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学的关于为人之道的名言

佛教徒的职业选择-生活佛法
首页 - 佛学文集 -  - 正文    │
  佛教徒的职业选择
  合理的经济生活是生存的基本要素, 古人说:衣食足, 然后才能知礼义。佛教八正道中的正业, 就是指正当的职业。有了正当的职业, 生活的基本需要有了依靠, 才有余力去帮助他人, 服务社会。因此, 凡是不危害社会大众的士农工商等职业, 佛教认为可以去从事。佛教主张应该存财于百姓, 百姓富足了, 国家才能强盛, 佛教有了净财也才能兴隆, 因此合理的经济生活是被认许的。但是举凡伤天害理、陷民不利的工作, 譬如开辟赌场, 谋取暴利;贩卖军火毒品, 危及国家;私贩人口, 妨害善良风俗;乃至开酒家、开地下舞厅等不当行业, 都是佛教所禁止的, 至于经济犯罪, 扰乱国家的安定, 纵然暂时吃到了刀口上的蜂蜜, 但是也付出了割舌的血淋淋代价。君子取财有道, 非份之财不觊觎贪想。强取豪夺, 虽然一时尝到甜果, 却种下生生世世的苦因。我们要追求的是永世的安乐经济生活, 而不是如昙花一现般暂短梦幻的享乐。
  (一)正命──正当的经济生活
  1.合乎五戒、八正道的生活所谓‘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身为佛教徒, 凡是与杀、盗、淫、妄语, 乃至帾齤搏、毒品等贩卖有关的行业, 都应避免。如屠户、酤酒、酒家、舞厅、妓女户、相命、占卜、钓具等, 这些都是佛陀斥之为邪命的职业, 所以佛教徒不应该以此谋生。此外, 贪污、敲诈、剥削、仿冒、伪造皆为非法取财, 国法既不容, 佛制亦不许可。什么是正当的职业?《杂阿含经》中说:‘种田行商贾, 牧牛羊蓄息, 邸舍以求利, 造屋舍床卧, 六种资生具。’以现在而言, 还应加上公教人员、医护人员等, 只要以正当的方式, 劳心劳力换得的生活, 皆称为正当的职业。
  2.非道不行所谓‘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在《善生经》中, 对于取财有六种非道, 不可为之:(1)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如帾齤搏、竞胜、比武等皆是。以博戏而求财物, 不但求财不得, 而且事业不成, 更使本有的财物因而消耗, 精神亦将受损。有六种灾患:
  1帾齤搏场中最容易生怨起诤。
  2因与人竞争, 输则必觉羞辱。
  3输则心生不甘, 赢则睡眠不安。
  4使得怨家得其所欲而心生欢喜。
  5让亲月好友因爱护你而为你担忧。
  6帾齤搏之徒, 智者所呵斥, 众人亦不能信任你。
  (2)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非时行, 指昼夜颠倒, 不顾家庭眷属, 如玩弄娼妓, 不务正业, 即世间放荡浪子。非时行的人不经营作事, 则功业无成, 财物亦不能得, 本有的财物也会日渐消耗。非时行亦有六灾患:
  1不自护身。
  2不护财物。
  3不护妻子.
  4为人所疑。
  5多生苦患。
  6为人所谤。
  (3)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酒能乱性, 饮酒的人必多放逸, 因此也有六种过患:
  1酒醉时往往身家不顾, 财物丧失。
  2酒含毒汁, 能伤人致疾, 或因酒醉露宿, 或因酒醉跌倒而生疾病。
  3酒能使人兴奋, 容易起斗诤。
  4醉能多发狂言, 虽有隐密之事, 不知自护, 以致计划失败。
  5世之醉汉, 智者所避之, 无人称誉, 无人爱护。
  6酒性昏迷, 能令智慧减少, 增长愚痴。
  (4)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指亲近恶友不但不能得财, 反而有倾家荡产, 甚至丧命的灾祸。若人亲近恶知识者, 当知有六种灾患:
  1亲近贼。
  2亲近欺诳。
  3亲近狂醉。
  4亲近放恣。
  5逐会嬉戏。
  6以此为亲友, 以此为伴侣。
  (5)常喜妓求乐求财物者为非道:指性好歌舞娼妓, 任意浪费。此亦有六种过患:
  1喜闻歌。
  2喜观舞。
  3自歌舞。
  4喜热闹聚会。
  5喜拍手叫呵。
  6喜见弄铃。
  (6)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指性好游荡, 不喜作业, 凡寒热饥饱都有借口, 不肯作事。其有六灾患:
  1大早不作业。
  2大热不作业。
  3大寒不作业。
  4大睌不作业。
  5大饱不作业。
  6大饥不作业。
  以上六种皆是消耗财物不能生产, 现世劳神丧财, 身败名裂;来生堕苦趣, 失人身, 所以说是非道, 非人伦善道也。人生在世, 必须有正当的事业, 因勤奋经营, 使得衣食丰足而生安定, 然后才能生种种的善事, 即所谓‘衣食足, 然后礼乐兴也’。
  3.理财之道我们有钱, 并不完全达到目的, 怎么处理自己的财富, 这仍然是主要的课题。假如你每一个月有一万元的收入, 你怎么来处理你的财富呢?在《杂阿含经》里面有一首偈语说:‘一份自食用, 二份营生业, 余一分藏密, 以抚于贫乏。’
  十分之四──经营事业
  十分之三──家庭生活
  十分之二──储蓄应需
  十分之一──作福功德
  在《大宝积经》中, 佛陀告诉我们财富处理的方法, 以波斯匿王为例, 他的财富, 已经不要为生活计算, 他处理的方法是把它分作三分:
  三分之一──用来供养宗教
  三分之一──用来救济贫穷
  三分之一──奉献国家作为资源
  在《涅槃经》中, 对财富的处理方法是说, 除了生活所需之外, 有四分分法:
  四分之一──供养父母妻子
  四分之一──补助仆佣属下
  四分之一──施给亲属朋友
  四分之一──奉事国家沙门
  (二)佛教徒应有的职业道德观
  工作除了提供生活所需, 也是奉献、服务、广结善缘的最好修行, 因此应该具备正确的观念, 亦即所谓的职业道德。1.要有因果的观念:不藉公务之便而贪污诈欺、假公济私、收受贿赂、强取豪夺、威胁利诱等;凡有所得, 悉数归公, 一丝不茍。2.要有忍耐的力量:受责不抱怨, 遇难不推诿, 要任劳任怨, 一切想当然尔。有了忍耐的力量, 才能担当, 才能负责。3.要有敬业的精神:在工作中, 要认真负责, 要乐在其中, 遇事不推托, 不以磨人为乐, 要给人方便, 给人服务, 此即是敬业。4.要有感恩的美德:凡事感恩, 感谢老板提供工作机会, 感谢同事、部属协助我们工作等, 有了感恩的心, 不论多忙、多累, 都会欢喜的去做。
  (三)如何创造事业
  每个人都有很多梦想, 在这么多的梦想中, 总希望自己的事业能有所成就。我们的事业如何才能有成就呢?以下四句偈可以给我们 启示:
  第一、从合群中广结人缘:一个人的事业光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 还得依靠大家, 所谓‘众缘和合’, 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合群的风范, 与人有善相处。你要想大家接受你, 就必须广结人缘, 给人很多的帮助, 助人者人恒助之。
  第二、从工作中发挥热忱:要想创造事业, 就要对工作有兴趣, 对工作有信心, 更要能发挥热忱。
  第三、从节俭中乐于喜舍:创造事业的人, 对自己一定要节俭, 对别人要丰厚。节俭, 不光只是财物上的节俭, 也包括时间上的节俭、感情上的节俭, 所以必须懂得处理运用金钱、时间、感情, 并把节俭下来的财富布施给大家, 让大众共同来享受你的财富。
  第四、从勤奋中创造明天:我们要从勤劳奋斗里创造新希望, 希望事业越来越开展, 越来越茁壮。‘勤有功, 嬉无益’、‘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从奋斗中才有明天的收获。
  其他其他文章
