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二大战时丘吉尔对二战的贡献做出啦什么贡献

知识点梳理
一、二战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一战后,英法经济困难重重,而战败的德国利用英法美的矛盾,依靠美国的扶植,经济很快恢复,并超过英法。日本狭小的国内市场和薄弱的基础无法摆脱年的经济危机。②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年的经济危机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德国和日本由于较多地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抛弃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建立法西斯专政;而英法美则继续发展资产阶级民主制度。2、具体原因:德国、日本对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被惩治、受遏制的地位不满;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中立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苏联实行中立自保政策,客观上也促使了世界大战的爆发;在局部战争其间,反法西斯势力基本处于孤立无援、各自为战的困难境地,未形成强大的反法西斯同盟来遏制法西斯发动二战的行径二、战争的进程1、初期阶段(日--日)①爆发:日,德军突袭波兰。②全面爆发:日,英法对德宣战。③苏联建立东方战线。④德军西线进攻:北欧和西欧诸国沦陷;日,法国投降;1940年7月--9月,不列颠之战。2、战争的扩大(日--1943年2月)①苏德战争:A、爆发:日;B、莫斯科保卫战(日--1942年2月)②日本偷袭珍珠港(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原因:法西斯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在斗争中西方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都迫切要求联合行动,抗击侵略,捍卫独立和自由。过程:1939年美国《中立法》;1941年《租借法》;苏德战争爆发后,1941年8月《大西洋宣言》初步建立;1942年元旦《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的正式形成。意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它的组成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为最后战胜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胜利阶段。(1943年2月--1945年9月):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年7月--1943年2月)——苏德战场转折点②中途岛海战(1942年5月)——太平洋战场转折点③北非战场胜利和意大利投降:北非战场(1940年夏意军开辟--1941年11月结束)——转折点:1942年秋,阿拉曼战役意大利投降(1943年9月)——标志着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④欧洲第二战场开辟(1944年6月)⑤德日法西斯溃灭三、历史意义及深刻教训1.历史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规模空前的世界性的战争,它以反法西斯国家的胜利而告终,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①它的胜利拯救了世界,恢复了和平。②它沉重的打击了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同时也对英法等帝国主义大国造成了严重的削弱,出现了美、苏两强并立的情况,并最终导致了冷战的出现。③同时,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加入以及反法西斯战争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削弱和打击也使得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加快了亚非拉等国家的独立,促进了历史的发展。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上运用了许多高科技的武器,比如美国对日本投放的原子弹、德军轰炸英国的V—2火箭等,从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总之,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使世界历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2.深刻教训: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最残酷的以及规模最大的战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各国人民为反抗法西斯的侵略作出了艰苦的努力与斗争。从中国战场来看,中华儿女为反抗日本侵略者奋勇抗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慷慨激昂的战歌,他们的精神永存,为今天乃至未来所铭记,激励着我们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为祖国的强盛、世界的和平进行不懈的努力。②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提醒我们时刻要有忧患意识,对战争始终保持应有的警惕,促进世界的真正和平,坚决的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树立崇高的国际意识。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说:“那时,俄国军队是我们抗击同一不...”,相似的试题还有:
丘吉尔说:“我们不要把这次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敦刻尔克大撤退)而赢得,但是,这次援救中孕育着胜利。”此句话中“这次援救中孕育着胜利”的含义是(  )
A.粉碎了德国法西斯天下无敌的神话
B.加强了英法间的联系和合作
C.为日后英国的防御和反攻保存了实力
D.鼓舞了英法两国军队反法西斯的斗志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签字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他们的帝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他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共同的斗争,兹宣告:(1)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2)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联合国家宣言》材料二
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做出了彪炳千秋的历史贡献。——苏联卫国战争给德国法西斯以毁灭性打击,与同盟军一起夺得反法西斯战争欧洲战场的胜利;美英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都是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巨大支持和宝贵援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正义战争,它给全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也最为珍贵。请回答:(1)结合两则材料,总结概括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2)材料一所阐述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从材料一、二中总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3)结合两则材料及有关史实指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给全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有哪些?
丘吉尔在日发表广播演说:“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也是英国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和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这表明(  )
A.英国早就想帮助苏联
B.英国改变了对苏联的根本立场
C.苏联与英国面临着共同的敌人
D.丘吉尔变成苏联利益的维护人《战火中的绅士――丘吉尔》
《战火中的绅士――丘吉尔》
中国电视先锋榜
CCTV频道排行榜
卫视频道排行榜
CCTV栏目排行榜
卫视栏目排行榜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摘录[楼主]&作者:
&发表时间: 05:58
&&&&&&&&点击:674次
※※※※※※ 孔德之容
繁茂东方本帖地址:/zenzenzen/msgview-.html[]
[楼主] &[2楼] &作者:
&发表时间:
06:00&[][][]
并不神秘的斯大林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摘录[楼主] &[3楼] &作者:
&发表时间:
03:57&[][][]
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和美国经济的一些问题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摘录[楼主] &[4楼] &作者:
&发表时间:
05:39&[][][]
苏联的1941年和1991年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摘录[楼主] &[5楼] &作者:
&发表时间:
09:44&[][][]
书生误国与俄罗斯的悲哀&&&&1991年12月21日,在这个年份的最后十天,世界发生了一件令许多人都始料不及的大事,由列宁创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近七十年的苏联解体了。曾经一度称霸全球的强大的苏联帝国,就象是一座高高垒起的积木,只是经人轻轻一点就在突然间轰然倒塌了。乍看起来,这是仿佛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并未过经战乱,自身又是如此地强大,怎么会一下子就解体了呢?我们再来看看当年举行苏联解体仪式的最后情景:&&“戈尔巴乔夫用整整12分钟读完了他那份《告苏联同胞书》。读到最后,他的眼睛湿润,嗓子嘶哑,心里就像被无数只手剧烈撕扯着,几乎读不下去了。19时20分,按事先安排的程序,戈尔巴乔夫要把决定世界末日的“核按钮”——一只装有发射原苏联2。7万枚核弹头密码的黑色公事包交给独联体武装力量临时总司令沙波什尼科夫,再由沙波什尼科夫转给俄罗斯总统叶利欣。
&&&&还是在实况转播的电视摄像机前,戈尔巴乔夫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西装口袋,但很不巧,竟然忘了带鉴字笔,他一时有些茫然。美国CNN电视广播公司总经理汤姆。约翰逊先生及时为戈尔巴乔夫救了驾,他眼疾手快,从自己口袋里马上摸出一支圆珠笔,迅速递给了这位几秒钟后就要成为平民的总统。
&&&&戈尔巴乔夫说了声“谢谢!”,当即用这根圆珠笔在放弃他任总司令之职同时把核武器控制权交给叶利欣的政令上快速签上了他的名字。
&&&&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感到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矗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突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
&&&&这是一个中国学者对当时情景的细致入微的描写。苏联的解体,对当时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点儿猝不及防。尤其对于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性的大国来说,一时间竟有点茫然不知所措。谁也不知道分裂后的前苏联各国将会如何发展?对世界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
&&&&现在十年过去了,作为前苏联合法继承者的俄罗斯是个什么状况呢?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70%的国土面积和70%的经济基础,60%的人口,大约70%多一点的国家资源。1991年时前苏联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3万多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60%多一点,居世界第二位。那时苏联是一个国力强大,科技发达,人民自信,在全世界都有自己利益的令人生畏的国家。现在的苏联继承者俄罗斯是个什么样子?据统计,苏联解体十年后的2001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3000亿美元,是1991年苏联的十分之一。外贸进出口总额大约为800亿美元,只相当中国的五分之一。黄金和外汇储备200亿美元,只相当于中国的十分之一。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就是说,俄罗斯已经从一个强大的国家变为一个在经济上无关紧要的世界二三流国家了。这个结局对于那位在前不久丧失了爱妻,现正凄惨地经营着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戈尔巴乔夫基金会”的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和现正在现任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照顾下安享晚年的前俄罗斯总统叶利欣二人来说会是他们的本意吗?肯定不会是的。但他们怎么会一个人仅仅用了六年时间就把一个好端端的强大的苏联,带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另一个人用了八年时间就把一个继承了前苏联70%资产的俄罗斯带到如此破败的地步了呢?这难道对中国、对世界的所有政治家,没有一点教训可言吗?
&&&&一、书生气十足的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样一步步从前苏联南部边疆的一小地方爬到了苏联最高领导人的位子上的?下面是戈尔巴乔夫个人简历:戈尔巴乔夫1931年出生于苏联南部边疆的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俄罗斯族。1952年加入苏联共产党,苏联国立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斯塔夫罗波尔农学院毕业。1955年任斯塔夫罗波尔市团市委第一书记,共青团边疆区区委某部部长,第二书记,第一书记,1962年起任斯塔夫罗波尔地区农庄农场生产管理局党的负责人。1966年9月当选为斯塔夫罗波尔市党委第一书记,1968年起任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委第一书记,1971年起为苏共中央委员。苏共“二十二大”、“二十四大”、“二十五大”、“二十六大”代表。1978年当选为苏共中央书记。1979年当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80年10月被选为政治局委员。1985年3月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从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仕途来看,可谓是一帆风顺。除了在边疆区党委第一书记的位子上呆的时间稍长一点以外,几乎是每隔两三年就是一个新起点。戈尔巴乔夫的书倒是读了不少,有着全苏联最有名望的名牌大学法学学历和农学院的技术学历。但是通观他在就任苏共总书记之前的整个政治经历,可以说基本没有碰到过什么艰难困苦,在他的整个工作历史中同样也几乎没有什么显著的政绩。他充其量只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在《戈尔巴乔夫沉浮录》中这样描述道:在戈氏一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之后,“立即迫不及待地搬进了党中央办公大楼主楼第五层被称为6号的办公室,一点儿时间也没耽搁。就如同过去俄国沙皇迷恋王位王权和王冠一样,这个新办公室也一直吸引着他,几乎在一夜之间勤务人员就把一切都收拾好了,把楼梯上的长地毯也换了,把地板也磨光了。会客室里还有一些事没做完,但戈尔巴乔夫已经等不及了,开始在他的新办公室里接待来访者。”从博尔金的描述当中我们看到的仿佛是一个尚未成年的年轻人,突然间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信任,并交给了一项足以体现信任的十分重要工作一样,他迫不及待地要去完成这项工作来体现自己的才干。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突击提拔了一大批他认为具有改革思想的人物,其中有后来成为他政治上死敌的叶利欣、有后来被他冷落了的利加乔夫,有“改革外长,和平外长”之称的谢瓦尔德那泽、有把苏联人的思想导向灾难的主管党的思想和宣传工作中央书记雅科夫列夫。
&&&&最能体现戈尔巴乔夫个性的还是他的那本被戏称为二十世纪“最臭”理论的叫做《改革与新思维》的书。本来“改革”这个词汇在俄语中有多种表示方法:而戈氏却用了一个&&“改建,改造”这样的词汇。在俄文词典里对这个词汇的解释是“推荐倒重建”。有人据此说戈氏从一开始就居心要把苏联这座大厦推翻,……。这种说法现在看来肯定存有几分怨气,但戈氏确实想用苏联这样一个大国,用苏联全国人民的利益为自己做一次有意思的改革实验,而且他想从这个国家最敏感、也是最致命的政治体制上动手。戈尔巴乔夫与全苏联大多数人一样,他也看到了国家的弊端所在,但他却同样象一个不太成熟的年轻人,生怕别人不知道,迫不及待的要把他的想法在这本书的标题上明显地表达出来。为了表达他思想的开放性,作为苏联这样的大国领导人,他竟把这本书交给了一家美国出版商去出版。也就是说在那个冷战正酣的世界上,作为一个大国的领导人,一开始就把自己的思想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这种行为是何等的幼稚!在推进改革的同时,他还大力提倡所谓的“民主化”与“公开性”。试图以此来吸引群众参加到这场改革中来。我不知是听到哪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最能隐瞒自己思想的人是最聪明人”。平常人估且如此,何况一个苏共中央的总书记?
