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是怎样对外投资的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案例

【深度报道】中国陶企的海外征战,洪雅新乐雅陶企 - 山东公路信息网
山东公路信息网
&&&&&& & 正文 &
【深度报道】中国陶企的海外征战
点击:897次
核心提示15年前,一批来自温州、福建的陶瓷行业“门外汉”点燃了中国资本在海外投资建厂的第一把火。谁也没想到,15年后的今天,当年的星星之火已呈燎原之势:在广大的亚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中国军团的身影随处可见,并以其迅猛发展之势,成功开辟了继中国之外的“第二战场”。然而,在中国军团海外跑马圈地、…
核心提示15年前,一批来自温州、福建的陶瓷行业“门外汉”点燃了中国资本在海外投资建厂的第一把火。谁也没想到,15年后的今天,当年的星星之火已呈燎原之势:在广大的亚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中国军团的身影随处可见,并以其迅猛发展之势,成功开辟了继中国之外的“第二战场”。然而,在中国军团海外跑马圈地、谋篇布局的背后,“中国模式”带来的各种弊端亦日益凸显,并开始遭受到各方的质疑与诟病。向海外进军,开拓属于中国建陶从业者全新的市场版图,已成趋势。不过其背后折射出的各种问题与弊病,亦亟需引起行业上下的重视。▲ 图为越南PANCERA陶瓷公司生产实景。(恒力泰供图)1中国资本的海外首秀 12年前,对于现任广东科达洁能股份有限公司国际营销总监的刘晓东来说,记忆深刻、意义非凡。2004年,科达占地200多亩的广东顺德陈村工业园新厂投产,在极大地缓解了科达产能不足问题的同时,也拉开了科达加速布局海外市场的新篇章。也正是在这一年,刘晓东进入科达国际业务部,开启了个人跟随科达国际化发展的新征程。彼时,正值国内陶瓷工业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的利好时机,以佛山品牌为代表的中国陶瓷迅速崛起,与意大利、西班牙等传统瓷砖生产制造强国,重新构建了世界建陶版图的新格局。刘晓东发现,在中国、意大利、西班牙以外的广大国家和地区,建陶工业发展基础相对十分薄弱,不少国家和地区甚至仍处于未开发的“蛮荒”阶段。实际上,彼时的中国陶瓷业界,亦有不少有识之士与刘晓东持同样的观点: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发展基础薄弱,意味着发展前景巨大;同样,经济落后意味着未来无限的市场空间。“当时很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在广大的非洲地区,国民经济开始复苏,大量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已经开始凸显对陶瓷砖等建筑材料的巨大需求,这些国家和地区亟需设备、资本、技术、人才的输入,而他们存在的各种软肋,对于中国资本而言,其实恰巧是极大的发展机遇。”刘晓东坦言,当时他就开始呼吁国内陶企到海外投资建厂,不过在当时国内产销两旺、建陶产业发展势头一路飘红的背景下,几乎鲜有企业有精力和有兴趣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即便当时重视国际市场的陶企,也只是将提升出口量作为发展战略。不过,与国内陶瓷业界长期“忽视”在海外投资建厂不同的是,一股来自于“陶瓷圈”外的资本,却早在十几年前并先行一步,开始在海外跑马圈地、投资建厂。“大家可能不会想到,真正点燃中国资本到海外建厂的第一把火的人,其实他们之前根本就没有干过陶瓷,或者说他们压根就跟陶瓷就没有关系,是‘门外汉’。”刘晓东介绍,早期投资海外的资本,以来自温州、福建的投资者为主。这些温州、福建商人,大都在国外市场根基雄厚,拥有各行各业丰富的从商经历。他们手握大量资金,同时拥有庞大的销售网络及深厚的政府资源。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各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投入,陶瓷砖产品的消费需求持续升温。不难想象,凭借他们异常灵敏的商业嗅觉,会看不出这其间的商机。”刘晓东介绍,早期的这些投资者,正是看到了建陶行业在海外市场的巨大商机,于是促成他们回到国内购置生产设备、组建团队,再回到海外跑马圈地、投资建厂。在刘晓东的记忆中,中国资本最早在海外投资建厂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01年前后。2001年,中孟陶瓷公司进入孟加拉国投资建厂;同年,董氏集团公司亦进入尼日利亚投资建厂。在刘晓东看来,正如15年前,在其投资者以极其过人的战略布局下走出去的这两家企业,并没有辜负投资者的期许,它们在海外均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也让投资者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据了解,时至今日,董氏集团公司已在尼日利亚建成了5条以上的生产线,在当地享有盛誉,产品覆盖了西非市场。而另一家在陶瓷业界同样被誉为“中国资本海外首秀”的企业,中孟陶瓷公司同样已经拥有了4条生产线的规模。本报记者日前在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中孟陶瓷公司已被列为中国对孟加拉的主要投资企业之一,并且随着中、孟、印、缅经济走廊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步伐的加快,未来中孟陶瓷公司的发展将再次驶向一个全新的快车道。 2“前赴后继”的中国军团 在刘晓东看来,中国陶瓷在海外的投资,如果说前期是被行业之外的资本力量带到了海外,那么近几年来,国内陶瓷业界在这条道上则显得非常“主动”,并且一直在加速前进。有信息显示,近几年来,已先后有来自广东、福建、山东、温州等地的陶瓷老板到东南亚、非洲、中亚等国家和地区投资办厂,如福建闽清的中陶、嘉丽等在尼日利亚成功办厂。今年2月25日,科达洁能发布公告称,科达与在非洲拥有3000多个销售网点的瓷砖贸易商广州森大贸易有限公司签订了《关于合资在非洲兴建建筑陶瓷生产企业的合作协议》。