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权驾驶人信息发生变化化后财产所有权驾驶人信息发生变化化吗

当前位置: >>
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
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 (1)在现代,各国一般是由政党领导国家政权的。一个国家的性质通常是与其执 政党的阶级属性相一致的。 (2)当代世界各国通常由政党领导国家政权的主要原因是:第一,领导国家政权 是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第二,政党具备领导国家政权的主观条件。 政权: (一)政治上的统治权力,是阶级专政的工具。 (二)指政权机关,又称“国 家政权”。通常指国家权力。有时也指行使阶级统治权力和各种政权机关的通称。 有镇压和保护两个方面的职能,具有阶级属性。 简单的说,政权就是由枪有炮有土地,有政府机关。 政党: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是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的政治上 最积极的代表,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 政权,而在阶级斗争中形成的政治组织。 简单的说,政党是一个利益集体,有共同的政治目的,但不一定有权利。 所以毛主席说:枪杆子里出政权。 雏形,当然就是一个政党的初期,有理论体系,但是没有细化的管理结构,党员 人数不多 马克思认为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 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 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王浦句力: 《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 我们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由特定阶层中 以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的,具有明确政治主张,为夺取、影响和巩固政权 而开展活动的政治组织。(李文良) 政党是现代国家中有着特定政治理念的社会团体。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 标和意识形态,针对国家和社会问题有各自的主张。在竞争式民主国家里 ( 即 资产阶级民主国家 ) ,政党透过在选举中获胜、并以执政为目标。政权是一个国家的政体的统治体制,或者一个特定的行政管理当局;政权也可指 一个社会的制度,或者一个社会的秩序;政权也指掌握国家主权的政治组织及其 所掌握的政治权力,以维护对社会的统治和管理。国家政权,通常国际上称为国 家行政管理当局,是国家的代表,它是一种拥有治理一个社会的权力的国家机构, 在一定的领土内拥有外部和内部的主权。 基本解释: (一)在政府、政治和外交领域是指一个国家的政体的统治体制; (二)指一个国家的特定的行政管理当局; (三)在社会学范畴是指一个社会的制度,或者一个社会的秩序; (四)指掌握国家主权的政治组织及其所掌握的政治权力; (五)国家政权,一般国际上称为国家行政管理当局,是国家的象征,它是 一种拥有治理一个社会的权力的国家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内拥有外部和内部 的主权。 详细解释: 1. 政治上的统治权力。 《汉书 ? 杜周传》 : “ 或夷狄侵中国,或政权在臣下,或妇乘夫,或臣子背 君父,事虽不同,其类一也。”《新唐书 ? 王铎传》 :“ 虽窃政权,将大斥不附者, 病 铎 持其事,不得肆,|绅赖焉。 ” 清 方苞 《书 & 孙文正传 & 后》 : “外则 政权不一,分操割裂,以乱公之成谋。 ” 老舍 《四世同堂》五十: “以特务支 持政权,等于把房子建筑在沙滩上。 ” 2. 指行政机关。 丁玲 《粮秣主任》 :“ 村子只有五十来户人家,都是好人,所以八路军没 来多久就建立了村政权和发展了党员。” 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 :“ 嘉峰村 建立了地方政权, 第一任村长是 王思让 同志, 潘永福 同志是供销社干部。 ” 城邦国家 苏美尔人所建立的城邦国家普遍被认为是国家的初期形态,后来亦众多 地中海民族所仿效,其中犹以古希腊的雅典最具特色,但实际以罗马共和国 最有代表性,其他的城邦多为君主或贵族制,例如古希腊的斯巴达和北非的 迦太基等。 古希腊人认为人是不能被他人管理的,只能由城邦所信奉的神管理。具 有一定财产的成年男子具有公民资格,可以参与城邦的政治生活。城邦的公 共生活是一种义务,没有报酬。政权 只有参与城邦事物的管理,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城邦的政治活动是在广场的公开集会中进行事务的讨论,每个公民都有 平等的发言权。这种集会也是城邦唯一的立法机构。在集会上,公民通过说 服来完成权力的运作。但是这种方式可能受到政客操纵,形成多数者的暴政。 城邦公职的产生,或者是通过直接选举,或者是通过抓阄抽签。公职的分配 则是通过轮流执政实现。君主制国家 大部分古代社会都是君主专制国家,通常接受君权神授论,但其权力的 性质和围范又在不同时代和地方有一定分别。 威权国家 罗马帝国是权威国家的代表,其政权的中心观念就是权威,强调城邦的 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任何政治事务的决定都要追溯权威的来源。元老院代表 了这种权威,用于赋予政权的合法性。 权威国家的权威是永恒不变的,而权力体制则是在不断的变化。 封建国家 罗马帝国瓦解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封建制的王国。这些 封建制国家 将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紧密结合,公共权力完全服务于私人利益的诉求。由 于长年的征战,王权衰落,领主权力大幅提高,形成了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 封建国家的主要特征是国王、贵族、骑士以服兵役为主要条件,将土地 同行政司法权以契约的方式层层分封,形成了领主-附庸关系。 某程度上古代日本和印度的国家,中国在先秦时代,亦常被视为封建国 家。 政教合一国家 出于中东波斯和北非的埃及等地,建立在信仰上的教权政体,君主被视 为神的化身而不只是神的使者,亦有统合政治的权力。其神权政治普遍地被 认为国家的另一起源,后来在美洲和非洲出现的早期原民国家,多亦和其类 似。 专制国家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皇帝专制制度。这类国家形态采用中央集权制度, 国家权力机构呈现金字塔式的分布;君主在大部分时候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并通过世袭制来维持;官僚机构分工明确;臣民一般没有或保有很少的私人 领域,东亚国家受儒家思想教育,普遍认同 “ 忠君 ” 的思想。 专制国家的君主形式上拥有绝对的权力,但是思想上会受到传统礼制的 制约,权力运行上则受到官僚机构的制约。 绝对主义国家 欧洲中世纪晚期,教会在世俗事务中的影响日益式微,君主权力不断强 化。法国的路易十三,英国的亨利七世都建立了行政集权体制。同时,贵族 力量式微,市民、知识分子地位上升。市民阶层通过官僚机构和等级议会直 接或间接影响公共政策。主权观念由此产生。君主以绝对权威统治社会,法 国路易十四更称 “ 朕即国家 ” 。 具体而言,所谓绝对主义国家,是指在这些国 家之中,君权具有绝对性,君主大权独揽,将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等权 力集中于一身,而君主作为主权的化身,凌驾于法律之上,成为一切法律的 合法性源泉。