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卖部老头日惨了苏香卖5块钱菜 被人给了他100元假钱 小卖部老头日惨了苏香赔了多少

> 消费旅游
8旬老人卖野菜遭假钞 网友买菜拒找零献爱心
来源:四川在线
[提要]&&临近中午,一名中年男子将自行车停在谢大爷面前,买了一斤折耳根,刚好4元,他掏出100元递给谢大爷。临近中午,一名中年男子将自行车停在谢大爷面前,买了一斤折耳根,刚好4元,他掏出100元递给谢大爷。
  临近中午,一名中年男子将自行车停在谢大爷面前,买了一斤折耳根,刚好4元,他掏出100元递给谢大爷。”  这几年,谢大爷已习惯在一间药店的屋檐下卖菜,“这里有个楼梯,可以坐着休息,还晒不到太阳。
9月3日,谢茂才老人挑着担子去卖菜。
  收到100元假钞,卖折耳根的老大爷起早贪黑,这两天都白干了爱心
  “附近的网友一定多光顾他”,网友纷纷献出爱心,想帮老人挽回损失;一名年轻女孩买了2元的折耳根,递给他100元钱后匆匆离开。
  一根扁担担着两头的竹筐,筐里是折耳根、金钱草、马齿苋等新鲜野菜。每隔一天,85岁的谢茂才就会担着这副担子,从龙泉西河镇徒步来到成华区建设路卖菜。3年来,他一直过着这样的平淡日子。可近两日,一张100元的假钞打乱了他的生活。
  前几天,谢大爷卖菜时收到了这张百元钞票,后来发现这是张假币。此事在网上传开后,得到上万网友关注。网友纷纷照顾老人生意、买菜拒绝找零,他们想用一点一滴的爱心,帮老人寻回损失。
  大爷伤心
  卖4元钱的菜却无故收到100元假钞
  几天前,谢大爷像往常一样在建设路沙河边卖菜。“给我1元的折耳根”、“我要一把马齿苋”……那天生意不错,一上午就卖了30多元钱,这让谢大爷很高心。
  临近中午,一名中年男子将自行车停在谢大爷面前,买了一斤折耳根,刚好4元,他掏出100元递给谢大爷。口袋里揣着一叠零钱的谢大爷,看到这张大钞有些高兴,“终于可以把零钱换成整钱了。”
  他想也没想就找了中年男子96元,那人走了许久,一群熟客前来买菜,谢大爷还兴奋地说自己收了张大钞,拿出来给大伙一看,才发现是张假钞。
  卖菜辛苦
  凌晨4点出发挑80斤担子走4.5小时
  3日上午,建设路沙河边,记者找到了谢大爷,他坐在街边休息。面前两个满满的菜筐,装着折耳根、马齿苋等菜。谢大爷和75岁的老伴一起生活,每隔一天,他就要出来卖一次菜,“凌晨4点出发,挑着七八十斤的担子,要步行 4个半小时才能到建设路。”
  这几年,谢大爷已习惯在一间药店的屋檐下卖菜,“这里有个楼梯,可以坐着休息,还晒不到太阳。”中午12点,他花2元钱买了4个馍,就着从包子店接来的一瓶冷水吃。生意好的时候,下午5点菜就卖完了,生意不好时,走回家已是半夜1点,一般情况下,“一天有五六十元收入。”
  网友关注
  纷纷照顾生意买菜拒绝找零弥补损失
  这件事不只伤了谢大爷的心,附近的居民都很气愤,一名居民将此事发上了网,迅速引起网友关注。“附近的网友一定多光顾他,让他早点卖完回家”……几天来,已有上万名网友关注此事,大批网友专程到建设路照顾老人的生意。
  9月1日,谢大爷冒雨卖菜,一名年轻女孩买了2元的折耳根,递给他100元钱后就匆匆离开,“我说还没给你找钱呢,她只回头摆了摆手。”3日上午,一名年轻小伙买了一把5元的金钱草,给了10元后拒绝老人找零;3日下午,又有一名年轻女孩买了3元的野菜,硬塞给老人50元……网友纷纷献出爱心,帮老人挽回损失。
  “100元钱都已经补齐了,谢谢大家。”3日,谢大爷说,他很感谢帮助他的人。听说有网友想为他捐款,大爷连连摆手,“不用不用,我能养活自己。”
  记者手记:即使收到假钱大爷也相信不是故意的
  85岁大爷,每天来回30多公里,走路卖菜,这本身已让不少人心酸;但偏偏有人会对他行骗,用一张100元的假钞伤害老人的心。
  谢茂林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现在还种着2亩地,风雨无阻到成都卖菜挣来的钱,想要贴补家用。卖菜时,他常常抓起一大把折耳根就往客人袋子里塞,塞满了才1元钱,记者称了一下,按4元一斤卖,这些份量远不止1元钱。