地藏孝亲网嫉妒是人生最容易碰到的事,李斯因嫉妒同学韩非的才能,向秦王进谗言而致韩非死在狱中;庞涓因嫉妒孙膑的学识超过自己,用毒计陷害孙膑,使孙膑致残。如以佛家妙语悟之,李斯、庞涓都是极可怜的人,他们纵然阴谋得逞于一时,但最后都不得善终。嫉妒是一种病,患嫉妒病的人,一生都不得安宁。他们今天害怕某人超过自己,明天又担心某人走在他前头,他终日生活在一种可怜的病态之中;相反,历史上真正功成名就的人,都以嫉妒为可耻。佛学是什么 学佛学的是什么(1)学佛要学佛的心,不是学佛的外相。什么是佛心呢?佛是觉者,佛心也就是‘觉’,觉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觉知自己的念头,觉悟自己的本心。而觉,是要自己来觉,要自己体证,而不是学习了解佛陀说出来的觉后的境界,那是佛的觉,不是我们的觉,你‘了解’也只是用意识去想像而已,并不能真正达到觉的境界。所以我们学佛,是要学习觉的方法,自己依此方法来觉。(2)佛心是平等心,是不分别心,是无取舍心,是不生灭心,是无贪、无嗔、无痴的清净心。我们学佛、修法,也就是在修这个心,把我们众生不平等的心态、自私的心态、喜欢分别取舍的心态、念念转变不定的心念、充满贪嗔痴的心念,‘修正’成清净的佛心。我们要先学这种‘修正’的方法,再学著运用这些方法,将自己的心修正成佛心。(3)佛心就是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呢?菩提心有四种:胜义菩提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证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即众生本具的圆满觉性。愿菩提心,即求开顾此圆满觉性的心愿,不仅愿自己觉悟,也愿众生都能觉悟,这也就是菩萨‘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誓愿。行菩提心,即依佛法修持六度万行,以开显本具的觉性。证菩提心,即本具的觉性已圆满开显,为究竟觉悟之心。胜义菩提心是所依之根,愿行普提心是所修之道,证菩提心是所得之果,根、道、果都同样是这个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所见,愿菩提心是所得之果,根、道、果都同样是这个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所见,愿菩提心是所修,行菩提心是所行,证菩提心是证果。所以我们学佛,就是依这四个菩提心而学:先觉胜义菩提心,了知我们自已的心性和佛的心性不二;依此而发起愿菩提心,愿令自他都能觉证这个与佛不二的菩提心;再依愿而起行菩提心,实际精进修持佛法;最后到证菩提心,实证这自始至终所做的自性菩提心。(4)佛心具足大智、大悲、和大能,我们学佛,也是要学佛的智慧、慈悲、和能力。但这些智慧、慈悲、和能力,都是我们自己本来就具有的,因为我们的心和佛心本来就是相同的,只是我们自己一直都不知道而已。所以我们学佛,是要学习佛陀如何开发他的大智、大悲、和大能的方法,要依照他的方法去做、去开发我们自己自心本有的智慧、慈悲和能力()。当我们依佛陀教给我们的方法,开发出我们本有的智慧,自然能和佛陀一样了知宇宙一切事相、了知八万四千法门差别。如果不是这样开发自己的智慧,而只是努力研究吸收佛陀所宣说出来的事相法门差别,那样以意识学习得来的,不是佛心的智慧,只是知识而已。这种知识只能知道事相差别是这样,却不能了知为什么是这样。知识是有限的,因为人的意识作用是有限的;智慧却是无限的,因为我们的真心(佛心)是无限的。知识不能了脱生死,智慧才能了脱生死;知识不能救度众生,智慧才能救度众生;知识不能成佛,智慧才能成佛。不学开发自性的智慧,而追求外在的知识,这是舍本逐末的最愚痴的做法。(短文学网:)慈悲和能力也是一样,都必须开发自己本有的才是真实的,而且都必须有智慧来引导。如果只是用意识或知识来引导,慈悲和能力不但不能帮助众生,反而会害了别人。这是极危险的。佛学的为人之道佛,即觉悟的意思。佛陀,即觉者。究竟佛觉悟了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真谛──人生宇宙的真谛。一提到“真谛”,很多人就觉得佛法高深莫测、玄妙无比,从而产生畏难情绪,觉得学佛无从下手。其实啊,佛法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为人处事之中。“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道不远人”。因此,佛学大师们讲“学佛就是学做人”。做人可是一门大学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他提出了“人是什么”的疑问,从此开启了西方的哲人们探索人生奥秘的艰难之旅。中国古哲孔老夫子也说:“仁者人也。”意思是说,“像样的人”就可以称作“仁者”。可是在孔子眼中没有几个人能配得上“仁者”的称号。也就是说真正完全“像样的人”并不多埃苏格拉底和孔子差不多是同一时代的人,一个在西方,一个在东方,几乎同时开始了对人类自身的反省:人是什么?应该怎么做人?但是怎么做人是没有固定模式的。人类不是被奴役的羔羊,而是追求自由自在的灵长。每个人的人生都闪耀着自己特有的光芒。既然人生是如此绚丽多彩,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觉悟人生的真谛,指导人生的迷航?当我们在深夜里苦闷徘徊时,当我们寄情山水大叹:“做人难,难做人”时,何不去向那些人类中最睿智的觉者请教?一语点醒梦中人。人人都需要点拨。有时佛学大师们一句简单的话语就能将我们心中积存几十年的迷惑一扫而空。“向来枉费推移力,今日水中自在行。”大师们的智慧能让我们看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幻,最终达到身心自在。现在人们经常把“处世”称为“混社会”。“混”这个词十分精彩。它一方面说明了现在很多人对如何处世很迷茫,待人接物没有规则、与人相处没有法度,所以只能“瞎混”;另一方面,说明了很多人把能否成功寄托于一种“偶然性”。成功是很偶然地“混”出来的,失败了也是偶然地“混”得不好。可是,这样浑浑噩噩“混社会”,最终“混”掉的是什么?是自己的青春年少,是自己的宝贵机遇( 一起感悟人生)。“混”,是一种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的态度。机遇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因此,我们应该学习怎样处世,把它作为一项终生学习的课题。曾子曰:“吾日三省我身。”这种不断反省自己,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值得今人仿效。很多人误认为佛教是完全出世的宗教,对佛教的基本印象是:在深山古寺中念经吃斋。其实不然。佛教认为出世与入世是圆融无碍的。地藏菩萨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如果佛教远离世俗世界,如何普度众生?如何度空地狱?六祖慧能大师也讲:“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短文学网:)凡与星云法师、圣严法师、净空法师等佛学大师们交流过的人都有一个相同的感觉:与大师在一起有一种如沐春风之感。这就是大师们的人格魅力之体现,这也是大师们处世智慧的流露。佛学经典语录及解释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经典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眼睛有病 空中见花 花为幻化 说生说灭 皆是颠倒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色不二 性相不二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叫我们不要胡思乱想 现量见物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空性圆融 万法无碍 一一相 皆具无量义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因果循环 六道轮回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无相为体 相用无穷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迷者为苦 觉者成佛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起感悟人生)。