这样一来,君权基本上不受任何约束而自行其是;同时君主依 靠理性化的官僚机构和军事机构,去实施自己对民间社会的一元化专制统治。 苏丹制国家 伊斯兰教兴起后,由哈里发制衍生的国家,继承了古老的政教合一制度, 以伊斯兰教法成立众多苏丹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 从经济学的角度,资本主义国家奉行市场经济。产品和 服务的生产及销 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 引导。从冷战阵营的角度,资本主义国家指以美国为首、与苏联为敌的西方 阵营国家。 早期资本主义国家 当专制君主逐渐成为虚位君主或被革命所取代,形成了代议制和三权分 立,以保证在人口众多国家中人民民主的实现,同时以人民民主和精英统治 相结合,避免了多数暴政。这就形成了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它被视为是资本 主义国家政权的理想形态。 早期资本主义国家从宪法和法律上明确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区分。 同时政党逐渐走向成熟,成为议会斗争和选举的工具,并进一步成为控制整 个国家政权的政治力量。人们则通过加入政党,实现政治参与。 到 1870 年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国之本古典自由主义遭到民族主义的挑 战,资源和市场掠夺也使得早期资本主义国家面临宪政危机。世界大战的爆 发和德国极权主义的兴起,则把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主义理想彻底摧毁。 晚期资本主义国家 晚期资本主义国家也就是福利国家,或国家资本主义。为了弥补自由市 场导致的 “ 有效需求不足 ” ,国家政权全面干预市场社会。典型的代表有 1930 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1948 年英国工党宣布建立福利国家。 国家政权以民众福利为目标。公民权得到了扩张。三权分立由于社会管 理的复杂化和行政职能的深化和泛化被削弱,行政权力日益扩大,从以议会 为中心的权力结构转变为行政为中心的权力结构,这也被称为 “ 行政集权民主 制 ”。 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政权和政府的权力一般很强大。经济多以公有制为 主体。共产党作为这些实行一党人民大会堂 制国家的执政党。 编辑本段所处地位 政权是国家政权的社会基础。国家政权与社会的互相影响,造成了通过 公民权来限制国家权力。又通过政党、利 益集团等影响政府决策。而社会管 理的复杂与专业化,形成了精英集团对政府决策的驾驮;公民则通过大众传 媒等公共舆论对政府政策进行自由公开的讨论,以此监督国家权力的合法性, 并使政府政策契合民意。 政治学中有多种模式以此解释国家政权。 自由主义国家 自由主义者坚持有限国家模式。认为通过宪法来决定公民的权利,反对 国家政府部门职权的扩张,以及对社会经济事物的干涉。其理想模型是早期 资本主义国家,坚持自由自发的自由市场秩序,这被认为是最合理,最不容 易被压制,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制度。弗里德曼形容为 “ 管的最少的政府是 最好的政府 ” 。 布坎南在公共选择理论中提出了 “ 政府失败 ” 的观点,认为由于政府缺乏 竞争和压力,政府官员追求的是个人影响而不是公共利益,因此政府对经济 活动的过度干预将降低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 多元主义国家 多元主义者认为国家主权是多元的,国家不能独占主权。国家只是人类 组成的一种团体,与其他团体没有实质差别。国家的多数决策是国家与各种 利益团体协商的结果。多元主义者主张通过议会政治和多党政治实现对国家 政权的多头控制,以此实现民主。 查尔斯 ? 林德布洛姆认为实业家实际掌控了政治的决策权,实业家在多头 政治中充当主要领导,政府官员更多的依从实业家。因此多投政治由实业界 和财产关系以非民主的方式控制,经济的私有化并不能够必然导致民主。 精英主义国家 精英主义者认为任何社会都存在着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少数统治者垄断 了政治权力,并享受着权力带来的利益。这一类型的国家反对民主这一手段, 将权力限制在少数有实力的人群中,或者是给予有限度的民主形式,但是采 取两党制轮流执政的方式统治国家。 精英主义者认为各种工会、行业协会、群众运动都是少数人统治。因为 很少有人有时间积极从事工作,控制权便落在少数积极分子手中,不积 极的 人则把他们当作代理人接受他们的权威。这称作 “ 寡头统治铁律 ” 。由此,精 英主义者认为代议民主制不过是专制制度的现代翻版。因而他们认为民主不 是目的而只是手段,民主是公民通过竞选取得政治决策权的制度。 阶级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阶级 社会阶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是社会学的一个名词,指一个社会透过社会阶级、卡 斯特、财富等各种形式而造成的一个阶级制度。这种分层很多时都是依照个别社 会的特质而形成,未必有固定的规律。良好的社会分层有助社会流动,达成财富 再分配,并减低社会怨气;不良的社会分层会使在制度中不能受惠的阶层的不满 积压,造成社会不安。社会分层并不是人为划分的,而是自然形成的,每个阶层 都有普遍的自我认同感,社会分层应保持流动性。 目录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释 列宁的定义 详细解释 区分阶级的标志 阶级产生原因 阶级的实质 阶级和阶层 阶级的概念和特征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状况 中国社会现阶段阶级和阶层状况 展开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释 列宁的定义 详细解释 区分阶级的标志 阶级产生原因 阶级的实质 阶级和阶层 阶级的概念和特征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状况 中国社会现阶段阶级和阶层状况 展开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词目】 :阶级 【拼音】 :jiē jí 【英译】 : 1.class 2.[Military] rank 【定义】 :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的人们的集团,其中一个集团 由于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编辑本段基本解释 1. [class]∶人们在社会上由于所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不同而分成的 集团 2. [order]∶等级 有两个主要的阶级――天生的贵族和平民 3. [steps]∶台阶 4. [rank]:在日语中,“阶级”二字组成的词语意思是指军、警的衔级。国内翻译 日本军(警)方的军(警)衔时,有时也用“阶级”一词。 编辑本段列宁的定义 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 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 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 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 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 动。”( 《列宁全集》 ,中文 2 版,第 37 卷,13 页,人民出版社,1986。 ) 编辑本段详细解释 1. 台阶。 唐 陆龟蒙 《野庙碑》 :“升阶级,坐堂筵,耳弦匏,口粱肉,载车马,拥徒隶 者,皆是也。”《儒林外史》第十四回:“望着几十层阶级,走了上去,横过来又是 几十层阶级。 ” 茅盾 《子夜》 五: “他的专用汽车--装了钢板和新式防弹玻璃的, 停在大客厅前的石阶级旁。” 2. 指尊卑上下的等级。 汉 王符 《潜夫论? 班禄》 :“上下大小,贵贱亲疏,皆有等威,阶级衰杀。”《三 国志? 吴志? 顾谭传》 :“臣闻有国有家者,必明嫡庶之端,异尊卑之礼,使高下有差, 阶级逾邈。”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五章:“阶级之制,不尽涤荡而泛除之,是 下级人之苦恼无穷,而人道终无由至极乐也。” 3. 官的品位、等级。 《旧唐书? 高宗纪上》 :“佐命功臣子孙及大将军府僚佐已下今见存者,赐阶级 有差,量才处分。” 4. 阶段;段落。 《朱子语类》卷一○三:“然为学自有许多阶级,不可不知也。” 田北湖 《论 文章源流》 :“《尚书》始於帝典,终乎《周书》 ,多记帝王君臣之言;文亦递变, 由朴而华, 由艰深而畅茂; 虽古今异说, 或多伪托, 而文体之阶级, 殊井井焉。 ” 蔡 元培 《说民族学》 :“比较的民族学是举各民族物质上行为上各种形态而比较他们 的异同。异的,要考究他们所以不同的缘故 ……是否因进化阶级上所占的时期不 同。” 5. 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的 不同而分成的集团。如工人阶级、资产阶级等。 编辑本段区分阶级的标志 列宁指出:区分阶级的根本标志,是看其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是否占有生产 资料,是否占有其他集团的劳动。从本质上讲,阶级就是基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 系的不同而形成的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 编辑本段阶级产生原因 阶级出现的原因 一是生产力的发展使阶级的出现成为可能,而剩余产品的出现成为阶级产生 的物质前提。时效波先生在 2004 年 7 月《齐鲁学刊》中的《人的利己本能与人类 社会发展》一文中,这样表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原始社会(生存社会)末 期,生产力水平相对于人类需求而言发生了质变,人们创造出的产品除了能满足 生存活命这一本能需求外还有剩余。避免强体力劳动,不劳而获成为可能,摆脱 繁重乏味劳动也有条件并上升为人类又一主要需求,发展生产力获得消费产品与 摆脱繁重乏味劳动成了劳动者自身需求的矛盾统一体。获得消费产品要求发展生 产力,而摆脱繁重乏味劳动又是脱离劳动、懈怠生产力的表现。因此,也正是这 一矛盾决定了发展生产力过程中人类自身间的矛盾斗争(阶级斗争)和生产资料 私有制的产生。” 二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私有制使阶级的出现成为现实。 阶 级是以生产资料的占有与否而区分的。历史上已有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和奴隶阶级; 封建社会的地主和农民阶级;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和工人阶级。这些都是 因为在物质生产为主的社会中,生产资料和生产者分离才产生阶级的。在农业社 会中,农民在生产第一线,但农民却不占有土地;在工业社会中,工人不占有工 厂设备。而在知识生产领域中,由于生产资料主要是信息,信息可以共享,而且 只有掌握了信息的知识生产者(科学家、工程师) ,方能从事知识生产。这时,知 识生产的主要生产资料 ――信息与知识生产者是融为一体,不能分离的。所以在 知识生产领域中就不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了。 编辑本段阶级的实质 就阶级的实质而言,它是个经济范畴。 “阶级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阶级的存 在仅仅同生产的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没有剩余产 品,不存在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劳动的可能性,因而不存在阶级。阶级的形 成是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又相对发展不足的结果。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 理》第 214 页) 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而 分成的集团。 在中国和在西方,古代社会中的“阶级”,就是指社会上存在的身份等级。 在中国的古典文献中, “阶级”既指官位俸禄的等级, 也指社会伦理制度, 即“礼” 规定的等级秩序。 《新书? 阶级》曰:“故古者圣王制为列等,内有公卿大夫士,外 有公侯伯子男……等级分明。”《三国志? 吴志? 顾谭传》曰:“臣闻有国有家者,必 明嫡庶之端,异尊卑之礼,使高下有差,阶级逾邈。” 没有官位的“老百姓”,在古代通称为“庶民”。“士”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 有的是拿俸禄的“食邑”的官, 也有的是自食其力的“食田”的民, 所谓“学而优则士”。 所以古时有“士大夫”和“士民”的称谓,但后来“士”通指“读书人”。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社会,“民”的划分是“士民、农民、工民、商民”四民。 《汉书? 食货志》曰:“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 在西方过去有文字的各个历史时代,社会等级制度也是普遍存在的,可以看 到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的阶梯。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 在中世纪,有封建领主、陪臣、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在每一个阶级内部 又有各种独特的等级等。 对阶级斗争的研究和关注,是法国和英国近代史学的新传统。此前,史学界 解释历史变迁的主流观念是:在一切历史变动中,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政治变动,而这种变动的最终原因,应当到支配人们个体理性选择或集体行动的 思想动机中去寻找。法国和英国近代的部分史学家,对这种观念提出了挑战,他 们的研究证明,欧洲历史的动力,至少从中世纪起,是新兴资产阶级为争取社会 和政治的统治同封建贵族所作的斗争, 并由此形成了“市民社会”理论和史学的新学 派。 马克思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新的理论变革。他证明了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 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3.这个专政 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新唯物主义认为,一切历史 的真正基础是物质生产,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宗 教、哲学等等。在此基础上的阶级斗争,是历史的真正动力;而从 19 世纪开始, 随着大工业的产生和推进,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敌对的 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不同于一般的理论,因为它是革命的实践学说。在阶级矛盾激化 的 19 世纪以及随后的时期,马克思的学说得到快速而广泛的传播。