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哪里里是不是有一个军事监狱

【图片】【惊奇】塔克拉玛干沙漠并不是无人居住区!【学霸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69,024贴子:
【惊奇】塔克拉玛干沙漠并不是无人居住区!收藏
科普一下作为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人们(至少卤煮是)一直以为是无人居住的。但事实上,沙漠深处居住着一个古老的种群——克里雅人!
承办方:丽江市体育局 丽江斐瑞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楼主是看的新闻发的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的大漠深处,有一个近乎与世隔绝的古村落,方圆近300平方公里,分散地居住着近200户人家约2000人,他们就是克里雅人。这个部落至今仍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住所多是用胡杨木建造而成,以馕和羊肉为主要食品,生活简单,通常几世同堂地居住在一起,以传递字条的方式交换信息。他们曾与世隔绝地生活了400多年,这里民风纯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在这个被形容为“世界上最孤寂的地方”,克里雅人以荒漠、胡杨、羊群为伴,物质的匮乏并没有消磨掉他们顽强生存的意志,他们淳朴、豪爽、散淡,又与世无争,对身外之物淡漠。他们讲究礼仪、虔诚而执着。图为在校的学生,晚上随母亲回家,看到有陌生人来时回眸观望。(拍摄于2009年)
6年前,自由摄影师陈亚强跟随一个集体采风活动的团队第一次来到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深为这里独特的人文地貌所震撼。在随后的6年里,他先后5次长途跋涉来到这里,用镜头真实地记录了克里雅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的张力。他以人类学的视角,捕捉到克里雅人独特的精神家园。图为母女俩去给离家较远的孩子的父亲送饭。(拍摄于2009年)
克里雅人暂时划分成维吾尔族,最早将克里雅人记载于文字的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图为村民们到了做礼拜的时间,手里没有水来净身,只有用黄沙代“水”在做着礼拜前的净身。(拍摄于2009年)
关于克里雅人的族源依然不清楚(这里知识渊博的学霸们可以讨论一下噢),一种说法是克里雅人为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后裔,为逃避战乱翻越昆仑山进入了新疆;另一说法是克里雅人原来就是这里的沙漠土著民族;第三种说法是克里雅人是2000年前的古楼兰人的一支。图为古尔邦节的早晨,穆斯林民众做完礼拜后的景象。大家依次站在门口,相互握手问候祝福。(拍摄于2009年)
甘家口建筑书店,建筑书店,低价任你来选!
小伙伴叫我去打小游戏,楼主由于单机不高兴,于是就去了,等下再回来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留给人们的十大历史谜团(上)
我的图书馆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留给人们的十大历史谜团(上)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南新疆塔里木盆地,维吾尔语中,“塔克”、“塔格”、“博格‘达’”的“达(克/格,轻声)”都是山的意思。“拉玛干”,准确的翻译应该是“大荒漠”,引申有“广阔”的含义;那么“塔克拉玛干”就是“山下面的大荒漠”的意思。整个沙漠东西长约1000余公里,南北宽约400多公里,总面积337600平方公里,是全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沙漠,流沙面积世界第一。在世界各大沙漠中,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最神秘、最具有诱惑力的一个,为人们留下了太多的秘密。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尼雅人为什么突然离开?