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政治军事政治新闻经济双管齐下

政治、军事、经济的关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政治、军事、经济的关系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联合国新闻|政治事务副秘书长:稳定马里局势需军事、政治双管齐下
   主管政治事务的副秘书长费尔特曼(Jeffrey Feltman)2月5日出席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有关马里局势的支持和后续小组部长级会时指出,在法国和非洲援助部队的帮助下,马里的安全局势有所改善,但该国实现稳定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需要军事、政治双管齐下。  来自马里及周边国家和一些欧洲国家的政府以及联合国、欧盟、非盟、西非经济共同体等国际或区域组织的代表共同出席本次会议,讨论如何帮助马里实现长期的和平与稳定。    费尔特曼表示,国际社会要在马里问题上取得成功,就需要在军事和政治方面开展双重努力。他希望捐助国能够尽快落实早些时候做出的捐资承诺,以便让安理会授权成立的由非洲主导的马里国际支助团能够投入全面运作,以及让马里安全部队获得能力建设支持。    与此同时,费尔特曼指出,马里当局应按照过渡路线图的规划,继续致力于开展具有包容性的全国对话,以及筹备大选。    此外,费尔特曼还对有关马里国防和安全部队在收复的地区实施严重侵犯人权行为的指称感到关切,呼吁所有相关方尊重国际人权与人道主义法,就所有相关指称进行调查并追究肇事者责任。
秘书长发言人商品名称:
评价得分: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多品类齐全,轻松购物
快多仓直发,极速配送
好正品行货,精致服务
省天天低价,畅选无忧当前位置: >>
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是如何最终走向两线作战窘境的
第 27 卷 第 6 期 Vol. 27 No.6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ibet Nationalities Institut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06 年 11 月 Nove. 2006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是如何 最终
走向两线作战窘境的马汉斌(西藏民族学院人文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摘 要: 德国地处中欧, 东有强邻苏联, 西有劲敌英法, 两线作战问题便成为德国对外扩张战略所 面临的死结。二战爆发前后, 希特勒运用政治利诱和军事威胁双管齐下的手段, 曾使德国一度摆脱了两 线作战的窘境, 但终因战略企图和实力的严重脱节, 德国最后仍陷入两线作战的局面, 法西斯政权也迅 速走向崩溃。 关键词: 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国; 两线作战 中图分类号: 516.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K 4 A 1003-8388 (2006) 06-0073-04“铁血宰相” 俾斯麦看来, 既然已使法 20 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 焦点之一。在 那么就坚定 考验, 而这也成为了国际关系的焦点和影响国际格 国成为德国任何敌对力量的潜在盟友, 俾斯麦的基本外交路线就是孤立 局的关键因素。 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挑起者德国及 不移地遏制法国。 防止欧洲其他大国与法国结盟, 俾斯麦大陆 其在战争中的失败又是令人感兴趣之事, 失败原因 法国, 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 多多, 但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面临两线作战的 联盟体系的核心思想是: 孤立和打击法国, 避免法、 俄两国夹击德 窘境则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本人拟就第二次世界大 联盟体系, 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业已取得的霸权地 战中德国是如何最终走向两线作战的窘境作一探 国, 位。 1882 年德奥意三国同盟的形成, 使法俄均感到 讨。 备受威胁, 两国遂于 1892 年缔结 《法俄军事协定》 , 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三 一、 两线作战是德国对外扩张战略所面 法俄同盟正式成立。至此, 国同盟与法俄同盟相对峙的新格局。 临的死结 20 世纪初, 德国的全球扩张战略, 使其在欧洲 在未来的战争中, 又必须面 德国地处中欧, 东有强邻苏联 (一战前为俄罗 必须面对英法俄三强, 1905 年, 德国制定 斯帝国) 西有劲敌英法, , 这三大国是德国称霸欧洲 对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为此, 了著名的 《施里芬计划》 。 