在中国,马克 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指导学说,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成为中国 共产党通过革命运动夺取政权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的经典作品是 《共 产党宣言》和《资本论》 。毛泽东思想阶级学说的经典作品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 报告》和《怎样分析农村阶级》 。 但是, 在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 特别是在“反右派”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阶 级斗争”被一再地简单化和扩大化,制造了很多人为的“阶级矛盾”。毛泽东在 60 年 代甚至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以致于现在人们一听说进行“社会阶层结构分 析”,就联想到“划阶级、定成份”,似乎这是个令人谈虎色变的话题。直到 80 年代 以后,才开始淡化阶级斗争的提法。 其实,在现代的社会理论中,“阶级”或“阶层”,都是指按一定标准区分的社会 群体(social group) 。根据不同的理论和不同的研究目的,也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和 方法。在过去中国语言里,阶层一般是指阶级内部不同等级的群体或处于不同阶 级之间的群体。 而现在中国学者更多地使用“阶层”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历史 的原因,是为了有别于在政治上“划阶级、定成份”的做法。 编辑本段阶级和阶层 阶级的概念和特征 1 阶级的概念 阶级和阶级关系是现代政治学的基本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整个大厦赖 以建立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的本质是阶级关系。在人类社会的 政治生活领域中,集中反映的就是各阶级和阶层的利益及其相互关系。我们认为, 阶级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因经济关系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 系而形成的社会政治共同体。 2 阶级的特征 根据阶级的概念,它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1)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首先是指阶级这个人类 社会共同体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形成的,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是阶级最 本质的特征,其余的特征都是由这一本质特征派生出来的,这就是阶级内在的质 的规定性。其次,划分阶级的首要依据是经济地位,即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因此,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2)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人类社会不是从来就有阶级的,“阶级的存在仅 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是与生产力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又不 充分的情况相适应的。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剩余产品、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 现,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人类才分裂为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社会集团。其中, 富人成为占有社会生产资料的奴隶主;穷人即贫困者和战俘沦为奴隶。从此,人 类便进入了阶级社会。 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 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四个不同的社会形态,阶级状况也因此而不断地演变和发 展。不过,人类社会这种阶级分裂现象也不是永恒的,“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 展所消灭”。 (3)阶级是一个以经济关系为纽带的政治主体。在阶级社会的一定社会结构 中,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了国家,而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借助于国家而成为政治上的统治阶级,即成为拥有社会公共权力的政治主体。由 于在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与统治阶级同时产生的其他阶级则处于不同的 政治地位。可见,阶级从经济关系中产生,并以经济关系为纽带而成为政治社会 的政治主体,参与政治过程。阶级具有基于共同的经济地位而产生政治倾向的一 致性;基于共同的生活方式而产生心理习惯的相似性;以及基于共同的历史命运 而产生理想追求的聚合性。1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状况 阶级和阶级结构,是以社会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为其划分标准 的。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与早期资本主义相比,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仅是资产阶级统治伎俩的调整,而且已经涉及到资本主义的政治制 度、经济制度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也直接影响到资本占有形式、分配形 式和阶级结构等各个方面。 (一) 当代资本主义的资本占有形式出现了社会化的特点 从 19 世纪末以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已不再是单一的、纯粹的私人 资本主义,而同时存在着“社会化”的公共经济,因而成为公私“混合经济”或称“双 重经济”,具有了新的特点。 1、 国有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次出现了国 有化的浪潮。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有经济的存在绝非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点 缀和无足轻重的偶然现象。它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单一的 纯粹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传统模式。法国的国有企业曾经达到整个工业企业 产值的 31%,投资曾占到工业企业总投资的 49%,固定资产投资曾经达到工业企 业固定资产投资的 53%。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英国分别在采煤、 ,造船、电力、 煤气、铁路、邮政、电信等七大行业实行 100%的国有化,同时对钢铁、航空业实 行 75%的国有化经营。目前,发达国家国有企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 均在 10%左右。