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马镫的帝国时代2骑兵最强骑兵的战斗力怎么样

没有马镫骑兵就不能持枪冲锋吗?不,马镫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作用
马镫能让骑乘的士兵双脚有所依托,能更容易维持平衡和挥舞武器。因此有种观点便认为,在马镫出现前,由于没有脚踩的地方,骑乘的士兵很容易跌下马来,因此必须用手紧紧抓住缰绳,在面对脚踏实地的步兵的肉搏中难以幸存。
这样无马镫骑兵便不具备肉搏冲击的能力。激进些的观点甚至认为没有马镫,马上的战士连武器都无法挥舞:“因为没有马镫,你那位挥剑的骑士,当他出色地大挥转他的剑猛砍他的敌人的时候,只会落得一个打不中敌人却自己翻身落地。
没有马镫骑兵就不能持枪冲锋吗?
但历史事实是,马镫并不是冲击型骑兵的必要条件,有没有马镫,骑兵都能做出各种各样的持枪冲击姿势。虽然马镫对于冲击前稳定帮助很大,但在冲击瞬间,并没有特别大的作用。
因为骑士的武器撞在敌人身上时,人和马会作为相互独立的单元运动,冲击的效果更多由骑手本身的质量决定。在冲击的瞬间,由于纵向受力,骑手的身体会向后靠向马鞍,骑手的脚也会被推向马镫后方,从而和马镫脱离,所以在冲击时马镫实际并未承力。
对于马上持枪冲击来说,其实马鞍的作用更大。它能起到从背后支撑骑手的臀部的作用。
混战中马镫的辅助作用可能更明显些,因为马镫的侧向支撑是非常有用的。在有马镫与无马镫的对抗测试中,有马镫的骑士利用杠杆的力量能轻易将无马镫的骑士轻易拉下马来,似乎揭示了马镫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在国家地理频道做的实验中我们也发现无马镫的骑士并非无法在马上战斗。他们也一样可以挥舞武器,只是力量不如有马镫的骑士大。然而在无马镫骑兵时代,他们本来也不需要面对有马镫骑士的穿越时空的威胁。
在历史上,早在亚述帝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使用长矛的冲击型骑兵了,之后为亚历山大打下丰功伟绩的伙伴骑兵更是那个时代的绝对精锐,可以说是冲击型骑兵的典型代表。在普鲁塔克笔下,全副铁甲的帕提亚重骑兵有力的长矛,“沉重地刺进战马,力量之大足以贯穿两人”,把罗马人逼迫到狭隘的地带。可见在没有马镫的时代,骑兵们照样同敌人进行面对面的激烈战斗。
对刀剑有兴趣可加龙泉铸剑师,陈师傅 微信:badaoz1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战车和骑兵谁才是王者,详解春秋战国战车的没落
我的图书馆
战车和骑兵谁才是王者,详解春秋战国战车的没落
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当时的秦国,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当时的秦国地处关中平原,有民500多万,有百万雄师也就不足为奇,当然后来秦统一,然后东汉末年分三国,瘟疫横行,生者百余一。三国时期各国人口加起来是没有战国时期各国人口总和多的。从当时秦国的兵力来看,骑兵是万数量级的,而战车是千数量级。自从战国以后,骑兵逐渐在战场上取代战车,战车的数量就更加稀少了,当然战车并没有消亡,比较好的例子就是明代旧式战车和火炮组合的“炮车”。接下来分析,战车逐步被骑兵取代的原因。战车性价不并不高从图片看出,四匹马,三个人,其中一个人还得来驾马。两个人有战斗力,而且多匹马必须保持一致,这样灵活性大打折扣,如果战场上有马受惊或者死伤,就更麻烦。战车在平原的战斗力尚可,如果到了山地,就远不及骑兵灵活了。有人说,战车主要是前驱,如果把马匹放到后面推着战车,前面加上锐利的冲撞武器,战斗力就会大大提升,可惜马匹是无法实现这种驱动方式的。因此,战车总体来看,四匹战马可以装备四个骑兵,而且骑兵的适应性更强,随着战法的进步,也需要更加灵活的作战方式。因此战国之后,战车性价比并不高。