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一乘宝性论 赵元任全集第一卷卷

通灵佛教网&||||||
僧宝论3、僧宝 (第一章 皈依僧宝 之一)
论3、 (第一章 僧宝 之一)第一章 僧宝僧宝在人类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着特殊意义和非凡功德,被人们广泛地论述和赞颂。在这些论赞中,弥勒菩萨的《究竟一乘宝性论》[注1]对僧宝的解析较为全面而又有代表性。本章将参照该论的结构,就僧宝的意义、功德,以及皈依僧宝的相关问题进行论述。僧僧,谓僧伽,亦云和合众,是千百万魔众也不能令其舍弃或远离解脱正道的人。僧包括比丘众和比丘尼众。和合,具有六义,亦名“六”,谓僧伽以行六而共同安住,分述如下:(1)身业和敬,谓身业和合且同住而共修,亦云“身和同住”;(2)口业和敬,谓言谈无诤而共同赞咏三宝等语业和敬,亦云“口和无诤”;(3)意业和敬,谓理想相近,信心相同而相互和敬,亦云“意和同悦”;(4)戒和敬,谓同一戒法、同一说戒、同一羯磨而同修和敬,亦云“戒和同修”;(5)见和敬,谓共同信解空、无我,共同修行道谛,同证灭谛涅槃的决定性见解和敬,亦云“见和同解”;(6)利和敬,谓均衡财物及法益等利养而和敬,亦云“利和同均”。《仁王经》卷下云:“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谓三业,同戒、同见、同行。”僧伽若行六种和敬,即堪称为僧。另外,按照僧伽自身的修证水平,可划分为三类:凡夫僧、有、无。(1)凡夫僧:亦名异生僧,指未证圣位的僧伽。如月称论师的《皈依七十颂》云:“若未生圣道,是凡夫异生,彼非学、无学,是诸论中说。”此凡夫僧应受具足戒,五人以上的比丘众或比丘尼众,如法修行,如法羯磨,如法传戒,如法安居,如法诵戒的和合众,便称为僧。(2)有学僧:月称论师的《皈依七十颂》云:“摧烦恼故学,七人是有学。”此谓从预流向至阿罗汉向七者[注2],因正处在断烦恼阶段,故名为有学僧。大乘圣僧从证八忍八智,位登初地,入如来家,绍隆佛种,乃至第十地菩萨,名为大乘有学僧。(3)无学僧:亦名真实僧,或称第一义谛僧、无为僧。因为是烦恼已尽,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的圣位阿罗汉,所以名为无学僧。《皈依七十颂》云:“尽无余过故,第八说无学”。无学僧只限于小乘的阿罗汉果。大乘圣者至第十地菩萨属于有学僧,成就无上正等菩提者则为佛宝所摄。宝僧与佛、法并称“三宝”。“宝”,有至宝、真宝二义,为最上稀世之物。《宝性论》云:“真宝世稀有,明净及势力,能庄严世间,胜上不变”,僧如旷世稀有之如意宝,具有以下六个特点:(1)世间稀有:无善根诸众生百千万劫不能得见僧宝。(2)明净无垢:僧宝已离一切有漏法。(3)具神通及智慧等威势:僧宝具足六通不可思议威德自在,能成办自他诸利益。(4)善思惟诸庄严殊胜:僧宝是众生善心的源泉,故为“能庄严世间”。(5)诸功德最胜:僧宝功德超出世间最胜第一,故为“最上”。(6)不随贪瞋所转变:性不可变,故是“不变”。僧宝从事相上说,僧分为“僧宝”与“化相僧宝”。凡是剃发染衣的比丘、比丘尼,皆为僧宝。佛陀入灭后,他们在世间弘宗演教,化度众生,绍隆佛种,续佛慧命,所以名为“住持僧宝”。“化相僧宝”则是指佛陀住世时,随佛出家的凡圣弟子。从理体上说,僧分为“一体僧宝”与“理体僧宝”,即佛法僧三宝中,各各具有三宝的功德。没有住持僧宝,无以显现理体僧宝;没有理体僧宝,住持僧宝也无以安立;住持僧宝是理体僧宝的用,理体僧宝是住持僧宝的体。皈依僧宝,应从皈依住持僧宝开始,而皈依住持僧宝的目的,乃是追求理体僧宝的显现发明[注3]。本论所要论述的有关皈依僧宝、依止师僧修学等内容,都将围绕住持僧宝[注4]而展开。 注1:《大正藏》卷8,第831页中。该论采用十分严谨的论述方法,系统地论述了佛教教义中最为重要的七个金刚论题。其中第三个金刚论题阐述的就是“僧”。注2:此七者为: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注3:参见圣严法师:《戒律学纲要》,宗教文化出版社,第35页。注4:“住持僧宝”的内容将在“皈依的含义”一章展开论述。当前位置: >>
唯识学研习纲要
第一讲 唯识学与印度佛教一、 “唯识”的指向(一)唯识之识 ?? vijn~apti (二)八识之识 ?? vijn~a^na二、唯识学与瑜伽行派(一)唯识学 (二)瑜伽行派 (三)慈氏学 (四)法相学三、关于印度佛教的分期1 2 四、印度佛教不同时期的主线佛陀的佛教 ??? 原始佛教 ???? 部派佛教 ???? 初期大乘 ???? 中期大乘 ???? 觉悟智慧 四谛十二因缘 阿毗达磨 ??? 对法 般若 ??? 缘起性空 唯识 赖耶缘起 业感缘起 晚期大乘 ???? 密教化五、唯识学派解决的问题物质 ?? 实有 ?? 性空 ?? 缘起 真实 ?? 虚幻 轮回业果第二讲 唯识学的基本任务一、以认识身心世界为起点(一)对身的认识 现 代 生 理 学 细 胞 组 织 器 官 九系统 人 体身五 根 净色根 眼等前五识 第六意识 第七末那识 第八阿赖耶识 遍 别 善 烦 不 行 境 恼 定扶尘根(浮尘根) 佛 法(二)对心的认识 心 识 心 理 学 本我 ?? 意识 自我 ?? 前意识 超我 ?? 潜意识 心 理 结 构 心 所佛 法(三)对世界的认知 科 学 太阳系 银河系 星河系 世 界 结 构小千世界 ?? 须弥山、日月 中千世界 大千世界佛 法3 大爆炸 科 学 基本粒子世 界 结 构种 子佛 法现 行(四)佛法与现代科学认识身心世界的差异 方法的差异 科 学 ?? 重 外 佛 法 ?? 重 内 生命的真相 结论的差异 世界的真相 佛法 ?? 