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不明白放不开啊为什么佛经上的开经揭是武则天写的

&p&一来,藏传佛教也是佛教。既然是佛教,就得守佛的戒律。否则是瞎扯。&/p&&p&五戒十善,走到哪儿都是硬指标。不管信什么传,什么宗,什么派。脱离了五戒十善都是魔说。&/p&&p&&br&&/p&&p&二来,邪淫戒对于任何传承,宗派。都是死刑。破邪淫戒不可悔这是戒经里说的清楚明白的。对于一个破戒的成就者,就像素馅儿的肉包子。他好意思说,没人好意思听。&/p&&p&&br&&/p&&p&三,随着信息通讯的方便,很多以前秘而不宣六耳不传的经典随便都可以搜索出来。但是最要命的,人们只得到了这些文字,而从来没有得到关于这些文字靠谱的讲解。很多人以为红白菩提就是经血和精液。更多人以为莲花和金刚杵就是两性的生殖器。还有更多人看到了双身的佛像就认为这是啪啪啪和嘿嘿嘿……其实,呵呵呵!&/p&&p&&br&&/p&&p&四,佛教传承两千年来,传播到哪里就随着当地的文化,风俗有不同的变化。汉地人们认为表达慈悲的应该是女性形象所以观世音菩萨成了姐姐。东南亚人认为宽肩窄腰美所以所有的佛菩萨都变成了A4腰。藏族是游牧民族,对于和合,不二的理解,就表现成了各种我们所看到的形式。只能说这是随着受众的智慧和根器有了不同的变化,而不能否认一个宗派或者一种修法。&/p&&p&&br&&/p&&p&五,之前有人说,既然那些文字不是那个意思,为什么不拨乱反正以正视听。修行是有次第有阶段的。修到这个阶段和次第,自然会有人来讲解接下来该怎么做以及该怎么想。学解析几何的时候,-1可以开平方根,写作i。这在小学,初中生看来就是滑稽和荒诞。但是学到了高中才知道,原来以前是自己浅薄。说到底,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p&&p&&br&&/p&&p&六,嗯嗯嗯!&/p&
一来,藏传佛教也是佛教。既然是佛教,就得守佛的戒律。否则是瞎扯。五戒十善,走到哪儿都是硬指标。不管信什么传,什么宗,什么派。脱离了五戒十善都是魔说。 二来,邪淫戒对于任何传承,宗派。都是死刑。破邪淫戒不可悔这是戒经里说的清楚明白的。对于一…
分别心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希望你不要觉得有分别心就该一棒子打死。&br&我们要做的是超越分别心,而不是否定分别心。&br&如果学佛学的,是非黑白不分了,那不如不学。&br&人比起动物,多的就是这分别心,也就是意识。我们能知道某物是某物,某事是某事,是对,是错,是黑是白。&br&但是如果你的领悟达到了毛主席矛盾论的境界。&br&你就会知道:世界上除了执着,不执着。以外,还有执着于不执着。不执着于执着。&br&这就是矛盾的统一。&br&也就是超越了分别。&br&&br&你的境界大概就是执着于不执着。&br&再往上一步,看清楚了不执着于执着,就差不多了。&br&&br&这几乎是所有在理论上寻求证悟者的必经之路,从一开始的执着,到不执着,到执着于不执着,到不执着于执着。&br&&br&继续向上走吧,别停留在所悟的这个境界中。&br&其实你也停不住,等你遇到了难题,自然会发现自己所悟这个境界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你自然会往上走。&br&&br&比如,出个问题给你:老奶奶倒在地上,扶?不扶?&br&你的这个境界能回答这个简单的问题吗?&br&&br&按你所说,我估计你会说,扶也可,不扶也可。&br&&br&那到底扶不扶?&br&&br&你看,你不过是选择了逃避回答的那个答案。其实问题根本没有解决。&br&&br&只有你无比自信,无需任何理由的说道:扶。&br&我就说,你是慈悲。&br&&br&只有你无比自信的,无需任何理由的说道:不扶。&br&我就说,你是解脱。&br&&br&当你有任何犹豫,有任何怀疑,有任何愧疚,有任何感慨,有任何道理,你都还没修到家。&br&&br&当然,那种稀里糊涂的人,无论扶不扶,我都说,你是无知。&br&&br&只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扶的原因,或者不扶的原因。这样,我才说,你是明白人。&br&&br&所以天底下还有慈悲的糊涂人(凡夫),跟解脱的糊涂人(凡夫)。&br&也有慈悲的明白人(菩萨),跟解脱的明白人(罗汉)&br&你是哪种?&br&&br&恐怕是以为自己明白了的糊涂人。&br&(我也不例外,这种人才占大多数)
分别心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希望你不要觉得有分别心就该一棒子打死。 我们要做的是超越分别心,而不是否定分别心。 如果学佛学的,是非黑白不分了,那不如不学。 人比起动物,多的就是这分别心,也就是意识。我们能知道某物是某物,某事是某事,是对,是错,…
&p&这个问题似小实大,马虎不得。&/p&&p&因为它牵涉到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对佛经真实性的怀疑和对“大乘非佛说”的态度。&/p&&p&第一个问题,佛经既应该怀疑又不应生疑。&/p&&p&大乘经典的结集是个很复杂的过程,大乘经典的汉译工作更是有漫长的周期,单单《华严经》一部经书,就有东晋时候佛陀跋陀罗的《六十华严》、武周时期实叉难陀的《八十华严》和之后不久贞元年间的《四十华严》,这些翻译之间难免有种种出入。&/p&&p&佛法是佛所说,佛经却是佛的弟子们结集的,我们今天看到的佛经则是佛的再传弟子们整理和翻译的。在流传过程中,会不会有信息的丢失?会不会有文字的删减?会不会有文化差异或其他原因造成的翻译错误?这些都是版本学考据学的问题,很容易得出答案。&/p&&p&我们应不应该追本溯源,去比较文本差异,去考据原始版本?&/p&&p&百分之百应该。&/p&&p&我们应不应该出于对某部佛经中个别字句的疑惑而去辨明真伪,去探求真相?&/p&&p&百分之百应该。&/p&&p&“你不应当道听途说而接受我的教诲。”佛陀如是说。&/p&&p&“不因为是宗教经典书本而信以为真。”佛陀如是说。&/p&&p&是故佛子,你应当大胆的去怀疑,去思辨,去解惑,直至把佛法探明。&/p&&p&所以我说你应当生疑。&/p&&p&但是佛子,你又不应当对佛经失去信心。&/p&&p&考据一定是对的吗?逻辑思维一定靠得住吗?不过数年之前,学界一致认为《大云经》是武则天为了登位女皇而伪造,为此无数学者找到了无数文本和逻辑证据。看上去都令人生信。嗯,他们似乎证明了《大云经》是伪经。然而几年前,新疆出土了吐火罗语的《大云经》。此时,伪经之说不攻自破。在铁打的实物证据面前,曾经的文本考据显得如此可笑。&/p&&p&再者,你要明白佛法与佛经的区别。&/p&&p&佛经里的文字是有为法,而佛法是无为法。有为法有生灭,无为法不会。佛法是真理,永不改变,而佛经却会在漫长的时间里发展,变异,直至毁灭。&/p&&p&因为佛经里的是文字般若,不是实相般若。佛经不过是线,是筏,是指向月亮的手指,不是真理本身。&/p&&p&“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陀如是说。&/p&&p&更重要的是,现在是末法时代,佛经理所当然不会是正法时代百分之百的原貌。&/p&&p&那是不是末法时代所有的经书都不重要了呢?都应当怀疑呢?&/p&&p&当然不是!瑕不掩瑜。没有船,怎么到彼岸?没有手指指明方向,你怎么看到月亮?没到佛陀的境界,你有什么资格放弃世间法?&/p&&p&因为在末法时代看到佛经更加不易,你更应当以劫后余生得施饭食的感恩之情去对待你手中的经书,你更应当以行将就木者对生命的不舍之情来珍惜手中的经书。&/p&&p&在末法时代看经书,需要我们有更坚固的信心,更大的勇气,更精进的态度,更深的智慧,去透过现象看本质,去穿过迷雾看光明。而在这所有品质当中,信心是第一位的。即使经书有所缺漏,那也很正常,它是世间法,会变异。但你要坚信,佛陀不灭的智慧就藏在这有漏的册页之中。你的任务是寻找到无漏的智慧,而不是纠缠于有漏的文字。&/p&&p&所以我说,你不应对佛经生疑。&/p&&p&第二个问题,如何看待“大乘非佛说”。无论是前贤大德的现身说法,还是原始经典的文本证据,还是考古实物,还是出于佛教理论体系的内部自洽,都明确的告诉你大乘佛法一定是佛陀所说。最重要的是,学佛这么久,联系你所学到的义理,你应该也有自己的判断力。你去想想大乘佛法里那些道理是不是符合三法印?是不是符合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大乘佛法是不是对小乘佛法的补充?小乘佛法的道理究不究竟?剥离大乘佛法之后的教理是否圆满?大乘经典之间是否成系统?除佛陀之外有谁能让多若繁星的大乘佛经互相印证、环环相扣?如果是数百年间众人伪造,能否保持这么多大乘佛经思想统一风格一致,能否保证内部逻辑严密自洽?学佛之人有谁敢不惧因果犯大妄语冒充佛陀说法?古代数不清的智慧和品德超凡入圣的高僧大德会不会欺骗你?数不清的因为大乘佛法获得证悟的修行人是不是集体上演魔术和患上癔症?这些问题同样适用于思考密宗佛教是否佛陀所说。仔细的想,认真的想,就想这一次,多想几个小时,我相信你能得出答案,从此再不生疑。&/p&
这个问题似小实大,马虎不得。因为它牵涉到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对佛经真实性的怀疑和对“大乘非佛说”的态度。第一个问题,佛经既应该怀疑又不应生疑。大乘经典的结集是个很复杂的过程,大乘经典的汉译工作更是有漫长的周期,单单《华严经》一部经书,就有…
一,所谓出家&br&佛教所说的出家,是心出家。而不仅限于身出家。有希求解脱,出离世间苦的心,发愿不再受轮回苦,寻求禅定智慧解脱,心从红尘里出来,从世间出来,从儿女情长里出来,这是心出家。心出家而身未曾出家比如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维摩诘居士、庞居士一家子、傅大士、赵朴初老先生,南怀瑾大居士。而如果披上衲衣剃了光头但是心里从未离开红尘而贪恋声色,无非是个假和尚——过了一个光头素食的集体生活而已。&br&心出家,远比身出家,重要的多。&br&&br&二,大乘僧宝&br&南传上座部是“和尚”们的天下,他们信奉声闻乘里这个第一那个第一的一群比丘。在小乘佛法里,在家白衣人是没地位的。只有出家人,才算的僧宝。连家都不出你说你学佛?别扯了,行不行?!他们遵循四圣谛的苦集灭道修法,期盼证得阿罗汉果,入那个灭尽定。他们信靠三法印(或者四法印五法印,都对,不同经典的出处而已),凡是违背三法印的都是魔说……&br&&br&但是在大乘,打破了所有小乘的对立和桎梏。大乘唯有一法印——般若实相。在大乘看,区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本身就落在一边儿不是中道。我们安立任何一个概念的时候已经把他和其他的事物对立开来。所以唯有遍满不动的般若智慧才是大乘行者所希求的。所以佛也在经典里说,不学般若非佛弟子。大乘不搞对立,不搞分立,不搞势不两立。魔就是佛,轮回就是涅盘,烦恼就是解脱。所以,只要证得了般若智慧的,无论男女,无论长幼,无论僧俗,统统都是僧宝。甚至说,新佛众生无二无别,佛法僧三宝本就是一宝,众生宝也就是佛宝,也就是三宝……&br&&br&赵普老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扛起了中国佛教协会的重担,为了把佛教、佛法、佛学留在中国,生根发芽做了不可磨灭以及永远值得我等后生顶礼赞叹的贡献。&br&&br&至于回到您的问题,赵普老为什么没有出家——这大概是中国佛教确确实实是大乘佛法的最好证明了!
