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中国军队夸大战舰世界战绩查询情况有多严重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战斗力究竟如何?这些数字告诉你真相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战斗力究竟如何?这些数字告诉你真相
关于抗战中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还援引某日军的评价——在他较量过的各国士兵中,包括中国、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东南亚众多小国,中国士兵的战斗力排名第二。这个评价曾让很多人引以为豪。但事实上,即使这个例子是真实的,也只是这个日本军人的个人判断,无法衡量中国军队整体的水平。抛开所有或褒或贬的成见,下面公布几个数字,或许可以看出当年中国军队的战斗力究竟如何。在1943年的常德保卫战中,中国军队共消耗子弹1700多万颗。造成了多少日军伤亡呢?国民党公布的是3万左右,日军公布的是1万左右,取平均数两万,即每打中一个日军(注意不是打死),需要发射子弹850颗。基本等于浪射。如果一次战斗有些片面,那么再从整个八年抗战来看。在八年抗战中,中国军队消耗的各种子弹约为18.2亿颗。造成的日军伤亡是多少呢?何应钦公布的数字为:日本陆军伤亡2418528人(其中死亡483708人)、日本后勤部队伤亡340000人、日本空军伤亡4280人。出于抗战宣传的因素,这个数字肯定有很大的水分,而且伤亡的日军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死于疾病。不过,即使以何应钦公布的数字来看,中国军队每击中一个日军,也需要消耗子弹660颗,至于将日军打死,则要再增加5倍。在这些数字面前,你还会认为中国士兵的作战能力很强吗?要知道,在二战时期,射击水平代表了一个士兵最重要的能力,至于你会不会武术、大刀能砍死几个人,那都是次要的,只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那么,我们的对手——日本士兵的射击水平怎么样呢?笔者没有找到日军消耗子弹的数字,但可以从他们训练程度来看。日本著名作家五味川纯平曾是关东军一名士兵,在自传体小说《虚构的大义》中,五味川纯平记载了日军的射击训练:射程为300米的伏靶,不仅5发子弹要全部击中,而且至少要有3发击中在一个拳头大的面积上;达到这个程度后,接下来是限秒速射,最初是限在4秒内击中300米外的靶子,其次是限2秒;达到这个要求后,再戴上防毒面具快跑300米再进入限秒射击。请注意,这种射击训练是每一个日本士兵都要达到的,否则不会让你上战场。(当然这是在战争初期,到了后期,日本的青壮年已严重缺乏,训练标准也有所减弱)这就是中国士兵与日本士兵的真实差距。日军的这种普遍水平,在中国军队中无疑已经属于“神枪手”了,一个排、一个连里能有一两个就很了不起了。实际上,别说中国的普遍士兵,就是军官级别的,训练水平也严重不足。比如被中国人无限拔高的黄埔军校,培养名将最多的第一期和第四期,从开学到毕业都只有短短的7个月时间,基本上属于速成班,而且还有大量的时间用来上政治课,真正用于军事训练的时间少之又少。这样训练出来的军官,自然难以胜任现代战争。据国民政府军政部统计,抗战爆发时,国军中下级军官(上校至少尉)共13.4万人,到了战场上损失极快,每年都需要补充中下级军官4.5万人。最后再来看看李宗仁、陈诚这些名将们对日军的评价吧——对日军的作战素质,李宗仁评价道:“日本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日本高级将领之中虽乏出色战略家,但是在基本原则上,绝少发生重大错误。日本将官,一般都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其做事皆能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令人生敬生畏。”