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信息体现了古代的什么原则并结合西周的刑法原则主要有历史谈谈这一原则的政治意义

【图文】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大小:2.89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中国古代政治史+世界古代政治史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克东一中克东县第一中学高考复习备考(一中内部资料) 丛书主编:唐骄阳学而不思则罔 1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历史(YL)第一部分 政治史专题一 古
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______________领向高考_____________考纲要求 1. 商 周 时 期 的 政治制度 2. 秦 朝 中 央 集 权制度的形成 3. 汉 到 元 政 治 制度的演变 4. 明 清 君 主 专 制制度的加强 课程标准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 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 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 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 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查角度 一般将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相联 系,比较三种政治制度的异同;而宗 法制则主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 一般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角 度考查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 的内容、基本特点 一般从两个角度命题:专制皇权的不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高 考试题一般将政治、经济、文化史联 系起来,综合考查这一时期的特点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单元线索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 体系之完备, 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央学而不思则罔 2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夏代公共权力出现,商代内外服联盟形成,周代形成制度较完 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秦王嬴政结束群雄割据,完成统一,建立了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中 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长期存在着两组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矛盾;二是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西汉武帝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和北宋太祖的收地方“权、钱、兵”等措 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及清朝设军机处等则加强了皇权, 使专制皇权达到顶峰。夯实基础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考纲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夏朝: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公共权力和王位世袭制度。 商朝:内外服制度。 特点:商王有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但控制力有限;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复习点一、分封制含义 目的 内容 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 封国,以拱卫王室 进行有效统治,扩展西周的统治范围 分封对象 主要封国 诸侯权利 诸侯义务 作用 积极作用 王族、功臣和先贤后代 鲁(姬)齐(姜)燕(姬)卫(姬)宋(殷)晋(姬)等 在自己的领地内实行再分封,爵位世袭 服从周王的命令,向周王贡献财物,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定期朝觐。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周王与各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加强。④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消极作用 易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和国家统一,埋下春秋战国分裂割据 的祸根。 瓦解 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复习点二、宗法制含义 目的 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 学而不思则罔 3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盾。 内容 ①同宗族内部最高权力地位的继承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 ②确立大、 小宗的名分。 ③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 高领袖。 特征 ①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③按 照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利, 将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是“家”和“国” 的统一。 影响 ①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强化王权, 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③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宗 法 分 封 关系 分封制与宗法制总体上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政治 表现,形成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宗法制则以分封制的内在依据存在,它以特定的 内容和原则确立了严格的宗族传统观念,使西周的等级秩序得以稳固。特 别 提 醒: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族权与政权结合,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2)以宗法制为核心,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紧密结合; (3)君主专制尚未建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 的高度集中; (4)西周分封制下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严格的等级制度,但是受封诸侯和大夫享有相 当大的独立性,这表明当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思维探究 1:西周的“封建”是不是指封建制度? 【答案】不是。因为西周的“封建”并非指封建制度,而是指封邦建国,西周的“封建”和马克 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只是分封诸侯的意思。考纲例题:1.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 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 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A.①②③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B.①②④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C.①③④ D.②③④ )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解析】注意前题和逻辑关系,层层推理。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周公长子伯 禽代表周公受封于鲁),鲁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召公之子受封 于燕),晋燕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 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 【答案】C考纲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复习点三、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春秋: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476 年;战国:公元前 475 年-公元前公元前 221 年)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战争频繁,诸 侯争霸,民族不断融合。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学而不思则罔 4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诸侯 争霸 和兼 并战 争 战国兼 并战争 春秋诸 侯争霸 ①原因:生产力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朝觐和 纳贡。②目的:各诸侯国想要称霸。③性质:为取得更多的土地,人口。 ④代表事件: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①性质:由争夺土地和人民的争霸战争到封建兼并战争以后转化为封建统 一战争。②“战国七雄”的政治格局形成:三家分晋(前 403 年)、田氏代 齐。③代表事件:桂陵之战又称“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齐国大败魏国。 长平之战,公元前 260 年,秦大败赵国,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战役。 民族 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除中原的华夏族外,四周还生活着其他民族,北方有匈奴、东胡, 西方有戎,南方有越等,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为秦 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复习点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条件 ①政治根源:前 221 年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秦朝,这种局面需要中央集权来 巩固。②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③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 础。 内容 皇帝 制度 特征 皇帝独尊: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 高统治者的称谓。 皇权至上: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 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权也由皇帝直接 控制。 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地另一体现。 实质 三公 九卿 制 九卿 作用 官 三公 职 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丞相 御史大 夫 太尉 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 监察百官 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三 方 互 不统属, 互 相 牵 制分掌国家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 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②公卿朝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 下重大决策失误。郡县 制由来 内容 作用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② 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任命, 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①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②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 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 重要标志。