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维语歌曲大全的特色

【图文】维吾尔族民族特色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维吾尔族民族特色
大小:468.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维吾尔族民居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维吾尔族民居
生活在新疆的维吾尔族经济早就以农业为主,因此在维吾尔族居住的地方,村庄很多。信仰伊斯兰教后,其民居形式深受波斯——阿拉伯的影响。房屋为中亚地区的平顶,呈方形,墙壁是泥土夯筑的,有较深的带护栏的前廊。庭院中种植花卉、果树和,是弹唱、休息、餐饮之所。维吾尔族人民喜爱在庭院或外廊摆设茶具,接待客人。
维吾尔族民居建筑风格
维吾尔族的建筑物有其独特风格。房屋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室内凿壁龛,并饰以各种花纹图案。旧式房屋多系土木结构,窗子较小,房顶开一个窗,通风采光差;室内进门有一连灶土炕,用来做饭取暖。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住房质量逐渐提高,有的住进了楼房。即便是自建的平房,一般也比较宽敞明亮通风。厅室布置整洁朴雅,四壁呈白色泛蓝,挂的壁毯,靠墙置床,被褥均展铺于床罩或毛毯之下,床上只摆设一对镂花方枕。室中央置长桌或圆桌,家具及陈设品多遮盖有钩花图案的装饰巾,门窗挂丝绒或绸类的落地式垂帘,并衬饰网眼针织品。地面多装饰民族图案。维吾尔族人喜欢在庭院中种植花卉、果树和,整个环境显得雅静、清新。
维吾尔族的居室一般是土木结构平房。其建筑方式是以粗木或沙石作基,土块砌墙,或笆子墙,房顶架梁棱、椽后铺苇席加土抹泥。房屋平顶,开天窗采光,四壁不开窗只留门,房门忌朝西。现在,建筑式样发生变化,多留壁窗,建材也多由土木结构,向砖、混凝土结构发展。室内布置过去较为简单,一般多砌土炕,炕一侧隔矮墙砌锅台,墙上留有壁翕,放置物品,喜挂壁毯。冬季多烧炉子、火墙取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立柜、五斗橱等家具和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等家电产品也进入普通人家。室内布置由实用、美观渐趋华丽。院内多植有葡萄和果树花卉。房门口两侧砌土台,上铺毡毯,用以夏天乘凉、睡觉。[1]
维吾尔族民居民居风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祖国西北,地域辽阔,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以维吾尔族为主,人口约占全区的三分之二。新疆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很大,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的说法。再加有七个民族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是我国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最多的地方。所以,这里的建筑必然会受到当地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维族的传统民居以土坯建筑为主,多为带有地下室的单层或双层拱式平顶,农家还用土胚块砌成晾制葡萄干的镂空花墙的晾房。住宅一般分前后院,后院是饲养牲畜和积肥的场地,前院为生活起居的主要空间,院中引进渠水,栽植葡萄和杏等果木,葡萄架既可蔽日纳凉,又可为市场提供丰盛的鲜葡萄和葡萄干,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院内有用土块砌成的拱式小梯通至屋顶,梯下可存物,空间很紧凑。
还有一种“阿以旺”式住宅,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面布局灵活,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开天窗,有起居会客等多种功能,后室称冬室,做卧室,一般不开窗。
的结构虽以土胚墙为主,但随着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在构造上还是有若干差别。例如,北疆的、地区,降雨量较多,民居土胚墙就多用砖石做基础和勒脚,天山南麓的地下水位高,人们就采用填高地面地基的
做法,并在基础与墙身结合处铺一层苇箔做防潮层,以防土胚墙受到水的侵蚀。几乎终年无雨,墙体就全用土胚砌筑,用不着砖石基础和勒脚了.
