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交流,汉传佛教,南传佛教相比较,各有什么优缺点

南传佛教与汉地佛教、藏传佛教的区别
南传佛教与汉地佛教、藏传佛教的区别
南传佛教一般指的是小乘佛教,汉传佛教一般是相对藏传佛教而言的,两者都是大乘佛教,不过汉传主要以显宗为主(唐密或者叫东密也是我国佛教八大宗之一)藏传佛教以密宗(又叫金刚乘)主,(其中格鲁派和萨迦派对理论非常重视,甚至比现在显宗很多宗派都要求更高,比如说现在很多的显宗修行人,对理论重视的十中无一)简单来讲,三者主要区别是在大乘和小乘,显与密的修行方法而已。
随着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者之间的历史演变,南传佛教一般是小乘教法,即修行的目标是自我的解脱,修苦集灭道四法。佛教发展到中国后,大行菩萨道,不仅要渡已,更要渡人,就像车一样,能渡很多人,所以又称大乘佛法,密法是由莲花生大士后来建立,也是佛法的一个流派,主要的修法是由果向因修,而大乘和小乘都是从困向果修,这是最大的不同。详细说来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从源流的不同
佛陀去世后的那个夏季,僧团在大迦叶的主持下开始了第一次集结,定出一部《八十诵律》,基本就是戒律之类,现已失传,但《四分律》等经典被认为就是从《八十诵律》中来。
这一次集结,有个故事,就是大迦叶三番五次的拒绝阿难尊者参与集结,这个故事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不过,在我这里我的解读就是上座部和大众部分歧的一种起源。
这之后过了一百到一百五十年左右才迎来了佛教僧团的第二次集结,这次集结开始,佛教僧团分裂成上座部和大众部,部派佛教正式开始。
为啥会分裂呢?其实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
上座,就是僧团的领导层。
大众,就是僧团的基层群众。
以上座部的说法,分裂是由于大众部僧人不守戒律所致,所以在第二次集结的时候正式强行推出“十事非法”,直接宣布当时很多僧人行为犯戒,这自然导致很多僧人不认可。
而在大众部僧人来说,也不认可上座部僧人的权威,有大天比丘就提出“大天五事”,直接宣告阿罗汉存在五种不足,意思是阿罗汉就别妄想跟佛陀比了——上座部一直认为阿罗汉和佛陀基本是相同的。
大众部和上座部被称作根本部派,之后又衍生出许多小部派。
上座部大众部谁对谁错?
这个问题是无解的,谁都别说自己才是正宗才是正解,为什么呢?就在口耳相传这几个字。
前面说到第二次集结,大家注意啊,即便是第二次集结,僧团也讨论出一些东西,但是还是没有落于文字,这些东西还是用口耳相传、心记口诵的办法传播的。这之后,阿育王孔雀王朝,才正式出现落于纸面(贝叶)上形成文字的佛经。这时已经一二百年过去了。
事实上在第一次集结时大迦叶拒绝阿难参加集结就有百年后上座、大众分裂的影子了。
上座部后来向东向南往斯里兰卡方向传播,而大众部呢则向西向北即沿着喜马拉雅山向当今阿富汗地区传播,然后再由阿富汗向东进入我国西域、中原地区。
因此上座部是留在了南印度而大众部后来某些分支部派向北印度-中国传播,由此,称作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
而北传佛教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发展成大乘佛教。
而密宗则是在大乘佛教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二、经典的不同
从经典上来说,南传佛教现行流传下来的经典有律藏和经藏,其中经藏大体相当于大乘佛教阿含部经典。
然而阿含部经典和南传经藏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比如大乘的阿含部里是有咒语的,而南传的经典里是找不到咒语的,现行的考据学家们认为,南传的经典相对于现行大乘佛教的阿含部经典来说更加的贴合佛陀原意。
阿含部以外,大乘的经典还有很多,这些经典南传佛教是不承认的。
三、宗旨的不同
从表象上来说,南传佛教更看重解脱道,讲究遵从佛陀的教诲努力实践获得解脱。而北传则更看重学习佛陀不如涅槃返身施教的菩萨道精神。所谓大乘着大车也,大车就是能带好多好多众生一起去解脱彼岸的工具,所以从大乘之名便可知道大乘的着眼点在菩萨道还优先于解脱道。不过,南传也有南传菩萨道之类的著作,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论。
从义趣上说呢,南传佛教是性寂论,简单但并不是很准确的说就是把人身上不符合佛性(无为法)的东西寂灭掉,不停的寂灭掉,最后就清净解脱了。而大乘类似于性觉论,即说发现佛性的慧光,从而获得解脱。
另外呢,大小乘的涅槃的理解也是有区别的,俄国佛学家舍尔巴茨基的《大乘佛学》和《小乘佛学》两本著作中曾经论及此点,可以借鉴参考。
&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区别
&所谓“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span STYLE="FonT-FAMiLY: 'Helvetica','sans-serif'; BACKGroUnD: CoLor: #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但是这一称呼,“小乘”佛教派别本身是不承认的,例如现在缅甸、泰国、伊斯兰卡等国的佛教,一直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四摄”。