学而不思则罔 5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巩固 措施 特征 影响 ①选官制度:沿用军功受爵,制定一套选拔制度。②监察制度:建立以御史 大夫为首的检查制度。③考核制度:建立一套考核官吏的制度,殿最制。④ 法律制度:制度《秦律》,轻罪重罚。 权力高度集中 积极 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对巩固国家统一, 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消极 ①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十几年后土崩瓦解。 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特 别 提 醒: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 (2)它抛弃了宗法关系,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行政管理系统。各级管理机构不再 由贵族世袭、垄断,而是由皇帝和主管机关任命的大小管理掌握。 思维探究 2: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1)区别:①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而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 系。②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在封建社会一般实 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君主专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集权将继续存 在。当前世界上如中国、美国等都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但都不是君主专制。 ( 2) 联系: 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皇权加强时, 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 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考纲例题 2: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 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皇帝之称是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因此,把三 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说明他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且其并 不仅仅满足于作人间最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 A 项说法错误;B、D 项可体现,但与题意不符。 【答案】C考纲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复习点五、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皇权与相权)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朝代 西汉 措施 汉初,丞相权重,由武帝始任身边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组成“中朝”,拥有决策 权,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利遭到削弱。 学而不思则罔 6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东汉 魏 晋 南 北 朝 隋唐 完善, 实行三 省六部制 (始 于隋 , 完善于 唐) 宋 二府 三司 中书省(起草诏令) ①三省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 门下省(封驳审议) 高办事效率。②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 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③中枢权力机构 尚书省(负责执行) 基本定型,对后世国家政治体制建设产生深 远影响。 中书门下 枢密院 盐铁 度支 户部 元 中书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其实是相权的反弹) 掌管行政 掌管军事 管理财政 ①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 皇权。②行政效率低下, 是宋积贫积弱的原因之 一。 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尚书令握实权,后设中书、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削弱相权。复习点六、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汉朝 原因:西汉初年王国问题. 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主要原因:汉初实行郡 国并行制。 解决:①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诸侯王 的军事政治权力被收归中央(未根本解决,为汉武帝解决王 国问题奠定了基础)。②汉武帝设刺史对地方实行监察,实 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又通过酎(zhòu)金夺爵,剥夺 列侯爵位,设置中朝。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 唐朝 宋朝 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中期以后在边境重镇设节度使,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平 叛之后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背景:①为解决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问 题,加强中央集权。②为避免自身凭借军权 夺取天下的历史重演,巩固统治。 措 ①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削弱朝中大臣兵 施 权。三衙:统兵权;枢密院:调兵权。 作用:实现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有利 于皇帝控制军权。 ②削实权:宋初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 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所有州郡直 属,设置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影响: ①改变了唐末 五代以来藩镇割据 的分裂局面, 基本解 决了中央集权与地 方分权的矛盾, 加强 了中央集权, 维护国 促进经济发展。 ②造成了“冗官”、 “冗 兵”、 “冗费”的国家财 启示: ①加 强中央集权, 维护国家统 一, 是促进社 会经济发展 的保障。 适当给予权 力, 提高地方 的积极性。 结果:①进一步加 强了中央集权,巩 固发展了大一统的 局面,促进了社会 经济迅速发展。② 但权力的过于集中 也带来一些弊端。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 对 地 方 应学而不思则罔 7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作用:加强中央集权。 政危机和积贫积弱 的局面。 ③制钱谷:设转运使,消除了地方割据势 力的物质基础。 元朝 创立行省制,全国设十个行省,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腹里”和宣政院辖区;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四级 ③要精简机 构, 提高行政 效率。复习点七、选官制度的演化先秦 秦朝 汉朝 魏晋南 北朝 隋唐― 明清 科 举 制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 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政府开设进士科,科 举制形成 唐太宗:明经与进士 武则天:殿试与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主要内容 宋:“重文轻武”,更为重视科 举考试,以致选官过冗过滥 明清: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方式 更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⑴把官吏的选拔权彻底收归朝廷适应了加 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 士人提供参政机会, 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 基础, 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为官 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成为 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⑶ 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如唐时以诗赋取士, 促 进了唐诗的繁荣。 ⑷明清时期, 科举制的八 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限制新型 人才的成长和科技文化的进步。 ⑸科举制不 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实行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爵位的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由官吏查访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察举制;(自下而上)征召名望显赫的人 士出来做官的征辟制(自上而下)。 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复习点八、监察与谏议监察制度: 含义 目的 演变 监察主要是针对各级官僚机构和官员。 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巩固专制统治。 秦朝:御史大夫。 汉初:御史府监察和弹劾百官。到汉武帝时设刺史,监察地方官员。 宋代:通判。 明 中央:设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监察弹劾百官,设六科给事中,监督六部业 清 务,合称“科道”。 地方:各省有按察使司负责司法、监察。 谏议制度: 学而不思则罔 8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含义 演变 是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的一种机制。 隋唐: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 宋代: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明清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取消(皇权高度加强) 评价 ⑴局限性: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 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专制制度和人治社会是导致的根本原因)。 ⑵先进性:但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 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 别 提 醒: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图解 君主专制 政治、 经济、 军事、 法律、文化 专制主义 (决策方式) 概念 中央集权 (组织形式) 经济基础 经济:自然经济 思想:法家思想 经济基础 封 建 专 制 发展 过程 手段 皇权至上 核 心 形成于战国 确立于秦朝 巩固于西汉 完善于隋唐 加强于宋元 空前强化于明清思想来源 主 义 中 央 趋势功能: 内―组织生产;镇压人民; 调整矛盾;外―抵御外患集 权 两对 制度 矛盾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考纲例题 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极大诱惑,吸引了无数莘莘学子,使他们“老死于文场而无所恨”。科举制的实行( )学而不思则罔 9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①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②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④为历朝沿用,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作用及影响。科举制在实行的前期起了积极进步作用,但在明清 以后逐渐束缚了 人们的思想,④忽略了其积极作用,应排除。