陈诚对中日两军评价道:“我们抗战动员的兵力,在任何一次会战中,都比敌人多几倍。即如武汉会战,光是九战区指挥的部队,最多时有七十多个师;而敌人使用部队,据先后发现之番号计算,总计不过七个师团。其所以能以少击众者,除装备关系外,就是因为素质的优越。反过来看我们自己,部队虽多,但量的优势每为质的劣势所抵消,徒然虚糜饷糈,并无补于败亡——此‘兵在精而不在多’之所以为至理名言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旧闻新知》主编,《读者原创版》签约作家
作者最新文章抗日战争期间的中国戎行,长久以来都是军事迷们在茶余饭后的谈资。时下的影视剧中,也多有反映中国戎行抗战的作品,尤其是看到中国戎行在荧幕中大量杀伤日军的排场,堪称以一敌百的“经典战斗”,使观众们对这些侵略者的下场既叫过瘾又出格解恨。然而,在面临这些既过瘾又解恨的镜头时,笔者不仅陷入了沉思,既然中国戎行可以或许始终连结这种优异战绩,那这场被誉为民族最危难时刻的神圣抗战又何至于要打八年呢?汗青书中经常呈现的军队整建制的殉国,又怎么会呈现呢?在这种环境下,笔者查阅相关史料,试图从中国戎行的编制、装备、人员、实力等几个方面来作一简要介绍,使读者们能对那支奋战达八年之久的步队有一个大致领会。一、中国戎行的编制抗日战争时代,中国戎行限于汗青原因,军队中派系繁杂,编制纷歧,它既有国民当局明令发布的尺度师编制——两旅四团制或三团制,也有处所实力派自行编配的三旅九团制、三旅六团制、五团制、四团制,甚至是两团制。在履历过1932年的淞沪抗战和1933年的长城抗战之后,蒋介石深刻熟悉到中国戎行对日作战的各种短处。为顺应此后可能发生的周全对日作战,他从1935年起头决议编练专门用于对日作战的“调整师”(因为官兵头感德式钢盔,所以民间也称这些军队为“德式师”或“德械师”),这种师的编制完全仿照日军师团编制,除了设有两个旅部和四个步卒团外,另要编配炮兵团、马队团、辎重团,以及若干军种营,编定官兵在1之间。同时,“调整师”分批换装从德国进口的轻、重刀兵,并交由德国参谋进行严酷的军事练习。按照打算,1935年练习第一批10个军队,1936年练习第二批10个军队,之后每年练习10个,以10年之力,练习出100个可与日军匹敌的师。至于其它各类八门五花的军队,蒋介石也在1935年到1937年抗战周全爆发前,陆续予以重编,大致上皆以两旅四团制为准,少部门军队为师直辖四团或三团。限于轻、重兵器的进口数目的限制以及中国军事重工业的严重掉队,“调整师”的编配,仅仅完成了步卒军队,炮兵和马队限于火炮和马匹的不足,不得不按照各师现实环境或编营,或编连,辎重团更是维持原编制的“人力连”或“输送连”。至于其它的军种营,则同样按照需求或降编为连、排级规模,或打消设立。在这种环境下,所谓的调整师固然颠末了德国参谋的练习,但却搞出了一个四不象。此外,因为抗战在1937年就周全爆发了,导致国民当局仅仅是完成了20个军队的“调整”,以及10个正在“调整”却因战争爆发而被迫遏制的军队。若是要以这30个师级军队去与装备优良的日军匹敌,是好不容易的。事实上,国民当局在颠末了淞沪会战和南京捍卫战之后,“调整师”根基上已经耗损殆尽,不付存在,剩下的只是两旅四团制的框架罢了。抗日战争周全爆发后,原本以师为一级作战单元的国民当局按照形势需要,改将作战单元升格为军,将以往徒有其名的“军部”做实,别离配属四到两个师不等的作战力量,军部设有特务营、炮兵营、工兵营、通信营、辎重营和马队连。随即又设立了军事委员会——战区——集团军——军团——军——师——旅——团的八层批示系统。跟着抗战的不竭持久化,国民当局于武汉会战之后在南岳召开军事会议,此中的一个重点就是深刻阐发了批示机构的号令通顺性和两旅四团制是否适合作战需求。颠末会商,军事委员会决议裁撤不需要的多重机构设置,打消了军团和旅这两级,使批示系统简化为六层。在此次变更中,师的编制改为直辖三个团,编余的两个旅长,或是调为师步卒批示官,或是保送军校受训,编余的一个团改为弥补团,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慢慢降格为营。