空性为体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 谁入地狱。地藏法门 诸佛之师佛学的经典句子分享一:一切皆为虚幻。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佛学经典之一: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此经典虽是人人皆知,但要真正领悟,又非易事,试看古今中外之人,或为名所惑,或为利所动,或为官而奔波,或为爱情而苦恼。把名、利、禄、情,视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却不知人生最大的财富只是自身的健康。记得有篇小说写一个爱财如命的财迷,进了一座黄金山,山内皆是黄金珠宝,大喜若狂。但因贪得无厌,终于陷入黄金山而无法出来,于是黄金山中留下几根白骨,岂不悲哉?由此可见,健康是最宝贵的,也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佛学经典之二:人生最可怜的是嫉妒。嫉妒是人生最容易碰到的事,李斯因嫉妒同学韩非的才能,向秦王进谗言而致韩非死在狱中;庞涓因嫉妒孙膑的学识超过自己,用毒计陷害孙膑,使孙膑致残。如以佛家妙语悟之,李斯、庞涓都是极可怜的人,他们纵然阴谋得逞于一时,但最后都不得善终。嫉妒是一种病,患嫉妒病的人,一生都不得安宁。他们今天害怕某人超过自己,明天又担心某人走在他前头,他终日生活在一种可怜的病态之中;相反,历史上真正功成名就的人,都以嫉妒为可耻。佛学经典之三: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此话最为重要。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一些敌人,如流氓、无赖、小人,此等衣冠禽兽之徒可恶之极,但看穿了,也无非是一堆垃圾。人最大的敌人,还是人自己。一个人能战胜自己,也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了。怕的是自己患了病,茫然不知,处事犹豫不决,或过高地估价自己,由此而自大;或过分地崇拜他人,由此而自卑。一旦战胜自己,也就在思想上有了一个飞跃,人生会打开新的一页。佛学经典之四: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一个人在处世中,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肚量。对于人生道路上的鲜花、鼓掌,有处世经验的人大都能等闲视之,屡经风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但对于坎坷与泥泞,能以平常心视之,就非容易。大的挫折与大的灾难,能不为之所动,能坦然承受之,这就是一种肚量。佛家以大肚能容天下之事为乐事,这便是一种极高的境界。既来之,则安之,便是一种超脱,但这种超脱又需多年磨练才能养成。拿得起,实为可贵,放得下,才是人生处世之真谛。仅以上四条佛家妙语,我以为足够每个人受用终生。归纳起来说,便是拥有健康、抛弃嫉妒、战胜自己、脚踏实地。这样做人,便不会有烦恼,不会疾病滋生。人的疾病,既有病理方面,也有心理方面的,后者对人的健康更为重要。心理上有了承受逆境的能力,有了病,也能正确对待,坦然处之,变有病为无病。佛家妙语,精诚之言,给我们凡夫俗子多少可贵的启示呀。(短文学网:)曾听过这样的故事:和尚师徒二人过河,有位妇女请求背她过河。徒弟牢记师傅不近女色的教诲,他拒绝了妇女的请求;而师傅却毫不犹豫的背起了妇女过了河,过河后师徒二人走了很长的一段路程后,徒弟终于憋不住问师傅:“你说不近女色,可你怎么?”师傅说:“我早就放下了,你还背着?”这是一个禅的境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虽不能做到如此的道行,但对于生活中的种种得失、不舍、无奈……能够做到超脱潇洒放弃,又何偿不是一种大家风范,美好的心态呢?人世界有太多的不如意,有失有得。台湾作家三毛曾说过,“失得”就是失去一部分才能得到另一部分,“失”和“得”永远都是平衡的。人们说的男子汉大丈夫气概,也就是拿得起放得下。可真正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个呢,这是多么的不容易。人生中总是让你经历无数次的进与退,舍与弃,放下不想放下和该不该放下这种痛苦的选择,这也是一种胆识和修炼。但当你能够放下的时候,那种感觉是何等的轻松快乐,又是何等的云淡风轻,柳暗花明。放下仇恨,放下私欲,放下自我,放下名利,放下……做到淡泊心静,宠辱不惊;做到宽容待人,自我解脱;做到敞开心扉,推窗纳月。这样你就一定能够拥有美丽的心情,生活也就变得阳光明媚,才能轻轻松松的过一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这是佛家六祖慧能偈语。这是禅字的一种很高境界,领略到这种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我们虽然不能做到,但能让自己快乐起来总可以吧。 其实快乐的钥匙就在每个人自己的手里,快不快乐何必由别人来操纵呢。要想快乐也不是难事,不要过于执着地去计较得与失,何不放下,给心减负呢。学会放下,那也是一种美德,不是吗?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邻居亲朋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去。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扫一扫短文学APP
扫一扫短文学APP
欢迎访问短文学网 您还没有
当前位置:>>文章内容
佛学的为人之道
时间: && 阅读: 次 && 来源:
众生于生死迷茫,轮回六道之中,无论其为胎生、卵生抑或湿生、化生,皆由身、口、意之善恶业所感得。行善感召至善道、为恶感召至恶道,业果如是,非何人所主宰。业即因果之总和,因果相续不断,致有六道轮回。由此得知,众生之意生身为无明、业力及因果之综合,唯因暂时摆脱色法之束缚,故得此神通自在。身历此境,自不愿受色身之羁锁。
佛学的为人之道
佛,即觉悟的意思。佛陀,即觉者。究竟佛觉悟了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真谛──宇宙的真谛。一提到&真谛&,很多人就觉得佛法高深莫测、玄妙无比,从而产生畏难情绪,觉得学佛无从下手。其实啊,佛法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为人处事之中。&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道不远人&。因此,佛学大师们讲&学佛就是学做人&。
做人可是一门大学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他提出了&人是什么&的疑问,从此开启了西方的哲人们探索人生奥秘的艰难之旅。中国古哲孔老夫子也说:&仁者人也。&意思是说,&像样的人&就可以称作&仁者&。可是在孔子眼中没有几个人能配得上&仁者&的称号。也就是说真正完全&像样的人&并不多埃苏格拉底和孔子差不多是同一时代的人,一个在西方,一个在东方,几乎同时开始了对人类自身的反省:人是什么?应该怎么做人?
