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有两位,胁待菩萨,观音文殊普贤和普贤,56亿年后,弥勒佛出来,身边是哪两位菩萨,

大佛有几个菩萨,位子的顺序
编辑:佛教用品网
四大佛和八大菩萨
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是公元前六世纪后期印度迦毗罗卫国释加部落净饭王的儿子,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悉达多从小就受严格的传统思想文化教育,还经常骑马射箭,练习武艺。悉达多出家后,经过六年苦行,尝尽了千辛万苦,在一棵菩提树下,面对东方静坐思惟。经过七天七夜的禅思静虑,战胜了来自各方面的烦恼魔障的干扰,终于彻悟了人生无尽苦恼的根源和解脱轮回的方法,获得了无上大觉而成佛。
释迦牟尼佛像,一般为坐像、立像和卧像,多以坐像为常见。坐像是释迦佛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上,身穿通肩大衣,手作说法印。头上有肉髻,螺发,双耳垂肩,眉目修长,双眼微睁。眉间有白毫,背后是火焰纹的身光和头光。释迦牟尼是佛教的最高教主。
药师佛就是药师琉璃光如来佛,又称为大医王,按佛经所说,他是东方琉璃国土的教主。相传他在成佛时曾发下十二大誓愿,愿除一切众生病苦,治无明痼疾,令一切众生身心安乐。
药师如来佛能够医治百病,解除各种顽疾苦痛,消灾延寿,因此我国历史上社会各阶层对药师如来佛的信仰很兴盛。有的寺院设有专门供奉药师如来佛的药师佛堂。
药师佛像一般是左手执药器,右手结定印,身披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药师如来的胁侍菩萨,一般是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也有以观音、势至为其胁待菩萨的。
阿 弥 陀 佛
阿弥陀佛又称作&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是佛教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阿弥陀佛在修行成佛前,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大愿,其中一个大愿就是说,将来他成佛后,凡信奉并持诵他的名号的人,在命终之时,佛就前往,接引其人往生自己的国王,即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高坐于莲台上。左右分别有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构成&西方三圣&像。阿弥陀佛被安置于释迦牟尼佛的右边,结跏跌坐于莲台上,双手仰掌叠置足上,掌中托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往生西方,莲花化生之意。
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的一尊佛。《据宋高僧传》等佛书记载,弥勒佛的化身是浙江宁波人,号长汀子。他经常手持锡杖,杖上挂一布袋,出入于市镇乡村,在江浙一带游化行乞。乞得之物就装在布袋内,因此当时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相传他身形肥大,衣着随便,言语行为不拘小节。据说为人预测吉凶非常灵验,还能预知晴雨天象,人们都觉得他神秘莫测。后梁贞明二年坐化于岳林寺一块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后人认为他是弥勒转世,为他建塔供养。宋崇宁三年(1104),岳林寺住持昙振为他建阁塑像。
弥勒佛像,光头如比丘相,双耳垂肩,脸上满面笑容,笑口大张。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手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乐呵呵地看着前来游玩进香的人,人们见了此像,无不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所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
文 殊 菩 萨
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有时又作曼殊室利。意为妙德、吉祥。据说他出生时家中出现许多吉瑞祥兆,因此而得名。