斯坦因斯坦因在尼雅的发现是惊人的,除了1901年,还有1906年、1916年和1931年,他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共待了近两个月的时间。而他在那里的发现的文物尤其是佉卢文书,与后来的考古一起还原了沙漠的故事也还原了沙漠的历史,当然,也为人们抛出了更多的难解之谜。斯坦因认为尼雅是中国古代史料记载中的精绝国,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认可。而他从这里从此掳走700多件佉卢文、汉文简牍、精美木雕后,尼雅才被人们所熟知。《汉书?西域传》中说:“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驿长各一个。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庐国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弥四百六十里。”精绝国,一个只的480户人口的小国,就人口而言这相当于我们今天大城市里的一个小小区,但即使再小,那里的人们也曾有过自己的生活。他们在尼雅河的绿洲上,以农业为主,迎接着丝绸之路上南来北往的客商,将日子过得富足而充实。然而,谁会想到呢?精绝人却突然离开了。斯坦因说:“从这批契约埋藏时得到的照顾以及对埋藏地点的标示(在埋藏点前发现的那一大块泥块无疑就是起这个作用,也就是它促使鲁斯塔姆动手刨土)来看,文书的主人明显是在紧迫中不得不离去,但却抱有重返的念头。鲁斯塔姆(斯坦因探险队的成员)一下就猜到那块标志的用意,因为现在农民被迫弃家而去时,他们仍然这样做。在掩埋时既没有遮盖,也没有用容器来保存这批极有价值的文件,这本身也清楚地表明离去之匆忙。”精绝人的消失也许来自战争的威胁,也许来自环境的恶化,也许还有很多的也许……这便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留给我们的第一个谜团。木牍上的佉卢文书二、精绝国王的墓葬里有一个神秘的女人?尼雅遗址1959年以后,中国的文物工作者也多次在尼雅掘获了较大数量的——卢文木牍及其他文物。当年的考察队慎重而有选择地进行了发掘。当开启一座墓地棺木时,考察队成员被棺中的景象惊呆了:棺木中花团锦簇,色彩斑斓,早已成为木乃伊的男、女墓主人,除了身穿锦袍、锦裤、绸衣、绣鞋外,身上还合盖着一床色彩如新的锦被。锦是由经线显现花纹的平纹组织丝织物,图案是风格化的红、白、棕三色舞者,期间点缀茱萸或灵芝,其间还有用汉隶组成的吉语,如“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世毋极锦宜二亲传子孙”、“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长寿明光”等。男子的随葬品有弓、箭、小匕首以及刀鞘,女子的随葬品中有一个化妆盒,一面中国产铜镜、几把梳子、针以及几小卷布。男子脖子上有致命的伤痕,女子没有。学者们估计女子可能是陪葬男子的,被勒死的。在他们的身旁有一陶罐,上面是字迹清晰的汉文墨书“王”字。而那面龙纹铜镜,仍然光可鉴人。学者还估计,这个死去的男人可能是当地的“小王”,而陪葬的陶罐可能是中原王朝给他们的赏赐。这就让人不仅要问,精绝国的“王”这个“县长”级别的人,怎么会有如此待遇?铜镜、梳子、针以及小布卷,大漠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温情的女人,她真的是被勒死吗?当年她被送进陪葬坟墓的那刻是何等地惨烈和揪心!这和精绝国一样,成了我们无法解答的秘密。精绝国佛塔三、楼兰国为什么会突然消失?斯文·赫定“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当唐代诗人王昌龄写下这首诗时,作为一个小国的楼兰其实早就不存在了。据《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官员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城,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城,以解楼兰缺水困境。4000人,不分昼夜,想必也有不少当地居民加入吧?那该是一场什么样的战斗?在没有了刀光剑影,这场因生存而战的斗争是何等温馨!在这里人和人之间没有了距离,兵与民之间都有了一颗同样跳动的心。楼兰,真是因为缺水而消失的?