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儒生去道观神像开光大典向神像跪拜吗

道教神仙,人物小传_豆搜网
道教神仙,人物小传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道教神仙、人物小传 黄宵 目录 上篇 道教神仙 元始天尊 灵宝天尊 道德天尊 五老君 玉皇大帝 紫微大帝 长生大帝 青华大帝 天皇大帝 大地之母 五星七曜星君 北斗七星君 南斗六星君 四灵二十八宿 圆明道母天尊 三官大帝 真武大帝 文昌帝君 太乙雷声普化天尊 东岳大帝 西王母 东王公 九天玄女 雷公 电母 风伯 雨师 土地神 灶神 门神 财神 瘟神 四值功曹 赤松子 宁封子 广成子 彭祖 容成公 务成子 河上公 安期生 麻姑 王灵官 关圣帝君 碧霞元君 三茅真君 铁拐李 汉钟离 张果老 何仙姑 蓝采和 吕洞宾 韩湘子 曹国舅 骊山老母 镇元子 龙王 妈祖 临水夫人 保生大帝 开漳圣王 三山国王 酆都大帝 十殿阎王 首席判官崔府君 钟馗 城隍爷 黑白无常 牛头马面 孟婆 下篇 道教人物 老子 列御寇 张道陵 张衡 张鲁 魏伯阳 张角 左慈 葛玄 吴猛 魏华存 鲍靓 葛洪 许谧 寇谦之 陆修静 陶弘景 王远知 成玄英 孙思邈 潘师正 叶法善 尹文操 王玄览 司马承祯 吴筠 李筌 李含光 谢自然 苏元朗 闾丘方远 杜光庭 彭晓 谭峭 陈抟 刘海蟾 张无梦 朱自英 张伯端 石杏林 陈景元 刘混康 薜道光 张继先 王文卿 皇甫坦 谢守灏 陈泥丸 白玉蟾 彭耜 夏元鼎 蒋宗瑛 黄舜申 雷思齐 刘玉 李道纯 萧抱珍 王重阳 马丹阳 丘处机 谭处端 王处一 郝大通 孙不二 刘处玄 尹志平 刘德仁 王志谨 宋德方 李志常 张留孙 莫月鼎 吴全节 张雨 赵宜真 黄公望 张三丰 冷谦 朱权 刘渊然 张宇初 邵以正 沈静圆 赵真嵩 邵元节 陶仲文 陆西星 王常月 伍守阳 施道渊 李西月 张清夜 娄近垣 刘一明 闵一得 傅金铨 上篇 道教神仙 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 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 道教开天辟地之神, 为上古盘古氏尊谓, 称玉清元始天尊, 也称原始天王. 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 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 《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 关于元始天尊的名称, 《历代神仙通鉴》中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 也."认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 根据道经的描述,元始天尊禀自然之气,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前.他的本体常存不灭,即 使天地全部毁灭,也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存在.每当新的天地形成时,天尊就会降临人世间, 传授秘道,开劫度人.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 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层"大罗天"中,所居仙府称为"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黄 金铺地,玉石为阶,宫中有七宝、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于中央和两 旁的仙殿中. 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元始天尊"顶负圆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道教三清 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头罩神光,手执红色丹丸,或者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 地未形, 混沌未开, 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和"混沌之时, 阴阳未判"的第一大世纪, 故以阳生阴降、昼短夜长的冬至日为元始天尊的圣诞.长期以来,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 圣贤,下至民间菩男信女的虔诚崇拜. 灵宝天尊 灵宝天尊,原称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的《真灵位业图》 列其在第二神阶之中位,仅次于第一神阶中位的元始天尊.唐代时曾称为太上大道君,宋代 起才称为灵宝天尊或灵宝君. 道经说他是在宇宙未形成之前,从混沌状态产生的元气所化生.原是"二晨之精气,九 庆之紫烟",后托胎三千七百年诞生,住在上清境的玄都玉京仙府,有金童、玉女各 30 万 人侍卫, 万神朝拜, 超度之人不计其数. 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 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他. 道教宫观里的三清殿中, 灵宝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侧位, 手持太极图 或玉如意.在道教大型斋醮礼仪中,也多设有三清神位,以灵宝天尊居元始天尊之左位.灵 宝天尊之神诞日为夏至日,约在农历五月中.民间于夏至日之供奉常以灵宝天尊为主神. 道德天尊 道德天尊,又称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居"三清尊神"的第三位,是道教初期崇 奉的至高神. 道德天尊原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东汉明帝、章帝之际(58~88) , 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 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浊清之未分."将老子神化为先天地 之神物,并与"道"相等同.顺帝时(126~144)张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即奉老 子为教主,并首次称其为太上老君.至魏晋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显.北周武帝建德三年 五月"初断佛、道两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据道书称,当时太上老君 曾遣使显灵. 时过一月, 武帝即又下诏曰: "至道弘深, 混成无际, 体包空有, 理极幽玄…… 今可立通道观于都城……并宜弘阐, 一以贯之. "说明当时已经开始利用太上老君干预朝政 了. 至唐, 太上老君的威灵更盛. 他不仅被奉为李唐王朝的始祖, 帮助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 据称当武则天篡夺李唐王朝后,又显灵降世,谓"武后不可革命","不得辄立异姓……武 后亦终惧此言,不敢立武三思".因此,天宝年间,玄宗最后为他上"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 天皇大帝"尊号.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加号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道教宫观的三清殿中,道德天尊像常作一白须白发老翁,手执羽扇,居元始天尊之右侧 位.在道教大型斋醮礼仪中,也均设有道德天尊的神位,亦居元始天尊之右侧位.道德天尊 的神诞日为农历二月十五日. 五老君 "五老君" ,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五位天神,其地位与"三清"平齐. "五老君"具体有: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君,简称青灵始老苍帝君;南方梵宝昌阳丹 灵真老君,简称丹灵真老赤帝君;中央玉宝元灵元老君,简称元灵元老黄帝君;西方宝金门 皓灵皇老君,简称皓灵皇老白帝君;北方洞阴朔单郁绝五灵玄老君,简称五灵玄老黑帝君. "五老君"是"三清"还没成为大流之前地位最高的五位神仙,本来是历代帝王祭祀 的对象,后来纳入道家的神仙体系,称其为"天中则称五老上帝,在天文则称五帝座及五方 五星,在神灵则称五方五帝,在山岳则称五岳圣帝,在人身则称五脏神君". 在道教神仙体系中, "五老君"没有具体职司,但地位崇尊.道教称其为"五位元始五 老" ,与元始天尊一样,非后天学而得真者,又称其为"五行之始" 、 "五气之祖" . 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 ,又称"昊天金阙玉皇大帝" 、 "中央玉皇大帝"等,为"六御"之首. 其信仰,缘于古代宗教,古时即有支配日、月、风、雨等自然变化和人间祸福、生死、 寿天吉凶等人生命运的最高神"帝"和"上帝"的说法. 西周以后又称"皇天"、 "昊天"、 "天帝"等.南朝时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已有"玉皇道君"、"高上玉帝"的称呼.隋 唐时,"玉皇"信仰普遍盛行,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梦仙》诗中就有"仰谒玉皇帝,稽 首前至诚"的诗句. 大约在唐宋之际成书的重要道经《高上玉皇本行集经》详细叙述了玉皇的出身和来历: 很久以前,有个光严妙乐国,国王净德和王后宝月光老年无子,于是令道士举行祈祷, 后梦太上道君抱一婴儿赐与王后,梦醒后而有孕.怀胎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生于 王宫. 太子长大后继承位, 不久舍国去普明香严山中修道, 功成超度. 经过三千劫始证金仙. 又超过亿劫,始证玉帝. 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地位极高,神权最大.道经中称其居住昊天 金阀弥罗天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综领万圣,主宰宇宙,开化万天,行天之 道,布天之德,造化万物,济度群生,权衡三界,统御万灵,而无量度人,为天界至尊之神, 万天帝王.简而言之,道教认为,玉皇总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间),十方(四方、四维、 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饿鬼)的一切阴阳 祸福. 每年的腊月二十五,玉皇要亲自下界,亲自巡视各方情况.依据众生道俗的善恶良莠来 赏善罚恶.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 隆重庆贺,玉皇在其诞辰日的下午回鸾返回天宫. 紫微大帝 "紫微大帝" ,又称"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 "紫微北极大帝" 、 "北极大帝" , "北极星君" 等,为"六御"之一. "紫微大帝" 源于我国古代的星辰崇拜. 北极是北极星的简称, 又称"北辰"、 "天枢", 居于紫微垣内. 《后汉书》云:"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所以,紫微垣又称紫微 宫,后来皇帝居住的地方称为紫禁城. 道教认为,北辰是永久不动的星,位于上天的最中间,位置最高,最为尊贵,是"众星 之主"、"众神之本",因此对它极为尊崇. 《晋书天文志上》云:"北极五星,钩陈六星, 皆在紫微宫中,北极,北后最尊者也;其细星,天之枢也."并以之为"大帝之座"、 "天 子之常居".唐代孔颖达《书说命中》疏:"北斗环绕北极,犹卿士之周卫天子也,五星行 于列宿,犹州牧之省察诸侯也,二十八宿布于四方,犹诸候为天子守上也,天象皆为尊卑相 正之法." 道经指出, "紫微大帝"的职能是:执掌天经地纬,以率三界星神和山川诸神,是一切 现象的宗王,能呼风唤雨,役使雷电鬼神.紫微大帝受到历代帝王的礼相,尤其在宋代,常 与玉皇大帝一起供奉. "紫微大帝" 的形象是一身帝王打扮, 旁边有威风凛凛的武将护卫, 十分高贵威严. "紫 徽大帝"的神诞日相传是农历四月十八. 