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几十颗核弹就可以毁灭地球需要多少核弹对方,为什么美

爆头这种事情也不一定有多严重,主要取决于从什么地方命中了什么部位。&br&比如说这个英军机枪手:在阿富汗的一次战斗过程中,此公被子弹(可以想象最可能的就是AK-47使用的7.62x39毫米中间威力步枪弹)命中脸部&br&&img src=&/24c1536ecdf67f28b20d1ac4618ec13b_b.jpg& data-rawwidth=&512& data-rawheight=&2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24c1536ecdf67f28b20d1ac4618ec13b_r.jpg&&&br&他被爆头之后立刻卧倒在地大声呼救,身旁的士兵(第一视角主人公)立刻去救他&br&&img src=&/376f0ac724fb62b1822fedc_b.jpg& data-rawwidth=&512& data-rawheight=&2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376f0ac724fb62b1822fedc_r.jpg&&&img src=&/6f1f580a0299981efba81cb_b.jpg& data-rawwidth=&512& data-rawheight=&2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6f1f580a0299981efba81cb_r.jpg&&&img src=&/5c1d4dad05dbe_b.jpg& data-rawwidth=&512& data-rawheight=&2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5c1d4dad05dbe_r.jpg&&&img src=&/3efc1d46f86a30eefcdc_b.jpg& data-rawwidth=&512& data-rawheight=&2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3efc1d46f86a30eefcdc_r.jpg&&&br&可以看到打了一脸血,子弹从何处进出均不明&br&&img src=&/165dea0a67bc1_b.jpg& data-rawwidth=&512& data-rawheight=&2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165dea0a67bc1_r.jpg&&&br&&img src=&/eda1ff6b0d20ac7c82393a_b.jpg& data-rawwidth=&512& data-rawheight=&2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eda1ff6b0d20ac7c82393a_r.jpg&&似乎是击中了鼻子。伤者非常紧张,然而仍然保持着清醒的意识。&br&英军士兵连忙把他救走,事后证明子弹穿脸而过,此伤并无大碍,缝了三针,一天后就又出任务了。&br&这是一种非常幸运的状况&br&=============================&br&&img src=&/96c62be2eedaaf9d327587_b.jpg& data-rawwidth=&102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0& data-original=&/96c62be2eedaaf9d327587_r.jpg&&&br&&img src=&/129f20f5f7ad6aef012d981ee07debc6_b.jpg& data-rawwidth=&236& data-rawheight=&20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36&&细节&br&这是一种稍微不幸的状况,为了避免重口我用了张以现实图片为依据的画,当然如果需要的话我也可以把那个图放出来。子弹从左脸颊打入,右脸颊射出,由于翻滚和空腔对脸部造成了较大的破坏。瞬时空腔还会对脑部造成破坏。这同样是一种较为幸运的命中方式,因为没有击中大脑。&br&===========================&br&更重口的图我就不发了,总之想象一下……如果这个空腔发生在大脑里,在颅骨上,会发生什么……&br&&img src=&/8aabec0bcb94c7e0dfa95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5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8aabec0bcb94c7e0dfa95_r.jpg&&
爆头这种事情也不一定有多严重,主要取决于从什么地方命中了什么部位。 比如说这个英军机枪手:在阿富汗的一次战斗过程中,此公被子弹(可以想象最可能的就是AK-47使用的7.62x39毫米中间威力步枪弹)命中脸部 他被爆头之后立刻卧倒在地大声呼救,身旁的士兵…
美苏的几千枚核弹也不是一夜之间造出来的,中间经历了一个发展和博弈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军事科技的进步、美苏之间的对抗、还有人性所面临的终极考验。&br&&br&我们从第一颗核弹讲起。&br&&br&日,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引爆。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正在德国跟斯大林参加波茨坦会议,得知原子弹爆炸的消息后,他告诉斯大林美国掌握了“一种威力巨大的新型武器”。斯大林对于这句话并没有特别多的表示,只是简单地做了回复。杜鲁门觉得有点扫兴,觉得傻乎乎的斯大林根本没听说过原子弹,根本无法理解这种新式武器的巨大威力。&br&&br&下面是波茨坦会议上的斯大林,一幅小熊维尼式的憨厚样:&br&&br&&img src=&/9f7a26f498c44a5ca5fc679859daaf2e_b.jpg& data-rawwidth=&620& data-rawheight=&3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0& data-original=&/9f7a26f498c44a5ca5fc679859daaf2e_r.jpg&&&br&&br&但波茨坦会议上的斯大林只是在故意装傻而已。斯大林不但知道原子弹,甚至比杜鲁门更早知道美国的原子弹机密——曼哈顿工程。(这就是历史的黑色幽默)&br&&br&由于曼哈顿工程在美国被列为顶级机密,杜鲁门作为副总统时竟然也完全不知情。一直到日,在原总统罗斯福去世、杜鲁门成为新的美国总统十三天后,才有人向他报告了曼哈顿工程的详情。而斯大林通过苏联的间谍活动,从1942年就开始在获取美国人关于制造原子弹的相关资料。据说曼哈顿工程遭到苏联间谍渗透的原因是它的保密级别太高——高到FBI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工程,自然就没办法防范苏联间谍。&br&&br&1945年8月,美国在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了一颗原子弹。美国人虽然已经试爆过一颗原子弹,但还是被它实战中展现出来的威力吓了一跳。美国人意识到虽然自己是第一个造出原子弹的国家,但也不可能永远保持核垄断。于是,美国代表心急火燎地在联合国提出建议,要求所有国家的核武器研制以及核材料的生产都要接受联合国的监管,以防止核武器扩散(大哥,现在全世界就你有啊)。苏联代表当然不买账,表示美国先把自己的核武器销毁掉,我们再来谈这事。大家整天口水仗打来打去,后来苏联代表干脆连会都不来开了,让美国跟自己的小兄弟们在会上尽情意淫。&br&&br&联合国里的口水仗一打就是好几年,一直打到日苏联引爆了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br&&br&就这样,美国的核垄断仅仅维持了短短的四年。美苏之间长达40年的核对抗正式拉开了帷幕。&br&&br&在这四年里,美国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核战略,也没想明白原子弹应该什么情况下用、怎么用。在苏联引爆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之前,美国人的态度差不多就是没事就先造着,造出多少来算多少。到1949年底,美国大约拥有235颗核弹。&br&&br&苏联第一颗核弹的爆炸声惊醒了处在深度自我陶醉中的美国人。出于对苏联的极度不信任,美国开始加速核武器的制造。&br&&br&到了1950年,苏联拥有5颗核弹,美国有369颗。&br&&br&到了1953年,苏联拥有120颗核弹,美国有1436颗。&br&&br&在这个时候,美苏双方的核打击能力都还没有到按一个按钮就毁灭世界的程度,因此美国还能愉快地跟盟友讨论下什么情况下应该用一下核武器。比如1952年美国就在西欧部署了核武器,声称苏联一打过来就要用核武器自卫。在1950年-1953年的朝鲜战争中,美国政府也曾经认真地考虑过要不要使用核武器。这个时候美苏由于地理位置遥远,双方都缺乏有效的远距离打击手段,因此顶多也就是相互进行一下核威慑,全面核战争是打不起来的。&br&&br&不过,在几年后苏联人取得了一项重大技术突破,直接导致了美苏间的核对抗的进一步升级。&br&&br&日,苏联发射了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ICBM),击中了6000公里以外的目标。洲际导弹一出,国土广袤、战略纵深这些概念统统都成了浮云。就算你国土再广袤、战略再纵深,对于导弹来说不过是多飞几分钟的事。美国由于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向来不用担心本土的防守。但在苏联部署洲际导弹之后,美国本土也完全暴露在了苏联的核打击之下。&br&&br&如果说之前的美苏就像两个男人在相隔十米的距离上用枪瞄准对方,那么在洲际导弹出现后,这两个男人就好像是被关进电话亭里然后互相用枪指着对方的头,动也动不了,躲也躲不开。&br&&br&1957年10月,苏联又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很多美国普通老百姓晚上看到苏联人造卫星在天上一闪一闪,担心说不定哪一天上面就会丢个核弹下来。对于美国普通民众来说,遭受核打击的威胁从未如此真实过。&br&&br&这个时候的美国政府当然也怕,然后就有人提出了&b&相互毁灭保证&/b&(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简称MAD)这个理论。这个理论提出,在全面核战争中应该有两个概念:先发打击能力(First Strike Capability)和二次打击能力(Second Strike Capability)。&br&&br&先发打击能力很容易理解,指的是把所有的核武器发射到对方国家去的能力。而所谓的&b&二次打击能力指的是在经受对方的一轮核饱和攻击之后,仍然能够保存的核打击能力。&/b&如果美苏双方都能够确保自己具备二次打击能力,那么无论谁先发动核攻击,最后的结果都是两个国家(包括各自的盟国)一块从地球上消失。在这样的设计下,两国政府都会保持克制,避免发动全面核战。&br&&br&美苏核对抗升级到这个程度的时候,美国就非常非常怕自己失去二次打击能力。怕到什么程度呢?从1960年代初开始,为了防止苏联突然发动核战,美国永远保持一部分B52战略轰炸机挂着核弹头飞在天上。也就是说,一周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时,不管美国老百姓在吃饭还是在睡觉,军方永远有一部分战略轰炸机在空中巡逻——不为别的,只为万一下一分钟核战爆发,他们可以立刻调转方向奔赴苏联投下机上的核弹。