一,所谓出家 佛教所说的出家,是心出家。而不仅限于身出家。有希求解脱,出离世间苦的心,发愿不再受轮回苦,寻求禅定智慧解脱,心从红尘里出来,从世间出来,从儿女情长里出来,这是心出家。心出家而身未曾出家比如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维摩…
1、几个故事&br&&br&一百年前,有人在《新东方》上连载文章,谈一些禅学的东西。《新东方》是一本英国的杂志。这个作者,是个日本人。此人翻译过《道德经》和《大乘起信论》,是在伊利诺伊州完成的。1927年,此人在伦敦出版一部书,《禅论集》。不久,泰晤士报刊登一篇评论,说这本书讲的禅宗史很成问题,因为作者完全不了解伯希和的故事。&br&&br&伯希和何许人也?1902年,伯希和第三次来到中国,收罗了一大批遗书和雕刻品带回欧洲。在这之前的两年,1900年,道士王圆箓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一个密室。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来到敦煌,用14块马蹄银换走了24箱文献、5大箱文物。次年,伯希和携了一大笔银子过来,换走了6000多件写本、200多件佛画和丝织品。&br&&br&1916年,德军正在轰炸英国。斯坦因在伦敦皇家地理协会做中亚探险报告。坐中有个日本人,听了报告异常兴奋。他得到斯坦因的准许,来到大英博物馆地下室,查阅敦煌遗书。斯坦因的助理叫罗丽曼小姐,她索性把钥匙给了这个日本人。这个日本人找到台湾银行驻伦敦办事处,借了钱,把部分文献拍成照片,冒着战火坐上飞机,飞回日本。这个人叫矢吹庆辉。六年后,矢吹庆辉得到东洋文库财团的支持,又来到英国。带了6000多页照片回日本时,刚到神户,东京和横滨地震了,上次带回的手稿在大火中化为乌有。&br&&br&1926年,胡适去英国参加庚款委员会会议,顺道去大英博物馆和巴黎国家图书馆翻看敦煌抄本,找到了神会语录。次年4月,回国路上,船过东京,胡适见了矢吹庆辉。这时,他才知道大英博物馆中藏有最早的《六祖坛经》写本。8月份,泰晤士报上的那篇评论,作者就是胡适。他批评的那个作者,叫铃木大拙。&br&&br&1944年,夏天,四川灌县的灵岩山上,有个人在避暑养病。无聊之中,找山僧借了一部指月录。翻了两个月,通了禅学。冬天又病,想到胡适的《神会和尚集》,借来翻阅。次年春,写了《神会与坛经》、《禅宗与理学》。1968年,台北善导寺举办佛教文化讲座,这个人被邀请来讲课,讲了《六祖坛经大义》。次年,讲稿刊登在《中央日报副刊》上,引发了一场大辩论。辩论的主将,一方是死去了8年的胡适,一方是搞这个讲座的人,钱穆。&br&&br&在钱穆讲座的前一年,有个日本人,写了一本书,《初期禅宗史之研究》,成了禅史研究的大佬级人物。他叫柳田圣山。钱穆讲座引起的辩论风靡台湾,有个喜欢《阿含经》的和尚不开心了。这个和尚一向认为参禅不是学佛的正道,所以从来不关心禅宗。但这时候,他认为大家七嘴八舌太聒噪了。于是提笔写了一本书,三年完稿,叫做《中国禅宗史》。其实,四十年前的鼓山上,他见过临济宗大德虚云。这个人叫印顺。&br&&br&印顺的《中国禅宗史》出版后,有个日本人,叫牛场真玄,以七十多岁的高龄,翻译成了日文。翻译后,来了一封信给印顺,希望他能以日译本向日本大正大学申请博士学位。当时,台湾有个和尚正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他叫圣严,圣严也来信劝请。印顺就寄了材料。这时,台湾和日本断交了。印顺身体极差,从台湾去美国疗养,途径日本,告诉圣严,申请学位的事就算了吧。在美国,印顺收到圣严信,说牛场已经把事情办妥,圣严也帮他交了相关费用。就这样,印顺拿到了日本大正大学的学位。是博士学位,没有名誉两个字。&br&&br&2、禅宗反智吗?&br&&br&印顺很霸气。在《中国禅宗史》序言里,他说,我不是达摩、曹溪儿孙,也素无揣摩公案,空谈禅理的兴趣。其实,印顺心里很有些鄙视成天参话头读公案的人。印顺犀利地指出,会昌以下的禅宗,是达摩禅的中国化,主要是老庄化、玄学化。这点当然达摩、曹溪儿孙们不敢同意。曹溪,就是慧能。说达摩、曹溪儿孙,是指如来禅和祖师禅。达摩传到慧能,是如来禅;慧能以下,是祖师禅。&br&&br&如来禅,讲的是如来藏的思想。如来藏是轮回的主体,这种讲法很接近“神我外道”。换言之,很接近迷信。正因为大众迷信,佛教才用如来藏的说法,来摄化外道。印顺是个相当反对迷信的和尚。他素来看不惯怪力乱神。祖师禅,在印顺看来,已经和印度佛教分道扬镳了,融汇了中国的玄学、老庄一套。其实印顺说的很对,但许多禅宗儿孙不肯承认。&br&&br&我在知乎佛学版块看到有人说印顺是胡说八道,我心想,你们水平能够到印顺的脚趾头就不错了。印顺和其师太虚有不同意见,他们的分别主要在如何看待龙树、马鸣的地位上。就像虽然弗里德曼和凯恩斯有争论,但我等远远没有资格来诋毁他们当中任何一个人的水平。佛教说,依法不依人。我想这句话有个前提,就是得先搞清楚什么是正法,但大家都说自己的是正法,所谓依法不依人,最后倒变成了依个人的主观意见。要说依人不依法,也不行,藏密就是依人不依法的,一旦依止错人,流弊极大。我以为,说到底,关键还得依智商。&br&&br&就算是禅宗,讲究不立文字,但有作为的基本还是高智商的人。石头希迁读《肇论》,写《草庵歌参同契》,马祖道一搞丛林制度改革,都是有文化有智商的人。慧能,传说是不识字的。但虽然不识字,也是绝顶天才,听别人读经一遍就能抓住要害。随口说的偈子,无论言辞,还是涵义,都完美得无可挑剔。&br&&br&我很同意印顺的意思。今天的人,如果连基本的佛经都不曾寓目,就去参话头,读公案,其实是反智。禅宗思想最早是本于《楞伽经》的。据《古禅训》和《宗镜录》记载,达摩继承了求那跋陀。求那跋陀,就是最早把《楞伽经》翻译成汉语的人。达摩“藉教悟宗”,重教的,成为楞伽经师;重宗的,成为禅者。&br&&br&但今天和唐朝不一样了。唐朝德山宣鉴南下,路上碰见一个婆子,就有不凡的见地。因为当时佛教和禅宗的思想根植于整个国家的土壤上。就好比今天的北京出租车司机中有一种浓厚的激扬时政的氛围,其中甚至不乏有一些翘楚。但今天读公案又不一样。我仔细参过船子和尚和夹山和尚相会付法的一节,比较了《祖堂集》、《五灯会元》、《指月录》的记载,故事大致相同,但细节表述差别很多。公案的要害,能否记载下来,取决于记录公案的人的水平。而当时的情状从一个人口中传到另一个人口中,不知传了多少人,最终才记录下来。中间每个人都会有所增删,有所臆想。等到记录下来,很多公案已经变味了。&br&&br&如果以为只靠穷究公案,就可以发掘出其中的幽微之处,我想基本上不太可能。清儒江藩说,说经必先通训诂。读佛学典籍也一样。读《五灯会元》,如果不了解唐五代口语,很多地方是连字面意思都吃不透的。举个例子:蓦口打。《五灯会元》里不知道出现多少次“蓦口打”,蓦口什么意思?查《说文解字》及段注,《康熙字典》,都是“突然”的意思。但“蓦口”这里是“当口”的意思。这种地方搞不懂,参到后来,只能变成“狂禅”。&br&&br&禅宗本身并不反智,反智的是图方便想走捷径的人。&br&&br&3、粗暴的禅宗&br&&br&禅宗虽然不反智,但禅宗有个特点:粗暴。不是一般的粗暴,是极其的粗暴。&br&&br&禅宗后来分为五家七宗。沩仰宗衰落最早。原因就是沩仰宗太温和了,欠粗暴。沩山、仰山,父子情深,嘻嘻哈哈,你肯定我,我赞扬你。到了黄檗、石头那里,没有别的手段,就一个字:打。&br&&br&僧人问马祖西来意,马祖悄悄说你过来,僧人按捺着欣喜凑过去了,马祖一耳光抽脸上:“改天再来。”另一个僧人来问,马祖一脚踹在他胸口。临济在黄檗门下,三次问佛法大意,三次被黄檗用棍子抽。不仅师父打徒弟,徒弟也打师父。黄檗打百丈,打得百丈哈哈大笑。仰山称赞说,百丈得大机,黄檗得大用。唐宣宗赐黄檗为“粗行沙门”,据说是因为宣宗为沙弥时,黄檗曾一巴掌掴在他脸上,他不服气,说黄檗粗暴,黄檗又一巴掌掴过去:“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地方,说粗说细!”邓隐峰推车,朝着师父马祖道一的脚就轧过去,直把马祖轧伤。俱胝更凶残,袖里藏了一把刀,问童子什么是禅,童子学他的样子竖起食指,俱胝抽刀把童子食指削断。&br&&br&这些粗暴的手段,在临济义玄身上,发挥到极致。所以一千多年来,五家七宗只有临济一派兴盛到现在。临济的教诲更直白:杀父杀母,杀佛杀祖。《临济录》:“道流,尔欲得如法见解,但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杀亲眷,始得解脱。不与物拘,透脱自在。”&br&&br&临济说:“大德!造五无间业。方得解脱。”&br&问:“如何是五无间业?”&br&师云:“杀父、害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焚烧经像等。此是五无间业。”&br&&br&只知道参话头读公案的人,看到这里,该作何想呢?如果让你解释这句话,接话头,你解释不了,接不下去,那完蛋了。公案什么的都不要再看了吧。禅宗公案里有许多陷虎之机。有本事的禅师敢虎口横身,因为他有转身的手段。我们先不说临济如何转身。先说说柳田圣山对这两段话的解释。(以下是我的转述,有自己私货,可能和柳田原义有出入,但不会太多。我不喜欢用直接引语,禅宗也反对直接引别人的话。)&br&&br&盛唐时期的禅,是无条件地肯定人的自主性。比方说:&br&弟子问:上帝是万能的吗?&br&师父答:是。&br&弟子问:上帝能造出一块自己搬不动的石头吗?&br&打一棍。&br&为什么要打一棍?不是师父回答不出来了,没面子了。而是弟子“语堕”了。语堕,就是离题了。一问一答,包含着一切真理。多说一句,就离题了。&br&换言之,在第一问时,上帝还是上帝。第二问时,上帝已经不是上帝。不是上帝了,你还问个锤子!第二问就相当于问“上帝可不可以把自己变成不是上帝?”答案是:“当然可以!”但到此为止了,不能再接着问了。接着问,上一句就变成“前提”了。禅宗否定任何前提条件。禅要的是无条件的成立,无前提的成立。&br&&br&为什么要杀父母?因为父母妨碍新的价值创造。其实父母不是父母,是上帝(造物主。假名其为上帝,非基督教之上帝),是佛祖(也是造物主。假名其为佛祖,非佛教之佛祖)。要回到佛祖以前,回到父母生你以前,回到开天辟地以前,在那个时候去尽力创造新的价值。因为,上帝,佛祖,造物主,是想随时使你生存就可以随时使你生存的人——正因为这点,祂限制了你的能动性。禅肯定绝对的能动性,所以,逢佛杀佛,逢祖杀祖。杀佛的同时,也要杀杀佛者,因为杀佛并不是要取而代之。(这段,是柳田圣山的解释。)&br&&br&下边,说说临济如何转身。&br&云:“如何是父?”&br&师云:“无明是父。你一念心求起灭处不得。如响应空。随处无事。名为杀父。”&br&云:“如何是母?”&br&师云:“贪爱为母。你一念心入欲界中。求其贪爱。唯见诸法空相。处处无着。名为害母。”&br&云:“如何是出佛身血?”&br&师云:“你向清净法界中。无一念心生解。便处处黑暗。是出佛身血。”&br&云:“如何是破和合僧?”&br&师云:“你一念心。正达烦恼结使如空无所依。是破和合僧。”&br&云:“如何是焚烧经像?”&br&师云:“见因缘空。心空法空。一念决定断。迥然无事。便是焚烧经像。”&br&&br&这里就明白,父母是比喻,指无明和贪爱。贪爱,是自我欠缺的表白。一个富足的人不会贪恋外物,贪恋,即是欠缺。爱慕,是对自己的不忠实。只有放弃对内对外的一切依赖,才能达到绝对的自主。——这,是禅宗的要义。&br&&br&临济接着说:“大德,如果你能通达这个道理,就不会被凡人圣人的名相拘碍了。说什么我是凡夫他是圣人!大丈夫不作丈夫气息,自家屋里的东西不肯信,偏要向外头寻求!不要把佛当做究竟,我看佛就是茅坑。菩萨罗汉那些,尽是束缚人的枷锁,所以文殊仗剑杀佛祖,鸯掘持刀害释迦。朋友们,没有佛可以成。三乘五性圆顿的各种法门,不过是一时的,不过是用来治病的药,并没有实实在在的佛法可得。”(“朋友们”三个字,可能翻译得有点别扭,原文为“道流”。)&br&&br&这里说得清楚明白了。佛法是药。对于一个健康的人来说,是用不着药的。真正健康的人,是连何谓“健康”都不知道的。