《施里芬计划》 的战略指导 必须迈过去的坎, 否则, 德国的对外扩张战略目的 “闪电战” 。该计划根据克劳塞维茨 “法兰西 就不能达到。 1871 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以来, 思想是 自 [ ( 1]P197) 德国的对外政策主要就是围绕如何与这三国发展 王朝的心窝在巴黎和布鲁塞尔之间” 这一论断 制定了德国的作战方案, 即取道比利时迅速攻入法 关系而展开的。 直捣巴黎, 在几周内打败法国, 然后挥师东进, 普法战争使法国丧失了自克里米亚战争以来 国, 结束战争。该计划的目的是 在欧洲大陆的霸权优势, 德法之间的攻守之势发生 三至四个月击溃俄国, 避免两线作战, “闪电战”速战速决。但是, 运用 , 这 了变化, 加上割地赔款的奴役性条约给法国造成巨 1914 年 9 月, 德法在西线战 大的耻辱, 使德法两国积怨至深, 关系难以调和。 一计划轻率而且冒险。 一 德国损失惨重, 被迫从运动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德法矛盾都是欧洲政治的 场的马恩河一带会战,[收稿日期] 2006- 07- 31 (1 , 山西祁县人, 现为西藏民族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世界史。 [作者简介] 马汉斌 963- ) 男,- 73 -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战转入阵地战, 实际上宣告了德国 《施里芬计划》 的 破灭。更让德国料想不到的是, 俄国在没有动员的 条件下就投入东线战斗, 德国不得不陷入两线作战 的被动局面。经历四年的艰苦战争后, 1918 年 11 月 11 日, 德国无条件投降。二、 先英法, 后苏联的进攻战略, 力求避 免两线作战一战后德国严重的经济困难和协约国列强强 加于其的 《凡尔赛和约》 滋长了德国对战胜国英法 , 的仇恨心理, 这种心理为希特勒所利用, 给纳粹党 的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1933 年 1 月 30 日, 希特 勒登上了德国总理的宝座。希特勒的上台, 标志着 法西斯政权在德国的建立, 也标志着欧洲战争策源 地的形成。 以希特勒集团为代表的德国最反动的垄断资 产阶级, 为了夺取全欧和世界霸权, 一方面以英法 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为敌, 另一方面又以社会主义苏 联为敌。这样, 希特勒集团就把德国置于东西两面 受敌的地位, 两面又都是强敌, 不可轻侮。 在这种形 势下, 如何避免两线作战的问题, 在对外扩张的总 战略中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 希特勒在 《我的奋斗》 一书中说: 日耳曼民族要想结束其在欧洲面临被 “ 消灭的威胁这种局面, 它就决不应该重犯战前时期 四面树敌的错误,而必须确定谁是最危险的敌人, [ 2] 以便集中力量打击它。” 1937 年 11 月 5 日, 希特勒在柏林总理府召开 秘密军事会议,明确提出了德国的对外扩张计划。 它可以概括为 “先大陆、 后海洋” 的三部曲。 首先, 建 立一个囊括中欧的以 “大德意志” 作为核心的帝国, 主要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和波兰的但泽走 廊; 其次, 打败法国, 消灭苏联, 夺取欧洲大陆的霸 权, 以此作为称霸世界的基础; 第三, 向海外发展, [ ( 3]P382) 战胜英美, 称雄全球。 希特勒在演说中指出, 德 国在实行扩张计划时, 必须考虑到两个可恨的敌 “ 人: 英国和法国, 它们是不会容忍屹立于中欧的德 国巨人的” 。因此, 夺取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 也 是为了排除对抗英、 法时的侧翼威胁。 法西斯国家在扩大侵略的过程中,“反共” 在 的 口号下, 1937 年初步联合了起来, 于 面对法西斯德 国的扩张野心, 此时的英法两国统治集团为苟且偷 安,以牺牲欧洲中小国家和苏联的利益为代价, 全 面推行绥靖政策, 这样大大便利了希特勒德国实施 “各个击破” 的策略, 使其逐步扩大侵略战争, 而希 特勒在与英法不断的接触中, 看出了其对战争的恐 惧心理, 更是得寸进尺, 以至决定将战争首先强加 - 74 -于英法。 1938 初,希特勒决定提前迈出建立“大德意 志” 国的步伐, 并根据奥地利国内形势的发展和意 大利对奥态度的变化,决定率先解决奥地利问题, 1938 年 3 月, 德国完成了对奥地利的吞并。 1938 年 9 月, 法、 意又共同演出一幕慕尼黑丑剧, 英、 德、 使 德国兵不血刃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 并于 1939 年 3 月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这样, 使希特 勒德国在欧洲取得了极为有利的战略地位, 英法盟 国波兰已处在德国的三面包围之中。 按照德国的扩张战略,虽以东西两方为敌, 但 并不是两个拳头同时打出去, 而是有步骤地各个击 破, 究竟是先东后西, 还是先西后东, 这是希特勒反 复考虑的问题。最后, 他决心首先攻击地处东邻但 属于西方阵营的波兰。 显然, 消灭了波兰, 既可免除 西进的后顾之忧,又可为东侵苏联建立进攻出发 地。 