故选 A。①②③项都是正确 的。 【答案】A考纲例题 4:东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子,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被举荐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A.刺史制度 B.科举制 C.编户制 D.察举制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汉代推行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选拔的标准是品德、才能。结合材 料可以得出本题选 D。A 项是监察制度;B 项是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C 项是古代 的户口制度。 【答案】D考纲例题 5: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学而不思则罔 10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解析】唐朝宰相日渐增多,丞相的权力被分割,从而加强了皇权,所以唐朝是以分“丞相” 权力而得以集“皇帝”权力。 【答案】B考纲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复习点九、明朝废丞相 (明太 祖) 根本原因: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直接原因:吸取元代宰相专权引起动乱的教训;丞相胡 惟庸图谋不轨权力过大。 意义:皇权最终战胜了相权,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 度。 设内阁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品秩 较低,不参与决策。 阁臣自身品级不高, 是为 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 构,无决策权,是封建君 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产物, 不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后 期宦官参政,妨碍阁权,明成祖设立内阁,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地位逐渐上升, 甚至控制内阁, 明代政治 内阁大臣拥有票拟权。 日益黑暗。复习点十、清朝设立军机处(清雍正年间)背景 设立 官员职权 特点 影响 清 朝 建 立 , 承 袭 明 制 ,设 立 内 阁 。军 国 大 事 ,由 满 州 贵 族 组 成 的 议 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 主要官员为军机大臣,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主要职责 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机构简单、人员精干、保密性强、办事快捷。 ① 简 化 政 务 手 续 ,提 高 行 政 效 率 ;② 完 全 听 命 皇 帝 ,大 事 一 人 裁 决 ; ③皇权高度发展,成为重要标志。 特 别 提 醒:明朝内阁制、英国内阁制的区别 明朝内阁制 与君主的关系 权力 组成方式 性质 完全听命于君主 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文件,只有票拟 权,无决策权 是皇帝专制独裁的产物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表现 英国内阁制 形式上对君主负责, 实际对议会负责 管理国家事务, 可以通过立法限制王 权,首相掌握行政大权 由选举产生 属于一种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学而不思则罔 11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影响 促使专制制度在强化的同时逐步走 向衰落,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促进了英国的现代化进程考纲例题 6: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 ……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 皇帝本人对国 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 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解析】材料中“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 最后的决定”说明明朝皇帝在君主专制下并不能为所欲为,皇权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内阁牵 制,所以答案选 B,A 项表述与题意相反,C、D 两项说法不符合明代内阁与皇权关系的史 实。 【答案】B考纲例题 7:从秦汉到明清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了A.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消除 B.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C.地方权力机构的加强 D.君权与相权矛盾的缓和 【解析】A 说法错误,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了皇权的强化,而非中央与地方矛盾;C 与事实 不符, 随着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D 与事实不符, 随着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相权逐渐削弱直至消亡;因此选 B。 【答案】B学而不思则罔 12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考纲例题 8: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下列历史现象中与我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有直接联系的是 A.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 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解析】根据所学,在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峰,所以 D 正确,ABC 不符合题意。 【答案】D专题整合一、全面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1)君主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主要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制度:是相对于地方分权来说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 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成 都紧密相关。 2、形成条件: (1)经济条件: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 (2)政治条件:地主阶级维护本阶级统治的需要;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王朝; (3)思想条件: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 3、发展历程: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 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 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 郡县制。 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隋唐完善:创立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加强:北宋初年,“杯酒释兵权”解决兵权的问题;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 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学而不思则罔 13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 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明清达到顶峰(衰落):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 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 到顶峰。 4、主要特点: (1)皇权至高无上; (2)两对基本矛盾长期存在 一是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 最后被废除; 二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5、评价:(一)双重作用。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 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如:秦朝、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 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如秦朝修筑长城、隋朝开凿大 运河。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又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如元朝的民 族融合。消极作用:①专制容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如秦朝暴 政。②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束缚了文化。如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清朝“文字狱”。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如明清时 期。 (二)不同阶段作用不同: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是消极 作用。考纲探究考点一:宗法制与分封制在古代中国发挥的政治效力 【方法指导】分封制和宗法制士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过 程中注意从目的、特点及作用等方面分析比较 【剖析探究】 1.宗法制就是宗族法规,属于一种权利继承制度,将权利的继承用嫡长子继承的形式确定下 来,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宗法制度下的等级 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 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防止了内部纷 争,强化了西周的王权,由此可见,宗法制度通过血缘关系,建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 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从而把“国”和“家” 密切地结合起来,与世袭制、分封制共同构成了西周政治制度的主体。 2.西周通过分封制,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扩大了统治的区域, 起到了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但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本身的局限性日益显露:诸侯掌握了 封疆内的用人、行政、军事、财政大权,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其实力的逐 渐扩大,最终导致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分裂的后果。 学而不思则罔 14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3.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具体表现 形式,两者紧密结合,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 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 地方之间的联系。 考点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1)经济根源:封建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 一和社会安定, 以保护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 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 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因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由封建经济 基础决定的。 (2)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渐形成。