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部主角跟穿越到明朝正德的小说皇帝生母有染的小说 而且刚穿越过去是刚好面试

说起最适合穿越者生存的朝代,莫过于明朝正德年间不可了。正德这个皇帝,是史上有名的昏君,当然说昏君也是冤枉了这位兄弟,朱厚照虽然谈不上是一代明君,但是也确实是个性强了一些。下面我们把正德和康熙两位皇帝拎出来PK一下:一、国家安定程度和民生   正德:爆发刘六、刘领导的中等规模农民起义,迅速被讨平。     乾隆:爆发蔓延九省的白莲教大起义,嘉庆年间才平定。   二、武功:    正德:亲征达延汗获胜,安化王、宁王两个叛乱宗室均被派出的能臣秒杀。     乾隆:无亲征记录,所谓“十全武功”,除了平定准部、回部可圈可点外,其他都  拿不出手,更何况还有对准部恼羞成怒的灭族政策。   三、国势发展     正德:稳中有升,明中后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封建社会中一个不应忽视的高峰。    乾隆:趋向没落,晚期已是积重难返。   四、风流韵事    两人均十分嗜好,不分伯仲,均留下大量优美典故。   五、宠佞     正德:前为刘瑾,五年手诛,后为江彬,实际危害微弱。  乾隆:和砷,把持朝政几二十年,天下岁入半入其手,仗势横行直到乾隆驾崩。    这个结果是不是很值得玩味呢?      小说《大学士》当中的正德皇帝    节选段落:    在后人看来,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贪杯、好色、穷兵黩武、行事荒诞不经,简直就是一个糊涂蛋加昏君的典型代表。  当初孙淡也是这么认为的,可随着他对历史的深入了解,又有近距离的接触,手头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越来越对,对这个所谓昏君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如果正德帝真如历史上所记载的那样不堪,是一个晋惠帝式的人物。那么,明朝为什么在这他任内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不但海内富庶,百姓安居乐业,长期以来压在明朝头上的边患也奇迹般的得到解除。即便前年发生了寰濠之乱,可还没等到朝廷平乱大军开赴江南,宁王的叛军就被一个小小的王守仁用雷霆手段给剪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而历数正德帝的一生,可谓多姿多彩,奋进不屈。自继位以来,弹指挥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乱,应州大败小王子,这样的君主如果也被称之为昏聩,孙淡真不知道历史上还有什么人可以称之为明君。  据孙淡所知,正德帝每战必争先,在于蒙古大军作战之时,甚至亲手杀死一个敌人。  或许,在后人看来,一场几万人的大战,杀个把敌人也没什么了不起。可是,后人总忽略了一点,冷兵器战争,即便几万人的大会战,死于两军对垒之中的士兵并不多。如后来的宁远大捷,明军也不过斩首数百级,真正的伤亡大多发生在一方溃败时的追击过程之中。  而且,古代战争,士兵身上多着重铠,大家都穿得像机器人,只露一双眼睛在外面。常常是厮杀半天,打得浑身是伤,却没几个人真正倒下。  至少,就孙淡而言,就算让他提着一把刀去砍一个身着六十斤重铠甲,站着不动的敌人,他也没信心在半个小时之内把敌人彻底打倒。  冷兵器战争并不像CCTV历史剧上那么简单。  可想而知,正德要想在战场上亲手杀死一个敌人的难度。  在孙淡看来,眼前这个只剩半条命的年轻人即是一个有为君王,也是一个身经百战,浑身都是杀气的沙场骁将。这样的人就算什么不做,身上也自然而然地带着一股剽悍之气。  此时,听正德这么一问,孙淡心中莫名其妙地一紧,整个人都仿佛被他身上所散发出的气场笼罩住了。  也许,今天一个应对不妥,就是人头落地的下场。  正德帝个性强烈,为人却又十分平和,浑不似一代帝王,本应该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在这段时间,孙淡和他相处融洽,虽然友谊这种东西对一个君王来说没任何必要,可从内心来说,二人还是视对方如知己。  但是,正德的病情关系到皇位。自古君王对皇权都看得非常要紧,只怕正德一天没死,就绝对不会乐意看到有人觊觎自己的皇位。这东西没有任何情面可讲,一旦发现,必须立即铲除。      正德十六岁即位,作为文官集团领袖的大学士刘健等人,列举了正德五大罪状进谏:  一、皇帝单骑出宫,不带随从;二、皇帝在宫内乱转;三、皇帝去北海划船;四、皇帝喜欢打猎;五、皇帝乱吃零食。   正德二年,他搬出紫禁城另起大宅,名叫“豹房”。“豹房”的字面意思首先是养豹子的地方。如此大宅,又是为了寻欢作乐,美女自然是少不了的,但豹房的主体也并非美女,而是武宗从全国各地区召集来的乐师、军官、道士、番僧等等,甚至包括一名葡萄牙人叫做火者亚三。通晓音乐的正德皇帝还在这里亲自创作了由多种乐器合奏的《杀边乐》。  “豹房”之外,还有虎坊,就在如今北京南城的虎坊桥一带。从小对骑射弓马军事武术等甚有兴趣的正德,有一种爱好是亲自和老虎搏斗,有一次甚至被虎抓伤休养了一个月才好。  