新疆民居的屋盖多用土胚拱券,以满足夏季隔热冬季防寒的要求。阿以旺式住宅则用密梁平顶,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多的回族民居,多喜用内地木构架起脊的屋顶,平面布置也采取、三合院形式,和汉族的住宅没有多大差别。
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喜好清洁,很重视沐浴,特别讲求水源的洁净。在没有渠水可引的地方,几乎每户都在庭院自打一口井,并严格保护水源,使其不受污染。
为了在节日举行宗教仪式活动和接待亲友,每户居民通常都有一间上房,一般在西面,最少是两开间,使用面积约30~40平方米。考虑到人群聚散和空气流通,常设内外两重门,房中有一个通长的大火坑,火坑对面的墙壁悬挂着古兰经字画或圣地图画,便于老年人做礼拜。
在建筑装饰方面,多用虚实对比,重点点缀的手法,廊檐彩画、砖雕、木刻以及窗棂花饰,多为花草或几何图形;门窗口多为拱形;色彩则以白色和绿色为主调,表现出伊斯兰教的特有风格。 [2]
维吾尔族民居民居特色
虽然砖饰所采用的材料不过是最普通的砖石,但经过锯、切、打磨后,工匠却可以通过相互穿插、交错、重叠、拼砌将它们组合成各种花饰。据说,一个高明的工匠可以将这些砖石拼砌成上百种图案。石膏雕花也是维吾尔族民居最常采用的装饰手法之一,主要用于庭院前廊端部和室内外窗间墙壁等处,以花卉、植物、几何纹饰等作为边框陪衬,看上去像是一幅完整的装饰图画,又像是一幅镜框。
维吾尔族民居
维吾尔族的院落结构也很有特色,据清代《新疆图志》卷48记载:维吾尔族居民的房屋“皆与汉同,而门多北向。富室高构重楼,砌土为榻,穴墙为炉,圆上而方下,其高三尺,突出屋顶……燃之则一室温和。墙中皆穿洞为阁庋藏食物……屋顶开天窗,洞达阳气……四壁饰以人物花卉,兑为洁丽。富家巨室屋旁多筑园林,沟以渠水,为销夏燕游之处……市居者,门左右筑土为台,旅货,谓之‘巴扎尔’。”而和王公贵族的府第华丽壮观,如郡王的‘王府在城东隅,附墙筑台,高出城上。头二门内,正宅三层,皆在平地。宅之左,即拾级登台,台上屋舍遐环,悬窗下瞰,其内院也。宅左,步长廊更进一门,则园林在焉。亭台数座,果树丛杂,名花异草,列盆成行,俨然内的风景。(《西藏杂述诗》卷三)
许多年过去,记载中的许多场景或许已经难以重现,但其中的一些特色却完整保留了下来。例如在六星街,大多数维吾尔族民居依然保留着天窗和门廊。门廊有顶有柱,两侧还有类似中美人靠的长凳,供人们休憩和纳凉。院门也多用双扇,门面采用镶边、贴花、雕刻等手法组成各种图案,做工尤为精致。
维吾尔族同胞的庭院大多也十分宽敞,住室的门前都有宽敞的廊檐,然后在葡萄架下放一张床,称之为“卡塔”。这是一种比双人床还要宽大的木塌,床面有的用整板,有的用格板钉成,一张“卡塔”可以躺下三四个人。在夏日里,即使在中午,躺在“卡塔”上也格外凉爽。[3]
维吾尔族民居民居结构
住宅有前室——后室、客室——后室、外间——客室等几种组合形式。室内设有壁炉、璧龛。壁炉用来取暖,壁龛用来存放物品。壁龛和壁炉均饰以精致的石膏花。墙壁用砖砌成图案花纹或挂有壁毯,地上铺设地毯或毛毡。室中央放有长桌或圆桌,家具及陈设品多由装饰巾遮盖。
全年基本无雨,生活在这里的维吾尔族人就地取材,用土坯建房,建成单层或双层带半地下室的土拱平顶房。院子周围以平房和楼房相穿插,用土坯花墙、多种形状的拱门、平台、葡
维吾尔族民居
萄棚等组合成富于变化的空间。宅内各组房间之间由葡萄棚或天棚组成的宽敞过道相连。院内引入渠水,通风良好、避日纳凉的庭院成为人们生活起居的主要中心。室内外装饰较少,仅有用木模压印出的图案花纹装饰墙面。
地区寒冷多雨,维吾尔族住宅多为砖土木结构的坡顶房屋。房屋与果园以绿篱(葡萄棚等)分隔,绿篱与房屋外廊搭接,组成凉爽的户外生活场所。门廊有挂落和栏杆,墙面和顶棚为浅蓝色,木门窗板有装饰性木雕。室内陈设较为讲究,用工艺刺绣、壁毯、大幅织花窗帘装饰。
、和田的维吾尔民居多为砖砌,不讲朝向,室内多壁龛和石膏花饰,精美华丽。因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装饰颜色多为绿色。
在建筑装饰方面,由于石膏质地细腻、洁白,涂色和不涂色使用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维吾尔族常用它来装饰民居。石膏花饰有用于墙顶边缘、壁龛周边的带状图案,有用于壁面的大幅尖拱形图案和用于顶栅的圆形、多角形图案。图案取材于牡丹、荷花、葵花、菊花、梅花、玫瑰等。石膏粉花饰中的植物纹与几何纹结合自然,疏密有致。
