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会读一本单眼石菩萨金刚经经,果然讲不过博览群经书的信众

暂无¥15.8元(北发价)更新于21天前
福慧自在:圣严法师讲金刚经(附赠圣严法师讲《金刚经》MP3光盘1张)
¥16.5元(京东价)更新于21天前
¥16.8元(文轩网价)更新于1天前
¥17.0元(互动价)更新于1天前
福慧自在(附光盘圣严法师讲金刚经)
¥17.5元(博库价)更新于22天前
福慧自在:圣严法师讲金刚经
满99免运费
¥17.6元(亚马逊价)更新于706天前
福慧自在(附光盘圣严法师讲金刚经)
¥18.5元(99书城价)更新于1158天前
心的经典:圣严法师讲心经
¥21.6元(互动价)更新于1332天前
¥24.0元(蔚蓝1星会员价)更新于21天前
福慧自在――(圣严法师讲金刚经)流传最广的佛教经典,听圣严法师原声讲《金刚经》mp3,讲佛法精髓,开幸福人生
暂无¥27.8元(当当价)更新于144天前
&&&&圣严法师弟子:张国立、李连杰、朱德庸、林青霞、罗大佑等推荐。&&&&随书赠送圣严法师原声讲《金刚经》MP3&&&&福慧双至 功德无量&&&&讲解佛法精髓,开启智慧人生。&&&&圣严法师一生弘法利生,影响遍布海峡两岸,乃至全世界。&&&&流传最广的佛教经典,大智慧大福德的源泉。
&&&&《福慧自在:圣严法师讲金刚经》:圣严法师弟子张国立李连杰朱德庸林青霞罗大佑等推荐,最佳的持颂经典,最精要的佛法概论&&&&随书赠送圣严法师原声讲《心经》MP3&&&&福慧双至 功德无量 《金刚经》是佛教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旨在阐发实相无相、去除执着、解脱自在,获得大智慧大福德的道理。&&&&&&&&圣严法师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从净化心灵,提升自我;净化人心,造福社会;福慧双修,获得圆满人生的主题对《金刚经》的思想做了申发。&&&&&&&&圣严法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声音依然亲切圆润,极富感染力。有如智慧的甘泉,滋润我们的心田,洗涤我们的灵魂,澄净我们的心灵。听师父讲经是生命的享受,将会获得心灵的升华。
绪言 介绍《金刚经》 一、《金刚经》的地位――诸经中之最高  (一)从有我的烦恼,到无我的解脱  (二)从现实的生命,知究竟的存在  (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我无相,功德无量 二、《金刚经》的目的――广度一切众生  (一)不住于相而行布施  (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三)内以智慧为基础,外以慈悲作表现,福慧圆满,同成佛道第一讲 《金刚经》与心灵环保 一、环保的层面  (一)保护物质的自然环境  (二)保护人间的社会环境  (三)保护自我的内在环境 二、《金刚经》的心灵世界  (一)净化人心  (二)发菩提心  (三)保护初发心  (四)降伏烦恼心 三、《金刚经》的心灵环保  (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二)“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三)“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四、从有到无的心灵环保  (一)普通人的心理活动――住于过去和未来  (二)大修行人的心理状况――住于现在的活动  (三)解脱者的智慧反映――不住于过去、未来、现在第二讲 《金刚经》与自我提升 一、《金刚经》的自我观  (一)自我的层次  (二)执著的自我  (三)假名的自我 二、《金刚经》的自我升华  (一)认识自我  (二)化解自我  (三)提升自我第三讲 《金刚经》与净化社会 一、《金刚经》的社会环境  (一)自然环境:中印度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  (二)社会环境的接触层面 二、《金刚经》的社会建设  (一)祗陀太子的事迹  (二)给孤独长者的事迹  (三)人间社会的互动关系  (四)以布施行与忍辱行建设人间、关怀社会 三、《金刚经》以法布施的心灵环保来净化社会第四讲 《金刚经》与福慧自在 一、福报与智慧是一体的两面  (一)福报的定义是:过去种福现在有福,现在种福未来有福  (二)智慧的定义是:当做的事要恰到好处地去做,当说的话要适如其分地说 二、《金刚经》的福慧双修  (一)修福当与修慧配合  (二)修慧是从修福中表现 三、依智慧修福德才能无碍自在  (一)戒、定、慧三无漏学  (二)行布施而不住相  (三)法布施功德最大附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及注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注附录 金刚经书法欣赏门 康熙御笔临董