中国佛教认为山西省五台山就是文殊菩萨说法道场。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有很高的地位。他是众菩萨之首,他是智慧的化身,经常协同释迦宣讲佛法。大部分文殊菩萨像是身骑狮子,以狮子勇猛,表示菩萨智慧威猛。
普 贤 菩 萨
普贤菩萨,梵名为&三曼多跋陀罗&,即普遍贤善的意思。是佛教中常见的一尊菩萨。他和文殊菩萨一起,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胁侍菩萨,一个象征智慧(文殊)、一个象征真理(普贤)。
中国佛教认为四川峨眉山是普贤菩萨说法道场。
普贤像大多是头戴宝冠,身穿菩萨装,坐于一六牙白象上,普贤菩萨有延命益寿之德。
大 势 至 菩 萨
大势至菩萨,又称得大势菩萨或大精进菩萨,简称为势至。据《观无量寿经》说,此菩萨以独特的智慧之光遍照世界一切众生,使他们解脱血光刀兵之灾,得无上之力,因此号为大势至。
日 光 菩 萨
日光菩萨与月光菩萨一起,是东方琉璃光世界的教主药师佛身边的两大胁侍菩萨。他们的身份如同释迦佛身边的文殊、普贤菩萨,以及阿弥陀佛身边的观世音、大势至菩萨。
月 光 菩 萨
月光菩萨和日光菩萨是一对,为东方琉璃光世界药师佛的胁侍菩萨。
编辑:佛教用品网
市场价:¥95.00
本店价:¥59.00
市场价:¥78.00
本店价:¥58.00
市场价:¥765.00
本店价:¥510.00
市场价:¥90.00
本店价:¥60.00
市场价:¥22.50
本店价:¥15.00
市场价:¥102.00
本店价:¥68.00
市场价:¥162.00
本店价:¥108.00
市场价:¥90.00
本店价:¥60.00
市场价:¥69.00
本店价:¥46.00
市场价:¥399.00
本店价:¥285.00  弥勒菩萨(Maitreya),在华人地区亦称为弥勒尊佛,俗称弥勒佛,因为此佛塑像通常满面笑容,面容慈祥,坦胸露乳,所以也被称作笑佛。是佛教中纵三世佛之“未来佛”(现世佛为释迦牟尼,前世佛为燃灯古佛)。布袋和尚布袋和尚  梁时僧。明州()奉化人,或谓四明人。姓氏、生卒年均不详。自称,又号长汀子。世传为弥勒之应化身。笑口常开,蹙额大腹,经常佯狂疯颠,出语不定,就地而卧,随遇而安。他给人欢喜快活、逍遥自在、大肚能容的深刻印象。手持禅杖,肩荷布袋,所有供身资具通通放在囊袋中。故人称布袋和尚。有偈曰(大五一·四三四中):“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可为其一生之写照。一生奇事不胜枚举,高兴就卧在雪里,雪也不沾身;能够预卜吉凶和,天晴时,穿着高齿,跑到桥上,竖膝而卧,雨天则穿上湿草鞋,在路上急急行走,表示天快下雨,每一次都很灵验,被认为是一大奇人。传灯录卷二十七载,布袋和尚身材肥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均贮于囊中,时人称为长汀子布袋师。师能示人吉凶,颇能预知时雨。梁贞明二年(916)三月,师将示寂,于岳林寺东廊下端坐,而说偈曰(大五一·四三四中):“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入寂。  至此,众人才知道行履疯颠的,原来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不久,有人在别州看见和尚仍背着布袋到处走,于是世人竞相描绘他的图像供奉在家中。据说,他的全身舍利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大殿的东堂上。世人以其为弥勒之化现,江浙之地多画其像流传之。宋画遗品今唯存梁楷之布袋图。又传至日本后,成为之一,民间多祭祀之。〔宋卷二十一、卷四十三、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五、释氏稽古略卷三、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九七九〕  其实布袋和尚契此像与弥勒佛像是有区别的。但他千余年来取代了佛经里的弥勒佛菩萨而名扬四海,家喻户晓。  这位弥勒佛,单招佛教的说法,是()佛的“既定接班人”,地位显赫,与布袋和尚契此完全是两码事。佛教中的弥勒佛未来佛的故事弥勒佛  梵文Maitreya的音译。弥勒是姓,译作慈氏,他的名字是阿逸多,译作无能胜。根据佛经的说法,他生于南家,修成正果后,住内院,他将继释迦牟尼佛在未来世的时候,成佛度众生。并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的开创者。关于他的塑像,在汉地寺院中多依契此和尚的形状,塑成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因为传说契此是弥勒的化身。所以其造型和一般菩萨不同。  西元前六世纪人,与释迦牟尼同时。生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他生而相好庄严,聪慧异常。