另外,彩画、木雕、拼砖等手法也常用于维吾尔族建筑装饰。彩画色调浅淡柔和,在顶棚边缘和密梁等处稍加点缀,效果突出。木雕花纹多取材于桃、杏、葡萄、石榴、荷花等植物花卉,主要用于柱子、梁、枋和门窗装饰。木雕花饰多用原色材料或施加彩绘,在雕法上有线雕、浅浮雕及透雕等。拼砖所拼砌出的花纹为各种几何纹,施工中要求有高度的拼合技巧,主要用于装饰砖砌的墙面、台基、柱墩和楼梯等处。[4]【维吾尔族文化】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 新疆维吾尔族文化特点_知识频道_买购网
按模块条件查看
摘要:维吾尔族是一个多源民族,最主要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人,另一支是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维吾尔族文化有什么特点?维吾尔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维吾尔族文化】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 新疆维吾尔族文化特点
维吾尔族是一个多源民族,最主要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人,另一支是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这两部分人于公元840年大规模汇合,至16世纪初完全融合完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 总人口达987万人(2009年),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共计941.3796万人(2006年),约占新疆总人口的46%。根据史籍记载: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游牧民族。由于受部落间战争的影响,各个部落的分支逐渐迁徙西域(今新疆),先后曾被译为“韦纥”、“乌纥”、“袁纥”、“回纥”、“回鹘”、“畏兀儿”,以后才改为“维吾尔”,沿袭至今,是“团结”、“联合”之意。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此外还擅长园林艺术。中国最大面积的葡萄生产基地,即葡萄沟就在离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东南184公里的吐鲁番盆地。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开封、郑州等地。
维吾尔族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如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民族使用维吾尔语,该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历史上维吾尔族人民曾先后使用过古突厥文、回鹘文、古维吾尔文等。公元10世纪伊斯兰教传人后,逐步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经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20世纪80年代初,又恢复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
关于维吾尔族的族源,说法不一。维吾尔民族人按自己的发展史记载。本民族与突厥族同出与匈奴民族,是匈奴族的单于的两个王子发生争斗分裂,带领自己的部下逐渐形成了突厥和回鹘两个不同的民族,回鹘就是维族的先民,所以维吾尔语与其他的突厥族语言基本相同,只是发音上有所区别,包括远在小亚细亚的已经与当地民族融合很久的土耳其语都和维吾尔语基本相同,维吾尔族人到土耳其一个月就可以完全学会土耳其语和阿塞拜疆语,他们听这两种语言与听哈萨克等民族语言没有什么区别,就像是在听方言。而许多民族学家错误的认为其先民是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北方游牧民族丁零以迄铁勒。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文文献中对“维吾尔”这个族名有不同的译写。4世纪写作“袁经”,6世纪末、7世纪初写作“韦纥”,788年以前写作“回纥”,788年以后至13世纪70年代改写为“回鹘”,13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写作“畏兀儿”,17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则称“回部”或“缠回”等。还有人认为其族源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的“呼揭”、“乌揭”,甚至远古塔里木盆地的原始土著民族。
