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帅排名列。

十大元帅中排名。。。
导读:十大元帅中排名。。。谁最牛叉。。论个人综合能力!!
一九五五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了军衔制。在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帅军衔。授衔时多种因素都在起着作用,既不是纯粹的“论资排辈”,也不是简单的“论功行赏”。十大元帅授衔为何如此排名?一直流传着众多说法。根据有关资料,以下两种“学说”各有一定道理。一、复杂学说——党内军内多年来战争历程和人事变迁的综合平衡。1、朱德元帅位列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1928年4月在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支武装红四军的军长。1930年,他担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翌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朱德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由于在党史军史上的地位极为特殊。 毛泽东曾称他是“红司令”,并说,“朱毛,朱毛,我是你身上的毛啊!”2、彭德怀元帅位列第二的彭德怀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朱德。他先后担任红三军团司令员,第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从平江暴动到抗美援朝,彭德怀一直在第一线指挥作战,这一点全军无人可比。授衔时他正在主持军委工作。第一野战军的代表。3、林彪元帅位列第三的林彪在红军时期就擅长打仗。他接朱德的班,从红四军军长升到红一军团司令员。长征中他率领的部队一直保护着毛泽东和党中央,毛泽东提名他当红军大学校长。抗日战争中,他出任115师师长,指挥平型关大捷。解放战争中,他出任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率领第四野战军从东北打到海南岛。当时他是十人中除朱德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在元帅中他资历倒数第二,但战功第一。十大元帅平均年龄57岁,年龄最小的林彪只有48岁。第四野战军的代表4、刘伯承元帅刘伯承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曾留学苏联,长征时任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129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解放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他在军事学术上有很高造诣,对中国军队正规化的影响最大。在军中人望甚高。第二野战军的代表。5、贺龙元帅贺龙是南昌起义总指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120师师长,晋绥军区司令员,解放后任西南军区司令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授衔时他在军委中位置仅次于彭德怀和林彪。南昌起义、红二方面军的代表。6、陈毅元帅陈毅是惟一没有参加长征的元帅,红军长征时,他留在南方领导游击战争。后来,他先后担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省军区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解放后出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南方三年游击战、新四军、第三野战军的代表。7、罗荣桓元帅罗荣桓在元帅中学历最高,读过大学。红军时期任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东北野战军政委,第四野战军第一政委,与林彪搭档,解放了东北和华北。解放后担任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众所周知是政工元帅,代表着政工在军中的地位,意味着中国军队所特有的中国特色。8、徐向前元帅徐向前,黄埔一期毕业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资历仅高于林彪和罗荣桓。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总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红四方面军的代表。9、聂荣臻元帅聂荣臻曾到法国勤工俭学,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他先后任红一军团政委,115师副师长,华北军区司令员。解放后,他担任北京市市长,代总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央科学小组组长,国防科委主任。华北野战军的代表。10、叶剑英元帅叶剑英,黄埔军校的筹建者之一,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和刘伯承。长征中他接替刘伯承任红军总参谋长,解放战争中任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总参谋长。解放后,他担任军事科学院院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秘书长,国防部部长。叶剑英在于他的特殊地位和资历,在资历方面,他的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和刘伯承。在重大历史事件中,他两度扮演了微妙的角色:二七年七月他向贺龙、叶挺通报朱培德的动态,而直接引发了南昌暴动;三五年过草地时他的作为又导致了红军的公开分裂。中共军方在政坛上的代表。二、简单学说——就是一份中央军委成员名单。1955年l月14日和15日,中央军委座谈会开了两天,具体对授予元帅、大将、上将军衔的人选进行研究。会议由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主持。经过充分研究讨论,最后取得一致意见:授予现任军委主席和军委委员元帅军衔。元帅军衔又分为两级:大元帅和元帅。16日,彭德怀、罗荣桓联名将所提名单和意见报告毛泽东。1954年9月重新成立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是毛泽东,委员有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11人,未设副主席职务。这十二人当中,毛泽东表示不要大元帅军衔,邓小平坚持不当元帅。由此十大元帅的名单就出来了,后来引起人们争议的元帅之间排名,其时就是当时中央军委成员名单上写下的次序而已,这个次序也就成了以后十大元帅的习惯排序。本文内容于
14:22:21 被小巨人编辑
猜你感兴趣
热门评论14楼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原创]重新定位十大元帅的排序
导读:谁才是中共赫赫有名的元帅?