&&&&《金刚经》是佛教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旨在阐发实相无相、去除执著、解脱自在,获得大智慧大福德的道理。&&&&圣严法师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从净化心灵,提升自我;净化人心,造福社会;福慧双修,获得圆满人生的主题对《金刚经》的思想做了申发。&&&&圣严法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声音依然亲切圆润,极富感染力。有如智慧的甘泉,滋润我们的心田,洗涤我们的灵魂,澄净我们的心灵。听圣严法师讲经是生命的享受,将会获得心灵的升华。
&&&&第一讲 《金刚经》与心灵环保&&&& 一、环保的层面&&&& (一)保护物质的自然环境&&&&  这包括生态资源的保护以及物质资源的保存。所谓生态保护,包括对于所有野生动物以及植物的保护。&&&&要将所有动、植物生存的环境,都看做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没有这些动、植物,人类也无法单独生存。这些共同生活的生物环境,相互之间都有它自动、自然的调整作用,如果人为地加以破坏,使自然生态环境失去平衡,也会为人类带来灾难。例如,扑杀麻雀,结果蝗虫一来,即酿成虫灾。麻雀固然吃米谷,但也吃虫,也帮人类避去了虫害。麻雀吃了农夫辛勤耕种的谷物,把麻雀捕杀,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对的,但却因此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会为人类的生存带来灾难。又例如砍伐森林,目的在于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不过一旦森林砍伐殆尽,一片童山濯濯,成为光秃秃的不毛之地,势必引起旱灾,亦引来水患。&&&&台湾是个弹丸之地,如果任意破坏自然生态,我们很快便会受到报应。许多先进国家,例如美国、日本在国内讲环保,却到印尼、南美洲去砍伐原始森林,这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我们这个世界,现在已经是“地球村”,彼此息息相关,声气相通,树木在本国和自己有关系,在南美洲、印尼,又何尝没有关系?&&&&除了生态资源的保护,物质资源的保存也很重要。现在我们对物质资源的浪费,很快就会带来灾难。譬如,对石油及水资源的浪费。石油及水,有如人体的血液,如果将油料烧尽,地下水抽光,会为人类带来什么情况?后果或许会可怕得不堪想象!&&&&目前,我们虽然生活在非常富裕的物质环境中,但是人类的健康状况却愈来愈坏,科学文明愈昌盛,人类的苦难并没有因此而减少,我们的快乐和幸福未必超越五千年前的老祖宗。&&&&以佛教来说,佛教主张爱护一切众生。因为爱护所有动物,所以不杀生;因为爱护所有物质,所以要惜福。对所有一切物质,都应该好好爱惜、好好运用,一用再用,直到不能用为止,这样才能把我们的环境保护好。&&&&佛法说,我们的身体是“正报”,生存的环境是“依报”,因为我们必须依靠环境而生存,所以叫做“依报”。如果我们继续不知节制地破坏、浪费而不加以爱惜,不仅我们的子孙无法享有这样的福报,我们自己的来生,也因此而无法往生净土了。&&&&  (二)保护人间的社会环境&&&& 保护社会环境包括对家族伦理、社会伦理,乃至于对职业及政治伦理的保障与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有伦理。伦理的意思,就是尊卑、高下、长幼和先后有一定的次第。例如,我们今天听讲的座位,如果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位置,进入会场的时候,一定井然有序,不会你争我抢;如果会场的座位安排没有对号,一旦很多人同时进来,就可能产生你占我夺、争先恐后的状况。