唐天宝三年(744年)回纥消灭突厥汗国,居住在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沿岸的回纥人建立了回纥汗国,其统辖范围包括贝加尔湖西南、叶尼塞河上游、阿尔泰山西南、天山以北、兴安岭以东等广大地区,后曾占领过天山以南部分地区、七河流域、真珠河(今锡尔河)、拨贺那(今费尔干纳)等地,与唐朝长期友好,曾两次派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并与唐多次和亲。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回鹘汗国破灭,回鹘部众除一小部分留在原居住地外,绝大部分被迫进行大迁徙。分南下与西迁,南下主要分为二支,其中一支奔向河西走廊,与早在武则天时南渡大漠而徙居于河西的回纥部众聚合。建牙帐于甘州(今甘肃张掖),被称为甘州回鹘或河西回鹘。
咸通二年(872年)在甘州自立可汗,11世纪上半叶为西夏击败,后又为蒙古所统治。他们长期繁衍生息,今甘肃省的裕固族,这一支回鹘人的后裔。另一支回鹘部众来到天山以北,以西州(即高昌,今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起高昌回鹘政权,史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其政权一直存在到元朝中期,他们与当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生息,相互交流,逐渐融合,发展成为这一部分地区今天的维吾尔族。西迁的第三支回鹘人进入中亚地区,和先于他们进入这一地区葛逻禄等部汇合。因其活动于葱岭以西,史称葱岭西回鹘。
在9世纪末到13世纪初,这一支回鹘,联合其他突厥语系部落建立政权,称为喀喇汗王朝,其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塔里木盆地的中部和西部、伊犁河流域和巴尔喀什湖以东、楚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周围、锡尔河中游和阿姆河中游的以东地区。他们与塔里木盆地的居民在长期生息中逐步发展为这一地区的近代维吾尔族。另一说认为维吾尔族自古就生活在新疆境内,后与西迁的回鹘人聚合发展成近代维吾尔族。
辽保大四年(1124年)耶律大石率众西迁,建立“西辽”,辖地包括今新疆及迤西地区。
1211年为乃蛮王屈出律所灭。
1218年蒙古灭乃蛮,其间今新疆的维吾尔族先后受西辽与乃蛮贵族的统治。
1234年并入蒙古察合台汗国。
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察合台汗国灭亡,新疆境内分裂为许多割据政权。
17世纪初,天山南部建立了叶尔羌汗国,与清朝维持着朝贡贸易关系。
1678年,康熙十七年,由于白山派和卓勾结准噶尔蒙古贵族攻入南疆,叶尔羌汗国灭亡。
清乾隆二十至二十二年(年)清朝平定了准噶尔之乱。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新疆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实行军事管制制度。
光绪十年(1884年)正式建省。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维吾尔族同各族人民一起,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分裂,进行了长期斗争,进一步加强了抵御侵略和反分裂的力量。历史上维吾尔族的政治家、学者、翻译家如廉希宪、阿礼海涯、桑哥、安藏、贯云石、鲁明善等,都对祖国作过很多有益贡献。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男女青年要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玛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烤包子、拌面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葡萄干、哈密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按伊斯兰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满30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
