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劫才出一个佛陀度的出现原因,那多少劫才出一个老子

阿弥陀佛曾用1亿年听闻和五大劫思维摄受净土
《无量寿经》讲记索达吉堪布
光中化佛无数亿法藏比丘对二十一亿佛土的所有清净庄严之事悉皆摄受,摄受这些之后在五个大劫中思维修习。要造一座建筑物,首先要有一幅蓝图;同样,为了建成一个清净庄严的国土,法藏比丘参考了二十一亿佛土,然后详详细细进行思维,最后形成了自己的构想。 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比丘并非考虑一天两天、一月两月或者几百年、几千年,而是经过五个大劫的深入思维,才总结出这些大愿。这些愿中蕴含了他的智慧和悲心,对众生的解脱有甚深因缘。在座诸位遇到此法很不容易,可以说是前世积累福报的结果。所以大家应该认真思维这些大愿,深入领会其意义。在学习极乐净土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时,大家首先要了解其意义,然后要依靠它修行。现在个别法师说:“净土宗不需要闻思,只要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我觉得这些人的说法可能是有密意的:因为某些人智慧不够,所以不需要广闻博学;又因为没有修行的力量,所以没必要修得太杂了;如果他们专念阿弥陀佛,也许能依靠信心往生净土,即便不能往生也会增上对净土法门的信心。佛陀在这么长时间中思维,才结成了四十八愿,念佛当然非常好,但念佛的同时也要运用智慧对净土经论进行思维。什么是真正的修行?最初要从观察修入手,想方设法生起对佛法的定解,然后稳固相续中的定解,最终令定解不退转,在此基础上再安住修,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阿弥陀佛因地--法藏比丘发无上菩提心无量位佛陀以前,有一位世间自在王如来出现于世。这位如来的教法中有一位比丘,他的名字叫法藏。(藏文译本中也说名叫法藏,而在康僧铠译本中叫法藏,法贤译本中叫作法,《大智度论》中叫法积。这些不同可能是梵文原本不同所致。)极乐世界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根本不是两三百年或者人类五千年历史所能比拟的。这一切都源于法藏比丘的发愿。谈到法藏比丘的发愿,就要追溯到久远以前——释迦牟尼佛之前有迦叶佛,迦叶佛之前有燃灯佛,燃灯佛之前又有别的佛(注:名号见文后。这里的每个佛号都有特定意义,听到这些佛号非常有功德。),如是很多很多佛以前,有一位世间自在王如来出世,当时法藏比丘就是在这位如来面前发愿的。康僧铠译本中还说,这位比丘以前是一个国王,后来舍弃了王位,在世间自在王如来面前出家。(法藏比丘)有殊胜的行愿,正念和智慧增上,心态坚固不动摇,福德智慧殊胜,相貌端严。心态坚固很重要,有些发心人员刚开始有一种热情,可是过了两三年就不那么积极了,原来的“高烧”退了,再也不会复发了。其实不应该这样,人的心态要坚固不动摇。法藏比丘来到世间自在王如来面前,以欢喜心和信心赞叹如来。以后我们也可用他的偈文赞叹如来。有善缘的歌手也应该演唱这首偈文,不要总是唱世间的歌曲,引发贪嗔痴的歌曲唱得再多也没用,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过失。而这首偈文是阿弥陀佛因地宣说、大译师菩提流志翻译的,如果能够演唱或者念诵,有相当大的功德。佛陀对阿难宣说了法藏比丘对世间自在王如来的赞叹,接着说:法藏比丘赞叹如来功德后又说:世尊,今天我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希望如来为我演说如是等法,令我在世间获得无等等大菩提果位,能够摄持清净庄严的佛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赞》中说:“阿”是“无”,“耨多罗”是“上”,“三”是“正”,“藐”是“等”,“三菩提”是“正觉”,合起来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当时法藏比丘发愿: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今天我发无上菩提心,愿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今后大家发菩提心时要想到:以前法藏比丘怎样发心,我也怎样发心。