所以,人与人之间,必须有伦理的规范;如果不遵守伦理,或许一时间仿佛自己占了上风,他人遭殃,事实上,自己就在其中,根本难以豁免,到头来还是反受其害。&&&&有一个故事是说,有一个恶媳妇虐待她的婆婆,每天用同一只破碗盛饭给婆婆吃,吃完了也不洗,第二餐再用同样的碗盛饭给婆婆吃。终于有一天,这个恶媳妇自己也娶了媳妇,但是她对婆婆依然故我,仍是老样子。一次,这位恶媳妇拿了这只破碗随手一扣几乎打碎,她的媳妇马上把这只破碗抢过去说:“婆婆,不能打破啊!”&&&&这位恶媳妇问:“打破有什么关系?”&&&&她的媳妇答:“不行啊,我还准备将来留给你用呢!”&&&&这虽然是个笑话,却是值得警惕的。一代看一代,你如何对待上一代,你的下一代也会如何对待你;就算你的下一代不如此待你,以佛法的眼光来看,你仍然得承担因果。所谓“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若有不报,时辰未到”,这一生不报,来生也会报。佛法中有“花报”与“果报”,“现生报”也叫“现世报”,现世报仅像是开花一般,并不是全部,来世的报才是更厉害的结果。&&&&此外,既得遵守家族的伦理,也须遵守社会的伦理。社会的伦理是什么?每一个社团都有它的伦理关系,譬如,组织法中规定负责人和成员,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运作方式,否则,这个团体就变成一群乌合之众。而宗教更是重视伦理,师徒关系、信徒与出家人的关系,都是伦理;有职务的伦理、职位的伦理,甚至还讲戒腊的伦理,谁先受戒,便应受到尊敬。&&&&“伦理”如果用佛教的语言来讲,称之为“法住法位”,也就是说,每一个现象,都有它一定的位置。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中,都有他不同的位置;每一桩事物,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都有不同的立场和位置,我们要加以尊重,这就是伦理。&&&&例如,有时候我是老师,有时候我做学生。做老师的时候就要像老师,做学生的时候就要像学生。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各有其轨迹、地位;违者相互冲突,顺者彼此辅助。&&&&虽然说要随顺因缘,但佛法也鼓励人要积极促成因缘。因缘没有成熟,要促成它。如果怎么样也做不出来,那就暂时搁下。譬如说,我计划到国父纪念馆演讲,但是场地怎么也租不到,那到底还要不要讲呢?如果怎么也租不到,便放弃演讲计划。因为我知道“诸法因缘生”,别人也需要用场地,并不是只有我才能用,所以不需强求,只要等待以后有因缘就好了。&&&&  (三)保护自我的内在环境&&&& 自我的内在环境,包括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  佛教指出,心有“染”和“净”,“真”和“妄”之分。“染”是烦恼,“净”是智慧;受幻境的迷乱,就是“妄”,证得诸法的实相无相,就是“真”。&&&&一般人的心理活动,‘无非是虚妄的烦恼相,无我、无相的精神活动才是解脱自在的智慧功能。&&&&前面我们已经大致解释过有我、执著、以自我为中心的意思,那便是染的、妄的、烦恼的;相对地,无我的、无住的、不以自我为中心,便是净的、真的、智慧的。&&&&  二、《金刚经》的心灵世界&&&&一共有四个层次:&&&&(一)净化人心&&&&心灵环保便是人心的净化,由人心的净化,推展到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净化,始能落实、普遍、持久。&&&&所谓“心灵环保”,是一个现代的名词。其实,佛教很早就主张,要使我们的心清净,必须将烦恼心净化,成为智慧心,这就是心灵的环保。&&&&心灵的世界包括心理的活动和精神的活动。如果我们的心理环境或精神环境常常困扰我们,心灵就不健康了。为了保护我们的心灵环境,变得有智慧、清净、自在,就必须从人心的净化做起。&&&&(二)发菩提心&&&&人心的净化,必须放下自私自利,确信利人便是利己,故当如《金刚经》所鼓励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呢?这是《金刚经》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要发成佛的无上菩提心。&&&&要发成佛的心,必须先学菩萨的精神,菩萨的精神就是“以利他为利己”,菩萨发愿并不是急着想要自己先成佛,而是希望先度众生。诸位一定听过地藏菩萨发的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就是菩萨精神,是以利益众生来利益自己,也就是不为自私自利,只为利他。