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门教堂开放时间今天开门吗

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三——宣武门教堂(南堂)(一)  
宣武门教堂,又称南堂,位于北京市宣武门前门西大街141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天主堂。据网络介绍,1605年(明万历33年)利玛窦神父曾于该处建起北京第一座经堂,但规模较小,后由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神父于1650年建造了北京城内的第一座大教堂。1664年,汤若望被弹劾下狱,该堂一度被毁。汤案平反后,康熙又拨银重建。1775年遭火灾,后又重建。1900年曾被义和团焚毁,1902年又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经多次修葺。 南堂是一座20米高的巴洛克式大教堂, 四米高的铁十字架矗立在教堂的顶端。堂院内除神父住房外,还建有天文台、藏书楼、仪器室等,并有皇帝赐匾“通微佳境”,&现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馆藏&21793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宣武门教堂——北京城第一座天主教堂
宣武门教堂位于宣武门十字路口东北角,它是北京城第一座天主教堂。现在是北京教区主教座堂。
宣武门教堂始建于1601年,为神宗皇帝批给来华耶稣会士的住地。意大利藉耶稣会士利玛窦来京后也在此地居住。利玛窦以黄金五百两买下其住地旁的"首善书院"(原为明东林讲学之所),将其作为私人祈祷所,规模很小。随着信教人数的不断增加,1605年,利玛窦神父将其改建成了一座小教堂。当时北京有奉教者二百余人。尽管当时教堂规模不大,但利玛窦在教堂里开办教会图书馆、展示西方的天文仪器、地球仪等,以此引起中国人对天主教的兴趣。
利玛窦在中国生活了28年,做了大量的中外文化与科技交流的工作。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逝世。&&
  1650年(清顺治七年),顺治皇帝在利玛窦所建教堂的东侧,又批了一块地给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汤若望决定修建一座真正的西方天主教堂,最后建成一座20米高的巴洛克式大教堂,圣堂长八丈,宽四丈四尺,奉无染原罪圣母为主保。同时还在西侧建神父住宅、天文台、藏书楼和仪器馆,四米高的铁十字架矗立在教堂的顶端。教堂竣工后,汤若望神父立碑记其事。顺治帝御笔亲书"钦崇天道"匾额,1657年(顺治十四年)又御笔亲书"通玄佳境"门额和御制天主堂碑铭,对汤若望作了高度的评价。因汤若望的博学和友善,顺治帝在两年之间,曾24次到南堂微服私访,并与汤若望促膝谈心,还亲切地尊称59岁的汤若望神父为"玛法"(玛法是满语:"父亲"的意思),汤若望历任满清两朝官吏,官至二品钦天监监正。
  1666年,汤若望神父去世,继之而来的是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1675年(清康熙十四年),康熙帝两次亲临南堂看望南怀仁神父,为南堂御笔"万有真源"匾额和"敬天"匾额,命悬挂于南堂内。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成立北京教区,任命意大利籍伊大仁(又名康和之)为主教,南堂作为主教府。
后来南堂在两次地震中破坏严重,康熙皇帝特赐南堂国库银十万两,命南堂重建大堂。重建之后,康熙皇帝题:“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宣仁宣意,聿昭拯济大权衡”的长联,门额“天文历法,可传永久”,堂中匾额“密合天行,尽善尽美”,后厅匾额“声清气和”和对联“云从高处望,琴向静中弹”。