1、几个故事 一百年前,有人在《新东方》上连载文章,谈一些禅学的东西。《新东方》是一本英国的杂志。这个作者,是个日本人。此人翻译过《道德经》和《大乘起信论》,是在伊利诺伊州完成的。1927年,此人在伦敦出版一部书,《禅论集》。不久,泰晤士报刊登…
&img src=&/50/263b991d343fe81b134e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50/263b991d343fe81b134e_r.jpg&&&h2&&b&
第三节 佛教的历史与现状&/b&&/h2&&h2&&b&3.1 原始佛教&/b&&/h2&&p&佛教的起源是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公元前约560年。他是释迦族首领的儿子,早年生活富裕,却依然感受到“老病死”的人生痛苦。29岁离开家庭,寻求解决的方法。他先向“苦行沙门”学习,尝试通过严格的苦行发现真理。悉达多逐渐减少饮食,甚至到了每天只吃一粒米的地步,苦行6年后,身体消瘦,形同枯木,可是依然没有发现什么真理。悉达多认识到苦行并不能使自己解脱,他放弃苦行,沐浴进食。他在菩提树下思考四十九天,最终大彻大悟,悟得“四谛”的真理,从此得自在解脱。悉达多自称佛,意思是“觉悟者”,此时他约35岁。当时人们尊称悉达多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本书以后简称悉达多为释迦),而后他传道长达45年,约80岁时圆寂。&/p&&p&“四谛”指的是“苦集灭道”,后来被佛教徒记录在《阿含经》中。但对“苦集灭道”的解释,《阿含经》中却多达15种。这里简单地讲解一下:&/p&&p&&b&“苦”指的是人生各种痛苦&/b&,释迦总结了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p&&p&&b&“集”就是找出“苦”的原因,那就是欲望得不到满足。&/b&被称为西方佛教的叔本华说: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间摇摆。而欲望不满足是因为“业”造成的。&/p&&p&&b&“灭”指的是消灭欲望不满足的因素“业”。&/b&如何消灭呢?那就是
“识自本心”,“见自性清净”,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洁净的,人类的身体和自然欲望都是洁净的,人类的自然欲望(食欲,性欲,自由,爱)本来无需努力就可以满足。而“业”则是指人类以身体和欲望为不洁净,人类自设障碍使得自己需要努力才能满足欲望,这造成了人生之苦。&/p&&p&&b&“道”就是在人思想觉悟后,通向极乐世界之路,佛教又称为“正道”。&/b&“正”即指人类应该搞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人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积累财物绝不是人生的目的。当人类发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在人类出生时就已经完全具备的,则可达“正道”。人类历史的发展到最终就是极乐世界,人类觉悟后即可超越世代,直达最终的极乐世界。&/p&&p&印度在释迦在世时的宗教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认为灵魂不灭,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回。崇拜毗湿奴,湿婆,梵天三大神。将人们按种姓分为四类,由高至低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严格的社会等级限制使得当时出现了“沙门思潮”,抵制统治阶级的种姓制度。根据佛教《大本经》记载,沙门“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逢苦不戚,遇乐不欣。”沙门的修行方法以不染外欲的苦修为主,婆罗门教和沙门思潮都影响着原始佛教的发展。&/p&&p&而早在释迦在世时,佛教内部就出现了分裂。释迦成道30年左右,他的堂弟&u&调达&/u&又开始提倡苦行,认为僧众只能持钵乞食,不得到施主家中就餐;只能露天住宿,不得居住房舍;只能素食,不可食肉。释迦自己悟道时就已经知道苦行无用,所以对此持“分别说”,认为可以随心所乐,于道无碍,肉亦非都不可食。&/p&&p&释迦在世时,发现自己如果直接和人们讲最终的佛法,人们无法理解认同。《法华经》记载:释迦在世时讲大乘法会,一些佛教徒当即中途退出。释迦自己也经历过无意义的苦修,知道悟道需要时间,也会走弯路。所以释迦为使人们能理解,将佛法分阶段讲解,在“佛乘”下又设另外三乘:“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但是释迦又特地强调,只有“佛乘”是最终的目的,中间的三乘只是为了帮助人们理解而虚设的,并没有实际意义。《法华经》中,释迦设“火宅四车”,“长者穷子”等比喻来说明这个意思。&/p&&p&但最终的结果是,由于人们自身对佛法的理解不同,释迦去世后佛教由此分成了三类,小乘佛教研习“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认为人无法成佛,最多成为阿罗汉;大乘佛教研习“佛乘”,认为人人可以成佛;而成佛后的极乐世界则成为“密教”流传,不轻易示人。&/p&&h2&&b&3.2 佛教第一次集结(五百集结)&/b&&/h2&&p&释迦生前传教,均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并未留下任何文字记录。为了整理佛教经典,他的弟子主持召开僧众大会共同忆诵,这就是“集结”。在释迦去世当年,公元前约480年,由释迦的弟子&u&大迦叶&/u&在&u&王舍城&/u&召开五百佛教徒集结大会,共同结集出释迦的教法。首先由&u&阿难&/u&代表僧团诵出“经”(经文),其次由&u&优婆离&/u&代表僧团诵出“律”,建立了根本佛教的基本经典与僧团戒律。其中哪些是属于释迦本人的思想,已经无法考证,释迦弟子的背诵可能已经夹杂了自己的思想。而这次会诵的“经”和“律”,仍无文字记载。&/p&&p&“第一次结集”以後,佛教的经文慢慢形成,佛教《阿含经》系列等最早的佛经初步形成。此一时期,僧团形成传承“经法”之&u&阿难&/u&系与传承“律戒”之&u&优波离&/u&系两大师承。此时杂糅印度传统神话,将释迦神化的“本生”故事也开始流传。&/p&&h2&&b&3.3 佛教第二次集结(七百集结)&/b&&/h2&&p&释迦去世100年后,公元前约380年,&u&优波离&/u&系中的&u&毘舍离&/u&僧团发生“受取金钱”等十事,史称“十事非法”。由&u&耶舍&/u&为首的&u&阿难&/u&系西方僧团主导“第二次结集”,由&u&阿难&/u&系六位长老及&u&毘舍离&/u&系两位长老,代表僧团组成长老会议,共有700位僧人参加。当时&u&阿难&/u&系僧团为“上座长老”,虽然支持&u&耶舍&/u&的僧人是少数,但是因为“上座”地位较高,会议强行通过了“十事非法”,而&u&毘舍离&/u&僧团长老表示接受八大长老会议的决议。于是在&u&毘舍离&/u&僧团的妥协下,&u&阿难&/u&系维持了僧团表面与暂时的和合与团结。&/p&&h2&&b&3.4 大众部与上座部的分裂&/b&&/h2&&p&大众部&u&大天&/u&提出新学说“大天五事”,导致的争议终于撕开了自“十事非法”以来僧团的表面团结。上座部将分裂的原因上溯至“十事论争”。上座部记载,&u&毘舍离&/u&僧团不同意“第二次集结”的会议决议,自行组织上万人集结,承认“十事合法”,并自行制定戒律。如是否接受金银财物的布施,大众部认为可以接受,而上座部则拒绝改变。因“第二次集结”代表了上座部长老的看法,故遵行此戒律的僧团,称为上座部;而&u&毘舍离&/u&僧团因人数众多,则称大众部。至此佛教僧团彻底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史称“根本分裂”。 &/p&&h2&&b&3.5 佛教第三次结集&/b&&/h2&&p&公元前236年,到了阿育王时期,又举行了第三次集结。以国师&u&目犍连子帝须&/u&为首,有上千佛教徒参加。当时阿育王确定了用汤药,饮食,衣服,卧具等四事供养佛教徒的原则,大力支持佛教发展,这导致大量“外道”为了供养混入佛教。所以这次集结的目的,就是剔出掺杂进佛教的“外道”教义,再次整理“经,律,论”。这次集结北传佛教没有记载,一般认为只是上座部的集结。&/p&&p&佛教徒们花了九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经典的集成。阿育王将6万名异教僧侣逐出了僧团。&u&目犍连子帝须&/u&亲自自拟《论事》,对当时外道的各种异议,邪说,加以批驳。第三次经典结束后,阿育王便派遣传教师去传播上座部的佛法,而传播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此次集结中许多重要的内容,正是南传佛教的特点:国王要供养佛法,不论贫富,生子必须出家。佛教由于阿育王的支持而得到广泛的流传,但推动佛法传播的同时,也导致了佛教部派的形成。&/p&&p&上座部佛教流传于东南亚等国,称为南传佛教,其中还包括我国云南的巴利语系佛教。中国通常称南传佛教为“小乘佛教”,“小乘”是大乘佛教的贬低之语,本书将“小乘佛教”称为“上座部佛教”。代表上座部佛教的佛经主要是阿含经系列,包括《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和《増一阿含经》。&/p&&h2&&b&3.6 部派佛教&/b&&/h2&&p&在上座部跟大众部分裂之後,释迦去世后100年到400之间,僧团因地域、教义看法等等不同因素,分裂出许多派部,史称“枝叶分裂”。大众部分裂为八部:一说部,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部,北山部。而上座部分裂为十部:说一切有部,雪山部,犊子部,法上部,贤冑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饮光部,经量部。这一时期被称为部派佛教时期。&/p&&p&在宗教教义上,上座部认为释迦是历史人物,其伟大之处在于他的思想与智慧,释迦的肉体是有限的。上座部同时提高了阿罗汉的地位,认为佛只有一个,常人修习佛教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大众部则将释迦神化,认为释迦完全是出世间的,他已经断尽漏失,根绝烦恼。他肉体的寿命和威力都是无限的。