另有一次,正德皇帝的奶奶挂了,群臣按照礼制露天祭拜。那一天正好下了大雨,正德看见大家跪在水中,大概是担心他们得关节炎的缘故,一时于心不忍,便说,罢了罢了,反正是我自己的奶奶,你们都起来回家就OK了。满怀哀思一心助皇上悲的大小臣工,却无人领情。事后,状元舒芬领衔上书,直接攻击正德此举不孝。    小说《回到明朝当王爷》当中的正德皇帝    节选段落:  正德听了奇怪,记得父皇说过杨凌可为他股肱之臣,又说宠赏的恩德应该由他来给予,怎么这以他的名义颁下的恩旨却没有杨凌的名字?  可怜的弘治帝若真的在天有灵,此时一定后悔自已没有在嘱咐儿子后事时,注明每件事情执行的具体时间。正德想了想道:“不对,确是漏了一人,原东宫侍读、今神机营参将杨凌,年轻有为,堪为栋梁之材,唔......既然旨意上漏了,那回头再补道旨意,就叫他......嗯......叫他入吏部任个侍郎吧”。  刘健听了正德这话,差点儿一个倒栽葱从阶上摔下去,区区一个参将武官、一个未满二十岁的同进士,就想进入六部之首任侍郎?刘健急忙跪道,高呼道:“皇上,万万不可”。  谢迁、李东阳两位大学士,户部韩文、礼部王琼、以及刘大夏、马文升等六部尚书一齐跪倒,吏部尚书马文升急道:“皇上,官员晋升自古有世袭、纳赀、军功、荐举、郎选、恩荫和科举之法,无论哪一条,杨参将都嫌德望、能力、资历不足,岂可骤升吏部侍郎之职,请皇上三思。”  左侍郎王鏊、詹事杨芳等几位前几日与刘瑾殴斗的大臣对杨凌全无好感,一听他小小年纪就要入吏部,坐上仅次于尚书的位子,顿时群起反对,其余百官也各有言词。  正德到底刚刚做上皇帝,一见下边跪倒了大半的臣子,心中也有些慌了,可是就这么把话收回来他面子上又过不去,正德皇帝只好面色难看地道:“既然如此,我......朕便收回这道旨意,改授杨凌威武伯吧”。  刘健一听皇帝不晋杨凌的官,又改晋爵了,哪里肯答应,和一众官员跪倒在地,连连磕头。那位泪腺发达的王琼王尚书又号啕大哭起来,捶胸顿足地只说天子滥授恩赏,必至群情汹涌、百官不服。  正德皇帝自觉让了一步了,见百官仍是不依不饶,这下他也火了,他腾地跳下御座道:“这皇帝是我当还是你们当,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皇帝莫不如不当了”。  朱厚照说着扯下玉带就要脱龙袍,唬得老王岳和张寿两个大太监连忙扑上去抱住了他,文武百官正在哭闹,正德闹出这么一出来,倒真把他们唬住了。          
穿越了,有个荒唐的主子所以好过日子,有个英明的主子,可以步步高升。最关键的是,正德的性格很前卫,又不保守,很对现代人的脾气,难道不是么?      咬文嚼字说正德  
其实荒唐也好,糊涂也罢,能玩胡闹也好,励精图治也罢。历史就如同一面镜子,镜子放两边,正德站中间。月关的笔下,写的是正德的早期,少年心性的时候,个性张扬。衣山尽则是最后那段时间的正德,病不能愈,心性也收敛了很多。总之,折射出来不同的正德,让我们得以拼凑出当年的形象。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正德啊
    有点儿兴趣。和和。
  正德其实就是个穿越客。。。也许是他的所作所为站在现代人观点看其实没啥大不了,但是在那个时代作为君上,是非常不受人待见的,令臣工们极度反感,口碑自然烂了,再加上满狗的编纂的东西。。。
  浪漫主义的正德    正德十二年。蒙古达延汗率领五万骑兵入侵山西方面,正德皇帝御驾亲征的申请自然被文官集团驳回。就在此时,正德做出了一个在当时来看完全超出了大家想象力的创意:在朝堂上下的瞠目结舌面面相觑中,正德任命自己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然后自己命令自己领兵上战场杀敌。  
