是,如果拿一个小石头「?」丢到水里边,是不是当下千山、万山都被石头打碎了,对不对?
为什么呢?山好像很大,但是是个影子;石头虽然小,只有一粒,但它是真实的、是实在的。你是虚的,你再多,多虚不抵一实,一个小石头「嘟」丢进去,就打碎了。
我们心中有很多的罪业,如同千山、万山这么多,如果不念佛,没有实相法进来,我们仍然在那里轮回六道。
我们念佛,一句佛号就像一个小石子儿一样,「嘟」丢进去,当下千山打碎,当下所有的罪业消除。所以,大家完全不必怀疑,一实能胜多虚,这叫实相法,我们叫如实修行。
《金刚经》讲「凡有所相,皆是虚妄」对不对?我们凡夫所见到的、所缘到的、起心动念的,都是虚妄;虽然虚妄,我们如果悟不到真如佛性,我们还在虚妄里面打滚,虚妄轮回,还要去轮回,虚妄堕落,还要去堕落。
好!我们遇到南无阿弥陀佛了,一实能破万虚,很轻松。
昙鸾大师怎么来说明如实修行、实相修行呢?他说:如实修行者,虽常修行,实无所修行也。
如实修行,虽然他在恒常修行,实际上他没有修行。
我们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仰靠阿弥陀佛,就叫如实修行。每天在念,一天念三万声、念五万声,实际上我们没有修,为什么?因为这句名号是阿弥陀佛修成的,我们不过在念,自然而然地相续念佛。
如果觉得说「我在修行,你看!我念了多少、我修了多少……」那还是相上的相求。我们念一万声、三万声,从本质来讲,不是我们修的,还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自然地随顺这句名号,随忙随闲称念弥陀名号。所以,「虽常修行」,在那里念佛,看样子是在修行,从本质来讲,随顺了阿弥陀佛的誓愿,「阿弥陀佛即是其行」。
就像我们坐船过海一样,虽然在行,船在运动,很快地往前运动,实际上我们并没有行,对不对?我们坐在船上,坐得很舒服,两腿端正没有动。虽然没有修行,但是在往前快速地行进。
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是如此,内心不动,如如不动,也没有修行相,但是,这样我们契合弥陀的誓愿,自然往生极乐净土。
所以,不要在那里想「有妄想、没妄想,有杂念、没杂念……」,那个都扯不上边,那个都是虚妄,没有意义。
昙鸾大师又说: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
因为阿弥陀佛是实相身,祂是实相。
能满众生一切志愿。
是实相身,是为物身。这六字名号本身就是实相,这个实相,是为我们众生成就的,是能够拯救我们的──「为物」,就是为了众生而成为南无阿弥陀佛。实相的功德布施给我们,为我们所有,这个叫「为物身」。我们本身每一个人都有佛性,有佛性也叫有法身佛,我们虽然有法身,也有实相,但是,这个实相不能自己开发,它不具备为物的功能,它不能让我们当下自己所谓「天然释迦,自然弥勒」,自己往生、自己成佛了,不可能。
可是六字名号就不一样,它自身是实相圆满的果觉,同时它能够利益众生,能引导我们回归净土;「为物」,它有化他的功能,有济度众生的功效。
所以,虽然我们佛性功德也是圆满平等,但是佛性自己不能开发。可是六字名号不一样,它是阿弥陀佛修德──圆满修证完成的一切果地功德,具有化他的功效。这就跟我们所讲的佛性不一样了,我们的佛性虽然在,但是生生世世我们还在轮回;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把众生的佛性都修圆满、修出来了,同时来感应我们,让我们也能够显发佛性。
就好像吸铁石一样:遇到大的磁铁,小铁钉也能带有磁性,如果没有大的磁铁来感染它,小铁钉没有磁性。
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就是大磁石,我们凡夫的佛性就是小铁钉,我们自己没有开悟,虽然有佛性,不能开悟。遇到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来称念它,哎!我们当下也就变得有磁性了,当下佛性可以开发,道理就是如此。
所以,昙銮大师讲:此极乐国土、六字名号,功德如实故。