但是怎么做人是没有固定模式的。人类不是被奴役的羔羊,而是追求自由自在的灵长。每个人的人生都闪耀着自己特有的光芒。既然人生是如此绚丽多彩,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觉悟人生的真谛,指导人生的迷航?当我们在深夜里苦闷徘徊时,当我们寄情山水大叹:&做人难,难做人&时,何不去向那些人类中最睿智的觉者请教?
一语点醒梦中人。人人都需要点拨。有时佛学大师们一句简单的话语就能将我们心中积存几十年的迷惑一扫而空。&向来枉费推移力,今日水中自在行。&大师们的智慧能让我们看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幻,最终达到身心自在。
现在人们经常把&处世&称为&混社会&。&混&这个词十分精彩。它一方面说明了现在很多人对如何处世很迷茫,待人接物没有规则、与人相处没有法度,所以只能&瞎混&;另一方面,说明了很多人把能否成功寄托于一种&偶然性&。成功是很偶然地&混&出来的,失败了也是偶然地&混&得不好。
可是,这样浑浑噩噩&混社会&,最终&混&掉的是什么?是自己的青春年少,是自己的宝贵机遇。&混&,是一种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的态度。
机遇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因此,我们应该学习怎样处世,把它作为一项终生学习的课题。曾子曰:&吾日三省我身。&这种不断反省自己,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值得今人仿效。
很多人误认为佛教是完全出世的宗教,对佛教的基本印象是:在深山古寺中念经吃斋。其实不然。佛教认为出世与入世是圆融无碍的。地藏菩萨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如果佛教远离世俗世界,如何普度众生?如何度空地狱?六祖慧能大师也讲:&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凡与星云法师、圣严法师、净空法师等佛学大师们交流过的人都有一个相同的感觉:与大师在一起有一种如沐春风之感。这就是大师们的人格魅力之体现,这也是大师们处世智慧的流露。
为什么要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土难信。得人身有多难呢?比如大海飘浮一块木板,此木板中间有一孔,一海龟一百年浮上海面一次,当海龟浮上海面头正好伸入木孔中。得人身就如此海龟正好伸入木孔中这样难,大家想象一下有多难。
得人身都有这样难,何况闻佛法并相信净土法门?本师释迦牟尼佛说:&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意指净土法门是难信之法,此法门唯有佛才能宣说,因为不成佛就不知道此无上法门,要宣说此法门很难,我们能得闻净土法门,应该特别感恩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慈悲宣说!所以如果得到人身,又闻到佛法,并相信净土法门,我们当万万倍加珍惜,努力修行!我们在我们的娑婆世界修行的最大障碍就是易退转和寿命太短、不断生死轮回。
我们生活的娑婆世界有很多障缘:财食名色睡五欲的诱惑,生老病死的痛苦,各种邪见的干扰,贪嗔痴慢疑的烦恼,无始以来的无明贪执妄念的习气,智浅福薄,这些都会使我们修行易起退心。当我们修行可能尚未成功时,可能就死了,又进入了六道轮回,况且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即使下一世得到了人身,可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前世的事了,哪里还会继续修行?
这样下去生生死死,不断轮回,何时才能得闻佛法,精进修行,出离生死轮回啊?而我们一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根本不一样了,在西方极乐世界根本就没有娑婆世界这些障缘,一往生就永不退转,并且听闻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诸大善知识讲经说法,并且寿命无量,永出生死轮回,在西方极乐世界绝对可以一生成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这么多好处,所以我们要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南无阿弥陀佛第十八大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毁谤正法。&开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即信愿行,就是真信切愿念南无阿弥陀佛(信:相信南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大慈悲威神愿力,相信&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不可思议的功德,相信西方极乐世界实有,相信自己能念佛之心力愿力;愿: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愿意放下对世间的贪恋执著,即厌离娑婆世界,欣求西方极乐世界;行:以持名念佛最方便,持名念佛适合所有人,可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持名念佛即用至诚恳切之心念佛,佛号从心起,口念南无阿弥陀佛,摄耳倾听自己念佛,一字一句清清楚楚)。我们有幸得闻如此无上的净土法门,我们切莫错过今生解脱的机会!!南无阿弥陀佛!感恩佛菩萨的大慈悲加持!让我们有这样难得的机会!
印光大师开示:《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知念佛一法,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专仗佛力,故其利益殊胜,超越常途教道。昔人谓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可谓最善形容者矣!意指:我们处于末法时代,智慧浅薄、人根陋劣、烦恼深重,要想解脱生死轮回,唯有依靠净土法门信愿念佛才能成功!!净土法门是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慈悲不可思议威神愿力,我们只要真信切愿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带业往生、横超生死。信愿念佛就是多善根、无上福德因缘!如果依靠自力修行,就像一只蚂蚁要爬上很高的山那样难!