双方就合资在非洲肯尼亚、加纳和坦桑尼亚三国分别兴建一家建筑陶瓷生产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同时,在非洲投资建厂的协议达成之后,科达目前正积极与俄罗斯、土耳其等发达国家洽谈投资设厂的项目。刘晓东告诉本报记者,当前的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加纳、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了国内建陶老板们的投资热土。另一组数据亦证实了中国军团在海外投资建厂的加速:3月中旬,佛山市恒力泰机械有限公司一次性向加纳市场出口8台YP2080L型压砖机。据恒力泰营销总监旷国军介绍,此次出口的压机全部用于当地的新线投产。据他介绍,即便今年开年以来,国内市场环境严峻,但恒力泰接到的出口订单却有增无减,在这些订单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国内老客户出国投资办厂。在刘晓东看来,中国陶瓷的海外征程,已经完成了一个由当初的被动到主动、由“非专业”到专业转变。业内也认为,国内投资者积极远赴海外投资建厂,是“形势使然”。当前国内的大背景是,中国建陶产业历经30余年产业化大发展,陶瓷砖年总产能在2014年便已经突破了140亿平方米,年总产量亦在当年突破了百亿平米大关。在此背景下,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了建陶行业一个不可逆转的现实。在这样的局面之下,陶瓷砖的市场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对于在国内发展受阻的建陶老板及部分有志进入建陶行业的新投资者而言,国内的发展空间已经日趋缩小,走向海外,进入亚洲、非洲等其他国家和地区投资建厂,已经成为了一条新的途径。旷国军介绍,就当前全球的建陶发展水平而言,虽然中国建陶生产水平与意大利、西班牙等强国仍存在一定差距,但这种差距正逐渐缩小。总体而言,中国建陶的发展水平在全球范围内也处于先进行列。“尤其是在广大的亚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中国建陶的生产技术、企业管理都有着巨大的优势,中国瓷砖的成本控制与品质把控都做得非常出色,这也使得中国瓷砖拥有很高的性价比。”旷国军介绍,加之目前国内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在强大的产业优势支撑下,中国的建陶产业完全有能力向海外发展,当前亚、非、拉等广大国家和地区的建陶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对中国资本而言,投资海外将会是大势所趋。 3被复制的“中国模式” 但实际上,就在国内投资者纷纷加速在海外投资建厂的背后,亦存在许多不足,并日益受到各方的质疑与诟病。“其中不足之一就在于单位生产线产能的无限扩张,这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牺牲了产品品质,产品在市场上完全依靠低价格作为竞争手段。”刘晓东介绍,早期国内陶企的发展及生产模式,正不断被复制到海外市场。“中国资本在海外投资建厂,大部分企业不仅没有复制行业优秀的模式,反而令行业以往不足的模式在海外市场得到了‘新生’。”刘晓东表示,在非洲尼日利亚等市场的中国建陶生产企业,其采取的仍是国内以往大产能、低成本的粗放发展模式。业内亦有人士认为,国内的投资者在走向海外的道路上,只是将国内以往的粗放模式进行了简单复制,优秀企业的优秀模式,并没有得到复制与运用。“目前大部分中国投资者在海外建厂之所以仍然采取粗放经营的模式,根源在于投资者往往抱着赚快钱的心态,一切决策从快速回收成本、实现盈利的角度出发,缺乏做大、做强、做精的思维,所以他们继续走过去十余年来国内建陶行业大干快上的老套路也就不足为奇了。”3月22日,佛山陶瓷业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一语切中了这种弊病的根源。“投资者不仅要将优秀的生产硬件优势复制到海外市场,还应将优秀的企业运营模式复制过去。”该人士认为,中国建陶生产拥有世界先进的硬件设备与人才储备,瓷砖品质也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但从长远来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设厂要想取得良好发展,必须转变发展观念,摒弃以往盲目追求量的发展的模式,学习意大利做百年企业、品牌化运作、艺术化审美等优秀模式。“如果不改变发展模式,要想取得长期的发展基本没有可能。”该人士表示,在中国军团加速进军海外的同时,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亦紧盯海外市场,或许并不用多久,他们便将与中国投资者在海外展开角逐。“在十分注重产品品质,以及对产品的艺术性、审美性等方面都十分讲究的意大利企业面前,粗放式的中国企业将如何竞争?”该人士认为,在取长补短的同时,对亚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来说,小产量、多品类、精细化、合理控制成本,或许是中国企业最为理想的模式。 4如何破解“魔咒”? 事实上,即便是粗放式的发展,也并非所有远赴海外投资建厂者均一帆风顺或满载而归,其背后亦存在着许多鲜为人知的风险系数。今年初,来自《南非侨网》的报道即披露,去年11月,在南非就发生过一起中资瓷砖厂遭到当地恐怖组织疯狂打砸抢的事件。此外,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让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同时也让部分想走出国门的投资者驻足不前。在业内看来,远赴海外投资,除政治因素、战乱问题等直接因素外,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海外建厂首先遇到的就是在亚非拉等地区的用工问题。