  大爷没有戒心,收到假钱时,根本没想到会是假的。询问他为什么不找人帮忙看一下,他说,“应该没人骗我这种老头子。”直到现在,谢大爷甚至还觉得,可能那个人也不晓得钱是假的,他想再遇到那个人的时候告诉他,“你给了我一张假钱,换张真的给我。”
             
合作媒体 
   合作机构      
友情链接:|||||||||50元的3斤丑橘|老人|老伴_凤凰资讯
50元的3斤丑橘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5天前,渝北区两路菜市场,每天早上总会出现何安福的身影。今年77岁的他,在这里席地售卖自家成熟的柑橘,每斤2元。每次卖到中午,摊上会剩下大约3斤又小又瘪的柑橘,何安福舍不得丢掉,吆喝着5毛一斤处理。
原标题:50元的3斤丑橘  ▲何大爷收到的两张假钱编号一样  (执法记录仪视频截图)  ▲民警在现场向何大爷了解情况(执法记录仪视频截图)  ▲何大爷在准备第二天要拿出去卖的柑橘  ▲这一叠路人捐助的零钱,何大爷小心地收在家里。5天前,渝北区两路菜市场,每天早上总会出现何安福的身影。今年77岁的他,在这里席地售卖自家成熟的柑橘,每斤2元。每次卖到中午,摊上会剩下大约3斤又小又瘪的柑橘,何安福舍不得丢掉,吆喝着5毛一斤处理。前天上午11时,何安福当天的最后3斤柑橘,被两路派出所民警杜江强以50元的价格买走了。究竟是什么样的柑橘,竟值得有人花大价钱来买呢?重庆晚报见习记者 赵方敏 记者 贺怀湘 摄影报道赶个早卖个好19日凌晨4点,渝北区王家街道苟溪桥村子里,何安福家的灯已经亮起。66岁的老伴杨汉英在昏黄的厨房灯下,用火钳轻轻撬开煤火,然后把小锅里的汤饭放在灶上,便进了堂屋。杨汉英从何安福手里拿过簸箕,眼神示意厨房方向,何安福安静地进了厨房。杨汉英拿着簸箕,把前一天下午老伴收摊后回家摘的柑橘,麻利地堆在背篓里。“赶个早,卖个好。”何安福用手抹了抹嘴角的饭,顺手一提,背篓便上了板凳,在老伴的帮助下,近百斤重的柑橘连着背篓就上了何安福的背。打开门,杨汉英手里的电筒光刺破门前的漆黑。一阵冷风吹过,杨汉英打了个寒颤,送老伴出了门。两人走过一条小路,身后传来“汪汪”的狗叫声,凌晨5点的村子,就这样被完全惊醒了。25分钟后,何安福在村路口迎到了那一辆关心至双风桥的客车。杨汉英从围裙口袋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9元钱———老头子坐这趟车4元,货票3元,到沙坪转626路还要2元。一路颠簸后,何安福背着一蒌柑橘下了车,慢慢走到两路菜市场。这时,市场上部分商铺前的灯已经亮起来了,何安福心里盘算着“还好,不算太迟”。找个空地,吃力地放下背篓,铺上一张塑料模,摊子就摆起来了。“柑子怎么卖?”一个肉摊老板走到何安福面前问。“两块,多甜的,挑嘛。”8点左右,生意开了张,粗糙的手接过刚刚赚得的6元钱,何安福皱皱的脸稍微舒展了一点。收到两张百元大钞今天生意似乎不错,不到10点就只剩半背蒌柑橘了,何安福不时摸摸鼓起的衣袋口,在心里算计着:再卖上半个月,年底腊肉就能熏上了,走亲戚的几瓶小酒也能送上了。“这个柑子好多钱一斤?”一个精神矍铄的老头走过来,何安福张罗着手里的秤砣,应了句:“2块”。“我看你的柑子好,个大透黄,应该甜。”老头说,“来,给我称3斤。”何安福拿起袋子装柑橘,然后放在秤钩上,不多不少,正好3斤。老头拿出一张百元大钞按在何安福手里,催促着:“哥子快点补钱,我还要回家煮饭。”何安福看着手里的一百元,不放心,想找人看看,但听到老头着急回家,便没多想,从左边衣兜的口袋里数出94元递出去,再小心翼翼地把百元钞票放在右边衣兜。10点左右,何安福的柑橘摊热闹起来,有人要半斤,有人要2斤,何安福忙碌地帮着顾客装袋子,称秤,找零……就在这个时候,他又收到了一张百元大钞,照例放入了右衣袋。大家都说钱是假的10多分钟后,何安福才有了点空闲,背篓像往常一样,只剩下被顾客挑剩的、又小又丑的约3斤柑橘。