&&&&戈尔巴乔夫显然也看到了苏联国家在经济上的困境,1986年在苏联党的“二十七大”上他主持制定了《苏联1986年至1990年及200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1987年他又制定了《关于根本改革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企业法》。他的基本思路是给企业放权,使企业实现“三自一全”就是完全自主经营。这种思路作为一个有着莫斯科大学学位的戈尔巴乔夫来说并不算高明,因为这种改革的方法在中国已经实行好几年了。到1988年末,苏联总的经济形势并没有好转,而且更加失调,1986——1988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号称“停滞时代”的1981——1985年。
&&&&经济改革受挫以后,戈氏片面地把经济改革未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结于现行政治体制。1988年6月召开的苏共十九次代表会议标志着把改革的重点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戈尔巴乔夫以一个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身分,却是以一种苏联普通平民的心态和语言,把苏联原有的政治体制称为“官僚专制制度”和“极权主义制度”。他在各种公开的场合猛烈评击苏联的政治体制。使得苏共和苏联国家在人民心目中的政治形象受到严重损害。他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与公开性的推行,造成苏联社会的极度混乱,一些加盟共和国的民主派开始与苏共争夺权力。1989年波罗的海三国共产党公开与苏共分裂。共和国的权力落到了民主分子的手上。整个苏联社会严重动荡。经济形势更加恶化。1989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下降到2。4%,日常必需品供应更加紧张。军队也开始出现不稳的现象,苏联的改革进程开始失控。
&&&&书生气十足的戈尔巴乔夫在坚定地打碎了苏联旧的政治体制以后,却并没有给苏联国家的改革开出更具体的建立新体制的药方。随后不久,那个由他一手提拔起来又被他亲手打下去,一度被称为“最勇敢”的改革家的叶利欣,就在戈氏的眼皮底下用戈氏极力提倡的公开选举的方法夺取了苏联最重要也是最大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的最高领导权。
&&&&改革和国家的失控并没有使戈氏有所清醒,他所读的那么多的书也没有在这个国家多难的时刻为这位国家领导人带来一点智慧的作用。情急之中,他竟天真地想到了“总统”&&这个称呼的实用性。他认为“总书记”这个职务并不适合领导一个国家,只有总统才是名正言顺的国家领导人应有的称呼。他试图以“总统”这个职务来实现他对整个苏联国家的重新控制。……1990年6月,苏联的几个主要加盟共和国先后颁布了主权宣言。苏联的解体已经初露端倪。
&&&&本来在这个时候如果在苏联全国采取强制措施也许苏联还有一线期望。但可悲的是在这个时候这位苏联最高领导人还有闲心去海滨渡假,他仿佛还在尽情地享受着一个世界大国领导人在生活上无限的快乐。1991年8月19日,留在莫斯科的以付总统亚那耶夫为首的苏共其他领导人采取了断然措施。实行“紧急状态”,控制了在黑海之滨渡假的戈尔巴乔夫。但令这些企图最后挽救苏联免于崩溃的人们始料不及的是,经戈尔巴乔夫几年的“改革”和对苏联及苏共的猛烈评击,苏联军队已经完全失去了对苏联党和国家的信任,他们也认为没有必要为挽救现存的这个国家去做任何事情。而且不知怎么的,政变仿佛从一开始就并不顺利。政变中要控制的两个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的叶利欣竟提前离开了莫斯科,去往遥远的阿拉木图“访问”去了。“紧急状态”仅进行了三天就失败了。
&&&&但更为可笑的是,这个一路顺风爬上苏联最高领导人位子的充满学者气味的戈尔巴乔夫,在被勇敢的叶利欣从休假地解救回来以后,竟还继续天真地想从已经掌握了俄罗斯国家命运的叶利欣的饭碗里去分一点残羹。还在与叶利欣等原苏联境内新成立的“主权国家”的领导人不厌其烦地讨论所谓“联盟”问题,为了他的“联盟”,他在叶利欣的要求下宣布了解散苏共的命令,进而又宣布停止苏共在苏联全境的活动,并责成苏联检查机关对苏共领导机关进行审查。进而又同意与叶利欣在非常时刻二人可以互相“代行职务”。戈尔巴乔夫所做的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一心只想保住他的那个已经一钱不值的所谓“中央”不被取消。保住他的一钱不值的苏联总统的位子不被取消。他在这个时候甚至还在说他之所以在9。18事件中差一点失去权利是由于苏共对他的背叛。他还不知道他仅有的一点象征性的权力马上就要被他的合作伙伴彻底取消了。由此可以看到,戈氏是一个政治敏感性多么迟顿,多么醉心于权力的人。象这样一个毫无血性、毫无理智、毫无判断力的书生真是苏联人民的悲哀。再以后就出现了本文开头那极富戏剧性的一幕。
&&&&二、莽汉与书生两种品质共存的叶利欣
&&&&叶利欣:1931年生于俄罗斯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达里茨克区的农村,俄罗斯族。1955年毕业于乌拉尔工学院建筑系。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乌拉尔重工业管道建筑公司工作。1959年任总工程师。1961年任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建设局长。1968年起叶利欣先后担任州建设部长,和州委书记。1976年,44岁的叶利欣经苏共中央的直接任命,成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委第一书记,并成为苏共中央委员。他是当时苏联最年轻的地方领导之一。
&&&&叶利欣的个性在许多方面与戈尔巴乔夫有相似之处,首先他对国家的前途和发展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不是那种小富即安,稳妥求全的人。他在地方上担任了多年党的领导职务,当然也看到了苏联国家在经济、政治和外交等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困难。叶利欣与戈尔巴乔夫一样,也是一个有着极强的表现欲望,和书生习气的人。但与戈尔巴乔夫不同的是,叶利欣的性格急燥,敢做敢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甚至敢于破釜沉舟。这种书生与莽汉的双重性格也造成他后来在治理俄罗斯国家的过程中在决策、用人、和治国方针上一再出现失误。可以说叶利欣是在戈尔巴乔夫这片土壤中产生出来的一个人物,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也许叶利欣就在乌拉尔山以东的斯维尔德若夫斯克州那个遥远的地方心安理得地当他的第一书记了。并且在他到莫斯科来之前,已经在那个位子上干了九年。苏共中央的前几任总书记之所以没有象戈尔巴乔夫那样突击提拔叶利欣,可能正是认为叶利欣就只是一个州委书记的料子。可是历史偏偏叫他碰上了与他有着某种相同性格的新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
&&&&1985年,刚刚上任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叶利欣的管辖范围内的苏联石油工业重地秋明视察时,叶利欣理所当然是全程陪同者,叶利欣的这次经历给戈尔巴乔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戈尔巴乔夫觉得在他即将开始的改革进程中,十分需要具有叶利欣这种性格和思想的人。于是1985年4月,就在戈尔巴乔夫刚刚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个月,叶利欣奉调进入莫斯科任苏联建设部长。他在这个位子上呆了不到5个月。1985年12月又被提拔为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候补委员,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
&&&&担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后,叶利欣竭力执行戈尔巴乔夫的战略部署,在莫斯科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路线,尤其是在提倡社会民主,反对官僚主义和政治腐败上狠下了一番功夫。据统计,叶利欣到任的最初几个月里,莫斯科的33个区委书记中,被他因各种罪名换掉了23个,叶利欣不仅在政治上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革,在生活上同样也是体察民情。他经常深入基层,微报私访,……&&他不仅下令取消了在苏联存在了多年的高干特供商店,还叫他的妻子像普通市民一样排队买东西。一时间叶利欣在莫斯科名声大振。从这些现象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叶利欣具有与戈尔巴乔夫十分相似的思想观念和工作风格。
&&&&为了加快改革的进程,身为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的叶利欣,利用莫斯科的新闻舆论工具大反特反官僚主义和腐败特权,提出“批评无禁区,公开无界线”的口号,他甚至还在外国人面前公开指责党内有人反对改革。把党内的矛盾毫无顾忌地向外界公开。叶利欣的所做所为与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一样赢得了苏联人民的喝彩。正是戈尔巴乔夫和叶利欣这两个人,一个在苏共中央,一个在莫斯科市委,他们大胆而超越常规的改革行为在苏联的政治界引起了很大的混乱。苏联现存的政治机体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使人民的思想混乱,信仰丧失,各种形形色色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在苏联的土地上迅速漫延开来。叶利欣的行为理所当然地在苏共中央和莫斯科市委内部受到了强烈的谴责,甚至连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也感到有些吃惊,因为叶氏的行为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他觉得在这场由他发起的改革浪潮中,叶利欣大有喧宾夺主之势。于是戈尔巴乔夫与叶利欣的冲突终于暴发了。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987年6月,在苏共政治局内部讨论戈尔巴乔夫纪念十月革命70周年的讲话稿时,其他政治局委员对这份也许是戈尔巴乔夫花了些心血,而且令他非常满意的文稿都表示原则同意,有的也只就个别细节提了一点意见。但这时心态良好的叶利欣却对讲话稿旁若无人地横加指责,并提出了二十多条修改意见,这其中包括对苏联过去70年历史的基本评价和党的现行改革政策的措施等原则性问题。在叶利欣的眼里,这分文稿几乎应该推倒重来。通过这件事,一个在政治上不太成熟的热血青年的形象在叶利欣的身上跃然而出。戈尔巴乔夫的脸终于挂不住了。在此之前,已经有人向戈氏提出过,说叶利欣是个危险的野心家,而且因他在工作上许多方面的过火行为,造成了他在中央和莫斯科市委内部也不得人心。于是在1987年底,叶利欣被免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和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职务,去当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国家建委副主席。叶利欣的下台虽然表明他的仕途在苏共中央内部已经走到了尽头,但由于他在莫斯科两年的工作经历,在莫斯科市民和整个苏联人民的心目中却建立了良好的印象,认为他就是一个改革家,是一个比戈尔巴乔夫更大胆更优秀的改革家。这也为他日后东山再起埋下了伏笔。