长生大帝 "长生大帝" ,又称"南方南极长生大帝" 、 "南极仙翁" 、 "南极真君"等,居高上神霄 玉清府,为"六御"之一. 对于"长生大帝"的来历,道教有两种说法: 其一,为元始天尊长子之说.据道经《高上神雷玉清真王紫书法?序》所载:"昔太空 未成,元盼瓷,元始天王为昊莽溟律大梵之祖,凝神结胎,名曰混沌.混沌既拆,乃有天 地.中外之,方名混虚.元始天王,运化开图,金容赫日,玉相如天,陶育妙精,分辟乾 坤.乃自玉京上山下游.遇万抛婺柑窦白匀痪盘焐闲袂迳衲,行上清大洞雌雄 三一混化之道,生子八人,长曰南极长生大帝.亦号九龙扶桑日宫大帝.亦号高上神霄玉清 王.一身三名,其圣一也." 其二,为元始天王第九子之说.据道经《高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称元始 天王"第九子位为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专制九霄三十六天,三十六天尊统领". "长生大帝"是一位主掌人寿命的天神,传说经常供奉这位神仙,可以使人健康长寿. 因为他主寿,所以又叫"寿星"或"老人星". "长生大帝"协助玉皇执掌人间寿天祸福, 神诞日是农历五月初八. 青华大帝 "青华大帝" ,又称"东方东极青华大帝" 、 "东极青华大帝" 、 "太乙救苦天尊" 、 "寻声救 苦天尊" 、 "十方救苦天尊"等,为"六御"之一. 道教中"青华大帝"由青玄上帝神化而来,誓愿救度一切众生,所以气化救苦天尊以度 世.据《太乙救苦护身妙经》说:"东方长乐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乙救苦天尊化身如恒沙数, 物随声应.或住天宫,或降人间,或居地狱,或摄群耶,或为仙童玉女,或为帝君圣人,或 为天尊真人,或为金刚神王,或为魔王力士,或为天师道士,或为皇人老君,或为天医功曹, 或为男子女子,或为文武官宰,或为都大元师,或为教师禅师,或为风师雨师,神通无量, 功行无穷,寻声救苦,应物随机." 道教指出,若遇到困难,只要祈祷"青华大帝"或"诵念圣号",即可"解忧排难,化 凶为吉",亦可"功行圆满,天日升天". "青华大帝"的形象, 《道教灵验记》描绘道:端坐于九色莲花座,周围有九头狮子口 吐火焰,簇拥宝座,头上环绕九色神光,放射万丈光芒,众多真人、力士、金刚神王、金童 玉女恃卫在他身旁.其神诞日为农历的十一月十一. 天皇大帝 "天皇大帝" ,又称"西方太极天皇大帝" 、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 "勾陈大帝"等,为 "六御"之一. "天皇大帝"与"紫微大帝"一样源于我国古代星辰崇拜, 《上精灵宝大法》称"天皇 大帝" :"乃北极帝座之左,有星四座,其形联缀微曲如勾,是名勾陈,其下一大星正居其 中,是为天皇大帝也."其实,勾陈同"钩陈",是天上紫微垣中的星座名,靠近北极星, 共自六颗星组成. 《星经》称:"勾陈六星在五帝下,为后宫,大帝正妃.又住天子六将军, 又主三公."所以,后人又以勾陈为后宫. "天皇大帝"的职能为: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南北两极和天、地、人三才,统御众星,并 主持人间兵革之事. "天皇大帝"神诞日为农历二月初二. 大地之母 "大地之母" ,又称"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 "后土娘娘" 、 "后土"等,为"六御"之一. "大地之母"源于中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 《礼记》云:"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 地, 取法于天, 是以尊天而亲地也. 故教民美报焉. "古代人们生活有赖于地, 故"亲于地", 并加以"美报" 、 "献祭",遂有"后土"崇拜.关于"后土"的记载很多,大多集中在《左传》 、 《礼记》 、 《山梅经》 、 《淮南子》中. "大地之母"的职能为:协助玉皇执掌阴阳生育,万物生长,与大地河山之秀,为主宰 大地山川的女性神. "大地之母"神诞日为农历三月十八. 五星七曜星君 "五星七曜星君" ,为道教的七位星神. "五星"又称"五曜" ,指岁星、荧惑星、太白星、 辰星、镇星.加上日、月,合称"七曜" . 《玄门宝海经》云: "阳精为日,阴精为月.分日月之精为星辰.星辰共以真道,要养万 二千物,下及六畜粪土草木,皆被服其秘道要德而生长焉. "意为"五星七曜"皆是道的体 现.天地依靠日月星辰之真气,长养万物. "日君" "日君"源于古人对太阳的崇拜.道教以日为阳精,称其为"日宫太丹炎光郁明太阳帝 君" ,或称"日宫太阳帝君孝道仙王" ,作男像. 《太上洞神五星诸宿日月混常经》中称,有遇日君者, "必得仙术" . "月君" "月君"源于古人对月亮的崇拜.道教以月亮为阴精,称其为"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 太阴元君" ,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 ,作女像. 《太上洞神五星诸宿日月混常经》中称,有遇月君者, "所求皆得,有所得者即是度世不 死之术" . "岁星真皇君" "岁星真皇君" ,又称"东方岁星真皇君" 、 "木德真君" . 《云笈七签》中指出"岁星真皇君"的名号:名澄澜,字清凝. 《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经》描述了"岁星真皇君"的职掌,称其"主发生万物,变惨为舒. 如世人运气逢遇,多有福庆,宜弘善迎之" . "荧惑真皇君" "荧惑真皇君" ,又称"南方荧惑真皇君" 、 "火德真君" . 《云笈七签》中指出"岁星真皇君"的名号:姓浩空,讳维淳,字散融. 《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经》描述了"荧惑真皇君"的职掌,称其"主长养万物,烛幽洞微. 如世人运气逢遇,多有灾厄疾病之尤,宜弘善以迎之" . "太白真皇君" "太白真皇君" ,又称"西方太白真皇君" 、 "金德真君" . 《云笈七签》中指出"岁星真皇君"的名号:姓浩空,名德标. 《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经》描述了"太白真皇君"的职掌,称其"主就敛万物,告成功肃. 如世人运气逢遇,多有灾怪刑狱之咎,宜弘善而迎之" . "辰星真皇君" "辰星真皇君" ,又称"北方辰星真皇君" 、 "水德真君" . 《云笈七签》中指出"岁星真皇君"的名号:名启垣,字积原. 《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经》描述了"辰星真皇君"的职掌,称其"通利万物,含真娠灵. 如世人运气逢遇,多有灾滞劾掠之苦,宜弘善而迎之" . "镇星真皇君" "镇星真皇君" ,又称"中央镇星真皇君" 、 "土德真君" . 《云笈七签》中指出"岁星真皇君"的名号:名藏睦,字耽延. 《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经》描述了"镇星真皇君"的职掌,称其"主四时广育万类,成功 不愆.如世人运气逢遇,多有忧塞刑律之厄,宜弘善以迎之" . 北斗七星君 "北斗七星君" ,是道教的七位星神,其名称分别为: 北斗第一阳明贪狼星君(天枢), 北斗第二阴精巨门星君(天璇), 北斗第三真人禄存星君 (天玑),北斗第四玄冥文曲星君(天权),北斗第五丹元廉贞星君(玉衡),北斗第六北极武曲 星君(开阳),北斗第七天关破军星君(摇光). 《上清经》云: "北斗七星,第一天枢宫贪狼星君……第二天璇宫巨门星君……第三天 玑宫禄存星君……第四天权宫文曲星君……第五玉衡宫廉贞星君……第六开阳宫武曲星 君……第七摇光宫破军星君……总称七司星君. " 《黄老经》云: "北斗第一天枢星,则阳明星之魂神也;第二天璇星,则阴精星之魂神 也;第三天机星,则真人星之魄精也;第四天权星,则玄冥星之魄精也;第五玉衡星,则丹 元星之魄灵也;第六]阳星,则北极星之魄灵也;第七摇光星,则天关星之魂大明也. " 道书又说,根据人的出生时辰,人们的生命被分属于七个星君所掌管:"天枢宫贪狼司 命太星君,子生人属之;天璇宫巨门司禄元星君,丑亥生人属之;天玑宫禄存真星君,寅戌 生人属之; 天权宫文曲延寿纽星君, 卯酉生人属之; 玉衡宫廉贞益算纲星君, 辰申生人属之; 开阳宫武曲度厄纪星君,己未生人属之,摇光宫破军慈母关星君,午生人属之."各人根据 自己的生辰,即可找到自己的主命星.据称,"凡人性命五体,悉属本命星官之所主掌"; "凡有男女于本命生辰及诸斋日,清净身心,焚香持此真文,自认北极本命所属星君,随心 祷祝,善无不应,灾罪消除". 南斗六星君 "南斗六星君" ,是道教的六位星神,其名称分别为: 南斗第一司命星君,南斗第二司禄星君,南斗第三延寿星君,南斗第四益算星君,南斗 第五度厄星君,南斗第六上生星君. 《上清经》云: "南斗六星,第一天府宫,为司命星君;第二天相宫,为司禄星君;第 三天梁宫,为延寿星君;第四天同宫,为益算星君;第五天枢宫,为度厄星君;第六天机宫, 为上生星君,总称六司星君. " 道教认为, "南斗六星君"是管理世间一切人、妖、灵、神、仙等生灵的天官. "南极长 生大帝"是"南斗六星君"的顶头上司.因此, "南斗六星君"的六宫都隶属于南极长生大 帝管辖. 四灵二十八宿 "四灵二十八宿" ,是"四灵"和"二十八宿"的合称,为道教星神. "四灵" ,又称"四相" 、 "四象" ,指的是天上四方星宿所组成的图象,即东方的青龙、 西方的白虎、南方的朱雀和北方的玄武. 《三辅黄图》云: "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 " "二十八宿" , 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在观测天象时, 对日月运行经过的区域的恒星划分、 选定并标志的二十八个星群座. 纬书《尚书考灵曜》云: "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其形如龙,曰左青 龙.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其形如鹑鸟,曰前朱雀.西方奎、娄、胃、昴、 毕、觜、参七宿,其形如虎,曰右白虎.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其形如龟 蛇,曰后玄武. " 二十八宿星官,各有名姓、服色和职掌.如角星神,姓宾,名远生,衣绿玄单衣.亢星 神,姓扶,名司马,马头赤身,衣赤缇单衣,带剑,等等. 道教宫观常有在山门灵官殿两侧奉祀"四灵"的, "四灵"金身戎装,天将装束,当是 以 "四灵" 为道门护卫神灵之意. 道教徒进庙烧香, 大多从山门开始, 即从奉祀王灵官和 "四灵"开始.道教的大型斋醮礼仪中,也多设有"四灵" 、 "二十八宿"的神位,并在科仪中经 常有召请"四灵"护法的细节. 圆明道母天尊 "圆明道母天尊" ,又称"先天道姥" 、 "斗姥(姆)元君"等,是道教一位掌管人间生死罪 福的天神. 道书中说, "圆明道母天尊"原名紫光夫人,共生九子(即九皇) ,分别是:玉皇、紫微、 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 "圆明道母天尊"相貌十分威武奇特,额上长有三目,肩上有四头.所谓四头,真实 是一头,四面有脸.上身左右各长出四臂,共有八臂.正中两手,台掌作手相,分到执有日、 月、宝铃、金印、弓、戟等,神像慈容照人. 传说,只要诚心诵"圆明道母天尊"名号,就会健康长寿,子孙平安. 道教的一些主要宫观,设有道母殿. "圆明道母天尊"神诞日,一说是农历六月二十, 一说是农历九月初九. 三官大帝 "三官大帝" ,即道教信奉的"天官" 、 "地官"和"水官"三位天神. "三官大帝"源于中国古代对天、地、水的信仰.东汉时期,张道陵创立天师道,就以 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书作为道教徒请祷治病的方法. "天官" ,又称"上元一品赐福天官" ,紫微大帝,隶属玉清境. "天官"由青黄白三气 结成,总主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 .神 诞日为农历正月十五. "地官" ,又称"中元二品赦罪地官" ,清虚大帝,隶属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灵之气 和极黄之精结成,总主五帝五岳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赦 罪,故称"地官赦罪" .神诞日为农历七月十五. "水官" ,又称"下元三品解厄水官" ,洞阴大帝,隶属玉清境.水官由风泽之气和晨浩 之精结成, 总主水中诸大神仙. 