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饿鬼道众生吃饭照片之一鬼道,什么样的人死后呢进鬼道

六道轮回中鬼道的种类
佛弟子文库济群法师
生活在我们人类周围的还有鬼道众生,佛教里说的鬼与中国传统所说的鬼又不一样:中国古代社会认为鬼是人死后的必然归宿,所以鬼字的本义就有“归”的意思;而佛教里所讲的鬼则不一样,认为鬼只是五趣众生其中一种,也就是说人死后有可能升天,有可能继续做人,也有可能堕为畜生,还有可能下地狱,固然也有可能会变成鬼,不过人死后为鬼只是五分之一的可能,并不是人死后一定就变为鬼。六道轮回中鬼道的种类佛经中说鬼有两个特点:一是乞求;二是多畏。第一乞求者:鬼的处境很艰难,他们本身并不从事生产,其生活来源全靠四处乞求的方式而得以聊生。鬼的另一特点是多畏,平常我们总以为鬼非常可怕,因此一想到鬼那青面獠牙的形象、张牙舞爪的情形,我们就会毛骨悚然。人们却不知道鬼更怕人,平常我们会听到形容鬼的两个成语,一是鬼鬼祟祟,一是心怀鬼胎,这说明鬼也非常怕我们。通常人看不到鬼,而鬼却看得见人,它们一看到我们就吓得赶紧躲藏起来,待我们走过以后才敢出来,因此我们根本不必怕鬼。平常我们生活在阳处,而鬼则躲在暗处,我们身上有阳刚之气,而鬼身上却是阴森之气,相比之下我们的处境要胜过他们百倍千倍,总之鬼是很可怜的。因此,佛教里也很重视超度鬼类众生,寺庙里经常举行一些施食法会,招请十方孤魂野鬼都来参加,希望能以法力超度它们,令能离苦得乐、脱离鬼身、投生人道,就算未获法益,也可饱食一餐,解决一时饥渴之苦。鬼道众生与傍生一样,遍布于世界各个角落,海、陆、空到处都有,同样与我们人生活在一个地平面上。然而为什么他们看得见我们,而我们却看不见它们?这是因为鬼道众生的业力与我们不同,鬼的身体是由轻微的地水火风四大组成,就如空中非常淡薄的云气一样,他们的存在对我们而言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所以我们一般见不到鬼,就算偶尔见到也只不过是一闪影子而过,一晃就不见了,所以人们对鬼的认识才会半信半疑,都不敢肯定他们的存在。鬼道众生与人的世界一样,也存在着福德因缘的差别,其中有富贵鬼、威德鬼、不穷不富的鬼、贫穷落魄的鬼等,什么是富贵具威德的鬼?是指平常我们所说的神,依中国传统观念认为死而正直为神,是说一个人在世间上正直且有德行,死后就能成为神。神也是属于鬼道众生,换句话说神也是鬼,只不过它比一般的鬼要有富贵、有威德。不穷不富的鬼:是前生修福不多,但罪业也不是很重,他们虽然不能像前面的神那么奢华享受,但也能得到一般的住处及食物,日子过得还可以。贫穷鬼:是指漂泊在荒外的孤魂野鬼,他们无衣、无食、无归、无宿,日子过得特别艰难。有人会问:福德鬼为什么又称为神?这个道理就像我们人间当官的一样,虽然同作为人,但有的人能够当官享受荣华富贵,而多数人则只是一般贫民,甚至有的人还沦为乞讨,为鬼也是这样,或贫或富与他生前的善恶行为分不开。一般说,生前喜做善事、品德优秀而性格脾气又不太好的人,他们生天的福德不够,死后只有投生到鬼道做神。神又有多种,有的神威德福报相当大,可以统帅整个鬼道众生,乃至人道的生死命运都受他们裁判,例如阎王。有的神则无比的富贵,享受的是荣华富贵,就如人间的帝王一样的自在,例如海龙王。而有的神却是统管一方土地、一片山林等,受一方人鬼的尊敬,比如一些土地神、山神即是。还有的神则只管理一潭水、一棵树或一块石等,他们的福报因缘也就大大不如前面的神。但无论如何,能作为一个神都是有些福报的。能作为神的鬼为数很少,而贫穷鬼则非常多,有福的鬼可以住在海边享受,而贫穷的鬼却是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甚至往往是三餐不续、依草附木地过日子,因为它们不从事耕种,靠乞讨的方式生存,因此他们每天到处乞求,有时遇上某处有祭祀或寺院施食,可以吃上一餐,但多数都是吃了上餐没下餐,生活过得特别酸苦。鬼的形象大的可以高过几幢房楼,而小鬼仅有三寸长。他们还具有微细的五通,其某些能力是人所不能及也。在鬼道中,为数最多的是饿鬼。饿鬼是鬼道众生中层次最低的,他们非常可怜,长年累月没吃没喝、无衣无住,总是处在一种饥渴无度的煎熬中度日。由于饥渴难忍,它们长年如是的四处奔跑,目的是想寻找点吃的东西,但由于业力太重,不仅到处找不到,就算发现了可吃的食物,在他们面前也化为火炭,或是一进口中就变成火焰燃烧喉咙,实是万般痛苦、苦不可言!有时候听到远处传来潺潺流水声,就高兴地跑过去,可是一旦跑到那里,清清的河流在它们眼前却变成一堆腐臭的浓血,真是万般无奈,极度的饥渴长年累月地折磨着他们。由于业力所至,饿鬼的形象不仅丑陋,而且长得非常奇特,其面容像黑炭一样枯瘦,咽喉长得像针尖那样细小,而肚子却大得像鼓一样,可知众生的业力是何等可畏!所以佛在《地藏经》里说:“众生业力能敌须弥、能胜巨海、能障圣道。”业的力量实是不可思议,那么这些业究竟是从何而来?它是从众生的无明行为造作而来。未成佛前,众生以一种无明心放荡三业,迷迷茫茫造下了这么一大堆罪业,果报来临时,苦得不堪设想。(文:济群法师)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佛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佛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佛学”,获取更多佛学资讯。
[责任编辑:airyzha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鬼究竟是什么?鬼的种类有多少?看恐怖片的人会有什么下场?人死后之境界及为何会落入鬼道等问题…… 想了解的请进,或许能解答你的疑惑!【完整本】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鬼&总是阴森、恐怖、神秘而非正面的,所以人们往往都怕鬼,甚至谈鬼色变!那么,为何人要怕鬼呢?这其中最大的原因莫过于不了解了,因为人不了解鬼,所以才会怕,但一边怕,一边还很好奇,于是就会去看些恐怖片、恐怖小说之类的,最后把自己吓死算完。那么鬼究竟是什么?就让我们粗略的来探讨下这个问题。&鬼&&又称&饿鬼&&梵语:preta,巴利语:peta,音译为薜荔多、闭戾多、俾礼多、卑利多、弥荔多、闭多;或梵语pitr!,音译卑帝黎。三途之一,五趣(五道)之一,六趣(六道)之一。前生造恶业、多贪欲者,死后生为饿鬼,常苦于饥渴。又作鬼道、鬼趣、饿鬼道。&新译单称鬼,而不加&饿&字。然旧译之经论则多称饿鬼,盖鬼类中以饿鬼最多之故。一般人认为,人死即为鬼,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人刚亡故时并非是鬼,而是中阴身,所谓:&前阴已谢,后阴未至,中阴现前。&前阴已谢指此期寿命已尽,后阴未至意谓尚未投胎。就一般而言,人死后皆有中阴身。然大善大恶者则无。一人生前积极行善,认真修行,对三宝及净土深具信心,断气后毋需历经中阴阶段,刹那间往生极乐。升天及下地狱者亦等同此速。生前未闻佛法,然奉行十善,乐善好施,为世间之大善人,百年之后,亦得瞬间投生天堂。生前作奸犯科,烧杀掳掠,瞋恨恚怨,强取豪夺,此等极恶之徒,命终直入地狱。至于贪念重者则堕鬼道。中阴又称&中蕴身&、&中蕴有&、亦称&中阴有&、&中阴身&。藏文&中阴&意为&一情境结束&与&另一情境展开&间之过渡时期。