与此同时,对于师的直属军队进行定编,计辖特务连、炮兵连、马队连、通信连、工兵连、辎重连等。颠末1939年这一年的分批缩编,大部门师都完成了缩编,理论编制数为之间。部门师因处于敌后游击区,到1944年才完成缩编。抗战后期,因兵源不足和军队吃空饷等原因,有的师只有5000余人,山西军队因为兵源严重贫乏,甚至呈现一个只有800人的野战师(即第71师)。当战争进入到1943年时,国民当局获得了美援,使已经耗损殆尽的重装备陆续获得了恢复。在这种环境下,为步卒供给火力支援的炮兵军队的配属问题再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按照会商,最终确定将一半的由军政部直属的炮兵团编为军属炮兵团。使各战区担负首要使命的军级单元,都有了直接的火力支援而不再需要请求上级的声援。到了1944年,军事委员会又从头调整了军的编配,除了充分调整军的直属军队外,将三师制军定为甲种军,将两师制军定为乙种军,将四师制军定为特种军(该军只有一个,即第36军,所属各部皆为四四制)。此后直到抗战胜利为止,未再有较大的转变。二、中国戎行的装备众所周知,中国戎行因为重工业的严重掉队,以及军工场的军阀私有化,导致了各军队在抗战周全爆发前的兵器装备好坏不等。这里先说轻兵器。装备好的军队如“调整师”,有德制1924年式7.92毫米步枪(或仿制的“中正”式步枪)、M1934式“伯格曼”冲锋枪、ZB26轻机枪、M35钢盔、皮质背包、军毯、雨布、铁制饭盒、水壶、干粮袋、刺刀、两组三联装的皮质枪弹盒。差的军队如川军,装备仅仅是射程有限的川造七九步枪、斗笠、布帽和大刀等。前者在抗战之初还可与日军硬拼一下,后者就只能是被动挨打的境界了。当抗战进入第二个年初时,“中正”式步枪的量产在很大水平上改编了这一场合排场,但在贫乏重工制钢的环境下,钢盔和刺刀对于中国戎行来说,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豪侈品。于是在进入1939年时,原本配备刺刀的军队因为战时耗损,大部门都被迫改用起了大刀。至于在抗战初期涌现出林林总总的德式钢盔、英式钢盔、法度钢盔逐渐消逝在疆场上,火线野战军队多以布帽维持军容,罕见的钢盔或是作为军校练习之用,或作为媒体摄影之用。中国在陆续获得苏援后,部门军队的装备得以在德械损耗殆尽之后换上了苏械,闻名的苏式转盘机关枪(德普式7.62毫米轻机枪)就是在这个时辰被中国戎行所装备的。遗憾的是苏援首要是飞机和坦克,国民当局仅仅获得了20个师的轻兵器装备。为了可以或许保障一线主力军队的持续利用,在轻兵器和弹药分派上,首要给了由军委会直接把握的4个进犯军,残剩装备则作为疆场耗损弥补之用。由此可见,1940年到1942年这三年的中国戎行,首要依靠的是国产轻兵器和缴获的日军轻兵器来作为一线军队作战之用。在1942年的时辰,中国戎行驻印军队(3个师)一度获得了部门英援,此中首要获得的是P-37装备组(包罗帆布腰带、帆布吊背带、帆布背包、帆布小背包、水壶组、帆布枪弹袋)等。1943年起,国民当局获得了大量的美国军援。在轻兵器中,首要获得了美制M1928式汤姆逊冲锋枪、布伦MKII7.92毫米轻机枪、60火箭筒、M-1936型帆布腰带、M-1923型腰带式弹袋、卡宾弹匣袋、45式手枪侧挂皮枪套、M-3肩挂枪套、45式弹匣袋、M-1942型刺刀组等,国民当局依靠这些陆续装备了39个师。不外这些装备多为远征军和驻印军获得,国内疆场的军队获得量少少。美械固然使中国戎行的战斗力获得晋升,也受到利用官兵的接待,但因援助数目同样有限,而使弹药的补给时断时续,导致这些军队的官兵在此后的战争中甘愿选择弹药补给顺畅的国械或日械,也不想再继续利用美械了。所以在八年抗战中,中国戎行首要仍是依靠着国械轻装备来与日军作战。