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学佛问答全集老法师问答 佛七时打坐有何用意

第三方登录:净空法师经典语录全集
净空法师经典语录全集1. 处事难,处人更难;处事待人都要做得圆满如法,这些就是修行。
2. 学佛的人,心有所求最好劝人求佛菩萨,求「人」求不到,我们会生烦恼。求佛菩萨、相信佛菩萨,缘成熟的时候,佛菩萨自然会槲颐前才乓磺小
3. 世间无论如何变,万变中我们要求不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时局险恶,灾难频繁,我们想做好事,而好事多磨,没有清净心、没有智慧和定力,没有办法应付灾变。所以心一定要清净,要能够定,才有智慧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4. 在这个时代要想建立制度非常困难,根源在於世间人道德伦理丧失,谁也不愿意服从谁,所以世界秩序大乱,大灾难必定会降临,能够逃过劫难的人,一定是有大福德之人。
5. 自古以来,中国对於伦理道德非常重视,因檎馐前捕ㄉ缁嶂匾慕逃持握叩脑鹑危簿褪且さ劳场K圆还芩约鹤鞯煤貌缓茫芄晃さ劳常⑶医⒀锕獯螅褪呛艽蟮墓Φ隆
6. 中国几千年来没有灭亡,是因橛新桌淼赖吕次M社会秩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具什N身分就尽什N义务,一辈子都能够遵守不违背,这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7. 平日处世待人接物,都要用清净、平等、慈悲的心。慈悲要有理性、觉而不迷,不是感情用事;清净心是随缘不攀缘,凡事顺其自然。心地清净,不管环境再复杂,也能看得清楚明白;心不清净,想看也会看错。所以清净心能生智慧,这是自性的本能,我们现在失去本能,是因橥詈芏唷⑿纳⒙遥绻那寰唬卸Γ芰ψ匀痪突指础
8. 我们个人修学的原则是三福、六和、三学,接触大的时候,则是v事练心,要遵守六度、十大愿王,保持心地清净,才能够成就自己的道业。
9. 在大灾难中,佛菩萨不会建立制度,因榻⒅贫龋⒖袒岜荒苹怠Dб丫焯嘧镆担鹌腥蝗绦娜盟槁涞酶睿砸欢岬鹊酱笤帜压螅沤⒅贫取K晕颐窃诼沂篮胙镎ǎ欢ㄒ袢〉妥颂仍帜压螅ú呕嵴嬲母葱恕
10. 僧团一定要奠定在三福、六和的基础上。六和e面,最重要的是「见和同解」,也就是用真心与大相处,不用妄心。因橥拿扛鋈硕疾幌嗤挥姓嫘牟呕嵋谎!刚嫘睦肽睢梗嫘难e面没有妄念,所以我们要放下自己所有的分别执著,才能与大和合。只要心e还有一个妄念,彼此的想法、看法、作法就会不相同,很容易就会起n突。
11. 以真心与大相处,这是大乘圆教初住、别教初地菩萨的境界,也就是「破一分无明,见一分真性」的法身大士才能够做得到,称椤傅拦步洹梗谰褪钦嫘模馐亲罹烤沟母尽P〕巳说募屯猓蚴墙⒃诙U定的基础上,也就是虽然有妄想,但是都能够伏得住,不会起现行,所以大家仍然能够保持见和同解,这是「定共戒」,以定力作榧屯獾幕 N颐窍衷诖锊坏秸飧鼍辰纾杂谩肝蘖渴倬棺鞅剩蠹移鹦亩疃家揽课蘖渴倬慕萄担筒换嵊杏衅渌囊饧
12. 如果研究经教、讲经说法,而不知道怎样修行,最好就老实念佛。佛菩萨讲经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与念佛功德相应,我们凡夫讲经,在讲台上起心动念,在讲台下也起心动念,所以是修有漏的人天福报,不能往生,这是事实,是应警觉。所以不讲经说法的人,可以不生病,自在往生,而讲经的法师,临终还会有病苦。能够参透这个道理,明白事实真相,才知道领念佛修行的功德很大。
13. 在这个时代,我们道场就依靠无量寿经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建立共识。我们没有大乘菩萨明心见性的境界,也没有小乘人的U定功夫,只要能够守住这一句「阿弥陀佛」,今生一定能够脱离轮。所以这八个字,的确是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的唯一生路。
14. 大共修,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统统放下。真正念佛人,没有妄想,也没有见解,一心一意就想离开这个世界,还有什N想法跟看法?我们只想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别人提出看法,我们还是一句佛号老实念,所有的业障都能够消除。
15. 大在一起,念佛是唯一共修,不夹杂、不间断。听经就是专心的听,听不懂也不必去研究讨论,这样才会开悟。如果提出问题讨论,这就把佛法变成世间法。念佛修一心,听经也是修一心,真正得一心,世出世法没有不通达。所以,会听经的人,就像马鸣菩萨起信论上所说的:「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不起心、不动念,这真正是戒定慧三学圆修。
16. 圣人修心不除境,凡夫除境不修心。所以自己修行,不必选择环境。但是弘法利生,就必须选择与生有缘的地方,才能真正利益生。如果这个地方跟自己没有缘,而跟其他善知识有缘,我们要随喜叹,希望生跟他们学习,能够得到利益。所以要与生广结法缘,才能广度生。
17. 弘扬佛法真实的功德利益,是帮助生觉悟,降伏烦恼。如果帮助生增长贪_痴的,绝对不是善知识。
18. 度生要看机缘,好比窆担仁斓南瘢姑挥谐墒斓模裙┦焙蛟瘛
19. 传道、弘道都不能勉强,要随缘,不能操之过急,这是大原则。缘分成熟的时候,凡事都会自然成就。世尊当年也是如此说法,如果只有一、二个人缘成熟,就专檎舛鋈怂捣ǎ蝗绻蟊的机缘成熟,佛就榇蟊说法。随缘说法,应机施教,才能惠予生真实利益。
20. v史上有两种时代,一个是治世,一个是乱世。治世的政治清明,人心淳厚,社会各方面都能够上轨道,所以修行只要循规蹈矩,都可以成就。在乱世e没有制度和规章,环境变化莫测,所以修学佛法要心地清净,有智慧能够随机应变,才能够自度度他。在乱世修行如果不懂得通权达变,只能自利不能处,弘法利生很困难。所以在什N环境下,用什N手段处世,我们都应该知道,努力学习。
21. 学养,「学」是学问,样样都知道;「养」是修养,知道运用什N方式,待人处世最恰当。所以不管在乱世或者治世,佛弟子与世间圣人君子都会随机应变,运用善巧方便处世待人接物,但是「真诚心」、「恭敬心」的大原则,绝对不改变。由此可知,无论在何时何地,修行都是成就我们的戒、定、慧。
22. 戒定慧表现在日常生活上,有种种的形态,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最好的例子。有时候我们看他破戒,事实上并不然,反而那些作法,是真正的持戒。
23. 处乱世一定要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有道心,道心就是真诚心。第二、要护持佛法,绝对不能障碍佛法。