不少在海外投资的人士感触,因为人员结构复杂、地域文化迥异等问题,给投资企业带来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对此,广东摩德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管火金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借鉴当前部分在海外投资成功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他介绍,这类企业往往采取公司核心团队尤其是生产团队完全“中国化”的原则,但对于日常管理则交由当地人来完成,“这样既保证了企业的高效运作,也避免了企业与当地一线员工之间的矛盾。”刘晓东也认为,中国企业的优势在工厂之内,工厂之外的短板则需要及时加强。在他看来,在强大的产业体系的支撑下,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设厂,在产品生产上有着巨大的优势,不过要保证整个企业的稳定运转,一定要补足工厂之外诸如企业管理、运营等方面的短板。“世界优秀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几乎采用的都是中国化的团队与中国化的管理。因此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最合理的模式就是建立适合当地国情的本土化管理体系。”刘晓东认为,中国投资者如果在国外什么都要管,只能什么都管不好;如果全部采用中国团队,企业身体处海外根本无法保证团队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因此,在发挥中国团队优势的同时,应适当放权,让企业管理与团队本土化才是最好的选择。管火金建议,要想保证企业正常生产与销售的顺畅,对中国企业而言,在海外市场投资必须遵守的就是依法办事与入乡随俗的原则。在企业的经营上坚持以当地法律为基准,在对待当地员工与消费者上要充分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确保企业能够彻底融入当地。如此,企业不仅可以受到当地员工的认同,也可以受到当地消费者的认可。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在海外投资建厂,采取合资的模式可以降低中国企业在海外的风险,尤其是在一些法律纠纷方面,拥有外资合作方的中国企业可以及时、高效、低成本地将事情解决。不过刘晓东认为,合资与独资区别在于公司董事会组成结构不同,合资模式并非企业在海外市场成功的关键,企业能否正常运营,更为核心之处在于本地化的经营与管理。 5向发达国家进军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前国内投资者的投资足迹与目光主要聚集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对此,业内认为,虽然这些国家的准入门槛低,但同时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比如政府政策、法律条款等。刘晓东表示,虽然中国资本在海外投资陶瓷厂的热潮不断升级,但这些投资者中,除广东唯美集团进军美国投资设厂外,国内知名建陶企业投资海外的案例少之又少,这也使得中国资本在海外进军建陶生产领域的总体层次与水平相对不高。实际上,对于国内企业到高端市场投资建厂的举动,唯美集团到美国田纳西州的投资,无疑成为了今年行业的焦点之一。早在2011年9月在接受央视的一次采访中,唯美集团董事长黄建平就提出:国内陶企应积极寻求参股和控股国外的陶瓷企业,特别是在意大利、西班牙寻求这样的机会。而且,黄建平认为,积极探讨到国外像土耳其、墨西哥、马来西亚等这些有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寻求投资设厂的机会,也是应对反倾销的一个好办法。对于唯美集团在美国投资办厂,外界有多种揣测和看法,而大家公认的观点则可以归纳为:美国一直是中国瓷砖出口的最大消费国,美国市场瓷砖产品消费潜力巨大。“与其跋山涉水远渡重洋,不如就在人家家门口投资设厂。”刘晓东认为,唯美集团此举,将对其今后的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将唯美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他认为,中国资本投资海外市场,不一定非要将目光聚焦在“老少边穷”的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在发达国家同样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在他看来,中国建陶的发展水平在这些地域,尤其是在建陶基础设施薄弱的发达国家同样优势明显,只要中国投资者转变发展模式,在继承中国建陶产业优秀模式的同时,摒弃粗放发展模式,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品牌理念与企业管理经验,同样能够在发达国家投资设厂,与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一较高低。“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中国资本进军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建厂,刘晓东认为,门槛和挑战无可避免,但机遇远远大于困难。“国内的投资者如果能够积极改变与提升,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也一定能够在这些土壤上获得发展的机遇。”对于未来国内优秀的建陶企业出海投资,并占据高端市场,刘晓东表示非常看好。陶瓷信息微信第634期发布产品 | 求购 | 招聘 | 代理 | 爆料 | 吐槽……点击下面发达国家是怎样培养职业农民的 深度报道 - 丝路中国 - 中国网
发达国家是怎样培养职业农民的 深度报道
