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皈依证网上办理的皈依有几种形式

【佛教常识】佛教的“三皈依”有哪些含义?
三皈依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的“皈”字是反黑为白,转染成净,把心地住于正念清净境界;“依”字是依靠的意思。普通皈依二字简释为依靠、救度、恭敬等义。如把三皈依浅白地说:皈依佛是我依靠佛陀的指示,皈依法是我依靠教义求得真理,皈依僧是我依靠僧伽引导,正信佛教。换句话说,皈依了三宝可得救度,好像大海中的航船,需要有指南针,迷路的小孩重归慈母怀抱,便可获得天伦的温暖与慰藉。
皈依三宝是进入佛教的初步仪式,表示正式做一个佛弟子。要知道一个忠实的佛弟子,是要实行佛陀的教理。佛陀在世时告诉门下弟子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话是佛教精要的教义,只要依教奉行,恶事不作,善事多做,心地一定会快乐。
佛陀是正觉的示范,为我们的大导师;教理是指示人生正道,消灭烦恼与痛苦清凉药剂;僧伽是绍隆佛法,代表佛陀转法轮,引导众生入佛智的比丘。大家要时念三宝的功德,即念念不忘至尊导师(佛陀),生活指南的佛法,代表至尊的僧伽,使自己的思想纯正,心地不染,行为善良;同时更要努力利他的工作,表现佛法救世益人的精神,完成美满快乐的佛化生活。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一般信众皈依的心态有十二种
我的图书馆
一般信众皈依的心态有十二种
  综合时下一般信众皈依的心态,约略可分为十二种:
  1.有一种人确实是为了追求、真理而皈依。这种人因为皈依心态正确,就会在求法的求知欲的引领下,对法的认识和学习进步最快,成就也最大。我们看,有一部分真心求法的人,深入法要后,有可能将身心完全投入、弘法的行列。这都是由于皈依时的初发心正确,而必然产生的结果。如有一位年轻女,告诉我说,她到今天,有想要的念头,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我回答说,代表你在的求知欲上,不断在进步,但学佛不一定要出家,也能为佛教贡献、修行。因为「学佛、出家」上牵涉到父母及、眷属…是否同意等问题
  2.第二种人认为佛教很好,只是为了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而皈依。因为不是为了追求真理、佛法而皈依,所以皈依以后,学佛的进度比较慢。这种人比比皆是。
  3.第三种人虽然不知道皈依佛教的意义,也不是为了追求真理、佛法而皈依,但是他在皈依后,广结三宝善缘,而且不止在一个道场皈依,经常四处结缘皈依,皈依很多师父,那里有朝山就跟着去,那里有拜忏就赶快去参加。这种人目前佛教界最多。例如台北有一个女居士,跑道场跑了十几年,结果她告诉我,她现在学佛的心态,真的是像一句话形容的,学佛一年佛在天边,学佛二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向佛要钱。学佛十几年,已经提不起对三宝的恭敬心,只看到佛教界人事上不好的一面,没有将心放在法上来追求、来学习。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关系到她在皈依时她的皈依师父灌输她皈依学佛的观念问题,以及这么多年来她亲近的善知识指导她学佛的方向问题,以及他自己本身皈依以后,学佛的发心问题是否正确,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所以说皈依时候的正确学佛观念带导,非常重要。
  4.第四种人不是出于自愿而皈依。有的是被亲朋好友拖着去皈依,有的是因好奇随着朋友去皈依。有的是看见父母、亲友皈依,跟着去皈依。有的是代替孩童、患者、亡者而去皈依。有的是在助念时或度亡时代替亡者皈依。凡此种种情形,比比皆是。
  5.第五种人是为了求三宝保佑、降福而皈依,或者为了达到父母的愿望,或者为了自己某种心愿、目的而皈依。如我的高中同学长痔疮生浓,发愿说,如果好了,不用开刀,就皈依佛教。结果真的好了。还有一位女孩,为了考大学,向佛发愿,求佛保佑她,如果考上,就皈依佛教,以出家身分去读大学,结果真的考上了,就出家还愿,出家一年后,想要,又不敢还俗,弄的苦恼脑的。凡此种种,为了许愿、还愿而皈依、而出家的情形,其学佛的道心,是相当薄弱的。