重新定位十大元帅的排序很长日子以来,徜徉在博客与论坛的大公园里,听了很多,看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就拿中国共产党55年评定元帅来说吧,很多人信服,也有很多人质疑。特别是在当今传媒发达的网络时代,更多的人借助不同的方式从异样的渠道里或真或假的接受了一些东西,表达了一些自己的情感,找到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份快乐。通过浏览人家的东西,我也迈进了默默的被启发的行列中,大言不惭的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流淌自己的那份情愫。妄言的来重新定位十大元帅的排序,看看55年的元帅排序是否公正合理。一、论资历:(一)、领导和参加各种起义,作为建军的一种资历。领导者加3分,参加者加1分朱
德(3分)南昌起义和的领导者之一。彭德怀(3分)平江起义的领导者之一。林
彪(1分)南昌起义和的参加者。刘伯承(3分)南昌起义的领导者之一。贺
龙(3分)南昌起义和桑植起义的领导者之一。陈
毅(1分)南昌起义的参加者和的领导者之一。也可给2分。罗荣桓(1分)秋收起义的参加者。徐向前(3分)的领导者之一。聂荣臻(3分)南昌起义和的领导者之一。叶剑英(3分)和南昌起义的领导者之一。(二)、军内职务:各个历史时期的军内职务将代表其在军队贡献的象征。给分范围与标准:评定范围:三大时期--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评分标准:1、三大时期任全党军队军政主帅(4分)2、三大时期全党军队军政领导班子成员(3分)3、三大时期各兵团军政主帅(2分)4、三大时候各兵团军政领导班子成员(1分)朱
德(4分+4分+4分=12分)三个时期名正言顺的当之无愧的军队领袖。彭德怀(3分+3分+3分=9分)长征到达陕北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增设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是彭德怀,所以彭在此项中加分,解放战争主要负责兵团,占些便宜,可适当减分,不减也可以。林
彪(0分+2分+2分=4分)红军时期没加上分,抗战时期捡些便宜,里外可抵消,或适当加1分,以减弱与彭德怀的差距,也可突出林彪在红军时期作出的贡献。刘伯承(1分+2分+2分=5分)贺
龙(2分+2分+0分=4分)解放战争中虽然闲置,但也有后勤工作,可适当加1分。陈
毅(0分+2分+2分=4分)曾领导三年南方游击队,可适当加1分。解放战争中战役指挥多由粟裕代劳,可适当减1分。一里一外不加分。罗荣桓(0分+2分+2分=4分)徐向前(2分+1分+1分=4分)解放战争中按副职看待。聂荣臻(0分+1分+1分=2分)解放战争中按副职看待。叶剑英(1分+3分+0分=4分)抗日战争中参谋长作用不明显,可适当减1分。以下是各个时期的具体分值情况:红军总司令:朱德(4分)彭德怀(3分)注:长征到陕北三大主力红 军会师后,增设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是彭德怀,所以彭在此项中加分。感觉给2分还是比较科学的。各兵团:总指挥:朱德(同时期兼职不加分)参谋长:叶剑英(1分)刘伯承(1分)。:总指挥:贺龙(2分),萧克副总指挥(1分),参谋长 李达(1分)。:总指挥:徐向前(2分),副总指挥:王树声(1分)注:西北红军及其它游击队伍不计入积分抗日战争:八路军:总司令朱德(4分),副总司令彭德怀(3分),叶剑英 参谋长(3分)一一五师:师长 林彪(2分)陈光(2分)副师长 聂荣臻(1分) 参谋长周昆(1分)一二0师:师长 贺龙(2分)副师长 萧克(1分)参谋长 周士第 (1分)一二九师:师长 刘伯承(2分)副师长 徐向前(1分)参谋长 李达 (1分)新四军:军长:叶挺(2分)陈毅 (2分)副军长:项英(1分),参谋长:张云逸(后任副军长)(1分) 赖传珠(1分)注:新四军虽然在国共合作期间编制和八路军一样,但其在中共的级别应该是和八路军三个师的级别一样,这从抗战胜利后,115、120、129 、新四军四大主力逐渐演变为解放战争中的四大野战军也可以看出来。