这种观念正是我们现在的社会,以及永远的人间社会所需要的。如果人人都能不为私利,而致力于利他,这世界当然就不会有什么纷争了。&&&&利他行,并不等于做滥好人,必须智慧与慈悲兼顾,方能使我们的世界真正地净化。&&&&  (三)保护初发心&&&& 发了无上菩提心,应当知道如何时时保护此一“初发心”,是故《金刚经》说:“云何应住?”&&&&这个“住”和前面的“住”不同。前面提过的“住”是“在乎”,这里的“住”是不要离开、不要退心、不要忘掉。要住于无上菩提心,不要忘记自己最初所发成佛的愿心。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可忘记自己是一个发愿成佛的人,如果能够这样,便能时时以利他为利己。&&&&  (四)降伏烦恼心&&&& 住于无上菩提心者,必须知道如何处理心猿意马的虚妄烦恼心。《金刚经》说:“云何降伏其心”,如何使我们心猿意马的烦恼心、妄想心、自我执著心平服下来、化解开来呢?这就是《金刚经》的内容,也是最重要的主旨。&&&&  三、《金刚经》的心灵环保&&&&  (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就是“不在乎”,不在乎自我的利害得失;“生其心”,就是以无私无我的智慧,处理一切事物。&&&&  (二)“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
绪 言介绍《金刚经》佛法认为万事万物皆是因缘所生,例如,建造一栋房子,必须有许许多多的条件、因素配合,不是一根柱子或一根梁木就可以完成的。我――圣严,今天不过是被佛教界或社会所衬托出来的一个人。我就像一个箭靶或箭垛,许多的功德并非是我的,而是跟我有关的周遭的所有弟子、信徒和朋友们的。因为大家有共同的理念和相同的认识,所以成就出相同的事来,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所以对我的美言、荣誉,应该不是我的,而是属于所有大众的。诸位已经看到这四个讲题的题目:第一天是“《金刚经》与心灵环保”,第二天是“《金刚经》与自我提升”,第三天是“《金刚经》与净化社会”,第四天是“《金刚经》与福慧自在”。《金刚经》这部经非常深奥,也非常抽象,很不容易懂,也很不容易讲。要配合着我们实际生活来讲,是非常困难的。我这次是一项大胆的尝试,如果尝试失败,还请诸位原谅。首先介绍《金刚经》,这部经在佛教中的地位相当高。佛法分成好几个层次,基础的佛法称为“人天乘佛法”,即是以人为标准、以生天的道德律为标准,或者是以“生为人间”的要求,以及“生为天界”的要求为基准。“人天乘佛法”特别强调因果,即“如是因,而如是果”,是“有漏”、“有为”的,也是有目的的,是“为了什么目的而做什么事,必定会得到它的结果”,至于不为什么目的而做了什么事,是不是会得到结果呢?一样会得到结果。很多人做好事期望有好报,做坏事希望不得坏报,没有这样的事!所以,以人、天的标准来讲,都是“有为”的,“有为”就是有我的,以自我的利害为出发点,人间就是如此。人间如此,那么天上呢?任何一个宗教都主张在人间修福报可升至天上,佛教也不例外。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出世的。很多人说佛教是“出世”的,出世是什么意思呢?出世就是逃避现实、厌离现实。我们的世间充满了烦恼、苦难和种种不合理的现象,生在人间是非常不幸的,即使最有福报的人降生人间,也并不是很舒服。所以,无论生在人间或天上都不究竟,都希望能脱离这个现实的世界,抵达佛家所谓的“涅”、“解脱”。但是光停留在这个层次,认为自己离开苦难就够了,至于其他人在苦难中怎样呢?不管他!这种“出世”,其实是“厌世”或“逃避现实”。第三个层次是真正的入世,叫做“世出世”,在世间而不受世间的束缚困扰。虽然也生活在我们的人间,也接受这世间的一切环境,但是心中没有烦恼、没有厌憎,这就是菩萨的精神,也正是大乘佛教的精神。大乘佛教就是要我们学习菩萨精神。菩萨精神即是在世间而不受世间烦恼困扰,在世间没有自我的执著和自我的烦恼,就像《心经》中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罗蜜多”即是“智慧”的意思,以无我的智慧来勘破、透视我们所处的“五蕴”世界,五蕴世界即是我们身、心所处的环境。从般若智慧的立场来看,五蕴世界是由因缘聚合而成的,只是暂时、临时、不断变化的,因缘聚则聚,因缘散则散。所以,不必把五蕴的身心或环境当做牢不可破、永恒不变的存在。遇到好的,不会兴奋过度,遇到坏的,也不必太难过;花开,自有花谢,冬尽,自有春来。