很多人已经念了无数遍“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可是心里从来没有想过哪些佛陀发过菩提心,这样不太好。今后发心时要想:以前世间自在王如来、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或者宝髻佛怎样发心,我也如是发心。至少观想一两位如来,这样功德也是很大的。佛陀告诉法藏比丘:你应该自己摄受清净国土。 法藏比丘发菩提心后,又向世间自在王如来表白了自己的心愿:希望如来为我演说怎样发菩提心、怎样受持清净刹土、怎样利益众生等法门,令我在世间得到无与伦比的大菩提果,令我摄受清净庄严的刹土,国中具有无量所化众生,悉皆具足不可言说的功德。佛陀告诉法藏比丘:你应该自己摄受清净国土。世间自在王如来这样说,是对法藏比丘智慧、悲心和能力的赞叹、认可和信任。如今也有这种情况,有些弟子说:“请上师您给我传一个法,将来我要建道场、当法师。”上师说:“你自己去做就可以了,不需要我传法。”以前道安大师在世时国家出现战乱,大师遣散弟众躲避战乱。每个弟子临行前,大师都有所教诲,唯独对慧远没有教诲。慧远很伤心,对大师说:“为何唯独对我没有教言?”大师说:“像你这样的人,难道还用我担忧吗?”后来的很多大德认为,这是道安大师对慧远的一种认可。当然,这种说法也有两种理解方式:有些上师对弟子说“你怎么样都可以”,意思是我已经没办法调伏你了,你想怎么就怎么样吧;有些上师这样说,意思是弟子已经成就了,想怎么做都可以,不仅自相续不会产生烦恼,而且能调伏其它众生。虽然佛陀对法藏比丘予以认可,说他可以自己摄受清净国土,但法藏比丘觉得还是需要如来的开示。法藏比丘对佛陀说:世尊,我没有能力摄受清净刹土,希望如来为我宣说其它佛土的清净庄严,我等如实听闻后,一定会圆满自己的誓愿。我们这里有些人也是这样说的:“上师您至少说一句,我做什么事情心里也有个底,您要是一点都不说的话,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哪怕您说个‘嗯’也可以啊。”法藏比丘的这段话说明了一个道理——弟子再具足聪明睿智、大慈大悲、威德势力等功德,还是需要善知识的开导。如果善知识能给予指点,弟子就能决定未来的方向,这样以后的修行就容易了。法藏比丘为摄自己的极乐净土曾耐心听佛陀广说其他净土功德一亿年虽然佛陀说法藏比丘可以受持清净刹土,但是一方面善知识开导后,可以成为弟子圆满发愿的顺缘,另一方面通过善知识的开导,弟子也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以法藏比丘再次祈求佛陀宣说其它清净佛土。于是世尊为他广说二十一亿清净佛土的庄严以及主尊和眷属的功德,宣说这些法时经历了一亿年。对此处的佛刹数量,各个译本的说法有所不同:康僧铠、支娄迦谶、支谦的译本中说是二百一十亿,法贤的译本中说是八十四百千俱胝那由他,藏文译本和《极乐愿文》中说是八百一十万俱胝那由他。佛陀宣说这些法的时间是一亿年。对现在的人来讲,一亿年是非常漫长的。现在我们活在人间的时间太短了,连一百年都不到,如果有人活了一百岁,大家都觉得是个怪物,新闻记者都会采访:“你为什么能活一百岁?”所以我们这个刹土实在可怜。此处说佛陀说法经历了一亿年,法贤译本中说是一劫,夏莲居的会集本说是千亿年,总之时间是非常漫长的。有些法师说,这些数量表示时间长得不可思议,不是指具体的时间。但我认为并非如此,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经中只要说“无数年月”就可以了,所以这应该是指具体的时间。当然,如果从时间很长的角度,理解为无数年月也未尝不可。佛陀为法藏比丘宣说二十一亿佛土,宣说的时间是一亿年,可见法藏比丘的精进力非常好。我们这里个别人说:“我已经听了十多年课,现在可以离开了。”菩提学会个别人说:“什么时候听完《入行论》啊?