解放战争:解放军:总司令:朱德(4分)副总司令(兼总参谋长): 彭德怀(3分)一野():总司令 彭德怀(兼职不加分)副总司令:张宗逊(1分)赵寿山(1分)参谋长:张文舟 (1分),阎揆要(1分)二野(中原野战军):总司令 刘伯承 (2分)副司令:滕代远(1分)、王宏坤(1分) 参谋长 李达(1分)三野():总司令:陈毅(2分)副司令:粟裕(1分)参谋长 张震(1分)四野():总司令:林彪 (2分)副总司令:高岗 (1分)参谋长刘亚楼(1分)、萧克(1分)注:在从八年抗战过渡到四大野战军时期各根据地任职不计入评分。还可能落掉一些人,不过不影响元帅的积分与排名。(三)、考虑兼任政治职务的贡献朱
德:不加分彭德怀:(加1分)林
彪:(2分)考虑在东北期间党政军一肩挑。故加2分。刘伯承:(负1分)政委始终由邓小平担任,党内无职。贺
龙:不加分陈
毅:不加分,充分考虑粟裕的贡献和陈毅的能力来判断。罗荣桓:不加分徐向前:不加分聂荣臻:(加1分)叶剑英:不加分(四)、考虑特殊军功朱
德:不加分彭德怀:(加4分)考虑解放战争中和党中央在西北与敌周旋的情况。抗美援朝。林
彪:(加4分)考虑抗日首战和三大战役独占其二的情况,创建了100余万的军队。刘伯承:(加6分)考虑长征中通过彝族区的政治贡献,考虑解放战争中首战上党邯郸的政治意义,考虑的战略意义和牺牲精神,考虑淮海战役的贡献。考虑其在军校中培养军队干部的特殊贡献,考虑其军事理论和军事思想在军队各个时期的指导作用。贺
龙:(加1分).考虑南昌起义的特殊情况,大部分军队是贺龙的。陈
毅:(加1分)考虑和朱德领导南昌起义余部上井冈山的特殊军功。考虑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了三年南方游击战,为保存壮大革命火种的特殊贡献,也充分考虑解放战争中粟裕的军事贡献。可适当稍加分。罗荣桓:不加分。徐向前:(加1分)考虑四方面军的发展壮大和徐向前密不可分。聂荣臻:不加分。叶剑英:(加2分)考虑南昌起义和长征中的政治立场。(五)南昌起义之前的经历:不做加分朱
德:资历最老,位居旅长。彭德怀:职务和资历均低于贺龙,位居团长林
彪:最没有资历的一个刘伯承:位居亚圣,正式职务为旅参谋长,团长,后也被任命为军长,不过不太正规,也没有就职。领导了中国革命前具有尝试性的泸顺起义。贺
龙:资历虽比不上朱德和刘伯承,但军事职务最高,已经是军长了。陈
毅:资历不高,和林彪、罗荣桓差不多。应该低于徐向前和聂荣臻。罗荣桓:应该和林彪差不多,或许还不如林彪。徐向前:和聂荣臻差不多。聂荣臻:和徐向前差不多。叶剑英:资历低于朱德、刘伯承,也可看做低于贺龙或与贺龙持平而高于其他人。二、论军功:关于军功大小的问题历来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有一个判断的标准。不妨依据上面的情况粗粗的统计一下。朱
德:各个时期的总司令,十大元帅都得听他的。通盘全国的军事,最高位置没的说。彭德怀:长期前线带兵,长期副总司令的头衔也是硬邦邦的,外加别人没有的,次位置也是没的说吧。林
彪:除了抗日战争的时间短些,其军功是没挑的,可位居第三位。刘伯承:各个历史时期均有大功,位居第三也没的说。贺
龙:解放战争地位明显下降。还比不过陈毅呢。应该在罗荣桓之后。陈
毅:解放战争地位不如林彪和刘伯承。罗荣桓:主要负责政治工作,军功应该在陈毅之后,或者和徐聂持平徐向前:红军时期地位崇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远不如林彪和刘伯承,甚至远在陈毅之下。聂荣臻:其贡献应该在徐向前之后或持平。叶剑英:军事贡献放在最后是客观的。三、论问题部分:看看其军事生涯中的错误与污点。朱
德:应该没有问题。彭德怀:百团大战、抗美援朝等应该有一些问题。可负1分。林
彪:百万大军迟迟不进行战略决战,辽沈战役的优柔寡断应该是些问题,连毛主席在电报中都反复强调“你们不敢打”。可负1分。刘伯承:应该没有问题。贺
龙:解放战争初期兵败,而后不被重用。可负1分。陈
毅:解放战争中不善于大的运动战或兵团作战,而后粟裕负责军事。可看做无问题。罗荣桓:应该没有问题徐向前:长征中四方面军北上的迟疑和西路军兵败。可负2分。聂荣臻:解放战争初期兵败,而后不怎么被重用。可负1分。叶剑英:军事方面太少太少,也没有什么问题。可负2分。最后总积分情况是:建军资历+军队职务+兼职贡献+特殊军功+军功--问题=总积分。朱