按印度的习俗,生了孩子要请相师看相。相师惊异地说:“此儿具足轮王相,长大必然要当”。这话很快传到国王耳里,满朝文武惶恐异常,怕国内要发生政变。急欲觅得此子,加以杀害。其父预感大祸临头,即将其匿藏于母舅家中。及长,舅氏虑其祸终不能免,即令其见佛闻法,从佛出家。弥勒由于从小生活在经济富裕的族氏家中,出家后,依然交游族姓,喜爱穿著。如国王将一件金缕供佛,佛将它赐给诸比丘,大家看到这般华丽的袈裟,谁都不敢要。唯弥勒受之,并天天穿在身上,到处乞食。引起一些比丘议论,他听了根本不放在心上。弥勒在里说:“忆我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名利,好游族姓“《法华经序品》也说他“心常怀懈怠,贪著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说明他这一习性的养成,并非始于今日,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由来已久。  弥勒学佛的历史,比释迦牟尼资格要老得多。但他因喜好交游,爱吃穿,而重视慧学。勇猛精进,不如释迦,结果是后来居上了。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里,释迦回忆说:“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无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觉”。“我以十事致最正觉:一者所有无所爱惜,二者妻妇,三者儿子,四者头目,五者手足,六者国土,七者珍宝财物,八者髓脑,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我以此十疾得佛道”。  弥勒出家后,不与小乘为伍,生活或修学。而与、、、大势至等大菩萨同事,所以在大乘法会上,弥勒都占有重要的席位。如弥勒故现楼阁,而令善财入于法界。《般若护国》为匿王酬量希相,法华会上,而与文殊共任流通。《解深密经》释迦以了义之教,传与弥勒,九百年后,畅弘于世。  释迦牟尼在他的众多弟子中,对弥勒总是另眼看待的。他选择弥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记,次当作佛。这件事引起一些比丘的非议。如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优波离问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说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释迦牟尼回答优波离说:“十二年后,弥勒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大婆罗门家,本所生处,结跏趺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显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天,其身舍利,如铸金像,不动不摇。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般若波罗密,字义炳然。时诸天人,寻即为起众宝妙塔,供养。时兜率天,内,摩尼殿上,狮子床坐,忽然化生,于上,结跏趺坐,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与诸天子各坐华座,昼夜六时,不停地转大法轮,度诸天子”。弥勒佛的修行  弥勒在佛教史上被认为有两种不同的身份。他在中的地位,几乎可以说超过任何一个位大乘论师或者行者。从信仰的角度上说,从原始佛圣典到大乘佛教经典,都以为他是当来下生的弥勒佛,曾经七佛受记,为释迦牟尼佛的辅佐,现正在兜率内院说法,等待释迦牟尼的世纪结束后,他就正式成为的教主;因此,他现在的地位称为“一生补处”。换言之,他就是下屈娑婆世界成正等正觉的候补人。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便是释迦牟尼的法统继承人,而这个法统的继承,以人间的观念来说,是相当长的,要经过八万四千岁的交递增减,一百年增加一岁,由十岁增加到八万四千岁,再由八万四千岁减到十岁,为一轮次,亦即释迦牟尼的一个法统世纪的结束,才轮到他的住法时间。此一信仰,在汉传、藏传两大语系佛教中非常流行,显密两宗对弥勒都有深厚的信仰。  弥勒以修慈心观而闻名的。在《华严经·修慈分》里佛告弥勒,应修慈心,以自调伏。于念念中常修六波罗蜜,修慈心时,未离分别,未能不起我我所见。当得六种。若离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所有先世以来的罪障,皆得除灭,不久当证无上菩提。