双方数日内激战,武宗与士兵同吃同住,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最后,蒙古小王子被迫撤兵,明军取得了一场难得的胜利,史称“应州大捷”,《明史》记载明军死亡五十二人,蒙古军死亡十六人,武宗亲手杀敌一人。此后正德年间蒙古不敢再南下侵犯。武宗封自己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后加封朱寿为“镇国公”。    《回到明朝当王爷》当中的正德皇帝    节选段落:  唐一仙叹息一声,转身走出了房间,又将房门带好,这才做出一个噤声的手势,领着众文武蹑手蹑脚地来到长廊下,这才叹息一声,说道:“诸位大人,你们看到了?唉!皇上最信任我大哥,而且想藉由此事为群臣树立一个表率,让我大明蒸蒸日上。  可是,我大哥顾忌颇多,皇上一再坚持,他却一再拒绝,皇上的性情诸位大人也是知道的,就这么恼了,结果软禁了我大哥,非说要可了他的心思,予以严惩呢。皇上那脾气,犯上倔性九头牛都拉不回,我也是解劝多次了,皇上却不肯听”。  众大臣但是知道症结在那儿,就知道该怎么对症下药了。原来两大巨头闹翻,他们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谁知道这里的坑有多深啊,谁敢往里掺和,这一下心里有数了,他们也就不着急了。一众大臣连忙躬身道:“多谢贵妃娘娘,臣等已知缘由,自会想办法劝解皇上”。  一众官员匆匆告辞,出了豹房都没走,一个个袖着手,在雪地上围了个圈儿,七嘴八舌地议论了几句,然后各自回家......点灯熬油地写奏折去了。  唐一仙笑盈盈地回到正德房中,正德把一只啃了一半的鸭掌丢回盘子,笑嘻嘻地道:“都走了?”  “嗯!”唐一仙屈指在他鼻梁上刮了一下,笑道:“我的好夫君,真是扮龙象龙、扮虎象虎,不管做皇帝还是演戏子,都是那么的传神!”  “那是自然”,正德啪地吐出一小块脆骨,傲然道:“我在宫里时本来就经常学戏”。  “嗯,说你胖你就喘,这一次你连永福、永淳和湘儿都瞒着,小心她们知道了真相找你算帐。”  “那不关我的事,让杨凌自已去解决”,正德马上一推五六,毫没义气地道。  “好了,你也别忙活了,你现在怀着朕的皇子呢,赶快歇会儿吧”,正德起身,扶着唐一仙坐下。  唐一仙笑盈盈地道:“哪有那么娇贵呀?”说归说,正德的贴心关怀还是让她倍感甜密。    点评:也只有浪漫主义的正德,才会合着杨凌演着这一出戏,真封假封不重要,真生气假生气也不重要。最后那一段对唐一仙的体贴,格外的传神,敢爱敢恨,好一个浪漫的正德帝。    读者的评价:  
小说中的正德不好色也不昏雍,只是贪玩(还小嘛)主脚一心为了让明朝强大,做了很多事情,没想过要取正德带之反而慢慢引导正德接收一些在明朝很雷人的思想,从小说初期就给他了很好的思想教育,方便他以后的大改革。    励精图治的正德    武宗虽然不入大内,但是仍时常上朝听政,批答奏章,决定国家重大事件。不愿上朝时,就通过司礼监传达自己的圣旨,命内阁执行。即使他远在宣府的时候,还是特别强调虽然大臣不许前来,但奏章要一件也不许少地送到宣府,武宗虽然做出了许多荒唐的事情,但在权力上一点也不糊涂,对权力抓得很牢。    《大学士》当中的正德皇帝    节选段落:    正德苦笑:“自己个的身子自己知道,一个人能活多久,能不能活,我比你更清楚。朕若走了,除了牵挂你和毕云,还牵挂着你说的那个故事,对了,最后令狐冲和他小师妹终成眷属了吗?”  孙淡正要说话,正德却摆着手:“别说,说了结果就没意思了,到时候,朕在下面也有个牵挂。否则,没有念想,就算做鬼也没滋味得紧。”说到这里,他哈哈大笑起来,笑得一张脸赤红如血。  孙淡眼泪终于下来了,“陛下不让臣说,臣就不说?”  “陛下?”正德脸上的笑容一收:“这还是你第一次叫我陛下,既然想做我的臣子,那么,你这几天就别出宫了,陪在朕身边,替朕拟遗诏吧。”  他轻轻冷笑:“孙淡,你这几天去过哪里,做过什么,朕心中明镜似的。你这人总的来说不错,是个有大才之人。惟独在金钱那道关口上过不去,这也可以理解,你也是穷过来的人。当然,大事上你是不糊涂的,否则朕也不会由着你在外面做事。”  正德轻轻咳嗽得,又道:“可是,你不想牵扯进政坛瓜葛,别人未必不来牵扯你。”  “那是。”孙淡心中却不畏惧,淡定地点点头:“臣是陛下身边人,自然有人会来接近。这也是没奈何的事情。不过,帝位花落谁家,牵涉国本。本是陛下家务事,臣避之惟恐不及,怎么可能朝这浑水里跳。”  正德欣赏地看了孙淡一眼:“难得你心怀坦荡,是啊,你不能跳,也没必要跳,你真想要功名利禄,直接科举就是。”  他真挚地看了孙淡一眼:“历来帝位归属都是学淋淋的生死之争,我是真拿你当朋友。谁说帝王之家无友情,我朱厚照就认你这个朋友、兄弟了。我不想在我百年之后,你被人害了。”  孙淡心中感动:“多谢。”  正德慢慢地坐在椅子上,身上的虚汗不住往外冒:“这几天你别出宫了,就留在这里送我最后一程。我这是在保护你,谁知道这几天京城里会出什么妖蛾子,我不想你有事。”    点评:别人都说伴君如伴虎,现在看来,陪伴正德皇帝应该是最没有危险的了。是非对错,心中明镜,能够把臣子当朋友的皇帝,不是很少,而是基本上没有。除了理解,缺乏知己的寂寞,想来对于正德而言更加弥足珍贵吧。    读者的评价:  这书对正德的描写,挺煽情的。  其实在正德手里,是最适合穿越者过活的年代了  理由很简单,这位老兄只喜欢玩  穿越者有先天的优势  你只要带着他玩就行了  那种穷奢极欲的玩家咱比不起,奇淫巧技还不是随便来~  你造不出汽车,造个自行车没问题  造不出飞机,你还造不出热气球  至不济,你造个游乐场,带他玩真人版的生化危机、反恐,仙剑都好~    