1939 年 4 月,希特勒下达了解决波兰问题的 指令。 希特勒认为, 若再不费一枪一弹占领波兰, 已 无可能, 向英法摊牌是必然的结果。 为此, 德国在进 行军事备战的同时, 两个主要的外交行动也随即实 施。 一是希特勒为了尽快达到牵制和威慑英国的目 的, 决定和意大利缔约。1939 年 5 月, 德意两国签 订 《德意友好同盟条约》 亦称 , 《钢铁盟约》 两国保 , 证站在共同的阵线上对付敌对国家, 并相互提供援 助。 一是进攻波兰前夕, 希特勒为了避免两线作战, 充分利用英法与苏联的矛盾, “将欲夺之, 本着 必固 与之” 的策略, 主动与苏联在 1939 年 8 月 23 日签 订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该条约给德国起码带来以 。 下两点好处。第一, 与苏联的伙伴关系将使德国避 免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希特勒一举消灭波兰之 后, 沾沾自喜地对他的高级将领们声称:六十七年 “ 来我们第一次避免了两线作战。 自从 1870 年以来, 我们一直渴望做到而又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如今终 于实现了。 历史上我们第一次只需在一条战线上作 战, 另一条战线目前安然无事”[2]第二, 。 与苏联保持 友好关系会带来重要的经济利益, 因为能够获得稀 缺资源, 如石油、 铬、 锰、 锑等物资。 后来, 希特勒占北欧, 攻荷、 卢、 比、 法以及入侵 南斯拉夫和希腊, 也都成功地避免了两线作战。这 也是自 1939 年 9 月二战爆发后,法西斯德国军队 所向披靡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必须明白, 希特勒避免两线作战的战略计 划, 是建立在各个击破, 并且是在闪电战的基础上 施行的。只有按时胜利结束战局, 才能腾出手来攻 击下一个敌人。战争的时间表一旦打乱, 必然带来 严重后果。 马汉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终走向两线作战窘境分析三、闪电战” “ 的破灭与腹背受敌的现实1940 年春夏, 德国侵占西欧诸国, 英国势力被 逐出欧洲大陆后,希特勒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苏联, 同时希特勒拉拢英国, 诱英妥协, 暂时保持西线的 平静。面对希特勒的和平试探, 刚刚组成的以丘吉 尔为首相的战时内阁坚决拒绝。丘吉尔讲: 真正的 和平不能通过与希特勒握手取得, 而必须首先消灭 希特勒主义。 和平的攻势遭到失败后, 1940 年 7 月 16 日,希特勒终于决定实施对英登陆作战,准备 “清除英国本土作为反德战争的基地,并且在必要 时予以全部占领”紧接着在 8 月 1 日, 。 希特勒又签 发了 “对英进行海空作战” 的第 17 号指令, 要求空 军空袭英国, 夺取制空权, 为实施 “海狮” 计划创造 更为有利的条件, 并通过破坏英国的军事经济潜力 和行政管理体系, 迫使英国退出战争。 这样, 便开始 了为时近一年的不列颠空战。 不列颠空战是二次大战中历时最长、 规模最大 的一次空战。德军共出动飞机 4. 万多架次, 6 向英 国投掷 6 万吨炸弹、炸死炸伤英国居民 8. 万余 6 人, 炸毁 100 多万栋建筑物。英军以 915 架飞机和 414 名飞行员的代价摧毁了 1733 架德机,击毙和 俘获 6000 名德国飞行员, 取得了空战的胜利[3](P431)。 不列颠空战的胜利, 打破了德国空军不可战胜的神 话。 它是欧洲上空重重阴霾中的第一抹亮色。 德国 进攻英国受挫, 打乱了希特勒的战略部署, 为世界 反法西斯联盟保留了一块宝贵的根据地。 德国发动的不列颠之战, 同样是实行各个击破 的原则。 但希特勒德国在对英战争没有结束的情况 下,于 1941 年 6 月 22 日悍然发动了侵苏战争, 从 此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 为什么在一年零九个月中成功地避免了两线 作战的希特勒, 偏偏要自己往两线作战的死胡同里 钻呢? 打败英法,仅仅是希特勒扩张战略的重要一 环, 希特勒更大的野心是要消灭苏联, 消灭布尔什 维克主义, 彻底占领苏联的大片领土, 控制对德国未 来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乌克兰粮仓和高加索的石油 等战略资源储备地。1940 年 12 月 18 日, 希特勒指 令德军制定进攻苏联的 “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讲 , “德国武装部队要做好准备, 即使在对英战争没有结 [ 2] 四、 德国被迫两线作战, 法西斯政权走 束的情况下, 也要以一场速决战打垮苏俄”。由此 可知, 进攻苏联是德国对外扩张的既定方针。 向崩溃 希特勒为何要冒腹背受敌, 甚至是其极力避免 的两线作战之险呢? 这是与当时希特勒对形势的判 苏德战争的爆发, 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局势。一 断和德国经济本身的脆弱性密切相关的。 方面, 美英加紧结盟步伐的同时, 大大调整了对苏 - 75 -首先, 当时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英国不肯屈 服。 