其中,意大利为 18%、法国为 15%、英国为 14%、德国为 12%、 美国为 1%。 国有企业投资额占全国总投资的比重平均为 20%, 这意味着, 单一的、 纯粹的私人占有制的经济模式已被部分改变。 2、 合作经济发展迅速。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还存在则大量的合作经济。 它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群众为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谋取或维护自身利 益,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等原则在所建立的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目前,各种类型的合作社组织存在于工业、农业、建筑 业、商业、服务业、旅游业、银行保险业、教育、卫生医疗业、交通运输业、渔 业等多种经济门类和社会事业部门。 如日本的供销合作社为农民和渔民销售了 95% 的大米和 90%的鱼类产品;美国的供销合作社每天提供价值达 1.23 亿美元的食品 和日用品;美国的合作医疗组织每天为 22 万个病人提供医疗服务;信用合作社每 天处理 3 亿美元的支票。还有德国的工会办有大量的企业,甚至包括大银行等等。 非常明显的是,合作经济同国有经济一样,打破了单一的纯粹的私人占有制的资 本主义传统模式,其资本占有形式和资本占有的内容都具有了社会化的特点。 3、 “利害攸关者经济”的出现。20 世纪 80――90 年代,一种新的资本占有形 式拌随着一个新的概念在英、美等国悄然出现。它几乎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之中, 使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形式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革。 所谓“利害攸关者经济”是这 样的一种经济模式,它将企业视为一个为其一切构成要素创造价值的生产制度和 社会经济体系。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传统模式中,企业的唯一目标和责任, 就是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或资产所有者的利益,使其利润最大化。至于企业的雇 员、顾客以及其他利害攸关者不过是企业赚钱的机器和手段。私有财产权绝对不 受限制。而利害攸关者经济改变了私有财产绝对不受限制的传统模式,不再把利 害攸关者作为赚钱的机器和手段,而是作为同股东和资产所有者同等重要的独特 资源的贡献者,并对其利益给以保证。 长期以来,由于私有财产权绝对不受限制,致使 20 世纪 70――80 年代的美 国出现了“恶意收购”的浪潮, 并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一些公司出于掠夺 财产、牟取暴利的目的,常常以高价去收购一家公司的股票,然后改组公司高级 管理层,改变公司的经营方针,最后将公私分割出卖或拿去套利。在这一过程中, 收购方将会大量解雇被购公司的工人和职员,损害顾客、经营伙伴的利益,带来 了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和社会的极大不稳定。针对这种情况,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 至今,美国先后有宾夕法尼亚、纽约、威斯康辛等 30 个州相继修改公司法。明确 规定,企业除了要维护股东的利益外,也必须维护企业其他社会构成要素的利益; 企业管理者有权采取措施拒绝“恶意收购”。 如宾夕法尼亚州的新公司法包括 4 项新 的条款:一是公司股东不论拥有多少股票,至多只能享有 20%的投票权,这就突 破了“一股一票”的传统模式;二是被收购公司有权在“恶意收购”计划宣告 18 个月 内,占有股东出售股票给恶意收购者所获的利润;三是成功了的恶意收购者必须 支付给被解雇工人 26 周的工资, 作为转业费用。 四是公司管理者拥有对“利害攸关 者”负责的权利和义务,而不是只对股东负责。“利害攸关者经济”作为一种资本占 有形式的新模式在美国很快就得到了普及。有的报刊杂志甚至把宾夕法尼亚州的 新公司法称为“宾夕法尼亚式的社会主义”。现在,这种利害攸关者经济在西方已经 发展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4、 股份制经济的新发展。早期股份制经济的特点是股票集中在少数资本家 手中。二战以后,股份制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股权分散化。英、美、法、 德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推进股权社会化,大力发行“人民股 票”。持股人数大量增加。一个资本家家族绝对控制一个大企业的现象正在逐步减 少。如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有股东 250 万个,其中最大的股东只拥有不超过 5%的股 权。二是持股法人化。除了个人持股比例增加以外,法人持股也呈上升趋势,由 于公司法人所有权的主体是股东集体,而不是一个股东个人,资本占有形式的社 会化特征是十分明显的。尤其是一些退休基金投资控股的企业,已经具有生产资 料社会占有的属性。三是股份制普遍化。股份制企业已成为西方国家国民经济的 主导力量。以美国为例,股份制公司的总资产已占企业总资产的 80%以上,销售 额占全国销售额的 90%左右。许多股份制公司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 5、职工股份所有制的兴起。职工股份所有制是一种由本企业职工拥有企业股 票,进而拥有企业产权的所有制形式。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企业职工买下本企 业的全部股票,成为企业资产的所有者(被西方学者称为集体所有制企业) ;二是 企业职工买下企业的一部分股票,成为企业的股东,由此获得相应的企业管理权、 表决权和红利分配权。职工股份所有制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初开始兴起,发展势头 很快。众多的调查资料表明,职工股份所有制能够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较大 地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它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能缓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 盾,因此受到广大职工的欢迎,也得到政府和企业管理者的支持。作为一种新生 事物,它已经形成一种历史的发展趋势。 (二) 当代资本主义感到经济运行出现了有序化的特点 1、 对国民经济的计划调节。过去人们认为,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对国民经 济实行计划调节,这种观点被事实证明是错误的。尤其是二战以后,日本、法国 等国家都较长时间地实行了国民经济的计划调节,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计划调 节的实施,克服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经济运行的无序状态,使早期资本主义阶 段常常出现的大起大落的经济波动趋于平缓。他们通过制订经济计划,规定国家 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对整个经济活动进行计划引导和计划调节。而国家为实 现战略目标所采用的相关政策,是对整个经济进行计划调节的主要载体,对经济 主体的经济活动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和规范作用。 