释迦的长相也异于常人,有所谓“三十二大人相”,“八十微妙种好”。大众部佛教徒还认为释迦之所以成为佛,是他累世修行的结果。&/p&&h2&&b&3.7 大乘佛教&/b&&/h2&&p&到了公元1世纪,随着佛法不断地流传,人们对佛法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大乘佛法终于开始盛行。上座部佛教认为佛只有释迦一个,人们只能修行成为阿罗汉,不能成佛。这样造成修行无穷无尽,永远无法解脱。而释迦自身35岁就成佛,人们为什么不能和释迦一样成佛呢?大乘佛教则认为人人皆可成佛,人人本来就具有成佛的智慧,只是因为不见本心而陷入了虚妄之中。所以大乘佛教重于内心觉悟,而不重视外在行为的修行。小乘佛教以罗汉的解脱为目标,大乘佛教则以成佛为目标。&/p&&p&佛法只有一种,并不分大乘小乘,但是由于上座部佛法自我限制,认为人无法成佛,这导致了大乘佛教的出现。大乘佛教的开创者是&u&龙树&/u&,出生于公元前144年左右,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但大乘佛法则并非龙树创造,而是释迦在生前讲法时就已经提及。&/p&&p&&u&龙树&/u&同时还是佛教密宗的祖师,根据藏传佛教密宗的记载,&u&龙树&/u&“曾在南天竺的黑峰山铁塔中由&u&毗卢遮那&/u&佛(大日如来)亲授密宗教义,并受灌顶。”具有神话意味的记载可能有些夸张,但是我们确切地知道&u&龙树&/u&开启了密宗教义。密宗经典《大日经》中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大乘佛教的宗教教义。《大日经》中(1)“一切众生本有如实自知的清净菩提心”,(2)“即心是佛、自心自觉”,(3)“贪染即为净菩提”,(4)“住心是安住于众生自心之实相”等思想即是汉传佛教禅宗的思想。禅宗六祖&u&慧能&/u&的《六祖坛经》中对应有(1)“何期自性,本自清净”,(2)“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若识本心,即本解脱。”(3)“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金刚经》中则对应(4)“信心清净,则生实相”。&/p&&p&但是大乘佛教初始流行时,被认为是早期佛教的异端,经过了相当激烈的斗争。它被攻击为“外道”,“魔说”,它的信奉者大批地被赶出戒律严谨的僧团组织。大乘佛教认为早期佛教只是释迦对浅根下愚者的权便之说,而非“究竟”之言,所以在多数情况下,贬斥其为“小道”,“小乘”。但大乘佛教自身也将佛陀过于神话,将释迦扩展为“法身,色身,报身”等“三身”的概念。 &/p&&p&公元6世纪时,大乘佛教内部开始了“空有之争”,分为了中观派(空宗)和瑜珈行派(有宗)。空宗代表&u&佛护&/u&和&u&清辨&/u&弘扬龙树的《中观论》,而有宗代表&u&无著&/u&与&u&世亲&/u&则注重“瑜伽”这种禅定修行方法。空宗重视思想的觉悟,而有宗则重视身体的行为。思想指导行为,行为实践思想,两者都很重要。没有思想的觉悟,找不到自在解脱的方法;而没有行为,极乐世界落不到实处。&/p&&p&代表瑜伽行派思想的佛经有《解深密经》,八识就是瑜珈派所创,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而代表中观派的佛经有《大般若经》,经论则有龙树所作《中论》,《大智度论》。早期大乘佛教佛经有《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后期大乘佛教佛经有《涅槃经》,《楞伽经》。&/p&&p&大乘佛教主要流传于中国,以汉传佛教为代表,汉传佛教以显教为主。&/p&&br&&h2&&b&3.8 秘密佛教&/b&&/h2&&p&大乘佛教中观派重于内心觉悟成佛,而瑜伽行派重于行为修行成佛。我们回到释迦成佛的经历,可以知道释迦放弃苦行,而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但是成佛后释迦除了说法,到底如何真实生活呢?佛经并没有记载,而秘密佛教则向人们展示开悟以后的真实生活,也即极乐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p&&p&大乘佛教的理念在释迦时期就有人无法认同,那其行为则更加无法认同,佛教在大乘佛教之后转入了秘密佛教。我们可以拿同性恋来举例,现今社会对同性恋已经能基本接纳,但是历史上同性恋被认为是精神病,需要被强制治疗甚至被打死。所以密宗之所需要秘密进行,并不是因为其故作神秘,而是因其教义无法被一般大众所接纳。&/p&&p&秘密佛教的佛经则是《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大日经》中提出“贪染即为净菩提”,指出人的贪婪本身就是洁净的。而《金刚顶经》中则提出“离欲清净故,以染而调伏。”意思是:为了离开欲望达到清净,必须染指欲望从而调伏欲望。而这里的“染欲”就专指以性行为为解脱手段。在《佛说秘密相经》中,甚至提到莲华与金刚杵相合,“如是,当知彼金刚部大菩萨入莲华部中,要如来部而作敬爱”。金刚杵与莲华即是男女性器官的暗示用词,也即既然自性清净,则以欲制欲,即达极乐世界。而人们在提到藏密时,则一般会认为是淫秽和荒谬,无法认同也无法理解。&/p&&p&密教主要流传于西藏,藏传佛教的特色就是显密同重。藏传佛教密宗的佛教徒喝酒吃肉,并且他们修行的方法是“男女双修”。密宗最至上的仪式是灌顶,由“明妃”和“上师”通过性行为来进行修行,实际上这是宗教人士在显示性权力。而我们在讨论社会阶层时曾经说过,对于上层阶级,性比金钱更能显示其权力和地位。现代佛教中最接近原始佛教状态的是藏传佛教,西藏由于地理原因不开放,反倒保留了较多原始佛教的面貌。&/p&&h2&&b&3.9 印度佛教的灭亡&/b&&/h2&&p&伊斯兰教的入侵使得部分印度人改信伊斯兰教,造成了印度的国家分裂,信仰伊斯兰的印度人成立了新的国家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然而印度自身却并没有回归秘密佛教,印度依然信仰印度教,13世纪佛教在印度彻底消亡。&/p&&h2&&b&3.10 汉传佛教&/b&&/h2&&p&介绍完印度佛教,我们再具体介绍下汉传佛教。佛教传入中国时,正是印度佛教由小乘转向大乘的阶段,所以佛教在传入时就有许多派别。并且由于语言不通,故而佛教传入中国时翻译佛经成为一个主要问题。阿育王后期,佛教的传播分为两条路线,一条以斯里兰卡为基地向东南亚传播,为南传佛教。一条以克什米尔为中心,继续向北部大月氏,大夏等地传播,直至中国,为北传佛教。&/p&&h2&&b&3.10.1 隋唐前佛教&/b&&/h2&&p&隋唐前佛教基本处于求法和译经的状态,在这段时期各类佛经开始流入中国,人们开始将佛经译为中文。&/p&&p&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臣&u&伊存&/u&为西汉博士口授佛经,此为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开始。&/p&&p&公元67年,印度僧人&u&竺法兰&/u&,&u&摄摩腾&/u&携带《四十二章经》来到洛阳。汉明帝建洛阳白马寺,为中国佛教的“祖庭”。&u&竺法兰&/u&译经150余部,包括小乘佛经《佛本行经》,大乘佛经《光赞般若经》,《正法华经》等。&/p&&p&公元148年,安息国僧人&u&安世高&/u&来到洛阳翻译小乘佛教经典。&/p&&p&公元167年,&u&支娄迦谶&/u&来到洛阳与&u&竺佛朔&/u&合作,译《小品经》。&/p&&p&公元260年,受到&u&竺佛朔&/u&《小品经》影响,中国内地僧人&u&朱士行&/u&首次西行求法,于印度求得梵文本《大品般若经》。&/p&&p&公元384年,&u&云摩难提&/u&译《中阿含经》,《増一阿含经》。&/p&&p&公元399年,&u&法显&/u&从长安去印度求法,游历14年,带回梵文本《长阿含经》,《杂阿含经》等多部佛经。并著有《佛国记》,记载了丝绸之路沿途三十余国的情况。&/p&&p&公元405年,&u&鸠摩罗什&/u&译经,主要包括《法华经》,《般若经》,《维摩诘经》等大乘佛经,以及龙树的《中论》,《大智度论》。&/p&&p&公元435年,&u&求那跋陀罗&/u&译《杂阿含经》。&/p&&p&公元495年,少林寺建成,&u&佛驼耶舍&/u&和&u&竺佛念&/u&在此译《长阿含经》。自此小乘佛教经典四部《阿含经》全部翻译完毕。&/p&&p&公元502年,梁武帝放弃道教而皈依佛教,并制定戒律,规定僧人必须素食。&/p&&p&公元508年,印度僧人&u&菩提流支&/u&来洛阳传播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思想,译《金刚经》,《深密解脱经》。&/p&&p&公元520年,禅宗始祖&u&菩提达摩&/u&来到广州。&/p&&p&公元552年 &u&真谛&/u&翻译《金光明经》,《俱舍论》。&/p&&p&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译经最多的时期,大乘佛经《大般涅槃经》,《华严经》,《楞伽经》,《深密解脱经》等竞相译出。瑜伽行派《摄大成论》,《十地经论》等也进入中国。其中鸠摩罗什的译文简练精当,流畅可读,所以其译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金刚经》就是采用鸠摩罗什的版本。&/p&&p&汉传佛教在外在形式上,受到了梁武帝的影响,诸多的戒律都是在梁武帝时期规定的。他规定僧人不能吃肉必须吃素,不能杀生,不能喝酒,必须禁欲。头顶烫戒疤也是他的发明,梁武帝把犯人强行拉到佛教修行,为了便于区分,犯人一律需烫戒疤。而东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均无此类戒律,比如这三派都没有素食的要求。梁武帝虽然推崇佛教,但其自身并不懂佛法。“达摩初遇梁武帝”在中国佛教是一段已有定论的公案。我们来看《坛经》记载