节日期间杀羊或骆驼,到清真寺去作聚礼,唱歌跳舞,并举行赛马、刁羊和摔跤等活动。
住房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房,经济条件好的住房讲究,设有廊房,并雕花纹或绘制图案。
维吾尔族古代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祆教和佛教。
10世纪中叶喀喇汗朝萨图克·布格拉汗归信伊斯兰教后,喀什噶尔、叶尔羌、和阗地区改奉伊斯兰教。
13世纪初阿克苏、库车、焉耆地区维吾尔人改奉伊斯兰教。
14世纪时,天山北路伊犁、塔城等地区维吾尔人改奉伊斯兰教。
公元10世纪末至16世纪初,吐鲁番、哈密等东疆地区维吾尔人改奉伊斯兰教。
当前,维吾尔族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多属于逊尼派。
一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新疆盛产绵羊,由此维吾尔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习俗。讲究的羊肉串肉质鲜嫩,味咸辣,孜然的特殊味浓郁。 与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饭,也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在新疆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地区,逢年过年,婚丧娶嫁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他们的传统习惯是请客人围坐在桌子旁,上面铺上一块干净的餐巾。随后主人一手端盘,一手执壶,逐个让客人净手,并递给干净毛巾擦干。然后主人端来几盘抓饭,置餐巾上(习惯是二至三人一盘),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抓吃,故取名为“抓饭”。维吾尔族抓饭的种类很多,花色品种十分丰富。
维吾尔族传统服装极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长袍,右衽斜领,无纽扣,用长方丝巾或布巾扎束腰间;农村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面套对襟背心;城市妇女现在已多穿西装上衣和裙子;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胶质套鞋;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维吾尔族花帽有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成的民族风格图案,有些还缀有彩色珠片;妇女常以耳环、手镯、项链为装饰品,有时还染指甲,以两眉相连形式画眉;维吾尔族姑娘以长发为美,婚前梳十几条细发辫,婚后一般改梳两条长辫,辫梢散开,头上别新月形梳子为饰品。也有人将发辫盘系成发结。地毯、花帽、艾德来斯绸、民间印花布和英吉沙小刀等是维吾尔族最盛名的传统工艺制品。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丽的标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亚文化的影响,维吾尔族男子削发戴小罩刺绣花帽。清代初期,维吾尔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总:服饰形式清晰,纹饰多样, 色彩鲜艳,图案古朴,工艺精湛。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
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维吾尔族的天文学知识源远流长。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哈斯·哈吉甫在其《福乐智慧》一书中介绍了当时的许多天文学知识,并在第五章《论七曜和黄道十二宫》中以诗歌的形式描述了七曜和黄道十二宫。作者介绍了七曜的名称、特性、位置及其出现的时间,并根据“地球中心说”列出了行星在太阳系中的排列顺序,画出了七曜星图。所谓黄道十二宫,即十二个星座,把天空中一年四季出现的可以观察到的星群分为12组。他说:“除了七曜之外,还有黄道十二宫,有的成双成对,有的孤闱独守。”明确指出了黄道十二宫在星空中相互为邻,一年中按季节出现,不断交替变换,每一个星座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月份、季节。即十二宫分属春、夏、秋冬四季,每一季为三宫。他又把十二宫分属火、水、气、土四种物质。火、水、气、土不仅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而且认为生命也是四要素组合成的。他说“四要素给合,才能构成生命”。