修慈心观而上求佛道,是弥勒思想一大特色。还表现在弥勒于一切时一切处,不起杀想,不啖众生肉。如《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说:在过去无数劫时,有一世界,名胜华敷,佛号弥勒。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闻佛说《慈三昧大悲海云经》即便信服,为佛弟子,寻发菩提心,誓愿未来成佛,亦号弥勒。于是舍家入山,勤修梵行,八千岁中,少欲无事,乞食自活,诵持《慈三昧经》,一心不乱。时洪水暴发,不得乞食,一切智光明仙人,已七日不进粒米,生命垂危。时有兔王,母子二兽,为护法久住,投入火中,令己肉熟,供养仙人。兔王母子舍身护法的精神,对仙人教育很大。他看著烧熟的兔肉,即说偈曰:弥勒菩萨  宁当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  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者。  宁破出头脑,不忍啖肉食众生。  如佛所说行慈者,此人行慈不满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没生死不成佛。  更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乃至成佛,制断肉戒。语已,即投火中,与兔王母子并命,这是慈氏一姓的由来。  弥勒对一切众生不起杀想的广大慈心观,即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宁破骨髓出头脑,绝不啖肉食众生”的坚定立场是不可动摇的。他还制“断肉戒”,规定其弟子不得食肉。这里清楚昭示人们弥勒是一位素食主义的实践者和倡导者。从印度佛教史上考察,释迦牟尼在世时,还没有做到这点。可见在素食的问题上,弥勒比释迦是略胜一筹。唯识学的开山祖师  弥勒菩萨还被认为是唯识学的开山祖师,为佛灭后九百年顷之印度人,为大乘佛教瑜伽行学派的始祖。现存汉译藏经中,造立者注名为弥勒菩萨者,有《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颂》、《辩中边论颂》、《》等;于《藏文大藏经》中,除上述诸论之外,尚有《现观庄严论》、《法性性分别论》、《大乘究竟要议论》。相传弥勒为无菩菩萨之师,创倡瑜伽唯识之教理,后传授无著。另据《婆薮盘豆法师传》所载,无著尝上兜率天,向弥勒菩萨咨问大乘空观之理,而因其师亦名弥勒,后世遂将之视同为当来成佛之弥勒。创瑜伽学派  佛灭九百年顷,中印度阿输遮国,有无著菩萨入日光定夜升兜率天。参与内院法堂闻法,于弥勒处,受《瑜伽师地论》。昼为大众宣讲,弟子中有不信是弥勒说者,无著为释众疑,乃请弥勒降到人间,为众说法。即于输遮那讲堂,普施法雨。凡所说法,皆约为颂,无著依颂解释,乃成弥勒五论。一、《瑜伽师地论》理无不穷,事无不尽。文无不释,义无不诠。疑无不遣,执无不破。行无不修,果无不证,一百卷,玄奘译。二、《分别瑜伽论》,显观行说,未传我国。三、《大乘庄严论》,庄严大乘,十卷,波罗颇密多罗译。四、《辩中边论》,显主法相,三卷,玄奘译。五、《金刚般若经论》,显实相说,一卷,达摩笈多译。五论立义,罄无不尽。  传承弥勒学说,有无著、世亲兄弟。无著造有《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摩集论》《摄大乘论》等。世亲造有《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颂》等。世亲之后,又有护法,安慧等十大论师,广造诸论,使弥勒之学,极盛一时,唐玄奘法师从戒贤学,回国后与弟子窥基专弘唯识。弥勒之学,兴旺于初唐,流传于日本、朝鲜等国。弥勒净土——兜率天  弥勒菩萨现居的兜率天是十善报应胜妙福处,其外院据《》所载:“兜率陀天上,有五百万亿天子,每一天子皆修甚深檀波罗,为供养一生补处菩萨故,以天福力造作宫殿,各各脱身衍檀摩尼宝冠……化作五百万亿宝宫。一一宝宫有七重垣,一一垣皆七宝所成。一一宝出五百亿光明,一一光明中有五百亿莲华,一一莲华化作五百亿七宝行树,一一树叶有五百亿宝色,一一宝色有五百亿阎浮檀金光,一一阎浮檀金光中,出五百亿诸天宝女;一一宝女住立树下,执百亿宝无数,时乐音中演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其树生果如玻璃色,一切众色入玻璃色中,是诸光明右旋婉转流出众声,众音演说大慈大悲法;一一垣墙,高六十二由旬,厚十四由旬,五百亿龙王围绕此垣;一一龙王雨五百亿七宝行树,庄严垣上;自然有风吹动此树,树相振触,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兜率内院,更为殊胜,是弥勒菩萨所居处。