例如日本的“经济奇迹”在很大 程度上得益于国家计划的引导。在 1950――1970 年的 20 年中,日本实际国民生 产总值共增长了 5.4 倍,从而跃居世界第三经济大和国。20 世纪 80 年代后,日本 队推出的“海外投资立国”的战略计划开始引导人们向国外投资, 从而带动本国经济 发展。在这一计划的引导下,日本的企业界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空前的规模对 外直接投资,使日本很快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第一债权国和贸易顺差国。 2、 政府对本国经济的干预与调控。美国政府没有对本国经济实行计划调节, 但从 20 世纪 30 年代罗斯福新政开始,就对国家经济实行干预和调控。20 世纪 30 年代初,世界资本主义各国爆发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成千上万的企业破产, 银行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冻死饿死的人不计其数。资本主义似乎已经倒了“山穷 水尽的境地”。罗斯福上台以后,改变了过去自由资本主义的政策,转而奉行凯恩 斯主义,实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很快取得了惊人的效果,恢复了美国经 济的活力。从此以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政策。他们主要 依靠法制管理、行政干预和货币政策三大手段对经济实行干预和调控,取得了明 显的成效(当然过分干预也不行,西方的福利国家,美国里根总统和英国撒切尔 夫人的改革) 。美国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都是与美国政 府的政策引导和调控分不开的。 3、社会市场经济的成效。二战以后,原联邦德国从战争废墟中迅速崛起,但 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这一奇迹的产生,得益于“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推行。所 谓“社会市场经济”是指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 既鼓励和发展自由竞争的市场经 济,同时又通过各种经济立法和经济政策等政府干预措施,来防止市场自由竞争 可能引起的垄断、贫富两极分化和经济活动的无政府状态,以便达到经济稳定, 而又均衡增长、就业充分、收支平衡、实现大众福利等目标。其特点:一是保护 竞争、规范竞争、提供公平竞争的条件;二是发展公用事业部门,创造社会、经 济基础条件;三是协调劳资等各种利益关系,提供稳定社会的条件;四是政府通 过各种政策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创造稳定和平衡的经济发展条件。 (三) 当代资本主义的分配形式出现了兼顾“公平”的特点 1、 个人收入及财产的税收调节。税收是当代资本主义各国对经济生活施加 调节的基本手段,也是各国政府兼顾公平,防止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的经济杠杆。 例如,个人所得税是当代资本主义各国普遍推行的税种,他们都采用累进税制向 低收入阶层倾斜(包括各种免税) ,因此被称为第二次分配。瑞典收入最高的前 10 位企业家平均年薪为 411 万克郎,税前同普通工人收入的差距为 37:1,税后下降 到 14:1 左右。德国经过二次分配,最高收入阶层与普通职工的平均收入之比下 降为 3.1:1,已经出现了均等化的趋向。此外,参与税收调节的还有遗产税和馈 赠税等等。 2、 社会生活中的福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的全面推行,是当代资本主义社 会的重要特点。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确立社会福利制度。 总的特点:一是社会福利总会繁多,覆盖面广。就西欧、北欧国家而言,社会福 利制度确实已经覆盖了每个公民“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 几乎每个人都享有医疗保 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二是社会福利制度化、法制化,而不是可 有可无的权益性措施或者临时性政策。三是福利补贴惠及民众,大大缩小了贫富 差距,使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3、 雇员工资收入的社会保障。当代资本主义在收入分配方面兼顾“公平”的特 点,在雇员工资收入方面也得到了印证。二战以后,各国的剩余价值率都有较大 幅度的下降,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比重在上升。雇员工资的保障措施:一是进行最 低工资立法,而且根据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最低工资;二是采用利润分享制度, 即劳资双方共享利润收益。如法国 1967 年政府立法规定:100 人以上的企业必须 实行利润分享制,用利润提成建立职工购买股份的专门储备基金。又如 1961 年, 美国汽车工业的雇主和联合汽车工人工会签订协议,规定生产工人每年分享抽说 前公司利润的 15%,其中 2/3 用于增加工人收入,1/3 用于工人购买公司股票。三 是实行劳工保护和劳工福利制度,在劳资双方的工资谈判、解雇补偿、带薪休假, 、 缩短工时、职工福利等等都做了一系列的规定。如西方各国法律都规定,各行业 企业职工工资每年由工会、职工及雇主联合会谈判并签订合同来决定,一旦合同 签订,各方必须遵守,并要在政府登记注册。各公司都规定有各种各样的劳工保 护和劳工福利制度。 4、 各国政府的反贫困计划。为了保证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生活水 平的提高,战后西方各国纷纷推出了反贫困计划。例如,近十余年来:欧共体先 后通过并实施了三个反贫困斗争纲领,最近又提出并启动了第四个反贫困斗争纲 领――“前进”纲领。 美国也实施了近 200 个救济贫民的项目,以提高平民的实际生 活水平。 5、 覆盖全民的公共教育。在当今世界中,接受教育的开支是一个家庭生活 费用支出中的重要项目。为了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扶贫的根本措施是教育) ,西 方各国普遍推行了覆盖全民的公共教育。中小学一般全面费,有的国家大学也免 费(德国) ,有的虽然大学不免费,但国家也有要向学生提供学习补助金、交通补 助金和助学补助金(瑞典) 。 (四) 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出现了复杂化的特点 1、 对抗性出现缓和。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对抗虽然还存在,但阶 级对话与合作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不 再是单纯的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以及对抗与斗争的关系。在阶级压迫、阶级对抗 依然存在的同时,也出现了平等共处,对话与合作。 2、 阶级结构的多层次化。首先是两大传统对立的阶级,即传统意义上的资 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在两大阶级之间则出现了庞大的中间 阶层,使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具有了许多新的特点。 (1) 资产阶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资本家是指那些拥有巨大的生产性或 非生产性资产的家族资本家。二战以后,在现代资产阶级队伍中,家族资本家的 比重在逐渐降低,作用也在逐渐减小。