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兵入伍条件有没有强制当兵这个说法,为什么不去必

分享文章到微信
关注新文阁公众号
神回复:95后逃兵拒服兵役被罚 不想当兵就别报名又不是强制 日
来源:新文阁
编辑:jian
导读 : 话题:95后拒服兵役 被官方禁止出国升学工作数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关于对李宇拒服兵役行为的处理公告李宇,男,1995年6月出生,寿阳县滨河管委会青年,共青团员,2015年9月自愿报名参军到部队服役。但在服役期间,因怕苦怕累、不愿受部队纪律约束,拒不参加正常的训练和操...
  话题:95后拒服兵役 被官方禁止出国升学工作数年
  贵州省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关于对李宇拒服兵役行为的处理公告
  李宇,男,1995年6月出生,寿阳县滨河管委会青年,共青团员,2015年9月自愿报名参军到部队服役。但在服役期间,因怕苦怕累、不愿受部队纪律约束,拒不参加正常的训练和操课,以种种理由逃避服兵役。县人武部工作人员及其亲属先后多次前往李宇所在部队耐心谈话、教育引导做工作,但该青年拒绝思想教育,拒绝继续留队服现役,态度极其消极,并以绝食等极端行为相要挟,在部队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直至被部队按思想退兵做出处理。李宇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已经构成了拒服兵役的违法行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山西省征兵工作实施办法》和《山西省义务兵征集和优待安置条例》,经县征兵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并经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决定给予李宇以下处罚:
  1、按照2015年城镇户口义务兵优待金(57346元)两倍的标准(114692元)给予经济处罚,由寿阳县人民政府委托所在的滨河管委会执行。罚款上交县财政,列支民政优抚安置款项。如当事人拒不执行,移交县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2、不得将其录用为国家公务员或者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全县所有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不得招聘和录用。
  3、两年内公安机关不得为其办理出国(境)手续。
  4、两年内教育部门不得为其办理升学手续。
  5、三年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为其办理工商营业执照。
  6、三年内银行系统禁止向其提供各种贷款业务等。
  7、三年内全县所有私营企业和全体单位不招聘录用此人。
  8、开除李宇团籍。
  9、将李宇列入《寿阳县2015年拒服兵役人员黑名单》,通过新闻媒体向全社会通报。
  今后凡出现思想退兵,均按照此决定执行。
  寿阳县人民政府
  二一五年十月十日
  居住证太坑爹 [网易上海市松江区网友]: 10:09:44 发表服兵役马虎不得,现在和平年代轻松还能拿钱,万一发生战争,军人都像这种人,那岂不是国家不保。。。。。
  钓个胡萝卜 [网易浙江省宁波市网友]: 10:11:27 发表看清楚了再喷!他先参军然后反悔的,不是被抓壮丁的!
  极左极右皆煞笔 [网易福建省莆田市网友]: 10:09:43 发表不想当兵就别报名,又不是强制兵役,有些地方为了当兵还得塞钱,再说了,现在当兵福利还是不错的
  草帅 [最最最霸气]: 09:59:43 发表三年内所有私营企业和全体单位不得录用此人,这不是逼人犯罪吗?还要罚款11万。。。
当前栏目:
推荐栏目:
上一篇:下一篇:
最新神回复
汤唯时隔十年再演电视剧《大明皇妃孙若微传》10月25号,电视剧《大明...
随着网民们娱乐精神的愈发高涨,2017年初的网络热词、新梗数量就有...
盘点那些图文不符的旅游景点各位父老乡亲,我怀着深沉的爱,翻了几...
如今大红的小鲜肉-鹿晗的女朋友是谁?这是很多人想知道的一个问题,...