摘要:推动中等农民职业教育和初等农民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完善职业农民培训补贴制度,增加资金投入,对参与培训的农民不收费或少收费并提高补贴标准,提高农民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农业生产经营补贴制度要进一步加大对具备资格的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补贴力度和金融支持。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的经典定义,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维持生计,他们是身份有别于市民的群体;而职业农民则充分地进入市场,将农业作为产业,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极大化。传统农民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农民,它强调的是一种等级秩序;而职业农民更类似于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它是农业产业化乃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职业类型。
发达国家的职业农民培养教育起步较早、体系成熟且效果显著,了解国外职业农民培养体系的特点和相关政策措施对我国职业农民培养体系的完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完善的职业农民培养体系
国外职业农民培养起步较早,例如英国,其职业农民培养可以追溯到1601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外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已相当完善,形成初、中、高三个互为补充的有机系统。
国外初等职业农民培训主要是通过阶段性的培训课程、技术指导等方式,提高现有农民的知识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改善其农业经营管理能力的一种普及型的职业教育培训。初等职业农民培训的主要特点为培训普及范围广。韩国的&4H教育&就是这样一种初等职业农民培训。韩国政府将&4H教育&用于初等职业农民培训中,主要目标是通过培训课程的讲授,使农民具有聪明的头脑、健康的心理、健康的身体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美国除了公立学校开展的培训之外,在秋冬季的农闲时期,也会开展初等职业农民培训,培训对象是成年农民,一般都是由当地高中教师在夜校进行培训。
中等职业农民培训是培养&农业后继者&的主要培训形式,目标是对没有接受过农业教育的新农民提供从事农业经营所需的基础知识,并根据专业特点将其培养为具有独立经营能力或具备某项专门农业技术的职业农民。各个国家普遍都将中等职业农民培训作为职业农民培养体系中的最关键环节,突出强调培训的专业性和实用型。
英国的农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突出强调中等职业农民培训的重要性。目前,英国有农业高校57所,近100所农业专科学校,200多个农业培训中心和约2000所农场职业技术中学,基本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需要。英国提供中等职业农民培训的学校类型多样,学制种类和学习期限灵活,正规教育与业余培训相互补充,分别提供学位证、毕业证、技术证等满足各类各种教育目标的认证,形成多样化的中等教育培训体系。    
美国的中等职业农民培训主要在公立学校内开展,是美国农民教育培训的最主要形式,大部分是在农村地区的高中开设农业课程,培训对象一般为青年学生和准备务农的青壮年农民,主要教授种植养殖技术和农机具的使用方法,以此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培训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辅助职业经验培训。正规农民职业培训的一种典型形式,授课者多为一些专家学者,主要教授有关生产管理和农业投融资方面的技巧。第二种为&未来美国农民&培训。主要帮助农民培养创业能力、领导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给青壮年农民建立自信,拓宽其在农业领域的就业渠道。第三种为农技指导。
高等职业农民培训是培养创新型和专业型农业人才的重要手段,国外高等职业农民培训中尤为重视职业农民的培养。重点采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培养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的农业经营者、农业技术员及农业科研人员。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高等职业农民培训的主体力量,这在美国的农民教育体系中尤为突出。美国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是在一系列法案颁布实施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按照《雷莫尔法案》规定建立起来的&农工学院&则成为美国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的主要部门,负责全州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工作,三位一体,使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和各类农业短期培训班有机结合,农民能够参加各类层次的教育培训,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农业技术。
国外高等职业农民培训不仅需要进行一定课时的课堂理论学习,还要求在农场实践中获得学分,实践教学也成为了教育的重要环节。以德国为例,&实践式教学&和&学徒式培训&是德国农业教育的显著特征,且随着年级的提高,在教学中理论教学比重逐渐下降、农场实践和操作教学课程比重逐渐增加,农场实践成为德国高年级农业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
  国外职业农民有严格准入门槛
世界许多国家的职业农民培养初期,都注重通过立法手段推进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重视立法,通过立法促进农民参加职业农民培训,规范培训市场,保障农民在职业培训中的基本利益不受侵害。