马合木德·喀什噶里在其《突厥语词典》里也收集了许多文学的资料,如:“傍晚出现火烧云,妻儿如亲人;清晨出现火烧云,家中起哭声。”“月出晕伴生,白云浮晴空。云头堆叠起,大雨自天倾。”民间也有“月晕白,雨雪来;月晕红,天放晴”的说法。维吾尔族民间把金牛宫之七星称为“于凯尔”星座。夜行人利用这个星座定方向,如同使用罗盘。人们认为,于凯尔渐大,天气就会变化。维吾尔族谚语说:“于凯尔掠过天边,节气就属夏天。”据民间星相家的说法,于凯尔一年中有40天栖于地上,这时的天气最热,被称为伏天。40天之后,于凯尔重新升入星空,植物开始结籽。民间有“七星显,天气变;七星不坠,地温不升”的说法。维吾尔族民间还把北极星称为“铁木尔阔足克”(意为“铁桩”),并把此星作为夜间行路或军队夜出时方向的标尺。对火星、金星、土星、水星等星体予以维吾尔族的称呼,并正确认识到这些星体运动与地球气候、季节变化的规律。
维吾尔族历史上曾使用过多种历法。最早的是回纥汗国时期使用的12兽历法。12兽名称分别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每12年循环一次。据考古和文献资料,高昌回鹘王国时期使用一种叫“七曜历”的历法,即以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纪日的历法,也即以七日为一周年历法。据在高昌遗址发现的回鹘文历书断简研究,这种历法每日先用杰特语记七曜日名称,次译中国甲、乙、丙、丁等十干之音,最后以杰特语记鼠、牛、虎、兔等12兽名,又在其上的每第二日,用杰特语译出中国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之名,而以红字记之。这种历法可说要杰特、中国、突厥三种历法的整合体。
据法国学者沙畹考证,七曜历于唐开元七年(719年)由摩尼教传教士传入中国,后来中国影响很大。根据乌鲁伯克留传的历书考证,高昌回鹘使用的另一种历法,一年分12个月,2—11月各月,皆以数字为次第。唯独首月和末月名称不同,首月称“aramai”,意为斋月;末月称“carsapat”,意为腊月。此与中国历法谓此二月为正月、腊月相似。每月上旬,中国历称“初”,高昌历法则如“yangy”,意为“新”,二者形式相同。因此,高昌回鹘的历书实仿中原历书。
喀喇汗王朝时期的维吾尔人使用12兽历法,人的年龄、事件发生的时间等均以12兽轮流纪年。与汉族12兽不同的是他们以鳄鱼代替龙。12兽的顺序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当时也使用七曜历。
维吾尔族改信伊斯兰教后,使用回历。《西域图志》、《西域闻见录》等书均记明清时期的维吾尔族已使用回历。回历又称“希吉来历”或“伊斯兰教历”。回历纯系阴历,其纪年法是:太阴圆缺一次为1月,12个月为一年,单月30日,双月29日,不置闰月,全年354日。每30年为一周,其中有11年(约每隔二三年)的12月末添设一个闰日。故该历平均每年为354日8时48分。对于月的计算方法,不用实朔,而以看见新月时期做月首,所以它的月首日期,常在农历初二、三日以后。
维吾尔传统音乐
古代西域维吾尔地区的龟兹乐久负盛名。玄奘周游列国后在《大唐西域记》卷一中记载:“屈友国(即龟兹)管弦伎乐,特善诸国。”可想像维吾尔在西元4世纪时就创造出了如此灿烂的音乐文化并闻名世界。如果说“特善诸国”的龟兹乐是古代维吾尔音乐的典范,那么现今流传在新疆地区并与龟兹乐有渊源关系的维吾尔木卡姆则是今日得艺术瑰宝。
维吾尔木卡姆
“木卡姆”是中亚、南亚、西亚、北非及整个伊斯兰文化圈内拥有的一种乐舞形式。“木卡姆”这个词源于阿拉伯语。在现代维吾尔语中,这个词有广、狭两个含义,广义指一种大型古典歌舞套曲,狭义则指以散板形式维吾尔木卡姆,他被誉为“维吾尔音乐之母”,源于民间,是融合维吾尔民歌、器乐、说唱、歌舞于一体的大型歌舞套曲形式。维吾尔木卡姆与其他国家的木卡姆相比,数量最多,艺术形式完整,为世界所瞩目。