企业的股权出现分散化。另外,经理资本 家大量产生,成了当代资产阶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阶层的出现,被西方学 者称之为“经理革命”。一方面,他们具有资本家的属性,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具有 专门科技知识、高超管理才能和实施出奇制胜的经营战略的专家,是脑力劳动者 和高级雇员。 (2) 工人阶级的变化。一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产业工人大量减少;二是工人 的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三是白领工人的数量大大增加;四是第三产业的工人 比重迅速增大;五是相当一部分工人也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 (3) 新中间阶层的出现。战后出现的“经理革命”、第三产业的发展及白领工 人的剧增,给当代资本主义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出现了一大批难以准确定位的新 中产阶级阶层。如“符号分析服务”人员、中小经理阶层、政府中的中层公务员、大 学教师、医生、律师、会计师、美容师、服装设计师、编辑、记者、各种工程师、 管理人员等等。 (4) 阶级结构的变动性。科学革命的深入,使资本不再仅仅是以财产权为 形式的经济资本,它还包含着可以转换为经济资本的文化、智能资本。因此,资 产者与无产者的分野、富人与穷人的分野便出现了三种情况:一是资产者与无产 者的分野不仅取决于拥有财产的多寡,同时还取决于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情 况(美国的比尔.盖茨、“雅虎”的创立者杨致远) ;二是资产者与无产者的分野日益 具有不确定性。昨天的无产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成为有产者,而昨日的资产者也 极有可能因为破产沦为无产者。三是资产者与无产者的界限出现了模糊难测的情 况。一大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较高文化素养,使用高技术设备,从事创造性劳 动“知识工人”的比例越来越大(美国硅谷 30 万科技大军) ,微软公司有雇员 1.6 万 人,其中,有 2000 雇员是百万富翁,很难说清他们是有产者还是无产者。 3、 无产阶级的“中产阶级化”。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制度 的广泛推行,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中间阶层行列的人急剧增多。在美国中间阶层约 占家庭总数的 76%,在德国、瑞典等欧洲国家,大富豪、大资本家仅占人口的比 例的 1%――2%,而贫困阶层不足人口的 5%,社会阶层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 橄榄型;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体力劳动者的数量大大大减少,白领 工人的比重已经超过蓝领工人,加之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明显提高,占有企业股 份的工人已相当普遍,传统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已经大量中产阶级化。 中国社会现阶段阶级和阶层状况 现阶段的中国社会,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 已经被消灭。但是,还存在着阶级、阶层差别和社会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具有不 同利益和要求的社会集团,它们构成了我国社会现阶段的阶层结构。自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又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1 年 12 月 11 日发表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根据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中“与时 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和“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从专家的视角,对当代中 国社会阶层变动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当今中国的社会阶层已经发生结构 性改变。 1、 十大社会阶层。我国解放初期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 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已经变成了十大阶层,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 济、生活方式及利益认同的差异日益明晰化。这十大社会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 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 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 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根据各个阶层对组织资源(政治资源) 、经济资源、文化资 源的占有情况,可把他们分成五种社会地位等级:即社会上层(高层领导干部、 大企业经理人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及大私营企业主) ;中上层(中低层领导干部、 大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中小型企业经理人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及中等企业主) ; 中中层(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小企业主、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 ;中下层(个体 劳动者、一般商业服务人员、工人、农民) ;社会底层(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并缺乏 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 。 2、 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发生变化。一是目的发生变化。马克思和毛泽东的 分析主要用来指导革命,比较强调阶级关系之间的对抗性;而现阶段的研究则是 用来指导建设,主要是更好地协调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便更充分地调动各 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进一步稳定发展。二是原来的划分标准以政 治身份, 、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而现在的新的社会阶层划分标准,是依据 各个阶层对组织资源(政治资源) 、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情况为依据。 3、 阶层政治地位发生变化。