&&&&有意思的是戈尔巴乔夫反对的并不是叶利欣对待改革的思想和做法,他是讨厌叶利欣过于张狂的性格和喧宾夺主的气势。因为在撤销叶利欣职务的理由中并没有提到他对待改革性质的认识上有什么不对之处,戈尔巴乔夫只是与叶利欣在对待改革的进度和莫斯科市委在改革中的领导权方面出现了分歧,叶利欣认为改革还要再快一些,再大胆一些,而且莫斯科市委在对改革的领导权上应有更大的独立性。这好象让人感觉到两位第一书记是在改革果实的归属问题上发生了分歧。你看这是多么的有意思,改革才刚刚开始,而且是否成功还是个未知数,这两个人就为日后改革成果的归属反目成仇。
&&&&经过了撤职这次沉重的打击,叶利欣的思想也许已经悄悄地发生了某些变化,改革是否成功,民主是否重要已经不在他的思考范围之内了。于是,1990年,在戈尔巴乔夫本人大力提倡的民主选举过程中,叶利欣参加了俄罗斯第一届人代会选举,并如愿以尝地当选为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不久又当选为第一任俄罗斯总统。这又是一个极有意思的事情:在由戈尔巴乔夫一手导演的全国性主权大分裂中,已经成了他政治上敌人的叶利欣,竟然出乎意料地夺取了苏联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的领导权。叶利欣已经完全摆脱了戈尔巴乔夫的控制,反而在许多方面可以控制戈氏的行为了。当叶利欣夺得了俄罗斯的领导权之后,共产党员这个东西已成为他身上的一个累赘,于是叶利欣毅然退出了苏共。当时的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之间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社会经济秩序面临崩溃的边缘,物价暴涨,生活必须品奇缺。各加盟共和国均已发表主权宣言,对于这种局面,由戈尔巴乔夫领导的中央已经基本处于失控状态。这个结果的出现,大大地出乎了满腹经伦,书生气十足的戈尔巴乔夫的预料。
&&&&8.19事件以后,苏联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叶利欣看到时机已经成熟,他与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三人签署了《别洛韦日协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无奈地宣布辞职,叶利欣顺理成章地入主戈尔巴乔夫的办公室,成为克里姆林宫的新主人。叶利欣终于在这一场混乱的改革闹剧之中获得了自己丰厚的利益。
&&&&从叶利欣于1985年底自斯维尔德若夫斯克州进入莫斯科,到1991年入主克里姆林宫的这五年多时间,与戈氏有什么区别,只是比戈氏更具有挑战性和冒险性,其在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的任上所做的一些事,几乎就是戈尔巴乔夫的思想的最佳实践。只不过叶利欣做得更大胆,更直接一些而已。正是因为有了书生戈尔巴乔夫,首先让苏联处于混乱之中,同时又有了莽汉式的书生叶利欣在混乱之中勇夺俄罗斯的领导权,这才造成了苏联的大崩溃,大分裂。在整个这个过程中,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至始至终操纵着这场闹剧。而剧中的两个主要演员戈尔巴乔夫与叶利欣又是那么认真而出色地演绎了这个闹剧的全过程。这看上去多么的完美,多么地环环相扣,几乎缺少哪一环这出闹剧都不可能取得这么完美的结局。这真是苏联国家的悲剧,是整个苏联人民的悲剧。
&&&&入主克里姆林宫以后,1992年1月,踌躇满志的叶利欣的书生气再一次强烈地暴露出来。他一心想把俄罗斯尽快建设成为象美国那样的高度民主而又高度富强的国家,他在全国推行他的灵丹妙药“休克疗法”时向国人保证:“咬紧牙捱过痛苦和艰难的过渡,在未来不算长的日子里要让俄罗斯在政治上形成议会民主制为基础的联邦体制;在经济上建立一个高度发达的自由市场体系,在军事上仍然保持一个核大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他带着这些美好的幻想一头扎进了西方的怀抱,并大胆地任用了一批具有西方意识的人,……照搬过来的,医治俄罗斯经济的良方——“休克疗法”,却把本来已经千窗百孔的国家推向了更大的混乱,国家经济急速下滑,人民迅速贫困化,而且西方国家原来答应给予的经济援助却并没有兑现,同时,曾一度是叶氏死党的俄罗斯议会主席哈斯布拉托夫和付总统鲁茨科依也因权利分配不均而与叶利欣闹翻了。事情发展到此,这个夹在东西方之间的伟大国家的改革进程已经完全走出了改革发起者预想的轨道,变成了即得利益者之间权力争夺的另一场闹剧,真是祸不单行!
&&&&接下来的是总统与议会之间的无休止地争吵,最后发展到流血冲突。然后是曾经一度天下无敌的俄罗斯军队在小小的车臣平叛战争中惨遭败绩,然后是以民主派和改革家的形象赢利俄罗斯人民信任的叶利欣为了保住总统的位子而不择手段,然后是叶利欣在两年之内五易总理,创下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在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欣敢做敢为的性格又让世界大吃一惊,他突然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并宣布由刚刚当上总理不到三个月的前苏联秘密警察,年仅45岁的普京任代总统。
&&&&普京:1952年出生在列宁格勒市(圣彼得堡),俄罗斯族。1975年从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被分配到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对外情报局工作,长年在当时的民主德国从事对西方的情报收集。1990年苏联解体后,有着上校军衔的普京回到了列宁格勒。1994年由他大学时代的老师——当时的圣彼得堡市市长索布恰克任命为该市第一付市长,1997年任俄总统办公厅副主任兼总统办公厅监察总局局长,1998年5月任总统办公厅第一付主任,1998年7月任俄联邦安全局局长,1999年3月起任俄政府第一付总理,即而接任总理。
&&&&普京的经历,尤其是他在苏联秘密警察部门的工作经历一直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普京头脑冷静,处事精强干,有一手不俗的柔道功夫,而且能独立驾驶苏联最先进的苏-27战斗机,普京在苏联秘密警察部门受到的全面而严格的训练以及在原东德这个东西方结合部多年的情报工作历练,给他的思维方式和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清醒认识打下了极为良好的基础。也为他就任俄罗斯总统后的工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国际政治方面的经验。普京就任俄罗斯总统两年多来,经济方面一改过去多年来的颓势,在连续两年经济回升的基础上,2002年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绩。在普京的身上,俄罗斯人民终于看到复兴的希望。
&&&&在前苏联和俄罗斯国内发生的这场由书生戈尔巴乔夫发起的,以改革和发展为最初也是最良好目的的二十世纪最大的内乱,终于在毁灭了一个世界性的强大国家以后走到了结束的边缘。回想起这个让大多数人无法理解的内乱的全过程,留给人们的深思和教训太多了。
来源:华夏快递 &&时间:日 &&本网站发布时间:※※※※※※ 孔德之容
繁茂东方[楼主] &[6楼] &作者:
&发表时间:
04:26&[][][]
一名纳粹党员为希特勒的辩护一名纳粹党员为希特勒的辩护按:本人发表此文,并不代表本人支持其中的观点。实际本文充满了谬论。为提高革命群众之理论水平,本人将其提炼出来,供大家批判学习之用。其中部分借用现代中国词汇,只是为了方便个别水平不高之群众的理解,万望勿错会其意。后面的注释为WindMind所加。中国共产党先驱李守常说过:“说某种主义、学说是异端邪说的人,第一要知道他自己所排斥的主义、学说是什么东西,然后把这种主义、学说的真象,尽量传播,使人人都能认识他是异端邪说,大家自然不去信他,不至受他的害。若是自己未曾认清,只是强行禁止,就犯了泯没真实的罪恶。”信夫! *****************************   我党第一代卓越领导人希特勒同志已经逝世56年了。在他老人家生前死后,一小撮跳梁小丑一直没有停止恶毒攻击和污蔑他老人家。什么践踏人权啦、专制独裁啦、种族灭绝啦、战争狂人啦等等,一系列颠倒黑白的不实之词,充斥着各种媒体和书籍。一大批不明真相的国内外群众受到蒙蔽,严重败坏了我党及我党领导人的声誉。今天,作为新一代的民社党员,我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特写此文,逐条批驳,以正视听。另外,对那些造谣诬蔑的书籍文章,我也正和律师商讨,准备追究它们侵犯我党及我党领袖名誉权的法律责任。   一、天才的经济家   20世纪30年代初的我国内忧外患:在美、英、法帝国主义国家的压迫下,国内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百废待兴,失业大军达到七百多万人。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我党领袖希特勒同志挺身而出,毅然接过总理重任,顺应民意,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结构进行了彻底改革。谁也不能否认,那时的人民是完全拥护希特勒同志的改革的。   “经过战争几乎被打翻在地、在战后年代里由于一种盲目的政策预愈来愈被削弱的民族,现在成立了一个以战时最高统帅(兴登堡)为首、以最强烈的民族主义的伟大运动的缔造者为总理的政府……可以想像,它是最具有民族主义思想的政府,也就是一个奄奄一息的民族最迫切需要的政府,是复兴的伟大保证。[1]”   事实证明,人民没有看错,希特勒同志也没有辜负全国人民的厚望:振兴经济,恢复国家主权。