只要一听完《入行论》,我就放松了。”“什么时候《大圆满前行》学完啊?《大圆满前行》学完以后我就放松了。”和法藏比丘相比,这些人的精进差远了。我在想,今后菩提学会打算培养一批终生学员,而那些临时学员既然实在呆不住,干脆给他们发一个“临时工资”打发走算了。学佛应该是长期的,虽然我们没有一亿年听法的时间和精力,但至少要在有生之年精进听法。我出家时,根本没想过学两三年佛,以后就再不学了。所以现在有些人的心态特别可怜,别人听起来也感觉特别可笑。以前我上小学时,有些小孩说:“只要六年级一毕业,我就再也不读书了。”学佛不能是这样的心态。有些人世间习气根深蒂固,遇到佛法后心态和言行总是格格不入。与历史上那些一生精进闻思修行的人比起来,现在大城市的人实在是太差了。有时候听到这些人的言行,不由得令人生起厌烦心和悲悯心。学习佛法是这么重要的事情,可是他们的目光只有二三年,就像关在监狱里的囚犯一样,每天想的就是什么时候可以释放,一直为了从佛法中“释放”而奋斗。这样学佛不可能有好的结果。阿难,法藏比丘对二十一亿佛土的所有清净庄严之事悉皆摄受,摄受这些之后在五个大劫中思维修习。要造一座建筑物,首先要有一幅蓝图;同样,为了建成一个清净庄严的国土,法藏比丘参考了二十一亿佛土,然后详详细细进行思维,最后形成了自己的构想。每位如来对利益众生都有自己的看法,阿弥陀佛根据自己的看法发了四十八愿,释迦牟尼佛根据自己的看法发了五百大愿。(甚至看到释迦牟尼佛的五百大愿,每个人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但不管怎么样,佛陀的发愿都是经过认真考虑的。释迦牟尼佛当年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知道什么对众生有利,什么对众生的解脱有帮助,从而发下了五百大愿。阿弥陀佛也是如此,他认真参考了二十一亿佛土,摄取了最精华的、最核心之处,然后结成了四十八愿。即使建一座寺院,首先也要学习、参观。我们学院建喇嘛经堂和觉姆经堂时,事先派了一批人到处考察。除了印度以外,藏地、汉地的各大道场基本上都去了,看到有特色的佛教建筑就拍下来。照片洗出来后,我们首先反复研究和讨论,综合许多建筑的优点,定下大概的结构,然后请设计院进行设计。同样,为了建成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首先也参考了很多佛土,进行了周密的研究,最后才设计出清净的极乐世界。当然,极乐世界并不只是好看而已,其中的每种器情庄严对于众生遣除痛苦、获得功德都有极大意义。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佛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佛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佛学”,获取更多佛学资讯。
[责任编辑:airyzha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阿弥陀佛曾用1亿年听闻和五大劫思维摄受净土
我的图书馆
阿弥陀佛曾用1亿年听闻和五大劫思维摄受净土
阿弥陀佛曾用1亿年听闻和五大劫思维摄受净土
《无量寿经》讲记索达吉堪布
转播到腾讯微博
光中化佛无数亿
法藏比丘对二十一亿佛土的所有清净庄严之事悉皆摄受,摄受这些之后在五个大劫中思维修习。要造一座建筑物,首先要有一幅蓝图;同样,为了建成一个清净庄严的国土,法藏比丘参考了二十一亿佛土,然后详详细细进行思维,最后形成了自己的构想。
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比丘并非考虑一天两天、一月两月或者几百年、几千年,而是经过五个大劫的深入思维,才总结出这些大愿。这些愿中蕴含了他的智慧和悲心,对众生的解脱有甚深因缘。在座诸位遇到此法很不容易,可以说是前世积累福报的结果。所以大家应该认真思维这些大愿,深入领会其意义。