在重刀兵方面,抗战周全爆发之前,国民当局固然已经具备了制造重炮的兵工场,但因质量或火力关系,仍是从欧美列国进口了不少,此中有德国克虏伯1903年型75mm野战炮、法国施奈德1898年型76.2mm山炮、日本三八式75mm野炮、日本四一式75mm山炮、瑞典波佛斯1930年型75mm山炮、德国leFH18型105mm榴弹炮、德国SFH18型150mm榴弹炮、德国Pak 36/37式37mm反战车炮、瑞典卜福斯1929年型75mm高射炮等;战车有英国维克斯炮战车、维克斯水陆战车、法国雷诺FT-17战车、德国克鲁伯Pz1型战车、英国菲亚特CV33战车等。抗战中后期的苏援和美援又使中国戎行在火炮方面获得了苏联1930年型(1-K)37mm战防炮、1932年型(19-K)45mm反战车炮、年型122mm高射炮、美国M3型37mm战防炮、M2A1-150mm榴弹炮、Mmm榴弹炮,在战车方面获得了苏联T-26战车、美国M3A3战车。在飞机方面,同样受到重工业的限制,而不得不依靠进口或外援,如美国霍克II、霍克III、波音—281型战斗机、雪莱克A—12型进犯机、诺斯罗普—2E、马丁—139WC型轰炸机、P40战斗机、P41战斗机、P51战斗机,苏联伊—15、伊—16型战斗机和爱司勃—2、特勃—3型轰炸机。这些装备优于日军,但同样受到数目限制,在初期的对日作战中有如杯水车薪,感化不大。抗战后期依靠美援成建制的改换了战车和航空军队,才逐渐改变了劣势。三、中国戎行的人员戎行首要由军官和士兵构成,这里先说军官。军官是批示作战的根本,没有军官,一支军队在疆场上就会形统一盘散沙。按照军事委员会铨叙厅统计,抗战起头前的将领中,颠末正式任官的有1247人,此中身世保定军校的有388人,陆军大学的有215人,黄埔军校的有92人,留学国外军校的有215人。由此可见,抗战前期主导疆场的将领,首要以保定军校结业生为主。到了抗战后期,黄埔军校结业的学生起头大量担任集团军、军、师的主官,其比例逐渐与保定军校的结业生持平,并有超越之势。对于中下级军官,按照军政部的统计有13万4000人,此中保定、黄埔身世的约6万人,其他各类军校身世的约3万人,行伍身世的则约4万人。需要指出的是,保定军校是模仿日本陆军士官黉舍讲授正规军校,每期学制两年,是那时中国最为完美的正规化军事黉舍,结业生往往都具备较高的军事素养。而黄埔建校初期,只是一所六个月即可结业的速成黉舍,结业生的所学十分有限,大量黄埔结业生的军事素养都只能依靠战争经验来堆集。即即是陆军大学的结业生,也只懂得师战术,对于大兵团的作战批示功课很少有学。所以不管是哪所国内军校结业的,中国军官大部门都缺乏匹敌现代扮装备劲敌的理论与实践,部门军官的战争经验甚至还低于一战的程度,只能依靠一味的猛冲猛打。这使抗战周全爆发之初的中国戎行大多只能依靠恪尽职守、不怕牺牲和自动精力、铁的规律来抗击日军,并负出了庞大的伤亡。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就曾经评价中国戎行的“初级军官对于号令,每能敏捷执行,营长和团长的本质纷歧,但不乏优异之士,至于军长、师长,则问题颇大。这些人中很少是有用率的,他们很少亲临火线,更少少监视号令是否执行。对于来自火线强调甚至错误的陈述,不经查证,即予接管。经常忽略搜刮和鉴戒的主要性,常因而造成大乱。一般的师长,似乎认为只要自距离前50英里处发一号令,即已尽到责任。这些军官中,有很多是相当勇敢,但大大都的人均缺乏道德和勇气”。史迪威对中国军官的观点直接形成了编练驻印军时、只要中国士兵不要军官的设法。对于这种环境,蒋介石本身也是心知肚明,他在历次的军事会议上都曾对此提出攻讦,并在抗战中后期创办了大量的军事培训机构,轮训各级军官达97577人,从士兵中汲引的军官有84235人,试图来改变这种环境。但限于政治情况以及各派系的重重矛盾,要在短时候内改变这种场合排场,是很难完成的,所以直到抗战胜利之际,这些问题依然存在。对于士兵,抗战之前的国民当局采纳的是自愿兵。考虑到这些士兵的本质问题,此中不乏老兵油子,蒋介石便从1935年起,在华东、华北地域试点征兵制,并设立师、团管区,筹算以固定的征兵练兵模式,为火线供给具备必然本质的优异士兵。但因为抗战的过早爆发,而使这一轨制轮为贪污败北的主要场合之一。固然在抗战之初的士兵中,大部门都有过实战经验,有的甚至有很多履历过10余年的战争的老士官。