每逢十月十五日, 即来人间, 校戒罪福, 为人消灾, 故称 "水 官解厄" .神诞日为农历十月十五. 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 ,又称"玄天上帝" 、 "玄武大帝" 、 "佑圣真君玄天上帝" 、 "真武荡魔大帝" 等,为道教职司北方之天的尊神. 我国古代传说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职司四方的大神,真武即玄武. 《楚辞?远游》注云:"玄武,北方神名."《史记?天官书》云:"北宫玄武,虚危, 危为盖屋."《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云:"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 道教对"真武大帝"的信仰,隆盛于宋、明.有《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 .宣称"真 武大帝"原为净乐国太子,辅助玉帝,誓斩天下妖魔,救护群迷,后辞家入武当山修道四十 二纪,功德成满,玉帝闻其勇猛,敕镇北方,统摄真武之位. 道教还以"真武大帝"为雷部之祖,简称雷祖,即总司风雨雷电之神;又以"真武大帝" 为武曲大神. "真武大帝"的形象多为威武的守护神形象, 《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云: "真武身长 百尺,散发,今锁甲胄,足踏五色灵龟,又名蛇,八卦之龟,按剑立眼如电光. "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 ,又称"梓潼帝君" 、 "保德宏仁大帝" 、 "更生永命天尊" 、 "元皇大帝"等. 《孝经援神契》云:"文者,精所聚;昌者,扬天纪.辅拂并居,以成天象,故曰'文 昌宫' ."《历代神仙通鉴》称"(文昌帝君)上主三十三天仙籍,中主人间寿夭祸福,下 主十八地狱轮回",足见"文昌帝君"神位之崇高. 道书中云, "文昌帝君"从周初起共七十三化,救世度生,西晋末曾降生四川为张亚子. 现四川梓潼县七曲山大庙中,供奉的主神即是"文昌帝君"张亚子,七曲山文昌宫为"文昌 帝君"祖庙,据说灵应显著, 《铁围山丛谈》云:"士大夫过之,得风雨送,必至宰相;进 士过之,得风雨必至殿魁."相传,王安石幼年过张亚子祠,风雨大作,成年后果然位至宰 相. "主文运"、"掌科举"、"司禄宏仁"的"文昌帝君" ,作为学问、文章、科举士子 的保护神,备受不同阶层、不同命运的众多人士的虔敬、尊崇与膜拜. 唐、宋、元时期, "文昌帝君"多次受帝王敕封.如唐玄宗封之为"左丞相",唐僖宗 封之为"济顺王",元仁宗封之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钦定为忠国、孝家、 益民、正直之神,等等.缙绅士大夫多信礼"文昌帝君" ,文昌之祠,遍于郡邑.及至明代, 天下学宫皆立文昌祠,科举士人无不崇奉文昌, "文昌帝君"七十三化之说在社会上广为传 播.清代时,以"文昌帝君"主持文运,福佑国民,被列入国家祀典,每年农历二月三日"文 昌帝君"诞日时,朝廷都派官员前往梓潼七曲大庙祭祀. 太乙雷声普化天尊 "太乙雷声普化天尊" ,又称"都天纠察大灵官" 、 "王善天君"等,是道教信奉的护法 大神. 道经中说: "都天纠察大灵官,三界无私猛烈将,金睛朱发,号三五火车雷公,凤嘴银 牙,统百万貔貅神将,飞腾云雾,号令雷霆,降雨开晴,驱邪治病,观过错于一十二年,受 命玉帝,积功勋于百千万种,誓佐祖师,至刚至勇,济死济生,方方阐教,处处开坛,豁落 猛吏,三五火车大灵官,王天君,太乙雷声应化天尊. " 东岳大帝 "东岳大帝" , "东岳"指泰山,故其又称"泰山神" .身世众说纷纭,有金虹氏说、太昊 说、盘古说、天孙说、黄飞虎说等 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称, "东岳大帝"是盘古氏九世苗裔金轮王少海氏与妻弥纶仙 女所生之子,初名金虹氏.金虹氏有功在长白山中,至伏羲氏时封为太岁.至神农朝,赐天 符都官,号名府君.汉明帝时,封为泰山元帅.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封东岳为"神岳天 中王" .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又尊为"天齐君"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加封"天齐王" .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诏封"东岳天齐仁圣王" ,四年又尊为帝,称"东岳天齐仁圣 帝" . 对"东岳大帝"的祭祀和崇奉,自上古三代就有.三代民居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故天 子"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 ,其中五岳之长就是泰山,泰山被尊称为岱宗. 《风俗通义》 引孔子语称, "封泰山,禅梁父,可得而数,七十有二" ,当指王者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的意 思.汉魏以后,道教沿袭古制,奉祀东岳大帝. 又泰山地处东方,阴阳交泰,万物之始,有生必有死,故"东岳大帝"知人生命长短. 《风俗通义》引当时传闻称, "岱宗上有金箧玉策,知人年寿修短" .汉代出土的镇墓券上, 多有"死属泰山"字样.自汉魏以后, "东岳大帝"又主掌人之生死寿夭. 《云笈七签》云: "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 "因此,奉祀东岳大帝的东岳庙大 多设有管理人仙命籍的七十二司或七十五司, 如速报司、 福寿司等, 分别司理人的生死贵贱. "东岳大帝"的神诞之日为农历三月二十八.东岳庙或者供奉"东岳大帝"的宫观都要 举行祝寿庆典,以大型斋醮仪礼为道教徒祈寿延命.亲属亡故以后,也要到"东岳大帝"前 行黄超度功德,祈祷亡魂早日升天. 西王母 "西王母" ,又称"王母娘娘" 、 "金母" 、 "金母元君"等. 相传, "西王母"原是掌管刑罚和灾疫的神,后于流传过程中逐渐女性化与温和化,而 成为年老慈祥的女神,住在昆仑山的瑶池,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 "西王母"的形象经过多次演化.据古书《山海经》描述: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 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意思是说,西王母的形状"像人" ,却有豹子一 样的尾巴,老虎一般的牙齿,很善于长呼短啸,头发蓬松,顶戴盔甲,是替天展现威猛严厉 及降临五种灾害的神祗.她住在"昆仑之丘"的绝顶之上,有三只叫做"青鸟"的巨型猛禽, 每天为她叼来食物和用品. 在《穆天子传》中, "西王母"则变成了一个雍容平和、能歌善舞、熟谙世情的妇女. 当周穆王乘坐由造父驾驭的八骏周游天下时,西巡到昆仑山区,他拿出白圭、玄壁等玉器去 拜见"西王母" .第二天,穆王在瑶池宴请"西王母" ,两人都作了一些诗句相互祝福. 在《汉武帝内传》中, "西王母"又变成了一个年约三十、容貌绝世的女神,并赐汉武 帝三千年结一次果的蟠桃. 道教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庆祝 "西王母" 的诞辰, 此日举行的隆重盛会, 俗称 "蟠桃盛会" . 东王公 "东王公" ,又称"木公" 、 "东王父" 、 "东华帝君" 、 "扶桑大帝"等,与"西王母"相 对道教尊神. "东王公"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楚地信仰"东皇太一"神,又称"东君",即为神 化了的太阳神,此为"东王公"的前身. "东王公"原为一男神,后经道教增饰奉为男仙领 袖,南、北二宗则奉为始祖. "东王公"一词,始见于晋葛洪《枕中书》 ,书中称之为"扶桑大帝" ,文曰:"元始 君经一劫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头,治三万六千岁,书为扶桑大帝东王公,号曰元阳父 扶桑大帝,住在碧梅之中."《仙传抬遗》说他:"冠三维之冠,服九色云霞之服,亦号玉 皇君." 对于"东王公"的来历有诸多记载, 《枕中书》称他为元始天尊与太元圣母所生. 《仙传 抬遗》又说他为青阳之元气,百物之先. 道教创立后,将东王公纳入神系,称其"主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与西王母共理二气 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凡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男子登仙得道者悉所掌焉. "其神诞 日为农历二月初六. 九天玄女 "九天玄女" ,又称"九天玄女娘娘" 、 "玄女"等,为道教传说中善兵法战胜之术的女 神. 杜光庭《墉城集仙录》说,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蚩尤行法术,作大雾三日,内外皆迷, 黄帝不能胜, 因设斋于太山之下, 西王母遣使以符授之, 并告以精思祷天, 必有太上之感应. 后数日,玄女乘丹凤,御景龙,着九色彩翠之衣,降临黄帝斋所.授以六甲六壬兵信之符、 策使鬼神之书、制妖通灵之印、九光玉节十绝灵幡命魔之剑等.黄帝率诸侯再战蚩尤,遂灭 蚩尤于绝辔之野,并用其神术诛榆冈于阪泉之野,平定天下四方.后黄帝于荆山下铸鼎,得 黄龙迎入天宫. 道教称,黄帝兵法战胜及登仙之术,皆九天玄女所授符图秘诀,九天玄女为黄帝之师、 圣母元君之弟子. "九天玄女"虽在民俗信仰中的地位并不显赫,但她是一个正义之神,形象经常出现在 古典小说之中, 成为扶助英雄铲恶除暴的应命女仙, 故而她在道教神仙中的地位亦非常重要. 雷公 "雷公" ,又称"雷师" 、 "雷神"等,为道教诸神中司雷之神. "雷公"信仰由来已久,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于雷电的自然崇拜,因为远古时代,气 候变化异常,晴朗的天空会突然乌云密布,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雷电有时会击毁树木,击 丧人畜,使人们认为天上有神在发怒,进而产生恐惧感,对之加以膜拜. "雷公" 的形象众多. 《山海经?海内东经》 云: "雷泽中有雷神, 龙身而人头, 鼓其腹. " 这种形象是半人半兽形,人们认为雷声在天,而龙亦飞腾于天,将二者结台在一起;又将其 腰间想象有一鼓,鼓发雷声. 后来"雷公"的形象进一步变化. 《酉阳亲俎?前集》说:"猪首,手足各两指,执一 赤蛇啮之."《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说:"豕首鳞身."《铸鼎余闻》说:"大首鬼形, 白拥项,朱犊鼻,黄带,右手持斧,左手恃凿,运连鼓于火中."《集说诠真》引《搜神记》 说:"色如丹,目如镜,毛角长三尺余,状如六畜,头如猕猴."《夷坚丙志》说其形如奇 鬼:"长三尺许,面及肉色皆青.首上加帻,如世间幞头,乃肉为之,与额相连."总之, "雷公"形象不定,体形或龙、或人、或兽,脸形或人、或猴、或猪、或鬼. 明清时代, "雷公"的形象趋于统一,其标准形象概为《集说诠真》中所述:"状若力 士,裸胸袒腹,背插两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颏长而锐,足如鹰颤,而爪更厉,左手 执楔, 右手执槌, 作欲击状. 自顶至傍, 环悬连鼓五个, 左右盘蹑一鼓, 称曰雷公江天君. " 可见, "雷公"此时最明显的特征是猴脸、尖嘴.雷公神诞之日为农历六月二十四. 电母 "电母" ,又称"闪电娘娘" 、 "金光圣母"等,为道教诸神中司掌闪电之神. 电母信仰是从雷神信仰中分化出来的,早期雷神兼管雷电,称"雷公电父".后来,按 照人们阴阳对立男女配对的心理特征,电父摇身一变成为女性,电母之称至迟出于宋代,苏 轼有诗云"麾驾雷车呵电母", 《元史》云"电母旗,画神人为女人形". 电母之职与雷公相同,原来是管理雷电.但自先秦两汉起,民众就赋予雷电以惩恶扬善 的意义. 总之,电母为雷神属部神,与雷神相配,民间信仰中多与其他气象神合祀.兰州金天观 中设有雷坛,专门供奉雷祖,左右分列十大雷神、雷公、电母、风伯、雨师恃立其下.电母 形象端庄,穿朱裳白裤,两手运光. 电母神诞之日与雷公相同.如今,道教信徒一般只在祈求雨雪时才奉祀雷公电母,专门 奉祀的已不多见. 风伯 "风伯" ,又称"风神" 、 "风师" 、 "飞廉" 、 "箕伯"等,为道教诸神中司风之神. 风伯崇拜起源较早. 