“最后几斤了,2块一斤的,现在5角啰!”何安福吆喝开来,过往人群大多微微一瞥,又不屑地走开了。生意清淡下来,嗓子也喊累了,何安福拿出口袋左边的零钱,一张一张叠起来。然后摸出右边衣袋里的大钞,小心地展开看了看,干裂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老人家,你这两张钱可能是假的哦。”这时,一位中年男子停在柑橘摊前冒出一句。何安福耳朵不好,没听得太清,提高声音问:“你刚才说啥子?是说我这个钱红得不对头嗦?”“嗯,我说你手里的钱是假的。”中年男子说:“你看那个颜色,一看就晓得是假的。”两人的对话引来不少路人旁观。何安福任由大家接过自己手里两张百元钞票传递着辨别。他盯着大家的嘴唇,但蹦出来都是两个字:“假的!”凑出174元给老人负责修建菜市场外墙的汪德伦刚好路过这里,看见一群人围在何安福的摊前。一眼看过去,汪德伦看见何安福木讷地站着,一件里衫加蓝深色外套,单薄得让人感觉即便在明晃晃的阳光下都不觉得暖和。再仔细打量,老人脸上挂的泪水,止不住地从沟壑般的皱纹中流下。汪德伦的心像被刺了以下,挤进人群走到何安福的面问:“老人家,啷个回事哟?”“遭坑了,收了两张一百的假钱,还倒贴补了一百多块出去。”“缺德哦,别个老人家的辛苦钱都要骗。”……围观群众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汪德伦转过头来,吆喝着:“来来来,大家莫光看光说,帮老人家一把,有五块算五块,有十块算十块。”汪德伦话音刚落,一位买菜路过的婆婆,从菜篮里拿出四元零钱,放在汪德伦手里。马上,围观的人群纷纷掏起自己的腰包。汪德伦的两只手不断伸出又收回,大把大把的散钱被他紧紧捏在手里。何安福似乎还没从被骗的情绪中缓过来,对于眼前突发的一幕,表情有些僵硬,不知道该说些什么。“75,80,85……”汪德伦双手数着钱,路人也跟着有节奏地附和着。“还可以,174块钱,谢谢大家了。”汪德伦拿着大家的捐款,转身放进何安福左边的衣兜里。“这怎么好,要不明天我背柑子来还你们。”明白了大家在帮他弥补损失,何安福不好意思地连忙承诺。“你的柑子甜,我们前两天都吃了,就不要你背来抵了。”人群中有人说。3斤丑橘卖了50元10点50分,两路派出所民警接到报警电话,称一位卖柑橘的老人收到假钞。5分钟后,33岁的民警杜江和34岁的民警刘海波到达现场。两位民警看到,在围观的人群里,何安福站在剩下的柑橘旁,双眼红得异常。还没等何安福讲述经过,就有围观的群众忍不住先上来把事情说了一遍。杜江还是拿出记录本,向何安福了解起情况。刘海波观察了周边,走进对门的首饰店,想从店里的监控器看能否有线索。看着何安福捏在手里的两张假钞,杜江很想告诉他,按照规定假钱要没收,可看到老人攥紧假钞的手,话几次到嘴边,又吞了进去。刘海波从店里出来,摇摇头说监控没能拍到老人家摆摊的地方。杜江想了想,对何安福说:“爷爷,我给你50块钱。按照规定,你这两张假钞我们要没收。”何安福眼巴巴地看了看手里的假钞,失落却又不好拒绝地小声回答:“哦。”杜江掏出钱包,拿出里面最大面值的一张———50元,递在何安福手里。“不行,不行,我刚才已经收了他们的钱了。”何安福着急地推让着,连连向后退了几步,不要杜江的钱。“你拿到嘛,你也不容易。”人群中有人劝何安福。但何安福怎么也不收这50元。杜江看见地上剩下的3斤又小又丑的柑橘,心里有了主意。“爷爷,我买你的柑子,都说甜,我也买点。”杜江说。何安福这次没有拒绝,乐呵呵地弯下腰把柑橘装进袋子。杜江顺手把50元塞进老人手里,假装强势地说了一句:“不准补钱!”何安福抬起身,顿了顿,叹了一句:“卖得最贵的,是3斤丑橘啊。”11点半,何安福收摊,背着空背篓,回家了。这是他几天来,回家最早的一天。民警只是举手之劳应该做的老人他们的心和柑橘一样甜只是举手之劳应该做的民警的执法记录仪,记录下了当天发生的大部分情况。民警杜江昨天接受重庆晚报记者采访时说,70多岁的老人出来卖柑橘确实不容易,自己更被围观人群的善举感动了。