可是这些士兵所履历的大多是旧式战争,其形势甚至连一战的阵地战模式都不如。当他们面临采用立体化作战模式的日军时,很多士兵连日军的影子都没看到就阵亡了。因为抗战前两年士兵的大量伤亡,导致各军队都严重缺乏可战之兵,后方固然源源不竭的为火线供给士兵,但多因采纳的拉壮丁模式,而不乏逃亡事例,再加上军官的吵架,士兵文化不高、体质欠安等原因,导致抗战八年中的戎行战斗力逐年下降。1944年在豫、湘、桂的大溃败也就不是那么奇异了。四、中国戎行的实力抗战起头前的中国戎行实力纷歧,既有装备精巧的中心军,也有战斗力和装备都差的处所军队。实力较强的军队固然有德国参谋的练习和指导,但更多的戎行却因练习内容掉队,底子不顺应立体化战争。抗战前期,大部门处所戎行仍然采用一战的模式来匹敌日军,如在战斗摆设上,非论进攻和防御,不知分散,仍然采用密集队型进行冲锋,乃至在日军的优势火力压制下,造成大量伤亡。在戍守时,中国戎行往往采纳单线防御,缺乏修建纵深防地的意识,即即是预备队也保留过少,一旦日军冲破一点,全线即告不稳。有的军队甚至还没抵达疆场,有在日军飞机的狠恶轰炸下伤亡过半,而无法承担作战使命。对此,国民当局从1932年起头即翻译日军的步卒操典来指导军队的练习,甚至还按照中国戎行的特点来弥补修订操典的要求。好比日军划定军队冲锋时,士兵之间的距离应连结在4到5米之间的距离,中国方面就将其修订为5米。可是这本极其有效的步卒操典却没有引起军队的正视,导致蒋介石在1938年头的徐州军事会议上,还要提醒并要求与会将领可以或许随身携带步卒操典,并予以研究。分歧的军队,受到军官本质和兵器装备的影响,战斗力也有着分歧。好比抗战初期的“调整师”,都可以或许承担自力的攻坚使命。可是因为重火力支援的严重缺乏,和步卒不知协同军种作战,仍然造成了极大的伤亡。“调整师”都如斯终局,更不消谈杂牌军队的环境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经常呈现中国戎行伤亡数万甚至数十万,而日军却只损失了几千或几万罢了。如前所述,中国戎行的士兵本质较差,而日军士兵都颠末严酷的正规练习,光射击和拼刺刀就比国军士兵强,炮火保护更是在抗战初期完全压制住了中国戎行。日本的后勤带动机制也比力完美,一个师团伤亡惨重了可以很快恢复元气,中国戎行则是打光一个师就少一个师,看起来常备军比日本多,但因拉壮丁和缺乏练习的关系而越打越差。不外分歧的军队在颠末战争的浸礼之后,其战斗力也有着分歧的转变,好比广为读者所熟知的第74军,历经八年抗战的浸礼,始终作为战区主力利用,并屡次予日军以重创。又如颠末美军练习和武装的新编第1军和新编第6军,在国外疆场立名立万,并重创了日军第18师团。这在国内疆场是几乎不成想象的。但也有越战越弱的军队,甚至落到了中心军身世却被杂牌军所兼并的命运(即土木系军队——第67师)。按照统计,抗战的头一年,即1937年7月到12月,中国戎行伤亡达60万9594人。整个1938年的伤亡就上升到122万0821人。而日军在中国疆场上的八年雷击伤亡才达133万人,经由过程这组数据即可看出中日两军实力的差距之大,是无法可比的。笔者向阳霸金是一名金融阐发师,时常存眷国际形势、全球财经、世界金融讯息,对此颇感乐趣,对现货市场动态擅于把握,对原油、沥青、白银,黄金、自然气等大宗商品正在存眷或想要领会的伴侣,可咨询本人微信:hz666y QQ:撤退就是胜仗:中国军队抗战时的战报各种乱象
撤退就是胜仗:中国军队抗战时的战报各种乱象
  中日战争中,为了克敌致胜,双方都重视宣传,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官方对外公布的战讯战报,报纸杂志为鼓舞民心士气而发表的言论,固均含有宣传的意味,即使军队内部的作战报告亦有虚假成分。抗战时期国军将领虚构战情、虚报战绩、虚领军饷等情形十分严重,势必给后来的战史研究带来极大困扰。两岸档案馆现存抗战时期国军档案,如战斗详报、作战总结等,数量巨大,需要研究者细心鉴别,勿因出自官方档案而不加辨析、盲目采。相对而言,日记、书信之类私密性史料,不涉公开宣传,虽不乏预为后人阅读而作秀者,多数则是为自己记事抒情备忘而作,无意公开,故可信度较高。