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谈判时期,怎么国军有些师长大还是旅长大突然变成了旅长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国民党第93师师长是谁?
vgTI37ZO51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甘丽初】93师从属于军委会直辖兵团下张发奎的第八集团军,可叹这些抗日英雄 死后灰飞名灭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程潜 作战地区:平汉路方面 兵力:共辖25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2个骑兵师 第21集团军 司令官商震,下辖:第32军 军长商震(兼),骑兵第14旅 旅长张占魁 第1集团军 司令官宋哲元,下辖:第53军军长万福麟,第77军 军长冯治安,第181师师长石友三,第17师 师长赵寿山,骑兵第3军 军长郑大章 第68军 军长刘汝明(直属),第92军军长李仙洲(直属),第106师 师长沈克(直属),第118师 师长张砚田(直属),新编第8 师 师长蒋在珍(直属),新编第35师 师长王劲哉(直属),骑兵第4师 师长王奇峰(直属) 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 作战地区:山西方面 兵力: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 南路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下辖:第3军 军长曾万钟,第9军 军长郭寄峤,第14军 军长李默庵,第93军 军长刘堪,第15军 军长刘茂恩,第17军 军长高桂滋,第19军 军长王靖国,第47军 军长李家钰,第61军 军长陈长捷,第14军团军团长冯钦哉 北路前敌总司令傅作义,下辖:第35军军长傅作义(兼),新编第2师 师长金宪章,骑兵第1军 军长赵承绶,骑兵第2军 军长何柱国, 第18集团军 总指挥朱德 第66师 师长杜春沂(直属),第71师 师长郭宗汾(直属),第33军 军长孙楚(直属),第34军 军长杨澄源(直属) 第三战区 司令长官:顾祝同 作战地区:苏浙方面 兵力:共辖24个步兵师,6个步兵旅 第10集团军 司令官刘建绪,下辖:第28军 军长陶广,第70军 军长李觉,第79师 师长陈安宝,暂编第13旅 旅长杨永清 第19集团军 司令官罗卓英,下辖:第4军军长吴奇伟,第18军 军长罗卓英(兼),第79军 军长夏楚中,第25军 军长万耀煌,第73 军 军长王东原 第23集团军 司令官唐式遵,下辖:第21军 军长唐式遵(兼) 第28集团军 司令官潘文华 第23军 军长潘文华(兼) 新编第4军 军长叶挺(直属),独立第6旅 旅长周志群(直属) 宁波守备 司令王皓南,辖第194师 师长陈德法 温台守备 司令徐旨乾,辖暂编第12旅 旅长李国钧 游击总司令黄绍雄 第四战区 司令长官:何应钦(兼) 作战地区:两广方面 兵力:共辖9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 第12集团军 司令官余汉谋,下辖:第62军 军长张达,第63军 军长张瑞贵,第64军 军长李汉魂,第65军 军长李振球,独立第9旅 旅 长李振良,独立第20旅 旅长陈勉吾 第8军团 军团长夏威, 虎门要塞 司令陈策 第五战区 司令长官:李宗仁 作战地区:津浦线方面 兵力: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 第3集团军 司令官于学忠,下辖:第51军军长于学忠(兼),第12军 军长孙桐萱,第55军军长曹福休,第56军 军长谷良民 第11集团军 司令官李品仙,下辖:第31军 军长韦云淞 第21集团军 司令官廖磊,下辖:第7军 军长周祖晃,第48军 军长廖磊(兼) 第22集团军 司令官邓锡侯,下辖:第41军 军长孙震,第45军 军长邓锡侯(兼) 第24集团军 司令官顾祝同(兼),下辖:第57军 军长缪溦流 第27集团军 司令官杨森 第3军团 军团长庞炳勋 第59军 军长张自忠 海军陆战队 第八战区 司令长官:蒋中正(兼),副司令长官:朱绍良 作战地区:甘宁青方面 兵力:共辖5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5个骑兵师,4个骑兵旅 第17集团军 司令官马鸿逵,下辖:第81军 军长马鸿宾,第168师 师长马鸿逵(兼),骑兵第1旅 旅长马光宗,骑兵第10旅 旅长马全忠,宁夏警备第1旅 旅长马宝琳,宁夏警备第2旅 旅长马得贵 第80军 军长孔令恂 第82军 军长马步芳 骑兵第5军 军长马步青 第191师 师长杨德亮 挺进军 司令马占山 武汉卫戍司令部 总司令:陈诚 兵力:共辖14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 第2军 军长李延平,第49军 军长刘多荃,第54军 军长霍揆章,第60军 军长卢汉,第75军 军长周磊,第13师 师长吴良琛,第57师 师长施中诚,第77师 师长彭位仁,江防总司令刘兴,海军陆战队 西安行营 主任:蒋鼎文 兵力:共辖12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 第11军团 军团长毛炳文,下辖:第37军 军长毛炳文(兼),第43师 师长周祥初 第17军团 军团长胡宗南,下辖:第1军胡宗南(兼),第8军 军长黄杰 第21军团 军团长邓宝珊 第38军 军长孙蔚如 第46军 军长樊崧甫 第86师 师长高双成 第165师 师长鲁大昌 暂编骑兵第1师(直属) 骑兵第6军 军长阎炳岳(直属) 闽绥靖公署 主任:陈仪 兵力:共辖2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 第75师 师长宋天才 第80师 师长陈琪 福建保安第1旅 旅长陈佩玉 福建保安第2旅 旅长李树棠 福建保安第3旅 旅长赵琳 海军陆战队第2旅 军委会直辖兵团 兵力:共辖17个步兵师 第20军团 军团长汤恩伯,下辖:第13军军长汤恩伯(兼),第52军 军长关麟征,第85军军长王仲廉 第2集团军 司令官孙连仲,下辖:第30军军长田镇南,第42军 军长冯安邦 第8集团军 司令官张发奎,下辖:第36师 师长蒋伏生,第50师 师长成光耀,第92师 师长黄国栋,第93师 师长甘丽初,第167师 师长薛蔚英 第26集团军 司令官徐源泉,下辖:第10军军长徐源泉(兼),第87军 军长刘膺古 /007cn/blog/item/c16d76c6a188f11a9d163d8e.html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暂编18师师长 李长雄少将
王世高少将 国民党第93军暂编20师师长绝对是他
扫描下载二维码国民革命军第41军来龙去脉(1)-gtxyfengyan
在国民党军的编制序列中,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3个第41军
一、国民军方振武部一部组成的第41军
该军前身是直系军阀张宗昌所属部队一部。1925年12月,张宗昌所属方振武部投奔冯玉祥的国民军后,被改编为国民军第5军,方振武任军长。下辖:第1旅,方振武兼任旅长;第2旅,阮玄武任旅长;第3旅,郑直任旅长。日,国民军举行了著名的五原誓师。在誓师大会上,冯玉祥宣布成立国民联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下辖国民军第5军番号不变,方振武任军长。原辖第1、第2、第3旅依次改编为第1、第2、第3师。其中第1师,阮玄武任师长;第2师,鲍刚任师长;第3师,张兆丰任师长。
1927年初,冯玉祥决定东出潼关讨伐奉军,国民军第5军编为中央军的中路军。5月1日,国民联军改为第2集团军,国民军第5军改称为第3方面军,并将第2师与收编吴佩孚直系第14师徐寿春部,合编为第3方面军第2军,徐寿春任军长,不久方振武自兼第2军军长。
1928年3月,南京政府将方振武部第2军改编为第41军,鲍刚任军长,苏宗辙任副军长,盛世恒任参谋长。辖3个师:第91师,王占林任师长;第92师,冯华堂任师长;第93师,石斗川任师长。3月底第41军由湖北调至皖北后,在毫州收编原属北洋系贾德耀第15混编旅萧之楚部,编为该军第94师,萧之楚任师长。是年秋,该军番号撤消,所部缩编为第45师一部,方振武任师长。
国民革命军第41军(方振武所部)  1、前身
国民革命军第41军前身为直鲁联军第24师,序列如下:
直鲁联军第24师,师长方振武,参谋长苏致臣
第1旅,旅长史晟恩(原为山东陆军第6旅)
第1团,团长史晟恩
第2团,团长顾震,后易阮玄武
第7旅,旅长方振武
第3团,团长郑植
1926年1月,师长方振武通电脱离张宗昌,加入国民军,所部改编为国民军第五军,序列如下:
第41军军长方振武
国民军第五军,军长方振武,参谋长苏致臣
第1旅,旅长方振武,后易苏致臣
第1团,团长鲍刚
第2团,团长马季方(新编部队)
第2旅,旅长阮玄武
第3团,团长王云阁
第4团,团长王日新
第3旅,旅长郑植
第5团,团长乔明礼
第6团,团长陈玉堂(新编部队)
教导团,团长魏光武
炮兵团,团长张洞
特务营,营长孙文华
骑兵营,营长孙学明
补充营,营长孙光普
1926年3月,国民五军参与国民军与直、奉军的南口之役,转战晋北。此时,军参谋长兼第1旅旅长苏致臣离队,第3旅旅长郑植已在濮县战斗中牺牲,原第3旅部队缩编为第5团,编入第1旅,第3旅重新编成,序列如下:
国民军第五军,军长方振武,参谋长张英超
第1旅,旅长王相臣,不久以作战不力免职,鲍刚继任
第1团,团长鲍刚
第5团,团长邓丽五(原第3旅缩编)
第2(混成)旅,旅长阮玄武
第3团,团长王云阁
第4团,团长王日新
第3旅,旅长张兆丰
第2团,团长孙祥芝(原系国民三军张兆丰旅投入五军后缩编)
第6团,团长余亚农(新编部队)
8月,国民军兵败,五军退至五原。9月,国民联军成立,五军余部被整编为国民联军第2军,序列如下:
国民联军第2军,军长方振武,参谋长何应时
第1师,师长阮玄武
第1旅,旅长王云阁(同州之战中牺牲)
第2旅,旅长王日新
第6旅,旅长冯华堂(原为陕军杨虎城部)
第9旅,旅长王耀武(原为镇嵩军麻振武部一团)
第2师,师长鲍刚
第4旅,旅长邓丽五
第3师,师长张兆丰(不久离职)
第7旅,旅长孙祥芝
第8旅,旅长余亚农
五原誓师之后,国民联军出兵援陕,解西安之围。1927年5月,国民联军加入国民革命军,改编为第2集团军,参加北伐。方振武所部第2军扩编为第3方面军,隶属第2集团军,沿陇海路东进。攻克洛阳后,第3方面军沿平汉路南下,在豫南收编直军徐寿椿部、豫军马文德部,实力大增。此时部队已扩编为三个军,序列如下:
第2集团军第3方面军,总指挥方振武
第1军,军长阮玄武
第1师,师长王日新
第2师,师长鲍刚
第3师,师长余亚农
第2军,军长徐寿椿(不久徐寿椿被软禁,军长职由方振武自兼)
第3军,军长马文德
10月,因与冯玉祥矛盾频起,方振武率所部脱离第2集团军建制,投入蒋介石的第1集团军,所部改称中央直属第九方面军,参与讨伐唐生智。