在学习极乐净土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时,大家首先要了解其意义,然后要依靠它修行。现在个别法师说:“净土宗不需要闻思,只要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我觉得这些人的说法可能是有密意的:因为某些人智慧不够,所以不需要广闻博学;又因为没有修行的力量,所以没必要修得太杂了;如果他们专念阿弥陀佛,也许能依靠信心往生净土,即便不能往生也会增上对净土法门的信心。佛陀在这么长时间中思维,才结成了四十八愿,念佛当然非常好,但念佛的同时也要运用智慧对净土经论进行思维。什么是真正的修行?最初要从观察修入手,想方设法生起对佛法的定解,然后稳固相续中的定解,最终令定解不退转,在此基础上再安住修,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阿弥陀佛因地--法藏比丘发无上菩提心
无量位佛陀以前,有一位世间自在王如来出现于世。这位如来的教法中有一位比丘,他的名字叫法藏。(藏文译本中也说名叫法藏,而在康僧铠译本中叫法藏,法贤译本中叫作法,《大智度论》中叫法积。这些不同可能是梵文原本不同所致。)极乐世界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根本不是两三百年或者人类五千年历史所能比拟的。这一切都源于法藏比丘的发愿。谈到法藏比丘的发愿,就要追溯到久远以前——释迦牟尼佛之前有迦叶佛,迦叶佛之前有燃灯佛,燃灯佛之前又有别的佛(注:名号见文后。这里的每个佛号都有特定意义,听到这些佛号非常有功德。),如是很多很多佛以前,有一位世间自在王如来出世,当时法藏比丘就是在这位如来面前发愿的。
康僧铠译本中还说,这位比丘以前是一个国王,后来舍弃了王位,在世间自在王如来面前出家。(法藏比丘)有殊胜的行愿,正念和智慧增上,心态坚固不动摇,福德智慧殊胜,相貌端严。心态坚固很重要,有些发心人员刚开始有一种热情,可是过了两三年就不那么积极了,原来的“高烧”退了,再也不会复发了。其实不应该这样,人的心态要坚固不动摇。
法藏比丘来到世间自在王如来面前,以欢喜心和信心赞叹如来。以后我们也可用他的偈文赞叹如来。有善缘的歌手也应该演唱这首偈文,不要总是唱世间的歌曲,引发贪嗔痴的歌曲唱得再多也没用,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过失。而这首偈文是阿弥陀佛因地宣说、大译师菩提流志翻译的,如果能够演唱或者念诵,有相当大的功德。
佛陀对阿难宣说了法藏比丘对世间自在王如来的赞叹,接着说:法藏比丘赞叹如来功德后又说:世尊,今天我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希望如来为我演说如是等法,令我在世间获得无等等大菩提果位,能够摄持清净庄严的佛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赞》中说:“阿”是“无”,“耨多罗”是“上”,“三”是“正”,“藐”是“等”,“三菩提”是“正觉”,合起来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当时法藏比丘发愿: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今天我发无上菩提心,愿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今后大家发菩提心时要想到:以前法藏比丘怎样发心,我也怎样发心。很多人已经念了无数遍“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可是心里从来没有想过哪些佛陀发过菩提心,这样不太好。今后发心时要想:以前世间自在王如来、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或者宝髻佛怎样发心,我也如是发心。至少观想一两位如来,这样功德也是很大的。
佛陀告诉法藏比丘:你应该自己摄受清净国土。
法藏比丘发菩提心后,又向世间自在王如来表白了自己的心愿:希望如来为我演说怎样发菩提心、怎样受持清净刹土、怎样利益众生等法门,令我在世间得到无与伦比的大菩提果,令我摄受清净庄严的刹土,国中具有无量所化众生,悉皆具足不可言说的功德。佛陀告诉法藏比丘:你应该自己摄受清净国土。