这是真实功德。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
我们念六字名号可以得真实功德。其它的相上修行,就是不实功德。
如实功德者,决定得生彼土。
既然是得到真实功德了,那就决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念佛法门、六字名号,虽然是凡夫口称名号,它是实相之行。再开悟的人也悟不到这里来。除非专修念佛,老实放下。
我们以凡夫的身份,修的种种妙行,因为凡夫的心不开悟,有我执、法执,所以,虽然是妙法,来到我们身上也成为有漏、有为法。我们诵《金刚经》也不能悟得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们学《法华经》也不能悟得诸法实相;我们学《华严经》也不能证入法界观。这些对我们来说,「邪人学法,正法也邪」,我们心中没有悟得,这样不能叫如实修行,不能叫实相行。
可是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不一样,我们这样叫实相行。这就是「称名一行超越万行」的一方面。
28、念佛是本愿行
念佛是本愿行。其它修行再殊胜,阿弥陀佛本愿──第十八愿没有选择。所以,念佛超越余行。
虽然念佛简单,这是弥陀本愿所选择的,既然是弥陀本愿所选择的,我们就蒙受阿弥陀佛本愿力的加持。那么,其它修行呢,弥陀本愿没有选择,我们修得再累、再恳切,不蒙受弥陀本愿加持,力量不足。所以,称名一行超过万行,在于它是阿弥陀佛本愿,这是称名超过余行的这一方面。
本愿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说「十方众生,乃至十念」,这个「乃至十念」就是指念佛,没有说到其它法门,也没有说到其它修行,就单指念佛。所以,这是弥陀选择本愿之行。
龙树菩萨解释本愿说: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当下进入必定不退转。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这是龙树菩萨的解释。
善导大师解释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我们念佛,随顺了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超胜。
念佛是正定之业。
念佛是正定之业。余行往生不定,称为杂散之业。正定之业胜过杂散之业。
为什么念佛称为正定之业呢?因为顺彼佛愿。
所谓正定之业,就是百分之百,没有任何不确定的因素,百分之百决定往生。余行往生不定,所以念佛超过余行。这是第十三。
念佛万修万去。
念佛万修万去。修行其它法门就不能万修万去了,一千个里边难得一两个。为什么念佛超胜呢?在这个地方。善导大师说: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
这叫专修念佛之人。
修杂不至心者,
杂行杂修之人。
千中无一。
所以,专修念佛超过杂行杂修。
善导大师底下又有三个偈子:其有得闻彼,弥陀佛名号,欢喜至一念,皆当得生彼。设满大千火,直过闻佛名,闻名欢喜赞,皆当得生彼。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
都是说:通通往生,「皆当得生」,通通都往生!只要闻到阿弥陀佛名号,「欢喜至一念」的,通通都可以往生,不管何等根机。
「设满大千火」:假如说三千大千世界都充满了大火,也应当:
「直过闻佛名」:因为这个法门太尊贵、太殊胜稀有了,度过大火,排除万难,听闻弥陀的名号、念佛的法门。
「闻名欢喜赞」:听说阿弥陀佛名号有如此不可思议功德,而心中欢喜踊跃,称念弥陀名号,赞叹阿弥陀佛功德,这叫「闻名欢喜赞」。
「皆当得生彼」:通通可以往生。
所谓「大千火」指什么呢?指我们内心的烦恼,贪瞋烦恼炽盛。