马镫和马鞍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骑兵的战斗力战国时期的骑兵,没有马镫,马鞍,骑马全靠两脚夹住马匹,这样才能不至于冲锋时候从马上掉下来,而且如果路途颠簸对胯部也有一定伤害。在马鞍、马镫使用以前,骑兵战斗力还是蛮低的。战车的出现就比骑在赤裸裸马背上,双脚夹住马匹的骑兵潇洒很多。因此当时形容“万乘之国”就是至非常强大的国家了。而且当时各国诸侯分布大都在黄河下游两岸平原地带,战车也能发挥作用。而骑兵的装具逐步完善,以及西蜀等边远地区的开辟,骑兵自然就比战车能更好发挥作用了。重骑兵的出现,代替了战车的冲锋作用重骑兵,装甲坚固,全身完全覆盖,重装甲骑兵在战场上的使用方式就是冲锋,掉过头来再冲锋,当他们推进的时候,就好像钢铁的城墙迎面压来。我国出现全铁具装甲骑重骑兵的时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人有重型铁甲,连战马也全副披挂铁甲。以前的重骑兵如果没有扈从,就是上下马都会颇为麻烦,因为装甲太重。这样一来,重骑兵恰恰能代替战车冲锋敌阵。当然重骑兵没有远程作战能力,一想便知了。后世战车骑兵作战各有胜负,而骑兵取代战车却已是历史必然当然,战车的作用,尤其在平原上,也不是战斗力就一定低下,和骑兵的作战也各有胜负,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朝廷部队,战车败给叛军骑兵。而西汉名将李陵打匈奴带的就是汉车兵以不足一万车兵和骑兵,与10几万匈奴骑兵作战,伤敌万余人,而且突围,当然如果司马迁没有夸大的话。
馆藏&1376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把你最喜欢的栏目添加到这里来哦
《琅琊榜》如果发生在南北朝,战马为什么不披甲?
17:23 来源:澎湃新闻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琅琊榜》引来众人好评。有人考证,此剧的时代背景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果真如此的话,《琅琊榜》中的战争场景便出现了一个与史实不太相符的瑕疵:剧中的骑士胯下战马并不披甲,而历史上的南北朝偏偏正是中国重装骑兵——“甲骑具装”的黄金时期。应运而生的重骑兵自从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以来,中原军队开始大规模引入骑兵这一兵种。先秦时期的骑兵直接骑在光溜溜的马背上,很容易前后滑动,双手使用兵器更是很不方便,在使用刀、矛格斗时,因兵器的反作用力,骑手极易坠马,这使得骑兵在与步兵或战车之间进行近战肉搏时没有任何优势。因此,早期骑兵最主要的武器是弓箭,其战术主要是中远距离射击。这一时期古老的战车仍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书于西汉之前的《六韬》指出, “一车当步卒四十人,四十人当一车;一骑当步卒四人,四人当一骑”,骑兵仍只作为战车的辅助力量存在,战国后期的赵国名将李牧反击匈奴的军队主力就是战车1300乘,辅之以骑兵1.3万人。汉代开始出现了高桥马鞍,提高了骑兵的人马结合能力。早期的马鞍实际上只是一块简单的布或皮革,被剪成方形,在马的腹部兜上一条腹带,把马鞍固定在马背上。随后,两边翘起的高桥马鞍出现,使人马结合有了很大提高,矛、刀等兵器开始逐渐被骑兵采用,此时的骑兵除使用弓箭外,也可以直接冲锋陷阵,骑兵的战斗能力开始增强。西汉骑兵推测复原图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是马镫的发明,“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1965年,在辽宁发掘出的北燕冯素弗(去世于公元415年)墓中发现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马镫实物。大体上和高桥马鞍、马镫装备于骑兵同时,从东汉晚期开始,车兵就基本上不见于战争史了。