任何历史研究,均有必要将各种相关文献比勘互证,本篇读史札记着意强调日记史料对国军军事史研究的重要性,只是希望引起学界对战争文献因“宣传”所产生的问题以及私密性日记所呈现的若干特质和面相有所关注和审视。  国军高层日记中的抗战:日军撤退被报成胜仗  张发奎晚年回忆录中,对有过这样一段总结性的表述:  我参加了三个重要战役:、、桂柳会战。可以说,在战略上这三次会战都是成功的,我们以空间换取了时间;但在战术上,我们失败了。说句真话,我从未取得过一次胜利,可是我延宕了敌人的前进,还多次重创了敌军。在整个抗战中,我们一直采取守势。在战争快结束时,我首次负责发动重大规模的攻势,可惜攻势刚开始,战争就结束了。大多数海内外的同胞认为,我们以劣质装备与粗浅训练,英勇地与武器精良训练一流的敌军鏖战了八年,最终取得了胜利。然而从一个军人观点,我认为谈不上英雄史诗,我们所作的一切只不过是以空间换取时间。  更难得的是,张的一些表述相当坦率,比如他坦承:“为了宣传目的,敌人每撤退一次,我们便上报一次胜仗。中央对此十分了解,这些都是虚假的胜利”;所谓粤北大捷、收复南宁,其实都是日军自动撤退。如敌人攻占某地后,有时无意长期占据,会主动撤出。每当遇此,前方将领均会以“大捷”向上申报和对外宣传。  称第三次毙伤日军五万余 遭同僚笑斥  军委会与会诸人之所以“均笑斥之”,是因为薛岳所报敌我伤亡人数及敌我伤亡比例实在“过于虚妄”。据一般观察,抗战时期敌我之战力,大致是“敌一师可抵我六师”,以这样悬殊的战力对比,显然不大可能以我军伤亡二万九千余的代价,取得毙伤敌军五万余的辉煌战绩。  估日军伤亡放大十倍 估己方伤亡缩小十倍  蒋介石对于日军方面公布的伤亡数字,常以10倍去估算,如1938年5月日本方面发布开战以来日军战死59098人,蒋推断其实际战死者当在59万人以上。当1940年2月日方广播声称在广西击毙国军8000人的战绩,蒋则推断国军死亡“并不过千,损失必不甚大”。不知蒋的这一折算比例有何依据,是否意味着中国方面对外公布的伤亡人数,亦有这么大的“水分”。  蒋梦麟考察国军征壮丁:死于路途  1939年11月,在军事委员会报告说,前方后方总计开小差的,一月有13万之多。后方“开小差”应指征兵过程中壮丁的逃亡。相关史料显示,征兵过程中壮丁的逃亡更为惊人。国府官方战后发布的资料,抗战八年总共征集壮丁1400余万,除征拉过程中的折损,实际送达前方部队者有1200万人。这意味着90%以上的壮丁送到了战场,中途折损不到10%。  然而,来自非官方的数据与之出入非常大。1941年7月,蒋梦麟以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的身份,对兵役状况作过一次实地考察,考察路线为昆明-贵阳-桂林-衡阳-桂林-湘西镇远-贵阳-重庆,据称这一线路是壮丁必经之道,考察结果令他心悸神伤,终生难忘。事后他写了一份考察报告给蒋介石。据蒋梦麟的描述,由于缺乏交通工具,被征召的新兵常常要步行数百里,才能到达指定的部队。在这一过程中,新征壮丁因徒步远行、饥饿、疾病而死于路途者十之八九。从韶关解来300壮丁,至贵阳只剩27人;从江西解来1800人,至贵阳只剩150余人;从龙潭解来1000人,至贵阳仅余100余人。他在考察报告的最后写道:“战事起后数年中,据红十字会医生经验,四壮丁中一逃一病一死,而合格入伍者,只四分之一,是为百分之二十五。以询之统兵大员,咸谓大致如是。若以现在之例计之,恐不及百分之十矣。”
分页:1/2页&&
相关阅读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1901年的中国,曾经出现过这么一幅图景,作为占领者的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一天
齐主高演派王琳为扬州刺史,出镇寿阳,威胁南方。陈主陈蒨很想和好,因仇人在前,无从
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