  6.第六种人因为遭遇父母、亲属、儿女死亡,或者受到男女打击、夫妻不合、离婚、生离死别或者被人虐待、病苦等等因素,为了寻求心灵的避风港,或者逃避感情的纠纷而皈依佛教。因为这种情形而皈依的人也很多。例如有一位女居士,他父亲在她二十四岁时就死了,她的人生观因此改变,从此很深刻地感受到人生无常的启示,一有佛教的因缘接触,她就皈依了。虽然在我们遭遇生离死别时很容易让宗教弥补我们心灵的空虚,但是这是短暂的,时间会冲淡一切,如果在皈依以后,没有善知识指引你往正确的学佛方向前进,时间久了,也很容易将宗教的信仰冲淡下来。
  7.第七种现象,就是有一类异教徒,为了试探佛教真理、破斥佛法、盗用佛法、歪曲佛理而贩依、亲近三宝。在台湾有一种异教(外道)的,也学正式的佛教出家一样的跟着出家法师剃渡、出家、.受戒之后,就是接收佛寺,当住持,对信众弘法,结果讲的不是佛教的,而是外道法。他们是有组织、有目的的接收佛教的寺院。因为台湾有一些佛寺没有出家众住持,所以有一类异教徒便有目的地藉用佛寺传布他们的外道法。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以前在笔者出家的本山道场,有一位女居士,皈依以后,受戒,结果受戒回来,还是在家里开神坛,掷神杯。到了佛寺,拿着神杯在大殿掷杯问佛。出家师父看见了,就把神杯收起来,结果他又用两块铜饭代替神杯问佛。这种人在佛教界很多。究其原因,他皈依、受戒的目的,只是想以佛教的名义来拉拢信众,利用佛教而已,当然没有求道心可言。
  8.第八种人道教、杂神教、、佛教……,只要是宗教,统统礼敬、皈依。这种情形,不仅是在台湾,如印度、泰国、韩国、日本、缅甸、东南亚等国家,乃至全世界各地都很多。笔者曾经去印度,抵达成佛之处-菩提迦叶时,印度教徒就抬着神轿在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摇幌、吶喊,在他们的心目中,神、佛的地位都是一样的,与台湾的一般信众信仰一样,神、佛不分,只要是神佛统统恭敬、景仰。
  9.第九种人假借皈依佛教的慈善外衣,掩饰他个人私欲图利的手段,用来达到发展他个人名利权势为目的。譬如以佛教徒名义当会头,办慈善事业,结果倒人家的会、又倒债。如有一位女居士,当会头十几年了,信用一向很好,结果还是倒人家会一千多万,有一对夫妇,将十几年辛辛苦苦的积蓄一百多万全部跟他的会,结果全部倒了,经常在夜里,夫妇俩抱在一起痛哭。大家都知道他是佛教徒,岂不是要让大家骂佛教了吗?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假借慈善名义为钓耳,利用人性的弱点,假称是佛教徒,令人对他生起信用心,结果却在行为上,与信仰不合。如果读者中有人正在面对债权人的问题时。一定要善于处理,不要和众生结怨。破坏佛教形象,来世因缘聚会时,更是怨怨相报,牵缠不完。
  10.第十种人,自我学佛的期许很高,虽然想皈依佛教,但是却认为自己的程度不够,所以一直没有皈依。因为他认为皈依是一件很神圣、很庄严的事,一定要慎重其事。譬如有一位信徒,信佛已经很久了,但是一直没有皈依,他就是认为皈依之前,一定要将自己的行为、品德做好,要有很好的心理准备,一旦皈依,就要进入学佛的情况,才能皈依,所以一直没有皈依。
  11.第十一种人已经参加佛寺共修、法会很多年了,甚至研究很多年了,他早就默认自心已经皈依佛教,而不愿意做皈依证明仪式。譬如笔者有一位朋友,告诉我说:「我内心已经皈依佛教,为什么还要再做皈依仪式呢?」他不知道「皈依」是遵佛遗教,自有其深远的意义及影响力存在。
  12.第十二种人自认为对佛理有很深的造诸,所以对皈依时的「三宝引证师」精挑细选,希望找到比自己佛学程度高的皈依师父时,再做皈依打算,但是一直找不到,所以一直没有皈依。例如有一位博士,他对研究几年,一直没有皈依,笔者劝他皈依,他就说:「要找到对《楞严经》很有研究的法师,能够指导我研究楞严经,才做皈依。」这都是对佛制皈依仪式的意义不了解,才会对皈依的方式产生错误的想法。
  综合以上数点,你、我在最初进入时,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皈依佛教呢?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皈依三宝(佛教用语)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佛教用语)
佛教皈依三宝是指、、。佛教皈依三宝以后,就表示自己从此信奉佛教。
皈依三宝基本介绍
皈依的关键,在于其含义,而不在于其形式。所以,皈依仅办个手续,填个表、领个皈依证而已。皈依的皈,是回头。依,是依止。皈依的意思是翻旧日之恶,依止正道而得解脱。三宝指、、。