《周礼》的《大宗伯》篇称: "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 东汉蔡邕《独断》则称: "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风. " 风伯之职,就是"掌八风消息,通五运之气候" .风是气候的主要因素,事关济时育物. 《风俗通义》的《祀典》称,风伯"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养成万物,有功于人.王者 祀以报功也" . 春秋战国以后,风神信仰逐渐统一,中原一带信仰的风神为星宿,南方一带信仰的风神 则为鸟形或带有羽翼的飞廉. 对风伯的奉祀,秦汉时就已经列入国家祀典. 《唐会要》称,奉祀风伯,升入中祀,并 且要"诸郡各置一坛" ,与王同祀.道教宫观中也有设殿供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的,其风 伯塑像常作一白发老者,左手持轮,右手执扇,作扇轮子状,称风伯方天君.风伯神诞日为 农历十月初五. 雨师 "雨师" ,又称"雨神"等,为道教诸神中司雨之神. 雨神信仰与风神一样,起源很早. 《周礼》的《大宗伯》篇称: "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东汉蔡邕《独断》则称: "雨师神,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 "毕星是二十 八宿中西方七宿之一,此当是以星宿为雨神. 另外,也有以人物为雨神.屈原《天问》云: "号起雨. "汉代王逸注称: ",萍翳, 雨师名也. " 《风俗通义》称: "春秋左氏传说,共工之子,为玄冥师. "玄冥,也是雨师名. 晋《搜神记》称: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 "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更以神鸟为雨师,称: "雨师者,商羊是也.商羊,神鸟,一足,能大能小,吸则溟渤可枯,雨师之神也. "唐宋 以后,龙王崇拜逐渐取代了雨师的位置. 雨师的奉祀,秦汉时已列入国家的祀典. 《唐会要》称,奉祀雨师,升入中祀,并且要 "诸郡各置一坛" ,与王同祀.道教雨师的塑像常作一乌髯壮汉,左手执盂,内盛一龙,右 手若洒水状,称雨师陈天君.雨师之神诞日为农历十一月二十. 土地神 "土地神" ,又称"土地公" 、 "土地爷" ,是道教诸神中管理一方土地的神. "土地神"源于古代的"社神" , 《公羊传》注曰: "社者,土地之主也. "汉应昭《风俗 通史?祀典》引《孝纬经》曰: "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 之,报功也. "清翟灏《通惜编?神鬼》云: "今凡社神,俱呼土地. " 最早称"土地神"的是汉代蒋子文.据《搜神记》记载: "蒋子文者,广陵人也……汉 末为秫陵尉,逐贼到钟山下,贼击伤额,因解缓缚之,有顷刻死,及吴先主之初,其故吏见 文于道,乘白马,执白羽,侍从如平生.见者惊走.文追之,曰: '我当为此土地神,以福 尔下民.尔可宣告百姓,为我立祠.不尔,将有大咎. ' "此后,各地"土地神"渐自对当地 有功者死后所任,且各地均有"土地神" . "土地神" 崇奉之盛, 是由明代开始的. 明代的土地庙特别多, 这与皇帝朱元璋有关系. 《琅讶漫抄》记载,朱元璋"生于盱眙县灵迹乡土地庙" .因而小小的土地庙,在明代备受 崇敬. "土地神"的形象大都衣着朴实,平易近人,慈祥可亲,多为须发全白的老者.一般土 地庙中,除塑土地神外,尚塑其配偶,称"土地奶奶" ,与土地神共受香火供奉,没有特殊 职司.民间以农历二月初二为"土地神"生日,当日举行祭祀活动. 灶神 "灶神" ,又称"灶君" 、 "灶王爷"等,是道教诸神中司饮食的神. 对"灶神"的祭祀,很早的时候就有. 《礼记?祭法》中有: "王为群姓立七祀. "在这 "七祀"中就有"灶祀" . "灶神"的名号、形象几经变更. 两汉时期,有称火神炎帝神农,死后托祀于灶;也有称祝融禄回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 神,托祀于灶. 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 "灶神,姓苏,名吉 利,妇名搏颊" .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 "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 中出" . "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 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 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的纸马, 往往是一对老夫妇并坐, 即灶君和灶君夫人 的画像. "灶神"之职原是主管人间的饮食制作.约在东晋前, "灶神"又有了监察人间罪恶, 掌握一家寿夭祸福的职能. 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 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 天必降之灾殃. 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 "灶神"上天,报告人间功过,定人祸福.因此,南北习俗均 于十二月二十三日晚奉祀灶君,焚香祀送. 门神 "门神" ,是道教诸神中司门的神. "门神"的信仰很早便有. 《礼记?祭法》云: "王为群姓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大 夫立三祀,适士立二祀. " "七祀" 、 "五祀" 、 "三祀"等中,皆有"门祀" .可见,自先秦以 来,门神信仰便非常普遍. 最早的门神,是用桃木雕刻成的两个"桃人".据说,他们就是远古时期黄帝派来统领 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神荼与郁垒的化身. 至于于二神的形象,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中有一幅画,画中即有二神的肖像.二神位于桃树下,坦胸露乳,黑髯虬须,眉发耸互,头 生两角,手执桃木剑与苇索,一副凶神恶煞的模样. 唐代,又出现了一位门神钟馗,他不但捉鬼,而且吃鬼,所以人们常在除夕之夜或端午 节将钟馗图像贴在门上,用来驱邪辟鬼.其形象是豹头虬髯,目如环,鼻如钩,耳如钟,头 戴乌纱帽,脚著黑朝鞋,身穿大红袍,右手执剑,左手捉鬼,怒目而视,一副威风凛凛,正 气凛然的模样. 秦琼、尉迟恭是"门神"中的武门神,大约元代以后,才祀之为门神,然二人确为唐人. 据明《正统道藏》中的《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 、 《历代神仙通鉴》等记载,二门神为 唐代秦琼(秦叔宝)、尉迟恭(尉迟敬德)二将军.相传唐太宗身体不太好,寝宫门外有恶鬼 耶魅号叫,六院三宫,夜无宁日.于是,太宗将全部情况告诉众大臣,秦叔宝上奏说:"臣 平生杀人如摧枯,积尸如聚蚁,何惧小鬼乎!愿同敬德戎装以伺."太宗准奏,夜晚让二人 立于宫门两侧, 一夜果然平安无事. 太宗嘉奖二人后, 觉得整夜让二人守于宫门, 实在辛苦, 于是命画工画二人像,全装怒发,手执玉斧,腰带鞭练弓箭,一如平时,悬挂在两扇宫门上, 从此耶祟得以平息. 明清至民国期间的武将门神在全国各地各有不同, 如河南所供奉的门神为三国时期蜀国 的赵云、马超,河北人供奉的门神是马超、马岱,冀西北则供奉唐朝时期的薛仁贵、盖苏, 陕西人供奉孙膑、庞涓,重庆人供奉明朝末期"白杆军"著名女帅秦良玉,而汉中一带张贴 的多是孟良、焦赞. 除以上几个影响较大的"门神"外,旧时苏州地区又曾以温将军、岳元帅为门神. 《吴 县志》云:"门神彩画五色,多写温、岳二神之像."此"温"神即指晋代温峤,"岳"神 即指南宋岳飞.此外,还有宫娥门神、哼哈二将门神、加官进禄门神、富贵进爵门神等,可 谓形象众多. 财神 "财神" ,为道教俗神,中国民间供奉的招财进宝之神.民间流传着许多不同版本: 月财神赵公明被奉为正财神.赵公明又称赵公元帅、赵玄坛,长安(现西安)户县终南 山石井阿姑泉欢乐谷人.在《真诰》中赵公明为五方诸神之一,即阴间之神.后在道教神话 中成为张陵修炼仙丹的守护神,玉皇授以"正一玄坛元帅"之称,并成为掌赏罚诉讼、保病 禳灾之神,买卖求财,使之宜利.故被民间视为财神.其像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铁鞭, 身跨黑虎,故又称黑虎玄坛. 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 "文财神"财帛星君 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等说法. 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 ,故称"五显财 神" .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 "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 ,他的绘像经常与"福" 、 "禄" 、 "寿"三星和 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 "招财 进宝"四字由此而来. 也有人称殷代忠臣比干为文财神. 民间流传着这种说法: 比干怒视纣王, 自己将心摘下, 扔于地上,走出王宫,来到民间,广散财宝.他虽然没了心,但因吃了姜子牙送给他的灵丹 妙药,并不曾死去.因为没了心,也就无偏无向,办事公道,所以深受人们爱戴、称赞.当时,在比干手下作买卖者,都没有"心眼儿" ,大家公平交易,谁也不会坑骗谁.所以人们 把比干这位老幼都无欺的君子立为财神,人人敬服. "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传说关羽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发明日清薄,而且讲信 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关公为他们的守护神,关公同时被视为招财进宝 的财神爷.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 所以过了年初一, 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 ―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瘟神 "瘟神" ,为道教俗神,中国民间供奉的司瘟疫之神. 瘟神崇拜来自对瘟疫的恐惧.瘟疫,古人或单称瘟、温或疫,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古 代民智未开,医疗条件低劣的情况下,人们对这种可怕疾病,恐惧至极,很容易认为是鬼神 作祟.因此,乞求神灵保护. 道教所信奉的瘟神, 传说始于隋唐. 据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称,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6) 六月, 有五力士出现在空中, 距离地面约有三至五丈, 身披五种颜色的长袍, 手中各执一物. 其中一人手执杓子和罐子, 一人手执皮袋和剑, 一人手执扇子, 一人手锤子, 一人手执火壶. 隋文帝急问太史公张居仁: 此为何神?主何灾福?张居仁答曰: 此为五方力士, 在天为五鬼, 在地为五瘟.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仁贵,总管中瘟史文业.现天 阵灾疾,无法逃避.这一年果然出现瘟疫,遭瘟病死去的人很多.于是隋文帝修建祠堂奉祀 他们,并于六月二十七日下诏,封五方力士为将军.青袍力士为显圣将军,红袍力士为显应 将军,白袍力士为感应将军,黑袍力士为感成将军,黄袍力士为感威将军.并规定五月初五 为祭祀五瘟的节日.唐朝承袭隋朝祀奉五瘟神.传说,后来道教匡阜真人游历到此,于五瘟 祠将五瘟收为部将,自此道教将其衍化为在教瘟神. 四值功曹 "四值功曹" ,为道教所奉的的天庭中值年p值月p值日p值时四神.相当于天界的值 班神仙. "四值功曹"分别是:值年神李丙、值月神黄承乙、值日神周登、值时神刘洪. "功曹"本来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不大的官职, 后来就被运用到道教的神话中, 作为玉皇 大帝的下属.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记录人和神的功绩,同时也是守护神.