“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在教义学说上,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重要区别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却不彻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别则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否定客观事物,实际上却承认事物的基本组成因素“极微”的存在,带有唯物思想倾向。大乘佛教则通通常主张“人法两空”,既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也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他们认为关于客观事物“空”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缘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因而是“空”。事物现象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这是大乘思想,特别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另外在修行目标上,小乘佛教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而大乘佛教则以“普渡众生”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为最高的修行目标。&&
&小乘偏于自度,大乘不仅自度而且还要度人,大小乘的持戒的意义上也不一样,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佛教,本分有原始佛教与后期佛教。原始佛教又称为小乘佛教,后期佛教又称为大乘佛教。&
&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五戒十善,称人天道声闻是由於听法修行而得解脱生死的,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称为解脱道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
&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了解脱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圣人,因他们只顾自己乘着佛法而解脱,不回头过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小乘。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为大乘。&&
&也既是说大乘、小乘,乃是一种比喻。大乘喻能渡无量众生。小乘喻渡少数众生。大乘与小乘的分别是觉悟境界高低的差别。
& &汉传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流传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为北传佛教中的一支,主要以大乘佛教为主。
& &在历史上,汉传佛教同时受到北传佛教与南传佛教的影响,但以北传佛教的影响力较大,南传佛教只在云南等地流传。汉传佛教的影响力,伴随中国势力传播至朝鲜半岛、日本与越南等地,并且影响了后世的藏传佛教。实质上,汉传佛教可以说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有别于藏传佛教之显密并重,汉传佛教的宗派以显宗为多。另外,尽管汉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当年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佛教也包括了流传远不如大乘佛教广泛的小乘佛教。
& &大乘佛教的主要发扬传系,为现代的汉传佛教。因为中国的影响,汉传佛教将大乘佛教的教义传播至朝鲜半岛、日本与越南等地,并且影响了藏传佛教。在实质上,汉传佛教可以说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有别于藏传佛教之显密并重,汉传佛教的宗派以显宗为多。
& &有一种说法,佛教最早是在孔子时传入中国的,但是此说法不可信,因为按照一般的说法,释迦牟尼只比孔子大十几岁。日本学者藤田丰八在20世纪初首先提出,在秦代期间,佛教已经传入中国,因为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有禁不得祠的说法,“徙谪,实之初县。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而此处“不得”就是Buddha的音译。但此说提出之后,即遭到铃木券太郎等的驳斥,认为其断句有误应为“徙谪实之,初县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
& &实际上学术界普遍认为,佛教是在大约西汉末年、东汉初年时传入中原的。
& &佛教在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傣族等地区的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 &汉传十大宗派的说法,始于清末杨仁山居士整理日僧凝然(1240~1321)《八宗纲要钞》(成实宗、俱舍宗、律宗、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真言宗)的说法,补入禅宗、净土二宗,形成十大宗派(成实宗、俱舍宗、律宗、三论宗、天台宗、净土宗、禅宗、法相宗、华严宗、密宗)。高观如(?~1979)认为应有十一家(律宗、三论宗、天台宗、净土宗、禅宗、法相宗、华严宗、真言宗、涅盘宗、地论宗、摄论宗),后因吸收融摄,只剩下八宗。无论是八宗、九宗、、十宗、十三宗,中日学者各有不同看法,但这些宗派皆为后世学者所归纳而成,并不一定能反映出历史的真相。