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 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3)思想根源,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 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由于这种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 流,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被秦国所采纳,到秦朝开创了这一制度。 考点三、比较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 【方法指导】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封国制最后行省制, 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 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的任免原则由宗法血缘 关系到行政任命官员的变化,是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封国制再到行省制,说明 虽有反弹,但最终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 【剖析探究】分封制、郡县制、封国制、行省制对比 分封制 相同点 性质:属于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维护专制统治 时代 与 中 央 政 府 的 不同点 关系 作 用 与 影响 初期有利于巩固 统治, 后期不利于 国家统一和社会 安定 萌芽于夏商, 盛行 于西周 相对独立, 权力和 地位可以世袭 秦朝确立,历 朝沿用 郡守、县令由 皇帝任免,不 能世袭 有利于巩固 统治,有利于 国家统一和 社会安定 容易形成地方 割据 有利于对辽阔 疆域的管理, 有利于国家统 一和社会安定 汉初实行, 时断 时续 同分封制 元朝确立,以 后沿用 长官直属于中 书省 郡县制 封国制 行省制考点四、汉到宋元的中央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继秦朝在中央确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以后, 不断分割和削弱相权, 以加强和巩固 皇权,是最高统治者的惯用手法。 (1)演变:汉初继承三公九卿制,丞相位尊权重;汉武帝时,形成与“外朝”相对应的“中朝” (决策);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形成和发展,相权实际上被分散;宋代增设“参知政事”分 散宰相权力。 (2)焦点问题: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 学而不思则罔 15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3)趋势: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是汉代到宋元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主旋律。 考点五、汉到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1)演变: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即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部分地实行分封制;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 (2)焦点问题: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 (3)趋势:在分权的基础上,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中央严格控制地方 行政(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免、考核和监督),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4)影响:短期来看,可以缓解一些矛盾,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从长远来看:①造 成地方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②地方缺乏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 的治理。 考点六、明清中央政治制度发生的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积极影响: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 民族融合,并有力的抗击了外来侵略。 消极影响:从其动机看,仍然是维护和巩固一家一姓的统治,具有反动性。从其采取的措施 看,是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将对全国的统治最大限度地置于皇帝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 其他人的干预,而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的君主专 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 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另一方面,它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活泼发展,在思想文化的控制、政治统治的腐败、兵 役徭役的无度方面。其消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越来越大,特别是明清以后,阻碍了资本主 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这也是中国长期停 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这就从根本上预伏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 同时也从反面 说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可供调节的余地越来越小, 从而说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这一 切, 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造成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 于西方国家。突破考纲一、如何把握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 目的 内容 进行有效统治,扩展西周的统治 范围 ①分封贵族(王族、功臣、古代 帝王的后代);②规定诸侯的权 利与义务;③森严的等级结构 影响 结果 相互关系 加强统治、开发边疆、国家强盛 随着井田制的崩溃、诸侯争霸的 出现走向瓦解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如下图) 学而不思则罔 16 思而不学则殆 保证了贵族特权,利于集团内部稳定 宗法观念在封建社会继续传承,是统治者享 受特权的依据 宗法制 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 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以嫡长子继承制 为原则,确定“大宗”与“小宗”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表) 分封制 血缘纽带(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分封制。具体地说, 在政治上,周王与诸侯是君臣关系;从宗族上来说,周王是姬姓家族的大家长, 与诸侯是兄弟关系或父辈与子侄的关系。 宗法制二、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分封制 实行条件 建立基础 传承制度 官吏权利 与中央关系 官员职责范 围 历史作用 与宗法制相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诸侯王位世袭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封地内有行政权, 拥有土地管 理权 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郡县制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按地域划分 管理由皇帝任免调遣,官位概不世袭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 对土地无管 理权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不 同 点共 同 点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③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三司六部制 内阁六部制三、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三司六部制、内阁六部制对比相同点 本质:以中央为主体的行政制度 目的:巩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时代 内部结构 不同点 确立于秦,盛行于 汉 综合性的中央行政 监察融为一体 确立于隋,盛 行于唐 集决策、审议、 集 监 察 、 司 法、军政、民 政、 财政为遗 体的中央行 政体制 地位及作 用 确立了专制集权 专制集权走向 完善 进一步强化 专制集权 三 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形成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 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三 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 空前强化专制 集权 中央行政体制 明朝 创立于明中 期,清初沿用 集权于议政王 大臣会议的中 央行政体制体制, 行政、 军事、 行政为一体的四、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一 商周 一个主体:分封 制与宗法制的紧 密结合构成了中 国早期政治制度 二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 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 会发 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 古希腊、罗马政治制 度比学而不思则罔 17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的主体 秦朝 一个核心:皇权 至上 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两个内涵:君主专制和中央 集权 稳定性 三个特点: (1)最高统治者权威的 树立; (2) 官僚体系取代宗族体系; (3)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地方服 从中央 汉至 元 一个继承:西汉 和唐朝明显分别 继承了秦朝和隋 朝的政治制度 两个趋势:一是从汉至元宰 相制度的变化,体现君主专 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 汉至元地方行政制度 的变 化,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的趋势 明清 一个趋势:君主 专制的空前强化 两个联系:一是联系明清时 期经济、思想等状况,说明 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二 是联系同一时期西方 代议 制的确立,说明中国政治制 度的落伍 三个核心: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 前强化有三大核心内容,即丞相制 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形成、军机处 的设立 三个创新:从汉至元时期,开创了 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机构)、行 省制 (地方行政制度) 、 科举制 (人 才选拔制度)五、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图早期的政治 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夏商 西周 王 位 世 袭 元朝省院制 制 宗 分 封 制发展强化秦朝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中央(汉―元) 西汉中外朝制地方 汉初郡国并行制明清 明初废丞相 明朝内阁制 清朝军机处隋唐三省六部制 唐后期藩镇 北宋二府三司制 宋地方分权制 元朝行省制六、明清时期,中国与欧美历史的不同走向法 中国 经济 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 制 欧美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开展工业革命,向工业国学而不思则罔 18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义萌芽发展缓慢 政治 外交 思想 科技 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 闭关锁国 理学占主导,八股取士,大兴 “文字狱”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没有 发展为近代科技 近代科学产生 家转变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政策,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殖民扩张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七、明清科举考试一览表名称 对象 时间 秋天 范围 县府 中试者 生员(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解元 会员 状元 第一名 第一级(院试) 童生 第三级(会试) 举人 殿试 贡士第二级(乡试) 生员 (秀才) 秋天(秋闱) 全省 春天(春闱) 全国 春天 全国时空定位考纲达标测试题 A组 14 年高考真题”,“ ”象宫室屋宇之形,1、(广东卷)“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可能表示 A. 