(评论区里有人问如果巡逻时核弹掉了怎么办,大家可以参考海岸星光的这个回答:&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没有一些冷门有趣但又深刻的历史故事? - 知乎用户的回答&/a&)&br&&br&下面是众多巡逻路线中的一条,大家可以感受一下:&br&&br&&img src=&/226fe54b76aea145ce9fc7dd158bc022_b.jpg& data-rawwidth=&5398& data-rawheight=&69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98& data-original=&/226fe54b76aea145ce9fc7dd158bc022_r.jpg&&&br&从1954年到1963年,美国人一共造了700多架这种B52战略轰炸机,下面是一群B52退役后被堆在一起的照片:&br&&br&&img src=&/8a9c40d6c2db1cb87a117ece6f708e73_b.jpg& data-rawwidth=&780& data-rawheight=&5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0& data-original=&/8a9c40d6c2db1cb87a117ece6f708e73_r.jpg&&&br&&br&当然除了战略轰炸机之外,美国还有陆基弹道导弹和可以从潜艇上发射的潜射弹道导弹来保证二次核打击能力。这三种武器也构成成了美国的战略核三角(Nuclear Triad)。&br&&br&在MAD思想的指导下,美国政府最担心的不是核战爆发,而是核战爆发后自己没有能力确保对方也完蛋。反过来讲,如果能让对手相信自己在经受核饱和攻击之后,仍然有能力进行反击,全面核战便不会爆发。&br&&br&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1960年代美国开始疯狂的加速核武器的制造和部署。同时美国军方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有意无意地在各种报告中夸大苏联的核攻击能力,向总统施加压力要求更多的经费和更多的核武器。有趣的是,在地球另一端的苏联也上演了同样的一幕。苏联军方向中央委员会拼命强调美帝的核打击能力,请求拨给他们更多的经费去扩大核武器库。&br&&br&到了1960年代初期肯尼迪任美国总统时,美国已经拥有大约27,000核弹,而苏联的数量大约是这个的十分之一。&br&&br&这个时期美国内部也有人质疑是否需要这么多的核弹,甚至肯尼迪也觉得美国的核弹已经太多了。有报告声称只要有200枚核武器能够在第一次核打击中生存下来,就足够维持必要的二次打击能力。但是,要造多少枚核武器才能确保有200枚能够存活下来?500枚?1000枚?还是5000枚?没有人经历过全面核战争,也没有人敢做这个保证。所以大家讨论来讨论去,结论就是核武器的数量只能增加,决不能减少。&br&&br&下面是美苏双方在冷战期间的核武器数量对比,从表中可以看到,美国核武器数量增长最疯狂的就是1960年代这一段时间:&br&&br&&img src=&/22d10ce729bdc76fd02f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22d10ce729bdc76fd02f_r.jpg&&&br&有了足够多的核武器之后,还要有相应的指挥和通讯系统将他们发射出去。在1960年,美国军方制定了一个核打击系统叫做SIOP(Single Integrated Operation Plan)。这个方案简单地讲就是把美国所有的核武器的发射系统整合到一起,然后把发射权交到总统手里。每当有新的美国总统上任时,军方都会专门针对这个系统对总统做一次简报,告诉总统美国核打击力量的组成以及如何使用这个系统。几乎每一任美国总统(1960年的艾森豪威尔、1961年的肯尼迪、1969年的尼克松)在听过这个简报之后都表示觉得心情很压抑。&br&&br&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了苏联领导人身上。1972年,苏联军方向勃列日涅夫汇报了如果美国进行先发核打击的话会有什么后果:苏联的军事力量减少到原来千分之一,八千万居民死亡。勃列日涅夫听了以后马上整个人都不好了。还没等勃日涅列夫恢复过来,军方又准备了三枚未安装核弹头的战略导弹让他熟悉发射流程。在按下发射按钮时,这位苏联领导人紧张到手抖,反复跟身边的人确认这三枚导弹是不是真的没有安装核弹头。&br&&br&作为一名人类的个体,美苏领导人的这种反应是非常正常的。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他们,在美苏核对峙最严峻的年代里,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每一分钟你都可能接到军方的紧急电话:“总统先生/总书记,对方的核武器已经全部升空,我们等待你的命令。”&br&&br&这个时候,你将会有大约20分钟来做出你的决策。但所谓的决策,无非只有两个选择:&br&&br&1)什么也不做,等着自己这半个世界在20分钟后被摧毁;&br&2)发射自己的核武器,摧毁对方那半个世界(但那时你应该已经死了)。&br&&br&人类有文字的文明大约有五千年。在这五千年里,人类的科技水平飞速发展,但是人类作为一种生物却和五千年前的人类没有本质的区别。五千年前还在过着部落生活的生物,现在却要在20分钟内做出是否要毁灭世界的决定。如果美国在欧洲部署中程核弹头导弹的话,留给苏联领导人做出选择的时间将由20分钟进一步缩短至6分钟。这也是为什么苏联领导人对于美国人在西欧部署中程核导弹如此介怀,也是为什么美国拼了老命也不让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弹。&br&&br&人类核武器的发展速度,已经超出了人类这种生物的大脑所能承受的能力。&br&&br&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在遭到全面核打击的情况下,最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是一个心理学上的终极问题。美国军方在向总统演示核武器发射流程的时候,也绝不会让总统站在发射台前,而是让一个替身扮演总统,真正的总统站在旁边观看即可。这样做是避免总统在演练过程中的操作会暴露自己的“终极选择”。&br&&br&把是否毁灭世界这件事交给一个人在6分钟内决定,也难怪美苏领导人一想到这些就心情压抑。&br&&br&不过,这竟然还不是美苏核对峙中最疯狂的时刻。&br&&br&美苏双方在建立了庞大的核武器库后,分别把发动核打击/反击的的权力交到自己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手里。这是一份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同时也是一份沉重的负担。在美苏对峙的冷战期间,理论上讲全面核战可能在每一分钟爆发,因此美苏领导人必须随时随地都能与自己的核战略力量保持联系。&br&&br&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后,美国总统开始使用核公文包(俗称Nuclear Football)。这个核公文包由专人携带,无论总统去哪都必须寸步不离左右。携带公文包的人也必须经过严格的政治背景审查才能接受这个光荣的任务。&br&&br&&img src=&/a94d20fb47eadd09e63c692e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a94d20fb47eadd09e63c692e_r.jpg&&&br&&img src=&/38cebd22f84ea06eff03c726f5da0c7d_b.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4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38cebd22f84ea06eff03c726f5da0c7d_r.jpg&&&br&跟很多人所想的不同,核公文包打开以后并不是一颗大大的红色按钮,它只是一个保障总统与核战略部队联络的一个通信工具。根据维基百科的描述,美国的核公文包中有描述核打击选项的文件以及授权进行核打击的密码卡片(也有总统把卡片装在身上)。&br&&br&苏联在1985年也开始使用类似的核公文包(也有可能更早,因为苏联方面的信息一向不如美国透明)。苏联核公文包原理的跟美国的大同小异,也是保持总书记与自己的核战略力量随时通信的一个工具。&br&&br&这样的指挥系统看起来挺完善,但其实还是有几个问题:&br&&br&第一,万一总统/总书记在第一轮核打击中被斩首了怎么办?美国在1980年代曾高调地将针对苏联领导人的斩首行动列入核打击的一部分。苏联方面无疑也会有类似的打击计划。日,车臣领袖杜达耶夫只是打了一个卫星电话就被俄军两枚呼啸而来的制导导弹炸死,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我相信为了斩首美国总统,苏联军方会很乐意付出比这多一千倍的努力。我不知道本来就心情压抑的美苏领导人每天想到对方会慷慨的拿出一部分核弹专门瞄准自己的脑袋会不会心情更加抑郁。(这里补充说明一下,斩首行动不一定意味着杀死对方领导人本人,也可以理解为直接瘫痪对方的指挥中枢)&br&&br&第二,总统/总书记没被斩首,但与核战略部队之间的通信系统遭到毁灭性打击。在全面核战中,重要的战略目标都会遭受到超饱和攻击,因此一些地面指挥中枢可能在发动核反击之前已经被摧毁。例如另外一个答案中提到的美军神经中枢夏延山军事基地,号称可以承受核弹攻击。但答主在《死亡之手》这本书里面看到的描述是,里根在参观这个军事基地时有人问指挥官如果苏联的SS-18直接命中这里会怎么样,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会被炸飞”。&br&&br&第三个问题与人性有关。如果接到发动核打击的命令后,战略轰炸机的飞行员、导弹发射基地的指挥官、核导弹潜艇的舰长,他们会真的像训练的那样去马上执行吗?如果全面核战爆发,世界上将不再有军事法庭,也不会有人来追究他们的责任,他们真的会亲手按下毁灭世界的按钮吗?这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人性所面临的终极考验。在一部纪录片里,一位美国战略轰炸机的飞行员坦言如果当年服役时接到全面核战的指令,他会选择把机上的核弹丢进大海然后找一个大洋中的荒岛迫降。苏联也曾经出现过导弹部队在接到系统自动发出一个提高戒备等级的命令时,军官纷纷向上级打电话求证命令真实性的案例(这还只是提高戒备等级而已)。&br&&br&无论是美军还是苏军,都不可能对以上几个问题视而不见,让花费了无数的金钱和人力打造了庞大的核武器库在核战爆发后变为一堆废铁。因此,在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分别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部分地)解决以上几个问题。&br&&br&我们先来看一下美国的:&br&&br&&b&Designated Survivor (指定幸存者)&/b&:看过电影《空军一号》的都知道,美国政府对总统突然死亡或被绑架后由谁来继任总统有明确的规定(Presidential Line of Succession)。比如总统死亡后,副总统就继任接任总统,如果副总统也死亡的话就轮到众议院议长,依次类推。不过,在一些比如像总统就职典礼这样的活动中,这个继任者名单中的大部分都会出席,如果苏联在这个时候突然发动袭击怎么办?这时就会有一名内阁成员成为指定幸存者,在整个典礼进行的过程中身处一处秘密的藏匿地点。&b&在藏匿期间,指定幸存者也会有一个核公文包在身边。&/b&如果就职典礼现场发生灾难性事件导致所有潜在的总统继任者身亡,指定幸存者将继任成为美国总统。&br&&br&&b&Operation Looking Glass(镜像行动)&/b&:为了保证即使在地面通讯和指挥系统全毁的情况下也能下达核打击的指令,美国在一些EC-135C飞机上复制了整套核武器指挥和通讯系统。从日到日这长达29年的时间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美军天天都有一架这样的飞机在空中(好像只中断过几个小时?)。如果地面指挥系统遭到毁灭性打击,这架飞机将成为空中指挥中心,并自动获得授权进行核打击的权限。在60年代后期美军装备了空中发射控制系统(Airborne Launch Control System)之后,飞机上的军官甚至可以在地面导弹部队人员全部死亡、地面通信系统全毁的情况下直接启动导弹发射,以完成美苏相互毁灭的保证。