&/p&&p&&b&决疑品第三:&u&韦公&/u&(韦刺史)曰:弟子闻&u&达摩&/u&初化&u&梁武帝&/u&,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u&达摩&/u&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b&&/p&&p&&b&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b&&/p&&p&菩提达摩和慧能都说:梁武帝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没有功德,梁武帝未通佛理,他只是在求福德。而梁武帝制定的戒律也与佛法相异,他通过政治的影响使得汉传佛教走向了禁欲和苦修。&/p&&h2&&b&3.10.2 隋唐时期佛教&/b&&/h2&&p&隋唐时期,印度佛教各派佛经基本翻译结束,与印度“部派佛教“时期一样,汉传佛教各个宗派也开始出现。&/p&&p&公元629年,玄奘自长安出发西行印度求法,游学17年后回长安译经。玄奘翻译的重点是瑜伽行派和说一切有部的论著,《心经》就是采用玄奘的版本。玄奘将其西行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明朝吴承恩将之改编成《西游记》。&/p&&p&至中唐时期,中国佛教经历了自己的“部派佛教”时期,并不是因为分裂,而是因为佛教流传过来时本身就有许多派别。创立于隋代的有天台宗,三论宗,三阶教;产生于唐朝的有华严宗,法相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密宗。&/p&&p&公元695年,&u&宝叉难陀&/u&译《华严经》,武则天为之做序。&/p&&p&公元667年,慧能于广州开始弘扬禅宗,禅宗分为“北秀南能”两派。&/p&&p&公元713年,慧能去世,弟子法海编撰的《六祖坛经》成为唯一一部汉传佛教自己的佛经。&/p&&p&禅宗的兴起,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事件。一般认为在六祖慧能以前,中国佛教在做加法,翻译和吸收一切佛经知识。而至六祖慧能以后,吸收进来的佛法真正得到消化,中国佛教开始做减法。禅宗已经吸纳了密宗《大日经》的思想:即心即佛,一切佛智众生本有。此时印度佛教正处于大乘佛教转向秘密佛教的时期。中国禅宗在显教教义上,融合中国各派佛学,已达巅峰。所以晚唐时期除禅宗与净土宗两家流行外,各派佛教均衰落,密宗此时还未出现。净土宗就是“念佛宗”,倡导只需口念阿弥陀佛,即可往生极乐世界,因其门槛较低,故而流传较广。&/p&&br&&p&公元671年,&u&义净&/u&西行印度求法,历时23年,693年返回洛阳终生译经,并著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p&&p&公元716年,&u&善无畏&/u&进入中国创立密教,译密教《大日经》。&/p&&p&公元746年,&u&金刚智&/u&与其弟子&u&不空&/u&进入长安,译密教《金刚顶经》。&/p&&p&显教教义已达巅峰后,落实于极乐的密宗开始发展。密宗在中国一般仅称唐密,在唐朝后基本消亡了。人们将最著名的佛经翻译者称为四大译经家:前三位分别为鸠摩罗什,玄奘,真谛,第四位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是义净,一派认为是不空。至此佛教的经文基本已经都具有了汉译本,翻译工作基本结束。&/p&&h2&&b&3.10.3 唐朝后佛教&/b&&/h2&&p&翻译结束后,接下来就是传播佛经。由于印刷术的发明,宋朝开始刊刻佛经,佛经得以广泛流传。&/p&&p&宋以后汉传佛教以禅宗为最盛,禅宗新出现杨岐派和黄龙派,完备了禅宗的“五家七宗”。禅宗虽然吸收了密教思想,却依然是显教。因为没有极乐世界的行为支撑,禅宗开始强调口头机辩,却无论如何也落不到实处去。《景德传灯录》等禅宗论著开始出现,里面记录了各种逞机辩的话语。禅宗大师们的机锋,有的富于哲理,启迪人生;有的妙趣横生,谐谑兼备;有的语义晦涩,文字游戏。&/p&&p&最著名的例子即为赵州禅师的“吃茶去”:两位僧人从远方来到赵州,向赵州禅师请教如何是禅。赵州禅师问其中的一个,“你以前来过吗?”那个人回答:“没有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赵州禅师转向另一个僧人,问:“你来过吗?”这个僧人说:“我曾经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这时,引领那两个僧人到赵州禅师身边来的监院就好奇地问:“禅师,怎么来过的你让他吃茶去,未曾来过的你也让他吃茶去呢?” 赵州禅师称呼了监院的名字,监院答应了一声,赵州禅师又说:“吃茶去!”后人称为“禅茶一味”。&/p&&p&元明清时代,汉传佛教远不如唐宋那样兴盛,元代和清代统治者扶持藏传佛教,仅明代支持汉传佛教力度大一点。近现代时期,藏传佛教由于其较接近原始佛教,越来越受到中国内地的重视。&/p&&h2&&b&3.11 佛教现状&/b&&/h2&&p&&b&(1)佛经浩瀚如海,佛教宗派众多,但没有一个宗派可以说清楚到底如何成佛&/b&&/p&&p&基督教只有一本圣经,伊斯兰教也只有一本古兰经。而佛教佛经则浩瀚如海,令人望之生畏。虽然禅宗一派独大,但其他各宗派依然流传,佛教教义显得非常复杂,并且还有相互指责的现象出现。比如禅宗六祖时著名的南能北秀,双方弟子各执一词,都宣称自己是五祖真正传人;汉传佛教僧人也不认可藏传佛教的密教,认为密教是淫邪。而产生这些分歧的原因只有一个,没有哪一个宗派能够明确告诉人们到底如何才能成佛。&/p&&p&&b&(2)释迦自身被神化,成佛变成了信佛&/b&&/p&&p&释迦在世时,就只称自己为觉悟者。但经过佛教漫长地演化,特别是大乘佛教的影响下,释迦变成了无所不能的神。佛教最基本的教义“成佛”,则转变为了“信佛”。人们不再以自身觉悟成佛为目的,而是跪在佛像面前烧香祈福,求财求子,这违背了佛教最基本的教义。而“开光法器”,“捐功德”,“香火钱”则变成了寺院敛财的途径,这曾经导致中国历史上的“灭佛运动”。和尚们的用途大多是为丧事念经,而影视剧中则变成了降妖伏魔的高手。&/p&&p&&b&(3)佛教外在形式受到政治影响&/b&&/p&&p&由于梁武帝的规定,汉传佛教的僧人变成了苦行的代名词,而这些戒律在原始佛教期间都是没有的。汉传佛教的僧人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对于素食和禁欲开始慢慢提出新的看法。而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系统,则受到了婆罗门教转世学说的影响。而活佛转世实际上是政治借助宗教获得权力的手段,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几代转世灵童都出于一个家族的现象。1793年清朝乾隆皇帝制定了“金瓶掣签”的制度,才避免了活佛转世的徇私舞弊现象。&/p&&h2&&b&3.12 本章总结&/b&&/h2&&p&从以上基督教和佛教的历史和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到耶稣和悉达多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被神话,最终变成了现在的模样。耶稣由神的儿子上升为神,而悉达多由觉悟的人变成了能够赐福消灾的神仙。耶稣和悉达多都是通过自身的觉悟,在三十多岁时悟得真理,开始传教。我们只有将他们首先还原成活生生在地球上生活的人,然后才能开始正确理解佛经和圣经。&/p&&p&两种宗教的发展也极其相似:以色列人信仰犹太教,基督教在耶稣自己的民族并不被接受;而印度人则信仰印度教,佛教在印度已经灭绝。基督教分裂成为众多派别,没有哪派能提出圣经最合理的解释说服其他派别;而佛教也分裂为众多派别,没有哪派能说清楚到底如何成佛。&/p&&p&上一篇:&a href=&/p/?refer=sun-a& class=&internal&&基督教的历史和现状----第一章 阅读的兴趣 第二节/共四节 - 知乎专栏&/a&&br&&/p&&p&下一篇:&a href=&/p/?refer=sun-a& class=&internal&&哲学的历史和现状----第一章 阅读的兴趣 第四节/共四节 - 知乎专栏&/a&&/p&&p&回到目录:&a href=&/p/& class=&internal&&《基督教,佛教和哲学的统一》书籍和专栏介绍--永久置顶 - 知乎专栏&/a&&br&&/p&&p&《基督教,佛教和哲学的统一》上半册(宗旨和基督教部分)已完成,下半册(佛教与哲学部分)脉络已完成,正在写作中。全书约100万字,售价100元;仅有电子图片版,通过邮箱发送,没有纸质实体书。仅购上半册57万字,售价50元。购书请加微信号sunonefly,不购书请勿扰,交流可用私信知乎。以上文章出自作者即将出版的书籍《基督教,佛教和哲学的统一》,版权所有,转载务必经过作者本人同意。&/p&
第三节 佛教的历史与现状3.1 原始佛教佛教的起源是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公元前约560年。他是释迦族首领的儿子,早年生活富裕,却依然感受到“老病死”的人生痛苦。29岁离开家庭,寻求解决的方法。他先向“苦行沙门”学习,尝试通过严格的苦行发现真理。悉…
网上找的图,虽然我自己也看得不是特别明白,但对了解佛教世界观还是很有帮助的。&br&1、先是我们已知的宇宙形态&br&&img src=&/v2-6eb54912edc73d229e6e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4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6eb54912edc73d229e6e_r.jpg&&&img src=&/v2-d89b27d9a95dd1db43f0da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d89b27d9a95dd1db43f0da_r.jpg&&&img src=&/v2-162b589fbfca7d40b421f6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162b589fbfca7d40b421f6_r.jpg&&2、佛教世界观中的一个小世界结构图(一般以一个银河系为参照),我们所在的地球,在最下方的南瞻部洲。&br&&img src=&/v2-a5dfaaa1ccf02d6439515ff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a5dfaaa1ccf02d6439515ff_r.jpg&&&br&小世界的南方大洲阎浮提,人类所在&br&&img src=&/v2-b0a00fcfde42d2a7d2d64b8511dcc695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b0a00fcfde42d2a7d2d64b8511dcc695_r.jpg&&&br&小世界里的北俱芦洲,人道最殊胜的地方(可能是现在我们理解的高度发达的外星人所在)&br&&img src=&/v2-ecca7a333ceebaca004dc61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ecca7a333ceebaca004dc61_r.jpg&&&br&3、一个小千世界&br&&img src=&/v2-2e488ad6f7b6225c40ddf2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2e488ad6f7b6225c40ddf2_r.jpg&&4、一个中千世界&br&&img src=&/v2-ff9de4fb85d373ea6c259edf597a0b53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ff9de4fb85d373ea6c259edf597a0b53_r.jpg&&5、大千世界&img src=&/v2-d582cdc76021c26efb5825a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d582cdc76021c26efb5825a_r.jpg&&&br&6、一个佛土&br&&img