断气、甫亡谓&死有&,来世投胎(即转世)时曰&生有&。据《俱舍论》卷十所载,死亡瞬间至来生出世之刹那(即投胎、入母胎内),其中间时段称&中有&。因仅意识存在,并无实质肉体,乃由意识作主宰,幻化而来,非父精母血孕育所成,故称意生身、意成身或化生身。此时,四大之聚合恰与死时相反,与贪瞋痴相关之思想伴随而来,风、火、水、地亦相继到来。此意生身与《华严经》提及佛十大身中之意生身大不相同。佛陀证得清净法身,故其意生身乃随愿所生,随其清净之愿力(至十方世界度众)而生。众生之意生身乃意识所成之身,形成元素为业力。彼已摆脱色身束缚,远较生前自在。初往生时,灵魂甫脱离肉体,其舒适不可言喻。此时神识(下文中会说明&神识&为何物)往上飘浮,于己色身历历可见。故人亡故后,会流连于棺椁或病榻旁,观看自己色身。此时善恶尚在对判,业力未形成,故极其自由。因其极轻灵、敏锐,故觉知力为生前七倍,且具他心通,可阅读他人之心识。此段时间长短不等,或七日、十四日,乃至四十九日(下文中会仔细谈及中阴在四十九日中的境界与转世之问题)。据经云,中阴身速度犹胜光速,于一念顷即可投生他方世界。在业力尚未形成前,可神通自在,随心所欲至向往之处,可穿墙走壁,纵山河大地亦不为所障。极具活动力,其移动方向则取决于过去之业力、习气。透过观想,希求之物立时现前。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全系唯心所造。自肉体脱离而出之某种主体(神识),能对外界有所感应,并能自由自在移动至各处。多数体验者脱离肉体时,欲由某处移至另一处,中间并无移动过程,只须动念,即可于瞬间抵达。即令有移动过程,亦可任意穿越墙壁及紧闭之门窗,乃至穿越他人色身。众生于生死迷茫,轮回六道之中,无论其为胎生、卵生抑或湿生、化生,皆由身、口、意之善恶业所感得。行善感召至善道、为恶感召至恶道,业果如是,非何人所主宰。业即因果之总和,因果相续不断,致有六道轮回。由此得知,众生之意生身为无明、业力及因果之综合,唯因暂时摆脱色法之束缚,故得此神通自在。身历此境,自不愿受色身之羁锁。欲界中阴,高约二尺,似五、六岁之幼童,且诸根明利。纵生前为残障或痼疾,中阴身时,则完美无缺,故祭拜时,亡者必然知悉。人甫断气,即具天眼,多远皆可得见。故一上香,魂魄随至。若非如此,民间所谓牵亡魂(召引亡魂),又何由牵之?死前何以会昏迷?此乃因神识为肉体牵制,而感痛苦、昏迷。中阴身近似脑部神经系统,若神识脱离色身,神经系统之作用全失。此际即无所谓「昏迷」。昏迷仅适用于生前。若断气,神识脱离色身,何人前来探视均一目了然。如手术时不治,亡者于手术台即可知谁在身旁。神识飘浮于天花板上,俟遗体运出,亦尾随而去。中阴在四十九日内会有几次转世机会,分别会有从佛国及六道射来的各种光束接引,这在《西藏度亡经》中说的很清楚,以下为原文:&&第一日之作法  善信!汝于前此之三日半期内,乃在痴迷。今乃如梦初醒,必自惊讶曰:&究已发生何事乎?&  汝且谛听:汝须认识此为中阴,生死业轮转动之时也。汝于此中所当见者,将有种种光焰及各部圣尊。汝今所见,方如一片蓝色之晴明天空耳。  善信!&中央当现法界体性智种之发生佛土,此中当有毗卢遮那簿伽梵世尊,白色、坐狮子宝座、手执八幅法轮,与无上空性尊圣佛母相抱。此最胜双尊之无上净光,将由毗卢遮那世尊之心中发射,光蓝色,灿烂眩耀,直射汝身,汝将不敢仰视。随此蓝光同时射入汝者,将有一种薄弱之白光,此乃天道之光。汝因业力所牵,或以法界体性智之蓝光为强烈而怀恐怖,不敢观入,欲逃避之,反于白光生喜乐心。但汝此时,切不可如此!不可于彼灿烂眩耀之蓝光生惊惧心,惟当恭敬信受,坚固虔诚,而祈愿之。须一心观想此光即毗卢遮那世尊心中所放射,于中阴之险隘道中,来摄受汝者,乃毗卢遮那世尊之恩光也。至于彼薄弱白光,由于天道,汝不可喜乐求著于彼,否则汝虽得入天道,仍未脱出六道轮回。此为一大障碍,不可错误,不可怯弱,惟当一心钦仰皈命毗卢遮那世尊之蓝色净光,且随吾诵偈可言曰:&吁嗟悠悠生死&皆由无始无明&法界体性智光&今幸炳然照我&毗卢遮那世尊&愿为我之前导&无上空性佛母&为我拥护于后&中阴险隘道中&度我安然而过&住入圆满一切&清净佛性界中。第二日之作法  倘纵经上法导令入观,而死者之嗔心业障力强。口虽诵上偈,而心夺于幻境,仍自怯弱,未克悟入清净法界体性,则第二日当有持金刚部主尊,及其眷属菩萨,放光接引;然同时亦有其地狱业因力相牵引。于是作法者,当呼其名而示之曰:  &善信!汝心莫散乱,谛听我言:此第二日者,将有根本清净水大之白光发现。当此之时,宝蓝色之东方,上胜妙乐国土,有佛名持金刚部主阿閦鞞薄伽梵世尊,蓝色、手执五钴金刚杵、坐象王宝座,与玛嘛几佛母相抱,与其眷属地藏王及弥勒两菩萨,各有其佛母名纳先玛及补别玛者,现在汝前,令汝之原本清净识性,等同大圆镜智体者,映入此持金刚部主尊心中,反射一种清净白光。乃又有由地狱发出之一种如烟如雾之光,亦照汝身。汝为嗔心业力所牵,乃于白光生恐怖,而于地狱之烟雾光,反生喜著。汝切不可如此,汝当振作精神,不可喜著地狱之烟雾光,不可恐怖白光。须知此白光者,乃持金刚部主世尊之妙净光,来接引汝,度汝于中阴狭道之恩荣光,汝当至诚皈依,投入之;其地狱之烟雾光者,乃汝嗔心业力之所积感,汝若误著彼光,即入地狱道,一入其中,即诸苦无量,求出无期,故汝不可顾视,而当避此足以妨汝度脱之大障碍。汝当息止一切嗔念,毋自怯弱,惟一心竭诚致敬而皈向持金刚部主薄伽梵世尊,持念如下之偈言曰:&吁嗟悠悠生死&由于嗔业之力&大圆镜智净光&今幸照耀我前&持金刚主慈尊&其为我之前导圣玛嘛几佛母&其为我之后护&中阴险隘道中度我安然而过&住入圆满一切&清净佛性界中  如上祈愿,汝当反复诚恳持念,则汝可为摄入金刚部主心中,证得报身佛性,住入于东方上胜妙乐土。&第三日之作法  然有恶业障碍,及诸骄慢之人,虽经上法指导,仍未能一念观于上述之白光而得度者。则第三日有宝生如来放光照射彼身,法当又呼死者之名,而示之如下:  &善信:一心谛听!第三日者,当由根本地大中,射出黄色妙净光。有南方众宝庄严佛土之宝生如来世尊,身黄色、手执妙宝、坐马王宝座,与佛眼佛母相抱,与虚空藏及普贤菩萨各有其佛母名玛莲玛及杜别玛者,以为眷属,于其圆光聚中,放射平等性智之黄色光,其光焰各各毫端皆具无上妙宝,发光无量,灿烂眩耀,人莫敢视。此光直射汝身,然同时另有一种由人道放出之薄弱黄而带蓝之光,亦照射汝身。当此之时,由于汝之我执骄慢,或畏观黄色大光,反喜著黄而带蓝色小光。汝不可如此,须知黄色强大之光,乃智慧之光,故必钦仰注观,不可舍离。若汝能知此智慧光即汝之本智所射映者,汝即可与之合体,无二无别,即可顿证佛果。汝若未能如是认识,则汝当自念:&此乃宝生如来之恩荣光焰,我惟一心皈命。&此实即宝生如来之恩光,钩召于汝,汝当信受。又彼黄而带蓝之弱小光者,乃由汝之无始我执种子,积聚发现,汝如仍喜著于彼,汝惟再向人道,再历生老病死诸苦,自甘凡下之趣耳。此为汝解脱之大障碍,故汝不可怯弱,不可顾视于彼小光,惟当消灭我见、及一切偏执,振作精神,一心专念皈向宝生如来世尊,如下偈言,坚诚祈愿曰:&吁嗟悠悠生死&由于我慢太深&平等性智净光今幸照耀我前&宝生如来世尊&其为我之前导佛眼佛母圣尊&其为我之后护&中阴险隘道中度我安然而过&住入圆满一切&清净佛性界中  恭敬虔诚,如上祈愿,汝将为宝生如来尊圣双身之圆光聚所摄受,证得报身佛性,住入于南方众宝庄严佛土。&第四日之作法  如上观法,虽属心识怯弱,应亦得度。虽然,有种人等,即令如上指导入观,而其恶业甚重,或犯戒誓,或向无修持者,仍不能悟入。