环境、现象皆是无常的,好好坏坏皆不必太认真,这就叫看破、看透、看穿。能够这样,就是有智慧的人。《金刚经》的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即是以智慧来帮助我们看清这世界是空的,既然一切是空的,我们还要执著些什么呢?但是要知道,观念上可以“空”,可是事实上我们还在生活。而且,只有一部分的人有这样的观念,许多的人还没有这样的观念。即使有“空”的观念的人,说得到也不一定做得到,想得到也不一定能够实践。所以,如实修行是不容易的事。众生不论听到佛法或没有听到佛法,都还在烦恼苦难之中,因此我们要在苦难中帮助所有苦难的人,使人人皆能得自在、得解脱。当到达那样的程度时,就是净土的显现、佛国的出现,这就是菩萨心、菩萨行,也就是《金刚经》的要旨。所以《金刚经》是诸佛经中最好、最高的经典。一、《金刚经》的地位――诸经中之最高(一)从有我的烦恼,到无我的解脱凡是“有我”,一定不离烦恼。假如不把“我”考虑进去,烦恼就会离你而去,即得解脱。“我”是什么?很多人弄不清楚,以为有个真正存在的“我”,认为所谓的“我”,大概就是指我们的身体。事实上,我们仔细分析、考察一下,除了身体之外,还有心理层面的我、精神层面的我,那是非常抽象的,简单地说,就是“心理及超心理的活动”。心理活动是什么?我们的身体从出生开始,就渐渐地在增加心理活动的频率。刚开始心里一无所有,懵懂、无知,然后自浑蒙中慢慢开始有学问、知识,有种种自己的、他人的,我们的、他们的,个人的、大家的,对的、不对的,有利的、无利的……想法、观念,这些都属于心理的活动。由于心理活动的表现,进一步就出现了超心理的精神层面。精神的层面是什么呢?是从我们身心的行为而产生的影响力。说得更抽象一点,离开我们的身体以外,我们还有精神的生活,例如,此刻诸位在这里听讲便是一种精神生活。很多人认为精神生活就是娱乐、艺术或思想,其实,这些都不出乎我们的心理活动。精神层面应该是高于心理层面,高层次的精神活动是非语言、文字、思想所能表达的,它只能意会,不能言宣。凡是能够以想象抵达的状态,还只是心理的层面,不是精神的层面。所谓意会,也就是体会,只能发出:“啊,我感觉好美!感觉好伟大!”究竟伟大到什么程度?美到什么程度?无法说出,也无法形容,只知道感受如此,这就是精神层面。精神层面的我、心理层面的我,以及身体、肉体生活层面的我,都叫做“有我”。活在这个层次的我,可以说是通常的、世俗的,是高等动物的本能。最近,我有一个徒弟离开了我,而且有他自己的发展。好多信徒对我讲:“你的徒弟离开你,还把你另外的几个弟子也带走了。”我说:“正常的。”为什么?母鸡生蛋,蛋孵成小鸡。小鸡找东西吃是母鸡教它的,吃完后,小鸡是否需要再生一个蛋给母鸡呢?不需要。小鸡需不需要告诉母鸡,这里有东西吃或那里有东西吃呢?不需要。现实的世界中“物性”就是这样子的,也就是说,物质的层面是这样子的。小鸟孵化后,母鸟需要抓小虫喂它。喂饱,羽毛丰满,翅膀硬了,小鸟飞走,会不会找虫来喂老鸟?多半是不会的。听说有“乌鸦反哺”这样的事,我没见到过,只是有人这么说。我们大部分的人只活在物质的层面上,还不到心理的层面,在心理的层面即有知识、学问、道德、伦理等观念出现,可以透过教育而完成;不过,透过教育而完成的伦理道德,在能做与不能做、应做或不应做之间,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在印度的佛陀时代不许做的,到了中国、到了我们这个社会,非要你做不可,还是得做;古代的中国人不准许的,现代的中国人可能就没有禁忌了,也就是说,时代不同了。物质的环境、物性的层次,大家普遍都是共通的,但是心理的层次,却没有一定的公是、公非,没有绝对的对和错。这是由于文化背景、风俗地域的不同,伦理、道德的标准也就不一样。从一个学佛人的立场来看,这一切的现象我都能接受。我看到人们在物质层面的活动,觉得是正常的;看到他们在心理层面的活动,也觉得是正常的。人家说这个人不道德,没有伦理观念,我都觉得是正常的,也都能接受。也可以说,对一个佛教徒而言,没有什么事是不能接受的。即使到了精神层面,也没有一定的公是、公非,因为其实这都是“我”的问题。哲学家讲理性、理念,以及最高的原则,但是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琳琅满目,不同的思潮和派别分庭抗礼,各自拥有不同的大师。每一个宗教都宣称自己的神是唯一、最高、最究竟、最好、最伟大、最根本的“神”。所以有一次,一位西方人问我:“师父,今天世界的宗教发生这么多的问题,如何能够解决?”曾经,在印度,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发生战争。