佛宝,指彻悟诸法实相,而能教导他人的教主,泛指一切诸佛。平日所见的佛象,因象征佛宝住持于世,而应受行者敬仰。但不可以为佛像就是佛宝。
法宝,指诸佛为教导众生,使其脱离苦海而宣说的教法。平日所见的经书,因象征法宝住持于世,而应受行者敬仰。但不可以为经书就是法宝。
僧宝,指修学佛法的清净和合的教团。出家僧人代表僧宝,应受行者尊重。但不可以为个别僧人就是僧宝。
三宝有六种含义:第一,希有之义,指三宝为世间难得之珍宝。第二,明净之义,指三宝远离有漏法,无垢明净。第三,势力之义,指三宝具足不可思议的威德自在。第四,庄严之义,指象世间珍宝可庄严世间一样,三宝可庄严出世间。第五,最胜之义,指三宝为法中最胜。第六,不变之义,指三宝是无漏之法,不为世间之法所动。
概括地说,三宝的含义为:佛为觉,觉而不迷。法为正,正而不邪。僧为净,净而不染。皈依三宝的含义是:发心翻旧日恶,依止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的佛教正法而得解脱,具足三宝功德,为利众生而究竟成佛。
皈依三宝何谓三宝
在皈依三宝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三宝。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和僧宝,宝代表了稀有珍贵,因为佛、法、僧在世间的出现非常稀有难得,所以称之为宝。
佛宝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佛代表着觉悟,觉悟宇宙人生真理,能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同时,在智慧、道德和行为上,都已经达到彻底的圆满。
法宝是指佛陀所说的教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藏十二部。众生因迷茫所困,无始
以来在生死中轮转,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处?皈依法之后,通过对佛法的学习,可以了解到离苦得乐的方法,解脱生命中存在的种种痛苦,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僧宝是指严持戒律的出家人,包括贤圣僧和凡夫僧二类。僧宝是佛法住世的象征,是三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或许有人会认为,只要皈依佛宝和法宝,而不必皈依僧宝,可不可以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佛法在世间的流传,必须依靠僧宝的和弘扬。还有一种人则认为:我皈依僧宝和法宝,总该没问题吧?回答同样是否定的。因为学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佛,佛陀是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如果我们不皈依佛宝,就会失去前进的目标。三宝是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整体,不皈依其中的任何一宝,都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佛教徒。
皈依三宝佛法地位
佛法虽有三藏十二部典籍,八万四千法门,但有着共同的要领;而在修学上,也有基本的规则。无论选择什么宗派,也不论修学什么法门,都绕不开这些要领和规则。倘若忽略这些根本,必将付出惨重代价。在多年的修学过程中,深深意识到皈依、发心、正见和戒律的重要性。其中,皈依是佛法的根本,发心是修行的根本,正见是解脱的根本,戒律是僧团的根本。任何人的修行,都应建立于这些基本建设上。而皈依,更是重中之重,是每个学佛者必须高度重视的。
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
成为佛教徒,最基本的衡量标准便是皈依。正如入党需要宣誓,入学需要注册那样,通过相应仪式获得合法身份。皈依,是成为佛教徒必须履行的入门手续,也是远离三恶道苦,迈向菩提之道的开端。 时常有人询问:若不皈依,可否依法修行?当然,若按佛法教义调整身心,按相应法门修习实践,多少总会有一些受益,但所得极为有限。若不曾生起恳切皈依之心,正说明对三宝的信心尚未具足。尽管在学,尽管在修,多是按个人喜好进行抉择,而非全身心投归三宝怀抱,以此为人生唯一目标。没有坚不可摧的信心和改造生命的决心作为动力,如何从无始劫来的生命状态中脱颖而出,焕然重生?