「万年三宝灭」:末法总共有一万年时间(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末法一万年过完之后,三宝就灭了,没有佛,也没有佛像,不要说泥塑的佛像没有,纸画的佛像也没有,更不要谈什么铜像、木像了,都没有了,佛的名字都听不到了,所以,佛也没有;经典──法,法也没有了,种种大乘经典都灭了;僧呢,出家人也没有了,没有和尚了,这叫「三宝灭」。那个时候,众生就苦恼了。上次我们讲过,那个时候众生最多长一尺高,我们在座的都是大个子,到那个时候,看你都像看大树一样了;年龄只能活十岁,三四岁就开始结婚生孩子了。然后我杀你、你杀我,众生恶业无边,所以,福报非常低劣。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慈悲,特别留这一部《无量寿经》在世间住止,所谓「此经住百年」。
「尔时闻一念」:那个时候,如果有人听到南无阿弥陀佛,一念归命、一念称名。
「皆当得生彼」:灭法时代众生念佛尚且可以往生,何况现在的时代呢?所以,没有一个不往生的。念佛法门真正是「万修万去」、万机不漏,任何时代、任何根机都不遗漏。
永明禅师也有著名的「四料简」,这个「四料简」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学一学: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今生为人师,来世作佛祖。
「这个好啊!」所以,不少人听到这里,就把这个记住了,然后自己也给自己贴一个招牌:「我是禅净双修,我就是有禅有净土,我今天可以作你的师父,来世我作佛祖。」
那么,什么叫「有禅有净土」呢?不是说你往那里一坐,读两则公案,眼睛一闭,盘个腿,这叫有禅──不是的。
「有禅」是指明心见性,你开悟了,大彻大悟,这才叫有禅。
什么叫「有净土」呢?你具足信愿,信愿专修,这个叫有净土。
虽然念佛,心中摇摆不定、疑惑不定,这不叫有净土;你在那里参来参去,都是参瞌睡,「瞌睡禅」,这个不叫有禅。
所谓「有禅有净土」,是指大彻大悟、又来专修念佛的人,这个人殊胜不殊胜?那当然厉害了!像永明大师、莲池大师,这些都是参禅彻底开悟,转过来放下禅法、专修念佛的,这个叫「有禅有净土」。
永明大师写这四料简,他是在什么时代因缘下写的?他是带着什么样的一种教化意图呢?永明大师是宋朝的一位开了悟的禅宗祖师,也是我们净土宗的第六祖──永明延寿大师。在当时的时代,禅法非常时兴,有的人执着于禅法,说:「我唯心净土,不求西方。」为了引导这些狂禅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写了这个四料简。所以,他的意图是在引导本来在修禅、本来开了悟的人,引导有禅的人、引导修禅的人,说:「你应当还要有净土,你光有禅还不足啊,你有禅,如果加上有净土就更好了!今生作人师,来世可以作佛祖。」就鼓励他们从「有禅」转向信愿专修念佛。不是告诉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说:「你已经专修念佛了,你退下来,再来参禅。」所以,我们有的人念佛,念念不稳当,念着佛,说:「哎?我看,哎呀!我要做那个有禅有净土的。」然后夹杂,这样你就「无禅无净土」了,为什么呢?你净土又不信愿专修念佛,对净土法门存疑,这叫「无净土」;你来参禅,没有开悟,这叫「无禅」,想搞一个「有禅有净土」,结果落得个「无禅无净土」。
那「无禅无净土」怎么样呢?无禅无净土,铜床并铁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只有到哪里呀?到地狱,抱铜柱、卧铁床,叫做「铁床并铜柱」,下地狱去受这个苦恼,万劫千生不能出离,没有依靠。
所以,大家闻法,看这些偈语,要知道它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意图,不要给自己脸上「贴金」,「我禅净双修,我就是有禅有净土」──不是这样!我们绝大多数人能够老实念佛就好了。
还有两首偈子,因为永明大师是要劝导参禅的人要「有净土」嘛,他重点在「有净土」这三个字,所以,第一句说「有禅」、你「有净土」就更好,你「犹如戴角虎」,老虎就很凶猛了,头上再加两只角,更厉害!「现世做人师,来世做佛祖」。