中阴身的定义
自亡者断气,第八意识脱离躯壳,至转世投胎前之历程称之为「中阴身」。所谓「前阴已谢,后阴未至,中阴现前。」前阴已谢指此期寿命已尽,后阴未至意谓尚未投胎。就一般而言,人死后皆有中阴身。然大善大恶者则无。一人生前积极行善,认真修行,对三宝及净土深具信心,断气后毋需历经中阴阶段,刹那间往生极乐。升天及下地狱者亦等同此速。生前未闻佛法,然奉行十善,乐善好施,为世间之大善人,百年之后,亦得瞬间投生天堂。生前作奸犯科,烧杀掳掠,_恨恚怨,强取豪夺,此等极恶之徒,命终直入地狱。至于贪念重者则堕鬼道。
中阴又称「中蕴身」、「中蕴有」、亦称「中阴有」、「中阴身」。藏文「中阴」意为「一情境结束」与「另一情境展开」间之过渡时期。断气、甫亡谓「死有」,来世投胎(即转世)时曰「生有」。据《俱舍论》卷十所载,死亡瞬间至来生出世之刹那(即投胎、入母胎内),其中间时段称「中有」。因仅意识存在,并无实质肉体,乃由意识作主宰,幻化而来,非父精母血孕育所成,故称意生身、意成身或化生身。此时,四大之聚合恰与死时相反,与贪_痴相关之思想伴随而来,风、火、水、地亦相继到来。
善恶未判的中阴身
此意生身与《华严经》提及佛十大身中之意生身大不相同。佛陀证得清净法身,故其意生身乃随愿所生,随其清净之愿力(至十方世界度众)而生。众生之意生身乃意识所成之身,形成元素为业力。彼已摆脱色身束缚,远较生前自在。初往生时,灵魂甫脱离肉体,其舒适不可言喻。此时神识往上飘浮,于己色身历历可见。故人亡故后,会流连于棺椁或病榻旁,观看自己色身。此时善恶尚在对判,业力未形成,故极其自由。因其极轻灵、敏锐,故觉知力为生前七倍,且具他心通,可阅读他人之心识。此段时间长短不等,或七日、十四日,乃至四十九日。
据经云,中阴身速度犹胜光速,于一念顷即可投生他方世界。在业力尚未形成前,可神通自在,随心所欲至向往之处,可穿墙走壁,纵山河大地亦不为所障。极具活动力,其移动方向则取决于过去之业力、习气。透过观想,希求之物立时现前。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全系唯心所造。
第一章所提及之奇鲁戴医师,于脱体状态中思及死亡,不禁心生恐惧,大喊:「妈妈!」即此一瞬间,神识飞至位于千里之外赫尔辛基的娘家。由此可知,在此状况下,意识可瞬间到达自己欲往之处。
奇鲁戴医师述及自己回至家中所见情景:「客厅里,我母亲正在缝制一件有花朵图案的长袍,我姐姐五岁的女儿则坐在地板上画图。我心想:(不知姐姐到哪里去了?)突然,场景改变,我已置身一鸡尾酒吧,见姐姐正与一名男子相谈甚欢。我四下张望,却未见姐夫,颇觉无趣,遂兴起回家之想。此念才动,即已回至千里之遥的拉普兰德家中。当一思及己之色身,意识随即回至色身内,始觉色身冷而僵硬,随即睡着。翌日,打电话回家,证实昨日所见并非幻觉。复致电姐姐,问及昨夜行踪,姐姐支吾其词,我说出鸡尾酒吧之事,姐姐至为震惊。」
美国亚利桑纳州高速公路上,一印第安女孩发生车祸,被一男士救起。女孩告诉男士:「请让我安静一下。」随即闭上眼睛。约莫十几分钟后,复张开眼,交代该男士,盼彼至印第安保护区,将自己死讯通知母亲,并请彼转告:「我虽走了,但请母亲放心,因我已与父亲在一起。」男士至远在千里外之印第安保护区,将遗言转达,其母领会地用力点头,将男士领至一置有棺木之房间,原来,女孩之父甫辞世不久。就实际情形而言,女孩无由得知父亲死讯,倘欲解释此现象,应是于另一确实存在之世界中,人类能如光速般移动至念头所到之处,因其所处之空间,非吾人目前所处之三度空间,故可于一瞬间由甲地移动至乙地。
濒死体验研究之先驱穆迪有一女性朋友维依,曾因急性胆囊炎开刀。手术进行当中,其心跳突然停止,彼时,维依脱离体外,自天花板得见医护人员忙乱情景,虽欲与彼交谈,却无人觉察自己存在,亦听不见自己声音。维依轻飘飘走出病房,至医院会客室,见女儿凯西肩披二条不搭调之披巾,对女儿之怪异装扮颇为不满,复至另一室,见干弟与朋友言及:「本拟于今日前往雅典探望亨利伯父,但得知维依病危,欲留下帮忙,故取消雅典之行。」维依本视此皆为幻觉,经求证,果确有其事。女儿系因乍闻母亲入院手术,慌乱间随手取一披巾即奔赴医院,不意竟多取一条。至于干弟取消雅典之行,亦完全属实。
西元一九七六年,医学教授金芭莉于医院担任社工时,遇到一濒死案例:「玛利亚为心脏病患者,入院第三日,心跳忽然停止,彼时,院方将其安置于医院北侧二楼之加护病房中,身上满缠胶布及管线,病床周围有各种装置及萤幕。医护人员为其施行心脏按摩、输送氧气及注射。见其呼吸、意识回复,我始安心离去。是夜,护士来电通知我,言玛利亚急欲见我,且情绪似极激动。我赶至医院,玛利亚一把抓住我手腕,将自己脱体而上升至天花板,眼见医师急救之过程一一叙述。由于稍感,欲至病房外。方一动念,即自动移至病房窗外,医院大门口正上方。玛利亚说明所见景物,后经我求证,丝毫无误。玛利亚复移至另一侧,于三楼某扇窗户外,见窗框稍偏外侧处有一只蓝色网球鞋,鞋之小趾部分已磨损,鞋带绕至鞋跟下。玛利亚自认所见绝非幻境,遂请我代为寻找。我果于医院西侧三楼某一病房窗边寻获此鞋。」
由上述诸例可知,自肉体脱离而出之某种主体(神识),能对外界有所感应,并能自由自在移动至各处。多数体验者脱离肉体时,欲由某处移至另一处,中间并无移动过程,只须动念,即可于瞬间抵达。即令有移动过程,亦可任意穿越墙壁及紧闭之门窗,乃至穿越他人色身。
众生于生死迷茫,轮回六道之中,无论其为胎生、卵生抑或湿生、化生,皆由身、口、意之善恶业所感得。行善感召至善道、为恶感召至恶道,业果如是,非何人所主宰。业即因果之总和,因果相续不断,致有六道轮回。由此得知,众生之意生身为无明、业力及因果之综合,唯因暂时摆脱色法之束缚,故得此神通自在。身历此境,自不愿受色身之羁锁。
欲界中阴之形体
欲界中阴,高约二尺,似五、六岁之幼童,且诸根明利。纵生前为残障或痼疾,中阴身时,则完美无缺,故祭拜时,亡者必然知悉。人甫断气,即具天眼,多远皆可得见。故一上香,魂魄随至。若非如此,民间所谓牵亡魂(召引亡魂),又何由牵之?死前何以会昏迷?此乃因神识为肉体牵制,而感痛苦、昏迷。中阴身近似脑部神经系统,若神识脱离色身,神经系统之作用全失。此际即无所谓「昏迷」。昏迷仅适用于生前。若断气,神识脱离色身,何人前来探视均一目了然。如手术时不治,亡者于手术台即可知谁在身旁。神识飘浮于天花板上,俟遗体运出,亦尾随而去。(:)
菩萨之方便中阴形体
证悟菩萨果或有修有证者,其中阴身系方便说,此乃欲救度中阴众生而示现,形貌为一壮年,身量高大。因智慧高超,身形圆满,绽放光明。菩萨欲入胎时,光明照耀百千俱胝之四大部洲,为智慧愿力身,不同于凡夫之无明业力身。