一直到现在,在中东,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也发生战争;甚至两个伊斯兰教国家,伊拉克和伊朗,也争战不休。更奇怪的是,原本是一个国家,后来一分为二,成为伊拉克和科威特两个国家,也打个不停,都纷纷宣称“神――安拉站在自己这一边”,对方那边是“假的安拉”。所以,从宗教的层面、精神的层面讲“我”,也都还是有问题的。因为凡是“有我”就有烦恼,不管是最低的物质层面、心理层面,乃至于精神层面。只要有我,就有烦恼,只有“无我”,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金刚经》中的“无我”就是《心经》中的“五蕴皆空”,就是不把个人的存在当做永恒不变、最重要、最可贵的;同时,也不要把环境中你、我、他的存在当成永恒不变的。如果能有这种认识,对自己的问题就不会放在心上,对于他人带给你的烦恼,也就不会看得太严重。没有一件事是实在不变的,一切的事皆如同花开、花谢。花尚未开的时候,是不是一定开得出花来?不一定。许多花尚未开放就已凋谢,许多果实尚未成熟便已坏去。任何一件事皆是因缘所生,也就是说,没有一件事是真的、是我的,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皆然。但是大多数人都以为精神层面是最高的,所以许多哲学家为了他的思想、观念拼命与人争,认为“人可以死,但是思想一定得坚持到底”,这就是“有我”,那是很痛苦的一件事。站在佛法的立场来看,今天的思想很好,可以给人用;到了明天,当自己有更好的思想观念出现,就用来取代昨天的;如果别人的思想观念更好,那就用来取代我的。如果能有这样的想法,才是“无我”。但是,许多哲学家为了争论思想上的“真”,至死方休,甚至延至徒子徒孙仍争个不休,所争的无非我所“见”,这都是心理层面、精神层面的问题。争,即有烦恼,如果懂得《金刚经》,就能无争,也就能解脱。但是无争,是不是就是一个失败主义者呢?不是!而是不坚持己见,不认为自己一定是最好、最高明的。(二)从现实的生命,知究竟的存在现实的生命虽然是假的,但仍是非常可贵的。因为若没有假的现实,我们不可能知道真的究竟。真的究竟是什么?真的究竟就是“空”。“空”是什么?空是绝对的存在。世界上任何东西都会被破坏,只有一样东西不会被破坏,那就是“空”。空的意思有二:一是空间,一是什么也没有,即“空无”。佛法里所讲的空,不是“空无”的空,而是“空间”的空。“空间”存在于什么地方?存在于“我”与“我”之间――你我之间有空间,细胞与细胞之间有空间,原子与质子,乃至最小的物质与物质之间都有空间。空间本身能形成“有”的存在。如果没有空间的活动余地,世间的现象就会变成一片死寂、暮气沉沉,因为有空间,所以有回旋的余地。因此,佛法讲的“空”,不是空无的空,而是空间的空,也才是《心经》所讲的“色不异空”。色的意思就是“物质”,物质现象的存在皆在空间之中,世间的现象就是幻起幻灭,从现实的生命,从你、我、他的活动,我们可以认知到究竟的存在是什么。究竟的存在,就是无我的解脱。解脱以后的无我,必须给它一个假的名字,还是叫“我”,那是一个没有执著的我,但其功德、智慧、悲愿仍是存在的。存在于哪里呢?哪个地方有佛法的功能,就是佛的慈悲、佛的法身的存在。(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我无相,功德无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前面已经做了一些说明,现在进一步谈“有相”这个“相”是什么。《金刚经》中提到四种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用现代的名词来说,就是我们的生理现象、心理现象以及环绕我们环境的社会现象。什么叫做“社会”?凡是人和人的关系、组织,以及彼此的互通有无,就叫“社会”。我们的生理现象、心理现象,加上环绕周遭的社会现象,就形成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寿者相是什么?并不是胡子很长、头发很白就称为“寿者相”。寿者相是“时间相”的意思,是生命在时间过程中所做的活动。而生命的活动是在社会之中进行的,社会的关系是什么?是你、我以及由许多的你与许多的我,加起来形成的众生。《金刚经》提及的“众生”,主要是指人,许多人生活在一起就叫做众生的环境。然而这些有你、有我、有环境的存在,都是“虚妄相”,因为这些都是经常在变异更动的。因此,“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的意思,是暂时的、临时的,跟演戏一样,演什么戏就扮什么角色,这角色不是永恒不变的。