24. 能够度自己才能帮助别人,不能自度绝对没有办法帮助别人,这是事实。
25. 传道很不容易,法达U师如果没遇到六祖,不会开悟;但是如果他没有苦读法华经十年的功夫,纵使遇到六祖也不会开悟。无尽藏比丘尼也是专门在一部经上,下过十多年功夫,遇到六祖才能开悟。所以要用十年的功夫,专攻一部经,才能得到清净心。有定力,这是授受的基本条件,如果心不清净,就是佛菩萨来说法也不会开悟。
26. 佛陀教化生,都是随机说法,并没有定法可说,只要能够帮助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都是正法,值得叹。自毁他、有门户之见的说法、作法,对佛法的弘扬、流传都会a生很大的障碍,断绝许多生学佛的机缘、法身慧命。所以对於一切大乘佛法,我们都应该扬。
27. 真正能够帮助生得到真实利益的只有念佛法门,问题就在於我们是不是真正放下身心世界,老实念佛。真正用功,业障一定是快速消除,觉得轻安舒畅,法喜充满,生活过得安乐、自在。
28. 法缘与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尤其在这个时代,魔障很多,我们应该要想办法尽量排除,使正法传训糜止阌衷叮馐腔鄣隆H绻垂丛龀つд希拐ㄏВ蛘哐雍蠛胙锏氖奔洌舛际呛艽蟮墓В砸感娜ヌ寤幔谌粘I钪校颐峭榇中暮雎裕赶潞芏喙Ф约翰恢溃挂樽隽撕艽蟮墓Φ拢舛际敲挥兄腔邸
29. 现在是开放的时代,刻板严肃的态度很难让大家接受。现代人喜欢活泼,所以我们讲经也不能呆板,在庄重e面要有活泼,活泼而不失庄重,这样才能够利益生。所以「法华经」说,小乘佛法保守,大乘佛法开放,末法时期应该弘扬大乘。
30. 讲经说法只是樘巴济爬淙豢梢曰竦醚矍暗男±妫且丫煜碌赜亩褚颍馐恰覆痪凰捣ā梗颐遣荒懿唤魃鳌
31. 佛法经书、录音带、录影带、及雷射唱片的流通,如果有版权,限制流通,就是「不净说法」。我们能够把眼前的小利益与一切生共享,必得广大利益不可思议。
32. 自己生死有把握,至於什N时候去极乐世界,就要看缘分。如果与生有缘就要留下来,多帮助一些人往生。没有缘分,不妨自己先去,将来倒驾慈航,再来普度生。
33. 古今中外,好老师能遇到一个传法弟子,已经非常幸运,更何况是很多个?中国自古以来,传法弟子最多的是U宗六祖,一共有四十三位,这样的盛况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在六祖之前没有,在六祖之后未曾听说。但是我们看佛经的记载,世尊的传法弟子有一千两百人之多,天天跟著佛陀,到处听经闻法,由此可知,这些弟子都是诸佛示现,大菩萨再来,以学生的身分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
34. 一般人容易招致魔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喜欢神通感应。魔有神通,诸佛菩萨当然也有神通,但是佛菩萨怕生对於正法、魔法混淆不清,所以用讲经说法度生,对於神通感应的事,绝口不提。
35. 「无量寿经」能够在短短几年当中普遍弘扬全世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文简单明t,程度高与程度浅的人,都能够听得懂,欢喜接受。如果只有程度高的人才能听得懂,这部经就不能普遍利益大;如果是程度浅的人觉得欢喜,程度高的人不乐意接受,这样也会a生对抗的力量。从这e我们才知道,这部无量寿经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功德利益不可思议,我们虽然不能完全体会,只要尽心尽力的弘扬流通,将来一定会有无穷无尽的大福报。
36. 在观经]解e善导大师告诉我们,能够用净土法门劝导一切生,就是真正的报佛恩。因槟芄蝗耙桓鋈四罘鹜褪前镏桓霰生成佛,功德已经非常殊胜,更何况是帮助很多的生往生成佛?所以净土法门是「易行道」,自行化他,成就都不可思议。
37. 无量寿经虽然分量不多,体、相、理、事、因、果都讲得很圆满。这部经,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切想法、看法、做法,如果都能够依照经文百分之百做到,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这种修学方式,在大乘佛法e面,真正是登峰造极,所以古大德叹是「如来所说第一经」,帮助我们这一生,自行化他圆满成就。
38. 讲经是以正法布施生,修第一等的大福报,尤其是弘扬净土五经一论,功德利益更殊胜,改造命运也最快速。
39. 在往后的九千年,只有净土法门最契合生的根器,世尊在「法灭尽经」e面说,等到佛法灭尽以后,只有这部无量寿经还能够住世一百年。这是诸佛菩萨大慈大悲威神加持,帮助生一生成就。由此可知,持诵无量寿经的人的确是十方诸佛菩萨护念。末法时期修学其他大乘佛法,即使是如理如法的修行,也不容易成就,一个是善根不够,一个是环境诱惑的力量太大,我们不知不觉就会堕入名闻利养。只有净土法门真正能够帮助生出离三界、永脱轮,当生圆满成就。
40. 佛陀教我们自行化他,不但是自己明白道理,认真修学,更要尽心尽力的把佛法介绍给大。生早一天认识佛法,就能够早一天觉悟,离苦得乐。多少人听闻佛法之后,都深深感叹自己学佛太晚。所以我们传播佛法的速度要快,我们耽误别人,将来别人也会耽误我们。无心的耽误,虽然没有罪,但是一定有过失,有心的耽误,造的罪业就更大。
41. 我们与大相处,只劝人念佛、相信因果报应,这样可以避免过失。遇到修学其他法门的人要欢喜叹,因槲颐敲挥心芰梢园镏鹑酥傅忝越颍圆灰嵋姿祷啊W菔棺约盒扌杏懈杏Γ簿诓惶幔獾阄颐且欢ㄒ袷厥雷鸬慕萄怠D┓ㄊ贝Ч砉侄家陨裢ǜ杏γ曰蟊生,如果我们也标榜感应,很容易令人混淆,连正法与邪法都分不清楚。
42. 我们口头上说利益生,生得不到真实利益,必须自己真正有修持,才能帮助生。所以在自己没有成就以前,自度比度他重要;等到功夫成就的时候,利益生就是我们最重要的事业,这才是真正的慈悲和智慧。
43. 日常生活待人处世,能够恒顺生、随喜功德,这是「权智」;自己保持清净心,一尘不染,这是「实智」。我们不要以佛法的标剩ズ饬克械娜耍Υ床凰逞郏馐谴蟠硖卮恚健溉粽嫘薜廊耍患兰涔埂!阜鸱ㄔ谑兰洌换凳兰浞ā埂@肟兰浞ǎ兔挥蟹鸱裳浴U庑┪颐怯Ω萌险嫒パ啊
44. 现代社会环境复杂,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的诱惑很大,修行的确不容易,如果没有很深的定力,坚强的道心,往往会退转。所以我们要记取古大德的教训,谨言慎行,小心保护自己的清净心。