&br&&br&下图就是一架正在执行镜像任务的EC-135C飞机:&br&&br&&img src=&/31fa9c0fdbe89aacc3c0382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31fa9c0fdbe89aacc3c0382_r.jpg&&&br&&br&有一点请大家注意,美国政府用来应对苏联核打击的具体方案都是最高机密,公众能得到的只是军方选择性披露出来的非常有限的信息。真正核心的内容都没有解密,也许永远也不会解密。所以上面的内容只是冰山一角,让大家感受一下美苏核对峙时期的紧张气氛。&br&&br&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苏联的。&br&&br&与美国相比,苏联的通信技术更加落后一些。但是技术上的落后无法束缚苏联工程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了避免前文提到过的种种问题,苏联设计师们制造出了一种特别的导弹,这种导弹上安装的不是核弹头,而是一种特殊的电子设备。在升空后,装在导弹头部的电子设备会向全苏联境内的洲际导弹发出广播,装有真正的核弹头的洲际导弹在收到这个广播后将会自动发射。这种设计可以在地面通讯系统全毁的情况下发动核反击,同时也解决了一线导弹部队指挥官拒绝执行命令的问题。&br&&br&那么,由谁来下令发射这些“广播导弹”呢?在1980年初,苏联设计师曾经考虑过把这个系统交给计算机来自动控制。如果电脑通过对地震波、放射线等数据的检测判定苏联已经遭到核攻击,将会自动释放“广播导弹”发动核攻击。这样的话,就算苏联从总书记到平民全部死光,一样可以对美国进行核反击。如果这套系统成为现实,那么就等于把全人类的命运完全交给了计算机来控制。计算机由于任何原因出现的误判,将直接启动毁灭世界的全面核战。&br&&br&在之前的冷战对峙中,不管美苏双方的核武器数量如何增长,局势如何紧张,至少发射权还是掌握在人类手中的。所以,答主个人认为,&b&在苏联设计师提出将这套发射系统全自动化的时候,就是美苏核对峙中最疯狂的时刻。&/b&科幻小说中机器控制人类命运的故事,在这一刻差一点就要成为现实。&br&&br&幸好,就连苏联军方也觉得这个想法过于疯狂,最后还是决定给这套系统设计一个开关,由人类来控制,仅在出现核危机的时候激活。这套系统被称之为死亡之手(Dead Hand),于1985年投入使用(到今天仍然没有退役)。&br&&br&在冷战已经结束的今天,大家读上面的内容时可能感觉就像是在读科幻小说(评论区很多人说像三体的情节)。但是对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来说,上至政府高官下至普通民众,世界核战爆发的可能性就是他们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美国甚至有专门给小孩子看的教育动画片,告诉小孩子核战爆发后应该如何保护自己。&b&在这样的恐怖平衡中,对于美苏政府来说,保持双方核弹数量的对等只是最最基本的要求而已。&/b&事实上,他们需要考虑的因素比单纯的核弹数量要多得多:打击计划,核弹存活能力,核弹投放载体、指挥系统的可靠性等等。就像前文所介绍的那样,在核对峙的一步步升级中,美苏双方不但建立起了庞大的核武器库,还给这些核武器配备了一触即发、几乎不可能失败的启动机制。&br&&br&&b&今天,当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的时候,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庆幸长达40年的冷战没有以另外一种方式结束。&/b&&br&&br&好,历史背景就介绍到这里,下面开始回答题主的问题(你们不会真的以为我只是来讲故事的吧)。&br&&br&关于题主的问题“冷战时期,几十颗核弹就可以毁灭对方,为什么美苏还要造几千颗核弹?”,一些答案在上面的历史背景里已经提到过了,现在重新总结一下(先写下几个要点,稍后再扩充,写到半夜答主脑子已经不清醒了):&br&&br&1)由于相互毁灭保证的存在,美苏双方都需要考虑制造更多的核弹,以保证足够数量的核弹能在第一轮核打击中存活下来。由于核武器在实战中几乎没有被使用过,双方都很难计算出要保证足够的二次打击能力究竟需要制造多少核弹。&br&&br&2)一个国家的核力量是国家最高机密,因此美苏在判断对方实力时都会出现很大的误差。而两国的军方为了自己的利益,都会在报告中有意无意的夸大对方的实力。&br&&br&3)政治家的政治需求,以及给予普通民众安全感。例如在肯尼迪竞选总统时,他对艾森豪威尔政府大肆抨击,指责他们导致了美国在军事上的落后,同时强调增强美国军事力量的紧迫性。&br&&br&可能有人会问,答主为什么前面要啰啰嗦嗦讲一大堆,而不是直接上结论。其实这几个结论,其他答案里都有,讲得比这个回答更细致。但是,答主觉得历史是有血有肉、有自己灵魂的。与单纯地列出几条原因相比,大家可能在感受了当年冷战中核对峙的疯狂和恐怖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原因。&br&&br&以上。&br&&br&=====================正文结束的分割线======================&br&&br&又写到了凌晨一点钟,终于写完了,脑子已经不清楚了,有什么遗漏的内容等明天再补充吧。&br&&br&如果文中有错误,欢迎大家指出(尤其评论区中的高人 &a data-hash=&bf7c67decbdf& href=&///people/bf7c67decbdf&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JK JK& data-tip=&p$b$bf7c67decbdf& data-hovercard=&p$b$bf7c67decbdf&&@JK JK&/a& )。接下来答主将对大家提出的错误进行一一核实并修改(可能会花很长时间),谢谢。&br&&br&还有,评论中很多人说此回答很像《三体》里的情节,答主没看过《三体》,所以也不大清楚你们在说什么……&br&&br&评论区里有一位兄弟说答主的这个回答是抄袭的,&b&这是一项很严重的指控&/b&,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澄清一下。&br&&br&答主在写这个回答的过程中,用到的参考资料有大约七八本书,维基百科,两部纪录片,还有其他十几个网站。看这些参考资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了解数据和历史事件,比如第一颗核弹是什么时候爆炸的、苏联领导人在核战爆发的情况下有几分钟时间来回应、肯尼迪对于核弹数量的态度、以及勃列日涅夫在演练发射导弹时的反应等等。&br&&br&答主所做的是把这些找到的数据和历史事件串在一起,加上自己的点评和观点,最后用自己的语言尽量讲出一个流畅的故事。&br&&br&我不知道除了上面这种方法,还可以怎样写历史。难道要肯尼迪复活,然后我去采访他?&br&&br&我不知道别人写一个答案要多长时间,反正这篇答案写到现在已经花了六个小时的时间(还不包括查资料和搜图片)。答主的另外一个过万赞的关于破解恩格玛机的回答,累计写了大约三十个小时,分六次才更新完。&br&&br&如果答主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其他书籍中提供的数据和历史事件,就构成抄袭的话,那么所有写中国历史的人都是在抄袭《二十四史》。&br&&br&如果我的文章中有错误,请随时提出,答主绝不是知错不改的人。至于是不是抄袭,就让大家自己来判断吧。&br&&br&谢谢大家支持。&br&&br&下面是截止到现在答主所用到的参考资料,本来是打算更新完毕一起放出的,看到评论区里有人要,我就放上来,之后可能会再增加。&br&&br&&b&书籍&/b&(有一些是有中文版的,但我看的是英文版,所以列出英文书名):&br&&br&[1] Nuclear Weapon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br&[2] Cold War: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br&[3] Real World Nuclear Deterrence: the making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y&br&[4] The Dead Hand: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cold war arm race and its dangerous legacy(这个有中文版,书的主标题叫做《死亡之手》,副标题很长的那个)&br&[5] Dilemmas of Nuclear Strategy&br&[6] Nuclear Weapons and Strategy&br&[7] The Manhattan Project - Making the Atomic Bomb (这是美国能源部的一份文件)&br&&br&&b&网站:&/b&&br&&br&[1]英文版维基百科各种相关词条;&br&[2]其他各种网站,实在记不清了。&br&&br&&b&纪录片:&/b&&br&&br&[1] 《冷战谍中谍》(小米盒子上有得看)&br&[2] 另一部纪录片答主是N年前看的,名字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里面有doomsday这个词,搜了一下感觉应该是《On the Brink: Doomsday》这部。这部纪录片很震撼,答主就是看了这部片子之后才知道冷战时期的核对峙有多么的恐怖。记得片子结束的最后一句话是“Tomorrow...could be doomsday.”&br&&br&&b&图片:&/b&&br&&br&除了下面三张以外,所有的图片都来自维基百科。&br&[1] 战略轰炸机飞行路线来自这里:&a href=&///?target=http%3A///dk/alert.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he nuclear information project: the airborne alert program&i class=&icon-external&&&/i&&/a&&br&[2] 退役B52轰炸机的图片是从Bing图片搜索上随便搜来的(你问我为什么不用goolge图片搜索?对啊,为什么呢?)&br&[3] 第二张核公文包的图片也是Bing图片上搜来的
美苏的几千枚核弹也不是一夜之间造出来的,中间经历了一个发展和博弈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军事科技的进步、美苏之间的对抗、还有人性所面临的终极考验。 我们从第一颗核弹讲起。 日,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引爆。当时的美国总统杜…