在据以划分阶层的三种资源中,组织资源(政 治资源)仍然具有决定意义,而经济资源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变得越来越重要, 文化(技术)资源的重要性则在近十年上升得很快,它在决定人们的社会阶层位 置时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经济资源。该报告采用了考察各阶层中党团员所占比例的 方式,对各阶层的政治地位进行了测量,反映出各阶层的政治地位有所变化。 第一, 私营企业主阶层中的党员比例明显上升。1993 年私营企业主中党员比 例为 13.1%,1995 年上升至 17.1%,2000 年进一步上升到 19.8%。 第二, 产业工人中的党团员比例明显下降。这与原来的产业工人队伍发生分 化有一定的联系。一些工人党员退休了,另一部分工人党员实现了上升的社会流 动,进入了其他社会阶层,还有一部分处于下岗失业状态。而目前产业工人的一 个新的主要来源是农民工,他们基本上都不是党员,党组织也很少在这批人当中 发展党员。 第三, 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党团员比例在经济改革后有所波动,但总的来说, 这一阶层的政治地位一直在提高,执政党较为重视从专业技术人员中提拔干部和 发展党员。 报告说,综合上述各阶层的政治地位的变化情况来看,执政党的社会基础在 逐步地向拥有经济资源和文化技术资源的阶层(经理人员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 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倾斜,这是执政党要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但另 一方面,执政党近年来在人口比例较大的产业工人阶层和农业劳动者阶层中的社 会基础受到部分削弱。 4、 社会阶层结构从“金字塔型”发展到“洋葱头型”,并逐步向“橄榄型”方向发 展。传统社会阶层结构是顶尖底宽的金字塔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极少数人居于 社会的上层,而绝大部分人则处于社会的下层。历史经验表明,在社会中间层规 模大的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差距一般都比较合理,经济社会分配差距比较小, 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一般都不会很大,这样的社会最稳定,最可持 续发展(在亚洲金融风暴中韩国应对能力最强,恢复也最快,就是因为该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就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中间阶层。而印度尼西亚至今尚未从危 机中恢复过来,除了其他原因外,缺少一个庞大的社会中间阶层也是重要原因之 一) 。因此,判断一个国家、地区是否实现了现代化,仅有 3000 美元的人均国民 收入是远远不够的,而具有现代化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形态,才是更深刻、更 本质的体现。 中国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开放, 社会阶层结构形态已经从传统的“金字 塔型”发展到“洋葱头型”,社会中间阶层有所增加(社会中间层不是某个阶层的代 称,而是几个具有相近或者相似特征,特别是收入处于中等左右水平的阶层的合 称。按照国际学术界的分类,社会中间阶层主要由两大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所 谓老社会中间阶层,包括中小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和富裕的自耕农;另一部 分是所谓新社会中间层,主要包括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行政与管理 人员、办事员、商业服务人员和技术工人等) 。但我国的社会中间阶层规模太小, 目前只占就业人口的 15%左右。这说明社会资源的分配还较为不平等。 造成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育滞后的深层原因,主要是呈自发性状态,制度安 排和社会政策滞后和缺位。根据国际经验,如果说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 政策追求的是效率,那么为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所需要的社会政策,就 应当以公平为目标。这需要国家不仅关注经济增长,也要注意制定相应的适于培 育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社会政策,因为经济政策不能替代社会政策,也不能自发 产生社会政策所需要的结果。目前中国收入分配的现实是,阶层差距和区域差距 都在扩大。富有阶层的存款占个人存款总数的 40%,但他们承担的个人所得税还 不到 10%。可见,在社会阶层分化的过程中,中国的社会政策还没有起到应有的 调节作用。 社会制度创新明显滞后,也阻碍了阶层之间的相对自由流动。其中最突出是 户籍制度,它使广大农民陷入结构性的机会不公平状态。目前,有关产业工人、 农业劳动者以及其他各阶层在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位置、地位、各自利益 的表达和保障,以及相互利益的调协调和整合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清晰、具体且 符合公正原则和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需要的说明。 国家这支“有形的手”必须发挥作 用,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应该成为今后社会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的核心, 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较为完整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体系。 5、 努力实现各阶层共赢。中国现在社会各阶层“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敌我关 系”,因为作为阶层而存在的各种社会集团,都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都是社会主 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现阶段研究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目的,与革命时代不同, 已经不是为了斗争的需要去分清敌我友,而是为了实现各阶层共赢。对于“工农联 盟”这个概念,应当根据新时代社会阶层结构特征加以扩展和发展。对于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来说,现在和将来所需要的,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工农 联盟”,而是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合作和联盟。 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是稳定的、开放的、有活力的、各阶层可以通过广泛妥 协和合作来实现共同利益,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共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络可用情况发生变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