有“四十九重微妙宝宫。一一栏榍万亿梵摩尼宝所共合成,诸栏楣间,自然化生九亿天子,五百亿天女。一一天子手中化生无量亿万七宝莲华,一一莲华上有无量亿光,其光明中具诸乐器,如是乐不鼓自鸣;此声出时,诸女自然执众乐器,竞起歌舞;所咏歌音演说十善四弘誓愿。诸天闻者,皆发无上道心。”须知内院的殊胜,皆是补处菩萨内证胜所庄严的。因此,在内院中还有“时诸园中有八色琉璃渠,一一渠有五百亿宝珠而用合成,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其水上涌游梁栋间,于四门外化生四花,水中出华如宝华流;一一华上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诸菩萨庄严身相,手中自然化五百亿宝器,一一器中,天诸甘露自然盈满。左肩荷佩—无量璎珞,右肩复负无量乐器,如方住空中从水而出,赞叹菩萨六波罗蜜;若有往生兜率天上,自然得此天女侍御。亦有七宝大师子座,高四由旬,阎浮檀金无量众宝以为庄严。座四角头生四莲华,一一莲华百宝所成,一一宝出百亿光明,其光微妙化为五百亿众宝杂花装严宝帐。时十方面百千梵王,各各持一梵天妙宝,以为宝铃悬宝帐上;时小梵王持天众宝,以为罗网弥覆帐上。尔时,无数天子天女眷属,各持宝华以布座上,是诸莲华自然出五百亿宝女,手持白拂侍立帐内。持宫四角有四宝柱,一一宝柱有百千楼阁,梵摩尼珠以为绞络。时诸阁间有百千天女,负妙无比,手执乐器,其乐音中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培蜜。尔时,十方无量诸天命终,皆愿往生兜率天宫……”弥勒菩萨则结跏趺坐在宝帐之内,为天众宣说妙法。此时的弥勒慈尊身量有十六由旬,从顶上的肉髻中常显微妙绀琉璃色光,尚以其价值胜过充满四天下的华贵毗楞伽宝作为天冠,所谓庄严,慈悲备至。更由三十二相中,一一带有五百万亿种的宝色;再从八十种随形好中,各各显出八万四千的光明宝云,使见者赞叹欣慕不已,而愿往生兜率天宫。弥勒菩萨六部经  弥勒菩萨六部经,指叙述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及自兜率天下生阎浮提成佛时,其国土、时节、种族、出家、成道、转法轮等事之六部经典。皆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六部为:观弥勒上生经,沮渠京声译;弥勒下生经,鸠摩罗凰间译;弥勒来时经,译者不详;观弥勒菩萨下生经,竺法护译;弥勒下生成佛经,义净译;弥勒大成佛经,鸠摩罗什译。其中弥勒上生经、观弥勒菩萨下生经、观弥勒菩萨下生经三部另称为弥勒三部经。我国的弥勒佛信仰  在我国弥勒信仰的流行也很早。西秦时就已出现了绘制的弥勒像,如中即有。五代、宋以前的弥勒像,主要有菩萨形和如来形两大类,分别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创作。菩萨形的弥勒像主要表现了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时的形象。这时的弥勒像是菩萨装束,两脚交叉而坐,或是以左脚下垂,右手扶脸颊的半迦思维形,表示弥勒在兜率天宫等待下生的情形,而如来形的弥勒像则是下生成佛后的形象,与释迦佛的造像没有多大区别。大致从北魏开始,中国逐渐流行对弥勒下生的信仰,同时也开始出现穿上佛装的弥勒佛像。  由于弥勒作为未来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因此还有一些弥勒的巨像产生。最大的弥勒木雕像在万福阁(又称大佛楼)。佛像高十八米,埋入地下部分八米,总长二十六米,由一根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最大的石雕弥勒佛像则为,此佛立于四川东岸凌云山上,大佛依断崖造成,坐像世称“”。通高七十一米,肩宽二十八米,雕像相好庄严,比例匀称,气魄雄伟,临江端坐,也是世界第一石刻坐佛像。藏密也非常崇拜弥勒,最大的铜制弥勒佛就是中的。  大约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带的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的塑像。其实这是按照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据《宋高僧传》等记载,契此是五代时明州(今浙江)人,又号长汀子。他经常手持锡杖,杖上挂一布袋,出入于市镇乡村,在江浙一带行乞游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语无常,四处坐卧。能预知晴雨,“天将雨,即着湿布鞋;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为验”。