1928年3月,南京政府二次北伐,方振武所部此时已改编为第1集团军第4军团,所部扩编为三个军,原第1军第2师与第2军合编成立第41军,军长初由方振武兼任,旋由鲍刚升任;第1军第1、3师合编成立第34军(下辖第88师王日新部、第89师余亚农部、第90师袁宝德部);第3军改编为第42军(下辖第94师傅丹墀部、第96师魏光武部)。
41军由湖北孝感、花园一带开往归德、砀山,进攻山东,克金乡、兖州、济南等地,立下了赫赫战功。成军时序列如下:
第41军,代军长苏致臣,副军长苏致臣、鲍刚,后鲍刚升任军长
第91师,师长鲍刚,后易王占林
第92师,师长冯华堂
第93师,师长萧之楚(原为北洋军第15混成旅,于亳州收编)
1928年5月,北伐军攻克济南,方振武出任济南卫戍司令,41军随方进驻济南。3日,日军借口保护侨民,出兵泉城,发动济南事变。92师被指定为卫戍部队,驻馆驿街的师部突遭日军攻击,伤亡惨重。41军各部及40军贺耀组部随即奋起反击,与日军激战。当晚,41军奉命退出济南。
1929年1月,国民革命军各部缩编,41军与47军高桂滋部合编为第45师,94师缩编为44师132旅。缩编完成后第45师序列如下:
第45师,师长方振武,副师长鲍刚
第133旅,旅长高桂滋,该师系47军缩编,不久即脱离45师,改称独立第10旅;新编成的133旅由王占林升任旅长
第134旅,旅长鲍刚,该师系91师缩编
第267团,团长乔明礼
第268团,团长
第135旅,旅长王占林,后易王仲孚,该师系92师缩编
第269团,团长王仲孚
第270团,团长刘子彬
(1)1929年4月,45师师长方振武升任第10军军长,鲍刚升任师长。8月,余亚农由44师131旅旅长职调任45师134旅旅长。9月,方振武因谋划反蒋被扣,蒋介石欲将鲍刚与第6师师长方策对调,鲍刚不服,在芜湖起兵反蒋,不久兵败,方策收编45师残部,接任师长。1930年,卫立煌继方策任师长,序列如下:
第45师,师长卫立煌
第133旅,旅长刘汉珍,后易李默庵,该旅系新成立部队
第134旅,旅长刘戡,该旅系新成立部队
第135旅,旅长李树森,该旅系收编原45师残部编成
1930年,45师隶属蒋军第2军团,参加中原大战。1931年5月,45师改称第10师,135旅改称30旅,该部已演变为中央军嫡系部队。
(2)芜湖兵变之后,鲍刚率45师余部入晋。1930年,该部参加中原大战,被改编为第2方面军第1路军第4军第2师,随冯玉祥反蒋。中原大战失败后,该部随冯退至山西介休。1933年,该部随方振武北上,参加抗日同盟军,是时下辖三个团:第1团(王仲孚)、第2团(刘子斌)、第3团(乔明礼)。部队行至河北,鲍刚宣布脱离方振武节制,接受国民政府颁给的独立第46旅番号。方振武仅率第3师张人杰部(原为西北军孙良诚部暂编第3师)及王仲孚团北上,王团被扩编为抗日救国军第4军教导师。不久王仲孚在随方进攻小汤山时牺牲,残部被遣散。
(3)脱离抗日同盟军后,鲍刚率所部独46旅调驻河南内乡、镇平一带整训,隶属江西绥靖公署,参加了清剿江西红军游击队的作战。1937年抗战爆发,独46旅奉调参加平汉路北段作战,此时序列如下:
独立第46旅,旅长鲍刚,副旅长乔明礼,参谋长吴实明
第736团,团长辛少亭
第738团,团长廖运周
1938年1月,独46旅在河南焦作编入新成立的第110师,改称328旅,序列如下:
第328旅,旅长辛少亭
第655团,团长鲍汝澧
第656团,团长廖运周
该旅此后逐渐演变为中央军嫡系部队,方振武所部41军的最后一点余脉就此消失。
二、河北民军孙殿英部组成的第41军
该军前身是河北民军孙殿英部。日,张学良将河北民军孙殿英部改编为东北军步兵第2师。同年6月,东北军依据国民党军队部队番号排序,对所属部队进行番号调整时,将步兵第2师改编为第40师,孙殿英任师长。辖第117旅,丁綍庭任旅长;第118旅,刘月亭任旅长;第119旅,邢预筹任旅长。日第40师扩编成第41军,下辖第40师,孙殿英任军长兼师长。驻防在山西晋城一带。
1933年2月,张学良电令孙殿英率所部第41军驰援热河,在赤峰地区参加对日作战后,第41军进驻沽源、独石口、镇岭口一带,接替傅作义部队的防务,并收编了东北军汤玉麟部大量溃兵,兵力达到数万人。日,南京政府任命孙殿英为青海屯垦督办。同年7月,第41军奉命向西北开进,遭到宁夏、青海马步芳、马鸿逵等“马家军”的联合抵制。1934年3月下旬,第41军在西北与“马家军”作战失败后,孙殿英被撤去军长职,该军番号取消。
1922年,孙殿英投入河南陆军第1混成团丁香玲部担任下级军官。不久,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孙殿英利用其“庙会道”头目身份,聚集土匪、会众,祸乱豫西。1925年,镇嵩军憨玉昆与国民二军开战,因兵源不足,收编孙殿英部为所部第35师第5混成旅。不久国民二军入豫助战,憨玉昆兵败,孙殿英部被编入国民三军第2师叶荃部为第2旅,孙仍任旅长。三军扩军,孙很快升任第2师师长。国民三军开赴陕西时,孙殿英率部脱离三军,窜入伏牛山区。是年秋,经与张宗昌联系,孙殿英部进入山东,被收编为直鲁联军第5师。1926年春,直鲁联军反攻国民军,孙殿英部袭击了国民三军所属徐永昌部,作战有功,被改编为直鲁联军第25师,序列如下:
直鲁联军第25师,师长孙殿英
第1旅,旅长丁綍庭
第2旅,旅长柴荣升
第3旅,旅长谭温江
不久,孙殿英部攻占南口,25师被扩编为直鲁联军第14军,序列如下:
直鲁联军第14军,军长孙殿英,参谋长冯养田
第1师,师长丁綍庭
第2师,师长刘月亭
第3师,师长柴荣升
独立第1旅,旅长杨明卿
独立第2旅,旅长杨克猷
独立第3旅,旅长魏曜功
炮兵团,团长颛孙子瑜
骑兵团,团长张骏
1927年,孙殿英部在孙传芳指挥下与北伐军作战,败退至平津一带,被迫向国民政府投诚,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2军,下辖四师、一旅、一炮兵团,隶属徐源泉第6军团。
1928年6月,12军驻防河北蓟县,邻近清东陵。清东陵中珍宝甚多,引发孙部东陵盗宝之举。当月下旬,12军部队炸开东陵,盗出大量珍宝。事发后,满清末帝溥仪将孙殿英告上国民政府。孙殿英对宋美龄等高层要人贿以重赂,此事不了了之。11月,各军缩编,12军缩编为独立第2旅。
1929年3月,独2旅开赴山东,孙自封鲁东民军总司令,随张宗昌参加胶东混战,拥兵自重,自成一系,成为各方争夺利用的对象。同年冬,孙殿英率部向蒋介石投诚,部队扩编为新编第18师,孙任师长,军次洛阳。
1930年中原大战前夕,孙殿英见反蒋军声势较大,率部投向阎锡山,所部被扩编为第4方面军第5路军,所辖各旅亦扩编为军,开赴豫东、皖北一带布防,总部驻于亳州。此时序列如下:
第5路军,总指挥孙殿英
第14军,军长金浣东
第17军,军长刘月亭
第24军,军长岳相如
1930年4月,蒋介石以孙部威胁津浦路与陇海路,派重兵围攻亳州。自5月至7月,孙殿英率部死守亳州,双方激战七十余日,蒋军屡攻不下。7月中旬,孙连仲率部率部驰援,亳州解围。此次坚守亳州之战,孙部亦付出较大代价,解围后,孙部即退至朱仙镇,又与蒋军遭遇,部队被击溃,孙率残部渡过黄河退往山西。
1931年1月,张学良整编驻晋各军,孙殿英部被改编为暂编第2师。9月,部队依中央统一番号改称第40师。11月,以40师为主扩编为第41军,下辖三旅,第119旅成立后即撤销,部队分别编入117、118旅,119旅旅长邢预筹调为补充团团长。部队序列如下:
第41军,军长孙殿英
第40师,师长孙殿英
第117旅,旅长丁綍庭
第233团,团长李树森
第234团,团长杨干卿
第235团,团长赵文林
第118旅,旅长刘月亭
第236团,团长杨汝贤
第237团,团长杨克猷
第238团,团长夏维礼
1933年2月,日军进攻热河,41军奉命援热,部队开往赤峰。因55军汤玉麟部不战而逃,41军部署未定即与敌遭遇。因事出仓促,41军无坚固工事可依,在日军猛烈炮火下伤亡惨重,官兵卧雪而战,多次打退日军地空联合进攻,与敌相持七昼夜后,转移至猴头沟一带依山而战。孙殿英亲率117旅与日军展开血战,部队被分割包围,孙仅率数名卫士突围。日军随即进逼41军军部驻地围场,部队又与日军激战达六天之久。鉴于孤军作战之险,孙殿英不得不率部退往察哈尔,布防沽源、独石口一线。
41军此次热河血战,与热河守军汤玉麟部的避战逃跑形成了鲜明对比,得到了热河民众和全国各界的热情支援和高度赞誉,41军声誉鹊起。孙殿英先后收编了汤玉麟的残部和东北义勇军李纯华等部,实力大增,自行扩编部队六倍于定编,将所辖各旅扩编为师;新成立骑兵三师、三旅、一团,由于世铭统一指挥;军部直辖补充旅、炮兵团、工兵营、辎重营、无线电中队以及两个宪兵营。此时序列如下:
第41军,军长孙殿英,副军长金尊华
第117师,师长丁綍庭
第1旅,旅长夏维礼
第2旅,旅长杨干卿
第3旅,旅长王遂庆
第118师,师长刘月亭
第1旅,旅长卫日恭
第2旅,旅长张天功
第3旅,旅长徐昊
第119师,师长卢丰年
第1旅,旅长彭振国
第2旅,旅长窦连玺
第3旅,旅长谢璞田
第120师,师长杨辉峰
第1旅,旅长杨辉峰
第2旅,旅长康从良
特务团,团长赵立成
骑兵司令,于世铭
骑兵第1师,师长刘玉才
骑兵第2师,师长赵国增
骑兵第3师,师长石文华
骑兵第1旅,旅长李纯华
骑兵第2旅,旅长吕存义
骑兵第3旅,旅长高霞轩
独立骑兵团,团长孙寿民
补充第1旅,旅长颛孙子瑜
炮兵团,团长刘广德
长城抗战于5月中旬结束后,孙殿英率41军奉命撤至居庸关以外的康庄、沙城、新保安一带,占有100多里地的铁道线,正好堵住了中央军进攻冯玉祥部抗日同盟军的去路。何应钦为了实现进攻同盟军的目的,以察哈尔省主席相许,并以50万元作诱饵,令其北攻抗日同盟军。孙殿英认为此举不得人心,便未从何应钦之命。但他又不愿得罪何应钦,决定察看冯玉祥的实力以后再做最后决定,遂派人去张家口同盟军总部,得知冯的军火充足,官兵士气旺盛,同仇敌忾。冯玉祥盼孙殿英能共同合作,为国杀敌。孙殿英看到蒋、冯态度都很强硬,左右为难,他既不想攻打冯玉祥落个骂名,也不想得罪“中央”断了后路。思来想去,决定以走为上策,让开是非之地,41军向西北开拔至包头。阎锡山因孙部久驻其地,电呈蒋介石,保荐孙殿英任甘宁青三省屯垦督办。蒋介石遂即予以任命,促其尽速到职视事。
1934年初,41军开始向宁夏进军。西北马家军对孙部西来极为不满,四马联军拒孙。41军刚进宁夏省境,与马继援部相遇,孙部杜志恒团奋力拼杀,左右两旅也赶了上来,从两面包抄获胜,但伤亡很大。41军进抵银川城下,包围猛攻银川城。马鸿逵部据城固守,孙部一连数日猛攻不下。马鸿逵一面电请蒋介石调兵增援,一面派人去兰州请朱绍良援救。蒋介石收到告急的电报,分别电令陕西高桂滋部、甘肃朱绍良、马鸿宾等部,速速增援宁夏,歼灭孙殿英部。经五天激战,马鸿逵部撤出银川,孙殿英率部进驻城内。马鸿逵部封锁了城四周的通道,使孙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被围困起来。孙殿英在城内苦撑,孤立无援,陷入绝境。旅长杨明卿、团长吴云川、杜志恒相继离去,部分将领与何应钦密谋欲驱孙,晋军奉国民政府令出兵切断孙部后路,国民政府明令撤销孙殿英甘宁青三省屯垦督办之职。2月,41军番号被明令撤销,军长孙殿英免职。
阎锡山见孙殿英大势已去,遂派兵前往宁夏,接回孙殿英残部,来到山西晋祠。孙部大半离散,残部编为一师,仍由刘月亭任师长,受晋军卢丰年节制。随后国民政府令该师赴江西“围剿”红军,待抵江西时又散去不少官兵,余部遣散,部分官兵分散编入其他部队。
1936年6月,孙殿英受宋哲元邀请,就任察北保安司令。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宋哲元任命孙殿英为冀北民军司令。不久日军攻陷冀北,孙殿英改任冀察游击总队司令,收集旧部、散兵及投军的青年学生共2万余人。此时序列如下:
冀察游击总队,司令孙殿英
第1支队,支队长杨明卿
第2支队,支队长刘月亭
第3支队,支队长侯冠文
第4支队,支队长杨克猷
第5支队,支队长任孟启
第6支队,支队长焦文典
1938年春,日军香月师团向晋东南发动大规模进攻,晋城很快失守,孙殿英部向西转进至阳城、沁水。在阳城凤台古镇,孙部杨明卿、杨克猷支队与敌军遭遇,几经激战,击退了进犯之敌,保住了阳城、沁水一带阵地。1939年1月,孙部由冀南撤至豫北,分别与敌人战于河北的沙河、河南的济源及东西轵城,战况激烈,双方互有伤亡,最后孙部挫败进犯之敌,保住了黄河南北交通要道。在此次战斗中,孙部第1中队中队长史振文阵亡。战后,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传令嘉奖,并拨给孙部一批枪支弹药。同年,孙部调往河南林县驻防。
经孙殿英的一番活动,部队不久被改编为新编第5军,隶属第1战区,序列如下:
新编第5军,军长孙殿英,副军长邢肇棠,参谋长冯养田
暂编第3师,师长刘月亭
第7团,团长杨克猷
第8团,团长侯冠文
第9团,团长柴文竹
暂编第4师,师长王廷瑛
第10团,团长王遂庆
第11团,团长王天祥
第12团,团长杨明卿
独立第1团,团长刘廷杰
独立第2团,团长许志武
补充第1团,团长戴世僖
补充第2团,团长梁少枫
1939年冬,暂编第3师师长刘月亭在作战中被日军俘虏,杨克猷升任师长。1940年,新5军与27军、40军合编为第24集团军。此时新5军序列如下:
新编第5军,军长孙殿英,副军长邢肇棠、康翔,参谋长冯养田
暂编第3师,师长杨克猷
第7团,团长侯冠文
第8团,团长王启元
第9团,团长柴文竹
暂编第4师,师长王廷瑛
第10团,团长王遂庆
第11团,团长王天祥
第12团,团长杨明卿,后易张锡珂
独立第1团,团长戴世僖
独立第2团,团长刘廷杰
独立第3团,团长梁少枫
特务团,团长许志武
1941年初,11团团长王天祥因受庞炳勋排挤,愤然率部投敌。11团重建后以刘廷杰为团长,不久易张式平。是年秋,副军长邢肇棠的共产党员身份为军统察觉,邢离部出走,王廷瑛升任副军长,不久他调,杨明卿升任副军长,王遂庆继任暂4师师长。
1943年4月,日军以超出第24集团军两倍的兵力,向太行山发动了大规模“扫荡”。4月21日,日军分别向太行山南麓500多里的防线发起进攻,主攻方向为新5军据守的邢门口、十八盘。11团团长张式平率部一连击退日军十多次冲锋,全团牺牲极其惨重,官兵所剩无几。21日晚,邢门口失守,孙殿英带领军部向西南山西省界疾进,又被日军包围。战至5月初,孙殿英率新5军投敌叛国,新5军番号随即被军事委员会明令撤销,此时部队序列如下:
新编第5军,军长孙殿英,副军长杨明卿,参谋长冯养田
暂编第3师,师长王遂庆
暂编第4师,师长张锡珂(代理)
孙殿英投敌后,随即诱降了第24集团军总司令庞炳勋及27军、40军各一部。李振清率40军一部拒绝投降,拼死血战,突围而出。新5军投敌后,汪伪政府保留其原番号不变,仍称新5军,序列如下:
新编第5军,军长孙殿英,副军长杨明卿、路厚斋,参谋长冯养田
第7师,师长杨克猷
第19团,团长王启元
第20团,团长侯冠文
第21团,团长张式平
第8师,师长张锡珂
第22团,团长张普霖
第23团,团长常相时
第24团,团长朱锡龄
第23师,师长刘月亭
独立第1旅,旅长李纪广
独立第2旅,旅长张体安
特务团,团长许志武
补充第1团,团长戴世僖
补充第2团,团长刘廷杰
补充第3团,团长梁少枫
1943年12月,汪伪政府将孙部伪新5军自24集团军序列划出,单独编为“豫北剿共军”。1944年,孙部又改编为伪第6方面军,下辖第11军(即原新5军)。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国民政府将孙部收编为“先遣军”第2路军,后改称新编第4路军。1946年,郑州绥靖公署将孙部改编为暂编第3纵队,驻防河南汤阴,序列如下:
暂编第3纵队,司令孙殿英
第5总队,总队长杨克猷
第6总队,总队长张锡珂
第23团,团长王鸿勋
第24团,团长朱锡龄
独立第1团,团长许志武
独立第2团,团长戴世僖
独立第3团,团长郭平甫
1947年3月,解放军围攻汤阴,孙殿英督率所部顽强抵抗,战至4月2日,部队全军覆没,孙殿英被俘,1948年10月死于狱中。
三、川军田颂尧部组成的第41军
该军前身是四川西北恳殖军田颂尧部,原来属北洋军阀政府。1926年,西北恳殖军田颂尧部在北伐战争中投靠蒋介石后,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田颂尧任军长,孙震任副军长。1935年4月,第29军在川北为红军所败,失去巴中、仪陇、广元等6县,军长田颂尧被撤职查办,孙震任军长。10月,国民党军整编,因四川军阀第29军与宋哲元第29军番号重复,遂将川军第29军改为第41军。
第41军,军长孙震,参谋长袁昌畯
第122师,师长王铭章,副师长杨杰,参谋长赵渭滨
第1旅,旅长张熙民
第1团,团长杨特生
第2团,团长刘靖炎
第2旅,旅长童澄
第3团,团长王文振
第4团,团长蹇国珍
第3旅,旅长王志远。该旅系西北军张维玺余部,中原大战后入川依附川军
第5团,团长张宣武
第6团,团长魏书琴
第123师,师长曾宪栋,副师长罗乃琼,参谋长吴畅
第4旅,旅长马泽
第7团,团长杨熙
第8团,团长卿俊
第5旅,旅长陈宗进
第9团,团长宋培根
第10团,团长陈杰
第124师,师长孙震,副师长税梯青,参谋长陈亮熙
第6旅,旅长吕康
第11团,团长杨伟勋
第12团,团长胡子严
第7旅,旅长曾苏元
第13团,团长吕澄波
第14团,团长王麟
第8旅,旅长李炜如
第15团,团长程绍颐
第16团,团长蒋永臣
特务团,团长余大经
1937年7月,抗战爆发,41军编入第22集团军,除123师留川驻守外,军主力出川抗战,开赴山西增援娘子关方向战斗。此时序列如下:
第41军,军长孙震,副军长董宋衍,参谋长杨俊清
第122师,师长王铭章,参谋长赵渭滨
第364旅,旅长王志远
第727团,团长张宣武
第728团,团长魏书琴
第366旅,旅长童澄
第731团,团长王文振
第732团,团长蹇国珍
第123师,师长曾宪栋,参谋长吴畅
第367旅,旅长马洋
第733团,团长杨熙
第734团,团长李易华
第369旅,旅长陈宗进
第737团,团长胡子严
第738团,团长张宾
第124师,师长孙震,副师长税梯青,参谋长邹绍孟
第370旅,旅长吕康
第739团,团长蔡钲
第740团,团长王麟
第372旅,旅长曾苏元
第743团,团长刘公台
第744团,团长熊顺义
因装备简陋,部队又被分散使用,自10月下旬到12月上旬屡经激战后,部队伤亡近半,为继续作战,41军各旅原辖两团合并为一个战斗团,另一团仅保留建制,返川补充。
1938年2月,韩复榘不战而退,济南、泰安、兖州相继弃守,津浦路北段危急。第22集团军奉命由晋东南战场调往徐州战场,归第五战区指挥。孙震于此时升任第22集团军总司令,41军军长职由王铭章代理。
第41军代军长、第122师师长王铭章
3月,为了赢得台儿庄大战的部署时间,41军奉命坚守滕县。当时,滕县的防守力量十分薄弱,只有122、124、127师三个师部和364旅旅部,每个师只有一个警卫连、一个通信连、一个卫生队,还有县内警察和保卫队四五百人,总兵力2000人。14日,日军以密集炮火猛烈轰击,守军顽强抵抗,击退日军多次冲锋。次日,124师一部赶到增援,与日军昼夜激战。17日,日军以十余辆坦克为先导,再次发起攻击,守军与敌展开了白刃巷战。代军长王铭章身先士卒,在敌军攻占南城墙和东关后,亲临西关指挥守军继续战斗,行至电灯厂附近,遭西门楼密集火力射击,身中数弹,当场牺牲。41军守城将士继续与日军血战,除少数突围外,124师副师长税梯青、参谋长邹绍孟、副官长傅泽民、122师参谋长赵渭滨、副官长罗甲辛、740团团长王麟及以下3000余官兵几乎全部殉国,旅长王志远、吕康,团长张宣武等均负重伤。滕县一役,毙敌2000余人,阻击日军长达四天之久,为战区主力集结赢得了时间。
王铭章殉国后,122师师长由王志远继任,张宣武继任364旅旅长。5月,孙震不再兼任124师师长,由曾苏元继任。
1939年,123师出川归还41军建制,41军奉命参加随枣会战。是年夏,41军奉命取消旅一级建制,由师直辖三团。10月,曾宪栋、杨俊清升任副军长。123师师长由陈宗进继任,41军随即参加冬季攻势作战。此时序列如下:
第41军,军长孙震,副军长曾宪栋、杨俊清
第122师,师长王志远
第364团,团长吴宗敏
第365团,团长张则荪
第366团,团长陈择善
第123师,师长陈宗进
第367团,团长周毅强
第368团,团长黄伯亮
第369团,团长朱紫云
第124师,师长曾苏元
第370团,团长蔡钲
第371团,团长严翊
第372团,团长熊顺义
1940年6月,41军参加枣宜会战。9月,因作战不力导致襄阳失守,122师师长王志远撤职,张宣武继任师长。
1941年5月,41军参加枣阳会战,在襄花公路上与日军展开激战,反复争夺阵地。9月,军部率124师参加第二次长沙会战策应作战。
1942年5月,曾苏(甦)元升任副军长,刘公台接任124师师长。
1943年4月,孙震不再兼任军长,军长职由曾苏(甦)元接任。陈宗进升任副军长,汪朝濂接任123师师长。41军参加鄂西会战、常德会战。
1945年3月,41军参加豫西鄂北会战,日军突破了襄河,一部窜入谷城,41军血战月余,屡次击退日军,收复谷城,将襄河西岸之敌驱逐。1945年8月,123师返川接收新兵,不久裁撤,原47军所辖104师改隶41军。
( 1946年6月,国民党军进行整编时,第41军改编为整编第41师,隶属第5绥靖区。曾苏元任师长,安剑泉任副师长,原下辖第122、第123、第124师改编为整编第104、整编第122、整编第124旅。此次整编后,该师奉命参加了围攻中原军区右路突围部队的作战。1947年2月师长曾苏元调任国防部中将部员,由陈宗进任师长。同年底,陈宗进调任陆军总司令部郑州指挥办公厅主任,原第5绥靖区副司令胡临聪接任该师师长,此时,该军隶属第16兵团,驻守郑州地区。下辖:第122旅,旅长张宣武;第124旅,旅长严翊。原辖第104旅在滑县战役中被解放军合歼。重建后的第104旅改隶第15绥靖区。)
1946年4月,41军改编为整编第41师,驻于河南考城,序列如下:
整编第41师,师长曾苏元,后陈宗进,
第104旅,旅长杨显明,副旅长李克源
第122旅,旅长张宣武,参谋长谭殿毅
第124旅,旅长刘公台,参谋长覃毅玉
该师整编后参加围追解放军中原军区部队的战斗及冀鲁豫战场的作战。1947年,41军转战于豫北战场,在滑县战役中,104旅被全歼。不久又重建该旅,以骆道源任旅长。
1948年,整41师驻守郑州,参加豫西、伏牛山东麓、平汉路、陇海路、洛阳、豫东诸役。104旅在4月的第二次攻克洛阳战役中被歼二团,整补重建后脱离整41师建制,改隶第15绥靖区,7月在襄樊战役中被歼。10月,胡临聪接任师长,严翊接任124旅旅长。是年底,恢复41军番号,隶属第16兵团,序列如下:
第41军,军长胡临聪,副军长陈远湘、杨熙宇,参谋长刘伯余
第122师,师长张宣武,副师长熊顺义,参谋长魏煜锟
第364团,团长杜庸
第365团,团长黄伯亮
第366团,团长刘景泰
第124师,师长严翊,副师长蔡钲,参谋长周竞荣
第370团,团长高先哲
第371团,团长王哲贤
第372团,团长李卓夫
10月,41军由郑州东调。11月投入淮海战场,战至月底,已伤亡过半。12月,16兵团单独突围,于河南永城被歼,军长胡临聪被俘。之后又在包围圈中以16兵团残部编成新的122师,以熊顺义为师长,隶属72军,次年1月被全歼。