45.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什N人才能弘道?有德学的人。有学问没有品德,容易走向邪知邪见,佛法不知不觉变成魔法。只有品德没有学问的人,可以自利,不能够把佛法发扬光大,广度生。所以发心讲经弘法、续佛慧命的人,品德学问都要努力充实。这也是佛法常说的「解行并重」,解是学问,行就是品德。
46. 作橐桓隽斓既耍;鄱家咦悖挥懈1ǎ旅娴娜瞬换崽恿斓迹幻挥兄腔郏菀状俗叽砺贰⒆咂睿茄Ь透蟆K晕颐枪鄄烊魏瓮盘宓牧斓既耍酥领斗鹈诺莱〉闹词抡撸家懈1āS兄腔邸⒚挥懈1ǖ娜耍梢越簿遣荒茏髁斓肌K浴溉斯笞灾梗凶灾鞯娜耍筒换岣鹑苏簧眯腋W栽冢恢领队写蟮墓В淙蛔约翰荒芰斓既耍强梢园镏鹑肆斓迹谎际抢姹生。
47. 一个团体要有人才,彼此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才能兴旺。如果互相嫉妒,很快就会衰败。尤其在佛门,嫉妒障碍就是破坏僧团。世间人破坏一个国家,比不上破坏僧团所造的罪业重。所以,自己如果不能与大和睦相处,就应该离开,这是爱护僧团的作法,也是个人德行的表现。
48. 普贤行愿品说,要以清净身语意修礼敬。我们心e对待佛和生都平等,但是在事相上,应该合乎世间法的规矩和秩序,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但是现在世间的规矩、秩序已经破坏殆尽,伦理道德丧失,所以世界会有大灾难。我们身榉鸬茏樱舜κ烙Ω糜薪诙龋切牡匾背13智寰弧⑵降取⒋缺庋鸱ㄓτ迷谑兰洌褪浅渎腔鄣氖兰浞ā
49. 如果有机缘,我们应该尽心尽力的把净土法门介绍给大;没有机缘的时候,就自己认真修行。有机缘而不帮助生,这是小乘人,念佛的功夫再好也不能往生,因榧质澜缡谴蟪似腥氖澜纭K园镏鹑巳鲜斗鸱ā⑿扪Х鸱ǖ墓ぷ鳎颐且欢ㄒプ觥
50. 弘扬净土比弘扬其他大乘法门更殊胜,因榫煌练抛钇鹾舷执生的根器,我们自己专修,又能够尽心尽力介绍给一切生,这是最有意义的大事业,十方诸佛都会欢喜叹,我们自己也觉得愈做愈欢喜,身体健康,事事顺利,这是现前的感应、华报,将来往生极乐世界,一生成佛,是最殊胜的果报。
51. 经上说「以无缘慈,摄诸生」,清净、平等的慈悲心就是「无缘慈」,我们希望做到无条件爱护一切生,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成佛,只有念佛法门是最方便、快速而稳当的方法。真正发心修学,上从等觉菩萨、下至地狱生,在一生当中,都能够圆满成就。所以我们要尽心尽力的弘扬,帮助生理解、修学这个法门,这就是清净、平等的大慈悲心。
52. 我们劝人念佛,也要学习十方诸佛菩萨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让生生欢喜心。
53. 我们认真修学、依教奉行,就是无上的法供养;尽心尽力将净土法门介绍给一切生,则是对大最好的供养。
54. 佛法一定要回归到「教育」,才能够创造光明的前途,普遍利益一切生。因樽诮痰姆段翘斓馈⒐砩竦篮拖傻溃鞲髯诮讨洌蓟褰缦撸a生对立,只有佛陀教育涵盖十法界,有广大的包容性,能够给予生真正的利益。
55. 修行人一心一意榉鸱ā楸生,一生就让佛菩萨安排,我们自己不必操心。
56. 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要做一些真正有利於生的事,也就是把文化传统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文化是一切幸福的根源,如果纹幕械氖虑樽龅迷俸茫仓皇一ㄒ幌郑荒艹志谩
57. 印赠经典、流通录音带,这些好事许多人都知道,也有很多人在做。但是像延续文化、从根救起的工作,却很少人知道,我们应该认真去做。这种工作需要有远大眼光的人,才能做得到。
58. 佛法一定要以固有文化榛。拍芄唤槲幕歉镜母尽U庵治幕母葱斯ぷ鳎谴蠹铱床坏降模砸芄纹爬プ觯獾娜肥且幌钫嬲按蟆⒘瞬黄鸬氖乱怠
59. 处世待人要学习谦虚、忍让,对於是非、善恶、真假、邪正能够分辨,这是智慧。
60. 处在动乱时期,「忍」字最重要;愈是动乱的时候,愈要能够忍耐。能够忍耐,身心才能安定,头脑清楚冷静,处理事情自然有条不紊。
61. 孔老夫子的思想中心是「中和」,古人讲「忠恕」,「恕」就是中和,与佛法讲的随缘是同一个意思,能够随缘就是很大的智慧。
62. 论语讲「用行尾亍梗褪撬嬖怠S龅剿尘车氖焙颍腥嗽敢庵赜梦颐牵涂梢砸徽贡Ц海攀秩プ觯蝗绻悄嬖稻鸵覆亍蛊鹄矗圆蛔晕冶硐帧F胀ㄈ擞幸坏悴呕图膘侗硐帧⒉夭蛔。挥写蟾5隆⒋笾腔鄣娜瞬哦盟嬖担朗颤N时候该尽心尽力去做,什N时候应该收敛。佛法e面,「藏」的意思讲得更透彻。中国古代修行人,自己成就以后,有法缘就弘法利生,尽心尽力帮助生,没有缘就住山闭关,住山闭关就是「藏」,自己努力进修,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63. 世、出世间法都不能没有福报,尤其是当领导人,更要有大福报。没有福报,纵使争取到领导位置,也不能持久。
64. 锋芒毕露的人没有福报,所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65. 处在逆缘就要想到「万法皆空」,没有一样是真的。心地自平静。
66. 处在乱世,每个人都觉得很苦恼,如果不学佛,往往不知道怎N作。在乱世中,最重要的是修善积福,有福的人到任何环境,都能够安定自在,所以福报非常重要,我们称佛椤付阕稹梗褪亲叹佛的福报、智慧都圆满。
67. 修什N布施,可以最快速得到丰富的收?布施佛法是最好的方法。我们印经、u作录音、影带,把佛法流通、推展到全世界,介绍给一切生,财、法、无畏三种布施都圆满。所以这是改造命运最快速而有效的办法。
68. 人生在世,就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四种缘分,生生世世没完没了,一世比一世结的缘更深,而且恩情会变成怨恨,怨恨却不会变成恩情;乐的事会变成苦,苦事永远不会变乐,所以佛经上常说:「三界统苦」,在六道e面没有真实的快乐。我们明白这个事实,要彻底觉悟,绝对不跟任何人结冤仇。
69. 人生在世,不要跟人结冤仇,也不必刻意结善缘,佛教我们「广结法缘」。善缘好过头会变成恶缘,只有广结法缘,才是身心清净没有染著。
70. 儒家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佛家讲「广结法缘」,都是提醒我们随时随地都要保持平等心,不要跟任何人好过头。
71. 我们生生世世学佛修行不能成就,没办法超出轮,是因橛性┣渍骼凑衣榉场⒆髂д稀2谎Х鸬娜耍恢朗统鸾庠栽┰┫啾ǎ嗖豢把浴QХ鸬娜耍砸磺斜生,不论是讨债、还债,都劝他念佛,这样就可以把所有的善、恶、恩、怨都转成法缘,世间人情眷属也转榉焓簦扌胁拍艹删汀
72. 无论是世间亲属,或者是出世间的法眷属都有弊病。我们看世尊和提婆达多两个人,在家是堂兄弟,出家是师生关系,但是提婆达多却处处障碍世尊,所以认清事实真相以后,我们的心只管安住在道业上,对於一切人、事、物,不管顺境、逆境,都不必牵欤酪底匀怀删停显挡拍芄幌