  关键字标签:  最能玩的正德    除了前面说的豹房、虎坊,下江南,自我封官。平叛宁王之乱的时候,率兵出征,可谁知行到半路御使王守仁已经平定了叛乱。这个消息丝毫没有降低武宗的兴致,他又一手导演了一幕闹剧,他将朱宸濠重新释放,由自己亲自在将他抓获。  厚照的好玩天才还表现在人际、国际的关系方面。在他周围,、蒙古、藏族,甚至朝鲜人,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他曾学鞑靼话,自称忽必烈;学回族饮食,自称沙吉敖兰;学喇嘛教,自称大宝法王。又常去使馆区玩闹,出游时在外国使节中各选二三人扈从,模仿他们的举止习惯,还曾亲自接见葡萄牙使者,学葡萄牙语,在街上遇见葡萄牙人,就说葡语取笑。当时的海上贸易政策灵活,往来也比以前频繁。  而正德之死也是源于他的好玩,而这次是玩cosplay。  在今天江苏淮阴附近的清江浦,正德皇帝看到江上捕鱼人的动作十分飘逸灵动,便有了模仿秀的念头。于是他换上渔业生产用服装,驱舟撒网,本来玩得十分嘿皮,竟一不小心落入水中;由于当时已经是九月天气,江水寒冷,加之武宗已经被女色掏空了身体,这一病就再也没有起来,不久之后便驾鹤西去。一生不甘于受制于礼法的正德,终于以一种极度不合礼法的方式死去,恍如最后一个天马行空的创意。大概也只有这一次的越礼,正德不用再烦恼于耳畔挥之难去的嗡嗡声。    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当中的正德皇帝    节选段落:    现在让我们调整一下呼吸,明代三百年中最能闹的一位兄弟终于要出场了。  
据说清朝的皇子们在读书时如果不专心,师傅就会马上怒斥一句:  
“你想学朱厚照吗?!”  
被几百年后的人们当作反面典型的朱厚照并不冤枉,单从学习态度上讲,他实在是太过差劲。  
朱祐樘这辈子什么都忙到了,什么都惦记到了,就是漏了他的这个宝贝儿子。朱祐樘命不好,只生了两个儿子,还病死了一个,唯一剩下来的就是朱厚照,自然当成命根子来看待,加上他老兄幼年不幸,便唯恐自己的儿子受苦,无论什么事情都依着他,很少责罚,更别提打了。  
这大概是世上所有父亲的通病。  
朱厚照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天不怕地不怕,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也没有人管他,这很自然,连他爹都不管,谁敢管?  
无数的败家子就是这样炼成的。  
但朱厚照并不能算是真正的败家子,据史料记载,他的智商过人,十分聪明,也懂得是非好歹,只是这位大哥有一个终身不改的爱好——玩。  
玩,怎么好玩怎么玩,翻过来覆过去,天翻地覆,鬼哭神嚎,也只是为了一个字——玩。  
请诸位千万记住这个前提,只有理解了这些,你才能对下面发生的事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朱厚照就这么昏天黑地玩到了十五岁,突然一天宫中哭声震天,他被告知父亲就要不行了,而他朱厚照将成为下一任的皇帝。  
朱厚照先生并不十分清楚这句话的含义,在他看来,这不过是加了个名誉头衔,该怎么活还怎么活,没什么变化。  
可是不久之后,麻烦就来了,内阁首辅大学士刘健再也看不下去了,便上书希望朱厚照兄不要再玩下去,要好好的做皇帝,并且他还在书中列明了朱厚照的几条罪状,比如不在正殿坐着,却四处闲逛看热闹,擅自骑马划船,随便乱吃东西等等。  
这些是罪状吗?  
应该说对于朱厚照而言,这些确实是罪状,刘健可是有着充足的理由的:  
在家待着多好,干吗四处乱跑,万一被天上掉下的砖瓦砸到,那是很危险的,有个三长两短,大明江山怎么办?  
骑马也不安全,摔下来怎么办?划船更不用说了,那年头还没有救生圈,掉进水里就不好了,为了大明江山,最好就不要随便干这些危险活动了。  
东西更是不要乱吃,虽然毒大米、烂花生之类的还没有普及,万一吃坏肚子的话,大明江山……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刘健苦口婆心地说了很长时间,可朱厚照对此只有一个想法:  
全是废话!  