椐今新疆和田学者毛拉·伊斯迈托拉·穆吉孜的《乐师传》 (1893)记载,木卡姆形成于15到16世纪。维吾尔木卡姆按流行地区和风格特色,可分为南疆木卡姆、北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留番木卡姆等等多种。每一种木卡姆有六至十二套。人们常说的十二木卡姆,是指南疆木卡姆,是由十二部大型古典套曲组成,每一部套曲又包括“穷乃合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这三个大部分。“穷乃合曼”从散板序唱开始进行,紧接是慢速的太孜,到热烈的赛乃姆和大赛勒克,末尾以轻快的太喀特结束,其中有歌曲和舞曲,各曲间有间奏曲。“达斯·坦”由三到六首叙事歌组成,曲间有完整的间奏曲,音乐由慢而快,曲调相当流畅。“麦西热甫”由三至六首节拍不同的舞蹈歌曲组成,曲间无间奏曲,情绪热烈而奔放。十二木卡姆共有歌曲、乐曲260首,全部演唱一遍需要二十多个小时。伴奏乐器有萨它尔(主唱者自拉自唱)、弹布林、热瓦甫、都它尔、丈介克、卡龙、小手鼓等等。
北疆木卡姆,是19世纪由南疆传入,也有12套。除没有“穷乃合曼”之外,结构与南疆木卡姆相同。音乐比较明快,主演唱者用弹布林或者萨它尔。而哈密木卡姆流行于东疆的哈密地区。与南、北疆木卡姆相比较,风格结构不尽相同。它由短小的散序起唱,接着演唱系列短小的歌曲和歌舞曲,无间奏曲。它也有十二套,称哈密十二木卡姆。其伴奏乐器有哈密艾介克(似中胡)、刀郎热瓦甫、手鼓等。全部歌曲有262首,从头演唱一遍约需12个小时。
木卡姆唱词,一些为古代名人诗作,每行15个音节,基本表现人民热爱生活,批判黑暗,向往幸福;另一类来自民间艺人,每节4句,每句7个音节,内容多反映爱情和生活。
刀郎是喀什地区麦盖提、巴楚、莎车的一种文化现象。刀郎舞称刀郎赛乃姆,音乐称刀郎木卡姆。刀郎舞是一种礼俗性舞蹈,逢节日喜庆,人们都要跳刀郎舞。开场时唱散板序歌,不舞。接着按严格的程式歌舞:奇克提麦(6/8)、赛乃姆&4/4)、赛乃克斯(2/4)、赛勒玛(2/4),跳刀郎舞的时候,人们要围圈席地而坐,男女相对起舞,动作粗犷、豪迈。音乐由慢变快,舞蹈由两人对跳变为集体舞。随后出现双人竞技性旋转表演。刀郎舞的唱词,有表现狩猎、打仗和生产劳动的,也有反映爱情生活。歌腔高亢激越。伴奏乐器有刀郎热瓦甫,刀郎艾介克、卡龙、小手鼓等。
近期四川流行歌手罗林取艺名“刀郎”,一些维吾尔人认为这和“刀郎”其实毫无关系,而导致了大多数人对刀郎艺术的误会。
维吾尔族民歌和木卡姆有近似的情况。由于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不同,各地维吾尔族民歌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伊犁民歌多抒情;哈密民歌多简短明快;喀什民歌多奔放粗犷。维吾尔歌手演唱常有乐器伴奏。北方歌手喜用都它尔和弹布林;哈密歌手喜用哈密艾介克;南方歌手喜用喀什热瓦甫。民歌的音阶、调式方面,南疆大部分地区的民歌运用七声音阶或多于七声的音阶,有不一般的感受。东北地区有不少民歌运用五声、六声音阶。
维吾尔族说唱音乐形式多样,十分活泼,在人民生活中影响广泛。它主要有达斯坦、柯夏克等。
达斯坦有两种类型,分别为长篇和短篇。长篇多说唱带故事情节的内容,曲调通常由上下句组成,多数没有有拖腔。演唱者可根据唱词内容灵活压缩或扩展乐句,比较自由。短篇达斯坦,通常反映新鲜事物或爱情。音乐多方整结构,旋律性强,有的唱腔直接采用民歌,歌词七词一句,四句一首。伴奏乐器,南疆用热瓦甫,北疆、东疆用都它尔。柯夏克是由艺人自弹白唱有一种民间弹唱形式。它用一段曲调演唱多段唱词,内容有爱情和对社会不正之风的讽刺等。
维吾尔族的乐器、形式丰富多彩,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音乐生活现场,有不同的乐器与乐器组合演奏形式,表现力丰富,有中国一带的古乐器埙,又有来自波斯、阿拉伯等地的萨它尔、弹布林等。大部分得乐器与波斯、阿拉伯国家的同名乐器近似,少数则是同名异器,反映出伊斯兰世界所用乐器的共性。譬如达卜、纳格拉、奈依、萨它尔、都它尔、弹布林、卡龙等是中亚、西亚许多国家中的主要乐器。这类乐器在维吾尔民间同样流行。乐器往往制作精美,随着演奏技巧高度发展,乐器都具有独奏性能和丰富的独奏曲目,这显示出维吾尔族器乐的发展水平。同时,维吾尔族乐器吹、拉、弹、打各种形式俱全,打击乐器在音乐和歌舞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西域闻见录》(云岫抄藏)卷七写道:“回乐以鼓为主”’“声音抑扬高下,随鼓而起落,而歌舞节奏之盘旋,亦以鼓为节”。
由于地处中西交通的枢纽,维吾尔族音乐的显著的特点是它的音阶、调式采用中国、波斯——阿拉伯和欧洲三个音乐体系。以喀什文化古城为中心的南疆地区,大多采用波斯——阿拉伯体系,东疆、北疆地区则借鉴了中国音乐的元素。波斯——阿拉伯体系的音阶调式的特点之一是音阶的第三,无,七级音常闲升高或降低 ——个全音的1/4音。这些变化音的运用,是形成维吾尔族音乐独特风格的重要成分。