73. 世尊示现八相成道、讲经说法,就像一i舞台剧,有正面的角色,也有负面的角色,目的都在教化生。例如,阿难请佛讲经,是生正面的榜样,提婆达多处处想破坏佛法,也是大权示现,从反面来教化生。所以一切法都离不开因缘,佛法也是如此,等到生因缘成熟的时候,自然感应诸佛菩萨来示现说法。
74. 古人处世都有规则可循,所以孔子说:「虽百世可知也」;现代人推翻所有的规则,所以人心大乱,没有安全感。我们处在乱世,想要获得平安幸福,唯有全心全力的修福、修慧、广修布施,这才是真正的保障。
75. 我们共住在一个道场,有时间、有精力,应该多读经、念佛、研究讨论,即使未发心学讲经的同学,也要提高自己的佛学修养。
76. 在道场打佛七、念佛共修是提供大家念佛的方法,好像训练班一样,教人怎样念佛。真正的功夫,还是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净念相继」。
77. 我们专学某一部经典,这部经典就是「主」,其他经典是「伴」;以某一尊佛菩萨椤副咀稹梗渌鹌腥褪恰赴椤梗健敢患匆磺校磺屑匆弧梗庋e说的「一」是任一,不是独一、不是唯一,因此主跟伴都不是固定的,随时可以变换。佛菩萨教化生也是如此,所以说「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诸佛菩萨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来教化生;这是佛法教育最平等、最优美、最究竟圆满之处。在华严经e面,世尊就是教我们明t「主伴圆融」的道理,把「和合」的精神扩展到尽虚空、 法界,世、出世间法都是圆融无碍。大家共住一个道场,肩负弘扬、承传佛法的使命,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共识与精神。
78. 同一个道场,绝对只能专持一部经论、修学一种法门,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依靠、互相警策才能够成就。即使是修学净土宗,专持「观无量寿经」与专持「无量寿经」的人也不能在一起共修;同样是念佛道场,念佛的声调不相同,也不能在一个念佛堂e共修。因榇蠹倚扪У囊谰荨⒎椒ú幌嗤突嵊幸饧⑸衬眨扌泻苣殉删汀K灾救げ煌娜耍Ω昧硗庠俳ǖ莱。馐蔷哉返淖鞣ā9湃怂担骸Ы廊诵摹梗馐腔こ址鸱ǎ蘖抗Φ隆
79. 佛门自古以来,以艺术弘法的例子非常多。古今大德也很重视。所以佛法是多方面的,只要能够依照自己的专长贡献发挥,专精修学,都能利益生。
80. 佛法修学的终极目标都是「同成佛道」,但是近程目标不相同,不方便一起共修。虽然如此,大家要互相尊重、密切合作,才能够利益一切生。
81. 佛陀的制度,所有的道场主权都是归属在家护法,出家人接受供养,有「使用权」,如果不能依教修学,就不共住。
82. 往昔丛林执事任期是一年,每年腊月三十日总辞。正月初一新选的执事就职。「执事」是榇蠹曳瘢皇翘厝ǎ匚黄降龋帽茸〕钟氩送贰⒎嗤返牡匚欢家谎H绻略褐拔黄谙尢茫坏谋弟子不服,实在也是妨碍自己用功。
83. 在道场共修,二十岁至四十岁的学做事,四十岁至六十岁的人贡献自己,作领导、负责任;六十岁以后就退休专心精进,求生净土。
84. 寺院主持有教化一方的责任,没有尽到责任就是过失,个人修得再好也不行。如果是寺院清,就没有这个责任。
85. 真正聪明人,绝对不作领袖,因榧绺旱脑鹑魏苤亍F┤缦亍⑹谐ぷ龅貌缓茫亲锕蛔龅煤茫潜痉帧<热患绺浩鹪鹑尉陀Φ本⌒木×Γ瞎〈幔蓝笠眩∷允馈⒊鍪兰湔嬲牧煨洌蠖嗍欠鹌腥鞠帧
86. 在这个社会,我们虽然出家,但是离不开人群,要知道敬重君子,远离小人,否则受人利用、被人欺骗都不知道。
87. 只要有一个真正的和合僧团,就会感动其他人,有第二个、第三个六和敬僧团出现。不要多,能够有五、六个和合僧团,这个地方就是正法住世。
88. 我们专心修学自己的本门,对於八万四千法门都要叹,绝对没有诽谤,这样才是大和合僧团。
89. 我们希望_湾有一个真正修五德、六和合的僧团,那N二千万的同胞就有福了。首先要问问自己愿不愿意与大和睦相处?要和合,第一个要放下自己的成见。见解与大不合,就应当离开,不要破坏僧团,这是敬重僧团、尊重自己,爱护诸佛正法。
90. 俗语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是障碍,不要说佛门外,佛门e面都有障碍。佛教不是没有力量,而是不团结、不和合。
91. 来我们道场的四同修,我们只有一个要求:「见和同解」,专依一部「无量寿经」,志同道合,大家才能精进。
92. 对於兴趣不同、法门不同的人,我们应当要尊重。
93. 来我们道场的同修,要真正有共识、有修行,修行的基础,一定是建立在五德、六和的基础上。
94. 学佛不论出家、在家,即使不学佛,也以「和」楣蟆B塾锷纤担骸咐裰茫楣蟆梗蘼鄞蟆⑿⊥盘澹灰茏龅饺耸潞湍馈⒉普飧鐾盘灞囟ㄐ送裨蛞欢ㄊ橇鞅装俪觥N颐羌热环⑿难Х稹⒒鄣拢饬教跏堑滦谢 
95. 过去我们曾经开印经、u作录音带的风气,现在希望大家再开「养五德,修六和」的优良风气,使_湾成楦9榷纫磺斜生。
96. 学讲经一定要求三宝加持,也就是自己的心、愿、解、行一定要与佛相应,才能得到感应,口是心非是绝对不可以的。道场同修如果不学讲经的,也要认真听讲,增长正解,提高共识。
97. 小座复讲是培育弘法人才的最佳模式,也是中国v代祖师所传下来的老方法。
98. 要兴隆佛法道场,普遍利益一切生,一定要发广大的誓愿,对於一切道场、法师应当欢喜叹,让当地的信徒对於当地道场、法师更有信心,更尊敬他,才能够获得法益。所谓「若要佛法兴,先要僧僧」,十大愿王的「礼敬」、「称」我们应该要这样学习。
99. 佛弟子对於每个时代都负有教化的责任。每个时代生的根器不相同,生活方式、背景不一样,所需要的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品德、学养、表达技巧各方面都要认真学习,不断求进步。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生愈来愈难调服,如果不精进用功、努力改进,怎N应付下一个时代?所以我们现在X取世、出世间典籍的精华,这正是针对下一个时代,廿一世纪的弘法利生作时腹ぷ鳌
100. 佛门培养弘法人才,这几乎是海内外四同修的共识,因楹敕ㄈ瞬攀翟谔狈Α⑻蚜恕槭颤N困难?因槊挥蟹⑵刑嵝模刑嵝氖浅沟拙跷虻男模蘼凼嵌匀恕⒍允隆⒍晕锞悦挥忻曰蟮叩埂H粘I畲舜κ溃鹦亩睿灰幸凰亢练直鹬粗⑻安_痴慢,这都是迷而不觉,没有真正发菩提心。由此可知,培养弘法人才之难,唯有菩提心,才是推动弘法事业的伟大力量。