那时的希特勒同志,年富力强,锐意创新,勇于打破各种条条框框。不到三年时间,德国的失业问题就基本解决[2],而且在“从萧条转入小康水平过程中并没有发生通货膨胀,工资和物价也始终保持稳定[3]”,当今世界各国哪个能够做到?这足以说明希特勒同志是经济学的天才。他使德国人民都能吃上面包加黄油。人权首先就是生存权,在希特勒同志的领导下,我国人民摆脱外来干涉,重新有了饱饭吃。连肚子都填不饱,何来人权?这说明,我党及我党领袖希特勒同志是最重视人权、最保护人权的。所谓希特勒同志“践踏人权”之说,完全是彻头彻尾的谎言!希特勒同志是我党我国的英明领袖,是我国千年不遇的领导天才,德国人民跟着希特勒同志走,绝对没有错!   从我党的名称——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可以看出,我党是德国工人阶级最先进的代表。我党说得到,做得到,不仅关心工人阶级的疾苦,解决他们的失业问题,而且也非常关心农民的利益。在希特勒同志领导的改革下,农民收入普遍增加,生活水平大大改善[4]。农民同志无不打心眼里称赞我党的农村政策。农民同志由衷地歌颂道:     唱支农歌给元首听,     我把民社党比母亲。     母亲只生我的身,     民社党光辉照我心。……   二、维护国家主权,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人活着,不能只为吃饭,还要活得有尊严。面对英、美、法帝国主义,利用不平等条约,对我国领土的非法侵占,希特勒同志义正词严:东普鲁士一定要和祖国连接在一起;但泽港一定要回到祖国怀抱;德国人民的军队不能在德国领土上驻扎,这是全体德国人的耻辱。1936年,在希特勒同志的亲自安排下,我们自己的军队采取果断措施,重新进驻莱茵兰地区[5],维护了国家主权,显示了德国军队的威武雄壮。那里的德国百姓唱啊、跳啊、笑啊,热烈欢迎国防军的到来。老百姓激动地对部队指战员说:“我们盼星星,盼月亮,盼着深山出太阳,盼着自己的军队,眼睛都快盼瞎了。要不是元首的英明,祖国的强大,我们到死也看不到自己的军队啊!来,请喝下这扎啤酒,这可是莱茵河人民的一片心啊!”这充分说明,强大的国家和强大的军队是人民最大的保护神,没有德国人民的军队就没有德国人民的一切。把德国国防军重新进入莱茵兰地区,说成是德国复活军国主义的开始,完全是颠倒黑白,别有用心。请问,当年美国军队驻扎在菲律宾,德国军队只是进入自己的国土驻扎,德国却被说成是军国主义,天下有这样的道理吗?   需要指出的是,《凡尔赛和约》是彻头彻尾的不平等条约。它把德国大量领土割让给波兰。使东普鲁士同祖国分割开来。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维护自身统一的权利。在希特勒同志的领导下,日,德国人民的军队开始了统一祖国的神圣战争。经过广大官兵浴血奋战,东普鲁士终于回到祖国怀抱。这时,阴险的大独裁者斯大林派兵侵占了波兰东部。我们只是要讨回属于自己的领土,并不要波兰一寸土地,面对斯大林的武装侵略,德国人民与波兰人民占在一边,德国军人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保卫着波兰的西部领土。后来,波兰竟忘恩负义——这条白眼狼!   三、对我国工业和国防建设的贡献   工业水平是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根本基础。希特勒同志下工厂,下车间,同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同志们亲切交谈,鼓励同志们多多创造新产品,提质量、压事故,为国防建设添砖加瓦。在我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工业水平突飞猛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说明我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仅如此,希特勒同志深知民用和军用的关系,创立大众汽车公司,在满足未来军用需求打下良好基础的同时,为德国人民生产优质的汽车产品,另外,还能出口创汇,增进国际友谊。事实证明,希特勒同志具有远见卓识,大众汽车公司现在仍然在为德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奉献着精品汽车。例如,大众在中国的汽车市场占有率居于绝对优势,为中国普及汽车,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做人要讲良心,中国有句俗话: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完全可以说,对于所有开着捷达、桑塔纳、奥迪、帕萨特的中国人来说,希特勒同志就是这个挖井人。希特勒同志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   美、英、法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设下重重关卡,不让我军走向现代化。希特勒同志冲破重重阻力,作了大量工作。   在军队建设方面,希特勒同志大胆选拔年轻干部,密切关注新 的军事思想,加强部队思想建设,以民族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官兵的 头脑,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此外,希特勒同志还鼓励官兵们 积极演练新战术、熟悉新装备,保证军队能打赢未来机械化条件下 的全面战争,永不变色。古德里安、隆美尔等一大批军队优秀人材 脱颖而出,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军事思想。希特勒同志作为伯乐, 功不可没。   四、加强思想教育,清除精神污染   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腐朽思想,加上斯大林的社会帝国主义思 想,无时无刻不在腐蚀着一部分德国人的灵魂。我党及希特勒同志 深感忧虑。   我国拥有灿烂的文化,德国人是优秀的种族,这些腐朽思想阻碍着德国人大干民族社会主义的干劲。没有统一的思想,什么事也干不成。不能让一小撮耗子屎坏了一锅粥。当然,思想问题可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长期的斗争。教育,关键是教育,除了对青少年的体、智、德三方面的教育,还要加强全民教育。希特勒同志敏锐地意识到了这点。   日,教育部长弗里克同志在各州部长关于新教育问题会议上的讲话,阐明了希特勒同志的教育理论:“培养有政治头脑的人,他的全部思想和行动都应以为人民大众服务和献身这种精神作指导并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他应在内心深处和他国家的历史和命运完整地结合在一起,永不分离。[6]”看!我党的教育方针从根本上与人民的利益完全一致,这绝不是空话。   日,德国作家协会主席指出,我们的文艺创作要“纯洁,摆脱一切有害的和不受欢迎的作品。[7]”这说明,我们的文艺作品只有为德国民众服务,才具有生命力。   为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主管新闻工作的戈培尔同志,把措施落到实处。什么新闻该发布,什么新闻要扣下,什么新闻怎么写和如何拟标题,什么运动要取消,什么运动要开展,当天需要什么样的社论,戈培尔同志都亲自过问,绝不让一条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新闻流出[8]。每天,各报纸的编辑、记者在聆听戈培尔同志的亲切教诲后,满怀信心,投入到新的战斗中去。他们大量报导了在民族社会主义建设时的新人新事,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人,以循循善诱的话语激励人,以善意的讽刺鞭策后进的人,在整个德国社会,高扬主旋律之声,有力地配合了我国的各项建设工作。   此外,在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和科学领域,大力推行德国特色。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德国人民要想对世界有所贡献,就必须把民族意识贯彻到每一件文艺作品、技术发明、科学理论当中去。对于反动的、颓废的、误导人的一切理论和表现形式加以彻底清除。对那些拒不悔改的反动学术权威,如爱因斯坦等败类,将其彻底打倒并驱逐出境。政治上不合格,知识越多就越反动,对国家的危害就越大。这纯洁了德国的知识分子队伍,为开创具有德国特色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我的奋斗》是全体德国人的思想武器   众所周知,希特勒同志具有非凡的理论才华。他所著的《我的奋斗》成为全体德国人民的强大思想武器。这本书的发行量也创了当时的世界记录,30多年后这个记录才被打破。   在这本书里,什么扭扭捏捏、伤感悲情的小资产阶级情调,你绝对看不到。你所能看到的就是:斗争—胜利—再斗争—再胜利,直到彻底胜利。这本书博大精深,我现在仍然每天研读它,它是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舞斗志的主要工具。   如,书中说:“如果民族社会主义运动的确想要在历史面前为我们民族获得一个神圣的伟大使命,它就必须……无视传统和偏见,敢于把我们民族及其力量聚集起来,奋勇向前,走出这个民族今天的狭隘的生存空间,走向新的土地,从而也永远摆脱在这个地球上消失或作为努力民族不得不为其他民族效劳的危险。……德国要么成为世界强国,要么什么也不是。[9]”   “德国要么成为世界强国,要么什么也不是”!听,多么让人激动的话语啊!只有对民族具有最深沉爱的人,才能发出这么动人心魄的、民族自强的最强音。我可以肯定,在往后一千年的民族主义运动中,再也不可能有超出这句话的民族主义口号出现。   “生存空间论”是本书的精华所在,虽然这不是希特勒同志的首创。人权首先是生存权,连生存的空间都不够,谈什么人权?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大造不平等条约,所有一切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都是它们造成的。它们还舔不知耻地说什么“人权”,在民社党看来,讲人权首先就要讲民族的集体人权(也有称“族权”的)。没有集体的人权,何来个人的人权?!国家间一切不平等的根本,是生存空间的不平等。只有取得足够的生存空间,才有资格谈人权。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空间显然远远不够。生存空间问题仍是当前德意志民族的主要问题。   另外,书里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也有大量的论述说明,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切人类文化、一切艺术、科学和技术的果实,几乎完全是亚利安人的创造性产物。