在英国看来, 英德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虽然英国 的军队被迫撤出欧洲大陆, 遭受挫折, 但英伦三岛 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强大的英国海军, 对德国的入侵 仍造成极大的困难。 和不成, 攻不破, 使希特勒骑虎 难下。 不过, 希特勒认为, 英国恢复元气, 尚需时日, 因此不会给德国东进造成后顾之忧。 其次, 希特勒认为, 当时的苏军是不堪德军强 有力打击的, 但苏联的战备正在日益加强。一战中 俄国军队的拙劣表现, 世纪 30 年代后期苏联国 20 内的清洗运动和 1939-1940 年冬季苏联对芬兰毫 无光彩的战役, 使希特勒深信, 只要做好充分的战 斗准备, 闪电击败苏联, 是完合可以做到的。 然而令 希特勒忧虑的是苏联政府正利用德国西进的有利 条件, 不断加强国内的战备, 同时积极改善其在波 罗的海、 东欧和巴尔干地区的战略地位。苏联的存 在和强大, 使希特勒感到如芒刺在背, 寝食难安。 再 者, 希特勒一直担心英苏和解, 他认为英国不屈服, 是因为它对俄国抱有希望, 俄国一旦被打败, 英国 的最后希望就破灭了。因此, 希特勒必欲消灭苏联 而后快,而在 1941 年发动对苏战争对德国来说是 最有利的。 第三, 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 第三帝国的石油 等战略资源日益缺乏和供应的毫无保障, 使希特勒 万分焦虑。而占领苏联, 既是实现第三帝国占领欧 洲, 称霸全球扩张美梦的关键一步, 又是彻底解决 其粮食和战略资源不足问题的万全之策。 西方军事 专家有一种观点认为, 德国经济缺乏 “枪炮和黄油” 政策的资源, 希特勒选择战争是为了逃避迫在眉睫 的经济崩溃。[4](P488) 希特勒估计, 战争一旦爆发, 八周内红军将要 解体, 不出半年可彻底解决苏联问题。1941 年 6 月 22 日, 苏德战争爆发。 战争初期, 苏军遭受了严重的 失利, 付出了惨重代价, 但苏联人民越挫越勇, 在对 德军进行积极防御的同时, 誓死保卫莫斯科。1941 年 12 月 6 日,苏军开始反攻。经过四十多天的激 战, 德军被击退了 100-350 公里, 损失了五十多万 人, 1300 辆坦克, 2500 门火炮, 15000 辆汽车。[5](P315)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宣告了德国以 “闪电战” 为主 的全面进攻战略的失败,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 灭。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政策。丘吉尔在 1941 年 6 月 22 日发表广播演说, 指出 “希特勒侵犯俄国只不过是侵犯不列颠诸岛的 前奏, 英国要对俄国和俄国人民给予力所能及的一 切援助” 。与此同时, 罗斯福总统也发表讲话, 表示 美国愿帮助苏联。 苏美英三国在外交上出现了更多 的协调和合作。另一方面, 远东的日本法西斯为德 国在苏德战争初期的顺利进攻所鼓舞, 加速其建立 大东亚共荣圈的步伐。1941 年 12 月 7 日, 日军偷 袭珍珠港, 太平洋战争爆发, 美国也最终被卷入战 争。1942 年元旦,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法西斯德国不仅在欧洲东西两面面对着苏联 和英国两大敌手, 而且也面对新的更强大的对手美 国的挑战。 德国处在一个比一战时更加恶劣的战争 环境中。 从苏、 德战争爆发时起, 德国已经陷入腹背 受敌的境地。但只有西欧第二战场的开辟, 才能从 军事上迫使德国真正处于两线夹攻之中。 斯大林十 分重视西欧第二战场的开辟,自 1941 年 6 月苏德 战争爆发后, 苏联先是要求英国, 后是要求美英尽 早开辟第二战场, 以减轻德军单方面对苏军的强大 压力。但美英出于各自的战略利益考虑以及更深 刻、 更重要的政治原因, 一拖再拖, 直到 1943 年底 的德黑兰会议上才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复,决定 1944 年 5 月 1 日前开辟第二战场。 整个 1942 年和 1943 年,美英联军虽在北非和意大利也对德意联 军给予了沉重打击,并迫使意大利于 1943 年 9 月 投降, 但对德军来说, 这些进攻并非是致命的, 德军 仍可动用其绝大部分兵力于苏德战争, 这无疑拖长 了欧战的时间。 1944 年 6 月 6 日, 经精心准备后, 美英等国军 队在诺曼底成功登陆, 终于开辟了苏联一直要求开 辟的欧洲第二战场, 从而使德国彻底陷入两线作战 的窘境, 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覆亡。 希特勒德国从成功地避免两线作战到最终陷 入两线作战的全过程表明: 希特勒的错误是以他为 代表的德国最反动集团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 结果。希特勒狂妄地想征服全世界, 充当整个地球的主人的战略目标是德国和整个法西斯阵线的力 量都根本无法实现的。战略企图和实力的严重脱 节, 使希特勒的战略计划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巨大的 冒险性。1936 年开始的 “四年总体计划” “闪电 和 战” 思想就是这种冒险性的具体体现。 二战初期, 希 特勒更是为他在侵苏战争之前及苏德战争开始后 一段时间所取得的一系列所谓的辉煌胜利而头脑 发昏, 骄傲轻敌, 丧失理智, 把军事计划建立在一厢 情愿的基础之上。一着不慎, 全盘皆输。 综观德国在二战前夕及二战过程中由弱变强, 由强至盛, 由盛而衰而亡的整个历程, 给予世人如 下的深刻教训。 