历史上武则天的一生可以说是十分传奇的一生,她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在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
西楚霸王的死,原来纯粹是死于偶然,当时霸王老项带着最后28骑,来到了乌江边上,这
在《三国演义》中写,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
唐懿宗的宝贝女儿同昌公主夭亡,懿宗皇帝因爱女病死而迁怒于医官,搞出了一场震惊大唐
夷陵之战刘备带了马良、黄权、吴班、冯习、张南、傅彤、沙摩柯、刘宁、杜路、廖化、陈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出现过了很多的叱咤风云的历史牛人,例如被誉为欧洲有着荒野
唐懿宗,唐朝十七位皇帝,也是唐朝倒数第四个皇帝。他一生挥霍无度,前几任皇帝刚恢复
慈禧身边红人李莲英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太监,他在太监职场上的经历,放在
圆明园是康熙帝亲自提笔命名的。为什么叫圆明园?园子的第一位主人雍正帝有个解释,说
  聊起三国军师,有一个地方一定绕不开&&颍川。颖川是三国时期最大的谋士集散地,
清朝的康熙皇帝被成为千古一帝,他在位期间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
梁武帝萧衍是梁朝的开国皇帝,从他即位开始到他去世一共当了48年的皇帝。他即位之处
金庸笔下最为人熟知的武功,应该就是&降龙十八掌&了吧。而一般说到降龙十八掌,我们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
三国时期,蜀国内部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身为刘备托孤重臣的李严,被诸葛亮上表废为庶
崇祯三年,镇守边关的辽东巡抚袁崇焕被以&谋叛&大罪论死。&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
下面这张图,宫殿君于景山公园的最高点&万春亭拍摄。放眼整个故宫,大家有没有觉得很
 西周时有一位著名的谋臣,名叫姜子牙,他辅佐西周武王,征伐商纣,历经千辛万苦后,
& & & &景陵是康熙帝的陵寝,在清东
  清朝攻城水平还真是一般化,尤其是入关以前的清军,首先满人不重视火器,因为不够
  明朝的火器现在是被传的越来越神,各种言论都层出不穷,比如吹捧的最多就是大明朝
  蒙古地处草原地区,畜牧业是其主要生存方式。蒙古草原自然环境恶劣,为了生存,人
  在清朝的时候,可能有的人认为满清和蒙古的关系好,其实不是这样的,清朝一直提防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至763年),领导者是唐朝将领
  在古代战争史上,大家对长平之战应该不会陌生。战国末期,秦赵两国在赵国的长平一
  古代战争都是以冷兵器为主,而冷兵器时代的交锋都是肉搏战,极其残酷。纵观整个古
  鲁迅先生用&吃人&来形容封建的旧社会来表达其罪恶,其实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真正的
  三国,本来不是女子的天下,但是却不缺少美女和才女。如果悉数三国最幸福的女人,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第10位皇帝,从小机智聪颖,很有个性,留给世人最深刻的印象
在古代那个封建社会下,那个时代的人每天都要遵循很多的立法制度,甚至可以说连自己的
楚灵王好细腰,这是路人皆知的历史故事。他喜欢跳舞,经常身披羽毛,挥动羽翅,在宫殿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封建制度达到了顶峰,虽然那个时候中央统一
隋炀帝是亡国之君,隋炀帝有统一中国的功劳,但死后只落得半亩地下葬,这是很悲惨的。