这意味着装备了马镫和高马鞍的骑兵作战效率要高于车兵,若套用《六韬》的说法,从东汉末年开始,骑兵的作战效率恐怕已达到一个骑兵相当于四十个步卒的水平!有了马蹬,骑手在战斗中可以稳坐马上,也可以将马匹的冲力转化到兵器上,即使与步兵近身肉搏,骑兵也处于绝对优势。骑兵以弓箭、长矛、马刀作武器,既可以远射,又可以近战;既可以配合步兵游弋弛援,又能冲锋陷阵,骑兵成为主要攻击力量的条件完全成熟。冯素弗墓出土的马镫实物与此同时,汉代以来冶铁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西汉时期已经出现了百炼钢技术,到东汉末年此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了用来制作刀剑以外,还用来制作铠甲(包括著名的“明光铠”)。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中国历史上的重骑兵——“甲骑具装”也就应运而生。重骑兵的黄金时代所谓“甲骑具装”,“甲,人铠也;具装,马铠也。”指骑士与战马都披甲或铠的重装骑兵。重装骑兵相对于轻骑兵和步卒有两个优点:一是防护好;二是自身重量远远大于轻骑兵和步兵,显而易见,根据中学物理的动量定理,一旦冲锋起来,其突防能力大大优于轻骑和步兵。一时间,这些身披重甲的战士骑着同样全身披挂重甲的铠马在战场上成为主宰。敦煌壁画上的西魏甲骑具装“甲骑具装”的萌芽在东汉末年就已出现。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前,曹操在《军策令》中提到“(袁)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当时袁绍有步兵十万骑兵一万,而马铠才有三百具,只占骑兵总数区区3%左右。但没过几年,统一北方的曹操征讨西凉马超时(公元211年),已经能够“列铁骑五千为十重阵,精光耀日,贼益震恐”。在稍后“五胡乱华”的十六国时期,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都属于游牧民族,本就长于骑射,再加上常年的战争更是促成了我国古代骑兵的大发展。十六国政权之间的战争动辄有骑兵数万或十数万,最多时达数十万。前赵中央兵力近30万,后赵中央兵力50余万,主要由骑兵组成。前秦伐东晋,“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苻坚夸称麾下骑兵可以“投鞭断流”,固然是夸张的说法,但也表明骑兵在军队比例之高。这一时期出现在史籍中的甲骑具装动辄成千上万,充分说明了甲骑具装在当时已成主力兵种。永嘉六年(312年)12月,王昌、阮豹进攻石勒的襄国,大败,“枕尸三十余里,获铠马五千匹”,事后还被迫以“铠马二百五十匹”赎回被石勒俘虏的大将,说明在当时具装铠是重要的军事装备。后秦隆安四年(400年),后秦姚兴攻打西秦,“降其部众三万六千,收铠马六万匹”,这也是史书上记载甲骑具装数量最多的一次。南北朝时期马“具装”铠分解示意图以披坚执锐的“甲骑具装”充当决定性的突击力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常使用的战术。东西魏之间的沙苑之战(537年)是西魏的生死存亡之战。当时东魏军队多达二十万,西魏不足万人。东魏大军主力攻击西魏的“左拒”,左拒面临崩溃的危险。这时候,处于“右拒”的“李弼等率铁骑横击之,绝其军为二队,大破之”。东魏主帅高欢落荒而逃,竟有七万人做了西魏的俘虏。这便是当时重装骑兵战术的一次典型运用。在东魏军队集中力量攻击左军时,西魏右军将东魏横截为二,立时导致东魏军队的溃退,西魏转败为胜。据《周书·李弼传》记载,当时横断东魏军队的铁骑只有“麾下六十骑”! 稍后的侯景仅有“铁骑八百余匹”,竟然能够横行江东数年,亦足见“甲骑具装”的威力。这一时期,重骑兵在中国战场上的地位实在是如日中天。威风凛凛的甲骑具装《琅琊榜》剧照,骑士披甲,战马无甲轻骑兵与步兵的双重挑战但是,历史上从来没有永恒的常胜兵种,一度风头无二的“甲骑具装”并不是没有弱点。