1949年2月,在四川重建第41军,隶属第10编练司令部(不久改称第16兵团),初辖122、124师,军长孙元良。6月,又增辖301师,为使川军消除戒心,孙元良他调,张宣武升任军长。在西南战役中,41军被歼一部,余部退往川西,47军原辖之302师亦拨归41军指挥。
同年12月,该军在解放军发起西南战役中被歼大部。余部逃往川西地区后,在川鄂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董宋珩、第16兵团副司令长官曾苏元的率领下,于四川什邡县通电起义,接受人民解放军的改编。是时序列如下:
第41军,军长张宣武,参谋长王大中
第122师,师长熊顺义,副师长黄伯亮,参谋长罗杰
第124师,师长蔡钲,副师长李卓夫,参谋长李良策
第301师,师长张则荪,副师长何海峰,参谋长沈人宁,该师系1949年2月在宜昌新建部队
第302师,师长张子完,副师长何少桓,该师系1949年2月在宜昌新建部队。
历任军长:孙震、王铭章(代)、曾苏(甦)元、陈宗进、胡临聪、孙元良、张宣武
第四十一军军长孙震,陆军上将。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清宣统元年(1909),入西安陆军第二中学堂,1912年秋,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学习。毕业后参加四川护国讨袁战役。1917年,升任骑兵旅第一团团长。后历任旅长、师长、川西北屯殖军司令等职。大革命时期,1926年投効国民革命军,任第29军副军长,参加北伐战争。1933年初,鄂豫皖红四方面军入川,在川北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为围剿红军的前敌总指挥,在同红军作战中,屡为徐向前部所败。日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中将衔。抗战爆发后,与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一起出川抗战,孙任二十二集团军副司令,邓任总司令。1938年1月,刘湘病死于汉口,蒋介石调邓回四川,孙继任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在晋东一带指挥部队与日作战,阻敌西进。1938年3月中旬徐州会战中,与日军血战于滕县,滞敌前进,保证了台儿庄大捷。1939年5月,被授予陆军上将衔。日本投降后,率部奉命推进郑州、许昌、漯河,解除日军一一五师团及商丘日军骑兵第九师团武装。解放战争爆发,被任命为第五绥靖区司令官及川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驻湖北宜昌。淮海战役中,所属四十一军、四十七军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随后,被任命为重庆绥靖公署主任兼川东绥靖司令,驻四川万县,防守大巴山一线。溃败后往台湾。195 0年总统蒋介石复行视事,任台湾当局“总统府战略委员会上将衔顾问”。1954年任“总统府国策研究委员会顾问”兼“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委员”。1960年聘为“宪政研讨委员会委员”。日因病在台北逝世,享年93岁。著有《八十年国事川事见闻全录》、《茂园随笔》等。
第四十一军代军长王铭章()字之钟,四川新都人。追赠陆军上将,四川陆军军官学堂毕业,川军将领。
1893年农历五月二十一日生。1909年入四川陆军小学堂,1912年入四川陆军军官学堂,1914年毕业后分发川军第2师刘存厚部任排长。1916年参加护国战争,升连长。1917年参加川滇战争,升营长。1920年升任川军第7师25团团长。1922年任川军第11旅旅长,1924年任川军第13师师长。1926年后,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第二路司令、第4师师长。1935年10月任41军122师师长。日叙任陆军少将,10月28日晋叙陆军中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率军出川抗日。1938年3月参加台儿庄会战,奉邻驻守滕县,17日不幸阵亡。4月6日,追赠陆军上将。解放后,由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第四十一军军长曾苏(甦)元:()原名宪悦,字起戎,四川广汉人。生于日。中央军校高教班第五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七期毕业,川军起义将领。早年在川军田颂尧部任职,1930年任第29军川陕边区剿匪第2纵队司令,1931年任第29军独立2旅旅长,旋任第29军1师3旅旅长,1934年参加围剿革命根据地,1935年任第41军124师372旅旅长,抗战爆发后参加娘子关抗战,1938年3月参加台儿庄战役,5月任第41军124师师长,1939年参加随枣会战,1940年参加枣宜会战,1941年参加豫南会战,1942年5月任第41军副军长,1943年4月任第41军军长,参加鄂西会战、常德会战,1946年任国防部中将部员,1948年任第16兵团副司令官,日在四川什邡率部起义。[1]1940年在湖北钟祥县购置田地千余亩安置老弱残兵。1941年在广汉创办力生中学和曾后小学。起义后任解放军华东军区第9兵团副参谋长,参加抗美援朝,并兼任朝鲜东海岸防御指挥所副参谋长,回国后任华东军区高级参议,南京军事学院军事主任教员,民革江苏省委常委,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林业厅厅长,全国政协委员。[1]
第四十一军军长胡临聪()字剑门,四川犍为人。陆军中将,四川陆军讲武堂、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毕业。31年任第29军2师独立团团长兼三台城防司令,33年参加围剿川陕边区红军,抗 战爆发后任第41军高参,出川参加抗战,后任第22集团军总部少将参谋处长,1938年4月任第41军122师366旅旅长,39年6月任第41军122师副师长兼365团团长,40年5月任第22集团军参谋长,曾参加信罗会战、随枣会战。45年3月8日叙任陆军少将。抗战胜利后任第5绥靖区参谋长,47年任整编第41师师长,48年9月任第41军军长,22日晋阶陆军中将。12月10日在淮海战役中于河南商丘被俘。先后关押于苏州、禹城、济南、北京等地。60年11月28日获特赦。后任四川省政协委员、省政协秘书处专员。89年3月19日在成都病逝。
第四十一军军长孙元良
第41军的前身是四川军阀田颂尧的部队。在围剿红军时期,田颂尧因为指挥作战不利被撤了差,部队就交给了二把手——孙震来指挥。在抗日战争中,41军以自身低劣的装备在前线与日军撕杀,其中不乏为国捐躯的高级指挥官,比如在滕县殉国的第122师师长王铭章就是41军的老将。由于是杂牌,加上装备又不行。41军经过八年的抗战已经大伤元气,虽然孙震已经向中央靠拢,但仍免不了受到歧视和猜忌。这就注定了41军的内战史和悲剧这个词语连上了线。
孙元良,四川华阳人,生于日。孙元良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在同期生中,他是升的比较快的一位,甚至有的朋友经过比对,认为要不是孙元良在南昌落了败,可能胡宗南就没今后的显赫地位了。可历史毕竟没得改,虽然孙元良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当上了团长,但是兵败南昌弃阵而逃的历史,永远是磨灭不去的。总算是蒋介石这位校长体恤自己的学生,秘密的把孙元良送到日本去深造,算是躲过了这一劫。
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成归国的孙元良,一扫北伐时的晦气,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当上了88师师长,并且在1932年的淞沪抗战中扬了名,成了首批与日军交战、且成功挫败日军占领上海企图的有功将士之一。对于这段历史,孙元良自然是感到无限的骄傲。然而在五年后,同样的敌手、同样的地点,让孙元良的88师吃尽了苦头。尤其是当他带着残部艰难的抵达南京、本以为可以得到休整的时候,却接到了在南京死守的命令。这死守就是守死,虽然孙元良得到了一安慰奖——提拔他为72军军长。可最终,只有一个师,而且还是残部的72军不出意外的几遭全灭,孙元良本人也是灰头土脸的逃出了南京。这段惨痛的历史,将永远埋在他的心头。
孙元良再度扬眉吐气,那是在1944年的时候了。由于失守南京,部队又遭到重创。孙元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都待在后方从事军事教育工作。于是他投靠了汤恩伯,并且成功的得到了汤的提拔,当上了29军军长。国民党军队在经过1944年的全国大溃败之后,日军已是长驱直入的打到了贵州,重庆政府震动,全国人民震惊。日军要是打下了独山,这陪都可就危险了啊。在此关键时刻,尚属完整的29军临危授命,奉命赶到独山去阻击日军。孙元良是幸运的,因为此时的日军虽然打到了独山,但是并没有继续深入的打算,因为他们已经完成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战略目的。于是,日军撤兵了。而孙元良大汗淋漓的带着部队连夜赶到独山时,发现了这个情况。于是他命令部队立即发起反击,将独山方面的日军断后部队打的七零八落,平白的得到了一个大功劳。
独山守住了!陪都安全了!全国军民都松了一口气。战后论功行赏,孙元良自然被首推颁发了青天白日勋章。要说这孙元良和日本人交手啊,还真就没赢过。这要么不赢,一赢就赢了个大功劳,而且顺带着把青天白日勋章给拿了,可真是给自己、也给提拔他的汤恩伯长了脸。可好景不长,汤恩伯在抗战胜利后不久,落马了。国民党的派系之争可不管你当年的历史有多么光辉,反正只要领头的垮台了,这下面的人都不好过。为了寻找出路,孙元良只得投靠自己的叔夫——杂牌军将领孙震,并由此和41军扯上了关系。从嫡系将军转到杂牌部队当官,而且还得依靠着杂牌亲戚的照顾,这实在是让孙元良的心里堵的慌。
在淮海战役中,孙元良的16兵团同友军一样陷入了解放军的重重包围。好在孙元良聪明,他深刻了解到上层指挥部门朝令夕改的弊病。当杜聿明一下达突围命令的时候,孙元良二话不说,命令关闭电台,单独开始了突围行动。他还真成功的突了出去,带着几千残部到南京报道去了。而那些还没行动且没关闭电台的友军,不久之后就接到了继续坚守的命令,最后全都成了解放军的“点心”。孙元良突围后仍旧担任16兵团司令官。鉴于41军前任军长胡临聪在突围时被俘了,抓权心切的孙元良干脆自兼41军军长,亲自过问41军人事和兵员装备问题。谁叫他是41军的老上级——孙震的侄子呢,41军的基层干部只能听之任之。
孙元良认为,41军虽然是杂牌,但是在他的亲自过问和调教下,已经可以成为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的孙家亲军了。可他并不知道,41军的干部之所以如此的听话,都是因为碍着孙震的面子。孙元良更不会想到,在国民党政权注定要败退到台湾的时候,这些出身杂牌的部下都不准备继续给蒋家王朝卖命了。于是当孙元良带着41军准备根据国防部的命令向西昌转移时,部队“走”不动了。