所以,学佛首先应皈依三宝,而且是真切、投入、全身心的皈依,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不存在患得患失的反覆。唯有这样的皈依,才能使我们真正站到菩提大道的起跑线上。否则的话,终究还是在场外徘徊。即使领到一张属于自己的皈依证,也只是拥有了入场的通行证。还需自己走过去,才
能使之生效。这段距离,正是靠我们对三宝的信心来跨越。
完成皈依是学佛的目标
皈依三宝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等待三宝庇护,等待三宝为我们安排一切,而是为了使自己最终成为三宝。或许在家居士们会担心:那是否意味着我们都要出家呢?并非如此。我们所要成就的,并不局限于形象上的三宝,而是三宝具备的内在品质,这才是修行的关键所在。
那么,三宝具备的品质又是什么?
佛,是觉悟,具足无限的慈悲和智慧;法,是空性及趣入空性的中道;僧,是圣贤僧的品质,即无漏慧及解脱德。所以说,并不一定要舍俗出家才能成为三宝。更重要的,是于自身圆满成就三宝具备的品质和功德。惟其如此,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三宝。
对于出家众来说,虽然剃发染衣,成为继承并弘扬佛法的僧人。在形象上,已是住持三宝之一的僧宝,与佛像和经典一起,象征佛法在世间的流传。但从内在考量,是否具足表里如一的相应品质?这是我们需要不断反躬自省的。若有名无实,流于表相,终究与解脱毫不相干。发心,只是踏上了寻求真理的解脱之路,抵达终点之前,尚需不断精进修行,最终成为名符其实的三宝。
佛法的一切修行,都是帮助我们成就内在的、佛菩萨那样的品质。念观音圣号,是为了忆念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之心,以此作为学习榜样,时时激发自己,圆满同样的慈悲品质;念弥陀,是为了忆念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以此作为修行楷模,时时策励自己,成就同样的宏誓伟愿。
所以说,称念佛菩萨名号,不仅是为了得其护佑,更不是祈求他们满足一己私欲,乃至成就自身的凡夫心。这一切,与佛法修行是背道而驰的。忆念佛菩萨的根本目的,是仰慕其智慧、德行,从而见贤思齐,从善如流,不断向佛菩萨靠拢,最终于自身成就和他们同样的品质。如此,才是标准的佛子所行,是对皈依的圆满完成。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究其实,皆未离开皈依三宝的范畴。可以说,离开三宝就没有佛法。当年,阿底峡尊者入藏后,见人们皈依之心不切而四处传讲皈依,时称“皈依喇嘛”。开始也有很多人不以为然:谁不懂得皈依呢?我想,在座的不少人看到本次讲座通知时,或许也会生起同样的疑惑:皈依?皈依有什么可讲?难道我们这些皈依多年的人还不懂得皈依吗?对于这个问题,尊者当年的回答是:我不知除皈依之外,还有什么更高的佛法。
阿底峡尊者对“皈依”的重视及身体力行,我深有同感。多年的修学,使我深深体会到,任何法门皆离不开皈依三宝这一根本。三宝,代表着佛法全体,缺一不可。而佛法的整个修行,正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皈依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成佛,正是皈依的圆满成就。
选择三宝为皈依处,便应时常忆念之,就象忆念最牵挂的亲人,使其形象时时映现于脑海,须臾不离。早期的《阿含经》,便极为重视忆念三宝的修行,不论是三随念、六念还是十念,皆以忆念佛、法、僧为基本内容。其中,六念是在忆念三宝外加上念戒、念舍、念天;十念则再增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四项。不论念的内容有多少,始终以念佛、念法、念僧为首要,为不可或缺的根本。
在汉传佛教地区,许多信众修习净宗念佛法门。念佛,也有深浅的不同,是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从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相念佛、实相念佛,及“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乃至禅宗的“即心是佛”。这些不同层次的修行内容,皆以对佛陀的忆念和皈依为核心。
此外,大乘佛教的许多修行法门,都是建立在忆念佛陀功德的基础上。我们熟悉的《普贤行愿品》,便是至高至深、至圆至顿的念佛法门,其核心思想可以两句话作为总结,那就是“菩提心的无上观修,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念佛,一方面是忆念佛陀功德,但更重要的是临摹佛陀品质,将这种忆念落实于行动中。所以说,《普贤行愿品》的修行是一种深层次的念佛,直接而切实。