[10]”这使德国人民的信心倍增。50多年后在某国,该国的几位同志在一本《X国可以说不》的书中借用了这段话,只不过换成“世界上的一切解放运动,无一不沐浴着X国思想的阳光。世界上的一切和平进步,无一不得惠于X国的功德。”没有标明原来的出处,有点令人不快。后来我想,也许是一切我们的同志(不分国家),在这上的见解都略同吧,剩下的这点不快也就烟消云散了。现在我正尝试着用它去分析当今“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我要高唱:     希特勒同志的书,我最爱读。     千遍那个万遍呦下功夫。     深刻的道理,我仔细领会,     只觉得心眼里面热乎乎…… 好像哪,旱地里下了一场及时雨呀, 小苗见到了露水著啊, 希特勒的语录指引了我呀啊, 我……   六、整顿社会秩序,严厉打击敌对势力的颠覆行为   我党领袖希特勒同志早就指出,俄国的布尔什维克主义是犹太主义的“怪胎变种[11]”,它所谓的“社会主义”与我们的“民族社会主义”根本毫不相干。它凭什么挂羊头,卖狗肉,玷污“社会主义”这一神圣字眼儿?后来有人把苏联称为“社会帝国主义”,这个叫法很贴切,我在第四部分把它借用过来。   当时德国共产党受境外敌对势力(主要是俄国)控制,是破坏我国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是新生德国政权的最大敌人。他们散布一系列歪理邪说,造谣生事,蛊惑人心。1933年2月,他们精心策划“国会纵火案”,妄图颠覆德国政府。之后,还混淆是非,向我党栽赃,愣说“国会纵火案”是我党操纵的。按中国的一句古语,真是“生可啃,熟不可啃[12]”。他们就是想搞乱国家,以达到乱中夺权的险恶目的。这自然遭到我党的坚决反击。   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民社党和希特勒同志根本没有反犹。事实是,当时德国的经济领域,相当多的犹太资本家,残酷剥削工人,偷税漏税,扰乱了德国的经济秩序,使国家蒙受了重大损失。清理这些背叛国家民族的蛀虫,没收他们的财产,对他们进行劳动改造,合理合法!   所以说,我们根本没有排犹反犹。民社党和希特勒同志只是打击那些违法犯罪的犹太人。当然,由于基层个别干部政策水平不高,错抓错杀了一部分犹太人,造成了令人痛心的悲剧,破坏了我党的声誉,令人遗憾。但这绝不是主流,而是支流,小小的支流,况且那些犯错误的同志出发点是好的,动机是好的,只不过方式方法有些问题而已。不能以偏概全,全盘否定我党及希特勒同志整顿德国经济秩序的艰苦工作。成绩是主要的,缺点也不避讳,这再次说明我党的光明磊落,人民根本利益的唯一代表当之无愧!   说什么我党破坏法制,一派胡言。法律是人制定的,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法律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人民利益必须优先考虑,“凡是对人民有利的就是合法的[11]”。我党另一位优秀领导人戈林同志也曾说:“我们并不认为法律是第一性的,第一性的是并且始终是人民。[12]”看!铁一般的事实证明,我党才是人民利益的唯一代表,在我国,只有我党才能把人民的利益放到最高位置。什么对人民最有利,就作什么,这是我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和着眼点。   七、保护宗教信仰,抵制外来宗教干涉   民族社会主义反对一切宗教。但宗教问题由来已久,处理它时最忌简单粗暴。   我党首先明确提出了“公众生活非宗教化[13]”。当年,天主教梵蒂冈教会反对希特勒同志参加政治活动,粗暴干涉我国内政。希特勒同志担任领导工作后,不计前嫌,同梵蒂冈达成协议,保证天主教徒的信仰权利,同时也排除外来干涉。   而广大新教教徒本来就支持希特勒同志及我党的领导。他们争相表示,要作一名爱国爱教的好教徒。希特勒同志表示,完全尊重他们的选择。   既尊重宗教信仰,又维护了国家主权,充分说明希特勒同志的博大胸怀和过人智慧。   八、充分保护人民的权利   鉴于只有我党才是人民群众利益的唯一代表,“同国家不可分割地连接在一起[14]”,所以德国只有我党是整个国家的唯一政党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绝不搞什么参政党、在野党、三权分立等无聊玩艺儿,那些全是资产阶级糊弄人民群众的把戏。一个国家要有统一的意志,这个意志就是人民的意志,在我国,具体表现为党的意志。相对于国家来说,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一小撮敌对势力以此为借口,恶毒攻击我党剥夺人民的结社权利,这完全是扯淡!看看我们的群众组织吧:   民族社会主义大学生联合会   青年义务劳动军   希特勒青年团   德意志少年团   德国少女联盟   德国劳工阵线   民族社会主义大学教师联合会   民族社会主义法学家联合会   民族社会主义医生联合会   民族社会主义汽车司机团   民族社会主义妇女联合会   民族社会主义福利会   “力量来自欢乐”组织   德国粮食协会   德国文化协会   德意志妇女协会……   谁敢否认德国人民有结社权利?   有人问,为什么要取消罢工权利?这是因为,我党领导下的德国已经彻底消灭了不劳而获的寄生虫,我党就是德国工人阶级的政党,除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我党没有任何私利。工人同志们的劳动完全是为了国家,工人阶级具有最高的觉悟,他们已经成为国家的主人,在我党领导下,再也不会有罢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罢工现象在我国已经消亡,罢工权利对于工人来说已经毫无意义。从根本上来讲,只有先进的社会制度,罢工现象才会消亡。当年的我国正满足这一条件。这是一个国家的特殊国情,没有普遍性。   还有人指责我国当时只有一种声音说话。废话!如果一个国家,允许人们今天说这个,明天说那个,争吵不休,那它就一事无成。全国人民只有拧成一股绳,以一种声音说话,国家才可能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一个人的声音是微小的,全国人民的声音才是强大的。这正是一个民族社会主义强国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美国那种变态的犹太国家怎么能和纯洁的德意志相比?!   九、热爱和平   德意志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从来不希望战争。但战争强加到我们头上,我们也不怕。   希特勒同志曾在多种场合表示,德国不想进攻别国,只谋求安全,德国愿周任何国签不侵约,德国愿意销毁有限的军备,只要周边国家都这么作。希特勒同志反复强调:“德国需要和平,希望和平[15]”。但英、法帝国主义置若罔闻。国家的安全不能寄托于别人的恩赐上,历史总是在军刀上前进,这个世界就是弱肉强食的世界。要生存、要尊严,就需要有强大的军备。   整个30年代,捷克、波兰等国的资产阶级与英、法资产阶级相勾结,一直从事颠覆我国政府的罪恶活动。我国政府毅然决然,采取果断行动,一举粉碎了他们的阴谋诡计。同时,让所有的德意志人回到祖国的怀抱,也是我党、我党领袖们的宿愿。水流千条归大海,这是一切民族的当然选择。这个选择权利就是所谓的“民族自决权”。   但是,捷、波等国的资产阶级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德国,它们拼命搞破坏,甚至不惜武装挑衅。希特勒同志在认真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后,作出英明决策。一举收回了被波兰侵占的领土。英、法帝国主义以此为借口向我国宣战。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德国军队对这种侵略行为进行最坚决的反击,彻底动摇了西方(尤其是法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苏联社会帝国主义认为有机可乘,派兵侵占了大量东方领土。为了防止苏联的侵略,我们的军队先发制人,有力地打击了斯大林的嚣张气焰。   为了德国的国家利益,希特勒同志不惜有毁灭世界的决心。这正是民族魂的核心所在。   十、德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德国人民的合法代表   希特勒同志是德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德国人民的合法代表。希特勒同志一切重大决策,都经人民表决。   日,退出日内瓦裁军会议和国联,经全民公决。96%的德国选民参加投票,95%赞成。[16]   1934年希特勒同志当选国家元首,也经过全民投票。合法选民有95%参加了投票,其中90%赞成。[17]   这充分说明,希特勒同志就是德国人民的合法代表。什么独裁专制的恶毒攻击,全是谎言!有人说,喊“希特勒万岁”,就是制造个人崇拜,那么,我可以告诉你,“希特勒万岁”是发自我内心的呼喊,是个人崇拜又怎么样?世界各国领袖,哪个不搞个人崇拜?我就是要喊,我就是要痛快痛快:“希特勒万岁!万岁!万万岁!……嗨!希特勒!嗨!希特勒!嗨!希特勒!……”   德国人民的大救星,天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家、思想家,坚定的民族社会主义革命者,德意志民族的伟大领袖:阿道夫·希特勒同志永垂不朽!   民族社会主义万岁!   德意志万岁!                 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党员                   海因茨·伦德施泰因※※※※※※ 孔德之容
繁茂东方[楼主] &[7楼] &作者:
&发表时间:
21:31&[][][]
为什么会有法西斯? (雷颐)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摘录[楼主] &[8楼] &作者:
&发表时间:
23:53&[][][]
一个中国人眼中的德国元首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摘录[楼主] &[9楼] &作者:
&发表时间:
13:51&[][][]