&b&满世界的“断箭” ---------美帝冷战时期核弹事故解密档案 &/b&&br&多图预警!!!!!!&br&几个小故事:脚踹燃烧的氢弹、失踪氢弹海面上举办的奥运会项目、美国佬两次差点在本土自种“蘑菇”、美军轰炸机爆炸英国差点被近10枚核弹轰回农耕时代。&br&&br&当年俄罗斯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事件被西方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时候,不知美国政府却对从50年代起发生的多起千钧一发、可怕程度远胜于“库尔斯克号”事件的核弹事故实施了最严密封锁。&br&&p&根据美国国防部解密报告《1950年到1980年涉及美国核武器事故简报》的内容透露,短短30年间光是被列为“断箭级”的核武器事故就多达32起!“断箭级”是美军最严重的核武器事故,包括核弹丢失、着火、误投误射、核弹内高爆炸药误引爆,而次一级的核武器事故代号分别为“折矛”、“钝刃”和“空箭筒”。1981年后的核事故则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得不公开的核武器事故,另一类是放射性物质溢出美军基地范围的事故,既有发生在美国本土的基地,也有的发生在外国美军基地。每次发生事故的时候,只要放射性物质不超出基地,美国人就掩而不说。&/p&&br&&p&美国核武器系统研发机构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秘密报告更加惊人:1950年至1968年间,美军核武器事故总次数高达1250次,其中272次为特大核事故,包括数起核弹炸药被引爆的千钧一发的事故。在这272起特大事故中,107枚核弹在储存、组装或者装载的过程中突然落地,弹体损毁;48枚核弹头在发射台或者发射井中突然脱落;41枚核弹与装备其的飞机一同坠毁;26枚核弹被飞机或者舰艇误射或者误投;22枚核弹在地面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发生交通事故;4枚核弹被撞坏。&/p&&br&&p&冷战后至今的情况也不比当年好到哪里去,至少发生了96起核武器事故,危险程度从弹体外部撞坏到高爆炸药被引爆不等。这些事故无一例外地被列为“最高国家机密”。其法律依据是美国1954年制定的《原子能法案》。作为非官方机构的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称,冷战时期美军共丢失了11枚核弹头。绿色和平组织则估计,目前世界上还有约50枚核弹头“躺”在大洋深处。&/p&&img src=&/fddb8a4df66ab529f534c2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p&&img src=&/189e1aad6d50b448cfd8a6_b.jpg& data-rawwidth=&608& data-rawheight=&1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8& data-original=&/189e1aad6d50b448cfd8a6_r.jpg&&日下午3时58 分,两架属于美国战略空军的 B-47 轰炸机从佛罗里达州的厚木斯戴德空军基地起飞参加演习。&img src=&/061a5acf8e69faed28cb1cfd700eb419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061a5acf8e69faed28cb1cfd700eb419_r.jpg&&&br&&/p&&p&&img src=&/19cbc2dc17f6b7ddb53ea2_b.jpg& data-rawwidth=&244& data-rawheight=&22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4&&B-47 机上的 3 名乘员
机长是 36 岁的李查德森少校,此外还有两名机组成员&/p&&br&&p&出事这架轰炸机上虽然仅仅装载了一颗炸弹,却是颗货真价实的马克15型氢弹。照理说,通常演习时,战略空军总是用空心弹,也就是没有核装药的核弹。今儿个不知道是哪位高了,愣给挂了个真的,氢弹内含400磅约180公斤常规烈性炸药和浓缩铀。自从“胖子”和“小男孩”之后,核弹们再也不能享有被命名的荣耀了。因此,这颗氢弹的标志仅是个平凡的编号:47782。马克15型氢弹重3500公斤,弹长353厘米,其爆炸当量约为190至360万吨 TNT(可调)。二战时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掷的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爆炸当量约为1.3万吨和2万吨TNT,据日本有关部门统计,迄今,广岛、长崎因受原子弹爆炸伤害而死亡的人数已分别超过25万和14万。&/p&&img src=&/b7b89bdde6bd9a0bb25f_b.jpg& data-rawwidth=&459& data-rawheight=&3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9& data-original=&/b7b89bdde6bd9a0bb25f_r.jpg&&&br&&img src=&/3d97c42e45ec_b.jpg& data-rawwidth=&373& data-rawheight=&43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3&&&p&今晚这架飞机要去炸苏联,当然这是模拟,不玩真格的。虽说是演习,但编导部给弄了个战场仿真。李查德森上校受命以960公里的时速跑个8000公里的来回,中间还要来次空中加油,投弹(当然不能真扔,就比划一下儿),时不时有“苏联防空军”的截击机拦截。这一趟下来怎么也得十几个小时。&/p&&p&B-47 起飞后从东向西横穿佛罗里达半岛进入墨西哥湾并在此进行空中加油。然后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附近飞几个机动动作,接着向北直插加拿大边境。到了加拿大边境再掉头往南,飞到维吉尼亚州的拉德福德“投弹”。“投弹”完毕接着往南飞,返回佛罗里达。这圈逛的。&/p&&p&就在返回基地的途中到了南卡时,李大侠遇上麻烦了——有“苏联防空军”的截击机来打他。好在是虚惊一场,这截击机是 F-86L 型的,从南卡的查尔斯顿基地起飞。飞行员是美国空军的,叫死堵(Stewart)。按理说他的任务也就是吓唬 B-47 几下儿,完事就该走人了。&/p&&p&&img src=&/6585adb41317eab9bedfd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6585adb41317eab9bedfd_r.jpg&&就坏在这名字上,死堵这名字注定要闹出点名堂来。2月5 日0时33 分,南卡上空。&/p&&p&死堵中尉的 F-86L 装了雷达,是架全天候截击机。夜间飞行时他只能依靠自己的雷达和地面引导。一般情况下,他是不会目视观察的。飞控中心的人应该引导 F-86 到 B-47 后方 20 公里开外,在 B-47 上方1 公里去模拟攻击。这样 F-86 的雷达就可以安全轻松地锁定两架 B-47。&/p&&p&&img src=&/9c569603efdb6c262a3bc7b2247df4bd_b.jpg& data-rawwidth=&270& data-rawheight=&35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0&&不知道犯了什么邪,地面雷达只发现了一架 B-47。死堵中尉的雷达也只锁定了一架飞机,并未发现第二架飞机。截击机没发现李查德森的 B-47 情有可原,毕竟机载雷达的锥形扫描范围太小。&/p&&p&在夜暗之中,死堵中尉虽然知道自己在降低高度,但是在他关注雷达屏幕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正在高速向李查德森靠近。其实,他要是用肉眼观察的话,应该能发现 B-47 六台发动机喷出的的火焰。当他到达李查德森正后方时,进入了 B-47 的尾流。死堵突然感到剧烈的气流颠簸。他下意识地抬头观察,空中能见度极佳,他看到了一轮明月。还有……&/p&&p&还有就是其余部分的天空被一架巨型飞机的阴影所充满。&/p&&p&死堵反射性地向右打把,企图紧急脱离。飞机右转时左翼猛地上翘,撞在了 B-47 的右翼上。&/p&&p&死堵真把 B-47 给堵这儿啦。李查德森和他的副驾驶突然感到猛烈的冲撞并看到明亮的火焰从右翼燃起。李查德森在火光之中清楚地看到外侧引擎向上折起 30 度角,右侧外挂油箱也没了。&/p&&p&空中相撞则把轻巧的 F-86 的左翼折断,接下来的油箱爆炸把它的右翼也炸飞了。死堵中尉突然发现自己正开着一架没有翅膀的飞机向前平飞。&/p&&p&还等什么呐,赶紧拉红把手呀!&/p&&p&别急,人家死堵中尉知道弃机保人的道理,一看架势不对,他当时就拉了红把手。&/p&&p&死堵在一万米的高空弹射出舱。在那个高度,气温是零下 50 度,他没戴手套。他的降落伞本来设计是在 4,000 米时开伞的。而他一出舱就拉开了伞绳(放谁身上都得这么干)。因此,死堵的下降极其缓慢,他用了 33 分钟才降到地面,冻得半死。死堵被当地牧场的农民沃克救到家里。他喝了些人家酿的私酒,有了点底气,於是就借了电话 CALL 基地,报告自己位置。基地接电话的那个王八蛋居然不让他用对方付款的方式通话(那阵子美国的长途电话费极贵)。最后,还是沃克帮他付了电话费。&/p&&br&&p&回过来再说 B-47。这位李查德森李大侠有 1,000 小时的飞行经验。二战那会儿,他曾在欧洲战区飞 &a href=&///?target=http%3A//data.tiexue.net/view/47102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17&i class=&icon-external&&&/i&&/a&,出动过 35 次,是一老油条。撞机之后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控制飞机。由於右发动机之一错位,造成两机翼动力不平衡,飞机开始倾斜。他立即减少了对受损发动机的供油并抛掉了左翼的外挂油箱,又及时地把飞机降到 6,000 米的高度并保持在 400 公里的时速。他还没忘记试试起落架,好在起落架没受损,老李就放心了。&/p&&p&老李清楚,情况很复杂,后果很严重,得赶快找地降落。领航员告诉他,最近的可降机场是乔治亚州北部的 Hunter 空军基地。这个基地紧挨着萨瓦那(Savannah)城,从南卡一过州界就是。&/p&&img src=&/bb3cb2b4cae25_b.jpg& data-rawwidth=&353& data-rawheight=&5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3&&&p&有人说了,这么危险还不赶快就近降落,南卡的查尔斯顿基地不就在眼前吗?为啥跑那么远?&/p&&p&别忘了,这 B-47 肚子里还怀着一宝贝呐,不是随随便便想去哪儿就去哪儿。&/p&&p&老李没辄,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花了半个钟头好容易熬到 Hunter 空军基地,发现居然不能降。&/p&&p&为什么呢?Hunter 的塔台压根儿就不想叫老李下来。原因很简单,那宝贝疙瘩响了怎么办?还不把哥几个全蒸发了呀。于是,他们告诉老李,说跑道两头低,中间高,有半米的高度差。你要是在跑道上稍微一拌蒜,轻了您自个儿被核弹压成肉饼,重了捎带着把萨瓦那全城给灭了也说不定,您是不是找别的地儿再想想辄。&/p&&br&&p&老李一听这话儿,心说也是啊,这氢弹沉甸甸的,怪碍事儿,&/p&&p&倒不如干脆就把狗日的给扔了算了。想到此处,老李一不做二不休,当时就开始找下家儿。注意:这会儿战略空军司令部的命令还没来呢。自作主张,乱扔核弹,这老李的胆儿也忒大了点儿。&/p&&p&要不怎么说叫李大侠呢,人家通过无线电告诉战略空军司令部,这玩艺儿爷爷我不要了,回头找一个好地界儿我立马儿就扔了它。空司那帮子人明白,这会儿下什么命令都白搭,只好哄他说:老李呀老李,海岸线 30 公里以外你才扔,啊。&/p&&p&老李一拐把直奔东南而去,他知道,那个方向离海边儿最近,离萨瓦那只有 20 公里。老李到了海边儿一见水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 47782 扔了,这一扔不要紧,真正成全了 47782,使它成了永垂不朽的名弹。从此它居然还有了个大名——“泰比”(Tybee Bomb)&/p&&img src=&/dbe0d1b55db3d938bcb4b7_b.jpg& data-rawwidth=&360& data-rawheight=&24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0&&&br&&p&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扔核弹的时候,就在个小岛的上空,小岛名叫泰比。得亏老李手下留情,没把 47782 扔进镇公所算便宜了你们。这是后话儿。&/p&&p&李大侠一身轻又折回 Hunter 空军基地,这回塔台叫降了。真下来才知道这架受伤的 B-47 在低速下跟本无法控制。老李只能把接地速度提高到 360 公里/小时,比正常速度快 130 公里。B-47 在跑道上颠了一下被反弹起来,塔台眼瞅着老李要栽干着急。人家李查德森不愧是一大侠,他临危不乱,在半空中玩了个惊天绝技——他叫副驾驶把减速伞放出来了。