其障深业重,由于贪悭所使者,则虽见净光,终怀恐怖而避去之。是故于第四日,当有阿弥陀如来世尊,及其眷属放光接引;同时饿鬼道,亦放业感之光前来摄取。则应如下作法,呼死者之名而导示之曰:  &善信:一心谛听!此第四日,当有根本清净火大之红色光,由于西方红色极乐净土所放射,有阿弥陀如来世尊,身红色、手执妙宝莲花、坐孔雀王宝座,与白衣尊圣佛母相抱,与观自在及文殊师利两菩萨,各有佛母,名吉尔地玛,及阿洛克玛者,以为眷属。此六圣尊之圆光聚中,放射净妙红光,照临汝身,此妙观察智光,红色宝焰,灿烂眩耀,皆出生于阿弥陀慈父之心中。以其光焰强烈,汝或不敢仰视,但汝不可畏缩;同时又有饿鬼道之薄弱红光,亦随之照射于汝,汝不可著此,须振作精神,毫无怯弱。因汝之贪心业力,此时牵使汝畏观眩耀之强大红光,而喜著于弱小之饿鬼道红光,则为汝之大障。汝此时应实心认识大红光为智慧光,而观入之,则汝当认证佛果。若汝未能认识,须专心诚敬,自念言曰:&此为阿弥陀世尊之恩光,我惟一心皈命。&须知此实阿弥陀世尊钩召于汝之恩荣光,当敬谨信从,不可怯弱而思躲避。汝虽欲躲避,此慈恩之光,必仍不离汝,不可恐怖;至于彼薄弱之红光,乃汝贪生死心之所感召,来相摄汝于饿鬼道中者,为汝解脱之大障碍,切不可喜著于彼。如喜著之,即为摄入饿鬼道,无量众苦,再求解脱,穷劫无期。故汝此时不可怯弱,惟当诚信皈敬于强大之红光焰,一心不乱,投入弥陀如来双身尊圣体中,如下颂偈,坚诚祈愿曰:吁嗟悠悠生死&由于贪欲太深&妙观察智净光&今幸照耀我前&阿弥陀佛世尊&其为我之前导白衣尊圣佛母&其为我之后护&中阴险隘道中度我安然而过&住入圆满一切&清净佛性界中  恭敬虔诚,如上祈愿,汝将为阿弥陀佛尊圣双身圆光聚所摄受而证得报身佛性,住入西方极乐佛土。&第五日之作法  依上法,应无不可得度者。然有有情,久狃贪欲,未得观入,此恶业力并其嫉妒妄念不除,终不免于恐怖怯弱,未能为上述之光钩摄入。于是迁延至第五日,此日当有不空成就如来及眷属,放光摄受;然同时亦有阿修罗道之光相牵取。乃当作法如次:  &善信:一心谛听!此第五日者,当有根本清净风大之绿光,照射于汝,北方无上妙行成就佛土,有佛号日不空成就,绿色、手执交叉羯磨金刚杵、坐于上身人形下身鸟形飞空兽王宝座,与多尔马绿色救度佛母相抱,与金刚手及除盖障两菩萨,各有其佛母,名扛得玛及尼得玛者,以为眷属。此成所作智之妙绿光明,由无上妙行聚积之不空成就双圣尊心中射放,有如使人不敢逼视之强烈虹光,直射汝身。汝或惧睹,然不可畏惧,彼即汝自清净性中,所应同具之威光,汝当以无二无别之正念以观入之;其与此同射,一种暗淡绿色光者,乃阿修罗道之光,为汝嫉妒嗔恨之心所感召,亦将同时照射于汝。汝惟无动于心,即汝意志低劣,亦切勿著彼,因汝若意志低劣畏惧强大绿光之眩耀而欲避去,反喜著于彼阿修罗道之弱小绿光,则将退坠。须知强大绿光,正是不空成就如来成所作智之智光钩,须坚信之,不得引避,汝即引避,此光亦钩摄不离于汝,汝勿畏惧;不可喜著阿修罗道之小绿光,彼为深强嫉妒之毒业力,来钩引汝,汝若贪著入彼道中,则斗争无休,苦恼无量,故切勿喜著于彼,须止息妄念,勇猛直前,深信欲乐于威赫大绿光,一心不乱,注观于不空成就如来,坚诚持念如下偈言曰:吁嗟悠悠生死&由于嫉妒太深&成所作智净光今幸照耀我前&不空成就世尊&其为我之前导多罗圣救度母&其为我之后护&中阴险隘道中度我安然而过&住入圆满一切&清净佛性界中  恭敬虔诚,如上祈愿,汝当为不空成就佛尊圣双身之圆光聚所摄受,证得报身佛性,住入于北方无上妙行成就之佛土。第六日之作法  如上所述五日中导示入观法,即属有业力牵引者,应亦可观入其中一尊。但能观入任何一尊,即已度登彼岸矣!然有有情,虽经如上之连续导示,终不免妄执过甚,或于正智之净信欲乐上,素乏习近,则如此之辈,根于恶习,懦缩于正智之光明,不为其光钩摄,而自徘徊歧路,将自退坠。于是彼五方五佛,与其眷属,犹复悲愿不舍,于第六日,同时齐放光明;然同时彼诸轮回之业力光,亦复放射,此日当为作法,呼死者之名,而为如下之导示曰:  &善信!迄至昨日,五部佛尊,已曾一&一放光,照摄于汝。惜汝宿障力故,使汝畏缩未得观入,徘徊于此,以至今时。汝若明了,彼五佛光明,亦即汝自清净识中映现而生者,则今时以前,早已可为五尊任何一者所摄入矣!今者汝当一汝心念,今者彼五佛之四智合体光明,同时再放,摄受于汝,汝当善自了知。又善信!此第六日者,彼五根本净大之佛土,各色光明,同时再放--由中央法界体性智发生土中,有毗卢遮那佛,与佛母,及眷属,来向汝放蓝光;由东方上胜妙乐土中,有阿閦鞞佛与佛母及眷属,来向汝放白光;由南方众宝庄严土中,有宝生佛与佛母及眷属,来向汝放黄光;由西方极乐净土中,有阿弥陀佛与佛母及眷属,来向汝放红光;由北方无上妙行成就佛土中,有不空成就佛与佛母及眷属,来向汝放绿光。善信!在此五禅那佛及佛母及大圆光外四隅,又有东南西北四门守护忿怒尊,共名曰勇胜者、摧坏死神者、马颈王者、甘露瓶者;复有四门守护之女身尊,其名曰持叉棒者、持索者、持链者、持铎者;复有六道之佛世尊,天道之佛名曰无上威权,阿修罗道之佛名曰坚固甲胃,人道之佛名曰释迦狮子,畜生道之佛名曰不可摇动狮子,饿鬼道之佛名曰焰口,地狱道之佛名曰真实王。此守护四门男女八圣尊,及六道之导师六佛尊,及一切勇胜者皆来向汝放光。  更有具一切善,且为一切佛之父母,名普贤王如来,及普贤王佛母者,亦来向汝放光。  善信!如上一切佛部眷属,共四十二尊,一&一皆即汝自清净心菩提种类性所出生者,皆来放光相摄,汝须善识之。  善信!此诸胜上境界,原本非在汝之身外也,汝之自心四周及中央,即彼五方五部一大曼荼罗也。彼诸尊者亦非由他处而来,原本汝自心清净识所变现,汝须如是觉知之。  善信!诸尊之体,非大非小,皆应感而有其大小;各别庄严,各别其色,各别其坐式,各别其宝座,各别其所持之标帜。又善信!此曼荼罗诸尊,共有五圆光,每一圆光内,有一双身佛尊像,其眷属菩萨,惟四方圆光有之。男身菩萨,形同其佛父;女身菩萨,形同其佛母。此诸佛菩萨聚,共成一大曼茶罗,向汝密集放光摄照,即汝身相依以为依怙者,汝须如是觉知之。又善信!此时各部依怙诸尊,又各于心中放出光明,联合而为四智之和合光,犹如日体光明,系组合各色光线而成者,向汝直射,照耀汝心之光体。若分析之:则有达摩驮睹智之蓝色光,如倒置青蓝宝石制成之圆底杯,作光球之中心;其周围复绕有较小之同色光球,其各小光球之周,复绕无数之光星,层层之光球光星,周匝围绕,成一无比眩耀之蓝光圈,向汝直射。又有金刚萨埵心中之大圆镜智白色大光明聚,如倒置玻镜制成圆底杯形,亦周匝围绕无数无量之白色光球与光星,放射无比眩耀之白光,向汝直射。又有宝生佛心中之平等性智大黄色光明聚,如倒置黄金制成圆底杯形,亦层层周匝围绕无数无量之黄色光球与光星,放射无比眩耀之黄光,向汝直射。又有阿弥陀佛心中之妙观察智大红色光明聚,如倒置珊瑚宝石圆底杯形,亦层层周匝围绕无数无量珊瑚色之光球与光星,放射无比眩耀之红光,向汝直射。上述各色光明聚,同时直射汝之心中。然须知此之各各光明,来相照摄于汝者,并非由他处来,乃汝自清净心智所映现,以故汝又不可矜持之,亦不可懦怯畏惧,惟当制伏沉掉,安和身心,以住于三摩钵提观。住此观时,则所有各相及光,自与汝体融合不二,而摄汝入佛地矣!何故此时独无成所作智之绿光来照摄于汝,则因汝之心智本能,现已表示,犹未发达至与彼相应之程度故。  善信!此即所谓四智之和合光,由其引摄,即能得达所谓经金刚萨埵而趣入之内乘果道。当此时也,汝如曾习密法者,或能忆及汝之上师,所授汝之作观法。汝如领会所教汝作观之作用者,汝即能认识此各各光明,为汝内心之光所映射,一望而知彼等为汝之旧友,深信无疑,一见如故,直同游子之归家见母也。  