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如何剪窗花谢谢父亲生前的银行存款和经办人的手续档案能查到吗,急求回答,谢谢

男子欲查父亲生前档案遭拒 被告知亲属无权查阅|档案|查阅档案|不合理规定_新浪新闻
&&&&&&正文
男子欲查父亲生前档案遭拒 被告知亲属无权查阅
宋红阳的父亲宋昌五年轻时留影。
宋昌五生前留影。家属供图
  3月里,宋红阳用了许多时间拾掇家中旧物。父亲去世,许多东西失去了继续留在家中的理由。他向朋友送出一些旧书,扫除一些杂物,只拣一些记录父亲生前点滴的物品留存。
  越是找到珍贵之物,宋红阳越是遗憾,它们只是父亲90年生命中的碎片。宋红阳曾试图发现并留存父亲更加完整的人生,他向父亲生前供职单位合肥工业大学提出,查阅并复制父亲的人事档案,留作纪念。
  这一想法没能实现,挡在宋红阳面前的是《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下称《条例》),“任何个人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档案”。
  父亲的个人史
  3月1日,宋红阳从深圳赶往合肥,父亲宋昌五正在安徽省立医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最后的治疗。对于90岁高龄、多重病症同时发作的老人,医疗救护只是短暂地延长了他的生命。5天之后,宋昌五离世。
  “父母过世,即使儿孙满堂,他也是孤儿。突然发现我没有家了。”深夜为父亲守灵之时,宋红阳感慨,父母的去世,将原本系在一起的家族打散。尽管自己生长在合肥,两个姐姐也定居在此,宋红阳仍感到,这个城市之于他,再不能成为家了。
  为了纪念父亲,宋红阳打算为父亲写部传记。父亲的人事档案成为了宋红阳所需的第一手资料。
  宋氏家庭的经历颇为波折。1945年,宋昌五与家人由安徽舒城老家流离至四川。在朋友的接济下,宋昌五于次年秋考入浙江大学教育系。1949年5月,宋昌五进入杭州军官委文教部工作,后调回安徽工作。1953年5月,宋昌五由安徽省委宣传部调入合肥工业大学,任行政干部,直至1983年离休。由于家庭出身不好,1949年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均波及了这个家庭。宋昌五的父亲甚至为了保护子女不受自己牵连,在政治风波中自杀身亡。
  这些片段在宋氏族谱中有些许记录。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族谱成了宋氏家族凝结在一起的纽带。宋昌五的父亲曾经于上世纪40年代修订族谱,宋昌五晚年时,协助弟弟宋昌晓第五次修订族谱。
  宋红阳想为父亲立传,多少借由于此,却又不止于此。宋红阳更为宏大的想法是,父亲亲身经历了1949年后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他的档案对于了解这些历史非常重要”。
  无法逾越的规定
  料理完父亲的后事,3月10日,宋红阳向父亲生前供职单位合肥工业大学的老干部处提出请求,想查阅并复制父亲的档案。老干部处让宋红阳找管理档案的组织部。
  翌日,宋红阳到组织部,提出想留父亲的档案复制本作为纪念。组织部长季益洪接待了宋红阳。季益洪态度热情,但回绝了宋红阳的请求。季益洪称,组织上有规定,家属不能看档案,复印更不行。
  季益洪所称的组织规定,是《干部档案工作条例》。这部《条例》于1991年出台,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发布。其中,第三十一条规定,“任何个人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档案”。
  从读书时建立自己的档案,到大学学习档案学,20多年后,宋红阳这才得知,“原来我想看自己的档案都不行。”
  宋红阳又解释,父亲已经离休31年了,并且已经去世,应该不会有涉及国家机密或者安全的内容。
  尽管《条例》没有明确规定如何公开已经死亡干部的人事档案,但武汉大学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称,工作中有不成文的习惯,人事档案一般本人去世后若干年才能开放。
  果然,宋红阳与季益洪之间的讨论最后都会回到《条例》的规定。宋红阳只得无奈离开。
  两天后,宋红阳又找到分管人事工作的副校长吴玉程。他又将纪念亡父的请求向吴玉程诉说了一遍,吴玉程当场并没有拒绝,只是答应宋红阳帮忙协调。
  在等待吴玉程答复的时间里,宋红阳在微博上询问查阅档案之事,海口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天意回复他,学校组织部的做法是对的,从党内文件立改废来看,只要是未废止的文件,无论是何时的,都需遵循。
  这让宋红阳情绪低落。他找来《档案法》与配套的《实施办法》,从头至尾通读数遍,看完就默默念叨,“档案自形成之日起30年就要开放”、“没有规定不能查阅档案”。宋红阳又觉得有了些希望,他拨通几个老同学的电话,他们还在从事档案工作。同学的回答又让他觉得希望渺茫。一位在浙江省档案局工作的同学告诉他,《档案法》说的是文书档案,人事档案的管理自有具体规定。
  宋红阳就再去看《档案法》,看完以后一头雾水:“《档案法》里也没区分文书档案和人事档案哪。”
  学界诟病“不得查阅”
  梳理宋红阳的迷惑,还要从人事档案制度的实施开始。
  我国人事档案制度的确立,可以说是从1956年第一次全国干部档案工作座谈会开始的。这次会议制定了《干部档案管理工作暂行规定》。此后,这一会议在1980年、1990年和2005年又进行了三次。
  人事档案在当时的工作会议上被划分为干部档案、学生档案、职工档案、军人档案,干部档案在人事档案占比最多。
  目前,仍在实施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建立于1990年代。《档案法》的最近一次修订是在1996年,《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下称《规定》)制定于1996年,《条例》出台于1991年。