汉代史学家班固撰写《汉书》时,楼兰王国有1570户人家,共14100口人,国都名“打泥”。其时,楼兰的生态环境变得很糟糕,班固是这样记载的:“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分国。国出玉,多葭苇(芦苇)、枝柳(红柳)、胡桐家胡杨)、白草(芨芨)。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骆驼。能作兵,与婼羌同。”公元630年,楼兰突然神秘消失在了大漠中,这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在这样的一方土地上曾经发生了什么呢?1900年3月,荒凉的罗布泊迎来了许久以来它不曾见到过的生命气象,迎来了一支探险队正在朝它一点点地靠近,探险队领头人或者说是领队便是斯文?赫定,他要试图找到那个传说中的游移不定的湖泊——罗布泊。然而,事情并没有他们想像的那样如意,在进入沙漠不久后的3月27日,一件非常非常糟糕的事情发生了——他们,将在沙漠里用来挖水的铁铲遗忘在前一夜的宿营地。而那铁铁与他们的性命攸关,失去它,就等于失去了他们可能会得到的水源。斯文·赫定命令他请来的中国向导艾尔迪克回去寻找,艾尔迪克找到了铁铲,但在他返回途中,沙漠中却刮起了狂风,他被刮出了很远。当风停后,他吃惊地发现,眼前赫然出现一座古代城市:长长的城墙,高高的佛塔,成片的灰色的房屋,空旷的满是沙尘的街道……直至1901年,斯文?赫定和他的探险队在13个地点发掘出大量文物——钱币、丝织品、粮食、陶器、一些写有汉字的纸片、竹简和几支毛笔……斯文·赫定把文物交给德国的希姆莱鉴定。鉴定的结果让世界震惊,斯文?赫定发现的古城就是中国《史记》和《汉书》中赫赫有名的楼兰!随后,一批批的探险队纷至沓来,国际上兴起了一门新的学科“楼兰学”。但直到现在人们也没有说清楼兰国为什么会突然消失?楼兰故城四、罗布泊的居民来自哪里?普尔热瓦尔斯基普尔热瓦尔斯基,俄罗斯十九世纪最著名的探险家和旅行家。普尔热瓦尔斯基的第二次来中国探险是在年间。这一次,他发现了罗布泊,也是一次有重大地理发现的学术探险。普尔热瓦尔斯基从伊宁出发,沿伊犁河谷地前行,跨越了天山山脉,又从库尔勒涉过塔里木河,发现了喀喇布朗和喀喇库什两个湖泊。湖水很浅,有的地方都已底朝天。野生动物很多,有好些连普尔热瓦尔斯基这位颇有造诣的业余生物学家也叫不出名来。普尔热瓦尔斯基躺在苇草上稍事休息,脑子却转个不停。探险家的敏感使他沉思:这是不是神秘的罗布泊?于是,普尔热瓦尔斯基回俄国后宣称他找到了罗布泊。一石激起千层浪。消息传出,地理学界大哗。然而,一直生活在罗布泊的居民来自哪里?这仿佛也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留给人们的一个谜团。在普尔热瓦尔斯基的记述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罗布泊的居民并不是“一种人”(不知道这么说是否合适?),与阿布达尔村不一样的是,在罗布泊其他一些地方的居民却是衣服褴褛,浑身污垢,身上散发着强烈的鱼腥气。普尔热瓦尔斯基说,这种气味是罗布泊居民身上的集体气味,甚至整个村庄都会发出这种味道,“被风传出去,从很远就能闻到”。普尔热瓦尔斯基还说,罗布泊的居民身材中等偏低,高的极少。体格虽说不上魁梧,但臂力相当大,可能和经常划船有关。他们皮肤偏白或者是灰白色的;头盖骨呈椭圆形,很多人后脑勺突出;额部低,眉毛平,眼睛大,一般瞳孔呈黑色;鼻梁高,一般人平直,也有长鹰勾鼻子的;大部分人颧骨突出,但和纯粹的蒙古人又不完全一样;他们的嘴唇厚,牙齿小而白,耳朵中等大小;鬓角的胡须不长,下巴和嘴上的胡须稀少;头发是黑色的,也有不少是褐色的,尤其是女子,男子下巴的胡须也有褐色的,男子剃光头,只留胡须;未婚女子把头发从中间分成两部分,在后面辫成辫子,末端的辫子小而多。已婚女子结成两根辫子垂在后面。罗布泊深处的喀拉库勒沁村民的相貌、体征、装束与外面的人相同,但身材矮小,体质较弱。此外,他们的肤色发黑,这可能与清洁习惯有关。罗布泊神秘的大耳朵五、彭家木失踪真和外星人有关系?彭加木在近现代,并于罗布泊,被传得最神秘的是莫过于彭加木的失踪。我上网浏览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大概的故事大约是这样的:彭加木他们在罗布泊科考,彭在沙漠里发现了一个洞,洞直通外星人的某个基地,彭进入这个洞,很快被“复制”了,“复制”成了两个彭加木,人们不知道该怎么办就说他失踪或者去世了。为了把这个故事“说”得更加具有吸引力,又有一叫“双鱼玉佩”的东西出现了。