src=&/v2-95afdc0af124b7a3a65021c2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95afdc0af124b7a3a65021c2_r.jpg&&7、一个佛土内的三界六道示意图,大部分全是天道,人道在倒数第五&br&&img src=&/v2-1de3b691d36a7ef08f7f4b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1de3b691d36a7ef08f7f4b_r.jpg&&&br&8、二十八天的结构图&img src=&/v2-e575c4bcd0c1b445f25e81e3a63e4b78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e575c4bcd0c1b445f25e81e3a63e4b78_r.jpg&&&br&9、各天道寿命,依靠积德行善只能到忉利天,再往上要有相应的修为才能去&br&&img src=&/v2-1b356a64acbff3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1b356a64acbff3_r.jpg&&10、天道最底层,在须弥山腰,应该是民间概念里的天门,有四大天王镇守&img src=&/v2-df4cc129b32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df4cc129b32_r.jpg&&&br&11、忉利天,相当于其他宗教中所描述的天堂,由三十二个国家组成,位于须弥山顶,并非真正在“天”上(个人理解为银河系中心)&br&&img src=&/v2-7fe29c961cb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7fe29c961cb_r.jpg&&12、忉利天天帝(佛教称为帝释)所在的善见城(也就是玉皇大帝、天主、真主的住所?)&br&&img src=&/v2-db345b0e2c59d82425d0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db345b0e2c59d82425d0_r.jpg&&13、一个大地狱的示意图,据说在铁围山,基本就是个服刑的地方,顺着周围一圈十六个小地狱转,刑满释放可以上升到鬼道,无期徒刑的都在阿鼻大地狱(无间地狱)。&img src=&/v2-e6b7836ce1cbf612f5ca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e6b7836ce1cbf612f5ca_r.jpg&&&br&14、《论如何去无间地狱》&br&&img src=&/v2-face167f6c81db329abc2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face167f6c81db329abc2_r.jpg&&&br&15、十法界示意图与五浊恶世&img src=&/v2-a4c692fdf369c0d8ae7a0e0bd962dadf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a4c692fdf369c0d8ae7a0e0bd962dadf_r.jpg&&&br&16、神奇动物在哪里?天龙八部与四土&br&&img src=&/v2-9e5bec77c0e8f69bb34cdc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9e5bec77c0e8f69bb34cdc_r.jpg&&17、六道轮回,交通指南&br&&img src=&/v2-b4caa5d0c26dc9d631404f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b4caa5d0c26dc9d631404f_r.jpg&&&br&18、鬼道介绍,原来山神海神土地公、财神之类的神仙的都是鬼道众生。(内含尊者阿难历险记)&br&&img src=&/v2-c2251dd97dabdda1ab8ef67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c2251dd97dabdda1ab8ef67_r.jpg&&&br&有福有德为正神,有福无德为邪神,这是天使与恶魔的关系吧。&br&&img src=&/v2-89e2e2cd28f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89e2e2cd28f_r.jpg&&19、还有阿修罗。。。据说男子极丑女子极美,没酒喝,一言不合就开干,时常和忉利天约架。&br&&img src=&/v2-a3b7eb8eb97e75cb11e4ab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a3b7eb8eb97e75cb11e4ab_r.jpg&&&br&20、下面这些图我就有点看不懂了,讲的应该是佛土再往上的世界观。有博闻的大师给我们讲讲吗?&br&&img src=&/v2-de5b633cba81c076f39f5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de5b633cba81c076f39f5_r.jpg&&&img src=&/v2-198fc338e8a84c3d14d0d2db1a040ce6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198fc338e8a84c3d14d0d2db1a040ce6_r.jpg&&&img src=&/v2-ea34bb14e7ee4a54590b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ea34bb14e7ee4a54590b_r.jpg&&&img src=&/v2-5fac042eb0b424cb2e076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5fac042eb0b424cb2e076_r.jpg&&&img src=&/v2-c5d66be68f20c4af2e23bc99e7f6c1a5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v2-c5d66be68f20c4af2e23bc99e7f6c1a5_r.jpg&&关于这些图的出处和真伪,评论里请不要去争论,毕竟都是人画出来的,谁也没真正都看过,就算看过因为现在人身,也不可能都记得住。能帮助理解世界的宏大和多样就好了。
网上找的图,虽然我自己也看得不是特别明白,但对了解佛教世界观还是很有帮助的。 1、先是我们已知的宇宙形态 2、佛教世界观中的一个小世界结构图(一般以一个银河系为参照),我们所在的地球,在最下方的南瞻部洲。 小世界的南方大洲阎浮提,人类所在 小世…
好几个人邀请回答了,这问题问出来就肯定是一地鸡毛,实在没有正经回答的必要。但看到不少科粉以及佛粉的回答实在肤浅,还自我感觉良好的样子,忍不住好为人师的秉性又爆发了起来。罪过罪过。权答一题,给有头脑的人看。&br&&br&首先声明,佛教的世界观不是三千大千世界这类形而下的解释。而是缘起性空这个形而上的观念。&br&就是说佛教认为我们所感知的这个世界是虚而不实的。如同病眼见花(生病的眼睛看到光花,而光花并不是客观实在,是感知错觉)。所以佛教的任务就是让生命准确的感知到这个本质,这就是所谓的觉悟。在天台判教里说明,破一分无明的菩萨位次可以模糊的见到这个本质(虽见残月,已是见道),而只有破了四十一品无明才能完全看到这个本质,也就是成佛。&br&这是佛教根本的世界观。&br&&br&明确了这个前提。我们再谈谈哲学的形而上。哲学把世界的解释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前者物质第一性,后者精神第一性。此处务必注意,尽管现在科学昌明,却始终没有办法否定唯心主义。换句话说,请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唯物主义是真理。这一点严谨的科学家、哲学家都不会认可。因为双方都无法证明。我们的主观倾向只能是一种公理性质的猜想罢了。&br&古往今来的先贤,不论是宗教还是科学无不出其外。但这两种主义绝大多数都不约而同的认为我们的世界是实有的。它不论是由奇点爆炸而得还是上帝一手创造,但这个世界都是客观实在。&br&基于实在论的前提,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我们要让世界变得更便利,有朝一日所有人类衣食无缺,不需劳动,这才是光明的未来。为了这个目的宗教和科学都在努力。宗教侧重解决精神上的满足,科学侧重解决物质上的。&br&&br&但只要了解佛教的人会发现佛教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佛陀基于虚有论指出,在这个虚假的世界,人的感知都是错觉,世间的感受都是痛苦。(具体包括八苦和三苦的分类,有心人可以自己去查)。为了苦的彻底止息,佛提出觉悟的修行方法,目的就是看到世界的本质。所以,佛教的目的不是改善人的生活——既然有受即苦,那么你吃满汉全席和吃烧饼油条其实并没有区别。你生病而死或者在ICU掉满药瓶苟延残喘,没有区别。你出门做驴车还是坐劳斯莱斯也没有区别。既然如此,何必自寻烦恼呢?&br&举个例子,看过黑客帝国的电影的人应该知道。黑客帝国里的人都认为世界实有,而努力的追求着。而“觉悟者”绝大多数都不满足于虚拟世界的美好,而选择真实世界的贫苦。就是说,如果世界是虚假的,那么美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一个觉悟者,愿意回到虚拟世界享受虚假的美好。他是为了感官而活罢了。当然这个例子并不贴切,佛教中的觉悟没有苦受也没有乐受,非有非非有,佛称之为涅槃。&br&&br&有人说佛既然全知,为什么不解放全人类提前实现共产主义呢?我真是醉了。佛陀曾经说过,六道之中人最容易觉悟。因为天人生活太幸福,没有修行的紧迫感。地狱生活太痛苦根本无暇修行。其他三道也是一样。只有人道苦乐参半,有修行的需求,又有修行的闲暇。你说佛把人类变成天堂,他那不是自毁武功吗?所以只有不理解佛教世界观的人才会这么说。&br&&br&再者,即便我们真的可以过上永远健康快乐的生活(尽管这不可能),那我们生存的意义又是为何呢?生命的任务到底是什么呢?永生难道不是一种酷刑吗?&br&从另一个角度讲,世间的享乐不过尔尔。一个获得初禅的行者,就能亲身体味到什么叫“喜乐”。获得二禅境界的行者,世间的享乐就已经激发不了他的兴趣了。&br&&br&所以,很多人说科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啊,改善了我们的生存状态啊?佛教有什么用?&br&对此,佛的解释大概如下:一个乞丐从只吃残羹冷炙,到忽然能吃肯德基了。觉得这就是极乐。然而那些每天吃法式美食的人表示无语。&br&&br&同时我个人也很好奇,我们的生活真的变好了吗?我们的食物、水、空气不再安全。每个人的生活被手机占满,垃圾信息无时不刻充斥大脑。人们变得焦躁易怒,心不安宁。遥想20年前,只要离开人群,我就可以肆意享受一个安宁的下午。但现在呢?我敢关上手机吗?进而,一旦核战争爆发,等待我们的又是什么?人类科技每一次飞跃,就意味着自我灭绝所需要的周期更短。&br&&br&中国有个上古神话,大意是青帝时期,有个部落(名字忘了)极善钻研技术。甚至已经发明了载人飞行器。青帝得知后把该部落放逐了。他认为技术这种东西对人类本质上并没有好处。这或许是中国没有诞生工业革命的文化基因吧。&br&&br&现在,诸位对佛教的形而上学应该有了基本了解。那么回头再看所谓的三千大千世界,八万四千虫,乃至地球是圆的等“预言”,还认为那是佛教的世界观吗?那不过是无足轻重的饭后甜点罢了。&strong&既不需要科学来证,也不需要科学认同。&/strong&因为佛教这种虚有论,形而上根本不可能与其他理论互相包容。但在形而下来说,又可以跟任何体系相容。因为不同位面的概念是不能形成冲突的。比如明的对立面是暗,但能量与二者并不直接相关——能量大可能极亮,也可能极暗,甚至根本就看不见。&br&&br&最后,按佛教的说法银河系还有其他三个高等文明,没有更多。我们不妨拭目以待,如果真的有,那颇为有趣,可能又让一群人高潮。如果没有,也无关轻重。谁知道他说的一天下到底是银河系还是另外三个平行世界?又或者是我们无法感知的维度?反正本来也是无所谓的事。这就是佛教的世界观,玩不了请不要硬玩。