这减速伞是在跑道上用的,老李愣敢在半空中就给放了。您说他牛不牛?减速伞一出来,B-47 的接地场速度就减了下来,于是 B-47 终于得以安全降落。&/p&&p&此刻已是凌晨 1 时 33 分。&/p&&p&下得飞机来,老李终於可以缓口气儿啦。也就过了一小会儿,老李突然一拍脑门儿:哎哟,我把 47782 扔哪儿啦,黑更半夜的没看清楚哇。&/p&&p&得,这氢弹就算丢了。&/p&&p&氢弹一丢,战略空军干的头一件事儿就是麻溜儿着发出了规定的信号——断箭(BrokenArrow)。&/p&&p&断箭是美军的术语,指失去对某件核武器或者核武器部件的控制,就算核武器意外损坏甚至被引爆,如果不会立即引发核大战,都算断箭。当然,如果是哪位蓄意(或不小心)把美国的核武器给顺走了或弄响了,引起(或者可能引起)世界核大战,那就不叫断箭了,而叫核闪(Nucflash)。&/p&&p&老李到底把 47782 扔哪儿了?怎么就会不知道地儿呢?&/p&&p&咱们麦帅也发话儿了:领航员呢?记住把鸡蛋扔哪儿是他份内的事儿,要是连他都不清楚了这可是失职,要执行美国军法——拖出去翻过来打。&/p&&p&B-47 生蛋的大致地点不难找,叫华沙湾(Wassaw soud),它位于萨瓦那东南 20 公里。实际上就是温明顿河口(Wilmington River),从地图上非常容易确认,长宽各 5 公里左右。&br&&/p&&img src=&/9f037ce90f43fa7d50e4f393ef01fd24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4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9f037ce90f43fa7d50e4f393ef01fd24_r.jpg&&泰比弹在华沙湾位置示意图&p&投弹时老李的飞行高度是 2,200 米,进入速度是 370 公里,进入方向不明。投弹手是由领航员兼任的。那阵子 B-47 不兴目视投弹了,改用雷达瞄准具。雷达在海面上能标定什么呢?Nothing。只要回波显示底下不是陆地就行了。&br&&/p&&p&通常轰炸机扔完炸弹领航员是该确认一下投弹位置。但咱们麦帅这次是真官僚了,人家老李扔的可是核弹。奥,您的意思是扔完了就跟边上候着是吧?等瞅清楚水花儿再走不迟?&/p&&p&可人老李心里头明白呀,别说黑咕隆咚的看不清水花,万一这 47782 扔下去要是响了呢?就冲那 360 万吨的TNT当量,我们哥儿仨还不成了“神风突击队”?连“板栽”都来不及喊就成碳原子啦。平常训练时说该怎么着来着?对了,一听“Bomb away”,马上就 Floor it(油门踩到底儿),躲越远越好,还水花儿呢?&/p&&p&就这么着,老李把 47782 一扔,撒丫子就跑。跑了老远,即没看见闪光,也没听见响动。看来这次运气不错,47782 愣没爆炸。不过,这东西到底掉哪儿就说不清楚喽。这事真要怪其实也怪不到咱老李身上,得怪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那帮精英们。你们当初设计核弹时只顾当量,怎么就没想到这么大个的家伙会丢?等屎到屁股门儿了才发现泰比弹自身连最简单的跟踪装置(海水染色剂,浮标,发烟罐等等)都没有。那年月还没有 GPS 和LoJack ,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才一个星期。&/p&&p&空军闯的祸还得空军自己收拾。战略空军所属的第 2700 拆弹大队被紧急空运到华沙湾。从2月6日起,他们在 100 名潜水员和数十条船的配合下展开了打捞作业。不知道泰比的确切位置,打捞起来不就是大海捞针吗?他们用的方法说出来您都不信——拉大网,敢情跟渔民捕鱼差不多。后来也试过声纳之类的,根本没用。&/p&&p&有人说测放射线不就得了。
说的容易。&/p&&p&泰比里头装的核燃料是铀。铀这东西在达到临界质量时,会放出高能嘎玛射线,高能嘎玛射线穿透力极强,射程远,用盖革计数管老远就能测出来。而在低于临界质量时,铀只能放射出低能阿尔法射线。低能阿尔法射线连一张纸都不能穿透,用盖革计数管根本测不到。泰比的核燃料现在就处于非临界状态。您说您能测出什么?&/p&&p&泰比入水后的状态有以下几种可能:&/p&&p&1、炸药自身引爆。泰比弹内部有180公斤高爆炸药。要是入水时被引爆,会产生破片和放射性泄露。这种可能性立刻就被排除了。&/p&&p&2、另一种可能是泰比弹入水时外壳破损,造成放射性泄露。这种可能性也非常小。&/p&&p&3、最有可能的是泰比弹入水后壳体依然完整。由於它的重量太大,这东西一头扎进了淤泥层里。&/p&&img src=&/42528ecd14d74d6ab68a3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42528ecd14d74d6ab68a3_r.jpg&&&p&(来源:美国战略空军 2001 年 4 月关于泰比弹的报告)&/p&&p&从这张图可以看出,华沙湾的海水并不深,对泰比弹的缓冲作用有限。长度为 3.5 米的泰比弹可以轻易地扎进淤泥层,甚至更深的黏土层。这就使它有可能被完全埋住,造成在海床表面拉大网一无所获。&/p&&br&&p&战略空军丢了氢弹找不着,丢尽了老脸。见天儿这么瞎折腾,人也累得实在钉不住了,就琢磨着想歇工。也赶上寸劲儿,就在这当口上,3 月 11 日,Hunter 空军基地又发了第二个“断箭”警报,原来又有一架 B-47 把&b&原子弹&/b&给扔了。这回扔在邻居家门口——南卡州。这原子弹不但响了,还伤了不少人&b&(详见故事三)&/b&。于是,第 2700 拆弹大队找了个好借口转进南卡,离开了华沙湾。90 天后,海军潜水部队也不愿意再继续给空军擦屁股,撤了。华沙湾终於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p&&p&战略空军后来出了份正式报告,简要总结如下:&/p&&p&1、咱自个儿找不着,别人休想。&/p&&p&2、查不出放射泄露,没事儿。对生态影响为零。&/p&&p&3、泰比永远不会爆,因为它出事儿那天根本没装引信机构。&/p&&p&4、唯一负面影响是有人老把心提到嗓子眼儿,夜里睡觉不踏实。&/p&&p&结论:既然没事儿,就别再去惹它,就让泰比弹跟水底下永垂不朽去吧。换句话说,这氢弹丢了就丢了,咱不找了。&/p&&p&虽然空军坚持称炸弹中用来引发核反应的引信装置在随飞机航行之前已经被移除,但根据国防部助理秘书W.J. 霍华德在国会听证会上所说,这枚马克15 型氢 弹是一枚“装备完整的核弹,装有引信装置”。&br&&/p&&br&&p&1996 年第二十六届奥运会在美国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隆重召开。在选帆船比赛的赛场时,组委会的老大们围一堆儿研究了一气 AAA 地图,发现离亚特兰大最近的海域位于东南方,於是拿手指头一点,就那儿了。啥地儿呢?华沙湾。&/p&&p&就这么着,沉蛋侧伴千帆过,全世界的帆船运动员在氢弹边上一一驶过,他们创造了一项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跟核武器一块儿举行的奥运会项目。这届奥运会史称“炸弹奥运会”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br&&/p&&img src=&/b73ddb2a3ac21dea260d5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b73ddb2a3ac21dea260d5_r.jpg&&媒体报道2004年美国在出事海域检测到放射线,并派专家组前去调查,后来美国海军方面认为,这枚氢弹早已埋在泥土里有10到15英尺之深,过了这么多年,炸弹状态不明,假如现在发掘的话,绝对会带来危险。2015年2月还有一家类似于洋葱新闻的美国讽刺网站报道了泰比弹被一加拿大潜水员发现“打捞”上来的“新闻”&a href=&///?target=http%3A///georgia-amateur-divers-find-long-lost-nuclear-warhea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Georgia: Amateur Divers Find Long-Lost Nuclear Warhead
World News Daily Report&i class=&icon-external&&&/i&&/a&&br&&b&&img src=&/cc1bfaf45b496fbad1f39a_b.jpg& data-rawwidth=&608& data-rawheight=&1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8& data-original=&/cc1bfaf45b496fbad1f39a_r.jpg&&帕 利 马 雷 斯 氢 弹 事 故&/b&&p&1966 年1月15日上午10时22分,两架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的飞机———一架B—52轰炸机和一架KC—135空中加油机,在西班牙沿海的比利亚里科斯村和帕利马雷斯村的上空进行空中加油训练,在两机联接时,突然在31000英尺的高空相撞,“B-52”上八个喷气发动机中一个爆炸起火。&/p&&img src=&/f8b2c9257c4eeec5ced170_b.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4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f8b2c9257c4eeec5ced170_r.jpg&&&img src=&/b1c4b0fc511fab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8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b1c4b0fc511fab_r.jpg&&&br&&img src=&/c2c52b25bbad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c2c52b25bbad_r.jpg&&&p&轰炸机离帕洛玛雷斯1.6公里时,飞行员看到失火事故已经无法排除,迅速采取应急措施——掷下机上的4枚上了保险的MK-28型氢弹。就在之后仅几秒钟,油箱爆炸,驾驶舱着火。要不是飞行员果断地掷下氢弹,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四枚氢弹威力比轰炸广岛的原子弹大1250倍,当量约2500万吨TNT。一枚爆炸,一瞬间就会使离爆炸中心15公里范围内的生命全部毁灭。飞行员带着降落伞强行跳出着火的座舱。加油机摇摇摆摆地向前飞行一会儿,也开始解体,一共200多吨燃烧着的飞机残片,落向地面上惊慌失措的目击者们,零乱地散布在帕利马雷斯周围3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p&&img src=&/2f5edfc554fe55b9cb48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2f5edfc554fe55b9cb48_r.jpg&&&p&&b&五颜六色的降落伞在空中绽开,有些伞下面系着人,另一些却吊着些古怪的东西。村民们全力以赴地抢救空降着陆后的美国飞行员。而在帕利马雷斯村东,距村民爱德华多o纳瓦罗o波帝略的房子大约75码的地方,一件沉重的东西撞在番茄梯田的石头护墙上。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他和另外几个人向梯田跑去,看见这个东西正在燃烧,就用脚踹它,往上面撒土,最后火熄灭了。爱德华多当然不知道,他和朋友们用脚踹的东西竟是一颗氢弹!&img src=&/c761a11ebe082d4fc38d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c761a11ebe082d4fc38d_r.jpg&&&/b&&/p&&p&距比利亚里科斯5.5公里的海面上,拖网渔船多丽号也救起了几个飞行员。渔民奥尔兹驾驶的西莫号渔船也在多丽号后面 两英里的地方作业,他看到附近有一顶降落伞正在飞快下降,便迅速赶去,准备营救。但当他赶到时,却看到伞下面挂的东西似乎不是一个人,而是某种闪着银光的硬质圆柱体。奥尔兹看着它溅落水面,进行了粗略的估算之后,他暗暗记下了溅点的方位。