色界中阴之形体
色界中阴身,完满如本有,具惭愧心,与衣俱生(一出生即着有衣衫)。人出生时皆赤裸其身,天人出生,衣物已然具足,且视其福报大小,衣物优劣互异。中有身形质极微细,非同类不能得见,须频率相同方可得见。有修得极清净之天眼者(如人间修得定功者),亦可得见天人,以其频率相同故。
中阴身之饮食
欲界中,有食极微细香气之众生,谓「干闼婆」。意生身亦专食香味以滋养其身(因其有意识,故仍须饮食)。子孙祭祖时焚香,即此用意。起乩、拜神皆焚香,即因鬼神乃触气而饱,香为其饮食。父母亡故后焚香祭祀,其所食非所供之饭,乃是食供品及香之气味。焚香亦有等级区分,较无福报者食恶香,纵好香现前,亦无福消受;福报深厚者食好香。若焚好香可感得善神食用,点恶香多感得鬼道众生前来。
六道中阴之形色
中阴身时常希求,觅其出世因缘,寻查来世当生之处,故又称「求生」,且因其为本有坏后,于次生之间暂时而起,故称为「起」,寿命短者仅刹那之间耳!欲界、色界众生方有中阴身。六道众生之中阴身各不相同。据《大宝积经》所载,地狱之中阴形貌丑陋,面如焦炭。畜生之中阴似烟,无固定形状,其生前即无定性、无意志力或因愚痴,故感得此。饿鬼之中阴形色如水,视其福报而有清浊之别。人天之中阴形如金色。色界(天界)之中有其色鲜白,以其具禅定功夫,心不混浊,故通体透明。至于无色界之中阴身,非凡夫所能了解。例如佛入涅时,无色界众生亦哭泣,泪洒雨下,其中阴身系微细四大,非人间所能见。
中阴身之有情,或有于神识脱离时,即见自身为双手双脚,或为四脚,甚或多脚、无脚等情形。何以故?此因中阴现前时,视亡者所造之业,决定投生之处。此际虽未投胎,已可见自身之变化。因来世由业所感,故其形量及所到之处与本有之形貌相似。如欲投胎为虎,于中阴身时,即可发现自身有四只脚。简言之,断气后,中阴身脱离色身,其形状已大致固定。欲投胎至何道,其形貌已形成,自然朝其共业及父母之因缘而去。
中阴身业力强、速度快,具最疾之业通。其本具定力、神通力、意志力、愿力及威德力,然一旦决定投胎之处,此五力旋即消失。以其随念而走,起何念即投胎何处,故念念应注意自己起心动念。念清净之佛国土,即转生莲花内。生死关头最为紧要,遇善缘则生善道;遇恶缘则堕恶道。故阳世眷属,当设大供,供养三宝,仗三宝之威光以资神识,往生善道,或转读世尊所说、持念佛名,仗佛力令亡者离诸恶道。
中阴身之寿命
中阴身之寿命,每七日为一周期,亦即中阴身每七日内皆有可能转世一次。故每七日需为亡者诵经、做七或拜忏、念佛,以增亡者之福,期令投生善处。若亡者善根深厚,或可藉念佛功德得度,往生极乐世界。然所谓七日一周期之寿命,亦为一概略数字,非必定如是。有断气后三、四日即转世,然亦不乏逾经月未投胎者。七七四十九日后尚未投胎,倘未藉任何善根之力,则会沦为鬼道。民间有「牵亡魂」之习俗,若已亡故三年五载,仍可牵出亡魂,即表此人已落入鬼道。因中阴寿长至多四十九日,于此期间未转世即化为鬼,极难超生。
以其属另一道,既已形成固定生命形态,欲由此模式转换为另一模式,殊属不易。故应于亡故之四十九日内,积极做种种功德。然此为亡羊补牢之作法,若欲正本清源,实应于平日即早作准备,精勤不懈,行善布施。莫俟往生后由子孙代做,所得利益相去甚远。
死亡并非意味全盘毁灭,乃为另一生命之肇始。人亡故后,随三种力量而去。
1、随业而去:随所造善恶业中最重者投生。业即为一种造作,具因果之连锁性。商有商业,工有工业,行善有善业,为恶有恶业,故古德云:「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具真知卓见之智者,应及时行善、用功,求往生极乐。既知命终将随业而去,当于一切造作皆善加用心,因造作即形成吾人之业。
2、随念而去:意即随起心动念而去。举例言之:一人每日_恚愤怒,此发怒之力量(念头)胜过其他,以_心将化作火,此人临命终极易堕地狱。若贪念重,执着子孙、财产,临命终强者先牵,何种念头最强,即顺该念头去投胎。当知,修行即在修正自己的念头。若不识此,虽拜佛、礼忏、作早晚课,却未在修正念头上下手,念头始终于原地打转,未能宽恕他人,芝麻小事即被束缚,虽终日念佛,然闲来即道人长短,徒重形式,未掌握修行要旨。如实修行者即无诤,非但与众生无诤,其内在亦无抗拒。是以于起心动念应特加警惕。
3、随习气而去:习气极难断。初始,我人制造习气,日积月累,我人遂为习气所控制。就物理学上而言,即为「惯性作用」。投胎时,多随平生最重之习气,相引至同类环境。若持名念佛,积习日久,弥留之际,佛号自然脱口而出。
生命若属断灭,因果观念必荡然无存。为非作歹、作奸犯科等乱象势将层出不穷,后果不堪设想。幸而生命有连续性,方可遏彼邪风。正因其为连续性,故应正视「死亡」问题,对临终至投胎之注意事项,应列为生命中极紧要之功课。印光大师曾云:「平日不念佛人,临终善友开示,大家助念,亦可往生。常念佛人,临终若被无知眷属,预为揩身换衣,及问诸事与哭泣等,由此因缘,破坏正念,遂难往生。」足证临终处理至为紧要。可叹世间众生未谙此,往往草率行之,或沿袭旧习,妄自施为。如断气即送进冰库,或仓促为亡者更衣等错误处理方式。
人于气绝命终后,神识脱离色身,尚在昏沈恍惚之境,约三、四日,犹不知己身已亡。待见亲属为己设供祭拜,方觉察与亲友已成隔世。此时业力形成之烈风,骤然吹起,中阴唯有任其摆布。强大光焰伴随雷电巨响,令中阴心胆俱裂。无数食人夜叉、野兽紧追不舍,凄厉哀号不绝于耳,又复狂风暴雨、山崩海啸,中阴惊惶失措,四处逃窜,又被追逼至深不可测,象徵自身累劫贪_痴之白、黑、红三座悬崖绝壁。此情此景系亡者业力所感,生前行善,感得乐境;生前为恶,感得苦境。故生前所作所为,所思所虑,影响至剧。
所现景象,象徵前世习性,暴风雨表贪欲,烈风表_恚,黑暗表无明,喧扰表冲突之情绪与习性之结合。然究其实,乃无明所投射,其性本空。中阴既非血肉之躯,乃微薄四大和合之身,本质亦空,空何能坏空?是以毋需恐惧,当保持正念。中阴因历诸苦,急欲觅色身栖止。此时,五方佛界交替放射耀眼灿烂之蓝光、清净白光、黄光、红色宝焰妙光及强烈绿光,奈因业力,中阴反畏惧不前。六凡道之劣光亦倏忽显现,天道之微白光,人道之浅黄光,阿修罗道之淡绿光,地狱道之黑烟,饿鬼道之淡红光,畜生道之浅蓝光,因其柔和暗淡,中阴业力应感何道,彼道之光即愈显而易见,遂投生于彼,此即其来世父母行淫之光。
于濒死体验中,见佛见仙者有之,见阎王鬼怪者亦不乏其人,足见各人死后所至之处,非同一世界。库布勒&罗丝认为:「濒死患者所体验者非死后世界,乃是自生至死之移动过程。就物理学而言,所谓&存在&,必以客观、普遍为原则,然就心灵世界而言,存在毋须此二要件,但凡由主体所创造者,乃是一种主观之存在,故其所谓之&现实&,亦为主观之见解。濒死体验之现实性,乃体验者自行创造,是以其内容亦因人而异,自是理所当然。」
