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有几次较大的民族大融合

民族融合与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
  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在表述全球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时,民族融合是指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民族特征与逐渐消失,形成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历史过程。二是把民族融合作为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来看待,它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为一个民族的现象。
  我们在讲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时,通常是在后一个层面上来使用民族融合这个概念的。因为,民族的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的普遍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变化、发展,都与民族融合紧密相关。
  大型的、影响力强的民族迁徙等导致了文化的交流传播,通常称为 民族大融合。
  【方式】
  一种是采取政治强制手段把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
  另一种是通过经济、文化的作用,使一个民族经过自然的过程合于另一个民族。
  【民族融合的前提和具体实现方式】
  (1)民族迁徙,杂居相处。
  (2)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
  (3)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4)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
  (5)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
中国历史上4次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
  【第一次】
  战国时期进行于中国腹心地区,形成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
  【第二次】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出现对流,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第三次】
  宋、辽、金、元时期,进行于边疆地区,不仅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而且大量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
  【第四次】
  明清二代奠定了现在中国疆域和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基础。
  (*很多地方也有把第四次民族大融合归入到第三次。)
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
  据载,雁北一带上古属,春秋时为北狄所居,聚居的少数民族有林胡、楼烦等部。战国时,赵国的势力扩展到这里,赵武灵王曾,向北开拓疆土,傍阴山筑长城,与匈奴、楼烦、林胡为界。当时雁北一带为少数游牧部落居住。
  到秦统一时,一直处于北方的匈奴成为秦的强敌。秦始皇筑万里长城防匈奴。秦末汉初,匈奴在冒顿单于统治下,武力达到了空前未有的强盛。它灭东胡,败浑庚,征楼兰,拥骑兵三十万。西汉初年,连年侵入边境,劫掠人口牲畜,“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成为边境的大患。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三十万北击匈奴,被冒顿骑兵四十万围于平城,用陈平秘计才算解围。至此以后的六十多年时间里,西汉政权一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任其在边境地带肆虐。当时的雁北一带,居民是极其有限的。除平城外,大约只有马邑一座小城。到汉景帝时,由于经济上的逐渐繁荣,军事实力也逐渐增强,汉与匈奴的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匈奴只能“小入”。,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汉兵三十万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遣马邑人聂翁壹诱匈奴主力,准备一鼓聚歼,不幸谋泄未成。从此就拉开了讨伐匈奴大战的序幕。之后的二十多年,汉派将军卫青、霍去病连续三次讨伐匈奴,大败之。匈奴内部分裂后,南匈奴投降了汉朝,北匈奴远逃荒漠。不久首领郅支单于被汉击杀。从此匈奴亲汉,北方边境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塞外高原第一次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和平景象。匈奴降汉后,汉安置降众于朔方(内蒙)、云中(雁北)一带,称为属围。
  此后,西晋时期的大乱,雁门一带被一部新起的少数民族——鲜卑部占领。
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
  东胡本来是居住在辽西的一个少数民族,东汉桓帝时,檀不愧建国。檀不愧死后,部众离散。魏晋时,鲜卑部宇文氏,慕容氏,拓拔氏相继兴起,这些部落乘中原大乱之机,纷纷出兵侵占中原,建都立国,如建前燕,宇文部建北周,拓拔部建魏。当时的雁北一带较长时间都为鲜卑拓拔部占领。拓拔部正处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阶段,完全是游牧部落,居并州塞外。此时黄河流域正经受前所未有的大破坏,塞外高原在这些游牧部落的统治下的经济也不可能发达。
  西晋初期(310)封鲜卑首领猗卢为代公,割刭领以北地(代县山以北)给猗卢。314年进封代王,建都盛乐(呼市南)。之后鲜卑内部混乱,互相残杀。直到333年什翼犍即代王位,统一诸部,又开始强盛起来,但不久被前秦苻坚击败,逃漠北。386年什翼犍孙继代王位,改国号魏,他东攻西掠,南伐中原,在参合陂大破后燕军,占领了黄河以北,398年建都平城(大同)。次年称帝(魏道武帝),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北朝。从此,鲜卑部又在雁北定居。
  北魏建都平城后,雁北一带出现了第二次经济繁荣时期,桑干河两岸又开始建立城邑。天兴中(398-404)置恒州(雁北一带)领八郡、十四县。
  这一时期,社会比较安定,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据《魏书》载:跋谓毗曰:“垒北地瘠,可居水南,就耕良田,广为产甘,各相”(《·和跋传》)。燕风出使前秦时对苻坚说,魏:“控弦之士数十万,见马一百万匹,”坚曰:“云中川自东川至西河二百里,北山至南山百余里,每岁孟秋,马常大集,略为满川,以此推之,使人言犹未尽。”这些片段的记载说明,处于畿内地的雁北地区生产是大发展了,这一时期,鲜卑族又与汉族人民逐渐融合,这种状况大约维持了一百多年。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随着北魏的衰落,雁北一带由畿地再次变成了边疆,处于鲜卑北方的柔然逐渐强盛。魏在外长城设怀荒等六镇防柔然。孝昌中年(526)柔然陷恒州。魏只好把雁北各州、郡、县寄州(忻州),从此,塞北经济再次遭到破坏。北齐时,虽然再次统一北方,但由于时间短促(仅20余年),经济未来得及恢复。恒州一带又被灭柔然而起的突厥部占领。,突厥与周通婚,出骑兵十万,自恒州分三路进关,合周兵攻齐晋阳,突厥沿路大掠,人畜不留。