起先孙元良以为是部下闹情绪,想要他发放欠饷。可没多久他就发现,这些部下因为孙震的逃台,已经不给孙元良这位司令官的面子了,他们已经开始自做打算。这可把孙元良给着实郁闷了一阵,既然部队指挥不动了,自己可不能在这里像傻子一样的等死。干脆,他带着自己的亲信部队——第60师单独行动,脱离了16兵团。此后60师在解放军的围攻下全师覆灭,孙元良本人则落魄的跑到成都,搭上飞机前往台湾找自己的叔父去了。
由于16兵团未战就宣布起义,抵达台湾的孙元良受到多次的责难。部队不听话我有什么办法,要追究责任,现在跑到台湾的将军们都有责任。孙元良一气之下干脆办理了退役手续,改行当商人去了。要说他的戎马生涯不顺的话,经商到确实挺适合他的。孙元良从一家面馆起家,逐渐做大到开了针织品公司,自任董事长。真可谓官场失意,商场得意。
作为黄埔一期生,作为败军之将,孙元良虽然至今仍被舆论批评、同僚职责。但这一切的一切都已经与他无关了。晚年的孙元良在台北寓所安度晚年,于日去世,享年104岁。孙元良此生无憾了,因为在黄埔一期的同学之中,他是笑到最后的。
第四十一军军长张宣武
张宣武,原名张明霖,字崇文,生于日。张宣武是行伍出身,16岁就在冯玉祥的11师里当起了备补兵。由于他有文化根基,加上为人精明能干,很快就被提拔为准尉司务长,又因为冯玉祥的西北军扩编迅速,部队极需基层军官,张宣武又被越级提拔为上尉连长,且得到了上级张维玺的赏识。这张宣武在西北军里,算是坐上了直升飞机了。
中原大战的时候,张宣武已经在张维玺的部队里当到了上校团长。要说冯玉祥反蒋成功的话,那张宣武肯定在今后的事业上肯定能更上数层楼。可偏偏冯玉祥失败了,张宣武就只能跟着汉中警备司令王志远投靠了杨虎城。可杨虎城并不真想接纳这些西北军残将。杨的意思是要吞并王志远的部队,以充实自己的实力。于是在17路军的几次逼迫下,张宣武又跟着王志远投靠了四川军阀田颂尧。由于张宣武能带兵,且会练兵,他的团队竟然成为田颂尧部队中训练最好、战斗力最强的部队,这可着实让川军旧部十分的眼红。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张宣武团在122师的编成内开赴山西、山东战场抗击日军。张宣武是滕县保卫战的幸存者,在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的猛烈进攻下,张宣武指挥全团官兵拼死的抵抗了四天。在这四天里,张宣武天天登上城头督战,并亲自手举大刀投入到与日军的肉搏战中。最终张宣武是在师长王铭章阵亡,守军官兵所剩无几的情况下,担负起指挥官的责任,指挥残部向北突围。此后张宣武历经了第五战区的各次会战,并积功累升至第122师少将师长。
内战时期的张宣武十分痛苦,作为杂牌军将领的他一直受到中央军的压制,他的部队在缺衣少粮的情况还必须承担与解放军的作战任务。他觉得有愧于自己的部下,于是在参加完围攻中原新四军的战斗后,就提出了辞呈。不过孙震没有批准张宣武的辞职要求,并对张讲了一些勉励和许诺的话。对于这位已经跟了九年的老上级,张宣武只得勉强答应留下来。可122师在将无效力之心,兵无效死之命的情况下,在和解放军的历此作战中总以失败告终。终于,张宣武的122师在徐蚌战场全部报销了。
张宣武经过化装突围,总算是跟着那个把孙震本钱给葬送的孙元良回到了四川。这时候他想起了当年曾在抗日战场上与日军撕杀的部下,自己没能照顾好他们,反使他们在内战中成了牺牲品,实在对不起他们啊。心灰意冷的张宣武再次提出了辞呈,这一回还是孙震出面挽留了他,并说通过孙元良的关系,国防部已经答应提供美械装备来重建41军。于是在孙震这张老脸下,张宣武又留了下来,并且被任命为第41军副军长,帮助兼任军长的孙元良来整训新兵。
对于41军的老干部来说,由“半路出家”的孙元良来指挥他们本来就不服气。加上他在徐蚌战场上断送了16兵团的主力,就更让那些突围出来的老干部产生了鄙夷的心理。可碍于孙震的面子,只得勉强听之。张宣武也是在这种心理下服从孙元良,并维护孙元良在41军中的地位的。时间一转到了1949年11月,16兵团内的高级军官就部队的出路问题展开了讨论。
这个时候的16兵团上级——川鄂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董宋珩和16兵团副司令官曾苏元已经在策划起义,而兵团司令官兼第41军军长的孙元良却是极力主张向西昌转移的,这就使董、苏二人开始联络41军和47军的老干部一起反孙。张宣武在得知栽培他的老长官孙震已经去了台湾的消息后,从支持孙元良逐渐转变为支持董、孙,因为他不信任孙元良能将16兵团带出困境。于是,孙元良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狼狈的离开了16兵团,而41军军长的遗缺就由张宣武来接任了。
日,只当了五天军长的张宣武在董宋珩、曾苏元的领导下率部起义了。经过整编之后,41军并入了解放军第9兵团,张宣武本人则入华东军政大学学习。1955年转业后,张宣武被分配到山东省人民政府当参事,期间还当选为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民革主委,于日在山东济南病逝。
41军123师副师长李炜如()原名映秉,字崇义,又名李苏,四川仪陇人。
生于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6期步科毕业。曾任川军第5师骑兵团团长,1926年12月任第29军第7混成旅旅长,后任警卫司令,1932年任第29军第1路司令,围剿长征红军,1935年任第41军124师11旅旅长,1937年任第41军123师副师长,1939年任第22集团军中将总参议,1943年任川康绥靖公署中将参军,1945年退役,1948年任“勘乱总动员委员会”委员,同年加入民革,日在四川彭县参加起义。1957年4月在南充被判刑入狱,1960年12月在狱中病逝。1981年5月撤销原判,予以平反,认定为起义人员身份。
董宋衍(1891—1954年),字长安,四川仁寿县人,曾任川军团长,国民革命军旅长、师长,第二十二集团军副司令,第五绥靖公署(河南)副主任,川鄂绥靖公署副主任,十六兵团副司令。为国民党起义将领人民政协全国第二届特邀代表。抗战前曾率部驻防江油十三年。他出生于蒲江县寿安镇一个糕点店的雇工家里,两岁时丧父,随改嫁的母亲迁居仁寿县周龙场(今中农乡),后又迁文官场,改名董担。因家贫而读书发奋,在族人及亲友的资助下,读完了高小后相继考入成都陆军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就读。毕业后因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活动而被押回原籍判罪,获释后到成都参加熊克武的护国军,任连长。民国12年任川西北屯范军M十一师一旅一团团长。民国14年,他率团进驻地届江、法两县的中坝镇,将占据中坝镇劫掠民众的土匪肖少武、白云一伙赶回甘肃碧口老果。当时安县与彰明交界的紫山、柏山一带带有土匪骚扰,抢劫中坝至绵阳道上的行商旅客。当年冬季,他派两个营约八百余名士兵驻扎西屏场,深入山林围剿土匪,为复兴中坝商业创造了条件。次年,他着手整顿中坝市容,强令中坝正街(今解放上街、中街至自市口)商民拆除铺面,后退二支左右统一新建一楼一底新式砖木结构楼房,井设立中坝市政管理局,使市容焕然一新民国16年夏,他令江、出两县县长征集民14000余人修筑了绵阳到中坝的40公里长的公路,促进了中坝商贸的繁荣。他为人豁达,喜爱书法,好珍藏物a驻防中坝期间,省主席刘文辉通令提卖官、公、会、庙产业以充军响。他对江油窦圃山、观雾山的庙户不予提卖,僧众谢称他为'董太师’。他在圆山东岳峰半腰修筑'春台”,整修“超然亭’,每年夏天要上山避暑。民国16年他升任旅长。困山半山上'别有天’三个大字即将湮灭,民国19年,他今县公安局长霎幼樵从二三十里以远的北城乡采办四块巨大的天然石板,专门在涪江上渡口修筑一座临时便桥,将四块巨石用人工运上圃山,令秘书尹庄伯书“别有天”三字,塔十架用人工将巨石镶上崖壁。全部工程费用,相传比四块镀金巨用还要昂贵。次年他升任为师长。民国2I年,刘(文辉)、田(颂尧)发动省门大战,他及下级官佐力劝孙展主和,后刘文辉以重金买查倒戈,他不为所动。1937年9月,他率部随孙展经川陕公路出川抗日。在山西抗日前线,董任四十一军副军长,常请朱德总司令为自己部下讲八路军的战斗作风和游击战术。民国26年5月率部在信阳阻击日军,多处受伤后仍坚守前线指挥所,部属劝他回川休养,他谢绝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不打败日寇是军人之耻!’樊城民众送给他“指挥若定’、“运筹万里’、&保家卫国&等锦旗。全国内战开始,查任第五绥靖区署副主任。1947年四川治病,曾对好友夏斗民、韩伯庆等说:'我再也不打内战了!”同年秋,其任用驾机来感,劝他飞台湾,被谢绝。次年春,中共川西地下党负责人胡春铺通过夏斗勇等要董掩护地下党,策反十六兵团起义。他于12月上旬回到十六兵团,设法使孙震离开部队,联络兵团参谋长祉庙、122师师长熊顺义等将部队集结什部,逃脱兵团司令孙元良的'鸿门宴”,于22日率部在什部起义。后任解放军9抱团副司令。解放后的1954年冬,董被选为全国政协第二届特邀代表赴京开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朱德总司令的热情接待,并发表对台讲话。会议期间一发高血压和心肌梗塞,抢救无效而病逝于北京饭店,举行追悼会后葬于八宝山公墓,终年六十三岁
刘公台()又名雄飞,四川资中人。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一期毕业,川军将领。长期在川军任职,抗战爆发后任第41军124师372旅副旅长,出川参加抗战,1938年升任旅长,1942年5月任第41军124师师长,1946年请假回乡,1949年12月任资中县维持治安委员会主任,12月8日率众迎接解放。后任川南人民行署监察委员,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资中县副县长,资中县政协副主席等职。日在成都病逝。
刘公台民国26年随师出川抗日,驻山西洪洞县,其间刘与八路军115师协同作战,并听朱德总司令讲游击战术。抗战期间,刘公台参加山东藤县、台儿庄、枣庄等战役。敌战报称刘公台“耳聋、面黑、骁勇善战”。蒋介石接见刘时,称124师为铁军,并派刘到峨眉山“陆大将军班”学习,晋升124师少将师长。民国34年9月,刘公台在驻马店代表国民政府接受该地区日军投降。战中及战后国民政府传令嘉奖并特赠刘金质少将领章一幅、并获四等宝鼎勋章、四等雲麾勋章、胜利勋章、华胃荣誉奖章、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各一座。解放前夕,刘公台任资中县维持治安委员会主任期间,为维护资中县的稳定,保证市场供应正常运行以及保护民国档案、资料的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刘公台陆军上将任官状)
(刘公台获四等宝鼎勋章证书)
(刘公台获陆海空甲种一等奖章证书)
(刘公台获华胃荣誉奖章证书)
刘公台获胜利勋章证书
档案证明川军将领刘公台是抗日英雄
(刘公台陆军上将任官状)
(刘公台获四等宝鼎勋章证书)