轮 回 科学 ?? 进化论 佛法 ?? 虚幻不实 科学 ?? 物 质二、以净化身心世界为方向(一)生命的榜样 十 法 界 六凡 ??? 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 有漏(染污) 四圣 ??? 声闻、缘觉、菩萨、佛 ???????? 无漏(清净)(二)改变生命的流向 六凡 ―― 染污 ―― 虚妄分别 四圣 ―― 清净 ―― 无分别智 (三)改变生命的希望 转染 ??? 成净 转识 ??? 成智三、以遵循五位渐进为阶梯(一)生命净化的时间 三大阿僧o与成佛 (二)生命净化的起点、过程和终点4 见道位 资粮位 十信、十住、 十回向 加行位 、顶、忍、 世第一 修道位究竟位初 发 心远 行 地金 刚 道一大阿僧o劫二大阿僧o劫三大阿僧o劫起 点 (三)渐修与顿悟过 程终 点四、以成就圆满生命为目标(一)佛身与佛土的殊胜 佛土 ??? 清净庄严 佛身 ??? 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 (二)三身 受化身 受用身 (报身) 法 身 他受用 自受用(三)四智 前五识 成所作智 第六意识 ????? 妙观察智 第七末那识 ???? 平等性智 第八阿赖耶识 ??? 大圆镜智5 第三讲 唯识学派的成立一、唯识学派成立的背景(一)部派佛教在教理上的分歧 (1)法之有无 实有与假有 (2)我体之有无 补特伽罗 无我与轮回 (3)心性染污与清净 (二)中观学派的演化二、唯识学派成立的基础大众部 ????? 根本识 大众部《阿笈摩经》中说:“密意说此名根本识,是眼识等依止故。” 上座部 ????? 有分识 上座部《分别论》中说:“俱密意说此名有分识,有谓三有,分是因义,唯此恒 遍,为三有因。” 化地部 ????? 穷生死蕴 经量部 ????? 味蕴 根边蕴 说一切有部 ??? 五位七十五法三、唯识学派学说溯源(一)阿含经 巴利文《中部尼柯耶》第二十六经《圣寻求经》说:比丘众啊,那时我这么想:我所 证得此法甚深,难知难见,微妙寂静,非俗智所能及,唯圣贤所能知。然世间有情爱阿赖 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的有情,难以理解此因缘生起 的道理,尚且难以理解此诸蕴蕴寂静、诸依依弃舍、爱欲欲消灭,离欲寂灭涅之道理。 南传巴利文《增一阿含》 (四法品)第一百二十八经中,则有与无著所引几乎完全相 同的经文:比丘众哦!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如来说非阿不赖耶法时,彼 等洗耳恭听,生起想要了解的心。比丘众哦!因为如来应供正等觉者的出现,而有些第一 希奇未曾有法出现。 《摄大乘论》 :复次声闻乘中,亦以异门密意已说阿赖耶识,如彼《增上阿笈摩》说: “世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恭敬 摄耳,住求解心,法随法行,如来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现于世间,于声闻乘《如来 出现四德经》中,由此异门密意已显阿赖耶识。” (二)原始佛教与“十二有支” 无明 行 识 名色 六入 触 受 爱 取 有 生 老死6 ? 名色 ?四、唯识学派的基本成立(一)六经的弘扬 《华严经》 《解深密经》 《楞伽经》 《密严经》 《如来出现功德经》 《大乘阿毗达磨经》 (二)论师与论典 (1)弥勒及其论著 弥勒其人 弥勒五论: 《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分别中边颂(论) 、 、 》 《大乘庄严经颂(论)、 》《金刚般若论》 弥勒五颂: 《辨法法性颂》《大乘庄严经颂》《中边分别颂》 、 、 、 《现观庄严颂》《究竟一乘宝性颂》 、 (2)无著及其论著 无著其人 无著的主要论著: 《显扬圣教论》《顺中论》《金刚经论》《集论》《摄大乘论》 、 、 、 、 、 《六门教授习定论》《大乘庄严经论》《究竟一乘宝性论》 、 、第四讲、唯识学基本典籍(上)一、三藏的意义与价值(一)佛法与圣典 自证→等流→安立 施设 (二)佛陀说法的基本方法 ??? 四悉檀 世界悉檀 各各为人悉檀 对治悉檀 第一义悉檀 (三)学习佛法的基本原则 ??? 四依四不依 依法不依人 依义不依语 依智不依识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二、唯识学所依圣典的提出(一)无著八支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瑜伽毕学,体穷无著之八支。” 八支即八部论著: 《摄论》《集论》《辨中边论》《庄严经论》《缘起论》 、 、 、 、 《成业论》《二十唯识》《三十唯识》 、 、 (二)六经十一论 《成唯识论述记》卷一:“今此论爰引六经,所谓华严、深密、如来出现功德 庄严、阿毗达磨、楞伽、厚严;十一部论:瑜伽、显扬、庄严、集量、摄论、十地、 分别瑜伽、观所缘缘、二十唯识、辨中边、集论等为证。” (三)无著八支与六经十一论7 三、唯识学所依六经(一) 《解深密经》 1.本经译本 (1) 《相续解脱经》 ,一卷两品(不全) ,求那跋陀那,宋元嘉年中(443-453)译出。 (2) 《深密解脱经》 ,五卷,菩提流支,后魏延昌二年(514)译出。 (3) 《解节经》 ,一卷(不全) ,真谛,陈保定年中(557-569)译出。 (4) 《解深密经》 ,五卷,玄奘,唐贞观二十一年(647)译出。 (5)藏译本: (甘珠尔中) ,有法国人拉蒙特教授一九三五年校勘本。 (6)日译本:深甫正文《同译解深密经》 ,渡边海旭《现代意译解深密经》 。 (7)法译本 2.本经注疏 (1)无著《解深密经疏》 (2)圆测《解深密经疏》(新罗元晓、新罗Z兴、玄范、令因) (3)遁伦《解深密经注》欧阳渐辑 (4)真谛《解节经真谛义》欧阳渐辑 (5)基辨《笺批注深密经》 (6)德龙《解深密经讲赞》 (7)演培《解深密经语体释》相 续 解 脱 经罗 蜜 了 义 经相 续 解 脱 地 波义 所 相 经 作 续 随 解 顺 脱 和 如 了 来韩清净《分别瑜伽品略释》 智藏《慈氏章论》8 深 密 解 脱 经 佛 说 解 节 经 解 深 密 经序 第 圣 萨 圣 菩 品 二 者 问 者 萨 菩 吕 昙 问 第 萨 第 无 品 一 三 第问 品圣 品 慧 六 慧 七 林 八 者 第 命 菩 菩 善 五 须 萨 萨 圣 清 菩 问 圣 问 者 竭 净 提 品 者 品 功 菩 四 慧 问 第 广 第 德 一 味 品 第 四 第 心 三 意 识 相 品 第 一 四 切 法 相 品义 菩 萨 问 品 第 缺圣 者 成 就 第 一问 品 第 九 之 一圣 者 弥 勒 菩 萨问 品 第 九 之 二圣 者 弥 勒 菩 萨第 十 之 一自 在 菩 萨 问 品之 二 圣 者 观 世菩 萨 问 品 第 十圣 者 观 世 自 在品 第 十 一法 王 子 菩 萨 问 缺圣 者 文 殊 师 利通 品 不 第 过 三 过 一 序 第 可 二 觉 之 一 言 观 异 文 无 境 品 ) 二 品 第 序 品 第 一第 胜 二 义 谛 相 品之 ( 义 依 ) 教 奉 持 第 分 六 别 瑜 伽 品 观 自 在 菩 萨 品 弥 勒 菩 萨 品 ( 缺 品 名 ) 第 地 七 波 罗 蜜 品第 无 五 自 性 相 品事 品 第 八如 来 成 所 作藏 序 译 品 本昙 品 善 须 广 功 萨 成 无 清 菩 慧 德 品 就 竭 净 提 菩 林 第 菩 慧 品 萨 菩 一 萨 品 萨 菩 义 品 品 萨 菩3.本经内容(二) 《华严经》 1.本经译本 (1) 《六十华严》 ,东晋佛驮跋陀罗,义十四年(418) ,于扬州(南京)道场寺译出。 (2) 《八十华严》 ,实叉难陀,证圣元年至圣历二年(695―699)译出。 (3) 《四十华严》 ,般若三藏,贞元年十二年至十四年(795-798)译出。 2.本经内容 六 十 华 严 1 世 间 净 眼 品?4 四 谛 品?11 菩 萨 十 住 品12 梵 行 品??17 功 德 华 聚 菩 萨 十 行 品?21 金 刚 幢 菩 萨 十 回 向 品22 十 地 品?23 十 明 品24 十 忍 品?29 入 法 界 品9 八 十 华 严1 世 主 妙 严 品??15 十 住 品?17 初 发 心 功 德 品?21 十 行 品?25 十 回 向 品26 十 地 品27 十 定 品28 十 通 品29 十 忍 品?39 入 法 界 品(三) 《楞伽经》 1.本经译本 (1)北凉昙无谶译,传为四卷,已佚。 (2)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元嘉二十年(443)译。 (3) 《入楞伽经》 ,十卷,北魏菩提流支译。 (4) 《大乘入楞伽经》 ,七卷,唐实叉难陀译。 (5)另有梵文本,藏译本。 2.本经注疏 (1)菩提流支 《入楞伽经疏》 (2)新罗元晓《楞伽经疏》 (3)昙迁《楞伽经疏》 (4)智严《楞伽经疏》 (5)法藏《入楞伽心会义》 3.本经内容楞 伽 阿 跋 多 罗 宝 经 入 楞 伽 经缺一切佛语心品缺1 请 佛 品1 请 佛 品2 问 答 品3 集 一 切 佛 法 品4 佛 心 品5 卢 迦 耶 陀 品6 涅
品7 法 身 品8 无 常 品9 入 道 品10 问 如 来 常 无 常 品11 佛 性 品12 五 法 门 品13 恒 河 沙 品14 刹 那 品15 化 品16 遮 食 肉 品17 陀 罗 尼 品10 大 乘 入 楞 伽 经1 罗 波 那 王 劝 请 品2 集 一 切 法 品3 无 常 品4 现 证 品5 如 来 常 无 常 品6 刹 那 品7 变 化 品8 断 食 肉 品9 陀 罗 尼 品10 偈 颂 品(四) 《大乘密严经》 1.本经译本 (1) 《大乘密严经》 ,三卷,地婆诃罗(日照)译,仪凤元和至重拱四年(676-688) 或永隆元年至垂拱三年(680-687) 。 (2) 《大乘密严经》 ,三卷,不空,永泰元年(765)译出 (3)另有藏译本 2.本经注疏 法藏 《大乘密严经疏》 (缺第一卷) 3.本经内容乘 密 严 经1 密 严 会 品2 妙 身 生 品3 胎 生 品4 显 示 自 作 品 4 自 作 境 界 品5 分 别 观 行 品 5 辩 观 行 品大 乘 密 严 ( 不 空 )1 密 严 道 场 品2 入 密 严 敬 妙 身 生 品3 胎 藏 生 品6 阿 赖 耶 建 立 品 6 趣 入 阿 赖 耶 品7 自 识 境 界 品 7 我 识 境 界 品8 阿 赖 耶 微 密 品 8 阿 赖 耶 密 严 品11 (五) 《如来出来功德庄严经》和《阿毗达磨大乘经》第五讲、唯识学基本典籍(下)四、唯识学所依十一论(一) 《瑜伽师地论》 1.本论译本论 名 卷数 译 者 译 地 姑 同 上 译 时 与奘译内容比较 玄始三年至玄始 奘译第三十五至五十卷前半《本 十五年(414-426) 地分?菩萨地》 同 上 奘译第四十至四十一卷 奘译第三十五至五十卷前半和 《菩萨地持经》大同,多《序品》 奘译第四十至四十一卷,同奘译 《菩萨戒本》 奘译五十一至五十四卷菩萨地持经 菩萨戒本 菩萨善戒经十卷 昙无谶 一卷 同 上九卷 求那跋摩 建康o洹寺 元嘉八年(431) 同上 同 上优婆塞五戒威仪经 一卷 求那跋摩 决定藏论 菩萨戒本 菩萨戒羯磨文 王法正理论 三卷 一卷 一卷 一卷 真 谛 玄 奘 同 上 同 上 不 空晋安?