好几个人邀请回答了,这问题问出来就肯定是一地鸡毛,实在没有正经回答的必要。但看到不少科粉以及佛粉的回答实在肤浅,还自我感觉良好的样子,忍不住好为人师的秉性又爆发了起来。罪过罪过。权答一题,给有头脑的人看。 首先声明,佛教的世界观不是三千大…
&p&大家知道,佛教是两千六百年前诞生的,那时候还没有科学的概念,更没有什么科学仪器,但释迦摩尼却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给出了科学解释。许多只可能发生在今天的科学发现,却在古老的佛经里清楚明白地叙述了出来。我不是佛教徒,但对释迦摩尼的智慧只能用惊叹和不可思议来形容。我们一起来看看。&/p&&p&1、佛在《治禅病秘要经》及《正法念处经》中告诉我们说:人身是个虫巢,有八十种虫。佛不但说出各种虫的名字,而且描绘了它们的动作形态和所在的确定位置。我们通过今天的生理学和微生物学可以知道,人体内的寄生虫,由蛔虫、蛲虫、便虫、钩虫算起以至于丝虫、条虫、肺蛭虫、肝蛭虫等、不下数十种之多。&/p&&p&2、佛经上说,三千大千世界有十亿个太阳。现在用天文望远镜证明天空里所有密集的恒星,一个个都是太阳系。现代的天文学家已探测到在银河系中,有着本身发光如同太阳的恒星近十亿个。这与佛经所说的可谓不谋而合。&/p&&p&3、佛在《修行道地经》中详细描述了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过程:“头十天中,受精卵没什么变动。第十四天,稍长如薄酪……第六十三天,变了五个肉胞、生了两肘,两髀和颈项。第七十天,分化了手腕、脚和头部。第七十七天,生了二十四个肉胞,从出演变出手指、眼、耳、鼻和口。······第九十八天,生了肺、肝、心、脾和肾。……第一四七天,开始有了两根口腔骨,七根颈骨……一共有三百根骨骼。这时的骨骼好像初生的瓠那么柔软。第一六一天,骨骼像胡桃那么坚固。……第二四五天,毛孔都完成了。第二五九天,耳朵、眼睛、鼻孔、嘴巴都开始通了。第二六六天,胎儿的身体和骨节都成人形了。”南怀瑾认为这比今天的医学还要高明。&/p&&p&4、释迦摩尼知道水中有细菌。他告诉弟子:“一钵水中,八万四千虫。”(佛经提到的数字只是表示多)。而科学直到十五世纪末叶才发明了显微镜,从而发现水里面的确存在无数的细菌。&/p&&p& 5、释迦摩尼说,我们看到的物质世界本质是“空”,如果你说有(色),那也只是“真空妙有”。正如《心经》所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爱因斯坦说:“宇宙中并非真实的有物质的存在,所有的物质实际上只是一种场强很大的“场”而已”。物质世界本质什么也没有,只是一种“振动”和“投影”。&/p&&p&6、《华严经》中所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现代科学证明,基本粒子有一个性质,它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意识,即你用心关注它时它就存在,不关注它,它就不存在,物质实际上只是从心念所产生的,的确是“心生万物”,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心外无物”。&/p&&p&7、《起世经》,又称《起世因本经》是佛陀说的一部关于宇宙的经,阐述了世界的成、住、坏、空“四劫”的循环。天文学家从夏威夷猫娜基山顶,用无线电望远镜摄得离地球十五光年之遥的猎人星云爆炸散开(坏归于空)之照片。后又用红外线镜头,摄得正在初步形成新星云(从空复成)的照片。&/p&&p& 8、佛经上详细介绍了外星人的情况。佛陀说,有“四大洲”有人类生存,它们是南瞻部洲、西牛货洲、东胜神洲和北俱芦洲。地球在南瞻部洲。“四大洲”以北俱芦洲最先进,其科技水平非常高,物质的极大丰富导致北俱卢洲人已经没有“我的住所”这种概念了,当然也就没有男女婚嫁的概念了。男女相爱和结合,孩子的抚养的方式全部改变。所有的疾病和遗传病都已经被攻克,人们都可以享受天年,达千岁。韦陀菩萨为什么只有“三洲响应”,独独北俱芦洲的人不理睬呢?因为他们物质已经极大丰富,人们已经彻底了解了物质的本质,没有疾病,没有夭折,他们肉体享受着彻底的自由,既然人生不苦,也就不需要“回头是岸”了。当然,佛陀认为他们不接受佛法是不智慧的,因为他们并没有觉悟,还在六道轮回里。科学家通过对银河系的观察,认为至少有一百万颗星球有外星人居住。另外,佛经还谈到了转轮圣王,他有一个轮宝作交通工具及武器。乘坐轮宝一日内可游遍四天下(银河系)。现在全世界有一百多万人看到过飞碟,其中包括总统、科学家、军人等等人。净空法师和张艺谋都曾亲眼见过飞碟,净空法师推测飞碟很可能就是轮宝。&/p&&p&9、佛经说世界的一大劫是128亿年。现代科学用最先进检测手段测得宇宙年龄是120-130亿年。&/p&&p&10、科学家说这个宇宙只有三样东西,第一个是能量,第二个是信息,第三个是物质。对照佛经上说的,能量就是阿赖耶的业相,信息就是阿赖耶的转相,物质是阿赖耶的境界相,这是阿赖耶的三细相。&/p&&p&11、佛陀在《起世经》中说银河系状如“周罗”(梵文,意为盘起来的头发),即:不但是圆盘状,还带螺旋,现在的天文照片显示这正是银河系的形状。&/p&&p&
接上文:12、释迦牟尼说一粒沙一个世界,现代科学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已证明一粒灰尘已可以构成一个复杂的世界。原子丶分子丶中子丶质子丶电子、夸克等等既可无限分解,又可无限压缩。&/p&&p&13、释迦牟尼佛王子出身,十九岁出家修道,从没放过牛。有人问他养牛应该怎么个养法,佛就教给他养牛的方法。这些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他的弟子阿难都记录在《放牛经》上。佛经上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佛祖确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与孔子知天命,老子知道宇宙大爆炸一样,都是一种心识。&/p&&p&14、佛说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的错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空间与时间仅仅是人的错觉。在某种条件下,空间与时间都可以消失。”,科学关于“量子纠缠”的实验也证明时空实际是不存在的。基本粒子之间“无论相隔多么遥远,当其中一个获得某种信息时,另外一个总是同时得出一个表达”。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以无穷大速度传递的东西或者说联系,无穷的大的速度意味着没有空间和时间。&/p&&p&最后,我们来看佛经中谈到的一个事情,体会一下释迦摩尼心识的厉害。佛经说,一天,有人聪明人不相信佛祖的智慧,就指着一棵树问佛祖:这棵大树现在有多少片树叶?释迦牟尼佛说了一个数字,这个人不相信,于是他把树摇了摇,很多叶子落下来,他把落下来的叶子捡起来,偷偷数了一下,然后再问释迦牟尼佛这树现在还有多少叶子?佛又说了一个数字,聪明人一核对,少了多少,正是它落下来的。这个聪明人无话可说了。其实,佛是可以不答这些问题的,只是为了取信于大众,让大家接受佛法而采取的方便。后来,他的弟子们经常用各种神通取信于人,结果大众都喜欢上了神通而忘了佛法,所以,佛就禁止佛弟子示现神通了。&/p&&p&佛曾经取了几张树叶放在手里,问他的弟子:“我手中的叶子多呢还是此间树林中的叶子多?” 弟子答:当然树林里的多。佛说,“对,我告诉你们的事情只是这几片树叶,而我心里知道的就像树林里树叶一样多。我为什么不说呢?因为它们没有用处,……不能引导人进入觉悟和涅槃境界。”&/p&&p&佛经是释迦摩尼说法,阿难记录,然后经众弟子一起确定是是佛的原话,然后才定下来的。佛如果不是用心识亲自“看到”宇宙的真相,如何说的出来?所以,科学巨人爱因斯坦描述了科学与佛教的关系:“佛教是一切科学的源动力。假如世间还有一种宗教,能与现代科学研究之需求相适应,非佛教莫属。”。&/p&&p&物理学家黄念祖说:佛教是宗教而超宗教,是哲学而超哲学,是科学而超科学。&/p&&p&数学家、发明家王季同说:哲学对这个(宇宙本体,终极真理)不过是推测,而佛教却是亲证。&/p&&p&著名科学家沈家祯:科学只能帮助我们多明了一些开悟,但不能引导我们到悟的境地。如果我们要悟得正觉,我们须以佛陀所教示的方法去切实修行。我本人是科学家,我个人认为佛法和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p&&p&科学家尤智表:佛教不仅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科学造诣愈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不能解的真义。&/p&&p&诺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杨振宁则说:“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其他,政治家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文学家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鲁迅等,企业家如李嘉诚、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乔布斯、洛克菲勒等,他们或信仰或赞同佛教的原因:佛教不打诳语,实话实说,两千多年前就把宏观宇宙说得清清楚楚,把微观世界说得清清楚楚,而且把未来说得清清楚楚。