众所周知,杖刑就是用竹板或荆条拷打犯人脊背、臀部、大腿的一种刑罚。纵观中国历史,
在我国的历史上王朝众多,有的因为鼎盛被人赞扬而记住,有的因为落后挨打被人唾骂而记
任何一个朝代不能千秋万代,端看改朝换代是多少年后的事。曹氏一族辛苦打下了的江山,
唐懿宗是一位绝无仅有的爱女如命的皇帝,一生只宠爱一个女儿&&同昌公主。据说公主出
水浒虽是一部男人的小说,但里面也不缺乏倾城倾国的绝色美女,她们用浓桃艳李、香娇玉
美貌是一种资本,无论对女人或者男人来说。祸国殃民,红颜祸水不是说说。如果妺喜、妲
中国历史以来出名的名妓向来都不少,比如有是苏小小、绿珠、李师师、柳如是、董小宛、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
  我们今天形容一个人非常的吝啬,就会说这个人是个一毛不拔的人,而&一毛不拔&这
  奥古斯丁卢梭都是思想上的巨人,为我们留下了精神财富,对比奥古斯丁和卢梭两个人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又叫孟襄阳,孟山人。他是唐朝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之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批评家。雨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出生于1619年,1692去世,祖籍衡州。他的
  韦庄,是晚唐著名的诗人。长安杜陵人士也就是如今陕西西安市,是诗人韦应物的第四
  王维是唐朝有名的诗人,对画画和声乐也极具天赋。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了山水田园诗和
  说起苏洵,很多人都知道苏洵二十七始发愤。对于一个生活在宋代的人来说,二十七岁
  崔鸿是生活在北魏时期的人,他的老家在齐州的清河地区,祖辈人曾经在山东淄博地区
  孔颖达,一个摒弃各种偏见,融合南北文化的大家,时代更迭迅速,那孔颖达是哪个朝
  严助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辞赋家,著有很多不错的文赋比如《相儿经》《严助赋》等等
  阮大铖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他没有很好的身世,却文采出众,权高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
  李贽,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以反对孔孟儒学著名。  李贽画像  李贽生于
  晏殊出生于991年,卒于1055年。字同叔,是北宋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
  姜夔向来有&痴情词人&之称,这是因为恋与情一向是姜夔作品中频频出现的题材,相
  公西华,别名公西赤,字子华,出生于公元前509年。他是中国东周时期鲁国的学者
  司马相如在文学上的造诣相信没有人会否定,他的代表作品《子虚赋》、《上林赋》都
  日前,小编看到了一个奇葩言论,台湾独派人士洪耀南称李白是突厥人,并且借此嘲讽
  西汉刘向,是皇室的宗亲,因此在朝为官几十年,期间因为上疏弹劾宦官乱政而被免官
  杨维桢是元末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字廉夫,号铁崖。因为喜欢并擅长吹铁笛,他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
热门明星索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吃鸡战绩查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