(刘公台获四等雲麾勋章证书)
(刘公台获陆海空甲种一等奖章证书)
(刘公台获华胃荣誉奖章证书)
(刘公台获胜利勋章证书)
日,资中县档案馆在珍品档案的清理、鉴定中,第一次发现川军将领刘公台陆军少将任官状及抗战以来所获勋章证书一组共6件历史档案。形成日期为民国28年至民国35年(公元1939年至1946年),并由国民政府、蒋中正、林森等任命。
刘公台()又名雄飞,四川资中人,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一期毕业,川军将领。抗战爆发后任第41军124师372旅副旅长,1937年出川抗日,1938年升任旅长,1942年5月任第41军124师长。1946年请假回乡,1949年12月任资中县维持治安委员会主任,12月8日率众迎接解放,后任川南人民行署监察委员,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资中县副县长,资中县政协副主席等职,日在成都病逝。
刘公台民国26年随师出川抗日,驻山西洪洞县,其间刘与八路军115师协同作战,并听朱德总司令讲游击战术。抗战期间,刘公台参加山东藤县、台儿庄、枣庄等战役。敌战报称刘公台“耳聋、面黑、骁勇善战”。蒋介石接见刘时,称124师为铁军,并派刘到峨眉山“陆大将军班”学习,晋升124师少将师长。民国34年9月,刘公台在驻马店代表国民政府接受该地区日军投降。战中及战后国民政府传令嘉奖并特赠刘金质少将领章一幅、并获四等宝鼎勋章、四等雲麾勋章、胜利勋章、华胃荣誉奖章、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各一座。解放前夕,刘公台任资中县维持治安委员会主任期间,为维护资中县的稳定,保证市场供应正常运行以及保护民国档案、资料的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此组档案是研究国民政府军官晋升制度和抗战奖励种类的珍贵历史资料,也证明了川军将领刘公台是中华民族的抗日英雄
军长孙元良
一九四四年九月,中原战役后,二十九军奉命由陕南调川整补。于十月二十六日在合川集结。喘息未定,又被紧急调往贵州布防。该军于十一月三日奉命出发,徒步六百多公里方到达遵义,后转汽车进入黔南。先头部队九十一师于十一月二十八日抵达独山,即在黑石关、白腊坡、甲捞河一带布防。该师由于未获补充,仅存二千四百七十五人,而实际投入战斗的不满千人。十一月三十日二十一时,该师搜索部队在独山下司与沿黔桂公路北犯之敌先头部队步骑三百余人接触,随即展开激烈战斗。在敌后续部队增援下,搜索部队方退回黑石关主阵地。
十二月一日,日寇先头部队混入难民群中侵入我黑石关警戒阵地,未几即展开血战。战斗直至十二月二日拂晓,敌虽以数倍之兵力猛攻,仍未能突破黑石关要隘。由于该师参战人员不多,防卫战线窄,被敌军探明后,采取迂回战术,由黑石关两侧突入独山县城,并妄图回头围歼该师。为避免造成更大伤亡,九十一师只得由黑石关经白腊坡、甲捞河阵地向平塘方向突围。在突围战斗中,担任掩护任务的第二七三团第三营少校营长桑振宇不幸为国捐躯。
之后,九十一师主力续在平塘卡浦、摆卡一带布置阵地,其搜索连则在深河北岸阻击敌军。二十九军之预十一师也在马场坪附近构筑了二线阵地。由于深河桥已被炸断,敌军行动受阻,加之担心我方援军到来,进入独山之敌终未能越过深河桥一步。在我爱国军民的打击下,日军主力终于在十二月四日夜开始溃离独山城。
十二月七日,九十一师部队向独山进发,于十二月八日拂晓收复独山。紧接着,该师又收复了上司、下司、麻尾。至十日收复广西六寨,进而收复南丹,向河池攻击前进。其余入侵之敌也相继由丹寨、三都、荔波仓皇败出黔境。“黔南事变”终于以中国军民的胜利,日寇的失败而记入了抗战史册。而二十九军爱国官兵的抗日功绩也由卢沟桥到深河桥永远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孙将军在采访时说:
民国卅三年冬,日军陷贵州独山,欲深入贵阳直捣陪都重庆。我当时在汤恩伯的第卅一集团军任副总司令兼第廿九军军长,奉令星夜驰援,指挥先头部队九百多人抵御日军第三师团的两个联队之众,拼死奋战,终于收复南丹独山等要地,扭转危局,并启国军反攻胜利之机,因而荣获青天白日勋章。
当时运输车辆匮乏,廿九军新兵一万三千人从河南内乡县冒着炎日徒步廿二天,行军一千五百里到达陕西汉阴县;休整不久又奉命由汉中出发徒步卅九天,急行军两千六百里到达四川合川;才住下三天又接紧急命令在廿天内,走完两千五百里赶到贵州马场坪。这么一支大部队徒步行军三千三百公里,其艰难险阻非笔墨所能言状。
反对者所说长途调动的里程自己加起来都对不上,还说老将军是老糊涂,我们不妨算一下,00=里地换算成公里就是3300,我想这个加法小学三年级就应该能算出来的,不知道反对者怎么算的,大概只顾着污蔑老将军,没有仔细看三千三百公里,不是三千三百华里,看来还真有算术没学好的。
至于这几个地方的距离,不能用直线距离来算,也不能用现在公路或者铁路的距离来算,因为那个时候许多地方没有公路和铁路,否则我国军队也不用徒步行军了。
日寇发动五十多万大军的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作战,原本的战略意图就是想直捣重庆,如果国军的抵抗不强烈的话,独山应该不是他们的最后一站,他们的撤退也是考量到国军的援兵,怕被围歼。当时国民政府的精锐都在云南前线,就是有名的中国远征军。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合击日寇,日,新一军与新六军开始向八莫发起进攻,12月初,日军进犯独山,贵阳告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调新六军回国保卫大西南,新六军主力于12月1日奉命停止前进,新六军军部及新22师、第14师被空运至云南沾益,以保卫重庆。】
淮海大战,飞将军全身而退
1948年初,蒋介石察觉出孙震有保存实力的企图,便欲罢其兵权、拟另派人统辖孙部。孙震为避免军队被蒋吃掉,同时继续保有对旧部的领导权,于是推荐侄子孙元良接替自己,以求两全。蒋考虑到孙元良毕竟出身黄埔嫡系,与川军原无大的瓜葛,于是顺水推舟,谕准此事。久失兵权的孙元良青云直上,就任第16兵团司令高位。接管叔父军队后,孙元良仗着蒋、孙两大背景大肆贪污、冒领军饷和勒索、套购黄金等,甚至把老蒋下发给兵团官兵的数十万大洋赏金也尽数装入私囊。
曾经和孙元良在上海南京战场并肩作战的宋希濂在调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前,一听到孙元良在徐州当兵团司令,便明确表示坚决不去:“孙元良我是深知道的,是个把个人看得比什么都高的人,我无法与他共事。”
淮海战役(国军称“徐蚌会战”)开始不久,孙元良16兵团第99军被配属在蚌埠布防,兵团主力奉调移师宿县,防守徐州后方。随即被迫再次北上救援黄伯韬兵团。结果宿县也被中野三纵攻占,津浦线被彻底切断。黄伯韬兵团在碾庄被华野全歼。
此时黄维12兵团还在东进,妄图夺取宿县。黄维兵团拥有4个军和一个快速纵队,其中包括国军五大主力中的18军,是陈诚“土木系”的嫡系部队。可是中野已经给他设下了大口袋,用几乎同等兵力,将其包围在双堆集。
国军在淮海完全陷入被动,杜聿明被迫率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向西南撤退,企图依托淮河,会同蚌埠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解黄维之围。未料在永城地区陈官庄就被华野主力团团包围。杜聿明无奈下令三个兵团分三个方向突围。
此时孙元良将“飞将军”的本领发挥到了极至。孙元良指令16兵团所部分散突围,令曾配属过快速纵队的125师掩护兵团部突围。为防杜聿明变卦,孙元良还命令截断电话线,嘱咐指挥部电报一律不收。结果邱清泉和李弥部果然奉杜聿明之命取消突围,孙元良部孤军突围,一万多人在混乱中被歼,军长、师长大多被击毙,残部只得重返包围圈。
可是孙元良居然化妆成中尉副官,趁乱骗过盘查,只身逃脱!后又化妆成农民,逃到信阳火车站。
日,华野发动总攻,杜聿明、邱清泉等人非死即降。孙元良却已经回到南京,获准重组16兵团了。对比之下,“长腿将军”刘峙只能自愧不如,恐怕只有清末长跑名将叶公志超才能比拟。
晚年定居台湾,不提当年勇
& 孙元良与其子秦汉(著名影星)
1949年底,孙元良来到台湾。背着战败丧师之责,加上国民党高级将领间的内斗,他精神郁闷,最后选择了退役从商。
上世纪70年代初,孙元良一度旅居日本,开了一家名为“天福园”的面馆。
1975年,他重返台湾定居高雄,在当地一家针织品公司当董事长,退休后,孙元良到台北定居,闲来无事时著书立传,写了回忆录《亿万光年中的一瞬》(书名犯基础常识错误)等。
晚年的孙元良很少提及当年的风风雨雨,心境平和地专注养生;孙元良的第5个儿子孙祥钟,即是影视双栖的台湾资深艺人、偶像演员秦汉,他曾回忆说:“即便是对自己的儿女,他也很少说起过去参与的战事。”
1985年,孙元良最后一次高调亮相。由于日本军国主义否认1931年后日军在华大屠杀的事实;当年大屠杀发生的时候孙将军正好偷偷离开部队,躲在妓院里避难;作为历史的见证人,81岁高龄的孙元良在台湾高雄市发表了一份抗议书,义正词严地驳斥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谎言。
日,孙元良在台湾逝世,享年103岁;在他过世前,是硕果仅存仍然在世的黄埔军校一期校友, 生前行事低调的他,身后事家属也将力求精简;他的后事家属会依照其遗嘱指示不发讣文,只在报纸登半版广告告知亲友,至于骨灰则暂厝林口,等待适当时机再迁葬回大陆南京。
萨苏先生的文章中提到孙将军的几则轶事:
从新闻中看到,黄埔一期的最后一人孙元良将军以103岁高龄往登他途。回想九十年代初到黄埔军校旧址,所见黄埔军校烈士墓上凝重的“亲爱精诚”题字,这或许标志着那一个时代的结束吧。
孙元良,在近代史上是个不时闪现的名字,北伐,抗日,反共。。。民间对其评价不一,盖棺论定的事情是说不准的,萨也没有兴趣和资格去评定孙老将军的一生。不过,“孙元良”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早年间从国军旧人口中,多少听得一些此人传闻,真实性不敢100%保证,但都有出处,且与大家作一共享。
一:不吃辣的四川人
刚刚听到孙将军西去之讯,曾给一个朋友写到家族中有一长辈,曾专门去孙元良与庞炳勋离开大陆后合开的馆子吃饭,以体会“孙庞斗智”故事。写了之后,与家人通电话,那边就说老辈去吃“孙庞斗智”不假,但里面那个“孙”可不是孙元良,而是原国民党军第十一战区司令官孙连仲,孙连仲是西北军老将,庞炳勋的侄亲家,与他合开餐馆很正常,孙元良是黄埔嫡系,和老冯的西北军是死对头,开餐馆大概也会找李良荣。此孙不同于彼孙也。
惭愧,原来搞错了。但老萨思维短路有点道理。原因是知道两则关于孙元良的轶事,都和吃饭有些关系。
其一,是曾给沈醉先生作过助手的一位亲戚提到,抗战时期沈醉在军统作总务。当时前方将领回到重庆有时会到军统局,招待吃饭自然不会少,都是沈醉的工作范围。孙元良也来过,沈醉安排吃饭,因为孙元良是四川人,特别准备了麻辣火锅招待。却不料席间孙极少动筷。沈颇为奇怪,事后询问孙的副官,答曰“军长不吃辣。”身为四川人而不爱吃辣,可谓怪哉。不吃辣却不明说,敷衍就餐了事,军统局的骄横,将军们都不愿轻易冒犯,也可见一斑。