&/p&&p&《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佛法的可信,是因为从佛陀时代直至如今,一直有佛弟子以亲身的修行体验,证明着佛经的正确。”德国哲学家尼采说:佛教是历史上唯一实证的宗教。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多种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p&&p&再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只要没有觉醒,就无法具备释迦摩尼、孔孟老庄和王阳明那样的心识,终究也只是一介凡夫而已。这就是圣人形而上学问合乎科学又超乎科学的地方。有些人经典没读几本,然后就自以为是,动不动否定儒释道的学问,说什么这个神通打卦不可能,那个先知是邪魔外道,如果圣人和你一样无知,怎么可能称得上圣人?几千年才出了几个圣人?&/p&&p&学问浩如烟海,圣人的上达学问更是深不可测,历朝历代的大智慧者拜服在圣人脚下学习,在今天这个没有思想家的物欲时代,人们学了一点皮毛,口头禅到处吹牛,从来不静坐实修,还没摸到门就乱下结论,“傲”病十足,固执己见,怎么得了?要否定圣人,自己先大彻大悟再说。所以,不懂可以不说,这样还可以显出一点修养;不懂装懂,放纵私欲,把自己的无知愚昧暴露出来岂不是贻笑大方?&/p&&p&宣化上人说:“佛学包括科学,而科学不能包括佛学。假如有人显神通,乃大惊小怪地说:‘在末法时代,人不可以有神通!’说出这种话,多么的幼稚!简直是地狱的种子,对佛法一点也不懂。你要注意!无论对什么事情,在没有彻底的明白之前,不可随便乱批评,更不可随便下断语。”。&/p&&p&莎士比亚警告人们:“千万不可妄自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p&&p&(有兴趣的朋友可加微信号rdtpys,然后关注我的公众号文章)&/p&
大家知道,佛教是两千六百年前诞生的,那时候还没有科学的概念,更没有什么科学仪器,但释迦摩尼却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给出了科学解释。许多只可能发生在今天的科学发现,却在古老的佛经里清楚明白地叙述了出来。我不是佛教徒,但对释迦摩尼的智慧只能用惊…
&p&1、性欲不仅是出家人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几乎所有的世间人需要面对的问题。&/p&&br&&p&2、在性欲的问题上,需要认识到人与人的差异。人们通常习惯以自己的情况去揣测别人,并根据有限的观察做出推断。这是不靠谱的。比如在这个问题之下,很多回答让人产生一种“出家人也不可能解决性欲困扰”的印象。这是似是而非的。就像一个人平时经常逛知乎,就以为所有网站都和知乎一样。&/p&&br&&p&3、同样是青壮年,有人性欲比较重,一周需要5次以上性生活,或者自慰。有人比较轻,一周甚至半个月一次就满足了。这种差别,佛教叫宿业习气。可以理解成过去世的业力熏习,或者说基因上的差别。此外,还有“业力召感”的问题,你是什么人,就容易碰见什么人。有的女性认为男人没有不渣的,因为她每次谈恋爱都碰到渣男,她周围的闺蜜也是。那可能因为她自身的特质吸引渣男,也吸引跟自己同样气质的闺蜜,不是渣男的男性会自动避开她。有人喜欢开车(知乎上,“开车”的意思是讲荤段子),以老司机自居,玩久了,自己周围都是老司机。有人起初是开玩笑,但时间长了,不知不觉地受熏染,自己就跟以前不一样了。他们把“老司机”当成荣耀,就会激励自己在这方面走得更远。这就忽略了同时存在的另一个事实:很多人由于怀疑自己是性冷淡而苦恼。在戒色贴吧里,有人因为难以戒断手淫而陷入巨大的痛苦,甚至看电影时,看见钢铁侠大战绿巨人都想撸(因为钢铁侠是以很快的频率连续出拳的)。老司机们很难理解这种痛苦,他们并没有感受到过度纵欲对身体和精神的损害,毕竟两天撸一次跟一天撸十次还是有蛮大差别的。同时,有人因为感受不到性欲唤起而怀疑自己不正常,需要医治。我们能够看到很多人对好吃的很馋,同时很多人对零食一点兴趣也没有。但在性欲方面,因为它的隐秘,导致每个人更容易看见自己的同类,而对不同的人群视而不见。&/p&&br&&p&4、性欲也和年龄有关系。有人在20多岁的时候,性需求特别旺盛,过了30岁,生理上的需求急剧减少,但心理上的需求依然还在。身体衰弱后,性需求主要是心瘾。生理上的需求取决于身体条件,荷尔蒙的分泌,身体的强壮程度,生活的节奏,等等。它会随着身体状况的变化及时反映出来。但心理上的需求,和身体的变化并不同步。很多人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固化已有的认知。步入中年之后,以为自己还停留在青年阶段,当发现身体力不从心之后,产生一种挫败感和愤怒,希望通过更多的性生活来弥补和掩饰身体乏力的挫败和恐惧。这当然会失败。失败之后,又会把问题归因于伴侣,因为伴侣太熟悉而让自己提不起性趣,没有新鲜感了。有人出轨之后,会对出轨对象说,很长时间里,我都以为自己不行了,今天碰到你,才发现原来我还是可以的。这就好比打台球,只要你打的次数多,总有哪一天,状态来了,一杆清,他就会说:这个台球桌好,这根杆好。下次还在这个桌上用这根杆打,又不行了。实际上,衰老是始终都在发生的。只是有些人快些,有些人慢些。但大体上,人在不同的年纪,不同的身体状态下,生理和心理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由于不正确的见解,很多人会把中年时期旺盛的性欲和青年时期旺盛的性欲看作是同一种,它们在形式上很类似,但产生的原因却有差别。看不到这一点,就会认为,只有陌生的伴侣才能带来新鲜感,并得出“让爱情保鲜的方式是要不断有新的刺激”这种结论。一切不正确的知见,都是让问题复杂难解的根源。要解决问题,先要把问题分析清楚。&/p&&br&&p&5、对性欲不太重的人,问题比较简单。对性欲重的人,在短期内,身体情况一般不会发生明显变化(除非突然得重病出车祸等),除了用药,性需求是不会锐减的。不过,如同很多“贪”一样,性需求也是缓和而绵长的。它不像“嗔”那样,短暂而猛利。比如暴怒的时候,突然想提刀杀人,但很快就放弃了这种冲动。换言之,人并不是一天24小时永不间断地有强烈的性需求,如果是,那就需要医治了。一般就算性欲旺盛的人,也通常只是早晚比白天强烈,夏天比冬天强烈。早上醒来,睡足了,躺在被窝里不起来,慢慢地,性欲就会生起来。伴随脑子里一些臆想,躺得越久,性欲就越旺盛,就像火炉里的炭慢慢烧着了。如果是还没睡醒,被闹钟吵醒,想到早上要开一个紧急的会,大冬天出门,在路边买了煎饼果子,边吃边往地铁站跑,冷风一吹,性欲就没影了。等到晚上下班,吃饱了,喝了半斤酒,看见路边足疗店亮的红灯,穿着丝袜坐在门口的女人,性欲又起来了。性欲的现行是要靠外缘唤起的。在缺乏外缘的时候,它处于潜伏状态。不过,由于一直在潜伏着,一旦碰到外缘,马上就会抬头。当性欲抬头的时候,由于现行作用的强烈,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知,认为潜伏的时候是被强行压制的。其实并不是。这是现行的强烈作用下的错觉。现行的作用,本来就比潜伏状态下强,此外,潜伏时只是贪的一分,现行时伴随了嗔的一分,伴随了求之不得的愤怒,伴随了近在眼前的诱惑,甚至还伴随着恐惧、担忧、兴奋,所以更加猛利。其实,只有现行才可以谈得上被压制,潜伏时由于本身势力微弱,是谈不上压制的。就好比刚吃过饭,人们不会觉得自己在忍耐饥饿,只有在没吃饭的时候,才会觉得。不过,性欲和食欲的需求在表现形式上也略有差异。食欲的需求是,到饭点了不吃饭,会一直饿着,虽然也存在饿过劲儿不饿了的现象,但不普遍。性欲的需求则是饿过劲儿就不饿了。其实,从长远讲,食欲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在三年饥荒时期只吃了平时五分之一的饭,等饥荒年过去,并不需要把三年里少吃的五分之四补上,还是正常食量多少就吃多少。性欲也是一样,不是说三年没有性生活,等有了以后就必须把三年缺的都补上。心理上可能需要,但身体本身是不需要的,它就像指数分布一样,不具有记忆性。&/p&&br&&p&6、性欲不是莫名其妙来的,它虽然在一定时期里长期存在,但多是潜伏的状态。生起则一定需要外缘的唤起。比如喝酒、去洗浴中心、去夜总会,等等。那些是显而易见的,还有隐微的,比如看见别人灯红酒绿的生活受到刺激,被侮辱伤害感到愤怒想报复,等等。甚至,去参加一场高级别的晚宴、入住奢华的酒店,也会成为唤起性欲的外缘。当你置身于不熟悉的环境,并对此产生欣慕,贪欲就生起了,尔后,很快意识到周围的一切不属于自己,嗔心也会生起。当你和一位漂亮又打扮得入时的姑娘吃饭时,哪怕知道不可能得到她,性欲也会因此唤起。在面对漂亮但不怎么打扮,和不怎么漂亮但很会打扮的人之间,后者更容易成为性欲生起的外缘。鲜红的唇色会比黛黑的眉线更容易成为性欲生起的外缘。性欲本身是贪的一分,同时,它又和嗔有强烈的关系。因为性欲在很多时候,出于道德规范和场合限制,是不能在它生起的当下就满足的。所以,性欲常伴随着求不得的苦,由苦就会引起嗔。嗔和贪是不会俱起的,但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可以和性有关系。有句谚语,“一切都关乎性,除了性,性关乎权力”。这里的“权力”,佛教叫“我”,意思是“主宰”。很多人对性的渴望,并不是因为性本身给身体带来多大快感,而是因为性关乎对“主宰”的确认。换言之,对性的渴望和对“无我”的恐惧是同在的。而“无我”、“不能主宰”又是事实,这也就意味着,性永远都是稀缺的,无论有无配偶,有无性伴侣和性生活,只要不放弃想控制与主宰的意志,在性方面永远都无法满足。如果摆脱了“意图通过性来控制、主宰、征服、证明”的想法,性的困扰就解决了一大半。&/p&&br&&p&6、前面说了,性欲的唤起需要外缘。那些外缘有时候极其微细,微细到只是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就随即被勾牵住。甚至不需要眼睛看到什么、耳朵听到什么,只是突然想到一件什么事,就会成为性欲生起的助缘。或者像程序员,平常在办公室写代码,周围都是男性,一天到晚也没有什么想法,晚上回家叫了外卖,边吃边看美剧,里面有个女配角穿着低胸装,看完美剧,隐隐觉得哪里不舒服,又找不出原因。实际上就因为他在剧里看到了女人。修行并不是说,强迫自己摒除一切外缘。那是没用的,而且也做不到。有些人禁欲,强迫自己不主动接触女性,坚持了几天,看起来似乎修筑好了防御工事。但自己克制得很苦,百无聊赖中去刷朋友圈,看到别人转的维密秀,一下崩溃连撸三次,前功尽弃。修行不是这样子。修行是在面对事情、面对问题的时候,搞清楚它是怎么回事,该如何妥善应对。要让自己先面对简单的问题,克服简单的困难,在解决简单的问题中训练出力量,再面对复杂的问题,就容易克服了。而不是始终回避问题,你回避问题,问题会自动来找你,如果太艰巨,就要出漏子。不过,对于那些明知道以自己目前的力量扛不下来的问题还是要适当回避。这就是为什么要有戒律。戒律是修行的前方便,是保护。戒律也有开持遮犯种种不同。要搞清楚性欲是怎么产生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不是一直都有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始读懂佛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