广州等 永 定 元 年 至 太 建 地 元年(557-569) 大慈恩寺 同 上 同 上 大兴善寺贞 观 二 十 三 年 奘译第四十至四十一卷,同昙无 (649) 谶《菩萨戒本》 同 同 上 上 奘译第四十卷末及第四十卷 奘译第六十一卷 奘译六十一卷佛为优填王说正法 一卷 政论经天宝十二年至大 西九年(753-774)另有真谛译《十七地论》 ,已佚。另有梵本《菩萨地》《缘觉地》《声闻地》《瑜伽行地》行世。另 、 、 、 有藏译本,题为《瑜伽行地》 。《瑜伽师地论》 ,一百卷,相传为弥勒菩萨说,无著菩萨记录,唐玄奘法师译,为印 度唯识学派及中国唯识宗所依据的根本论书。汉传佛教以此论为弥勒所造五论之一,藏传 佛教以此论为无著菩萨所著。 2、本论注疏 (1)最胜子造,玄奘译《瑜伽师地论释》 ,一卷 (2)窥基《瑜伽师地略纂》 ,16 卷, (1~66 卷) (3)窥基《瑜伽论劫章颂》 ,一卷 (4)遁伦《瑜伽论记》 ,48 卷 (5)清素《瑜伽师地论义演》 ,40 卷 (6)法成讲述《瑜伽师地论分门记》《瑜伽论手记》 、 (7)欧阳渐《瑜伽师地论叙》二卷 (8)藏译《菩萨地释》 ,德光造,然灯吉祥智、戒胜同译 (9)藏译《菩萨品广释》 ,胜子造,慧铠,智军同译 (10)藏译《菩萨戒品广释》 ,胜子造,慧铠,智军同译 (11)藏译《菩萨地释》 ,海云造,寂贤、戒胜同译。 3、本论内容 本论共五部分内容,名五分,以本地分第一部分为重要内容。 本地分(1~50 卷)12 五识身相应地 卷一至卷三 意地 有寻有伺地 无寻唯伺地 卷四至卷十 无寻无伺地 三摩涠嗟 非三摩涠嗟 卷十一至卷十三一部分 有心地 无心地 闻所成地 ------------- 卷十三一部分至卷 十五 思所成地 ------------- 卷十六至卷十九 修所成地 ------------- 卷二十 声闻地 -------------- 卷二十一至卷三十四 独觉地 --------------- 卷三十五 菩萨地 -------------- 至卷五十 有余依地 无余依地境行果(2)摄抉择分(51~80 卷)进一步抉择十七地的深奥道理 (3)摄释分(81~82 卷) 辨明讲经方法和诸经仪则,是能说的方式。 (4)摄异门分(83~84 卷)解释诸法名义,会通各种异说。 (5)摄事分(85~100 卷)特明能诠的三藏,显示能诠所诠的不同。 (二) 《显扬圣教论》 1、本论译本 (1) 《显扬圣教论》 ,二十卷,无著造,玄奘贞观十九年(645)译出。 《大唐西域记》 卷五, x萨弥国条云: 城东南不远, “ 有故伽蓝, 具史罗长者旧园也。 ?? 伽蓝东C没罗林中,有故基,是无著菩萨于此作《显扬圣教论》” 。 (2) 《显扬圣教颂》,一卷,无著造,玄奘贞观十九年(645)或贞观二十一年(647)译。 (3) 《三无性论》 ,二卷,无著撰,真谛永定元年至大建元年(557-569)或太清二年 至大建元年(548-569)或天嘉四年(563)译出。 《解深密经疏》卷四云: “或可今勘,真谛三无性论,即无著所造显扬圣教论无自性 品,然彼真谛译为别本。 ” 2、本论注疏 (1)窥基, 《显扬疏》 ,已佚。 (2)Z兴, 《显扬论疏》 ,已佚。 (3)神泰, 《显扬疏》 ,已佚。 (4)智仁, 《显扬论疏》 ,已佚 。 (5)太贤, 《显扬论古迹》 ,已佚。 3、本论内容 ??? 十一品共二十卷 摄事品第一 ??? ―卷一至卷四 摄净义品第二 ??? 卷五至卷十三 成善巧品第三 ??? 卷十四一分 成无常品第四 ??? 卷十四一分 成苦品第五 ??? 卷十五一分 成等空品第六 ??? 卷十五一分至卷十六一分 成无性品第七 ??? 卷十六一分13 成现观品第八 ??? 卷十六一分至卷十七一分 成瑜伽品第九 ??? 卷十七一分 成不思议品第十 ???? 卷十七一分 摄胜抉择品第二十 ??? 卷十七一分至卷二十 (三) 《大乘庄严经论》 1、本论译本 (1)汉译《大乘庄严经论》 ,十三卷,波罗颇蜜多罗,贞观四年至七年(630-633) , 或贞观元年(627)译出。 (2)梵本《大乘庄严经论》 ,1898 年法国学者莱维在尼泊尔发现,1917 年校订出版, 1911 年译成法文。 (3)藏本《大乘庄严经论》 ,释迦狮子?吉祥累同译。 藏本《大乘庄严经论颂》 ,同上。 2、本论作者 (1)无著造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 《开元释教录》第八,汉译 (2)弥勒造,世亲释论 藏译,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 《成唯识论述记》卷四, 《解深密经疏》卷四 3、本论注疏 (1)慧净, 《大乘庄严经论疏》十卷(汉文) (2)安慧, 《经庄严释论》 (藏文) (3)无性, 《大乘经庄严广注》 (藏文) (4)智吉祥, 《经庄严义》 (藏义) 4、本论内容 汉译 13 卷 14 品。梵、藏为 21 品。合汉译第一、第二及第十八以至第二十品等五 品为一品。缘起品第一 成宗品第二 ??? 以八因成立大乘真是佛说 归依品第三 ??? 明大乘归依,有四种大义 种性品第四 ??? 明种性有九种差别 发心品第五 ??? 明发心有四种大 二利品第六 真实品第七 ??? 明发心有四种大 神通品第八 成熟品第九 菩提品第十 ??? 明得一切种智 明信品第十一 ??? 明信相差别有十三种 述求品第十二 弘法品第十三 随修品第十四 教授品第十五 业伴品第十六 ??? 明菩萨起业,以方便为伴 度摄品第十七 ??? 明六波罗蜜十义14 供养品第十八 亲近品第十九 梵住品第二十 ??? 明慈悲喜 觉分品第二十一 功德品第二十二 行住品第二十三 敬佛品第二十四 (四) 《集量论》 1、本论译本 (1)汉译《集量论》 ,四卷,义净景云二年(711)译出,已佚。 (2)藏译《集量论颂》 ,金铠,信般若同译。 (3)藏译《集量论》 ,持世护、狮子胜译 苏联谢尔巴茨基有译《集量论》之志,惜未完成。1926 年,朗德尔成《集量论》 , 写成《陈那著作残篇》 。印度耆那教的贾姆布维贾雅 ,将《集量论》由藏译梵。 2、本论注疏 (1)吕 《集量论略抄》 ,1928 年译出 (2)法尊法师《集量论略解》1980 年编译 (3)藏本《集量论注》 ,陈那造,持世护、狮子胜译 (4)藏本《集量论注》 ,一卷,陈那造,金铠、信般若译 (5) 《取因假说论》 ,一卷,陈那造,义净长安三年(703)译 (6) 《观总相论》 ,一卷,陈那造,义净景云二年(711)译出 3、本论内容 《集量论》共六品,每品分两部分:先“立自宗” ,论述陈那自己的主张,后“破 异执” ,批驳其它派别的观点。第一、现量品 量即指知识来源,认识形式及判定知识真伪的标准等,现量即前六识感觉。 量 真现量 现量 ?? 自相 比量 ?? 共相 根现量 意识现量 自证现量 瑜伽现量 圣教量 非真实量 譬喻量正理派第二、为自比量品 第三、为他比量品 第四、观喻所喻品 第五、观遣他品 第六、观反断品 宗:声是无常 因:可作性故15 喻:若是可作,见彼无常,譬如瓶(同喻) 若是其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异喻) (五) 《摄大乘论》 1、本论译本 (1) 《摄大乘论》 ,二卷,北魏佛陀扇多于晋泰元年(531)译出 (2) 《摄大乘论》 ,三卷,真谛于太清二年(548)或天嘉四年(563)译出 (3) 《摄大乘论》 ,三卷,玄奘于贞观二十二年(648)译出 (4)藏本《摄大乘论》 ,胜友、戒主觉同译,民国十四年(1925)吕刹匾牒骸 2、本注主要注疏 (1) 《摄大乘论释论》 ,十五卷,世亲撰,真谛译 (2) 《摄大乘论释论》 ,十卷,世亲撰,达摩笈多,行炬等于大业中(605-616)译出 (3) 《摄大乘论释论》 ,十卷,世亲撰,玄奘贞观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648-649)译出 (4)藏本《摄大乘论释》 ,世亲撰 ,燃灯吉祥智,戒胜,智军译 (5) 《摄大乘论释》 ,无性撰,玄奘于永徽年(650-655)或贞观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 (647-649)译出 (6)藏本《摄大乘论释》 ,无性撰,胜友、戒主觉、智军同译 (7) 《摄大乘论初分讲义》 ,太虚大师 (8) 《摄大乘论讲记》 ,印顺法师 (9) 《摄大乘论义记》 ,苇舫法师 (10) 《摄大乘论论疏》 ,王恩洋 另有古疏已佚, 《大正藏》八十五册,收有三种敦煌残卷。 3、本论内容 本论共三卷十一分 (1)总标纲要分:叙说大乘的十种殊胜:所知依、所知相、入所知相、彼入因果、 彼因果修差别、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彼果智、彼果断。次序不能错乱。 (2)所知依分:论述一切法依止阿赖耶识 (3)所知相分:陈述阿赖耶识现起诸法的三种相:依他、遍计、圆成 (4)入所知相分:说明唯识观行的证入(胜解行地、见道位、修道位、究竟道位) (5)彼入因果分:论说由修行六波罗蜜多而证入唯识境界,并以十门分别 (6)彼修差别分:说明修习的次第,即十地 (7)增上戒学分:说明大乘戒的四种殊胜及菩萨增上戒的殊胜(差别、共不共、广 大、甚深) (8)增上心学分:论述菩萨增上定学的六种殊胜(所缘、种种、对治、堪能、引发、 作业) (9)增上慧学分:论说无分别智的十六种行相(加行、根本、后智) (10)彼果断分:即无住大涅 (11)彼果智分:即大菩提、三身等功德 (六) 《十地经论》 1、本论译本 (1) 《十地经论》 ,十二卷,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于永平元年至永平四年(508-511) 译出 (2)藏本《十地经论》 ,由藏族译师智军、德光和印度译师妙吉祥藏、慧胄于八世纪 译 2、本论注疏 (1) 《十地经论义疏》 ,十四卷(现存八卷) ,慧远撰 (2) 《十地五门实性论》 ,六卷(存一卷) ,法藏撰16 (3) 《大正藏》八十五册收有敦煌残卷 在印度、汉地有古疏,失佚。 3、本论内容 卷一至卷三 ??? 释初欢喜地 卷四 ??? 释第二离垢地 卷五 ??? 释第三明地 卷六 ??? 释第四焰地 卷七 ??? 释第五难胜地 卷八 ??? 释第六现前地 卷九 ??? 释第七远行地 卷十 ??? 释第八不动地 卷十一 ??? 释第九善慧地 卷十二 ??? 释第十法云地 特点:以六相(总、别、同、异、成、坏)释经义。 (七) 《分别瑜伽论》 (未译) (八) 《观所缘缘论》 1、本论译本 (1) 《无相思尘论》 ,一卷,真谛于永定元年至大建二年(557-570)或大清二年至大 建三年(548-569) (2) 《观所缘缘论》 ,一卷,玄奘于显庆二年(657)译出 (3)藏本《观所缘缘论颂》 ,寂藏护、戒幢同译 2、本论注疏 (1) 《观所缘缘论释》 ,一卷,护法撰,义净于景龙四年(710)译出 (2)藏本《观所缘缘论注》 ,陈那撰 ,寂藏护、戒幢同译 (3)藏本《观所缘缘论疏》 ,调伏天撰,释迦狮子、吉祥累译 (4) 《观所缘缘论会释》 ,一卷,明显大师 (5) 《观所缘缘论直解》 ,一卷,q益大师 (6)另吕⑷毡旧娇谝婕坝罹佟冻履侵鞯难芯俊房刹慰 3、本论内容 以三支六法,说明心外之所缘缘非有,心内之所缘缘非无。 