科学家认为:「假设死后世界确实存在,则此世界恐非一单一、单调之世界,而是与现实世界相同,充满多样性之世界。」是以中阴身所历之境,实为自己业力所感,即可由此得证。
中阴身之前二十一日,亡者于生前之记忆仍极鲜明,故为其做功德最能获益。此后业力形成,较难超度。据云,中阴身每七日皆需重历死亡时心境,安详而逝者,重现安详心境,反之亦然。众多中阴身聚集于男女交媾处,寻求有业缘之父母投胎,其中或有一中阴身遂其所愿,余者则绝望而死。然此死生,乃彼无明心中所现之生灭相,非世俗之生死。
因亟欲投胎,中阴身必择看似安全之处奔赴,然因迷惑,辄视善生处为恶生处,视恶生处为善生处,或闻迷人歌声、亲人呼唤,终被诱至三恶道。中阴身为业风吹至父母交媾处,以宿世业缘,遂生强烈执着。若喜爱母亲,对父亲欲取而代之,则转生为男众,反之,则转生为女众。或问:「试管婴儿未见父母交媾,何以投胎?」殊不知,精血和合,即可牵引神识去投生。
六道中阴行进方向
中阴以其善恶业力所致,可感受行进方式为上升、下降或水平飘移。若生天界,中阴身头朝上直飞。如生前向往美国,中阴身会以平行方式,横向飞越高山大海,瞬间投生至美国。投胎至畜生,则如禽鸟,向前直视。投胎至地狱,恰与天界相反,为头朝下,犹似潜水。
投胎各道所见景象
若见天界宫殿,天神持天衣伎乐来迎,则转生天界;若见鸿雁成群,嬉游湖上,即生东胜神洲;若见雌雄牛马于湖边啮草,即生西牛贺洲;若见宫室辉煌,即生南赡部洲;若见湖边有树木、牲畜,即生北俱卢洲;若投生人趣尊贵之家,则见豪宅华厦、美妙园林;若托生于下贱之家,则置身竹草丛生之处,耳闻种种纷乱威逼之声;若见丰茂树林,及相对旋转之火轮,即投生阿修罗道;若见山石穴窟、深洞或鸟巢,投生于畜生道;若见寸草不生之荒漠、地中浅洞、朽草枯根等,则托生于饿鬼道;若闻悲凄歌声,身不由主被驱入昏暗处,但见黑、白屋宇杂列,中阴身感烈火焚烧,则投生热狱,若觉寒冰酷冷,则投生寒狱。
前已述及,中阴身可随心所欲,穿墙走壁,念头所到,无所不至。唯佛之金刚座,及母体之子宫无法穿过。前者为佛证悟之处,后者表再度轮回之入口,一旦投生,中阴身阶段即告结束。
关于「夺胎」
高僧大德有「夺胎」现象,其本具福报,可免受胎狱之苦。在孕母怀胎八、九个月时,神识进入胎内,赶走原先之神识。例如:皇后怀孕,无福报者之神识虽投胎为太子,然此色身系暂时借用,若遇一有福报者,此人即会夺走前者之神识。亦即二者之神识作一转换,如此,后来者即不必受胎狱之苦。古有前例,高僧大德修持至能知来世投胎何处时,便可以夺胎方式转世。人在母胎里,须承受种种痛苦,因高僧福报大,毋须经历胎狱之苦,只须将彼神识取代,即可投胎。故高僧断气后数日,即可马上出世,此谓之「夺胎」。简而言之,母亲自怀胎至婴儿出世,其间虽为同一色身,然神识却时有变化,未必为同一神识。自来祈求菩萨加被,而得感应者不胜枚举,已怀孕者不妨多持诵《普门品》、《地藏经》等。
何以要求生净土
或谓:「虽云六道轮回,既未亲眼目睹,从何得知?」R举二例,即可知轮回非假。
西元一九六二年出生于斯里兰卡之布莱玛女士,自幼即对水及巴士怀有强烈之恐惧感。稍长方表示,自己乃数年前,居住于距此二公里之卡尔特达哇村一女子转世而来。该女子某日外出购买面包,彼时,大雨如注,一巴士驶过积水路面,令其全身湿透,而不慎跌入农地中溺毙。布莱玛对该女子之家庭状况、家人及同学之事知之甚详,后经调查,果如其言。
西元一九七四年,印度那瓜普尔之三十二岁女性,自谓系十九世纪初,居住于班卡尔州乡下之女性所转世。当事人平日皆以那瓜普尔所通行之马拉地语与人交谈,然其既未曾至班卡尔,竟可以班卡尔语描述其前世,且于当地风俗民情知之甚稔,乃至说出前世六位家人之姓名。经求证,一切属实。
既知转世之说,确实可信,吾人于此世间之各道状况,自当详加探讨。
佛谓世间有二:一为有情世间;一为器世间。前者指动物环境;后者指矿、植物环境。有情世间约而有六,即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名曰「六道」。
天道众生居六道之首,威德特尊、神用自在,身形、寿享皆胜人间,但以耽着乐境,每忽解脱,不思修行,临命终不免五衰、三灾及怖畏诸苦。
人道众生有贫富、智愚、妍丑之别,然难逃生、老、病、死...等八苦交煎。(网:)
修罗道众生男丑女端,多_善嫉,虽有天福而无天德,与道相背。以其好与帝释斗,致肢节伤残,犹能恢复,完好如初,若断其首级即殒殁。
畜生道众生包含甚广,胎、卵、湿、化四生皆有,身形寿享悬殊,每为苦役、充食、人杀、互啖,其苦无穷。
饿鬼道众生多受饥饿怖畏,以业力因缘,不闻浆水之名,所见清水,皆成脓血,不得饮食,饥渴难当,且常为刀杖驱逼,恐怖非常。
地狱道众生受诸苦厄,如火坑、坚冰、刀山、剑树...等,苦不堪言。
前三道以因中多善,果报亦胜,名三善道。后三道以因中多恶,果报亦劣,名三恶道。然不论何道众生,皆不免轮回于生死苦海。
试将今日吾人所处之娑婆与极乐略做比较,就生而言:此土众生投胎,须经十月胎狱之苦;彼土众生则为莲花化生,免累父母劬劳养育。就老而言:此土众生年老色衰时,鸡皮鹤发,腰躬背驼,视茫茫而齿牙动摇,步履维艰;彼土众生以法味资神,永无衰老,瞬息之间即可随意往来十方国土。就病而言:此土众生每为病苦,呻吟哀号,色身时有不适;彼土众生则具大神通、大威力,而不闻痛痒之名。就死而言:此土众生必有一死,其生前造业,死后则随业受生;彼土众生托生莲胎,即成金刚不坏之体,相好光明,寿命无量。
此土众生难免爱别离、怨憎会之苦;彼土众生互为法中眷属、菩萨胜友,自无此苦。此土众生皆为衣食奔波,终生劳碌;彼土众生则念衣衣来,想食食至,宫殿园林俱为七宝所成,各各受用自然。此土众生每有形骸丑陋,诸根残缺者;彼土众生则形貌庄严。此土之地理环境,或丘陵坑洞,或荆棘成林;彼土则宝树参天,黄金为地,无尘沙垢秽。故知二土之正报、依报实有天壤之别。
为离苦得乐,勘破迷情,了悟宇宙人生真理,进而自觉觉他,了生脱死,故当以佛为师,如法修行。佛法虽有多门,以末法众生而言,净土法门最为简捷稳当,缘弥陀宏愿,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且国无沧桑之变,身则穷劫不尽。常闻妙法,心唯正见正思惟,自他平等,俱得无生,以智慧为命,故寿命无量。或谓:「求生净土乃避世之消极心态。」实则往生彼土,得以见佛闻法,圆成佛道,其终极目的乃在回入娑婆,广度有情,令众生速证无上菩提。此系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积极作为。避世之说,诚属大谬。