世间自在王如来这样说,是对法藏比丘智慧、悲心和能力的赞叹、认可和信任。如今也有这种情况,有些弟子说:“请上师您给我传一个法,将来我要建道场、当法师。”上师说:“你自己去做就可以了,不需要我传法。”以前道安大师在世时国家出现战乱,大师遣散弟众躲避战乱。每个弟子临行前,大师都有所教诲,唯独对慧远没有教诲。慧远很伤心,对大师说:“为何唯独对我没有教言?”大师说:“像你这样的人,难道还用我担忧吗?”后来的很多大德认为,这是道安大师对慧远的一种认可。
当然,这种说法也有两种理解方式:有些上师对弟子说“你怎么样都可以”,意思是我已经没办法调伏你了,你想怎么就怎么样吧;有些上师这样说,意思是弟子已经成就了,想怎么做都可以,不仅自相续不会产生烦恼,而且能调伏其它众生。
虽然佛陀对法藏比丘予以认可,说他可以自己摄受清净国土,但法藏比丘觉得还是需要如来的开示。法藏比丘对佛陀说:世尊,我没有能力摄受清净刹土,希望如来为我宣说其它佛土的清净庄严,我等如实听闻后,一定会圆满自己的誓愿。我们这里有些人也是这样说的:“上师您至少说一句,我做什么事情心里也有个底,您要是一点都不说的话,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哪怕您说个‘嗯’也可以啊。”
法藏比丘的这段话说明了一个道理——弟子再具足聪明睿智、大慈大悲、威德势力等功德,还是需要善知识的开导。如果善知识能给予指点,弟子就能决定未来的方向,这样以后的修行就容易了。
法藏比丘为摄自己的极乐净土曾耐心听佛陀广说其他净土功德一亿年
虽然佛陀说法藏比丘可以受持清净刹土,但是一方面善知识开导后,可以成为弟子圆满发愿的顺缘,另一方面通过善知识的开导,弟子也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以法藏比丘再次祈求佛陀宣说其它清净佛土。
于是世尊为他广说二十一亿清净佛土的庄严以及主尊和眷属的功德,宣说这些法时经历了一亿年。
对此处的佛刹数量,各个译本的说法有所不同:康僧铠、支娄迦谶、支谦的译本中说是二百一十亿,法贤的译本中说是八十四百千俱胝那由他,藏文译本和《极乐愿文》中说是八百一十万俱胝那由他。佛陀宣说这些法的时间是一亿年。对现在的人来讲,一亿年是非常漫长的。现在我们活在人间的时间太短了,连一百年都不到,如果有人活了一百岁,大家都觉得是个怪物,新闻记者都会采访:“你为什么能活一百岁?”所以我们这个刹土实在可怜。
此处说佛陀说法经历了一亿年,法贤译本中说是一劫,夏莲居的会集本说是千亿年,总之时间是非常漫长的。有些法师说,这些数量表示时间长得不可思议,不是指具体的时间。但我认为并非如此,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经中只要说“无数年月”就可以了,所以这应该是指具体的时间。当然,如果从时间很长的角度,理解为无数年月也未尝不可。
佛陀为法藏比丘宣说二十一亿佛土,宣说的时间是一亿年,可见法藏比丘的精进力非常好。我们这里个别人说:“我已经听了十多年课,现在可以离开了。”菩提学会个别人说:“什么时候听完《入行论》啊?只要一听完《入行论》,我就放松了。”“什么时候《大圆满前行》学完啊?《大圆满前行》学完以后我就放松了。”和法藏比丘相比,这些人的精进差远了。我在想,今后菩提学会打算培养一批终生学员,而那些临时学员既然实在呆不住,干脆给他们发一个“临时工资”打发走算了。学佛应该是长期的,虽然我们没有一亿年听法的时间和精力,但至少要在有生之年精进听法。我出家时,根本没想过学两三年佛,以后就再不学了。所以现在有些人的心态特别可怜,别人听起来也感觉特别可笑。
以前我上小学时,有些小孩说:“只要六年级一毕业,我就再也不读书了。”学佛不能是这样的心态。有些人世间习气根深蒂固,遇到佛法后心态和言行总是格格不入。与历史上那些一生精进闻思修行的人比起来,现在大城市的人实在是太差了。有时候听到这些人的言行,不由得令人生起厌烦心和悲悯心。学习佛法是这么重要的事情,可是他们的目光只有二三年,就像关在监狱里的囚犯一样,每天想的就是什么时候可以释放,一直为了从佛法中“释放”而奋斗。这样学佛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阿难,法藏比丘对二十一亿佛土的所有清净庄严之事悉皆摄受,摄受这些之后在五个大劫中思维修习。要造一座建筑物,首先要有一幅蓝图;同样,为了建成一个清净庄严的国土,法藏比丘参考了二十一亿佛土,然后详详细细进行思维,最后形成了自己的构想。