本周热门排行为什么大多数国家都强制服兵役,中国仅仅军训?真相让人感到意外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们的军人去当兵都叫志愿兵,顾名思义就是志愿去当兵,但是韩国,朝鲜和以色列等国都是强制性服兵役,那么为什么我国不强制性服兵役呢?下面笔者就来和大家就这个问题好好的讲解一下吧。
首先就是我国人口基数比较庞大,就拿我国的军队来说吧,目前我国军队数量的兵种是陆军,陆军大概有200万,而其他国家比如韩国,总的军队人说才不过一百来万,所以在人数上我国比较多,因此不缺当兵的人。
另外就是我国服役的军人有数百万,还没有算上民兵组织,一旦算上民兵组织的话,大概能够达到将近五六百万的样子,所以一旦战争爆发,我国能够立刻调集数百万的人口,根本不用愁有没有兵源。
另外比如朝韩两国,经常对峙,战争很容易激发,再来看看以色列在中东地区本来就是一个外来国家,经常和阿拉伯国家的人发动战争,所以必须要全员皆兵才能有效的保证自己不会亡国。
但是中国就不同了,我们已经有三十多年不打仗了,而且我国都是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友善的外交方针,所以根本不会与其他国家有冲突,也就不用那么多的人当兵了,毕竟人数太多,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开销啊。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当年下乡是强制的吗?当年有没有人不想下乡躲过去的?
我的图书馆
当年下乡是强制的吗?当年有没有人不想下乡躲过去的?
没有,这个问题要分两种情况讨论。如果你这个“下乡”指的是去干校农场或者战备疏散,那的确是统一安排。但你也可以辞职不当这个国家干部啊。去五七干校和三线工厂的职工,工资水平和级别都不变,你吃国家的饭,不愿放弃比大多数人高得多的收入,服从国家安排怎么能算强制呢?更何况去干校又不是永久性的,你知道70年代一机部河南干校农场的后勤负责人是谁吗?如果你特指城市知青“下乡”,那我可以直截了当的回答:“没有”,没有任何强制措施,只有利益诱导。上面有几个回答明显表现出了对上山下乡的痛恨,但他们的回答也很诚实,最高级别的“强迫”,就是不发你粮票。但是,凭什么要无条件发你粮票呢?难道粮票就该天经地义地发给每一个城市居民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粮票是什么的问题。不要望文生义,以为粮票是购粮凭证,粮票的正确解释是——国家补贴指标。有了粮票,你才能买到国家出售的计划粮食,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如议价粮或农民自行出售的谷物)。要知道统购统销的粮食是逆价销售(售价低于收购价,更低于市场价)的——国家故意压低了农民卖公粮的收购价,然后把更廉价的粮食卖给城市居民,保证城市粮食供应。国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解放初期,新中国接手的中国城市本来就是一个畸形经济产物,工业薄弱,拿不出什么产品向农村交换粮食,农民如果自己吃饱的话,本来也没有能力向城市提供商品粮。之所以解放前的城市还能存在,原因是地主在农民吃不饱的前提下,榨出了商品粮。现在土改了,没有地主这个寄生阶层了,农民自己掌握粮食,先要喂饱自己和家人,商品粮一下子就断了来源。我之前在另一个答案中谈过这个问题:建国后,全国全面土改,很快就发现,土地改革的确刺激了农民的积极性,增加了全国的粮食总产量。但与其同时,越是增产,征粮和买粮反而越难。为什么呢?因为土改之前,农民实际上是吃不饱的,在贫农吃到七分饱的时候,地主就把剩余粮食拿走了,卖到城市,换钱来消费洋货。这样城市才得到了足够的商品粮。现在没了地主,粮食收割下来先进入农民自己的粮仓,农民不管你城市有没有需求,反正我家人还没吃到十分饱是真的。吃饱这个需求压倒一切,你就算有再好的工业品来交换,我也要先留足我自己吃的。