我现在请问诸位,今天我是主讲人,诸位是听众,然而,刚刚主持人在台上讲时,我却只是台下听众的一员,我现在在台上,等一下我下台,换另一位上台,譬如司仪,那么我就变成听众,他是主角;所以是互为宾主的,没有一定的立场,主角与配角经常在互动、在替换。又譬如,一对夫妻,两人在家中究竟谁是主人?不一定,有的时候太太是主人,有的时候先生是主人。如果总是太太或先生当主人,那么,这个家庭一定有问题。必须互为宾主,也就是为什么夫妻相处必须相敬如宾――即是“你将我当贵宾,我也将你当贵宾”,如此,才能相处得好。如果老是认为自己是贵宾,自己是主人,一定有问题。凡是有我,便烦恼无比,付出多少,就想回收多少,甚至想连本带利地回收。付出一块钱,则期待下个月回收一块一毛,拥有一毛的利息。付出一块,如果下个月仍回收一块,心里便想:“啊,倒霉透了!投资错了。”如果投资一块钱,回收两毛钱,便觉得蚀本了,很烦恼。又譬如,我收徒弟,栽培了几年,最后还是离开了。养一条狗,狗走时还会摇摇尾巴,收了一个徒弟,走时却可能倒打一钉耙,如果我因此烦恼不已,从此再也不收徒弟了,这是有我呢,还是无我?这是有我。所以,我经常这么想,人家对我如何,我是不管的,我应该对别人怎样,却很重要,我必须先尽到自己的责任。我常常反省,我究竟像不像一个师父?像不像一个法师?是不是对得起我的徒弟?对得起我的信众?至于,我的徒弟对我怎么样,那是他们的事,我已尽了我的心,如果徒弟、信众对我不好,我还是要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无德无能,无法教育、感化他?是不是自己尽的心力不够,所以没能教好他?这是我自己的责任,不能怪他们。如果有人批评他们,我会说:“你不要批评他们,这是我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我并没有得解脱,所以还是“有我”,当有人批评我的时候,我心里还是会动一下,像是“指南针”一样。指南针静止时原是不动的,但是,稍微将它晃动,指针就会动一下,然后再恢复为原来的状况。所以,在动一下之后,我会马上调整自己,对自己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动什么啊?”对世间要永远付出慈悲心、关怀心,不要有怨恨心,也不要对任何人失望,这才能功德无量。否则,做了一点点功德没得好报,便不做好事了,这还有功德吗?如果好心不得好报,这也是正常事,不必太在意。二、《金刚经》的目的――广度一切众生(一)不住于相而行布施“不住于相”,“相”的意思在《金刚经》中讲得很清楚,即不住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行布施。拿什么来做布施呢?有钱可以布施,没钱也可以布施,有学问可以布施,没学问也可以布施,甚至是一名乞丐也有东西可以布施。有钱可以用钱布施,有物可以用物布施,有知识、技术,则可以用知识技术布施。如果什么都没有,也可以用欢喜心来布施,或说一句赞叹的话,用言语来布施。譬如,人家做了一桩坏事,你原本可以骂他,但你不骂他,只是念一句“阿弥陀佛”,但愿他以后不要再做坏事,用心的力量、口的力量,多多少少也可以影响这个人。心有诚,物有感,顽石也能点头,何况是人?因此,只要诚心祈求、祈祷,希望他不再做坏事,或用柔软语来劝导、感化他,那也很好,也是布施。如果人家做了好事,我们就应该赞叹他,虽然只是一点点好事,但是,也应该加以赞叹。人都是希望受到鼓励、赞叹的,而不希望被指责、谩骂,所以,不论是财布施或言语布施,布施如果得当,我们的社会就会非常和谐,非常祥和、幸福。人人布施自己而成就他人,我们的社会还有什么不理想、不满意的事呢?但重要的是,要不住于相,住于相就麻烦了。住于相的意思就是说,布施时一定要布施给某一个人,布施给某一个特定的对象,并要求获得一定的回应。譬如,过年时在农禅寺,好多人来向我拜年。我算是什么人物,值得人家这样拜?他们拜的时候,我念着“阿弥陀佛”,心里想,他们拜的是阿弥陀佛,不是我。而拜年的人呢?有的是来看看“圣严法师”是什么样子,有的是以恭敬心来送红包给我,来赞扬我,这两种都有。但是,曾经有一个人告诉我:“师父,你看,那些人来了,又不送红包,只会眼睁睁地瞪着你看,这些人真是罪过!”我说:“阿弥陀佛!不可以这么说。他们来见我,我都以平等心祝福他们早日成佛,早日得解脱。我平等地祝福他们,他们红包里有多少钱,我根本不管,也不管他们究竟有没有送红包。他们能来,便是不容易!他们没有去看电影,而来看我这和尚,就算是抱着好奇的心情,也是好的。”这就是一种“无相”的态度,就是不要以差别心、差别态度来看待众生,而以一律平等、无差别的态度来接待他们、祝福他们。但是我们都还在凡夫的阶段,怎么可能完全“无相”呢?至少我知道什么人给了钱,什么人没给钱。但是,我会时时警惕自己,要“无相”,要平等地给予祝福。既然听了《金刚经》,念了《金刚经》,何况我还在讲《金刚经》,当然更要练习着具备这样的态度。布施无相,我们受布施,也要“无相受”,心里才不会觉得有愧于他们。