日僧源信所着《往生要集》,曾述及临终时,众人一心念佛,令病者瞻视弥陀像以求往生净土之事。当时,以源信为首,结社念佛。有专志念佛者,临终果蒙弥陀放光接引。
日本籍之T&J先生自述:「西元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四日,我下班后搭火车回家,或因途中饮酒所致而浑身发热,遂至车厢间之踏板上欲吹风散热,不慎因摔跤跌落车外,火车虽紧急停驶,身体仍被火车拖曳一小段。随即被送至铁路医院接受手术,头部缝合十七针,下颚及眼珠亦挂采,腿部肌肉被挖一大块,整条脊椎亦严重受伤,其状可谓惨不忍睹。持续三日之疼痛令我无法入眠,眼前乍现一粒粒黑白相间之光点,犹如电视播毕之画面,然后一片黑暗。复出现无数黑点,且闪闪发光,变为一颗颗光球,以弧线射向四方,其中一道强光逐渐变粗,将至眼前时,骤然化为一尊法相庄严之佛祖,对我微笑。
我想:(此人必是来迎接我至另一世界者。)遂双手合十,道:&佛祖,请保佑我。&话甫说完,佛祖突然消失,我亦悄然入睡。翌日,剧痛不再,十日左右即出院。据云似此严重伤势能痊愈者,数千人中难得其一,众人咸认此为奇迹。」事发前,T&J先生并无宗教信仰,亦不信有所谓来世或极乐世界。至此,方肯定此非神话,乃确实存在者。
西元一九七五年,N&R老先生因感冒引发肺炎,导致呼吸困难而丧失意识,经医师补充氧气后方清醒,以下是其经历:「本来我极度不适,突然间顿感轻松,始觉自己置身于一明亮宽阔处,遍地奇花异卉,对面有一酷似观世音菩萨之庄严仙女望着我,我欲朝彼走去,中途出现一面墙挡住去路,不论怎样努力,仍无法爬过那面墙。此时,忽闻有人呼唤,乃折回原路,俟意识一回复,不适之感又油然而生。」
日人中谷先生于西元一九三八年任横须贺海军炮术学校助教时,曾因某项事故造成头盖骨骨折,而陷入意识昏迷状态达一周之久。当亲友将奠仪备妥时,彼复清醒,而述及昏迷时之经历:「我与一群人穿着白衣,穿越一干涸之河床,至对岸时,见阎王坐于红椅上。彼蓄有胡须,头戴造形奇特帽子,手拄拐杖。每人皆被询及欲往何处,众咸回答:&欲至极乐世界。&然阎王知众等生前所做所为,纵不坦白招供,亦瞒他不过。我本信有死后世界,亦曾阅读多位法师著作,故阎王判定我可往生极乐。我至极乐世界,见一望无际之大草原,上有莲花、紫丁香及蒲公英,复有一庄严华丽之寺院及出家法师。其中一位法师对我说道:&你来得太早,应回去将该做之事完成。&待我清醒,始知自己在医院里。」中谷先生自幼即深信净土与阎王之存在,经此体验,更坚定其求生净土之信念。
以上所举,乃日籍人士于濒死体验中,得见佛、菩萨者,其中亦有并无宗教信仰者,是以得知佛、菩萨乃真实存在而非虚构,据学者所言:「濒死体验之内容,与佛教经典、地狱画册内容相符。」既知有死后世界,吾人更当勤修十善,深信净土,一心念佛。
什么叫大乘和小乘
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物件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
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便说解脱生死的方法,称为声闻的小乘;对于根器深厚而有悲愿化世的听众,便是菩萨大乘。
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五戒十善,称人天道;声闻是由于听法修行而得解脱生死的,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称为解脱道;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学网:)
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证了解脱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圣人,因他们只顾自己乘著佛法而解脱,不愿回头过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小乘。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为大乘。
从佛教的分布来说,通常说北传的梵文系佛教──以中国为中心而至日本、韩国、蒙、藏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南传的巴利文系佛教──以锡兰为中心而至泰、缅等国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其实,这是出于北传佛教徒的区分法,南传佛教徒根本否认这种区分法的正确性,因在根本有部律卷四十五及杂阿含二八.七六九均有大乘之名,那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杂阿含二六.六○四以行四摄法为大士,增一阿含卷十九明白载有大乘的六度。除了理论境界上的发挥,北传佛教,超过了南传佛教,在佛教的生活实践上,北传地区未必全是大乘的,南传地区也未必全是小乘的;北传的中国佛教,除了素食而外,没有什么比南传佛教更出色,尤其在中国大乘佛学的成就,因了中国老庄思想所形成的玄学清谈,在魏晋时代特别风行,所以上流社会的士君子们,也把佛学当做消遣及清谈的玄理,中国的天台宗及华严宗的理路,确也受有这一风尚的若干暗示,所以近代有一位日本学者木村泰贤,批评中国的佛教是属于学问的佛教,而非实践的佛教,实亦不无理由,事实上,天台华严的思想架构,也多出于中国高僧的自悟境界,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方面,并没有足够的依据。因此,中国真正的大乘精神,从未普及到民间去过,更说不上成为中国民间生活信仰的依归了。所以也有人说:中国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为。
- (短文学期待您的每一篇作品)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人之道的古训名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