祖先牌位 B. 皇帝宝座 C. 青铜兵器D. 铁制农具2、(全国大纲卷)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 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学而不思则罔 19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3、(新课标全国Ⅱ卷)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 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4、(新课标全国Ⅱ卷)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 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5、(新课标全国Ⅰ卷)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 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6、(天津卷)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里,许多皇帝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 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了权力的学科网 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C、君权至上的后果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D、君主权利受到制约7、(山东卷)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 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郡 县 秦汉 魏晋南北朝 州 郡 县 州 县 隋朝 宋金 路 州 县 元 行省 路、府、州 县 明 布政使司 府、直隶州/州 县 清 省 府、直隶州 州、县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8、(四川卷)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A.文官任知州 是 B.设三司使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9、(北京卷)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10、(福建卷)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图 7,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学而不思则罔 20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 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A.江浙行省 B.宣政院 B.汉朝丞相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11、(广东卷)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12、(全国大纲卷)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C.中书省 D.澎湖巡检司13、(上海卷)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限管理,其中管辖琉球的机构是 14、(上海卷)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儿子通晓这些 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北齐 15、(海南)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 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 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 16、(海南)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17、(海南)《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 “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B组12--13 年高考真题2013 年真题组1.(全国Ⅰ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 君王墓葬规模宏大, 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 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 君王、 卿大夫、 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学而不思则罔 21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2.(广东高考)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 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3.(浙江高考)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北京高考)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 “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 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 部分排列是 B.秦 C.汉 D.唐 5.(浙江高考)公元前 221 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A.②③①⑤ C.①③⑤④B.②①⑤⑥ D.④③⑤⑥6.(江苏高考)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 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 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7.(福建高考)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 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 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学而不思则罔 22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8.(大纲全国卷)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 的路。这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9. (重庆高考) 《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 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10.(江苏高考)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 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2012 年真题组1、 (全国新课标卷)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 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 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 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2、 (全国新课标卷)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 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 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3、(天津卷)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 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 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4、(山东卷)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 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5、(安徽卷)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 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6、(四川卷)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学而不思则罔 23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7、(重庆卷)《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 有 ①战乱频仍 ②民族矛盾尖锐 ③刑罚严酷 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广东卷)“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C.中央集权的加强 B.宗法制的消亡 D.分封制的巩固9、(广东卷)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 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 10、(江苏卷)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 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专题二 古代希腊、罗马_______________领向高考_____________考纲要求 5. 雅 典 民 主政治 课程标准 了解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古希 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认 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认 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 要意义 6.罗马法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 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 理解法 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考查角度 主要考查方式为选择题,特别突出两个联 系:将本考点知识与西方近代政治制度相 联系,考查两者之间的渊源关系;将本考 点知识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相联系,考 查两者的不同点,突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 明在源头上的差异 重点考查罗马法的特点与作用,主要是分 析罗马法的发展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影 响,往往将罗马政体的演变作为罗马法发 展的背景单元线索本单元属于古代世界史部分的知识, 在考纲要求中, 世界古代史内容不多, 主要是两个国家, 古希腊和古罗马,主干是雅典的民主制和罗马法,为了覆盖知识点,所以这一部分肯定会有 题目,但出主观题的角度多,因此很难命主观题,只能是选择题,一般是雅典民主制或罗马 法,要么就是人文精 神的考察,也是隔年考查,所以同学们要扎实地复习这部分知识,力 学而不思则罔 24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争拿下分数,要再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把握重点知识。在 2011 年的高考全国各地主要是考查 雅典民主政治,但在 2012 年高考全国各地则是主要考查罗马法,像 2012 年安徽卷,2012 年天津文综历史,2012 年全国文综卷等,因此今年复习考生应注意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重 点关注雅典民主政治。