每位如来对利益众生都有自己的看法,阿弥陀佛根据自己的看法发了四十八愿,释迦牟尼佛根据自己的看法发了五百大愿。(甚至看到释迦牟尼佛的五百大愿,每个人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但不管怎么样,佛陀的发愿都是经过认真考虑的。释迦牟尼佛当年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知道什么对众生有利,什么对众生的解脱有帮助,从而发下了五百大愿。阿弥陀佛也是如此,他认真参考了二十一亿佛土,摄取了最精华的、最核心之处,然后结成了四十八愿。
即使建一座寺院,首先也要学习、参观。我们学院建喇嘛经堂和觉姆经堂时,事先派了一批人到处考察。除了印度以外,藏地、汉地的各大道场基本上都去了,看到有特色的佛教建筑就拍下来。照片洗出来后,我们首先反复研究和讨论,综合许多建筑的优点,定下大概的结构,然后请设计院进行设计。同样,为了建成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首先也参考了很多佛土,进行了周密的研究,最后才设计出清净的极乐世界。当然,极乐世界并不只是好看而已,其中的每种器情庄严对于众生遣除痛苦、获得功德都有极大意义。
法藏比丘一次性在五劫中思维修习
此处说,摄受其它佛土的清净庄严之事后,法藏比丘在五劫中思维修习。劫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时间单位。在《俱舍论》、《大毗婆沙论》和《璎珞本业经》中,对于劫都有介绍。由此可见,为了利益众生,阿弥陀佛往昔花了多么漫长的时间。《大宝积经》记载,释迦牟尼佛讲述宿世经历时说:“我常长夜,为诸众生,求诸好事,而以饶益。”阿弥陀佛也是如此,为了利益众生,他用了五个劫的漫长时间观察思维。希望有些发心人员想想这些道理。为了利益众生,仅仅发心一两年绝对是不够的。只不过我们寿命太短,不然也要有多劫发心的打算。
有人可能想:既然法藏比丘在五劫中思维,是不是他这辈子思维一段时间,下一世又接着做,许多世合在一起有五劫呢?不是这样的。因为当时人的寿命很长,所以他是一次性在五劫中思维。
阿难问佛陀:世尊,世间自在王如来寿量多长?刚才释迦牟尼佛说,世间自在王如来宣讲其它清净刹土花了一亿年,法藏比丘思维这些刹土花了五个大劫。对于我们来讲,这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很多人可能会产生疑问:世间自在王如来寿命到底多长?如果他寿命不长,怎么能这么长时间讲法?所以,阿难替众生向佛陀提出了这个问题。世尊告诉阿难:世间自在王如来寿量满四十劫。既然世间自在王如来寿命四十劫,那一亿年连一劫都不到,可以说是沧海一滴,给法藏比丘讲一亿年法是不成问题的。
阿难,法藏比丘所摄佛国的清净庄严超过了二十一亿佛刹。摄受自己的佛国后,他来到世间自在王如来面前,顶礼如来双足,右绕如来七圈,退住一面。
如我们学院首先参考了很多佛教建筑,最后设计出了自己的经堂。现在很多人也说,学院的觉姆经堂在藏地是质量很好的经堂。法藏比丘也是如此,他在五劫中反复比较二十一亿清净刹土,俗话说“慢工出细活”,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观察思维,他终于设计出了远超其它刹土的极乐世界。
此处说法藏比丘右绕如来七匝。现在有人说右绕和左绕是一样的,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四分律》中记载,曾经有比丘从佛塔左边过,护塔神生起嗔心,后来佛陀教诫比丘说:“不应左行过,应右绕塔而过。”所以大家要清楚:右绕有功德,左绕则有过失《菩萨本行经》中说,舍卫国有一个婆罗门,一天他入城时看见佛陀的庄严身相,由此生起极大的欢喜心,便右绕佛陀一圈。以此功德,他二十五劫不堕恶趣,一直转生人间天界,最后获得辟支佛果位。《提谓经》中说,右绕佛塔有五种功德:一得端正好色;二得声音好;三得生天上;四得生王侯家;五得泥洹(即涅槃)道。