根据道家的说法,道 士们所有的祈祷文在焚烧后,就是由他们呈送给各位大神的.所以,在各种道教仪式和宗教 场合中,他们都是重要的人物. 赤松子 "赤松子" ,又称"赤诵子" ,传为神农时雨师.能入火自焚,随风雨而上下. 《列仙传》云: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 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 今之雨师本是焉. " 除《列仙传》谓炎帝少女随赤松子修道成仙外,尚有皇初平遇赤松子修道成仙的传说. 据宋人倪守约《金华赤松山志》载,皇初平曾在赤松山中遇赤松子,修道于石室中,能叱石 成羊,汲井愈疾,坐起立亡. 赤松子修炼成仙的故事有诸多传说,且屡为故籍所载.郭璞云: "水玉冰体,潜映洞渊 赤松是服,灵蜕乘烟吐纳六气,升降九天. "葛洪称: "火芝,常以夏采之,叶上赤,下茎青, 赤松子服之,常在西王母前,随风上下,往来东西. " 《艺文类聚》称: "赤松子好食柏实, 齿落更生. "从上述记载来看,赤松子乃传说中之服食成仙者. 宁封子 "宁封子" ,又称"龙跷真人" ,为道教神仙. 据《列仙传》载,他原为黄帝陶正.神人过其处,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 子,连掌其法.后宁封子积火自焚,其形随烟上升,视其灰烬,犹存其骨,时人将其葬于北 山中. 传说,宁封子曾为黄帝师,教黄帝"龙飞行"之术.相传,宁封子升仙后,栖于蜀之青 城山,黄帝曾往见问以"龙F飞行"之道.南宋诗人范成大说:"三十里至青城,山门曰宝 仙九室洞天.夜宿丈人观,观在丈人峰下.五峰峻峙如屏,观之台殿上至岩腹,丈人自唐以 来号五岳丈人. 《储福定命真君传记》略云:姓宁,名封,与黄帝同时.帝从之问龙F飞行 之道."元赵道一亦谓:"宁封先生栖于蜀之青城山北岩,黄帝师焉." 宁封子被封为五岳真人.其形象为头戴盖天冠,身著朱紫袍,腰佩三庭印,总司五岳. 广成子 "广成子" ,是玉虚宫元始天尊门下,为阐教"十二金仙"之一. 据《神仙传》载,广成子为轩辕时人,居住在崆峒山的石室之中,黄帝曾向他请教"至 道之要" ,广成子先是不予回答,过了三个月,黄帝再来问"治身之道" ,广成子告诉他说: "至道之情,杳杳冥冥.无视无听,抱神心以静.形将自正,心净心清.无劳尔形,无摇尔 精,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年,而形未尝衰.得 吾道者上为皇,失吾道者下为士.予将去汝,入无穷之间,游无极之野,与日月齐光,与天 地为常,人其尽死,而我独存焉. "说完,传授给黄帝《自然经》一卷. 此外,传说广成子为黄帝之时太上老君化身. 《太上老君开天经》云: "黄帝之时,老君 下为师,号曰广成子.消自阴阳,作道戒经道经.黄帝以来,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别,贵 贱有殊. " 彭祖 "彭祖" ,传以长寿见称,原是先秦传说中的仙人,后道教奉为仙真.彭祖生于六月初 六,系上古颛顼帝玄孙,轩辕黄帝第八代传人. 传说,帝尧的时候,他因为进献雉羹,尧便把彭城封给他,所以后世称他为彭祖.舜的 时候,他从师尹寿子,学得真道,遂隐居武夷山. 到商代末年,彭祖已有 800 余岁.尽管年纪很大,可他仍不显衰老.他自幼喜好恬静, 不追求名誉,不汲汲于世事,不刻意打扮自己,终日以养生修身为事.商王请他作大夫,他 推托不了,只好应允,却常常以有病为由,不上朝听政.他精通补导之术;常常服用水桂、 云母粉、麋角散.平日沉默寡言,从不夸耀自己有道,也从不作一些诡惑变化鬼怪之事,以 博取名誉. 他也常常云游四方,从不乘车马,即使要出外周游数十日、百日,也不带干粮,回来之 后,衣食与平常无异.他也善于导引行气,经常从早到晚闭气内息,之后,揉擦眼睛,按摩 身体,舐唇咽唾,才站起身来.有时身体疲乏不适,他就导引闭气,攻治患处,使其九窍、 五脏、四肢以至毛发都气流通畅,身体又舒服如初.商王听说后,便亲自来向他问道,他闭 口不语;给他数万金,他如数收下,全部分给百姓. 彭祖因首创 "雉羹" 治好尧帝厌食症, 被尊称为 "厨行的祖师爷" ; 并以"善导引行气", 开创我国气功练身之始;以"延年益寿"而闻名于世,被后人敬仰. 容成公 "容成公" ,又称"容成子" ,道教仙真. 容成公事迹载于《黄帝内经?素问》 、 《神仙传》 、 《列仙传》 、 《轩辕本纪》等书中.葛洪 《神仙传》曰:"字子黄,道东人."称其"行玄素之道,延寿无极". 《列仙传》称其为 老子之师.又称曾为黄帝师.善补导之术,守生养气,发白更黑、齿落复生.南宋曾V编集 《道枢》 ,撰有《容成》一篇. 《福建通志》称容成公栖太姥山炼药,后居崆峒山.房中家多 祖述容成公.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编者赵道一认为,容成公"炼精于玄牝"之道实非房中.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容成阴道》26 卷. 《后汉书?艺文志》著录有《甘始容成阴道》 10 卷. 务成子 "务成子" ,又称"务成昭"、"巫成",是道教兴起前传说中的神仙. 务成子传为帝尧之师,又传说为帝舜的老师. 《荀子?大略》中说:"舜学于务成昭." 又传说为古代房中家.其养生原则是顺从天地阴阳四时变化的规律,以利于身体健康.马王 堆出土医书《十问》云:"巫成以四时为辅,天地为经."《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务成 子阴道》36 卷. 《抱朴子?内篇?明本》里载录"务成子炼丹法". 河上公 "河上公" ,又称"河上丈人"、 "河上真人" ,黄老之道的开山祖师,道教仙真. 河上公曾为老子《道德经》作注《河上公章句》 ,成书早,流传广,影响大,但是其真 实姓名生地无人能知. 《神仙传》载:"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 河上公修仙得道之处在琅琊(今山东日照)天台山. 对此, 东晋葛洪在 《嵇中散孤馆遇神》 中说:"纪年曰: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 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 后河上公丈人者登山悟道,授徒升仙,仙道始播焉.有嵇康者,师黄老,尚玄学,精于笛, 妙于琴,善音律,好仙神.是年尝游天台,观东海日出,赏仙山胜景,访太公故地,瞻仙祖 遗踪,见安期先生石屋尚在,河上公坐痕犹存."日照状元张行简在文中也对此有所记载: "念我日照,虽偏居海隅,却享有琅琊之名,天台之胜,背依泰沂,怀抱东海,更兼仙山飘 渺,河流纵横,自古为日神祭祀之地,黄老成仙之乡.河上公、安期生、于吉、葛玄等在此 悟道授徒,秦皇汉武到此寻仙访道,可谓盛极一时也." 河上公最著名的弟子是北极真人安期生. 《史记?乐毅列传》太史公曰:"乐臣公学黄 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 乐瑕公教乐巨公,乐巨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安期生 "安期生" ,又称"千岁翁" ,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称之为北极真人.他或居天庭,或 游山中,或飘海上,或隐地下,世人传为海上仙人. 关于安期生的传说, 《列仙传》和《历代神仙通鉴》 、 《史记》等书均有记载,书中称其 为琅e阜乡(今山东诸城境内)人,卖药于东海边,当时人们都称他为千岁翁.相传秉始皇东 游时,闻其名而邀请相见,与他交谈了三天三夜,始皇称之为异人,于是喝以黄金玉璧.安 期生将黄金玉璧放在阜方亭内,并留书一封,以一双赤玉舄为报,让秉始皇于数年之后到蓬 莱技他. 秉始皇于是派遣徐市(徐福)卢生等数百人入海探寻, 船未至蓬莱山, 则遇风暴而还. 秉始皇目到阜乡亭,在东海边修建祠堂十余处来祭奉他.秉朝灭亡后,安期生与好友蒯通一 同前往,西楚霸王项羽想请他为官,于是他又远走他乡,不知所终. 《史记?封禅书》载, 汉武帝刘彻仰幕仙道,方士李少君就对武帝说,他曾于东海之上亲自见到安期生,所食之枣 大如瓜.汉武帝被李少君所言打动,除了亲自祭祀安期生外,还派遣方士乘船到东海寻找. 直到李少君仙化后,这种活动才稍微停息.后方士栾大又对武帝说,他在东海之上曾与安期 生结伴为友,于是武帝又派遣栾大到东海向安期生求长生不死之药. 另据《史记?乐毅传》载,安期生曾拜学于河上丈人,书曰: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 生后以道授马鸣生,马授阴长生,阴授朱先生.然安期生所传授的不止马鸣生一人,还有毛 翕公、李少君、东汉王老等. 其实,安期生的仙迹不仅仅在海上,而且遍及全国各地, 《贾氏说林》记载,大河之南 有人得到过他的大枣,煮之三日始熟,香闻十里,可使死者生,病者起,健康之人食之,则 可白日飞升. 麻姑 "麻姑" ,又称"麻姑元君" ,道教仙真. 葛洪《神仙传》称其为仙人王方平之妹,建昌人,于牟州东南姑馀山修道,为上真元君 之亚.东汉桓帝时,王方平仙人降于蔡经家,召麻姑.随鼓箫之声,众官簇拥而至,衣着锦 绣,光彩夺目,手似鸟爪,顶中作髻,余发垂至腰际,自称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王方平 设宴招待,麻姑撒米祛秽,所撒之米全部变成珍珠.宴毕升天而去.或谓麻姑,唐朝时人, 姓黎,字琼仙,先入宫为宫人,后在麻姑山丹霞宛陵洞天(相传在江西南城县城西,道教三 十六洞天之一)修道,并于此得道成仙,事见唐颜真卿《麻姑仙坛记》碑文. 据传麻姑亦到过四川酆都鬼城.鬼城有麻姑洞仙姑岩,麻姑曾于此修炼.麻姑传说久已 流行民间,相传旧历三月初三为王母娘娘的寿辰,麻姑于绛珠河畔用灵芝酿美酒为其祝寿. 麻姑成为吉祥长寿的象征.形象为一跨鹤腾云的漂亮女仙.祝女寿者多赠以此像,称麻姑献 寿. 王灵官 "王灵官" ,是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有书说他是武当山中五百灵官的统帅,叫华光元 帅,又叫五显灵官.到了宋代,又出现了一位"火车王灵官" ,镇守道观山门的灵官一般就 指这位王灵官. 《明史》的《礼志》称: "隆恩真君,则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也,又尝从萨真君传符法. 永乐中,以周思德能传灵官法,乃于禁城之西建天将庙及祖师殿.宣德中改庙为大德观,封 二真君.成化初,改观曰显灵宫. " 据明清时期的神仙传记称,王灵官原名王恶,湘阴浮梁之庙神,因其吞噬童男童女,为 西河的第三十代天师虚靖真人的弟子萨守坚,飞符火焚,将王恶烧成火眼金睛.王恶不服, 奏告于天庭.玉皇大帝即赐慧眼并金鞭,准其阴随萨真人,察有过错,即可报复前仇.十二 年间,王恶以慧眼观察无遗,竟无过错可归咎于萨真人.后至闽中,拜萨真人为师,誓佐行 持.萨真人乃以"善"易其名,改王恶为王善,并且奏告天庭,录为雷部三五火车雷公,又 称豁落灵官. 进入道教的宫观,山门内的第一座殿往往为灵官殿,殿中供奉着一赤面髯须,身披金甲 红袍,三目怒视,左持风火轮,右举钢鞭,形象极其威武勇猛,令人畏惧的神仙,这就是王 灵官. 关圣帝君 "关圣帝君",又称"荡魔真君" 、 "伏魔大帝" ,简称"关帝"、"关公",即中国民 间和道教尊奉的三国蜀将关羽. 关羽,字云长,蒲州解良人(今陕西解虞县).传称,关羽是青龙转世,竖眼攒眉,超额 长面.身高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砂,丹凤眼,卧蚕眉,力敌万夫. 东汉末年,关羽与刘备、张飞在桃园三结义,情同手足,同谋起兵.初守下邳,为曹操所败 被获,待以殊礼,拜为偏将军,后为曹操斩袁绍之勇将颜良,以解曹操之危而报答之.曹操 表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赏赐甚厚.关羽在得知刘备下落后,即挂印封金,尽留曹操之赐,归 奔义兄刘备处.刘备建蜀国后,以关羽守襄阳,督荆州事.关羽大破曹仁于樊城,斩庞德, 擒于禁,覆七军,威震华夏.后因轻敌中计,败走麦城,终至被害.传其头葬于河南洛阳关 林,其身葬于湖北当阳玉泉山.后世感其忠义,遂岁时奉祀. 道书称,关羽自玉泉山显圣之后,遇铁钵真人,立法为地只上将.宋时,应三十代天师 虚靖真人之召,现形御前,降蛟斩怪.宋真宗嘉其护国祚民之功.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 封为忠惠公,宣和五年(1123)又封为义勇武安王.元代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初祀为 关壮缪公,与岳飞同祀,各地武庙称为关岳庙.万历三十三年(1605)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 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清代顺治元年敕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自北宋以后,道教即 尊奉关帝为护法天神之一.