念佛的效果,取决于我们对佛陀功德和品质的认识。在很多人看来,念佛似乎再简单不过,只须会念“阿弥陀佛”名号即可。那么我要告诉大家,若对“阿弥陀佛”的内涵缺乏认识,对其蕴藏的精深法义不甚明了,这句佛号很难念得有力度,更难以在生命中产生作用。须知,“阿弥陀佛”乃万德洪名,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对弥陀名号的认识达到什么程度,这句佛号就能念到什么深度。所以,念佛也应闻思经教,如理思维。尤其对于信心尚未完全生起者,唯有加深对佛陀功德、品质的认识,才能使所念佛号充满力量。
念法,即忆念佛陀的教法及所施设法门。这些法门是将我们引向彼岸的指南,是照亮前进方向的灯塔。修学佛法,是为了断除烦恼、契入空性、解脱生死,成就诸佛菩萨具备的无上品质。怎样才能获得成就?佛陀已然入灭,我们唯有“亲近善知识,依法得解脱”。两千多年来,历代祖师都是这样成就的。
念僧,主要以念贤圣僧为主,包括一切未成佛的声闻圣者及诸大菩萨,忆念他们的德行,忆念他们的修行法门。《阿含经》中,详细记载了舍利弗、大迦叶、目犍连、富楼那、优波离等大阿罗汉的言行和证量。许多大乘经典中,也展现了诸大菩萨的宏誓伟愿:《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记载了观音菩萨寻声救苦,千处祈求千处应的大悲精神; 《地藏菩萨本愿经》叙述了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感人愿力;《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演说了文殊菩萨平等饶益一切有情,令得入诸佛圣果的真切誓言;《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宣告了普贤菩萨虚空界尽、我愿乃尽的广大行愿。
若将诸佛菩萨和历代高僧比作成佛之道的路标,那么,不断忆念其功德品质,意义便在于帮助我们瞄准方向、强化目标,使迈出的每一步都向终点靠拢。否则的话,凡夫心随时都在寻找乘虚而入的机会,使我们被无明所惑,低头徘徊不前,乃至丧失方向。
由此可见,一切法门的修行都未曾离开皈依三宝。换言之,是对皈依三宝的不同诠释。
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
皈依,是区分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是佛法及一切戒律的根本;还是一切修行实践的保障。
一切法门的修行,无不基于我们对三宝的信任。“佛法大海,信为能入”,这种信仰,是抵达解脱彼岸的源泉。若不具备这一点,修行必定缺乏动力,更难以持久。为什么我们对因果并不畏惧?对无常没有感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尚不坚定,所以在听闻因果、无常的教法后,虽然也觉得有道理,却未达到深信不疑的程度。
皈依三宝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课。皈依以后,就表示自己从此信奉佛教,成为三宝佛法僧的弟子,不再信仰其他宗教。所以贩依三宝是确定信仰目标的表示。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没有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即使上香礼拜,也只不过是一个对佛教尊重而有兴趣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就好比一个学生,如果不曾办理注册手续,永远只是个旁听生罢了。世间上的金银、真珠、玛瑙称为‘宝’,那是世间财宝:而佛、法、僧是法身慧命之宝,是出世的财宝。所以,我们学佛修行,首先应该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的利益
三宝是冥冥黑夜里的灯烛,滔滔苦海内的舟航,谈谈火宅中的雨泽:皈依三宝不但能使我们得到究竟解脱,并能获得许多现世的利益。以下综合经典所说,将皈依三宝的利益归纳为十点:
成为佛弟子;皈依三宝的人,是以宇宙间最伟大的圣耆释迦牟尼佛为老师,正式成为佛陀的弟子。
不堕恶趣:皈依三宝的人,经云;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畜生:皈依僧,不堕饿鬼。扳依三宝,可以恶道除名,人天有份。