其二,是北京一位编辑朋友的长辈,原是西北军中人,谈论历史,提起冯玉祥的节俭,拿蒋介石所部对比,曾说南边(北伐军)也不是尽不可取。中原大战后他所部的西北军一团被收编,与第二师同住一城。地方宴请,席间士绅敬酒,第二师的长官居首席,淡然却道:我辈新军人,不吸烟,不饮酒。这个第二师的长官,就是时任团长的孙元良。孙固辞之下,滴酒不沾。以下军中众人即便想饮,也只好推却了。西北军军规中原也有不吸烟不饮酒的说法,但经过北伐以后,已成空文,不乏以豪饮著称者,孙此举令西北军上下一时肃然。
二:南京中的孙元良
其实,孙其人,作为军人还是比较能打的,在日本的对华作战纪录中,往往可见孙元良的名字。南京战役,孙的八十八师死守雨花台,是为南京城外最后屏障。日方记载,雨花台守军阵容严整,军纪森严。孙元良下令逃兵一律毙杀,另有一条命令战斗开始后任何人不得离开阵地上公路(有逃跑之嫌),公路上有人督战队即可开枪射杀。日文资料中这样的描述本意在于说孙残忍野蛮,但也说明孙元良当时对于死守阵地是有决心的。
不过,根据日军纪录,孙元良的一个失误,也可能是南京最后城破的重要原因。日开始,日军反复攻击雨花台,由于守军顽强,雨花台后二十米高的南京城墙作为二线阵地可以提供火力支援,交叉火力猛击之下日军损失惨重(事后日军统计雨花台之战伤亡两千余人),三天没能占领这里。但是,由于日军士气极高,各部队纷纷抢夺攻占南京之“武勋” -- 南京作为中国首都,这份功劳远比攻占其他地方为高,给守军的杀伤也极大。11日,考虑到孙所部八十八师伤亡很大,唐生智下令孙收缩阵地。唐对前线情况不明,而孙竟然也未加详查就遵照执行,这下子在八十八师与五十一师的阵地之间放开一个无人防守的大口子,日军12日,就从这里突破雨花台防线,直攻中华门。这个攻击彻底动摇了唐生智的信心,当天下令南京弃守,各军措手不及,多不及撤退,损失极大,而南京大屠杀也就此开始。因为八十八师仓促收缩阵地造成失守雨花台,同时见于中日史料,唐生智的乱命要负主要责任,孙元良的盲目执行,恐怕也难辞其咎。
三:罕见的败仗
孙元良将军为黄埔出身,整个战争生涯中,出彩的战例不少,估计最近点评他战绩的文章会不少,就不多缀叙了。然而,打仗,常胜将军是没有的,孙也是一样。若要论最让他耿耿于怀的一战,大概就是淮海(徐蚌)战役了。那一战,孙元良率领的整整一个16兵团从陈官庄突围,结果跑到外边一看,还剩四百多人。此战解放军说孙元良单身逃走,这倒是有点儿过分了,不过八万多人的一个兵团,剩下四百和孤身脱出也实在差不多了。说来国军和共军打仗,开始损失以旅计,随后以师计,淮海战役前损失一个军已经不算什么,但这种随便就丢一个兵团,还是太窝囊了。为此,孙元良一直耿耿于怀,曾在不同场合对自己辩护过,主要强调两点,第一说明这是杜长官命令突围的,不是他擅自决定放弃同僚.从所存的文字记载看,可能是这样的,但孙随后关闭了电台,因此没有接到取消突围的命令.第二,则是说明自己的部队突围是成功的,足有一半以上的部队,四万多人冲了出来(孙部八万多人,在此前的战斗中损失一万多,突围中两万多被截留在围中,这个数字也算可信),只是突围后到达萧县时,又遭到解放军的围攻才全军覆没。
一个兵团怎么会一夜之间全军覆没呢?按照某电影的说法赶鸭子也没有这么快。
这件事,我曾请教过几位在国军中任职过的老人,大多说不明白 -- 甚至请教共军的一些前辈,也是说不明白,甚至有亲身参加过淮海战役的老人,也不明白孙兵团怎么会一下就被吃掉,因为吃其他几个兵团都费了很大力气。只有在奥马哈遇到的一位国军老人给了个比较能接受的解释。说来这位也不是亲历者,但他的一个朋友正是孙兵团的成员,突围出来后不久伤重而死。按照他这个朋友的说法,孙兵团的崩溃,是遇到了百年难一遇的事情,那就是 -- “营啸”。
“营啸”,是古代军中的说法,俗称炸营,指的是过于紧张的军队完全丧失理智,北宋救援太原之战,就因为有传闻宗翰来了,引发二十万大军营啸溃散。根据经历人的说明,孙的部队撤退到萧县不假,但遭到了解放军部队的夜袭。以夜袭而论,歼灭一个团,一个旅有可能,一个兵团基本是不可能的,而且解放军后来的文献也证明当时和孙军交战的数量极少。可是孙军的状况非常不正常。当时他们突围出来,经过一夜狂奔,凌晨时认为已经远离了战场,于是数万人几乎同时倒下酣睡,外围部队连岗哨都没有放出。拂晓,解放军少数部队突然发动夜袭,突围成功。孙兵团官兵被围多日之强烈紧张后骤然放松,又突然被袭击,神经顿时崩溃,于是全军惊叫而起,甚至自相残杀,激烈混战起来,于是几万人的大军就此溃散无法收拾。。。这可能是至今为止万人大规模“营啸”的最后一次。
假如这个现象被心理学家拿去,一定会作为课堂上的样本,不过估计孙将军肯定对作这样的样本没有任何兴趣。
四:义气男儿
上面提到的那位定居奥马哈的国军老人虽然不是孙兵团的,但任职当时的国防部,对淮海战役很熟悉,他曾经对我讲过自己的看法,认为此战国民党军部队比较精良,指挥官杜聿明深得军心,又是在内线,平原作战,本来比较有信心的,打到中间虽然失利也没有想到会败的那样惨,但一场大雪使国民党军机动能力全失,重装备反成累赘,最终全军覆没。我觉得他的看法依然是老国军典型的思路,因为大雪下来之前,国民党军就已经开始败了,只不过是个败的程度不同而已,这样分析成败,未免有些片面。但是就如同孙将军一生和共产党对着干一样,对一些老人,也没有必要强迫他们改变自己的信仰或观点吧。
这位老人提到孙元良,还提到一件事,说他讲义气。
他说孙家中供养一老妇,全家礼节恭谨。但这老妇于孙实际并没有任何任何亲属关系。原来,南京陷落时,孙所部大部伤亡,孙作为师长在最后指挥,未能随部队突围,其间一度被俘(现有文献对孙从南京脱险语言不详,但没有文字提到他曾被俘,故存疑)。被俘是指他化妆隐藏被日军搜出,和其他被俘官兵集中,要作为“便衣兵”拉出去枪决。这时南京大屠杀最残酷的时间已过,有时日军也允许百姓来认走抓住的青壮年。有老妇忽指孙是自己儿子,不是溃兵。孙元良当时柱一拐,口音与当地人迥然不同,日军很是怀疑,让翻译询问,称如认了,就母子一起杀。但老妇始终不改口,恰好此时附近忽有枪声,日军急于去察看,随手下令放掉,孙遂幸免于难。
此后才知道那老妇本是来寻自己儿子的,寻不到,看孙象是来打仗的外地兵,不忍他死在这里,遂出言相救。
孙脱险后,遂视之如母,终生不渝。
事情真伪,大约只有孙家近人可作证明了。
中新社香港(2007年)六月十日电台北消息:“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率部坚守上海的抗日名将孙元良于五月二十五日在台湾过世,享年一百零三岁。
“中央社”十日报道,孙元良家属当天在报纸刊登启事,公告孙元良过世消息。
报道说,孙元良将军遗体于九日火化后,骨灰暂厝林口,家属表示将依孙元良遗愿,未来选择适当时机迁葬南京。
报道说,孙元良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他在过世前已是硕果仅存的黄埔一期校友。
一九三二年,上海“一&二八”事变发生,孙元良担任国民党军队第八师二五九旅旅长,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即与日军作战。
“八&一三”淞沪战役中,孙元良任八十八师师长,率部坚守上海闸北阵地达一个半月,打碎侵华日军“三月亡华”的迷梦。
淞沪战役告一段落后,八十八师五二四团第一营四百多名官兵,固守四行仓库阵地,掩护部队转进,即历史上有名的“八百壮士”。孙元良在回忆录中描述,当时“死守上海最后阵地”的命令由他交给副团长谢晋元。
据了解,孙元良将军籍贯为四川成都,著名电影明星秦汉是孙元良之子。
孙元良将军谈56年前萧县突围
国共内战结束五十六年了,但中外历史学家对一九四八年冬那场血肉横飞的徐蚌会战(中共称淮海战役)一直争论不休。在那场恶战中,国军被歼五个兵团——廿二个军五十五万精锐部队,导致国民政府仓惶退守台湾。指挥那场恶战的双方统帅:毛泽东与蒋介石,战地指挥官: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与杜聿明刘峙邱清泉李弥尽皆墓木已拱,唯一健在的战地高级指挥官乃是徐州剿匪总部前进指挥部副主任兼十六兵团中将司令官孙元良。这位一百零二岁的抗日名将已退出军政界半个多世纪,鲜少与外界传媒接触。这一代的年青人在报刊上见到孙元良的名字,往往是因为他的五儿孙祥钟(秦汉)的艺术成就与影坛新闻。
五月廿七日下午陪同笔者到台北市北投怀德街一座五层住宅访问孙将军的有国防部史政编译局徵校处处长容鉴光、国防部作战次长室战备处处长王云翀(他在台大、陆官任主任教官时教过陈水扁、马英九、赵少康、汤耀明等人)以及台北银行副理李永中,尽皆将门之后。
孙:孙元良  郑:采访人
郑:孙将军,徐蚌会战本是相持之局,敌我双方犬牙交错、层层包围,共军几度陷危境,据了解若非吴化文、刘振三、张克侠、廖运周等高级指挥官在紧要关头拉开口子投共,共军本已臻强弩之末。即使徐州突围决策欠妥,也有希望全师而退,倘能顺利转进淮北,至少可以保住江南半壁江山,但官方与民间的史书对萧县突围的论述不一,言人人殊,作为这场关系中国命运之大决战的前进指挥部副主任,您对最后廿万人全军覆没的内幕秘辛了若指掌,如果您默不作声,未亲历这场战争的后辈们纂写历史时,可能会有所偏颇……
孙:徐州是使用过不少人力物资,花过长时间经营的补给基地和空军基地,它的地形利於防御,工事强固完备,交通通讯设备齐全,粮弹燃料有相当存储量。既使后勤联络被截断,空投也较容易。我们这么庞大的集团兵力,武器车辆都很充实,当然需要庞大数量的补给,徐州是可以满足供应的。徐州这么重要的地方怎么可以轻易放弃呢,长期以来我一直怀疑国防部有潜伏共谍在作怪,他们假最高统帅的名义把徐蚌前线五十多万将士驱赶到了绝境。
郑:随著档案资料的解密,历史学家确认,从徐蚌会战计划的酝酿制订,到杜主任被围陈官庄,在国防部作战厅几乎参与了所有的重要决策的刘斐、郭汝瑰系潜伏共谍。郭汝瑰先拟定固守徐州方案,又私下透露给中共,因而未能全面付诸实施。接著拟定撤离徐州方案,由於杜主任疑心郭汝瑰通共,故有意避开郭、刘等人而与蒋公直接达成“撤而不打”的密议。然而当杜部到达青龙集一带时,共军佯作北撤,刘斐察觉蒋公求胜心陡然上涨,乃巧妙地从旁指责杜主任蓄意避战“只想逃跑”,郭汝瑰则旁敲侧击,极力强调杜聿明必须求战而不能避战。於是,蒋公一改初衷命令杜聿明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解黄维兵团之围。现在从杜聿明回忆录可知,他接到国防部电令后,感觉蒋公“所以变更决心,是被郭汝瑰这个小鬼的意见所左右的”。
孙:是啊!黄伯韬兵团被歼时,我就当众说过:“消灭黄兵团的是国防部,不是陈毅!”叫王泽浚四十四军由海州撤向徐州、叫黄伯韬带一个兵团去援救王浚一个军、叫黄维兵奔驰千里去双堆集袋形之地挨打、叫刘峙轻易放弃徐州、叫杜主任的三个兵团在公路上排成无法作战的难民式长龙沦为庞大软体动物的,都是刘斐郭汝瑰。徐州撤退的翌日,我在吉普车中看到沿途拥塞混乱情形,就致电杜主任,指出共军只要用一个排就能将我们二十万人打散,这样下去实在危险,最好我们三个兵团分开来行动,赶快脱离战场,把态势整备好了再合起来同共军决战。两小时后杜主任覆电说,统帅部不同意我的意见,杜要我去研究作战计划。我事忙不能去,便派副参谋长熊顺义出席。熊提醒我:突然改变方向,转攻东南,掉转方向起码需要两天多时间,在这期间不知有多少共军追赶上来,那时就不止濉溪口三、四万敌人,而将是十几万、几十万敌人跟踪而来重新形成包围圈。我们自投罗网,插翅也难飞了。我让他到指挥部同邱清泉辩论,说透彻“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事到如今,卅六计走为上计,停上来是死路一条!”