101. 真正发心弘法,修学的基础首先要持诵七门功课:无量寿经、弥陀经要解、普贤行愿品、吉凶经、四书、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这七种要能够熟读、背诵。行门,我们提出五大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五科好比建筑房屋的架构,还要再以戒律充实之,我们选择「沙弥律仪」以及「五种遗规」。以上所说的,都是充实我们的德行,这在今时已经足够,如果学得太多、太杂,反而很难得到真实利益。佛学知识方面,可以袢≌ㄊΦ摹阜鸾袒局丁埂⒔杜┚邮康摹附鸶站惨濉埂⒅苤谷C居士的「心经梗绞倍嗫础⒍喑涫怠K砸欢ㄒ抡媸倒Ψ颍庑┒际潜匦刖弑浮⒉豢扇鄙俚墓危唇簿敕ā⒀芯烤滩拍芄坏眯挠κ帧
102. 真正发心弘法的人,一定要发愿终生不做住持、当家,就是当一名教员;照顾道场、行政工作就让护法的人去作。弘法、护法彼此之间要密切配合,好比学校的教员、职员要合作无碍,才能够真正推动弘法利生的大事业。大家一律平等,所扮演的角色不一样,但是功德完全相同。尤其是讲经的人,一定要培养平等心,如果有一丝毫贡高我慢、自以槭牵饩褪欠衬眨褪谴砦螅褪敲曰蟮叩埂
103. 如果具备上面的基础,就可以研究大乘经论,虽然研究大乘经论,目的还是希望自己和生都能够一门深入。像唐朝道绰大师一生专讲弥陀经两百N遍;民初郑锡宾居士也是在各处专讲弥陀经,临终时预知时至、自在往生,这些都是我们的好榜样。
104. 菩萨悯念生苦,所以要普度生。「苦」从迷而来,「乐」自觉悟而生,所以要帮助生离苦得乐,先要帮助他破迷开悟。要帮助别人破迷开悟,自己一定要先觉悟,自己不觉悟,绝对无法帮助生得真实利益。
105. 佛法所在之处,必定要以教化当时、当地人橹鳎蝗绻霾坏秸獾悖颐堑暮敕üぷ骶褪浅沟资О堋F┤缭诿拦敕ǎ绻灰悦拦疟作榻袒韵螅鸱ㄔ诿拦臀薹ㄉK砸氡生广结法缘,非常重要,缘分要靠自己去开创,不要与人结恶缘。弘法工作如果失败,要认真检讨失败的原因,努力求改进,所谓「失败槌晒χ浮梗欢ㄒ⑿母葱朔鸱ǎ⑶乙⒀锕獯螅ㄓ腥绱瞬拍芄话镏生得到真实、广大的利益。
106. 我们希望整个佛法兴盛,而不只是一个宗派兴盛,现在因樾挠叙N而力不足,所以专门弘扬一宗,希望带动整个佛法发扬光大。最难的是一般人放不下名利、私欲,不能以一切生的利益橹亍Q酃庀列 ⑵鹦亩钪幌氲阶约海鞘浅彰浴H绻芄幌氲揭磺斜生的利益,认真弘扬佛法,才是真智慧。
107. 我们真正发菩提心自行化他、弘法利生,一生都让佛菩萨安排。别人对我毁谤、誉不必放在心上,身心才会清净、自在。
108. v史是一面镜子,我们读v史不是研究学术,而是要看看各个朝代兴盛、灭亡的原因,对於善恶、因缘、果报,人情事理之变化有更深刻的体会,我们要通晓世出世法才能弘扬佛法、护持佛法,否则往往做出毁谤正法、破坏三宝之事,自己还不知道。
109. 发心弘法,第一要有德行,第二要有学问。我们自己虽然德学不足,但是不要过於自卑,因橄衷诿挥腥撕敕ǎ颐侵灰θプ觯怀芟挛剩榍蠼蹋哉娉闲母杏θ映帧H粲龅秸嬲纳浦叮囟ㄒ窬础⒆叹,尽心尽力的向他学习、护持正法。
110. 我们真正效法古人榉ㄍ⒉黄2谎幔欢岬萌映帧H绻褂刑啊⒉_、痴、慢,就不能感应,纵使感应,也是妖魔鬼怪的加持,帮助我们造恶业。
111. 真正培养弘扬净宗的人才,还是要有大经大论的基础,否则「无量寿经」讲不出味道来。
112. 只要心、愿、解、行与佛菩萨相应,即使不学讲经,也能把经讲得好。佛的心地清净、真诚、广大、慈悲,我们要认真学习,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会有障碍。如果心行不相应,绝对无法深入义境。
113. 对於不认识佛法、或者对佛法有误解的人士,我们说法应该量避免名相。例如:不讲佛、菩萨,而讲「对於宇宙人生有正确认识的人」等等,这样他就容易接受。我们帮助生欢喜佛法、接受佛法、愿意修学佛法。要有智慧,运用善巧方便。
114. 对於任何道场绝对不要留恋,道场不清净、有人我是非的地方,一部经不一定要讲圆满,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身心清净。这些道理佛在经典上常常提醒大家。
115. 到别人道场弘法,要守住三个条件:一、不收归依弟子。二、一切供养都归常住,自己所需由常住供给。三、不与信徒往来,一心向道,弘扬正法。能够做到这三点,就会处处受人欢迎。
116. 在台上讲经不是教训别人,而是要依照佛陀的教训,共同反省、努力改过自新。实在讲,得真实受用的还是自己,每讲一遍,自己就反省、检点一遍。
117. 初学讲经,讲台经验很重要,要多利用机会练习。
118. 台上讲经的是学生,台下的听才是老师。自己要有认真求教、虚心改过的精神,才能够得真实受用,将经讲好。
119. 学东西一定要有耐心,世出世法之成就,就在於功夫深;没有成就,就是没功夫。加拿大张老居士的书法,刚开始练习一个字,每天要写一百次。整整练习五十年,到现在七十六岁,仍然谦虚不已,不耻下问,处处请教人。这种好学不倦的精神,最值得我们效法记取。
120. 四大天王表法的意义,就是佛法入门的真实基础。弥勒菩萨在中间,笑脸迎人,代表学佛的人要「生平等心、成喜悦相」,发广大誓愿,救度一切生,这才具备学佛的资格。东方持国天王,代表负责、尽职。南方增长天王,代表精进、日新又新,不仅学问德行、才艺要进步,生活水平各方面也要求进步。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代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要做到前面所说的负责尽职、日新又新,就要多看、多听,增长见闻,不断求进步。就像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也是参观、考察十方诸佛国土的优劣,才建造出来的。所以学佛如果不懂得佛门教学设施的意趣,一定会流於迷信。今日佛弟子有责任恢复、光大传统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育」,才能达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121. 起心动念想到自己就是「迷」,念念希望利益一切生才是觉悟,尤其是弘扬净土法门,帮助生念佛求生净土,这是真正彻底的觉悟。
122. 真正爱护、尊敬出家人,若他有过失就要依戒律治罪,大者不共住。这是帮助他有反省、改过的机会,真正的护持正法。
123. 虽然不是存心破坏道场,但是因樽约旱奈拗腹故窃熳镆担阂蚬鹑巍
124. 佛弟子一定要遵守国家法律,这些都包括在戒律e面,不守法就是破戒。经典上说破戒比丘堕地狱。又说阿罗汉想起自己往昔在地狱所受的苦,还心有N悸,身上流血汗。我们自己造地狱罪而不知道,这是真正的愚痴。
125. 五德、六和是最基本的戒律,也是学佛之根本。
126. 古圣先贤都教我们要「放弃成见」,因樗械恼矗祭醋约峁痰闹粗7牌杉褪侵腔邸N颐敲扛鋈硕加胁煌南敕ā⒖捶ǎ蘼鄱帱N巧妙,都是妄想、执著,要能够彻底纹拘缘闹腔鄄拍芰髀丁