复次,汝如能信解般若实相,真空不空、无有一异者,则汝于自心体中,自能得安详之三摩地,举体投合于圆满觉性,证得报身佛果,而不退转矣!虽然,善信乎!同此智光放射者,须注意又有彼六道之幻色光。彼光之色状何若?则由天道出者微白,阿修罗道出者暗绿,人道出者淡黄,畜生道出者呆篮,饿鬼道出者呆红,地狱道出者如烟雾是也。此六道劣光,与诸智光,同时杂射,汝勿恐惧,亦勿为所动,但自镇定,住于正念,切勿于彼清净炽盛大智光明,生怖畏心,而于彼六道不清净之劣小光,反生染著。苟如此者,一为彼六道之光所引入,则又被转入生死漩涡,头出头没,无穷苦恼,又将经历,而难出离。善信乎!倘汝忘失汝之上师所予汝之要妙教训者,汝将于智光生怖畏,反于六道光生染著。切不可如此错误!须竭诚致敬,信彼炽盛之智光,坚汝信心,作是思维曰:&五方佛之大悲智光,已来照我,已发悲愿度我,我誓皈依。&一向汝心切勿为彼六道不净幻色光所牵引,但一心敬向五方佛及及佛母而念持如下之颂偈曰:吁嗟悠悠生死&皆由五毒妄念&上妙种智和光今幸炳然照我&五方勇胜佛尊&其为我之前道五尊胜上佛母&其为我之后护&六道不净劣光拯我不为所夺&度我中阴险道&置我五佛净土  死者一心专念于上偈颂,即自认识内心光明,与净智光无二无别,与之合体,而顿证正觉。虽普通行人,专念此偈,但能竭诚坚信,一心皈敬,亦得度脱。即属根性下劣者,专念此偈,亦能仗此威力,闭塞六道之门,豁然心开,了了于四净智和合光明,摄入于金刚萨埵之真空妙智海中,而登正觉。如此者,虽有多众;但有最极下劣之根性,宿业极重,于圣教徒不生信随喜,且于戒多犯,则此辈因其业力太重自障过深,一时仍莫能认识,纵经如上所述这祥明导示,仍自迷离不辩,徘徊迁延,遂不免落后而每况愈下矣!第七日之作法  至第七日,则有由圣乐土出生之持明部诸尊,来相接引;同时由妄情愚痴所本酿生之畜生道,亦来牵摄。此日应示入观之法,呼死者之名而告之曰:  &&善信谛听!此第七日者,将有清净识种之各色光明,向汝放射;即由圣乐土出生之持明部诸尊,来相接引于汝.&于一大曼荼罗之中心、大圆光聚中,有曰&莲花舞主&之持明部最上成就主尊,放射五色光明,有红色之扎格尼天母抱之。持明主右手高举,作降伏手印(无名指屈入掌心,中指与大指相捻,食指小指伸)持偃月宝刀;左手执持人骨碗,内盛血物(此表甘露),作欢舞式,其光耀直射汝身。  曼荼罗东隅,有曰&地居&之持明主,白色、放光、笑容,有白色之扎格尼天母抱之。持明主右手高举,作降伏手印,持偃月宝刀;左手执持人骨碗,内盛血物,作欢舞式,其光耀直射汝身。  曼荼罗南隅,有曰&住寿威权&之持明主,黄色、笑容、放光,有黄色之扎格尼天母抱之。持明主右手高举,作降伏手印,持偃月宝刀;左手执持人骨碗,内盛血物,作欢舞式,其光耀直射汝身。  曼荼罗西隅,有曰&大手印&之持明主,红色、笑容、放光,有红色之扎格尼天母抱之。持明主右手高举,作降伏手印,持偃月宝刀;左手持人骨碗,内盛血物,作欢舞式,其光耀直射汝身。  曼荼罗北隅,有曰&自成就&之持明主,绿色、笑容、放光,有绿色之扎格尼天母抱之。持明主右手高举,作降伏手印,持偃月宝刀;左手执持人骨碗,内盛血物,作欢舞式,其光耀直射汝身。  曼荼罗之外周,围绕上述五大持明主,有其他无数扎格尼空行天母,所谓八大尸陀林扎格尼、四部扎格尼、三处扎格尼、三十圣地扎格尼、二十四朝参地扎格尼等,又有男女大勇将、拥护正教武士,拥护正信武士,各各具足六种骨制之庄严品,有大鼓、腿骨号筒、头骨小鼓、罗洽皮之大小旗帜、人皮伞盖、人皮旗帜、人油香膏,以及无量无数之音乐,充满宇宙,使之震荡,作种种舞蹈,以欢迎接引具正信者,而惩治不具正信者。  善信!此五清净识种之俱生净智,发为五色光芒,晃耀放射,犹如无数色丝,荡漾空际,令人警眩,莫敢逼视者,将由诸持明主之心中发放,直射汝身,汝或不敢用目直视;而同时又有由畜生道发出一种呆蓝色光,随同净智之光,向汝放射。由于汝之妄念邪执,汝将怖畏于彼五色智光,而欲避之,反为畜道弱光之牵引。然不可如此,不可怖畏于彼智光,须知彼即汝之本心净智光明。又于彼智光放射时,必有一种真性巨声,千倍雷鸣之甚!此巨大声响中,汝且闻有如喊&杀&&杀&之极可怖畏明咒声,汝亦不可畏彼。须知此亦由于汝之本体,内净光明而来,不可为畜道弱光所惑,不可自示怯弱,否则一为畜道引入,汝将堕入种种杀死苦、痴暗苦、聋哑苦等,求出无期。汝惟一汝心念,至诚信仰彼赫耀之智光,屏尽妄念,而自思惟曰:&今者持明诸尊、勇胜诸尊、扎格尼诸天母等,已皆降临,接受于我。我惟皈依,倚为恃怙。因我直至今日,虽经三世五部佛尊,皆已不舍悲愿,放光接引;而我未悟,自失救度,我何愚耶!?我今惟愿持明部诸尊,不舍悲愿,即此拥持于我,以智光钩,将我钩住,使我不复下堕,引我以入圣乐土中。&专心致志如上思惟。复至诚恳切,诵下偈言曰:持明诸尊&幸垂听我言&勿舍悲愿&摄我入正道漂流生死&皆由我愚痴&今愿向彼&俱生净智道持明胜者&诸尊导引我&扎格尼等&天母拥护我诸尊救我&中阴险道中&令我得入&胜上之乐土恭敬虔诚,如上祈愿者,不久即得举体合入,大圆光聚中,持明主尊之心内,往生净智乐土,可无疑也。即使十恶五逆,邪执重炽已极者,但能于此日,如实认识,亦能于此得度(由于原文太长,故在此只介绍头七天的一些内容)。&关于中阴身的境界大致如此了。不过说了许久,很多人可能还不清楚中阴身是如何来的,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要从佛教的一个宗派&唯识宗&的根本理论说起。依唯识宗所说,我们身体里边有八个识(&识&梵语vijn~a^na,巴利语vin~n~a^n!a。音译作毗阇那、毗若南。乃谓明了、分别、分析、分类对象而后认知之作用。是指我们五官的感觉功能【前五识】与思维功能【第六识】;感官与外境【尘】接触产生认识,主要依这六识发生作用。前五识起&明了&功能,也就是感知功能或称为感性认识。与之同起的第六识才起&分别、分析、分类&功能,就是理性认识。这六识,是我们获得一切知识的主要工具,一切见、闻、觉、知的印象都由此产生。佛学论述&心&分为两部分:一是讲心自身的各部分,称为&识&;一是讲心在发生作用过程中所引起的各种心理活动[心所有法]),又称八识心王,《百法明门论》中,五位百法第一位&八心法&,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六识对应着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大脑)六大器官机能,它们的关系就好比是电和灯泡之间的关系(识是电,器官是灯),表面上是灯在亮,可如果没有背后的电,灯就发挥不了作用。有此可知,我们的器官机能也必须要靠背后的识才能起作用,这就是前六识与器官之间的依存关系。那么,第七、第八识又是什么呢?其实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可以说是根本识,第七&末那识&是第六&意识&的根本;第八&阿赖耶识&是一切万有的根本。根据心法八个心王的功能,为便于记忆,古德著有《八识偈》曰:八个兄弟共一家,前五在外把物挈,第六意识归我有,第七输入第八家。以下对各识略作说明:第一,眼识。梵语为&caksur&Vijnαna,巴利语为&Cakkhu&Vi&&αna。即以眼根(眼器官功能)为所依,了别色境之识,随根而立名。也就是说,眼根缘色境所生之识,名为眼识。此识内依眼根,外缘显、形、美、丑等&色境&(尘),在根和境中间,发生一种分别的作用,这就叫做眼识。眼根为眼识之所依,能看取色境,即为不可见有对(有碍)之净色。