关帝神诞之日,传为农历五月十三,另一说为农历正月十三. 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 , 全称 "天仙圣母碧霞元君" , 碧霞元君在北方极受崇拜, 传说她的"老家" 在山东泰山. 道教《碧霞元君护国庇民普济保生妙经》谓其原为上界天仙,已证太一青玄之位.见众 生遭遇沉沦,乃分身化气,陟降泰山,化为玉女之身.后被册封碧霞之号,统领岱岳神兵, 掌管人间善恶,护国安民,普济众生. 此外,关于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还有如下说法: 她的前身是玉女.据说汉朝时,宫中一座殿内有金童玉女雕像,到了五代,大殿塌圮, 金童风化,玉女则掉进池中.宋朝时,真宗到泰山封禅,来到池边洗手,忽然冒出一个石人. 真宗派人捞出.洗干净一看,正是玉女雕像.于是真宗下令在泰山建祠供祀,以其为圣帝之 女,因而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是黄帝手下的一个仙女.说是黄帝建岱岳观时,曾派七位仙女,云冠羽衣,迎 接西昆仑真人.其中一位仙女随真人刻苦修行,终于得道,即碧霞元君. 《玉女卷》 说, 汉明帝时有个大善人叫石守道, 他有太太金氏生了个女神童, 慧颖无比, 3 岁知人伦,7 岁通晓诸法,日夜礼拜西王母,14 岁得曹仙长指点,入泰山黄花洞修炼,道 成飞升,做了碧霞元君. 是东岳大帝的女儿.其实,碧霞元君和东岳大帝全是山神的人格化,他们都源于古人原 始崇拜中的山岳崇拜. 碧霞元君神诞之日是四月十八日. 神诞日前后,正是泰山地区春暖花开的时候,登顶上山 为碧霞元君烧香奉祀、许愿还愿者,常常是山上山下,连成一片. 三茅真君 "三茅真君" ,为汉代修道成仙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是道教茅山派的祖师.道 教称为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和三茅君茅衷. 据《梁书?陶弘景传》载: "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名曰金坛华阳之天, 周围一百五十里.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此掌山,固谓之茅山. " 据说,大茅君茅盈,字申叔,十八岁时就弃家赴北岳恒山读老子书及《易》 ,服饵内修 积六年,后面见西王母,受玉佩金铛之道、太极玄真之经,四十九岁时学成得道而归.中茅 君茅固,字季伟,汉景帝时举孝廉,累迁至武威太守.三茅君茅衷,字思和,汉宣帝时迁洛 阳令,后拜为五更大夫、西河太守.茅盈飞升后,两兄弟均弃官还家,求兄于东山.茅盈乃 授以延年不死之法.两兄弟修道三年,佩服九转还丹后,亦飞升成仙.茅氏三真得道后,来 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苏省句容之茅山), 掌管此山, 故句曲山后名茅山. 齐梁陶弘景编定之 《真 灵位业图》 ,即称大茅君茅盈为"司命东岳上真卿太元真人茅君" ,列上清左位;称中茅君为 "句曲山真人定禄右禁师茅君"、 "右禁郎定禄真君中茅君" ,列太清左位和第六中位;称三茅 君为"三官保命小茅君" ,列第六左位. 相传, 大茅君茅盈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十月初三日, 于天汉四年(前97)三月 十八日得道升天. 今江苏省茅山以奉祀三茅真君著称于世, 其进香之香期为农历正月至三月, 当系大茅君得道之时日为进香之高潮期. 铁拐李 铁拐李,道教八仙之一,在八仙中其年代最久、资历最老,法器为铁拐和葫芦,为八仙 之首. 铁拐李身世由来传说颇多,一说乃西王母点化成仙,封东华教主,授铁杖一根.一说本 名洪水,常行乞于市,为人所贱,后以铁杖掷空化为飞龙,乘龙而去为仙.一说姓李名玄, 遇太上老君而得道.一日神游华山赴太上老君之约,嘱他的徒儿七日不返可化其身.然而徒 儿因母亲病而欲归家,六日即化之.第七日李玄返魂无所归,乃附在一跛脚的乞丐的尸体而 起,蓬头垢面,袒腹跛足,以水喷倚身的竹杖变为铁拐,故名李铁拐. 汉钟离 汉钟离,道教八仙之一,法器为芭蕉扇. 汉钟离本叫钟离权,钟离是古代常见的复姓. 《列仙全传》中说,钟离权,燕台人,号 云房先生, 本是五代时北汉的大将, 因征吐蕃失利, 一个人骑马逃入深山. 走到山里迷了路, 夜已很深了,遇见一个胡僧.这胡僧引他走了好几里地,见到一个村庄.胡僧说:"这里是 东华先生成道的地方."说完就作揖而别.过了好久,钟离权听见有人说:"一定是绿眼睛 胡人多嘴多舌,引来了这个人."这时,见一个老人披着白鹿皮的衣服,拄着青藜拐杖,大 声问道: "来者莫非是汉大将军钟离权?你为何不跟着山僧同住学道?"钟离权一听大吃一 惊,知道这不是凡人,于是就下决心学道,求老人教他度世之方.这样,老人教了他"长真 诀",又传给他炼金的火候、青龙剑法.学会后,钟离权告辞老师,刚一告辞,回头看时, 那个村庄已经不见踪影.钟离权继续求学,先后拜华阳真人、王玄甫为师,得了长生不死的 秘诀.居崆峒山紫金四皓峰,成为神仙.传说,那个老人就是铁拐李.后来钟离权又将吕洞 宾度为仙人. 张果老 张果老, 道教八仙之一, 法器为纸叠驴. 在八仙中, 张果老最为奇特的地方, 就是"老". 《新唐书?方伎传》载,唐朝初年,张果老隐居于恒州中条山一带深得仙道,常在汾、 晋间往来,世传数百岁人.唐玄宗时,他应召入朝,自称:"我生于尧丙子年,位侍中." 据此,张果老的年岁,至少要上推三千多年. 还有一说:唐代有一个道士叶静能,自称天上、地下全知,在唐玄宗面前很得宠,玄宗 向他问及张果老的来历时,叶回答说:"张果老是混沌初分时的蝙蝠精."而"混沌"是道 教中指世界天地尚未形成前的状态,由此,张果老几乎与天地同寿,可见他之老了. 张果老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他的坐骑和他的骑法,他骑的是一匹纸驴,而且是面 朝后,倒骑在驴背上.此驴非同普通的驴,它能"日行数万里",休息时,还可以将驴折叠 起来,放入口袋里,若需要时,"则以冰e之,还成驴矣",此驴更可以飘洋过海,真是无 所不能.古时有诗赞张果老: "举世多少人,无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 " 何仙姑 何仙姑,道教八仙之一,法器为荷花,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 何仙姑身世说法颇多.浙江、安徽、福建等地皆有本地之何仙姑.然多传说为何氏女, 途遇仙人,赐仙桃或仙枣食之,成仙,不知饥饿,能预知祸福,善轻身飞行.一说乃吕洞宾 弟子. 《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一位叫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十六岁 时梦见仙人教他: "吃云母粉,可以轻身而且长生不老. "于是她照仙人的指示,吃云母,发 誓不嫁, 经常来往山谷之中, 健行如飞. 每天的早上出去, 晚上带回一些山果给她的母亲吃. 后逐渐不吃五谷,武则天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在入京途中忽然失踪.之后白日生仙.唐天宝 九年,出现在麻姑坛,站立在五朵云中,其后,又出现在广州的小石楼.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狄青早年在争南侬时路过永州,听说何仙姑能预知吉凶, 便特地去询问战争的结果,何仙姑说: "公不必见贼,贼败且走. "开始狄青不信,后来宋军 先锋与南侬智高的兵交战,没几回合,智高战败并逃入大理国. 蓝采和 蓝采和,道教八仙之一,法器为花篮. 传说,蓝采和常身穿破蓝衫,手持大拍板,在闹市行乞,乘醉而歌,云游天下,后在酒 楼,闻空中有笙箫之音,忽然升空而去. 一说蓝采和原名许坚,在勾栏里唱杂剧,年五十岁做寿时失误官身,被官府棒打四十大 板,后被钟离权引度成仙. 蓝采和的故事在《续仙传》 、 《南唐书》 、 《确潜类书》等书中均有记载.元杂剧《蓝采和 锁心猿意马》 、 《汉钟离度脱蓝采和》 、 《蓝采和长安闹剧》等剧本对蓝采和的姓名也都有不同 的说法. 吕洞宾 吕洞宾,道教八仙之一,全真派北五祖之一,法器为长剑. 传说,洞宾自小聪明过人,日记万言,过目成诵,出口成章,长大后"身长八尺二寸, 喜顶华阳巾,衣黄砩,系一皂,状类张子房,二十不娶. "马祖道一大师见到就说: "此 儿骨相不凡,自市风尘物处.他时遇卢则居,见钟则扣,留心记取. " 唐宝历元年(825)中了进士,为官一段时间,不久因厌官场生活,弃官入道,隐居山 林(另说则是赴试不第,失仕进意) .一次游长安酒肆,遇见钟离权,经过"十试" ,钟离权 "授以金丹之道,因得道法" ,终于成仙. 韩湘子 韩湘子,道教八仙之一,法器为紫金萧. 普遍的说法是,韩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侄子(有说侄孙) .生性放荡不羁,不 好读书,好饮酒,二十岁时去洛下探亲,倾慕山川之趣而一去不返,二十多年音讯全无.后 忽然回到长安,衣衫破旧,行为怪异,韩愈让他入学校和学生读书,但韩湘子和学员讨论时 一言不发,喜和下人赌博,喝醉了就睡在马房中,或露宿街头,韩愈担心不已,问他: "人 各有所长,就算小贩也有一技之长,你如此胡闹,将来能做什么呢?"韩湘子说: "我也有 一门技巧.只是你不知道. "韩愈问: "那你能做什么?"时值初冬季节,韩湘子令牡丹开花 数色.后来,吕洞宾化名"官无上" ,前来传道、点化韩湘子,使韩湘子位列仙班. 曹国舅 曹国舅,道教八仙之一,法器为玉笏. 曹国舅是八仙中地位最尊贵的,尽管地位很高,被封为国舅,而且天资聪颖,但是他并 不喜欢享受富贵的生活,不喜欢利用特权,而是喜好道教的修行. 曹国舅有一弟自恃为帝室的亲戚,逞强行恶,抢夺百姓的田地据为己有,而且不法的小 人多出自其门.曹国舅自始至终竭力规劝他,都不能使其改过自新,最后竟被其视为仇人. 曹国舅说: "天下之理,积善者昌,积恶者亡,这是不可更改的.我家行善事,累积阴功, 才有今日之富贵.如今我弟积恶至极,虽然明里他能逃脱刑典的制裁,但暗里却难逃天法. 如果一旦祸起,家破身亡,到那时想牵只黄狗出东门,都是不可能的,我即感到耻辱又害怕 真的会发生此事. " 于是曹国舅散尽家财,周济贫苦之人.最后,他辞别家人和朋友,身穿道服,隐迹山岩, 修心炼性.数年之后,他已达到心与道合、形随神化的境界.一天,汉钟离和吕洞宾游至他 修道之处,问他: "你闲居时修养什么. "国舅答: "其他的无所作为,只修道而已. "二仙问: "道在哪里?"国舅指着天.二仙又问: "天又在哪里?"国舅指着心.汉钟离笑道: "心即 天,天即道,你已经洞悟道之真义了. "于是授他《还真秘旨》 ,令他精心修道.不久,曹国 舅由汉钟离、吕洞宾引入仙班. 骊山老母 "骊山老母" ,又称"黎山老母" 、 "骊山老姥" ,道教神仙. 《集仙传》载:"骊山老姥,古女仙也,风华绝代."秦始皇曾在骊山阁道与她相遇, 欲加轻薄,被她用法术惩罚.自此之后,她装扮为老妪,人们便以"姥"称之. 又说,唐隐士李筌好神仙之道,曾于嵩山石壁中得《黄帝阴符经》 ,抄读数千遍,竟不 晓其义理.后入秦地,在骊山下遇一老母,衣衫褴褛,拄一拐杖,自语:"火生于木,涡发 必克."李筌大吃一惊,因为这正是《黄帝阴符经》中的文字,于是便恭敬地问她从何而得. 老母回答说:"吾受此经,已三元六周甲子矣!"于是坐在树下,为李筌讲说阴符玄义.李 筌食老母所赐麦饭而归.自此以后,辟谷修道,成为仙人. 骊山老母不仅是道教供奉、祭祀的一位远古尊神,民间祭祀老母的活动也由来已久.每 年农历六月十三是骊山老母庙会,历时五天,届时,各地香客、民众数万人上骊山朝拜、祭祀,场面十分壮观. 镇元子 "镇元子" ,又称"镇元大仙" ,为地仙之祖,道场设在西牛贺洲万寿山五庄观. 《西游记》中,就有有关镇元子的故事.镇元子道术深厚精深,他种的人参果,九千年 成熟一次,闻一闻神奇的人参果,就能活三百六十岁;吃一颗,就能活四万七千年.镇元大 仙三绺美髯,貌似童颜,手无兵器,只有一只玉尘麈.在与孙悟空打斗中,一只玉麈抵得住 千钧之力的金箍棒,只两三个回合,他施展袖里乾坤的法术,把唐僧师徒连人带马装进袖子 里,本领着实厉害.但大仙心胸开阔,气度不凡,当孙悟空请来菩萨救活人参果树后,他不 记前嫌, 与孙悟空结拜为兄弟, 并且慷慨举办人参果会, 用珍贵的人参果宴众仙和唐僧师徒, 颇有大仙气度. 龙王 "龙王" ,道教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一,为道教诸神中司兴云降雨之神.