“用铁与血”统一德意志 ---普奥战争普奥战争亦称七国战争,是近代战争史上普鲁士和奥地利为争夺德意志领导权而进 行的王朝战争。普奥双方参战总兵力分别达63万和58.5万人。   古老的神圣罗马帝国,曾在欧洲存在800多年,它是德意志民族的一个联合体,也 是德意志多邦王公贵族不断争夺德意志领导权的政治舞台,这个舞台上的两大主角历来 是奥地利和普鲁士。尽管大帝国已于1806年在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的威**下宣告解体, 但解体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其内部两强争霸的斗争仍然很激烈。   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众多邦国之中,奥地利历来居于领导地位。1848年3月,德意志 联邦的各邦代表,在美因河衅的法兰克福召开预备会议。会上,对以谁为核心组成统一 的德国问题,出现了两种意见:多数代表主张,应由奥地利领导,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 国,称“大德意志派”;少数代表认为,应把奥地利排除在外,建立一个由普鲁士领导 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称“小德意志派”。此外,也有若干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代表主 张,在德意志境内建立一个联邦制的共和国。各派都固执己见,不肯妥协,以致争论不 休。最后,虽然选出了奥地利的约翰大公担任临时的帝国首脑,但他并没有任何实权, 各邦的王公根本不听他的调遣,所以这个首脑形同虚设。德意志仍然无法统一。相反, 彼此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两个大邦国即奥地利和普鲁士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则变得更加 尖锐和公开化。于是,王朝战争成为德国统一之路。   1861年1月,普王威廉一世登上宝座。他为了实现兼并全德的目的,立即扩充军备, 计划建立一支拥有37万常备军和13万后备部队的小型军队,并在全国储备16万人的国民 预备兵。这在当时的欧洲,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同时,他任命具有新思想的人物罗恩 为军政部长,毛奇为总参谋长,着手进行军事改革。1862年,又任命俾斯麦为首相兼外 交大臣。   这一任命,标志着普鲁士加快走上用王朝战争统一德国之路。 俾斯麦竭力推行“铁血政策”。他认为,当前的种种重大问题不是演说词与多数决 议所能解决的。要解决德意志民族矛盾,只有用铁和血。对此,俾斯麦花了巨大精力。   首先,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同盟者或中立者支持战争。其次,积极进行财力准备, 以筹备足够的军费。再次,大力加强军事工作,积极改善武器装备,改组军队并加强训 练,始终不懈地进行战争准备。   普鲁士经过全面战争准备,到1866年上半年,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即寻 找战争借口。6月14日,德意志联邦议会以9比6的票数通过了反对普鲁士的方案。俾斯 麦立即授权普鲁士公使声明:联邦议会无权以这种方式对待它的成员,并坚决要求解散 联邦议会。同时,向萨克森国王、汉诺威国王提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们接受普鲁士提出 的《联邦改革纲要》,并且允许普军自由通过他们的国土。这些,都遭到上述国王的拒 绝。至此,任何外交谈判都已无济于事。6月17日,奥地利首先发表宣战书;18日,普 鲁士接着对奥宣战。   20日,意大利按照意普盟约对奥宣战。普奥战争终于在俾斯麦的策划之中揭开了序 幕。 这场战争的爆发,对于双方来说都不意外,而且阵线早已分明。站在普鲁士方面的, 有意大利王国以及北德的一些中小邦国;站在奥地利方面的,有萨克森、汉诺威、巴伐 利亚等一些德意志邦国。 普鲁士方面,战争的实际指挥者为总参谋长毛奇将军。他根据自己领导制定的作战 计划,利用先进的铁路运输线实施战略输送,使用先进的电报手段进行统一指挥,从而 克服了远距离机动和外线作战所带来的困难,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25万余兵力和 800门火炮集结到了萨克森和奥地利的边境地区,使之在宽约420公里的正面上,完成了 集结和展开。整个战争行动在南、西、北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北线波希米亚为主战场, 它决定着整个战争的命运。   南线意大利战场由奥意军队交锋。战事一开始,形势就对奥地利有利。本来,意大 利拥有一支人数颇多、装备精良的军队。它由国王维克多—厄曼纽尔二世亲自统率,主 动向阿尔布特将军率领的奥地利军队出击。可是,6月24日两军在库斯托查发生的第一 次会战中,意军竟被打得惨败,以致达到无力再战的程度。俾斯麦对自己的盟军如此缺 乏战斗力感到十分恼火,但却无可奈何。意军的惨败使普军迫敌两线作战的战略计划不 能实现。奥军在意大利获胜后,并没有继续发展攻势,而是放弃了威尼斯,只留少量兵 力驻防,而将大部分兵力迅速调回多瑙河沿线,以支援形势紧迫的北战场作战。   西线德意志战场,由普鲁士军队与奥地利阵营中的一些成员国交战。宣战后,普军 迅速开进了奥地利的盟邦汉诺威、萨克森等毗邻国家。这些国家的军队,在普军的强大 威势下节节后退。萨克森军队被迫撤至摩拉维亚地区,并与奥地利的军队会合,并入贝 奈德克将军指挥的北方军团。6月27日,冯·法尔肯施泰因将军率领普军5万余人,挺进 朗根萨尔察附近地区,在那里大败汉诺威军队,进而围困了汉诺威城。6月29日,汉诺 威王奥格尔格宣布投降。尔后在7月初,法尔肯施泰因挥师南下,准备先占领法兰克福, 随后向巴登和符腾堡进军。   北线波希米亚战场由普军发起主要突击。起初,毛奇令3个军团向东移动:第一军 团向尼斯河以东地区挺进,第二军团进至格尔利次以东地区,易北河军团则沿易北河南 移,向第一军团右翼靠拢。6月22日,易北河军团占领了德累斯顿,随后即与第一军团 会合。这时,毛奇得知奥军正由摩拉维亚向西北方向边境开进,于是当机立断,命令第 二军团翻越苏台德山脉,回师向西南突进,第一军团和易北河军团则沿厄尔士山脉的隘 路行进,向山南进军。这样,普军构成钳形攻势,分进合击,首先消灭贝奈德克将军统 率的奥军主力,然后直取维也纳。   6月25日,普军按命令向前开进。两路大军因不知奥军的具体位置而摸索前进,指 挥无法协调,因而在翻山越岭通过山隘时,行动缓慢。此时,正在朝西北方向开进的奥 军,如能利用普军行军困难之机,扼守山南各隘口,本来是有把握将普军各个击破的, 遗憾的是,贝奈德克将军不是高明的战略家,他坐失良机,致使普军顺利地通过了山地, 进入到山南地区。   6月26日,贝奈德克率领的奥军主力,共6个军28万余人,进至亚罗默希以西地带, 企图在两路普军之间选其一路,集中兵力予以打击。次日,奥军主力一部与普军第二军 团相遇,结果被行军疲乏的普军打败。6月30日,贝奈德克率奥军主力向东南退却,以 逃避普军的钳形攻势。7月1日夜间,奥军到达易北河上游凯尼格列茨与萨多瓦之间的高 地上。贝奈德克眼见形势危急,决心在7月3日向南渡过易北河,经由帕尔杜比策向南撤 退。然而,还来不及南撤,决定性的萨多瓦会战打响了。   日,普奥两军相会在柯尼希格莱茨附近的萨多瓦村。于是,爆发了一场 欧洲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会战。当地集结的奥方兵力约23.8万,普方兵力为29.1万, 上午8时,普军第一军团自西向东对奥军发起了正面攻击。由于地形有利和炮兵的有效 支援,奥军很快挡住了普军的进攻,并且展开了攻击。第一军团随之陷入危急之中,卡 尔亲王极为恐慌,曾要求派预备队支援第一军团战斗,还建议第二军团立即投入交战。   然而,毛奇对于自己的部署却信心十足,他拒绝改变原计划。事实上,毛奇的决策是正 确的。他之所以用第一军团去作正面攻击,是要以此吸引和牵制奥军主力,而以易北河 军团和第二军团攻击敌军的两侧和后方,实行南北夹击。只要奥军在第一军团正面投入 的兵力越多,战斗的时间越长,普军的两面夹击就越容易成功,胜利的把握就越大。   战斗发展果然如此,普军易北河军团和第二军团趁奥军主力不断向普军第一军团反 击之机,迅速前进至奥军翼侧,勇猛发起攻击,很快突入奥军防御阵地,使奥军措手不 及,整个阵线面临崩溃。   萨多瓦决战,以普军的胜利而告终。奥军伤亡、被俘人员虽达4.5万余人,但总司 令贝奈德克率领的15万余人却安全撤退了。普军在作战中伤亡达1万人。此役决定了战 争的命运,奥地利军队已无力再战。   7月22日,普奥双方代表在尼科尔斯堡进行谈判;8月23日,双方正式签订《布拉格 和约》,战争至此结束。和约规定:德意志联邦议会解散,奥地利完全退出旧的德意志 联邦。   而普鲁士则有权建立以它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奥地利把它对石勒苏益格—荷尔斯 泰因的管理权,全部让给普鲁士,并向普鲁士偿付一笔大的赔款;同时,奥地利还把威 尼斯割让给意大利。 普鲁士赢得对奥战争的胜利,是其统一德国的关键。战争结局改变了德意志的内部 面貌。普鲁士军队在普奥战争中的胜利,为欧洲近代史谱写了外线、速决的进攻战这一 重要篇章。普军之所以获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政治上来说,普方蓄谋已久,准备 充分。普鲁士新国王威廉一世和首相俾斯麦竭力推行“铁血政策”,把统一德国的事业 摆在其政治措施的首位。从军事上来说,首先,普鲁士是一支强大的军队。 到战争爆发前,普军在总兵力和武器装备方面都比奥军略胜一筹。其次,普鲁士重 用了一位高明的统帅。毛奇将军作为普军的总参谋长,担任了普军作战指挥的实际统帅, 成功地确定了战前计划、战略部署以及战略决心。再次,普军利用了现代铁路交通和通 信工具,在战争中成功地实施了机动和正确及时而不间断的指挥。※※※※※※ 孔德之容
繁茂东方[楼主] &[10楼] &作者:
&发表时间:
10:38&[][][]
戈尔巴乔夫遭软禁始末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摘录[楼主] &[11楼] &作者:
&发表时间:
16:56&[][][]