127. 大相处,一定要修忍让,道场大不和睦,护法神就离开,妖魔鬼怪便来作乱。所以真正爱护团体,一定要纹约旱某杉灰么蟊生烦恼。
128. 大家共住一个道场修学佛法,保持身心清净最重要;心不清净,知见就不正确;知见不正往往做错事,做错事就要承受因果责任。
129. 世间事知道得愈多,烦恼就多。知道而不执著是大智慧。所以佛门和儒家都教我们样样通达而不执著。知道得多,样样执著,就是所知障。佛法道场无量,法门无边,却能共存共荣,就是因椴恢粗H绻澜绲娜嗣嵌加姓飧隼砟罟彩叮筒换嵊卸氛芄淮锖推焦泊娴哪勘辍
130. 我们榇蟊传授五戒,内容就是「无量寿经」的浊世恶苦第三十五品,经中所讲不仅是五戒,十善也圆满包涵在其中。
131. 修学其他法门一定要用「了凡四训」、「阴s文」、「感应篇」做基础,深信因果,修正身心不良的习气,如果读「无量寿经」,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对於这些道理也讲得很多、很明白。所以我们要感念夏老居士会集「无量寿经」的恩德,如果没有这个会集本,净土法门虽然好,还是不能够发扬光大,利益广大生。这些事实,等到我们对於经典义理愈透彻,就体会得愈深刻。
132. 「无量寿经」会集本,有李炳南老居士的眉]、慈舟法师的科判与黄念祖老居士的]解。李老居士眉]虽然简单,重点都已经标明清楚,对於学习讲经的人,的确是难得的好本子。
133. 佛门中讲「发露曰凇梗窍虼蟊说出自己的过失,希望同修督促自己。如果要说别人过失,一年当中只有一天,也就是结夏安居圆满日,称椤缸宰扇铡埂U馐欠鹜拥闹贫龋浅T猜
134. 平常我们说别人过失,绝对不可以有第二人在旁边,这是「规劝」。儒家教学,老师规劝学生,也是要关起门来训诫;学生听后获得利益,心e觉得很感激。公开说别人过失,善根深厚的人会心存感激;如果他要怀恨在心,寻求报复,将来冤冤相报就很苦。所以日常生活言行举止,自己要小心谨慎,俗话常说的:「冤家宜解不宜结」。
135. 我们看佛经,一定要能够体会言外之意。普贤行愿品e面说,要以清净身语意修礼敬,换句话说,心不清净,不管什N形式,都不是礼敬;心地清净,才是真正礼敬。所以佛法重实质,实质就是日常生活、待人处世的起心动念。曰谝彩侨绱耍曰谧钪匾氖侵酪嫡洗游奘继安_痴而来,表现於外,就是身口意的造业。我们能够内断烦恼,外净三业,这就是真曰凇
136. 修行的效果,我们自己可以明显的觉察到。如果自己的知见与经典渐渐相同,就开智慧。智慧开后再看佛经,跟从前绝对不一样,从前看的只是表面,现在能够深入体会弦外之音。佛法实在讲,都是意在言外。「意」是说不出的,要有悟处,才能够体会。有悟处就有真实作用,作用是消业障。业障消除,往生决定有把握。
137. 看到别人有过失,必须是真正的同参道友,才能够规劝,而且劝不要超过三次,以免结冤仇。与大相处,心地要保持清净、平等,道场是佛菩萨建的,谁不如法,佛菩萨自然会迁单。即使是离开道场的同修,我们还是平等看待,一切都交给佛菩萨安排。
138. 真正用功,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保护自己清修的环境。
139. 世间情执一定要放下,贪爱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决定障碍往生。经上说,有机会听到净土法门、无量寿经,这都是过去生中曾经修过无量劫的善根福德,有这样深厚的善根,槭颤N还不能成就?就是因榍橹疵环畔隆H绻颐腔故欠挪幌拢展庖簧瓷峙乱倬蘖拷伲拍芄挥龅玫秸飧鱿∮心逊甑幕怠
140. 印光大师教我们,要把「死」字煸诙钔飞稀O胂胨赖氖焙颍谎泊蝗ィ牡刈匀痪颓寰弧
141. 佛法常说「生死事大」,我们不是今生才想要解决这件大事,过去世我们也想过,但是一直都无法解决。这一生我们又想到这个问题,但是世缘放不下,对於世出世法、人我是非、好坏善恶总有贪恋,所以虽然念佛,还是不能达到往生的标省
142.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槿松先恕梗桓鋈四芄换竦么蠹业淖鹁矗挥衅渌颍褪悄芄豢朔磺欣选N颐敲扛鋈俗畲蟮恼习亲约旱拿 ⒎衬铡⑾捌芄灰灰豢朔囟ㄓ谐删停泄湃恕感捍坦伞梗榈木褪强顺约旱拿∠捌裨蛞氤删停浅@选
143. 世间人恩怨复杂,有爱有恨,今天两个人再好,明天说不定就反目成仇。而且爱得愈深,恨得愈重。我们了解事实真相,看破放下,心地自然就会清净。
144. 我们能够了解三世因果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面对眼前的逆境,或者不如法,心e才能平静,真正相信佛菩萨的安排没有错。正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不管好、坏境界统统都接触,在e面磨练自己的清净心,处顺境不起贪爱,逆境不起_恚,这是真正修行。如果对於喜欢的生贪爱,不喜欢的就起_恨,这是造轮的业因。所以华严经说,一切生都是我们的善知识,只有自己一个是凡夫,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佛菩萨示现来度化我们的。
145. 凡夫不能不起心动念,但是要知道起心动念是错的,即使起善念也是错,因樯啤⒍袷窍喽缘模焐埔瞪频溃於褚瞪竦溃换痪浠八担故遣荒艹鋈纾荚谠炝缆洲的业因。俗话说「凡事凭良心」,凭良心也是造六道轮的业。
146. 佛佛道同,相好庄严也相同,所以不论是拜千佛、万佛,都要口念佛、身礼佛、心想佛,念念都如面对阿弥陀佛。
147. 清净心是功夫,经上常说「善男子、善女人」,什N时候我们自己才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要等到那一天我们看所有的生,都是善男子善女人,我们自己就是了。所以经上常说:佛看一切生是佛,凡夫看一切诸佛也是凡夫。q益大师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至人除心不除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境界随时都是跟我们自己的心念而转变的。
148. 向善知识求法,要存真诚心、恭敬心去求。没有真诚恭敬的心,善知识怎N说,我们也不会开悟。自己真正有修行功夫,这是「因」,以真诚、恭敬心向善知识请法,这是「缘」,因缘成熟,自然有成就,两种条件都不能缺少。
149. 从古今中外的v史,我们真正了解到,靠人是靠不住的,因橐桓鋈说娜ㄊ啤⒉聘弧⑹乱担苁腔嵊惺サ氖焙颍ㄓ锌孔约和艚袷狼谛薮蟾5拢蘼酆问焙蔚兀寄芄煤茏栽凇K苑鸱涛颐且滦奚疲呕嵊姓媸党删汀
150. 真心显露,是圆教初住以上菩萨的境界,在净宗来说,则要有一心不乱的功夫,才能做到,我们凡夫学也学不来,这是需要真正修持。虽然如此,但是我们仍然努力朝这个目标去学习,也就是当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要把分别执著量放淡,实在做不到,就用一句佛号把它压住。