庄严人格;皈依三宝以后,信仰层次提升,如同人的身上穿戴道德的华服、宝冠,人格因此庄严起来。
善神捷护:佛陀曾指示护法龙天.一切善裨,在末法时代,要保护扳依三宝的
弟子。因此,皈依三宝可以得到天龙八部、护法善裨的拥护。获得尊敬:皈依三宝的人,能得到人天大众应有的尊敬。
皈依三宝误区
有些人认为:皈依就是到庙里办个手续,填个表,领个,以证明自己是佛门弟子。
这种知见是错误的。办个手续,填个表,领个皈依证等,这些都是表面的形式,那这种“皈依”是毫无意义的,也根本不能叫真皈依。
有些人认为:既然皈依不在于形式,那么修行佛法,根本不需要皈依。
这种知见是错误的。皈依虽不在于形式,但也有其重要含义,是行者弃旧恶而修行佛法的转折点。行者只有皈依三宝,才是佛门弟子。所以行者还是要皈依的。
皈依三宝持五戒
那么,皈依后我们又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在座的人,有的仅仅是为了皈依三宝;有的还希望求授五戒。但不管想不想受戒,作为一个佛弟子,持五戒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严持五戒是做人的根本,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五常,仁是博爱;义是遵循道德规范;礼是不做不合法的事;智是要有智慧,保持清醒的头脑;信是要有信用,这和五戒所说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极其相似,所以说,五戒是我们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
五戒的第一条为不杀生,包括一切有情藏、思想、记忆、知道冷热苦乐的生命体。当然,杀生有重罪和轻罪之分。重罪主要是指杀人,而杀牛马猪羊乃蚂蚁蚊子则属于轻罪。重罪是不可忏悔的,犯下之后就失去了优婆塞或优婆夷戒;轻罪可以通过忏悔来消除业障。受戒之后若有违犯,就会有戒罪和业罪两重罪过,能忏悔是戒罪,但业罪依然还是存在。可能大家比较关心受戒后是不是必须吃素的问题,能吃素当然最好,如果一时还做不到,吃些三净肉也不算犯戒,尤其是家庭主妇,要操持全家的饮食,免不了要接触一些,只要不违背杀生的原则也是没什么妨碍的。
第二是不偷盗,在佛教里,偷盗也叫做“不与取”,只要是属于他人的东西,没有经过主人同意就据为己有的行为都属于偷盗。
第三是不邪淫,所谓邪淫,是指正当夫妻关系以外的,不为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
第四是不妄语,凡是与事实真相相违背的语言都属于妄语。在佛教里,又有大妄语和小妄语之分。如果你本来没有道德,却欺骗别人说有道德;或是本来修行没什么境界,为骗取恭敬和供养而大肆吹嘘,凡此种种,都属于大妄语,属不可悔罪,并会因之失去优婆塞及优婆夷戒。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某事却说没看到,没看到的又说看到了,则属于小妄语,是可以忏除的。还有一类为方便妄语,如到人家做客,为减少主人麻烦,本来没吃饭却说吃过了,属于方便妄语,没有什么罪过。
第五是不饮酒。五戒的前四条属于性戒的范畴,就是本体是违理的,不仅戒律所不容许,和社会道德也是相违背的。而不饮酒是属于遮戒,为什么佛陀要制定这一条戒律呢?因为一个人饮酒后,会在失去理智的状态下犯戒。佛经里曾有这样的记载:有位持戒严谨的优婆塞,某次外出归来,因口渴难耐,误将酒当作水喝了,结果神志模糊,恰巧邻家的公鸡飞来,他便将鸡捉来杀了,这就同时犯下了盗戒和杀戒,然后,邻居来寻鸡,他推说没有看见,又犯了妄语戒,而邻居又是位漂亮的少妇,他一时兴起,结果邪淫戒也犯了。所以,佛教提倡禁酒,主要是为保护前面四条戒。当然,也有开许的时候,如果是生病需要酒来治疗,还是允许的。
皈依三宝持六念
在家居士除了受戒而外,还要常存六念。
(1)念佛:时时忆念佛的功德,以佛作为学习的榜样,以成佛作为人生的目标。
(2)念法:时时忆念法的殊胜,以此激励自己不断探求真理。
(3)念僧:时时忆念贤的清净梵行,以此培养出世的心态。
(4)念戒:时时忆念佛所制定的戒律,以此对照自身的行为,检查自己的行为举止及起心动念是否符合戒律的规范。
(5)念施:在生活中随时帮助他人,无论是还是我们所学到的佛法,只要别人需要,都要设法予以满足。
(6)念天:天人的福报由他们的善行而来,我们想有美好的未来,就要多积福德。佛教的皈依有几种形式? - 知乎12被浏览1706分享邀请回答111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5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嘎玛仁波切微信]皈依的形式真的重要吗?