美国军事史学家T·N·杜普伊指出,机动性、突然性、翼侧突击和冲锋的猛烈性这四项因素是古代骑兵战术的基础。而要真正发挥这些因素的潜在作用还需依仗马匹的高度机动性。英国军事史学家富勒也认为,骑兵的“王牌为速度和时间,而不是打击力”。而“甲骑具装”装备的沉重的具装铠甲虽然加强了防护力,却偏偏减弱了骑兵的机动性!据考古发现,一件完整的铁具装约重40至50公斤,特制的重铠可达100公斤。又据《宋史》载,南宋初年一领铁甲的重量是45至50斤(约26.86-29.84公斤)。战马驮载的人甲和马具装的重量至少有66-80公斤,最重者可达130公斤。重铠增加了战马的负担,使其行动迟缓,机动性差,虽然适于正面突击,却不宜于穿插、迂回,出奇制胜。这就使得“甲骑具装”在对付机动灵活的轻骑兵时显得力不从心。早在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宋文帝北伐。北魏“初纵突骑,众军患之”,这时,宋将薛安都卸去人、马之盔甲,冲入敌阵,“当其锋者,无不应刃而倒”。可见,在双方近距混战时,沉重的甲骑具装着实不便施展。而后,魏军“忿之”,却“夹射不能中”,说明卸去了沉重的具装铠,能够通过战马机动力的提高规避对方弓箭的杀伤,弥补防护的下降。到了南北朝末期,以轻骑兵为主力的突厥兴起于中国北方,进一步动摇了“甲骑具装”的地位,隋军重骑兵只有依靠与步兵的密切配合才能抵御突厥骑兵的进攻。617年,李渊起兵于太原,西取关中,隋将“桑显和率骁果精骑数千人”夜袭唐军,结果被率部众随唐军出征的西突厥特勤史大柰发挥机动灵活轻骑兵速度优势“将数百骑出显和后”,绕到隋军阵后击败了防护力强但机动性差的甲骑具装。岩画描绘的突厥轻骑兵不仅机动性远逊轻骑兵,重骑兵凌驾于步兵的优势亦在逐步削弱。防护力很强的“甲骑具装”出现在中原战场之后,步兵的杀伤兵器也有了很大发展。弓弩得到较大改进,西晋时期出现了威力强大的神弩,东晋南朝时期又有进一步发展,号称“万钧神弩”,“所至莫不摧陷”。417年,东晋刘裕北伐,2700士卒摆出“却月阵”,以强弓硬弩大破北魏铁骑三万。隋唐之际还出现了由斩马剑发展而来的陌刀。具装铠的防护面积虽大,马腿却难以防护,虽然弓弩难以射中马腿,陌刀却正可以砍马腿。这样一来,马身着甲再多,也无济于事了。诚然,步兵以陌刀对阵重骑兵风险极大,一击不中敌骑已至身前。但考虑到重骑兵高昂的成本,用每天吃粮比人多十几倍的马、需要熟练训练才成的一名骑士以及打造精良的铠甲,去换几个敌军步兵的性命,这买卖无论如何都是不合算的——而这对于“甲骑具装”的存在,简直如同釜底抽薪。由于受到了轻骑兵与步兵的双重挑战,“甲骑具装”在隋末唐初骤然衰弱。唐军仿效突厥,以精锐的轻骑兵平定天下,进一步以证实了其优越性。因而在唐代,轻骑兵逐渐取代了“甲骑具装”,就连李世民的坐骑“昭陵六骏”也是不披马铠的。昭陵六骏之一三百年后,“甲骑具装”一度回光返照。辽、金两个北族政权都拥有人、马披甲的重骑兵。但毕竟中原军队早在几百年前就总结出了步兵应对重甲骑兵的战法,在建炎元年(1130年)的建康之战中,宋军就缴获了金兵马甲293副。金军“堵墙而进”的“铁浮图”更是在顺昌、颖昌两战中遭到宋军步兵陌刀战法的致命打击,随后再不见诸史籍。继辽、金后兴起的蒙古骑兵中的大多数甚至是骑手也不披甲的轻骑兵。即使是蒙古军中的“重骑兵”,也只是给马披上皮革甲胄而已,与“甲骑具装”实在不能同日而语。于是,尚在西方中世纪骑士的黄金时代,它的东方同行“甲骑具装”,便已唱响了挽歌,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参考文献:1、T·N·杜普伊著,王建华译:《武器和战争的演变》,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2、张凯:《图说中国历史骑兵》,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11年3、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4、苏小华:《