&img src=&/b0a1efb20a925b20ca3ce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b0a1efb20a925b20ca3ce_r.jpg&&&/p&&p&美国战略空军司令爱森哈特下令:无论如何也要尽快收回B—52轰炸机上所载的4颗氢弹!威尔逊奉命立即向灾难控制部队下达了紧急行动命令。这支由军官和一些受过特殊训练的操作、维修、通信、易爆军械处理等方面的专家和医护人员组成的精干部队,迅速赶到了出事地点。&img src=&/b8f264ce139acbb05cda6f31d10adb50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b8f264ce139acbb05cda6f31d10adb50_r.jpg&&&/p&&p&陆上和空中的搜索在紧张而艰难地进行着。一名国民警备队队员报告说,他在海边附近,距离一条干河床约500码的地方,发现了一个他认为是氢弹的东西。灾难控制部队的军械专家立即赶赴现场,证实了那确是一颗氢弹,而且还是完好无损的。&br&&/p&&p&几个小时以后,一架直升机在一个公墓后面的一片田地里找到了第二颗氢弹,接着搜索人员又找到了第三颗,也就是帕利马雷斯村东西红柿梯田上撞坏的那颗。但这两枚氢弹的降落伞未打开,高爆炸药在弹体撞击地面时已经爆炸,弹体像破碎的南瓜一样裂开了,核弹钚芯崩出了弹体。所幸的是,核反应并没有发生。尽管如此,清除污染的工作还是在紧张进行。专家们穿着工作服, 戴上面罩,在每个弹坑的周围画了圈,并进行放射性测验。490英亩(约合2平方公里)被放射性钚污染的地区,所有认为需要进行清理的地方都进行了彻底的清洗。&/p&&img src=&/d0fe7122bfe6dc8f39a0a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d0fe7122bfe6dc8f39a0a_r.jpg&&&img src=&/b010bb81e5cfdf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b010bb81e5cfdf_r.jpg&&&p&三英寸厚的表层土被刮下装进4810个密封桶内,被运往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爱肯附近的核废物处理场。为防止大风把放射性尘埃带到远处,16辆洒水车每天喷洒125000加仑清水。地里的庄稼要回 收,物主将得到赔偿。&img src=&/fcba0ec2ebdcde3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fcba0ec2ebdcde3_r.jpg&&&/p&&p&但第四颗核弹仍没找到,人们根据已经找到的三颗氢弹的位置,推算出第四颗氢弹的弹道和空中轨迹。随着根据计算进行的搜索不断深入,人们相信,奥尔兹确实曾看到氢弹落入海中。&/p&&p&&img src=&/af85f45193b_b.jpg& data-rawwidth=&464& data-rawheight=&3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4& data-original=&/af85f45193b_r.jpg&&据统计,美军约3000多人竭尽全力干了将近3个月,花费了近2000万英镑,使用了18艘舰船和各种最精密、最古怪的装备,最终在4月7日8时45分,也就是事故发生后的第79天22小时23分钟之后,取得了前所未有技术上的成功,第四颗氢弹从近800米深的海底被拉上船,回到了美国人手中。&/p&&p&&b&有趣的是事件发生的半个月前,也就是1965年12月底,肖恩康纳利主演的007之霹雳弹上映,故事情节就有寻找在海上失踪的核弹。2000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怒海潜将》就有真实的讲述这个事件。&/b&&/p&&img src=&/e00c7fbc48dd808cfcc9b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e00c7fbc48dd808cfcc9b_r.jpg&&&img src=&/9e5dbfd1f467c2c2c2db41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9e5dbfd1f467c2c2c2db41_r.jpg&&&img src=&/ca54a3a445d4fd89b70f29ba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ca54a3a445d4fd89b70f29ba_r.jpg&&&img src=&/1a1f1d0a2a518417eecb8_b.jpg& data-rawwidth=&638& data-rawheight=&6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8& data-original=&/1a1f1d0a2a518417eecb8_r.jpg&&&img src=&/3a17ec9fccfeee1f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3a17ec9fccfeee1f_r.jpg&&&b&&img src=&/a7e96ff8c578f32add762d0_b.jpg& data-rawwidth=&608& data-rawheight=&1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8& data-original=&/a7e96ff8c578f32add762d0_r.jpg&&美空军两度在本土误投原子弹
&/b&&b&曾炸坏小孩的游戏屋
万幸“核芯”均未爆炸&img src=&/3eb5b63ecf9a1_b.jpg& data-rawwidth=&532& data-rawheight=&8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2& data-original=&/3eb5b63ecf9a1_r.jpg&&&/b&&img src=&/dd20e1d7242cb_b.jpg& data-rawwidth=&532& data-rawheight=&7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2& data-original=&/dd20e1d7242cb_r.jpg&&&br&&p&&b&
其中一起事故&/b&发生在日。当时美国空军一架B-47E轰炸机从乔治亚州的萨瓦那市起飞,准备飞往英国一空军基地进行例行训练。当时机上载有一枚相当于3万吨TNT当量的“马克6型”裂变式原子弹。&/p&&p&
飞行过程中,由于核武器的防松栓出现了问题,机长布鲁斯·库尔卡决定进入炸弹舱检查。不过库尔卡并不知道防松栓的具体位置,他寻找了12分钟后,意识到防松栓应该在炸弹舱的正上方,于是便想往上跳,查看这个防松栓的具体位置,但不幸的是,在试图往上跳的过程中他不小心碰触到了紧急投弹装置。&/p&&p&随即,这枚重达3吨的核弹砸开飞机舱门落往地面,机长库尔卡则因幸运地抓住机舱内设施而逃过一劫。没多久,轰炸机上的机组人员就感受到了核弹砸中地面后的爆炸冲击波。&/p&&p&
核弹最后落在南卡罗来纳州居民沃特·格雷格家旁边,完全损毁了他的菜园以及两个小女儿的游戏屋,格雷格家有6名成员受伤。菜地被炸出了一个约21米宽和11米深的大弹坑。&/p&&p&
空投核弹的爆炸原理通常是弹头碰触硬物引爆常规炸药,然后常规炸药爆炸后引爆“核芯”核物质,使核物质原子产生分裂,释放出巨大能量。幸运的是,当这枚核弹因为机长操作失误被误投向美国本土时,核弹内部的“核芯”装置正好被另外存放在了机舱的另一处地方,所以这枚核弹内部当时只装着常规炸药,核弹坠地后并没有引发惊天动地的核爆炸。&/p&&p&
格雷格后来向军方提起诉讼,并获得5.4万美元赔偿。“并没多少人可以说他们曾经被核弹砸过。”在事件中失去了房子的Walter Gregg这样告诉当地报纸,“世界上没人希望这样。”&/p&&br&&p&&b&
另外一起误投事件&/b&发生于日,当时美国空军一架B-52G轰炸机飞行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戈尔兹伯勒上空,飞机在接受空中加油时发生燃料泄漏事故,导致飞机坠毁,机上5名机组成员全部幸免于难。&/p&&p&
但让美国空军担心的是机上装载的两枚广岛原子弹260倍威力的核弹。其中一枚在降落伞的帮助下,缓慢落地,但另外一枚却以每小时700英里(约1120公里)的速度撞进一个农场,巨大的冲击力让这枚核弹分裂为多个残骸。与1958年那次事故不一样的是,这个事故本会造成可怕的后果。美核弹专家承认,这枚核弹没爆炸,实属罕见。&/p&&p&
然而,美国专家杰克·里威尔博士相信,这枚坠地解体的核弹当时距致命的核爆炸仅有“咫尺之遥”,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也承认,当军方搜索小组最后找到这枚核弹时,发现它的“七步引爆机制”已经完成了6步,就剩“最后一步”还没完成,如果这最后一个引爆机制被触发,美国东北包括华盛顿和纽约等重要城市将彻底陷入“核辐射”中。。&/p&&p&
美军后来在事发农场地区寻找残骸时,始终没有发现携带铀的核弹部件“铀芯”,据信该部件撞进地表深处。后来,或许是因事件过于敏感,美国空军买下了这片土地。&/p&&img src=&/9f5c81e34a4bfece6b30e254_b.jpg& data-rawwidth=&540& data-rawheight=&3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0& data-original=&/9f5c81e34a4bfece6b30e254_r.jpg&&&p&由上图可以看到美国佬的箭断的全世界都是 。这还不算北极熊冷战后流出去的干货,美国佬的是丢的,毛熊可是直接卖整个的。说不定哪一天我们就能在中国搂着妞看美国佬被人种蘑菇。&/p&&p&&img src=&/4b868dad58dc5d2b462a3bf_b.jpg& data-rawwidth=&795& data-rawheight=&3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5& data-original=&/4b868dad58dc5d2b462a3bf_r.jpg&&--------------------------------------------------------------------------------------------------------------------------------------------&/p&&p&--------------------------------------------------------------------------------------------------------------------------------&/p&&img src=&/3743e4cac65e_b.jpg& data-rawwidth=&608& data-rawheight=&1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8& data-original=&/3743e4cac65e_r.jpg&&&img src=&/623adc41b04c0b596995b_b.jpg& data-rawwidth=&1519& data-rawheight=&7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19& data-original=&/623adc41b04c0b596995b_r.jpg&&&p&1958年2月,英国纽伯里“格林汉姆·科曼空军基地”,一架美国空军B-47重型轰炸机在起飞不久因发动机突然发生故障,不得不把两个各装着1700加仑(7728L)高爆航空燃油的备用油箱从8000英尺高空紧急抛下。然而,两个油箱没有抛出安全区,却在另一架携带原子弹的B-47后面爆炸!冲天的大火整整燃烧了16个小时,引爆了其中一枚原子弹的高爆炸药,炸毁了紧挨着停放的另两架同样携带有原子弹的轰炸机,两名飞行员死于非命,重伤8人。