最为难的事,是必须要把两张假钞带走,可老人不愿意收下他的50元,“只有占点他的便宜,买走剩下的柑橘了。”民警刘海波说,出勤时经常遇到类似事情,只是举手之劳,是应该做的。老人他们的心和柑橘一样甜昨晚,重庆晚报记者在渝北区王家街道苟溪桥村村委会干部王东的带领下,找到了何安福。何安福的儿媳徐会称,父亲以前收到假钱,拿着去银行存时才发现,直接就被银行没收了,父亲心里会失落很一阵子。“真的很感谢大家当时的帮助,让他回家后一直挂着笑容。”徐会说。何安福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市场上的人当天给他“定了一条规矩”,以后只能收最大20元面值的钱,不准再收“大钱”了。杨汉英告诉重庆晚报记者,老伴当天虽然收到假钱,但从来没有见他哪次回来这么开心过,一直在家里念叨“他们人好,心和我的柑子一样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15:44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04/13 09:21
04/13 10:23
04/13 08:14
04/13 08:48
04/13 08:48
04/13 08:14
04/13 10:30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22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9:21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386871
播放数:1810737
播放数:440024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每周一到周五的菜都不重样 85岁以上老人3元钱就能吃到两荤一素_新浪新闻
  原标题:每周一到周五的菜都不重样 85岁以上老人3元钱就能吃到两荤一素
  开栏语:
  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日趋严峻的老龄化现状,如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如何破解老龄化难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而独居、空巢老人家庭高龄或患病后,日常生活往往举步维艰。
  解决老人的一日三餐成为重中之重,南京市老人助餐点的运营情况如何,下一步老年助餐路在何方?记者将在南京各个助餐点进行探访。
  昨日中午,记者来到栖霞区燕子矶街道燕华花园社区众善燕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这里,处处体现着关心体贴老人的细节——楼梯除了左侧的不锈钢扶手外,在右侧墙壁,全部加装了木扶手。而每个台阶上都贴着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购买的绿色警示贴,防止老人踩空。交汇点记者 黄勇 文 秦怀珠 摄
  [实地调查]
  都有什么饭菜
  营养的白切鸡、烧莴笋颇受欢迎
  在栖霞区燕子矶街道燕华花园社区众善燕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爸妈餐桌”就餐区,环境干净整洁,老人们一边吃着饭,一边开心地聊着天,虽不是在家里和酒店,却也温馨、舒适、开心。
  记者看到,菜肴种类不少,老人可以选择自己爱吃的菜,有大荤、小荤还有素菜,其中不乏老人们爱吃的、比较软的烧土豆和肉圆等。
  众善燕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谢正悦告诉记者,目前,燕华花园社区的助餐主要是午餐,由于还没有推行中央厨房配餐,主要是由快餐店为老人们配午餐。