藏地有个很好的习惯:人们不管看到什么功德所依,如经旗、寺院甚至高僧大德的法座,都会右绕而行。大家今后也应该这样做。不过现在的人有点奇怪,经典中本来有明确的教证,可是他们偏认为左绕右绕都一样,还有些人说转绕没什么用,这都是不懂佛法的表现。当时法藏比丘绕佛七圈,现在一般是绕三圈,昨天《前行》课上讲世亲论师绕弥勒菩萨一圈,所以绕一圈、三圈、七圈都可以。但要注意绕的时候不能太快了,否则身体不好的人会头晕,也许绕着绕着就倒下去了。
菩萨修行到一定境界时,要摄受自己的国土以及眷属
法藏比丘说:世尊,我已经摄受了具足功德、清净庄严的佛土。《现观庄严论》中说,菩萨修行到一定境界时,要摄受自己的国土以及眷属。现在我们是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国土,将来到一定时候也要建立自己的国土。
佛陀说:现在正是时候,你应该详细宣说,让大众生起欢喜心,也让他们摄受圆满的佛土。法藏比丘说:希望世尊慈悲谛听,我今天将要宣说殊胜的大愿。汉地有些大德说:“《大藏经》的核心是净土法,净土法的核心是四十八愿,所以务必要了解四十八愿。”从学修净土法的角度来说,的确可以这样讲。所以道友们一定要重视四十八愿。
在学习四十八愿时,大家首先要了解其意义,然后要依靠它修行。佛陀在这么长时间中思维,才结成了四十八愿,现在我们不需要考虑很多,可以直接使用它们。这好比一座经堂,首先设计师、工程队和发心人员辛辛苦苦把它建起来,后人直接使用就可以了。当然,如果我们不会使用,经堂不但对自己没有意义,反而会因它产生过失。同样,如果我们对四十八愿不生信心甚至蔑视毁谤,那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对今生来世不利。
以前的诸佛菩萨怎样发愿,我们也可以如是发愿。
我们也要像法藏比丘一样请诸佛菩萨为自己作证。
如今我对如来发了四十八大愿,将来证得无上菩提的日轮时,如果不能圆满实现如上诸愿,我就不取证具有十力功德的无等佛果!阿弥陀佛在因地用了五个大劫进行思维,最后结成了四十八愿,如果这些大愿最后成了空愿,一个都没有实现,那这些大愿再好也没有意义。所以法藏比丘再次请如来作证:将来我成佛的时候,这些大愿要一个不漏地圆满现前,哪怕其中一个没有实现,我就不取证具足十力功德的正觉果位!
我们也要像法藏比丘一样请诸佛菩萨为自己作证。现在大家每天都在念《普贤行愿品》、《极乐愿文》等愿文,在念诵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专注于愿文的内容(作为凡夫人,自始至终专注确实有困难,但应该尽量专注);另一方面也要想到:请诸佛菩萨为我作证,希望我能实现这些殊胜的大愿!
不仅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在法界中有无数的佛菩萨,他们都是在因地发了殊胜的大愿,如今才现前了这些大愿,大家应该像他们一样常发大愿。在修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发愿和精进是不可缺少的两个要点。如果修行人具足精进的铠甲和誓愿的武器,就可以轻易战胜烦恼魔军,顺利抵达解脱的宝洲。所以发愿确实很重要,每个人都要经常从内心中发大愿,哪怕听一堂课、念一遍经文、做一点善根,之后都要以大乘的发愿来印持。
可惜的是,现在大多数人不会发愿。在汉地一些寺院,很多人经常跪在佛菩萨面前说:愿我平平安安、愿我快快乐乐、愿家人和睦相处、愿我早日发财、愿我事业成功、愿我买个好车、愿我找到一个女朋友…
很多佛教徒对四十八愿都比较熟悉,也经常念诵这些愿,对欲求往生极乐世界者来讲,这是不可缺少的。但我想提醒有些人的是:作为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如果光是自己念佛求生净土,对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都置若罔闻,这也是不合理的。既然我们已经发了菩提心,就要对弘法利生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尽自己的一切能力弘扬能赐予众生暂时和究竟利益的甘露妙法,尽自己的一切能力帮助有缘的众生。每个学净土法的人都应该在这些方面努力。