老子当太子的时候就没人敢管,现在做了皇帝,这个老头子竟然还敢来多管闲事!  
但这个老头子毕竟是老爹留下来的头号人物,是不能得罪的。  
于是朱厚照搬出了一副忠厚淳朴的表情,老老实实地说道:  
“我明白了,今后一定改正。”  
可是天真的刘健并不知道,如果相信了朱厚照先生的话,那是连春节都要过错的。    点评:得罪了笔杆子集团的正德皇帝,注定不可能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光辉形象了。我记得任贤齐的新片《龙凤店》说的就是偷下江南的正德帝当店小二的事情。正德好玩,天下皆知。  
  关键字标签:  褒贬不一的正德    有一次,紫禁城里呆腻味的正德,溜到某个大臣家去蹭饭,大臣惶恐之际一阵慌乱,竟忘记在他面前放上一双筷子……这可是十恶不赦的大不敬之罪,发现问题时所有人都吓得要死,正德却浑如没看见一般。  他常常被人冠以“荒唐”,“病态”这些贬义的词眼,但是他的性格却最像我们现实中的普通人,一个调皮的孩子,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青年人,一个对身边人无比随和的公子,一个对繁文缛节不以为意的客人,一个会体谅下属在雨水中跪地辛苦的上司,一个不忘在祈福时候加上爱妻名字的丈夫,一个对任何事情都有着极大兴趣的聪明学生,一个可以和你挤坐一辆破车的朋友。然而悲剧正是在于,这上面的诸多身份里,唯一没有他最正式的身份,一个皇帝,并且应该是恪守传统道德的皇帝。    代表作品《明朝那些事儿》当中的正德皇帝    节选段落:  朱厚照虽然不怎么读书,却是一个体格很好的人,他从武,好勇斗狠,长期参加军事训练,身体素质是相当不错的。  
然而奇怪的是,这次落水之后,他的身体突然变得极为虚弱,再也没有了以往的活力和精神,整日呆在家中养病,却未见好转。  
对于这次落水,史书上多有争论,从来都没有一个定论,我自然也不可能给出一个结论。  
但南京的城门钥匙、牛首山的突然失踪,一切的一切似乎并不是单纯的巧合。  
还有那一天跟随他钓鱼的随从和警卫们,我只知道,在牛首山失踪事件发生的那一天,他们作为江彬的下属,也负责着同样的工作。  
这个谜团似乎永远也无法解开了,所有的真相都已在那一天被彻底掩埋。  
从此,朱厚照成为了一个病人,那个豪气凌云、驰骋千里的人不复存在,他将在死神的拖拽下一步步走向死亡。  
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乙丑,这一幕精彩离奇的活剧终于演到了尽头。  
奄奄一息的朱厚照看着四周的侍从护卫,留下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句话,就此结束了他多姿多彩的传奇一生。  
“我的病已经没救了,请告诉皇太后,国家大事为重,可以和内阁商议处理,以前的事情都是我的错,与旁人无关。”  
对于朱厚照的这段遗言,有人认为是假的,因为在许多人的眼里,朱厚照永不会有这样的思想觉悟,他的人生应该是昏庸到底,荒淫到底的。  
其实我也希望这段遗言不是真的,不过动机完全不同。  
如果这段话确实出自朱厚照之口,那将是他妥协的证明,这位个性张狂,追求自我的反叛者,与那些限制他自由的老头子和规章制度斗争了一辈子,却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刻,放弃了所有的努力,选择了屈服。  
如果这是真的,那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因为他的传奇经历和某些人的故意抹黑,朱厚照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极高的一位皇帝,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他比他那位勤政老实的父亲要出名得多,如果在辞海里给他专门开一个词条,估计注解中有两个词是跑不掉的:昏庸、荒唐。  
以皇帝的标准来看,这两个词用在他身上倒也不算冤枉,他实在不是个敬业的劳动者。  
但以人的标准来看,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他并不残忍,也不滥杀无辜,能分清好歹,所以在我看来,他不过是一个希望干自己想干的事,自由自在度过一生的人。  
作为人,他是正常的,作为皇帝,他是不正常的。  