亲(对象) 所 缘 缘 疏(条件)对 条 象 件 (九) 《二十唯识论》 1、本论译本 (1) 唯识论》 一卷, 《破色心论》 唯识无境界论》 大同四年至七年间 《 , 又名 、 《 , (538-541) 译出。有般若流支或菩提流支两者译出之说,据考证,应是菩提流支。 (2) 《大乘唯识论》 ,一卷,真谛天嘉四年(563)于制旨寺(光孝寺)译出 (3) 《唯识二十论》 ,一卷,玄奘龙朔元年(661)于玉华宫庆福殿译出。 另,近世有本论梵文本发现,藏文本、日译本、德译本、法译本、英译本等不同 语种译本行世。 2、本论主要注疏17 (1) 《成唯识宝生论》 ,五卷,又名《二十唯识论顺释论》 ,护法造,义净于景龙四年 (710)译出 (2) 《唯识二十论述记》 ,二卷窥基记 (3) 《唯识二十论疏》 ,王恩洋 (4) 《唯识二十颂讲记》 ,演培 (5)藏本《二十论释》 ,胜友等翻译 3、本论内容 四 事 ―― 不 实 唯 识 极 微 ―― 不 实 神 通 ―― 不 实 (十) 《辨中边论》 1、本论译本 (1) 《辨中边论颂》 ,一卷,弥勒说,玄奘于龙朔元年(661)译出 (2) 《中边分别论》 ,二卷,天亲造,真谛永定三年至大建二年(559-570)或太清二 年至大建元年(548-569)译出 (3) 《辨中边论》 ,三卷,世亲造,玄奘于龙朔元年(661)译出 (4)藏本《中边分别颂》 ,弥勒说,胜友、戒主觉、智军同译 (5)藏本《中边分别论》 ,世亲造,胜友、戒主觉、智军同译 (6)汉藏对照本《辨中边论》 :山口益编, (1937 年) 2、本论主要注疏 (1) 《辨中边论述记》 ,三卷,窥基大师 (2)梵本《中边分别论释疏》 ,安慧撰,有山口益刊行本 (3)藏本《中边分别论释疏》 ,安慧撰,胜友、藏主觉、智军同译 3、本论内容道所 行 之 道辨相品第一 辨降品第二?? 以相分别诸法 ?? 于法应知辨真实品第三 ?? 于法应知应证所以行之道 ?? 辨修对治品第四 ?? 对治实践 辨修行分位品第五 ?? 由对治而有次第分位 果 辨得果品第六 ?? 行而有果抉择殊胜 ?? 辨无上乘品第七 ?? 大乘不共义 (十一)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1、本论译本 (1)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七卷,无著造,玄奘译,显庆年间(656-660)或显庆三 年(658) ,或永徽三年(652) (2)梵本《阿毗达磨集论》 ,无著撰 (3)藏本《阿毗达磨集论》 ,无著撰,胜友、戒主觉、智军同译 2、本论注疏18 (1)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十六卷, , 师子觉释、 安慧糅, 玄奘译, 贞观十九年 (645) 或贞观二十年(646) (2)藏本《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最胜子造、胜友、智军同译 (3)藏本《阿毗达磨集疏》 ,最胜子造,胜友、戒主觉、智军同译 (4)梵本《阿毗达磨集论释》 ,写本,不详 (5)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疏》 ,王恩洋 3、本论内容 蕴 处 三法品第一 界 摄法品第二 本事品 相应品第三 成就品第四 谛品第一 法品第二 抉择分 得品第三 论议品第四第六讲、唯识学的弘传一、唯识学在印度的弘扬(一)弥勒菩萨传法的史实 1.弥勒传法 弥勒五论: 《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分别中边颂(论) 、 、 》 《大乘庄严经颂(论)、 》《金刚般若论》 弥勒五颂: 《辨法法性颂》《大乘庄严经颂》《中边分别颂》《现观庄严颂》 、 、 、 、 《究竟一乘宝性颂》 2.弥勒传法内容的特点 (1)唯识 (2)般若 (3)如来藏 (二)无著菩萨宣教的殊胜 1.无著菩萨宣教 无著的主要论著:《显扬圣教论》《顺中论》《金刚经论》《集论》《摄大乘论》 、 、 、 、 、19 《六门教授习定论》《大乘庄严经论》《究竟一乘宝性论》 、 、 2.无著菩萨宣教内容的特点 (1)唯识 (2)般若 (3)如来藏 (4)定学 (三)世亲菩萨弘法的功德 1.世亲菩萨的回小向大 2.世亲菩萨弘法的主要著作 (1) 《摄大乘论释》十卷,有二译 (2) 《百论释》二卷,罗什译 (3) 《六门教授习定论释》一卷,义净译 (4)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三卷,菩提留支译 (5) 《金刚般若经论》三卷,菩提留支译 (6) 《十地经论》十三卷,菩提留支译 (7) 《大乘庄严论释》二十卷,波罗颇蜜多罗译 (8) 《辨中边论》三卷,玄奘译 (9) 《唯识二十论》一卷,玄奘译 (10) 《唯识三十颂》一卷,玄奘译 (11) 《大乘成业论》一卷,玄奘译 (12) 《大乘五蕴论》一卷,玄奘译 (13) 《百法明门论》一卷,玄奘译 (14) 《佛性论》四卷,真谛译 (15) 《俱舍论》三十卷,玄奘译 (16) 《止观门论颂》一卷,义净译 (17) 《如实论》二卷,真谛译 3.世亲菩萨弘法内容的特点 (1)部派 (2)唯识 (3)般若 (4)定学 (四)唯识学派的繁荣 1.十大论师的继承 (1)亲胜: 《述记》卷一: “亲胜,天亲菩萨同时人也,本颂初行,先为略释,妙得作 者之意,后德因而释焉。 ” (2)火辨: 《述记》卷一: “亦世亲同时也,尤善文辞,深闲注述,形虽隐俗而道高 真侣。 ” 又说: “凡百年中天亲生也,同时唯有亲胜、火辨二大论师造此颂释。 ” (3)德慧: 《述记》卷一: “安慧之师,业冠前英,道光时彦,芳声流于四主,雅韵 骧于五天,圣德神奇,未易详举。 ” 主要著作: 《随相论》《中论注》《唯识三十颂释》等 、 、 (4)安慧: 《述记》卷一: “糅《杂集》 ,救《俱舍论》 ,破正理师,南印度境罗国人 也,妙解因明,善穷内论。 ” 主要著作: 《大乘广五蕴论》一卷、 《大乘中观释论》十八卷、 《宝积经论》《唯识三 、 十颂释》《大乘庄严经论疏》《辨中边论疏》《俱舍论实义疏》《杂集论》等。 、 、 、 、20 (5)护法: 《述记》卷一: “此大论师,南印度境达罗毗荼国建至城中帝王之子,学 乃渊于海睿,解又朗于曦明,内教穷于大小,声论光于真俗??天亲以后,一人而已,制 作破斥,具如别传。年三十二而卒于大菩提寺。 主要著作: 《广百论释》十卷、 《观所缘论释》一卷、 《成唯识宝生论》五卷、 《唯识 三十颂释》 (6)难陀: 《述记》卷一: “胜军祖习,故于后卷新熏种子。此师所说,造《瑜伽释》 等,大有制作。 ” (7)净月: 《述记》卷一: “安慧同时,造《胜义七十释》《集论释》” 、 。 (8)胜友 (9)胜子 (10)智月 “此后三论师,并护法菩萨之门人也,或释瑜伽,或别注述,道名俱远,辞旨咸奥, 神德既高,难尽言也。 ” 2.其他论师对唯识学的弘扬 (1)陈那:陈那是世亲的弟子,南印度香至国婆罗门姓,先在犊子部出家,后改学 大乘佛法。 陈那主要是传承世亲菩萨因明学说, 著有 《因明入论》《观三世论》 、 、 《观相论》 、 《观所缘缘论》《因门论》《似因论》《理门论》《取事施设论》《集量论》 、 、 、 、 、 ,别有《园 集要义论》《掌中论》等著作。 、 (2)戒贤:戒贤是护法弟子, 《西域记》卷二: “论师三摩爝腹踝迤怕廾胖 也,少好学,有风操,游诸印度,询求明哲??既穷至理,亦究微言,名擅当时,声高异 域。 ” (3)师子觉: 《杂集论述记》“觉师子,禀承先训,更为后释。 : ”又称: “菩萨本论, 释者众多,译辑最要,唯佛陀僧诃(无著)” 。 (4)胜军:胜军居士,先后从安慧、戒贤学习。 《三藏法师传》说: “每依杖林山,养徒教授,恒讲佛经,道俗宗归,常逾数百。 ” (5)亲光:亲光是护法弟子,著有《佛地经论》 (6)无性:有《摄论释》 (五)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 1.唯识古学 (1)唯识古学的代表人物 难陀 ??? 三分说,种子新熏说 安慧 ??? 一分,种子新熏说 (2)唯识古学与“无相唯识” 2.唯识今学 (1)唯识今学的代表人物 陈那 ??? 三分说 护法 ??? 四分说 (2)唯识今学与“有相唯识”二、唯识学在中国汉传的弘扬(一)唯识学弘传的先驱 1.地论学派 (1) 《十地经论》与地论师 (2)地论师南道派 勒那摩提 慧光21 (3)地论师北道派 菩提留支 道宠 (4)南道派与北道派的思想差异 本 有 佛性 始 起因 缘 宗 名 假 判教 宗 相 狂 宗 实 真 (法界宗) 宗 2.摄论学派 (1) 《摄大乘论》与摄论师 (2)南地的摄论师 真谛 慧恺 法泰 曹毗 智敫 (3)北地的摄论师 昙迁 道尼 静嵩 (4)摄论学派的主要思想 阿赖耶识染净 佛性与种姓 转依与涅 (二)唯识学派的盛弘 1.玄奘大师与唯识学的系统传播 2.玄奘大师的弟子及传承 (1)奘门四哲 神舫 嘉尚 普光 窥基 (2)窥基系 慧沼 智周 (3)圆测系 圆测 道证 胜庄22 (三)唯识学派的后续 宋 永明大师 元 云峰大师 明 藕益大师 王肯堂居士 鲁庵大师 (四)近现代唯识学派的复兴 1.太虚大师 2.欧阳竟无与支那内学院 3.韩清净与三时学会 4.其他三、结语(一)弥勒学说的完整性 (二)唯识学说的系统性 (三)前后学说的差异性第七讲、唯识学的基本思想一、认识世界(一)认识心理的主体 ?? 八识 1、主体心理结构 (1)根、境、识三者的关系 (2)八种认识功能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2、辅助性心理结构 (1)遍行心所(2)别境心所(3)善心所(4)根本烦恼心所(5)随烦恼心所(6) 不定心所 3、认识功能的种类 (1)自性分别(2)随念分别(3)染净分别 (二)心识的结构 二分说、三分说、一分说、四分说二、缘起系统(一)缘起的根本所依 ?? 阿赖耶识 1、阿赖耶识的特征 能藏、所藏、执藏 2、阿赖耶识的功能 受熏、持种、执持根身器界 3、阿赖耶识与熏习活动 (1)能熏 有生灭、有胜用、有增减、与所熏共和合性23 (2)所熏 坚住性、无记性、可熏性、与能熏共和合性 4、阿赖耶识与种子 (1)种子的特征 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待众缘、性决定、引自果 (2)种子的种类 形 成 ?? 本有与新熏 性 质 ?? 染净(有漏无漏) 表意名言 名言种子 显境名言 功 用 引业 业种子 满业 共相种子 体 相 不共共相种子 5、阿赖耶识缘起 (1)六因 能作因、俱有因、相应因、同类因、遍行因、异熟因 (2)四缘 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3)五果 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离系果 (4)赖耶与业感 ?? 生命轮回 (5)唯识所现与唯识无境三、存在状态(一)存在的种类 1、遍计所执性 2、依他起性 3、圆成实性 (二)存在的真实性 遍计所执 ?? 虚无 依他起 ??? 幻有 圆成实 ??? 如实四、生命缺陷(一)三种杂染 1、烦恼杂染 烦恼障、所知障 2、业杂染 不善业、无记业、有漏善业 3、生杂染 正报、依报、二种生死 ?? 