由于维吾尔族在音乐方面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悠久的传统,和独特的感情和热情。近些年,维吾尔流行音乐发展迅速。维吾尔流行音乐继承了维吾尔传统音乐的一些元素,但也大胆的进行创新和改革,随着电子乐和现代乐器的出现,使得维吾尔流行音乐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比如对于西班牙弗拉门戈风格的尝试。
艾斯卡尔(Esqer,灰狼)是维吾尔摇滚音乐的代表。对音乐的追求,使得他放弃了电影播放员的工作,而来到北京创建了灰狼乐队。几经转载,终于实现了历史的突破,在维吾尔流行音乐历史上,有着里程碑的作用。艾斯卡尔的音乐深深地呼唤著自己的民族,有着很深的感情,因此为广大维吾尔人民所爱戴,他曾被誉为“维族人一生的老师”。
除了音乐本身十分震撼人心,在歌词的处理上,艾斯卡尔更是达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往往内涵很深,使人久久不忘。艾斯卡尔的成名曲“Salam Lutpulla”(努甫拉)歌词:
salam Lutpulla esleymen séni, tapsam qewrengge yupuq yasaymen, qaysi yer séni aldi qoynigha, qewrengni sha'ir nedin soraymen。
ajayip heywet qeyser iding sen, shunga düshmenler k&relmigenni, qeysi namert sanga qildi biwapa, salam Lutpulla esleymen séni。
带上我出发,去寻找努甫拉。蹋遍烈日下的黄沙,是哪里掩盖着他。为你种上花,你能否看到它。我们在寻找着你,呼唤著努甫拉。每个人身体中,流着你的血。因此这块土地,也就是你的家。眼中没有泪水,我不再惧畏。因此这块土地,也就是我的家。你的灵魂和诗句,已经融入我身躯。
艾尔肯·阿布杜拉(Erkin Abdulla),出生于喀什地区的叶城,凭借英俊的相貌和深情的吉他演奏,成为近年涌现出的另一个新星。艾尔肯的音乐风格不同于传统风格,音乐更现代更具国际化。艾尔肯的舞台演出形式多样、格调时尚,展现了维族新生代的新形象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走出沙漠的刀郎 Karwan yoli 奥达木 Orda xénim,维族姑娘 Uyghur Qizi。
一千零一夜 Ming Bir Kéche 巴郎仔 Balangza,爱的要死 Men &ley;
城市之夜 Sheher Kéchisi 城市之夜 Sheher kéchisi;
二道桥的故事 D&ngk&wrük 爱的墓碑 Abide,二道桥的故事 D&ngk&wrük;
博客 Blog 博客 Blog,妈妈,你不在 Anam, sen yoq;
在中亚地区,木拉提·纳斯洛夫被誉是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维吾尔”,他英年早逝,但留下了众多作品,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属一曲“Aydin Kéche”,传遍独联体大江南北。同时,他也演唱了很多的俄语歌曲。
迪丽娜孜·艾合买提耶娃,是哈萨克斯坦另一位维吾尔歌手,她不但善于演唱,还准备进军好莱坞影视业。
此外,流行音乐在维吾尔年轻人中开展地非常普遍,尤其各大高校中都有维族乐队,比较典型的是湖南大学的“新楼兰乐队”(Yéngi kiroran)。
您可能关心的:
文章来源: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XXX"的知识/资讯/名人/访谈等文章,均由企业/经销商/用户自行通过本网站系统平台投稿编辑整理发布或转载自其它媒体,仅供学习与参考等非商业用途性质使用,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
提交说明:
注册登录发布:
行业精彩推荐
月关注排行榜
最新加入文章
历史关注排行
3668人关注
2021人关注
2562人关注
1471人关注
2087人关注
2127人关注
1614人关注
2121人关注
省份/自治区:
直辖市/港澳台:
按条件查看:
热卖网店: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收藏
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维吾尔族名字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