德:(3分+12分+0分+0分+最高-0分=15分+最高)彭德怀:(3分+9分+1分+4分+次高-1分=16分+次高)林
彪:(1分+5分+2分+4分+次次高-1分=11分+次次高)刘伯承:(3分+5分--1分+6分+次次高-0分=13分+次次高)贺
龙:(3分+5分+0分+1分+次次次次高-1分=8分+次次次次高)陈
毅:(1分+4分+0分+1分+次次次高-0分=6分+次次次高)罗荣桓:(1分+4分+0分+0分+次次次次高-0分=5分+次次次次高)徐向前:(3分+4分+0分+1分+次次次次高-2分=6分+次次次次高)聂荣臻:(3分+2分+1分+0分+次次次次高-1分=5分+次次次次高)叶剑英:(3分+3分+0分+2分+次次次次次高-2分=6分+次次次次次高)从这个结果来看,元帅排序主要在前四位上,后面关系影响不大。而前四位主要在三四号的排序上。从明显的军功或战功上看,朱德和彭德怀算做持平,林彪和刘伯承也很接近,其他人明显处于第三或第四的档次上。从直接战功看,彭林刘是战功显赫的元帅。而从总的方面来看元帅排序应该是:朱德、彭德怀、刘伯承、林彪、贺龙、陈毅、徐向前、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那为什么55年的元帅授衔会有不同呢?其原因是:1、军功或战功的大小是很难衡量的,既可以具体化,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体上应该模糊化。2、区域环境不同、军队自身发展不同、军队数量不同,面对敌人质量不同、歼敌数量等也不同,很难说出一个统一化的标准。3、考虑到国家或军队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有倾斜性。一些没有授衔的高级干部就在此行列里,如刘少奇、邓小平、李先念等没有授衔。4、考虑军队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渊源等,达到一个整体上的平衡。这才有了官方的综合排序。即所谓: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的序号。这个排位证明林彪是除了朱德以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应该是毛特意选中的革命接班人,必须提高其地位。而此时的刘伯承在党内军内已无实权,让出第三排位第四理所当然。至于罗荣桓位居第七也是考虑的特色与价值问题,必须提高政治元帅的待遇标准,即使靠后,也要靠前,这才有了与徐向前的调换。但必须强调一点,这个排位正好是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成立党的军事委员会的决议》,决定成立新的中共中央军委(55年授元帅人员名单均是新军委委员),由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这12人组成,毛泽东任主席。请注意,这次组合周恩来(时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刘少奇(时任人大委员长)已不在军委,国民党过来的高级将领也已不在其列。这一吻合的排序就是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序列。它是一个既考虑到了从前的资历与战功,又兼顾到了今后国家和军队发展的远景与规划,是一项国策。也是很公正、很客观的定位。一句话,中央在考虑元帅人选与排序的问题上是逐步通过组建军事委员会成员形成的。附评一:从以上的评价中再拓展一下来看看元帅人选。邓小平:(3分+4分+1分+2分+次次次高-0分=10分+次次次高)粟
裕:(1分+2分+0分+3分+次次次次高-1分=5分+次次次次高)刘少奇:(1分+4分+1分+1分+次次次高-0分=7分+次次次高)周恩来:(3分+12分+0分+0分+次高-0分=15分+次高)附评说明:周恩来:红军时期4分,抗日战争4分,解放战争4分。兼职之高无人比加1分,主持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决策加1分刘少奇:红军时期0分,抗日战争2分,解放战争2分。兼职之高无人比加1分,主持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决策加1分邓小平:红军时期0分,抗日战争2分,解放战争2分。兼任中原局和总前委书记,和淮海战役加3分粟