普通所称之&眼&指眼球;然《大毗婆沙论》等经论分为二种,谓可见而由筋肉所组成者,为扶尘根;对此,不可见而有能见之作用者为眼,称为胜义根。其中,扶尘根以色香味触四尘为体,为可见有对;胜义根以清净之大种所造之色为体,为不可见有对。扶尘根与胜义根不限眼根,耳、鼻、舌、身亦然。故扶尘根指眼球、外耳、鼻柱(鼻梁)等肉团所形成之五根外形器官,系扶助正根之五根(胜义根),正根非生理机能,而是五种根据以发生感觉认识作用之实体,乃依于扶尘根而立,取外界之境,发内界之识,其体清净微妙,为集合极微之地、水、火、风四大种而成,非柔眼可见即指五官之神经。然于其他部中对此则另有异说,如一切有部。此外,唯识十大论师中亦有别论,在此就不多做介绍了。总知,通俗点说,眼识就好比是眼睛的灵魂,没有了它眼睛就发挥不了功能。现代医学常有这类问题,一个人先天失明,可是眼球机能却没有发生病变,也没有东西压迫神经,可他就是看不见,那就是眼识的问题。不是没有眼识,而是因为业力的关系,使眼识发挥不了作用。我们平时不太容易察觉到眼识的作用,因为当你观察物体而起分别心时,就不是眼识在起作用了,而是意识在起作用,因为眼识只有能见作用,并无分别作用。当你看取色境而起好恶、分别时,就交给第六意识了。这个是红的,那个是黄的,前面是男的,后面是女的,这些分别都是意识的事了。所以我们虽处处离不开眼识,可却很少感觉得到它的独立存在。其实要想分清眼识独立存在时的作用,有一个方法,比如当你在与人说话时,眼睛看着对方,此时有另一人从旁边走来,你眼角的余光感觉到有人过来,这时就是眼识的作用,而当你去分别是谁走来时,就交给意识了,这时是意识在起作用。其余四识也是如此,当与外缘接触起分别时,就交给意识了。第二,耳识。梵语&Srotra&vij&αna,巴利语&Sota&vi&&αna。即以耳根为所依,了别声境之识,随根而立名。也就是说,耳根缘声境所起之识,名耳识。此识内依耳根,外缘执、受、动、静等&声境&,在根和境之间,发生一种分别的作用,这就叫做耳识。它依耳根的生理功能去听外界的种种音声,再转于第六意识去分别,这就是耳识的作用。依《俱舍论》卷二所载,耳根之极微细在耳XX旋环而住,恰如捲成筒状之桦皮,能听闻远处之声响。然声响若逼近耳根即不能闻,故与眼根同为离中知,均取非至之境。第三,鼻识。梵语Ghrαna&vij&ana,巴利语Ghαna&vi&&αna。即以鼻根为所依,了别香境之识,随根而立名。此识内依鼻根,外缘香、臭、好、恶等&香境&,在根和境中间,发生一种分别的作用,这就叫做鼻识。鼻识通于欲界,不通于色界,以色界无段食之性,估无香尘,不能成就鼻识(鼻识只在欲界起作用,在色界则无,因为色界不吃我们这种食物,所以也不需要鼻识)。第四,舌识。梵语Jihvα&vij&an,巴利语Jivhα&vi&&αna。以舌根为所依,了别味境之识,随根而立名。此识内依舌根,外缘甜、苦、辛、酸等&味境&,在根和境中间,发生一种分别的作用,这就叫做舌识。舌之梵语jihvα原意为火焰,即能尝之义,谓祭神时投共物于火中,火焰即神之能尝。于无色界,舌根不能成就,唯欲色界有之。第五,身识。梵语Kαya&vij&an,巴利语Kαya&vi&nαna。以身根为所依,了别触境之识,随根而立名。此识内依身根,外缘地、水、火、风、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冷、饥、渴等十一种&触境&,在根和境中间,发生一种分别的作用,这就叫做触识。身根即为身识所依,取触境无见有对之净色,此指身体内之净色根(胜义根)而言,而非谓肉体之扶尘根。关于身之语义,据《大乘法宛义林章》卷三载,此盖梵语kαya(音译伽耶)之积集义、依止义。总知,身识就是通过身体对外产生感知作用。上述称为前五识,乃八识中之前五个识,或有附加&身&字以表示复数,而称为&五识身&。五识中,眼识以眼根为依,缘色境;耳识以耳根为依,缘声境;鼻识以鼻根为依,缘香境;舌识以舌根为依,缘味境;身识以身根为依,缘触境。五识大概如此,下面来看后三识。第六,意识。梵语Mano&vij&αna,依止意根,以法尘为境而生起了别,随所依根为名。意根缘染净诸法之时,所产生之识名意识。意根是指第七识末那识而言,六识内依&第七识&的&意根&,所缘的是过去、现在、未来之法境(即法尘,就是影像。是过去的经验、种种心念,以及我们心念中能够想起的名称、相貌和事物等,它与外界无关,纯粹是心中的境界),中间发生了分别作用,在哲学中视之为&能把握客观对象之心机能&,这就叫做意识。广言之,即我们所有诸种经验,从原始之感觉至高度之思考均包括在内。凡能统摄多种经验内容之作用,皆称为意识。第七,末那识。末那为梵语&manas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梵mano&-vijn~a^na&,意之识,乃依末那之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为&末那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又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圣道、蔽心性。第七识对自己本身叫做&识&,若对第六识而言,它又叫做&根&。因为第七识叫做&意&,第六识叫做&意识&&&意思就是&意根之识&,所以第六识叫做&意识&,因为第六识是依第七识所生的缘故。简单说来就是,末那识执着的把阿赖耶识当作我,然后生出前六识来执行,这就是它的作用。第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主识,是心王中的心王,甚为复杂,所以要略微详细的说明下。阿赖耶为梵语alaya之音译,又作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等。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本识、宅识、及第八识。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识,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它蕴藏着众生累生累世的所做的善业、恶业、无记业(非善非恶)。无著菩萨依《阿毗达磨大乘经》、《解深密经》等,解说第八根本识(阿赖耶识)为有情总报之果体。据《成唯识论》卷二所举,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1.能藏:谓第八识善于自体中含藏一切万法之种子。能藏的&藏&,是&含藏&之义,如仓库一样,藏受一切种子。这就是说在阿赖耶识里面,含藏了许多种子。无论是有漏法、无漏法、心法、心所法、色法、善法、恶法,只要是能够生出现行果法来的东西,都是种子,而没有哪样种子,不是藏在阿赖耶识里。它能含藏一切法的&种子&,所有叫&能藏&。这&能藏&的名称,是对种子说的,即是&持种义&。持种:能摄藏一切色、心、染、净诸法种子,这些种子为一切法的能生之因。&种子&是一种功能、潜势力,是第八识自身亲自产生各种果的功能,也就是能产生一切现象的潜势力。2.所藏:指现行熏种子义而说,亦即此识为七转识熏习诸法种子之场所。所藏的&藏&是&覆藏义&,不是&含藏&义。&含&是&包含&,&覆&是&盖覆&,是&遮覆隐没&的意思。