&&&&圣严法师,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43年出家修行,日圆寂。 著名佛教道场法鼓山的创办人,分支道场遍及欧、亚、美、澳等各洲,门人弟子遍天下。 佛教界第一个博士学位获得者,1975年获日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历任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译经院院长,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为辅仁大学、政治大学、文化大学博士生导师。 举办多种杂志,在亚、美、欧各洲出版中、日、英文著作上百种。其中《正信的佛教》发行近四百万册,《信心铭》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世界著名的佛教大师、宗教界精神领袖、教育家、慈善家、学者,长年在国内外为推动心灵环保、种族和谐及世界和平等工作不遗余力。 1998年被《天下杂志》评选为四百年来对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物之一,被誉为稳定台湾人心的力量。
好书,净心的良药 心情指数: &开心&感动&受益匪浅 阅读场所: &床上&公车上&书桌旁 &办公室
16:46圣严法师是佛教界最有学问的高僧,僧人中正规读书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人,他1976年获得日本立正大学博士学位。写了一百五十多本书,其中《正信的佛教》发行了近400万册,他在大陆出版的学佛三书(《正信的佛教》、《学佛群疑》、《佛学入门》)非常受读者欢迎,是学佛入门的好书。&&《心的经典》是圣严法师讲《心经》的名作,《福慧自在》是讲金刚经的名作,也是我见到的讲经最好的著作,透彻、明白,有如醍醐灌顶。&&最可贵的是本书还赠送圣严法师在国父纪念馆讲《金刚经》的光盘,师父的声音清澈圆润,很有感染力。听师父的讲经,内心渐渐地平静,全身清凉自在。
心情指数: &开心 阅读场所: &床上
08:43自己修自己的福德
心灵修养的经典
心情指数: &受益匪浅 阅读场所:
12:59圣严法师不愧为一带高僧大德,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大师的智慧与圆满!本人极力推荐给所有读者,无论是佛学爱好者或是一般大众读者!我相信这是一本能给所有读者带来巨大启发的经典!
给同事买的
心情指数: &开心 阅读场所: &书桌旁
17:38她很满意
第一次接触佛学
过冬的粮食 '老朱在线' 为此商品评分:
第一次接触佛学就是很通俗的白话文,让我有了继续学习的兴趣。感谢大师。 0/0 人认为此评论有用 很好
zhangguimei168 为此商品评分:
是一本修心长智的好书 0/0 人认为此评论有用 不错 很喜欢
森林之狼 为此商品评分:
圣严法师 讲解深入浅出 风趣幽默 佛法自在 行动智慧 0/0 人认为此评论有用 福慧双修
段如辉 为此商品评分:
持戒定慧,得福慧自在 0/0 人认为此评论有用 隔靴搔痒
刘爸爸 为此商品评分:
圣严的书,大多如此。
比星云的书要差很多。 0/1 人认为此评论有用 金刚经
张雪 为此商品评分:
圣严法师写的非常好,感恩法师! 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建议大家多看圣严法师的书,受益匪浅。 感恩! 0/0 人认为此评论有用 很好
李文军 为此商品评分:
书很好 圣严法师的讲解通俗易懂 0/0 人认为此评论有用 《金刚经》
严丹 为此商品评分:
非常好的经书,师父对《金刚经》作了诠释,让善男信女们能够更加好的学习《金刚经》,师父煞费苦心,弟子向师父顶礼! 0/0 人认为此评论有用
号 京公网安备
Copyright & 2006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阴阳师单眼和尚金刚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