再加上多年灾荒,农民存粮的需求比较大,结果就是粮食增产和城市饿肚子一起出现。维持城市立刻成了大问题。既然粮食本来就不够所有人都吃饱,如果放任粮食进入城市自由市场的话,在收入有差距的时代(新中国依然需要收入差距来促进劳动积极性),一定会出现少数人吃饱,另外一部分人饿死的情况。(比如说上海街头每天饿死数百人,约占城市人口的万分之一)。所以,共产党搞粮食逆价销售,向所有城市人口提供基本的粮食补贴,在消灭地主的前提下,避免城市出现大面积饥荒。只要你持有粮票,购粮的基本数量有保证,价格不会太高。但从长久来说,这显然不是个办法,一方面国家每年要为粮食补贴投入巨额资金,另一方面统购统销也客观上对农民不公平。虽然基本矛盾在于不能像旧社会那样每年饿死几百万人,以达到市场和人口的平衡,但这是新中国必须承担的责任。要消灭这个畸形体制,最根本的办法是靠生产水平而不是分配手段。具体说来,对于中国这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唯一的办法是大搞工业,提高亩产。接下来几年,共产党的确没有允许农民立刻就吃到十分饱,因为那意味着城市人全都饿死,意味着农村过几年还会进入马尔萨斯式大屠杀。共产党一方面搞粮食统购统销,搞人民公社,另一方面把这些从农村抽出来的资源全都投入到工业建设中,拼命的搞产业升级。用化肥和农药来增产,用水利工程来增产,而不是简单的刺激农民体力劳动那点积极性。60年代,全国几乎所有县都普及了小化肥厂,到了70年代引进了西方的化工技术,建设了农村电网,用化肥来解决土地贫瘠问题,用水泵来对付旱涝,中国终于在10亿人口这个坎上解决了吃饭问题。这就是最终解决粮食问题,消灭粮票补贴体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很显然关键点是发展工业,即集中最优秀的人来搞工业。既然粮票——粮食补贴是一种优待,当然要把优待当做一种奖励,吸引最优秀的人进入工业-教育体系。所以,说当时粮票只发给“城里人”是不对的,如果你在工厂和矿山工作,哪怕生活在山沟里,也有粮票;而即便你住在县城里,也很有可能要自己到周围农村去种地。只有少数大城市贫民,既没有土地也没有全部被吸收进厂矿,才在工业系统之外分配了粮票。换句话说,粮票和工业化劳动挂钩,而进入工业化体系的人口,必须经过挑选。山区工人也有粮票这个问题,我在之前的相关答案里也做了解释:那么谁来操纵这些钢铁,发挥比其他中国人高得多的生产率呢?显然国家希望是最优秀的人。怎么保证是最优秀的人呢?挑选当然是一方面,但作为保障,你必须给工业-行政管理人员提供明显高于农业的报酬。这样才能保证优秀的人在工业里留得住,才能让农民子弟放弃从事了几千年的可靠职业,来新兴的工商业谋生。如果拉平工农业报酬水平的话,你凭什么让别人承受新事物的风险来给国家做贡献?所以说,在中国完成工业化之前,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的报酬差距是不可能也不应该被拉平的,否则国家发展一定会停滞。这就是城乡二元制的必要性,强行拉平的结果就是提早进入中等收入陷阱。既然二元制不可避免,那么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何挑选工业人口。进入工业体系才发粮票,而工业化人口需要选拔,这意味着不是每个人都天经地义地应该享受国家粮食补贴——农民就没享受到。即粮票是一种超国民待遇,不发粮票自己种粮食才是国民待遇——除非你能凭空变出粮食来。在成年之前,城市学生和工矿子弟可以得到粮票,不是因为他们对国家有贡献,而是因为他们是工业人口的孩子,需要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一旦他们从学校毕业,就必须证明自己是同龄人中比较优秀的一批人,才有资格拿到粮票,才有资格留在城里进入工厂。在50年代,城市青年很容易证明自己的优秀——大多数学校都在城里,仅仅比文凭,农民子弟也不是城市青年的对手。