就是说,阿赖耶识被&前七识&现行杂染法所熏习,受上述七个识所策动的身、口、意、业行熏习成种,其种子藏在此识中,也就是指由前七转识熏习影响各种现象的种子藏在第八识中。如我们人的衣服,被香臭所熏,那香臭是&能熏&,衣服是&所熏&。阿赖耶识被&前七识&所熏,&前七识&是能,阿赖耶识是&所覆&。这就是所藏的意思。3.执藏:谓第八识恒被第七末那识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名。全称是&我爱执藏&。这是因为与第七末那识的&教分&相应的我爱,心所妄执阿赖耶识的&见分&,以它为&常&,是&漏&,是&一&,是&主宰&,妄执阿赖耶识为我,或妄生贪爱,第七识为&能执&,阿赖耶识是&被执&,所以叫做&我爱执藏&。这我爱执藏的名称,是对第七识被它所执而言的。这三个&藏&的三种意义,其实是名称虽有三个,而&本体&实则一个。正如一个妇女,相对她的儿子说,她是母亲,相对她的母亲说,她是女儿,相对她的丈夫说,她就是妻子。阿赖耶识相对种子说,叫做&能藏&,相对前七识说,叫做&所藏&,相对第七识说,就叫&执藏&。阿赖耶识甚为深奥,若要说清,恐怕不能。佛在《解深密经》中说:&阿赖耶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第八识好比是个无限大的硬盘,它能记录宇宙中的一切,记录我们生生世世的一切。而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八这八识转为四智,分别是: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很多人会认为阿赖耶识在证得妙果后便消失了,其实不然,阿赖耶识也不可说消失与否。《瑜伽师地论》与《成唯识论》中皆说:&阿赖耶识于阿罗汉位舍,乃是舍其名而非舍其体&,故,乃谓阿识性舍弃,而阿识心体永无舍时也。关于阿识断灭、舍弃等问题《瑜伽师地论》里说的很清楚,各位有兴趣可以去看看。那么,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后是不是就是佛果呢?这我不敢说,其实乃至证得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是不是佛果呢?这我更不敢说,因为没有证得,谁也不敢说。所以各位还是要先试着把八识转过来再说,转过来后看问题就清楚了,也比较容易懂得,在此与各位共勉之。而人将亡时,八识分别离开肉体,阿赖耶识是最后一个走的,因为它要记录到最后,所以入胎时它也是第一个来,第一个记录。&中阴身就是八识脱离躯壳,至转世投胎前之境界,它由八识所形成。中阴如果经过四十九日仍然没有转生,就会直接进入鬼道,而一但进入此道,就难以度脱了,因为已经属于另一生命体,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鬼&,它们生活在一个与人完全不同世界。《正法念处经》卷十六举出饿鬼之住处有二种一住于人中,二住于阎浮提地下五百由旬之饿鬼世界。前者是指生活在人类周围,但大部分人无法见到的鬼道众生。此道众生除了极少数有福报威能外,大多数生活在痛苦之中,饥馑贫乏,贪婪多欲。不过饿鬼的痛苦比地狱略少,但比畜牲道大。如果以智力来比较,饿鬼的智力比畜牲为高。&生于饿鬼道中的因缘,除了共通的不善业外,亦特别与不肯施舍助人、偷盗或见难不救之业因有关。饿鬼之受生,依《杂阿毗昙心论》卷八谓,彼等为化生,又为胎生。据《法苑珠林》卷六载,其身长最大者为一由旬,最小如小儿仅长三寸;寿命,或谓最长八万四千岁、最短则不定,或谓人间五千岁为饿鬼中一日一夜,如此寿命达一万五千岁。此外另有一类具有大威势的鬼,如多财鬼、夜叉、罗刹等,多财鬼在下文介绍鬼的种类时会仔细谈到,在此只略说一下夜叉与罗刹。夜叉,梵语&Yak?a&的译音,意思是&捷疾鬼&、&能咬鬼&、&轻捷&、&勇健&。若从音译上来看,它又被译成&药叉&、&阅叉&、&夜乞叉&等。佛教、阴间、民间传说中的夜叉,也不尽相同。&夜叉是佛教所说的一种吃人恶鬼或腾飞空中、速疾隐秘之恶鬼。原为印度神话中一种半神的小神灵。&据佛经所说,夜叉是形象丑恶的鬼,勇健暴恶,能食人,后受佛之教化而成为护法之神,列为天龙八部众之一。《维摩诘经&佛国品》:&并馀大威力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悉来会坐。&&鸠摩罗什&注:&﹝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也。地夜叉但以财施,故不能飞空,天夜叉以车马施,故能飞行。&&夜叉与罗刹同为毗沙门天王(四大天王之一,北方多闻天王)的眷属。他们住于地上或空中,性格凶悍、迅猛,相貌令人生畏;母贫父富,所以生下来就具有双重性格,既吃人也护法,是佛教的护法神。&夜叉应为半神,虽也有食人的,但大多是善的,他们有接近神的体格,接近鬼的模样,却没有被赋予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生活在一个被遗忘的世界,但具有极高的天赋和极大的潜力,可以吞噬或者和以上各物种结合成为新的强大物种,不可预测。夜叉与罗刹同时从生主补罗私底耶或大梵天的脚掌中生出。双方通常相互敌对,夜叉与罗刹不同,他们对人类持友善态度,因而被称为&真诚者&。《药师经》中的十二药叉大将,其实就是夜叉,是大菩萨的化现!【罗刹】lu&ch&&又作罗刹娑(梵名Rāk?asa)&佛教中指恶鬼,指食人肉之恶鬼。乃印度神话中之恶魔,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遂成为恶人之代名词,演变为恶鬼之总名。《慧琳意义》卷二十五中记载:&罗刹,此云恶鬼也。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同书卷七又说:&罗刹娑,梵语也,古云罗刹,讹也(中略)乃暴恶鬼名也。&男罗刹极丑,黑身、朱发、绿眼,女罗刹则甚姝美,是最漂亮的,富有魅人之力,二者皆食啖于人。相传在楞伽岛(即锡兰)中即有罗刹女国,此于《佛本行经》卷四十九、《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七、《慧琳引义》卷七等均有记载。又罗刹具神通力,可于空际疾飞,或速行地面,为暴恶可畏之鬼。此外,罗刹亦为地狱之狱卒,职司呵责罪人。又称阿傍、阿傍罗刹、阿防、旁。其形状有多种,或牛头人手,或具有牛蹄,力气甚大,或为鹿头、羊头、兔头等。然而于佛典中,罗刹誓愿守护佛法及正法修行人,往往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常常参与法会,随佛闻法,欢喜奉行。《法华经》卷七[陀罗尼品]中就有护持佛法的十位罗刹女,经云:&尔时有罗刹女等,一名蓝婆、二名毗蓝婆、三名曲齿、四名华齿、五名黑齿、六名多发、七名无厌足、八名持璎珞、九名睾帝、十名夺一切众生精气。是十罗刹女与鬼子母并其子及眷属俱诣佛所,同声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欲拥护读诵受持法华经者,除其衰患,若有伺求法师短者,令不得便。&夜叉与罗刹的分类还有很多种,下文中会有所提及。鬼道是一个比天道更为复杂的类别,其中形相之异多比畜类,苦乐受用有天渊之殊,业因亦不同。