最可怕的是,三架重型轰炸机上携带的近十枚原子弹差一点被引爆(专家估计,如果这些原子弹全部被引爆的话,那么英伦三岛将不复存在)。&/p&&p&虽说这些原子弹最终万幸地没有发生爆炸,但原子弹被破坏时抛出的放射性物质,包括浓缩铀却被炸得满基地都是,清理人员后来在基地外还找到了整整20克的浓缩铀!在最危险的关头,附近的一个机库也遭严重损坏,救援人员不得不把机库里的其它轰炸机全部移走,以防大火产生的炙热引爆这些飞机。这场大火最后还是自己熄灭的,空气中怪异的气味好几天不散,该基地顺风方向的一个英国城镇后来癌症的发生率突然暴升。美国空军从来不承认这起特大核武器事故。&/p&&p&实际上,早在这起事故发生两年之前,也就是1956年,美国空军和英国国防部就曾达成一份绝密备忘录:一旦驻英国的战略轰炸机发生事故,坚决否认事故中涉及核武器!直到2000年,英国政府在谈到这起事故的时候仍只是说:一架执行演习任务的美国B-47轰炸机在滑行的时候撞到另一架停着的B-47轰炸机上,造成了重大事故。至于大火和核武器只字未提。&/p&&p&日,英伦三岛再经核恐怖。驻英国的美国空军“快速反应部队”一架F-100战斗机在试启动发动机的时候突然起火,当时这架战斗机上携有用以对付前苏联的一枚热核武器。在最可怕的时候,大火团团包围了机身中部装载有原子弹的弹舱,在大火被扑灭前,原子弹舱被烧得变了形!美国空军在一份绝密的事故报告中声称:“一旦这枚原子弹发生意外爆炸的话,那么英国将面临着一场日本广岛式的核灾难!”&/p&&br&&p&1961年10月中旬到1962年8月之间,意大利至少四次经历美国核武器的死亡威胁,携有140万吨当量热核弹头的“朱庇特”导弹在意大利美国基地内遭雷电闪击。在每次事故中,热核导弹的电池均被启动,在其中两次更严重的事故中,辐射气体渗入核弹头的部件,实际上部分启动了核弹的爆炸程序!直到第四次事故发生后,美国军队才开始在意大利和土耳其所有导弹基地架设避雷针,但美国国防部直到今天仍把四次事故的资料列为最高机密。&/p&&br&&p&日,一架携带核武器的美国陆军&a href=&///?target=http%3A//data.tiexue.net/view/9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H-47&i class=&icon-external&&&/i&&/a&直升机在德国基地起飞,因1号引擎突然着火坠毁,飞机最后坠入离起飞现场200至300米远的树林里,核武器没有受到严重损坏,但美国政府仍对此事件守口如瓶。&/p&&p&上面的发生在欧洲的美军核武器特大事故只是美军核武器重大事故中“冰山一角”而已,多数的美军核事故都被美国政府和军方有意隐瞒了。&br&&/p&&br&&p&&b&“最高国家机密”成了掩盖重大核武器事故的挡箭牌&/b&&br&&/p&&br&&p&美国和国防部之所以能把如此之多的重大特大核武器事故捂得个滴水不漏,就是因为他们屡屡拿出所谓“最高国家机密”的挡箭牌。&br&&/p&&p&美国自称是世界上最公开的政府,其基本保证是美国宪法,而且随着媒体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获得美国有关信息也越来越容易。然而,美国也是世界上最诡秘的政府,由于其庞大的军费开支和情报机构,美国政府产生的新机密和秘密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要多,光是1999年就新产生8038592个“国家机密”,而“最高国家机密”也有3846个,相关的保密费用高达50亿美元。&/p&&p&美国政府现在所用的“最高国家机密”体系仍基于冷战初期杜鲁门总统颁布的第一份《非军事机密保密行政令》的内容,而有关核武器情况的保密则仍是1954年制定的《原子能法案》(处理李文和一案也屡屡运用这两件法宝)。实际上,这些“最高国家机密”并非都是真正的美国国家机密,它们应该被分为三类:&br&&/p&&p&真正的最高国家机密:如果这类情报被公开的话就会真的损害美国的国家安全,并且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这类机密具体包括:先进军事技术及设计方案、必须利于外交和军事行动的情报、公开后严重损害美国公民利益的情报等。&/p&&p&政治最高国家机密:出于政治需要故意使用保密手段,比如说以“最高国家机密”为借口防止情况外汇后会对美国政客或者政府造成无法挽回的尴尬事或者丑闻。比如说美国曾把进行过人体辐射实验列为“最高国家机密”,以免曝光后引起公愤和影响美国政客的形象。再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写信批评美国的导弹防御技术,也一度被列为“最高国家机密”,以防总统克林顿丢脸。&br&&/p&&p&机构的最高国家机密:这是美国政府各机构为了掩盖其过失或者其它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一旦这些事情曝光后又会影响美国这些机构的形象,所以干脆把它们一律打上“最高国家机密”的字样,核武器事故就属此类&br&&/p&&p&正是鉴于这种情况,美国公民和社会团体现在已经开始强烈呼吁改革这种体制,以减少政府或者官僚们以此为挡箭牌向公众隐瞒真相。&/p&&p&1966年,约翰逊总统签署了《情报自由法》,确立联邦政府的记录和档案原则上向所有人开放。由于反响良好,社会各界对档案利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继《情报自由法》生效以后,美国政府进一步扩大档案的开放。&/p&&p&1972年,尼克松总统发布l1652号总统行政命令,将政府机构形成的机密公务档案文件的封闭期从50年降到30年,并赋予联邦档案部门领导开放白宫和保存在总统图书馆的前总统材料的权力。&/p&&p&1978年,卡特总统又发布12065号总统行政命令,对机密公务档案文件的解密步骤作了进一步规定,要求政府各机构对形成期满20年的机密文件进行解密检查,尽可能地向公众开放,如果期满20年仍不能开放,到30年期满时就自动解密,必须开放。美国国会同意对解密计划增加预算并增加解密工作人员,结果对20年以上的160万页文件作了解密处理。&/p&&p&1995年,克林顿总统签署12958号总统行政命令,对外交档案解密作了进一步规定,“史学家办公室”也是依据此命令成立。在美国联邦政府中,机密档案分为两类:一类是所谓行政安全机密,另一类是国家安全机密。基本密级分为:最高机密、机密和秘密三级。属于最高机密的文件保密期在6年以上,属于机密和秘密的文件保密期均在6年以下。&/p&&p&保密期在6年以上的文件,除外交文件以外,在第一次设密的保密期到期后(最长保密期20年),必须进行解密检查。否则,期满即自动解密,第二次设密期限不得超过10年。外交文件可以一次设密30年。过了30年档案解密期限而未解密的,要做出说明。&/p&&p&引用来源及出处&/p&&p&&a href=&///?target=http%3A///link%3Furl%3D2V0ZowxGrwkDleQGqdSJH80uJWlnnUdj_lKPif3VAkYeIznmCsJlJDhHIwxuowET1Wj4vGSKiOTenxBQCVPoT_&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帕利马雷斯氢弹事故&i class=&icon-external&&&/i&&/a&&/p&&p&&a href=&///?target=http%3A///dhb/html//content_702463.htm%3Fdiv%3D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美空军两度在本土误投原子弹&i class=&icon-external&&&/i&&/a&&br&&/p&&p&&a href=&///?target=http%3A///encyclopaedia/broken-arrow.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断箭——这种东西丢了也可以不找吗?&i class=&icon-external&&&/i&&/a&&br&&/p&&p&&a href=&///?target=http%3A//.cn/w//s.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美国科学家小组锁定一枚1958年丢失的氢弹的下落&i class=&icon-external&&&/i&&/a&&br&&/p&&p&&a href=&///?target=http%3A///zh_cn/history4/62/85254.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美国闯的大祸:50枚核弹头沉入大洋深处--军事频道&i class=&icon-external&&&/i&&/a&&/p&&p&&a href=&///?target=http%3A///content/9285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南方周末 - 【天下远见】美国档案:95%的国家秘密只能藏30年&i class=&icon-external&&&/i&&/a&&/p&
满世界的“断箭” ---------美帝冷战时期核弹事故解密档案
多图预警!!!!!! 几个小故事:脚踹燃烧的氢弹、失踪氢弹海面上举办的奥运会项目、美国佬两次差点在本土自种“蘑菇”、美军轰炸机爆炸英国差点被近10枚核弹轰回农耕时代。 当年俄罗斯的“库尔…
&b&答: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战机所要求的速度、高度、机动性越来越高。由于航空理论研究的突破、发动机等技术的提升,使减少掠角、发展三角翼、后掠翼等其他翼型成为了可能;发展到80年代翼身融合升力体和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出现,放宽了飞机的静不稳定度。掠角的减小和放宽静稳定度使得战机的布局多样化,有时就会感觉“机翼就慢慢移到了后面”。&/b&&br&&br&(特别说明:这里只是一种观点,我认为题主问的是飞机机翼的掠角近些年来演变造成的变化,所以相当的篇幅是介绍飞机机翼的演变。会不断完善和修改。。。。(p&□&q*))谢谢大家的错爱)&br&&br&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战机的历史讲起:(多图预警)&br&&br&简明历史脉络:&b&平直多翼木头机——金属蒙皮单翼机——后掠翼喷气机——三角翼喷气机——三角翼截击机/可变后掠翼喷气机——装备电传动主动飞行控制系统的翼身融合升力体喷气机&/b&&br&&br&飞机的早期采用的翼型大多是平直翼,就是机翼前后缘和机身垂直,机翼从里到外一样宽。这样的机翼产生升力的效率高。更重要的是结构简单,制造容易。早期飞机的布局常常有双翼、三翼。早期单翼机安全性和稳定性不如双翼机,主要是材料和结构强度的限制。&br&&img src=&/f98c3ca0eed885e9b469b9ba5574001c_b.jpg& data-rawwidth=&454&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4& data-original=&/f98c3ca0eed885e9b469b9ba5574001c_r.jpg&&&br&(一战德国王牌飞行员曼弗雷德驾驶着编号425/17的福克DrI三翼机与协约国飞机交战,可以看到此时的同盟和协约国都装备着多翼、平直翼飞机)&br&&br&&b&多翼&/b&机的缺点很明显:一是结构复杂,给制造带来很大困难;二是阻力很大,消耗额外功率;三是速度很难提高。时间拨到20世纪30年代,此时的航空工业和空气动力理论迅速发展。出现了铝合金航空材料,单翼机安全性和稳定性不如双翼机的缺点有所改善。此时设计和制造的飞机仍以平直翼为主,但是单翼机逐渐取代了多翼机。战斗机的速度得以加快。全金属蒙皮、封闭式座舱也开始出现了。&br&&br&&br&&img src=&/2f91a0c9a24ecee54e53ecc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8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2f91a0c9a24ecee54e53ecc_r.jpg&&&br&(大名鼎鼎的零式战机)&br&&br&&img src=&/c85b3d5bff0d614d014a0a624ac9ad68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c85b3d5bff0d614d014a0a624ac9ad68_r.jpg&&&br&(活塞式战斗机的巅峰,美军P-51野马战机)&br&&br&到了二战末期,不断改进平直翼活塞式战斗机的速度已经发展到极限了。