裕:红军时期0分,抗日战争0分,解放战争2分,按正职计算。大兵团作战和淮海战役以及某些战略贡献加3分。军功按平均取次次次次高,解放战争中战役成败起伏太大,损失了一些军队和根据地,算做一些过失,减去1分。从这个附评中可看出,粟裕在向元帅靠近的途中还是贴边的,但他存在太大的软肋。其一,红军时期和抗日战争中无代表性,解放战争中军队派系的代表性或象征性模糊。始终有陈毅这个不可逾越的天堑,这也是部分人后来常错觉的是陈毅占了粟裕的位置一说。其二,粟裕建功的时间太晚,只有解放战争中的光环,断档太厉害,整体资历太差,还比不上一些上将的资历。这也是华野一些人不太服气的原因之一。一些人认为粟裕应该是元帅的理由是只把目光放到了解放战争中,而忽略了整个革命战争。粟裕为大将之首是合适的,恰当的。从积分中还可以看到,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的积分也是比较高的,周恩来已经和朱德抗衡,邓小平、刘少奇也已经接近了林彪和贺龙的得分数。虽然这种计算还不够科学,但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即使扣掉一些分数,成为元帅是无疑的。所以,我建议,在以后讨论元帅的问题上不要再扯进粟裕,他根本就不是元帅的级别,千万别混淆概念。倘若讨论谁是最能打仗的将帅或最有才华的将帅等是可以拿粟裕比较的。以上是我通过多方途径总结出来的元帅排序,希望高人指点,或在此基础上来完善其内容,使之元帅排序更科学可信。再附评:粟裕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1、 粟裕的实战记录有理由告诉我们相信他是共产党将领中最优秀的。人到中年智慧方来,来的太迟。2、 刘伯承在粟裕和林彪之间,高度评价粟裕,而不表扬林彪应该能说明问题。毛泽东在粟裕和林彪之间多次褒扬粟裕也应该说明问题。3、 粟裕面对强敌,打了众多的大歼灭战足以掩盖其出现的一些战役失误和高数字伤亡。4、 粟裕的战争思想是有创造性的。一般的战争思想是先击弱后击强,而粟裕则恰恰相反,先击强后打弱。以战养战,具有很大的冒险性,在传统战争中不太可取。但粟裕却玩得比较娴熟,应该说粟裕是加快中国革命进程的将领之一。不过更突显了“一将成名万古枯”的论断。5、 粟裕年轻,后生可畏。也可以这样说,在上一代将领中刘伯承是最出色的,在后一辈将领中粟裕是佼佼者。有后来居上的势头,林彪已经感觉到了同辈人的威胁,但他钦佩粟裕的军事才华,还是比较有胸襟的,要不林彪不会把目光放在粟裕身上,也不会评价其打的“神仙仗”。6、 林彪也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但他的优越性超越了其才华部分,在同等条件下他与彭德怀、刘伯承、徐向前、粟裕相比唯恐要逊色许多。这也是林彪不被看好的原因之一。附评三:谈谈彭德怀,给其降分。降分的理由就是,因为此时其他元帅没有参战,也谈不上战功,更没有可比性。如果去掉这3分的话,彭德怀为13分。和林彪、刘伯承接近,即所谓共产党的三大战神,重量级元帅。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看,红军时期彭德怀、刘伯承功大,但刘伯承应该略胜。刘伯承进入苏区虽短,但他进入高端谋划且又在长征中亲自指挥红军一线部队,打了众多的关键仗、漂亮仗。彭德怀在苏区时间较长,但以前苏区打的仗规模较小,质量较低,长征中也没表现得超越林刘,或可看做彭刘持平。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指挥了著名的百团大战,而后平平无为,而刘伯承则长期显赫,威名远播,其功劳应该在彭德怀之上。或看做持平。解放战争中,彭德怀战功无疑要低于刘伯承。即便算进抗美援朝的部分,两者也可总体持平。或彭德怀略高,但其整个军事影响则远不如刘伯承。这也是部分军迷从纯军事角度评价元帅的一个标准。谁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元帅?有人答曰:“刘伯承”。也有人答曰:“林彪”。