史料:我的奋斗(节选)序依据一九二四年四月一日慕尼黑人民法院的判决,从即日起,我进入勒奇河畔兰支尔堡的监狱服刑。这是第一次给我机会,使我能在多年不间断的工作中,安静下来开始着手著书写作。曾经有很多人要求,我自己也曾希望有一本为运动而写的专著。因此我决定着手写作此书。 这本书分为两部,其主旨不单单是要阐明我们运动的目标,同时力求描绘出这一运动发展的前景。相对于其他纯粹教条的论著,我们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这同时给予我一个机会,使人们能够通过我著作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加深对我的理解,清除犹太报章上所散布的关于我的恶毒的神话。这两部著作并不是为局外人,而是为追随这一运动的人士所写的。这些人心意的所属和他们的信念,还需要从内在的启蒙上作出努力。当然,我也知道,要使一种主义获得人们的拥护,用口头远比文字叙述来得有效。世界上每一个伟大运动的成功,大都归功于出色的演说家,而不是伟大的作家。但是为了能够在基本的理论上达到一致,并在行动上获得统一,我们需要有成文的著作,作为我们日后行动的指南。这两本书将作为运动的基石,它概括了我们共同的价值观。著者 于勒奇河畔兰支尔堡狱中第一部 清算第一章 在父母的家中命运使我出生在茵河岸边的勃若诺镇(Braunau),直到今天我还认为,这是我的幸运。这个城市位于两个德意志国的交界处,这里的年轻人似乎生来就秉承一个使命,这就是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不惜任何手段,使这个民族重获统一。德意志的奥地利应尽早回归到大德意志母国的怀抱中。这不该囿于任何经济上的考虑。不!决不!即使这个统一将使我们在经济上蒙受损失,对我们来说也是无足轻重的,德意志必须统一起来。具有相同血统的人必须属于同一的国家。如果德意志人民的子孙不能拥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他们在政治殖民的事业上将永远不会拥有道德的权利。如果德意志将它所有的民族都纳入其版图中,但却无法保证其获得更多的粮食,终有一天他会由于民族的困境,获得向外掠夺土地的道德权利。那时候大众为了面包和牛油,锄头就会变成刀剑,泪水就会沾湿战争的帷幕。正因为如此,这个边陲小镇对我而言,无异于一种特殊的伟大使命的象征。从另一种角度来看,这个边境小镇也在提示我们:100多年前这个不起眼的小城,曾被幸运地载入德意志的历史。因为这里发生的不幸,曾经震撼了整个德意志民族。在我们的祖国遭受沉重的屈辱时,纽伦贝格人约翰尼斯·帕尔姆(Nuernberger Johannes Palm), 一个市民书商,顽固的“民族主义者”和法兰西的敌人,为了不幸的,同时也是他所热爱的德意志而牺牲。他拒绝供出他的同伴,更准确的说是主犯。如同Leo Schlageter那样,他也是被一个政府代表向法国告发。〔注:这里指的可能是拿破仑占领德国时发生在德国境内的事。1806年在拿破仑的威**下,德意志帝国西方和南方的16个小邦组成莱茵同盟,脱离了德意志帝国,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宣告解体。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二世于日摘下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 在拿破仑治下,奥地利一度爆发起义。(见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第53页) 1815年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结成“神圣同盟”以保卫宗教、和平与正义为名,实质上是为对抗资产阶级大革命而建立的同盟,反对一切革命活动。(见同上第69页)〕 在泽韦林(Severing)先生的王国中,这个奥格斯堡(Augsburger) 的警官因此获得了一个可怜的荣誉,他成为新德意志官员的样板。八十年代末,我的父母就住在这座被德意志殉道精神的光辉照亮的茵河河畔小城,他们有着巴伐利亚的血统,却住在奥地利这个国家里。我的父亲是一个忠实的公务员,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她永远用同样的爱心照顾我们这些孩子。关于这段时光只有一点匆忙的印象留在我的记忆中,因为几年后父亲不得不离开这座可爱的边城,因为新的工作需要迁居到茵河的上游帕扫(Passau)去,即到德国本土。这是奥地利海关税务官员常有的“调任”。不久父亲又被调到林茨(Linz)来,最后在这里退休。“退休”对于这个老人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他作为一个穷困的、小佃农的孩子已经饱受过苦难。在他还不满13岁时,就背了包袱离家出走。虽然老一辈有经验的人,曾经劝告他,别到维也纳去,但他还是决定到那里去学习一门手艺。这已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事了。这无疑是一个痛苦的抉择,走向未知的前途,而口袋里只有3个盾(Gulden:货币名)。当这个13岁的孩子长到17岁,他通过了专业匠人的考试,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此,相反的,童年的贫困、常年的潦倒和怨恨使他下定决心,放弃这个职业,去学习另一种高级的职业。对一个生活在乡间的贫困的孩子来说,当一名牧师是他们想象中所能得到的最高尚的职业。但是在大城市生活了一段时间,他的眼界逐渐开阔起来,都市官员对他来说才是一种高尚的职业。他用从小就被贫困磨折出来的坚韧,和只过了半个童年就已“老了”的心态,以及整个心力去实行这一决定--最后他终于成为了一名公务员。据我所知,他差不多经历了23年才到达这一目的地。他终于实现了他的誓言,如果在事业上没有取得什么成就的话,绝不回到可爱的故乡。〔注:希特勒称他父亲23年后即40岁时才成为公务员,这与事实并不相符。1864 年,即Alois Hitler()27岁时,就已当上临时公务员助理,1871年35岁时在茵河岸边的勃若诺担任检查官(Controlor), 1875 年他38岁时已是税务官。他原姓为Schicklgruber, 1876年39岁时他改姓为Hitler(见Werner Maser, Adolf Hitlers, Mein Kampf, Bechtle, Esslingen 页)〕现在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但是这个小村庄已经没有人再认识这个小子。这个村庄对他来说也已经是个陌生的地方。56岁那年他终于退休了。〔注:Werner Maser 认为是在58岁那年才退休,见同上〕他忍受不了这种悠闲的日子,在奥地利Marktfledens Lambach附近购置了一些产业。〔注:日他买了38000平方米土地,即在他退休前。日退休,这年他58岁。1897年6月又将土地卖出。1898年11月他又在Leonding买了一小块带有一间屋子的地。希特勒1898年-1900上小学,染上肺病。〕他在那里刻苦耐劳重复不断地工作和生活着,这使他又回复到他父亲的事业上来。在这段岁月中形成了我的第一个理想。在田野中无数次地嬉戏跳跃,通往学校的漫长的道路,与其他顽皮的孩子们一起嬉游,虽然免不了让母亲担心,但这一切使我没有成为深居简出的人,而是另一种人。当时我还从未严肃地思考过有关我未来的职业,可是对于父亲的生活方式我从来就没有过好感。我相信我的演说天才,多多少少和我的同学在争论和尝试说服别人时获得了训练。我成为一个小孩子王,当时我在学校中成绩很好,但却是不容易对付的一个人。闲暇时间,我参加了Lambach修道院的唱诗班,在那里学习唱歌,所以有很多机会参加教堂的节日庆祝活动,这使我常常沉醉于其中。修道院的院长〔注:这是一所慈幼修道院,院长名为Hagen,挂钩十字 (Hakenkreuz)原是慈幼修会的徽章,希特勒当时绘在他的笔记本中,并以此为书本设计标题。见同上第114页,后来成为纳粹的徽章。〕也因此成为我学习和追求中的理想人物,就象我的父辈们曾把乡村神甫作为他们追求中的最高理想那样。至少有一段时间我是这样想的。父亲对他这个好争论的孩子的演说天才评价并不高,因为不能理解,所以对我的未来也没有寄予很高的期望,对年轻人的想法也无法认同。他忧心忡忡地关注着我的矛盾心理。〔注:矛盾心理指的可能是希特勒当时的性格,一方面好争论,另一方面却想当修道士,一动一静的矛盾。〕不久我就放弃了对这一职业(修道院的院长)的渴望,让更为适合我性格的其它愿望有更多存在的空间。在父亲的书房翻阅书籍时,我找到一些有关军事的书籍。其中有一本关于德法战争的大众版书籍。该书分为两部,集纳了当年出版的一种画报。这两部书是我最为喜爱的读物。不久,伟大的英雄战争成为我内心最重要的体验。我从此开始,向往一切有关军事、战争和军人的事物。在其它方面,这对我也具有很大的影响。我的脑海中第一次浮现出这样一些问题,虽然当时我对这些问题并没有很清楚的看法,这就是:这个好战的德意志究竟与另一个有什么区别?在这场战争中,为什么奥地利没有和德意志并肩作战?为什么父亲,还有其他所有的父亲都没有参与战斗?难道我们和他们不是同样的德意志人吗?我们不属于一个整体?这个问题第一次在我的小脑袋中转动。我心里有些嫉妒,我必须谨慎地思索问题的答案:难道不是所有的德意志人都同样幸运,隶属于俾斯麦的帝国?我实在无法理解。***我必须学习研究。父亲根据我的特质和性格得出一个结论,他认为人文中学和我的天赋格格不入,实用中学更为适合我。我在绘画方面表现出的才能,使他的这一看法更为坚定。他认为在奥地利的人文中学里,绘画往往被忽视。也许是因为他艰苦的生活工作方式使然,在他的眼里,人文中学是不切实际的,他对它评价不高。他基本的愿望是他的儿子能象他一样成为一名公务员。是的,必须如此。他困苦辛酸的少年时代使他相信,他后来获得的位置是多么伟大。好象这是他自我奋斗的唯一结果。这是他的骄傲。他也想让他的儿子和他一样,尽可能地获得更高的地位。他已经通过勤奋获得了这一切,为他的孩子铺平了这条道路,他的孩子应该继续走下去。拒绝这种他曾经作为其一生生命内涵生活方式的期望,对于他来说是无法理解的。所以父亲的决定是那么的单纯、具体和明确,在他的眼中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这是他经过一生艰苦奋斗而获得的辉煌,同时让这个在他眼里毫无经验、无法负起责任的孩子自己去选择他未来的道路,对他而言也是不负责任的。况且这对于行使父亲的权威也没有什么好处,也不符合父亲有关履行义务的理念。事情的发展却是另外一种情况。在我生命中第一次被迫成为反对派,那年我还不满11岁。父亲要践行他心中计划的意志是那么坚决和强硬,孩子却执拗地抗拒这种对他几乎毫无吸引力的想法。我不愿当公务员。不管是劝说还是“严肃”的说教都不能动摇我的抗拒,使我改变初衷。我不愿当公务员。不,再次的说不。所有有关父亲自己生活的述说,或者诱惑,使我对这一职业发生兴趣的尝试,都获得了相反的效果。我一想起一个自由自在的人,必须规规矩矩地坐在办公室里,我就感到恶心。他不是自己时间的主人,一生都要强迫自己去填写那些表格。这一看法,会触动一个少年的何种联想。他和其他人完全不一样,而且有一点乡下人所谓的“不乖”。那些可笑的功课是那么容易,使我不必整天待在房间里,而是有更多的时间在阳光下玩耍。今天当我的政敌,要仔仔细细地审查我过去的生活,直到我的童年,最后他才恍然大悟,这个“Hitler ”在少年时代就有多么不可思议的胡闹经历。我要感谢上苍赐予我如此值得回忆的幸福童年。草地和树林是当年调皮捣蛋的土壤,我一贯的“对立”思想即发端于此。进入了实用中学,但是我在习惯上并没有多大的改变。+++现在又出现了另一个我必须克服的对立面。如果父亲要我成为国家公务员仅仅是一种心愿,而我对公务员这个职业原则上不是很感兴趣,这个矛盾还是可以忍受的。我可以将我的观点有所保留,不必每次都立即表示反对。只要我能坚持,将来不成为公务员,就能使我的内心获得平静。这一决定我认为是不可改变的。当真正触及这一问题时,情况就变得非常复杂。12岁那年这一问题即被提上日程,为什么是在这个时候,我自己也不知道。但是有一天,我明确地知道我要成为画家、艺术家。我有绘画的天才,这是肯定的。这甚至是父亲送我到实用中学的一个原因。当时他并未想到,也不会想到我会选择绘画作为职业。事情恰恰相反。当我再次拒绝父亲偏爱的想法,而被问及,我到底想做什么时,我第一次说出了我的意愿,父亲无言以对。“油漆匠(画家)?艺术绘画家?”〔注:Maler在德语中有两个意思:一为油漆匠,另一为画家。希特勒的父亲在这里可能不知道他的儿子到底是想当油漆匠还是油画艺术家(Kunstmaler),所以在听到儿子说要当画家时,又再三重复艺术油漆匠这两个字。〕他怀疑我的理智。他以为听错了或是误解了。在他弄清楚,并意识到这是我认真的想法时,他表示坚决地反对。他的决定很简单,并未顾及到我真正的才能。“艺术绘画家,不,只要我活着,就永远不可能。”