要继续提高速度,就只能在机翼上做文章。理论原因是由于飞机在飞行中,当垂直于机翼前缘的气流流速接近音速时,机翼上表面局部地区的气流受凸起的翼面的影响,其速度将会超过音速,出现局部激波,从而使飞行阻力急剧增加。&br&&br&而德国人在30年代后开始注意到后掠翼的一些特质,由于可使垂直于机翼前缘的气流速度分量低于飞行速度,因而与平直机翼相比,只有在更高的飞行速度情况下才会出现激波(即提高了临界马赫数),从而推迟了机翼面上激波的产生,即使出现激波,也有助于减弱激波强度,降低飞行阻力。&br&&br&德国人在二战末期的巨大压力下,首先实战化了喷气式战机me262,装备了火箭动力战机me163,与之高速性能配套的&b&后掠翼&/b&也随之出现。&br&&img src=&/e0cc9e05b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e0cc9e05b_r.jpg&&(me262喷气式战斗机)&br&&img src=&/3cce65aebdf08c07b144a948f6ac9f04_b.jpg& data-rawwidth=&290& data-rawheight=&22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0&&(me163火箭动力战机,德军黑科技)&br&&br&随着德国战败,其航空技术资料、物品被各国瓜分,专家被各国以各种形式挖走。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初期,美苏等航空强国也掌握了后掠翼和喷气式技术。制造了后掠翼喷气式战机。&br&&img src=&/f5c5dde7c9bb0d5fcfe8ad8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3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f5c5dde7c9bb0d5fcfe8ad8_r.jpg&&(苏联米格15与美国F86,此时为典型的后掠翼战机)&br&&br&随着对战机高速性能的更高要求,飞机速度越快、压力重心会后移的缺点被不断放大。能减少阻力,克服这个缺点的&b&三角翼&/b&战机便出现了。三角翼放在飞机中部,但是重心却在中后部。为了配平飞机的重心,所以一般的三角翼飞机都做的比较长。&img src=&/937be270bba4ddcd9195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937be270bba4ddcd9195_r.jpg&&&br&米格21战机,典型的三角翼。&br&&img src=&/5c301e5d984bd1ca534122e_b.jpg& data-rawwidth=&437&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7& data-original=&/5c301e5d984bd1ca534122e_r.jpg&&三角翼高空高速的极致——美军SR-71黑鸟高空高速侦察机。因为其高空高速的性能,从来没有被击落过。&br&&br&(10月9日第一次更新)&br&三角翼的优点有高空高速性能好,但缺点多多,如低空低速性能差、低空容易失速操纵性不好。起飞距离长。但在60年代的冷战时期,美苏的超音速轰炸机是其核威慑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这一时代的战机,特别是用于截击敌方轰炸机的截击机基本上都是三角翼。&br&&br&&img src=&/4dff47630bdb1ce09546f5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4dff47630bdb1ce09546f5_r.jpg&&(中国空军的歼8-2型战斗机,因为很长所以北约叫它“长须鲸”,与其叫战斗机不如叫截击机。其在70年代早期的开发初衷是为了截击可能来自苏联的超音速轰炸机的。当时南海撞击事件时,海航飞行员王伟驾驶的歼8-2型,亚音速性能不理想,实际上并不适用于作为拦截美军螺旋桨电子侦察机的飞机。但中国当时除了它以外没有更先进的现役战机了,所以海航被迫装备了大量该型飞机。)&br&&br&苏美两国在应用三角翼战机时,也注意到了三角翼战机的各项缺点。在亚音速状态时升力较小,诱导阻力较大,效率不高,所以要相当长的机场来进行起降作业。而在战争条件下,机场随时可能被破坏;航空母舰跑道有限,以传统后掠翼战机可能无法与敌方陆基飞机对抗。&br&&br&如何是好呢?&br&&br&下面偏题一段:&br&在&b&可变后掠翼技术&/b&被开发出来以前。。为了减少甚至取消跑道的使用,苏美两国把目光投向了火箭动力助推这样的异端上。。。&br&&img src=&/29c8ecd38c4e112b10cf01_b.jpg& data-rawwidth=&250& data-rawheight=&16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0&&美国F100火箭助推战机,完全不需要跑道。&br&&img src=&/a1f55186d7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2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a1f55186d7_r.jpg&&F100的起飞过程,起飞后抛弃火箭助推器。&br&&br&&img src=&/c3ccfa6fdc8_b.jpg& data-rawwidth=&562& data-rawheight=&3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2& data-original=&/c3ccfa6fdc8_r.jpg&&毛子也有相同的产品,火箭助推米格19,助推底盘还能公路机动。&br&如果以为只有战斗机可以,那么你还图样。&br&&img src=&/dde85cbc51a5cf69b4bc62b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dde85cbc51a5cf69b4bc62b_r.jpg&&美军的B-47轰炸机进行火箭助推起飞。&br&&br&但火箭助推有几个缺点,其一是火箭助推的安全性问题。坐在一枚冲天炮上上天可能不是什么好事。第二是个哲学问题,毕竟抛弃跑道的起飞后,飞机是无法不用跑道降落的。。。。&br&&br&要你何用!&br&&br&回到正题:&br&&br&美帝和毛子在一段时间的技术瓶颈期后,终于开发出了&b&可变后掠翼&/b&技术。让飞机在起飞时使用尽可能的平直机翼。在高速巡航时减小掠角,使用小掠角的后掠翼。让飞机的低空低速性能和高空高速性能尽可能平均。&br&&br&&img src=&/9e3fb023f9d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9e3fb023f9d_r.jpg&&F-14雄猫战斗机高速飞行时,注意机翼上因为高速冲击波扫过空气而产生的水雾。&br&&img src=&/406edd3ac2cd079c608c568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5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406edd3ac2cd079c608c568_r.jpg&&F-14起飞时,机翼打直、放下襟翼、开加力,以提供最大的增升效能。&br&&br&&br&但问题又来了,可变后掠翼的技术比较复杂。分为几个方面:第一是机械结构复杂。第二是不可能整个机翼都变动。机翼变动后重心也会跟着变化,F14雄猫的变后掠翼角度就只能在20度角到68度间变换。同代的苏联米格23的后掠角则只有18°40′、47°40′和74°40′(机翼前缘)三档可调。&br&&br&追求高速则低速差,追求均衡则结构复杂,出现了似乎不可能跳出的死循环。上世纪70-80年代,&b&翼身融合升力体和配套的电传动飞行控制系统&/b&,使得飞机的气动中心可以在重心之前(放宽静稳定度)。静稳定度放的越宽,重心越靠后,机翼也能越来越后了(这里感谢 &a data-hash=&becbf5ba994a95d2ee60db& href=&///people/becbf5ba994a95d2ee60db&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Shu Zhang& data-tip=&p$b$becbf5ba994a95d2ee60db& data-hovercard=&p$b$becbf5ba994a95d2ee60db&&@Shu Zhang&/a& 的回答。我进行拓展一下) &br&&br&又偏题:&br&&img src=&/a7a1ccf909a29bc2fb8c7e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1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a7a1ccf909a29bc2fb8c7e_r.jpg&&&br&&br&气动中心的解释:在一定雷诺数下,当翼型迎角改变时,翼型所受到的空气动力对于此点的合力矩不变,那么这一点就称为该翼型在当前雷诺数下的压力中心,又称作焦点。多数传统翼型的气动中心位于0.23至0.24弦长处,层流翼型气动中心在0.26至0.27弦长处。&br&&br&在亚音速飞行状态,普通飞机的翼身组合体的气动中心在重心稍后的某个距离(静稳定),这时翼身组合体的升力所产生的负俯仰力矩(机头向下的力矩),由平尾的下偏,以产生向下的升力来平衡,尾翼的升力从翼身组合体升力中减去,因而使总的升力减少。而且由于飞机的静稳定特性,飞机有保持原有飞行状态的趋势,使飞机的操纵也不灵活。而放宽静稳定度的飞机,气动中心可以很靠近重心也可以重合,甚至在重心的前面,飞机的稳定度变得很小甚至不稳定,飞行中主要靠主动飞行控制系统主动控制相应舵面,保证飞机的稳定性。&br&&br&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主动控制系统成为可能。而与其几乎同时出现的就是&b&翼身组合升力体&/b&这一新型的机翼、机身总体设计布局了。我们看到以上的各类飞机中,除了F-14雄猫外,其他的机身都接近一个圆柱或者纺锤型,机身是不提供升力的。但&b&翼身组合升力体&/b&却不同,在设计时把机身也视为提供升力的机翼的一部分。&br&&br&&br&&img src=&/0ef7baf9fc316f774cdc356e2f640f4d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8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0ef7baf9fc316f774cdc356e2f640f4d_r.jpg&&&br&(几乎同时代开发的几款战机,放宽静稳定度、采用翼身融合升力体技术的F-15\T-10(su27系列原型机),而右下角的传统布局的雅克45、雅克47下马,左下角的MiG29原型机后来也换用了翼身融合机体)&br&&br&两者的结合使得放宽静稳定度的飞机,较前代飞机而言,重心更后,也就是题主所说的“机翼更后”。翼身融合技术可以极大的减小阻力,主动控制系统使得整个机身都变成了升力体,同等推力下具有更好的机动性,高空高速与低空低速性能得到兼顾,使得第三代战斗机在机动性和泛用性上具有对前代战机的几乎压倒性的优势”&br&&img src=&/c545eaeb844b2f3ddc55_b.jpg& data-rawwidth=&666& data-rawheight=&4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6& data-o}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核弹毁灭地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