在欧洲国家,英国和德国长期保持着重视职业教育立法的传统。1982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农业培训局法》,1987年对其进行了相当大的修改和补充,从而大大加强了农民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同时,英国政府还不定期地对农民培训工作进行有组织的调查研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订改进措施。1995年英国先后发表和颁布了五个与农业职业教育有关的白皮书和政策法规。德国1964年和1973年颁布实施的《产业训练法》及《就业与训练法》,对职业教育机构的设置和管理、职业培训的设施与质量控制作出了制度上的明确规定。德国农业行业中共有14个国家承认的职业培训行业,对名称及职业方向、不同职业的具体职业技能和培训要求均作了严格规定,并由主管部门依据职业教育法对实施情况进行监控,违反规定或不合要求者将受到严厉处罚。
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农民都建立了职业准入制度。英国的农民职业资格证书分为农业职业培训证书和技术教育证书两类。法国农民培训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四种。加拿大推行&绿色证书&制度,不获取绿色证书不能成为职业农民也不能继承或购买农场。德国的职业农民准入制度更为严格,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德国农民,要经过严格的实践劳动锻炼和理论学习过程。德联邦法规定,进入农业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受教育之初就要与有农业师傅人员管理的农场签订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合同,并按法律要求在农业协会登记备案,在农业师傅的指导下参加农业实践劳动。生产实践和理论学习达到联邦法要求资格后,学生需要参加全德的农业职业资格考试,合格人员取得农业职业资格证书方能成为农业工人。三年的农业职业教育毕业取得初级农民资格后,要经过五年的生产实践并经过国家考试合格才能取得农业师傅资格,成为职业农民并享有政府对农民实行的各种补贴政策。
  多渠道经费来源鼓励创业
国外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完善、形式多样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很多国家形成了政府、企业及个人等多方筹资的经费体制,以此支持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在政府拨款和补贴的同时,企业和个人也参与到农业教育培训筹资中来,以纳税形式补贴培训费,确保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充足,正常运行。
国外参与农业教育培训的学员一般不交或仅交纳很低的费用,而且有的国家还向学员支付一定的报酬。法国政府对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拨款,相当于对高等职业农民培训的拨款数,主要用于补贴农民参加培训期间的工资。而英国对参加农业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民,每周发给25英镑的补贴。德国将农民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参考各农业学校及培训中心制定的培训计划,根据财政政策安排专款下拨培训费,农民培训经费来源稳定。
另外,通过立法,由企业和个人以纳税形式交纳培训费。英国现在每年有一万名农民由国家负责对他们进行一年的义务农业职业培训,国家每周发给参加培训人员25英镑补助工资。美国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是免费的,中学教育后的教育层次中,公立教育机构的学生只需支付全部费用的1/6左右,在私立教育机构就学的学生全部自费,经济困难的学生还可得到联邦和州政府的部分资助。
近年来,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很多国家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同时,农村地区青年劳动力极为缺乏,&有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更为短缺。在此背景下,一些国家实施了落实安家费、提供优惠贷款、减免税收、提供社会保障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从事农业,并在财政上对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创业给予大力支持。
以法国为例,法国政府实施青年安置政策,该政策的对象为年龄在18岁到39岁的欧盟成员国公民,且已经获得农技师证书及以上文凭,并通过六个月的正规培训及40小时的实习,已经为农业经营安置做好充分准备的青年农业继业者。法国政府为这些青年提供多种优惠政策。第一,法国通过国家和欧盟财政渠道,对到农村进行农业经营安家落户者(农技师及以上文凭的大学生)提供安置费(平原地区、落后地区以及山区最高可分别达到1.73万欧元、2.24万欧元和3.59万欧元);第二,法国为青年农业继业者开展农业创业提供优惠贷款(1l万欧元内),平原地区、落后地区和山区贷款利率递减;第三,青年农业继业者享受社会分摊金减免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青年农业继业者在五年内享受减免待遇,社会分摊金减免比例逐年递减,同时还享受税收减免政策,主要包括利润税、房产税、土地税等税种的减免。