与人言吉凶颇为“应验”。因其总负一布袋,故被称为“布袋和尚”。他还常把布袋中化缘来的什物一古脑儿倾倒于地,对围观的人们叫道:“看!看!”曾作歌曰:“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宋高僧传》卷二十一)后梁贞明二年(916),契此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庑下的一块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后人认为他是弥勒转世,为他建塔供养。宋崇宁三年(1104),岳林寺杭州灵隐寺飞来峰的弥勒佛石雕住持昙振为他建阁塑像。此后,江浙一带就逐步流行一种按“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喜笑颜开的笑口弥勒像,并将他安置在天王殿中,令人一进山门就有皆大欢喜的感觉,深受世人喜爱,以后“大肚弥勒”的这一布置就成了寺庙的定制。  前上五代、宋元时所刻的各种佛教造像中,就有这样一尊弥勒像,所雕的弥勒佛像倚坐于山崖上,光头现比丘相,双耳垂肩,脸上满面笑容,笑口大张。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个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乐呵呵地看着前来游玩进香的人们,人们见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很多寺院的弥勒殿还有这样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弥勒心咒  嗡 美镇达楞 梭哈弥勒菩萨心咒之功德  佛经云,弥勒菩萨于佛前愿曰,若有人念彼心咒,无论口诵心念,或耳闻此咒音者,自释迦佛灭度,至弥勒佛出世,于其中间,若堕三恶道者,菩萨皆悉度出之,不令堕诸恶趣。一切众生,若耳闻此咒音者,不但不堕地狱、饿鬼、畜生中,其所获福德,能成转轮圣王,能生于兜率内院弥勒菩萨前。如生其他善处,无诸障碍,能得一切如愿,寿命财宝,长远丰饶,无不具足。此乃弥勒菩萨于佛前担任之誓,故诵此咒者,必获如上功德利益,真实不虚。有耳闻此咒,或翻阅或读诵,或闻忆观想者,弥勒菩萨均以大菩提与之,并于三界之内,一定觅得是人而度脱之。纵落地狱,亦使脱离,示以菩提,甚至一切畜生,闻此咒音,亦均示以无上清净道。若有闻此咒音一字者,亦不落三恶道,亦不入胞胎而生莲花中。其福德一大劫为金轮王,犹不能尽,所获道种功德,无量无边。供养方法  据载,弥勒佛的供养和一般的神像供养不同 ,因为弥勒佛是未来佛 ,除去每天三炷香的香火供养外,每月十五,应该用“御守盐”调和清水为神像、清洗。“御守盐”为东密佛教特有的祈福 、结印、、用的盐本身具有很强的灵性,可以沟通天地神灵,所以定期用御守盐清洗神像、神龛是很需要的。每月农历十八日、或者特别大事来临前需要祈愿求福时,应该在“御守宣”写上愿望,之后放在香炉上焚化。“御守宣”是一种符咒纸,在符咒纸上写愿望焚化 ,可以很好的和神灵沟通,这样经常和神交流才能更好的得福。
词条分类[]
按学科分类:
按行业分类:
按地域分类:
开放式分类:
注释信息[]
扩展阅读[]
1.千山大佛寺网:
2.中华人:
3.宗教知识库:
相关词条[]
申明:1.中文百科在线的词条资料来自网友(一些人是某学科领域的专家)贡献,供您查阅参考。一些和您切身相关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健康、经济、法律相关问题),出于审慎起见,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答案。2.中文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给予删除。3.如需转载本页面内容,请注明来源于www.zwbk.org
词条保护申请
* 如果用户不希望该词条被修改,可以申请词条保护
* 管理员审核通过后,该词条会被设为不能修改
注意:只有该词条的创建者才能申请词条保护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评论评论内容为网友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123.136.106.*在
14:24:03 发表
彌勒期到了嗎?眾生也經这多劫了?真望救世主現世。經典是佛滅後才有的,寓公好龍,龍現則疑。可能降生不在中囯嗎?若在中國可能會被中國當傀儡。若不在中華咱們信嗎?若不在我們認知範圍咱們信嗎?每位先知都有襌訴救世主?每個族群都希望上天的眷顧。上天會眷顧道德准則高的族群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