总的说来,此道众生的绝大多数,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希求,意谓希望他人施予饮食,因其本身不事生产,依他为食,&他作自受&。《立世阿毗昙论》云:&谓五趣中从他有情希望多者无过此故,由此因缘故名鬼趣。&二是虚怯多畏,《毗婆沙论》说:&鬼者畏也,谓虚怯多畏,故名为鬼。&据称众鬼昼伏夜出,活动于黑暗中,常害怕人,若遇到人,要避路私隐。人言:&鬼鬼祟崇&、&心怀鬼胎&,便是取鬼之隐于暗处、不光明正大为喻。&  &鬼的业因,如《正法念处经&饿鬼品》说:&一切饿鬼,皆为悭贪嫉妒因缘,生于彼处。&又说若邪佞谄曲、欺诳他人,或积财不施、悭吝贪婪,命终皆生饿鬼道。《大智度论》、《十地经论》等说于下品十恶业中,随作其一,即堕饿鬼。《业报差别经》说生饿鬼道有十种业因:造轻的身口意恶业、悭吝多贪、起非分恶、谄曲嫉妒、邪见、爱着财产即便命终及因饥渴而死。总的来看,悭贪不施、嫉妒谄曲,其心险暗不直,是生于饿鬼的共同业因。悭贪故受饥渴逼迫之报,心地阴暗故受畏惧光明之报。又据诸经论说,造十恶等业堕于地狱的众生,地狱罪毕后,即生为饿鬼。至于各种鬼的业因,则千差万别。关于鬼的种类,诸经论中有二种、三种、十种、三十六种等区分。  &二种鬼:弊鬼、饿鬼,为《大智度论》等所说。弊鬼因生前布施,形相福报,皆比欲界天。如《婆沙论》言:&鬼中好看,如有威德,形容端正,诸天无异。又一切五岳四渎山海诸神,悉多端正,名为好(美貌)也。又有威德者,身或住山谷,或住空中,或住海边,皆有宫殿,七宝庄严,首戴华鬘,身着天衣,受甘露食,犹如天子。乘象马车,各各游戏,果报过人。一切山河诸神,悉有舍宅依之而住。&此类鬼即弊鬼,俗称为神,虽然福德如天,但大概有不如天之处,或寿命较短,或须食人香火,或常与饿鬼生活在同一社会,故归于鬼趣。《大智度论》说弊鬼在饿鬼中住,即为饿鬼之主。饿鬼,多受饥渴所迫,大概因此类占鬼道中绝大多数,故鬼道以饿鬼命名。&  &三种鬼,出《顺正理论》等,为多财、少财、无财三类,系从其贫富着眼,每类中又各有三种,合为九种。无财鬼:&无财鬼是最穷的鬼,其中又包括三种。1.炬口鬼,口中总是喷着火,如火炬一般,将自己烧的遍体伤痕。2.针口鬼,他们腹大如山谷,口却如孔,无法吃喝。3.臭口鬼,口喷臭气,熏的连自己也呕吐不止,不能忍受。这三种鬼休说贫穷无财,即使有财也无法享受&因为这都是前世极吝啬所招致的业根(其中炬口鬼即佛家焰口施食的对象&面燃饿鬼&。)少财鬼:&少财鬼的状况略好一点,其中也包括有三种&1.针毛鬼,身上的毛根如针,是两头俱尖的,既刺外也刺自身,疼的狂走不停,偶尔可停下来吃点不干净的食物。2.臭毛鬼,浑身的体毛奇臭,并像一个病源,致使身体腐烂,延及五脏,也偶尔吃点不干净的东西。3.瘿鬼,身上长大瘤,腐烂浓肿,常成群而行,遇到食物时就互相争抢&。多财鬼:&多财鬼的境况大胜于前两者,以饮食充足为特点,也分三种。1.希祀鬼,常住在祠堂中,享受子孙及亲友祭祀,食用颇丰饶。2&希弃鬼,总是寻找被人抛弃的食物,除吃饭外还略有盈余。3.大势鬼,有排场有威风有钱财,享福如同天人&(城隍、土地应属此类)。另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列举由外障碍饮食饿鬼、由内障碍饮食饿鬼、饮食无有障碍饿鬼三种。《大智度论》卷三十则称无威德、常受饥渴之苦者为饿鬼,有威德、能享受多乐者为弊鬼。&饿鬼居于阎魔王界,由阎魔王统治。亦有居于人间坟地、黑山洞等处。  &十种鬼,见《楞严经》卷九,谓破戒作恶而堕于大小地狱的众生,地狱罪毕,依本业因成为鬼类,凡十种:&  &1.若本由贪占财物作恶,罪毕&遇物成形&,名&怪鬼&。&  &2.若本由贪色作恶,罪毕遇风成形,名&魅鬼&。&  &3.若本因贪惑(迷惑他人)作恶,罪毕遇音成形,名&魅鬼&。&  &4.若本因仇恨而作恶,罪毕遇虫成形,名&蛊毒鬼&。&  &5.若本因贪忆(忆念宿怨等)作恶,罪毕遇衰(衰败之物)成形,名&厉鬼&。&  &6.若本因傲慢而作恶,罪毕遇气成形,名&饿鬼&。&  &7.若本因贪罔(欺骗人)作恶,罪毕遇幽(幽暗之气)成形,名&魇鬼&。&  &8.若本因贪明(自作聪明)作恶,罪毕遇精成形,名&魍魉鬼&(山精)。&  &9.若本因贪成(谄诈诱人以成已私)作恶,罪毕遇明(咒术)为形,名&役使鬼&。&  &10.若本因以结党营私而作恶者,罪毕遇人(附人)为形,名&传送鬼&。&  &三十六种鬼,出《正法念处经&饿鬼品》:&1.镬身鬼(迦婆离),身高为人的两倍,无面目,手足穿孔,有如镬足,热火满中,焚烧其身。前世受人雇用,作杀生之业,及贪占别人寄存的物品者,死后受此恶报。&&&  2.针口鬼(苏支目佉)。咽喉细如针尖,腹大如山,滴水难进,常受饥渴,并受寒热、蚊叮、热病等苦。生前雇人杀生,及妇人诳夫惜财而不布施者,死后受此恶报,报尽生为遮吒迦鸟,唯食雨水,常不得饱。其后生于人中,亦常饥渴贫困。&&&  3,食吐鬼(盘多婆叉)。常求人呕吐物为食,而多时不得,常被饥火焚烧,于旷野中四处奔走。女人诳骗其夫,憎恶其子,美味独享,不与丈夫子女者,死后受此恶报、报尽受畜生身,亦常食呕吐秽物,后生人中,多为乞丐之流。&&&  4.食粪鬼(毗师他)。以人粪为食,求之不得。生前悭贪不施,或以不净食物施僧道,得受此报。报尽生于人中,贫穷多病,身体臭秽,受人轻贱。&&&  5.无食鬼(阿婆叉)。饥渴火燃,悲啼奔跑,才见泉池,水即枯竭,或见守水恶鬼殴打而不得饮。为人悭嫉妄语,诬陷好人,令其身陷囹圄,饥渴而死,由此恶业生为无食鬼,报尽生人,多难保胎,即令出生,也多短命多难、饿死狱中。&&&  6.食气鬼(犍陀)。唯得人祭神祭天的供品气味为食,常不能多。生前独食美味,不给妻子儿女,故受此报。报尽生于人中,亦贫穷多病。&&&  7.食法鬼(达摩婆叉)。尖发蓬乱,身毛甚长,身体赢瘦,唯皮包骨,爪甲长利,泪流如雨,常被饥渴所苦,唯于僧寺听人说法及赞叹说法,得以活命。生前为活命求财而说法,心不敬重,所说不符佛法,得财悭吝不施,故受此报。报尽生人,多为天祠神庙的看管者,常靠乞食活命。&&&  8.食水鬼(婆利兰)。形如焦木,常受饥渴,只能靠渡河人足下遗落之余水活命,若自己取水,守水鬼便以杖挝打。生前卖酒,掺水以骗人,不修福德,而得此报。报尽生人,亦贫穷困厄,生在干旱之地,常受渴乏。&&&  9.希望鬼(阿(贝+奈)迦)。面包皱黑,双泪常流,头发覆面,手足破裂,身色如黑云,常受饥渴,唯能得世人祭祀亡灵之供品而食之。生前贪恶,买卖常欺诳人,故受此报。报尽生人,为下贱僮仆。&&&  l0.食唾鬼((口+企)吒)。常受饥渴,唯能食人唾沫以自活。生前以不净食物说为净食,施出家人,或以非所可食之物施持净戒人,因得此报,报尽生人,贫穷下贱,多病消瘦,作除粪事,或于僧寺乞残食活命。&&&  11.食鬘鬼(摩罗婆叉)。生于寺庙中,有神通,能示祈神者以恶梦,唯能得人所祭供的花鬘为食。生前偷佛像前及师长的花鬘,故得此报。报尽生人,多守园种花,卖花活命。&&&  12.食血鬼(啰讫吒)。即罗刹鬼,世人或名夜叉神,以血涂泥而祭供,即以此血为食,能恐吓信奉祈祷之人。生前嗜食血肉,杀生血食,不给妻子儿女,死受此报。报尽若人生中,为贱民之类,啖食人肉。&&&  13.食肉鬼(菩娑婆叉)。夜叉之一,生于巷陌寺庙,形状丑恶,有神通,食肉。生前屠宰卖肉,斗秤不平,以贱为贵,而能以肉设宴待客,故得此报。报尽若生人中,为边鄙之地蛮夷之属,喜食人肉。&&&14.食香烟鬼(苏犍陀)。夜叉之一。身涂众香,妓乐自娱,并有神通,以世人所供香烟为食。生前以卖香为业,以劣为贵,而得此报。报尽若生人中,家世贫寒,而身有香气。