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骑兵战术的新发展》,《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5、卢茁:《骑兵迟迟未能登上战争舞台的原因探析》,《军事历史研究》,2013年第3期6、王援朝:《唐初甲骑具装衰落与轻骑兵兴起之原因》,《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7、刘斌:《十六国北朝时期的甲骑具装及甲骑具装俑研究》,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责任编辑:钱冠宇澎湃新闻报料:9 &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南北朝,甲骑具装,赵武灵王,马镫,马鞍,重骑兵,轻骑兵,步兵
评论(91)
澎湃新闻APP下载马镫到底对骑兵影响有多大? - 知乎38被浏览7082分享邀请回答7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9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当前位置: &
“谢幕”的日本骑兵:浅谈侵华日军的武器装备(4)
&&&&&&&&马镫与马靴&&&&&&&&我手中的日军骑兵马镫是日军自明治以来的制式装具,与我军骑兵的马镫相较,显得纤巧,不知是否出于减负的考虑。提到日本的马镫,有人说:“令人不解的是日本古坟里的壁画,画面上,墓主身穿合体的衍缝棉衣,穿着铠甲,有的还有纹身;他们骑在马上,脚插在马镫里。这是典型的游牧民族打扮!我们知道弥生人几乎没有马,不可能发展出这么完善的骑兵装备。我们还知道,朝鲜和汉族都是以步战为主的民族,也不可能把完善的骑兵装备传到日本。那么这种完善的游牧文明来自哪里呢?是匈奴人还是古通古斯人?我们无法考证。”对此,我国史料以及考古和西方学者都证明,马镫是中国人发明。马镫是骑兵重要装具,我国南北朝时,马镫的出现和马鞍的改进,使骑兵的战斗力进一步提高。而在此之前,秦汉时的骑兵因没有马镫,骑手两脚悬空,没有着力点,不利于马上格斗。正如顾准先生所言,马镫的出现“立即使白刃战成为可能”。我军骑兵的《军刀教练》中要求斩劈时“将上体倾向前方,同时用右手迅速将刀举起,两膝夹紧,右脚用力踏镫……”可见马镫在军刀劈刺中发力的重要作用。&&&&&&&&日军马镫&&&&我还收集到一双1939年日本制造的“昭五式”骑兵士官和士兵的原皮色的马靴。这种马靴日本陆军下士官也配发,因此又称“下士官长靴”。日军军官着长靴,有黑色和棕色两种,其步、炮、辎重兵军官长靴与骑兵长靴的区别在于靴筒,靴筒平口为普通军官长靴,而骑兵长靴为斜口。&&&&&&&&日军马靴及骑兵裹腿&&&&日军步、骑兵的下士官和宪兵,以及野战军乐队配有牛皮原色的“脚绊”即护腿。这比打绑腿方便,而较皮靴轻便灵活。陆军军官是棕色外光皮护腿,其上有两组皮扣。而骑兵的皮护腿通常为三组皮扣。我收集到的日军皮护腿为缴获日军骑兵的用品。此外,我还有一个日军的折叠细帆布水筒。这是每个骑兵饮马的基本用具,平时系于马鞍之上。&&&&&&&&日军骑兵“兵用拍车”即马靴上的马刺&&&&我收集到的日军骑兵装具虽已与骑兵这个传统的兵种一同走进历史。但这些抗日战争的战利品见证了日军侵华战争的烽烟和共和国骑兵发展的曲折历程。每当看到这些战利品,便会怀念姚喆、康健民、黄厚等诸多功勋卓著的骑兵将领。&&&&&&&&体验抗战
isBig5 = window.location.href.indexOf('big5') != -1;
if (isBig5)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
﹣﹣﹣﹣﹣
抗日战争,侵华日军,骑兵,装备
版权所有 中华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旗战斗力和蒙古骑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