所以我就此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  皇帝这份活儿,真他娘的不是人干的。    点评:正德之死,呜呼哀哉,想起史官上那些假而空洞的哀悼之词,褒贬不一的评价放在他的身上,想来也还是合适的。说他是明君,他荒唐胡闹喜好玩乐。说他是昏君,却能给出不错的文治武功。皇帝这份活儿,真他娘的不是人干的!    咬文嚼字说正德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正德正德,本来应该行正道德,却偏偏喜欢浪漫主义。武宗武宗,恰恰喜欢御驾亲征。月关笔下的“痴儿”是个好皇帝,有杨凌辅助,又何必自己操心。《大学士》则在反味正德的优秀之处,个性的强烈也变成直来直往的宽容。当年明月的结论下的很好,坏事传千里,又有几个皇帝比的过朱厚照呢?    心中的正德:  对于莎士比亚而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目中,对于正德皇帝的评价也都不一,看的书不同,投射出来的形象也不同。我们都是从历史的记忆里回顾这位千古一帝。  正德一生,贪杯、好色、尚兵、无赖,所行之事多荒谬不经,为世人所诟病;同时他又处事刚毅果断,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叛,应州大败小王子,精通佛学,会梵文,还能礼贤下士,亲自到大臣家中探望病情,甚至痴情于艺妓。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正德皇帝,却很难看到一个完整的武宗。其实,明代自英宗正统朝以来,国势渐弱,如果正德能够兢兢业业,尽心尽力,是完全有可能做一代明君而成为中兴之主,功垂史册,但他恣意妄为的行径却为后人所訾议。幽幽青山绿水间,康陵中静静地安息着武宗厚照。对于他奇特的一生,后人依旧会不断地评说下去。    
  说过了正德皇帝,我们可以再来看看另外一个明君——康熙。    七嘴八舌说康熙——也谈小说当中的康熙大帝    爱新觉罗•玄烨,康乾盛世,一代明君,从小认识康熙是来源于金庸大侠。鹿鼎记里面的那个小玄子留给我深刻的印象。书是越读越多,尤其是各种清史的小说,在各个作家的笔下所创造,示现的康熙大帝,相互重叠、折射开来,倒也是一种乐趣。    二月河的《康熙大帝之九王夺嫡》,断得极疾极妙,这一前延扩充的戏份,有足够的时间表现人物,又展示了作为皇子时期的雍正的能力和才华,为他登基之因和之后的得力举措奠定很好的基础。读史每人一种读法,读历史题材小说更是如此,二月河给我们树这样一个雍正是对于康熙末年吏治腐败的一剂狠药,他的铁腕也确实缓解了这一问题,使社会得到发展,为乾隆盛世打夯筑基。    而雁九笔下也同样是康熙末年,切入点则完全的不同。《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出生的江宁织造曹府,而小说《重生于康熙末年》则正是以重生的曹顒,曹雪芹的疑似父亲or大伯的身份。以局外人的眼光来介入到这场九龙夺嫡的宫斗之中。当然,小说的主角自然不是什么局外人,从臣子的角度来看帝王,又多了几分可以借鉴的地方。    照例,还是先跟大家分享一下小说的片段。    小说《康熙大帝之九王夺嫡》关于康熙的描写:    五十五岁的康熙戴着一顶绒草面生丝缨苍龙教子珠冠,剪裁得十分得体的石青直地纳纱金龙褂罩着一件米色葛纱袍,腰间束着汉白玉四块瓦明黄马尾丝带,已是花白了的胡子梳理得一丝不乱,嘴角眼睑都有了细密的鱼鳞纹,只浓眉下一双瞳仁炯炯有神,显得深不见底,精神看去还算健旺,举手投足间却显出老相——换一个地方,换一身蓝衣,他很像一位方正慈祥的三家村学究,根本不会想象到他精算术、会书画、能天文、通外语,八岁登极,十五岁庙谟独运智擒鳌拜,十九岁乾纲独断,决意撤藩,四下江南,三征西域,征台湾,靖东北,修明政治,疏浚河运,开博学鸿儒科,一网打尽天下英雄——是个文略武功直追唐宗宋祖,全挂子本事的一位皇帝!   “不能小看了你施世纶啊,敢这样看朕的惟你一人!”康熙哈哈大笑,右手轻轻拍着案上的奏折,说道:“当日你父亲出师台湾回来,朕问他,‘你的儿子有几个可造就的?’施琅说了五个,绝口不提你。后来朕才知道,施琅有个小九九,五个都是不中用的,所以要恩荫,真正有能耐的是这个老六,他料定你能自立功名,所以压根不提,知其子莫如其父呀!”张廷玉见康熙高兴,忙凑趣儿道:“方才奴才们还说来着,相书上有破相贵,有似雀儿牌中‘穷和’,施琅老将军大概读过的,所以鉴人不谬。”施世纶没想到康熙如此爽明豁达,亦庄亦谐如谈家常,顿时轻松下来,因笑着回道:“不知子都之恶者为无目也,不见无盐之美者为无心也。”  