&&  15.疾行鬼(阿毗遮多)。夜叉之一。于不净处啖食不净,&其行迅疾,一念能至百千由旬&,能扰恼行不净(淫秽等事)之人,现身恐吓,或示恶梦,可用恶咒召来,作害人之事,被世间迷信者奉事供养。生前出家而破戒,游走乡镇,欺诳求财,故受此报。报尽若生人中,生巫觋家,守鬼神庙。&&  16.伺便鬼(蚩陀逻)。遍身毛孔自出火焰烧炙其身,常奔走悲号,求索饮食,唯能入逆塔而行、敬拜天神庙及淫秽人身中,食其精气。常伺人之此类过错,故名。生前诳骗取财,或伺人之隙勒索劫夺财物,受此恶报。若报尽生人,多遭厄难灾祸。&&  17.地下鬼(波多罗)。身长二十里,头发蓬乱,身体赢瘦,风寒噤战,常受饥渴,在地下黑暗之处受诸剧苦。生前枉法取财,诬陷人使坐黑牢,而得此报。报尽纵得生人,多目盲,常处幽暗,贫穷下贱。&&  18.大力神通鬼(牟利提)。生于深山海渚,神力自在,常受诸乐,只是有无量苦恼饿鬼围绕左右。生前非法取财,为图私利,以不净心布施(贿赂等),故受此报。若报尽生人,于饥荒之世为国王大臣。&&  19.炽燃鬼(阇婆利)。火从身出,号叫奔走。生前诳骗、抢劫他人财物,破人城郭,杀戮人民,掠得财宝,贡与国王大臣豪贵以求尊荣,死受此报。报尽若生人中,常被人害,财物常被王、贼劫夺,登高颠坠而伤身失命。&&  20.伺婴儿便鬼(蚩陀罗)。夜叉之一,神力自在,常念宿世怨家,嗔恨含毒,见妇女生儿,便伺求其过失(如门中大小便等),杀害婴儿,若不得便,则怀恨命终。生前因人杀其婴儿而发恶誓报复,故受此报。报尽若生人中,犹常怀怨恨。&&  21.欲色鬼(迦摩)。俗称如意夜叉。能随心变形,欲美则美,欲丑则丑,能入人家盗食,化作妇女与男人交合。生前卖淫得财,施与凡人,死受此报。报尽若生人中,多为戏子妓女。&&  22.海渚鬼(牟陀罗提波)。生于海渚中,常受暑热,瘦得皮包骨,不得水饮,唯食朝露。生前在旷野中趁机敲诈远行病乏之人,死受此报。报尽若生人中,亦在海渚,或仅一足,或短足。&&  23.执杖鬼。为阎罗王使者,形状丑恶可怕,手持刀杖,头发蓬乱,长唇下垂,长耳大腹,受阎罗王(即俗称阎王)派遣,捕捉罪人。唯以风气为食。生前为国王大臣豪贵之爪牙,专行暴恶,心无慈愍,死受此报。报尽若生人中,多在边僻险难之处,为人作向导。&&  24.食小儿鬼(婆罗婆叉)。偷取人家婴儿为食。生前以巫术咒龙除雹等以诳惑病人,骗人钱财,堕地狱中,从地狱出,受此恶报。&&  25.食人精气鬼(乌殊婆叉)。常受饥渴,空中降刀,斩斫其身,奔走逃避。唯能伺恶人之便,入其身中食其精气。生前巧言骗人,诈言为人亲友,骗人投军战死,取其财物,死受此报。报尽若生人中,常守祠庙,贫穷困厄。&&  26.婆罗门罗刹。常被饥渴逼,奔驰急走,于空巷道路婆罗门(祭司)杀生祭神之处,伺机杀害人。生前杀生设宴,贱买贵卖,贪嫉破坏,死受此报。报尽若生人中,常好食人肉。&&  27.火炉烧食鬼(君茶)。为饥渴所逼,奔走求食,唯能得天祠神庙中火祭之残食,带火而食。生前贪吃僧食,死受此报。报尽若生人中,多遭火烧。&&  28.不净巷陌鬼(阿输婆啰他)。生于厕所等污秽之处,以粪为食,然有恶鬼守粪,常不得食,一月半月方得一餐,若食饱,守粪恶鬼强打令吐。生前以不净食施梵行清净之人,死受此报。报尽若生人中,多为淫女、妇女。&&  29.食风鬼(婆移婆叉)。常被饥渴所逼,奔走四方,张口求食,风从口入,见为饮食,实则空无一物。生前许诺出家人、贫病者,答应施给饮食,及至其来,而不守诺,死受此报。报尽若生人中,贫穷卑贱,人有所许,终皆落空。&&  30.食火炭鬼(央伽啰婆叉)。常至冢墓,以烧尸炭火为食。生前典主刑狱,虐待囚犯,令其饥渴,死受此报。报尽若生人中,多在饥荒之处,所食粗恶。&31.食毒鬼(毗沙婆叉)。生于山窟极寒极热险恶之处,以毒药丸为食,即后即死,死而又活,被鸟啄眼。生前以毒药害人以贪取其财物,堕地狱中,从地狱出,受此恶报。报尽若生人中,犹喜以毒药害人,复堕地狱。&&  32.旷野鬼(阿吒毗)。饥火烧身,奔走旷野,呼叫求水,遥望见水,近之则无,受荆棘刺足、雕鹫啄目等苦。生前为强盗,于旷野无水险难之处,破坏林木水源,以伺机劫人财物,死受此报。报尽若生人中,常行山野险路。&&  33.冢间食热灰土鬼((贝+奈)摩舍罗)。常饥渴热恼,以烧尸处热灰土为食,一月方得一餐,或不得。头戴热铁鬘,烧炙头面,并受多刺刀杖打斫。生前盗人供佛之花卖之,死受此报。报尽若生人中,为贱民、屠儿、刽子手等。&&  34.树中住鬼(毗利差)。生于树中,受寒热交迫、虫蚁唼食等苦,唯得人弃于树下之残食而食之。生前砍伐人造林木或盗伐僧寺园林树木,死受此报。报尽若得生人,多以卖药草林花卉为业。&&  35.交道鬼(遮鬼波地)。住十字路口,自然有铁锯截身,唯得人于道口祭供之食而食之,常受饥渴。生前劫夺赶路人的干粮而令其受饿,死得此报。报尽若得生人,贫穷下贱,操屠宰之业。&&  36.杀身鬼(魔罗迦那)。为魔王所摄,憎嫉佛法中修行之人,于僧众坐禅等时伺机扰乱其心,或发恶声恐吓。常有热铁槌从口而入,生前邪见迷信,不信正法,堕于地狱,多劫受苦,从地狱出,受此恶报。纵生为人,亦贫穷下贱,多盲聋瘖哑。鬼的种类略说如此,若要细说实有难度,故不多言了。以下对全文做个总结其实鬼道众生实甚可怜,其每日皆于痛苦中生活,并且求出无期。此固然是其自身业力所现,无可怪咎于谁,但吾等亦应悲悯,不可加以轻慢,更不需心生畏惧,因其不会无故加害于人。即使身处人中之鬼,往往亦远离喧闹,常居于虚邑漏所,不近人宅。平日里所谓的鬼怪害人,附体之事,大多乃心在作祟,业力使然。病由业造,业由心生。万物唯心,万法唯识。然我此说,并非否认有鬼神作祟之事,只因大多的不顺、病恼都是自身业力所致,都是第八&阿赖耶识&的作用,第六&意识&所缘作意的结果。不过也有少部分确是鬼神所扰,但它绝不会无故害人,只因欠债于它,故而讨之。如堕胎后,婴灵多会跟随父母,又或者你害过谁,一但因缘际会它便会来报(这与恐怖片中的那种报复大不相同)。而其实此也是自身业力,因造过此业,故才会引它而来,所有这些,广义的说,都是阿赖耶识种子的作用,实是自作自受。所以切莫受恐怖片的影响,认为鬼都会害人,这类影片只是为求商业利益,以极度的方法来引发人的恐惧心,这样才能使追求刺激的现代人&欲罢不能&。所以我奉劝各位,此类影片少看为妙,因为万物唯心,你心中都是此类鬼怪,那自然容易出问题。古时就有因看《聊斋志异》而送命的,这并非我危言耸听,清中期的大才子纪晓岚的公子&纪汝佶&就是因看《聊斋意志》而亡的,此为其父亲自所说。纪晓岚于《阅微草堂笔记》中曰:&亡儿汝佶,以乾隆甲子生。幼颇聪慧,读书未多,即能作八比(八股文)。乙酉举于乡,始稍稍治诗古文,上未识门径也。会余从军西域,乃自从诗社才士游,逐误从公安、竟陵两派入。后依朱子颖于泰安。见《聊斋志异》抄本(时是书尚未刻),又误堕其窠臼。竟沉沦不返,以讫于亡故。&由此可知,看这类东西,确有可能出问题,且不论纪汝佶之死是否与《聊斋》有直接关系,但间接的关系是肯定的。现代人看的恐怖片可比《聊斋》恐怖的多!看多怎会不出毛病,心理、生理上的都可能会有。所以本人想借此文让大家了解鬼神的真相,以免妄听妄见,伤人慧命。因篇幅有限,鬼神之事就论到此,如有不足之处,还请见谅。注:本文部分内容摘自网络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常去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鬼道众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