还有人答曰:“彭德怀”。附评四:说说元帅序号无争议问题有人说元帅在排序的时候林彪第三,无人争议,都认可林彪的军功。这应该是个事实,因为从前面的分析评价中,林彪占第四位。除刘伯承外分值明显高于其他人,还有什么可争的。至于传说贺龙的不满也仅仅是传说而已,他与刘伯承是有很大差距的。也就红军时期资历高而已,职位在刘伯承之上,但从抗日和内战中他被刘落的太远。更可况刘伯承不是一个争功的人。只要刘伯承没有说法,林彪的三号元帅是当定了,更可况是一个创建100万军队的功臣,毛泽东喜欢的爱将,中国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呢?还有,徐向前和罗荣怀曾让帅,陈毅曾经不在元帅之列,从这种种分析中可以看出,没有什么可争的。即使刘伯承争三号元帅也争不去,那是为林彪定做的。有文章说,在元帅排序的投票中,陈毅在贺龙之前,是主席把贺龙放到了陈毅的前面。还有人说,林彪和徐向前的排序靠前,结果林彪真的靠前,徐向前却不靠前。闲暇无事的时候我就想,林彪无论怎么靠前,顶多也就是个三号元帅,徐向前再怎么靠后,也会在聂叶前面,这应该是客观的。附评四:侃侃刘伯承的人气在众多的网络文章里,有位看官是这样评价四号元帅刘伯承的。“授衔时刘伯承在党内军内已无实权,位列第四的原因一是因他的资历,二是他在军中人望甚高,三是毛泽东不会将他对刘的看法公开化。”看了这个评价我有些失望了,感觉视野越来越模糊,思维愈来愈混乱,大有云里雾里看花的味道。先说资历。红军以前,贺龙是南昌起义的二号人物,又是的领导人,除朱德外,地位明显高于刘伯承和其他元帅,但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其资历则远不如刘伯承,再加上战功,贺龙的综合地位岌岌可危,说他不满刘伯承排在他之前,那纯粹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更何况刘伯承的整体资历是靠前的,是多次有过大功的人。再说党内军内。有人说刘伯承是党内孙武,那纯粹是指军事上的谋略指导。因为刘伯承在其一生中没有在党的地位上任过要职,何来地位,只是军事上有一席罢了。授衔前后无实权是真的,无人溜须拍马也是实情。说起军中威望,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军事素养和军事战绩的原因。谈起“川中名将”十大元帅中无人可比,说起暴动有“泸顺起义”和南昌起义,说起根据地创建有晋冀鲁豫,比起军队发展有刘邓大军,更有最长的办校经历,可谓桃李满天下,智囊载五车,实战成果佳,令国共两党军事者所钦佩。用粉丝的话说刘伯承要资历有资历,要战绩有战绩,要战功有战功,要人格有人格,这样的人怎么会没有威望呢?这威望不是凭空而来,是谋出来的,是打出来的,是靠减少减小自己的失误得来的。最后说毛泽东对刘伯承的看法。历史就是这样,往往和人们开玩笑,甚至是天大的玩笑。在军事思想上,毛泽东和刘伯承是有不同看法的,都对又都存在其狭隘的部分。红军时期毛泽东主张游击战,是符合当时国情的,那时红军和敌人是拼不起消耗的。而从苏联归来的刘伯承主张正规战,这符合世界军事的发展方向,只是尚未了解中国的国情,但刘伯承并不排斥游击战,他的军事思想应该是超前于毛泽东的。如果说毛泽东对刘伯承心存芥蒂,那也是刘伯承曾经投过毛泽东的反对票,不算是的原始根底,非嫡系造成的。特别是刘伯承曾经说过“摇扇子”的事件,毛泽东应该是心境不静的。但要说毛泽东不重用刘伯承是不够客观的,限制使用的说法还是公正的。鉴于红军长征形势的严峻,刘伯承兼任先遣司令,抢关夺隘,立下大功。抗日中任129师师长,注意啊,整个红军才3个师啊,能任其中的一个师长能说毛不信任刘伯承吗?解放战争又担任司令员,地位何等崇高,说不信任那是假的。但要说百分百的信任又说不过去,各路大员都是党政军一把手,或是任职很高,唯独刘伯承在党政方面不被重视,要不是军事上的需要,唯恐连军队一把手都站不住。或许是毛泽东怕自己的军事思想受到威胁吧,或许是毛泽东照顾刘老,年高体衰,用以减轻他的精力,保证身体健康也说不定呢!刘伯承在毛泽东眼里说没有军事能力那纯属于胡说八道。红军时期毛泽东曾建议让刘伯承顶替他的位置;长征时毛泽东曾任命刘伯承做开路先锋;抗日战争任129师师长,解放战争任司令员,把这样不要后方的险仗交给刘老,把决战淮海的第一军事交给刘帅,说其没有能力讲不通嘛!