第三次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
  中原结束了西晋以来三百多年的战乱,到南北统一的社会繁荣时期——隋王朝时,雁北一带仍为突厥占领。离间突厥内部,派兵出朔州道大破突厥沙军。沙钵略逃走。突厥分东西两部。隋再次收复塞外。这时雁北一带仅有马邑、定襄两郡,统县四,户四千六百七十四,定襄郡统县一,户三百七十四。(《隋书》)人口如此稀少,可见其经济状况了。但这种状况也没有维持多久。隋末,中原大乱,突厥再次成为北方强国。隋炀帝曾到塞北北巡,遭到突厥始毕可汗骑兵的袭击,慌忙逃回雁门,突厥兵围雁门,城中军民死守,等待援军到来方才解围,突厥望北撤去。之后,雁门各郡虽属隋,但实际为突厥所占据,隋末大乱时,马邑刘武周起兵反隋,就是依靠突厥起兵的。
  唐初,李世民兼并割据,打败据并州称帝的刘武周和割据朔方作乱的梁师都,击败突厥兵。630年,突厥被唐灭,从此雁被一带再次为中原所有。此后的三百年,塞外虽然仍是边防要帝,但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经济沙锅内进入了第三此繁荣时期。
  天宝初,默啜兴起,经常深入内地掳掠人畜,唐朔方节度使王忠嗣破默啜,再次巩固边防。据说唐时的旧城即是王忠嗣所筑。这说明唐中叶以后,雁北的经济又逐渐趋向繁荣。
  但是,唐末至五代后晋天福年间,雁北一带又换了主人,经济也再次繁荣。这与李克用父子在此经营多年是分不开的。
  五代前期的安定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李嗣源死后,代唐而立的后晋高祖石敬瑭(李嗣源女婿),为了取得中原政权,拜北方契丹主为父,出卖国土,换取儿皇帝名号。936年,石敬瑭即皇帝位。派桑维翰为使,割幽、蓟、瀛、涿、檀、莫、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十六州给契丹。此后的三百多年,雁北一带长期与中原分离。
  后,辽主派礼部侍郎刑抱朴(应州人)镇抚州民。经辽统治者的多年经营,经济才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这期间也正是辽王朝的鼎盛时期,边境也相安无事。这从辽清宁二年建筑的、耗资巨万的和清宁八年建筑的大同华严寺可以看出来。辽主敢于在边境地带大兴土木,说明这时期的雁北一带生产有了发展,经济趋向繁荣。
  此后又经过六十多年,女真族金兴起,辽朝衰败。公元1124年,金灭辽。从此,继契丹之后,女真族又成为雁北的主人。
  金朝末年,成吉思汗的蒙古部落兴起,从1271年开始,连年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每过一地,大肆掳掠,处于边陲之地的雁北又遭到了战乱的祸害。这次战乱一直延续了近二十年。直到1230年7月,蒙古军窝阔台部攻下天成堡,经西京(大同)至应州,在雁门关与金兵激战,破代州,占领山西。从此雁北又归属蒙古。蒙古族在与汉族人民的共同生活中,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从民间流传的夜灭元朝的传说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激烈。但是,尽管这样,各族人民却在长期的斗争生活中,逐渐融合了。
  由于金元以来统治阶级对人民残酷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加上当时连年发生的水、旱灾荒,雁北的经济也遭到很大的破坏。人口大量逃亡。
  明初,明成祖为了发展边疆经济,曾从山西腹地大量移民充实塞外。明朝末年,兴起的后金兵也曾进入雁北灵邱、应县一带。
  清朝,雁北没有经过大的战乱,经济由所发展,而且逐步移来一部分满族人民。使几千年以来的民族大融洽更稳定地向前发展。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征服了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生产关系落后的少数民族在和汉族人民的不断交往中,很快被汉族的高度文明所征服。他们在和汉族人民相处中,发展了经济,交流了文化,逐渐与汉族融合,形成了我们今天人口繁衍的中华民族。
汉族/民族大融合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有悠久的历史。
  汉族的先民,经历夏商周三代长期发展,至春秋战国,已形成以“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体,以与周边各族相区别。尤其战国,七雄兼并,共称“诸夏”。,秦皇完成了统一诸夏的事业,又出现了“秦人”的族称,直到汉代,匈奴、西域等处各族,仍称中原人民为“秦人”。汉继秦而兴,巩固并发展了秦开创的统一国家,前后四百余年。汉以后,周边各族即以“汉人”称呼中原人民;逐渐地,汉族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
  由此可见,汉族是因汉朝而得名。它是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时形成统一的、稳定的民族;复经秦汉以来2000余年的繁衍生息,并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血统与文化,得以发展成为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广大人口的民族。
  由于中国自秦汉以来,虽经过统一、分裂。再统一的多次反复,然而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发展为更高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与少数民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长期的历史发展,实际上已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内在联系。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3次
参与编辑人数:3位
最近更新时间: 01:10:47
贡献光荣榜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几次民族大融合?人文,科技,教育,建筑,合同,项目,工程,方案,设计,研究,探讨欢迎来主页挑选精品文档,管理,营销,职责,规划,策划,方案,管理,策划,方案管理,理财,策划方案,英语,GRE,手册,建筑之类,本人集中搜集有关各种各类的宏观经济-企业管理-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营销策划-公司理财-物流采购-生产质量-能力素质-成功激励-知识信息-国企改革-民营经济-案例报告-管理工具-管理表格-..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几次民族大融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几次民族大融合民族,历史,共有,中国历史上,历史上一共,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民族融合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几次民族大融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族融合 历史事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