夯实基础考纲五、雅典民主政治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充实点一、克 里 特 文 明 与 迈 锡 尼 文 明克 里 特 文 明( 前 2000前 1700 年 ) 公元前 2000 年至公元前 1700 年克里特岛产生君主制国家,王 宫建筑象形文字出现是其标志。 公元前 1600 年进入繁荣时期。米诺斯王宫属于这时的成就。 公元前 1400 年由于古希腊人的一支进入,文明毁灭。 迈 锡 尼 文 明 ( 前 1400 年 ― 前 12 世 纪 ) 形成于公元前 16 世纪上半叶特点是一系列君主国的兴起,伴之 出现的是王宫、卫城、王室陵墓及线形文字。这一时期尚武好 战。公元前 12 世纪文明毁灭。 黑 暗 时 代 ( 荷 马 时 代 ) 前 12 世 纪 , 迈 锡 尼 文 明 彻 底 毁 灭 。 此 后 300 年 , 希 腊 陷 入 “黑 暗 时 代 ”复习点十一、民主政治的摇篮――雅典地理环境 城邦制度 山多地少,不适合发展农业;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有利于航海和海外贸 易的发展 时间 含义 特征 公民 BC8―BC6,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小国,史称“城邦”或“城市国家” 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关系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构成 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 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奴隶、妇女、未成年 人和外邦人不属于公民) 权利 地位 实质 影响 公民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 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公民集体联合起来, 保护自身利益、 压迫奴隶与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①孕育民主政治的摇篮;②培养优秀参政素质的公民特 别 提 醒:地理环境对政治制度有一定影响,但也不能过分夸大这一作用,建立什么样 学而不思则罔 25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的政治制度, 是由经济形态、 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决定的。 比如今天, 无论是大陆文明的中国, 还是海洋文明的希腊,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是人们的必然要求。复习点十二、卓尔不群的雅典条件 ⑴地理环境:岛屿港湾众多,有利于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而雅典的民主政治是 小国寡民体制的产物。⑵经济:高度发达的工商业为雅典民主政治的产生和发展 奠定了物质基础。⑶政治:贵族制下实行的集体领导制度,为进一步向民主制演 化准备了条件。⑷平民和贵族的斗争促使雅典发生了一系列改革,最终走上了民 主轨道(雅典民主不是上帝的恩赐,不是天才的发明)。 过程 梭伦改 革(奠 定基 础) 背景 时间 内容 雅典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崛起 公元前 6 世纪初 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②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有利于平民 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③按 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 越多,打击了贵族对官职的垄断,使工商业奴隶主分离了政治 权力;④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 力机关,新设立“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意义 克里斯 提尼改 革(引 上轨 道) 伯利克 里改革 (黄金 时期) 意义 特点 机构 公民大会 五百人议事会 意义 时间 内容 时间 内容 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 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公元前 6 世纪末 ①用 10 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 4 个血缘部落; ②成立十将军委 员会(每个部落各选一名);③设立五百人议事会;④陶片放 逐法:这是一种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 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 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公元前 5 世纪 ①扩大一般公民的权利,取消高级官员的财产资格限制,扩大 公民的参政范围;②鼓励公民参政;发放“公职津贴”和“观剧津 贴”。 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产生方式或资格 全体公民参加 抽签产生 主要职责 内政、外交、战争、和平、重 要官员任免等一切国家大事 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 会,监督官员执行大会决议 学而不思则罔 26 思而不学则殆 性质或地位 国家的最高权力机 关 公民大会的附属机 构特 别 提 醒:雅典民主政治的机构运作方式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陪审法庭 十将军委员会 抽签产生 部落民主选举产生 负责各种诉讼 轮流执掌军事指挥权 日常司法机关 最高军事机构考纲例题 1:“雅典公民帕帕迪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他通过抽签来到法庭,参加审判苏格拉底。尽管许多问题听不懂,但最后举手投票时,帕帕迪投苏格拉底有罪!”以上描述不能 说明的是 A.雅典民主制度较大限度地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B.雅典民主创造了抽签制、投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来 Com] C.雅典民主使雅典人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D.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 滥用或误用。 【解析】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原始的小国寡民的产物的直接民主,范围狭小,只是成年男性公 民, 广大的奴隶、外邦移民和妇女根本没有公民权和政治权利,所以 C 项明显错误,应选 C 项。A、B、D 从材料和教材知识可知是《苏格拉底之死》反映的问题。 【答案】C考纲例题 2: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 梭伦说雅典“险入绝境”是指 A.雅典面临外族人入侵的危险 C.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 【答案】B B.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激烈 D.自然灾害的威胁【解析】 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背景, 而导致雅典统治危机的就是长期以来贵族与平民的矛盾。考纲六、罗马法 复习点十三、从共和国到帝国共和政 体 形成 机构 发展 帝制的 建立 政体类型: 政体类型 君主制 贵族制 民主制 寡头制 特点 君主个人专制,公民权很少或基本没有 贵族掌握政权、公民权有所上升[来源:学§科§网 Z§X§X§K] 公民掌权、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少数贵族 掌权,公民没有权力 公元前 6 世纪末,罗马人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实行贵族共和制 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 平民与贵族经过长期的斗争,最终成立了平民保民官以监督政府的行为公元前 27 年,屋大维建立了元首制,实质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 公元 3 世纪,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实行公开的君主统治,帝制建立学而不思则罔 27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僭主制 非法取得个人独裁,公民有一定权力复习点十四、罗马法含 义 分 类 按 习 时间 形 惯 特点 式 法 影响 分 成 背景 类 文 时间 法 诞生 内容 作用 罗马共和国早期 依照习惯,因循先例 贵族垄断着立法和司法大权,肆意曲解法律,保护自己,损害平民利益 ①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和强烈要求;②罗马共和国诞生的促进 公元前 5 世纪中期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①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对过去习惯法的汇编 ②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①《十二铜表法》是罗 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积极) ②是罗马法的渊源,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消极) ③根本上还是维护贵族利益 按 公 含义 结 民 构 法 特点 分 类 作用 万 含义 民 背景 法 内容 特点 作用 总 结 《民 法大 全》 背景 组成 从罗马建国到公元前 3 世纪中叶罗马法律的统称,它是专门适用于罗马 公民的法律 ①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②内容上侧重国家事务和法 律程序等方面,而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则不够完备 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爱国热 情与参政的积极性 公元前 3 世纪中叶之后罗马帝国的法律统称 ①对外扩张,疆域不断扩大;②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③政治统治的 需要与法治传统的确立 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 当的司法保障 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 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有感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为巩固东罗马帝国的统治 《查士丁尼法典》:包括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敕令;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财产关系和诉讼等方 面的法规; 《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最广博的一部,收集不同时期法学家对罗马法 提出的各种学说解释; 《查士丁尼新敕》:查士丁尼颁布的 100 多条敕令汇编成集 学而不思则罔 28 思而不学则殆 指公元 6 世纪末到公元 7 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作用 它保留了罗马法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对人的行为做出详细的法律规 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维 护国家统一,巩固帝国统治,促成帝国长期繁荣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 治的有效工具; 地位 评 价 实质 维系 统治 影响 后世 查士丁尼法典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 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①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 护了统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②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人人 平等。这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 ⑴对罗马: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①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帝国统治,调节社会矛盾,促进帝国长 期繁荣;②顺应了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对公民平等权利予以理论上的承认,对 私有财产加以保护;③罗马法在帝国的每一个角落都得到推行,稳固了帝国的 政治和经济基础。 ⑵对世界: ①为欧美近代新兴资产阶级提出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②为资产阶级反 封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理论武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不可 侵犯,公正至上,《人权宣言》,《独立宣言》;③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 立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武器(启蒙运动);④为近现代欧美国家 的立法提供范本(《权利法案》、1787 年宪法)。 ⑶对今天:陪审制度,律师制度,一审终审制,一事不再理原则等。 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法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 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它内容丰富, 应用性强,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也被西欧大多数封建国家 所采用。(总之,罗马法蕴含的人人平等,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公正至上的法 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民族的永恒价值。) 特 别 提 醒:罗马法不断发展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①古希腊文明的影响;②罗马政治、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根本);③贫民反对贵族 的斗争和奴隶起义的不断发生,为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需要;④对外扩张的发展,扩张 帝国版图的需要。 启示: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时代的需要,法律需要不断地创新完善,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补充:罗马法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法律可以维护社会稳定;人人守法有利于构 建和谐社会;政治体制改革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青少年要增强民主法制意识。 学而不思则罔 29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考纲例题 3:“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 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 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 世法典语言的典范。”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A.①② B.②③ ) 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C. ①②③ D.①③④【解析】根据材料“有些条款……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说明②③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十二 铜表法》颁布时罗马处在共和国时期,①错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 成,④错误。所以答案选 B。 【答案】B考纲例题4:公元2世纪的雄辩家阿里斯泰德热情地赞美罗马:“无论海洋还是陆地上任何的间隔距离都不能将一个人排斥于公民身份之外。”他赞扬的是罗马的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解析】 公元前 3 世纪到公元 3 世纪, 公民法逐渐演变为万民法,从题干时间 2 世纪可知 C 项正确; 《十二铜表法》制定于公元前 5 世纪中期,公民法主要是公元前 509 年到公元前 3 世纪中叶,自然法与题干无关,排除 ABD 三项。 【答案】C 民主政治渊源 地理环境:多山多岛少平原 城邦政体:小国寡民、公民政治 梭伦改革---将国家引向民主的 道路 克利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制 得以确立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民主制 治 文 明 内容 雅典民主 政治 治 得失 《十二铜表法》:第一部成文法,罗马 法的渊源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 罗马法的总结 罗马法 维系帝国统治:以法律规范行为,调节社会矛 影响 盾。 影响后世:是近代西方法学、法律的渊源。 达到鼎盛 基本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希 腊 古 希 腊 和 古 罗 马 的 政 治 制 度 的 政专题整合过程学而不思则罔 30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突破考纲一、雅典民主政治的网络构建二、罗马法的网络构建学而不思则罔 31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三、比较中西早期政治制度1、社会背景相同: 中国:政治: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 8―3 世纪),诸 侯争霸混战、国家分裂。 思想:百家争鸣,出现孔子等伟大的思想家。 希腊 :政治:公元前 8―3 世纪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思想:出现苏格拉低等伟大的思想家。 2、政治制度发展方向不同: 中国: 逐步从分裂走向统一、 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古希腊:小国寡民、城邦林立---实行民主政治,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3、形成差异的原因: 中国―――地理条件: 中国地处黄河、 长江等流域, 为小农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提供可能性。 经济条件: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国家统一,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提供了经 济基础; 思想条件:中国早期思想更多关注是国计民生和国家统一,社会发展。 希腊―――山多、港口多,这一地理环境适宜工商业和航,海业发展,有利于形成平等、民 主、协作的民主精神,有利于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民主政体。思想上希腊思想家关注是人类 社会思考,对民主自由的思索。四、关于罗马法的几条警示(1)《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 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是一系列法律的总称,而不是某一部法律的名称。 (3)明确《民法大全》(又名《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形成于东罗马帝国时期,也就是说罗马法 体系最终完成于东罗马帝国时期,而非罗马共和国时期,也非罗马帝国时期。 (4)正确认识罗马法的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 学而不思则罔 32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五、希腊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 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 爱琴海,扼欧亚非三洲的要冲。 山地多,耕地少,良港多,海岛多 没有大河流域,多山、多岛,陆地被 分成小块 与古代埃及、两河流域文明相邻 有利于吸收其优秀文明成果 促使古希腊形成彼此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城邦 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促使希腊人开展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 济、文化交往活动,形成相对发达的工商业六、雅典民主政治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区别项目 地理环境 政治基础 基本特点 决策部门 突出作用 雅典民主政治 临海小国、多山多岛 城邦政体 人民主权 轮番而治 公民大会 极大地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 造力,促成雅典社会全面繁荣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 地域广大、大河流域 大一统帝国 君主独裁 家族世袭 君主 权力集中,有效管理了广大国 土,维护了统一和稳定。七、古希腊民主与罗马法律希腊民主 历 史 条 件 主 要 内 容 古希腊多山多岛,适宜发展商品经济 城邦小国寡民,适合发展直接民主 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 革 基本特点:公民主权、直接民主和轮番而 治 设立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 等机构,保证民主制度的正常运作; 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 任期制、 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的方式。 学而不思则罔 33 思而不学则殆 《十二铜表法》和《查士丁尼民法大 全》,后者由《查士丁尼法典》、 《查 士丁尼法学总论》、和《查士丁尼学 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敕》组成。 罗马法律 罗马从城邦发展为帝国 罗马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历 史 作 用 为古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辉煌提供 了条件,为近代西方的政治思想和制度提 供了思想渊源。 对人的行为做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 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 段 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 具; 是现代资本主义法治的先声八、古代希腊政治制度对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 1 2 3 4 5 轮流坐庄 人民主权 五百人议事会规定的任期 五百人议事会按公民人数分配名 额 公民大会演讲辩论 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 现代选举制 主权在民 任期制 比例代表制 近代西方议会制九、罗马法遗产在今天的影响罗马法 陪审制度 保护人制度 核心内容――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源于自然 罗马法对反映简单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 系的规定 罗马法名言“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 即所 谓的“不告不理”审判原则 今天 仍是西方国家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演变为现代的律师制度 其法则体现了理性、自由、平等的思想 是近现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渊源 是近代自然法学说的思想渊源 对资本主义民法领域产生很大影响,如法国 《民法典》中有关物权和债权的内容,就是 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制定的 资产阶级对此继承和发展,以立法的形式确 立“非经起诉,法官不得审判”的原则时空定位学而不思则罔 34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考纲达标测试题 A组 14 年高考真题1、(全国新课标)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 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B.法律学科网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2、 (山东卷)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 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旨在强调 A.城邦公民的平等 C.共同的宗教信仰 B.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 D.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3、(重庆卷)“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 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 下列各项, 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 实的是 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 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 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D.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 4、(福建卷)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 务大事。 