乾隆四十年二月,南堂不慎失火,顺治和康熙皇帝为南堂所题长联和匾额均遭毁坏,乾隆皇帝又特赐白银万两,敕令南堂照康熙旧制重建,不久南堂又恢复旧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康熙直至雍正、乾隆、嘉庆禁教时期,南堂仍然归传教士居住。道光年间,由于南堂传教士偷贩鸦片,清政府查封了南堂,将其宅院拆毁变卖,只剩一座空教堂。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依据中法《北京条约》将南堂启封。法军将其重新修葺开堂。后来南堂遭到义和团民的焚毁。八国联军进攻,清政府被迫签《辛丑条约》,外国传教士用庚子赔款重新修建南堂,光绪三十年建成。
南堂1978年成为文革后全国第一座开放的教堂。
南堂是我国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天主堂,承载着中国天主教四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欧式正门现在不开,从西侧的旁门进入。
西侧的大门不像其它教堂那样用西洋门,而是用了中式三开间大门,显示出南堂和皇家的历史渊源。&
大门外东侧是方济各·沙勿略的塑像,他是西班牙耶稣会士。方济各·沙勿略是最早想来华传教的西方教士,可是,生不逢时,由于明朝政府的海禁政策,他却始终无法得偿宿愿,最终抱憾客死于距广东海岸仅56公里的一座小岛上。
大门外西侧也有一座塑像,是利玛窦。
1582年(万历十年)利玛窦前来中国传教,8月7日到澳门,1584年获准与罗明坚神甫入居广东肇庆,由此开始进中国内地传教,之后不久利玛窦认识到:“假使我们不能在南北两京,到皇宫里,对着皇上宣讲福音,设法求得他的许可,至少允许我们在中国境内自由传教。那么,将来传教要得不到保障,也就甚不能成就”,“假使我们求得了这种许可,便可以在短时期内,有几百万人归化圣教”。基于这种认识,利玛窦想方设法试图进入北京。当时主管中国和日本教区的视察员范礼安也看到,“除非有某个人被皇帝欣然接受,否则长期居留在中国就没有任何保证”。因此他要求利玛窦“尽一切努力在北京开辟一个居留点”。基于这种种认识,1598年9月利玛窦第一次到达北京。但当时中国仍和日本交战,北京气氛紧张,对来华的外国人疑惧很大。利玛窦在北京停留了一个月,无法觐见万历皇帝,被迫南返。直到日(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五日)神宗批复给马堂关于利玛窦一行入京进贡的奏疏道:“方物解进,玛窦伴送入京”。公元日,承担着沙勿略、范礼安、罗明坚等几代传教士梦想的利玛窦一行,终于带着他们的贡品第二次进入北京。
  到北京之初,他们在“城厢的一座太监的府邸里下榻”,他们的贡品由宦官马堂呈送进紫禁城。万历皇帝对他们进奉的自鸣钟爱不释手,并准利玛窦等人住在京城。利玛窦致信罗马教廷:“(皇上)恩准我与四同伴居留京师……在中国获此特恩,颇不容易。而这特恩为我等传教事业非常有利。因为蒙准居住北京,获得皇上恩赐生活费一事,在中国社会中甚受重视……有诵经及行动的自由。”在北京的最初五年,他们一直住在租赁房子,“搬家很花钱,又找不到一个合适修建教堂的地方……手头又没有资金可以购买一所大的房子……”
  直到1605年8月,利玛窦神甫“听说有一所房子出售,地点很合适,几乎是在城区的中心,面积很大,价钱合理……几个朋友被请来商量……还凑足了进行这笔交易的钱。8月27日,神甫们迁入他们的新居。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建一间漂亮宽阔的礼拜堂……后来又加盖了三间房作为顶层,底层也增盖了三间”。自此,他们在北京建立了第一所正式的教堂——南堂。从此,在北京的传教中心终于建立起来,在日利玛窦神甫给总会长阿桂委瓦神甫的信中写道:“我们新近购置这所宅院,靠近顺城门,大小房间四十,十分宽敞,方便接见客人。”喜悦之情尽显。
宣武门天主堂共有三进院落,进门是第一进院落。
院北的这座门通向西跨院,为起居住房。院东的拱券门通向东跨院,为教堂的主体建筑。
这个院落是神职人员的生活区,谢绝参观。
西跨院东边是一座圣母山和圣母玛利亚雕像。
从东侧的拱券门进入东跨院。
院中南面就是南堂的正门。一个西洋式的小门,此门平时不开,据说只有重大活动时才开放。
院北侧就是雄伟的教堂。
院子西侧有一块石碑。