郑:据熊顺义在大陆所撰回忆录,他在会上讲述了孙将军与各友军的意见:“明知不可久待而竟待之,岂不是睁眼跳崖自己找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必须从整个形势来考察才能立於不败之地”。可是邱清泉说:“无论从战略、战术、士气上都不应该这样停下来掉过头去钻圈套,但是老头子这一关过不去!谁能担保不挨罚!还是遵令调头吧!共军围就让他围吧,围过十天半月,吃不了,他们会自动逃走的!”李弥也附议,於是杜聿明就让熊顺义回去说服您。
孙:问题就出在这里!国家兴衰存亡所系的一场大战,其胜败仅由一名骄兵悍将的乖谬举措来定夺。我实在无意去批评统帅部昧於现势不够明断,遗憾的是杜主任优柔寡断,未能果断执行他在南京与总统所定的密案,而听任竖子妄作主张,将廿万国军主力轻易葬送,大陆也就很快陷共了!黄维兵团的东来,原是为了增援徐蚌,但从十一月廿五日起,这一兵团被困双堆集,弄成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反转来要我们去援救他。到十二月六日,统帅部弄清战局知道两部无会合之可能,终於同意我们分道突围。即使高层有共谍捣乱,设若杜主任有壮士断腕的魄力,耳根不软,毅然坚持突围,何至於全军覆没呢?十二月六日共军既未调集,也没有把我们围困得那样严实,而我们孙邱李三个兵团都相当完整,占踞在有利的内线位置上,如果一齐行动,是有冲出重围的力量,最坏的结果也可以冲出一半,稍经整补又可作战,何至於让共军捞便宜覆我全军、此后如入无人之境轻易渡江呢?再站在共军的立场上说,他们究竟是希望我们呆在一起让他们围住一口一口吃掉呢,还是希望我们走开以保存实力呢?当然是前者而非后者,我们为什么要甘心钻入敌人的圈套呢?
郑:据大陆出版的军史说,共军华野司令员粟裕闻悉杜主任弃徐州西撤,顿时惊出一身冷汗!那时共军已比国军行动晚了一天,而国军部队大都是机械化兵团,倘杜部南下与黄维兵团会合,将会给刘伯承邓小平的中原野战军造成致命的威胁,后果不堪设想。粟裕晚年同他妻子楚青谈起徐蚌会战时,说他曾经紧张过两次,其中第二次就是追击杜聿明集团。他说:“非常危险啊!尽管我们估计到他们的撤退方向,却没有想到他们撤退得这么快。我们有些纵队又突然失去了联络,怎么也找不著了,万一让他们三十万部队撤到淮南,问题就大啦!”可惜国军自己变生肘腋。据前进指挥部副参谋长文强的回忆录说:“……天色昏暗便听到孙兵团突围行动已经开始的密集枪声。奇怪的是,邱清泉忽然改变了计划,自作主张下令就地宿营。杜聿明问邱为何不照决定行事,邱说:『一切由我自行负责。如果突围时丢失了重武器,即算到了南京,又怎能交账?』杜竟同意邱的意见,又致电李弥令他也改变计划就地宿营”“由於邱清泉一意孤行,破坏了杜聿明十二月六日晚三个兵团同时突围的计划,杜感到非常非常不快,可又无可奈何。邱清泉在包围圈中曾一度想赶走杜聿明取而代之,认为没有架在他头上发号施令的必要,甚至正式向杜提出:『包围圈中一切责任由我来负,你的身体不好,请回南京去为老头子妥筹善策吧!』杜听了这些话难受极了,杜表示要为党国尽忠。邱赶不走杜,便迁怒杜身边的高级幕僚,指桑骂槐闹得大为不安”。
孙:文强是个忠厚君子。从延误援救黄伯韬到萧县突围,足可以看出邱清泉以其私怨,败国殄民。总统下令五个兵团集中力量打通津浦路徐州至蚌埠之间交通时,邱清泉私心自用,故意留下国军装备最精良之王牌中的王牌第五军在潘塘至水口一线迟迟不投入战斗;到陈官庄他下令停止前进,名义是休整,实际是为了调兵救援他担负掩护任务而被共军包围的亲信四十五师郭吉谦部和九十六师邓军林部,只因舍不得掩护部队而让几十万大军坐以待毙!十二月六日我十六兵团的第四十一军七、八千官兵突围到了永城,我自己率领的兵团司令部突围入黄泛区,最后到了武汉。邱李兵团虽然按兵不动,事实证明了突围的可行性。倘若那天三个兵团同时行动,当然突围成功了。
郑:从结局看,杜主任与多数军、师长被俘,三个兵团司令,一战死两突围,所以滞留大陆的部将不无怨怼之心,从他们的回忆录可以看出这种忿忿不平情绪。譬如您部下一二二师参谋长魏煜昆说您“命令通信营把所有电话线截断,电台也停止收发报,特别嘱咐指挥部发来电报一概不收,目的是唯恐杜聿明变卦,下令不再突围”;该师师长熊顺义说您“只身潜逃”;魏煜昆说您“化装假称中尉副官,未被解放军查出,乘混乱之际逃跑”;总统府战地视察官李以匡则说您“藏躲在老百姓的床下未查出,侥幸逃出重围”;一二五师师长陈仕俊说您“由三七四团保护突围,在半途化装商人逃到武汉”;就连杜聿明都说您“只身化装逃走”。
孙:光亭兄不愧为一诚实的军人,他对总统完全说实话——他电告总统第十六兵团是遵照他的命令而行动的。设若杜主任像某些奸佞那样把一切过失往别人头上推——万一他否认下令让我突围,我必须面对军法审判。到河南确山会见省主席张轸时,我才知道十二月六日那天指挥部临时变更计划,只有我一个兵团突围,杜主任他们仍在原地作战。如果我知道杜主任变更决心,我绝不会违抗命令单独突围的。至於截断电线一说,那纯粹是有些人推卸责任的遁词,我知道邱清泉曾责怪十六兵团撤退太早造成后方车辆遭受重大损失。有人说我切断电线,那是无稽之谈,须知当日突围时兵慌马乱,人车争道,冲过敌军火网时,我身边的兵团参谋长张益熙都腹部中弹阵亡,在人马车辆争相夺路时,谁能保证通讯畅通?说我只身逃出,也是出於想像。我辖下一二五师是机动师编制,有载重四吨的卡车三百多辆。第十六兵团冲出重围的部队有四万人,其余未突围的三份之一约两万人由兵团副参谋长熊顺义收容,合编为第一二二师,他们在原地奋战至最后一刻;四十一军有八千人突围抵达河南永城,我自己率领的兵团司令部四百多官兵经河南确山换乘火车到了武汉。我的同袍部下在共方俘虏营里对我作不实之描述,我不忍指责他们。??,对这一场惨败我自有无可推卸的责任。然而我们自己的官书——《戡乱战史》,拾人牙慧而歪曲史实,使我几十年来一直骨鲠在喉。例如再版本的《戡乱战史》云:“……孙司令官乃乘势突围而去,但因部队混乱,又未与邱李两兵团预行协同,终不免为匪截击溃散……”。读者很容易误会为:“突围的停止实施,并非由於杜主任拗不过一个人的临时反对所致,而是由於孙兵团过早单独突围所致”。这当然不合事实,再版本删去了初版本上“邱清泉司令官忽又反对突围,力主拼战到底以死殉国。杜副总司令决心动摇,乃罢突围之议”一段。徐蚌会战是国军彻底失败的一役,参战的各位将领皆应负战败丧师之罪责,绝无可逭。故我绝无为自己辩护之意。但为惩前毖后,作为信史,使后代以古为鉴,则纪录必须翔实。
郑:到武汉后,宋子文有没有找您麻烦?
孙:我到南京是卅八年一月十日,斯时宋子文任广州绥靖公署主任,已鞭长莫及。想当年抗战胜利时,我兼任过军长的第廿九军首先被编散。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日寇摇撼陪都之际,这支部队孤军奋战夺回独山,因而全军受到国府嘉奖,我亦获颁青天白日勋章。不料廿九军却被陈诚以“整军”名义取消番号,以达其排除异己的目的。我从萧县突围后,陈诚去了台湾任省主席,自无暇北顾。总统知道我已尽职,并未怪责我,他叫我马上到川东万县尽速重组第四十一、四十七两个军。
郑:后来您怎样离开重建的十六兵团呢?
孙:这事说来话长。八年抗战的第一仗淞沪会战和最后一仗反攻独山我都与有荣焉。胜利后,由於陈诚妒贤嫉能,我被解除兵权,做了近一年的常(熟)镇(江) 地区守备指挥官,做了十八个月重庆警备司令,有些人在抗战中没打过硬伏却因巴结陈诚而做了大官。卅七年初,戡乱战事吃紧,我又被起用担任整编四十七军军长,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旅长和师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