述说者将这个东西描述得神乎其神:“双鱼玉佩”装置可能是一个“超人类文明的时间机器或物质转移装置”,极有可能是用于某种物质的超距离输送及复制,甚至说这东西可以自制世界;还有类似于佛教中的神足通的功能,可以自在无碍的在多个物质空间进行传输。科学家将这种东西拿来做试验,当复制出一条鱼后,他们感到不可思议。为了证明复制的鱼和原始的鱼之间的关系,科学家在鱼的一侧作了标记,结果复制出的鱼也有这个标记,不过位置是相反,与中国的阴阳太极鱼的阴抱阳、阳负阴的藕合结构异常相似。更神奇的是,两条鱼在同一时刻的动作完全不同,就像是两条不相干的鱼在游动。为了证明鱼之间的关系,科学家把其中一条鱼注射了毒药,这条鱼很快死了。然而,七小时后另一条鱼也死了,于是证明了这两条鱼之间的关系是同一条鱼,只是经过玉佩“复制”的功能,呈现了两条鱼在不同时空状态下的不同状态。而从鱼都死亡的时间延续上说,这个装置往返另一个未知物质空间的时差在7小时,天知道那是什么世界…… 又说,“当时这部仪器震撼了在场的所有科学家,根据双鱼的原理,它有可能揭示了一个超十一维的物质空间的存在,当然这已经超出我们人类所能理解的范围。”这些说法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经久不息地流传着,至今还是一些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文/路生)彭加木当年留下的纸条(未完等续)【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本头条号文章谢绝其他媒体转载】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新疆军区王牌部队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只用12小时|新疆军区|解放军|演习_新浪军事
新疆军区王牌部队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只用12小时
  新疆军区某步兵师 “天山雄师”传承“亮剑精神”
  单位名片
  新疆军区某师,最早前身是洪湖、湘鄂边、湘赣边和鄂豫皖地区创建的游击队和农民自卫军,后分别隶属于八路军一二○、一二九师,第一野战军二军、六军。抗日战争期间,该师前身部队参加了忻口战役、香城固诱伏战、“百团大战”等数百次战役战斗,其中所属某部前身三八六旅新一团因作战顽强、重创日军,被朱德总司令和八路军总部授予“模范青年团”光荣称号。先后涌现出“模范团长”陈宗尧、“全国战斗英雄”曹德荣、杜立海等一大批英模人物。
  和平建设时期,该师先后参加了守卡戍边、剿匪平叛、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国防施工等重大军事行动,出色完成部队建设转型、跨区机动演习、联合军演、高原使命课题训练等大项任务,连续14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师,被誉为“天山雄师”。
  战斗指挥:从飞马送信到数据奔流
  日,该师所属部队前身在七亘村阻击战中,接连击溃日军7次冲锋。战斗中,三连五班8名战士扼守一处阵地,先后组织几次短距离反冲击,战士们在喊杀声中用长矛、大刀、手榴弹将敌人击退。此战八路军毙伤敌寇300多名,巩固了阵地。
  回望七亘村战斗的硝烟,手势和喊话是当时八路军战斗指挥的重要方式。1939年5月,该师部队前身三五九旅七一七团在实施上下细腰涧歼灭战前,时任团长刘转连给旅长王震汇报战况时由于通信指挥手段落后,只能靠写信说明团所处有利形势以及部队战斗决心,交给通信排长飞马送往旅部。
  抗日战场上,指挥联络方式落后也曾给我军留下刻骨铭心的痛。1943年5月,该师部队前身五支队三连在山西鸦儿崖村宿营时,被千余名日伪军包围。第二天拂晓敌发起围攻,三连与十倍于己之敌激战。由于当时指挥联络不畅,连队无法获得部队增援,官兵浴血奋战7小时最终突围失败,全部壮烈牺牲。
  一次次浴血奋战让这支从抗战烽火中走来的英雄部队,对转变指挥方式更有紧迫感。如今该师指挥手段鸟枪换炮,指挥员借助一体化指挥平台运筹帷幄、决胜战场,实现了从飞马送信到数据奔流的网络指挥转变。
  从飞马送信到作战信息网上传输,见证的是指挥方式的变化。8月下旬,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该师一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演练打响。红方指挥方舱内,只见三维战场态势尽显各信息终端,各作战要素战斗文书在网上快速传输。随着战斗有序推进,一体化指挥平台接收到一条条情报信息,指挥员根据数据信息进行决策,一道道指令瞬间被传递到各作战单元要素平台……