那「我参禅没有开悟」,叫「无禅」。无禅,没有关系!如果你信愿专修念佛,「无禅有净土」,你还是「有禅」,怎么讲呢?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参禅就是想开悟嘛!你能够「有净土」,虽然参禅不开悟,但是如果你有净土的话,还是保证你能够得到禅的利益,为什么呢?你决定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万修万人去」。只要能见阿弥陀佛,还愁你不开悟吗?那不是开小悟啊!所谓「明喻百千日」,开的悟像一百个太阳、一千个太阳这么亮,明心见性,大悟成佛。所以「无禅有净土」,等于是「有禅有净土」。这样,参禅没有开悟的人心里也落实了、也老实了。
那么,「有禅无净土」呢,说:「那我不必求往生了,我有禅,就可以了。」
永明大师说:「不可!有禅的人,你必须要有净土!」为什么?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什么意思呢?虽然参禅大彻大悟,但是,十个人里边就有九个不能把握,自己没有力量主宰。
「阴境若现前」:就是我们大命将终的时候,阴阳交错,阴境现前的时候,你虽然参禅开悟了,还是凡夫,只是明了了佛性,从天台宗讲(它有六即佛),你不过是悟到了自己的本心佛性了,没有达到「究竟即」,没有达到不退地菩萨,所以还是凡夫。是凡夫的话,菩萨尚有隔胎之迷,这个大彻大悟的人,转过头来再堕落,那个多有人在呀!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宋朝有一位大学士,诗也写得好,字也写得好,画也画得好,他写的文章,读起来味道也很足。这位大学士就是苏东坡。苏东坡就是五祖戒禅师投胎的,大彻大悟的人,结果他没有往生,不过他已经很不错了,能投胎做苏东坡就算很了不起了!如果再转下去,就危险了!不过苏东坡呢,据说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一张阿弥陀佛像,他就跟人家讲:「这就是我往生西方的证据。」这就说明他对净土法门是有了解的。苏东坡的诗写得好,偈语也写得好,有关佛法的偈语也很多,比如:「溪声即是广长舌」,这都是他写的诗,写得很好的;「山色无非清净身」。
「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就是剎那之间不能做主,就随着业力又去六道轮回。
所以,这四句偈语,很明显是告诉我们:有禅,还要有净土;有禅,没有净土,很危险;无禅,没有关系!无禅,只要有净土,还是保险──这不很明显吗?
那么,如果「无禅无净土」那麻烦了,就是「铁床并铜柱」。
所以,百丈怀海禅师虽然建立丛林,他也讲:修行以念佛为稳当。为什么稳当呢?万修万人去。
印光大师也说: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万修万人去。
什么叫「万修万人去」?只要你能深信,只要你能发愿,只要你能念佛,都可以去往生。就怕你不相信──相信有什么难的呢?
我们说「难信之法」,是相对于你不相信而讲的,自己的障碍。真正来讲,佛说的「念佛能往生」,你相信了,当下就信了。不像说我们只有一百斤的力气,要举一百二十斤,举不动。你不相信,是你不愿意相信,说:「哪里有这么容易的事情?」不是说相信有什么难,是你自己不愿意相信。
「只要你相信」!
「只要你发愿」:发愿也不难:「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念之间就发起来了。你不发愿,那是你的问题。
「只要能念佛」:念佛也不难,张口就是──「南无阿弥陀佛。」
你不信、不愿、不念佛,这样不能往生。你只要相信、只要发愿、只要念佛,通通往生。所以叫「万修万人去」。
印光大师又说:净土法门,乃千稳万当、万不漏一之特别法门。
只要念佛,没有一个遗漏。
所以,听到这些法语,大家有没有深信?信不信?
(「有。」)
有没有发愿愿往生?
(「有。」)
愿不愿念佛?
(「愿意。」)
那就万不漏一了、个个录取了。好!南无阿弥陀佛!