这块镶嵌在墙内的石碑,原来是竖立在院子里面的,是《都门建堂碑记》碑。
据《正教奉褒》一书记载:“清顺治七年(1650),皇上赐汤若望宣武门内天主堂侧,空地一方,以资重建圣堂。孝广文皇太后、颂赐银两,亲王官绅等亦捐助,若望遂动工兴建,并撰记立石——《都门建堂碑记》:自昔西汉时宗徒圣多默者,初入中国传天主正教。次则唐贞观以后,有大秦国西士数人,入中国传教……。”
碑文已经泯灭不清,无法辨认,不过旁边有说明牌。其上文字抄录如下:
《都门建堂碑记》:
自昔西汉时,有宗徒圣多默者初入中国传天主正教,次则唐贞观以后,有大秦国西士数人,入中国传教,又次明嘉靖时,圣方济各入国界传教,至万历时西士利玛窦等先后接踵入中国传教,译有经典,著有书籍,传衍至今。荷蒙清朝特用西法,定造时宪新历,颁行历务,告竣,谨于都城宣武门内虔建天主新堂,昭明正教。时天主降生一千六百五十年,为大清顺治七年岁次庚寅。
上面文字是红色,是《都门建堂碑记》原文,下面的文字改称黑字,是对利玛窦建堂过程的简单描述和对碑文的简要诠释。
顺治七年(1650年),汤若望得皇帝赐地银两重建利玛窦所建之南堂。在此之前,“教会内教民祈祷都是在一座外面瞧不出来任何特征的圣堂内举行,这在当时中国全国都是一样的情形”。这是利玛窦为适应中国人的审美需求而做出的让步。如今,汤若望决定重建一座真正的西式教堂。需要注意的是,这并非拆而重建,而是在利玛窦所建教堂一侧另起新堂。《燕京开教略》曾言:“顺治七年,皇上于宣武门堂院之东复赐汤若望隙地一所,以建圣堂。”《天学传略》亦言:“西泰氏旧堂之东隅,师为仿西式,改创新堂,宽数倍,恭勒纶音于石,以垂不朽,天下闻而荣之,堂近宣武门。”
为此,汤若望以中文和拉丁文对照撰写了《都门建堂碑记》,镌刻于大门处大理石上。碑文简单明了,首先言明西汉时期关于宗徒多默来华传教之说法,次则大唐贞观年间奈斯多利派主教阿罗本东入长安传教之事,再言明之嘉靖年间方济各·沙勿略入华,后有利玛窦等人随之而来,译经著书,以传圣教。最后言汤若望本人入华之后专修历法,并建宣武门内天主新堂事宜,以为先贤之来者。
东墙上也嵌有一块石碑,旁边也有说明。
这座碑是顺治《御制天主堂碑记》碑,字迹也已无法辩读,旁边的说明照录如下:
顺治御制天主堂碑记节选
若望素习泰西之教,不婚不宦,只承朕命,勉受卿秩,洊历三品,仍赐以“通微教师”之名,任事有年,益勤厥职,都城宣武门内向有祠宇,素祀其教中所奉之神,近复取锡赍所储而更新之。朕巡幸南苑,偶经斯地,见神之仪貌如其国人,堂牖器饰如其囯制。问其几上之书,则曰此天主教之说也。夫朕所服膺着尧舜周孔之道,所讲者精一执中之理。至于玄笈贝文所称《道德》《楞严》诸书,虽尝涉猎,而旨趣茫然。况西洋之书,天主之教,朕素未览阅,焉能知其说哉?但若望入中国已数十年,而能守教奉神,肇新祠宇,敬慎蠲洁,始终不渝,孜孜之诚,良有可尚。人臣怀此心以事君,未有不敬其事者。朕甚嘉之,因赐额名曰“通微佳境”而为之记。
和西面的碑一样,上面的文字是红色的,是顺治御制天主堂碑记节选。下面的文字黑色,是相关说明。
顺治十四年(1657),汤若望以“锡赍所储”更新新堂,更有顺治帝赐御书堂额“通玄佳境”悬于堂内,以示对于天主教在华传教之认可,并御制天主堂碑记,镌于石碑。然今日现存之石碑言“通微佳境”,并称汤若望为“通微教师”,由此可知此碑应为康熙年间重刻之物,故因避讳而改“玄”为“微”。而原碑何在,已不得而知。凡一朝之建立,必要建社稷、立宗庙、改正朔、易服色。清朝入关不久,自会定本朝历法以颁行天下。本碑记便以修历之事言之,以《易经》为其理论依据总起全文。碑文第二部分,则言历代修历之难,以之引出汤若望来华,以较大篇幅言其治历之能,然明廷却不能用之。及至清廷入主中原,方可用其治历之能,实为天生斯人以待顺治创制历法之用,而其所制新历勑名《时宪》,颁行天下。第三部分,言汤若望所得之名、所传之教、所建之堂。顺治言自身虽未明其教义,然因汤若望本之德行,便可知其所传之教,故而赐额“通玄佳境”以记之。最后部分点明主旨,为全篇碑文作结。
仔细看看,上面的说明文字不知道是何人所写,所述也存在一些矛盾。如他说:“然今日现存之石碑言“通微佳境”,并称汤若望为“通微教师”,由此可知此碑应为康熙年间重刻之物,故因避讳而改“玄”为“微”。”但是就在此碑的后面,却又有“至于玄笈贝文所称《道德》《楞严》诸书”,又明明白白地用了一个“玄”字,为何此处又不避讳了呢?偏偏要把顺治皇帝御书堂额“通玄佳境”改掉?