  战场鏖战急,指挥静悄悄。该师领导介绍,他们通过系统集成,建成了横向链接、纵向贯通、综合一体的指挥信息系统,向着多源情报实时共享、指挥决策异地同步、战场态势实时感知、火力打击快速反应的目标扎实推进。
  大数据:让“铁脚板”插上信息翅膀
  “王震将军不会飞,八千子弟两条腿,天罗地网都冲破,万里长征百战归。”
  在师史馆,记者看到墙上有这样一首诗。诗的背后,有一段该师前身部队快速奔袭、转战南北的历史。师领导指着抗日战争中被称为“我党历史上第二次长征”的“南下北返”态势图说,师前身部队三五九旅历时686天,转战8省区,行军作战二万二千里,冲过敌人百余条封锁线,进行大小战斗300余次,靠的是官兵的高昂斗志和“铁脚板”。
  南下路线主要从敌军驻地中间穿行,加上途中江河纵横、群山阻隔,这给远征官兵带来生死考验。官兵靠着“铁脚板”,在渺无人烟的吕梁山区行军40多天,露宿荒野、吞冰咽雪,冲破日伪军包围封锁强渡汾河;一夜急行军90里,冲过日军重兵防守的同蒲铁路线向南推进。
  日,南下支队官兵在前有堵敌后有追寇的情况下,踏着没膝的积雪日行军85里,快速转道至杨庄宿营。第二天又行军50多里到达叶县西南的罗冲,避开了敌人阻击,为南下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师创造了条件。
  靠着“铁脚板”,这支部队还创下我军首次成功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壮举:1949年12月,官兵历时15昼夜徒步行军1500多里穿越“死亡之海”,为解放和田立下大功。
  随着时代发展,仅靠“铁脚板”已难以适应现代战场。该师着眼信息化战争应急应战的特点,把大数据建设作为提高部队快速机动能力的抓手。他们结合跨区机动演习、使命课题训练等任务,对作战环境、人体机能、装备效能等多类数据进行采集,并与地方有关部门和友邻部队协作,建起快速机动中气象水文、后装保障等数据库,让曾经驰骋抗日战场的“铁脚板”,向远程机动“快脚板”迈进。
  大漠戈壁,铁流驰骋。2011年9月,该师万人千车以空中、铁路、摩托化机动等多种形式机动,跨越4省区、往返6100多公里进行远程机动演练,创造了兰州军区整建制师检验性演习中机动距离最远、行军路段海拔最高的新纪录。
  2013年7月,同样是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他们只用了12个小时。
  “数字化”战备:从“有备”到“精备”
  “每人每天大米0.48公斤,面粉0.32公斤……”8月下旬,记者在该师师直警卫调整连的一份《营连战备生食、军用食品明细表》上看到,每人每天所需的3类14种生活物资都进行了精细化规范,确保物资足量够用。
  战备工作关乎战争胜负。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保障有足够的战备物资,三五九旅官兵响应党中央号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所属七一八团团长陈宗尧带头组织8人生产小组,17天开荒130多亩,成为该团先进小组之一。1943年这个团被三五九旅评为“生产练兵模范团”,毛主席为陈宗尧亲笔题词:模范团长。
  大生产解决了官兵吃饭问题,也解决了战备军需物资来源问题,为抗战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回望抗战历史,当时我军的战备还停留在“小米加步枪”的“有备”层面,离现代战场的“精备”还有不少的差距。
  随着时代发展,该师大力探索“数字化”战备之路,让战备工作更加系统集约、量化精细。他们结合装备更新换代,对各类专业岗位人员、装备的战备物资储备、携行标准进行验证采集,精确规范全师23类专业不同岗位人员、装备的战备物资储备、携行标准,汇编形成《各类人员装备及部(分)队战备物资携运行标准》。
  目前,师机关装载时间比过去缩短50%,全师装载兵力压减50%,部队车辆器材需求计划编报、器材周转效率较以往提高了5倍,促进了部队战斗力提升。
(新浪军事)
(编辑:SN100)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塔克拉玛干沙漠绿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