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 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 54 名龙王名字和 62 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诏 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 (1108)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 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 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 道教中, 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 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 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 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旱,五b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 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 润. 龙王神诞之日, 各种文献记载和各地民间传说均有差异. 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 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 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妈祖 "妈祖" ,又称"天上圣母" 、 "天后" 、 "天后娘娘" 、 "天妃" 、 "天妃娘娘" 、 "湄洲娘妈" 等,道教女神,为中国东南沿海及台湾、琉球等地所奉的航海保护神. 相传,妈祖俗姓林,出生于宋朝福建省兴化军莆田县湄洲岛,一出生则不哭不闹,因而 取名为默,小名默娘,因此又称林默娘. 默娘幼年时就比其他姐妹聪明颖悟,八岁启蒙读书,不但能过目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 的义旨.长大后,她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她专心致志 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人们都感颂她.她性情和 顺,热心助人.只要能为乡亲排难解纷,她都乐意去做,还经常引导人们避凶趋吉.人们遇 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 生长在大海之滨的默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不少 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默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 . 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 ,称她为"神女" 、 "龙女" .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年仅二十八岁的默娘与世长辞.这一天,湄洲岛上 人们纷纷传说,他们看见湄峰山上有朵彩云冉冉升起,又恍惚听见空中有阵阵悦耳的音 乐…… 从此以后,航海的人又传说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 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 妈祖自北宋开始受人建庙膜拜. 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期, 是妈祖信仰向海外传 播的一个高峰. 此外, 随着大量而不间断的华人海外移民活动, 各地华埠 (尤其是沿海地区) 多可见妈祖庙的踪影, 譬如日本长崎、 横滨的妈祖庙、 澳门妈阁庙、 马来西亚吉隆玻天后宫、 菲律宾隆天宫.乃至于欧洲和美洲也开始有了妈祖庙.到清康熙帝时,妈祖被册封为"天上 圣母" ,妈祖更被神格化,妈祖信仰的传播范围更广、更深. 妈祖的影响力由福建湄洲传播开来,历经千百年,对于华人沿海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被学者们称为"妈祖文化" . 临水夫人 "临水夫人" ,又称"大奶夫人" 、 "顺懿夫人" 、 "顺天圣母" 、 "三山女神"等,是道教 闾山派的重要女神. 临水夫人是福建闽江流域民众崇奉的女神,其他的信徒则遍布台湾、浙江、江苏以及东 南亚,她的主要事迹记载在《闽都别记》中. 据传,临水夫人,姓陈名靖姑,或名进姑.一说宁德古田人,一说福州下渡人.传说, 她与林纱娘、李三娘义结金兰,并一起赴闾山学法,师承许旌阳真人.三姊妹得道之后,合称"三奶夫人" . 闾山派中,有一批道士,奉临水夫人等三位结义女神为宗师,以红头巾作为标记,称作 "三奶派"、"夫人派",又称"红头法师".而另一部份道士则将法主公奉为宗师,并以 黑头巾作为派系之标记,台湾人称之为"乌头法师". 临水夫人能降妖伏魔,扶危济难.二十四岁时,因祈雨抗旱、为民除害而牺牲.传说临 水夫人在保护妇幼上颇有奇效,因而被人民称为"救产护胎佑民女神". 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 ,又称"大道公" ,福建泉州和台湾闽南籍民所奉的地方守护神. 传说,保生大帝原名,字华基,先祖世代都是勤修功德、乐善好施的好人.出生于安 溪县感德镇石门村的保生大帝,是宋代神医,又名吴真人、花桥公.生前医德如佛,医术如 仙,以济人救物为念,而义不取分文.宋明道二年(1033) ,漳、泉二地瘟疫流行,民不聊 生,田地荒芜,他不顾自身安危,率领徒弟,采药炼丹,活人无数.因上山采药,不幸坠崖 身亡,终年五十八岁. 吴真人辞世后,人们自发地建宫立庙,塑像祭祀,渐渐发展为一种信仰崇拜,吴真人也 渐由神医变成医神.现吴真人的崇拜遍及闽南、两广、台湾及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所建庙 宇近千座,仅台湾就多达数百座. 开漳圣王 "开漳圣王" ,又称"陈圣王" 、 "圣王公"等,为福建漳州及台湾闽南籍民信奉的地方 守护神. 据载,开漳圣王姓陈名元光.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原南迁,入闽教化,对 于开发福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南迁闽越的移民大都来自河南,其中,发生在唐初的固始 县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乱事件,开创了漳州文明的发展史.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 ,泉州与潮州之间发生"蛮獠啸乱" ,归德将军陈政奉诏出任岭 南行军总管,与其子陈元光先后率领府兵 9000 多人,来到这七闽与百粤交界的地区平乱, 并首先在今天的云霄县开屯建堡、播传农耕,结束了闽南地区刀耕火种的时代.陈政病逝葬 于云霄将军山.他的儿子陈元光袭职,经过大小百余次的战斗,终于平定了闽南一带的"獠乱" ,并于唐垂拱二年(686)奏请朝廷创建了漳州府,从此教化治民,弘扬文化,施行法治, 改变民风,开创了漳州 1300 多年的基业. 漳州最早的治所在今天的云霄县火田镇西林村,西林村地处漳江之畔,故州以江名,得名"漳州" .陈元光即为首任的漳州刺史,后世尊奉为"开漳圣王" .北宋政和三年(1112) , 宋徽宗为其赐庙额"威惠庙" ,祖庙在云霄城中的西门. 三山国王 "三山国王" ,是广东粤东地区及台湾潮州籍民所奉的地方守护神. 据元刘希孟所著《明贶庙记》 ,三山国王起源于揭西县霖田都"三位神人镇三山"的神 话故事,三座山分别是独山、明山、巾山,相传有三神人住在其中巾山石穴中,受命于天, 镇守巾、明、独三山,后来演变为三山国王. 一般认为"三山国王神"肇迹于隋、显灵于唐、受封于宋. 隋初隋文帝时期,潮州之三山出现神迹.当地人便在巾山之麓建庙奉祀此三山之神,至 今已具 1400 多年历史. 唐朝开始,三山神成为当地山神,潮人对三山神普遍顶礼膜拜,每年都要定期祭祀三山 神,其职能在禳灾纳福,为一般民众服务为主.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时逢淫雨伤害庄稼, 百姓祝祷求三山神,雨乃止,韩愈便写了《祭界石文》 ,派人到祖庙祭拜. 到了北宋, "潮州三山神"因助宋太宗征北汉刘继元有功, 宋太宗"诏封明山为清化盛 德报国王、巾山为助政明肃宁国王、独山为惠威宏应丰国王",并赐庙额曰: "明贶,并敕 增广庙宇,岁时合祭. "从此,三山神便被统称为三山国王,三山国王庙又称明贶庙.至宋 仁宗明道年间,"复加封广灵二字".至此,"三山国王"经皇封,提升为国家神,成为为 国家皇权服务的神灵象征.当时,其地域影响大体局限于潮州. 元朝,三山神的影响和地位,较唐、宋时期更加显赫.潮州、梅州、惠州,都建有"三 山国王庙",祭拜者,除当地民众外,还有"远近士人","岁时"或"走集"都要前来拜 祭. 酆都大帝 "酆都大帝" ,又称"北阴大帝" 、 "北太帝君"等,是道教阴府的最高神灵. 酆都大帝信仰起源较早, 《山海经》中即有鬼国的记载,称度朔山上有大桃木,出幡三 千里,其枝问东门叫鬼门,为万鬼出入的地方,门上有二神人,一叫神荼,一叫郁垒,主阅 领万鬼. 《太平经》中亦有阴府召人灵魂考人魂魄的说法,文曰: "大阴法曹,计所承负,除算 减年.算尽之后,召地阴神,并召土府,收取形骸,考其魂神. "晋葛洪枕边书亦云: "张衡 杨云为北方鬼帝,治罗酆山. "其实葛洪在《元始上真众仙记》还记载了"五方鬼帝" .文称: "东方鬼帝治桃止山,南方鬼帝治罗浮山,西方鬼帝治幡冢山,中央鬼帝治抱犊山;而北方 鬼帝为张衡杨云,治罗酆山. " 酆都大帝任期朝是三千年, 任期一到即改任. 大帝所管辖区域是酆都地狱, 内分有六官, 其专责处阴间事物. 古语说: 十恶不赦及大奸大恶的人及鬼怪魑魅等都要关进此地酆都地狱, 永不能转世,酆都地狱比佛界的十八地狱更为恐怖,阴险. 十殿阎王 "十殿阎王" ,又称"地府十王" ,为地狱中十殿的主宰,掌管地狱轮回. 第一殿:秦广王蒋(广明王蒋子文) ,二月初一日诞辰(一说为二月初二日),专司人间 寿夭生死,统管吉凶. 第二殿:楚江王历,三月初一日诞辰,专司活大地狱,即寒冰地狱. 第三殿:宋帝王余(宋帝明王) ,二月初八日诞辰,专司黑绳大地狱. 第四殿:五官王吕(官明王) ,二月十八日诞辰,专司合大地狱,即血池地狱. 第五殿:阎罗王包(阎罗天子包拯) ,正月初八日诞辰,专司叫唤大地狱. 第六殿:卞城王毕,三月初八日诞辰,专司大叫唤大地狱及枉死城. 第七殿:泰山王董,三月二十七日诞辰,专司热闹地狱,即肉酱地狱. 第八殿:都市王黄,四月初一日诞辰,专司大热闹大地狱,即闷锅地狱. 第九殿:平等王陆,四月初八日诞辰,专司铁网阿鼻地狱. 第十殿:转轮王薛,四月十七日诞辰,专司各殿解到鬼魂,区别善恶,核定等级,发往 投生. 首席判官崔府君 "判官" ,是阴曹地府中阎王爷的助理.判官数量不少,按职务分.主要有四种:掌刑判 官、掌善簿判官、掌恶簿判官、掌生死簿判官,其中数掌生死簿的判官职位最高,权力最大. 民间信奉一位主掌生死簿的判官――崔府君. 《搜神大全》称:崔珏,字子玉,山西祁州古城县人.这位首席判官崔府君,在民间颇 有名气,这大概与他为官的德政与"灵应",以及唐以后帝王们对他的敬奉大有关系. 《铸鼎余闻》卷三引《磁州崔府君神异录》中说:崔珏父名让,母刘氏.隋朝人,平时 "厚德好施,梦岱岳神赐以双玉",令夫妻吞之,生下崔珏.其后,举考廉.隋唐时,为官 各地.因有惠爱之风,多仁德之政,所以死后为当地百姓奉祀,立庙敬之为神. 民间和诸多典籍中, 关于崔府君"灵应"之事记载不少. 如传说他"昼理阳, 夜治阴", 神通广大. 《列仙全传》更编造崔府君种种离奇的仙话.如说他在各地主政期间,判私自宰 杀猎射飞禽走兽的猎户到阴曹地府去受罚, 而阴间判官就是他本人. 他在猎户面前判罚诸罪 犯,或减其寿、或绝其嗣、或削其禄,好不风光;他能让伤人猛虎口衔着他签发的符牒随着 衙役到庭认罪,并触阶而死;他还能设坛平息水灾等.事情传播出去以后,就连唐太宗也惊 呼他为"仙吏".传说崔珏六十四岁那年,给两个儿子写下百字铭训之后,就安详地睡去. 人们说是玉皇大帝把他招去的, 于是成了"神", "主幽冥", 做了阎王爷身边的首席判官. 唐宋之后,崔府君又成了神怪小说中的重要角色.他在神庙里大都被塑成一个样子:头 戴一顶软翅乌纱帽,身穿一件圆领红官袍,腰系一条犀牛大宽带,足踏一双歪头皂靴,一脸 胡须,一双圆眼,左手拿善恶簿,右手执生死簿. 