教堂主体建筑为砖结构,面向南方,采用了当时在欧洲非常流行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建筑平面取十字形,长八十尺,宽四十五尺,教堂屋顶做穹窿状。三个宏威的砖雕拱门并列,将整个建筑立面装点得豪华而庄严,整个建筑里面磨砖对缝,精美的砖雕随处可见。
现在我们看到的教堂,当然不是汤若望建造时的模样,在经历了多次地震,火灾以及义和团运动的毁灭之后,南堂于1904年又一次重新修建。重建后的南堂正立面由5开间变成了3开间,钟楼移到了后部,整个建筑仍然是巴洛克式风格,但建筑上对青砖、青瓦的使用,使其更加融入到中国的建筑当中。
进入教堂内部。&
室内半圆穹隆顶显示出“罗马风格”。教堂平面为矩形,钟楼和祭坛位于北端,入口设于南端。中厅为筒拱形开花,共8进,两旁有侧廊。祭坛有3进,最后一进呈八角形,顶部作半圆穹顶,侧廊在祭坛后环绕,是教堂内部用房。
右侧的祭坛。
左侧的祭坛。
中间的主祭坛。
一位神父正在布道。
这些木格子应该是忏悔室吧,左右各一排。
右后方有楼梯通向二层。
大厅周围有十四幅油画,好像是耶稣受难图。
彩绘玻璃窗,画着圣经故事。
开始唱圣歌,都站了起来。
围成一圈,手拉手地唱起来。
然后,排队领圣餐。
最后,神父把杯子里面的圣水都喝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讲述北京|古老的宣武门天主教堂
先来一份“个人简历”:中文名宣武门教堂英文名Xuanwumen&Catholic&Church出生地北京141号出生年份1605年地位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如您所看到的,今儿来给您讲讲宣武门的天主教堂。去年小编在俄罗斯旅游,徜徉在教堂的海洋中,圣瓦西里大教堂、滴血大教堂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美轮美奂,令人过目不忘。但是等回到家,路过宣武门,真正走进那所北京历史最悠久的天主教大教堂,我才恍然,国外的教堂虽美,但这教堂的建筑之精美和文化内涵之丰富,还得属咱北京的宣武门教堂。宣武门教堂位于古老紫禁城的西南,因其地理位置位于北京城的南门宣武门的旁边儿,又称为“南堂”。南堂是我国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天主堂,承载着中国天主教四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几经多次茸修。在介绍教堂的建筑文化之前,先给您简单讲一讲教堂的历史。宣武门教堂始建于1601年,为神宗皇帝批给来华耶稣会士的住地。意大利藉耶稣会士利玛窦来京后也在此地居住。随着信教人数的不断增加,1605年,利玛窦神父将其改建成了一座小教堂。尽管当时教堂规模不大,但利玛窦在教堂里开办教会图书馆、展示西方的天文仪器、地球仪等,以此引起中国人对天主教的兴趣。利玛窦去世后,在1650年,顺治皇帝在利玛窦所建教堂的东侧又批了一块地给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汤若望决定修建一座真正的西方天主教堂,教堂竣工后,汤若望神父立碑记其事。顺治帝御笔亲书'通玄佳境'门额和御制天主堂碑铭,对汤若望作了高度的评价。1666年,汤若望神父去世,继之而来的是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1675年,康熙帝两次亲临南堂看望南怀仁神父,为南堂御笔'万有真源'匾额和'敬天'匾额,命悬挂于南堂内。1775年,南堂不慎失火,顺治和康熙皇帝为南堂所题长联和匾额均遭毁坏,乾隆皇帝又特赐白银万两,敕令南堂照康熙旧制重建,不久南堂又恢复旧观。道光年间,由于南堂传教士偷贩鸦片,清政府查封了南堂,将其宅院拆毁变卖,只剩一座空教堂。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依据中法《北京条约》将南堂启封。法军将其重新修葺开堂。后来南堂遭到义和团民的焚毁。八国联军进攻,清政府被迫签《辛丑条约》,外国传教士用庚子赔款重新修建南堂,直到光绪三十年建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教堂就是光绪三十年重修的那座!南堂在1978年,成为文革后全国第一座开放的教堂。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天主教堂经历了怎样的一番改造,尽管过程曲折,但终归是完好无缺的矗立在前门西大街上了。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介绍教堂的建筑结构以及文化内涵吧!教堂主体建筑为砖结构,整个教堂坐北朝南,正面的建筑立面为典型的巴洛克风格,高大的十字架镶嵌在教堂顶端。&教堂有三个宏伟的砖雕拱门并列。整个建筑里面磨砖对缝,精美的砖雕随处可见。&& & & & & & & & & & & & & &&今天我们看到的宣武门教堂为三进院落,大门为中式建筑,进入大门首先看到的是利玛窦的全身铜像。宣武门天主堂共有三进院落,进门是第一进院落。院北的这座门通向西跨院,为起居住房,院东的拱圈门通向东跨院,为教堂的主体建筑。教堂建筑的大厅空间运用了穹顶设计。两侧配以五彩的玫瑰花窗,数盏西式玻璃吊灯,把高高的、狭长的教堂装饰得神圣高雅。这是一位神父正在布道。虔诚祷告的信徒。彩绘玻璃窗,画着圣经的故事。南堂的背影及广场。我在2012年收到的圣诞节礼物就是一本《圣经》。那一年圣诞节,我手捧圣经,想去亲眼看一下宣武门教堂宗教和唱诗班活动,然而车堵在了宣武门附近,听说是人多车多水泄不通。我想,是因为想一睹教堂风采和虔诚祷告的人太多了吧!
馆藏&19868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宣武门天主教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