  “老人们口味不一样,所以‘爸妈餐桌’每周一到周五提供的午餐,菜单都不一样,一周内的菜都不会有重复。我们订的多是一些符合老年人胃口的,好消化、有营养的菜。发的菜、刺多的鱼、硬的菜,我们不提供。”谢正悦说,营养的白切鸡、百叶包肉、地三鲜、空心菜、莴笋,以及蒸鸡蛋等颇受老人欢迎,烧土豆、肉圆等易消化,较软的,也是老人常点的菜。考虑到一些老人的喜好,他们还会要求送餐的人用微波炉把汤打热一点。食量大一些的老人,还会叮嘱送餐时多添一些饭。
  针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常见老年病,助餐点的菜还避免放糖,确保老人们吃得健康、吃得安心。
  价格高不高
  10元的午餐,85岁以上老人只收3元
  菜品比较丰盛,那么菜价又如何呢?既然是南京市的重点民生项目,是为老年人办好事,就应该让老人们吃得省心舒心、经济实惠。所以,对于助餐点来说,价格低到让你大跌眼镜。
  “这样的午餐,店里都要卖15元。”谢正悦透露,老人们只要不想在家烧午饭,都可以在服务中心助餐,助餐价格按规定每顿10元。
  但对85岁以上的老人,更有惊喜。中心提供由爱德基金会联合阿里巴巴集团资助的“爸妈食堂”社区公益项目——这种服务是助餐服务的一种,对85岁以上老人,午餐是免费的,中心只收取每顿3元的成本费用。“我们每逢中国的传统节日、西方的一些节日和老人生日,都会给老人办一些活动。此外,微波炉、餐桌等也需要成本。”
  谢正悦给记者提供了一打厚厚的膳食记录表,每天的菜肴、助餐人数、膳食内容、老人反馈等,都记录在内。例如,某一天的饭菜为:胡萝卜炖肉、银牙鸡丝、葱油菜秧。这样的饭菜,正常在快餐店可能要卖20元,但85岁以下的老人只需要10元,85岁以上的3元就能搞定。
  记者了解到,由于刚推开不久,来花10元助餐的老人并不是太多。倒是“爸妈食堂”的实惠,惠及了21位85岁以上老人。“有11位老人是生病或腿脚不方便,需要由助老员送上门的,另外10位老人是到服务中心的人来吃。”谢正悦说。
  [老人评价]
  都“点赞”,有的老人老泪纵横
  住在14栋1单元的居民、87岁的王刘氏吃完饭正在散步。精神矍铄的她告诉记者,她什么都能吃,“关键是吃的心里舒服,因为一顿午饭在外面吃肯定不止3元。”
  “老人的饭菜比较难烧,发的不能吃,有的也不符合我们口味,但老人助餐点确实价廉物美。”王刘氏的儿子王永境说,到了晚上,一家老小都会回家一起吃饭,他们把做饭的精力主要放在晚上,最多会有9口人一起吃饭,场面其乐融融。
  29栋2单元的一对老夫妻——任万华、黄孝荣,今年分别87岁、77岁,两人都有脑梗,还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所以每天助餐点都会安排助老员送午餐上门。
  “到了晚年,还能吃上社区关心的3元饭菜,菜品很丰富,有荤有素,营养搭配得也好。”黄孝荣说,四个子女每天都在忙工作,每个月就算回来陪伴他们俩老人的时间也很短,反而是请的钟点工很贴心,被他们当成了干女儿。“助餐点提供的伙食,我看肯定不止3元,肉圆、千张裹肉,这样的价钱在外面怎么也吃不到。”
  对于老年人助餐,老两口赞不绝口。“我去年摔了一跤,行动不便,不怎么下楼了。中心送饭上门,解决了我们做饭难、吃饭难的问题。中午我俩选不同的菜,再买点烧饼什么的,可以拼起来吃两顿。”黄孝荣谈起中心对他们的关爱,老泪纵横。
  [未来打算]
  还将推出助浴、助洁、助医等助老服务
  南京市民政局分管居家养老的负责人透露,有就餐需求的老人多集中在高龄、独居、空巢等群体。南京市推出老人助餐服务后,为大量老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前往就餐的老人也逐渐增多,目前南京每天就餐人数达20多万人。