151. 修行要在人事环境e面把烦恼习气磨掉,在顺境的时候不生贪爱,逆境不生_恚,顺、逆境界都是增上缘,成就自己的戒定慧。
152. 真正修持是要老老实实去做,所以修行的方法愈简单,就愈适合生的根机,也愈契合实相妙理。如果光是高谈阔论,实际上做不到,说得再多都是假的,只不过妄想而已。
153. 娑婆苦海,种种的阻碍、困难在所难免,只要能够忍耐,障碍自然就会消除。所以六度e面以布施、忍辱最重要。「布施」是放下,也就是修积功德、种善因。「忍耐」是保持功德,无论处在顺境、逆境,如果不懂得忍耐,修积的功德往往会前功尽弃,一定要忍耐,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
154. 我们平时用功念佛,到临命终时一定要做到「心不颠倒」,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临命终时心不颠倒的,决定不是普通人,而是有大福德之人,即使不学佛,也不会堕恶道;因槎槎竦赖娜耍际敲悦院サ模挥幸桓銮逍训娜嘶岬饺竦廊ァK晕颐瞧绞保鸵肥底龊贸纸淠罘鸬墓Ψ颍悦饬倜帐笔置怕摇
155. 如果我们不了解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因缘果报,就没有办法改变命运、创造命运。我们起心动念不断造恶业,却想要得到善的果报,希望家庭美满、社会和谐,这是不可能求到的,一定要认真断恶修善、持戒念佛,时时光返照,检点自己,才能够改造命运,如愿以偿,过得自在安乐。所以真正修行人没有时间去看别人的过失。
156. 学佛最重要的是能够分辨善恶、是非和真假,这是智慧。如果不能分辨是非,不但持戒不能清净,修福也未必是福,所以持戒、修福都要有智慧。
157. 想念阿弥陀佛的人,是世间第一等的大福报、大智慧,再过不久,就要到极乐世界成佛去。
158. 菩萨能够在贪境中不起贪心,_境中不动_恚,是因樗性洞蟮闹驹浮⒄返哪勘攴较颍阅芄蝗倘怂荒苋蹋诰辰缰胁樗S帜芄痪霉Γ坏约盒耷寰恍模源蟠缺模⌒木×Φ陌镏生,不求回报,行人所不能行,所以自利利他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议。
159. 凡夫有情见、有成见,看到喜欢的就贪爱,不喜欢的起_心,所以对於事实真相看不清楚,有错误。换句话说,只要我们对於顺逆境界还有一丝毫的牵欤庑┣榧蓟嵴习颐钦媸抵腔邸K砸欢ㄒ⑿睦姹生,弘扬正法,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净,性德光明才能流露,对於一切境界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绝对不起心动念,这就是「照见」,是真实的功夫。
160. 我们能够真正相信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是有大福德的人。应该时常自我反省,身心世界有没有完全放下,是不是还有忧虑牵欤勘匦胱鞯健竿蛟捣畔隆梗潘憔咦阈旁福衷谒淙换姑挥械郊质澜纾粘I钜丫渎质澜绲钠铡
161. 真正念佛人,身心自在快乐,远离一切苦恼,不老、不病、也不死,时时都有三宝加持,诸佛护念。所以要有信心、有愿力,认真念佛,十方诸佛都会加持我们,不但体质、相貌会改变,再大的业障也决定消除。所以要想勘验自己修行的功夫,从相貌、体质上,都可以看得出来。
162. 我们现在修清净心唯一的办法,就是老实念佛,用一句佛号代替一切妄念。这一句佛号是自性功德,所以念佛就是恢复自性。心地清净、性德流露,我们就会有庄严的相貌和健康的体质。
163. 清净心最合乎自然。心e打个妄想,障碍自性功德,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破坏自然生态」。
164. 古人心地清净,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这是何等的悠f自在。现代人好事,少事希望多事,多事还希望有更多事,整天忙得团团转,到头来还是一场空。从这e我们细心去体会,才知道心地清净,法喜充满,是真实的快乐。
165. 菩提道上没有人能够障碍我们,只有自己障碍自己。只要有一个念头想错,一个行樽龃恚秃苋菀锥槁洌砸背W晕揖琛
166. 人生苦短,生命危脆,从一个伤风感冒,我们都可以体会这个身体的脆弱。人命就在呼吸间,槭颤N还要造业呢?财富再多,权势再高,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槭颤N不利用机会修善积福?聪明人当财富从眼前过的时候,就会运用智慧,支配妥当,作利益生的事业,这是修福;没有智慧的人,支配不妥当,反而会造业。所以「有钱是福报,用钱是智慧」,我们应该细心的体会。
167. 万万不可以骗人,骗人是妄语。当然,更不能够欺骗自己。
168.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常常看到别人的过失,就要认真的反省、曰冢约阂丫寰恍奈ケ车锰丁
169. 佛教我们修戒、定、慧,智慧就好像一面镜子,可以把境界照得很清楚、很明白。虽然看得清楚明白,但是绝对不动心,这就是「定」。「戒」是我们平常待人处世,有自制的能力,知道什N话该说,什N话不该说;举止言行都有分寸。
170. 一切生都有见思、尘沙、无明烦恼,只有佛才是消除一切烦恼,证得圆满菩提。但是我们要知道,菩提与烦恼差别只在迷、悟之间而已;觉悟的时候,烦恼就是菩提;迷惑的时候,菩提就是烦恼,两者是一不是二。烦恼虽然无量无边,终究是虚妄相,我们只要把心安住在一句佛号上面,一切的妄想、烦恼,自然会消除。
171. 我们念佛功夫不得力,是因椴恢婪鸷殴Φ吕娌豢伤家椤D罘鹗嵌鄣瘸郑灰嬲⑿模⒖叹突岬玫秸媸翟猜母;郏右嫡戏卜蛏恚槌嗽冈倮吹拇笃腥嬲遣豢伤家榈姆拧
172. 修行最难的,在於我们不知道自己错在那e,总以樽约貉级裕馐侵旅恕F腥任颐谴厦鳎樗雷约旱墓В卜虿恢雷约捍碓谀茄e,也不知道如何改正,所以罪业愈造愈重、愈积愈深,等到果报现前,自己实在无法承受的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
173. 惠能大师说他自己的境界是「亦见亦不见」,见的是自己的过失,不见的是别人的过失。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见到世间过,是自己烦恼起现行,如果我的心像佛一样的清净平等,怎N还会看到世间过?这些话都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人,才说得出来。我们凡夫妄想执著常常起现行而自己不知道,修行稍有进步就觉得贡高我慢,这些都是业障深重的表现。