众人听了又复大笑,康熙却改容说道:“说正经事吧。你们都起来——李德全,给几位大人搬凳子坐!”李德全是养心殿副总管太监,跟康熙二十余年,差使办得十分利落,一迭连声答应着,早指挥几个小苏拉太监摆好凳子。待几个人坐好,康熙才道:“今儿叫你们上书房人进来议议。施世纶呢,是老十三荐进来的。你在安徽仗责总督府的戈什哈,风骨硬挺,朕想借重你的刚毅廉正……”他仰了一下身子,又道:“户部的事如今越来越不成话,还要痛加整顿。前番老四从安徽递来折子,说修河银子短三十万,朕原以为至少也要一百五十万的,这算很难为老四老十三的了,谁知户部就到太子那儿叫苦,给驳了。朕叫人查了一下,新收上来三千万银子,不到半年,又借出去千把万,余下的朕说过谁动杀谁,亏得这旨意,不然早又借空了!官员们清苦,指库借银的事朕自以为心里有数,谁知竟到了这个地步儿!”说着便摇头,仿佛含着一枚苦橄榄品嚼,良久又叹息一声。马齐忙安慰道:“银子没有,帐在。这事奴才也略知一二,里头的情弊不可胜言。有些户部官员是把钱拿出去放债取息,这些银子好追。库里还有两千多万,一时又不用兵,断不至于连修河治漕的钱都叫四爷十三爷为难的。”   “可怕之处正在于此,”佟国维沉吟道,“官缺苦乐不均,俸禄一概菲薄。万岁说的还只是户部,吏部的情形更不可问,除了一年冰炭敬常例,下头不孝敬,该升迁的压下不奏,不该黜降的就捏造罪名,刑部愁的没人打官司,只要一件官司到手,必定把犯人证人左邻右舍都押到京里,熬油刮骨地折腾。唉……老百姓说屈死不告状,不单是怕冤狱,更怕的这种折腾,一人犯罪一村精穷,人命案子私和的不知有多少!”佟国维平日不大说话,今日却说得有点收不住口。康熙静静听着,一声不吱,只目光幽幽地看着殿门口。张廷玉虽然年轻,但二十几岁就进了上书房,阅事既多,深沉练达,只谨守“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箴言。他并非不同意佟国维的见解,六部里的弊端实情远远超出他这点皮毛之见,但他却有点不明白佟国维的用意。佟国维是“八爷党”的中坚,愈这样说,岂不愈加说明四阿哥十三阿哥干得对,差使办得好么?想了半日,心中忽然一动:这些年六部部务,统都是太子胤礽一手主持,六部乱得一团糟,太子有何政绩可言?康熙本来就对胤礽的庸懦无能十分不满,佟国维不动声色侃侃而言,原来竟是在火上浇油!张廷玉正要说话,马齐却道:“老佟,所以皇上才下旨痛责弊端,要狠狠整顿嘛!”张廷玉此刻已经想定主意,因抚膝长叹一声,说道:“这都是我们几个上书房的臣子没有把事办好。‘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一想起这两名话,我就惭愧得寝食难安,不遑宁处。”  康熙脸上毫无表情,冷冰冰说道:“各人有各人的帐,这也用不着代什么人受过。但为人臣,揆之天理,应该有这点子良心不安。”他干咳一声,脸色已渐缓和,微笑着问施世纶:“听说四阿哥在桐城召集全省盐商,会议聚金修复决溃河道,你知道这事不知道?”“回万岁话,”施世纶忙欠身答道,“臣是五月十九离开安徽。到京听见风传,说四爷十三爷召集盐商,要强行募捐。其实——”他没有说完,康熙便摆手制止了,说道:“朕已下旨,叫他们回来。十月朕要去热河狩猎,会见蒙古王公。所有皇子都要从驾。朕离京前,官员亏空要一体还清,调你来这里,也就为办这差使。你到户部任侍郎,先熟悉一下部务,四阿哥他们也就该回来了。”    点评:“换一身蓝衣,他很像一位方正慈祥的三家村学究,根本不会想象到他精算术、会书画、能天文、通外语,八岁登极,十五岁庙谟独运智擒鳌拜,十九岁乾纲独断,决意撤藩,四下江南,三征西域,征台湾,靖东北,修明政治,疏浚河运,开博学鸿儒科,一网打尽天下英雄——是个文略武功直追唐宗宋祖,全挂子本事的一位皇帝!”这段话算是个总结吧,换成四个字:文武双全。    小说《重生于康熙末年》关于康熙的描写    热河行宫,清凉斋。  康熙穿着宝蓝色常服,脸上带着几分笑意,看起来心情不错。曹颙应召过来时,屋子里除了太子、十三阿哥、十五阿哥与十六阿哥外,还有傅尔丹、鄂飞、巴浑德、贵升等几位内大臣。  按照规矩,曹颙进房后,跪下行礼:“奴才曹颙见过万岁!”  “起吧!”康熙很是和气地说道。  曹颙谢过恩后,站了起来,只觉得被众人看的很不自在。这个屋子里有一个皇帝、一个太子、三位皇子,两位超品国公,两位一品大员,如今大家视线都集中在曹颙身上,他若是能够自在才是奇怪。  曹颙有些忐忑,莫非是喀喇沁行营的事发,众人要询问自己当时的详情,但是眼下这气氛又着实不像。  “朕记得,你生辰是七月初一,听说你母亲从京中送了东西过来,你可回了家书,报了平安?”康熙竟似长辈般,垂询起来。  