这也是我们净土法门超胜的地方,所以,听到这里,为法门鼓掌,也为自己鼓掌。
29、念佛佛光摄取。称念弥陀名号,蒙受阿弥陀佛光明的摄取。而杂行之人不蒙受阿弥陀佛光明摄取。所以,称名胜过余行。
如同善导大师所说: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欲蒙弥陀光明摄取,我们就要称念弥陀名号。
念佛与佛一体。所谓「一体」,就是不相分离。因为法藏比丘所发四十八愿当中,是以「乃至十念」的念佛作为众生往生的行法,说:「十方众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的正觉和我们念佛众生成为一体,所以,使得我们必然往生。同时也是赌誓说:以祂的正觉作为我们十方众生往生的功德之体,令我们称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样,阿弥陀佛的正觉就有双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法藏比丘成为佛陀,成就圆满的果号;另一方面,这六字名号就是我等往生的功德。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具有双面的解读:从佛那一面解,就是佛的正觉;从我们这一边来读,就是我们的往生。所以,我们看到这六个字,就知道:我往生已经决定了。
决定在哪里呢?决定在六个字里边,在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功德当中。
那我们怎么来领受呢?怎么来得到名号的功德呢?就是心信、口称,心中信顺、口中称念弥陀名号。所以,这是非常殊胜、非常简单的。
就像我们坐船过海一样,我们乘上船,就跟船一体,船的运行就是我们的运行。不行而行,是如实之行。
善导大师才作这样殊胜的解释说:阿弥陀佛,即是其行。
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乘上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我们和阿弥陀佛成为一体,所谓:
以佛愿力,必得往生。
既然和阿弥陀佛一体,阿弥陀佛的力量就成为我们的力量。我们本来没有任何离生死、生报土的力量,可是既然与佛一体了,必然得生极乐。
所以,念佛之人,即使说我们满身罪业,可是阿弥陀佛有无量光明,我们走到任何地方,佛与我们同在。即使在三恶道当中,也因为阿弥陀佛的光明而消除三恶道的黑暗。阿弥陀佛到了三恶道的话,三恶道就成了极乐世界了。所以,大家念佛,蒙受这样的利益。
善导大师解释说:念佛众生与阿弥陀佛三业不相舍离。
《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我心中有佛,佛的心光摄受我们。
念佛诸佛证诚。
《阿弥陀经》这部经,虽然净土三部经都是讲述念佛,但从经文的文相来看,唯独《阿弥陀经》有六方诸佛证诚这一段,这是因为《阿弥陀经》「正直舍方便,唯说念佛法」。十方诸佛来证诚的法门,必定是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怀、真实了义、不带方便,所以才蒙受十方诸佛来证明,说:「汝等众生──五浊恶世罪障凡夫,但以称念弥陀名号,一心执持,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定往生!」这是十方诸佛来证明。
因为在《观经》里边,除了念佛之外,也还说了定善观,还说了三福业;在《无量寿经》里,除了念佛之外,也还说到出家、修布施供养,种种的行法,那么,这两部经因为稍带方便,所以诸佛也没有现身证诚;《阿弥陀经》不一样,是三部经的结晶,就是三部经的结论,最后讲的这一部经,必须把前面两部经的宗旨、行法和真实意义再突出出来,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一部非常简短、扼要的经典当中就说: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释迦牟尼佛在《观经》里讲三福业,是广开净土之要门,以三福业而摄受一切世善凡夫、小乘凡夫和大乘凡夫,共同进入阿弥陀佛的弘愿,所以作为方便的引导。
方便引导,到了《观经》的结尾说: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把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突出出来。
这样经过方便的调化,来到《阿弥陀经》当中,就舍掉方便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观经》里所引用的方便,在《阿弥陀经》里自己就说这是「少善根福德因缘」,难得往生弥陀报土,而说: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单独把这句弥陀名号付嘱给舍利弗尊者,也是付嘱给我们所有五浊恶世、若佛在世、若佛灭后的一切众生。
这样,唯独《阿弥陀经》有六方诸佛的证诚赞叹。
六方诸佛的证诚,是证明念佛之法。所以,只要我们念佛,都蒙受六方诸佛的证诚。
善导大师在赞偈里也说: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到彼花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六方如来都出广长舌相证明,证明什么呢?