&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称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属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归属于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传承为其主要特色。藏传佛教并没有小乘佛教传承,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对藏传佛教的形成,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不过在佛教的修行方式与戒律上,两者并不相同,也无直接必然的关系。而从大乘佛教的判别来看,藏传佛教密教与大乘佛教显教显然是相对的。
& &藏传佛教的流传地集中在中国西藏地区、尼泊尔、不丹、印度的喜马偕尔邦、拉达克和达兰萨拉。13世纪,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
& &藏传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万八千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古象雄的王子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师父),为了救度众生而慈悲传教了“古象雄佛法” ,也就是
"雍仲本波佛法”(简称"本教"),“雍仲本教”是幸饶弥沃如来佛祖所传的如来正法。雍仲本教的《甘珠尔》其实就是藏族一切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滥觞与源头,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极其珍贵的资料,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无法绕过的一块重要领域。2013年7月,“古象雄佛法”大藏经汉译工程已经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科研课题。
& &从公元七世纪印度佛教传入吐蕃以后,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之间各自互相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而各自得到了发展,因为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在信仰的本源上是完全一致的。印度佛教大量吸收了本波佛教的内容,使其能够更深入地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并逐渐发展成为了现代的“藏传佛教”。
& &在藏传佛教的教派中,不单单是宁玛派,连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也都在运用着
中的世间本教仪轨,包括、医学、天文、历算、招财、招寿、替身仪轨、烟供等等,“本教”仅仅在烟供、荟供、火供等方面的各种仪轨就超过了五百多涵,其内容也非常广泛丰富。
& &我们现代藏民许许多多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时代所留传下来的。比如藏民的婚丧嫁娶、天文历算、医学文学、歌舞绘画、出行选宅、则选吉日、驱灾除邪、卜算占卦等等在某种程度上也仍沿袭着本教的传统。藏民还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本教传统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萨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玛盘、酥油花甚至使用转经筒等等,这些都是本教的遗俗。
& &在富饶灿烂的藏族文化遗产中,辉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以
“雍仲本教”的传播为主线而得到发展,由于本教文明产生的年代久远,传播地域广阔,对藏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影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世人根本不知道“古象雄文明”,甚至连许多西藏人自己都不了解。他们只认为印度文化对西藏文化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所有来自印度的文化”
都具有伟大的价值,并且错误地认定西藏本土宗教以及印度文明以外的东西对西藏文化的形成都没什么贡献和价值。就连很多藏人自己也都误认为,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之前,西藏根本没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而且文化非常愚昧落后等等。这种荒谬的说法被一些正统的狂热者宣扬了数个世纪,正是由于这种状况的长期延续,导致了西藏真实历史和本土文化的遗失,同时也限制了学者们对古象雄文明和本教研究的兴趣,但此状况已经有所改变。
& &据考古学家们的探索发现,藏民族在青藏高原的发祥史非常悠久而古老,距今已经有13000年至17000年的历史了。那么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去思索这样的一个问题:“久远古老的藏民族文化,它的源头究意在何方?”答案是:
就在西藏古老的本教!