诸位皇子与几位内大臣并不吃惊,万岁爷与曹家的渊源,外人不知道,他们却是知道的。曹寅人到中年,才有这个嫡子,怕事万岁爷是拿曹颙当子侄般看待的,这就是为什么曹颙前面受欺负,万岁爷震怒的缘故。  曹颙有些受宠若惊,被后人评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爷,这般絮絮叨叨像寻常老人般与自己闲话家常,真是无法想象。不管心中如何,表面上还是荣辱不惊的:“回万岁爷的话,奴才母亲是遣人送了吃食衣物,奴才已回了家书,除了报平安,还向奴才母亲道了万岁爷的恩典。”  康熙沉默片刻,方道:“你自幼在长辈爱护下长大,朕知道,北上这几个月委屈了你!”  曹颙听了,心里一热,其实说起来,那两次打架他并没有受到什么实质伤害,但感觉却实在是有些憋屈。那是说不出道不明的憋屈,堂堂一个大男人,竟缩头缩脑的做人,这滋味怎能好受?自己还当自己是矫情,一味地忍耐克制,常自责自己的养气功夫不到位。每每自省,可是在心里,仍是会觉得委屈吧?  按照规矩,此时曹颙应该是说“奴才不委屈”之类的话,但是一时有些情绪化,实在说不出口。  眼见康熙对曹颙如此关切,不知别人怎么想,领侍卫内大臣巴浑德脸上却露出几分不以为然。他是个粗人,实在想不明白,曹颙到底受了什么委屈,不过是个惹祸精罢了。在京城打架,虽然他受了伤,但是对方那些人被夺爵的夺爵、被罢职的罢职、被打板子的打板子,哪里吃了亏?在热河打架,对方瘸了好几个,没瘸的也尽数受了处分。就算是念及曹家情分,万岁爷这般纵容臣子,是不是有点过?  屋子里气氛有些闷,还是太子先开口:“皇阿玛,曹颙年纪尚小,又远离父母亲人,在皇阿玛跟前当差。十五岁,说起来算是整生日,皇阿玛的赏赐下来,天大的委屈也结了!”  十六阿哥笑着应和道:“就是,就是,太子哥哥提议得极是,皇阿玛多多的赏赐,最好让儿子也跟着沾沾光!”  曹颙站在那里,有些不好意思,过个生日,使得太子与皇子开口向皇帝要赏赐,这曹家的情分是不是太大。这可不算什么好事,传出去容易引人妒忌,实在太着眼。同时,曹颙心中还有点感动,想想康熙对自己,不管是看在祖母面上,还是看在父亲面上,确实算是恩重。  听了太子与十六阿哥的话,康熙冲太子点了下头,又带着笑意对十六阿哥说:“怪不得听说你这两日张罗着给曹颙做生日,朕还想着,这懒散的小十六怎么勤快起来,原来竟抱着沾光的念头,朕偏不让你如意。你给朕说说,赏曹颙什么庆生才妥当,前提是你不能够沾光?”  “皇阿玛是打定主意不让儿子沾光了?”十六阿哥挤眉弄眼,装作为难的样子。  康熙点了点头:“那是自然!”  “儿子的建议有三个?”十六阿哥看了眼曹颙,说道。  康熙有些意外,道:“说来听听!”    小说《重生于康熙末年》关于康熙的描写    自打康熙四十八年腊月算起,康熙与曹寅这对君臣已是三年半未见。两下相见时,见了对方的神容,都有些吃惊。  万岁爷老了,曹寅只觉得鼻子酸涩,想起幼时出入宫廷时,那个挺着小胸脯,略带几分傲气的孩子。他甩了甩衣袖,要跪下磕头行礼。  康熙心里,也是不好受,说起来曹寅比自己个儿还年轻四岁,前几年险死还生。如今,看着精神头虽好些,但是也老相的厉害,看着不像是五十多岁的人,倒像是七旬老翁。  见他要跪下,康熙哪里忍心,忙叫曹颙扶了。  曹颙跟在父亲身后,刚要随父亲一道跪下,就听到康熙口谕,往前一步,将父亲扶住。  康熙往炕上坐了,命魏珠搬了椅子,叫曹寅坐。  曹寅口称不敢,只待康熙再次开口叫坐,方挨着椅子边做了。  康熙瞧了瞧曹寅已经花白了一半的头发,叹了口气,道:“这才几年功夫,咱们都老了!”  曹寅听他话中带了萧瑟之意,笑着说:“奴才是见老了,主子瞅着还不显,除了看着瘦些,还与奴才大前年觐见时并无二样。”  康熙苦笑着摇摇头,说道:“朕心里有数,你不必宽慰。这两年多思少眠,头发掉得厉害,体力也不如以前!”  曹颙站在父亲身后,见康熙老态横生,手上已经起了老年斑,也生出英雄暮年之感;再看看自己的父亲花白了一多半的头发,心里实在是难受。虽然曹寅没有如历史上那般,在康熙五十一年去世,但是他的身体损伤过多,虚不胜补,不知道还能撑几年。    点评:康熙重感情,曹家的皇恩盛眷也是来源于康熙回报南京奶妈的恩情。而曹家的亏空,也是来源于接待下江南的康熙的支出。节选的两段,寥寥数笔。没有谈及一代大帝的丰功伟绩,而是揭示了一个皇帝平常之人的一面。  
  @RainbowAan   等着看下文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朝正德年间地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