  “等条件成熟后,还将推出助浴、助洁、助医、助急等助老服务,和助餐一样也可以刷市民卡,让老人享受‘一条龙’便捷服务。”南京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众善燕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目前只有8名工作人员,由于工资低,常常留不住年轻的员工。人力有限,但老人需求的服务却还有很多,这也让中心的8位工作人员有时感到力不从心。“为了能增加收入,我们也推出过上门为老人按摩等服务,但中心总体还是亏损。”谢正悦说。
  如何让类似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更有干头,还需要市、区决策层、民政系统,拿出更大的扶持力度。
  部分经典套餐>>>
  ★胡萝卜炖肉、银牙鸡丝、葱油菜秧
  ★面筋包包肉、西红柿炒鸡蛋、炒包菜
  ★洋葱炒猪肝、黄瓜炒蛋、胡萝卜丝
  ★千张烧肉、炖萝卜、花菜炒木耳
  ★蒸鸡蛋、焖茄子、烧黄芽菜
相关部门认为,事件应该可以到此为止了,结论很明确:哈尔滨,是一座没有天价鱼的城市。不管你信没信,反正我信了。
“孝顺国家”不止要求国家先于父母,还要求把国家当作父母。这不仅导致孝道被滥用,且在孝的名义之下,国完成了对家的侵略。
李嘉诚讲追求无我,柳传志讲拐大弯,王石取名不取利,大家都在抓钱的时候,他们刻意或者自然与钱保持距离。所有这些都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外部世界的看法,而这些东西恰恰是他们的成功之道。
在精神生活领域,世界上人们制造出那么多的垃圾,书籍、影视、音乐、美术作品当中,真正能够给人美感享受的并不多见。所以,只选择最美的享用,这才对得起自己的生命。89岁老人17年中垃圾堆捡菜度日 钱财捐贫困学子
病童候诊痛苦躺地无人让,悲!
您还看国足比赛吗?
交警拔枪逼停酒驾该不该?
博客劲爆点
第一视频推荐
24小时排行榜
  在烟台招远市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89岁的贫穷老人刘盛兰,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正是这个倔老头,却在贫苦交加的17年里,慷慨地将所有钱财捐给了全国各地的贫困学子。
  “他干的都是积德事儿,但日子却过得连要饭的都不如。”刘盛兰的亲友如是说。
  文/图 记者 陈伟斌
  17年他几乎
  全靠拾荒过活
  蚕庄镇柳杭村,与招远市其他金矿资源丰富的地方相比,这里着实算不上一个很富裕的村庄。
  “刘盛兰亲戚知道他住哪儿。”村中央一间不起眼的小卖部里,在店老板的指引下,刘盛兰的侄外甥刘昭江带着记者来到村头一条小胡同外,“老人就住这里面。”
  推开大门,院子里几株辣椒长势正旺,一棵榆树下则堆满了废旧酒瓶。刘昭江推开房门,屋里除了一张堆着破旧棉被的炕和几个老箱子外,就剩下积满灰尘的表彰绶带、相框以及摔坏的奖杯,再无他物。
  刘盛兰正坐在椅子上打盹,年近九十的他,黝黑干瘦的脸上布满粗粗的皱纹。正是这个黑瘦的老人,将自己一辈子的积蓄,都捐给了贫困学生。而自己17年来几乎都是依靠捡拾别人丢弃在垃圾堆里的蔬菜过活。
  最多时他同时
  资助50多名学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
  把所有积蓄都捐出去后,原本就非常节俭的刘盛兰只能从集市上捡别人丢弃的白菜、土豆、茄子等蔬菜以供日常生活,这一捡就是将近17年。“那些东西其实都能吃;要是看到有被丢了的鞋子,我就捡来缝缝再穿。”刘昭江告诉记者,从给学生捐钱开始,老人就几乎没尝过肉味。
  刘盛兰对自己很“抠门”,但在给学生捐钱这方面,却很大方。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微薄的工资也让他在资助学生时力不从心。“300块钱的工资没办法分给50个人,我只好这个月寄给这个,下个月寄给那个,一个个的轮着给。”
  为捐助学生拒进养老院
  虽然现在街坊四邻和亲戚们时常给他带点吃的,但老人还是从不舍得多吃一口。唯一的改善,就是每天到村头去买一两个馒头,偶尔喝碗豆浆。