虽然他的孩子拥有别样的性情,但却承袭了与之相似的某种僵硬性格。所以他也获得了一个相似的答复。当然是获得相反意思的答复。双方各持己见。父亲不肯放弃他的“永远不可能”,我却总是以“就是这样”来回答。这当然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老先生很生气,我虽然很爱他,但是我也很生气。父亲不允许我有学习绘画的愿望。我则更进一步地声明,我再也不学习了。当然这个声明对我是不利的。当老先生不管三七二十一,想用他的权威来实现他的意愿时,我只有沉默不语了,但我却依照我所威胁的话去做。我以为,当父亲知道我在学校中的成绩没有进步时,或好或坏会让我去学习我梦想中幸福的事业。我不知道,这笔账是否算得对。当然首先是我在学校的成绩明显地下降了。什么让我快乐,我就学什么,第一和最重要的是学会我认为将来作为艺术家所需要的一切技能。那些我认为与此无关的,对我没有吸引力的,则完全懈怠了事。我的成绩在这段时间,根据不同的科目和评估,总是表现得很极端,在“可嘉”和“前列”的成绩旁,同时并列着“及格”和“不足”。我最好的成绩是地理,世界历史更为优秀。对于这两门我最喜爱的学科,我的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许多年过去了,如果现在让我重新审视这一阶段的成长收获,有两件事意义重大:第一:我成为了一个民族主义者。第二:我理解并把握了历史的意义。老奥地利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至少当时德意志帝国的公民大都没有认识到,这一事实对这个国家中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具有何种的影响。德法战争之后,雄壮的胜利凯歌,渐渐淡漠了外国的德意志性〔注:这可能是指,俾斯麦统一德国以及欧洲地域性国家的形成,使得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成为不同国家的公民,从而导致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性彼此生疏了。〕部分是因为他们已不再推崇它,或者他们根本不可以这样做。人们错误地将这个原本很健康的德意志奥地利民族,与腐败王朝的国民等同起来。很多人都不理解,如果奥地利的德意志民族不是拥有最优秀的血统,它就没有力量,来治理好这个拥有5200万人口的国家。在德国还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奥地利是一个德意志人的国家。这种无稽之谈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但也反映出1000万东疆人光荣的业绩。他们为了德意志语言、德意志学校和德意志的特质不懈地痛苦地斗争着,德意志帝国国内却很少有人了解这一事实。当我们民族的数百万民众处于水深火热,被迫屈从于外族人的统治时,只能梦想着有一个共同的祖国,渴望回到祖国,他们意识到至少他们有权利要求保留自己的母语。大多数人都认识到,为什么必须为自己的民族性而斗争。也许有人要以老的东疆来衡量德意志的大小,这只是个人的看法。当年人们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才将我们国家的保护伞延伸到东边去,经历了无数次战争才保留下德意志语言的边界,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这个国家感兴趣的只是殖民,而不是自己门前的血与肉。如同发生在所有地方的所有斗争那样,在老奥地利的语言斗争中同样存在三种人:战斗者、窥伺者和叛徒。在学校中这种洗脑事件就已经开始了。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语言的斗争无处不在。人们意识到,作为培育未来一代的场所,学校是被波及最严重的地方。孩子们也被带入这场斗争,并且论争的第一个口号就是针对孩子们的:“德意志的男孩子,别忘了,你是一个德意志人!”还有“女孩子,记住,你将成为一个德意志人的母亲!”谁洞悉少年人的心灵,他就会明白,这个心灵的耳朵最喜欢为这种斗争的口号而开启。用百千种形式关爱这一斗争,并用他的方式和他的武器引领着它向前进。他拒绝吟唱非德意志的歌曲,人们越试图使他疏远淡漠,他越会向往德意志英雄的伟大。他把从口中节省下来的钱用于伟大的斗争之宝。他对那些非德意志理论特别敏锐,同时表现得非常固执。他佩戴着遭禁的民族徽章,宁愿因此受到责罚和打骂。他是伟大具体而微的真实表象,只是态度常常更好,更真实。当我还是一个小小少年时,就有机会参与老奥地利的民族斗争。人们曾经为南疆(Suedmark)以及学校联合会捐款。人们用矢车菊和黑红黄三色标明其政治态度,或用“嗨”来打招呼,不唱奥地利的皇帝之歌,而歌咏“德意志高于一切”,即使受到警告和责罚也无所畏惧。这个年轻人在学校里已经接受了政治教育,而那时所谓民族国家的公民除了语言对民族性并没有什么认识。因此当时我并不属于窥伺者的行列,这是很自然的事。很快地,我就成为一个狂热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者”, 这与今天我们党的概念还是有所区别的。这一发展使我进步的很快,十五岁那年,我已懂得分辨什么是帝国立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立场“民族主义”,我当时更认同后者。对于那些对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ermonarchie)内在关系从未作过研究的人,这个发展的过程可能是无法解释的。在学校的世界历史课上,人们就可以看出这种发展趋势,关于奥地利自身历史只有很少的篇幅。这个国家的命运是和整个德意志民族联系在一起的。将历史分割为德意志的历史和奥地利的历史是不可想象的。是的,即使将德意志领土分割为两个权力范围,这依然是德意志历史的一种分离。在维也纳得以捍卫留存的皇室权柄,曾经是国家的光荣,象是一个永久的集体抵押品,不断地散发着它的魅力。在哈布斯堡王朝崩溃的那一天,奥地利的德意志人民要求与德意志母国统一起来的根本呐喊,是一种潜在的感情,即回到从来没有被忘怀过的父亲家园的渴望,在内心深处积聚的产物。这种普遍的渴望,如果不是因为奥地利德意志人的历史教育使然,是无法解释的。历史的教育是一个永不枯竭的源泉,特别是在被遗忘的时候可以作为一个沉默的警醒,让人们能从瞬间的快乐生活中走出来,通过不断地回忆过去,悄悄地诉说新的未来。在中学里,关于世界历史的教育直到今天依然不是很充分。很多老师都不理解,教学的目的,特别是历史教学,并不是死记和默念一些历史事实和数据。问题并不在于,这个年轻人是否确切地知道,这场或那场战役何时进行,一个将军何时诞生,一个国王什么时候将他祖先的王冠戴到头上(大都是一些没有意义的事)。不,真正的主阿!这是不会有多少用处的。“学习”历史是为了探寻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使我们掌握可以预见历史事件的力量。阅读和学习的艺术在于:把握实质的东西,忘却没有意义的事。这一点后来成为我整个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我很运气,在历史课上有一位老师,对教学和考试就持有这种观点,但是却很少有人理解他。我当年在林茨实用中学的老师Leopold Poetsch 博士则是推行这种真实理想方式的代表。那是一位老先生,很亲切而且很有风度,他不仅能言善辩,具有极好的口才,而且会使我们激动和着迷。直到今天想起这位老先生,我仍会有点感动,他精彩的讲演象魔术师那样使我们忘记现在,而将我们带到了过去,在世纪末朦胧的雾霭中,将枯燥的历史记忆重新营造为真实。我们坐在那里,常常热血沸腾,有时甚至感动得热泪盈眶。最为幸运的是,这位老师懂得,用过去点亮现实,从历史中得出现在的结论。他教授给我们的东西比任何一个其他人都多,他洞悉日常生活中所有令我们窒息的问题。我们小小的民族狂热主义成为他教育我们的一个手段,他不只一次地用民族荣誉感感召我们,使我们这些顽童很快就变得秩序井然,这是用其它方法所无法做到的。这个老师的历史课成为我最喜爱的科目。当时我已成为一个少年革命者,虽然他并不希望如此。当王室统治用一种无可救药的方式左右着民族的命运时,谁能在这样一个德意志历史课老师的教导下,不变成这个帝国的敌人?对于这样一个在过去和现在、为了自己狭隘的利益而不惜出卖德意志民族利益的王朝,谁能够保持对皇帝的忠诚?难道我们这些年轻人对奥地利这个国家,这个对我们德意志人已毫无爱心的奥地利,还能保有什么感情?对哈布斯堡家族作用的历史认识也获得了日常生活经验的佐证。居住在南边和北边的异族毒素正在啮食着我们民族性的肢体,维也纳越来越成为一个非德意志的城市了。奥地利德意志性的死敌弗兰茨. 腓迪南大公(Erzherzog Franz Ferdinand)饮弹而亡,这也是他自己浇灌的苦果-“皇室”的捷克化,这是永久法权女神的权力和无情的报复,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可能发生。他(注:指的是弗兰茨.腓迪南大公)是奥地利斯拉夫化的主要保护神。寡廉鲜耻地压榨德意志人民的税款和献血(注:指的是弗兰茨. 腓迪南大公的政策),无异于一个沉重的负担,每一个尚未完全失明的人都会意识到,这一切是图劳无功的。最令我们痛心的是,这整个系统道德上被与德国结盟所掩盖,这个古老王朝的德意志民族性被慢慢地蚕食,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到了德国的认可。哈布斯堡式的虚伪,人们都知道,它对外是要装给人们看,好象奥地利依旧是一个德意志人的国家,但同时却引起了人们对皇室的愤怒和鄙视。在帝国内只有当时那些自以为“受命于天”的人对此视而不见。他们盲目地走入行尸走肉的行列,相信这种腐烂的征象是新生活的印记。这个年轻帝国与奥地利这个假象国家不幸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孕育了日后世界大战爆发的种子,也造就了它的崩溃与瓦解。在这本书中,我还将对这一问题作更为详细的论述。在这里,只是想明确一点,早在少年时代我就有过一种看法,从此再也没有改变过,而只有进一步地加深:德意志性获得保障必须以奥地利帝国的毁灭为前提;民族感并不等同于王朝的爱国主义;最重要的是,明确哈布斯堡家族是德意志民族不幸的根源。当年我就已从这一认识中得出结论:热爱奥地利德意志人的家园,痛恨奥地利这个国家。这种从学校中学到的对历史的思考方式,伴随着我以后的成长。世界历史成为我理解认识当代历史行为,即政治的不可或缺的源泉。我不是在“学习”历史,而是要历史来教导我。很早我就成为政治的“革命者”,至少不比成为艺术革命家来得晚。当年在上奥地利的首府有一座相对来讲很不错的剧院。几乎所有的戏剧都可以在那里上演。12岁那年我第一次看到了“威廉. 特尔”(Wilhelm Tell),几个月之后看了我一生中第一部歌剧“Lohengrin”(注:这是理查德. 瓦格纳的作品)。 我立刻迷上了它。少年时代对这位来自Bayreuther的大师(指的是Richard Wagner)的热爱实在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次大战时的丘吉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