由于二人军事思想的差异,限制使用是可能的。比如党政地位低下,比如出兵朝鲜不做人选。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开篇的说法有其现实的一面,也有淡化“战神”军功的味道,也有蕴含毛刘冲突的迹象。实在是可圈可点,倾向性明显,是值得商榷的,亦是不足取的。附评五:授衔时的几个制约因素一、 名额有限;二、各人当时的职务。三、各人资历在党内军内的深浅。四、各人的军事业绩。五、领袖人物对各人的好恶。六、军内各个派系的平衡。在这六个因素中,第一点是数量因素,没有变通的余地,从双“十”这个数字就可看出这一点了;第五点的作用既可以说小,但也不可忽视。有人说毛泽东不会把复杂的人际关系通过军衔完全表现在公众面前,但关于陈毅的授衔问题起了作用,这是不可轻视的软角度。第二、三、四点主要体现在排名坐次上。而作用最大的是第六点。粟裕不能成为元帅,其山头平平就是一例。更可况陈毅在列,这个山头就不在需要别人了。而军内大的派系基本上是红军时期的三个方面军、南方三年游击战加上陕北方面;抗战中的八路军、新四军;解放战争中的五个野战军,这几大派系直接影响到了元帅和大将的授予与否。至于其他几个小的派系,对最高级的军衔授予不起作用。文稿写于日
约8498字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猜你感兴趣
热门评论58楼第二,若只看战斗胜负的次数,容易偏失。我举例,公司某职员做成一百笔生意,每笔一万元,总和一百万元;另一个职员做成一笔,十亿元的。若是按次数,当然是前一位职员更优秀,然而真的是这样吗?第三,若打战只看胜负,不看投入。只好比,国企投入一百亿元才得到一亿元利润,难道有获利就能算国企成功了?别外的九十九亿呢?我的观点:彭德怀打战的技术含量不高,往往是以几十倍于敌人的伤亡。叶剑英一生根本就没真正指挥过作战,他更像个--政委指导员,而非指挥冲杀的将军。林彪,撒开先入为主的意识形态,他无论是战术、技巧都是十大元帅里第一的,新中国很大程度上也是他打下的,只因为他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失败了而矮化他的功绩是不对的。有人说没有老朱提拔就没有林这样讲是不公道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老朱不提拔也会有其他人发现。另外,万一那人说的是对的,那我们更要感谢老朱他爸生了他,感谢他爷爷生了他爸,感谢……68楼彭德怀元帅排在第二是打出来的(和敌人真刀真枪的干,也和自己的人打嘴仗)。林彪在红军时期就一鸣惊人,排在刘伯承之前我认为略微有点高。林彪在当时已经被认为是我党第一军事家。刘伯承是公认的军事家,打起仗来该勇的时候就勇,该智的时候就智。贺龙,勇多于智,但绝不是有勇无谋之辈,红军时期就已经是一方霸主。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前期,M把贺龙当做自己贴身护卫。贺龙完全可以与《三国演义》里的赵云可比,最起码m是这么用贺龙的。看陈毅的事迹,我总觉得他像一条无手无脚的蛇(我是非常怕蛇的),用牙咬住食物,然后用身体紧紧地把动物缠死,最后硬吞进去。蛇如果有毒就更可怕,粟裕就是陈毅这条可怕的蛇的一颗毒牙。有多毒,只有和他交手的人才知道。63楼第二,若只看战斗胜负的次数,容易偏失。我举例,公司某职员做成一百笔生意,每笔一万元,总和一百万元;另一个职员做成一笔,十亿元的。若是按次数,当然是前一位职员更优秀,然而真的是这样吗?第三,若打战只看胜负,不看投入。只好比,国企投入一百亿元才得到一亿元利润,难道有获利就能算国企成功了?别外的九十九亿呢?我的观点:彭德怀打战的技术含量不高,往往是以几十倍于敌人的伤亡。......“我的观点:彭德怀打战的技术含量不高,往往是以几十倍于敌人的伤亡。”——二野是129的老底子、三野是新四军的老底子、四野是115的老底子,一野的老底子是什么?——2万人晋绥解放区和陕甘宁解放区的八路军和地方武装,最后发展到30万的第一野战军,如果真像阁下说的,那早就被胡宗南打光了50楼67楼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国十大元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