导语:如果一个人总是嘴上说得很好,总是没有任何行动,谁会相信?心意需要行为去传达。除非情况不得已,皈依必须是面对面的,从皈依那一刻起,才是真正的佛子,心中真正有佛,一定要皈依,从此开始接受上师三宝时刻的护佑与加持。
很多人都说,能够来到昌列寺皈依,是极大的福报。这是一定的,毋庸置疑。非常随喜那些能来神圣的昌列寺求皈依的佛友,这里长期有三百多位喇嘛师父学习经律论三藏,这里是培养很多寺庙未来住持及堪布们的圣地,是培养弘法利生、荷担如来家业僧宝们的地方,能来到这里皈依,当然是大家的福报!当然在哪儿皈依,只要心诚都没有太大差别,但因缘和合、福报具足能够来到这里皈依,就更加殊胜了!
皈依,在佛教里是个非常重要的仪式,虽然现在很多人认为“皈依”不重要,只是一个形式,心中有佛就行了,没必要搞这些形式。但是,形式有时非常必要,如果一个人对皈依的形式完全不在乎,他说心中有佛,这真是一个问号。
如果一个人口口声声说,“我对你好,会一心一意为你奉献……”却在行动上没有任何作为,谁都不会相信。嘴巴上说说,太容易了。
形式如果不那么重要,那你吃饭为什么还要那么挑剔呢?反正都要吃到肚子里去,何必还要这个风味,那个菜系,那么多花样呢?全放在一起煮上一锅吃下去不就行了吗?因为这就是不需要注重形式嘛,但嘴巴这样说,人们还是喜欢菜有很多种,色香味俱全,吃起来美味可口等等。所以,形式当中包含了很多实际的内涵,皈依也是一样。
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的小孩一生下来,要带到教堂或者牧师那里用水洗头或者在浴缸里沐浴,让他(她)接受洗礼以后,从此成为一个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外道徒跟佛教徒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是有没有接受过皈依。
在《律藏》里讲得非常清楚,所有的别解脱戒包括皈依在内,都是需要通过具德善知识(上师)的身口意传到弟子的身口意。所以必须是面对面,人对人,除非这个地方已经没有了真正的法师,你可以拿一本《大藏经》自己授皈依,只要在方圆几百公里以内还有法师,你就必须得找这些法师们去求皈依,因为,法赖僧传,殊胜的妙法当由真正的清净僧来传播。
现在,有些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电脑等载体,在网上办皈依,严格意义上来讲,依佛教的教理来看,除非不得已的情况下,必须是面对面的。在《皈依七十颂》里讲到:谁都可以受戒,任何人都有机会受戒,但是一个没有皈依的人,没有任何戒律可谈。
也就是说你如果不是一个皈依的佛教徒,你学密法没有基础,你出家也没有基础,你发菩提心,受菩提心戒,当然更没有基础。就像建房子必须要打地基一样,皈依,就是打地基,是必须要去做的。
佛陀既然讲外道与内道的差别在于有没有皈依,如果你真的认为自己是心中有佛的人,就要尽快去求皈依。因为现在你虽然谈不上是外教徒,但也还不算是佛教徒,人生无常,既然想要求皈依,就要带着虔诚心好好去求。
从你真正皈依的那刻起,就真正能叫做”佛子”了,就可以姓释迦牟尼佛的姓了,就像我们生下来,登记户口的那天开始,我们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是一个中国公民一样,皈依后,你将拥有属于自己的信仰。
依照佛教的教义教规来讲,皈依是基础。皈依,就是你愿意接受保佑,“将”是保佑的意思,“卓”是愿意,愿意接受保佑的意思。愿意接受谁的保佑呢?我们发誓、承诺,在一个具德善知识面前,愿意接受佛的保佑,愿意接受佛法的保佑,愿意接受僧人的保佑,这就叫皈依。
点击阅读|谦卑虔诚求皈依
点击阅读更多嘎玛仁波切热点开示:
佛教和佛法不会乱
警惕邪师断慧命!
具德上师并不容易碰到
具德上师观察弟子
居士日常事师礼仪
张嘴讲话很容易,懂得闭嘴却很难
学习具德上师的密意
上师瑜伽最为胜
昌列寺官网:
新浪微博:@嘎玛仁波切 @昌列寺
根让仁波切开示:「智者妙音」
喜马拉雅FM:宁玛昌列之声
嘎玛仁波切博客:
.cn/changliesi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皈依仪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