但是60年代教育大扩张,到了70年代,城里每出现一个中学毕业生,农村就要出现3个,没有什么天然的理由证明城里人更优秀,更适合工业化工作。所以,在整个国家尚未解决粮食问题的情况下,最公平的办法就是所有学生都先到农村锻炼,从中挑选最优秀的一批去参加工业生产。这些青年,在城市就叫下乡知青,在农村就叫回乡知青——回乡知青的数量是下乡知青的三倍,他们从来没拿到过粮票。我之前的答案分析过:从1964全国知青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到1976年,十二年间仅国有单位的职工数量就从3465万增加到6860万。增加了3415万。考虑到原有职工的死亡、病退、开除,这意味着起码要招聘3600万人进国营单位。这12年期间,下乡知青总量不到1800万,如果他们不下乡,新增就业本来可以很轻松地容纳他们,让他们像成年之前一样,每月有国家补贴的粮票可拿。也就不存在什么“强制”问题了。但这显然不公平——农村毕业生丧失了公平竞争工作机会的权利。而且,由于读书也不能招工,农村人也会选择不让孩子读书,中国在80年代就无法提供几亿受教育的劳动力参与国际市场。既然中国还没有足够的工业设备让所有人都高效率地工作,就该全民公平的承担就业压力,挑选最适合工业建设的青年进城工作,剩下的人先继续搞农业基础建设。不能说父母进了城,子女就必须优先安排,剩下的名额才考虑农村回乡知青。那样对大多数人不公平,也必然会导致社会动荡。对于一个刚刚结束战乱不到20年,每年努力保持7%以上工业增长率的国家来说,这是自毁前程的行为,明智的领导人绝不会制定这种混账政策。更何况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会就此拒绝读书,拒绝学习工业社会的技能和规范,将来即便有了资本进行工业化、城市化,中国也没有工业人口填充繁荣的工业城市,只能搭建拉美、印度那种贫民窟。从这个角度说,知青下乡政策是现在今天一切发展成就的前提。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知青下乡有强制吗?答案当然是没有。你不下乡,不去和三倍的农村回乡知青公平竞争,说明你自动放弃了进入工业部门的权利,肯定要拿走你的粮票供应,恢复国民待遇。反过来说,只有下乡才能去竞争招工、当兵、提干的机会,国家显然是用超国民待遇来诱惑大家下乡(下乡知青的招工率实际上高于农村青年),这也不能算强制。之所以有人觉得是强制,无非是他们认为就业权利和国家补贴应该代代相传,像80年代国企那样全面推行接班制。然而,国家没有义务向工业人口的成年子女自动提供补贴,撤走粮票是最最正常不过的政策。上面几个答案也提到了,你坚持留在城里不走,国家绝不会绑你下乡,只是你得自己解决粮食问题。比如说亲戚朋友的粮票有富裕,周济你一些。实在不行,还可以买议价粮和精制点心么。所谓议价粮,就是市场价格供应的粮食,从60年代到80年代都有;精制点心是不收粮票的。这些食品价格当然很贵,但务必记住,粮食市场价过高,是因为新中国前20多年继承了旧中国普遍吃不饱的遗产。在大多数人口都不能放开吃饭,几亿工农忙着解决粮食问题的时候,国家又凭什么要供应你低于市场价格的粮食呢?当然,上面描述的这个体系存在很多漏洞,实际运行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选拔标准问题,比如说某些机关子弟的特权问题。但总的来说,70年代农村教育的飞速普及,证明了这个制度的有效性(说明农村子弟有很大的机会竞争粮票和工作机会)。无论如何,赖在城里不走,宣称国家补贴应该代代相传,认定父母因为参与工业劳动而拥有的优待必须无条件赋予子孙,这是怎么也说不通的。有人把不发粮票称为“强制”,本质上基于特权思想的耍赖,和最近深圳那个罗尔的做法没有任何区别。更多的内容,看我之前的答案: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的帅哥都去当兵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