174. 真正成就的人,一定是依教奉行,我们既然发心弘法利生、续佛慧命,就更应该苦学,每天嘻嘻哈哈,不会有成就,有成就的人,一定是勤苦认真的学习。
175. 我们每天都在造十法界的因:念一声佛号是成佛的因;看见生可怜,想要修布施,这是菩萨因;起贪_痴是造三恶道因。所以无量劫来,我们每个人十法界的因统统都具足。因要遇到缘才会形成果报,那一种缘比较强,那一种因就先成熟,先受果报。「因」是过去生所造的,今生无法改变,但是「缘」却掌握在我们手中。今生希望得善报、不受恶报,就要断绝恶缘,努力加强善缘。所以成佛、成菩萨,或是六道轮,权力都在我们自己,与佛菩萨、阎罗王没有关系,这才是事实的真相。
176.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是谁定的?还是自己定,佛菩萨、阎罗王没有能力槲颐嵌āK晕颐窍M罟眯腋?炖郑鸵魃髦稚埔颍苊庠於褚怠2坏裥胁豢梢杂校衲钜膊豢梢杂小
177. 所有的灾难,都是由烦恼感召而来的,没有烦恼的因,就不会有灾难的果,所以消灾免难要从断烦恼作起。
178. 忍辱对治_恚,懂得涵容就是有福之人。
179. 贪图佛法将来生三善道,还是不能出三界,所以佛教我们断贪心,而不是换贪的对象。金刚经上说:「法尚应危慰龇欠ā梗阜ā咕褪侵阜鸱ā
180. 世、出世间所有的好事,都免不了有障碍挫折,世尊当年成道,还要受三月的马麦之报,更何况是佛以下的菩萨、祖师大德们,每个人弘法利生都曾经遇到许多障碍。以U宗六祖槔背跷遄娲ǜ娴氖焙颍娌哦乃辏淙灰桓鲎侄疾蝗鲜叮槲蘧〔乇惹鹉峤步庖徊俊改经」,帮助他开悟。可见得当时六祖已经有能力教化生,但是还是到猎人队躲藏十五年,避免种种的嫉妒障碍。所以一生过得很平静,没有经过考验的人,很难会有大成就。
181. 修行人的心地清净,眼睛明亮,充满智慧,自己有一个目标,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能够专精行道,安乐自在。
182. 佛经上说造五逆罪一定会堕三恶道。五逆归纳起来,就是贪、_、痴三毒烦恼,我们想要断三毒,最重要的是「看破、放下」,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正能够这样观照,烦恼就不难断除,至少也会淡得比较快,减轻修行障碍。
183. 传道之法:除了讲经以外,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老实念,没有别的废话。
184. 学佛最低限度要能够自求多福,换言之,一定要有智慧辨别是非、善恶和邪正。
185. 即使是发心修行、度生,如果发的心不真、不纯、不专、不精,修行还是不能够得力。
186. 我们今生最重要的事,只有了生死、脱轮,而且只有净土法门,才可以帮助我们究竟解脱。然而必须要具备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的人,才能真正相信这个法门,依教奉行,三种条件缺一种都不可以。所以我们今天能够听经闻法,对净土法门深入了解,断除一切疑惑,这是极橄∮心逊甑囊蛟担绻芄徽嫘徘性福厝挥劳崖洲,究竟圆满成就。这是诸佛如来对我们无尽深广的恩德,没有人能够比得上。
187. 在一切善恶顺逆境界中不起心动念,也没有分别执著,这是清净心,也是定力。能够时常保持这个境界,就是真心;真心不动。
188. 真正做到「净念相继」,修行功夫自然就会得力,读经、研究教理都会开智慧,明白如来所说真实义。
189. 对治起心动念最上乘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的秘诀,只在「老实」两个字,正如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只有专信、专念一句佛号,其N的事情,全部都不放在心上。
190. 世间的拉杂事,都是脱离三界、往生极乐世界的障碍,我们放不下也得放下。但是放下并不是指事相上放下,而是在心e没有牵臁J兰涞纳贫瘛⑹欠牵鸱ā⒎欠鸱ǎ家有难e真正放下,专念一部经、一句阿弥陀佛,这一生必定圆满成就。
191. 我们念佛一定要心e真正有佛,只要把阿弥陀佛当成自己的心上人,念佛就会成功。如果心e真的有佛,口e念不念都没关系,只要有真信、切愿、老实念去,一定会成就。
192. 我们白天念佛不间断,晚上也不能间断。晚上睡觉胡思乱想,是因槊挥邪逊鸷欧旁谛纳希绻难e真的有佛,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念佛自然不会间断,往生才会真正有把握。也就是说,念佛求生净土如果不是我们心目中第一件大事,将来往生就靠不住,换句话说,虽然有信愿,但是不专一,功夫就不能得力。信愿专一,无始劫来再重的业障也能够消除。
193. 凡事都要勤奋、努力的去作,才会有成就。
194. 我们修行尝不到法喜、法味,是因楣Ψ蛳碌貌还簧睿苑鹁纤担蟪似腥纳聘挥小妇挂幌睿呕嵊谐删停懈散漫的态度什N事情都不能成就。
195. 一切法的功夫都在「行」,也就是要去「实践」。所以对於佛法的道理,我们必须真正去做,才能够体会它的好处,以及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如果体会不到,表示我们没有认真去做,所以没有真实受用。
196. 金刚经云:「菩萨无我相、人相、生相、寿者相」,凡夫四相具足,所以定业很难转变;只有心地清净、破除我执,才能够消除业障。凡夫所有的过失,都在於有个「我」,有「我」就四相具足,自私自利,贪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所以会招来魔障。认真修行、心地清净,欲望很淡泊,什N妖魔鬼怪都不能障碍我们。
197. 真正修行人,纵使受业报也会愈来愈轻;自私自利、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定业是决定无法转变的。
198. 生一切的造作,佛都知道,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的生,也统统知道,所以我们必须拿出真诚心、恭敬心认真修学,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199. 身体不好是业障。我们身体不健康,表示业障没有消除,所以要有真正的修行功夫,命运才能转变,业障才能消除。修行要发大心,如楞严经上说:「将此身心奉尘x」,要把身心奉献给无量无边的诸佛国土,「是则名楸ǚ鸲鳌梗饩褪钦嬲谋ǚ鸲鳌
上一篇: 下一篇:
名人名言推荐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净空法师佛学问答500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