钟馗 "钟馗" ,又称"赐福镇宅圣君" ,中国著名的民间神之一,后来被道教纳入神仙体系, 他的主要职能是捉鬼. 据载,他系唐初长安终南山人,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丑;然而却是个才华 横溢、满腹经纶的风流人物,平素为人刚直,不惧邪祟.在唐玄宗登基那年(712) ,他赴长 安应试,钟馗作《瀛州待宴》五篇,被主考官誉称"奇才",取为贡士之首.可是殿试时, 奸相卢杞竟以貌取人,迭进谗言,从而使其状元落选.钟馗一怒之下,头撞殿柱而死,震惊 朝野.皇用状元官职殡葬. 传说,唐明皇睡梦中见一小鬼偷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唐明皇的玉笛,绕殿而奔,这时, 大鬼捉住小鬼后,把他吃了.大鬼相貌奇丑无比,头戴破纱帽,身穿蓝袍、角带、足踏朝靴. 自称是终南山落第进士,因科举不中,撞死于阶前.他对唐明皇说:"誓与陛下除尽天下之 妖孽."唐明皇惊醒后,下诏画师吴道子按照梦境绘成《钟馗捉鬼图》批告天下,以祛邪魅 佑平安.吴道子挥笔而就,原来吴道子也做了个同样的梦,所以"恍若有睹",因而一蹴而 就. 城隍爷 "城隍爷" ,简称"城隍" ,道教小神,是掌管冥界的地方官.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 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 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 都有神在, 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 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 称它是剪除凶恶、 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每逢正月十三日的元宵、五月十九日的城隍寿诞、清明节、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的 祭孤,城隍庙都要举行庙会活动.这些庙会规模大、范围广、人数多. 黑白无常 "黑白无常" ,又称"无常" ,即白无常和黑无常,并称"无常二爷" ,是专门捉拿恶鬼 的神. 神话传说中,白无常笑颜常开,头戴一顶长帽,上有"你也来了"四字;黑无常一脸凶 相,长帽上有"正在捉你"四字. 为什么无常有黑白之分呢?黑白无常并不是因为肤色或衣着颜色的不同, 而称之为黑无 常、白无常的.黑白无常只是一种阴阳属性的表示, "黑"与"白"代表的是一阴一阳,也 就是说,黑无常代表的是阴性体,白无常代表的是阳性体.这也是同太极图中阴阳鱼的黑白 (以黑代表阴,白代表阳)颜色的对比画法相符合.可见, "无常"之说也是离不开太极图 的, "无常"的理论基础便是阴阳学说. 牛头马面 "牛头马面" ,为冥界的勾魂使者. 牛头又叫阿傍、阿防.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力壮排山,持钢铁钗. 马面又叫马头罗刹."罗刹"为恶鬼,故马头罗刹即马头鬼.形象为马头人身,与牛头 是老搭档. 民间传说中,牛头马面有时是阎王、判官的爪牙,有时爱占点小便宜,有时干点违法乱 纪的事,有时又很有同情心.这些也是封建时代人间差役的形象. 牛头马面等鬼卒,本出自佛教,后被道教吸收.在佛教并不常见,而在道观中常能见到 他们的影子. 孟婆 "孟婆" ,又称"孟婆神" ,常驻奈何桥边.职责是确保所有前往投胎的鬼魂,忘记前世 和地狱里的一切. 相传, 孟婆出生于西汉时期, 童年时就熟读了儒家的四书、 五经, 青年时开始诵读经典. 她的修行已达到过去的事不思、未来的事不想的境地.在世时,她专心致志地劝人戒杀、吃素.八十一岁时,鹤发童颜,始终坚守贞操,未损童贞.她只说自己姓孟,当时的人都叫她 "孟婆阿奶".后来入山修真,一直到东汉时仍活在人世间. 世上有的人由于灵机深厚,能够知晓上一辈子的因果,因为喜欢耍弄智巧、术数,泄露 了阴阳间的天机,导致世间的人重新认回前世的亲属朋友,扰乱了世间的人情秩序. 因此,玉皇大帝敕命孟婆阿奶为幽冥之神,建造q忘台.准予选拔鬼吏供她使唤.将第 十殿所拟定、发到何地为人的鬼魂,用采自俗世的药物,合成似酒非酒的汤剂.所有的鬼魂 在转世前,都要先饮这一剂汤药,使他们忘记前一世的事. 下篇 道教人物 老子 老子(约前 580~前500),字伯阳,又称老聃,河南周口鹿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 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相传,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 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 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列御寇 列御寇,东周威烈王时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战国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 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那时,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 称为"列子".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 据载,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 40 年,潜心著述 20 篇,约 十万多字.现在流传有的《列子》一书,其中《愚公移山》 、 《杞人忧天》 、 《两小儿辩日》 、 《纪昌学射》 、 《汤问》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列子不仅学问渊博,而且是非标准、生活准则也十分明确,其人品道德修养更是高尚. 一次,一位列国使者入郑拜访列子时,发现这位自己仰慕的有道之士,竟然经常在饿肚皮的 情况下,埋头苦学.郑国宰相子阳听说此事,随即派遣官吏给列子送粮食.列子不为所动, 拜谢说: "无功不受禄. " 使者只得带上粮食返回复命. 列子之妻对此困惑不解, 列子解释说: "子阳并不了解我的'道'的伟大,只不过想沽名钓誉罢了. "后事实正如列子所料,不久 民众起义杀了这个叫子阳的高官. 列子如果当时接受了馈赠, 为其所用, 肯定也会不免于祸. 张道陵 张道陵(34~156),道教创始者,第一代天师,五斗米道的创始人,道教尊为"祖天师" 、 "泰玄上相" 、 "降魔护道天尊" . 张道陵原名张陵,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相传为张良后人.东汉汉光武帝建武 十年(34)正月十五夜,生于天目山.少年时就精通《道德经》 ,曾经在太学学习,通晓天 文、地理、诸子、五经等.汉明帝时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任巴郡江州(今重庆)令.后 来隐居北邙山,学习长生之道,朝廷征为博士,但是称病不去.汉和帝时又征为太傅,三诏 不就.汉顺帝时在鹤鸣山创建五斗米道,自称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为 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并造道书 24 篇.汉桓帝时在青城山得道,相传年 123 岁. 张衡 张衡(?~179) ,道教第二代天师,字灵真,汉永寿二年(156)袭教. 据记载,张道陵得道后,张衡"行其道" .张衡少年博学,隐居不仕,有很大的名气. 张衡一心求道,不问仕途.当时的朝廷几次征招,他都推辞不就.袭教后,居阳平山(今四 川彭县)以经教授弟子.光和二年(179)正月,张衡传祖传印剑给儿子张鲁,与妻子卢氏 得道于阳平山.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赠"正一嗣师太清演教妙道真君". 张鲁 张鲁(?~216) ,张陵之孙、张衡之子,道教第三代天师. 《华阳国志》云: "衡死,子鲁传其业. "东汉初平二年(191) ,张鲁任益州牧督义司马, 击杀汉中太守苏固,别部司马张修后,割据汉中、荆州,成为荆州太守.世代信奉五斗米道, 遂在这一地区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区性统治政权.自称师君,以道官祭酒管理地方政治.各 地设立义舍,安置义米、义肉,过路贫乏者随意取食,禁止杀牲、酿酒.有犯者先于净室中 悔过,或修路百步.宽宥三次,有复犯者,然后用刑.张鲁统治汉中近 30 年,百姓安居乐 业, 边陲地带的少数民族多有投奔者. 建安二十年 (215) , 曹操攻入汉中, 张鲁避地巴中 (今 四川) ,后降操,魏时封为阆中侯,任镇南将军.后弃官修道.道教徒尊称为系师.元成宗 赠号"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 . 魏伯阳 魏伯阳(约100~170),东汉时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一说名翱、号伯阳,又号 云牙子,著名炼丹家,被后世奉为"丹经之祖" . 据记载,魏伯阳出身望族,但其生性好道,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之. 传说,魏伯阳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瞻文词,精通纬候,恬淡守素,惟道是从.视轩 冕,如秕糠.乃从阴长生得受金丹大道,后与弟子三人入山炼神丹.丹成,知弟子中有守道 未笃者,乃以丹喂白犬,白犬暂死,自己也服丹暂死,以试弟子,独有一虞姓弟子说: "吾 师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将无有意耶. "也服丹暂死,余二弟子不肯服食而出山去.二人去 后,魏伯阳即起,将所服丹纳死弟子及白犬口中,都活了过来,一起仙去.因逢人入山伐木, 乃作书与乡里,寄谢二弟子,二人方乃懊悔不已. 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 、 《五相类》 ,杂揉《易》学、黄老之说,以炉火炮炼为实践, 阐发丹道学说,成为早期道教炼丹术的奠基之作,后被奉为"丹经王",对宋代理学有较大 影响. 张角 张角(?~184),钜鹿(今河北宁晋县)人,东汉末太平道创始人,黄巾起义军首领. 张角奉黄老道和《太平经》 ,以符水咒法为人疗病.熹平年间(172―178),创立太平道, 自称"大贤良师".与其弟张宝、张梁同在河北一带传教,十余年间,徒众发展至数十万, 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分为三十六方,各方设渠帅统领道众.中平元 年(184)武装起事,自称"天公将军".张角据"五行"说,认为代汉而兴,当以土德,土 色为黄,故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以号召徒众.因起事徒众都以黄巾裹头, 故人称黄巾军, 他与张梁会集幽、 冀两州黄巾军, 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击退北中郎将卢植, 后来又击败东中郎将董卓.不久病亡. 左慈 左慈,字符放,东汉末方士,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在道教历史上,东汉时期的 丹鼎派道术是从他一脉相传. 左慈少居天柱山,习炼丹. 《后汉书》说他少有神道.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载,左 慈是葛玄之师,"葛玄从慈受之". 《后汉书?左慈传》说他善道术,记载了许多怪诞奇异之事.例如: 有一次,曹操想吃松江鲈鱼,问在座的众宾客, "有谁能求得!"左慈离席,命人取铜盘 一只,盛水于堂上.只见他手拿鱼竿,从盘中一尾一尾活跳跳的大鱼.煮之,其味与松江鲈 鱼一样鲜美,曹操赞不绝口. 后来,左慈当着众人的面,揭了曹操的奸.曹操大怒,命左右捉而杀之.左慈即隐身不 见.左右四顾无人,只听见墙壁中有左慈戏弄曹操的声音,气得曹操七窍生烟. 葛洪《神仙传》也说他能够役使鬼神,会变化、辟谷. 葛玄 葛玄(164~244) ,字孝先,三国丹阳句容(今江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去道观有什么禁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