在我国,&职业农民&实际是一个新名词。长期以来,我国农民教育主要以农民职业教育为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农民职业教育与职业农民教育是两个不同概念。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我国职业农民培养教育尤为重要。从国外职业农民培养体系和政策措施的典型经验来看,现阶段我国职业农民培训教育体系的构建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引导。
强化制度设计
目前,我国职业农民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发展规模、质量、效益远不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甚至是农村基础教育。职业农民教育弱势地位的形成,部分是由于政府公共服务的长期缺位造成的。因此,大力发展农民教育,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履行相应的职能。这主要体现在农民教育的立法和制度设计上。
对国外职业农民培养教育的分析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农民教育备受政府和社会重视,而立法正是其重要的保证。当前,尽管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农民教育工作,但职业农民教育制度仍不完善,与农民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成熟,甚至没有一部关于农民教育的专门法律,农民教育得不到充分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因此,制定农民教育的法律、法规,加强农民教育的法制建设,健全各级、各部门农民教育管理的制度和政策,是职业农民培养的当务之急。
 构建多元主体
国际经验表明,职业农民教育体系要分类对待,层次分明。职业农民培养的主体应该力求多元化,更具针对性。未来我国职业农民培养体系应该形成农业院校、农业科学院、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培训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等多主体、多形式、多层次的灵活有效体系和机制,建立和完善高、中、初职业农民培养体系。具体说,一要加强创业农民和先导农民培训,培养新农村职业农民带头人;二要加强农民需求调查,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需求确定培训内容,设计培训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三要分类指导,分层次培训,探索和建立&培训&扶持&创业&联营&相结合的实用性职业农民教育新形式。
培养农民精英
未来,大学毕业生将成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中的精英分子,这类职业农民拥有较扎实的农业理论基础,也拥有一定的农业经营管理经验,对新技术拥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对新市场拥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因此,参加过职业农民培训的大学毕业生,如果能够在农村就业创业,会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起到良好的引导和带动作用。目前,我国已通过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等政策培养了一部分职业农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到基层就业尤其是到农村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仍是极少数,我国亟需进一步完善支持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为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和资金奖励,并在贷款、融资、利息、技术和成果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投身农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建立准入制度
农业职业准入制度在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养体系中已很普遍,而我国尚没有开展职业农民相关的认定工作。农业职业准入制度的建立一方面能够进一步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可以强化职业农民扶持政策的&瞄准程度&,使优惠政策真正被从事农业生产,拥有农业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获得,增强优惠政策的使用效果。因此,我国需要逐步建立起严格的职业农民准入制度,为职业农民提供制度保障。
职业农民补贴保障制度应该包括农民培训补贴制度和对农业生产经营补贴制度两个方面。推动中等农民职业教育和初等农民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完善职业农民培训补贴制度,增加资金投入,对参与培训的农民不收费或少收费并提高补贴标准,提高农民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农业生产经营补贴制度要进一步加大对具备资格的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补贴力度和金融支持。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来源:&&责任编辑:谢斐然
(原标题:发达国家是怎样培养职业农民的 深度报道——经济参考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球深度报道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