  前不久,烟台一家公司的老总了解到刘盛兰的情况后,直接派人给他送了六千块钱,“推不掉,我收了,但在收条上按了手印,然后就全捐出去了。”
  为多点钱捐助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因为不去养老院,他可拿到每年1800元的生活补贴。“我是一个子儿都不剩了,全捐了,捐了好,捐了帮学生念书。”现在,刘盛兰说他只能供四个孩子上学,“一对黑龙江的姐妹,一对广西的兄弟。”
  有时候,刘盛兰还会在村里捡些酒瓶子,院子里那棵榆树下成堆的酒瓶子,都是他捡来的,“现在很少有人收了,价钱也便宜了,不过总归能换点钱。”
  记者临走前掀开了老人家灶台上的锅盖,锅里面放着四个碗,一碗是中午吃剩下的面条,一碗咸菜,一碗已蒸过多次的茄子,还有两个油饼。也正是这两个油饼,竟引起了刘昭江的好奇:“谁给你的油饼?”
  “隔壁给的。”刘盛兰高兴地把盘子端起来给我们看了看。
  最有价值的家当:回信和汇款单
  刘盛兰卧室的墙上,一个深蓝色布袋里,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是他唯一看重的东西。他取下布袋将里面的汇款单和信件都倒在炕上,又另从床头下找出了一些。“我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
  记者数了一下,仅汇款单就有一百多张,每次汇款金额在200到500元间,最多的一次1000元。与之对应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受捐助者收到汇款后寄来的回信。
  “我真希望他们收到钱后给我回个信。”刘盛兰希望知道自己汇出去的钱,对方已收到。“但也有不给回信的,我就觉得有点不踏实。”刘盛兰说着随手拿起一张放在炕上的报纸,指着一则报道告诉记者:“这里面写着一个女孩需要钱才能继续念书,我就汇了300块钱,但至今没给我回信,我真的只想知道,那300块钱到了没有。”
  讨来的欠薪
  也全部捐出
  刘盛兰之前曾在招远市当地的一家公司里看门,每月能挣三百来块钱。不过随着公司生意的不景气,到后来就一直没给他发工资。“拖了整三年,一万多块钱的工资几乎一分没给。”待刘盛兰准备离开公司时,那家公司老板只给了他三百元钱,之后就再没提工资的事,尽管多次讨要,一直未果。最终,刘盛兰走上了法庭,那一年,他82岁。
  “官司赢了我就去要钱,但经理就是赖着不给。”刘盛兰回忆说,之后他几乎每天都到公司去讨要欠款,但公司经理却一直告诉他:“没钱”。
  幸运的是,刘盛兰在市长接访日那天遇到了当地法院的一位主任。“那个主任一听我的情况,就赶紧找到法院的执行局。”最终,在法院执行局的多次干涉下,刘盛兰才分两次要回那一万余元的欠款。
  不过,钱刚到手不久,便被刘盛兰全“挥霍”了。“全捐出去了,我留着也没用,捐给学生念书救急,怎么不比自己花强?”
  认死理儿的倔老头
  干的都是积德事儿
  “我们完全不能理解他,他这一辈都不知道图什么?”结束对刘盛兰的采访后,刘昭江告诉记者,家里人对刘盛兰的做法一直很不理解,都觉得刘盛兰是自己找罪受。“倔,倔的不得了,认死理儿。”
  街坊邻居们也都觉得,老头子活这些年,到头来还是一无所有,怎么都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干的都是积德事儿,但自己的日子却过得连要饭的都不如。”
  如今,刘盛兰很少出门,一是因为年纪大了,再则偶尔会有不相识的人来看看他,“没一个认识的,很多都是带着老婆孩子来的,说是来看我。我捐过谁,我也不记得了,他们愿意来看我就来。”
相关报道:
【】【】【】【】【】【一键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卖妈妈让楼下的老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