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 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 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最高权力机关有直接选举产生 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已维护民主5、 (广东卷)公元 6 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钦定的法学教科书中说:“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 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人民把他们的全部权威和权力移转给他。”这说明 A.《社会契约论》影响深远 C.古罗马皇帝崇尚“君权神授” B.王权法丧失了法律效力 D.古罗马有重视法律的传统6、(新课标全国Ⅱ卷)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 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 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7、(四川卷)西塞罗认为:“正义只有一个,它对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有约束力,并且它是基 学而不思则罔 35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于一个大写的法,这个法是运用指令和禁令的正确的理性。无论谁,不了解这个大写的法― ―无论这个法律是否以文字形式记录在什么地方――就是没有正义。”此“大写的法”指的是 A.自然法 B.万民法 C.公民法 D.十二铜表法 8、(上海卷)罗马从共和体制向帝国体制转变的主要特征是 A.公民法与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 C.平民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 这一规定最有可能出现在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代希腊 D.古代中国 B.最高决策权从元老院转入元首手中 D.版图从意大利半岛扩展至地中海沿岸9、(上海卷)“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B组12--13 年高考真题2013 年真题组1.(江苏卷)右侧为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比例图,观察图示信息,对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 政治联系,下列叙述准确的是A.雅典超半数的居民拥有公民权 B.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为自由民 C.少数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 D.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广泛的民主 2.(安徽卷)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 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 A.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C.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B.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D.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3.(重庆卷)公元前5世纪的一天,全体雅典公民集会于卫城。人们对泰米斯托克利言论 纷纷, 说这位民主派领袖、 反波斯英雄正变得专横跋扈, 并将他的名字划在碎陶片或贝壳上, 最终他得票过半而遭放逐海外。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是 A.直接民主 C.代议制民主 B.民主派专有的民主 D.大多数居民的民主4.(广东卷)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 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 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5.(四川卷)1927年中国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写道:“假使中国是一个民治之国,而又适 有一个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在民国四年的夏间,来把反抗日本作为他的主要政策,一 学而不思则罔 36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般的人民, 还有不欢迎他为元首的吗?在同样情形之下, 伯里克利此时乃做了雅典的领袖。 ” 这里的“同样情形”不包括 ... A.雅典公民普遍好战 C.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雅典 A.政治体制的产物 C.频繁改革的结果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B.伯里克利才能杰出 D.雅典面临外邦威胁6.(全国Ⅰ卷)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这一现象是7.(全国Ⅱ卷)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 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 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8.(浙江卷)“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 律的漏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 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 ……许多妇女管 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这段话表明 A.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B.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 C.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富有自然法的精神 D.妇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2012 年真题组1.(安徽卷)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 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 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 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D.限制贵族滥用权力2.(新课标)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 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 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 )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 ) B.被告有权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对质 D.主要按照法律和法学家解释进行判决3.(天津卷)罗马法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下列司法理念中,明显违背罗马法原则的是 A.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 C.主要按照以往的习惯和判例进行判决学而不思则罔 37 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4.(江苏卷)“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 仍然有效。 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 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 世法典语言的典范。”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A.①② B.②③ ) 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C.①②③ D.①③④5.(海南卷)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公元前 5 世纪中期,平民通过 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 法的制定( ) B.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 D.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 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学而不思则罔 38 思而不学则殆
上海市初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 专题部分 来自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上海市初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 专题部分 来自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隐藏&&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线索梳理】 专...中国古代政治史知识点_高三政史地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一、商周时期的...《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 300 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世界古代前期政治史概述 7页 免费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点击此处进行反馈。 专题6古代世界政治史 复习模块复习模块隐...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史_信息与通信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史 ...这既符合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和现实,也符合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全品:中国古代政治史、世... 135页 1财富值 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世界......世界古代对应中国年史的框架史 隐藏&& 世界上古史(早期文明)注:本表使用年份均...中考专题复习一――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线索梳理】 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时期重要...地区经济、文 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沿革、政治制度和措施、政治 事件、人物、人民斗争、战争战役...(1)从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来 看,值得颂扬和自豪;(2)从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来看...造成分裂的原因 (1)中国古代政治特征之一“统一是主流”的原因: 客观上:a、...这既符合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和现实,也符合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人民 在内的全体...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世界政治史》试题汇编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1. (2013...入朝参战。入朝部队的称呼是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东北野战军 C.中国人民...1 古代中国的 政治制度;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3.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 ...专题二、三、五、八介绍了西方政治文 明发展史:专题一属于世界古代史,专题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一原则针对的主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