“穹窿银城”
城堡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120多组古代建筑遗迹,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铁器、骨雕,昭示着这里曾是一个繁荣和发达的聚落、这里还发现了大片的土葬古墓群,这和西藏崇尚天葬的丧葬习俗迥然不同,在这里的出土的青铜双面的本尊雕像,其风格也与现代藏传佛教的造像完全不同……这一切都说明,在印度佛教传入之前,在所谓的西藏正史之前,青藏高原就早已存在着一个辉煌的文明,这个文明就是“古象雄文明”。本教远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之前,早已在雪域高原广泛传播,是西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在七世纪之前,藏地象雄地区的所有天文学家、教育学家、译师、医师、卦师、算命师、风水师、以及有文化的学者等等都可称为“本波”,当时青藏高原的所有文化和宗教信仰都可称为
“本教”。“本教”
实际上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宗教信仰,而是藏民族的文化体系、哲学思想、文明礼仪、民风民俗、民族精神和社会教育。
& &“本教”的经书文献资料多达几千部之多,仅大藏经《甘珠尔》就有一百七十八部(包括《律》74部,《经》70部,《续》26部,《库》8部。内容涉及佛学、哲学、逻辑、文学、艺术、星相、医学、科学、工程等领域,是总汇藏民族本土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丹珠尔有三百九十多部,这是青藏高原本土宗教文献和经典的总结,相当于古象雄时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书,至今仍对西藏人民的生活、文化习俗、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幸饶弥沃如来佛祖在《雍仲昌盛法界经》中开示说:“语句多如恒河沙,但千言万语终归不二法。”
意思就是无论传授多少法门,多少了义法和不了义法,从所叙内容而言只有一个含义,那就是我们的本性,除了本性别无佛,除了本性别无法,这就是不动摇的意思。救度即是如果你学习它,了解它,就会帮你解决困惑、烦恼、自我和无明,因为它强调的是无我、无私的爱心,反对我执。“本性无我”
就是本教的最高境界。
& &“雍仲本教”(简称本教)起源于古象雄(现西藏阿里地区)冈底斯神山一带,是以显、密、大圆满的理论为基础,以皈依三宝为根本,济世救人,导人向善,有着自己圆满成佛窍诀的佛陀教育,也是中国西藏最古老的佛法,至今已有一万八千年的历史。辉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就是以“雍仲本教”
的传播为主线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古象雄文化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雍仲本教”
就是以人为 “本”,将一切有情众生都作为普度的对象,令世人破迷开悟、断障除惑、解今生来世之苦、获得究竟圆满解脱的大乘佛法。
& &“雍仲本教”
创造了很多个藏文化的最初,例如生活民俗、礼仪规范、天文历算、藏医、藏文、宗教信仰、政教制度,以及歌舞绘画艺术等等,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藏文化和藏传佛教的源泉!
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的区别
& &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那么,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有什么不同?
& &一、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特点,如承认四法印,饭依三宝,四众弟子都按律部规定受戒,发慈悲心,抑恶扬善,以正见破除三界烦恼,追求解脱苦与苦因等等。
& &二、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因此,都有大乘教的共同特点,如利益众生为目的的菩提心,受分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以六度修福慧资粮,成就佛陀色法二身,以无二正见破障,追求不同于小乘教的不住二边涅磐等等。
& &但也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和大同中的小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 &一、藏传佛教是显教菩萨乘和密教金刚乘合二为一的教派,而汉传佛教是大乘显教。唐代虽然译过一些密经,但都属下部密,而且早已绝传。有人将净土宗划为密宗,但从教义上衡量,这种观点恐怕难以成立。藏传佛教四部密法俱全,但藏传佛教独有的密法是无上密,所谓即身成佛之法也只在无上密中才有,因为下三部密中虽有多种成就的修法,但都没有幻身和光明识的修法,而即生成佛却离不开这两种双运成就。
& &二、藏传佛教各派都以龙树中观见为主,虽然各派对中观二谛义的理解方面有千差万别,但没有一个尊唯识见者。唯识学研究只是为了从反面认识中观真理。汉传佛教早期的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教派都持中观见,唐玄奘师出唯识宗门,故在东土弘扬法相唯识学,对唐以下的汉传佛教影响极大;六祖《坛经》解说事理契合中观,但后期禅家轻视经教,虽言重理,但不学经论而所得之“理”,也很难说清是什么样的“理”。现在的汉传佛教大部分是净土宗,净土家认为:理深解微,末世断惑证理甚难,乘佛愿力,往生净土为易行之道,因此,不习中观唯识之理,只诵经典、佛号求往生。由于这些原因,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事理二谛的见解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
& &三、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由于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信众的生存条件、生活习俗不同,因此,在饮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风格、信仰习俗、信众的心理素质等众多文化内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 &总的来说,藏传和汉传佛教之间虽然有以上这些不同点,但二者既然都是佛教,在根本教义方面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它们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点,只表现在非本质的表面现象方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传佛教供灯祈愿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