分段生死、变易生死24 五、修学体系(一) “十七地”的历程 (二)修学纲领――三慧与三学 闻 思 闻 慧 信 解 闻 行戒 定慧 (三)五位阶段 1、资粮位 (1)四种胜因缘力 因力、善友力、作意力、资粮力 (2)防三种退却心 广深退 ?? 应念已证诸佛菩萨 难修退 ?? 应念行菩萨道 难证退 ?? 应念他人不退 (3)除四种障碍 舍二乘心、信大乘理、去“我” “我所”相、任运于境 (4)十住 发心住 ?? 修十信(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 回向心、戒心、愿心) 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 子住、灌顶住 (5)十行 欢喜行、饶益行、无恚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 法行、真实行 (6)十回向 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诸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 回向、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如相回向、无著无缚解脱心 回向、法界无量回向 2、加行位 (1)修四寻思观 名寻思观、事寻思观、自性寻思观、差别寻思观 (2)得四如实智 名寻思观所引生之如实智 事寻思观所引生之如实智 自性寻思观所引生之如实智 差别寻思观所引生之如实智 (3)加行四位 位 ???? 依明得定 ?? 发下品寻思观 ?? 所取空 顶位 ???? 依明增定 ?? 发上品寻思观 ?? 所取空 忍位 ???? 依印顺定 ?? 发下品如实智 ?? 能取空25 世第一法 ?? 依无间定 ?? 发上品如实智 ?? 二取空 3、通达位(见道位) 三心相见道 ?? 内遣有情假立缘智、内遣诸法假立缘智、遍遣一切有情诸法 假立缘智 4、修习位(修道位) 欢喜地 ??? 修施波罗密多 ??? 断异生障 ?????? 证遍行真如 离垢地 ??? 修戒波罗密多 ??? 断邪行障 ?????? 证最胜真如 发光地 ??? 修忍波罗密多 ??? 断暗钝障 ?????? 证法界等流真如 焰慧地 ??? 修精进波罗密多 ?? 断微细烦恼现行障 ?? 证无摄受真如 极难胜地 ?? 修静虑波罗密多 ?? 断下乘涅现行障 ?? 证无类别真如 现前地 ??? 般若波罗密多 ??? 断粗相现行障 ???? 证无染净真如 远行地 ??? 修方便波罗密多 ?? 断细相现行障 ???? 证法无分别真如 不动地 ??? 修愿波罗密多 ??? 断无相中作加行障 ?? 证不增不减空性真如 善慧地 ??? 修力波罗密多 ??? 断利他中不欲行障 ?? 证自在所依真如 法云地 ??? 修慧波罗密 ???? 断于法未自在障 ??? 证业自在所依真如 5、究竟位 (1)菩提 三身 ?? 法身、报身、化身 四智 ?? 大圆境智 ?? 转第八识 平等性智 ?? 转第七识 妙观察智 ?? 转第六识 成所作智 ?? 转前五识 相应心品 ?? 无漏五遍行、无漏五别境、无漏善十一、无漏净识 (2)涅 自性清净涅、有余依涅、无余依涅、无住涅26
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的研究_教育学/心理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的研究_教育学/心理学_人文社科...20世纪西方唯识学研究回顾 [美]丹?鲁索斯(Dan Lusthaus) 通常这类回顾的惯例是提供一种带注释的文献目录,基本以编年史为序,并 夹杂有重要评论,提出未来要解决的...朝鲜籍留学僧圆测法师就是曾经亲随玄奘大师身边研习唯识学的一 位。本文拟从圆测法师的生平、求学经历,其所特有的唯识学思想及其传播等方 面来论述其对唯识学在...三论宗纲要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中国佛学 修学法宝 三论宗纲要刘常净...近人分佛教各宗为三系,所谓虚妄唯识系,真常唯心系和性空假名系。这是因为现...若执着自体为言,则唯识之教即与神我不异。 ”48 熊十力在早年思想启蒙的 阶段曾深受章氏法相唯识学的启迪,其处女作《熊子真心书》中有一篇“船山学自记” ,...1 大乘百法明门论纲要 大乘百法明门论纲要之一 一、法相唯识学 (一) 、法:1、佛所说教 2、法式规则 通义 3、真如法性 4、宇宙万有 别义:达摩(Dharma...5.唯识学探源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唯识学探源(印顺法师) 目次 唯识学探源………太虚 自序………1──5 上编 原始佛教的唯识思想 第一章 原始佛教思...《新唯识论》研究?导言_幼儿读物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新唯识论》研究?导言 十九世纪西学的东渐激起中国文明内部与之性相略类的一些学术流派在沉晦多年之后的...1 八识规矩颂讲义戒 一、略说唯识学的传承演变(一...了唯识的纲要,而且还成为唯识法相的核心,更是唯识...?性起 《八识义章研习抄》日本?珍海记 (二) ...宗性并不止于研习佛法和参禅悟道, 他将视线放至 3000 年前, 努力打捞那些被...对西方自然科学的起源,他也极为通透,他一直在寻找唯识学与自然科学二者可能存在...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赵元任全集第一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