法藏比丘并非考虑一天两天、一月两月或者几百年、几千年,而是经过五个大劫的深入思维,才总结出这些大愿。这些愿中蕴含了他的智慧和悲心,对众生的解脱有甚深因缘。在座诸位遇到此法很不容易,可以说是前世积累福报的结果。所以大家应该认真思维这些大愿,深入领会其意义。
我有一个习惯,不管学习任何经论,提前都要找很多参考书。以前法王讲中观前,我会准备很多中观方面的书;法王讲因果经论前,我也会准备很多因果方面的书。但个别人确实存在问题,他们不要说参考其它资料,甚至正在讲的这部经都不看,听完课就把法本扔得远远的,然后寻找另一条“解脱之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干脆就别听课了。
如果参加世间的会议,领导讲话时你稍微了解一下,过后不一定需要学习文件,毕竟世间的有些简单道理不学习也能掌握。而佛法不同,它是遍智佛陀以金刚语宣说的,有直接和间接、正面和侧面以及外内密等不同的意义,一般人的分别念很难通达这些甚深意义,因此必须下一番工夫。一天两天的学习不一定有效果,今天你听了一堂课,就像脱衣服一样烦恼马上都没有了,这是不太可能的。 在闻思的过程中,大家不要虎头蛇尾。虽然现在是五浊炽盛的末法时代,但只要经常服用佛法的妙药,外面的很多违缘对自己也无机可乘。否则,大城市里的人免疫力本来就弱,各种烦恼的疾病时时会出现,如果自己再没有充分的应对,那在烦恼病魔面前肯定会失败的。学佛应该有长期的稳重,佛经中经常讲三大阿僧祇劫,所以大家要坚固学佛的誓愿。
在燃灯佛前无数劫有苦行佛出现于世。在苦行佛前又有月面如来出世。月面佛前无数劫有旃檀香佛出世。在这位佛前有苏迷卢积佛出世。苏迷卢积佛前又有妙高劫佛出世。如是展转,有离垢面佛、不染污佛、龙天佛、山声王佛、苏迷卢积佛、金藏佛、照曜光佛、光帝佛、大地种姓佛、光明炽盛琉璃金光佛、月像佛、开敷花庄严光佛、妙海胜觉游戏神通佛、金刚光佛、大阿伽陀香光佛、舍离烦恼心佛、宝增长佛、勇猛积佛、胜积佛、持大功德法施神通佛、映蔽日月光佛、照曜琉璃佛、心觉花佛、月光佛、日光佛、花璎珞色王开敷神通佛、水月光佛、破无明暗佛、真珠珊瑚盖佛、底沙佛、胜花佛、法慧吼佛、师子吼鹅雁声佛、梵音龙吼佛,如是等佛出现于世,每尊佛之间相隔无数劫数。梵音龙吼佛出世前无数劫有世主佛出世,世主佛前无数劫有一位佛出世,号世间自在王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世尊。
此处提到了如来十号,下面作简单介绍。
一、如来,“如”即真如之义,“来”即真实行持而来。因为乘如实之道而来,所以名为如来。
二、应,“应”即“应供”。断除一切恶法,堪能接受人天供养,所以名为应供。
三、正等觉,即无倒真实觉悟万法。佛陀对一切无所不知,已经现前了究竟的智慧,所以名为正等觉。
四、明行圆满,又叫明行足。《大智度论》中说,明即宿命、天眼、漏尽等三明(即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行即身、口二业;佛具足成就三明二业,故称明行足。
五、善逝,《释量论》中说,由于佛陀断除了痛苦之因,具足善妙而逝、不退而逝、无余而逝三种功德,所以名为善逝。
六、世间解,对世间的一切知识无所不知。其实佛陀完全通达世间,不管科学还是其他世间明处,佛陀的智慧都能无碍通达。
七、无上丈夫,佛陀是三界中无与伦比的士夫,不管身口意哪方面的功德,众生都没办法与他相比。
八、调御士,佛陀能以身口意调伏一切有缘众生,就像驾驶员能将自己走过的路指点给他人一样,佛陀也能为众生指明解脱之路。
九、天人师,佛陀是天和人为主一切众生的导师,故名天人师。就像有些法师说的那样,释迦牟尼佛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十、佛世尊,佛即觉悟之义,佛陀已经断除一切障碍、证得一切功德。以佛这个名号能表达断证功德,以世尊也能表达。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陀出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