  档案学资深学者朱玉媛分析,人事档案源自政审制度,实施之初即被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人事档案帮助组织将人计划入各单位,并与入党、提干、奖励、分房等人生大事关联在一起。人事档案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行政权力,国家单位对人事档案的管理也就越来越趋于封闭。任何人不得查阅和复制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档案之规定,盖始于此种观念。《规定》则明确说明,按照《条例》,任何人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档案。
  对人事档案制度影响巨大的《条例》,从出台至今20多年时间里没有修订。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潭注意到一个啼笑皆非的现象,作为人事制度的概念,干部编制如今已经被公务员编制和事业单位编制所取代,“以前大中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都是干部,现在没有这个概念了”,而档案管理上,干部档案仍沿袭至今。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方流芳认为,“组织”将不利于个人的结论塞进档案,相当于在不听取当事人申辩的情况下进行秘密审判、宣判和传播对当事人不利的结论,使当事人蒙受不利而永不知情。档案管理决不是要赋予“组织”这种超级权力。
  方流芳所言,不仅仅是宋红阳查阅请求遭拒这么简单。2003年,湖南作家汤国基档案事件轰动一时。汤国基偶然得知,早年在档案中他被评价为精神不正常,他认为这造成了他多年无法就业(日,汤向法院起诉湖南省教育厅行政不作为,2004年12月,在经历一审败诉后,汤国基的诉讼请求再被驳回,终审败诉)。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一位不愿具名的受访者身上,他在工作上多年不被任用,后来,他发现自己档案中存在着学生时代的评价,不适合某职业。
  陈潭曾接到河南郑州一个求助者的电话,这名求助者的老师出于好心帮助他修改了档案中填报学校的志愿,以至于他进入煤炭学校上学,并被分配至煤矿工作,因工致残。
  这些问题都指向了个人无法获知档案内容这一规定。这条规定,在学界被诟病多年。朱玉媛举例,《档案法》规定,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档案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则规定,“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行政机关应主动公开”。如此,不得查阅的条款则与其他法律法规相矛盾。
  欲诉学校侵权
  与吴玉程见面后,宋红阳给吴玉程发了两条短信,告知吴玉程自己即将离开合肥返回深圳,希望吴玉程能尽早告知协调结果。这两条短信没有收到回复。
  3月14日下午,掐着学校下午上班的时间,宋红阳又给吴玉程打了两个电话,电话一直响着,直到自动挂断。宋红阳忍不住又去学校办公室找人,刚进去又叹着气出来。吴玉程发来了回复短信:无能为力,敬请谅解。
  宋红阳想到了放弃,《条例》规定,干部死亡,由单位保存人事档案五年后,移交本机关档案部门保存,按同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规定进馆。“五年不行就十年,总得公开吧。”
  但一种传闻又触怒了宋红阳。宋红阳听说,他在微博上讲述查阅档案经过一事,被学校得知,学校方面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相关部门。这让宋红阳收起了放弃的念头。
  律师王晓东曾告知宋红阳他的想法,《条例》非国务院制定,不属于行政法规,虽由国家档案局和中共中央组织部联合发布,但制定和解释权却在中组部,亦不属于部门规章。
  安徽徽商律师事务所律师孔维钊则认为,不得借阅的规定,侵犯了公民基本的知情权。
  赶在离开合肥前的最后时间里,宋红阳与孔维钊见了面,尽管仍有亲属在合肥工大,宋红阳还是决定将学校告上法庭,委托孔维钊对学校提起行政诉讼。
  宋红阳觉得,若规定不合法,就该改变它。但孔维钊提醒宋红阳,法院可能不受理起诉。宋红阳则说,能往前推一点就推一点。
  改变的方向并非没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英玮曾提出改革的几点建议,改革后的制度设计清晰明了,前提是更加透明,建立有效的参与和监督机制,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武汉大学不愿具名的学者也称,相关部门已经组织专家准备对《档案法》再次修订,只是一直没有下文。
  “人事档案应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工具。”王英玮认为,不能再让人事档案控制人了。
  [链接]
  档案里的神秘人生
  在相对人第一次就业时,用人单位将为他建立人事档案。
  人事档案中记录了相对人的履历材料,自传材料,鉴定、考核、考察材料,学历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材料,政治历史情况的审查材料,奖励、处分材料,录用、任免、聘用、转业、工资、待遇、出国、退(离)休、退职材料以及各种代表会代表登记表等材料。
  可以说,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人事档案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公共管理工具在我国的信用建设、干部管理、国家安全、福利分配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源自政审制度的人事档案制度发展至今,其作用也出现了双轨制。
  对于由早期干部概念发展而来的公务员编制、事业单位编制人员,人事档案仍然具有其最初被设定的政治功能。政审、提干、评定职称等工作都需要人事档案。对于“体制外”的人,人事档案功能不断弱化,弃档、死档现象普遍。早年数据显示,弃档比例超过六分之一。
  高考中的冒名顶替、公务员履历造假等社会问题,常常见诸媒体。这些问题背后原因之一,即是人事档案制度的不够透明。档案相对人不知道档案被冒用,违法修改档案无法受到公众监督。(张晗)
  南都记者 张晗 发自安徽合肥
(原标题:触不到的档案)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请问女真孑药性 谢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