第一, 德国发动侵波战争前, 英法苏三国结盟 谈判的失败, 直接导致了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的签 订, 从而使希特勒可以避免两线作战, 这是英法以 及广大欧洲中小国家的悲剧, 历史证明, 对后来的 苏联来说, 也是一个悲剧。 第二, 当德军大举入侵波兰时, 英法在西线按 兵不动, 打了一场 “虚张声势的战争” 。波兰孤立无 援而亡, 英法失去了一个可靠的盟友, 同时也彻底 失去了欧洲众多小国的信赖。 第三, 当希特勒发动侵苏战争之后, 面临腹背 受敌之困, 但美英拖延开辟西欧第二战场, 未能尽 早迫使德国处于两线夹攻之窘, 致使法西斯德国覆 灭的时间延迟。 [ 参考文献][1]刘德斌.国际关系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吴春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 “两线” 问题[A].第二次世界 大战史研究会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论文集[C].上海: 三联书 店, 1985. [3]王斯德.世界现代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4][德]克劳斯 费舍尔.纳粹德国 ? (下册) [M].南京: 江苏人民 出版社, 2005. [5]刘德斌.国际关系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审稿 [ 校对杨维周] 康桂芳]- 76 -
转折性的关键战 役,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苏胜德)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希特勒为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的窘境, 决定先集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扩大的发展过程中,美国对 ...为了共同的目的――消灭法西斯,被侵略国家日益走向...希特勒为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的窘境, 决定先集中力量...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德国战后的经济发展 1939 年 9 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世界反法西斯 抵抗运动就拉开了序幕。1939 年 9 月 1 日,...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的转折点) 学生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录像: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 希特勒为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的窘境,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教案剖析_...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 希特勒为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的窘境, 决定先集中力量...【师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10 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迫使苏联与德国签订条约自保,使德国法西斯免去两线作战之虑; 英法最终也损害了...为了共同的目的――消灭法西斯,被侵略国家日益走向...希特勒为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的窘境,决定先集中力量...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第二次大战在欧洲结束,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了共同的目的――消灭法 西斯,被侵略国家日益走向...希特勒为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的窘境,决定先集 中力量...第二次大战在欧洲结束,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学生共同分 析,认识反法 西斯联盟建立 的历史...希特勒为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的窘境,决 定先集中力量...高中历史第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课时作业岳麓选修创新_高考_...迫使苏联与德国签订条约自保,使德国法西斯免去两线作战之虑; 英法最终也损害了...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