「专称名号至西方」: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决定往生极乐报土。
「到彼花开闻妙法」:一旦到达极乐净土,自然莲花化生,花开就闻到阿弥陀佛来为我们宣说甚深妙法。
「十地愿行自然彰」:所谓十地菩萨,就是菩萨里边最高的果位了,等觉菩萨了,从佛降下一等,就是十地菩萨。十地菩萨的愿和行,是我们在这里梦也不敢梦、想也不敢想的,那么,一旦到达极乐净土,「十地愿行自然彰」,自自然然就显明了,就说明我们往生的境界非常高。不直接说成佛,而说成十地菩萨,那是因为极乐世界只有一尊佛,其实,就是无量光寿、证同弥陀,这个就非常高妙。我们在这里多么的辛苦!怎样努力地修行,也是多少大劫才能得不退转,再慢慢渐次修行。可是到极乐世界呢,「十地愿行自然彰」,这也是念佛胜于其它法门。
十方恒沙佛舒舌,证我凡夫生安乐。
念佛诸佛护念。
这也是来自《阿弥陀经》。善导大师对《阿弥陀经》这一段「诸佛证诚」之文,也作「诸佛护念」的解释。
因为诸佛自己说: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护」是保护;「念」是忆念。如果按照通途的修持法门,要修行到或者登地以上的菩萨、或者入什么样的果位,才蒙受诸佛护念。可是,我们净土法门呢,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蒙受十方诸佛护念。
《往生礼赞》里说:若称佛往生者,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
《往生礼赞》也是善导大师的一部著作,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礼拜阿弥陀佛和赞叹阿弥陀佛。因为善导大师把往生净土的行法分成五种正行,这五种正行中,《往生礼赞》就是礼拜正行和赞叹供养正行。有六时礼赞,一天当中分成六个时辰,所谓昼三时、夜三时,都有非常优美的赞偈,这部著作叫《往生礼赞》。
还有一部著作叫《观念法门》。《观念法门》是讲观佛三昧和念佛三昧,然后引导观佛三昧进入念佛三昧,这部著作叫《观念法门》,这是讲观察正行──「观念法门」嘛。
另外一部著作叫《法事赞》。《法事赞》是以赞偈的形式来解释《阿弥陀经》,可以算做是「读诵正行」。读诵、转经这部《阿弥陀经》,是来解释、倡导读诵正行的一种行法。
还有《般舟赞》。《般舟赞》是以赞偈的形式总体解释净土三部经,特别是《观无量寿佛经》的教义,也可以算做是「赞叹正行」,里边也有读诵和观察。因为依文来解释经文的含义,同时让我们来了解极乐的庄严。
称名正行就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这是所有几部著作里都贯穿一致的精神,比如说:称名是「正定之业」啦、「望佛本愿,一向专称」啦,在《观念法门》里又告诉我们怎样念佛啦、得到五种增上缘的利益啦……
这是善导大师的五部净土的专著,一般称作「五部九卷」:有五部专著,分为九卷。《观经四帖疏》是四卷,再加《法事赞》两卷,这就六卷,然后其它一样一卷,共九卷。
《观念法门》这样说: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
这就是解释「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善导大师的解释就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善导大师解释的「一心不乱」,就是「一心专念」,很简单、很容易,都做得到。那么,这样的人呢:
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来护念,故名《护念经》。
说这个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的人,虽然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在此界就蒙受六方恒河沙等佛来共同护念。「恒河沙」我们已经解释过了,不是一尊佛、两尊佛,是恒河沙这么多的佛;不是一方恒河沙,是上、下、东、西、南、北,六方恒河沙诸佛,也就是十方法界一切诸佛共同来护念。
「故名《护念经》」:因为这部经叫做《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善导大师简略称之为《护念经》。
《护念经》意者,
为什么叫《护念经》呢?什么意思呢?
亦不令诸恶鬼神得便,亦无横病、横死、横有厄难,一切灾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
专修念佛、一心归投南无阿弥陀佛的人,蒙受六方恒河沙佛的护念,一切诸恶鬼神不能得便。恶鬼、恶神想逞机得便,要来祸害、作祟,干扰我们的身心,如果我们一心归投南无阿弥陀佛,诸恶鬼神不能得便。
也没有横病、横死、横有厄难,种种过去的业缘、恶劣的果报,「横病、横死、横有厄难,一切灾障自然消散」。
「除不至心」:除了说你不是真心的,这样感应就弱了。
所以,我们念佛要一心归投,不要心怀犹豫,「我这样念佛行不行啊?那些邪鬼、邪神会不会来干扰我啊?」你抱有这种疑惑心,就给它们留了一个乘虚而入的机会。什么叫乘虚而入呢?你内心里边对阿弥陀佛的信仰不充实,感到有所不足,胆怯怯的、很害怕,内心发虚;你内心发虚,邪鬼、邪神就乘虚而入,就可以得便。这就是我们本身没有归投南无阿弥陀佛。
馆藏&33288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念佛功德大到什么程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